CN112760729A -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60729A CN112760729A CN202011620027.2A CN202011620027A CN112760729A CN 112760729 A CN112760729 A CN 112760729A CN 202011620027 A CN202011620027 A CN 202011620027A CN 112760729 A CN112760729 A CN 1127607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outlet
- air
- chamber
- air inlet
- ground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88—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 D01D5/092—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in shafts or chimne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包括环吹风装置和位于其下方的稳压单元;稳压单元包括走丝甬道Ⅱ和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中空圆台位于走丝甬道Ⅱ的下方,且二者之间具有凹型腔室A;凹型腔室A外侧上部开有横向出风孔,且所述横向出风孔的位置不低于走丝甬道Ⅱ底部所在的水平面;中空圆台外侧具有自下而上渐缩的腔室B,腔室B的底部开有垂直向上吹风的第一纵向吹风孔;环吹风装置与稳压单元之间还设有进风气室a,进风气室a具有进出风口a,进风气室a的进风口a与环吹风装置的出风口a在冷却装置外部连通。采用本发明的装置对纤维进行冷却,冷却效率高,纤维在冷却的过程中不受外界气流影响,可保证冷却成形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丝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冷却条件的选择和控制是涤纶初生纤维成形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喷丝孔挤出的熔体呈细流状流出,通过与周围冷却环境里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使其尽快冷却凝固成固态的丝条。凝固的丝条经过后续的牵伸、定型、卷绕(或切断)等工序后成为最终的产品。丝条的冷却固化过程与产品后加工的效果关系密切,直接影响产品的强伸、条干均匀性以及其他的性能指标。
熔体纤维的冷却是在与冷却介质的相对运动中的热交换过程完成的。冷却介质的温度场决定了熔体纤维的冷却条件,而冷却介质的温度场和冷却介质的流体的流场又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确保刚生成的纤维其内在有优异的质量,在设计熔体纤维冷却吹风装置时,既要想到在传热过程中流体的流场对其影响,也要想到冷却介质的流动状态对纤维张力的影响作用,所以一个优秀的纤维冷却吹风装置设既要在纤维沿纺线上按照工艺要求提供所所需的速度分布曲线,同时还要在这种冷却条件的冷却介质流动状态使纤维的扰动要尽可能小。即纺丝工艺条件的稳定,是要由冷却介质的热量和动量在传递过程的稳定来保证的。
风冷的方式主要有侧吹和环吹,对丝束进行吹风带走熔体细流的热量,从而使丝条冷却固化。但是风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冷风是通过空调或其他制冷装置产生的,需要消耗较多的能源。在吹风过程中,冷风只能作为一次性的媒介带走热量,但是吹过丝束的风往往还会有较低的温度,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但是由于空间的开放性会造成大量的冷风的损失,即使有较为密闭的空间,也会由于丝束的快速运动而将较多的冷风带到体系外,造成冷风的损失。而且,常规的环吹风系统,冷却的风温不能过低,通常在18~22℃左右,主要是因为冷却风的效率较低,大量的风随着纤维的运动被带走,如果风温过低,会造成内外冷却不匀,所以只能通过升高温度、增加风速等降低冷却速率来实现纤维的冷却。升高温度、增加风速是同时发生的,温度升高,冷却量降低,因此需增加风速来带走热量,但风速增加会增加丝束的抖动,造成张力不匀,同时风速增加还会造成迎风面和背风面不匀率加大。此外,对于异形纤维的生产,大多希望能采用低温冷却,因为低温冷却对异形度保持有利。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冷却装置,使得采用低温冷却时,在保证冷却均匀的基础上减少冷风损失,实现冷风与丝束之间最大的能量交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包括环吹风装置和位于其下方的稳压单元;
稳压单元包括走丝甬道Ⅱ和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中空圆台位于走丝甬道Ⅱ的下方,且二者之间设置凹型腔室A(即中间凹陷的腔室);凹型腔室A外侧上部开有横向出风孔,且所述横向出风孔的位置不低于走丝甬道Ⅱ底部所在的水平面;中空圆台外侧具有自下而上渐缩的腔室B,腔室B的底部开有垂直向上吹风的第一纵向吹风孔;
环吹风装置与稳压单元之间还设有进风气室a,进风气室a具有进风口a,环吹风装置的出风气室a具有出风口a,进风气室a的进风口a与环吹风装置的出风口a在冷却装置外部连通,环吹风装置的出风气室a中产生的气流经过热交换后流入进风气室a,之后再由基态冷却装置的外部处理后进入出风气室a,基本实现气流的循环利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走丝甬道Ⅱ与凹型腔室A的下部(圆柱形部分)的高度之比为2~3:1。
如上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腔室B的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3~6。
如上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凹型腔室A的外侧具有出风气室b,所述横向出风孔位于出风气室b的上部。
如上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腔室B的外侧具有出风气室b,出风气室b的底部开有第二纵向吹风孔,出风气室b与进风气室b相互分隔;腔室B和出风气室b的底部设有腔室C,第二纵向吹风孔吹出的风流入腔室C,然后经第一纵向吹风孔垂直向上吹风。
如上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中空圆台的中空部分为走丝甬道Ⅲ,走丝甬道Ⅲ下部开口与大气相通。
如上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环吹风装置内部为走丝甬道Ⅰ,出风气室a与环吹风装置的进风气室a位于走丝甬道Ⅰ的外侧。
如上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走丝甬道Ⅰ为底面直径为80~100mm、高为100~150mm的圆柱状结构,走丝甬道Ⅱ为底面直径为60~100mm、高为30~40mm的圆柱状结构。
如上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中空圆台的小端直径为走丝甬道Ⅲ底面直径的1.05~1.10倍,中空圆台小端直径为60~80mm,大端直径为160~200mm,高为60~100mm。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采用本发明的基态冷却装置对纤维进行冷却,纤维在冷却的过程中不受外界气流影响,可保证冷却成形的均匀性。经过热交换之后的冷却气体全部回收利用,减少了废气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纺丝车间和卷绕车间的工作条件。
根据流体流动的性质,当气体流过阻挡物时,在阻挡物的背风面上方端口附近气压相对较低,这就是文丘里效应。稳压单元的腔室B底部均匀地分布有第一纵向吹风孔,当第一纵向吹风孔吹出的气流垂直向上,气流由腔室B的上部穿出,由于气流流动时,气流由截面积大的区域流向截面积小的区域,气流的体积由粗变细,加快了气体流速,使气体在凹型腔室A的下部形成一个低于周边气压的低压区。基态冷却装置外空气不会再通过走丝甬道区域Ⅲ到达区域凹型腔室A,同时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气体存在自己的进出通道,也不会通过走丝甬道Ⅲ外泄。这时基态冷却装置中冷却气体处于一种近似于基态的状态,即冷却气体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消除了气体的湍流,实现冷却风的均匀流动,冷却风水平吹出对初生纤维进行冷却时,冷却风风速平稳、均匀,对纤维可进行全方位的冷却,使处于各个部位的单丝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冷却。
采用本发明的基态冷却装置对纤维进行冷却,纤维在冷却的过程中不受外界气流影响,冷却的风温可以较低(冷却的风温通常在5~12℃左右,只需完成热交换及排除有害气体即可),且能保证冷却均匀,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在此基础上,可采取较低的风速,由于风速低,环吹风装置的进风口与出风口气流压力差较小,一般在5~15Pa左右(现有技术为30~60Pa,现有技术因为风速大,所以压差较大),因此进一步保证了基态冷却装置中冷却气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冷却效率得到提高,能够加速纺出的单纤维的冷却,在单纤维的截面形状改变前(对于异形,则在纤维接近圆形截面之前)冷却固化,能够使最终制得的单纤维的截面形状接近刚刚纺出后的形状,消除了因为从外部流入空气在单纤维上产生摇晃或者使喷丝头的表面冷却。因此,本发明采用低温冷却的同时,还降低了风速,提高了冷却效率,增加了冷却的稳定性。
本发明冷却装置,各个方向上均匀冷却,可以避免初生纤维丝束内外层冷却不均匀的现象,可以降低丝束的条干不匀率,使得丝束的成型质量更好。
本发明冷却装置大大提高了能源效率,各根丝的冷却条件相近,进风面积小,风速低,有利于降低能耗。
本发明不仅能将纺丝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等有害气体吸走,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吹风装置对纺丝喷丝过程的扰动,提高牵伸性能,减少废丝产生,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特别适用于冷却不均匀、不稳定的纺丝冷却。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对纤维进行冷却时的冷却效率高,纤维在冷却的过程中不受外界气流影响,可保证冷却成形的均匀性;
(2)本发明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在对纤维进行冷却时不仅能将纺丝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等有害气体吸走,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吹风装置对纺丝喷丝过程的扰动,提高牵伸性能,减少废丝产生,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特别适用于冷却不均匀、不稳定的纺丝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出风气室a,2-出风口a,3-进风口a,4-进风气室a,5-凹型腔室A,6-横向出风孔,7-进风气室b,8-腔室B,9-出风气室b,10-第一纵向吹风孔,11-腔室C,12-第二纵向吹风孔,13-走丝甬道Ⅱ,14-走丝甬道Ⅰ,15-中空圆台,16-走丝甬道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包括环吹风装置和位于其下方的稳压单元;
稳压单元包括走丝甬道Ⅱ13和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15;
走丝甬道Ⅱ13为底面直径为60mm、高为30mm的圆柱状结构;
中空圆台15位于走丝甬道Ⅱ13的下方,小端直径为60mm,大端直径为160mm,高为60mm,其中空部分为走丝甬道Ⅲ16,小端直径为走丝甬道Ⅲ16底面直径的1.05倍;其中走丝甬道Ⅲ16下部开口与大气相通;
中空圆台15与走丝甬道Ⅱ13之间设置凹型腔室A 5;走丝甬道Ⅱ13与凹型腔室A5的下部(圆柱形部分)的高度之比为2:1;凹型腔室A 5的外侧具有进风气室b 7;凹型腔室A5外侧上部开有横向出风孔6,横向吹风孔6位于进风气室b 7的上部,且横向出风孔6的位置不低于走丝甬道Ⅱ13底部所在的水平面;
中空圆台15外侧具有自下而上渐缩的腔室B 8,腔室B 8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3,底部开有垂直向上吹风的第一纵向吹风孔10;腔室B 8的外侧具有出风气室b 9,出风气室b 9的底部开有第二纵向吹风孔12;腔室B 8和出风气室b 9的底部设有腔室C11;
环吹风装置与稳压单元之间设有进风气室a 4,进风气室a 4具有进风口a 3;进风口a 3与环吹风装置上出风气室a 1的出风口a 2在基态冷却装置外部连通;环吹风装置内部为走丝甬道Ⅰ14,走丝甬道Ⅰ14为底面直径为80mm、高为100mm的圆柱状结构;出风气室a与进风气室a位于走丝甬道Ⅰ14的外侧。
本发明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冷却效率高,纤维在冷却的过程中不受外界气流影响,可保证冷却成形的均匀性;冷却时能将纺丝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等有害气体吸走,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减少吹风装置对纺丝喷丝过程的扰动,提高牵伸性能,减少废丝产生,提高产品质量,特别适用于冷却不均匀、不稳定的纺丝冷却。
实施例2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包括环吹风装置和位于其下方的稳压单元;
稳压单元包括走丝甬道Ⅱ和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
走丝甬道Ⅱ为底面直径为65mm、高为32mm的圆柱状结构;
中空圆台位于走丝甬道Ⅱ的下方,小端直径为65mm,大端直径为165mm,高为65mm,其中空部分为走丝甬道Ⅲ,小端直径为走丝甬道Ⅲ底面直径的1.06倍;其中走丝甬道Ⅲ下部开口与大气相通;
中空圆台与走丝甬道Ⅱ之间设置凹型腔室A;走丝甬道Ⅱ与凹型腔室A的下部(圆柱形部分)的高度之比为2:1;凹型腔室A的外侧具有进风气室b;凹型腔室A外侧上部开有横向出风孔,横向吹风孔位于进风气室b的上部,且横向出风孔的位置不低于走丝甬道Ⅱ底部所在的水平面;
中空圆台外侧具有自下而上渐缩的腔室B,其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3,底部开有垂直向上吹风的第一纵向吹风孔;腔室B的外侧具有出风气室b,出风气室b的底部开有第二纵向吹风孔;腔室B和出风气室b的底部设有腔室C;
环吹风装置与稳压单元之间设有进风气室a,进风气室a具有进风口a;进风口a与环吹风装置上出风气室a的出风口a在基态冷却装置外部连通;环吹风装置内部为走丝甬道Ⅰ,走丝甬道Ⅰ为底面直径为85mm、高为110mm的圆柱状结构;出风气室a与进风气室a位于走丝甬道Ⅰ的外侧。
实施例3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包括环吹风装置和位于其下方的稳压单元;
稳压单元包括走丝甬道Ⅱ和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
走丝甬道Ⅱ为底面直径为70mm、高为34mm的圆柱状结构;
中空圆台位于走丝甬道Ⅱ的下方,小端直径为70mm,大端直径为170mm,高为70mm,其中空部分为走丝甬道Ⅲ,小端直径为走丝甬道Ⅲ底面直径的1.07倍;其中走丝甬道Ⅲ下部开口与大气相通;
中空圆台与走丝甬道Ⅱ之间设置凹型腔室A;走丝甬道Ⅱ与凹型腔室A的下部(圆柱形部分)的高度之比为2:1;凹型腔室A的外侧具有进风气室b;凹型腔室A外侧上部开有横向出风孔,横向吹风孔位于进风气室b的上部,且横向出风孔的位置不低于走丝甬道Ⅱ底部所在的水平面;
中空圆台外侧具有自下而上渐缩的腔室B,其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4,底部开有垂直向上吹风的第一纵向吹风孔;腔室B的外侧具有出风气室b,出风气室b的底部开有第二纵向吹风孔;腔室B和出风气室b的底部设有腔室C;
环吹风装置与稳压单元之间设有进风气室a,进风气室a具有进风口a;进风口a与环吹风装置上出风气室a的出风口a在基态冷却装置外部连通;环吹风装置内部为走丝甬道Ⅰ,走丝甬道Ⅰ为底面直径为90mm、高为120mm的圆柱状结构;出风气室a与进风气室a位于走丝甬道Ⅰ的外侧。
实施例4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包括环吹风装置和位于其下方的稳压单元;
稳压单元包括走丝甬道Ⅱ和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
走丝甬道Ⅱ为底面直径为75mm、高为36mm的圆柱状结构;
中空圆台位于走丝甬道Ⅱ的下方,小端直径为75mm,大端直径为180mm,高为80mm,其中空部分为走丝甬道Ⅲ,小端直径为走丝甬道Ⅲ底面直径的1.08倍;其中走丝甬道Ⅲ下部开口与大气相通;
中空圆台与走丝甬道Ⅱ之间设置凹型腔室A;走丝甬道Ⅱ与凹型腔室A的下部(圆柱形部分)的高度之比为2:1;凹型腔室A的外侧具有进风气室b;凹型腔室A外侧上部开有横向出风孔,横向吹风孔位于进风气室b的上部,且横向出风孔的位置不低于走丝甬道Ⅱ底部所在的水平面;
中空圆台外侧具有自下而上渐缩的腔室B,其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4,底部开有垂直向上吹风的第一纵向吹风孔;腔室B的外侧具有出风气室b,出风气室b的底部开有第二纵向吹风孔;腔室B和出风气室b的底部设有腔室C;
环吹风装置与稳压单元之间设有进风气室a,进风气室a具有进风口a;进风口a与环吹风装置上出风气室a的出风口a在基态冷却装置外部连通;环吹风装置内部为走丝甬道Ⅰ,走丝甬道Ⅰ为底面直径为90mm、高为130mm的圆柱状结构;出风气室a与进风气室a位于走丝甬道Ⅰ的外侧。
实施例5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包括环吹风装置和位于其下方的稳压单元;
稳压单元包括走丝甬道Ⅱ和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
走丝甬道Ⅱ为底面直径为80mm、高为38mm的圆柱状结构;
中空圆台位于走丝甬道Ⅱ的下方,小端直径为80mm,大端直径为185mm,高为90mm,其中空部分为走丝甬道Ⅲ,小端直径为走丝甬道Ⅲ底面直径的1.09倍;其中走丝甬道Ⅲ下部开口与大气相通;
中空圆台与走丝甬道Ⅱ之间设置凹型腔室A;走丝甬道Ⅱ与凹型腔室A的下部(圆柱形部分)的高度之比为3:1;凹型腔室A的外侧具有进风气室b;凹型腔室A外侧上部开有横向出风孔,横向吹风孔位于进风气室b的上部,且横向出风孔的位置不低于走丝甬道Ⅱ底部所在的水平面;
中空圆台外侧具有自下而上渐缩的腔室B,其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5,底部开有垂直向上吹风的第一纵向吹风孔;腔室B的外侧具有出风气室b,出风气室b的底部开有第二纵向吹风孔;腔室B和出风气室b的底部设有腔室C;
环吹风装置与稳压单元之间设有进风气室a,进风气室a具有进风口a;进风口a与环吹风装置上出风气室a的出风口a在基态冷却装置外部连通;环吹风装置内部为走丝甬道Ⅰ,走丝甬道Ⅰ为底面直径为95mm、高为140mm的圆柱状结构;出风气室a与进风气室a位于走丝甬道Ⅰ的外侧。
实施例6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包括环吹风装置和位于其下方的稳压单元;
稳压单元包括走丝甬道Ⅱ和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
走丝甬道Ⅱ为底面直径为90mm、高为40mm的圆柱状结构;
中空圆台位于走丝甬道Ⅱ的下方,小端直径为80mm,大端直径为190mm,高为95mm,其中空部分为走丝甬道Ⅲ,小端直径为走丝甬道Ⅲ底面直径的1.1倍;其中走丝甬道Ⅲ下部开口与大气相通;
中空圆台与走丝甬道Ⅱ之间设置凹型腔室A;走丝甬道Ⅱ与凹型腔室A的下部(圆柱形部分)的高度之比为3:1;凹型腔室A的外侧具有进风气室b;凹型腔室A外侧上部开有横向出风孔,横向吹风孔位于进风气室b的上部,且横向出风孔的位置不低于走丝甬道Ⅱ底部所在的水平面;
中空圆台外侧具有自下而上渐缩的腔室B,其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5,底部开有垂直向上吹风的第一纵向吹风孔;腔室B的外侧具有出风气室b,出风气室b的底部开有第二纵向吹风孔;腔室B和出风气室b的底部设有腔室C;
环吹风装置与稳压单元之间设有进风气室a,进风气室a具有进风口a;进风口a与环吹风装置上出风气室a的出风口a在基态冷却装置外部连通;环吹风装置内部为走丝甬道Ⅰ,走丝甬道Ⅰ为底面直径为95mm、高为150mm的圆柱状结构;出风气室a与进风气室a位于走丝甬道Ⅰ的外侧。
实施例7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包括环吹风装置和位于其下方的稳压单元;
稳压单元包括走丝甬道Ⅱ和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
走丝甬道Ⅱ为底面直径为100mm、高为40mm的圆柱状结构;
中空圆台位于走丝甬道Ⅱ的下方,小端直径为80mm,大端直径为200mm,高为100mm,其中空部分为走丝甬道Ⅲ,小端直径为走丝甬道Ⅲ底面直径的1.1倍;其中走丝甬道Ⅲ下部开口与大气相通;
中空圆台与走丝甬道Ⅱ之间设置凹型腔室A;走丝甬道Ⅱ与凹型腔室A的下部(圆柱形部分)的高度之比为3:1;凹型腔室A的外侧具有进风气室b;凹型腔室A外侧上部开有横向出风孔,横向吹风孔位于进风气室b的上部,且横向出风孔的位置不低于走丝甬道Ⅱ底部所在的水平面;
中空圆台外侧具有自下而上渐缩的腔室B,其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6,底部开有垂直向上吹风的第一纵向吹风孔;腔室B的外侧具有出风气室b,出风气室b的底部开有第二纵向吹风孔;腔室B和出风气室b的底部设有腔室C;
环吹风装置与稳压单元之间设有进风气室a,进风气室a具有进风口a;进风口a与环吹风装置上出风气室a的出风口a在基态冷却装置外部连通;环吹风装置内部为走丝甬道Ⅰ,走丝甬道Ⅰ为底面直径为100mm、高为150mm的圆柱状结构;出风气室a与进风气室a位于走丝甬道Ⅰ的外侧。
Claims (9)
1.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吹风装置和位于其下方的稳压单元;
稳压单元包括走丝甬道Ⅱ和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中空圆台位于走丝甬道Ⅱ的下方,且二者之间设置凹型腔室A;凹型腔室A外侧上部开有横向出风孔,且所述横向出风孔的位置不低于走丝甬道Ⅱ底部所在的水平面;中空圆台外侧具有自下而上渐缩的腔室B,腔室B的底部开有垂直向上吹风的第一纵向吹风孔;
环吹风装置与稳压单元之间还设有进风气室a,进风气室a具有进风口a,进风口a与环吹风装置上出风气室a的出风口a在基态冷却装置外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走丝甬道Ⅱ与凹型腔室A的下部的高度之比为2~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腔室B的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3~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凹型腔室A的外侧具有进风气室b,所述横向出风孔位于进风气室b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腔室B的外侧具有出风气室b,出风气室b的底部开有第二纵向吹风孔;腔室B和出风气室b的底部设有腔室C。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中空圆台的中空部分为走丝甬道Ⅲ,走丝甬道Ⅲ下部开口与大气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吹风装置内部为走丝甬道Ⅰ,出风气室a与进风气室a位于走丝甬道Ⅰ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走丝甬道Ⅰ为底面直径为80~100mm、高为100~150mm的圆柱状结构,走丝甬道Ⅱ为底面直径为60~100mm、高为30~40mm的圆柱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中空圆台的小端直径为走丝甬道Ⅲ底面直径的1.05~1.10倍,中空圆台小端直径为60~80mm,大端直径为160~200mm,高为60~10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620027.2A CN112760729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620027.2A CN112760729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60729A true CN112760729A (zh) | 2021-05-07 |
CN112760729B CN112760729B (zh) | 2022-04-15 |
Family
ID=75698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620027.2A Active CN112760729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760729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18347A (zh) * | 2021-08-17 | 2021-11-30 | 扬州天富龙汽车内饰纤维有限公司 | 一种由涤纶切片直接纺丝的制备装置及工艺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7103155A (zh) * | 1986-04-30 | 1987-11-18 | 纳幕尔杜邦公司 | 工艺和装置 |
DE4014414A1 (de) * | 1990-05-04 | 1991-11-07 | Reifenhaeuser Masch | Anlage fuer die herstellung einer spinnvliesbahn aus verstreckten kunststoff-filamenten |
CN1304463A (zh) * | 1998-06-22 | 2001-07-18 | 巴马格股份公司 | 用于纺合成长丝的纺丝装置 |
US20020121724A1 (en) * | 1999-09-07 | 2002-09-05 | Klaus Schafer | Method for melt spinning filament yarns |
CN1395630A (zh) * | 2000-01-20 | 2003-02-05 | 纳幕尔杜邦公司 | 双组分纤维的高速纺丝方法 |
DE102004036640A1 (de) * | 2004-07-28 | 2006-03-23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Fallschacht |
CN205443523U (zh) * | 2016-03-30 | 2016-08-10 | 广东一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无纺布生产成型中的新型进风结构 |
-
2020
- 2020-12-31 CN CN202011620027.2A patent/CN1127607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7103155A (zh) * | 1986-04-30 | 1987-11-18 | 纳幕尔杜邦公司 | 工艺和装置 |
DE4014414A1 (de) * | 1990-05-04 | 1991-11-07 | Reifenhaeuser Masch | Anlage fuer die herstellung einer spinnvliesbahn aus verstreckten kunststoff-filamenten |
CN1304463A (zh) * | 1998-06-22 | 2001-07-18 | 巴马格股份公司 | 用于纺合成长丝的纺丝装置 |
US20020121724A1 (en) * | 1999-09-07 | 2002-09-05 | Klaus Schafer | Method for melt spinning filament yarns |
CN1395630A (zh) * | 2000-01-20 | 2003-02-05 | 纳幕尔杜邦公司 | 双组分纤维的高速纺丝方法 |
DE102004036640A1 (de) * | 2004-07-28 | 2006-03-23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Fallschacht |
CN205443523U (zh) * | 2016-03-30 | 2016-08-10 | 广东一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无纺布生产成型中的新型进风结构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18347A (zh) * | 2021-08-17 | 2021-11-30 | 扬州天富龙汽车内饰纤维有限公司 | 一种由涤纶切片直接纺丝的制备装置及工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60729B (zh) | 2022-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87144B (zh) | 一种用于生产多孔细旦poy丝的纺丝设备 | |
CN110747518B (zh) | 基于溶液纺丝技术的纺丝系统及纺丝设备 | |
CN112760729B (zh) | 一种熔融纺丝基态冷却装置 | |
CN111850713A (zh) | 一种制备超细纤维的分体式双槽熔喷模头 | |
CN101988217A (zh) | 立雾式化学纤维成型方法 | |
CN107043958A (zh) | 70d/24f锦纶6半消光高强丝的生产工艺 | |
CN106435784A (zh) | 一种聚合物纤维负压熔融纺丝成形方法 | |
CN112458554B (zh) | 一种低线密度聚酯纤维的生产设备及制备方法 | |
CN206204493U (zh) | 一种化纤纺丝冷却系统 | |
CN206385280U (zh) | 一种能够伸缩冷却风甬道的环吹风装置 | |
CN218115685U (zh) | 一种微风液体雾化式冷却纺丝机构 | |
CN211897184U (zh) | 一种多功能涤纶纤维喷丝板 | |
CN106367822B (zh) | 一种化纤纺丝冷却系统及其应用 | |
CN101292063B (zh) | 利用了抽吸和喷吹的复喷丝嘴设备和方法 | |
CN115652452A (zh) | 一种高强聚乙烯纤维熔融纺丝节能生产方法及装置 | |
CN211713264U (zh) | 基于溶液纺丝技术的纺丝系统及纺丝设备 | |
CN213142298U (zh) | 一种用于环吹的单体抽吸罩 | |
CN105002579B (zh) | 一种高中空细旦聚酯长丝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9157052U (zh) | 一种改进型上吹风氨纶干法纺丝甬道 | |
CN112853515B (zh) | 一种轻量吸汗速干仿醋酸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8328178U (zh) | 一种喷丝板装置 | |
WO2001071070A1 (fr) | Systeme de tirage de fil en fusion | |
CN201447522U (zh) | 生产扁平丝的一字型喷丝板 | |
CN1544719A (zh) | 聚酯纤维熔融纺中的水冷却方法 | |
CN114457432B (zh) | 一种纳米纤维制备装置用气流自耦合熔喷模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