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7616B - 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 - Google Patents

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47616B
CN112747616B CN202110014756.1A CN202110014756A CN112747616B CN 112747616 B CN112747616 B CN 112747616B CN 202110014756 A CN202110014756 A CN 202110014756A CN 112747616 B CN112747616 B CN 1127476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ube
pipe
heat exchange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147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47616A (zh
Inventor
白穜
郭锋
刘红玲
孙玉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1475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476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47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7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47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76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1/00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所述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包括混凝土、平板热管和换热管,所述混凝土具有平面;所述平板热管包括在所述平板热管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混凝土的所述平面上,以便所述混凝土与所述平板热管之间传递热量;所述换热管具有用于换热介质流过的换热腔,且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以便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平板热管之间传递热量。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热量损失小,而且不易损坏、可靠性好。

Description

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量存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
背景技术
在太阳能热发电、清洁供暖以及工业余热利用等领域中,部分时间段的热量充足,热量无法完全利用。相关技术的蓄热器能够将热量暂时储存在混凝土中,在热量不足的时间段将蓄热器中储存的热量释放。
相关技术的蓄热器将热管设在混凝土内部,部分混凝土的温度无法达到目标储热温度,进而无法充分利用混凝土的热容量。
另外,热管位于混凝土内部,二者的膨胀系数不一致,热管以及混凝土受热膨胀时会相互挤压产生较大的应力,容易造成热管的损坏泄露或者混凝土的开裂。而且位于混凝土内部的热管损坏后无法更换,泄露的换热介质产生的蒸汽会造成混凝土内局部压力过高,造成混凝土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该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热量损失小,而且不易损坏、可靠性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包括: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具有平面;平板热管,所述平板热管包括在所述平板热管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混凝土的所述平面上,以便所述混凝土与所述平板热管之间传递热量;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用于换热介质流过的换热腔,且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以便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平板热管之间传递热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储存热量的过程中,平板热管以及混凝土受热膨胀时,平板热管能够向外部进行位移,且能够向外部释放应力,平板热管和混凝土不易损坏,而且平板热管便于安装和更换。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具有热量损失小、不易损坏、可靠性好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具有多个平面,所述平板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一一对应地设在多个所述平面上,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地设在多个所述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平面包括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多个所述平板热管包括第一平板热管和第二平板热管,所述第一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二平面上,多个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一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二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二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第一主管、第一进出口管和第二进出口管,所述第一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一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一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一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第二主管、第三进出口管和第四进出口管,所述第二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二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二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二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进出口管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进出口管、所述第二进出口管、所述第三进出口管和所述第四进出口管上均设有补偿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平面还包括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在第二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平板热管还包括第三平板热管和第四平板热管,所述第三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三平面上,所述第四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四平面上,多个换热管包括第三换热管和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三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四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四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换热管包括第三主管、第五进出口管和第六进出口管,所述第三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三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三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三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四换热管包括第四主管、第七进出口管和第八进出口管,所述第四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四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四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七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四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进出口管相连,其中,所述第五进出口管、所述第六进出口管、所述第七进出口管和所述第八进出口管上均设有补偿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主管和所述第四主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平面还包括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所述第五平面和所述第六平面在第三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多个所述平板热管还包括第五平板热管和第六平板热管,所述第五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五平面上,所述第六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六平面上,多个换热管包括第五换热管和第六换热管,所述第五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五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六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六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换热管包括第五主管、第九进出口管和第十进出口管,所述第五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五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五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九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五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五主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所述第六换热管包括第六主管、第十一进出口管和第十二进出口管,所述第六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六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六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一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六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二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六主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其中,所述第九进出口管、所述第十进出口管、所述第十一进出口管和所述第十二进出口管上均设有补偿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的左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的左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
混凝土100;平面101;第一平面110;第二平面120;第三平面130;第四平面140;第五平面150;第六平面160;
平板热管200;第一换热面201;第二换热面202;第一平板热管210;第二平板热管220;第三平板热管230;第四平板热管240;第五平板热管250;第六平板热管260;
换热管3000;
第一换热管300;第一主管310;第一进出口管320;第二进出口管330;
第二换热管400;第二主管410;第三进出口管420;第四进出口管430;
第三换热管500;第三主管510;第五进出口管520;第六进出口管530;
第四换热管600;第四主管610;第七进出口管620;第八进出口管630;
第五换热管700;第五主管710;第九进出口管720;第十进出口管730;
第六换热管800;第六主管81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第十二进出口管830;
补偿器910;阀门920;方圆节9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1-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包括混凝土100、平板热管200和换热管3000。混凝土100具有平面101。平板热管200包括在平板热管20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换热面201和第二换热面202。
平板热管20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混凝土100的平面101上,以便混凝土100与平板热管200之间传递热量。也就是说,平板热管200设在混凝土100的外部,且平板热管200与混凝土100接触以便平板热管200与混凝土100之间能够进行热量传递。
换热管3000具有用于换热介质流过的换热腔,且换热管3000的至少部分设在平板热管20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以便换热管3000与平板热管200之间传递热量。可以理解的是,平板热管200能够在换热管3000和混凝土100之间高效地传递热量,减少热量损失。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热量损失小。
在太阳能热发电、清洁供暖以及工业余热利用等领域中,部分时间段的热量充足时,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能够将部分热量暂时存储。具体而言,在热量充足时,换热管3000内的换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平板热管200,平板热管200又将热量传递给混凝土100。
在热量不足的时间段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能够将储存的热量释放。具体而言,混凝土100将储存的热量传递给的平板热管200,平板热管200又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3000内的换热介质,换热管3000内的换热介质持续流动,将热量应用到太阳能热发电、清洁供暖以及工业余热利用等领域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储存热量的过程中,平板热管200以及混凝土100受热膨胀时,平板热管200能够向外部进行位移,且能够向外部释放应力。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平板热管200和混凝土100不易损坏,而且平板热管200便于安装和更换。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具有热量损失小、不易损坏、可靠性好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混凝土100具有多个平面101。平板热管200为多个,多个平板热管200的第一换热面201一一对应地设在多个平面101上。换热管3000为多个,多个换热管3000一一对应地设在多个平板热管20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具体而言,多个平板热管200的第一换热面201一一对应地贴合在混凝土100的多个平面101上,多个换热管3000一一对应地与多个平板热管200的第二换热面202相接触。由此混凝土100的多个平面101能够同时吸收热量和释放热量,从而混凝土100能够均匀地升温和降温。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均温性好,能够充分利用混凝土100的热容量,提高混凝土100的储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多个平面101包括第一平面110和第二平面120,第一平面110和第二平面120在第一方向(例如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相对。多个平板热管200包括第一平板热管210和第二平板热管220,第一平板热管21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一平面110上,第二平板热管22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二平面120上。多个换热管3000包括第一换热管300和第二换热管400,第一换热管3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一平板热管21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二换热管4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二平板热管22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
也就是说,第一平板热管210的第一换热面201与混凝土100的第一平面110贴合,第一换热管300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平板热管21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第二平板热管220的第二换热面202与混凝土100的第二平面120贴合,第二换热管400的至少部分与第二平板热管22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可选地,第一换热管300和第二换热管400都可以为多个,以增加第一换热管300与第一平板热管210之间以及第二换热管400与第二平板热管220之间的接触面积。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混凝土100的上下相对的第一平面110和第二平面120同时吸收和释放热量,混凝土100均匀地升温或者降温,该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充分利用混凝土100的热容量,进而提高混凝土100的储热量。
例如,第一平面110为图1中混凝土100的上表面,第二平面120为图1中混凝土100的下表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混凝土1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同时吸收和释放热量,混凝土100的上部和下部均匀地升温,该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能够充分利用混凝土100的热容量,从而提高混凝土100的储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第一换热管300包括第一主管310、第一进出口管320和第二进出口管330。第一主管3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一平板热管21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一主管310的一端与第一进出口管320相连,第一主管310的另一端与第二进出口管330相连。也就是说,第一主管310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平板热管21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第一主管310内的换热介质从第一进出口管320以及第二进出口管330进出。
第二换热管400包括第二主管410、第三进出口管420和第四进出口管430。第二主管4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二平板热管22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二主管410的一端与第三进出口管420相连,第二主管410的另一端与第四进出口管430相连。也就是说,第二主管410的至少部分与第二平板热管22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第二主管410内的换热介质从第三进出口管420以及第四进出口管430进出。
如图1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第一进出口管320、第二进出口管330、第三进出口管420和第四进出口管430上均设有补偿器910。由此第一进出口管320(第二进出口管330、第三进出口管420、第四进出口管430)的一部分能够相对第一进出口管320(第二进出口管330、第三进出口管420、第四进出口管430)的其余部分移动。
第一平板热管210、第二平板热管220以及混凝土100受热膨胀时,第一进出口管320(第二进出口管330、第三进出口管420、第四进出口管430)的其余部分不会阻碍第一进出口管320(第二进出口管330、第三进出口管420、第四进出口管430)的一部分、第一主管310(第二主管410)、第一平板热管210(第二平板热管220)、混凝土100向外部进行位移。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第一平板热管210、第二平板热管220和混凝土100不易损坏,而且第一平板热管210、第二平板热管220便于安装和更换。
例如,如图1和图3所示,对于混凝土100上方的第一换热管300,当第一平板热管210以及混凝土100受热膨胀时,混凝土100、第一主管310、以及第一主管3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一进出口管320(第一主管3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二进出口管330)能够向上移动。即,其余部分第一进出口管320(其余部分第二进出口管330)不会阻碍混凝土100、第一主管310、以及第一主管3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一进出口管320(第一主管3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二进出口管330)向上移动。
更进一步地,第一进出口管320、第二进出口管330、第三进出口管420和第四进出口管430上均设有阀门9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主管310和第二主管410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也就是说,第一主管310具有平面101,且该平面101与第一平板热管210的第二换热面202贴合,第一换热管300与第一平板热管210的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第二主管410具有平面101,且该平面101与第二平板热管220的第二换热面202贴合,第二换热管400与第二平板热管220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管300与第一平板热管210的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以及第二换热管400与第二平板热管220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换热管3000和平板热管之间导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混凝土100的储热和放热效率。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热量损失小。
进一步地,第一主管310与第一进出口管320之间、第一主管310与第二进出口管330之间、第二主管410与第三进出口管420之间以及第二主管410与第四进出口管430之间均通过方圆节93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多个平面101还包括第三平面130和第四平面140,第三平面130和第四平面140在第二方向(例如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相对,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多个平板热管200还包括第三平板热管230和第四平板热管240,第三平板热管23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三平面130上,第四平板热管24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四平面140上。多个换热管3000包括第三换热管500和第四换热管600,第三换热管5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三平板热管23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四换热管6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四平板热管24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
也就是说,第三平板热管230的第一换热面201与混凝土100的第三平面130贴合,第三换热管500的至少部分与第三平板热管23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第四平板热管240的第二换热面202与混凝土100的第四平面140贴合,第四换热管600的至少部分与第四平板热管24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换热管500和第四换热管600可以为多个,以增加第三换热管500与第三平板热管230之间以及第四换热管600与第四平板热管240之间的接触面积。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混凝土100的左右相对的第三平面130和第四平面140同时吸收或释放热量,混凝土100均匀地升温或者降温,该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充分利用混凝土100的热容量,提高混凝土100的储热量。
例如,第三平面130为图1中混凝土100的左表面,第四平面140为图1中混凝土100的右表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混凝土10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同时吸收和释放热量,混凝土100的左部和右部均匀地升温,该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能够充分利用混凝土100的热容量,从而提高混凝土100的储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三换热管500包括第三主管510、第五进出口管520和第六进出口管530。第三主管5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三平板热管23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三主管510的一端与第五进出口管520相连,第三主管510的另一端与第六进出口管530相连。也就是说,第三主管510的至少部分与第三平板热管23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第三主管510内的换热介质从第五进出口管520以及第六进出口管530进出。
第四换热管600包括第四主管610、第七进出口管620和第八进出口管630,第四主管6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四平板热管24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四主管610的一端与第七进出口管620相连,第四主管610的另一端与第八进出口管630相连。也就是说,第四主管610的至少部分与第四平板热管24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第四主管610内的换热介质从第七进出口管620以及第八进出口管630进出。
进一步地,第五进出口管520、第六进出口管530、第七进出口管620和第八进出口管630上均设有补偿器910。由此第五进出口管520(第六进出口管530、第七进出口管620、第八进出口管630)的一部分在受到外力时能够相对第五进出口管520(第六进出口管530、第七进出口管620、第八进出口管630)的其余部分移动。
第三平板热管230、第四平板热管240以及混凝土100受热膨胀时,第五进出口管520(第六进出口管530、第七进出口管620、第八进出口管630)的其余部分不会阻碍第五进出口管520(第六进出口管530、第七进出口管620、第八进出口管630)的一部分、第三主管510(第四主管610)、第三平板热管230(第四平板热管240)、混凝土100向外部进行位移。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第三平板热管230、第四平板热管240和混凝土100不易损坏,而且第三平板热管230、第四平板热管240便于安装和更换。
例如,如图1和图3所示,对于混凝土100左侧的第三换热管500,当第三平板热管230以及混凝土100受热膨胀时,混凝土100、第三主管510、以及第三主管5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五进出口管520(第三主管5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六进出口管530)能够向上移动。即,其余部分第五进出口管520(其余部分第六进出口管530)不会阻碍混凝土100、第三主管510、以及第三主管5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五进出口管520(第三主管5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六进出口管530)向上移动。
更进一步地,第五进出口管520、第六进出口管530、第七进出口管620和第八进出口管630上均设有阀门9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三主管510和第四主管610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也就是说,第三主管510具有平面101,且该平面101与第三平板热管230的第二换热面202贴合,第三换热管500与第三平板热管230的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第四主管610具有平面101,且该平面101与第四平板热管240的第二换热面202贴合,第四换热管600与第四平板热管240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换热管500与第三平板热管230的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以及第四换热管600与第四平板热管240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换热管3000和平板热管之间导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混凝土100的储热和放热效率。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热量损失小。
进一步地,第三主管510与第五进出口管520之间、第三主管510与第六进出口管530之间、第四主管610与第七进出口管620之间以及第四主管610与第八进出口管630之间均通过方圆节93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多个平面101还包括第五平面150和第六平面160,第五平面150和第六平面160在第三方向(例如图2中的前后方向)上相对,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
多个平板热管200还包括第五平板热管250和第六平板热管260,第五平板热管25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五平面150上,第六平板热管26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六平面160上。多个换热管3000包括第五换热管700和第六换热管800,第五换热管7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五平板热管25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六换热管8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六平板热管26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
也就是说,第五平板热管250的第一换热面201与混凝土100的第五平面150贴合,第五换热管700的至少部分与第五平板热管25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第六平板热管260的第二换热面202与混凝土100的第六平面160贴合,第六换热管800的至少部分与第六平板热管26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可以理解的是,第五换热管700和第六换热管800可以为多个,以增加第五换热管700与第五平板热管250之间以及第六换热管800与第六平板热管260之间的接触面积。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混凝土100的前后相对的第五平面150和第六平面160同时吸收或释放热量,混凝土100均匀地升温或者降温,该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充分利用混凝土100的热容量,提高混凝土100的储热量。
例如,第五平面150为图1中混凝土100的前表面,第六平面160为图1中混凝土100的后表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混凝土10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同时吸收和释放热量,混凝土100的前部和后部均匀地升温,该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能够充分利用混凝土100的热容量,从而提高混凝土100的储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五换热管700包括第五主管710、第九进出口管720和第十进出口管730。第五主管7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五平板热管25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五主管710的一端与第九进出口管720相连,第五主管710的另一端与第十进出口管730相连。也就是说,第五主管710的至少部分与第五平板热管25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第五主管710内的换热介质从第九进出口管720以及第十进出口管730进出。
第六换热管800包括第六主管81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和第十二进出口管830,第六主管8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六平板热管26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六主管810的一端与第十一进出口管820相连,第六主管810的另一端与第十二进出口管830相连。也就是说,第六主管810的至少部分与第六平板热管260的第二换热面202接触,第六主管810内的换热介质从第十一进出口管820以及第十二进出口管830进出。
进一步地,第九进出口管720、第十进出口管73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和第十二进出口管830上均设有补偿器910。由此第九进出口管720(第十进出口管73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和第十二进出口管830)的一部分在受到外力时能够相对第九进出口管720(第十进出口管73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和第十二进出口管830)的其余部分移动。
第五平板热管250、第六平板热管260以及混凝土100受热膨胀时,第九进出口管720(第十进出口管73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和第十二进出口管830)的其余部分不会阻碍第九进出口管720(第十进出口管73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和第十二进出口管830)的一部分、第五主管710(第六主管810)、第五平板热管250(第六平板热管260)、混凝土100向外部进行位移。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第五平板热管250、第六平板热管260和混凝土100不易损坏,而且第五平板热管250、第六平板热管260便于安装和更换。
例如,如图2和图4所示,对于混凝土100前方的第五换热管700,当第五平板热管250以及混凝土100受热膨胀时,混凝土100、第五主管710、以及第五主管7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九进出口管720(第十进出口管73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和第十二进出口管830)能够向上移动。即,其余部分第九进出口管720(其余部分第十进出口管730)不会阻碍混凝土100、第五主管710、以及第五主管7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九进出口管720(第五主管710和补偿器910之间的部分第十进出口管730)向上移动。
更进一步地,第九进出口管720、第十进出口管73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和第十二进出口管830上均设有阀门9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五主管710和第六主管810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也就是说,第五主管710具有平面101,且该平面101与第五平板热管250的第二换热面202贴合,第五换热管700与第五平板热管250的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第六主管810具有平面101,且该平面101与第六平板热管260的第二换热面202贴合,第六换热管800与第六平板热管260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可以理解的是,第五换热管700与第五平板热管250的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以及第六换热管800与第六平板热管260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换热管3000和平板热管之间导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混凝土100的储热和放热效率。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的热量损失小。
进一步地,第五主管710与第九进出口管720之间、第五主管710与第十进出口管730之间、第六主管810与第十一进出口管820之间以及第六主管810与第十二进出口管830之间均通过方圆节930连接。
下面参考图3和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性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
如图3和图4所示,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1000包括混凝土100、第一平板热管210、第二平板热管220、第三平板热管230、第四平板热管240、第五平板热管250250、第六平板热管260260、第一换热管300、第二换热管400、第三换热管500、第四换热管600、第五换热管700和第六换热管800。
混凝土100具有第一平面110、第二平面120、第三平面130、第四平面140、第五平面150和第六平面160。第一平板热管210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换热面201和第二换热面202。第二平板热管220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换热面201和第二换热面202。第三平板热管230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换热面201和第二换热面202。第四平板热管240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换热面201和第二换热面202。第五平板热管250250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换热面201和第二换热面202。第六平板热管260260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换热面201和第二换热面202。
第一平面110和第二平面120上下相对。第一平板热管21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一平面110上,第二平板热管22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二平面120上。第一换热管3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一平板热管21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二换热管4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二平板热管22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
第一换热管300包括第一主管310、第一进出口管320和第二进出口管330。第一主管3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一平板热管21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一主管310的一端与第一进出口管320相连,第一主管310的另一端与第二进出口管330相连。
第二换热管400包括第二主管410、第三进出口管420和第四进出口管430。第二主管4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二平板热管22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二主管410的一端与第三进出口管420相连,第二主管410的另一端与第四进出口管430相连。
第一进出口管320、第二进出口管330、第三进出口管420和第四进出口管430上均设有补偿器910和阀门。
第一主管310和第二主管410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第一主管310与第一进出口管320之间、第一主管310与第二进出口管330之间、第二主管410与第三进出口管420之间以及第二主管410与第四进出口管430之间均通过方圆节930连接。
第三平面130和第四平面140左右相对。第三平板热管23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三平面130上,第四平板热管24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四平面140上。第三换热管5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三平板热管23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四换热管6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四平板热管24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
第三换热管500包括第三主管510、第五进出口管520和第六进出口管530,第三主管5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三平板热管23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三主管510的一端与第五进出口管520相连,第三主管510的另一端与第六进出口管530相连。
第四换热管600包括第四主管610、第七进出口管620和第八进出口管630,第四主管6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四平板热管24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四主管610的一端与第七进出口管620相连,第四主管610的另一端与第八进出口管630相连。
第五进出口管520、第六进出口管530、第七进出口管620和第八进出口管630上均设有补偿器910和阀门920。
第三主管510和第四主管610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第三主管510与第五进出口管520之间、第三主管510与第六进出口管530之间、第四主管610与第七进出口管620之间以及第四主管610与第八进出口管630之间均通过方圆节930连接。
第五平面150和第六平面160前后方向相对。
第五平板热管25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五平面150上,第六平板热管260的第一换热面201设在第六平面160上。第五换热管7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五平板热管25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六换热管80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六平板热管26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
第五换热管700包括第五主管710、第九进出口管720和第十进出口管730。第五主管7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五平板热管25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五主管710的一端与第九进出口管720相连,第五主管710的另一端与第十进出口管730相连。
第六换热管800包括第六主管81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和第十二进出口管830,第六主管810的至少部分设在第六平板热管260的第二换热面202上,第六主管810的一端与第十一进出口管820相连,第六主管810的另一端与第十二进出口管830相连。
第九进出口管720、第十进出口管730、第十一进出口管820和第十二进出口管830上均设有补偿器910和阀门920。
第五主管710和第六主管810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第五主管710与第九进出口管720之间、第五主管710与第十进出口管730之间、第六主管810与第十一进出口管820之间以及第六主管810与第十二进出口管830之间均通过方圆节930连接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具有平面;
平板热管,所述平板热管包括在所述平板热管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混凝土的所述平面上,以便所述混凝土与所述平板热管之间传递热量;和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用于换热介质流过的换热腔,且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以便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平板热管之间传递热量;
所述混凝土具有多个平面,所述平板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一一对应地设在多个所述平面上,所述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地设在多个所述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平面包括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在第一方向上相对,
多个所述平板热管包括第一平板热管和第二平板热管,所述第一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二平面上,
多个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一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二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二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第一主管、第一进出口管和第二进出口管,所述第一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一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一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一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出口管相连,
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第二主管、第三进出口管和第四进出口管,所述第二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二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二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二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进出口管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进出口管、所述第二进出口管、所述第三进出口管和所述第四进出口管上均设有补偿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平面还包括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在第二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多个所述平板热管还包括第三平板热管和第四平板热管,所述第三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三平面上,所述第四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四平面上,
多个换热管包括第三换热管和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三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四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四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换热管包括第三主管、第五进出口管和第六进出口管,所述第三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三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三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三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进出口管相连,
所述第四换热管包括第四主管、第七进出口管和第八进出口管,所述第四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四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四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七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四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进出口管相连,
其中,所述第五进出口管、所述第六进出口管、所述第七进出口管和所述第八进出口管上均设有补偿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主管和所述第四主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平面还包括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所述第五平面和所述第六平面在第三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
多个所述平板热管还包括第五平板热管和第六平板热管,所述第五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五平面上,所述第六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一换热面设在所述第六平面上,
多个换热管包括第五换热管和第六换热管,所述第五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五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六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六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换热管包括第五主管、第九进出口管和第十进出口管,所述第五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五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五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九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五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五主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
所述第六换热管包括第六主管、第十一进出口管和第十二进出口管,所述第六主管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第六平板热管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上,所述第六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一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六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二进出口管相连,所述第六主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扁平状,
其中,所述第九进出口管、所述第十进出口管、所述第十一进出口管和所述第十二进出口管上均设有补偿器。
CN202110014756.1A 2021-01-06 2021-01-06 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 Active CN1127476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14756.1A CN112747616B (zh) 2021-01-06 2021-01-06 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14756.1A CN112747616B (zh) 2021-01-06 2021-01-06 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7616A CN112747616A (zh) 2021-05-04
CN112747616B true CN112747616B (zh) 2022-11-01

Family

ID=75650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14756.1A Active CN112747616B (zh) 2021-01-06 2021-01-06 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47616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3506A (en) * 1971-09-17 1975-07-08 Nikolaus Laing Device for the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of heat
JPS57188944A (en) * 1981-05-15 1982-11-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Heat accumulation type floor panel
JPH02282696A (ja) * 1989-04-21 1990-11-20 Fujikura Ltd ヒートパイプ機能を備えた固体蓄熱器
CN101135543A (zh) * 2006-08-28 2008-03-05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利用混凝土的高温储热器及储热方法
CN102818468A (zh) * 2011-06-12 2012-12-12 北京兆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储热装置
CN103968694A (zh) * 2013-02-01 2014-08-06 深圳市联讯创新工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储热系统
CN104713397A (zh) * 2013-12-16 2015-06-17 北京兆阳光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储热系统
CN110132018A (zh) * 2019-05-31 2019-08-16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周期性高温余热回收装置
CN210070694U (zh) * 2019-03-11 2020-02-14 江苏东九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高温固体转运设备及其余热回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60911A1 (de) * 2009-12-31 2011-07-07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e.V. (DLR), 51147 Vorrichtung und Anlage zum Zwischenspeichern thermischer Energi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3506A (en) * 1971-09-17 1975-07-08 Nikolaus Laing Device for the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of heat
JPS57188944A (en) * 1981-05-15 1982-11-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Heat accumulation type floor panel
JPH02282696A (ja) * 1989-04-21 1990-11-20 Fujikura Ltd ヒートパイプ機能を備えた固体蓄熱器
CN101135543A (zh) * 2006-08-28 2008-03-05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利用混凝土的高温储热器及储热方法
CN102818468A (zh) * 2011-06-12 2012-12-12 北京兆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储热装置
CN103968694A (zh) * 2013-02-01 2014-08-06 深圳市联讯创新工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储热系统
CN104713397A (zh) * 2013-12-16 2015-06-17 北京兆阳光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储热系统
CN210070694U (zh) * 2019-03-11 2020-02-14 江苏东九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高温固体转运设备及其余热回收装置
CN110132018A (zh) * 2019-05-31 2019-08-16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周期性高温余热回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7616A (zh) 202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5971B (zh) 密闭腔式换热器
CN100587383C (zh) 一种蓄热换热器
CN101458044B (zh) 一种高效全铝合金换热器
CN105115340A (zh) 一种相变蓄热装置及热泵热水器
JP2014159945A (ja) 熱交換器
CN215569683U (zh) 一种多管金属储氢容器
CN112747616B (zh) 热管式混凝土蓄热器
CN114674170A (zh) 熔盐储热装置和熔盐储热系统
CN205027186U (zh) 一种相变蓄热装置及热泵热水器
CN210862322U (zh)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
CN115325717B (zh) 换热装置及布雷顿循环系统
CN217562661U (zh) 电池包
CN213546405U (zh) 一种口琴管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2205768U (zh) 换热装置及锂电池涂布机
CN211291122U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CN218721624U (zh) 一种可减少热偏差的烟气换热装置
CN111786055B (zh)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系统
CN215816040U (zh) 一种液冷散热电池模组
CN203190848U (zh) 一种u型管束温水循环大流量天然气复热器
CN209783339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水器
CN214039677U (zh) 一种换热器模组
CN203823789U (zh) 一种燃气余热回收装置
CN115183617B (zh) 一种利用内外分形肋片增强换热的管壳式相变蓄热换热器
CN115116633B (zh) 高温气冷堆氦气分流装置
CN214892749U (zh) 一种分馏塔闪蒸塔用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