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管束温水循环大流量天然气复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U型管束温水循环大流量天然气复热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技术中,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广泛使用,但大部分地区距离供气点较远,管道气很难到达,在气源产地可将天然气按气液体积比625:1进行冷却液化成液态天然气—LNG,利用低温槽车运至用气点,利用气化器进行气化并减压加臭后进入后方用气管网,适用于工业和民用用户,液态天然气气化器一般为空温式形式气化,节约能源,但环境温度低于0℃空温式气化器不起作用,这就需要采用强制换热的气化器。
本设备设计中有以下几个难点需解决:1、冷热介质温差过大,将近250℃,设备结构要考虑换热管大幅度热胀冷缩,同时考虑材料耐低温和防腐要求。2、为提高管程内天然气的流速,增大管程传热膜系数,换热管数量不宜过多。3、天然气气化所需换热面积较大,换热管数量少,导致换热器管长度增加,设备占地面积过大。4、由于所需换热面积较大,结构设计时需考虑提高换热效率,减少换热面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U型管束温水循环大流量天然气复热器,尤其适合用于使用工况的重叠式列管天然气气化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U型管束温水循环大流量天然气复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重叠式放置其一端通过弯头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均包括封头、官箱、管板和筒体并且依次连接,所述筒体内设有换热管束;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上均设有循环水入口、循环水出口、不凝气体排空口和排净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循环水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循环水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另一端设有液态天然气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另一端设有气态天然气出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鞍式支座支承。
进一步,所述筒体内设有折流板、拉杆及定距管。
进一步,所述弯头为180°弯头。
进一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为304不锈钢列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304不锈钢列管结构,不受温差大的介质的热胀冷缩影响,既耐低温又防腐;冷热介质形成逆流,热流体强制循环,设置折流板,增强传热效果,减少换热面积;采用重叠式结构,第一和第二换热器串联使用,既能保证换热面积,满足换热需求,又能节约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空间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中:
1、排净口 2、封头 3、管箱
4、法兰 5、管板 6、鞍式支座
7、筒体 8、折流板 9、换热管束
10、拉杆及定距管 11、循环水入口 12、循环水出口
13、弯头 14、液态天然气入口 15、气态天然气出口
16、不凝气体排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U型管束温水循环大流量天然气复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重叠式放置其一端通过弯头13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均包括封头2、官箱3、管板5和筒体7并且依次连接,所述筒体7内设有换热管束9;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上均设有循环水入口11、循环水出口12、不凝气体排空口16和排净口1,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循环水出口1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循环水入口11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另一端设有液态天然气入口14,所述第二换热器另一端设有气态天然气出口15。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鞍式支座支承。所述筒体7内设有折流板8、拉杆及定距管10。换热管束9通过折流板8、拉杆及定距管10固定。所述弯头13为180°弯头13。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为304不锈钢列管结构。管箱3与管板5通过法兰4连接。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液态天然气从第一换热器上的液态天然气入口14进入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管束9内,循环水从第一换热器上的循环水入口11进入换热器壳程;在第一换热器内,液态天然气通过在列管式换热管中与温水逆流换热,气化后经180°弯头13进入第二换热器的换热管束9内,第一换热器循环水出口12与第二换热器循环水入口11通过法兰相连接,循环水在第一换热器壳程内完成换热后进入第二换热器;在第二换热器内,液态天然气进一步气化升温后最终顺着气流方向从气态出口口输出进入后方管网,循环水则由第二换热器上的循环水出口12流出。
结构如图1所示,重叠式列管天然气气化器主要由鞍式支座支撑整台设备;第一和第二换热器采用重叠形式,通过鞍座对接和管口对接进行支撑;用180°弯头13将第一和第二换热器串联使用;第一和第二换热器的循环水入口11和循环水出口12通过法兰相连接;天然气进出口均通过法兰与外管网相连接。
U型管束温水循环大流量天然气复热器,此换热器是在总结了列管换热器的优缺点后结合实际使用工况,进行改进的一种适用于低温介质的列管结构换热器。在满足换热需求的同时能够节省占地面积,充分利用空间。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