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平面和凸起的曲面进行打磨的打磨机。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打磨机,包括打磨带、主动轮、从动轮和第一张紧轮,所述第一张紧轮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上方,所述打磨带套接于主动轮、从动轮和第一张紧轮呈三角布置;还包括两个第二张紧轮,所述第二张紧轮间隔布置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所述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移动设置且移动方向均是朝向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打磨带。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轨。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导轨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导轨朝向主动轮布置,所述第二安装板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导轨,所述从动轮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张紧轮移动到最大距离时,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第一张紧轮的顶点均与所述打磨带内表面相切。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水平布置,所述第一张紧轮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中心的上方,所述第二张紧轮沿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中心对称布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输送带和定位滚轮,所述输送带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用于放置打磨件的工位座,所述输送带布置于两个第二张紧轮之间的下方,所述定位滚轮可滑动设置,所述定位滚轮朝位于打磨带下方的工位座滑动。
进一步的,还设置有放置竹木勺的工位座,包括四个间隔设置的凹型槽,依次分别为第一凹型槽、第二凹型槽、第三凹型槽和第四凹型槽;沿行进方向,第一凹型槽和第二凹型槽的凹部宽度相等,第三凹型槽和第四凹型槽的凹部宽度渐窄。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放置竹木勺的工位座,所述工位座是一体成型的凹槽。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用于放置打磨件的工位座,所述工位座采用塑料或橡胶材质。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废料收集槽,所述废料收集槽设置在与所述打磨带的打磨面转动方向相同的一侧下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打磨机,在打磨竹木勺的平面时将平面放在打磨带下方,控制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朝平面移动,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朝平面移动时,与第一张紧轮抵触的一侧打磨带变短,而与第二张紧轮抵触的打磨带变长,第二张紧轮朝平面移动时带动变长部分的打磨带贴附于竹木勺的平面进行打磨;在打磨竹木勺凸起曲面部分时,增大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的移动距离,使与第二张紧轮抵触的打磨带可以变得更长,打磨带在第二张紧轮的带动下可以贴附于凸起的曲面,从而对凸起的曲面进行打磨。使用本发明的打磨机不仅提高了竹木勺的打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也可以使竹木勺的表面更加平滑。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参照图2至图4,一种打磨机,包括打磨带1、主动轮2、从动轮3、第一张紧轮4和两个第二张紧轮5。第一张紧轮4设于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的上方,打磨带1套接于主动轮2、从动轮3和第一张紧轮4呈三角布置。第二张紧轮5间隔布置于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移动设置且移动方向均是朝向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的打磨带。主动轮2与电机连接,电机带动打磨带1转动。
使用原理:
参照图3和图4,在打磨竹木勺的平面B时将平面B放在打磨带1下方(也就是两个第二张紧轮5之间的打磨带1下方),控制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朝平面B移动,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朝平面B移动时,与第一张紧轮4抵触的一侧打磨带D会变短,而与第二张紧轮5抵触的打磨带A变长,第二张紧轮5朝平面B移动时带动变长部分的打磨带贴附于竹木勺的平面B进行打磨;在打磨竹木勺凸起的曲面C部分时,增大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的移动距离,使与第二张紧轮5抵触的打磨带A可以变得更长,打磨带1在第二张紧轮5的带动下可以贴附于凸起的曲面C,从而对凸起的曲面C进行打磨。本发明是通过控制打磨带1在的打磨面的长度变化来实现对平面B或凸起的曲面C进行打磨。
参照图3至图5,作为本技术方案优先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方案的主动轮2和从动轮3水平布置,第一张紧轮4设于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中心的正上方,第二张紧轮5沿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的中心对称布置。
参照图1、图2和图5,本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一导轨6和第一安装板7,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设于第一安装板7,第一安装板7可滑动地设于第一导轨6,第一安装板7可以用气缸实现在第一导轨6滑动。通过第一安装板7可以实现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同步移动,可以避免因为第二张紧轮5的移动距离过大而第一张紧轮4的移动距离太小导致绷断打磨带1。参照图3和图5,第二张紧轮5在初始状态时可以与打磨带1的内表面留有间距,因为第二张紧轮5是有两个且间距布置,而第一张紧轮4只有一个,当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移动地距离一样时,必然会导致第二张紧轮5处的打磨带A增加的长度会大于第一张紧轮处打磨带D减小的长度,使打磨带1在打磨时处于绷紧状态,减短打磨带1的使用寿命,而第二张紧轮4和打磨带1留有间距就可以解决这个技术问题。
参照图2和图5,本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导轨8和第二安装板9,第二导轨8朝向主动轮2布置,第二安装板9可滑动地设于第二导轨8,从动轮3设于第二安装板9,第二安装板9可采用气缸制动的方式在第二导轨8上或采用调节弹簧和旋钮的方式,调节弹簧与第二安装板9连接,转动旋钮可以控制调节弹簧压缩,调节弹簧压缩时带动第二安装板9朝主动轮2滑动。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调节打磨带1初始状态的松紧度。
参照图3,本技术方案还限定了第二张紧轮5的最大移动距离,第二张紧轮5移动到最大距离时,主动轮2、从动轮3和第一张紧轮4的顶点均与打磨带1内表面相切,且该状态打磨带1的张紧度大致等于初始状态打磨带1的张紧度,也就是第二张紧轮5移动到最大距离时,与第一张紧轮抵触的打磨带D可以减小的极限长度等于第二张紧轮抵触的打磨带A增加的长度。采用该技术方案,当第二张紧轮5移动到最大距离时可以保证打磨带1整体长度不变(也就是打磨带1在初始位置时的张紧度与第二张紧轮5移动到最大距离时打磨带1的张紧度一样),通过限制第二张紧轮5的最大移动可以防止打磨带1绷断。
参照图2至图8,本技术方案还包括一输送带10和定位滚轮11,输送带10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用于放置打磨件的工位座12,输送带10布置于两个第二张紧轮5之间的下方,定位滚轮11可滑动设置,竹木勺输送至打磨带1下方时定位滚轮11朝位于打磨带1下方的工位座12滑动且抵触于工位座12上的竹木勺的上表面。采用该技术方案,把竹木勺放置于工位座12,竹木勺上的平面B和凸起的曲面C依次从打磨带1下方经过,当平面B经过打磨带1下方时,定位滚轮11朝向工位座12移动抵触于竹木勺的平面B,当竹木勺的凸起的曲面C经过打磨带1下方时,定位滚轮11朝向工位座12移动抵触于竹木勺的凸起的曲面C,打磨凸起的曲面C时定位滚轮11的移动距离要小于打磨平面时移动的距离,即凸起的曲面C经过打磨带1下方时,定位滚轮要回收一定距离,这样可以避免定位滚轮11作用于凸起的面C的压力太大而损坏竹木勺,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连续自动打磨,提高工作效率。参照图2,也可以在打磨带1前后两侧均设置一个定位滚轮11(前后两侧的具体位置请参照附图2,前后两侧的限定是便于理解不起限定作用),前后两个定位滚轮11之间的距离要小于竹木勺的长度,当要打磨的平面B经过打磨带1时,打磨带前方的定位滚轮11抵触于平面B,当平面B打磨完后,平面B到达打磨带1后方的定位滚轮11,此时打磨带1前方的定位滚轮11与平面B分离,而打磨带1后方的定位滚轮11抵触于平面B对凸起的曲面C进行打磨。
参照图8,本技术方案还设置有放置竹木勺的工位座12,包括四个间隔设置凹型槽,依次分别为第一凹型槽13、第二凹型槽、第三凹型槽和第四凹型槽14;沿行进方向,第一凹型槽和第二凹型槽的凹部宽度相等,第三凹型槽和第四凹型槽的凹部宽度渐窄,宽度相等的凹型槽用于放置竹木勺的平面,宽度渐窄的凹型槽用于放置竹木勺凸起的曲面。采用该技术方案的工位座12可以设置于输送带10使用,凹型槽间隔布置是为了防止工位座12无法在输送带10实现往复循环,如采用无间隔的工位座12会使输送带10卡合于带动输送带10转动的滚轮。如无需放置在输送带10上使用,工位座1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凹槽,把打磨件放置于凹槽,防止竹木勺在打磨带1惯性的作用下发生偏移。工位座12采用塑料或橡胶材质,采用塑料或橡胶材质的工位座12可以防止与打磨带1摩擦产生火星,避免火星与竹木勺打磨时产生的粉尘发生爆炸。
参照图1,本技术方案打磨机还包括一废料收集槽15,所述废料收集槽15设置在与打磨带1的打磨面转动方向相同的一侧下方。废料收集槽15还包括风机,风机与废料收集槽15通过风管16连通。采用该技术方案,将废料收集槽15设置在与打磨带1转动方向一致的一侧,打磨竹木勺产生的粉尘会在打磨带1的惯性作用下直接带入废料收集槽15,并通过风机排出,避免污染工作环境。
参照图1、图6和图7,作为本技术方案优先的实施方式还包括一工作台17,工作台17设有3个不同规格的打磨带1。
参照图3和图4,本技术方案在第一张紧轮4停止移动后,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二张紧轮5的位置来调节打磨带1贴附于打磨件表面的压力,如第二张紧轮5与第一张紧轮4的移动距离差值越大即通过调节与第二张紧轮抵触的打磨带A增加的长度小于第一张紧轮抵触的打磨带D变短的长度,第二张紧轮5带动打磨带1贴附于打磨件表面的压力就越小;打磨带1也可以采用弹性材料制成,采用弹性材料的打磨带1具有弹性,当第二张紧轮5的移动距离大于第一张紧轮4的移动距离就不会使打磨带1绷断,从而可以增大打磨带1贴附于打磨面的压力(因为第二张紧轮5是有两个且间距布置,而第一张紧轮4只有一个,当第二张紧轮5的移动距离等于或大于第一张紧轮4的移动距离,必然会导致第二张紧轮5处的打磨带A增加的长度会大于第一张紧轮4处打磨带D减小的长度,使打磨带1在打磨时处于绷紧状态,而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打磨带1就可以解决这个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打磨机还包括数控系统(图中未视出),数控系统具体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计算参数,首先根据要打磨的竹木勺的规格计算出打磨带打磨平面时的行进距离、打磨凸起的曲面时的行进距离以及定位滚轮的行进距离;
第二步:安装,根据计算出来的参数,在工作台的合适高度安装主动轮、从动轮、第一张紧轮、第二张紧轮和定位滚轮;
第三步:将设置好行程参数输入数控系统(图中未视出);
第四步:加工,将竹木勺放在输送带上的工位座,当竹木勺的平面输送到打磨带下方时,数控系统(图中未视出)控制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行进打磨平面时需要的距离同时控制位于打磨带前方定位滚轮抵触于平面,打磨带贴附于平面,打磨带对平面进行打磨;平面打磨完后,凸起的曲面到达打磨带下方,数控系统(图中未视出)控制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行进打磨凸起的曲面时需要的距离同时控制位于打磨带前方定位滚轮与平面分离且位于打磨带后方的定位滚轮抵触于平面,打磨带贴附于凸起的曲面,打磨带对凸起的曲面进行打磨;
第五步:为了提高本发明的智能性,可以在定位滚轮处设置用于感应竹木勺的传感器,传感器与数控系统(图中未视出)电连接,当传感器感应到竹木勺经过时,数控系统(图中未视出)控制打磨带和定位滚轮动作;
第六步:定位滚轮向下压紧竹木勺的时间间隔除了可以根据竹木勺的长度计算,也可以根据输送带和打磨带的转动速度的比值计算得来,根据计算得来数据输入数控系统(图中未视出),由数控系统(图中未视出)对定位滚轮进行控制。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竹木勺,凡是具有平面或凸起的曲面的工件均适用。
实施例1:
参照图2和图5,一种打磨机,包括打磨带1、主动轮2、从动轮3、第一张紧轮4、两个第二张紧轮5、第一导轨6和第一安装板7。两个第二张紧轮5大小相等,或第一张紧轮4和两个第二张紧轮5的大小一致,第一张紧轮4设于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的上方,打磨带1套接于主动轮2、从动轮3和第一张紧轮4呈三角布置。第二张紧轮5间隔布置于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移动设置且移动方向均是朝向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的打磨带。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设于第一安装板7,第一安装板7可滑动地设于第一导轨6,第一安装板7可以用气缸实现在第一导轨6滑动。通过第一安装板7可以实现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同步移动,可以避免因为第二张紧轮5的移动距离过大而第一张紧轮4的移动距离太小导致绷断打磨带1。本实施例带动打磨带1转动的主动轮2、从动轮3的滚轴大小一致,且滚轴外部均设有防止打磨带1脱落的限位轮,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在调节打磨带1的过程中打磨带1的张紧度会发生细微的改变,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防止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在调节打磨带1的过程中防止打磨带1脱落,
实施例2:
参照图2和图5,一种打磨机,包括打磨带1、主动轮2、从动轮3、第一张紧轮4、两个第二张紧轮5、第二导轨8和第二安装板9。第一张紧轮4设于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的上方,打磨带1套接于主动轮2、从动轮3和第一张紧轮4呈三角布置。第二张紧轮5间隔布置于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第一张紧轮4和第二张紧轮5移动设置且移动方向均是朝向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的打磨带。第二导轨8朝向主动轮2布置,第二安装板9可滑动地设于第二导轨8,从动轮3设于第二安装板9,第二安装板9可采用气缸制动的方式在第二导轨8上或采用调节弹簧和旋钮的方式,调节弹簧与第二安装板9连接,转动旋钮可以控制调节弹簧压缩,调节弹簧压缩时带动第二安装板9朝主动轮2滑动。采用该技术方案还可以调节打磨带1初始状态的松紧度。
实施例3:
参照图1、图2、图4和图8,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包括工作台17,工作台17设有3个不同规格的打磨带1。工作台17上的主动轮2和从动轮3水平布置,第一张紧轮4设于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中心的上方,第二张紧轮5沿主动轮2和从动轮3之间的中心对称布置。工作台17设有输送带10和定位滚轮11,输送带10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用于放置打磨件的工位座12,输送带10布置于两个第二张紧轮5之间的下方,定位滚轮11可滑动设置,竹木勺输送至打磨带1下方时定位滚轮11朝位于打磨带1下方的工位座12滑动且抵触于工位座12上的竹木勺的上表面。本实施例在打磨带1前后两侧均设置一个定位滚轮11(前后两侧的具体位置请参照附图2,前后两侧的限定是便于理解不起限定作用),前后两个定位滚轮11之间的距离要小于或等于竹木勺的长度,当要打磨的平面B经过打磨带1时,打磨带前方的定位滚轮11抵触于平面B,当平面B打磨完后,平面B到达打磨带1后方的定位滚轮11,此时打磨带1前方的定位滚轮11与平面B分离,而打磨带1后方的定位滚轮11抵触于平面B对凸起的曲面C进行打磨。
参照图1和图8,为了使工作台17上的输送带10能够循环输送,设置有放置竹木勺的工位座12,包括四个间隔设置凹型槽,依次分别为第一凹型槽、第二凹型槽、第三凹型槽和第四凹型槽,沿行进方向,第一凹型槽和第二凹型槽的凹部宽度相等,第三凹型槽和第四凹型槽的凹部宽度渐窄,宽度相等的凹型槽用于放置竹木勺的平面,宽度渐窄的凹型槽用于放置竹木勺凸起的曲面。采用该技术方案的输送带10是为了防止工位座12无法在输送带10实现往复循环,从而实现工作台17的打磨带实现无间隔往复循环打磨。
打磨时根据竹木勺的规格启动相应的打磨带,将竹木勺放置于输送带10上工位座12,竹木勺上的平面B和凸起的曲面C依次从打磨带1下方经过,当平面B经过打磨带1下方时,位于打磨带1前方的定位滚轮11朝向工位座12移动抵触于竹木勺的平面B,竹木勺的平面B打磨完后竹木勺的凸起的曲面C经过打磨带1下方时,位于打磨带1前方的定位滚轮回收,位于打磨带1后方的定位滚轮11朝向工位座12移动抵触于竹木勺的平面B,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连续自动打磨,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4:
参照图1,为了减少打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工作台与打磨带1转动方向一致的一侧下方设有废料收集槽15,废料收集槽15沿工作台17长度方向布置,废料收集槽15还包括风机,风机与废料收集槽15通过风管16连通。采用该技术方案,将废料收集槽15设置在与打磨带1转动方向一致的一侧,打磨竹木勺产生的粉尘会在打磨带1的惯性作用下直接带入废料收集槽15,并通过风机排出,避免污染工作环境。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工作台17设有数控系统(图中未视出),数控系统(图中未视出)用于控制打磨带和定位滚轮的升降距离、升降的时间间隔,使本发明智能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