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13345B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13345B
CN112713345B CN202110323270.6A CN202110323270A CN112713345B CN 112713345 B CN112713345 B CN 112713345B CN 202110323270 A CN202110323270 A CN 202110323270A CN 112713345 B CN112713345 B CN 1127133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reinforcing
pressure relief
relief mechanism
body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232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13345A (zh
Inventor
杨剑雄
黄思应
郭志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2327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133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13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3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13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33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电池单体包括:外壳,外壳具有壁部;泄压机构,泄压机构设于壁部,泄压机构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薄弱部,主体部用于连接壁部,泄压机构用于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薄弱部被破坏以泄放压力;泄压机构还包括设于主体部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加强部,加强部用于减小主体部的变形;加强部沿厚度方向向外凸出于主体部的表面。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单体旨在解决电池单体未发生热失控时存在发生爆破泄压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可充放电的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和存储时间长等优点,在电动汽车、移动设备或电动工具上面已普遍应用。电池包括多个串联、并联或混联的电池单体。在电池使用过程中,电池单体未发生热失控时存在发生爆破泄压的情况,影响电池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旨在解决电池单体未发生热失控时存在发生爆破泄压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池单体,其包括:
外壳,外壳具有壁部;
泄压机构,泄压机构设于壁部,泄压机构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主体部用于连接壁部,泄压机构用于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薄弱部被破坏以泄放压力;
泄压机构还包括设于主体部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加强部,加强部用于减小主体部的变形;
加强部沿厚度方向向外凸出于主体部的表面。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单体,泄压机构的加强部可以减小主体部的变形,从而设置加强部的泄压机构,其主体部上对应区域的隆起或凹陷变形程度将会下降,进而可以有利于减小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所承载的交变应力,降低在电池单体正常使用情况下,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发生交变疲劳老化或断裂而导致泄压机构发生提前爆破泄压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加强部为设置于主体部上的实心凸块。
加强部为实心凸块时,加强部自身的强度较大,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变形能力。外部作用力作用于加强部时,加强部不易凹陷、坍塌变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薄弱部通过在泄压机构上设置凹槽形成,薄弱部的厚度小于主体部的厚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凹槽呈环形,主体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凹槽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壁部,第二连接部位于凹槽所围成的区域内,加强部设于第二连接部上。
加强部位于凹槽所围成的区域上,从而加强部可以提高凹槽所围成的区域的强度,有利于降低凹槽所围成的区域的变形程度,进而减小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所承载的交变应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加强部具有两个端部区域,端部区域的最小厚度为H,端部区域与凹槽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其中,0.1<H/L<0.45。
当0.1≥H/L时,加强部的端部区域的最小厚度偏薄,或者,端部区域与凹槽之间的最小间距偏大,此时,加强部对主体部上靠近凹槽的区域加强作用不明显或没有加强作用,导致主体部上靠近凹槽的区域在承受相同压力作用时变形量仍然偏大,使得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所承载的交变应力仍然较大。
当H/L≥0.45时,加强部的端部区域的最小厚度偏厚,或者,端部区域与凹槽之间的最小间距偏小,此时,加强部对主体部上靠近凹槽的区域加强程度偏大,导致主体部上靠近凹槽的区域在承受相同压力作用时变形量偏小,存在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到达预设值时仍未能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影响泄压机构正常爆破泄压。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加强部具有两个端部区域,两个端部区域与凹槽之间的最小间距相等。
加强部的两个端部区域各自对主体部上靠近凹槽的区域的加强程度保持一致,降低主体部上与两个端部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变形程度存在差异的可能性,进而可以有利于保证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发生断裂时所能承受的压力值的一致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凹槽所围成的区域具有轴线,加强部具有两个端部区域,沿端部区域至轴线的方向上,端部区域的厚度逐渐减小。
设置厚度渐变的加强部可以降低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提前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降低因设置有加强部而导致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所承载的沿厚度方向的剪切力偏小而不易准确、及时地发生断裂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两个加强部相交设置。
两个加强部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延伸。各个加强部在不同的方向上对主体部起到加强作用,有利于提高加强部对主体部整体加强作用的一致性,进而有利于提高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在不同位置发生断裂时所能承受的压力值的一致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加强部为条形结构,两个加强部相互垂直。
两个加强部可以在两个相垂直的方向上对主体部的不同区域进行加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主体部的整体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沿厚度方向,两个加强部的正投影面积为S1,凹槽所围成的区域的正投影面积为S2,其中,0.2<S1/S2<0.3。
当0.2≥S1/S2时,两个加强部的正投影面积偏小,也即两个加强部覆盖面积偏小,从而存在主体部上部分区域未能得到加强部的加强作用的情况,进而使得主体部上与凹槽相对应的一部分区域仍然会承载交变应力,导致该区域发生交变疲劳老化或断裂而导致泄压机构提前爆破泄压的可能性。当S1/S2≥0.3时,两个加强部的正投影面积偏大,也即两个加强部覆盖面积偏大,从而加强部对主体部整体强度的加强程度偏高,从而导致主体部整体变形难度大,进而存在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在承受预设压力值时难以及时发生断裂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壁部具有通孔,主体部覆盖通孔,加强部位于通孔内,加强部沿从外壳内部指向外部的方向不超出壁部的外表面。
在电池单体的外侧,与通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其它结构件时,加强部和结构件之间预留活动空间,使得主体部可以正常隆起变形以保证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在承受预设压力值时及时发生断裂,从而降低因加强部和结构件处于接触状态而导致主体部难以隆起变形,使得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在承受预设压力值时难以及时发生断裂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电池单体还包括防护片,防护片附接于壁部的外表面并且覆盖泄压机构。
防护片可以对泄压机构形成防护,降低外界物体意外撞击或划擦到主体部而导致主体部发生扭曲变形或形成凹痕,进而影响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正常发生断裂爆破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外壳包括端盖和壳体,壳体设有开口,端盖用于覆盖开口;壳体包括侧壁和底壁,侧壁用于连接端盖,底壁与开口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侧壁的厚度、底壁的厚度均小于端盖的厚度,壁部为侧壁或底壁。
壳体的厚度小于端盖的厚度,从而使得端盖的刚性大于壳体的刚性。在相同压力作用下,端盖的变形程度小于壳体的变形程度。电池单体在运输、温度变化或充放电的过程中,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存在高低交替变化的情况,因此泄压机构设置在壳体的侧壁和/或底壁上,而不是设置在端盖上,使得在端盖面向乘客舱的情况下,泄压机构致动时高温高压排放物不易向乘客舱排放,不会直接威胁到人员的安全。
再者,壳体的侧壁或者底壁的厚度小于端盖的厚度,因此壳体的侧壁或者底壁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相比端盖变形程度较大,从而对泄压机构影响也较大,导致主体部变形程度增大。此时,更需要加强部加强主体部的强度,以减小主体部的变形,从而有利于减小薄弱部所承载的交变应力。
另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单体。
又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再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提供端盖和壳体,壳体设有开口,端盖用于覆盖开口,壳体包括侧壁和底壁,侧壁用于连接端盖,底壁与开口相对设置,侧壁的厚度、底壁的厚度均小于端盖的厚度,侧壁或底壁上设有通孔和泄压机构,泄压机构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主体部用于连接侧壁或底壁,泄压机构用于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薄弱部被破坏以泄放压力;泄压机构还包括设于主体部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加强部,加强部用于减小主体部的变形;加强部沿厚度方向向外凸出于主体部的表面;
提供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容纳于壳体;
组装端盖和壳体,将端盖连接于侧壁,并覆盖开口。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电池单体,泄压机构的加强部可以加强主体部的强度,减小主体部的变形,从而设置加强部的泄压机构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存在高低交替变化的情况下,泄压机构的主体部隆起或凹陷变形程度将会下降,进而可以有利于减小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所承载的交变应力,降低在电池单体正常使用情况下,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发生交变疲劳老化或断裂而导致泄压机构发生提前爆破泄压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再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的制造设备,其包括:
第一提供模块,用于提供端盖和壳体,壳体设有开口,端盖用于覆盖开口,壳体包括侧壁和底壁,侧壁用于连接端盖,底壁与开口相对设置,侧壁的厚度、底壁的厚度均小于端盖的厚度,侧壁或底壁上设有通孔和泄压机构,泄压机构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主体部用于连接侧壁或底壁,泄压机构用于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薄弱部被破坏以泄放压力;泄压机构还包括设于主体部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加强部,加强部用于减小主体部的变形;加强部沿厚度方向向外凸出于主体部的表面;
第二提供模块,用于提供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容纳于壳体;
组装模块,用于组装端盖和壳体,将端盖连接于侧壁,并覆盖开口。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制造设备所制造的电池单体,泄压机构的加强部可以加强主体部的强度,减小主体部的变形,从而设置加强部的泄压机构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存在高低交替变化的情况下,泄压机构的主体部隆起或凹陷变形程度将会下降,进而可以有利于减小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所承载的交变应力,降低在电池单体正常使用情况下,连接于主体部的薄弱部发生交变疲劳老化或断裂而导致泄压机构发生提前爆破泄压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泄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泄压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沿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泄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泄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沿C-C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制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车辆;1a、马达;1b、控制器;10、电池;11、底壳;12、顶壳;20、电池模块;30、电池单体;40、外壳;41、端盖;42、壳体;42a、侧壁;42b、底壁;421、开口;422、通孔;50、电极组件;60、电极端子;70、转接部件;80、泄压机构;80a、外表面;80b、内表面;80c、凹槽;81、主体部;811、第一连接部;812、第二连接部;82、加强部;821、端部区域;83、薄弱部;90、防护片;100、轴线;1000、制造设备;1001、第一提供模块;1002、第二提供模块;1003、组装模块;X、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分成三种:柱形电池单体、方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其包括电池单体。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可以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
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片、负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层叠后作为正极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层叠后作为负极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隔膜的材质可以为PP或PE等。此外,电极组件可以是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叠片式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电池技术的发展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设计因素,例如,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放电容量、充放电倍率等性能参数,另外,还需要考虑电池的安全性。
电池单体上的泄压机构对电池的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当发生短路、过充等现象时,可能会导致电池单体内部发生热失控从而压力或温度骤升。这种情况下通过泄压机构致动可以将内部压力及温度向外释放,以防止电池单体爆炸、起火。
泄压机构是指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预定阈值时致动以泄放内部压力或温度的元件或部件。该阈值设计根据设计需求不同而不同。上述阈值可能取决于电池单体中的正极极片、负极极片、电解液和隔离膜中一种或几种的材料。泄压机构可以采用诸如防爆阀、气阀、泄压阀或安全阀等的形式,并可以具体采用压敏或温敏的元件或构造,即,当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预定阈值时,泄压机构执行动作或者泄压机构中设有的薄弱结构被破坏,从而形成可供内部压力或温度泄放的开口或通道。
本申请中所提到的“致动”是指泄压机构产生动作或被激活至一定的状态,从而使得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及温度得以被泄放。泄压机构产生的动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泄压机构中的至少一部分破裂、破碎、被撕裂或者打开,等等。泄压机构在致动时,电池单体的内部的高温高压物质作为排放物会从致动的部位向外排出。以此方式能够在可控压力或温度的情况下使电池单体发生泄压及泄温,从而避免潜在的更严重的事故发生。
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来自电池单体的排放物包括但不限于:电解液、被溶解或分裂的正负极极片、隔离膜的碎片、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火焰,等等。
申请人发现在电池单体在循环过程中,电池单体在未达到热失控的预定条件时就发生爆破泄压的问题之后,对电池单体的结构和使用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申请人发现,电池单体的泄压机构存在提前疲劳老化的情况,从而导致泄压机构的阈值下降,在电池单体内部压力还未达到原预设压力值时,泄压机构会提前发生爆破。在进一步研究之后发现,电池单体在运输、温度变化或充放电的过程中,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存在高低交替变化的情况,从而导致泄压机构存在往复翻动的情况。泄压机构长期往复翻动时,会导致局部区域出现疲劳老化,从而导致泄压机构的打开阈值下降。
基于申请人发现的上述问题,申请人对电池单体的结构进行了改进,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电池单体、包含电池单体的电池以及使用电池的用电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用电装置可以是车辆、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等。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和宇宙飞船等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用电设备不做特殊限制。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用电装置为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1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0。电池10可以设置在车辆1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0可以用于车辆1的供电,例如,电池10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
车辆1还可以包括控制器1b和马达1a。控制器1b用来控制电池10为马达1a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不仅仅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提供驱动动力。
参见图2所示,电池10包括电池单体30(图2未示出)。电池10还可以包括用于容纳电池单体30的箱体。
箱体用于容纳电池单体30,箱体可以是多种结构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可以包括底壳11和顶壳12。底壳11与顶壳12相互盖合。底壳11和顶壳1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30的容纳空间。底壳11和顶壳12可以是均为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底壳11的开口侧盖合于顶壳12的开口侧,则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箱体。底壳11与顶壳12之间还可以设置密封件,以实现底壳11与顶壳12的密封连接。
在实际运用中,底壳11可盖合于顶壳12的顶部。底壳11也可称之为上箱体,顶壳12也可以称之为下箱体。
底壳11和顶壳12可以是多种形状,例如,圆柱体、长方体等。在图2中,示例性地,底壳11与顶壳12均为长方体结构。
在电池10中,电池单体3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若电池单体30为多个,多个电池单体30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30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30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30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内,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30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20。多个电池模块20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电池10中,电池单体30为多个。多个电池单体30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20。多个电池模块20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电池模块20中的多个电池单体30之间可通过汇流部件实现电连接,以实现电池模块20中的多个电池单体30的并联或串联或混联。
如图4所示,电池单体30包括壳体42、电极组件50、端盖组件和转接部件70。壳体42具有开口421。电极组件50容纳于壳体42内。电极组件50包括极耳。端盖组件包括端盖41、电极端子60和绝缘件。端盖41用于盖合于开口421。电极端子60安装于端盖41。绝缘件位于端盖41面向电极组件50的一侧。转接部件70用于连接电极端子60和极耳,以使极耳与电极端子60电连接。其中,外壳40包括端盖41和壳体42。
其中,壳体42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壳体42的形状可以根据电极组件50的具体形状来确定。例如,若电极组件50为圆柱体结构,壳体42则可选用为圆柱体结构。若电极组件50为长方体结构,壳体42则可选用长方体结构。在图4中,示例性地,壳体42和电极组件50均为长方体结构。
壳体42的材质可以是多种,比如,铜、铁、铝、不锈钢、铝合金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制。
容纳于壳体42内的电极组件50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图4中,容纳于壳体42内的电极组件50为两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50还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离膜。电极组件50可以是由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通过卷绕形成的卷绕式结构。电极组件50也可以是由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通过层叠布置形成的层叠式结构。
正极片可以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负极片可以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隔离膜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用于将正极片与负极片隔离,以降低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出现短路的风险。
其中,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
电极组件50中的极耳分为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耳可以是正极集流体中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负极耳可以是负极集流体中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所示,端盖组件的端盖41用于盖合于壳体42的开口421,以形成用于容纳电池单体30的密闭空间,密闭空间还可用于容纳电解质,例如电解液。端盖组件的电极端子60为用于输出电池单体30的电能的输出部件,端盖组件中的电极端子6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
壳体42的开口42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若壳体42的开口421为一个,则端盖组件可以是一个。若壳体42的开口421为两个,则端盖组件可以是两个。两个端盖组件中的端盖41分别盖合于两个开口4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壳体42的开口421为一个,端盖组件也为一个。端盖组件中可以设置两个电极端子60。端盖组件中的一个电极端子60通过一个转接部件70与电极组件50的一个极耳(正极耳)电连接。端盖组件中的另一个电极端子60通过另一个转接部件70与电极组件50的另一个极耳(负极耳)电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42的开口421为两个。两个开口421设置在壳体42相对的两侧。端盖组件为两个。两个端盖组件分别盖合于壳体42的两个开口421处。在这种情况下,端盖组件中的电极端子60可以是一个。一个端盖组件中的电极端子60通过一个转接部件70与电极组件50的一个极耳(正极耳)电连接;另一个端盖组件的电极端子60通过另一个转接部件70与电极组件50的另一个极耳(负极耳)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30还可以包括泄压机构80。泄压机构80安装于外壳40上。泄压机构80用于在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泄放电池单体30内部的压力。
示例性地,泄压机构80可以是防爆阀、防爆片、气阀、泄压阀或安全阀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防止泄压机构80提前爆破泄压,参见图6至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外壳40具有壁部。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30还包括泄压机构80。泄压机构80设于壁部。泄压机构80包括主体部81和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主体部81用于连接壁部。泄压机构80用于在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薄弱部83被破坏以泄放压力。泄压机构80还包括设于主体部81在自身厚度方向X上的加强部82。加强部82用于减小主体部81的变形。加强部82沿厚度方向X向外凸出于主体部81的表面。
电池单体30在运输、温度变化或充放电的过程中,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存在高低交替变化的情况,从而使得泄压机构80的主体部81存在朝远离电极组件50的方向隆起或者朝靠近电极组件50的方向凹陷的变形情况。主体部81上越靠近自身的中心区域,隆起或凹陷变形程度越明显。泄压机构80的主体部81在隆起和凹陷变形交替出现时,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会承载交变应力而发生交变疲劳老化或断裂,从而导致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强度下降,进而容易在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还未达到预设压力值时,薄弱部83就会在破裂以泄放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导致泄压机构80提前爆破泄压。
本申请实施例的泄压机构80的加强部82可以减小主体部81的变形,从而设置加强部82的泄压机构80,其主体部81上对应区域的隆起或凹陷变形程度将会下降,进而可以有利于减小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所承载的交变应力,降低在电池单体30正常使用情况下,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发生交变疲劳老化或断裂而导致泄压机构80发生提前爆破泄压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泄压机构80设于壁部,可理解地,外壳40和泄压机构80可以为分体结构,即两者各自独立加工制造再通过机械连接方式进行装配。外壳40和泄压机构8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对外壳40的壁部的预定区域进行减薄处理以形成泄压机构80。
本申请实施例的薄弱部83指的是泄压机构80上相对于主体部81强度偏弱,易于破裂、破碎、被撕裂或者打开的部分。薄弱部83设置于主体部81,可以理解地,对泄压机构80的预定区域进行减薄处理以形成薄弱部83,或者,对泄压机构80的预定区域进行材料处理或热处理以形成薄弱部83。
本申请实施例的薄弱部83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曲线状或者环形。
本申请实施例的泄压机构80还包括设于主体部81在自身厚度方向X上的加强部82。可以理解地,主体部81沿自身厚度方向X相对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可以设置加强部82。
本申请实施例中,加强部82和主体部8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采用铸造或锻造方式加工制造。或者,加强部82和主体部81可以为各自独立的结构件。两者各自独立加工制造,然后可以采用焊接或紧固件连接方式进行组装。
本申请实施例的泄压机构80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X相对的外表面80a和内表面80b。泄压机构80的外表面80a面向外界环境,而内表面80b面向外壳40的内部空间。外表面80a和内表面80b中的至少一者上可以设置加强部82。
本申请实施例中,加强部82可以是实心结构,也可以是中空结构。加强部82是实心结构指的是加强部82凸出于主体部81的部分为一整体块状结构。加强部82是中空结构指的是加强部82凸出于主体部81的部分具有空间,为隆起的拱形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的加强部82可以是条形、曲线形或环形。加强部82凸出的厚度可以是等厚的,也可以是非等厚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加强部82的数量可以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加强部82可以彼此沿一方向间隔设置,也可以相交设置。
加强部82用于减小主体部81的变形,可以理解地,相对于未设置加强部82的主体部81,在主体部81承载相同大小沿厚度方向X的作用力时,加强部82可以有效抑制主体部81隆起或凹陷变形,有效减小主体部81隆起或凹陷变形幅度。
参见图6和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加强部82沿厚度方向X向外凸出于主体部81的表面。
加强部82设置于外表面80a上,从而加强部82不会占用电池单体30内部的空间,也可以降低电解液腐蚀加强部82而导致加强部82发生损坏,使得自身强度减弱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82为设置于主体部81上的实心凸块。加强部82凸出于主体部81的表面,以达到加强主体部81相应区域的作用。
加强部82为实心凸块时,加强部82自身的强度较大,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变形能力。外部作用力作用于加强部82时,加强部82不易凹陷、坍塌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82和主体部81为一体成型结构,有利于提高加强部82和主体部81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薄弱部83通过在泄压机构80上设置凹槽80c形成。薄弱部83的厚度小于主体部81的厚度,从而薄弱部83的强度小于主体部81的强度。
示例性地,可以采用机加工方式在泄压机构80上去除材料以形成凹槽80c,有利于降低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沿厚度方向X,薄弱部83和凹槽80c对应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7所示,泄压机构80的外表面80a上设置凹槽80c。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泄压机构80上的凹槽80c呈环形。与凹槽80c对应的薄弱部83也呈环形。主体部81包括第一连接部811和第二连接部812。第一连接部811和第二连接部812分别位于凹槽80c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连接部811用于连接外壳40的壁部。第二连接部812位于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内。加强部82设于第二连接部812上。
在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存在高低交替变化的情况时,相对于凹槽80c外围的区域,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的隆起或凹陷变形程度更加明显,使得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的变形幅度相对更大。
在一些示例中,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可以为跑道型。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也可以为圆形、矩形或椭圆形形状。
加强部82位于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上,从而加强部82可以提高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的强度,有利于降低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的变形程度,进而减小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所承载的交变应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至图10所示,加强部82具有两个端部区域821。加强部82的端部区域821的最小厚度为H。端部区域821与凹槽80c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其中,0.1<H/L<0.45。
当0.1≥H/L时,加强部82的端部区域821的最小厚度偏薄,或者,端部区域821与凹槽80c之间的最小间距偏大,此时,加强部82对主体部81上靠近凹槽80c的区域加强作用不明显或没有加强作用,导致主体部81上靠近凹槽80c的区域在承受相同压力作用时变形量仍然偏大,使得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所承载的交变应力仍然较大。
当H/L≥0.45时,加强部82的端部区域821的最小厚度偏厚,或者,端部区域821与凹槽80c之间的最小间距偏小,此时,加强部82对主体部81上靠近凹槽80c的区域加强程度偏大,导致主体部81上靠近凹槽80c的区域在承受相同压力作用时变形量偏小,存在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在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到达预设值时仍未能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影响泄压机构80正常爆破泄压。
需要说明的是,端部区域821与凹槽80c之间的最小间距的测量方式是沿与轴线100相垂直的方向,从加强部82的端部区域821的根部至凹槽80c靠近加强部82的边缘所测量的数值。
在一些示例中,加强部82的端部区域821的厚度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2毫米(mm)至0.45毫米。
在一些示例中,端部区域821与凹槽80c之间的最小间距的取值范围为1毫米至2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82的两个端部区域821各自与凹槽80c之间的最小间距相等。加强部82的两个端部区域821各自对主体部81上靠近凹槽80c的区域的加强程度保持一致,降低主体部81上与两个端部区域821相对应的区域的变形程度存在差异的可能性,进而可以有利于保证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发生断裂时所能承受的压力值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至图10所示,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具有轴线100。加强部82具有两个端部区域821。沿加强部82的端部区域821至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的轴线100方向上,加强部82的端部区域821的厚度逐渐减小。
加强部82的厚度越厚,对主体部81的加强作用越明显,使得主体部81承受相同压力时的变形量越小。由于加强部82的端部区域821的厚度逐渐减小,因此加强部82越靠近凹槽80c的区域对主体部81的加强作用越明显,从而使得主体部81上越靠近凹槽80c的区域其变形程度越小,越远离凹槽80c的区域变形程度越大。主体部81上越远离凹槽80c的区域隆起变形程度越大时,会使得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所承载的沿厚度方向X的剪切力越大,从而保证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值时,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能够及时发生断裂以爆破泄压。
设置厚度渐变的加强部82可以降低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提前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降低因设置有加强部82而导致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所承载的沿厚度方向X的剪切力偏小而不易准确、及时地发生断裂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端部区域821至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的轴线100方向指的是垂直于轴线100的方向。加强部82的端部区域821的厚度的测量方式是沿轴线100延伸的方向,从主体部81的表面至端部区域821上远离主体部81的表面的最高点所测量的数值。
在一些示例中,加强部82上从端部区域821至加强部82自身的中心区域,加强部82的整体厚度逐渐减小,使得加强部82背向主体部81的表面呈V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8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加强部82相交设置。两个加强部82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延伸。各个加强部82在不同的方向上对主体部81起到加强作用,有利于提高加强部82对主体部81整体加强作用的一致性,进而有利于提高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在不同位置发生断裂时所能承受的压力值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82为条形结构。两个加强部82相互垂直,从而可以在两个相垂直的方向上对主体部81的不同区域进行加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主体部81的整体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80c呈环形。沿厚度方向X,两个加强部82的正投影面积为S1,而凹槽80c所围成的区域的正投影面积为S2,其中,0.2<S1/S2<0.3,从而使得加强部82的覆盖面积足够大,以保证加强部82对主体部81起到加强作用。当0.2≥S1/S2时,两个加强部82的正投影面积偏小,也即两个加强部82覆盖面积偏小,从而存在主体部81上部分区域未能得到加强部82的加强作用的情况,进而使得主体部81上与凹槽80c相对应的一部分区域仍然会承载交变应力,导致该区域发生交变疲劳老化或断裂而导致泄压机构80提前爆破泄压的可能性。当S1/S2≥0.3时,两个加强部82的正投影面积偏大,也即两个加强部82覆盖面积偏大,从而加强部82对主体部81整体强度的加强程度偏高,从而导致主体部81整体变形难度大,进而存在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在承受预设压力值时难以及时发生断裂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1所示,加强部82是中空结构。加强部82为相对于主体部81的内表面80b隆起的筋条(图中未示出),并且在主体部81上形成与筋条位置相对应的凹陷区。凹陷区为从主体部81的外表面80a朝向主体部81的内表面80b凹陷的区域。在其他一些示例中,加强部82为相对于主体部81的外表面80a隆起的筋条,并且在主体部81上形成与筋条位置相对应的凹陷区。凹陷区为从主体部81的内表面80b朝向主体部81的外表面80a凹陷的区域。示例性地,可以采用冲压或辊压方式一体成型主体部81和加强部8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2所示,凹槽80c呈环形。加强部82位于凹槽80c的外围区域上。凹槽80c的外围区域用于连接外壳40的壁部。多个加强部82环绕凹槽80c间隔设置。示例性地,多个加强部82环绕凹槽80c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3至图15所示,外壳40的壁部具有通孔422。主体部81覆盖通孔422。加强部82位于通孔422内。加强部82沿从外壳40内部指向外部的方向不超出壁部的外表面。从外壳40内部指向外部的方向可以与通孔422的轴向相同。
在电池单体30的外侧,与通孔42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其它结构件时,加强部82和结构件之间预留活动空间,使得主体部81可以正常隆起变形以保证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在承受预设压力值时及时发生断裂,从而降低因加强部82和结构件处于接触状态而导致主体部81难以隆起变形,使得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在承受预设压力值时难以及时发生断裂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5所示,电池单体30还包括防护片90。防护片90附接于外壳40壁部的外表面并且覆盖泄压机构80。
防护片90可以对泄压机构80形成防护,降低外界物体意外撞击或划擦到主体部81而导致主体部81发生扭曲变形或形成凹痕,进而影响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正常发生断裂爆破的可能性。
在一些示例中,防护片90位于通孔422内,而防护片90上背向泄压机构80的表面与外壳40的外表面相齐平。防护片90的材料可以是聚乙烯或聚丙烯等塑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3至图15所示,外壳40包括端盖41和壳体42。壳体42设有开口421。端盖41用于覆盖开口421。壳体42包括侧壁42a和底壁42b。侧壁42a用于连接端盖41。底壁42b与壳体42的开口421沿厚度方向X相对设置。侧壁42a的厚度、底壁42b的厚度均小于端盖41的厚度。壁部为侧壁42a或底壁42b。
端盖41和壳体42为分体结构。两者密封连接后形成外壳40。泄压机构80可以设置在侧壁42a和/或底壁42b上。
壳体42的厚度小于端盖41的厚度,从而使得端盖41的刚性大于壳体42的刚性。在相同压力作用下,端盖41的变形程度小于壳体42的变形程度。电池单体30在运输、温度变化或充放电的过程中,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存在高低交替变化的情况,因此泄压机构80设置在壳体42的侧壁42a和/或底壁42b上,而不是设置在端盖41上,使得在端盖41面向乘客舱的情况下,泄压机构80致动时高温高压排放物不易向乘客舱排放,不会直接威胁到人员的安全。
再者,壳体42的侧壁42a或者底壁42b的厚度小于端盖41的厚度,因此壳体42的侧壁42a或者底壁42b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相比端盖41变形程度较大,从而对泄压机构80影响也较大,导致主体部81变形程度增大。此时,更需要加强部82加强主体部81的强度,以减小主体部81的变形,从而有利于减小薄弱部83所承载的交变应力。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4和图15所示,壳体42的底壁42b设有通孔422。电极组件50位于壳体42的底壁42b与端盖41之间。在电池单体30应用于车辆、船舶或飞行器等用电装置时,电池单体30的端盖41在竖直方向上朝上设置,而壳体42的底壁42b朝下设置,从而电池单体30的端盖41相对于壳体42的底壁42b更加靠近驾乘人员。因此,泄压机构80设置于壳体42的底壁42b时,在泄压机构80发生爆破泄压情况时,电池单体30排放的高温高压排放物不易直接威胁到人员安全,提升电池单体30的使用安全性。
参见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单体30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提供端盖41和壳体42,壳体42设有开口421,端盖41用于覆盖开口421,壳体42包括侧壁42a和底壁42b,侧壁42a用于连接端盖41,底壁42b与开口421相对设置,侧壁42a的厚度、底壁42b的厚度均小于端盖41的厚度,侧壁42a或底壁42b上设有通孔422和泄压机构80,泄压机构80包括主体部81和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主体部81用于连接侧壁42a或底壁42b,泄压机构80用于在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薄弱部83被破坏以泄放压力;泄压机构80还包括设于主体部81在自身厚度方向X上的加强部82,加强部82用于减小主体部81的变形;加强部82沿厚度方向X向外凸出于主体部81的表面;
提供电极组件50,将电极组件50容纳于壳体42;
组装端盖41和壳体42,将端盖41连接于侧壁42a,并覆盖壳体42的开口421。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30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电池单体30,泄压机构80的加强部82可以加强主体部81的强度,减小主体部81的变形,从而设置加强部82的泄压机构80在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存在高低交替变化的情况下,泄压机构80的主体部81隆起或凹陷变形程度将会下降,进而可以有利于减小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所承载的交变应力,降低在电池单体30正常使用情况下,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发生交变疲劳老化或断裂而导致泄压机构80发生提前爆破泄压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30的制造方法可以制造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单体30。
参见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单体30的制造设备1000,其包括:
第一提供模块1001,用于提供端盖41和壳体42,壳体42设有开口421,端盖41用于覆盖开口421,壳体42包括侧壁42a和底壁42b,侧壁42a用于连接端盖41,底壁42b与开口421相对设置,侧壁42a的厚度、底壁42b的厚度均小于端盖41的厚度,侧壁42a或底壁42b上设有通孔422和泄压机构80,泄压机构80包括主体部81和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主体部81用于连接侧壁42a或底壁42b,泄压机构80用于在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薄弱部83被破坏以泄放压力;泄压机构80还包括设于主体部81在自身厚度方向X上的加强部82,加强部82用于减小主体部81的变形;加强部82沿厚度方向X向外凸出于主体部81的表面;
第二提供模块1002,用于提供电极组件50,将电极组件50容纳于壳体42;
组装模块1003,用于组装端盖41和壳体42,将端盖41连接于侧壁42a,并覆盖开口421。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30的制造设备1000所制造的电池单体30,泄压机构80的加强部82可以加强主体部81的强度,减小主体部81的变形,从而设置加强部82的泄压机构80在电池单体30的内部压力存在高低交替变化的情况下,泄压机构80的主体部81隆起或凹陷变形程度将会下降,进而可以有利于减小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所承载的交变应力,降低在电池单体30正常使用情况下,连接于主体部81的薄弱部83发生交变疲劳老化或断裂而导致泄压机构80发生提前爆破泄压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30的制造方法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单体30的制造方法。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4)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壁部;
泄压机构,所述泄压机构设于所述壁部,所述泄压机构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薄弱部,所述主体部用于连接所述壁部,所述泄压机构用于在所述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所述薄弱部被破坏以泄放压力;
所述泄压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部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用于减小所述主体部的变形;
所述加强部沿所述厚度方向向外凸出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
所述薄弱部通过在所述泄压机构上设置凹槽形成,所述薄弱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
所述凹槽呈环形,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凹槽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壁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凹槽所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所述加强部具有两个端部区域,所述端部区域的最小厚度为H,所述端部区域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其中,0.1<H/L<0.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为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的实心凸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端部区域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最小间距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所围成的区域具有轴线,沿所述端部区域至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端部区域的厚度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加强部相交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为条形结构,两个所述加强部相互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厚度方向,两个所述加强部的正投影面积为S1,所述凹槽所围成的区域的正投影面积为S2,其中,0.2<S1/S2<0.3。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具有通孔,所述主体部覆盖所述通孔,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加强部沿从所述外壳内部指向外部的方向不超出所述壁部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防护片,所述防护片附接于所述壁部的外表面并且覆盖所述泄压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端盖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所述端盖用于覆盖所述开口;
所述壳体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侧壁用于连接所述端盖,所述底壁与所述开口沿所述厚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侧壁的厚度、所述底壁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端盖的厚度,所述壁部为所述侧壁或所述底壁。
1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12.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13.一种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端盖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所述端盖用于覆盖所述开口,所述壳体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侧壁用于连接所述端盖,所述底壁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所述侧壁的厚度、所述底壁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端盖的厚度,所述侧壁或所述底壁上设有通孔和泄压机构,所述泄压机构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薄弱部,所述主体部用于连接所述侧壁或所述底壁,所述泄压机构用于在所述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所述薄弱部被破坏以泄放所述压力;所述泄压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部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用于减小所述主体部的变形;所述加强部沿所述厚度方向向外凸出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
提供电极组件,将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壳体;
组装所述端盖和所述壳体,将所述端盖连接于所述侧壁,并覆盖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薄弱部通过在所述泄压机构上设置凹槽形成,所述薄弱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
所述凹槽呈环形,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凹槽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侧壁或所述底壁,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凹槽所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所述加强部具有两个端部区域,所述端部区域的最小厚度为H,所述端部区域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其中,0.1<H/L<0.45。
14.一种电池单体的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提供模块,用于提供端盖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所述端盖用于覆盖所述开口,所述壳体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侧壁用于连接所述端盖,所述底壁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所述侧壁的厚度、所述底壁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端盖的厚度,所述侧壁或所述底壁上设有通孔和泄压机构,所述泄压机构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薄弱部,所述主体部用于连接所述侧壁或所述底壁,所述泄压机构用于在所述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所述薄弱部被破坏以泄放所述压力;所述泄压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部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用于减小所述主体部的变形;所述加强部沿所述厚度方向向外凸出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
第二提供模块,用于提供电极组件,将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壳体;
组装模块,用于组装所述端盖和所述壳体,将所述端盖连接于所述侧壁,并覆盖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薄弱部通过在所述泄压机构上设置凹槽形成,所述薄弱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
所述凹槽呈环形,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凹槽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侧壁或所述底壁,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凹槽所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所述加强部具有两个端部区域,所述端部区域的最小厚度为H,所述端部区域与所述凹槽之间的最小间距为L,其中,0.1<H/L<0.45。
CN202110323270.6A 2021-03-26 2021-03-26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Active CN1127133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23270.6A CN112713345B (zh) 2021-03-26 2021-03-26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23270.6A CN112713345B (zh) 2021-03-26 2021-03-26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3345A CN112713345A (zh) 2021-04-27
CN112713345B true CN112713345B (zh) 2021-07-16

Family

ID=75550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23270.6A Active CN112713345B (zh) 2021-03-26 2021-03-26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133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531129A (ja) * 2021-05-28 2023-07-21 寧徳時代新能源科技股▲分▼有限公司 エンドキャップアセンブリ、電池単体、電池および電力使用装置
WO2022252010A1 (zh) * 2021-05-31 2022-12-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5715438B (zh) * 2021-06-23 2023-12-1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EP4138183A1 (en) * 2021-06-29 2023-02-22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CN116349046A (zh) * 2021-07-21 2023-06-2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5917866A (zh) * 2021-07-30 2023-04-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CN216213918U (zh) * 2021-09-27 2022-04-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WO2023050239A1 (zh) * 2021-09-29 2023-04-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泄压机构、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5832596A (zh) * 2021-10-19 2023-03-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
CN116207436A (zh) * 2021-11-30 2023-06-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设备、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7157816A (zh) * 2022-01-26 2023-12-0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泄压装置、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7413423A (zh) * 2022-05-16 2024-01-1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7468689U (zh) * 2022-06-21 2022-09-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泄压机构、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5663389A (zh) * 2022-11-17 2023-01-3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外壳部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6207434B (zh) * 2023-05-06 2024-02-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泄压部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582984U (zh) * 2016-05-12 2016-09-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
CN207542310U (zh) * 2017-12-14 2018-06-26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防爆结构
CN207690886U (zh) * 2018-01-09 2018-08-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用防爆阀、顶盖组件、二次电池及汽车
CN208460852U (zh) * 2018-03-30 2019-02-0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爆膜及二次电池顶盖
CN111916615A (zh) * 2020-07-15 2020-11-10 江苏阿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防爆阀结构及其加工工艺
CN212136565U (zh) * 2020-06-24 2020-12-11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防爆膜、动力电池盖板结构及电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582984U (zh) * 2016-05-12 2016-09-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
CN207542310U (zh) * 2017-12-14 2018-06-26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防爆结构
CN207690886U (zh) * 2018-01-09 2018-08-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用防爆阀、顶盖组件、二次电池及汽车
CN208460852U (zh) * 2018-03-30 2019-02-0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爆膜及二次电池顶盖
CN212136565U (zh) * 2020-06-24 2020-12-11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防爆膜、动力电池盖板结构及电池
CN111916615A (zh) * 2020-07-15 2020-11-10 江苏阿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防爆阀结构及其加工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3345A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13345B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CN112736363B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单体的方法及设备
CN215989098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US20240079693A1 (en) End cover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EP4254617A1 (en) End cap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CN116806391A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US20230114279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CN116207434B (zh) 泄压部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6354620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6288669U (zh) 端盖、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6250985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US20230059831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device,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s
CN216698639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设备
CN116231221B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US20230155262A1 (en) Housing,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apparatus
CN217788606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8414923U (zh) 电池单体的壳体、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7158529U (zh) 端盖、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21102323U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造设备
CN116529941A (zh)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US20230155233A1 (en) Battery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 thereof, battery, and powered device
CN219553748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20585341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19226528U (zh) 泄压装置、外壳、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20984777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