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9332B - 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组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组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09332B
CN112709332B CN202011418704.2A CN202011418704A CN112709332B CN 112709332 B CN112709332 B CN 112709332B CN 202011418704 A CN202011418704 A CN 202011418704A CN 112709332 B CN112709332 B CN 1127093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heat
cavity structure
roller
fixed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187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09332A (zh
Inventor
陈星�
李胜才
刘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41870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093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09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93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093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93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4Extraordinary structures, e.g. with suspended or cantilever parts supported by masts or tower-like structures enclosing elevators or stairs;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elastic stabilit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76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heat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2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atent hea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建筑组合方法,本建筑结构的主体由内侧固定筒、中间滚筒、外侧半固定筒、支架、齿轮和支杆组成;该建筑结构设置有三层筒体结构,可通过滚筒的滚动,使围护结构在储热工况和放热工况之间进行灵活切换,白天更有效地吸收并储存太阳能,夜晚将热量尽可能放入室内,同时采用一些有利于通风、隔热的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微型建筑的节能效果和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组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是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组合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相变储能材料进行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是一种常见的建筑节能方案,一般情况下都是利用相变材料的热惰性,白天吸收太阳能储存热量、晚上将热量放入室内,但这种工作模式也难免存在白天向室内散热、夜晚向室外散热的情况,而且其放热过程也很难在时间上精确控制,对于设计上可以更加灵活的微型建筑,如果能在结构上通过切换的方式及时调节储热和放热的工况,并结合通风、隔热等措施,则将可以大大提高围护结构相变储能功能的效果,有效改善微型建筑室内热环境,提高人体居住热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结构,该建筑结构设置有三层筒体结构,可通过滚筒的滚动,使围护结构在储热工况和放热工况之间进行灵活切换,白天更有效地吸收并储存太阳能,夜晚将热量尽可能放入室内,同时采用一些有利于通风、隔热的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微型建筑的节能效果和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性。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结构组合方法,所述建筑结构由内侧固定筒、中间滚筒、外侧半固定筒、支架、齿轮和支杆组成;所述内侧固定筒上半部分涂有第一涂层;下半部分开设有多个散热孔,底部设置有平直的地板;
所述中间滚筒为二个半圆筒体结构,由三个筒形腔体结构,一个圆形腔体结构和环状钢制构件组成,其中一个半圆筒形腔体结构采用导热金属材料制作腔体结构壁面,另一个采用不易导热的材料制作腔体结构壁面;导热金属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壁面外侧喷涂高吸收率的第二涂层;导热金属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填充相变材料;不易导热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填充保温材料;
将齿轮安装于地面上的支架上,将外侧半固定筒的三个半圆筒体结构安装于支架上,三个半圆筒体结构之间留出齿轮传动槽;将中间滚筒的二个半筒状结构分别从两侧扣在内侧固定筒上,内侧固定筒的固定筒保温层与中间滚筒的敞口位于同一端;使中间滚筒的滚轮位于内侧固定筒侧壁及一侧端部的环形滚轮槽里,用锁扣将中间滚筒的二个半桶状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将连接好的中间滚筒和内侧固定筒的环形齿轮传动带对准齿轮传动槽,搁置在齿轮上,并将中间滚筒的第四圆形腔体结构朝向外侧端设有一半圆形挡板的外侧半固定筒一侧;
将支杆一侧穿过外侧半固定筒、中间滚筒后固连于内侧固定筒一侧端面,支杆另一侧直接与内侧固定筒另一侧端面固连;支杆底部与地面的支架固定;支架与支杆之间用钢制连接梁相连。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1)本发明通过建筑结构的设计,可使微型建筑围护结构的相变储能功能层和保温层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使微型建筑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并提高人员居住的热舒适性。
(2)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施工及操作方便,因而具有较高的市场实施可能性,期望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内侧固定筒1正立面图。
图2为内侧固定筒1左立面图。
图3为内侧固定筒1右立面图。
图4为内侧固定筒1横剖面图。
图5为内侧固定筒1纵剖面图。
图6为中间滚筒2正立面图。
图7为中间滚筒2左立面图。
图8为中间滚筒2右立面图。
图9为中间滚筒2横剖面图。
图10为外侧半固定筒3左立面图。
图11为外侧半固定筒3横剖面图。
图12为建筑正立面图(第一工况)。
图13为建筑正立面图(第二工况)。
图14为建筑左立面图(第一工况)。
图15为建筑左立面图(第二工况)。
图16为建筑横剖面图(第一工况)。
图17为建筑横剖面图(第二工况)。
图18为建筑纵剖面图(第一工况)。
图19为建筑纵剖面图(第二工况)。
图20为建筑右立面图。
图21为图16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22为图16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图16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24为内侧固定筒1的结构系统图。
图25为图24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26为图24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27为图24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28为中间滚筒2的结构系统图。
图29为第一筒形腔体结构12A端部立面图。
图30为第二筒形腔体结构12B(第三筒形腔体结构12C)端部立面图。
图31为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端部立面图。
图32为图28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3为图28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34为图28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35为外侧半固定筒3的结构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介绍。
本发明的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结构,由内侧固定筒1、中间滚筒2、外侧半固定筒3、支架4、齿轮5和支杆6组成;
参照图1-图5所示,所述内侧固定筒1为横置的圆筒状结构,圆筒主体为轻质材料。内侧固定筒1,内侧固定筒1左右均设有端面,以端面的横向直径为分界线,左侧端面的上半部分,以及外圆面的上半部分均涂有高反射率的第一涂层1A(吸光层)。内侧固定筒1外圆面的下半部分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1B。内侧固定筒1内的底部设置有平直的地板1C。内侧固定筒1的左端面设置有环形窗孔带1D,环形窗孔带1D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矩形窗孔。内侧固定筒1的右端面设置有固定筒保温层1E,固定筒保温层1E上安装有矩形门结构1F、矩形窗结构1G和第一环形窗结构1H,其中矩形门结构1F包括门扇和门框,矩形窗结构1G包括窗扇和窗框,环形窗结构1H包括窗扇和窗框。内侧固定筒1外圆面设置有两个环形滚轮槽1J。内侧固定筒1右端面设置有环形凸起1K,环形凸起1K左表面也设置有一个环形滚轮槽1J。
参照图24-图27所示,所述内侧固定筒1的组合方法为:加工4根环状钢制构件,第一环状钢制构件7A一侧设有翼缘,两根第二环状钢制构件7B两侧设有翼缘,并在构件外侧设置凹槽,形成环形滚轮槽1J,一根第三环状钢制构件7C一侧设有翼缘,且外侧可连接断面呈凹形且垂直于构件外侧的环形构件16,形成端部环形凸起1K及其内部的环形滚轮槽1J。将内侧固定筒1的第三环状钢制构件7C的外侧连接断面呈凹形且垂直于构件外侧的环形构件16,形成端部环形凸起1K及其内部的环形滚轮槽1J,使该环形滚轮槽1J对准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侧端连接的环状固轮带13及其附带的滚轮2G。将一根第一环状钢制构件7A和一根第三环状钢制构件7C放置在两端,将两根第二环状钢制构件7B均匀放置在中间,用曲面胶合木板8(或高强塑料或轻质高强性铝合金板)在中上部连接4根环状钢制构件形成桶状结构,采用条形片状钢制连接构件10,在桶状结构内侧将4根环状钢制构件连接起来进行结构加强。4根环状钢制构件形成的桶状结构下部形成散热孔1B。在桶状结构第一环状钢制构件7A一侧安装开设有环形窗孔带1D的圆形平面胶合木板11(或高强塑料或轻质高强性铝合金板),形成端部壁板。在桶状结构第三环状钢制构件7C一侧安装设有固定筒保温层1E及开好门窗洞口的墙面15,在墙面15上安装矩形门结构1F、矩形窗结构1G和第一环形窗结构1H。将内侧固定筒1侧面和圆形平面胶合木板11(或高强塑料或轻质高强性铝合金板)的上半部分的外表面上涂有高反射率的第一涂层1A。在底部的条形片状钢制连接构件10上设置竖直短柱,短柱上设梁并敷设架空的地板1C。
参照图6-图9,图22-图23所示,中间滚筒2为横置的圆筒状结构。中间滚筒2的左侧设有端面,右侧敞口。以端面的横向直径为分界线,左侧端面的上半部分,以及外圆面的上半部分均设置有相变材料层2A,且相变材料层2A外侧涂有高吸收率的第二涂层2B(吸光层);左侧端面的下半部分,以及外圆面的下半部分均设置有滚筒保温层2C。中间滚筒2左端面的圆面上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中设置有第二环形窗结构2D,包括窗扇和窗框。中间滚筒2左端面的圆心位置开设有第一支杆孔2E。中间滚筒2的内径略大于内侧固定筒1的外径,使其可以套在内侧固定筒1的外面。中间滚筒2在侧壁外侧上均匀设置两个环形齿轮传动带2F。中间滚筒2的侧壁内侧上设置有两组呈环形均匀排列的滚轮2G,位置与内侧固定筒1侧面环形滚轮槽1J的位置相对应。中间滚筒2右端也设置有一组呈环形均匀排列的滚轮2G,与内侧固定筒1环形凸起1K左表面的环形滚轮槽1J相配合。
参照图28-图34所示,所述中间滚筒2的组合方法为:加工第一筒形腔体结构12A,第二筒形腔体结构12B和第三筒形腔体结构12C。每个筒形腔体结构的端部立面为半圆形。加工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平面为半圆形,且圆心部位留出与第一支杆孔2E的直径相同的半圆空洞。第一筒形腔体结构12A、第二筒形腔体结构12B、第三筒形腔体结构12C和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都各为2个(分上半筒形腔体结构和向下半筒形腔体,上半圆形腔体结构和下半圆形腔体结构),上半筒形腔体结构和上半圆形腔体结构用易导热金属材料(如高强性铝合金)制作腔体结构壁面,另一半采用不易于导热的材料制作腔体结构壁面(可选用胶合木结构或高强塑料)。易导热金属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壁面外侧喷涂高吸收率的第二涂层2B。易导热金属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填充相变材料。不易于导热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填充保温材料。所有腔体结构内部和角部用刚性支架支撑和加强。
加工2根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断面内侧呈凹形,用以连接环状固轮带13(由两个半圆形环状构件组成)。外侧设置突出连接体14,用以连接环形齿轮传动带2F(由两个半圆形环状构件组成)。加工1根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断面两侧设有翼缘,一侧连接第三筒形腔体结构12C,另一侧连接环状固轮带13(由两个半圆形环状构件组成)。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和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由两个半圆形环状构件组成,利用锁扣9再次连接成环形。锁扣9为在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和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接缝处两侧设置开有螺栓孔的加强钢片,利用螺栓在两侧固定连接。
将易导热金属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组成一组,不易于导热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为另一组,将二个半圆形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内侧连接环状固轮带13(由两个半圆形环状构件组成),外侧的连接体14连接环形齿轮传动带2F(由两个半圆形环状构件组成)。2根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与两根第二环状钢制构件7B位置对应,使环状固轮带13安装的滚轮2G能对应于环形滚轮槽1J。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侧端连接环状固轮带13。利用条形片状钢制连接构件10、2根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1根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和第二环形窗结构2D,按照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第二环形窗结构2D,第一筒形腔体结构(12A),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第二筒形腔体结构(12B),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第三筒形腔体结构(12C),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的顺序连接,将第一筒形腔体结构12A、第二筒形腔体结构12B、第三筒形腔体结构12C和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连接成2个半桶状结构。其中,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位于半桶状结构的一侧,形成端部壁板。
参照图10-图11所示,外侧半固定筒3为横置的半圆筒状结构,半圆筒主体为轻质材料。外侧半固定筒3的内径略大于中间滚筒2的外径,使外侧半固定筒3可以依次套在中间滚筒2的外面。外侧半固定筒3分为三段,相邻两段外侧半固定筒3之间的间隙为齿轮传动槽3D。齿轮传动槽3D的位置与中间滚筒2侧壁外侧上的两个环形齿轮传动带2F的位置一致。半圆筒的内表面上涂有高反射率的第三涂层3A(吸光层)。三段外侧半固定筒3一侧外侧段筒体外侧端设有一半圆形挡板,内侧端敞口;中间段筒体两端均为敞口;另一侧外侧段筒体两端均为敞口,半圆形挡板3B的圆心位置开设有第二支杆孔3C。
结合图35,所述外侧半固定筒3的组合方法为:采用6根第六环状钢制构件7F与曲面不易导热的材料,如曲面胶合木板,组成外侧半固定筒3的三个半圆筒体结构。采用相同材料和相同半径,切割成半圆形,预留第二支杆孔3C,形成半圆形挡板3B。筒体可采用条形片状钢制连接构件10进行加强。三个半圆筒体结构的内表面喷涂有高反射率的第三涂层3A。
参照图12-图20所示,支架4安装于地面,优选的,支架4主体结构包括三排柱子和若干横梁,横梁用于对柱子的承重性能进行加强。支架4位于外侧半固定筒3下侧,与外侧半固定筒3固连,以支撑外侧半固定筒3。
参照图12-图13、图16-图17和图21所示,齿轮5为两组,固定在支架4上,对称安装于外侧半固定筒3底部两个齿轮传动槽3D的中间,与环形齿轮传动带2F啮合连接,可通过电动或手动方式,带动中间滚筒2的旋转。
支架4与齿轮5的的组合方法为:在基础上安装数排与数列支架4,其中位于中心一列的支架4与滚筒式微型建筑的纵轴线投影重合,且其中二根支架4与中间滚筒2的2根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或内侧固定筒1的两根第二环状钢制构件7B位置相对应。支架4之间用钢制连接梁相连。将2个齿轮5安装于与2根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或两根第二环状钢制构件7B位置对应的二根支架4上,齿轮5既可以手动运转,也可以通过电机运转。
参照图12-图20所示,支杆6包括第一支杆6A和第二支杆6B。第一支杆6A分别穿过第一支杆孔2E和第二支杆孔3C,与内侧固定筒1左端面的圆心位置固连。第二支杆6B与内侧固定筒1右端面的固定筒保温层1E的圆心位置固连。第一支杆6A和第二支杆6B的另一端均与地面固连,以支撑内侧固定筒1。
圆筒主体轻质材料可采用高强性铝合金(设有相变材料层筒壁)、轻钢材料(龙骨)、胶合木材料(设有保温层筒壁)等。。
整个滚筒式微型建筑结构的整体组合方法为:将齿轮5安装于地面上的支架4上,将外侧半固定筒3的三个圆筒体结构安装于支架4上,三个圆筒体结构之间留出齿轮传动槽3D。
将中间滚筒2的2个半桶状结构分别从两侧扣在内侧固定筒1上,使中间滚筒2和内侧固定筒1的端部壁板位于同一端,内侧固定筒1的墙面15位于另一端,并使中间滚筒2的滚轮2G刚好位于内侧固定筒1侧壁和端面的环形滚轮槽1J里,用锁扣9将中间滚筒2的2个半桶状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将连接好的中间滚筒2和内侧固定筒1的环形齿轮传动带2F对准齿轮传动槽3D,搁置在齿轮5上。
第一支杆6A和第二支杆6B为L形杆状结构,将第一支杆6A的上端穿过外侧半固定筒3的第二支杆孔3C和中间滚筒2的第一支杆孔2E,与内侧固定筒1的端部壁板的中心固定,底部固定在支架4两端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的纵轴线投影位置。将第二支杆6B的上端与内侧固定筒1的墙面15固定,底部固定在支架4两端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的纵轴线投影位置。支架4与第一支杆6A、第二支杆6B之间用钢制连接梁相连。
参照图12-图19所示,本建筑结构可通过齿轮5的传动带动中间滚筒2旋转,并使中间滚筒2的三组滚轮2G在内侧固定筒1的滚轮槽1J中滚动,从而增加中间滚筒2旋转时的稳定性并减小摩擦。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本建筑结构可形成两种工作状态:
工作状态一(储热状态):在有日照的白天,使相变材料层2A位于中间滚筒2上侧,滚筒保温层2C位于中间滚筒2下侧。此时太阳辐射能直接照射到相变材料层2A外侧具有高吸收率的第二涂层2B之上,热量被吸收,并被相变材料储存。内侧固定筒1上的第一涂层1A可对相变材料层2A向室内方向的辐射传热进行反射,减小室内的得热量。滚筒保温层2C可对建筑进行保温。
工作状态二(放热状态):在无日照的白天或者夜晚,使滚筒保温层2B位于中间滚筒2侧面和左端面的上半部分,相变材料层2A位于圆筒侧面和左端面的下半部分。此时相变材料层2A中储存的热量穿过内侧固定筒1下半部的散热孔1B,自下而上向室内方向释放,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更有利于满足人体的热舒适性要求。外侧半固定筒3上的第三涂层3A可对相变材料层2A向室外方向的辐射传热进行反射,减小向室外的散热量。

Claims (8)

1.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结构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结构由内侧固定筒(1)、中间滚筒(2)、外侧半固定筒(3)、支架(4)、齿轮(5)和支杆(6)组成;所述内侧固定筒(1)上半部分涂有第一涂层(1A);下半部分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B),底部设置有平直的地板(1C);
所述中间滚筒(2)为二个半圆筒体结构,由三个筒形腔体结构,一个圆形腔体结构和环状钢制构件组成,其中一个半圆筒形腔体结构采用导热金属材料制作腔体结构壁面,另一个采用不易导热的材料制作腔体结构壁面;导热金属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壁面外侧喷涂高吸收率的第二涂层(2B);导热金属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填充相变材料;不易导热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填充保温材料;
将齿轮(5)安装于地面上的支架(4)上,将外侧半固定筒(3)的三个半圆筒体结构安装于支架(4)上,三个半圆筒体结构之间留出齿轮传动槽(3D);将中间滚筒(2)的二个半筒状结构分别从两侧扣在内侧固定筒(1)上,内侧固定筒(1)的固定筒保温层(1E)与中间滚筒(2)的敞口位于同一端;使中间滚筒(2)的滚轮(2G)位于内侧固定筒(1)侧壁及一侧端部的环形滚轮槽(1J)里,用锁扣(9)将中间滚筒(2)的二个半桶状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将连接好的中间滚筒(2)和内侧固定筒(1)的环形齿轮传动带(2F)对准齿轮传动槽(3D),搁置在齿轮(5)上,并将中间滚筒(2)的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朝向外侧端设有一半圆形挡板的外侧半固定筒(3)一侧;
将支杆(6)一侧穿过外侧半固定筒(3)、中间滚筒(2)后固连于内侧固定筒(1)一侧端面,支杆(6)另一侧直接与内侧固定筒(1)另一侧端面固连;支杆(6)底部与地面的支架(4)固定;支架(4)与支杆(6)之间用钢制连接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固定筒(1)的组合方法为:
加工多根环状钢制构件,其中一根第一环状钢制构件(7A)和一根第三环状钢制构件(7C)放置在两端,其余多根环状钢制构件均匀放置在中间,其中两根第二环状钢制构件(7B)对应环形滚轮槽(1J);将轻质连接板在中上部连接多根环状钢制构件形成桶状结构;多根环状钢制构件形成的桶状结构下部设有散热孔(1B);第一环状钢制构件(7A)一侧设有圆形平面轻质连接板,形成端部壁板;在第三环状钢制构件(7C)一侧安装设有固定筒保温层(1E),作为开好门窗洞口的墙面(15),在墙面(15)上安装矩形门结构(1F)、矩形窗结构(1G);将内侧固定筒(1)侧面和圆形平面轻质连接板的上半部分的外表面上喷涂高反射率的第一涂层(1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结构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连接板为胶合木板、高强塑料或轻质铝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结构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面(15)上还设有第一环形窗结构(1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滚筒(2)的组合方法为:
加工第一筒形腔体结构(12A),第二筒形腔体结构(12B)、第三筒形腔体结构(12C)和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每个筒形腔体结构分上半筒形腔体结构和向下半筒形腔体结构;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平面为上半圆形腔体结构和下半圆形腔体结构,且圆心部位留出半圆空洞;所有腔体结构内部和角部用刚性支架支撑和加强;上半筒形腔体结构和上半圆形腔体结构采用导热金属材料制作腔体结构壁面,另一半采用不易导热的材料制作腔体结构壁面;导热金属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壁面外侧喷涂高吸收率的第二涂层(2B);导热金属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填充相变材料;不易导热材料制作的腔体结构填充保温材料;
加工二根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断面内侧呈凹形,用以连接环状固轮带(13);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外侧设置连接体(14),用以连接环形齿轮传动带(2F);加工一根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一侧用以连接第三筒形腔体结构(12C),另一侧连接环状固轮带(13);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和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均由两个半圆形环状构件组成,利用锁扣(9)再次连接成环形;
将二个半圆形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外侧分别安装连接环形齿轮传动带(2F),内侧分别连接环状固轮带(13),将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连接环状固轮带(13),按照第四圆形腔体结构(12D),第二环形窗结构(2D),第一筒形腔体结构(12A),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第二筒形腔体结构(12B),第四环状钢制构件(7D),第三筒形腔体结构(12C),第五环状钢制构件(7E)的顺序将组件分别连接成二个半筒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结构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固定筒(1)朝向固定筒保温层(1E)一侧的一根第三环状钢制构件(7C)一侧设有翼缘,外侧安装连接断面呈凹形且垂直于构件外侧的环形构件(16),形成端部环形凸起(1K)及其内部的环形滚轮槽(1J);所述中间滚筒(2)敞口端环状固轮带(13)设置有一组呈环形均匀排列的滚轮(2G),与内侧固定筒(1)环形凸起(1K)的环形滚轮槽(1J)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半固定筒(3)的组合方法为:
采用多根第六环状钢制构件(7F)与曲面不易导热的材料,组成外侧半固定筒(3)的三个半圆筒体结构;加工半圆形挡板(3B)和第二支杆孔(3C);筒体可采用条形片状钢制连接构件(10)进行加强;三个半圆筒体结构的内表面喷涂有高反射率的第三涂层(3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以下两种工作状态:
储热状态:在有日照的白天,使相变材料层(2A)位于中间滚筒(2)上侧,滚筒保温层(2C)位于中间滚筒(2)下侧;太阳辐射能直接照射到相变材料层(2A)外侧具有高吸收率的第二涂层(2B)之上,热量被吸收,并被相变材料储存;内侧固定筒(1)上的第一涂层(1A)可对相变材料层(2A)向室内方向的辐射传热进行反射,减小室内的热量;滚筒保温层(2C)对建筑进行保温;
放热状态:在无日照的白天或者夜晚,使相变材料层(2A)位于中间滚筒(2)下侧,滚筒保温层(2C)位于中间滚筒(2)上侧;相变材料层(2A)中储存的热量穿过内侧固定筒(1)下半部的散热孔(1B),自下而上向室内方向释放,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外侧半固定筒(3)上的第三涂层(3A)对相变材料层(2A)向室外方向的辐射传热进行反射,减小向室外的散热量。
CN202011418704.2A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组合方法 Active CN1127093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18704.2A CN112709332B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组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18704.2A CN112709332B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组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9332A CN112709332A (zh) 2021-04-27
CN112709332B true CN112709332B (zh) 2022-02-18

Family

ID=75542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18704.2A Active CN112709332B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组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0933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2119A (zh) * 2009-10-15 2010-03-17 白建国 相变储能太阳能温室建筑结构体系
CN104746771B (zh) * 2015-01-29 2017-08-08 深圳大学 一种相变储能墙体及其制造方法
CN210737836U (zh) * 2019-06-17 2020-06-12 扬州大学 一种升降式相变储能墙体
CN111576928B (zh) * 2020-05-29 2021-11-02 扬州大学 一种可垂直伸缩的临时性微型建筑结构
CN111851729B (zh) * 2020-07-28 2022-01-11 扬州大学 一种嵌套式可升降临时性微型建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9332A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113799A1 (en) Mobile Partition
CN103216115A (zh) 模块化整体移动式房屋
CN112709332B (zh) 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微型建筑组合方法
JP3234196U (ja) コルゲート管コテージ及び係止部材
CN112609835B (zh) 一种可相变储能的滚筒式建筑结构
CN216340098U (zh) 一种可拆卸装配式钢结构房屋
CN215926387U (zh) 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复合外墙体
CN215670537U (zh) 一种钢结构建筑屋面轻型板的预制钢骨架
WO2004081310A3 (en) The structure and the envelope of a prefabricated panel building and the method of assembly
CN114458025A (zh) 用于安装装配式建筑的支撑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10947267U (zh) 一种钢结构板房车间节能保温墙体
CN110805160A (zh) 多效建筑墙体立面组件
CN210658935U (zh) 一种具有内外隔音功能的彩钢板
DE10225167A1 (de) Wandaufbau für Gebäudeaussenwände
CN220827926U (zh) 一种环保型建筑保温外墙板
CN110792195B (zh) 多效建筑墙体立面组件的安装方法
CN220747782U (zh) 一种新型组装式旅居客舱
CN215254766U (zh) 一种钢结构拼装可调式建筑墙体用支撑机构
CN219219454U (zh) 一种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泡沫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CN218061022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的节能基础结构
CN214785114U (zh) 一种吸音幕墙铝单板
CN211286089U (zh) 一种高效钢结构建筑保温结构
CN214696489U (zh) 一种金属屋面复合保温装置
CN216340227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保温墙体
CN211143385U (zh) 一种保温建筑墙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