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6757B - 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06757B
CN112706757B CN202110121217.8A CN202110121217A CN112706757B CN 112706757 B CN112706757 B CN 112706757B CN 202110121217 A CN202110121217 A CN 202110121217A CN 112706757 B CN112706757 B CN 1127067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engine
period
impact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212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06757A (zh
Inventor
秦龙
张凡武
王恺
吴泽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12121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067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06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6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06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67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02Control of vehicle driving stabi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1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510/06Combustion engines, Gas turbines
    • B60W2510/0638Engine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1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510/08Electric propulsion units
    • B60W2510/081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1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510/08Electric propulsion units
    • B60W2510/083Tor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2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overall vehicle dynamics
    • B60W2520/10Longitudinal spe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满足激活条件,则采集本周期车速和电机运转信息以确定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依据本周期车速和上一周期车速确定本周期车速学习值;通过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计算得到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根据本周期电机转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电机转速计算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根据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确定本周期的电机是否处于电机冲击带,若处于电机冲击带则调节电机输出扭矩降低对电机输出轴的冲击。本发明的控制方法避免了对输出轴的冲击,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汽车车型来说,动力系统的来源有发动机和/或电机,动力系统的传递过程中存在一些具有惯性和弹性的传动系统零部件,形成了一个扭矩振动系统。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传动系统的冲击力可能会引发动力系统出现扭转振动,甚至出现共振的现象,动力系统在共振时会对激励产生放大作用,扭转的振幅增大,导致传动系统零部件的疲劳受损,影响车辆可靠性和寿命。
对于包含电机的车型来说,采集汽车的实际车速,根据电机的传动比和电机的转速可以得到一个计算车轮半径,将计算的车轮半径与提供的标准车轮半径进行对比,在计算车轮半径与标准车轮半径出现偏差时,表明车辆处于冲击带中,需要通过防冲击措施来避免车辆在冲击带区域内出现强烈的冲击,但现有技术并没有此类方案进行车辆冲击带判断和防冲击保护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判断本轮采样周期是否满足车轮半径学习激活条件;若满足激活条件,则采集本周期车速和电机运转信息以确定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依据本周期车速和上一周期车速确定本周期车速学习值;通过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计算得到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根据本周期电机转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电机转速计算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根据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确定本周期的电机是否处于电机冲击带,若处于电机冲击带则调节电机输出扭矩降低对电机输出轴的冲击。
本发明通过确定本周期的电机是否处于电机冲击带,若处于电机冲击带则调节电机输出扭矩降低对电机输出轴的冲击,不仅仅可以应用到混动车型的汽车上,还可以直接应用到纯电车型的汽车上,提高纯电车型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确定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的方法包括:基于本周期车速、电机传动比和电机转速确定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将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与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确定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进一步的所述的将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与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确定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的方法包括:将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与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的差值与第一设定常数和第二设定常数进行比对;
若差值>第一设定常数,则输出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与第一设定阈值的和值为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若差值<第二设定常数,则输出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与第二设定阈值的差值为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若差值≤第一设定常数且≥第二设定常数,则输出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为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所述第一设定阈值和第二设定阈值为与车速相关的通过标定获得的设定值,且在相同车速下第一设定阈值大于第二设定阈值;所述第一设定常数和第二设定常数为通过标定获得的设定值。
进一步的所述的依据本周期车速和上一周期车速确定本周期车速学习值的方法包括:将本周期车速与上一周期车速的差值与第一限定车速和第二限定车速进行比对;
若差值≥第一限定车速且≤第二限定车速,则输出上一周期车速为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否则输出本周期车速为本周期车速学习值。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过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计算得到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的方法包括: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031
其中:nForomVehSpd——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
RWheelRadiusAct(W)——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vS(N)——本周期车速学习值;
rTransSpdRatio——本周期的电机传动比。
进一步的所述的根据本周期电机转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电机转速计算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的方法包括: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电机冲击角速度: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032
其中:ωLashAngle——电机冲击角速度;
nMtrSpd——本周期电机转速;
nForomVehSpd——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
θLashAngel=ωLashAngle×Δt
其中:θLashAngel——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
ωLashAngle——电机冲击角速度;
Δt——采样周期。
进一步的所述的根据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确定本周期的电机是否处于电机冲击带的方法包括:当满足条件一时判断此时电机处于正向电机冲击带;所述条件一为当前情况满足采集到的电机输出扭矩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电机冲击角速度不小于设定电机角速度阈值、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不小于设定电机冲击角度差阈值;
当满足条件二时判断此时电机处于负向电机冲击带;所述条件二为当前情况满足采集到的电机输出扭矩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电机冲击角速度小于设定电机角速度阈值、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小于设定电机冲击角度差阈值;
当前情况既不满足条件一也不满足条件二时,判断此时电机没有处于电机冲击带。
进一步的所述的若处于电机冲击带则调节电机输出扭矩降低对电机输出轴的冲击的方法包括:若电机处于正向冲击带,则限制电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大值为设定电机上限值;若电机处于负向冲击带,则限制电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小值为设定电机下限值;所述设定电机上限值和设定下限值为通过标定获得的限值,且设定电机上限值大于所述设定下限值。
进一步的所述的车轮半径学习激活条件包括:当前动力系统处于动力推进状态、没有除传动系统以外的控制系统请求纵向扭矩、采集到的实际车速大于预设车速限值、电机输出扭矩处于设定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的基于本周期车速、电机传动比和电机转速确定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的方法包括: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041
其中:RWheelRadius——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
v——本周期车速;
rTransSpdRatio——本周期电机传动比;
nMtrSpd——本周期电机转速。
进一步的通过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计算得到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根据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和本周期发动机转速计算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根据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确定本周期的发动机是否处于发动机冲击带,若处于发动机冲击带则调节发动机输出扭矩降低对发动机输出轴的冲击。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过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计算得到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的方法包括: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051
其中:nEngineForomVehSpd——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
RWheelRadiusAct(N)——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vS(N)——本周期车速学习值;
rTransEngSpdRatio——本周期发动机相对于车轮的传动比。
进一步的所述的根据本周期发动机转速学习值和本周期发动机转速计算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的方法包括: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发动机冲击角速度: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052
其中:ωEngLashAngle——发动机冲击角速度;
nEng——本周期发动机转速;
nEngForomVehSpd——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
θEngLashAngel=ωEngLashAngle×Δt
其中:θEngLashAngel——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
ωEngLashAngle——发动机冲击角速度;
Δt——采样周期。
进一步的所述的根据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确定本周期的发动机是否处于发动机冲击带的方法包括:当满足条件三时判断此时发动机处于正向发动机冲击带;所述条件三为当前情况满足采集到的发动机输出扭矩处于第三预设范围内、发动机冲击角速度不小于设定发动机角速度阈值、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不小于设定发动机冲击角度差阈值;
当满足条件四时判断此时发动机处于负向发动机冲击带;所述条件四为当前情况满足采集到的发动机输出扭矩处于第四预设范围内、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小于设定发动机角速度阈值、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小于设定发动机冲击角度差阈值;
当前情况既不满足条件三也不满足条件四时,判断此时发动机没有处于发动机冲击带。
进一步的所述的若处于发动机冲击带则调节发动机输出扭矩降低对发动机输出轴的冲击的方法包括:若发动机处于正向冲击带,则限制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大值为设定发动机上限值;若发动机处于负向冲击带,则限制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小值为设定发动机下限值;所述设定发动机上限值和设定下限值为通过标定获得的限值,且设定发动机上限值大于所述设定下限值。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稳定性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学习到的车轮半径识别出车辆是否处于冲击带,识别出冲击带后通过限制和发动机的请求扭矩波动从而避免扭矩波动较大而出现冲击,提高了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平顺性,且控制方法简单高效,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主要用于混动车型,即包含P3电机和发动机的车型,保护了一种混动车型的车辆稳定性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学习到的车轮半径识别出车辆是否处于冲击带,识别出冲击带后通过限制电机和发动机的请求扭矩波动从而避免扭矩波动较大而出现冲击,以此来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思路如下:
1、基于采集到的实际车速、电机传动比以及电机转速信息确定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根据车轮设计的车辆半径,得到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2、基于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和实际车速计算基于本周期车速学习值的电机转速学习值和发动机转速学习值;
3、根据实际电机转速和计算得到的电机转速学习值,计算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根据实际发动机转速和计算得到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计算发动机转速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
4、根据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确定电机是否处于电机冲击带;根据发动机转速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确定发动机是否处于发动机冲击带;
5、在电机和发动机分别处于冲击带时,通过扭矩防冲击保护措施来避免传动系统的不正常振动;具体控制流程见图1。
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有一个激活条件,该激活条件是为了避免学习条件误激活导致半径学习错误,同样避免未正常进入学习条件激活导致车轮半径未学习从而未识别冲击带。车轮半径学习学习的激活条件如下:
1、传动系统处于动力推进状态,即动力系统与传动系统处于链接状态,且动力系统处于动力输出状态,为了确定冲击带,只有在传动系统处于动力推进状态,从而避免在动力推进状态时出现动力冲击;
2、没有其他控制系统请求纵向扭矩,如ESC、ESP等,由于在这些外部请求纵向扭矩时,需要响应其扭矩请求,满足扭矩精度,从而屏蔽防冲击控制;
3、实际车速v大于预设车速限值,本实例预设车速限值通过标定获得,一般情况下不低于3km/h,确保车辆处于传动系统连接稳定可靠;
4、电机输出扭矩在设定范围内,本实施例的电机输出扭矩的设定范围在10Nm到100Nm之间,确保车辆处于传动系统连接稳定可靠。
当前情况满足上述激活条件后,即可按照本实施例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进行控制。首先基于本周期车速、电机传动比和电机转速确定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081
其中:RWheelRadius——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
v——本周期车速;
rTransSpdRatio——本周期电机传动比;
nMtrSpd——本周期电机转速。
将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与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进行比对,将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与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的差值与第一设定常数和第二设定常数进行比对;
若差值>第一设定常数,即当前情况满足: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091
其中:RWheelRadiusAct(N-1)——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v——本周期车速;
rTransSpdRatio———本周期电机传动比;
nMtrSpd——本周期电机转速;
CUpErr——第一设定常数,本实施例为0.0006m;
并维持该情况一段时间T1(确保半径误差较大。本实施例为0.5s~2s),则输出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与第一设定阈值的和值为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RWheelRadiusAct(N)=RWheelRadiusAct(N-1)+CUpDelta(v),CUpDelta(v)与车速相关,具体取值如表1所示:
表1:CUpDelta(v)与车速的对应关系表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092
若差值<第二设定常数,即当前情况满足: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093
其中:RWheelRadiusAct(N-1)——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v——本周期车速;
rTransSpdRatio——本周期电机传动比;
nMtrSpd——本周期电机转速;
CDnErr——第二设定常数,本实施例为-0.0004m;
并维持该情况一段时间T2(确保半径误差较大。本实施例为0.5s~2s),则输出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与第二设定阈值的差值为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RWheelRadiusAct(N)=RWheelRadiusAct(N-1)-CDnDelta(v),CDnDelta(v)与车速相关,具体取值如表2所示:
表2:CDnDelta(v)与车速的对应关系表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101
RWheelRadiusAct(N)为第N个采样周期获取得到的车轮半径学习值,采样周期Δt为10ms,N=1,2,3…,特别地,RWheelRadiusAct(0)取实时根据车轮设计的车辆半径RSetRadius
若差值≤第一设定常数且≥第二设定常数,则输出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为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即RWheelRadiusAct(N)=RWheelRadiusAct(N-1);依据本周期车速和上一周期车速确定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将本周期车速与上一周期车速的差值与第一设定车速和第二设定车速进行比对;
若差值≥第一限定车速且≤第二限定车速,即:
C1≤v(N)-v(N1)≤C2
其中:C1——第一限定车速,通过标定获得;
C2——第二限定车速,通过标定获得,小于第一限定车速;
v(N)——本周期车速;
v(N-1)——上一周期车速;
则输出上一周期车速为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即vS(N)=v(N-1);否则输出本周期车速为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即vS(N)=v(N)。
再通过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计算得到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的方法包括: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111
其中:nForomVehSpd——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
RWheelRadiusAct(N)——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vS(N)——本周期车速学习值;
rTransSpdRatio——本周期的电机传动比。
通过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计算得到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的方法包括: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112
其中:nEngineForomVehSpd——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
RWheelRadiusAct(N)——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vS(N)——本周期车速学习值;
rTransEngSpdRatio——本周期发动机相对于车轮的传动比。
再根据本周期电机转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电机转速计算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的方法包括: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电机冲击角速度: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113
其中:ωLashAngle——电机冲击角速度;
nMtrSpd——本周期电机转速;
nForomVehSpd——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
θLashAngel=ωLashAngle×Δt
其中:θLashAngel——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
ωLashAngle——电机冲击角速度;
Δt——采样周期。
根据本周期发动机转速学习值和本周期发动机转速计算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的方法包括: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发动机冲击角速度:
Figure GDA0002984153700000121
其中:ωEngLashAngle——发动机冲击角速度;
nEng——本周期发动机转速;
nEngForomVehSpd——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
θEngLashAngel=ωEngLashAngle×Δt
其中:θEngLashAngel——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
ωEngLashAngle——发动机冲击角速度;
Δt——采样周期。
综上所述,根据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确定本周期的电机是否处于电机冲击带,当满足条件一时判断此时电机处于正向电机冲击带(即前进方向);所述条件一如下:
1、电机输出扭矩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在电机输出扭矩较小时,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第一预设范围为-10Nm到30Nm之间;
2、电机冲击角速度不小于设定电机角速度阈值,电机冲击角速度越大,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电机冲击角速度不小于4radians/s时满足条件,为提高系统稳定性,考虑迟滞(迟滞的考虑时间可以基于经验数据获取),在上一时刻满足条件后,当电机冲击角速度不超过3radians/s时不满足条件;
3、电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不小于设定电机冲击角度差阈值,电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越大,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电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不小于5radians时满足条件,为提高系统稳定性,考虑迟滞,在上一时刻满足条件后,当电机冲击角速度不小于4radians/s时不满足条件。
以上3个条件同时满足是表明电机处于正向电机冲击带,为了同时对车辆动力性的影响较小,电机处于正向冲击的时间不超过TLashPosMax,本系统通过测试各工况下在屏蔽正向防冲击控制的功能时对电机输出轴出现异常冲击噪音的时间,选取最大值为TLashPosMax,本实例设定为0.3s,在电机处于正向冲击时,bLashPos取1,否则bLashPos取0。
当满足条件二时判断此时电机处于负向电机冲击带;所述条件二如下:
1、电机输出扭矩在第二预设范围内,在电机输出扭矩较小时,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第二预设范围为-10Nm到30Nm之间;
2、电机冲击角速度小于(小于是由于是负值的原因)设定电机角速度阈值,电机冲击角速度越大,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电机冲击角速度小于-2.5radians/s时满足条件,为提高系统稳定性,考虑迟滞,在上一时刻满足条件后,当电机冲击角速度大于-2radians/s时不满足条件;
3、电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小于设定电机冲击角度差阈值,设定电机冲击角度差阈值越大,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电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小于-3radians时满足条件,为提高系统稳定性,考虑迟滞,在上一时刻满足条件后,当电机冲击角速度大于-2radians/s时不满足条件。
以上3个条件同时满足是表明电机处于负向电机冲击带(即后退方向)的冲击,为了同时对车辆动力性的影响较小,电机处于负向冲击的时间不超过TLashNegMax,本系统通过测试各工况下在屏蔽负向防冲击控制的功能时对电机输出轴出现异常冲击噪音的时间,选取最大值最为TLashNegMax,本实例设定为0.3s。在电机处于负向电机冲击带时,bLashNeg取1,否则bLashNeg取0。
当前情况既不满足条件一也不满足条件二时,判断此时电机没有处于电机冲击带。
然后对发动机的冲击情况进行判断,当满足条件三时判断此时发动机处于正向发动机冲击带;所述条件三如下:
1、发动机输出扭矩在第三预设范围内,在发动机输出扭矩较小时,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第三预设范围为0Nm到20Nm之间;
2、发动机冲击角速度不小于设定发动机角速度阈值,发动机冲击角速度越大,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大于2radians/s时满足条件,为提高系统稳定性,考虑迟滞,在上一时刻满足条件后,当电机冲击角速度小于1.5radians/s时不满足条件;
3、发动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不小于设定发动机冲击角度差阈值,发动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越大,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发动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大于3radians时满足条件,为提高系统稳定性,考虑迟滞,在上一时刻满足条件后,当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小于2radians/s时不满足条件。
以上3个条件同时满足是表明发动机处于正向发动机冲击带(即前进方向),为了同时对车辆动力性的影响较小,发动机处于正向冲击的时间不超过TEngLashPosMax,本系统通过测试各工况下在屏蔽正向防冲击控制的功能时对发动机输出轴出现异常冲击噪音的时间,选取最大值最为TEngLashPosMax,本实例设定为0.6s。在发动机处于负向冲击时,bEngLashPos取1,否则bEngLashPos取0。
当满足条件四时判断此时发动机处于负向发动机冲击带(即向后方向),所述条件四如下:
1、发动机输出扭矩在第四预设范围内,在发动机输出扭矩较小时,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第四预设范围为0Nm到20Nm之间;
2、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小于设定发动机角速度阈值,发动机冲击角速度越大,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小于-4radians/s时满足条件,为提高系统稳定性,考虑迟滞,在上一时刻满足条件后,当电机冲击角速度大于-3radians/s时不满足条件;
3、发动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小于设定发动机冲击角度差阈值,发动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越大,动力系统摆动才有可能出现冲击,本实施例的发动机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角度差小于-3radians满足条件,为提高系统稳定性,考虑迟滞,在上一时刻满足条件后,当发动机冲击冲击角度差大于-2radians时不满足条件。
针对电机和发动机处于的冲击带,通过扭矩防冲击保护措施来避免传动系统的不正常振动:
1、在电机处于正向冲击带时,即bLashPos=1时,限制电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大值为0.1Nm/ms;这里最大值和下述的最小值均是基于测试数据得到经验阈值,具体来说这部分是根据与电机的供应商共同测试发现在冲击带时,扭矩的变化率超过该值的1.5倍,从保护角度选择的该值,变化率过大导致振动过大从而可能导致疲劳受损,降低零件寿命;
2、在电机处于负向冲击带时,即bLashNeg=1时,限制电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小值为-0.08Nm/ms;
对电机的冲击带保护是,限制其输出扭矩的变化率,从而降低对电机输出轴的冲击,提高车辆稳定性、舒适性和改善零部件寿命,变化率的设定主要是考虑到通过变化率的限制从而对P3电机输出轴的冲击力在正常允许范围内;
3、在发动机处于正向冲击带时,即bEngLashPos=1时,限制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大值为0.4Nm/ms;
4、在发动机处于负向冲击带时,即bEngLashNeg=1时,限制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小值为-0.2Nm/ms;
对发动机的冲击带保护是,限制其输出扭矩的变化率,从而降低对发动机输出轴的冲击,提高车辆稳定性、舒适性和改善零部件寿命。变化率的设定主要是考虑到通过变化率的限制从而对发动机扭矩输出轴的冲击力在正常允许范围内。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判断本轮采样周期是否满足车轮半径学习激活条件;若满足激活条件,则采集本周期车速和电机运转信息以确定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依据本周期车速和上一周期车速确定本周期车速学习值;通过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计算得到本周期的电机转速学习值;根据本周期电机转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电机转速计算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根据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确定本周期的电机是否处于电机冲击带,若处于电机冲击带则调节电机输出扭矩降低对电机输出轴的冲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确定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的方法包括:基于本周期车速、电机传动比和电机转速确定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将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与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确定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将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与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确定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的方法包括:将本周期的实时车轮半径与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的差值与第一设定常数和第二设定常数进行比对;
若差值>第一设定常数,则输出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与第一设定阈值的和值为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若差值<第二设定常数,则输出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与第二设定阈值的差值为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若差值≤第一设定常数且≥第二设定常数,则输出上一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为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
所述第一设定阈值和第二设定阈值为与车速相关的通过标定获得的设定值,且在相同车速下第一设定阈值大于第二设定阈值;所述第一设定常数和第二设定常数为通过标定获得的设定值。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依据本周期车速和上一周期车速确定本周期车速学习值的方法包括:将本周期车速与上一周期车速的差值与第一限定车速和第二限定车速进行比对;
若差值≥第一限定车速且≤第二限定车速,则输出上一周期车速为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否则输出本周期车速为本周期车速学习值;
第一限定车速,通过标定获得;第二限定车速,通过标定获得,小于第一限定车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据电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确定本周期的电机是否处于电机冲击带的方法包括:当满足条件一时判断此时电机处于正向电机冲击带;所述条件一为当前情况满足采集到的电机输出扭矩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电机冲击角速度不小于设定电机角速度阈值、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不小于设定电机冲击角度差阈值;
当满足条件二时判断此时电机处于负向电机冲击带;所述条件二为当前情况满足采集到的电机输出扭矩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电机冲击角速度小于设定电机角速度阈值、单位时间内的电机冲击角度差小于设定电机冲击角度差阈值;
当前情况既不满足条件一也不满足条件二时,判断此时电机没有处于电机冲击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处于电机冲击带则调节电机输出扭矩降低对电机输出轴的冲击的方法包括:若电机处于正向冲击带,则限制电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大值为设定电机上限值;若电机处于负向冲击带,则限制电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小值为设定电机下限值;所述设定电机上限值和设定下限值为通过标定获得的限值,且设定电机上限值大于所述设定下限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轮半径学习激活条件包括:当前动力系统处于动力推进状态、没有除传动系统以外的控制系统请求纵向扭矩、采集到的实际车速大于预设车速限值、电机输出扭矩处于设定范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本周期车速学习值和本周期的车轮半径学习值计算得到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根据本周期的发动机转速学习值和本周期发动机转速计算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根据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确定本周期的发动机是否处于发动机冲击带,若处于发动机冲击带则调节发动机输出扭矩降低对发动机输出轴的冲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据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确定本周期的发动机是否处于发动机冲击带的方法包括:当满足条件三时判断此时发动机处于正向发动机冲击带;所述条件三为当前情况满足采集到的发动机输出扭矩处于第三预设范围内、发动机冲击角速度不小于设定发动机角速度阈值、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不小于设定发动机冲击角度差阈值;
当满足条件四时判断此时发动机处于负向发动机冲击带;所述条件四为当前情况满足采集到的发动机输出扭矩处于第四预设范围内、发动机冲击角速度小于设定发动机角速度阈值、单位时间内的发动机冲击角度差小于设定发动机冲击角度差阈值;
当前情况既不满足条件三也不满足条件四时,判断此时发动机没有处于发动机冲击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处于发动机冲击带则调节发动机输出扭矩降低对发动机输出轴的冲击的方法包括:若发动机处于正向冲击带,则限制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大值为设定发动机上限值;若发动机处于负向冲击带,则限制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变化率最小值为设定发动机下限值;所述设定发动机上限值和设定下限值为通过标定获得的限值,且设定发动机上限值大于所述设定下限值。
CN202110121217.8A 2021-01-28 2021-01-28 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7067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1217.8A CN112706757B (zh) 2021-01-28 2021-01-28 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1217.8A CN112706757B (zh) 2021-01-28 2021-01-28 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6757A CN112706757A (zh) 2021-04-27
CN112706757B true CN112706757B (zh) 2022-03-15

Family

ID=75549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21217.8A Active CN112706757B (zh) 2021-01-28 2021-01-28 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0675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45998A1 (de) * 2007-09-26 2009-04-09 Lucas Automotive Gmbh Technik zur Verbesserung der Fahrstabilität eines Kraftfahrzeugs auf Basis einer Massebestimmung
JP2012253970A (ja) * 2011-06-06 2012-12-20 Jtekt Corp 車両の制御装置
CN103303158A (zh) * 2012-03-08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车的控制装置
CN106246902A (zh) * 2016-08-09 2016-12-21 王大方 短途纯电动汽车无离合器无同步器amt换挡控制方法
CN109818549A (zh) * 2019-03-06 2019-05-2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的保护方法
CN111688500A (zh) * 2019-03-15 2020-09-2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减小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扭转冲击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0100B2 (ja) * 2017-06-29 2019-07-24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制御装置及び車両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45998A1 (de) * 2007-09-26 2009-04-09 Lucas Automotive Gmbh Technik zur Verbesserung der Fahrstabilität eines Kraftfahrzeugs auf Basis einer Massebestimmung
JP2012253970A (ja) * 2011-06-06 2012-12-20 Jtekt Corp 車両の制御装置
CN103303158A (zh) * 2012-03-08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车的控制装置
CN106246902A (zh) * 2016-08-09 2016-12-21 王大方 短途纯电动汽车无离合器无同步器amt换挡控制方法
CN109818549A (zh) * 2019-03-06 2019-05-2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的保护方法
CN111688500A (zh) * 2019-03-15 2020-09-2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减小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的扭转冲击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6757A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09442B2 (en) Vibration reduction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ower train by controlling motor torque of electric vehicle
US6574539B1 (en) Steering wheel torque-based detection of misalignment of a vehicle's steering system
KR20170012301A (ko) 운전 행위 안내 정보의 생성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US20210362722A1 (en) Anti-jerk control method for electric vehicle
CN109774783A (zh) 用于电动转向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CN111056513B (zh) 下坡工况识别方法、系统及高空作业设备
CN108248453B (zh) 识别路面方法、装置及汽车
CN109781436B (zh) 一种汽车驾驶模式经济性评价方法
US11351976B2 (en) Motor torque control method for motor-driven vehicle
EP2910759B1 (en) Torque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CN112706757B (zh) 一种基于车轮半径自学习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KR101619699B1 (ko) 주행 저항 평가의 성능 개선을 위한 모터 속도 제어 방법
CN113386578B (zh) 一种扭矩输出的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设备
KR20000068394A (ko) 차량의 운동량 조절방법 및 장치
CN112339744B (zh) 用于控制车辆的车轮打滑的方法
CN113806977B (zh) 汽车冷却风扇的噪声振动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1196166A (zh) 电动汽车及其工况识别方法、装置
US8050839B2 (en) Vehicle behavior detection apparatus
US1162595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acklash in driving system of vehicle
CN114670835A (zh) 一种蠕行扭矩输出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车辆
CN111301431B (zh) 用于确定测量车速的方法
KR20230037177A (ko) 차량의 휠 슬립 제어 방법
CN113085579A (zh) 一种电动汽车p档的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50436A (zh) 电动式转向系统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12729278A (zh) 指配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值的方法和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