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3351A - 中继器 - Google Patents

中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03351A
CN112703351A CN201880097539.XA CN201880097539A CN112703351A CN 112703351 A CN112703351 A CN 112703351A CN 201880097539 A CN201880097539 A CN 201880097539A CN 112703351 A CN112703351 A CN 112703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unit
unit
heat medium
relay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5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03351B (zh
Inventor
和田伸浩
门胁仁隆
本村祐治
大越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03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3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03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3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5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riable-flow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6Modules, e.g. for an easy mounting or transpo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1Inverter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3Temperatures near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3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5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evapora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中继器具有:第一中继单元和第二中继单元,它们设置于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制冷剂在第一中继单元以及第二中继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循环;以及热介质回路,其将第一中继单元以及第二中继单元与室内单元连接,供热介质循环,第二中继单元设置于第一中继单元之上。

Description

中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本发明设置于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的中继器。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公开有如下结构,即:在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设置有中继器,中继器具备将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送出到室内机的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185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若欲增加热介质向室内机的供给流量,则需要增大中继器的泵的马力。在该情况下,中继器的设置面积与泵的马力成比例地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使热介质的供给流量增加并且抑制设置面积变大的中继器。
本发明所涉及的中继器具有:第一中继单元和第二中继单元,它们设置于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制冷剂在上述第一中继单元以及上述第二中继单元与上述室外单元之间循环;以及热介质回路,其将上述第一中继单元以及上述第二中继单元与上述室内单元连接,供热介质循环,上述第二中继单元设置于上述第一中继单元之上。
根据本发明,利用2台中继单元能够增加热介质的供给流量,并且2台中继单元设置于相对于地面垂直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设置面积变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回路图。
图2是表示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所进行的控制相关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中继器的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中继器中,打开了侧面的面板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3所示的中继器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针对图3所示的中继器的侧面,从一个方向观察中继器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针对图3所示的中继器的侧面,从其它方向观察中继器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5所示的第二中继器的内部时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中继器的一个例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中继器中,以拆除支承板的状态从上方观察第一中继单元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1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2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的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动作顺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回路图。空气调节装置1具有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和3b、以及中继器4。中继器4设置于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a和3b之间。中继器4使制冷剂在该中继器4与室外单元2之间循环,使不伴随相变化的热介质在该中继器4与室内单元3a和3b之间循环。不伴随相变化的热介质例如为水和盐水等。中继器4具有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
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室外单元2为1台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室外单元2也可以为多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室内单元为室内单元3a和3b这2台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室内单元也可以为1台,也可以为3台以上。
室外单元2具有:压缩机21,其将制冷剂压缩而排出;流路切换装置22,其切换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热源侧热交换器23,其供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热源侧送风机24;节流装置25,其使制冷剂减压而膨胀;以及控制装置20。热源侧送风机24将外部空气供给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室内单元3a具有:负荷侧热交换器31a,其供热介质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负荷侧送风机32a,其向负荷侧热交换器31a供给室内的空气;流量调整装置33a,其调整热介质的流量;以及控制部30a。在室内单元3a设置有室温传感器34a,该室温传感器34a检测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的温度。室内单元3b具有:负荷侧热交换器31b,其供热介质和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负荷侧送风机32b,其向负荷侧热交换器31b供给室内的空气;流量调整装置33b,其调整热介质的流量;以及控制部30b。在室内单元3b设置有室温传感器34b,该室温传感器34b检测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的温度。
压缩机21例如是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式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22根据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等运转模式来切换制冷剂的流路。流路切换装置22例如为四通阀。节流装置25是能够将开度控制为任意的大小,且能够调整制冷剂的流量的装置。节流装置25例如为电子膨胀阀。热源侧热交换器23、负荷侧热交换器31a和31b例如为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节流装置25以及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连接在一起而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另外,连接有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节流装置25以及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的回路也构成制冷剂回路10。
第一中继单元4a具有: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其供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一泵42a,其使热介质在第一中继单元4a与室内单元3a和3b之间循环;以及控制部40a。第二中继单元4b具有: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其供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二泵42b,其使热介质在第二中继单元4b与室内单元3a和3b之间循环;以及控制部40b。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和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例如为板式热交换器。第一泵42a和第二泵42b的各泵的马力为120kW以下。
在室外单元2的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有制冷剂配管11,制冷剂配管11分支成第一制冷剂配管11a和第二制冷剂配管11b。第一制冷剂配管11a与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11b与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连接。在室外单元2的节流装置25连接有制冷剂配管12,制冷剂配管12分支成第一制冷剂配管12a和第二制冷剂配管12b。第一制冷剂配管12a与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12b与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连接。
在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连接有第一热介质配管53a和54a。在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连接有第二热介质配管53b和54b。第一热介质配管53a与第二热介质配管53b结合而成的热介质配管53与负荷侧热交换器31a和31b连接。第一热介质配管54a与第二热介质配管54b结合而成的热介质配管54与流量调整装置33a和33b连接。
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负荷侧热交换器31a和31b中的一方或双方、以及第一泵42a连接而构成供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回路60。另外,连接有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负荷侧热交换器31a和31b中的一方或双方、以及第二泵42b的回路也构成热介质回路60。热介质回路60由密闭配管构成。
图2是表示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所进行的控制相关的结构的图。控制装置20具有存储程序的存储器90、和执行程序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80。控制装置20根据所设定的运转模式来控制流路切换装置22。控制装置20控制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以使室温传感器34a的检测值接近设定温度Tsa,使室温传感器34b的检测值接近设定温度Tsb。例如,设定温度Tsa为使用室内单元3a的用户设定的温度,设定温度Tsb为使用室内单元3b的用户设定的温度。
另外,控制装置20将用于控制流量调整装置33a和负荷侧送风机32a的控制信号发送至控制部30a,将用于控制流量调整装置33b和负荷侧送风机32b的控制信号发送至控制部30b。控制装置20将用于控制第一泵42a的控制信号发送至控制部40a,将用于控制第二泵42b的控制信号发送至控制部40b。
控制部30a具有存储程序的存储器91a、和执行程序的CPU81a。控制部30a将室温传感器34a的检测值和设定温度Tsa发送至控制装置20。控制部30a根据从控制装置20接收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流量调整装置33a和负荷侧送风机32a。控制部30b具有存储程序的存储器91b、和执行程序的CPU81b。控制部30b将室温传感器34b的检测值和设定温度Tsb发送至控制装置20。控制部30b根据从控制装置20接收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流量调整装置33b和负荷侧送风机32b。
控制部40a具有存储程序的存储器92a、和执行程序的CPU82a。控制部40a根据从控制装置20接收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泵42a。控制部40b具有存储程序的存储器92b、和执行程序的CPU82b。控制部40b根据从控制装置20接收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二泵42b。此外,控制装置20也可以具备控制部30a、30b、40a以及40b的功能。
这里,对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所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为了使说明简化,这里,以室内单元3a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控制装置20设定流路切换装置22的流路,使得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低温且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21压缩,从而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21排出。从压缩机2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2,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通过向从热源侧送风机24供给的外部空气散热而冷凝并液化,从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25被减压,从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至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和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在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和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中,制冷剂从热介质吸热,由此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制冷剂从热介质吸热,由此热介质的温度下降。由第一泵42a和第二泵42b送出的热介质从设置有室内单元3a的室内的空气吸热,由此室内空气被冷却,室温下降。吸热后的热介质返回至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和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
另一方面,从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和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2而返回至压缩机21。在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的期间,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反复进行如下循环,即:依次流经热源侧热交换器23、节流装置25、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和41b后,直到被压缩机21吸引为止的循环。另外,在热介质回路60中循环的热介质反复进行在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和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中向制冷剂散热,并从设置有室内单元3a的室内的空气吸热的循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省略对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的说明。在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在制冷剂回路10中,制冷剂的流通方向成为与制冷运转的情况相反的方向,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和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中,在热介质回路60中循环的热介质在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和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中从制冷剂吸热,并向设置有室内单元3a的室内的空气散热。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器4的设置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中继器的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器4是将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在相对于地面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设置的结构。如图3所示,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例如为长方体状的框体。在图3所示的结构例中,在第一中继单元4a之上设置有第二中继单元4b。即使是图3所示的设置结构,热介质回路60也由密闭配管构成,因此抑制在第一中继单元4a中流通的热介质与在第二中继单元4b中流通的热介质的压力差变大。
图3所示的集合集管51是将图1所示的第一热介质配管53a与第二热介质配管53b结合而成的集管。集合集管51使从第一中继单元4a流出的热介质与从第二中继单元4b流出的热介质合流,并使合流后的热介质向热介质配管53流出。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分配集管52是将热介质配管54分支成第一热介质配管54a和第二热介质配管54b的集管。分配集管52将在热介质配管54中流通的热介质分流至第一热介质配管54a和第二热介质配管54b。
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示出有集合集管51和分配集管52设置于中继器4的情况,但也可以不设置这些集管。即,第一热介质配管53a和第二热介质配管53b与热介质配管53连接,第一热介质配管54a和第二热介质配管54b与热介质配管54连接。
如图3所示,在中继器4的四周设置有在作业者对中继器4进行维护时所需的空间亦即维护操作空间110。在图3中,以格子图案表示维护操作空间110。由图3可知,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双方的维护所需的空间被确保。
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中继器中,打开了侧面的面板的状态的图。如图4所示,第一中继单元4a为能够打开框体的4个侧面中的一个方向(X轴箭头方向)的侧面的面板46a的结构。另外,第二中继单元4b是能够打开框体的4个侧面中的一个方向(X轴箭头方向)的侧面的面板46b的结构。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不仅可以打开一个方向的侧面的面板,也可以是也能够打开与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X轴箭头的相反方向)的侧面的面板的结构。
即使如图3所示那样在第一中继单元4a之上设置有第二中继单元4b,作业者也能够如图4所示那样打开第一中继单元4a的面板46a。因此,作业者能够在维护操作空间110中对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双方进行维护。
图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3所示的中继器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在图5中,下侧的第一中继单元4a在图中未示出,但在与第一中继单元4a的框体的一个侧面和第二中继单元4b的框体的一个侧面平行的第一面(与Y轴箭头方向垂直的面)121上,热介质配管53和54与中继器4连接。在中继器4中,在与第一面121的朝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面(与Y轴箭头相反的方向垂直的面)122上,制冷剂配管11和12与中继器4连接。通过将热介质配管53和54的向中继器4连接的连接面集中在中继器4的4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那个使作业者容易进行对热介质配管53和54的维护。
图6是表示针对图3所示的中继器的侧面,从一个方向观察中继器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7是表示针对图3所示的中继器的侧面,从其它方向观察中继器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6示出有观察图5所示的第一面121时的中继器4,图7示出有观察图5所示的第二面122时的中继器4。
在图6所示的第一面121中,热介质配管53经由集合集管51与图1所示的第一热介质配管53a和第二热介质配管53b连接。在第一面121中,图1所示的热介质配管54经由分配集管52与第一热介质配管54a和第二热介质配管54b连接。在图7所示的第二面122中,制冷剂配管11与图1所示的第一制冷剂配管11a和第二制冷剂配管11b连接。在第二面122中,制冷剂配管12与图1所示的第一制冷剂配管12a和第二制冷剂配管12b连接。
图8是从上方观察图5所示的第二中继器的内部时的示意图。在第二中继单元4b中,如图8所示,在第一面121集中有第二热介质配管53b和54b,在第二面122集中有第二制冷剂配管11b和12b。对于该结构,第一中继单元4a也与第二中继单元4b相同。
如参照图5~图8进行说明的那样,在中继器4的多个侧面中,通过单独设置供热介质配管连接的侧面和供制冷剂配管连接的侧面,能够划分维护操作空间110。与供制冷剂配管连接的面和供热介质配管连接的面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作业者弄错配管的种类。其结果是,维护的作业效率提高。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平行,因此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隔着中继器4的框体而朝向相反的方向。通过使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平行,能够提高防止配管的连接错误的效果。
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中继器的一个例子的外观立体图。如图9所示,比较例的中继器200具有中继单元201和202,但中继单元201和202分别独立地设置于地面。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器4与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中继器200相比,能够减少设置面积。另外,在图9所示的比较例中,中继单元201和202的各中继单元与相互不同的室内单元连接。即,中继单元与室内单元一对一连接。在该情况下,热介质配管230的设置面积变大。
另外,相对于比较例的中继器200需要两个排气阀250的情况,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器4如图3所示那样,只需一个排气阀50即可。并且,在比较例的中继器200中,需要以格子图案表示的维护操作空间210。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器4与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中继器200相比,能够抑制维护所需的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中继器4具有2台中继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中继单元的台数也可以为3台以上。另外,优选第一泵42a和第二泵42b的各泵的马力为120kW以下。在泵的马力需要在200kW以上的情况下,热介质配管变粗。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器4中,第一泵42a和第二泵42b的各泵的马力例如设为100kW,由此能够发挥合计200kW的马力的能力,能够抑制热介质配管变粗。
另外,第一泵42a的马力和第二泵42b的马力也可以不同。在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中继器200的情况下,中继单元与室内单元一对一连接,因此需要使中继单元201和202的各单元的泵的马力相同。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泵42a和第二泵42b使热介质在共用的热介质回路60中循环,因此,不需要使第一泵42a的马力与第二泵42b的马力相同。
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器4具有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制冷剂在该第一中继单元4a以及该第二中继单元4b与室外单元2之间循环,热介质在该第一中继单元4a以及该第二中继单元4b与室内单元3a以及3b之间循环,第二中继单元4b设置于第一中继单元4a之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1,利用2台中继单元能够增加热介质的供给流量,并且2台中继单元设置于相对于地面垂直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设置面积变大。即使第一泵42a和第二泵42b例如为60kW的马力的泵,也能够以120kW的合计马力增加热介质的供给流量。在第一中继单元4a之上设置有第二中继单元4b,因此能够减少中继器4的设置面积。另外,能够确保中继器4的维护所需的空间,并且抑制维护所需的空间。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2的中继器具有支承第二中继单元4b的底座。在本实施方式2中,省略对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详细的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0中,为了对本实施方式2的中继器4的结构进行说明,而将图3所示的结构的一部分省略图示。本实施方式2的中继器4是将图3所示的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的框体的4个角部切去而成的。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的框体的水平面的形状为八边形。此外,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的框体的水平面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八边形。例如,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的框体的水平面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
本实施方式2的中继器4具有由支承板151和4根脚部152构成的底座150。如图10所示,以支承板151覆盖第一中继单元4a的上表面的方式设置底座150。4根脚部152配置于第一中继单元4a的框体的外周的外侧。而且,在支承板151之上设置有第二中继单元4b。
图11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中继器中,以拆除支承板的状态从上方观察第一中继单元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如图11所示,在与地面平行的第一方向(X轴箭头方向)上,相邻的2根脚部152的距离x1为第一中继单元4a的框体的长度的最大值Xmax以下。另外,在与地面平行且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Y轴箭头方向)上,相邻的2根脚部152的距离y1为第一中继单元4a的框体的长度的最大值Ymax以下。在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的框体的水平面的形状为椭圆形的情况下,最大值Xmax为椭圆形的短轴的长度,最大值Ymax为椭圆形的长轴的长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2,底座150的脚部152分别收敛于第一中继单元4a的框体的第一方向的长度和第二方向的长度。因此,即使设置支承第二中继单元4b的底座150,也能够抑制设置面积变大。在该情况下,对于设置于第二中继单元4b的下侧的第一中继单元4a的框体的强度而言,能够不需要考虑第二中继单元4b的重量来进行设计。
[变形例1]
本变形例1是第一中继单元4a的顶板160a倾斜的结构。图12是表示变形例1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2所示,第一中继单元4a的顶板160a倾斜。在图12所示的结构例中,顶板160a向X轴箭头方向倾斜。另外,在第二中继单元4b的底板设置有开口161。在图12中,示出有开口161为3个的情况,但开口161至少设置一个即可。
在本变形例1中,在图1所示的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结露的情况下,结露水经过开口161而落到顶板160a上。顶板160a起到排水盘的作用。此外,在顶板160a的最低的端部设置有槽,通过将排水配管与槽连接,由此能够收集结露水来进行排水。也可以在排水配管设置有泵。另外,第二中继单元4b的顶板160b也可以倾斜。
如图10和图12所示,使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的框体通用,由此与制造多种单元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3将集合集管51和分配集管52设置于中继器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3中,省略对与实施方式1和2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详细的说明。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3中,为了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中继器4的结构,而将图3所示的结构的一部分省略图示。
如图13所示,在第一中继单元4a的顶板设置有2个第一开口47a。在第二中继单元4b的底板,在与2个第一开口47a对置的位置设置有2个第二开口48b。集合集管51以贯通第一开口47a和第二开口48b的方式设置。另外,分配集管52也以贯通第一开口47a和第二开口48b的方式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3,集合集管51和分配集管52设置于中继器4的内部,因此也能够将中继器4设置于室外。集合集管51、排气阀50以及分配集管52设置于中继器4的内部,由此能够防止由雨和风等天气带来的影响。
在图13所示的第二中继单元4b的顶板160b设置有封堵形成于顶板160b的开口的临时盖170。通过以锤子等工具敲击该临时盖170,而以图13所示的虚线的形状在顶板160b形成开口。2个第一开口47a在中继器4的制造时形成,但被临时盖170覆盖。在作业者对中继器4进行设置时,以锤子等工具敲击来拆除2个临时盖170,由此形成图13所示2个第一开口47a。
这样,根据中继器4的设置环境,作业者在中继器4的设置时能够选择将集合集管51和分配集管52设置于中继器4的内部或是外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集合集管51和分配集管52设置于中继器4的内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集合集管51和分配集管52中的一个设置于中继器4的内部。另外,第二开口48b也可以在中继器4的制造时设置,也可以通过在中继器4的设置时拆除临时盖170而形成。
[变形例2]
本变形例2为在第二中继单元4b的顶板160b设置有开口的结构。图14是表示变形例2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4所示,在变形例2中,通过拆除图13所示的临时盖170,从而在第二中继单元4b的顶板160b设置第一开口47b。第一开口47b设置于与排气阀50对置的位置。
根据本变形例2,作业者能够从第二中继单元4b的上方操作排气阀50来排出空气。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第一泵42a的马力与第二泵42b的马力不同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控制第一泵42a和第二泵42b的转速。在本实施方式4中,以第一泵42a的马力大于第二泵42b的马力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4中,省略对与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详细的说明。
对本实施方式4的中继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中继器的一个结构例的图。在第一中继单元4a设置有检测从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3a和45a、以及检测在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a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的第一流量检测部44a。第一流量检测部44a起到检测在第一中继单元4a中流通的热介质的流量的作用。在第二中继单元4b设置有检测从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43b和45b、以及检测在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的第二流量检测部44b。第二流量检测部44b起到检测在第二中继单元4b中流通的热介质的流量的作用。第一流量检测部44a和第二流量检测部44b例如为流量计。
在图15所示的结构例中,第一流量检测部44a设置于第一热介质配管53a。第二流量检测部44b设置于第二热介质配管53b。第一温度传感器43a设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11a,第一温度传感器45a设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12a。第二温度传感器43b设置于第二制冷剂配管11b,第二温度传感器45b设置于第二制冷剂配管12b。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的结构的图。控制装置20具有对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循环进行控制的制冷循环控制机构26、判定机构27以及泵控制机构28。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判定机构27判定第一温度传感器43a的检测值与第二温度传感器43b的检测值的温度差Td是否为决定的温度阈值Tth以上。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判定机构27判定第一温度传感器45a的检测值与第二温度传感器45b的检测值的温度差Td是否为温度阈值Tth以上。另外,判定机构27判定第一流量检测部44a的检测值与第二流量检测部44b的检测值的流量差FLd是否为决定的流量阈值FLth以上。
这是因为,在温度差Td为温度阈值Tth以上的情况下,认为第二泵42b不能充分地送出热介质,导致制冷剂在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不能与热介质充分地热交换,从而热介质在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沸腾或冻结。并且,在流量差FLd为决定的流量阈值FLth以上的情况下,也认为第二泵42b不能充分地送出热介质。
泵控制机构28在判定机构27判定为温度差Td为温度阈值Tth以上的情况下,减小第一泵42a的转速。泵控制机构28在判定机构27判定为流量差FLd为流量阈值FLth以上的情况下,减小第一泵42a的转速。
此外,第一流量检测部44a和第二流量检测部44b并不局限于流量计。第一流量检测部44a和第二流量检测部44b的各检测部也可以代替流量计,例如为具有2个压力传感器的结构。根据2个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压力差来计算热介质的流量。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这里,以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判定机构27计算第一温度传感器43a的检测值与第二温度传感器43b的检测值的温度差Td(步骤S101)。判定机构27判定温度差Td是否为温度阈值Tth以上(步骤S102)。在步骤S102的判定的结果为温度差Td在温度阈值Tth以上的情况下,泵控制机构28减小第一泵42a的转速(步骤S103)。另一方面,在步骤S102的判定的结果为温度差Td小于温度阈值Tth的情况下,判定机构27返回至步骤S101。
根据图17所示的顺序,在认为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中发生沸腾或冻结的情况下,第二泵42b能够充分地送出热介质。其结果是,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中的热交换效率提高。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其它动作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动作顺序的流程图。判定机构27计算第一流量检测部44a的检测值与第二流量检测部44b的检测值的流量差FLd(步骤S201)。判定机构27判定流量差FLd是否为流量阈值FLth以上(步骤S202)。在步骤S202的判定的结果为流量差FLd在流量阈值FLth以上的情况下,泵控制机构28减小第一泵42a的转速(步骤S203)。另一方面,在步骤S202的判定的结果为流量差FLd小于流量阈值FLth的情况下,判定机构27返回至步骤S201。
根据图18所示的顺序,当认为在包含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的热介质回路60中热介质的流动停滞的情况下,第二泵42b能够充分地送出热介质。其结果是,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中的热交换效率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以控制装置20控制第一泵42a的转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控制部40a或40b也可以控制第一泵42a的转速。例如,控制部40a经由控制部40b和控制装置20,接收设置于第二中继单元4b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由此来控制第一泵42a的转速。
本实施方式4的中继器4具有判定机构27和泵控制机构28。判定机构27计算第一中继单元4a和第二中继单元4b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差Td、和热介质的流量差FLd中的一方或双方。而且,判定机构27判定流量差FLd是否为流量阈值FLth以上、以及判定温度差Td是否为温度阈值Tth以上。在判定的结果为流量差FLd为流量阈值FLth以上、以及温度差Td为温度阈值Tth以上中的一方或双方的情况下,泵控制机构28减小第一泵42a的转速。
在第一泵42a的热介质的供给流量过多而第二泵42b不能充分地送出热介质的情况下,可能在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中制冷剂与热介质不能充分地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4中,监视从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以及在第二中继单元4b中流通的热介质的流量的参数的一方或双方,在参数变小时,减小第一泵42a的转速。因此,第二泵42b能够充分地送出热介质,使得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1b中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其结果是,空气调节装置1的整体的消耗电力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能够将马力不同的2台泵设置于2台中继单元,因此根据所需的马力而设置的泵的选择的宽度变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4中,第一泵42a的马力大于第二泵42b的马力。通过将重量比第二泵42b的重量大的第一泵42a设置于下侧,从而提高中继器4的物理稳定性。
附图标记说明
1...空气调节装置;2...室外单元;3a、3b...室内单元;4...中继器;4a...第一中继单元;4b...第二中继单元;10...制冷剂回路;11...制冷剂配管;11a...第一制冷剂配管;11b...第二制冷剂配管;12...制冷剂配管;12a...第一制冷剂配管;12b...第二制冷剂配管;20...控制装置;21...压缩机;22...流路切换装置;23...热源侧热交换器;24...热源侧送风机;25...节流装置;26...制冷循环控制机构;27...判定机构;28...泵控制机构;30a、30b...控制部;31a、31b...负荷侧热交换器;32a、32b...负荷侧送风机;33a、33b...流量调整装置;34a、34b...室温传感器;40a、40b...控制部;41a...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41b...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42a...第一泵;42b...第二泵;43a...第一温度传感器;43b...第二温度传感器;44a...第一流量检测部;44b...第二流量检测部;45a...第一温度传感器;45b...第二温度传感器;46a、46b...面板;47a、47b...第一开口;48b...第二开口;50...排气阀;51...集合集管;52...分配集管;53...热介质配管;53a...第一热介质配管;53b...第二热介质配管;54...热介质配管;54a...第一热介质配管;54b...第二热介质配管;60...热介质回路;80、81a、81b、82a、82b...CPU;90、91a、91b、92a、92b...存储器;110...维护操作空间;121...第一面;122...第二面;150...底座;151...支承板;152...脚部;160a、160b...顶板;161...开口;170...临时盖;200...中继器;201...中继单元;210...维护操作空间;230...热介质配管;250...排气阀。

Claims (12)

1.一种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器构成为,具有:
第一中继单元和第二中继单元,它们设置于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制冷剂在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与所述室外单元之间循环;以及
热介质回路,其将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与所述室内单元连接,供热介质循环,
所述第二中继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器具有底座,该底座具备在设置有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地面对所述第二中继单元进行支承的4根脚部,
所述4根脚部配置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框体的外周的外侧,
在与所述地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上,所述4根脚部中的沿所述外周而相邻的2根脚部的距离为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框体的长度的最大值以下,
在与所述地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所述4根脚部中的沿所述外周而相邻的2根脚部的距离为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框体的长度的最大值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中继单元的底板设置有开口,
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顶板形成为相对于与所述地面平行的面而倾斜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单元具有:
第一制冷剂配管,其与所述室外单元连接,供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室外单元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之间循环;以及
第一热介质配管,其与所述室内单元连接,供所述热介质在所述室内单元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之间循环,
所述第二中继单元具有:
第二制冷剂配管,其与所述室外单元连接,供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室外单元与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之间循环;以及
第二热介质配管,其与所述室内单元连接,供所述热介质在所述室内单元与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之间循环,
在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框体中的所述第一热介质配管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连接的侧面、和在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中的所述第二热介质配管与所述第二中继单元连接的侧面为平行的第一面,
在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框体中的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连接的侧面、和在所述第二中继单元的框体中的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二中继单元连接的侧面为与所述第一面不同的第二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中继单元的顶板设置有第一开口,
在所述第二中继单元的底板,在与所述第一开口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
所述中继器具有集管,该集管贯通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并连接所述第一热介质配管和所述第二热介质配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管设置有排气阀,
在所述第二中继单元的顶板,在与所述排气阀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单元具有使所述热介质在所述室内单元与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之间循环的第一泵,
所述第二中继单元具有使所述热介质在所述室内单元与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之间循环的第二泵,
所述第一泵的马力与所述第二泵的马力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泵和所述第二泵的各泵的马力为120kW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泵的马力大于所述第二泵的马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单元具有供所述制冷剂与所述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
所述第二中继单元具有供所述制冷剂与所述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并且
所述中继器具有:
第一温度传感器,其检测从所述第一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其检测从所述第二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一泵的转速,
所述控制部具有:
判定机构,其判定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的温度差是否为决定的温度阈值以上;以及
泵控制机构,其在所述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温度差为所述温度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第一泵的转速。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中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器具有:
第一流量检测部,其检测在所述第一中继单元中流通的所述热介质的流量;
第二流量检测部,其检测在所述第二中继单元中流通的所述热介质的流量;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一泵的转速,
所述控制部具有:
判定机构,其判定所述第一流量检测部的检测值与所述第二流量检测部的检测值的流量差是否为决定的流量阈值以上;以及
泵控制机构,其在所述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流量差为所述流量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第一泵的转速。
CN201880097539.XA 2018-09-21 2018-09-21 中继器 Active CN1127033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4975 WO2020059106A1 (ja) 2018-09-21 2018-09-21 中継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3351A true CN112703351A (zh) 2021-04-23
CN112703351B CN112703351B (zh) 2022-04-26

Family

ID=69888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539.XA Active CN112703351B (zh) 2018-09-21 2018-09-21 中继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08476B2 (zh)
EP (1) EP3855083B1 (zh)
JP (1) JP6921334B2 (zh)
CN (1) CN112703351B (zh)
WO (1) WO20200591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24956A1 (ja) * 2020-05-07 2021-1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媒体変換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3405A (ja) * 1995-02-28 1996-09-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装置
WO2010109618A1 (ja) * 2009-03-26 2010-09-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負荷側中継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CN102112814A (zh) * 2008-10-29 2011-06-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2362126A (zh) * 2009-03-23 2012-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WO2017142026A1 (ja) * 2016-02-17 2017-08-2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調用室内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8479U (zh) * 1980-06-17 1982-01-16
JP5314542B2 (ja) * 2009-09-07 2013-10-16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冷水循環システム
EP2495514B1 (en) * 2009-10-29 2019-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5660873B2 (ja) * 2010-12-02 2015-0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モジュール及びモジュール組立方法
WO2013027233A1 (ja) * 2011-08-19 2013-02-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917174B (zh) * 2013-12-19 2019-03-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7101855A (ja) 2015-11-30 2017-06-08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3405A (ja) * 1995-02-28 1996-09-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装置
CN102112814A (zh) * 2008-10-29 2011-06-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2362126A (zh) * 2009-03-23 2012-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WO2010109618A1 (ja) * 2009-03-26 2010-09-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負荷側中継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WO2017142026A1 (ja) * 2016-02-17 2017-08-2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調用室内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55083B1 (en) 2024-01-24
EP3855083A1 (en) 2021-07-28
JP6921334B2 (ja) 2021-08-18
JPWO2020059106A1 (ja) 2021-03-11
WO2020059106A1 (ja) 2020-03-26
US20210215383A1 (en) 2021-07-15
US11808476B2 (en) 2023-11-07
CN112703351B (zh) 2022-04-26
EP3855083A4 (en) 2021-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67413B2 (en) HVAC unit with hot gas reheat
EP3301376B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9765997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7578137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multiple indoor and outdoor units and control system therefor
EP2873929B1 (en) Air conditioner
EP3187791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EP2873928B1 (en) Air conditioner
JP6067178B2 (ja)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448566B2 (ja) マルチ空気調和機
JP5535504B2 (ja) マルチ形空気調和機
JP201511785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AU2015364901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2703351B (zh) 中继器
JP5424706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807668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846915B2 (ja)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JP5578914B2 (ja) マルチ形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054224A1 (ja) カスケード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システム
JP567329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H0419867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