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93449B - 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93449B
CN112693449B CN202110102987.8A CN202110102987A CN112693449B CN 112693449 B CN112693449 B CN 112693449B CN 202110102987 A CN202110102987 A CN 202110102987A CN 112693449 B CN112693449 B CN 1126934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deviation
angle
transvers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0298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93449A (zh
Inventor
秦兆博
梁旺
谢国涛
王晓伟
秦晓辉
徐彪
边有钢
秦洪懋
胡满江
丁荣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10298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934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93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34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934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34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02Control of vehicle driving stabi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50/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process diagnostic or vehicle driver inte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50/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process diagnostic or vehicle driver interfaces
    • B60W2050/0001Details of the control system
    • B60W2050/0019Control system elements or transfer functions
    • B60W2050/0028Mathematical models, e.g. for simulation
    • B60W2050/0031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2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overall vehicle dynamics
    • B60W2520/10Longitudinal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52/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infrastructure
    • B60W2552/30Road curve radi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构建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横向NMPC控制模型和纵向PID控制模型;将所述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及其相应的车辆模型和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组成第一控制器;将所述横向NMPC控制模型及其相应的车辆模型和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结合所述纵向PID控制模型组成第二控制器;在每个控制周期内,根据当前车速和道路曲率判断当前行驶工况,选择所述第一控制器或所述第二控制器对车辆速度及前轮转角进行控制。本发明适用于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的横纵向运动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车辆横纵向耦合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车辆运动控制技术包括纵向和横向控制。现有研究策略大多将纵、横向运动解耦进行独立控制,如基于目标速度的纵向控制,以及仅考虑在恒定车速下的车辆横向控制。这类方法只能保证在简单的道路工况如高速公路或小曲率道路等的轨迹跟踪,而当车辆进行高速过弯时,仅依靠前轮转向容易导致车辆不稳定,甚至导致高速侧翻等危险情况的发生。因此,当面对高速大曲率工况时,要求无人驾驶车辆在入弯后能够自适应地降低车速,通过牺牲一定的纵向控制精度来提高横向控制性能及车辆稳定性,出弯后应能够根据当前期望车速主动提高速度,完成快速稳定的轨迹跟踪。
目前,无人驾驶车辆轨迹跟踪纵横向控制主要分为基于车辆运动学模型和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的控制方法两大类。基于运动学设计的轨迹跟踪纵横向控制算法在低速小曲率道路工况下能保证一定的控制性能,模型简单且参数易调节,但在高速大曲率工况,由于未考虑车辆自身动力学特性的改变,导致控制性能下降而无法满足要求。采用基于复杂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车辆纵横向控制,模型较为精确,充分考虑高速行驶下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适用于极限工况下的控制算法设计,但其复杂度较高,实际应用中往往计算耗时大,实时性差。此外由于车辆的实际轨迹跟踪过程是由具有复杂耦合关系的垂直运动系统和水平运动系统协调完成的,单向运动控制不能实现车辆的精确路径跟踪,而上述两类方法均未考虑车辆横、纵向运动的耦合特性对控制性能的影响,在高速过弯等极限工况下可能无法平稳且精确地实现无人驾驶轨迹跟踪控制。
现有技术大多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等基于优化的方法进行横纵向协调控制,针对横纵向偏差建立代价函数,进而优化求解最优控制量。但是,预测模型及代价函数项中未着重考虑如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等车辆稳定性因素。尽管也有部分技术通过增加稳定性控制能够满足要求,但所得到的补偿控制量非最优,且在非极限工况下当车辆稳定性影响较小时,未考虑行驶机动性。因此,现有横纵向协调控制缺少同时考虑跟踪误差、车辆稳定性以及行驶机动性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
构建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横向NMPC控制模型和纵向PID控制模型;
将所述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及其相应的车辆模型和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组成第一控制器;
将所述横向NMPC控制模型及其相应的车辆模型和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结合所述纵向PID控制模型组成第二控制器;
在每个控制周期内,根据当前车速和道路曲率判断当前行驶工况,选择所述第一控制器或所述第二控制器对车辆速度及前轮转角进行控制;
其中,所述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描述为式(3):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21
所述横向NMPC控制模型描述为式(4):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1
所述纵向PID控制模型描述为式(5):
Δa(k)=Kp(e(k)-e(k-1))+Kie(k)+KD[e(k)-2e(k-1)+e(k-2)) (5)
式中,ye为车辆横向距离偏差,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2
为车辆横向距离偏差变化率,εe为车辆航向角偏差,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3
为车辆航向角偏差变化率,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4
为车辆纵向速度Vx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5
为车辆横向速度Vy,κ为跟踪目标点处的道路曲率,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6
分别为车辆纵向速度和横向速度,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7
为车辆沿x轴的纵向加速度ax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8
为车辆沿y轴的横向加速度ay,m为车辆质量,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9
为车辆横摆角,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10
为车辆横摆角速度,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11
为车辆横摆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β为车辆质心侧偏角,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12
为车辆质心侧偏角随时间的变化率,δf为车辆前轮转角,lf为质心到前轴中心的距离,lr为质心到后轴中心的距离,Ccf为前轮侧偏刚度,Ccr为后轮侧偏刚度,Iz为车辆转动惯量,Kp、Ki、KD为预设的PID系数,e(k)为k时刻期望速度vdes与当前速度v之间的偏差,Δa(k)为k时刻的纵向加速度增量。
进一步地,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表示为式(12):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13
式中,Δax(k+i)、Δδf(k+i)分别为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纵向、横向控制增量;Ey(k+i)为修正后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横向距离偏差ye,Eyaw(k+i)为修正后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航向角偏差ε′e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314
为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参考路点的期望速度与步式(3)的第一项计算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速度预测值之间的速度偏差,β(k+i)为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质心侧偏角预测值,Np为预测时域,Nc为控制时域,Q1、Q2、Q3、Q4、R1和R2分别为权重系数;
其中,Q3和R1均取非零值时,式(12)为所述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的性能评价指标函数;Q3和R1均取零值时,式(12)为所述横向NMPC控制模型的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将所述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的车辆模型描述为式(6):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41
式中,状态变量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42
控制量u(t)=[axf],控制增量Δu(t)=[Δax,Δδf];
将所述解耦控制预测模型的车辆模型描述为式(7):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43
式中,状态变量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44
控制量u(t)=[δf];
所述第一控制器的控制量为:通过采用式(3)和式(6),结合所述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的性能评价指标函数,利用最小化求解方式获得所述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的最优控制增量Δu(t)=[Δax,Δδf],与上一时刻控制量相加,获得当前控制量u(t)=u(t-1)+Δu(t);
所述第二控制器的控制量为:通过采用式(4)和式(7),结合所述横向NMPC控制模型的性能评价指标函数,利用最小化求解方式获得所述横向NMPC控制的最优控制增量Δu1(t)=[Δδf],结合增量型PID控制获得纵向加速度增量Δu2(t)=[Δax],与上一时刻控制量相加,获得当前控制量。
进一步地,在判定当前行驶工况为高速过弯极限工况的情形下,采用所述第一控制器;在判定当前行驶工况为低速或小曲率道路行驶工况的情形下,则采用所述第二控制器。
进一步地,“根据当前车速和道路曲率判定当前行驶工况”的方法包括:
步骤2.1,获取规划层轨迹信息和车辆当前状态信息,计算规划层轨迹距离车辆后轴中心的最近点及作为NMPC预测时域内的参考路点的预瞄点,两相邻预瞄点之间的间隔设置为S=v·dt,v是当前车速,dt是控制周期;其中,所述规划层轨迹信息包括所有期望路点的信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45
其中的参数分别对应为期望路点位置、航向角、道路曲率以及期望速度;所述车辆当前状态信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51
其中的参数分别对应为车辆纵向速度、横向速度、横摆角速度、航向角及后轴中心位置坐标;
步骤2.2,在当前车速v大于车速阈值vthr且预瞄点处道路曲率κ大于曲率阈值κthr的情形下,则判定当前行驶工况为高速过弯极限工况;在当前车速v小于车速阈值vthr或预瞄点处道路曲率κ小于曲率阈值κthr的情形下,则判定当前行驶工况为低速或小曲率工况。
进一步地,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包括: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实时估计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所得值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计算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大小、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以及结合质心侧偏角进行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设计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进一步地,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3.1,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实时获得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估计值β,并将β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与方程(3)和(4)结合,计算预测时域内一系列质心侧偏角预测值;
步骤3.2,根据步骤3.1获得的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及质心侧偏角预测值,修正预测时域内的航向角偏差及误差模型:
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8):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52
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9):
ε′e=εe+β (9)
式中,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53
为车辆当前横摆角,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54
为修正前参考路点处的期望航向角,εe为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ε′e为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
航向角偏差修正前的误差模型表示为式(10):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55
航向角偏差修正后的误差模型表示为式(11):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56
步骤3.3,根据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预测值、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前轮转角增量以及纵向加速度增量,确定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由于本发明是根据高速过弯工况对车辆进行控制,高速过弯时同时优化前轮转角增量及纵向加速度增量,通过牺牲一定的纵向控制精度来改善横向控制性能及车辆稳定性,出弯后能够通过横纵向解耦控制来主动提高车速,在一定的横向误差范围内能够保证纵向行驶机动性。本发明适用于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的横纵向运动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使用的车辆动力学模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使用的误差模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寻找预测时域内参考路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包括:
构建NMPC(英文全称为: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中文全称为: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横向NMPC控制模型和纵向PID控制模型。
将所述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及其相应的车辆模型和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组成第一控制器。
将所述横向NMPC控制模型及其相应的车辆模型和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结合所述纵向PID控制模型组成第二控制器。
在每个控制周期内,根据当前车速和道路曲率判断当前行驶工况,选择所述第一控制器或所述第二控制器对车辆速度及前轮转角进行控制,其中,车辆速度指的是车辆纵向运动,控制车辆前轮转角指的是控制车辆横向运动。
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构成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可切换的双层模型预测控制器,从而实现根据行驶工况,控制车辆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构建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的方法包括:
步骤1,根据车辆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及误差模型,建立非线性预测控制模型,同时在预测时域内考虑车辆稳定性评价指标及期望航向角修正,在状态方程中引入质心侧偏角。
结合图2和图3,步骤1具体包括:
步骤1.1,选择车辆横向控制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其表示为式(1):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71
式中,(x,y)为车辆后轴中心在车辆坐标系中的坐标,车辆坐标系的原点O选取车辆的质心,x轴沿车辆纵轴,y轴沿车辆横轴,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72
分别为车辆纵向速度和横向速度,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73
分别为车辆纵向和横向的加速度,m为车辆质量,ax为车辆沿x轴的纵向加速度,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74
为车辆横摆角,δf为车辆前轮转角,lf为质心到前轴中心的距离,lr为质心到后轴中心的距离,Ccf为前轮侧偏刚度,Ccr为后轮侧偏刚度,Iz为车辆转动惯量,Ccf、Ccr、和Iz均属于车辆固有参数。
步骤1.2,选择用于计算横向距离偏差ye及航向角偏差εe的误差模型,其表示为式(2):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75
式中,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76
为横向距离偏差变化率,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77
为航向角偏差变化率,Vx为车辆纵向速度,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78
Vy为车辆横向速度,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79
κ为跟踪目标点处的道路曲率,该曲率值由规划层提供。
步骤1.3,考虑预测时域内车辆稳定性评价指标及期望航向角修正,在系统的状态方程中引入车辆质心侧偏角动力学方程。
具体地,在车辆质心侧偏角β足够小且接近于0的情形下,有: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710
再将β≈Vy/Vx代入式(1)中的第二项方程,得到车辆质心侧偏角动力学方程(表示为方程(3)中的第六项)。
由此,根据式(1)和式(2)提供的模型,结合车辆质心侧偏角动力学方程,得到由式(3)表示的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81
在一个实施例中,构建横向NMPC控制模型和纵向PID控制模型的方法包括:
根据步骤1.3得到的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横、纵向解耦时,横向NMPC控制采用不考虑纵向速度变化的车辆二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及误差模型(4),纵向采用基于速度误差的增量型PID控制模型(5):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82
Δa(k)=Kp(e(k)-e(k-1))+Kie(k)+KD[e(k)-2e(k-1)+e(k-2)) (5)
式中,Kp、Ki、KD为预设的PID系数,其具体数值可以通过经验值或仿真试验得到,e(k)为k时刻期望速度vdes与当前速度v之间的偏差,Δa(k)为k时刻所求的纵向加速度增量,保证控制量平稳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4,“在每个控制周期内,根据当前车速和道路曲率判断的当前行驶工况,选择所述第一控制器或所述第二控制器对车辆速度及前轮转角进行控制”的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2.1,获取规划层轨迹信息和车辆当前状态信息,计算得到规划层轨迹距离车辆后轴中心的最近点及作为NMPC预测时域内的参考路点的预瞄点,两相邻预瞄点之间的间隔设置为S=v·dt,v是当前车速,由于横向速度Vy较小,一般认为车辆当前车速为纵向速度,采用的是车辆纵向速度Vx,dt是控制周期。
其中,所述规划层轨迹信息包括所有参考路点的信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91
其中的参数分别对应为参考路点的位置、航向角、道路曲率以及期望速度。
所述车辆当前状态信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92
其中的参数分别对应为车辆纵向速度、横向速度、横摆角速度、航向角及后轴中心位置坐标。
步骤2.2,根据当前车速v及预瞄点处道路曲率κ,结合设定的车速及曲率阈值(vthr,κthr),判断当前行驶工况为高速过弯极限工况或低速、小曲率道路行驶工况。其中,阈值(vthr,κthr)可以在仿真过程中,通过设置多组不同的切换阈值,对比控制效果(跟踪误差及整体行驶速度)来确定最佳阈值。
步骤2.2中的判断方法具体包括:
在当前车速v大于车速阈值vthr且预瞄点处道路曲率κ大于曲率阈值κthr的情形下,则判定当前行驶工况为高速过弯极限工况。
在当前车速v小于车速阈值vthr或预瞄点处道路曲率κ小于曲率阈值κthr的情形下,则判定当前行驶工况为低速或小曲率工况。
步骤2.3,当判定为高速过弯极限工况时,采用第一控制器求解控制增量,保证控制器切换时连续变化。
其中,第一控制器最优控制增量Δu(t)=[Δax,Δδf],与上一时刻控制量u(t-1)相加,获得当前时刻控制量u(t)=u(t-1)+Δu(t)。
第一控制器最优控制增量Δu(t)=[Δax,Δδf]的获取方式包括:
采用式(3)所示的同时优化纵向加速度增量及前轮转角增量的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并通过式(6)表示的车辆模型,结合所设计的性能评价指标函数优化求解控制增量Δu(t)=[Δax,Δδf]: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93
式中,状态变量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094
控制量u(t)=[ax,δf],控制增量Δu(t)=[Δax,Δδf]。
本实施例针对高速过弯工况设计了一种高速过弯时同时优化前轮转角增量及纵向加速度增量,通过牺牲一定的纵向控制精度来改善横向控制性能及车辆稳定性,出弯后能够通过横纵向解耦控制来主动提高车速,在一定的横向误差范围内保证纵向行驶机动性。
步骤2.4,当判定为低速或小曲率道路行驶工况时,采用第二控制器求解控制增量,保证控制器切换时连续变化。
其中,第二控制器最优横向控制增量Δu1(t)=[Δδf]和Δu2(t)=[Δax],与上一时刻t-1的相应控制量u1(t-1)、u2(t-1)各自相加,获得当前时刻控制量u1(t)、u2(t)。
第二控制器最优横向控制增量Δu1(t)=[Δδf]和Δu2(t)=[Δax]的获取方式包括:
采用式(4)和式(5)所示的横向NMPC、纵向PID的横纵向解耦控制,通过式(7)求解控制增量Δu(t)=[Δδf]: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01
式中,状态变量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02
控制量u(t)=[δf],控制增量Δu(t)=[Δδf],u(t)=u(t-1)+Δu(t)。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包括: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实时估计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所得值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计算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大小、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以及结合质心侧偏角进行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设计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3.1,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实时获得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估计值β,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估计值β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再将其与结合方程(3)和(4)计算得到预测时域内一系列质心侧偏角预测值。
步骤3.2,根据质心侧偏角估计值及预测值修正预测时域内的航向角偏差及误差模型:
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8):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03
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9):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04
式中,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05
为车辆当前横摆角,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06
为修正前参考路点处的期望航向角,εe为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ε′e为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航向角偏差修正前的误差模型可以表示为式(10):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11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航向角偏差修正前的误差模型也可以通过小角度假设,表示为下式: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12
在一个实施例中,航向角偏差修正后的误差模型表示为式(11):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13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航向角偏差修正后的误差模型也可以通过小角度假设,表示为下式: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14
步骤3.3,根据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大小、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前轮转角增量以及纵向加速度增量,可以确定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一种形式为下式(12):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15
式中,Δax(k+i)、Δδf(k+i)分别为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纵向、横向控制增量,二者为NMPC优化问题中待求解的最优控制增量,通过不断迭代优化使性能评价指标函数(12)中的J值最小而得到;Ey(k+i)为通过式(11)计算得到的修正后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横向距离偏差ye;Eyaw(k+i)为通过式(11)计算得到的修正后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航向角偏差ε′e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16
为通过步骤2.1计算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参考路点的期望速度与步式(3)的第一项计算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速度预测值之间的速度偏差;β(k+i)为通过步骤3.1获得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质心侧偏角预测值;Np为预测时域,Nc为控制时域,Q1、Q2、Q3、Q4、R1和R2分别为权重系数,Np、Nc以及各权重系数均根据仿真测试结果调整得到的较优参数及权重系数获得。
其中,当采用横纵向耦合控制时,Q3、R1为正数,当采用横纵向解耦控制时,Q3=R1=0,退化为横向NMPC性能评价指标函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12)的第一、二项反映车辆对参考轨迹的跟踪能力,第三项反应对期望速度的跟踪能力,第四项反应对车辆行驶稳定性的要求,第五、六项反应对车辆控制量平稳变化的要求。
确定优化问题的约束条件(13):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21
式中,umin、umax及Δumin、Δumax为限制控制量的极值以及其在单个控制周期内的变化量,具体数值由被控车辆决定。
根据上述设定的性能评价指标函数(12)及约束条件(13),控制器在每个控制周期内优化求解多约束非线性优化问题,所得最优控制增量用于当前时刻车辆横纵向控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步骤3.3中,性能评价指标函数还可以采用下式(14)进行表示:
Figure BDA0002916689880000122
其中,第一项Yref(·)-Y(·)表示横向误差、航向角误差、速度误差等各项的一个多维向量,该项考虑跟踪误差大小,反映跟踪性能;第二项Δu(·)表示横向、纵向控制增量的二维向量,该项考虑控制量变化,反映跟踪平顺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横向NMPC控制模型和纵向PID控制模型;
将所述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及其相应的车辆模型和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组成第一控制器;
将所述横向NMPC控制模型及其相应的车辆模型和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结合所述纵向PID控制模型组成第二控制器;
在每个控制周期内,根据当前车速和道路曲率判断当前行驶工况,选择所述第一控制器或所述第二控制器对车辆速度及前轮转角进行控制;
其中,在判定当前行驶工况为高速过弯极限工况的情形下,采用所述第一控制器;在判定当前行驶工况为低速或小曲率道路行驶工况的情形下,则采用所述第二控制器;
所述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描述为式(3):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11
所述横向NMPC控制模型描述为式(4):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1
所述纵向PID控制模型描述为式(5):
Δa(k)=Kp(e(k)-e(k-1))+Kie(k)+KD[e(k)-2e(k-1)+e(k-2))
(5)
式中,ye为车辆横向距离偏差,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2
为车辆横向距离偏差变化率,εe为车辆航向角偏差,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3
为车辆航向角偏差变化率,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4
为车辆纵向速度Vx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5
为车辆横向速度Vy,κ为跟踪目标点处的道路曲率,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6
分别为车辆纵向速度和横向速度,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7
为车辆沿x轴的纵向加速度ax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8
为车辆沿y轴的横向加速度ay,m为车辆质量,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9
为车辆横摆角,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10
为车辆横摆角速度,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11
为车辆横摆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β为车辆质心侧偏角,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12
为车辆质心侧偏角随时间的变化率,δf为车辆前轮转角,lf为质心到前轴中心的距离,lr为质心到后轴中心的距离,Ccf为前轮侧偏刚度,Ccr为后轮侧偏刚度,Iz为车辆转动惯量,Kp、Ki、KD为预设的PID系数,e(k)为k时刻期望速度vdes与当前速度v之间的偏差,Δa(k)为k时刻的纵向加速度增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表示为式(12):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213
式中,Δax(k+i)、Δδf(k+i)分别为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纵向、横向控制增量;Ey(k+i)为修正后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横向距离偏差ye,Eyaw(k+i)为修正后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航向角偏差ε′e,EVx(k+i)为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参考路点的期望速度与步式(3)的第一项计算的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速度预测值之间的速度偏差,β(k+i)为车辆在(k+i)预测时刻的质心侧偏角预测值,Np为预测时域,Nc为控制时域,Q1、Q2、Q3、Q4、R1和R2分别为权重系数;
其中,Q3和R1均取非零值时,式(12)为所述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的性能评价指标函数;Q3和R1均取零值时,式(12)为所述横向NMPC控制模型的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将所述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的车辆模型描述为式(6):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31
式中,状态变量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32
控制量u(t)=[axf],控制增量Δu(t)=[Δax,Δδf];
将解耦控制预测模型的车辆模型描述为式(7):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33
式中,状态变量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34
控制量u(t)=[δf],控制增量Δu(t)=[Δδf];
所述第一控制器的控制量为:通过采用式(3)和式(6),结合所述横纵向耦合控制预测模型的性能评价指标函数,利用最小化求解方式获得所述NMPC横纵向耦合控制的最优控制增量Δu(t)=[Δax,Δδf],与上一时刻控制量相加,获得当前控制量u(t)=u(t-1)+Δu(t);
所述第二控制器的控制量为:通过采用式(4)和式(7),结合所述横向NMPC控制模型的性能评价指标函数,利用最小化求解方式获得所述横向NMPC控制的最优控制增量Δu1(t)=[Δδf],结合增量型PID控制获得纵向加速度增量Δu2(t)=[Δax],与上一时刻控制量相加,获得当前控制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当前车速和道路曲率判定当前行驶工况”的方法包括:
步骤2.1,获取规划层轨迹信息和车辆当前状态信息,计算规划层轨迹距离车辆后轴中心的最近点及作为NMPC预测时域内的参考路点的预瞄点,两相邻预瞄点之间的间隔设置为S=v·dt,v是当前车速,dt是控制周期;其中,所述规划层轨迹信息包括所有期望路点的信息,表示为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41
其中的参数分别对应为期望路点位置、航向角、道路曲率以及期望速度;所述车辆当前状态信息表示为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42
其中的参数分别对应为车辆纵向速度、横向速度、横摆角速度、航向角及后轴中心位置坐标;
步骤2.2,在当前车速v大于车速阈值vthr且预瞄点处道路曲率κ大于曲率阈值κthr的情形下,则判定当前行驶工况为高速过弯极限工况;在当前车速v小于车速阈值vthr或预瞄点处道路曲率κ小于曲率阈值κthr的情形下,则判定当前行驶工况为低速或小曲率工况。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包括: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实时估计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所得值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计算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大小、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以及结合质心侧偏角进行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设计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包括: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实时估计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所得值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计算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大小、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以及结合质心侧偏角进行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设计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3.1,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实时获得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估计值β,并将β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与方程(3)和(4)结合,计算预测时域内一系列质心侧偏角预测值;
步骤3.2,根据步骤3.1获得的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及质心侧偏角预测值,修正预测时域内的航向角偏差及误差模型:
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8):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51
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9):
ε′e=εe+β (9)
式中,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52
为车辆当前横摆角,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53
为修正前参考路点处的期望航向角,εe为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ε′e为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
航向角偏差修正前的误差模型表示为式(10):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54
航向角偏差修正后的误差模型表示为式(11):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55
步骤3.3,根据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预测值、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前轮转角增量以及纵向加速度增量,确定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3.1,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实时获得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估计值β,并将β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与方程(3)和(4)结合,计算预测时域内一系列质心侧偏角预测值;
步骤3.2,根据步骤3.1获得的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及质心侧偏角预测值,修正预测时域内的航向角偏差及误差模型:
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8):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56
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9):
ε′e=εe+β (9)
式中,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57
为车辆当前横摆角,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58
为修正前参考路点处的期望航向角,εe为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ε′e为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
航向角偏差修正前的误差模型表示为式(10):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61
航向角偏差修正后的误差模型表示为式(11):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62
步骤3.3,根据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预测值、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前轮转角增量以及纵向加速度增量,确定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3.1,实时获得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估计值β,并将β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与方程(3)和(4)结合,计算预测时域内一系列质心侧偏角预测值;
步骤3.2,根据质心侧偏角估计值及预测值,修正预测时域内的航向角偏差及误差模型:
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8):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63
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9):
ε′e=εe+β (9)
式中,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64
为车辆当前横摆角,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65
为修正前参考路点处的期望航向角,εe为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ε′e为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
航向角偏差修正前的误差模型表示为: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66
航向角偏差修正后的误差模型表示为: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67
步骤3.3,根据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大小、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前轮转角增量以及纵向加速度增量,确定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3.1,实时获得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估计值β,并将β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与方程(3)和(4)结合,计算预测时域内一系列质心侧偏角预测值;
步骤3.2,根据质心侧偏角估计值及预测值,修正预测时域内的航向角偏差及误差模型:
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8):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71
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9):
ε′e=εe+β (9)
式中,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72
为车辆当前横摆角,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73
为修正前参考路点处的期望航向角,εe为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ε′e为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
航向角偏差修正前的误差模型表示为: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74
航向角偏差修正后的误差模型表示为: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75
步骤3.3,根据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大小、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前轮转角增量以及纵向加速度增量,确定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的获得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3.1,实时获得车辆当前时刻质心侧偏角估计值β,并将β作为预测时域内质心侧偏角预测初值与方程(3)和(4)结合,计算预测时域内一系列质心侧偏角预测值;
步骤3.2,根据质心侧偏角估计值及预测值,修正预测时域内的航向角偏差及误差模型:
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8):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81
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表示为式(9):
ε′e=εe+β (9)
式中,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82
为车辆当前横摆角,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83
为修正前参考路点处的期望航向角,εe为修正前的航向角偏差,ε′e为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
航向角偏差修正前的误差模型表示为: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84
航向角偏差修正后的误差模型表示为:
Figure FDA0003394920340000085
步骤3.3,根据预测时域内的质心侧偏角大小、横向距离偏差、速度偏差、修正后的航向角偏差、前轮转角增量以及纵向加速度增量,确定所述性能评价指标函数。
CN202110102987.8A 2021-01-26 2021-01-26 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6934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02987.8A CN112693449B (zh) 2021-01-26 2021-01-26 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02987.8A CN112693449B (zh) 2021-01-26 2021-01-26 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3449A CN112693449A (zh) 2021-04-23
CN112693449B true CN112693449B (zh) 2022-02-15

Family

ID=75516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02987.8A Active CN112693449B (zh) 2021-01-26 2021-01-26 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934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6570B (zh) * 2021-05-25 2022-07-05 京东鲲鹏(江苏)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自动驾驶车辆的方法、装置和自动驾驶配送车
CN113320542B (zh) * 2021-06-24 2022-05-17 厦门大学 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踪控制方法
CN113335309B (zh) * 2021-07-05 2022-04-05 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 一种车辆纵向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3830074A (zh) * 2021-09-28 2021-12-2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基于极限工况的智能驾驶车辆纵横向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4185272B (zh) * 2021-12-03 2024-07-19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具有预览特性的自适应速度智能车辆路径跟踪方法
CN114212104B (zh) * 2021-12-14 2024-06-18 京东鲲鹏(江苏)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和存储介质
CN115598983B (zh) * 2022-10-28 2023-06-13 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 一种考虑时变时延的无人车横纵向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8418982A (zh) * 2023-02-01 2024-08-02 魔门塔(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26840A (zh) * 2017-03-13 2017-07-0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动力学轨迹跟踪控制系统
CN108622104A (zh) * 2018-05-07 2018-10-09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一种用于无人驾驶车辆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08674414A (zh) * 2018-07-02 2018-10-19 清华大学 一种极限工况的智能汽车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09969183A (zh) * 2019-04-09 2019-07-05 台州学院 基于安全可控域的弯道跟车控制方法
CN109976159A (zh) * 2019-04-09 2019-07-05 台州学院 基于安全可控域的智能车辆横向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26840A (zh) * 2017-03-13 2017-07-0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动力学轨迹跟踪控制系统
CN108622104A (zh) * 2018-05-07 2018-10-09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一种用于无人驾驶车辆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08674414A (zh) * 2018-07-02 2018-10-19 清华大学 一种极限工况的智能汽车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09969183A (zh) * 2019-04-09 2019-07-05 台州学院 基于安全可控域的弯道跟车控制方法
CN109976159A (zh) * 2019-04-09 2019-07-05 台州学院 基于安全可控域的智能车辆横向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极限工况下无人驾驶车辆稳定跟踪控制;陈龙等;《汽车工程》;20200825;第42卷(第08期);第1016-1026页 *
融合稳定性的高速无人驾驶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方法;李军等;《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200415;第20卷(第02期);第205-21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3449A (zh) 2021-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93449B (zh) 一种无人车辆极限工况下横纵向耦合控制方法
CN110989625B (zh) 一种车辆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CN112733270B (zh) 车辆行驶轨迹预测和轨迹偏离危险度评估的系统与方法
CN111638712B (zh) 自动驾驶车辆横向运动控制方法、装置和自动驾驶车辆
CN110262229B (zh) 基于mpc的车辆自适应路径追踪方法
CN110568758B (zh)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的参数自适应横向运动lqr控制方法
CN112092815B (zh) 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车辆换道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11240187B (zh) 一种基于车辆误差模型的车辆轨迹跟踪控制算法
CN112519882B (zh) 一种车辆参考轨迹跟踪方法及系统
CN113608530B (zh) 一种带有pid转角补偿的参数自整定lqr路径跟踪方法
CN110780594A (zh) 一种智能车的路径跟踪方法及系统
CN111923908A (zh) 一种融合稳定性的智能汽车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CN109669463A (zh) 一种考虑agv速度和前轮偏向角可变的区间轨迹跟踪方法
CN112947469A (zh) 汽车换道轨迹规划与动态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12622895B (zh) 一种应用于自动驾驶的轨迹控制的预估控制方法
CN112109732A (zh) 一种智能驾驶自适应曲线预瞄方法
CN116691668A (zh) 一种大型智能车辆的横向控制方法
CN115421499A (zh) 具有转向补偿功能的智能车辆路径跟踪方法
CN115598983A (zh) 一种考虑时变时延的无人车横纵向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4200925B (zh) 基于自适应时域模型预测的拖拉机路径跟踪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5675459A (zh) 一种智能车辆及其路径跟踪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625002A (zh) 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车辆横纵向集成控制方法
CN117055567A (zh) 一种基于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的无人驾驶汽车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14740845A (zh) 一种基于浸入与不变流形车辆跟踪控制方法
CN115167135A (zh) 反馈与模型前馈串级的无人驾驶车辆自趋优位姿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