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79353B - 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79353B
CN112679353B CN202011570032.7A CN202011570032A CN112679353B CN 112679353 B CN112679353 B CN 112679353B CN 202011570032 A CN202011570032 A CN 202011570032A CN 112679353 B CN112679353 B CN 112679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ylphthalide
prodrug
compound
salt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700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79353A (zh
Inventor
李建波
张金洁
刘志磊
蔡慧杰
高峰
王辰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57003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793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79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9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79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9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结构通式I为
Figure DDA0002862546250000011
该前体药物可稳定的靶向胃肠道单羧酸转运体,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和增加药物在脑部的聚集浓度。本发明还公开了合成该前体药物的方法,该类前体药物将丁苯酞开环,并对其α‑羟基进行酯化修饰,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酯类前体药物,暴露出游离羧基,可在体内快速代谢为原药发挥治疗作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该前体药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在制备预防和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阻塞性疾病及中枢退行性疾病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该类化合物稳定性优异且不易闭环,便于制备口服制剂。且口服后在体内可快速降解,显著高于原药丁苯酞的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 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可靶向胃肠道单羧酸转运体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丁苯酞,化学名为消旋3-正丁基-1(3H)-异苯并呋喃酮(dl-3-n-butylphthalide,NBP),是一种从南方水芹中提取的油状液体,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脑微循环以及调节脑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物活性。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NBP商品名恩必普,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其外消旋体于2004年上市,口服剂型为软胶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指南推荐药物。近年的实验研究发现NBP除能抵抗缺血引起的脑损伤外,对于神经退行性病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显示出积极作用。
考虑到NBP的水溶性差,常温下是一种油状液体,液体原料药相对于固体原料药在制剂制备上更复杂,生产成本更高,因而目前临床使用的口服剂型为油状内容物的软胶囊。但其人体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偏低[叶仲凯.丁苯酞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为6.94±3.84%,变异系数为55.64%,按照《高变异药物生物等效性指导原则》的规定,变异系数大于30%属于高变异药物,这一结果显示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的人体口服生物利用度并不理想,并且需要指出的是软胶囊的外壳明胶在长期存放过程中易老化,导致软胶囊在胃中的崩解度受严重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很难在临床上保证治疗病人的疗效。这也提示我们如果继续在临床上口服给药,更换和改善现有的油状内容物的软胶囊给药系统的必要性。
丁苯酞的开环前体药物消旋2-(α-羟基戊基)苯甲酸在体内外均能自动环合成相应的丁苯酞,转化率达90%以上,具有与丁苯酞类似的生物活性和药动学特征。中国专利ZL01109795.7公开了NBP开环化合物即(R/S)-2-(1-羟基正戊基)苯甲酸与钾、钠、钙、镁、锌、苯胺、苄胺、吗啉或二乙胺成盐的方法及其用途,其中钾盐((R/S)-PHPB,简称PHPB)具有较高的水溶性,且在体内可转变为NBP,继而发挥抗脑缺血活性,其生物利用度优于NBP(Acta Pharmacol.Sin.,2018,39,275-285);中国专利CN104086399B公布了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2-(α-羟基戊基)苯甲酸卤代衍生物药物5-溴-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钠盐,在大鼠缺血型脑卒中动物模型中,该化合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以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并且该化合物作为丁苯酞衍生物的前药,其稳定性、水溶性大大提高,有利于药物的广泛应用。
然而2-(α-羟基戊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存在容易闭环等稳定性问题,在制备的过程中对pH值、温度等条件要求较高,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口服生物利用度仍然较低,因而原药丁苯酞在脑中的分布也较少。
众所周知,口服药物在肠道的吸收不仅是简单的被动转运,还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的药物转运体来实现,肠道上皮细胞存在着一种特殊转运蛋白,即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MCT),它参与了肠道中单羧酸类化合物的吸收。目前发现其共有18个家族成员(MCT1-18),MCT1转运蛋白基于其广泛的底物专属性,在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调节细胞内pH、调节机体代谢平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在药学可接受的金属盐,可靶向胃肠道单羧酸转运体、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加脑部聚集浓度。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制备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在制备预防和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阻塞性疾病及中枢退行性疾病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在药学可接受的金属盐,所述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具有结构通式I:
Figure BDA0002862546230000021
其中R选自C1-C10的烷基、卤代烷基、芳基、杂芳基中的一种;手性中心*为R构型、S构型或R/S构型。
进一步地,所述R选自甲基、乙基、正丙基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盐选自钾盐、钙盐、钠盐、镁盐、铝盐、锌盐、铁盐、锂盐、钙盐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Figure BDA0002862546230000031
将丁苯酞溶于有机溶剂A中,并加入水、无机碱混合,加热反应后旋蒸除去有机溶剂A和水;随后加入蒸馏水溶解上述产物,在-20℃~10℃条件下反应,滴加稀盐酸调节pH至1~3,乙醚萃取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得产物I-1的乙醚溶液;
向上步得到的产物I-1的乙醚溶液中继续补加有机溶剂B,并于-20℃~10℃条件下搅拌,然后加入有机碱、催化剂混合均匀,滴加酰氯溶液或酸酐溶液反应得到最终产物化合物I。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溶剂A选自甲醇、乙醇、四氢呋喃、丙酮、乙腈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无机碱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溶剂B选自乙醚、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二氯甲烷、氯仿、丙酮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碱为三乙胺。
进一步地,所述催化剂为二甲氨基吡啶或者吡啶。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在制备预防和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阻塞性疾病及中枢退行性疾病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在制备预防和治疗心脑动脉阻塞性疾病、抗血小板聚集、抗老年痴呆的药物及改善脑微循环、改善记忆力的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制剂为片剂、软胶囊剂、硬胶囊剂、溶液剂、混悬剂的一种或多种。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可稳定的靶向胃肠道单羧酸转运体,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和增加药物在脑部的聚集浓度。本发明还提供了合成该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的方法,该类前体药物将丁苯酞开环,并对其α-羟基进行酯化修饰,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酯类前体药物,暴露出游离羧基,可在体内快速代谢为原药发挥治疗作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该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在制备预防和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阻塞性疾病及中枢退行性疾病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该类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具有良好的外观及物理形态白色固体,稳定性优异,且不易闭环,便于制备口服制剂。并且在口服后在体内可快速降解,具有显著高于原药丁苯酞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脑部聚集性及较好的药物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验例1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在水中稳定性考察:不同时间点水中化合物残留率变化;
图2为本发明实验例3不同外界因素干预条件下对细胞摄取药物量的影响:Caco-2(人结肠腺癌)细胞在低温、能量抑制剂干预下对NBP、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的摄取量对比;
图3为本发明实验例3不同外界因素干预条件下对细胞摄取药物量的影响:Caco-2(人结肠腺癌)细胞在单羧酸转运体抑制剂、乙酰水杨酸干预下对NBP、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的摄取量对比;
图4为本发明实验例4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SD大鼠口服NBP、口服化合物1、2和3的药代动力学给药后体内药物的时间-浓度曲线;
图5为本发明实验例5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口服制剂的小鼠体内分布研究:小鼠经口服NBP、口服化合物1、2、和3给药后不同脏器中药物蓄积量对比;
图6为本发明实验例6抗脑缺血活性研究结果:大鼠经脑缺血再灌注口服给药NBP、口服化合物1、2和3后体内SOD浓度;
图7为本发明实验例6抗脑缺血活性研究结果:大鼠经脑缺血再灌注口服给药NBP、口服化合物1、2和3后体内GSH-Px浓度;
图8为本发明实验例6抗脑缺血活性研究结果:大鼠经脑缺血再灌注口服给药NBP、口服化合物1、2和3后体内MDA浓度;
图中:**P<0.01;b代表与生理盐水组相比p<0.05;c代表与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Figure BDA0002862546230000051
将丁苯酞(0.5g,2.6mmol)溶于20mL甲醇中,加入10mL水、0.2g氢氧化钠(5mmol)混合,在55℃下加热反应0.5h,旋蒸除去甲醇和水;随后加入20mL蒸馏水溶解上述反应产物,在-5℃条件下搅拌0.5h,滴加稀盐酸调节溶液pH至1~3,乙醚萃取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得到产物I的乙醚溶液;
向上述步骤得到的产物I的乙醚溶液中加入20mL氯仿,0℃条件下搅拌15min,然后加入0.6mL三乙胺(5mmol)、0.1g二甲氨基吡啶(DMAP)、0.21mL乙酰氯(3mmol)与10mL氯仿溶液混匀,然后将其采用恒压滴液漏斗缓慢滴加,5min滴毕,搅拌反应12h,点板检测反应完全后,水萃取三次,分出有机层,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得浓缩的油状液体,经二氯甲烷/甲醇过柱纯化得到化合物1。收率为67.4%。
1H NMR(400MHz,Chloroform-d)δ8.10–8.03(m,3H),7.63–7.50(m,6H),7.38(ddd,J=8.2,6.0,2.6Hz,3H),6.62(dd,J=8.4,4.3Hz,3H),2.13(s,7H),1.95–1.85(m,5H),1.85–1.77(m,2H),1.51–1.38(m,9H),1.38(d,J=2.5Hz,1H),1.38–1.25(m,3H),0.93(t,J=7.0Hz,9H).
实施例2
Figure BDA0002862546230000061
将实施例1步骤中0.21mL乙酰氯(3mmol)换作0.25ml丙酰氯(3mmol)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收率为62.1%。
1H NMR(400MHz,Chloroform-d)δ8.07–8.00(m,1H),7.61–7.49(m,2H),7.36(ddd,J=8.4,6.4,2.2Hz,1H),6.60(dd,J=8.3,4.5Hz,1H),2.50–2.30(m,2H),1.86(dtd,J=15.5,8.5,7.5,4.7Hz,2H),1.47–1.30(m,4H),1.15(t,J=7.6Hz,3H),0.91(t,J=7.0Hz,3H).
实施例3
Figure BDA0002862546230000062
将实施例1步骤1)中0.21mL乙酰氯(3mmol)换作0.32mL丁酰氯(3mmol)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收率为68.7%。
1H NMR(400MHz,Chloroform-d)δ8.03(dd,J=7.6,1.1Hz,1H),7.64–7.49(m,2H),7.36(ddd,J=8.3,6.2,2.4Hz,1H),6.58(dd,J=8.2,4.5Hz,1H),2.36(dtd,J=11.1,7.4,3.5Hz,2H),1.93–1.74(m,2H),1.67(h,J=7.5Hz,2H),1.38(dddd,J=17.6,15.0,10.1,4.2Hz,4H),1.07–0.86(m,6H).
实验例1
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在水中稳定性考察:
取超纯水10mL分别加入三组具塞刻度试管中,各称取适量化合物加入,置于37℃水浴中并振荡,分别于0h、0.5h、1h、2h、4h、8h、12h取样,离心测定各化合物含量。用残留率表征该化合物在水中的稳定性,残留率=(测定含量/初始含量)*100%。
结果如图1所示,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经12h在水中的稳定性考察,三种化合物在水中12h内残留率接近100%,表明本发明制备的化合物在水中稳定性良好。
实验例2
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的钙盐的制备及吸湿性考察:
化合物1钙盐制备:在反应瓶中加入NaOH(2.0g,50mmol)、甲醇30mL、化合物1(5.0g,17mmol),室温搅拌2h,分批次加入1000mL乙醚后立即有白色固体析出,继续搅拌2h,过滤,真空干燥得5.1g白色固体;将得到的白色固体溶于200mL水中,另取CaCl2(1.1g,10mmol)溶于150mL水中制备成溶液,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后然后将CaCl2水溶液在搅拌下慢慢滴加到化合物1的水溶液中,1h滴加完毕,继续搅拌2h,过滤、抽干后真空干燥得白色固体3.5g,收率80.1%。
化合物2钙盐制备:制备过程同化合物1钙盐制备,收率85.7%。
化合物3钙盐制备:制备过程同化合物1钙盐制备,收率84.1%。
分别精密称取化合物1、2和3的钙盐样品三份,每份0.2g,放入到称量瓶中,称量每个样品和称量瓶的总质量并记录。然后置于25℃、相对湿度75%恒湿密闭环境中,分别在0、1、2、3、4、5天称量总质量,计算吸湿增重百分率。吸湿增重百分率(%)=(吸湿后样品质量-吸湿前样品质量)/吸湿前样品质量×100%。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的吸湿增重百分率测定结果(%)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Time(d) 1 2 3 4 5
化合物1 0.53±0.4 0.71±0.29 0.80±0.16 0.92±0.36 1.19±0.08
化合物2 0.41±0.71 0.65±0.31 0.81±0.54 0.93±0.66 1.21±0.11
化合物3 0.48±0.55 0.51±0.39 0.62±0.66 0.74±0.16 1.02±0.14
在药物制备和储存过程中,吸湿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它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稳定性,甚至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效果。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3的吸湿增重百分率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三种化合物在25℃、相对湿度75%恒湿密闭环境中,放置5天后的吸湿增重分别为1.19±0.08%、1.21±0.11%和1.02±0.14%。按照药典规定,化合物1至化合物3略有引湿性,吸湿性较为合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成药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实验例3
不同外界因素干预条件下对细胞摄取药物量的影响:
(1)将Caco-2细胞(人结肠腺癌细胞)以4*105个、1.5mL接种至6孔板中进行培养,培养基为索莱宝1640。待细胞长至80%左右,弃去培养基。
(2)分别加入含化合物1至化合物3的培养基1.5mL,培养1h后立即弃去培养基,用1mLPBS轻柔清洗细胞三次,将PBS用移液枪吸取干净,加入200μL PBS混匀。37℃~-80℃反复冻融三次,取10μL用BCA法测量稀释5倍后的蛋白含量,按说明书操作。剩余取120μL样品加360μL的甲醇沉淀蛋白,涡旋5min并12000rpm离心10min,取20μL采用高效液相测得细胞内丁苯酞(NBP)及化合物1至3的浓度。
(3)低温、能量抑制剂干预下对细胞摄取药物量的影响
确定药物孵育浓度为400μM、时间为1h,考察4℃、叠氮化钠(NaN3)和37℃条件下对细胞摄取的影响。其中叠氮化钠(NaN3)为能量抑制剂,37℃培养箱培养的无任何添加的细胞作为对照组,37℃的条件下,细胞转运功能正常,外源性物质可以通过被动扩散或相应转运体介导进入细胞。实验前,细胞在4℃(冰上或冰箱中)、含1mg/mL NaN3的培养基和37℃细胞培养箱中各平衡60min,然后每孔加入400μM的药物,孵育60min后。后续操作同步骤(2)。
结果如图2所示Caco-2(人结肠腺癌)细胞在低温、能量抑制剂干预下对NBP、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的摄取量对比:与NBP相比,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37℃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内药物含量相比,在低温4℃条件和含能量抑制剂叠氮化钠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内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含量明显降低。温度和能量对化合物1至3向细胞内转运影响较大。
(4)单羧酸转运体抑制剂、乙酰水杨酸干预下对细胞摄取药物量的影响
在Caco-2细胞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00μM乙酰水杨酸(Aspirin,前药竞争性抑制剂)、CHC(单羧酸转运体抑制剂)和对照组(Control),对比丁苯酞及其前体药物的摄取量的变化差异。
如图3所示,Caco-2(人结肠腺癌)细胞在单羧酸转运体抑制剂、乙酰水杨酸干预下对NBP、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的摄取量对比:加入单羧酸转运体抑制剂CHC后,NBP的摄取量几乎不变,但是化合物1至3的摄取量显著降低。并且加入与前药竞争性抑制的乙酰水杨酸后,化合物1至3的摄取量也显著降低,这说明前药是依赖单羧酸转运体转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的。
实验例4
含化合物1、2和3胶囊剂的制备:
称取化合物1钙盐5g,加入微晶纤维素132g、甘露醇70g、羧甲基淀粉钠90g、硬脂酸镁3g,混合过60目筛三遍,干法制粒,充填胶囊1000粒。
称取化合物2钙盐5g,加入微晶纤维素132g、甘露醇70g、羧甲基淀粉钠90g、硬脂酸镁3g,混合过60目筛三遍,干法制粒,充填胶囊1000粒。
称取化合物3钙盐5g,加入微晶纤维素132g、甘露醇70g、羧甲基淀粉钠90g、硬脂酸镁3g,混合过60目筛三遍,干法制粒,充填胶囊1000粒。
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取SD鼠30只(雄性,200±5g),实验前禁食12h,自由饮水,实验随机分为5大组,分别为丁苯酞、化合物1、2和3口服给药组。按每30mg/kg丁苯酞给药,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3按照丁苯酞等摩尔给药。所有组均于规定时间点眼角取血,离心取血浆待测。取血浆0.1mL,置于0.5mL EP管中,加0.3mL甲醇沉淀蛋白。涡旋震荡5min,再10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50μL进样,HPLC测定各时间点的药物浓度,计算血浆曲线下面积AUC。
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SD大鼠口服NBP、口服化合物1、2和3的药代动力学给药后体内药物的时间-浓度曲线:SD大鼠口服化合物1、口服化合物2、口服化合物3的AUC分别达到了89.45、73.97、10.71μg/L·min,而NBP组的AUC只有1.405μg/L·min,化合物1至3的AUC比原药组分别提高了63、52、8倍,口服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并且大鼠口服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的Cmax(体内药物最大浓度)分别为28.91、29.27和12.83μg/mL,而NBP的Cmax仅为0.75μg/mL,Cmax分别提高了提高39、39和17倍。
实验例5
基于丁苯酞结构及其衍生物的前体药物口服制剂的小鼠体内分布研究:
取昆明小鼠125只(雄性,20±2g),实验前禁食12h,禁食期间可以自由饮水,实验随机分为4大组,丁苯酞30mg/kg给药,化合物1、2和3口服给药,口服给药组给药分量按与丁苯酞等摩尔给药。所有组均于给药后15min摘小鼠眼球取血后处死,立即分离小鼠心(Heart)、肝(Liver)、脾(Spleen)、肺(Lung)、肾(Kidney)和脑(Brain),生理盐水洗净并用滤纸吸干水分,称重并加2倍质量的生理盐水匀浆。取各组织匀浆0.1mL,置于0.5mL EP管中,加0.3mL甲醇蛋白沉淀。涡旋震荡5min,再10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50μL进样,HPLC测定各供试品药物浓度。
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口服NBP、口服化合物1、2和3在小鼠不同脏器中累积量对比:结果表明相对比口服NBP,口服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在心脏、脑中累积浓度更高,增加了心脏、脑部药物聚集浓度,更有利于发挥药效。
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用DAS3.2.5软件计算,其中靶向性评价指标为相对摄取率Re和峰浓度比Ce用于评价药物是否具有脑部靶向性,大于1表示药物具有脑部靶向性,值越大脑部靶向性效果越好,计算公式如下:
Re=(AUC0-t,脑)化合物/(AUC0-t,brain)丁苯酞
Ce=(Cmax,brain)化合物/(Cmax,brain)丁苯酞
表2
靶向性评价指标 NBP 化合物1 化合物2 化合物3
Re / 2.94 2.11 1.35
Ce / 1.61 1.24 1.06
小鼠口服药物后脑靶向性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3与原药相比,都显示出较好的脑靶向性,峰浓度比Ce和相对摄取率Re都大于1,具有明显的脑部聚集性,其中化合物1显示出更好的靶向性。
实验例6
抗脑缺血活性研究:
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的建立:模型制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仰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戊巴比妥钠1%按照4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大鼠,颈前区消毒,采用颈部正中纵行切口,钝性分离肌肉及筋膜,充分暴露右侧颈总动脉(CCA),仔细分离迷走神经。再依次剥离颈外动脉(ECA)和颈内动脉(ICA)。结扎ECA,用微动脉夹夹闭ICA远心端,再结扎CCA,于CCA分叉部下方约10mm处剪一小口,插入线栓,松开夹闭ICA的微动脉夹,将线栓缓慢送入ICA,直至遇有轻微阻力为止,此时线栓插入深度(18.0±0.5)mm。外留线栓涂黑以便于再灌注时拔线,缝合切口。1h后再灌注,即将线栓抽至CCA内,大脑中动脉恢复血供,同时丁苯酞组口服给药20mg/kg,化合物1、2、3按照丁苯酞组给药量等摩尔量口服给药。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颈部手术及血管处理同模型组。整个过程均在室温(24~25℃)下进行。模型成功的标志是模型动物麻醉清醒后出现Horner's征及对侧前肢为主的偏瘫。大鼠再灌注24h进行各项病理指标测定。
使用Image J对脑组织梗死体积、梗死体积的抑制率的进行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能显著减少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其中化合物1口服组抑制作用最强,梗死体积占比为23.17±4.51%。口服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组后的梗死体积明显低于口服NBP组,化合物1梗死体积的抑制率最大。
表3
Figure BDA0002862546230000111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抗氧化酶,可以清除自由基降低活性氧水平,常常和MDA(丙二醛),一种脂质过氧化物产物,具有细胞毒性,还有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种过氧化物分解酶,被一起用来评价细胞超氧化水平。为检测本发明所得化合物的抗氧化水平,对实验大鼠于再灌注后24h断头取脑,取缺血侧脑组织,冲洗除去残血,吸干后立即精确称重。在冰浴上按重量(mg):体积(uL)加入0.9%生理盐水(1:9)制成10%组织匀浆,3000r·min-1离心10min取上清液,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按试剂盒操作说明添加样品和试剂,充分混匀,从各管中取液200μL,分别加入到96孔的一次性比色板中,酶标仪测定各孔液体的吸光度,按公式计算出SOD活力、MDA含量和GSH-Px活性。
图6、图7、图8分别为脑缺血再灌注后口服给药NBP、口服化合物1、2和3后小鼠体内SOD、GSH-Px、MDA的浓度,脑缺血后,SOD和GSH-Px值显著降低、MDA明显升高,反应细胞自由基增多。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和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抗氧化作用较佳。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3)

1.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在制备预防和治疗脑缺血性疾病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制剂为口服制剂;
所述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具有结构通式I:
Figure FDA0003790848890000011
其中R选自甲基或乙基;手性中心*为R构型、S构型或R/S构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在制备预防和治疗脑缺血性疾病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为片剂、软胶囊剂、硬胶囊剂、溶液剂、混悬剂的一种或多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在制备预防和治疗脑缺血性疾病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盐选自钾盐、钙盐、钠盐、镁盐、铝盐、锌盐、铁盐、锂盐中的一种。
CN202011570032.7A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26793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0032.7A CN112679353B (zh)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0032.7A CN112679353B (zh)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9353A CN112679353A (zh) 2021-04-20
CN112679353B true CN112679353B (zh) 2022-09-20

Family

ID=75451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70032.7A Active CN112679353B (zh)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7935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3210A (zh) * 2013-02-19 2013-05-22 石药集团中奇制药技术(石家庄)有限公司 羟戊基苯甲酸钾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93789A (zh) * 2013-03-14 2013-07-10 中国药科大学 一种光学活性的丁苯酞开环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
CN106800537B (zh) * 2017-01-18 2019-02-01 广东隆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丁苯酞-替米沙坦杂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8715579B (zh) * 2018-05-17 2020-03-24 四川大学 一种2-(α羟基戊基)苯甲酸的有机胺酯衍生物药物
CN109678715B (zh) * 2018-11-28 2019-11-12 中国药科大学 2-(1-酰氧正戊基)苯甲酸与碱性氨基酸或氨基胍形成的盐、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9353A (zh) 202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78715B (zh) 2-(1-酰氧正戊基)苯甲酸与碱性氨基酸或氨基胍形成的盐、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ES2832501T3 (es) Inhibidor del ácido carboxílico URAT1 que contiene estructura de diarilmetano, método de preparación y uso del mismo
US11149005B2 (en) Organic amine ester derivative drug of 2-(α-hydroxypentyl)benzoic acid
CN110028546B (zh) 具有调控凝血因子viii水平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环戊烷并多氢菲骨架化合物及其用途
CN112679353B (zh) 一种基于丁苯酞结构的前体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金属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20090124680A1 (en) Use of prodrug composition containing naphthoquinone-based compound for manufacture of medicament for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diseases involving metabolic syndrome
US20160244421A1 (en) Derivative of Butylphthalid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JP2013184902A (ja) リファキシミン含有結晶
CN111116698B (zh) 达玛烷型三萜化合物及制备和应用
CN114404362A (zh) 藤黄酸口服组合物及其在制备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US20220259164A1 (en) Use of aminothiol compounds as cerebral nerve or heart protective agent
AU2018441838B2 (en) Posaconazole phosphate ester mono choline salt,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CN102079717B (zh) 一种二元酯酸的精氨酸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药物应用
CN104478798B (zh) N‑氨基烷基磺酰基‑3‑吡啶甲酰胺衍生物及其在制备治疗心脑血管病药物中的应用
WO2018068696A1 (zh) 一种青藤碱及其衍生物的peg修饰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WO2023226958A1 (zh) 噻吩并嘧啶类化合物的晶型及其用途
CN107949566A (zh) 水溶性雷帕霉素类衍生物
CN107200771B (zh) 多西紫杉醇与胞壁酰二肽简化物的共缀物的制备及抗肿瘤作用
CN105037490B (zh) 一类乙二醛酶i不可逆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JP5476650B2 (ja) 新規dif−1誘導体
CN110358077A (zh) 淫羊藿苷元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KR20240042482A (ko) Ep4 길항제 화합물, 이의 염, 다형체 및 용도
CN116410168A (zh) 一种淫羊藿苷元一水合物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80785A (zh) 一种布洛芬衍生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294972A (zh) Psma激活式抗肿瘤前药cpt-y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