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64710B - 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64710B
CN112664710B CN202011456043.2A CN202011456043A CN112664710B CN 112664710 B CN112664710 B CN 112664710B CN 202011456043 A CN202011456043 A CN 202011456043A CN 112664710 B CN112664710 B CN 1126647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base
arc
plate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560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64710A (zh
Inventor
章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Xuanguang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Xuanguang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Xuanguang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Xuanguang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5604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647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64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4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64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47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基块、安装于基块上的顶管组件、设置于底座上的固定板以及安装于固定板上的夹管组件,所述底座为框状结构,所述基块以及固定板均与底座两侧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同时调节的调节组件。本申请在进行顶管施工前,工作人员只需根据施工需求,通过调节组件即可同时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使得基块的倾斜角度与固定板的倾斜角度保持一致,以此便于顶管组件对管道进行顶管施工,有利于减小管道安装后存在的角度偏差,提高管道安装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顶管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顶管施工是一种非开挖施工方法,能够实现在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前提下进行管道埋设,它通过在工作井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和方向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井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井内。
相关技术中的顶管施工装置通常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基块、安装于基块上的顶管组件、设置于底座上的固定板以及安装于固定板上的夹管组件。在使用时,夹管组件夹紧待施工的管道,顶管组件将夹紧的管道顶入施工场地的土壤中。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在施工过程中,管道的安装方向通常需要进行微调,上述顶管施工装置不便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同时调节,分次调节后,基块的倾斜角度难以与固定板的倾斜角度保持一致,从而使得安装后的管道存在一定的偏差。
发明内容
为了便于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同时调节,提高管道安装后的精度,本申请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
本申请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基块、安装于基块上的顶管组件、设置于底座上的固定板以及安装于固定板上的夹管组件,所述底座为框状结构,所述基块以及固定板均与底座两侧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同时调节的调节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顶管施工前,工作人员只需根据施工需求,通过调节组件即可同时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进行微调,并使得基块的倾斜角度与固定板的倾斜角度始终保持一致,以此便于顶管组件对管道进行顶管施工,有利于减小管道安装后存在的角度偏差,提高管道安装精度。
可选的,所述基块底面固定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底面固定有第一转动杆,所述底座两侧的侧壁之间转动安装有第一转动轴以及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杆下端贯穿第一转动轴并与之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上安装有固定第一转动杆的第一固定组件。
所述固定板底面固定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底面固定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下端贯穿第二转动轴并与之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上安装有固定第二转动杆的第二固定组件。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底座侧壁固定的制动电机、与制动电机的输出轴端部固定的蜗杆、固定套设于第一转动轴上并与蜗杆啮合的第一蜗轮以及固定套设于第二转动轴上并与蜗杆啮合的第二蜗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调节组件同时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进行微调时,工作人员只需开启制动电机,制动电机工作后带动蜗杆转动,以此使得与蜗杆啮合的第一蜗轮以及第二蜗轮均转动,从而使得与第一蜗轮固定的第一转动轴以及与第二蜗轮固定的第二转动轴均转动,在第一转动杆与第一连接块的共同作用下,基块绕第一转动轴的轴线转动,在第二转动杆与第二连接块的共同作用下,固定板绕第二转动轴的轴线转动,且基块的转动角度与固定板的转动角度相同,使得基块的倾斜角度与固定板的倾斜角度保持一致,有利于顶管组件对管道进行顶管施工。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偏转角度同时调节的偏转组件,所述偏转组件包括固定于底座上的横板、与横板底面固定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下端固定的主动辊、与第一转动杆下端固定的第一从动辊、连接第一从动辊与主动辊的第一传动带、与第二转动杆下端固定的第二从动辊以及连接第二从动辊与主动辊的第二传动带,所述主动辊上开设有与第一传动带配合的第一活动槽以及与第二传动带配合的第二活动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基块的偏转角度以及固定板的偏转角度同时调节时,工作人员只需调松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使得基块能够绕第一转动杆的轴线转动,固定板能够绕第二转动杆的轴线转动,随后,工作人员需开启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工作后带动主动辊转动,在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的作用下,第一从动辊和第二从动辊均转动,且第一从动辊和第二从动辊的转动角度和转动方向均相同,以此使得基块和固定板同步摆动,有利于顶管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且提高了管道的安装精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传动带的内表面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一防滑球,所述第一活动槽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防滑球配合的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一从动辊上开设有与第一防滑球配合的第二弧形凹槽。
所述第二传动带的内表面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二防滑球,所述第二活动槽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防滑球配合的第三弧形凹槽,所述第二从动辊上开设有与第二防滑球配合的第四弧形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滑球与第一弧形凹槽以及第二弧形凹槽均配合,以此降低了第一传动带与主动辊以及第一从动辊之间发生打滑的概率,且便于工作人员对基块的偏转角度进行控制。第二防滑球与第三弧形凹槽以及均配合,以此降低了第二传动带与主动辊以及第二从动辊之间发生打滑的概率,且便于工作人员对固定板的偏转角度进行控制。
可选的,所述第一从动辊两端均固定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从动辊两端均固定有第二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动电机带动蜗杆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蜗轮以及第二蜗轮均转动,基块、与基块固定的第一连接块以及与第一连接块固定的第一转动杆均绕第一转动轴的轴线缓慢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一传动带在两个第一限位板之间的第一从动辊上滑动较小距离,不影响后期第一传动带的传动作用,此外,第二传动带在两个第二限位板之间的第二从动辊上滑动较小距离,不影响后期第二传动带的传动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套设于第一转动杆上的第一橡胶圈以及套设于第一转动杆上并与第一转动杆螺纹连接的第一螺帽,所述第一橡胶圈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上、下两侧。
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套设于第二转动杆上的第二橡胶圈以及套设于第二转动杆上并与第二转动杆螺纹连接的第二螺帽,所述第二橡胶圈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上、下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调松第一固定组件时,工作人员只需拧松第一螺帽,使得第一转动轴与两个第一橡胶圈之间的连接发生松动,以此使得基块能够绕第一转动杆的轴线发生转动;在需要调松第二固定组件时,工作人员只需拧松第二螺帽,使得第二转动轴与两个第二橡胶圈之间的连接发生松动,以此使得固定板能够绕第二转动杆的轴线发生转动,以便工作人员同时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偏转角度进行调节。
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轴的顶部弧形表面和底部弧形表面均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转动轴的顶部弧形表面和底部弧形表面均开设有第二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橡胶圈与第一连接块、第一转动轴上的第一缺口以及第一螺帽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平面,有利于增强第一固定组件对第一转动杆的固定效果。第二橡胶圈与第二连接块、第二转动轴上的第二缺口以及第二螺帽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平面,有利于增强第二固定组件对第二转动杆的固定效果。
可选的,所述固定板上贯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夹管组件包括贯穿设置于固定板侧壁上并与固定板滑移连接的第一滑杆、与第一滑杆靠近安装孔中心线一端固定的第一弧形夹板、套设于第一滑杆上并位于第一弧形夹板与安装孔侧壁之间的第一弹簧、贯穿设置于固定板侧壁上并与固定板滑移连接的第二滑杆、与第二滑杆靠近安装孔中心线一端固定的第二弧形夹板以及套设于第二滑杆上并位于第二弧形夹板与安装孔侧壁之间的第二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均具有良好的弹性作用,以此将第一弧形夹板朝向靠近安装孔中心线的一侧移动,第二弧形夹板朝向靠近安装孔中心线的一侧移动,第一弧形夹板与第二弧形夹板相互配合,从而对待施工的管道起到了良好的夹紧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滑杆远离第一弧形夹板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滑杆远离第二弧形夹板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块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避免了第一滑杆脱离固定板的情况。第二限位块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避免了第二滑杆脱离固定板的情况。
本申请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吊入开挖好的施工场地基坑中,根据施工需求,通过调节组件同时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
(2)调松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使得基块能够绕第一转动杆的轴线转动,固定板能够绕第二转动杆的轴线转动,随后通过偏转组件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偏转角度同时进行调节;
(3)将管道置于第一弧形夹板与第二弧形夹板之间,在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第一弧形夹板与第二弧形夹板配合并夹紧待施工管道;
(4)通过顶管组件将管道顶入开挖好的施工场地基坑土壤中,随后调节顶管组件至复位,进行下一节管道的顶管施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调节组件即可同时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进行微调,调松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后,即可通过偏转组件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偏转角度同时进行调节,使得基块的倾斜角度和偏转角度均与固定板保持一致,有利于减小管道安装后存在的角度偏差,提高管道安装精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在进行顶管施工前,工作人员只需根据施工需求,通过调节组件即可同时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进行微调,有利于减小管道安装后存在的角度偏差,提高管道安装精度;
本申请中,在使用调节组件同时调节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倾斜角度时,工作人员只需开启制动电机,制动电机工作后带动蜗杆转动,以此使得与蜗杆啮合的第一蜗轮以及第二蜗轮均转动,从而使得基块绕第一转动轴的轴线转动,同时,固定板绕第二转动轴的轴线转动,使得调节后的基块与固定板保持一致的倾斜角度,有利于顶管施工;
本申请中,需要对基块以及固定板的偏转角度同时调节时,工作人员只需调松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随后开启驱动电机,使得基块绕第一转动杆的轴线转动,同时使得固定板绕第二转动杆的轴线转动,且基块的偏转角度与固定板的偏转角度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顶管施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隐藏支腿和脚刹万向轮后的结构示意图,用于凸显调节组件。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第一转动轴;111、第一缺口;12、第二转动轴;121、第二缺口;13、支腿;131、脚刹万向轮;2、基块;21、第一连接块;211、第一转动杆;3、第一固定组件;31、第一橡胶圈;32、第一螺帽;4、固定板;41、第二连接块;411、第二转动杆;42、安装孔;5、第二固定组件;51、第二橡胶圈;52、第二螺帽;6、夹管组件;61、第一滑杆;611、第一限位块;62、第一弧形夹板;63、第一弹簧;64、第二滑杆;641、第二限位块;65、第二弧形夹板;66、第二弹簧;7、顶管组件;71、气缸;72、推板;8、调节组件;81、制动电机;82、蜗杆;83、第一蜗轮;84、第二蜗轮;9、偏转组件;91、横板;92、驱动电机;93、主动辊;931、第一活动槽;932、第二活动槽;933、第一弧形凹槽;934、第三弧形凹槽;94、第一从动辊;941、第一限位板;942、第二弧形凹槽;95、第一传动带;951、第一防滑球;96、第二从动辊;961、第二限位板;962、第四弧形凹槽;97、第二传动带;971、第二防滑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参照图1,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包括底座1、第一转动轴11、基块2、第一连接块21、第一转动杆211、第一固定组件3、第二转动轴12、固定板4、第二连接块41、第二转动杆411、第二固定组件5、夹管组件6、顶管组件7以及调节组件8。底座1为长方形框体结构,其底面固定有四个支腿13,四个支腿13分别位于底座1的四个拐角处,且每个支腿13底部均固定有脚刹万向轮131,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将该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进行移动。
参照图1,第一转动轴11为轴线水平的圆柱状结构,第一转动轴11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两侧的侧壁转动连接。基块2为横截面呈矩形的块状结构,其底面的高度大于第一转动轴11顶部弧形表面的高度。第一连接块21为矩形块状结构,其上表面与基块2的底面固定。第一转动杆211为轴线竖直的圆杆状结构,其上端与第一连接块21底面固定,且第一转动杆211下端贯穿第一转动轴11并与第一转动轴11转动连接。
参照图2及图3,第一固定组件3设置于第一转动杆211上,用于将第一转动杆211固定,且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橡胶圈31以及第一螺帽32。第一橡胶圈31为圆环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一转动杆211的轴线重合,第一橡胶圈31套设于第一转动杆211上并与第一转动杆211间隙配合,第一橡胶圈31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橡胶圈31分别位于第一转动轴11的上、下两侧。第一螺帽32的轴线与第一转动杆211的轴线重合,其套设于第一转动杆211上并与第一转动杆211螺纹连接,且第一螺帽32上表面的高度小于第一转动轴11下侧的第一橡胶圈31底面的高度,当工作人员拧紧第一螺帽32后,第一螺帽32、第一转动轴11以及第一连接块21相互配合作用,并使得两个第一橡胶圈31均被抵紧,从而限制了第一转动杆211的转动,使得基块2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
参照图3,第一转动轴11的顶部弧形表面和底部弧形表面均开设有第一缺口111,第一转动轴11上侧的第一橡胶圈31底面与第一转动轴11上侧第一缺口111的内底面贴合,第一转动轴11下侧的第一橡胶圈31上表面与第一转动轴11下侧第一缺口111的内顶面贴合,第一螺帽32、第一转动轴11以及第一连接块21相互配合作用,以此增强了第一固定组件3对第一转动杆211的固定效果。
参照图1,第二转动轴12为轴线水平的圆柱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一转动轴11的轴线平行,且第二转动轴12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两侧的侧壁转动连接。固定板4为竖直设置的长方形板状结构,固定板4与基块2平行设置,且固定板4底面的高度大于第二转动轴12顶部弧形表面的高度。第二连接块41为矩形块状结构,其上表面与固定板4的底面固定。第二转动杆411为竖直设置的圆杆状结构,其上端与第二连接块41的底面固定,且第二转动杆411下端贯穿第二转动轴12并与第二转动轴12转动连接。
参照图2及图4,第二固定组件5设置于第二转动杆411上,用于将第二转动杆411固定,且第二固定组件5包括第二橡胶圈51和第二螺帽52。第二橡胶圈51为圆环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二转动杆411的轴线重合,第二橡胶圈51套设于第二转动杆411上并与第二转动杆411间隙配合,第二橡胶圈51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橡胶圈51分别位于第二转动轴12的上、下两侧。第二螺帽52的轴线与第二转动杆411的轴线重合,其套设于第二转动杆411上并与第二转动杆411螺纹连接,且第二螺帽52上表面的高度小于第二转动轴12下侧的第二橡胶圈51底面的高度,当工作人员拧紧第二螺帽52后,第二螺帽52、第二转动轴12以及第二连接块41相互配合作用,并使得两个第二橡胶圈51被抵紧,从而限制了第二转动杆411的转动,使得固定板4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
参照图4,第二转动轴12的顶部弧形表面和底部弧形表面均开设有第二缺口121,第二转动轴12上侧的第二橡胶圈51底面与第二转动轴12上侧第二缺口121的内底面贴合,第二转动轴12下侧的第二橡胶圈51上表面与第二转动轴12下侧第二缺口121的内顶面贴合,第二螺帽52、第二转动轴12以及第二连接块41相互配合作用,以此增强了第二固定组件5对第二转动杆411的固定效果。
参照图1,固定板4上贯穿开设有安装孔42,安装孔42为圆孔状结构,且安装孔42的轴线与第一转动轴11的轴线垂直。夹管组件6设置于固定板4上,用于夹持待施工的管道,且夹管组件6包括第一滑杆61、第一弧形夹板62、第一弹簧63、第二滑杆64、第二弧形夹板65以及第二弹簧66。第一滑杆61为圆杆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二转动轴12的轴线平行,第一滑杆61贯穿设置于固定板4侧壁上并与固定板4滑移连接。第一弧形夹板62为半圆弧形板状结构,第一弧形夹板62的轴线与安装孔42的轴线重合,第一弧形夹板62远离安装孔42轴线一侧的弧形表面与第一滑杆61靠近安装孔42轴线的一端固定。第一弹簧63套设于第一滑杆61上,其一端与安装孔42侧壁固定,第一弹簧63的另一端与第一弧形夹板62远离安装孔42轴线一侧的弧形表面固定。
参照图1,第二滑杆64亦为圆杆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一滑杆61的轴线重合,第二滑杆64贯穿设置于固定板4远离第一滑杆61一侧的侧壁上并与固定板4滑移连接。第二弧形夹板65为半圆弧形板状结构,第二弧形夹板65的轴线与安装孔42的轴线重合,第二弧形夹板65远离安装孔42轴线一侧的弧形表面与第二滑杆64靠近安装孔42轴线的一端固定。第二弹簧66套设于第二滑杆64上,其一端与安装孔42侧壁固定,第二弹簧66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夹板65远离安装孔42轴线一侧的弧形表面固定。通过设置夹管组件6,在第一弹簧63与第二弹簧66的弹力作用下,第一弧形夹板62与第二弧形夹板65相互靠近,以便夹紧待施工的管道。
参照图1,第一滑杆61远离第一弧形夹板62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限位块611,第一限位块61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滑杆61的横截面积,以此对第一滑杆61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避免了第一滑杆61脱离固定板4的情况。第二滑杆64远离第二弧形夹板65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限位块641,第二限位块64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滑杆64的横截面积,以此对第二滑杆64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避免了第二滑杆64脱离固定板4的情况。
参照图1,顶管组件7设置于基块2上,用于将被夹管组件6夹紧的管道顶入开挖好的基坑侧壁中,且顶管组件7包括气缸71和推板72。气缸71的缸体与基块2靠近固定板4一侧的侧壁固定,气缸71的活塞杆朝向靠近固定板4的一侧延伸。推板72为圆板状结构,其轴线与安装孔42的轴线重合,且推板72的直径小于第一弧形夹板62靠近安装孔42轴线一侧的表面与第二弧形夹板65靠近安装孔42轴线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通过设置顶管组件7,当夹管组件6将待施工的管道夹紧后,工作人员只需开启气缸71,使得气缸71的活塞杆将推板72朝向靠近固定板4的一侧推动,以此便于推板72将夹紧的管道顶入开挖好的基坑侧壁中,以完成顶管施工工作。
参照图1及图2,调节组件8设置于底座1上,用于对基块2以及固定板4的倾斜角度同时调节,且调节组件8包括制动电机81、蜗杆82、第一蜗轮83以及第二蜗轮84。制动电机81与底座1一侧的侧壁固定,制动电机81输出轴的轴线与第一转动轴11的轴线以及第一转动杆211的轴线均垂直,且制动电机81的输出轴贯穿底座1侧壁并与底座1转动连接。蜗杆82的轴线与制动电机81输出轴的轴线重合,蜗杆82的一端与制动电机81的输出轴端部固定,蜗杆82的另一端与底座1侧壁转动连接。第一蜗轮83的轴线与第一转动轴11的轴线重合,第一蜗轮83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1上并与第一转动轴11固定,且第一蜗轮83与蜗杆82啮合。第二蜗轮84的轴线与第二转动轴12的轴线重合,第二蜗轮84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2上并与第二转动轴12固定,且第二蜗轮84与蜗杆82啮合。当需要对待施工管道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时,工作人员只需开启制动电机81,制动电机81工作后带动蜗杆82转动,以此使得与蜗杆82啮合的第一蜗轮83以及第二蜗轮84均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转动轴11以及第二转动轴12均转动,由于基块2上的第一转动杆211与第一转动轴11通过第一固定组件3固定,第二转动杆411与第二转动轴12通过第二固定组件5固定,以便基块2和固定板4同时转动并保持倾斜角度一致,有利于减小顶管施工的角度误差,提高安装精度。
参照图2,底座1上还设置有偏转组件9,用于对基块2以及固定板4的偏转角度同时调节,且偏转组件9包括横板91、驱动电机92、主动辊93、第一从动辊94、第一传动带95、第二从动辊96以及第二传动带97。横板91为水平设置的长方形板状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底座1两侧的侧壁固定。驱动电机92固定于横板91的底面上,驱动电机92的输出轴向下延伸。结合图5所示,主动辊93为圆辊状结构,其轴线与驱动电机92输出轴的轴线重合,主动辊93的上端与驱动电机92输出轴下端固定,主动辊93的辊面上开设有第一活动槽931和第二活动槽932,且第一活动槽931和第二活动槽932均为圆环状凹槽结构。再结合图1所示,第一从动辊94为圆辊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一转动杆211的轴线重合,且第一从动辊94的上端与第一转动杆211下端固定。第一传动带95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为封闭环状,第一传动带95分别绕过第一从动辊94和主动辊93,且第一传动带95的内表面与第一从动辊94的辊面以及第一活动槽931的弧形表面均抵紧。
参照图1及图2,第二从动辊96为圆辊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二转动杆411的轴线重合,且第二从动辊96的上端与第二转动杆411下端固定。结合图5所示,第二传动带97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为封闭环状,第二传动带97分别绕过第二从动辊96和主动辊93,且第二传动带97的内表面与第二从动辊96的辊面以及第二活动槽932的弧形表面均抵紧。当需要对管道的偏转方向进行调节时,工作人员只需根据施工需求,开启驱动电机92,驱动电机92工作后带动主动辊93转动,在第一传动带95和第二传动带97的传动作用下,第一从动辊94和第二从动辊96均转动,以此使得第一转动杆211和第二转动杆411均转动,从而便于基块2和固定板4同时偏转并保持偏转角度一致,有利于减小顶管施工的角度误差,提高安装精度。
参照图3,第一从动辊94两端均固定有第一限位板941,第一限位板941为圆板状结构,第一限位板941的半径大于第一从动辊94的半径,以此对第一传动带95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降低了第一传动带95脱离第一从动辊94辊面的概率。结合图4所示,第二从动辊96两端均固定有第二限位板961,第二限位板961为圆板状结构,第二限位板961的半径大于第二从动辊96的半径,以此对第二传动带97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降低了第二传动带97脱离第二从动辊96辊面的概率。
参照图3,第一传动带95上设置有半球状的第一防滑球951,第一防滑球95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防滑球951均匀固定于第一传动带95的内表面上,第一防滑球951远离第一传动带95内表面的一侧为球形曲面,结合图5所示,第一活动槽931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防滑球951配合的第一弧形凹槽933,第一从动辊94的辊面上开设有与第一防滑球951配合的第二弧形凹槽942。第一防滑球951与第一活动槽931侧壁上的第一弧形凹槽933以及第一从动辊94上的第二弧形凹槽942均配合,以此对第一传动带95起到了良好的防滑作用,降低了第一传动带95在传动过程中发生打滑的概率,且便于工作人员对基块2的偏转角度进行控制。
参照图5,第二传动带97上设置有半球状的第二防滑球971,第二防滑球97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防滑球971均匀固定于第二传动带97的内表面上,第二防滑球971远离第二传动带97内表面的一侧为球形曲面,第二活动槽932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防滑球971配合的第三弧形凹槽934,结合图4所示,第二从动辊96上开设有与第二防滑球971配合的第四弧形凹槽962。第二防滑球971与第二活动槽932上的第三弧形凹槽934以及第二从动辊96上的第四弧形凹槽962均配合,以此对第二传动带97起到了良好的防滑作用,降低了第二传动带97在传动过程中发生打滑的概率,且便于工作人员对固定板4的偏转角度进行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顶管施工前,工作人员只需根据施工需求,开启制动电机81,制动电机81工作后带动蜗杆82转动,以此使得与蜗杆82啮合的第一蜗轮83和第二蜗轮84分别绕第一转动轴11的轴线、第二转动轴12的轴线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转动杆211、第一连接块21以及基块2均绕第一转动轴11的轴线转动,第二转动杆411、第二连接块41以及固定板4均绕第二转动轴12的轴线转动,且固定板4的倾斜角度与基块2的倾斜角度始终保持一致,有利于减小顶管施工的角度误差,提高安装精度。需要对基块2以及固定板4的偏转角度同时调节时,工作人员只需拧松第一螺帽32和第二螺帽52,使得基块2能够绕第一转动杆211的轴线转动,同时使得固定板4能够绕第二转动杆411的轴线转动,此时,工作人员需开启驱动电机92,驱动电机92工作后带动主动辊93转动,在第一传动带95和第二传动带97的传动作用下,第一从动辊94和第二从动辊96均转动,以此使得第一转动杆211和第二转动杆411同步转动,从而使得固定板4和基块2的偏转角度保持一致,有利于减小顶管施工的角度误差,提高安装精度。
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吊入开挖好的施工场地基坑中,根据施工需求,通过调节组件8同时对基块2以及固定板4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
(2)调松第一固定组件3和第二固定组件5,使得基块2能够绕第一转动杆211的轴线转动,固定板4能够绕第二转动杆411的轴线转动,随后通过偏转组件9对基块2以及固定板4的偏转角度同时进行调节;
(3)将管道置于第一弧形夹板62与第二弧形夹板65之间,在第一弹簧63以及第二弹簧66的弹力作用下,第一弧形夹板62与第二弧形夹板65配合并夹紧待施工管道;
(4)通过顶管组件7将管道顶入开挖好的施工场地基坑土壤中,随后调节顶管组件7至复位,进行下一节管道的顶管施工。
参照图1,工作人员通过调节组件8即可同时对基块2以及固定板4的倾斜角度进行微调,调松第一固定组件3和第二固定组件5后,即可通过偏转组件9对基块2以及固定板4的偏转角度同时进行调节,使得基块2的倾斜角度和偏转角度均与固定板4保持一致,有利于减小管道安装后存在的角度偏差,提高管道安装精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包括底座(1)、设置于底座(1)上的基块(2)、安装于基块(2)上的顶管组件(7)、设置于底座(1)上的固定板(4)以及安装于固定板(4)上的夹管组件(6),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为框状结构,所述基块(2)以及固定板(4)均与底座(1)两侧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用于对基块(2)以及固定板(4)的倾斜角度同时调节的调节组件(8);所述基块(2)底面固定有第一连接块(21),所述第一连接块(21)底面固定有第一转动杆(211),所述底座(1)两侧的侧壁之间转动安装有第一转动轴(11)以及第二转动轴(12),所述第一转动杆(211)下端贯穿第一转动轴(11)并与之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211)上安装有固定第一转动杆(211)的第一固定组件(3);
所述固定板(4)底面固定有第二连接块(41),所述第二连接块(41)底面固定有第二转动杆(411),所述第二转动杆(411)下端贯穿第二转动轴(12)并与之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411)上安装有固定第二转动杆(411)的第二固定组件(5);
所述调节组件(8)包括与底座(1)侧壁固定的制动电机(81)、与制动电机(81)的输出轴端部固定的蜗杆(82)、固定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1)上并与蜗杆(82)啮合的第一蜗轮(83)以及固定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2)上并与蜗杆(82)啮合的第二蜗轮(8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用于对基块(2)以及固定板(4)的偏转角度同时调节的偏转组件(9),所述偏转组件(9)包括固定于底座(1)上的横板(91)、与横板(91)底面固定的驱动电机(92)、与驱动电机(92)的输出轴下端固定的主动辊(93)、与第一转动杆(211)下端固定的第一从动辊(94)、连接第一从动辊(94)与主动辊(93)的第一传动带(95)、与第二转动杆(411)下端固定的第二从动辊(96)以及连接第二从动辊(96)与主动辊(93)的第二传动带(97),所述主动辊(93)上开设有与第一传动带(95)配合的第一活动槽(931)以及与第二传动带(97)配合的第二活动槽(9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带(95)的内表面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一防滑球(951),所述第一活动槽(931)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防滑球(951)配合的第一弧形凹槽(933),所述第一从动辊(94)上开设有与第一防滑球(951)配合的第二弧形凹槽(942);
所述第二传动带(97)的内表面均匀固定有多个第二防滑球(971),所述第二活动槽(932)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防滑球(971)配合的第三弧形凹槽(934),所述第二从动辊(96)上开设有与第二防滑球(971)配合的第四弧形凹槽(96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辊(94)两端均固定有第一限位板(941),所述第二从动辊(96)两端均固定有第二限位板(96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套设于第一转动杆(211)上的第一橡胶圈(31)以及套设于第一转动杆(211)上并与第一转动杆(211)螺纹连接的第一螺帽(32),所述第一橡胶圈(31)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轴(11)的上、下两侧;
所述第二固定组件(5)包括套设于第二转动杆(411)上的第二橡胶圈(51)以及套设于第二转动杆(411)上并与第二转动杆(411)螺纹连接的第二螺帽(52),所述第二橡胶圈(51)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12)的上、下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11)的顶部弧形表面和底部弧形表面均开设有第一缺口(111),所述第二转动轴(12)的顶部弧形表面和底部弧形表面均开设有第二缺口(12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4)上贯穿开设有安装孔(42),所述夹管组件(6)包括贯穿设置于固定板(4)侧壁上并与固定板(4)滑移连接的第一滑杆(61)、与第一滑杆(61)靠近安装孔(42)中心线一端固定的第一弧形夹板(62)、套设于第一滑杆(61)上并位于第一弧形夹板(62)与安装孔(42)侧壁之间的第一弹簧(63)、贯穿设置于固定板(4)侧壁上并与固定板(4)滑移连接的第二滑杆(64)、与第二滑杆(64)靠近安装孔(42)中心线一端固定的第二弧形夹板(65)以及套设于第二滑杆(64)上并位于第二弧形夹板(65)与安装孔(42)侧壁之间的第二弹簧(6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杆(61)远离第一弧形夹板(62)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限位块(611),所述第二滑杆(64)远离第二弧形夹板(65)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限位块(641)。
CN202011456043.2A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126647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56043.2A CN112664710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56043.2A CN112664710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4710A CN112664710A (zh) 2021-04-16
CN112664710B true CN112664710B (zh) 2022-08-09

Family

ID=75402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56043.2A Active CN112664710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647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6856B (zh) * 2021-05-10 2022-07-19 湖北交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市政工程管道顶管施工结构
CN113374933A (zh) * 2021-07-06 2021-09-10 安徽森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对管道进行支撑的管道施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38585B2 (ja) * 1994-12-16 2001-12-17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管推進架台
JP4229874B2 (ja) * 2004-06-03 2009-02-25 株式会社クボタ 管路の布設装置
JP4686313B2 (ja) * 2005-09-12 2011-05-25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推進装置
WO2012098531A1 (en) * 2011-01-21 2012-07-26 Fourie Albert William Francis Tunne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for
EP3124843B1 (en) * 2014-03-28 2020-01-22 Public Joint Stock Company "Transneft"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stationary support in a planned position
CN210397922U (zh) * 2019-07-16 2020-04-24 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管道铺设的顶进装置
CN110873230B (zh) * 2019-11-22 2021-06-04 韶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顶管工程施工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4710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64710B (zh) 一种市政道路顶管施工安全设备及其施工方法
US7703856B1 (en) Manhole cover frame removal saw
CN208137440U (zh) 一种方便模板早拆的建筑支撑架
CN212716669U (zh) 一种用于富水砂层钢花管注浆的装置
CN207296390U (zh) 模板支撑体系用顶托
CN207331484U (zh) 一种单向道路减速带
CN105672911B (zh) 环保型管柱自动移运装置
CN207563643U (zh) 一种桥梁桩基修建施工钢筋建材的机械化处理设备
CN206683961U (zh) 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性能试验装置
CN206408619U (zh) 切割高度可调的切桩机
CN113006238A (zh) 市政工程排水渠施工固定装置
CN208344044U (zh) 一种适用于水泥预制构件的夹持转送装置
CN107537953A (zh) 一种钢筋钣金加工用自动送料折弯机
US2898977A (en) Tire rim removal tool
CN205999754U (zh) 用于路缘石摊铺机的可调平衡车轮总成
CN210031441U (zh) 一种土木工程施工路面整平维修装置
CN115262478B (zh) 一种渠道边坡维护施工方法
CN219690526U (zh) 一种可调节的箱体式基坑支护架
CN206408620U (zh) 切桩机
CN220647388U (zh) 一种用于土建工程造价的便携式现场测绘装置
CN211915665U (zh) 可伸缩轮式切管装置
CN213539654U (zh)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钢构梁架
CN210817716U (zh) 锯床输送架
CN218851295U (zh) 一种带刺植物栽植装置
CN115875061B (zh) 一种高承压的隧道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