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63145B - 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63145B
CN112663145B CN202011398354.8A CN202011398354A CN112663145B CN 112663145 B CN112663145 B CN 112663145B CN 202011398354 A CN202011398354 A CN 202011398354A CN 112663145 B CN112663145 B CN 1126631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tching
electrode
polysilicon
junction
p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983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63145A (zh
Inventor
徐冠群
张�林
黄智�
谢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wei Solar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wei Solar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wei Solar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wei Solar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9835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631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63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3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63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631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Drying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属于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装置利用电极电解CF4‑O2气体形成等离子体对多晶硅绕度进行去除,刻蚀速度快。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制备PN结,并去除电池背结;步骤二、对PN结进行氧化,获得氧化层;步骤三、去除正面绕镀多晶硅表面的PSG;步骤四、利用等离子体对多晶硅绕镀进行刻蚀;步骤五、清洗氧化层并利用ALD技术和PECVD技术制备TOPCon双面电池。本发明的方法选取合适的O2浓度,保证较大的刻蚀选择比,同时增加氧化时间,以获得合适厚度的氧化层,保证刻蚀不对PN结造成影响,提高了刻蚀之后电池的合格率。

Description

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补贴退潮的倒逼下,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处于飞速发展中,其中最为基础的光伏电池技术更是百花齐放。不同类型的高效电池层出不穷。效率的不断提升,让人看到了光伏发电的活力,也看到了光伏发电未来的巨大潜力。
PERC电池目前量产效率为22.3%~22.8%,PERC电池实验室最高效率为24%,量产效率已经越来越接近这个数值,PERC电池的效率瓶颈已经到来。而且PERC电池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电阻率窗口很窄,EL良率下降,双面PID现象,LeTID现象。
近几年,TOPCon电池横空出世,受到了行业的焦点关注。晶科能源创造了N型单晶硅TOPCon双面电池24.87%(全面积)和24.90%(孔径面积)的中国最高效率纪录,Fraunhofer-ISE研究的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效率则达到了25.8%。根据理论计算,TOPCon太阳能电池的潜在效率(28.7%)最接近晶体硅太阳单结电池理论极限效率(29.43%)。
TOPCon技术只需要增加薄膜沉积设备,就能很好地与目前量产工艺兼容,TOPCon电池以较小的成本获得了较大的效率上升。拥有以上的优势,TOPCon电池毫无疑问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N型TOPCon是继P型PERC之后大规模量产的新一代电池之一,TOPCon技术是在N型电池背面制备一层超薄的隧穿氧化层和一层高掺杂的多晶硅薄层,二者共同形成了钝化接触结构。该结构可以阻挡少子空穴复合,提升电池开路电压及短路电流。
TOPCon电池已经引起多家光伏企业的布局,中来股份、天合光能都宣布TOPCon实现量产。但是TOPCon电池良率一直是个大难题,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TOPCon电池进一步发展的势头,良率偏低的主要原因LPCVD设备沉积多晶硅时造成正面绕镀现象,而目前行业湿法刻蚀的方式去除绕镀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良率和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
正面多晶硅绕镀的去除行业目前主流的方法是湿法刻蚀方案。其中湿法刻蚀有酸碱去绕镀两种方案,但是酸碱去绕镀的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用酸去绕镀,混酸去除电池正面多晶硅的同时也会刻蚀多晶硅下层的硅衬底,造成电池部分区域金字塔被损坏,严重影响电池的外观,造成电池良率偏低,生产成本高。用碱去除的方式则无法将有些电池片正面绕镀的多晶硅完全去除,特别是硅片四个角的区域,与碱反应速率很慢,长时间的刻蚀会影响电池正面其他区域和电池背面,造成器件失效。
经检索,中国专利号:ZL201380024888.6,授权公告日为:2017年3月1日,发明名称为:蚀刻方法和等离子体处理装置,该申请案的方法包括:(a)准备被处理基体的工序,该被处理基体具有被蚀刻层和设在该被蚀刻层上的掩模;(b)使用该掩模蚀刻被蚀刻层的工序。掩模具有:第1掩模部,其由多晶硅构成;第2掩模部,其由氧化硅构成,且介于该第1掩模部与所述被蚀刻层之间。在蚀刻被蚀刻层的工序中,向收纳有被处理基体的处理容器内供给用于蚀刻被蚀刻层的第1气体、用于除去已附着于掩模的沉积物的第2气体和用于保护第1掩模部的第3气体,在处理容器内生成等离子体。但该申请案在进行刻蚀时,等离子气体对掩膜部刻蚀速度较快,容易在停止刻蚀时不及时,从而对电池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目前对多晶硅绕度去除多采用湿法刻蚀,而湿法刻蚀去除绕镀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良率和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利用等离子气体去除多晶硅绕度,使多晶硅绕度得以完全去除,同时不损坏电池,良率和效率均能满足需要。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包括腔体、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微波发生器;所述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在腔体内部,分别靠近腔体入口和腔体出口;所述的微波发生器电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放置硅片。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硅片一面紧贴靠近腔体出口的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接触硅片未紧贴电极一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等离子体由两电极电解CF4/O2气体产生;所述的CF4/O2气体由腔体入口通入腔体,刻蚀后产生的气体由腔体出口排出。
本发明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其步骤为:
步骤一、制备TOPCon双面电池的PN结,并利用湿法单面刻蚀,去除电池背结;
步骤二、对获得的PN结进行氧化,使其表面获得氧化层;
步骤三、利用单面刻蚀设备单面去除正面绕镀多晶硅表面的PSG;
步骤四、利用等离子体对电池正面的多晶硅绕镀进行刻蚀;
步骤五、清洗氧化层并利用ALD技术和PECVD技术制备TOPCon双面电池。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一中,使用槽式制绒设备,对单晶硅片进行制绒处理,形成金字塔绒面;并采用管式高温扩散技术,对硅基体掺硼制备PN结。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二中,在对PN结进行氧化时,氧气流量为15slm/min,氧化温度为980℃,获得的氧化硅厚度根据式(1)进行计算,
T=0.5t+22.4 (1)
其中,T为氧化硅厚度,t为氧化时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三中,单面刻蚀设备中配置10-40%体积浓度的HF。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四中,选取CF4-O2作为等离子气体,CF4气体流量为20-120sccm,O2流量为10-60sccm,其中,O2浓度占CF4-O2的35%,等离子气体刻蚀多晶硅和氧化硅的选择比为2。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二的氧化过程中,背面沉积的晶硅厚度为D,正面绕镀最边缘区域多晶硅厚度为110%D;步骤四中,等离子气体刻蚀多晶硅和氧化硅的选择比为2,则控制氧化硅临界厚度为110%D/2,并设定工艺窗口为10%,计算得出氧化硅最小厚度为60.5%D,结合公式(1),得出氧化时间为1.21D-44.8。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鉴于现有的湿法刻蚀去除绕镀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良率和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利用等离子气体对绕度进行刻蚀,并将多晶硅一面紧贴电极,使等离子气体只刻蚀多晶硅的一面,而不对另一面造成损害,刻蚀速度快的同时,保证LPCVD多晶硅的完整,使去除绕镀的良率和效率满足要求。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在进行蚀刻前,根据多晶硅堆积厚度,增加电池氧化时间,以增加氧化硅厚度,防止刻蚀过度,对PN结造成损坏。同时使用等离子气体对绕度进行蚀刻,速度较快。等离子气体选用CF4-O2气体,对多晶硅和氧化硅刻蚀速率差别大,能够节省氧化层,进而减少氧化时间,节约了资源。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方法,设定较好的氧气流量和氧化温度,保证氧化层较快形成。同时在氧化硅临界厚度基础上增加10%的工艺窗口,防止刻蚀速度过快,停止时导致氧化层厚度不够而影响到PN结,从而提高了刻蚀之后电池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太阳能电池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氧化时间与氧化层厚度关系折线图;
图4为O2在CF4-O2中占比与对硅和氧化硅刻蚀速率关系图。
图中标号说明:
1、腔体;2、第一电极;3、等离子体;4、第二电极;5、腔体入口;6、腔体出口;7、硅片;8、微波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需要刻蚀的硅片7机构如图1所示,需要将氧化硅上层的多晶硅层完全去除。PN结上层覆盖一层氧化硅(BSG),氧化硅上部是局部存在的多晶硅。多晶硅从边缘到中心绕镀层厚度逐渐降低,至中心处厚度为零。进行刻蚀时,需将上层局部存在的多晶硅去除,且不能刻蚀掉过多下层的氧化硅,以免损伤到氧化硅掩膜下面的硅衬底。
结合图2,本实施采用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包括腔体1、第一电极2、第二电极4和微波发生器8;所述的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4设置在腔体1内部,分别靠近腔体入口5和腔体出口6;所述的微波发生器8电连接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4;所述的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4之间放置硅片7。所述的硅片7一面紧贴靠近腔体出口6的电极,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4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3接触硅片7未紧贴电极一侧。所述的等离子体3由两电极电解CF4-O2气体产生。CF4-O2气体由腔体入口5通入腔体1,刻蚀后产生的SiF4气体由腔体出口6排出。其中,微波发生器8射频功率范围为100-5000W,腔体1内压力为10-500pa,温度为200-500℃。本实施例中,微波发生器8射频功率选取5000W,,腔体1内压力为500pa,温度为500℃。
本实施例的装置利用等离子气体对绕度进行刻蚀,并将硅片7一面紧贴电极,使等离子气体只刻蚀硅片7的一面,而不对另一面造成损害,刻蚀速度快的同时,保证LPCVD硅片7的完整,使去除绕镀的良率和效率满足要求。
本实施例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其步骤为:
步骤一、制备TOPCon双面电池的PN结,并利用湿法单面刻蚀,去除电池背结:
使用槽式制绒设备,对单晶硅片进行制绒处理,形成金字塔绒面;并采用管式高温扩散技术,对硅基体掺硼制备PN结。并利用湿法单面刻蚀,去除电池背结。
步骤二、对获得的PN结进行氧化,使其表面获得氧化层:
结合图3,上层氧化硅厚度主要和推结后高温氧化步骤的时间、温度以及氧气流量关系密切。在对PN结进行氧化时,设定氧气流量为15slm/min,氧化温度为980℃,获得的氧化硅厚度根据式(1)进行计算,
T=0.5t+22.4 (1)
其中,T为氧化硅厚度,t为氧化时间。
步骤三、利用单面刻蚀设备单面去除正面绕镀多晶硅表面的PSG:
单面刻蚀设备中配置10-40%体积浓度的HF。由于BSG厚度远大于PSG,可以较为轻易的控制反应时间,去除PSG。本实施例中选取40%体积浓度的HF。
步骤四、利用等离子体对电池正面的多晶硅绕镀进行刻蚀:
选取CF4-O2作为等离子气体,CF4气体流量为20-120sccm,O2流量为10-60sccm,其中,O2浓度占CF4-O2的35%,等离子气体刻蚀多晶硅和氧化硅的选择比为2。结合图4,CF4-O2混合气体中O2浓度比例对整个刻蚀反应速率影响很大,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当O2浓度比例低于40%时,多晶硅和氧化硅的刻蚀速率与O2浓度比例呈正相关关系,刻蚀速率与O2浓度比例公式如下:
S1=133.8Q1+33 (2)
S2=32.6Q2+30 (3)
其中,S1为硅刻蚀速率与O2浓度比例关系,S2为氧化硅刻蚀速率与O2浓度比例关系。
而当O2浓度比例进一步提升,则刻蚀速率快速下降。因此结合两公式得出当O2浓度比例在35%左右时,刻蚀速率选择比维持在2上下达到峰值。因此在通入CF4-O2混合气体时,控制O2浓度占总气体比例的35%。本实施例中,为达到较快的刻蚀速率,选取CF4气体流量为100sccm,O2流量为54sccm。
步骤五、清洗氧化层并利用ALD技术和PECVD技术制备TOPCon双面电池。
其中,步骤二氧化过程中,背面沉积的多晶硅厚度较为固定,设定其厚度为D,而正面绕镀最边缘区域多晶硅厚度为110%D。而在步骤四中,等离子气体刻蚀多晶硅和氧化硅的选择比为2,则控制氧化硅临界厚度为110%D/2,并设定工艺窗口为10%,计算得出氧化硅最小厚度为60.5%D,结合公式(1),得出氧化时间为1.21D-44.8。
本实施例的方法,在进行蚀刻前,根据多晶硅堆积厚度,增加电池氧化时间,以增加氧化硅厚度,防止刻蚀过度,对PN结造成损坏。同时使用等离子气体对绕度进行蚀刻,速度较快。等离子气体选用CF4-O2气体,对多晶硅和氧化硅刻蚀速率差别大,能够节省氧化层,进而减少氧化时间,节约了资源。同时设定较好的氧气流量和氧化温度,保证氧化层较快形成。在氧化硅临界厚度基础上增加10%的工艺窗口,防止刻蚀速度过快,停止时导致氧化层厚度不够而影响到PN结,从而提高了刻蚀之后电池的合格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装置与实施例1装置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微波发生器8射频功率选取100W,,腔体1内压力为10pa,温度为200℃。本实施例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方法步骤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三中选择10%体积浓度的HF,步骤四中CF4气体流量为19sccm,O2流量为10scc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装置与实施例1装置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微波发生器8射频功率选取3000W,腔体1内压力为200pa,温度为400℃。本实施例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方法步骤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三中选择20%体积浓度的HF,步骤四中CF4气体流量为50sccm,O2流量为27sccm。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为:
步骤一、制备TOPCon双面电池的PN结,并利用湿法单面刻蚀,去除电池背结;
步骤二、对获得的PN结进行氧化,使其表面获得氧化层;
步骤三、利用单面刻蚀设备单面去除正面绕镀多晶硅表面的PSG;
步骤四、利用等离子体对电池正面的多晶硅绕镀进行刻蚀;
步骤五、清洗氧化层并利用ALD技术和PECVD技术制备TOPCon双面电池;
所述的步骤二中,在对PN结进行氧化时,氧气流量为15slm/min,氧化温度为980℃,获得的氧化硅厚度根据式(1)进行计算,
T=0.5t+22.4 (1)
其中,T为氧化硅厚度,t为氧化时间;
所述的步骤四中,选取CF4-O2作为等离子气体,CF4气体流量为20-120sccm,O2流量为10-60sccm,其中,O2浓度占CF4-O2的35%,等离子气体刻蚀多晶硅和氧化硅的选择比为2;
所述的步骤二的氧化过程中,背面沉积的晶硅厚度为D,正面绕镀最边缘区域多晶硅厚度为110%D;步骤四中,等离子气体刻蚀多晶硅和氧化硅的选择比为2,则控制氧化硅临界厚度为110%D/2,并设定工艺窗口为10%,计算得出氧化硅最小厚度为60.5%D,结合公式(1),得出氧化时间为1.21D-44.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一中,使用槽式制绒设备,对单晶硅片进行制绒处理,形成金字塔绒面;并采用管式高温扩散技术,对硅基体掺硼制备PN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三中,单面刻蚀设备中配置10-40%体积浓度的HF。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所使用的装置包括腔体(1)、第一电极(2)、第二电极(4)和微波发生器(8);所述的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4)设置在腔体(1)内部,分别靠近腔体入口(5)和腔体出口(6);所述的微波发生器(8)电连接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4);所述的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4)之间放置硅片(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硅片(7)一面紧贴靠近腔体出口(6)的电极,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4)之间产生的等离子体(3)接触硅片(7)未紧贴电极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等离子体(3)由两电极电解CF4/O2气体产生;所述的CF4/O2气体由腔体入口(5)通入腔体(1),刻蚀后产生的气体由腔体出口(6)排出。
CN202011398354.8A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126631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8354.8A CN112663145B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8354.8A CN112663145B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3145A CN112663145A (zh) 2021-04-16
CN112663145B true CN112663145B (zh) 2022-10-18

Family

ID=75402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98354.8A Active CN112663145B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631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83443A (zh) * 2022-03-28 2022-08-09 普乐新能源科技(徐州)有限公司 poly-Si绕镀去除方法及在TopCon电池制备的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3835A (en) * 1996-04-01 1998-12-01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Damage free gate dielectric process during gate electrode plasma etching
CN201904966U (zh) * 2010-12-01 2011-07-20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等离子体处理装置
CN111446331A (zh) * 2020-04-09 2020-07-24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去绕镀方法及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
CN111900214A (zh) * 2020-08-13 2020-11-06 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去除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6536B2 (ja) * 2002-07-18 2008-11-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3835A (en) * 1996-04-01 1998-12-01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Damage free gate dielectric process during gate electrode plasma etching
CN201904966U (zh) * 2010-12-01 2011-07-20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等离子体处理装置
CN111446331A (zh) * 2020-04-09 2020-07-24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去绕镀方法及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
CN111900214A (zh) * 2020-08-13 2020-11-06 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去除多晶硅绕镀的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63145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18088B (zh) 一种se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5207137B (zh) 一种联合钝化背接触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60881B (zh) 一种无掩膜去除钝化接触电池多晶硅绕镀的方法
CN111668345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10121B (zh) 一种perc电池碱抛前后保护工艺
AU2023201070B2 (en) Solar cel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CN104037257A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单面抛光设备
CN117153953B (zh) 开膜式双面TOPCon电池的制备方法
WO2021203813A1 (zh) 一种p型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13510A (zh) 一种p型双面perc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10897302U (zh) 太阳能电池
WO2012162905A1 (zh) 背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制造方法
CN116705915A (zh) 一种新型双面TOPCon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2663145B (zh) 一种去除lpcvd多晶硅绕镀的装置及方法
CN114883443A (zh) poly-Si绕镀去除方法及在TopCon电池制备的应用
CN114823969A (zh) 一种提升钝化接触结构性能的低温氢等离子体辅助退火方法和TOPCon太阳能电池
CN114447142A (zh) 一种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16914033B (zh) 一种双面TOPCon电池的制备方法
JP5817046B2 (ja) 背面接触式結晶シリコン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CN210956692U (zh) Perc电池
KR102049604B1 (ko)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5207136A (zh) 一种p型ibc电池的制作方法
CN116130530A (zh) Topcon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01619A (zh) 一种基于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的选择性发射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755563B (zh) 一种p型单晶硅硼背场双面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