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3821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3821A
CN112653821A CN202011506467.5A CN202011506467A CN112653821A CN 112653821 A CN112653821 A CN 112653821A CN 202011506467 A CN202011506467 A CN 202011506467A CN 112653821 A CN112653821 A CN 1126538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on
region
imaging
area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064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土谷聪志
浅野友希
吉川修平
并河爱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653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38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4Computer-aided capture of images, e.g. transfer from script file into camera, check of taken image quality, advice or proposal for image composition or decision on when to tak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40Extracting pixel data from image sensors by controlling scanning circuits, e.g. by modifying the number of pixels sampled or to be sampled
    • H04N25/44Extracting pixel data from image sensors by controlling scanning circuits, e.g. by modifying the number of pixels sampled or to be sampled by partially reading an SSIS arr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50Control of the SSIS exposure
    • H04N25/53Control of the integration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6Addressed sensors, e.g. MOS or CMOS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拍摄元件,其具有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像素、与上述多个像素中的配置于第1区域的多个第1像素连接的第1输出线、和与上述多个像素中的配置于第2区域的多个第2像素连接的第2输出线,从上述第1像素读出的第1信号输出到上述第1输出线,从上述第2像素读出的第2信号输出到上述第2输出线;以及控制部,其基于输出到上述第1输出线的上述第1信号和输出到上述第2输出线的上述第2信号,使表示上述第1区域和上述第2区域中能够进行拍摄条件的设定的区域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本发明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5年12月3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5/084031、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国家申请号为201580065732.1、发明名称为“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程序。
背景技术
已知有能够基于被摄体的移动量、按对拍摄面进行分割而成的每个像素块来对基于电子快门的曝光时间进行控制的拍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71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关于按每个像素块进行电子快门等的控制的情况下的操作性,则没有考虑到。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拍摄装置具备:拍摄元件,其具有第1拍摄区域和与上述第1拍摄区域不同的第2拍摄区域;和控制部,其使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使得能够选择对上述拍摄元件的拍摄条件进行设定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在第1方案的拍摄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检测部,上述检测部根据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来进行被摄体的检测,上述控制部根据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被摄体来设定使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显示到上述显示部的排序。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案,在第1或第2方案的拍摄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使上述第1拍摄区域的拍摄条件和上述第2拍摄区域的拍摄条件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上。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案,在第2方案的拍摄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使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中、包含与所设定的拍摄场景模式相关联的被摄体的图像的上述排序的序位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在第2方案的拍摄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使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中、包含焦距匹配的被摄体的图像的上述排序的序位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案,在第2方案的拍摄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使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中、包含最近的被摄体的图像的上述排序的序位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案,在第2方案的拍摄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使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中、包含与规定值相比为低亮度或者与规定值相比为高亮度的被摄体的图像的上述排序的序位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案,在第2方案的拍摄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对于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中、越是包含被摄体间的距离差小的被摄体的图像,越使其的上述排序的序位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案,在第2方案的拍摄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对于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中、越是包含亮度差大的被摄体的图像,越使其的上述排序的序位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案,在第2方案的拍摄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对于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中、越是包含大的被摄体的图像,越使其的上述排序的序位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案,在第2方案的拍摄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对于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中、越是包含距图像中央近的被摄体的图像,越使其的上述排序的序位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12方案,电子设备具备:控制部,其使通过拍摄元件的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拍摄元件的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使得能够选择对上述拍摄元件的拍摄条件进行设定的区域;和设定部,其设定通过显示于上述显示部的图像而选择的、上述拍摄元件的区域的拍摄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13方案,在第12方案的电子设备中,优选的是,具备检测部,上述检测部根据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来进行被摄体的检测,上述控制部根据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被摄体来设定使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显示到上述显示部的排序。
根据本发明的第14方案,在第12或第13方案的电子设备中,优选的是,上述控制部使上述第1拍摄区域的拍摄条件和上述第2拍摄区域的拍摄条件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15方案,一种程序,其使计算机执行以下处理:拍摄处理,通过拍摄元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上述拍摄元件具有第1拍摄区域和与上述第1拍摄区域不同的第2拍摄区域;和显示处理,使通过上述第1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和通过上述第2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使得能够选择对上述拍摄元件的拍摄条件进行设定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相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层叠型拍摄元件的剖视图。
图3是说明拍摄芯片的像素排列和单位区域的图。
图4是说明单位区域中的电路的图。
图5是示出与图4的电路对应的拍摄元件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被相机的拍摄元件成像的被摄体的像的图。
图7中,图7的(a)~图7的(c)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8是说明按每个区域设定拍摄条件并进行拍摄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例示出4种显示图案的一览显示的图。
图10是例示出变形例3的显示画面的图。
图11是说明变形例4的显示图案的切换的图。
图12中,图12的(a)~图12的(c)是例示出图标的组合的图。
图13中,图13的(a)是例示出由用户进行的操作的图。图13的(b)是例示出针对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14中,图14的(a)是例示出变形例5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图14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5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15中,图15的(a)是例示出由用户进行的操作的图。图15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5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图15的(c)是例示出变形例5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16中,图16的(a)是例示出变形例5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图16的(b)是例示出对图标进行操作中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17中,图17的(a)、图17的(b)是说明长度变化的箭头图标的图。
图18中,图18的(a)、图18的(b)是例示出对图标进行操作中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19是例示出针对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0中,图20的(a)是例示出针对多个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图20的(b)是例示出针对多个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1中,图21的(a)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图21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2中,图22的(a)、图22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3中,图23的(a)、图23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4中,图24的(a)、图24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5中,图25的(a)~图25的(e)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6中,图26的(a)、图26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7中,图27的(a)、图27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8中,图28的(a)、图28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29中,图29的(a)、图29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30中,图30的(a)、图30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31中,图31的(a)、图31的(b)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32是例示出变形例7的拍摄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33是说明向移动设备供给程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相机的说明>
图1是例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例如,相机1)的结构的框图。在图1中,相机1具有:拍摄光学系统31、拍摄部32、图像处理部33、工作存储器34、控制部35、液晶显示器36、操作部件37、非易失性存储器38和记录部39。
拍摄光学系统31将来自被摄场景的光束导向拍摄部32。拍摄部32包括拍摄元件100及驱动部32a,对通过拍摄光学系统31而成像出的被摄体的像进行光电转换。驱动部32a生成用于使拍摄元件100进行蓄积控制所需的驱动信号。对拍摄部32的蓄积时间等拍摄指示被从控制部35发送到驱动部32a。
图像处理部33与工作存储器34协作来对由拍摄部32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在图像处理部33中包含例如轮廓强调处理、伽马校正、白平衡调整等。
工作存储器34暂时记录图像处理前后的图像数据等。控制部35例如由CPU构成,控制相机1的整体动作。例如,基于通过拍摄部32获得的图像信号进行规定的曝光运算,决定合适曝光所需的拍摄元件100的蓄积时间等并向驱动部32a发出指示。
在控制部35中包括物体检测部35a、区域划分部35b、设定部35c、拍摄条件设定部35d、拍摄控制部35e和AF运算部35f。这些部件通过由控制部35执行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38中的程序而在软件上实现,但是这些部件也可以由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构成。
物体检测部35a通过公知的物体识别处理,从由拍摄部32获得的图像中检测出被摄体要素(人(人的面部)、狗、猫等动物(动物的面部)、植物、自行车、汽车、电车等交通工具、建筑物、静物、山、云等风景、预先确定的特定物体等)。
区域划分部35b将基于拍摄部32的拍摄画面分割(划分)为包含如上述那样检测出的被摄体要素在内的多个区域。设定部35c对通过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多个区域进行排序。排序方法将在后叙述。
拍摄条件设定部35d设定拍摄元件100的拍摄条件。拍摄条件如后述那样能够按由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多个区域的每一个来进行设定。拍摄控制部35e以按上述每个区域设定的拍摄条件来控制拍摄元件100的各区域。即,拍摄控制部35e能够控制以按拍摄元件100的每个单位区域而不同的曝光时间(蓄积时间)、增益、帧率等进行的拍摄。
AF运算部35f进行在拍摄画面的规定位置(称为对焦点)使焦距匹配于对应的被摄体的自动调焦(自动对焦:AF)运算。AF运算部35f基于AF运算结果而发送用于使拍摄光学系统31的聚焦透镜向对焦位置移动的驱动信号。
此外,AF方式既可以是对比度检测方式,也可以是相位差检测方式。
液晶显示器36对由图像处理部33进行图像处理得到的图像、由记录部39读出的图像进行再现显示。在液晶显示器36上还显示操作菜单画面、用于设定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等。
操作部件37由释放按钮、菜单按钮等各种操作部件构成。操作部件37将与各操作对应的操作信号向控制部35送出。操作部件37中还包括设于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面上的触摸操作部件。
非易失性存储器38记录控制部35所执行的程序等。记录部39根据来自控制部35的指示,在由未图示的存储卡等构成的记录介质中记录图像数据等。另外,记录部39根据来自控制部35的指示而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图像数据。
<层叠型拍摄元件的说明>
对上述相机1所具备的层叠型拍摄元件100进行说明。此外,该层叠型拍摄元件100是在本申请的申请人在前申请并公开的国际公开WO13/164915号中所记载的拍摄元件。图2是该层叠型拍摄元件100的剖视图。拍摄元件100具备:输出与入射光对应的像素信号的背面照射型拍摄芯片113、对像素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芯片111、和记录像素信号的存储器芯片112。这些拍摄芯片113、信号处理芯片111以及存储器芯片112被层叠,通过Cu等具有导电性的凸块109而彼此电连接。
此外,如图示那样,入射光主要朝向由空心箭头所示的Z轴正向入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拍摄芯片113中,将入射光所入射这一侧的面称为背面(拍摄面)。另外,如坐标轴所示那样,将与Z轴正交的纸面左方设为X轴正向、将与Z轴及X轴正交的纸面近前方向设为Y轴正向。在以后的几幅图中,以图2的坐标轴为基准来显示坐标轴,以明确各个图的朝向。
拍摄芯片113的一例是背面照射型的MOS图像传感器。PD层106配置在布线层108的背面侧。PD层106具有二维地配置、且蓄积与入射光相应的电荷的多个PD(光电二极管)104、以及与PD104对应地设置的晶体管105。
在PD层106中的入射光的入射侧隔着钝化膜103设置有彩色滤光片102。彩色滤光片102具有使彼此不同的波长区域透射的多个种类,与PD104各自对应地具有特定排列。关于彩色滤光片102的排列将在后叙述。彩色滤光片102、PD104以及晶体管105的组形成一个像素。
在彩色滤光片102中的入射光的入射侧,与各个像素对应地设有微透镜101。微透镜101朝向对应的PD104汇聚入射光。
布线层108具有将来自PD层106的像素信号向信号处理芯片111传送的布线107。布线107可以是多层,另外,还可以设置无源元件及有源元件。
在布线层108的表面配置有多个凸块109。该多个凸块109与设于信号处理芯片111的相对面上的多个凸块109对位,通过对拍摄芯片113和信号处理芯片111进行加压等,经对位的凸块109彼此被接合在一起,而电连接。
同样地,在信号处理芯片111以及存储器芯片112的彼此相对的面上配置有多个凸块109。这些凸块109被彼此对位,通过对信号处理芯片111和存储器芯片112进行加压等,经对位的凸块109彼此被接合在一起,而电连接。
此外,对于凸块109间的接合不限于基于固相扩散的Cu凸块接合,也可以采用基于焊锡熔融的微凸块结合。另外,凸块109只要例如对后述的一个区块设置一个左右即可。因此,凸块109的大小可以比PD104的间距大。另外,也可以在像素所排列的像素区域以外的外围区域同时设置比与像素区域对应的凸块109大的凸块。
信号处理芯片111具有将分别设于表背面的电路彼此连接的TSV(ThroughSilicon Via,硅贯穿电极)110。TSV110优选设于外围区域。另外,TSV110也可以还设于拍摄芯片113的外围区域以及存储器芯片112。
图3是说明拍摄芯片113的像素排列和单位区域131的图。尤其示出从背面(拍摄面)侧观察拍摄芯片113的状况。在像素区域呈矩阵状地排列有例如2000万个以上的像素。在图3的例子中,相邻的4像素×4像素这16像素形成一个单位区域131。图中的网格线示出了相邻的像素被分组而形成单位区域131的概念。形成单位区域131的像素数不限于此,也可以是1000个左右、例如32像素×64像素,还可以是该数以上或以下。
如像素区域的局部放大图所示那样,图3的单位区域131在上下左右内置有4个所谓的拜耳阵列,该拜耳阵列由绿色像素Gb、Gr、蓝色像素B以及红色像素R这4个像素构成。绿色像素Gb、Gr是作为彩色滤光片102而具有绿色滤光片的像素,接收入射光中的绿色波段的光。同样地,蓝色像素B是作为彩色滤光片102而具有蓝色滤光片的像素,接收蓝色波段的光;红色像素R是作为彩色滤光片102而具有红色滤光片的像素,接收红色波段的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每一区块至少包含1个单位区域131的方式定义有多个区块,关于各区块,能够通过分别不同的控制参数来控制各区块所包含的像素。也就是说,能够在某个区块所包含的像素组和其他区块所包含的像素组中获得拍摄条件不同的拍摄信号。控制参数的例子是帧率、增益、间除率、对像素信号进行相加的相加行数或相加列数、电荷的蓄积时间或蓄积次数、数字化的比特位数(字长)等。拍摄元件100不仅能够自由地进行行方向(拍摄芯片113的X轴方向)的间除,还能够自由地进行列方向(拍摄芯片113的Y轴方向)的间除。而且,控制参数也可以是从像素获取图像信号后的图像处理中的参数。
图4是说明单位区域131中的电路的图。在图4的例子中,由相邻的3像素×3像素这9个像素形成一个单位区域131。此外,如上述那样单位区域131中包含的像素数不限于此,既可以是该数以下,也可以是该数以上。单位区域131的二维位置由附图标记A~I表示。
单位区域131中包含的像素的复位晶体管构成为能够针对每个像素单独地进行导通截止(ON/OFF)。在图4中,设有使像素A的复位晶体管导通截止的复位布线300,且与上述复位布线300相独立地设有使像素B的复位晶体管导通截止的复位布线310。同样地,与上述复位布线300、310相独立地设有使像素C的复位晶体管导通截止的复位布线320。对于其他像素D到像素I,也设有用于使各自的复位晶体管导通截止的专用的复位布线。
对于单位区域131中包含的像素的传输晶体管,也构成为能够针对每个像素单独地进行导通截止。在图4中,单独地设有使像素A的传输晶体管导通截止的传输布线302、使像素B的传输晶体管导通截止的传输布线312、使像素C的传输晶体管导通截止的传输布线322。对于其他像素D到像素I,也设有用于使各自的传输晶体管导通截止的专用的传输布线。
而且,对于单位区域131中包含的像素的选择晶体管,也构成为能够针对每个像素单独地进行导通截止。在图4中,单独地设有使像素A的选择晶体管导通截止的选择布线306、使像素B的选择晶体管导通截止的选择布线316、使像素C的选择晶体管导通截止的选择布线326。对于其他像素D到像素I,也设有用于使各自的选择晶体管导通截止的专用的选择布线。
此外,电源布线304对于单位区域131中包含的像素A到像素I共用地连接。同样地,输出布线308对于单位区域131中包含的像素A到像素I共用地连接。另外,电源布线304在多个单位区域间共用地连接,但输出布线308按每个单位区域131而单独地设置。负载电流源309向输出布线308供给电流。负载电流源309既可以设于拍摄芯片113侧,也可以设于信号处理芯片111侧。
通过使单位区域131的复位晶体管及传输晶体管单独地导通截止,能够对单位区域131中包含的像素A到像素I控制包含电荷的蓄积开始时间、蓄积结束时间、传输定时在内的电荷蓄积。另外,通过使单位区域131的选择晶体管单独地导通截止,能够经由公共的输出布线308而输出各像素A到像素I的像素信号。
在此,关于单位区域131中包含的像素A到像素I,公知有按规则顺序对行及列控制电荷蓄积的、所谓的滚动快门(rolling shutter)方式。若根据滚动快门方式按每行选择像素后再指定列,则在图4的例子中按“ABCDEFGHI”的顺序输出像素信号。
通过像这样以单位区域131为基准构成电路,能够按每个单位区域131控制电荷蓄积时间。换言之,能够分别输出基于在单位区域131间不同的帧率得到的像素信号。另外,通过在拍摄芯片113中在使包含于一部分区块的单位区域131进行电荷蓄积(拍摄)的期间使包含于其他区块的单位区域131休止,能够仅通过拍摄芯片113的规定区块进行拍摄,并使其像素信号输出。而且,还能够在帧间对进行电荷蓄积(拍摄)的区块(蓄积控制的对象区块)进行切换,通过拍摄芯片113的不同区块依次进行拍摄,来输出像素信号。
图5是示出与图4中例示的电路对应的拍摄元件10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模拟的多路复用器(multiplexer)411依次选择形成单位区域131的9个PD104,并将各自的像素信号向与该单位区域131对应地设置的输出布线308输出。多路复用器411与PD104一起形成于拍摄芯片113。
经由多路复用器411输出的像素信号通过形成于信号处理芯片111的、进行相关双采样(CDS)及模拟/数字(A/D)转换的信号处理电路412而进行CDS及A/D转换。经A/D转换的像素信号被交付到信号分离器(demultiplexer)413,并保存到与各个像素对应的像素存储器414中。信号分离器413及像素存储器414形成于存储器芯片112。
运算电路415对保存在像素存储器414中的像素信号进行处理并交付到后级的图像处理部。运算电路415既可以设于信号处理芯片111,也可以设于存储器芯片112。此外,在图5中示出了1个单位区域131的量的连接,但实际上这些连接按每个单位区域131而存在,且并行地动作。但是,运算电路415也可以不按每个单位区域131而存在,例如,一个运算电路415也可以一边依次参照与各个单位区域131对应的像素存储器414的值一边按顺序进行处理。
如上述那样,与单位区域131的每一个对应地设有输出布线308。拍摄元件100将拍摄芯片113、信号处理芯片111及存储器芯片112层叠,因此,通过对这些输出布线308应用使用了凸块109的芯片间的电连接,而能够不在面方向上增大各芯片地引绕布线。
<拍摄元件的区块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按拍摄元件100(拍摄芯片113)中的多个区块的每个区块来设定拍摄条件。控制部35使通过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得到的区域与上述区块对应,并针对每个区域以拍摄条件进行拍摄。
图6是示意性示出被相机1的拍摄元件100成像的被摄体的像的图。相机1在进行拍摄指示之前,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来获得实时取景图像。实时取景图像是指以规定的帧率(例如60fps)反复进行拍摄的显示器用图像。
控制部35在基于区域划分部35b进行的划分前对拍摄芯片113的整个区域(即拍摄画面整体)设定相同的拍摄条件。划分前的拍摄条件基于与被摄体亮度的测光值相应的曝光条件、或者由用户手动设定的曝光条件来决定。
在图6中,在拍摄芯片113的拍摄面上成像出包含人61a、汽车62a、包63a、山64a、云65a、66a在内的像。人61a用双手抱着包63a。在人61a的右后方停有汽车62a。
控制部35基于实时取景图像如以下那样将实时取景图像的画面划分为多个区域。首先,通过物体检测部35a从实时取景图像检测出被摄体要素。被摄体要素的检测使用公知的被摄体识别技术。在图6的例子中,物体检测部35a将人61a、汽车62a、包63a、山64a、云65a和云66a检测为被摄体要素。
接着,通过区域划分部35b将实时取景图像的画面划分为包含上述被摄体要素的区域。在本例中,将包含人61a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61、将包含汽车62a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62、将包含包63a的区域设为第3区域63、将包含山64a的区域设为第4区域64、将包含云65a的区域设为第5区域65、将包含云66a的区域设为第6区域66,来进行说明。
通过设定部35c对区域划分部35b所划分出的多个区域进行排序。设定部35c在由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区域中检测到下面的(1)至(4)的区域的情况下,将其设定为与由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其他区域相比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
(1)检测到与拍摄场景模式相应的特定的被摄体的区域
特定的被摄体根据所设定的相机1的拍摄场景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相机1的拍摄场景模式设定被设定为肖像模式的情况下,设定部35c对包含人61a的第1区域61设定为与包含汽车62a的区域即第2区域62、包含包63a的区域即第3区域63、包含山64a的区域即第4区域64、包含云65a的区域即第5区域65以及包含云66a的区域即第6区域66相比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这是基于在肖像模式的情况下,设定(变更)包含人61a的第1区域61的拍摄条件的可能性高这一观点。
例如,在相机1的拍摄场景模式设定被设定为风景模式并且作为被摄体要素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地标(landmark)的情况下,设定部35c对包含地标的区域设定为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这是基于在风景模式的情况下,设定(变更)包含地标的区域的拍摄条件的可能性高这一观点。
此外,在由物体检测部35a从实时取景图像检测到地标时,可以通过参考从未图示的GPS接收机获取的相机1的位置信息来特定出有可能包含在实时取景图像中的地标,也可以通过由用户对操作部件37进行操作来指定地标。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基于位置信息特定出的地标、或者通过用户操作指定的地标。地标是例如山、瀑布、岛屿、塔、大厦等。
相机1的拍摄场景模式的设定可以通过由用户对操作部件37进行操作来设定,也可以基于从实时取景图像的画面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而由控制部37设定。
(2)包含焦距匹配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
在进行了上述使焦距匹配于与对焦点对应的被摄体的AF动作的情况下,设定部35c对包含焦距匹配的被摄体要素(即,与对焦点对应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决定为与包含焦距不匹配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相比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
此外,在不存在焦距匹配的被摄体要素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包含与焦距的偏移量最小的被摄体要素(即,从被摄体要素的位置到焦距匹配的位置为最近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决定为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
(3)包含最小亮度或最大亮度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
设定部35c将包含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多个被摄体要素中的、明亮度最暗的被摄体要素或最亮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决定为与其他区域相比优选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这是基于对暗黑(日文:黒つぶれ)那样的过暗的被摄体要素、亮白(日文:白飛び)那样的过亮的被摄体要素设定(变更)拍摄条件的可能性高这一观点。
(4)包含相对于相机1为最近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
设定部35c对包含距相机1最近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决定为与远处的被摄体要素相比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例如,控制部35获取从相机1到所划分出的被摄体要素为止的距离信息,确定出包含距相机1最近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另外,控制部35也可以在没有获得距离信息的情况下,将包含占画面比例最大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决定为距相机1最近的被摄体要素。
设定部35c在由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区域中检测到下面的(5)至(9)的区域的情况下,将其决定为使排序低于上述(1)至(4)的区域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
(5)包含与焦距的偏移量为最小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
在进行了上述使焦距匹配于与对焦点对应的被摄体的AF动作的情况下,设定部35c将包含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出的多个被摄体要素中、除包含焦距匹配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包含与焦距的偏移量最小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决定为与其他区域相比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通常而言,与焦距的偏移量越小,则被摄体要素的轮廓的锐度越高,因此可以说轮廓的锐度高的被摄体要素的焦距偏移量小。设定部35c将包含轮廓的锐度高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设定为与轮廓的锐度低的区域相比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
(例1)
假定例如在图6中通过利用AF运算部对第1区域61进行了AF动作而使焦距匹配于人61a的情况。设定部35c将包含汽车62a、包63a、山64a、云65a和云66a中的、与焦距的偏移量最小的被摄体要素(即,位于距焦距匹配的人61a的位置最近的位置处的包63a)的第3区域63设定为在包含人61a的第1区域61之后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这是基于在包含人61a的第1区域61之后,包含包63a的第3区域63的拍摄条件被设定(变更)的可能性高这一观点。
(例2)
假定例如在图6中通过AF运算部而使焦距匹配于人61a与汽车62a之间的情况。设定部35c将包含汽车62a、包63a、山64a、云65a和云66a中的、与焦距的偏移量最小的被摄体要素(即,位于距焦距匹配的位置最近的位置处的汽车62a)的第2区域62设定为在包含人61a的第1区域61之后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这是基于在包含人61a的第1区域61之后,包含汽车62a的第2区域62的拍摄条件被设定(变更)的可能性高这一观点。
(6)包含距离差小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
设定部35d基于从相机1到被摄体要素为止的距离之差来设定排序。假定例如在图6中通过对第1区域61进行了AF动作而使焦距匹配于人61a的情况。该情况下,设定部35d将包含汽车62a、包63a、山64a、云65a和云66a中、距相机1的距离越是接近从相机1到人61a为止的距离(距离差小)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越设定为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
(7)包含亮度差大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
假定例如在图6中通过对第1区域61进行了AF动作而使焦距匹配于人61a的情况。设定部35c将包含汽车62a、包63a、山64a、云65a、云65a和云66a中的、与人61a之间的亮度差最大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设定为在包含人61a的第1区域61之后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例如,在山64a与人61a之间的亮度差最大的情况下,设定部35c将包含山64a的第4区域64设定为在包含人61a的第1区域61之后优先地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这是基于包含与人61a之间的亮度差大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被设定(变更)拍摄条件的可能性高这一观点。
(8)包含大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
在包含被摄体要素的区域间的焦距的偏移量之差的大小关系缺乏、且区域间的亮度差的大小关系也缺乏的情况下,设定部35c对于越是包含比其他被摄体要素大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换言之画面内的占有面积越大,使其排序越高。
(9)包含距画面中央近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
在包含被摄体要素的区域间的焦距的偏移量之差的大小关系缺乏、且区域间的亮度差的大小关系也缺乏的情况下,设定部35c对于越是包含距画面中央近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使其排序越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用户对操作部件37进行操作,由此预先选择上述(5)至(9)中的某一个。另外,还可以组合上述(5)至(9)中的多个。
通过以上次序,设定部35c对第2区域63~第6区域66进行排序。例如,使包含作为大被摄体要素的汽车62a的第2区域62为第2位,使包含包63a的第3区域63为第3位,使包含山64a的第4区域64为第4位,使包含云65a的第5区域65为第5位,使包含云66a的第6区域66为第6位。
设定部35c将经由上述(5)~(9)的处理也没能排序的区域处理为具有同等排序。
控制部35在通过区域划分部35b将画面划分为多个区域后,使图7的(a)所例示那样的设定画面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在图7的(a)中,显示有实时取景图像60a,且在实时取景图像60a的右侧显示有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70。
在设定画面70上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项目的一例从上方按顺序可以列举帧率、快门速度(TV)、增益(ISO)。帧率是在1秒内获取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通过相机1记录的动态图像的帧数。增益是ISO灵敏度。拍摄条件的设定项目除图7的(a)所例示的项目以外也可以适当追加。在所有的设定项目不能全部放在设定画面70中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设定项目沿上下滚动来显示其他设定项目。
在图7的(a)中,第1区域~第6区域中强调轮廓地显示(变粗显示、变亮显示、改变颜色显示、以虚线显示、闪烁显示等)的区域表示成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在图7的(a)的例子中,显示了对第1区域61的轮廓进行了强调的实时取景图像60a,因此第1区域61是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例如,在能够进行触摸操作的相机1中,当由用户点击操作了快门速度(TV)的显示71时,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使针对强调显示的区域(第1区域61)的快门速度的当前设定值在画面内显示(附图标记68)。
在以后的说明中,以触摸操作为前提对相机1进行说明,但也可以通过对构成操作部件37的按钮等的操作来进行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
当快门速度(TV)的上图标71a或下图标71b被用户点击操作后,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使快门速度的显示68从当前设定值与上述点击操作相应地增减,并且向拍摄部32(图1)发送指示以使得与强调显示的区域(第1区域61)对应的拍摄元件100的单位区域131(图3)的拍摄条件与上述点击操作相应地变更。决定图标72是用于确定所设定的拍摄条件的操作图标。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对于帧率和增益(ISO)的设定(变更)也与快门速度(TV)的设定(变更)的情况同样地进行。
此外,说明了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基于用户的操作来设定拍摄条件,但不限定于此。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也可以不基于用户的操作而是根据控制部35的判断来设定拍摄条件。也可以是,当在上述(3)包含最小亮度或最大亮度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中产生了亮白或暗黑的情况下,拍摄条件设定部35d根据控制部35的判断以消除亮白或暗黑的方式来设定拍摄条件。
关于没有被强调显示的区域(第1区域61以外的其他区域),维持已设定的拍摄条件。
也可以是,控制部35代替使成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的轮廓进行强调显示,而是使对象区域整体变亮显示、提高对象区域整体的对比度地显示、或者使对象区域整体闪烁显示。另外,也可以用框体包围对象区域。包围对象区域的框体的显示可以是双层框体或一层框体,进行包围的框体的线型、颜色和明亮度等的显示形态可以适当变更。另外,控制部35可以在对象区域附近进行箭头等、对成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对象的区域进行指示那样的显示。控制部35也可以使成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对象区域以外的区域变暗显示,或者使对象区域以外的区域的对比度变低地显示。
控制部35还对上述第1区域~第6区域进行显示用的划分(生成显示图案),并且对显示图案进行排序。首先,对显示用的划分(显示图案)进行说明。
显示用的划分(显示图案)例如如单独显示第1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组合显示第1序位和第2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组合显示第1序位、第2序位和第3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组合显示第1序位和第3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单独显示第2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单独显示第3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等那样,根据经排序的区域的数量生成多种显示图案。
接下来,说明对所生成的显示图案进行排序的方法。例如,如上述那样在场景模式的设定为“肖像”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用户想对人的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因此第1序位的区域为人。而且,在对显示图案排序时,可以认为包含第1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与不包含第1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相比排序更高。因此,如将作为单独显示第1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设为第1图案、将组合显示第1序位和第2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设为第2图案、将组合显示第1序位、第2序位和第3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设为第3图案那样进行排序。或者,也可以如将单独显示第1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设为第1图案、将组合显示第1序位和第2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设为第2图案、将组合显示第1序位和第3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设为第3图案那样,对显示图案进行排序。
另外,例如,假定在场景模式的设定为“肖像”的情况下,对被摄体的人3人并排的情形进行拍摄的场景。物体检测部35a分别判断3个人并生成区域。然后,排序决定部35c根据对焦点的位置、距拍摄装置最近的位置、距画面中央近的位置等上述方法,对各个区域设定排序为第1序位、第2序位和第3序位。在像这样被排序的区域均为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将单独显示第1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设为第1图案、将单独显示第2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设为第2图案、将单独显示第3序位的区域的显示图案设为第3图案那样,对显示图案进行排序。在此,列举了对3个人进行拍摄的情况下的例子,但对这样的显示图案排序的方法不限于人的拍摄。
第1图案单独显示第1序位的第1区域61,因此相当于单独显示图案,第2图案及第3图案分别组合显示第1序位的第1区域61和其他区域,因此相当于复合显示图案。
在此,对基于整个拍摄图像中的被摄体要素的数量进行的区域划分进行说明。
控制部35在通过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的数量比规定数少的情况下按每个被摄体要素划分为单独区域。在通过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的数量比规定数多的情况下,可以划分为单独区域和将单独区域组合而成的复合区域。或者还可以划分为复合区域和复合区域。例如,在旅行的集体合影的情况下,若控制部35按识别出的每个人设定单独区域,则区域的数量变多,拍摄条件的设定要花费时间。因此,若组合单独区域而将作为被摄体的人全体设定为1个区域(复合区域),则拍摄条件的设定只要针对复合区域进行即可,能够缩短时间。
在图7的(a)中,显示在实时取景图像60a的下部的标记69表示生成有多个显示图案(即进行了显示用的划分)。在图7的(a)的例子中,通过构成标记69的3个圆圈表示设有3个显示图案。控制部35与显示图案的数量相应地自动生成显示图案(即,进行显示用的划分)。也就是说,控制部35在显示图案的数量为3的情况下生成3种显示图案。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显示图案的数量能够通过用户对操作部件37进行操作来事先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5对显示图案按第1图案、第2图案、第3图案的顺序进行排序。并且,在使液晶显示器36显示区域的情况下,优先显示排序高的显示图案。即,如图7的(a)所例示那样,首先使第1序位的第1图案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通过将标记69的最左方涂黑,而表示正显示3种显示图案中的第1序位的显示图案。
例如,在图7的(a)的显示画面上用户用手指向左方进行了滑动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如图7的(b)所例示那样使第2序位的第2图案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根据图7的(b),显示着对第1区域61及第2区域62的轮廓分别进行了强调的实时取景图像60b。另外,通过将标记69的左起第2个涂黑,而表示正显示3种显示图案中的第2序位的显示图案。
当快门速度(TV)的上图标71a或下图标71b被用户点击操作后,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使快门速度的显示68从当前设定值与上述点击操作相应地增减,并且向拍摄部32(图1)发送指示,以使得与强调显示的区域(第1区域61或第2区域62)对应的拍摄元件100的单位区域131(图3)的拍摄条件与上述点击操作相应地变更。拍摄条件的设定按照排序区域的顺序进行,但也可以通过点击操作等用户的意图操作来改变进行拍摄条件设定的区域的顺序。
例如,在图7的(b)的显示画面上向左方进行了滑动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如图7的(c)所例示那样使第3序位的第3图案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根据图7的(c),显示着分别对第1区域61、第2区域62及第3区域63的轮廓进行了强调的实时取景图像60c。另外,通过将标记69的左起第3个涂黑,而表示正显示3种显示图案中的第3序位的显示图案。
当快门速度(TV)的上图标71a或下图标71b被用户点击操作后,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使快门速度的显示68从当前设定值与上述点击操作相应地增减,并且向拍摄部32(图1)发送指示,以使得与强调显示的区域(第1区域61、第2区域62或第3区域63)对应的拍摄元件100的单位区域131(图3)的拍摄条件与上述点击操作相应地变更。拍摄条件的设定按照排序区域的顺序进行,但也可以通过点击操作等用户的意图操作来改变进行拍摄条件设定的区域的顺序。
此外,在图7的(b)或图7的(c)的显示画面上向右方进行了滑动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与上述说明相反地,使排序高的显示图案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
若在如以上说明那样按每个区域(单独区域或复合区域)设定了拍摄条件之后对构成操作部件37的未图示的释放按钮、或者指示拍摄开始的显示进行操作,则控制部35生成以对上述划分出的区域的每一个区域设定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而得到的图像数据,并记录到由未图示的存储卡等构成的记录介质中。
<流程图的说明>
图8是说明按每个区域(单独区域或复合区域)设定拍摄条件并进行拍摄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当相机1的主开关被开机操作后,控制部35使执行图8所示的处理的程序起动。在步骤S10中,控制部35使液晶显示器36开始实时取景显示,并进入步骤S20。
具体而言,控制部35对拍摄部32指示开始实时取景图像的获取,并使所获取的实时取景图像依次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如上述那样,在该时刻在拍摄芯片113的整个区域、即整个画面设定了相同的拍摄条件。
此外,当进行了在实时取景显示中执行AF动作的设定的情况下,控制部35(AF运算部35f)对使焦距匹配于与规定的对焦点对应的被摄体要素的AF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当没有进行在实时取景显示中执行AF动作的设定的情况下,控制部35(AF运算部35f)在后面指示了AF动作的时刻执行AF动作。
在步骤S20中,控制部35(物体检测部35a)从实时取景图像检测被摄体要素并进入步骤S30。在步骤S30中,控制部35(区域划分部35b)将实时取景图像的画面划分为包含被摄体要素的区域,并进入步骤S40。
步骤S40中,控制部35(设定部35c)通过上述(1)~(11)的次序对在步骤S30中划分出的多个区域进行排序,并进入步骤S50。
在步骤S50中,控制部35对在步骤S30中划分出的多个区域生成显示图案(即,进行显示用的划分)。控制部35如上述那样与显示图案的数量相应地生成区域的显示图案,并进入步骤S60。在图7的(a)~图7的(c)中例示了对第1区域61的轮廓进行了强调的第1图案(单独显示图案)、对第1区域61和第2区域62的轮廓进行了强调的第2图案(复合显示图案)、以及对第1区域61、第2区域62和第3区域63的轮廓进行了强调的第3图案(复合显示图案)这3种显示图案。在生成4种以上的显示图案的情况下,例如对第1区域61、第2区域62和第4区域64的轮廓进行强调的第4图案(复合显示图案)、对第1区域61、第2区域62、第3区域63、第4区域64、第5区域65和第6区域66的轮廓进行强调的第5图案(复合显示图案)、对第2区域62、第3区域63和第4区域64进行强调的第6图案(复合显示图案)等、控制部35通过以多种方式组合成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来生成多种显示图案。或者,也可以组合第4区域、第5区域和第6区域来作为1个复合区域1,设为对第1区域61、第2区域62和复合区域1的轮廓进行强调的第7图案(复合显示图案)。
在步骤S60中,控制部35对在步骤S50中生成的多个显示图案(即,显示用的划分后的区域)进行排序并进入步骤S70。控制部35通常将上述第1图案设为第1序位。另外,控制部35将上述第2图案设为第2序位。而且,控制部35将上述第3图案设为第3序位。控制部35针对第4图案以后的图案,将第4图案设为第4序位,将第5图案设为第5序位。这样的排序由控制部35设定。
在步骤S70中,控制部35按照排序顺序依次进行区域的显示。如图7的(a)所例示那样,使实时取景图像60a按照第1序位的第1图案进行显示,并且使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70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并进入步骤S80。控制部35在用户用手指在显示画面上进行了滑动操作时,如图7的(b)、图7的(c)所例示那样使排序不同的其他显示图案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
在步骤S80中,控制部35判定是否需要AF动作。例如在因被摄体移动而导致调焦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通过用户操作而变更了对焦点的位置的情况、或者根据用户操作而指示了AF动作的执行的情况下,控制部35将步骤S80判定为肯定,并进入步骤S85。控制部35在调焦状态没有变化、没有通过用户操作使对焦点的位置变更、也没有根据用户操作指示了AF动作的执行的情况下,将步骤S80判定为否定并进入步骤90。
在步骤S85中,控制部35使AF动作执行并返回步骤S40。返回到步骤S40后的控制部35基于在AF动作后获取的实时取景图像,反复进行与上述处理相同的处理。
在步骤S90中,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与用户操作相应地设定针对强调显示的区域的拍摄条件,并进入步骤S100。此外,关于与步骤S90中的用户操作相应的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变化、拍摄条件的设定,如上述那样。
在步骤S100中,控制部35判定有无拍摄指示。控制部35在构成操作部件37的未图示的释放按钮、或者指示拍摄的显示被操作了的情况下,将步骤S100判定为肯定并进入步骤S110。控制部35在没有进行拍摄指示的情况下,将步骤S100判定为否定并返回步骤S90。
在步骤S110中,控制部35进行规定的拍摄处理。即,拍摄控制部35e以按照对上述每个区域设定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方式控制拍摄元件100,并且由图像处理部33对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然后,通过记录部39将图像数据记录到未图示的记录介质中。
在步骤S120中,控制部35判断是否进行了结束操作。控制部35在进行了结束操作的情况下将步骤S120判定为肯定并结束图8的处理。控制部35在没有进行结束操作的情况下,将步骤S120判定为否定并返回步骤S20。在返回到步骤S20的情况下,控制部35反复执行上述的处理。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下面的作用效果。
(1)相机1具备:通过拍摄元件100对被摄体像进行拍摄的拍摄部32,该拍摄元件100构成为能够设定拍摄面的多个区域的拍摄条件;和基于拍摄到的实时取景图像将拍摄面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区域划分部35b。由于相机1自动地划分为多个区域,因此对于用户来说容易进行每个区域的设定。
(2)还具备对多个区域进行拍摄条件的设定的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依次切换成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对象的区域,对成为设定对象的区域设定基于用户操作的拍摄条件,因此用户能够按每个区域依次进行设定。
(3)具备对由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多个区域进行排序的设定部35c,因此能够恰当地对区域排序。
(4)相机1具备对由拍摄部32拍摄到的图像进行显示的液晶显示器36,控制部35使显示在液晶显示器36上的实时取景图像中的、成为设定对象的区域以与其他区域不同的形态进行显示,因此能够以容易知晓的方式对用户示出设定对象的区域。
(5)区域划分部35b通过物体检测部35a而从实时取景图像检测出多个被摄体要素,并将拍摄面划分为分别包含被摄体要素的多个单独区域、或者将拍摄面划分为组合两个以上的单独区域而成的复合区域和单独区域、或者将拍摄面划分为多个复合区域。由于不仅能够划分为包含1个被摄体要素的单独区域、还能够划分为包含两个以上的单独区域的复合区域,因此能够对多个被摄体要素汇总地设定拍摄条件。
(6)设定部35c使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中的、包含与所设定的拍摄场景模式相关联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排序的序位高。由此,使包含用户想要拍摄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序位高的可能性得到提高,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7)设定部35c使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中的、包含焦距匹配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排序的序位高。由此,使包含用户想要拍摄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序位高的可能性得到提高,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8)设定部35c使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中的、包含最近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排序的序位高。由此,使包含用户想要拍摄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序位高的可能性得到提高,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9)设定部35c使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中的、包含与规定值相比为低亮度或者与规定值相比为高亮度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排序的序位高。由此,使包含用户想要变更拍摄条件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序位高的可能性得到提高,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10)设定部35c对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中的、越是包含与排序的序位高的区域中包含的被摄体要素之间的距离差小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使其排序的序位越高。例如,由于使包含用户想要拍摄的被摄体要素的下一个想要拍摄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排序高的可能性得到提高,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11)设定部35c对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中的、越是包含与排序的序位高的区域中包含的被摄体要素之间的亮度差大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使其排序的序位越高。例如,由于使包含用户想要变更拍摄条件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排序高的可能性得到提高,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12)设定部35c对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中的、越是包含比其他被摄体要素大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使其排序的序位越高。例如,由于使包含用户想要拍摄的被摄体要素的下一个想要拍摄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排序高的可能性得到提高,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13)设定部35c对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被摄体要素中的、越是包含与其他被摄体要素相比距实时取景图像的中央近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使其排序的序位越高。例如,由于使包含用户想要拍摄的被摄体要素的下一个想要拍摄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排序高的可能性得到提高,因此使用便利性良好。
(14)相机1具备:对由拍摄部32获得的实时取景图像进行显示的液晶显示器36,该拍摄部32通过拍摄元件100对被摄体像进行拍摄,该拍摄元件100构成为能够设定拍摄面的多个区域的拍摄条件;和基于实时取景图像将画面划分为多个区域的区域划分部35b。由于相机1自动地划分为多个区域,因此对用户来说容易进行每个区域的设定。
(15)相机1具备:对由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多个区域进行排序的设定部35c;和按排序的顺序进行与多个区域对应的规定的处理的控制部35,因此能够按合适的顺序进行对区域的处理。
(16)控制部35发送对拍摄面中的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指示来作为规定的处理。由此,例如在拍摄部32设置在与相机1的主体分离的位置且由控制部35对拍摄部32进行远程控制的情况下,能够远程地进行图像的每个区域的设定处理,因此对用户来说使用便利性良好。
以下那样的变形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能够将变形例的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实施方式组合。
(变形例1)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设定部35c对由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多个区域进行排序,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设定部35c在由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区域中附加表示是否为应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的信息。设定部35c只要基于上述对区域的排序进行设定的方法来进行是否为应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的判断即可。
(变形例2)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生成区域的多个显示图案的情况下,如图7的(a)~图7的(c)所例示那样一个图案一个图案地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的例子。根据用户进行的在液晶显示器36的画面上的滑动操作,控制部35对显示图案进行切换。也可以代替于此,在液晶显示器36上排列地显示多个显示图案,由此能够供用户选择任意的显示图案。
在变形例2中,设为生成区域的4种显示图案。控制部35如图9所示那样使液晶显示器36一览显示4种显示图案。在图9的例子中,在画面的左上显示第1序位的第1图案60a,在画面的右上显示第2序位的第2图案60b,在画面的左下显示第3序位的第4图案60d,在画面的右下显示第4序位的第3图案60c。
当用户在图9的显示画面上点击操作任意的显示图案时,控制部35代替一览显示而仅使被点击操作的显示图案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例如,在图9的显示画面上点击操作了第2图案的情况下,控制部35与图7的(b)的情况同样地,仅使第2序位的第2图案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
(变形例3)
假定所生成的显示图案的数量为8的情况。由于所生成的显示图案的数量超过了可一览显示的数量(例如4),因此控制部35在一览显示的基础上还使辅助画面90显示。图10是例示出变形例3的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画面的图。在图10中,在一览显示的左上显示第1序位的第1图案60a,在一览显示的右上显示第2序位的第2图案60b,在一览显示的左下显示第3序位的第4图案60d,在一览显示的右下显示第4序位的第3图案60c。
控制部35使辅助画面90显示无法显示下的显示图案的信息。在图10的例子中,例如使第5序位的第5图案、第6序位的第6图案、第7序位的第7图案分别缩小地显示到辅助画面90上。
当由用户在辅助画面90上点击操作上图标91a或下图标91b时,控制部35对显示在辅助画面90上的显示图案进行切换。即,根据点击操作来切换显示对象的显示图案。
另外,当用户在图10的显示画面上点击操作任意的显示图案时,控制部35仅使被点击操作的显示图案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
(变形例4)
图11是说明变形例4的显示图案的切换的图。在图11中,与实时取景图像60f重叠地分别显示有风景图标74、人图标75以及汽车图标76。当用户点击操作人图标75时,控制部35使对以人61a(图6)为被摄体要素的第1区域61的轮廓进行了强调的实时取景图像60f显示。
控制部35在与人图标75不同的图标被点击操作时,对与图标对应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轮廓进行强调地使实时取景图像显示,由此切换显示图案。
例如当用户点击操作汽车图标76时,控制部35使对以汽车62a(图6)为被摄体要素的第2区域的轮廓进行了强调的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另外,当用户点击操作风景图标74时,控制部35对以山64a(图6)为被摄体要素的第4区域的轮廓进行强调地使实时取景图像显示。
构成为能够变更重叠于实时取景图像上显示的风景图标74、人图标75以及汽车图标76的组合。控制部35在左图标73a或右图标73b被点击操作时,变更所显示的图标的组合。
图12是例示出图标的组合的图。图12的(a)是例示出风景图标74、人图标75、以及集体多人图标77的组合的图。在集体多人图标77被点击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在实时取景图像中对包含多人的区域的轮廓进行强调地使实时取景图像显示。
图12的(b)是例示出风景图标74、物图标78以及汽车图标76的组合的图。在物图标78被点击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在实时取景图像中对以物(例如图6的包63a)为被摄体要素的第3区域的轮廓进行强调地使实时取景图像显示。
图12的(c)是例示出风景图标74、云图标79、以及亮白图标80的组合的图。在云图标79被点击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在实时取景图像中对以云(例如图6的云65a、66a)为被摄体要素的第5区域以及第6区域的轮廓进行强调地使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亮白图标80被点击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在实时取景图像中对比规定的亮度值高的区域进行强调地使实时取景图像显示。
根据以上说明的变形例4,对与由用户点击操作的图标对应的被摄体要素的区域的轮廓进行强调地使实时取景图像显示,由此切换显示图案。用户能够通过点击操作来指定想要变更拍摄条件的区域。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35按照与用户进行的点击操作相应地切换的显示图案的顺序,对显示图案进行排序或者变更排序。
(变形例5)
在上述说明中,以相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那样具有相机功能的电子设备构成。
图13的(a)针对具有相机功能的电子设备2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进行示出。假定由用户在图13的(a)所例示的形态中进行操作,电子设备2使液晶显示器36显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通常,用户单手操作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面的触摸操作部件。根据图13的(a),用右手大拇指操作电子设备2的触摸操作部件,用大拇指以外的手指支承电子设备2的背面。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面中的右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是以大拇指的关节位置P为中心且以大拇指的长度为半径的圆弧的内侧。
于是,控制部35预先确定基于人握持电子设备2的平均握持位置、以及人的大拇指的平均长度得到的大拇指可动范围,在该可动范围的内侧显示后述的操作部70(图13的(b))。
图13的(b)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控制部35在由区域划分部35b将画面划分为多个区域、并决定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的区域后,使图13的(b)那样的实时取景图像60a显示在液晶显示器36上。
此外,也可以代替将由用户选择的区域设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而将控制部35自动选择的区域设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例如,能够对由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区域赋予优先序位,控制部35将基于该顺序所选择的区域设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
在图13的(b)中,设为正显示着对第1区域61的轮廓进行了强调的实时取景图像60a。第1区域~第6区域中的对轮廓进行强调显示(变粗显示、变亮显示、改变颜色显示、用虚线显示、闪烁显示等)的区域表示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通过对第1区域61的轮廓进行强调,能够以使用户容易知晓的方式对用户示出成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
用户进而在显示着实时取景图像60a的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面上对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的显示位置进行长按操作(例如,持续触摸1秒以上)。控制部35当检测到该长按操作后就使操作部70与实时取景图像60a重叠地显示到画面的右下位置(上述右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
此外,也可以是,若控制部35决定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的区域,则不依赖于用户操作地使操作部70进行显示。
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项目的一例,在操作部70中从上述可动范围的靠外侧依次包含曲线71、曲线72以及曲线73。曲线71相当于使曝光条件之一的增益(ISO灵敏度)变高或变低的操作部。曲线72相当于使曝光条件之一的快门速度TV(电荷蓄积时间)变快或变慢的操作部。曲线73相当于使曝光条件之一的帧率变快或变慢的操作部。帧率是指在1秒内所获取的实时取景图像、动态图像的帧数。
此外,通过操作部70变更的拍摄条件(曝光条件、图像处理条件)可以由控制部35基于实时取景图像60a来决定,也可以将通过用户操作而预先指示的拍摄条件决定为变更对象。用户操作包含声音,控制部35在例如通过声音而输入了“增益”的情况下,作为操作部70而使曲线71进行显示。
控制部35在操作部70中包含多条曲线的情况下,越是作为变更对象的拍摄条件的调整范围大的变更对象(例如增益),则越使之显示在距关节位置P(图13的(a))远的位置。其理由在于,越是远离关节位置P则圆弧越长、以及长圆弧容易应对大调整范围。
在曲线71~曲线73上分别显示有标记71a~73a。在操作部70中显示标记71a~73a的初始位置(曲线上的显示位置)对应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图13的(b)的例子中为第1区域61)的当前设定的拍摄条件。例如,标记71a对应于增益,曲线71的上端对应于增益的调整范围的上限,曲线71的下端对应于增益的调整范围的下限。在图13的(b)的例子中示出:标记71a在曲线71上显示在大致1/2处,因此是增益的调整范围的中间值。
标记72a对应于快门速度,曲线72的上端对应于快门速度的调整范围的上限,曲线72的下端对应于快门速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在图13的(b)的例子中示出:标记72a在曲线72上显示在从下端起大致1/3处,因此是从快门速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起1/3的值。
标记73a对应于帧率,曲线73的上端对应于帧率的调整范围的上限,曲线73的下端对应于帧率的调整范围的下限。在图13的(b)的例子中示出:标记73a在曲线73上显示在从下端起大致1/2处,因此是帧率的调整范围的中间值。
在图13的(b)所例示的画面中,当用户用大拇指在曲线71上进行了滑动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将实时取景图像中的、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第1区域61的增益的调整参数变更为与滑动操作后的大拇指的位置对应的值。
在使第1区域61的增益变高的情况下,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例如使从第1区域61读出的信号的放大度比当前设定的增益变大,由此决定使增益提高的调整参数。
另外,在使第1区域61的增益变低的情况下,拍摄条件设定部35c例如使从第1区域61读出的信号的放大度比当前设定的增益变小,由此决定使增益降低的调整参数。
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将所决定的增益的调整参数对拍摄部32或图像处理部33设定。对拍摄部32设定的理由是为了在下一次拍摄时,通过拍摄元件100的曝光条件的变更来实现增益的变更。另外,对图像处理部33设定的理由是为了通过对实时取景图像实施图像处理来得到增益变更后的图像。
控制部35对应于滑动操作后的大拇指的位置而使标记71a的显示位置在曲线71上移动。控制部35通过进行以上的处理,能够使用户在实时取景图像60a中确定第1区域61的增益变化的状况。
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对于不是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第1区域61以外的其他区域)维持已设定的增益的调整参数。
此外,也可以是,针对不是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中的与第1区域61的边界附近,以使上述边界附近处的拍摄条件的不连续性变得不显著的方式,考虑图像整体的平衡来变更拍摄条件。
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对于快门速度的设定(变更)及帧率的设定(变更)也与增益的设定(变更)的情况同样地进行。
此外,通过操作部70变更的拍摄条件(曝光条件、图像处理条件)也可以是亮度、对比度以及彩度。图14的(a)是作为拍摄条件而例示出亮度、对比度以及彩度的设定画面的图。在与实时取景图像60a重叠地显示于画面的右下位置(即,右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的操作部70中,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项目的一例而从上述可动范围的靠外侧依次包含曲线74、曲线75以及曲线76。曲线74相当于使曝光条件之一的亮度变高或者变低的操作部。曲线75相当于使图像处理条件之一的对比度变高或变低的操作部。曲线76相当于使图像处理条件之一的彩度变高或变低的操作部。在图14的(a)中说明在操作部70上显示与3个拍摄条件对应的3条曲线的例子,但也能够仅显示与1个拍摄条件对应的1条曲线,还能够显示与两个拍摄条件对应的两条曲线。
在曲线74~曲线76上分别显示有标记74a~76a。在操作部70中显示标记74a~76a的位置(曲线上的显示位置)对应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图14的(a)的例子中为第1区域61)的拍摄条件。即,标记74a对应于亮度,曲线74的上端对应于亮度的调整范围的上限,曲线74的下端对应于亮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标记75a对应于对比度,曲线75的上端对应于对比度的调整范围的上限,曲线75的下端对应于对比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标记76a对应于彩度,曲线76的上端对应于彩度的调整范围的上限,曲线76的下端对应于彩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对于拍摄条件的设定,与增益的设定(变更)、快门速度的设定(变更)以及帧率的设定(变更)的情况相同。
图14的(b)是例示出设想由用户用左手进行操作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曲线74~曲线76与图13的(b)的曲线在左右相反的方面不同,但是功能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控制部35可以根据操作菜单画面等中的切换操作来切换图13的(b)的显示和图14的(b)的显示。控制部35也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切换图13的(b)的显示和图14的(b)的显示。控制部35还可以检测用户握持电子设备2的手来切换图13的(b)的显示和图14的(b)的显示。
图15的(a)是例示出设想由用户用双手进行操作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根据图15的(a),用户用双手大拇指来操作电子设备2的触摸操作部件,用大拇指以外的手指来支承相机1的背面。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面上的右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是以右手大拇指的关节位置P为中心且以大拇指的长度为半径的圆弧的内侧。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面上的左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是以左手大拇指的关节位置Q为中心且以大拇指的长度为半径的圆弧的内侧。
控制部35预先确定基于人握持电子设备2的平均握持位置、以及人的大拇指的平均长度得到的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在双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的内侧显示后述的操作部70A、70B(图15的(b))。
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项目的一例,在操作部70A中包含曲线72。曲线72相当于使曝光条件之一的快门速度TV(电荷蓄积时间)变快或变慢的操作部。曲线72与图13的(b)的曲线在左右相反的方面不同,但功能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操作部70B中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项目的一例而从右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的靠外侧依次包含曲线71及曲线73。曲线71相当于使曝光条件之一的增益(ISO灵敏度)变高或变低的操作部。曲线73相当于使曝光条件之一的帧率变快或变慢的操作部。曲线71及曲线73与图13的(b)的曲线的功能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5的(c)是例示出操作部70的另一显示形态的图。在图15的(c)中,与实时取景图像60a重叠地在画面的右下位置(右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显示有操作部70B,并且在画面的左下位置(左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显示有操作部70C。在操作部70B中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项目的一例而包含曲线71及曲线73。曲线71及曲线73与使用了半径各自不同的圆弧的图15的(b)的情况不同,被分割成相同半径的圆弧。
控制部35在作为多个操作部70而设定曲线71及曲线73的情况下,设定在假想线上断续的多条曲线71、73。由此,即使不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设置由半径不同的圆弧形成的多条曲线,也能够进行多个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
另外,在操作部70A中作为设定项目的一例而包含曲线77。曲线77相当于使滤镜(filter)处理开启、关闭的操作部。在图15的(c)所例示的画面中,当用户用大拇指在曲线77上进行了滑动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使对实时取景图像中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第1区域61进行的规定的滤镜处理的开启、关闭变更为与滑动操作后的大拇指位置对应的设定。
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将与曲线77上的滑动操作的结束位置对应的设定对图像处理部33设定。对图像处理部33设定的理由是为了通过对实时取景图像实施图像处理来针对第1区域61得到滤镜处理后的图像。
图16的(a)是例示出操作部的另一显示形态的图。根据图16的(a),在右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中作为操作部而显示有图标组80。
图标81是使曝光条件之一的亮度变高或变低的操作图标。图标82是使图像处理条件之一的对比度变高或变低的操作图标。图标83是使图像处理条件之一的彩度变高或变低的操作图标。图标84是使曝光条件之一的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变快或变慢的操作图标。图标85是对用于将曝光修正为比合适曝光高或比合适曝光低的曝光修正值进行变更的操作图标。
控制部35对与由用户操作的图标建立了对应的拍摄条件(即,亮度、对比度、彩度、快门速度以及曝光修正值)进行变更。
此外,要变更的拍摄条件(曝光条件、图像处理条件)可以由控制部35基于实时取景图像60a来决定,也可以将通过用户操作而预先指示的拍摄条件决定为变更对象。
用户进而在显示有实时取景图像60a的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面上对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的显示位置进行长按操作(例如,连续触摸1秒以上)。控制部35当检测到长按操作后就与实时取景图像60a重叠地在画面的右下位置(上述右手大拇指的可动范围内)使作为操作部的图标组80显示。
图16的(b)是例示出对图标81进行操作中的设定画面的图。在图16的(b)中,在用户例如用大拇指(其他手指也可以)触摸图标81的期间,控制部35使旋转的箭头图标86与实时取景图像60a重叠地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控制部35还在箭头图标86的中央显示与操作中的图标81相同的图标。
控制部35每隔规定时间(例如两秒)使箭头图标86的长度变化。图17是对长度变化的箭头图标86进行说明的图。控制部35随着时间经过而使显示的长度从图17的(a)的箭头图标86向图17的(b)的箭头图标86逐渐变长地变化,进而使显示的长度向图16的(b)的箭头图标86逐渐变长地变化。控制部35在箭头图标86的长度成为最大(图16的(b))时,使箭头图标86的长度暂时返回到最小,再次逐渐变长地变化。控制部35在图标81被进行操作中的情况下,每隔上述规定时间(在本例中为两秒)使以上那样的箭头图标86的旋转显示反复地进行。即,箭头图标86的长度从最小到最大的变化时间为两秒,箭头图标86旋转1圈所需要的时间也为两秒。
箭头图标86的长度对应于与用户触摸的图标对应的拍摄条件(或图像处理条件)的调整值的大小。因此,在图标81被进行操作中的情况下,箭头图标86的最大长度对应于亮度的调整范围的上限,箭头图标86的最小长度对应于亮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
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与箭头图标86的长度变化对应地对实时取景图像中的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第1区域61的亮度的调整参数进行变更。
在要使第1区域61的亮度变高的情况下,拍摄条件设定部35d通过使第1区域61的拍摄条件中的例如电荷蓄积时间变长,来决定提高亮度的调整参数。
另外,在要使第1区域61的亮度变低的情况下,拍摄条件设定部35d通过使第1区域61的拍摄条件中的例如电荷蓄积时间变短,来决定降低亮度的调整参数。
用户以反映在实时取景图像60a上的第1区域61的亮度变化、和旋转的箭头图标86的长度变化为基准,在所期望的定时结束图标81的操作。控制部35与操作结束相应地使箭头图标86的显示结束。
另一方面,拍摄条件设定部35d确定用户对图标81的操作结束的时刻的调整参数,并将所确定的亮度的调整参数对拍摄部32或图像处理部33设定。对拍摄部32设定的理由是为了在下一次拍摄时通过拍摄元件100的曝光条件的变更来实现亮度的变更。另外,对图像处理部33设定的理由是为了通过对实时取景图像实施图像处理来得到亮度变更后的图像。
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对于不是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第1区域61以外的其他区域),维持已设定的亮度的调整参数。
此外,也可以是,针对不是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中的与第1区域61的边界附近,以使上述边界附近处的拍摄条件的不连续性变得不显著的方式,考虑图像整体的平衡来设定拍摄条件。
图18的(a)是例示出对图标84进行操作中的设定画面的图。在图18的(a)中,在用户例如用大拇指(其他手指也可以)触摸图标84的期间,控制部35使旋转的箭头图标86与实时取景图像60a重叠地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控制部35还在箭头图标86的中央显示与操作中的图标84相同的图标。
图18的(b)是例示出对图标85进行操作中的设定画面的图。在图18的(b)中,在用户例如用大拇指(其他手指也可以)触摸图标85的期间,控制部35(显示控制部35f)使旋转的圆箭头图标86与实时取景图像60a重叠地显示到液晶显示器36上。控制部35(显示控制部35f)还在圆箭头图标86的中央显示与操作中的图标85相同的图标。
作为设在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面上的触摸操作部件,也可以使用在检测有无接触操作及接触位置的基础上、还对接触压力进行检测的触摸操作部件。接触操作的压力越高,控制部35越使拍摄条件的变化速度变大。接触操作的压力越高,控制部35越使旋转显示的箭头图标86的旋转速度变快。例如,根据接触压力的高低,在0.5秒旋转1圈到5秒旋转1圈之间对旋转速度进行控制。该情况下,使箭头图标86的长度从最小转变到最大的时间也在0.5秒到5秒间变化。由此,用户在想要悠闲地进行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时轻触图标组80的图标即可,在想要快速地进行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时,强力触摸图标组80的图标即可,因此能够使使用便利性良好。
作为设在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面上的触摸操作部件,也可以使用在检测有无接触操作以及接触位置的基础上还对接触面积进行检测的触摸操作部件。接触面积越大,控制部35越使拍摄条件的变化速度变大。接触面积越大,控制部35越使旋转显示的箭头图标86的旋转速度变快。例如,根据接触面积的大小,在0.5秒旋转1圈到5秒旋转1圈之间对旋转速度进行控制。该情况下,使箭头图标86的长度从最小转变到最大的时间也在0.5秒到5秒间变化。
由此,用户在想要悠闲地进行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时用指尖轻触图标组80的图标即可,在想要快速地进行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时用指腹用力地触摸图标组80的图标即可,因此能够使使用便利性良好。
也可以是,即使由用户进行的图标操作结束,控制部35也在保持使箭头图标86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使箭头图标86的显示持续规定时间(例如1秒)。
控制部35在由用户在上述规定时间以内进行了对箭头图标86的旋转操作的情况下,与沿着箭头图标86的旋转操作的方向相应地,使图标操作结束时刻的拍摄条件的调整参数增减。例如,通过用户用手指进行的顺时针操作来向正向对调整参数进行微调,通过用户用手指进行的逆时针操作来向负向对调整参数进行微调。
控制部35在由用户对箭头图标86的旋转操作不再进行且经过规定时间(例如1秒)后,使箭头图标86的显示结束,并且将微调后的调整参数对拍摄部32或图像处理部33设定。
此外,在由用户进行的图标操作结束后、不进行对箭头图标86的旋转操作且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秒)的情况下,控制部35使箭头图标86的显示结束,并且将在图标操作结束时刻的拍摄条件的调整参数对拍摄部32或图像处理部33设定。
(变形例6)
图19是例示出变形例6中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控制部35将由区域划分部35b划分出的区域中的、由用户选择的区域设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在图19中,控制部35将实时取景图像60a中包含人61a的第1区域61设为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并且对第1区域61的轮廓进行强调地显示。
控制部35与成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在图19的例子中为第1区域61)对应地,在例如画面的左端使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以及图标73)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
图标71是使图像处理条件之一的对比度变高或变低的操作图标。图标72是使图像处理条件之一的彩度变高或变低的操作图标。图标73是使曝光条件之一的亮度变高或变低的操作图标。
显示图标71~73的位置(画面的上下方向上的显示位置)对应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图19的例子中为第1区域61)的拍摄条件。例如,图标71对应于对比度,画面的上端对应于对比度的调整范围的上限,画面的下端对应于对比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对比度的上限设为实时取景图像的第1区域61中的高亮度部分的信号不饱和的值、且第1区域61中的低亮度部分的信号不出现暗黑的值。另外,对比度的下限设为留有实时取景图像的第1区域61中的明暗之差的值。
在图19中,图标71在画面的上下方向上显示在从下端起的1/2处,因此,表示基准条件中的对比度的设定值为对比度的调整范围的中间值。
图标72对应于彩度,画面的上端对应于彩度的调整范围的上限,画面的下端对应于彩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彩度的上限设为实时取景图像的第1区域61中的高彩度(突出的颜色成分)的信号不饱和的值。另外,彩度的下限设为留有实时取景图像的第1区域61中的颜色鲜明度(不为无彩色)的值。
在图19中,图标72在画面的上下方向上显示在从下端起大致1/3处,因此表示基准条件中的彩度的设定值是从彩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起1/3的值。
图标73对应于亮度,画面的上端对应于亮度的调整范围的上限,画面的下端对应于亮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亮度的上限设为实时取景图像的第1区域61中的高亮度部分的信号不饱和(所谓的不出现亮白)的值。另外,亮度的下限设为实时取景图像的第1区域61中低亮度部分的信号不会过暗(所谓的不出现暗黑)的值。
在图19中,图标73在画面的上下方向上显示在从下端起大致1/4处,因此表示基准条件中的亮度的设定值为从亮度的调整范围的下限起1/4的值。
在图19所例示的画面中,在由用户在上下方向对图标71进行了拖拽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将实时取景图像中的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第1区域61的对比度的调整参数变更为与拖拽操作后的图标71的位置对应的值。用户能够在实时取景图像60a中确认第1区域61的对比度变化的状况。
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对于不是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第1区域61以外的其他区域),维持已设定的对比度的调整参数。
此外,也可以是,针对不是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中的与第1区域61的边界附近,以使上述边界附近的拍摄条件的不连续性变得不显著的方式,考虑图像整体的平衡来设定拍摄条件。
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与拖拽操作后的图标71的位置对应地确定针对第1区域61的对比度的调整参数并对图像处理部33设定。对图像处理部33设定的理由是为了通过对实时取景图像实施图像处理来得到对比度变更后的图像。
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对于彩度的设定(变更)以及亮度的设定(变更)也与对比度的设定(变更)的情况同样地进行。
图20的(a)是例示出针对多个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控制部35对于例如人61的显示位置和汽车62的显示位置,强调轮廓地显示。
控制部35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本例中为第1区域61)对应地,在例如画面左端的图标区域IG61内使第1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以及图标73)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1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1区域61的对应关系。
另外,控制部35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的另一方区域(在本例中为第2区域62)对应地,在例如画面右端的图标区域IG62内使第2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图标73以及图标75)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2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2区域62的对应关系。
在图20的(a)的例子中,与第1区域61对应的图标区域IG61被有效显示,与另一方区域(第2区域62)对应的图标区域IG62被非有效显示。控制部35将针对有效显示的图标区域的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对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对象区域为1个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控制部35将有效显示的图标区域(IG61)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即,在实时取景图像60a中对轮廓进行强调显示的第1区域61)建立对应地控制。在图20的(a)中,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图20的(b)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切换后的设定画面的图。在图20的(b)中,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2区域62的轮廓被强调显示。在图20的(b)的例子中,与第2区域62对应的图标区域IG62被有效显示,与另一方的区域(第1区域61)对应的图标区域IG61被非有效显示。控制部35将针对有效显示的图标区域的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
此外,控制部35也可以代替对第2区域62进行点击操作,而在对图标区域IG62的显示位置进行了点击操作的情况下,也进行有效显示的图标区域的切换和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切换。
通常,运动的被摄体根据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的值的不同而有可能产生被摄体模糊。控制部35在通过物体检测部35a作为移动的被摄体要素而检测到汽车62a的情况下,使与第2区域62对应的第2图标组自动地包含与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对应的图标75。由此,用户能够对第2区域进行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的变更操作。
在对象区域有两个的情况下,显示两组用于对拍摄条件进行变更的图标组,因此能够在视觉上对用户示出实时取景图像60a中的针对第1区域61及第2区域62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值的不同。用户通过对例如图标区域IG61与图标区域IG62之间的图标在上下方向上的显示位置进行比较,就能够知晓第1区域61与第2区域62之间的拍摄条件的不同。
在图20的(a)及图20的(b)中,在图标区域IG61及图标区域IG62中省略了与各图标对应的指标的显示,但对于指标,与对象区域为1个的情况下的说明相同。
此外,图标的显示位置不必是在图标区域IG61中、图标区域IG62中。例如,也可以在如上述那样为了避免图标彼此的重叠而使图标的显示位置错开的情况等下,进行露出到图标区域IG61、图标区域IG62的外侧的图标显示。
此外,还可以在使图标的显示位置错开的情况等下,通过扩大图标区域IG61或图标区域IG62的宽度来避免图标的露出。
另外,对图标区域IG61及图标区域IG62的显示位置与实时取景图像60a重叠地进行显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实时取景图像60a另行显示。
图21的(a)是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例子,是例示出图标74及图标75的图。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与图19的情况同样地,包含人61a的第1区域61是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
图标74是对用于将曝光修正为比合适曝光高或比合适曝光低的曝光修正值进行变更的操作图标。图标75是使曝光条件之一的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变快或变慢的操作图标。
显示图标74、75的位置(画面的左右方向上的显示位置)对应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图21的(a)的例子中为第1区域61)的拍摄条件。图标74对应于曝光修正值,画面的右端对应于正侧的曝光修正范围的上限,画面的左端对应于负侧的曝光修正范围的下限。
在图21的(a)的例子中,图标74在画面的左右方向上比中央靠左显示,表示曝光修正的设定值与曝光修正范围的中间值(零曝光修正)相比在负侧为例如-0.5EV。即,针对第1区域61的曝光修正设定为下行侧。
图标75对应于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画面的右端对应于高速侧的上限,画面的左端对应于低速侧的下限。在图21的(a)的例子中,图标75的显示位置例如对应于既不为上限也不为下限的位置。
图标74及其指标74m、图标75及其指标75m在画面的左右方向上的通常显示位置是分别相同的位置。然而,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为了避免图标74与图标75的重叠而变更图标74或图标75的显示位置的情况下,控制部35(显示控制部35f)使指标74m或指标75m的显示位置与对应的图标74或图标75的显示位置不同。
在图21的(a)所例示的画面中,在由用户对图标74在左右方向进行了拖拽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将实时取景图像中的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第1区域61的曝光修正值的调整参数变更为与拖拽操作后的图标74的位置对应的值。
在使第1区域61的曝光修正值向正侧变大的情况下,拍摄条件设定部35c使第1区域61的拍摄条件中的例如电荷蓄积时间与上述基准条件的电荷蓄积时间相比变长、或使增益与上述基准条件的增益相比提高,由此来决定曝光修正后的拍摄条件。
另外,在使第1区域61的曝光修正值向负侧变大的情况下,拍摄条件设定部35c使第1区域61的拍摄条件中的例如电荷蓄积时间与上述基准条件的电荷蓄积时间相比变短、或使增益与上述基准条件的增益相比下降,由此来决定曝光修正后的拍摄条件。
用户能够确认在实时取景图像60a中第1区域61的曝光变化的状况。
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对于不是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第1区域61以外的其他区域),维持已设定的拍摄条件。
此外,也可以是,针对不是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区域中的与第1区域61的边界附近,以使上述边界附近处的拍摄条件的不连续性变得不显著的方式,考虑图像整体的平衡来变更拍摄条件。
拍摄条件设定部35d与拖拽操作后的图标74的位置对应地,对第1区域61决定曝光修正值的调整参数并对拍摄部32或图像处理部33设定。对拍摄部32设定的理由是为了在下一次拍摄时,通过拍摄元件100的曝光条件的变更来实现曝光修正值的变更。另外,对图像处理部33设定的理由是为了通过对实时取景图像实施图像处理来得到曝光修正值的变更后的图像。
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对于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也与通过图标75进行的曝光条件的设定(变更)的情况同样地进行。
图21的(b)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控制部35在通过对拍摄条件(例如,曝光修正值)之一进行设定(变更)而对其他拍摄条件(例如,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的可设定范围产生限制的情况下,如图21的(b)所示,使表示限制范围的显示76进行显示。例如,在因曝光修正值向正侧变更而对快门速度的设定范围产生限制的情况下,使表示限制后的快门速度的设定范围的显示76与图标75一起进行显示。
能够通过与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对应的图标75和表示限制后的设定范围的显示76以容易使用户知晓的方式对用户传达快门速度的设定范围。
用于对拍摄条件进行变更的操作图标也可以依次显示图标,来代替如图21的(a)及图21的(b)所示那样一次性显示全部的图标71~图标73。
图22的(a)是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例子,是例示出图标73及其指标73m的图。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即,包含人61a(图6)的第1区域61是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
控制部35在例如所显示的图标73被用户进行了拖拽操作的情况下,在图标73的基础上还使图标71及图标72显示。也就是说,控制部35在对实时取景图像60a中的作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第1区域61的亮度的调整参数进行了设定(变更)之后,使图22的(b)所示的设定画面显示。
图22的(b)是针对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例子,是例示出新显示的图标71及指标71m、图标72及指标72m的图。用户能够在对亮度的调整参数进行了设定(变更)之后所显示的图22的(b)的设定画面中,变更与图标71对应的对比度、以及与图标72对应的彩度。
此外,使图标71~图标73显示的顺序可以任意地改变。
控制部35在保持对图22的(b)的图标71及图标72均没有进行拖拽操作的状态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两秒)的情况下,或者在对图标71~图标73中的某一个图标进行拖拽操作后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两秒)的情况下,使图标71及指标71m、图标72及指标72m的显示结束,并返回到对图标73及其指标73m进行显示的状态(与图22的(a)相同)。
此外,也可以是,控制部35在直到释放指示被执行为止,即构成操作部件37的未图示的释放按钮或指示拍摄的显示图标被操作为止,继续进行图标71及指标71m、图标72及指标72m的显示。
也可以使图20的(a)及图20的(b)中的图标区域IG61、图标区域IG62沿左右方向显示。图23的(a)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控制部35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本例中为第1区域61)对应地,在例如画面上端的图标区域IG61内使第1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以及图标73)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1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1区域61的对应关系。
另外,控制部35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的另一方区域(在本例中为第2区域62)对应地,在例如位于图标区域IG61的下方的图标区域IG62内使第2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图标73以及图标75)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2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2区域62的对应关系。
在图23的(a)的例子中,与第1区域61对应的图标区域IG61被有效显示,与另一方区域(第2区域62)对应的图标区域IG62被非有效显示。与图20的(a)及图20的(b)的情况同样地,控制部35将针对有效显示的图标区域的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23的(b)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切换后的设定画面的图。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2区域62的轮廓被强调显示。在图23的(b)的例子中,与第2区域62对应的图标区域IG62被有效显示,与另一方区域(第1区域61)对应的图标区域IG61被非有效显示。控制部35将针对有效显示的图标区域的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也可以使图标区域IG61、图标区域IG62一个一个地显示。图24的(a)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在图24的(a)中,控制部35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本例中为第1区域61)对应地,在例如位于画面上端的图标区域IG61内使第1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以及图标73)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1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1区域61的对应关系。控制部35(显示控制部35f)还使切换图标76显示。
控制部35将针对正显示的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24的(b)是例示出切换图标76被进行了点击操作的情况下的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在切换图标76被进行了点击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35代替图标区域IG61的显示,而使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的另一方区域(在本例中为第2区域62)对应的图标区域IG62显示。而且,在图标区域IG62内使第2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图标73以及图标75)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2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2区域62的对应关系。在图24的(b)中,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2区域62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控制部35将针对正显示的图标区域IG62的第2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也可以不使用切换图标76地进行图标区域IG61与图标区域IG62的切换。图25的(a)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在图25的(a)中,控制部35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本例中为第1区域61)对应地,在例如画面靠左位置的图标区域IG61内使第1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以及图标73)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1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1区域61的对应关系。
控制部35将针对正显示的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用户对图标区域IG61的标注图形部如下那样地进行拖拽操作。例如,用手指90将标注图形部拖拽到第2区域62的显示位置。控制部35当检测到该拖拽操作后就切换为图25的(b)所例示的设定画面。在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2区域62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在图25的(b)的例子中,在与第2区域62对应的图标区域IG62内使第2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图标73以及图标75)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2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2区域62的对应关系。
控制部35将针对正显示的图标区域IG62的第2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也可以使图标区域IG61、图标区域IG62沿左右方向显示。图25的(c)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在图25的(c)中,控制部35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本例中为第1区域61)对应地,在例如位于画面上部的图标区域IG61内使第1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以及图标73)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1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1区域61的对应关系。
控制部35将针对正显示的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用户对图标区域IG61的标注图形部如下那样地进行拖拽操作。例如,用手指90将标注图形部拖拽到第2区域62的显示位置。控制部35当检测到该拖拽操作后就切换为图25的(d)所例示的设定画面。在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2区域62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在图25的(d)的例子中,在与第2区域62对应的图标区域IG62内,使第2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图标73以及图标75)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2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2区域62的对应关系。
控制部35将针对正显示的图标区域IG62的第2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控制部35将与对某个区域设定(变更)了的拍摄条件相同的拍摄条件对其他区域设定(拍摄条件的复制)。例如,在图25的(a)所例示的画面中,用户例如对图标区域IG61进行长按操作(例如,持续触摸1秒以上)。控制部35当检测到该长按操作后就使图标区域IG61的显示形态变化,并显示成图标区域IG61像从画面浮起那样。
用户在图标区域IG61的显示形态发生了变化的状态下例如对第2区域62的显示位置进行点击操作。控制部35当检测到该点击操作后就切换为图25的(e)所例示的设定画面。在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2区域62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在图25的(e)的例子中,在与第2区域62对应的图标区域IG62内,使第2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图标73以及图标75)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71~图标73在上下方向上的显示位置与图25的(a)的第1图标组的情况下的显示位置相同。图标区域IG62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2区域62的对应关系。
控制部35(拍摄条件设定部35d)进而将与针对第1区域61的拍摄条件相同的调整参数决定用于第2区域62并对拍摄部32或图像处理部33设定。对拍摄部32设定的理由是为了在下一次拍摄时,通过拍摄元件100的曝光条件的变更来实现变更内容。另外,对图像处理部33设定的理由是为了通过对实时取景图像实施图像处理来得到变更后的图像。
第2区域62的第2图标组中包含的图标71~图标73是包含于图25的(a)的图标区域IG61内的第1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图标73)中的图标。
图标75是没有包含在图25的(a)的图标区域IG61内的第1图标组中的图标。控制部35在第2区域62的第2图标组中包含图标75的理由如下。
第2区域62包含由物体检测部35a检测到的汽车62a(图6)。通常,汽车62a是有可能移动的被摄体。如上述那样由于运动的被摄体有可能会产生被摄体模糊,因此控制部35使与第2区域62对应的第2图标组自动地包含用于变更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的图标75。控制部35为了向用户通知将没有包含在图标区域IG61(图25的(a))内的第1图标组中的图标75包含在图标区域IG62(图25的(e))内的第2图标组中这一情况,使图标75弹出显示而引人注意。
控制部35将针对正显示的图标区域IG62的第2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
在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图标区域IG62的第2图标组中显示的图标能够通过用户的操作来追加。例如,说明在图23的(a)和图24的(a)所例示的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中追加用于变更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的图标75的例子。
图26的(a)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在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在图26的(a)中,控制部35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本例中为第1区域61)对应地,在例如位于画面上端的图标区域IG61内使第1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以及图标73)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1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1区域61的对应关系。用户例如对图标区域IG61进行长按操作(例如,持续触摸1秒以上)。控制部35(显示控制部35f)当检测到该长按操作后就使图标区域IG61的显示形态变化,显示成图标区域IG61像从画面浮起那样,并且显示加号图标77。
若用户对加号图标77进行点击操作,则控制部35切换为图26的(b)所例示的设定画面。在图26的(b)中,图标区域IG61的显示形态返回为通常形态,并显示有对作为追加候选的候选图标74A以及候选图标75A进行显示的候选图标区域78。
若用户例如对图标75A进行点击操作,则控制部35对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追加与候选图标75A对应的图标75并使之显示,并且使候选图标区域78的显示结束。
控制部35将针对正显示的图标区域IG61的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此外,控制部35在对候选图标区域78的候选图标74A及候选图标75A均没有进行点击操作的状态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两秒)的情况下,不对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追加图标,而使候选图标区域78的显示结束。
控制部35也可以在设于图标区域的提钮图标80被进行了拖拽操作的情况下,进行有效显示的图标区域的切换和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对象的切换。
图27的(a)~图28的(b)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在图27的(a)中,设为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的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控制部35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本例中为第1区域61)对应地,在第1区域61左侧位置的图标区域IG61内使第1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以及图标73)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控制部35(显示控制部35f)还在图标区域IG61的画面下部显示提钮图标80。图标区域IG61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1区域61的对应关系。
控制部35将针对在图27的(a)的画面中正显示的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用户对图标区域IG61的提钮图标80如以下那样进行拖拽操作。例如,用手指90将提钮图标80向第2区域62的方向(在图27的(b)的例子中为画面右方)拖拽。控制部35当检测到该拖拽操作后就使图标区域IG61向画面右方移动,在图标区域IG61到达了第1区域61上的情况下切换为图27的(b)所例示的设定画面。在图27的(b)的实时取景图像60a中,设为第2区域62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在图27的(b)的例子中,在与第2区域62对应的图标区域IG62内,使第2图标组(图标71、图标72、图标73以及图标75)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图标区域IG62具有标注图形,使得容易理解与第2区域62的对应关系。在图标区域IG62的画面下部显示的提钮图标80与图标区域IG61相同。
控制部35将针对正显示的图标区域IG62的第2图标组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
能够如以下那样将用户对图标组的图标进行操作而设定(变更)了的拍摄条件撤消。控制部35在图27的(a)中显示成图标区域IG61的角部81(例如右上)好像翻折那样。
图28的(a)是例示出图27的(a)的图标区域IG61的角部81被进行了拖拽操作的状态的图。用户在想要使通过图标操作而设定(变更)了的拍摄条件恢复为基准条件的情况下,以将图27的(a)的图标区域IG61剥离那样将角部81向画面下方进行拖拽操作。控制部35当检测到图28的(a)所例示的拖拽操作后就将通过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设定(变更)了的拍摄条件撤消。
控制部35在对图标区域IG62的角部81检测到同样的拖拽操作的情况下,将通过图27的(b)的图标区域IG62的第2图标组设定(变更)了的拍摄条件撤消。
在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图标区域IG62的第2图标组显示的图标能够通过用户的操作而删除。图28的(b)是例示出图标区域IG61中的图标之一被用手指90进行了轻扫(swipe)操作的状态的图。控制部35在例如以将图标71从图标区域IG61向画面外扫出那样进行了轻扫操作的情况下,从图标区域IG61删除图标61,并且将与图标71对应的拍摄条件重置。
也可以代替上述轻扫操作,而如以下那样删除图标。即,控制部35使画面内预先显示未图示的删除图标,在用户将不需要的图标拖拽操作到上述删除图标的显示位置的情况下,删除上述不需要的图标,并且将与该图标对应的拍摄条件重置。
控制部35使从图标区域IG61删除的图标包含在变形例8所说明的候选图标区域78(图26的(b))中。由此,能够通过用户操作将曾经删除的图标追加(恢复)到图标区域IG61的第1图标组、和/或图标区域IG62的第2图标组。
控制部35划分为图标区域IGA(其显示与曝光条件对应的图标组)和图标区域IGB(其显示与图像处理条件对应的图标组)来进行显示。
图29的(a)及图29的(b)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图29的(a)例示出专门显示与曝光条件对应的图标组的图标区域IGA,图29的(b)例示出专门显示与图像处理条件对应的图标组的图标区域IGB。
在图29的(a)中,设为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的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控制部35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本例中为第1区域61)对应地,在第1区域61的左侧位置的图标区域IGA内使图标74及图标75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显示。控制部35(显示控制部35f)还使图标区域IGA的角部81好像翻折那样地显示。
控制部35将针对在图29的(a)的画面中正显示的图标74以及图标75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拍摄条件的撤消操作也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用户在想要使专门显示与图像处理条件对应的图标组的图标区域IGB进行显示的情况下,以向箭头的方向描绘弧线的方式进行轻扫操作,以使得图29的(a)的图标区域IGA横放。
控制部35当检测到图29的(a)所例示的轻扫操作后就与对拍摄条件进行设定(变更)的对象区域(在本例中为第1区域61)对应地在第1区域61的上侧位置显示图标区域IGB,并且在图标区域IGB内使图标71~图标73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进行显示(图29的(b))。控制部35还使图标区域IGB的角部81好像翻折那样地显示。在图29的(b)中也是设为显示于液晶显示器36的实时取景图像60a的第1区域61的轮廓被强调显示。
控制部35将针对在图29的(b)的画面中正显示的图标71~图标73进行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操作有效的图标组被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对象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拍摄条件的撤消操作也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用户在想要使专门显示与曝光条件对应的图标组的图标区域IGA进行显示的情况下,以向箭头的方向描绘弧线的方式进行轻扫操作,以使得图29的(b)的图标区域IGB立放。
此外,在想要对设定(变更)拍摄条件的对象区域进行切换的情况下,用户在显示着实时取景图像60a的液晶显示器36的显示面上对想要设为对象的主要被摄体的显示位置进行点击操作。
由此,能够划分为图标区域IGA(其专门显示与曝光条件对应的图标组)和图标区域IGB(其专门显示与图像处理条件对应的图标组)来进行显示,因此能够以用户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在对某个区域设定(变更)拍摄条件的情况下,仅对该区域设定(变更)了拍摄条件。控制部35能够一边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一边进行拍摄条件的设定(变更)。图30的(a)及图30的(b)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例如,在图29的(b)所例示的画面中,用户对第1区域61进行长按操作(例如,持续触摸1秒以上)。控制部35当检测到该长按操作后就与实时取景图像60a重叠地显示未图示的图标菜单。图标菜单例如包含图标71~图标75。若用户点击操作例如图标菜单中的图标73,则控制部35使上述图标菜单的显示结束,并使图标73与第1区域重叠地显示。该画面的例子是图30的(a)的设定画面。
控制部35进而使设定画面从图30的(a)的设定画面向图30的(b)的设定画面转变。控制部35在图30的(b)的设定画面中以对第1区域61设定的亮度的调整参数值为基准,来决定对第2区域62等其他区域设定的亮度的调整参数值。
图30的(b)的滑动条82是对作为对象区域的第1区域61的亮度进行变更的操作部件。滑动条83是对对象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第2区域62等)的亮度进行变更的操作部件。例如,在用户用手指90将滑动条82向左右进行拖拽操作时,控制部35使第1区域61的亮度的调整参数变更为与拖拽操作后的滑动条82的位置对应的值。
控制部35还对滑动条83以例如成为与滑动条82的操作量同量且同方向的操作量的方式进行控制,将第1区域61以外的其他区域的亮度的调整参数变更为与上述控制后的滑动条83的位置对应的值。
控制部35在不对滑动条82、83进行操作且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两秒)的情况下,使滑动条82、83以及图标73的显示结束,返回到显示图29的(b)的状态。
由此,能够在维持第1区域61与第1区域61以外的其他区域之间的亮度差的同时,进行对实时取景图像60a的亮度的调整。
控制部35能够对区域进行图像的演绎处理设定(变更)。图31的(a)及图31的(b)是例示出拍摄条件的设定画面的图。
例如,在图29的(b)所例示的画面中,用户进行使手指90从画面左端向画面内的方向滑动的操作。控制部35当检测到该操作后就在实时取景图像60a的左端出现用于效果的调图板84。该画面的例子是图31的(a)的设定画面。
若用户例如用手指90进行引出调图板84的操作,则控制部35使在所引出的调图板84之上显示“选择颜色”、“怀旧(Sepia)”、“玩具相机风”、“黑白”、“微缩(Miniture)风”、“绘画风”等表示针对图像进行的演绎处理的图标。该画面的例子为图31的(b)的设定画面。
用户从图标中对任意的图标进行点击操作。例如,在调图板84覆盖第1区域61的状态下,在由用户点击操作了“怀旧”图标的情况下,控制部35对第1区域实施使第1区域61演绎为怀旧色的图像处理。
控制部35当在图31的(b)的设定画面中图标被点击操作了的情况下或者任一个图标都没有被点击操作的状态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两秒)的情况下,使上述调图板84的显示结束。
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图像的演绎处理设定(变更)。
(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拍摄部32和控制部35构成为单一电子设备的相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也可以代替于此,例如构成将拍摄部32和控制部35分离地设置、并从控制部35经由通信来控制拍摄部32的拍摄系统1B。
以下,对从具备控制部35的控制装置1002控制具备拍摄部32的拍摄装置1001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32是例示出变形例7的拍摄系统1B的结构的框图。在图32中,拍摄系统1B由拍摄装置1001和显示装置1002构成。拍摄装置1001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拍摄光学系统31和拍摄部32以外,还具备第1通信部1003。另外,显示装置1002除具备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像处理部33、工作存储器34、控制部35、液晶显示器36、操作部件37、非易失性存储器38以及记录部39以外,还具备第2通信部1004。
第1通信部1003及第2通信部1004能够通过例如公知的无线通信技术或光通信技术等进行双向的数据通信。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拍摄装置1001和显示装置1002通过有线线缆来进行有线连接,由第1通信部1003及第2通信部1004进行双向的数据通信。
拍摄系统1B的控制部35通过进行经由第2通信部1004及第1通信部1003的数据通信,来进行对拍摄部32的控制。例如,通过在拍摄装置1001与显示装置1002之间对规定的控制数据进行收发,显示装置1002如上述那样基于图像将画面划分为多个区域、对所划分的区域排序、按所划分的每个区域设定不同的拍摄条件、读出通过各个区域拍摄得到的拍摄信号。
根据变形例7,在拍摄装置1001侧获取并向显示装置1002发送的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显示装置1002的液晶显示器36上,因此用户能够从位于与拍摄装置1001远离的位置处的显示装置1002进行远程操作。
显示装置1002能够由例如智能手机那样的高功能便携电话250构成。另外,拍摄装置1001也能够由具备上述层叠型拍摄元件的电子设备构成。
此外,以在显示装置1002的控制部35设有物体检测部35a、区域划分部35b、设定部35c、拍摄条件设定部35d、拍摄控制部35e以及AF运算部35f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物体检测部35a、区域划分部35b、设定部35c、拍摄条件设定部35d、拍摄控制部35e以及AF运算部35f的一部分设置于拍摄装置1001。
(变形例8)
向上述相机1、高功能便携电话250或者平板终端等移动设备的程序供给能够如例如图33所例示那样从保存有程序的个人计算机205通过红外线通信或近距离无线通信向移动设备发送。
对个人计算机205的程序供给可以将保存有程序的CD-ROM等记录介质204在个人计算机205中设置来进行,也可以用经由网络等通信线路201的方法来加载到个人计算机205中。在经由通信线路201的情况下,在与该通信线路连接的服务器202的存储装置203等中预先保存有程序。
另外,也可以经由与通信线路201连接的无线LAN的接入点(未图示)而直接向移动设备发送程序。而且,还可以将保存有程序的存储卡等记录介质204B设置到移动设备中。像这样,程序能够经由记录介质或通信线路进行提供等、作为各种方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来进行供给。
在上述内容中,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内容。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所想到的其他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以下面的优先权为基础的申请公开内容作为引用文而组入于此。
日本专利申请2014年第245433号(2014年12月3日申请)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相机
1B…拍摄系统
2…电子设备
32…拍摄部
35…控制部
35a…物体检测部
35b…区域划分部
35c…设定部
36…液晶显示器
100…拍摄元件
1001…拍摄装置
1002…显示装置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拍摄元件,其具有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像素、与所述多个像素中的配置于第1区域的多个第1像素连接的第1输出线、和与所述多个像素中的配置于第2区域的多个第2像素连接的第2输出线,从所述第1像素读出的第1信号输出到所述第1输出线,从所述第2像素读出的第2信号输出到所述第2输出线;以及
控制部,其基于输出到所述第1输出线的所述第1信号和输出到所述第2输出线的所述第2信号,使表示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中能够进行拍摄条件的设定的区域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区域相对于所述第1区域配置在所述列方向侧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1像素在所述第1区域中沿所述行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多个第2像素在所述第2区域中沿所述行方向排列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1像素在所述第1区域中沿所述列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多个第2像素在所述第2区域中沿所述列方向排列配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1像素在所述第1区域中沿所述列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多个第2像素在所述第2区域中沿所述列方向排列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区域相对于所述第1区域配置在所述行方向侧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与所述多个第1像素连接并输出用于控制所述第1像素的控制信号的第1控制线;和与所述多个第2像素连接并输出用于控制所述第2像素的控制信号的第2控制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1像素在所述第1区域中沿所述行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多个第2像素在所述第2区域中沿所述行方向排列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1像素在所述第1区域中沿所述列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多个第2像素在所述第2区域中沿所述列方向排列配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1像素在所述第1区域中沿所述列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多个第2像素在所述第2区域中沿所述列方向排列配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对输出到所述第1输出线的所述第1信号进行信号处理的第1信号处理部;和对输出到所述第2输出线的所述第2信号进行信号处理的第2信号处理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信号处理部具有用于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第1转换电路,
所述第2信号处理部具有用于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第2转换电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至少配置所述多个第1像素和所述多个第2像素的第1半导体芯片、和至少配置所述第1转换电路和所述第2转换电路的第2半导体芯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半导体芯片被所述第1半导体芯片层叠。
CN202011506467.5A 2014-12-03 2015-12-03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26538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5433 2014-12-03
JP2014-245433 2014-12-03
CN201580065732.1A CN107005641B (zh) 2014-12-03 2015-12-03 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有程序的记录介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5732.1A Division CN107005641B (zh) 2014-12-03 2015-12-03 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有程序的记录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3821A true CN112653821A (zh) 2021-04-13

Family

ID=560917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06467.5A Pending CN112653821A (zh) 2014-12-03 2015-12-03 电子设备
CN201580065732.1A Active CN107005641B (zh) 2014-12-03 2015-12-03 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有程序的记录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5732.1A Active CN107005641B (zh) 2014-12-03 2015-12-03 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有程序的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284771B2 (zh)
EP (1) EP3229457B1 (zh)
JP (4) JP6432606B2 (zh)
CN (2) CN112653821A (zh)
WO (1) WO20160888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29457B1 (en) 2014-12-03 2021-06-09 Nikon Corporation Image pickup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program
JP2017017624A (ja) * 2015-07-03 2017-0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0331944B2 (en) * 2015-09-26 2019-06-25 Intel Corporation Technologies for dynamic performance of image analysis
US10027896B2 (en) * 2016-01-15 2018-07-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Image display system, oper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623916B2 (ja) * 2016-04-26 2019-12-25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7220892A (ja) * 2016-06-10 2017-12-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US10686996B2 (en) 2017-06-26 2020-06-16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Digital pixel with extended dynamic range
US10598546B2 (en) 2017-08-17 2020-03-24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Detecting high intensity light in photo sensor
JP2019072141A (ja) * 2017-10-13 2019-05-16 サミー株式会社 回胴式遊技機
JP2019072140A (ja) * 2017-10-13 2019-05-16 サミー株式会社 回胴式遊技機
JP2019072137A (ja) * 2017-10-13 2019-05-16 サミー株式会社 回胴式遊技機
JP7005334B2 (ja) * 2017-12-22 2022-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1906353B2 (en) 2018-06-11 2024-02-20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Digital pixel with extended dynamic range
US11463636B2 (en) 2018-06-27 2022-10-04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Pixel sensor having multiple photodiodes
US10897586B2 (en) 2018-06-28 2021-01-19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Global shutter image sensor
JP7187190B2 (ja) * 2018-06-29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US10931884B2 (en) 2018-08-20 2021-02-23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Pixel sensor having adaptive exposure time
US11956413B2 (en) 2018-08-27 2024-04-09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Pixel sensor having multiple photodiodes and shared comparator
US11595602B2 (en) 2018-11-05 2023-02-28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Image sensor post processing
US11888002B2 (en) * 2018-12-17 2024-01-30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Dynamically programmable image sensor
US11962928B2 (en) 2018-12-17 2024-04-16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Programmable pixel array
US11218660B1 (en) 2019-03-26 2022-01-04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Pixel sensor having shared readout structure
US11943561B2 (en) 2019-06-13 2024-03-26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Non-linear quantization at pixel sensor
JP2021029033A (ja) * 2019-08-09 2021-0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露出設定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US11936998B1 (en) 2019-10-17 2024-03-19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Digital pixel sensor having extended dynamic range
US11935291B2 (en) 2019-10-30 2024-03-19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Distributed sensor system
US11948089B2 (en) 2019-11-07 2024-04-02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Sparse image sensing and processing
CN111405199B (zh) * 2020-03-27 2022-11-0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拍摄方法和电子设备
US11902685B1 (en) 2020-04-28 2024-02-13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Pixel sensor having hierarchical memory
US11825228B2 (en) 2020-05-20 2023-11-21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Programmable pixel array having multiple power domains
US11910114B2 (en) 2020-07-17 2024-02-20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Multi-mode image sensor
US11956560B2 (en) 2020-10-09 2024-04-09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Digital pixel sensor having reduced quantization operation
US11935575B1 (en) 2020-12-23 2024-03-19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Heterogeneous memory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02928A1 (en) * 2011-06-28 2013-0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djustment of imaging properties for an imaging assembly having light-field optics
WO2013164915A1 (ja) * 2012-05-02 2013-11-07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WO2014133076A1 (ja) * 2013-02-27 2014-09-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9868A (ja) 2002-11-26 2004-06-24 Canon Inc 自動焦点調節機能を有する電子カメラ
US7526193B2 (en) * 2003-07-15 2009-04-28 Omron Corporation Object determining device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05055570A (ja) 2003-08-01 2005-03-03 Minolta Co Ltd カメラ
JP2006060629A (ja) 2004-08-23 2006-03-02 Olympus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と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4277216B2 (ja) 2005-01-13 2009-06-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結果の処理方法
JP2007074141A (ja) * 2005-09-05 2007-03-22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288612B2 (ja) * 2005-09-14 2009-07-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7688379B2 (en) * 2005-12-09 2010-03-3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lecting quality images from multiple captured images
JP5164327B2 (ja) 2005-12-26 2013-03-2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730553B2 (ja) * 2006-07-25 2011-07-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露出制御方法
JP2008035328A (ja) * 2006-07-31 2008-02-14 Fujifilm Corp テンプレート生成装置、画像配置装置、変更テンプレート生成装置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5094656B2 (ja) * 2008-09-16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488863B2 (en) * 2008-11-06 2013-07-16 Los Alamos National Security, Llc Combinational pixel-by-pixel and object-level classifying, segmenting, and agglomerating in performing quantitative image analysis that distinguishes between healthy non-cancerous and cancerous cell nuclei and delineates nuclear, cytoplasm, and stromal material objects from stained biological tissue materials
JP5247397B2 (ja) * 2008-12-05 2013-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5127686B2 (ja) * 2008-12-11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JP5374135B2 (ja) * 2008-12-16 2013-12-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作動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434361B2 (ja) 2009-02-24 2014-03-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US8179466B2 (en) * 2009-03-11 2012-05-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Capture of video with motion-speed determination and variable capture rate
JP5695335B2 (ja) * 2009-05-22 2015-04-0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影条件制御装置、カメラ、画質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1141854B1 (ko) * 2009-12-30 2012-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구동 방법 및 장치
JP2011239267A (ja) 2010-05-12 2011-11-24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US8970720B2 (en) * 2010-07-26 2015-03-03 Apple Inc. Automatic digital camera photography mode selection
JP2012235332A (ja) 2011-05-02 2012-11-29 Sony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3085178A (ja) 2011-10-12 2013-05-09 Nikon Corp 画像表示装置、カメラおよび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
JP2013258438A (ja) 2012-05-18 2013-12-26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
JP6029380B2 (ja) * 2012-08-14 2016-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を具備する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120844A (ja) * 2012-12-14 2014-06-30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US10088989B2 (en) * 2014-11-18 2018-10-02 Duelight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uting operations based on a first and second user input
JP2014165855A (ja) 2013-02-27 2014-09-08 Nikon Corp 電子機器
JP6343870B2 (ja) 2013-03-15 2018-06-20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4179920A (ja) 2013-03-15 2014-09-25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6286668B2 (ja) 2013-05-22 2018-03-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画像の表示方法
EP3229457B1 (en) 2014-12-03 2021-06-09 Nikon Corporation Image pickup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progra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02928A1 (en) * 2011-06-28 2013-0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djustment of imaging properties for an imaging assembly having light-field optics
WO2013164915A1 (ja) * 2012-05-02 2013-11-07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WO2014133076A1 (ja) * 2013-02-27 2014-09-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332008A1 (en) 2017-11-16
WO2016088840A1 (ja) 2016-06-09
JPWO2016088840A1 (ja) 2017-08-03
US20190222750A1 (en) 2019-07-18
CN107005641A (zh) 2017-08-01
EP3229457A4 (en) 2018-05-30
US11297221B2 (en) 2022-04-05
EP3229457B1 (en) 2021-06-09
JP2022097567A (ja) 2022-06-30
JP2020043574A (ja) 2020-03-19
US10284771B2 (en) 2019-05-07
EP3229457A1 (en) 2017-10-11
CN107005641B (zh) 2021-01-05
JP2019071611A (ja) 2019-05-09
JP6610751B2 (ja) 2019-11-27
JP7279835B2 (ja) 2023-05-23
JP6432606B2 (ja) 2018-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5641B (zh) 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有程序的记录介质
CN107409177B (zh) 一种电子设备
JP7052850B2 (ja) 撮像装置
CN108141531B (zh) 摄像装置
JP2020065280A (ja) 電子機器
JP2020096209A (ja) 電子機器
JP6780762B2 (ja) 電子機器
JP6973599B2 (ja) 電子機器
JP6589988B2 (ja) 撮像装置
JP6589989B2 (ja) 撮像装置
JP2020095072A (ja) 電子機器
JP2020096210A (ja) 電子機器
JP2020096211A (ja) 電子機器
JP2020096208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