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2446B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2446B
CN112652446B CN202011058520.XA CN202011058520A CN112652446B CN 112652446 B CN112652446 B CN 112652446B CN 202011058520 A CN202011058520 A CN 202011058520A CN 112652446 B CN112652446 B CN 1126524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magnetic body
coil component
coil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5852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52446A (zh
Inventor
河内誉男
奥泉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52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2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52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24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1Pancake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206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cores by mechanical means
    • H01F41/0246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circuits by moulding or by pressing pow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构成基体的磁性体部的接合强度较高,并且线圈导体的位置偏移被抑制的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上述线圈部件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内部的线圈导体,基体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和第一侧面~第四侧面,基体包括第一磁性体部和设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主面的第二磁性体部,线圈导体具备卷绕部、和被引出到基体的任一个侧面的第一引出部及第二引出部,第一磁性体部在其主面,具有设置在卷绕部的外侧的外侧凸部和设置在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凸部,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一个侧面或邻接的两个侧面露出。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制造线圈部件的方法,已知有将磁性体片材按压到线圈导体的上部及下部而进行一体化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模制线圈,在利用模制树脂密封绕组的模制线圈中,在绕组终端的至少一部分成形有截面变大的导体,上述导体的至少一部分与绕组电连接,并且导体形成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模制线圈内的模制线圈成形体中,导体形成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外部电极电连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模制线圈通过压缩使下部成形材料绕组以及上部成形材料进行一体化从而形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761号公报
在利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方法制造线圈部件的情况下,要求提高构成线圈部件的基体的下部成形材料和上部成形材料的接合强度。另外,还要求抑制在线圈部件内的线圈导体的位置偏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成基体的磁性体部的接合强度较高,并且线圈导体的位置偏移被抑制的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反复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线圈部件的基体内部,在构成基体的第一磁性体部和第二磁性体部之间设置特定形状的凹凸,能够提高构成基体的磁性体部的接合强度,并且能够抑制线圈导体的位置偏移,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主旨,提供一种线圈部件,上述线圈部件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内部的线圈导体,
基体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卷绕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在与卷绕轴正交且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基体包括含有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部、和设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主面且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部,
线圈导体具备卷绕部、和被引出到基体的任一个侧面的第一引出部及第二引出部,
第一磁性体部在其主面,具有设置在卷绕部的外侧的外侧凸部和设置在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凸部,
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一个侧面或邻接的两个侧面露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主旨,提供一种线圈部件,上述线圈部件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内部的线圈导体,
基体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卷绕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在与卷绕轴正交且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基体包括含有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部、和设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主面且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部,
线圈导体具备卷绕部、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
第一磁性体部在其主面具有设置在卷绕部的外侧的四个外侧凸部,
第一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一侧面露出,
第二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二侧面露出,
第三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三侧面露出,
第四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四侧面露出,
第一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主旨,提供一种线圈部件,上述线圈部件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内部的线圈导体,
基体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卷绕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在与卷绕轴正交且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基体包括含有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部、和设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主面且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部,
线圈导体具备卷绕部、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
第一磁性体部在其主面具有设置在卷绕部的外侧的四个外侧凸部,
第一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三侧面露出,
第二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二侧面以及第四侧面露出,
第三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露出,
第四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一侧面以及第四侧面露出,
第一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主旨,提供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是上述任一个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模具的工序,该模具具有与线圈导体的卷绕部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凹部、和位于凹部的外侧且从凹部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槽状的凹部;
将线圈导体配置于模具的工序,其中,线圈导体的卷绕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的内部,以便卷绕轴相对于凹部的底面大致垂直,并且线圈导体的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槽状的凹部的内部的工序;
将含有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片材按压到模具,将线圈导体的至少一部分埋入第一磁性体片材的工序;
将线圈导体以及第一磁性体片材从模具取下的工序;
将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片材按压到第一磁性体片材以及线圈导体上,形成第一磁性体片材与第二磁性体片材被接合的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将层叠体切断成规定的尺寸,得到线圈部件的工序。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构成基体的磁性体部的接合强度较高,并且线圈导体的位置偏移被抑制。另外,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能够获的构成基体的磁性体部的接合强度较高,并且线圈导体的位置偏移被抑制的线圈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透视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穿过线圈导体的上表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的(a)线处的剖视图(图3的(a))、(b)线处的剖视图(图3的(b))、(c)线处的剖视图(图3的(c))、以及(d)线处的剖视图(图3的(d))。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第三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第四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第五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第六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第七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引出部的截面的位置的、穿过线圈导体的上表面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a)线处的截面中的引出部的位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e)线处的截面中的引出部的位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e)线处的截面中的引出部的位置的其它例子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中使用的模具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6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剖视图。
图17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线圈部件;10…基体;10a…基体的第一侧面;10b…基体的第二侧面;10c…基体的第三侧面;10d…基体的第四侧面;11…第一磁性体部;121…外侧凸部;122…内侧凸部;13…第二磁性体部;20…线圈导体;21…第一引出部;211…第一引出部的端面;22…第二引出部;221…第二引出部的端面;31…第一外部电极;32…第二外部电极;100…模具;101…凹部;103…凸部;111…第一磁性体片材;112…凸部;113…第二磁性体片材;114…第三磁性体片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以例示为目的,本发明并不被以下的实施方式所限定。
[线圈部件]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透视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的穿过线圈导体20的上表面的剖视图。图3的(a)是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的(a)线处的剖视图。图3的(b)是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的(b)线的剖视图。图3的(c)是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的(c)线处的剖视图。图3的(d)是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的(d)线处的剖视图。
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包括基体10和设置在基体10的内部的线圈导体20。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还包括与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电连接的第一外部电极31、和与线圈导体20的第二引出部22电连接的第二外部电极32。然而,第一外部电极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32不是必需的结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外部电极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32。另外,在图2~图14中,省略了第一外部电极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32。
基体10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线圈导体20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卷绕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10a及第二侧面10b、以及、在与卷绕轴正交且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10c及第四侧面10d。
如图3所示,基体10包括含有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部11、和设置于第一磁性体部11的主面且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部13。第一磁性体部11和第二磁性体部13设置为从上下夹持线圈导体20。换言之,线圈导体20位于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之间。第一磁性粒子以及第二磁性粒子可以是铁氧体粒子等陶瓷粒子,也可以是金属磁性体粒子。第一磁性粒子以及第二磁性粒子也可以在其表面具有涂层。第一磁性粒子和第二磁性粒子可以具有相同的组成和/或平均粒径,或者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组成和/或平均粒径。第一磁性体部11以及第二磁性体部13除了含有磁性粒子之外,也可以含有树脂。第一磁性体部11和第二磁性体部13可以具有相同的组成(第一磁性粒子及第二磁性粒子的种类及调配量、以及树脂的种类及调配量等),或者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组成。
线圈导体20具备卷绕部、和被引出到基体10的任一个侧面的第一引出部21及第二引出部22。在图1和图2所示的结构中,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被引出到基体10的第一侧面10a,第二引出部22被引出到基体10的第二侧面10b。
如图3的(a)~图3的(d)所示,第一磁性体部11在其主面,具有设置在卷绕部的外侧的外侧凸部121、和设置在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凸部122。如图5所示,第一磁性体部11在其主面可以仅具有一个外侧凸部121,也可以具有多个外侧凸部121。在图2~图3所示的结构中,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在图2~图3所示的结构中,四个外侧凸部121均具有与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但外侧凸部121的高度可以比卷绕部的上表面低,也可以比卷绕部的上表面高。另外,在图2~图3所示的结构中,四个外侧凸部121均具有相同的高度。然而,在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多个外侧凸部121的情况下,多个外侧凸部121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一个侧面或邻接的两个侧面露出。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外侧凸部121均仅在基体10的一个侧面露出。另一方面,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外侧凸部121均在基体10的邻接的两个侧面露出。
优选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或第二引出部22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外侧凸部121的内部。通过这样的结构,如后所述,能够更准确地控制第一引出部21或第二引出部22的引出位置。例如在图2~图3所示的结构中,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如图3的(a)所示,其整体埋设于外侧凸部121的内部。
优选第一磁性体部11的内侧凸部122如图2~图3所示设置为填充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另外,在图2~图3所示的结构中,内侧凸部122具有与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但内侧凸部122的高度也可以比卷绕部的上表面低,也可以比卷绕部的上表面高。在图2~图3所示的结构中,内侧凸部122的高度与外侧凸部121的高度相同,但内侧凸部122也可以具有与外侧凸部121不同的高度。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由于构成基体10的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上述那样的外侧凸部121及内侧凸部122,因此能够增大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触面积,其结果,能够使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提高。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磁性体部11和第二磁性体部13剥离。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具有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被一个以上的外侧凸部121和内侧凸部122夹持的构造。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被一个以上的外侧凸部121和内侧凸部122按压住。通过线圈部件1具有这样的构造,能够在制造线圈部件1时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并且,由于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被一个以上的外侧凸部121和内侧凸部122夹持,因此能够提高基体10整体的接合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优选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或第二引出部22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外侧凸部121的内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准确地控制第一引出部21或第二引出部22在基体10的侧面的引出位置。此外,在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多个外侧凸部121的情况下,也可以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双方分别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外侧凸部121的内部。更具体而言,第一引出部2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一个外侧凸部121,第二引出部22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其它的外侧凸部121。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由于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外侧凸部121以及内侧凸部122,因此在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之间存在非连续的面(边界面)。通过存在这样的非连续的面,能够提高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此外,即使在后述那样的第一磁性体部11不具有内侧凸部122的变形例中,由于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多个外侧凸部121,因此在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之间也存在非连续的面(边界面),其结果,能够提高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
接下来,对图2~图3所示的结构例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中,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四个外侧凸部(第一外侧凸部、第二外侧凸部、第三外侧凸部以及第四外侧凸部)121。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第一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一侧面10a露出,第二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二侧面10b露出,第三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三侧面10c露出,第四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四侧面10d露出。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121,第二引出部22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121。另外,在图2~图3所示的结构中,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在俯视下从四方被四个外侧凸部121保持。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并且,在图2~图3所示的结构中,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双方分别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121以及第二外侧凸部121的内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准确地控制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双方的引出位置。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除了外侧凸部121的配置不同以外,具有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对外侧凸部121的配置进行说明,其他结构的说明省略。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能够使基体10的接合强度提高,并且能够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在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被引出到基体10的第三侧面10c,第二引出部22被引出到基体10的第四侧面10d。第一引出部2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121,第二引出部22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121。通过这样将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双方埋设于外侧凸部121,能够更加准确地控制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的引出位置。
在图4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第一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一侧面10a以及第三侧面10c露出,第二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二侧面10b以及第四侧面10d露出,第三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二侧面10b以及第三侧面10c露出,第四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一侧面10a以及第四侧面10d露出。换言之,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在俯视下从四方被四个外侧凸部121呈对角线状保持。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另外,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此外,在图4所示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1不仅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而且还具有内侧凸部122,但第一磁性体部11也可以如后所述不具有内侧凸部122,也可以仅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除了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及第二引出部22的引出位置不同以外,具有与上述第一变形例同样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对第一引出部21及第二引出部22的引出位置进行说明,其他结构的说明省略。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图4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同样,能够使基体10的接合强度提高,并且能够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在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被引出到基体10的第一侧面10a,第二引出部22被引出到基体10的第二侧面10b。第一引出部2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121,第二引出部22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121。通过这样将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双方埋设于外侧凸部121,能够更准确地控制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的引出位置。
此外,在图5所示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1不仅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而且还具有内侧凸部122,但第一磁性体部11也可以不具有内侧凸部122,也可以仅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除了外侧凸部121的数量不同以外,具有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对外侧凸部121的数量进行说明,其他结构的说明省略。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能够使基体10的接合强度提高,并且能够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在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1仅具有一个外侧凸部121。在这一点上,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图2~图5的线圈部件1的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多个外侧凸部121不同。即使在这样第一磁性体部11仅具有一个外侧凸部121的情况下,通过存在外侧凸部121以及内侧凸部122,也能够增大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并且,通过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被外侧凸部121和内侧凸部122夹持,能够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此外,如图6所示,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121。通过这样将第一引出部21埋设于外侧凸部121,能够更准确地控制第一引出部21的引出位置。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7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除了外侧凸部121的数量不同以外,具有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对外侧凸部121的数量进行说明,其他结构的说明省略。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能够使基体10的接合强度提高,并且能够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在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两个外侧凸部121。在这一点上,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图2~图5的线圈部件1的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不同。即使在这样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两个外侧凸部121的情况下,通过存在外侧凸部121以及内侧凸部122,也能够增大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并且,通过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被外侧凸部121和内侧凸部122夹持,能够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此外,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引出部22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埋设于外侧凸部121。通过这样将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双方埋设于外侧凸部121,能够更准确地控制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的引出位置。此外,在图7中,两个外侧凸部121分别配置为仅在基体10的一个侧面露出,但设置两个外侧凸部121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7所示的结构例,能够根据用途等而设置在任意的位置。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8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除了外侧凸部121的数量不同以外,具有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对外侧凸部121的数量进行说明,其他结构的说明省略。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能够使基体10的接合强度提高,并且能够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在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三个外侧凸部121。在这一点上,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图2~图5的线圈部件1的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不同。在这样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三个外侧凸部121的情况下,通过存在外侧凸部121以及内侧凸部122,也能够增大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并且,通过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被外侧凸部121和内侧凸部122夹持,能够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此外,如图8所示,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引出部22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埋设于外侧凸部121。通过这样将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双方埋设于外侧凸部121,能够更准确地控制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的引出位置。此外,在图8中,三个外侧凸部121中的两个外侧凸部121配置为在基体10的两个侧面露出,剩余的一个外侧凸部121配置为仅在基体10的一个侧面露出,但设置三个外侧凸部121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8所示的结构例,能够根据用途等而设置在任意的位置。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9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第六变形例进行说明。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除了第一磁性体部11不具有内侧凸部122以外,具有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仅对上述不同点进行说明,其他结构的说明省略。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能够使基体10的接合强度提高,并且能够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在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1不具有内侧凸部122,仅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在图9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第一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一侧面10a露出,第二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二侧面10b露出,第三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三侧面10c露出,第四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四侧面10d露出。第一引出部2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121,第二引出部22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121。
即使在如图9所示第一磁性体部11不具有内侧凸部122的情况下,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在俯视下从四方被四个外侧凸部121按压住,由此也能够在成形线圈部件1时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并且,由于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因此即使在不存在内侧凸部122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触面积,其结果,能够使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提高。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10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第七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七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除了第一磁性体部11不具有内侧凸部122以外,具有与图4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同样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仅对上述不同点进行说明,其他结构的说明省略。第七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图2~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同样,能够使基体10的接合强度提高,并且能够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在第七变形例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1不具有内侧凸部122,仅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在图10所示的第七变形例中,第一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一侧面10a以及第三侧面10c露出,第二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二侧面10b以及第四侧面10d露出,第三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二侧面10b以及第三侧面10c露出,第四外侧凸部121仅在基体10的第一侧面10a以及第四侧面10d露出。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被引出到基体10的第三侧面10c,第二引出部22被引出到基体10的第四侧面10d。第一引出部21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121,第二引出部22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121。
即使在如图10所示第一磁性体部11不具有内侧凸部122的情况下,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在俯视下从四方被四个外侧凸部121按压住,由此也能够在成形线圈部件1时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并且,由于第一磁性体部11具有四个外侧凸部121,因此即使在不存在内侧凸部122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触面积,其结果,能够使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提高。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4,对线圈部件1的引出部的位置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穿过线圈导体20的上表面的剖视图,图12表示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1的(a)线处的截面中的引出部的位置,图13表示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1的(e)线处的截面中的引出部的位置的一个例子,图14表示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1的(e)线处的截面中的引出部的位置的其它例子。
优选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中的至少一方除其端面(在图中分别用附图标记211及221表示)以外的整体埋设于第一磁性体部11的外侧凸部121。例如在图12所示的结构例中,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除其端面211以外的整体埋设于外侧凸部121。此外,如图11所示,第一引出部21的端面211在基体10的侧面露出。在这样将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中的至少一方的整体埋设于外侧凸部121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引出部21和/或第二引出部22的位置偏移的产生。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保证引出部与外部电极的连接。
作为其他方法,线圈导体20的第一引出部21和/或第二引出部22也可以仅一部分埋设于外侧凸部121。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第二引出部22除其上表面(以及端面221)以外的部分埋设于外侧凸部121。在图13所示的结构例中,线圈导体20的第二引出部22的上表面与外侧凸部121的上表面共面。在图14所示的其它例子中,也可以第二引出部22除其上表面及侧面的一部分(以及端面221)以外的部分埋设于外侧凸部121。在图14所示的结构例中,线圈导体20的第二引出部22的一部分设置在从第一磁性体部11的外侧凸部121的上表面突出的位置。
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各结构要素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磁性体部11以及第二磁性体部13)
如上所述,第一磁性体部11以及第二磁性体部13中含有的第一磁性粒子以及第二磁性粒子可以是金属磁性体粒子。构成金属磁性体粒子的金属磁性体例如可以是选自Fe-Si-Cr合金、Fe(羰基)、电磁软铁(Fe)、硅钢(Fe-3Si)、铁-铝(Fe-3.5Al)、铝铁高导磁合金(Fe-16Al)、珀明德铁钴系高磁导率合金(Fe-50Co-2V)、铁硅铝磁合金(Fe-9.5Si-5.5Al)、45坡莫合金(Fe-45Ni)、78坡莫合金(Fe-78.5Ni)、镍钼铁超导磁合金(Fe-95Ni-5Mo)、镍铁高导磁合金(Fe-77Ni-2Cr-5Cu)、硬质棕榈(Fe-79Ni-9Nb)、铁基非晶体(Fe-5Si-3B)以及Co基非晶体(Co81.8-Fe4.2-Ni4.2-Si10-B20)中的一种以上的材料。
优选第一磁性体部11以及/或者第二磁性体部13还含有树脂。在第一磁性体部11以及/或者第二磁性体部13含有树脂的情况下,磁性粒子(第一磁性粒子以及/或者第二磁性粒子)彼此可以通过树脂结合,其结果,能够使第一磁性体部11以及/或者第二磁性体部13的基体强度提高。另外,在第一磁性体部11以及/或者第二磁性体部13含有树脂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树脂接合第一磁性体部11和第二磁性体部13,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树脂例如可以是环氧树脂以及/或者苯氧基树脂。第一磁性体部11以及/或者第二磁性体部13不仅含有磁性粒子(第一磁性粒子以及/或者第二磁性粒子)及树脂,还可以含有固化剂、固化促进剂、填料、阻燃材料、偶联剂、分散剂、表面处理剂、流平剂、低弹性化橡胶成分、低弹性橡胶粒子、增粘剂以及/或者触变剂等。
如图2及图4~图11所示,外侧凸部121可以在基体10的侧面露出。外侧凸部12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如图3的(a)、图3的(c)以及图12~图14所示在剖视下为大致梯形形状。若考虑到模具的加工性等,则外侧凸部121的形状优选为在剖视下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半圆形等。
外侧凸部121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一磁性体部11可以具备1~9个外侧凸部121。包围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的外侧凸部121的配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如图2及图9所示在俯视下为+(加号)形状、或者如图4、图5以及图10所示在俯视下为X字形状、或者如图8所示在俯视下为Y字形状。
优选外侧凸部121的最大宽度比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的宽度窄。在外侧凸部121的最大宽度比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的宽度窄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另外,优选外侧凸部121的最大宽度在供该外侧凸部121露出的基体10的侧面,为基体10的宽度的1/4以上5/6以下左右。另外,在从线圈导体20的卷绕轴方向观察时,外侧凸部121以及内侧凸部122在第一磁性体部11的整个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的合计优选为5%以上97%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上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70%以下。
(线圈导体20)
线圈导体2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椭圆形或圆形。图1所示的线圈导体20是α卷绕的线圈,但线圈的卷绕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在线圈部件1的尺寸为1608尺寸的情况下,线圈导体20的尺寸例如可以是长边方向1.3mm,短边方向0.5mm,高度方向0.5mm。
(第一外部电极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32)
第一外部电极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32可以由Ag、Cu、Ni或Sn等金属导体构成,也可以还包含玻璃。外部电极(第一外部电极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32)能够通过将含有金属导体的导电性糊剂涂敷于基体10并进行烧结而形成。也可以在外部电极的表面进一步形成镀层。另外,也可以不是使用导电性糊剂的方法,而是通过溅射或直接镀敷来形成外部电极。
(绝缘体部)
优选基体10在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之间还包括绝缘体部。绝缘体部的组成能够根据所希望的特性而适当地调整。例如,通过设置导磁率比第一磁性体部11及第二磁性体部13低的层作为绝缘体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或者,通过在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之间设置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层作为绝缘体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或者,通过设置导磁率比第一磁性体部11及第二磁性体部13高的层作为绝缘体部,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线圈部件1的电感。绝缘体部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组成不同的多个层构成。
另外,通过设置树脂的含量比第一磁性体部11及第二磁性体部13多的磁性体部作为绝缘体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的接合强度。例如,为了提高导磁率,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1以及第二磁性体部13中的磁性粒子的含量(即降低树脂的含量),并且在第一磁性体部11与第二磁性体部13之间设置树脂含量高的绝缘体部,从而能够实现更高的导磁率和更高的接合强度。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基体10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1608尺寸、2012尺寸或2520尺寸等。
[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然而,以下说明的方法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以下的方法。
线圈部件1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具有规定形状的凹部的模具的工序(模具准备工序)、将线圈导体20配置于模具的工序(线圈导体配置工序)、将第一磁性体片材按压到模具的工序(第一磁性体片材按压工序)、将线圈导体20以及第一磁性体片材从模具取下的工序(取下工序)、将第二磁性体片材按压到第一磁性体片材以及线圈导体20上而得到层叠体的工序(第二磁性体片材按压工序)、以及将层叠体切断成规定尺寸而得到线圈部件1的工序(切断工序)。
(模具准备工序)
首先,准备模具,该模具具有与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凹部、和位于凹部的外侧且从凹部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槽状的凹部。图15表示模具100的一个例子。模具100具有凹部101和凸部103。可以在模具100预先涂敷脱模剂等。另外,在基体10包括绝缘体部的情况下,也可以预先将作为第三磁性体部的磁性体片材等应用于模具100。模具的凹部101的形状能够根据线圈导体20的形状以及成品的线圈部件1中的外侧凸部121的宽度而适当地设定。例如,与外侧凸部121对应的凹部101的深度和与内侧凸部122对应的凹部101的深度可以不同。另外,在与线圈导体20对应的凹部101的深度比与内侧凸部122对应的凹部101的深度更深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线圈导体20的位置偏移。
(线圈导体配置工序)
接下来,将线圈导体20配置于模具100。线圈导体20的卷绕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卷绕轴相对于凹部的底面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在凹部101的内部,并且线圈导体的第一引出部21以及第二引出部22中的至少一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槽状的凹部101的内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大致垂直”是在90°±10°的范围内的意思。
(第一磁性体片材按压工序)
接下来,将含有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片材111按压到模具100,并将线圈导体20的至少一部分埋入第一磁性体片材111。在进行该埋入时,形成外侧凸部以及内侧凸部。
第一磁性体片材111可以通过将原料(第一磁性粒子、树脂以及固化剂等添加剂)以规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形为片状来制造。在混合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入溶剂来调整粘度。作为溶剂,可以使用MEK(甲乙酮)、N,N-二甲基甲酰胺(DMF)、PGM(丙二醇单甲醚)、PMA(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DPM(二丙二醇单甲醚)、DPMA(二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以及/或者γ-丁内酯等。成形为片状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通过将树脂成分为未固化状态(A阶段状态)的混合物涂敷于由PET薄膜等构成的支承基材上并加热,从而能够在支承基材上形成由半固化状态(B阶段状态)的树脂成分构成的第一磁性体片材111。加热例如可以使用热风干燥机来进行。A阶段状态的树脂成分是指包含未进行固化反应的环氧树脂以及苯氧基树脂的成分。另外,B阶段状态的树脂成分是指包含通过加热环氧树脂以及苯氧基树脂,使环氧树脂以及苯氧基树脂的固化反应进行了一部分,但未完全固化的状态的树脂的成分。
将这样的第一磁性体片材111按压到模具100,并将线圈导体20的至少一部分埋入第一磁性体片材111。由此,将第一磁性体片材111填充到线圈导体20的内部。第一磁性体片材111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仅按压一片第一磁性体片材111,也可以重叠按压多片第一磁性体片材111。可以与该按压工序同时或者在按压工序之后进行加热,使第一磁性体片材111固化。固化条件可以根据树脂的种类以及含量等而适当地设定。
(取下工序)
接下来,将线圈导体20以及第一磁性体片材111从模具100取下。在从模具100取出的第一磁性体片材111的表面形成有与外侧凸部121以及内侧凸部122对应的凸部112。
(第二磁性体片材按压工序)
接下来,将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片材113按压到第一磁性体片材111以及线圈导体20上,形成第一磁性体片材111和第二磁性体片材113被接合的层叠体(图16)。此时,在形成还包括绝缘体部的基体10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可以在第一磁性体片材111与第二磁性体片材113之间设置第三磁性体片材114。第二磁性体片材113以及第三磁性体片材114能够以与第一磁性体片材111同样的步骤制作。通过将第二磁性体片材113按压到第一磁性体片材111的埋入了线圈导体20的一侧并使其压接,从而能够形成第一磁性体片材111和第二磁性体片材113被接合的层叠体。第二磁性体片材113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仅按压一片第二磁性体片材113,也可以重叠按压多片第二磁性体片材113。也可以与该按压工序同时或者在按压工序之后进行加热,使第二磁性体片材113固化。固化条件可以根据树脂的种类以及含量等而适当地设定。
(切断工序)
接下来,将层叠体切断成规定的尺寸,得到线圈部件1。切断例如可以通过切割等进行。分片化的线圈部件1为了进行尺寸调整,可以实施滚筒研磨等研磨。
也可以在这样得到的线圈部件的两个端面(在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为基体10的第一侧面10a以及第二侧面10b),涂敷导电性糊剂并进行烧结,从而形成外部电极(第一外部电极以及第二外部电极)。也可以在外部电极的表面进一步形成镀层。另外,也可以代替使用导电性糊剂的方法,而通过溅射或直接镀敷来形成外部电极。
本发明包括以下方式,但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式。
(方式1)
一种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内部的线圈导体,
基体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卷绕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在与卷绕轴正交且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基体包括含有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部、和设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主面且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部,
线圈导体具备卷绕部、和被引出到基体的任一个侧面的第一引出部及第二引出部,
第一磁性体部在其主面,具有设置在卷绕部的外侧的外侧凸部和设置在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凸部,
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一个侧面或邻接的两个侧面露出。
(方式2)
根据方式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第一引出部或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外侧凸部的内部。
(方式3)
根据方式1或2所记载的线圈部件,第一磁性体部在其主面具有多个外侧凸部。
(方式4)
根据方式3所记载的线圈部件,第一磁性体部具有四个外侧凸部,
第一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一侧面露出,
第二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二侧面露出,
第三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三侧面露出,
第四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四侧面露出,
第一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
(方式5)
根据方式3所记载的线圈部件,第一磁性体部具有四个外侧凸部,
第一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三侧面露出,
第二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二侧面以及第四侧面露出,
第三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露出,
第四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一侧面以及第四侧面露出,
第一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
(方式6)
一种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内部的线圈导体,
基体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卷绕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在与卷绕轴正交且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基体包括含有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部、和设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主面且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部,
线圈导体具备卷绕部、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
第一磁性体部在其主面具有设置在卷绕部的外侧的四个外侧凸部,
第一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一侧面露出,
第二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二侧面露出,
第三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三侧面露出,
第四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四侧面露出,
第一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
(方式7)
一种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内部的线圈导体,
基体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卷绕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在与卷绕轴正交且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基体包括含有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部、和设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主面且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部,
线圈导体具备卷绕部、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
第一磁性体部在其主面具有设置在卷绕部的外侧的四个外侧凸部,
第一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三侧面露出,
第二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二侧面以及第四侧面露出,
第三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露出,
第四外侧凸部仅在基体的第一侧面以及第四侧面露出,
第一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外侧凸部,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外侧凸部。
(方式8)
根据方式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中的至少一方除其端面以外的整体埋设于外侧凸部。
(方式9)
根据方式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第一磁性体部还含有树脂。
(方式10)
根据方式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还包括与第一引出部电连接的第一外部电极和与第二引出部电连接的第二外部电极。
(方式11)
根据方式1~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基体在第一磁性体部与第二磁性体部之间还包括绝缘体部。
(方式12)
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是方式1~1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模具的工序,其中,该模具具有与线圈导体的卷绕部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凹部、和位于凹部的外侧且从凹部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槽状的凹部;
将线圈导体配置于模具的工序,其中,线圈导体的卷绕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的内部,以便卷绕轴相对于凹部的底面大致垂直,并且线圈导体的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槽状的凹部的内部;
将含有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片材按压到模具,并将线圈导体的至少一部分埋入第一磁性体片材的工序;
将线圈导体以及第一磁性体片材从模具取下的工序;
将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片材按压到第一磁性体片材以及线圈导体上,形成第一磁性体片材和第二磁性体片材接合的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将层叠体切断成规定的尺寸,得到线圈部件的工序。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能够提高构成线圈部件的基体的第一磁性体部和第二磁性体部的接合强度,因此能够适用于要求较高可靠性的用途。

Claims (19)

1.一种线圈部件,是包括基体和设置在所述基体内部的线圈导体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所述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所述卷绕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在与所述卷绕轴正交且与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所述基体包括含有第一磁性粒子以及树脂的第一磁性体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磁性体部的主面且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部,
所述线圈导体具备卷绕部、和被引出到所述基体的任一个侧面的第一引出部及第二引出部,
所述第一磁性体部在所述主面,具有设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外侧的外侧凸部、和设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内侧的内侧凸部,
在所述第一磁性体部与所述第二磁性体部之间存在非连续的面,
所述第一磁性体部为一体形成,
所述外侧凸部沿与所述卷绕部分离的方向延伸,仅在所述基体的一个侧面或邻接的两个侧面露出,
所述第一引出部或所述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外侧凸部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性体部在所述主面具有多个所述外侧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性体部具有四个所述外侧凸部,
第一外侧凸部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一侧面露出,
第二外侧凸部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二侧面露出,
第三外侧凸部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三侧面露出,
第四外侧凸部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四侧面露出,
所述第一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外侧凸部,所述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外侧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性体部具有四个所述外侧凸部,
第一外侧凸部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三侧面露出,
第二外侧凸部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四侧面露出,
第三外侧凸部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三侧面露出,
第四外侧凸部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四侧面露出,
所述第一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外侧凸部,所述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外侧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出部以及所述第二引出部中的至少一方除其端面以外的整体埋设于所述外侧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出部以及所述第二引出部中的至少一方除其端面以外的整体埋设于所述外侧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引出部电连接的第一外部电极、和与所述第二引出部电连接的第二外部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引出部电连接的第一外部电极、和与所述第二引出部电连接的第二外部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在所述第一磁性体部与所述第二磁性体部之间还包括绝缘体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在所述第一磁性体部与所述第二磁性体部之间还包括绝缘体部。
11.一种线圈部件,是包括基体和设置在所述基体内部的线圈导体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所述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所述卷绕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在与所述卷绕轴正交且与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所述基体包括含有第一磁性粒子以及树脂的第一磁性体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磁性体部的主面且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部,
所述线圈导体具备卷绕部、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
所述第一磁性体部在所述主面具有设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外侧的四个外侧凸部,
在所述第一磁性体部与所述第二磁性体部之间存在非连续的面,
所述第一磁性体部为一体形成,
第一外侧凸部沿与所述卷绕部分离的方向延伸,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一侧面露出,
第二外侧凸部沿与所述卷绕部分离的方向延伸,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二侧面露出,
第三外侧凸部沿与所述卷绕部分离的方向延伸,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三侧面露出,
第四外侧凸部沿与所述卷绕部分离的方向延伸,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四侧面露出,
所述第一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外侧凸部,所述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外侧凸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出部以及所述第二引出部中的至少一方除其端面以外的整体埋设于所述外侧凸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引出部电连接的第一外部电极、和与所述第二引出部电连接的第二外部电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在所述第一磁性体部与所述第二磁性体部之间还包括绝缘体部。
15.一种线圈部件,是包括基体和设置在所述基体内部的线圈导体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是大致矩形,并具有在所述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在与所述卷绕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在与所述卷绕轴正交且与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所述基体包括含有第一磁性粒子以及树脂的第一磁性体部、和设置于该第一磁性体部的主面且含有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部,
所述线圈导体具备卷绕部、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
所述第一磁性体部在所述主面具有设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外侧的四个外侧凸部,
在所述第一磁性体部与所述第二磁性体部之间存在非连续的面,
所述第一磁性体部为一体形成,
第一外侧凸部沿与所述卷绕部分离的方向延伸,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三侧面露出,
第二外侧凸部沿与所述卷绕部分离的方向延伸,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四侧面露出,
第三外侧凸部沿与所述卷绕部分离的方向延伸,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三侧面露出,
第四外侧凸部沿与所述卷绕部分离的方向延伸,仅在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四侧面露出,
所述第一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外侧凸部,所述第二引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外侧凸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出部以及所述第二引出部中的至少一方除其端面以外的整体埋设于所述外侧凸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引出部电连接的第一外部电极、和与所述第二引出部电连接的第二外部电极。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在所述第一磁性体部与所述第二磁性体部之间还包括绝缘体部。
19.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模具的工序,其中,所述模具具有与所述线圈导体的所述卷绕部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凹部、和位于所述凹部的外侧且从所述凹部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槽状的凹部;
将所述线圈导体配置于所述模具的工序,其中,所述线圈导体的所述卷绕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内部,以便所述卷绕轴相对于所述凹部的底面大致垂直,并且所述线圈导体的所述第一引出部以及所述第二引出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槽状的凹部的内部;
将含有所述第一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片材按压到所述模具,将所述线圈导体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所述第一磁性体片材的工序;
将所述线圈导体以及所述第一磁性体片材从所述模具取下的工序;
将含有所述第二磁性粒子的第二磁性体片材按压到所述第一磁性体片材以及所述线圈导体上,形成所述第一磁性体片材与所述第二磁性体片材被接合的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层叠体切断成规定的尺寸,得到线圈部件的工序。
CN202011058520.XA 2019-10-09 2020-09-30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6524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6178A JP7327070B2 (ja) 2019-10-09 2019-10-09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186178 2019-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2446A CN112652446A (zh) 2021-04-13
CN112652446B true CN112652446B (zh) 2024-02-23

Family

ID=75346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58520.XA Active CN112652446B (zh) 2019-10-09 2020-09-30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91090B2 (zh)
JP (1) JP7327070B2 (zh)
KR (1) KR102551021B1 (zh)
CN (1) CN1126524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29260B4 (de) * 2019-10-30 2021-06-10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chaltung mit Transformator und entsprechendes Verfahren
KR20220009212A (ko) * 2020-07-15 2022-01-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20240055526A (ko) 2022-10-20 2024-04-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9641A (zh) * 2009-04-10 2010-10-13 东光株式会社 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和表面安装电感器
JP2013110184A (ja) * 2011-11-18 2013-06-06 Toko Inc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とその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CN105575621A (zh) * 2014-10-31 2016-05-1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CN106816261A (zh) * 2015-11-19 2017-06-09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1515A (en) * 2008-03-17 2009-10-01 Cyntec Co Ltd Indu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reof
JP5329202B2 (ja) 2008-12-19 2013-10-30 東光株式会社 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4685952B2 (ja) 2009-06-19 2011-05-18 義純 福井 巻き線一体型モールドコイルおよび巻き線一体型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6072443B2 (ja) 2011-08-04 2017-02-0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KR102064027B1 (ko) 2014-10-31 2020-01-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시트 타입 인덕터
KR102138891B1 (ko) * 2015-04-16 2020-07-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8182209A (ja) * 2017-04-19 2018-11-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US11367556B2 (en) * 2018-03-29 2022-06-21 Tdk Corporation Coil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9641A (zh) * 2009-04-10 2010-10-13 东光株式会社 表面安装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和表面安装电感器
JP2013110184A (ja) * 2011-11-18 2013-06-06 Toko Inc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とその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CN105575621A (zh) * 2014-10-31 2016-05-1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CN107464656A (zh) * 2014-10-31 2017-12-1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总成及线圈组件
CN106816261A (zh) * 2015-11-19 2017-06-09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91090B2 (en) 2023-10-17
US20210110965A1 (en) 2021-04-15
CN112652446A (zh) 2021-04-13
JP2021061376A (ja) 2021-04-15
KR102551021B1 (ko) 2023-07-05
KR20210042251A (ko) 2021-04-19
JP7327070B2 (ja) 202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52446B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2019065B1 (ko) 면실장 인덕터의 제조방법
US10614950B2 (en) Coil component assembly for mass production of coil components and coil components made from coil component assembly
US9659705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surface-mount inductor
JP6062691B2 (ja) シート状インダクタ、積層基板内蔵型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EP2561524B1 (en) Laminated magnetic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e with soft magnetic powder polymer composite sheets
JP5115691B2 (ja) コイル装置、及びコイ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593986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039158B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30222101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KR102052770B1 (ko) 파워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275057B (zh) 线圈部件
US20220208445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2313632A (ja) 磁性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749450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931228B (zh) 表面安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456729B2 (ja) インダクタ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25720B1 (ko) 임베디드 코일을 이용한 파워 인덕터 및 제조방법
US20180033544A1 (en) Laminated coil
CN115148469A (zh) 电感器以及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JP6927115B2 (ja)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172949A1 (ja)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US20230230754A1 (en) Coil component
US20230063586A1 (en) Coil component
JP2021141306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