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9799A - Rfid通信系统及rfid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Rfid通信系统及rfid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9799A
CN112639799A CN201980057484.4A CN201980057484A CN112639799A CN 112639799 A CN112639799 A CN 112639799A CN 201980057484 A CN201980057484 A CN 201980057484A CN 112639799 A CN112639799 A CN 112639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der
writer
tag
signal
writ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74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9799B (zh
Inventor
肥塚八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639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9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9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9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7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interrog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01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resolving collis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simultaneously or concurrently interrogated record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FID通信系统,实现与RF标签的高灵敏度且长距离的通信。多个读写器(10A、10B)中,在特定的读写器(10A)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期间中,其他读写器(10B)从RF标签(40)接收信号,并且多个读写器(10A、10B)分别包含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发送期间、及从RF标签(40)接收信号的接收期间的两者。

Description

RFID通信系统及RFID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通信系统及RFID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下述RFID系统,即:为了在制造现场或物流现场进行固体管理,而从安装于个体的射频(Radio Frequency,RF)标签读出数据或向所述RF标签写入数据,在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以下简称为“PLC”)等工业控制装置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这些RFID系统存在下述问题,即:发送距离受到限定,即便在动作范围内,也由电波的干扰及冲突导致数据的可靠性降低等。因此,为了规模大且在复杂空间中也实现充分的可接收范围,确定RFID的位置,而提供了包括多个接收天线及多个发送天线的RFID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专利特表2011-520097(2011年7月14日公表)”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RFID系统中,在与RF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时,需要自身持续振荡电波。但是,有时自身振荡的电波作为噪声(noise)而对从RF标签接收的信号造成不良影响。
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将发送天线与接收天线设置于不同位置的结构中,为了防止从发送天线出射的电波对由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造成影响,需要将发送天线与接收天线远离地设置。此时,这些天线与读写器本体之间均需要由同轴电缆连接。
即,若这样将发送天线与接收天线远离地设置,则有以同轴电缆传输的信号的功率衰减而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比)劣化等问题。而且,同轴电缆昂贵,因而若延长发送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则也有成本高涨等问题。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是鉴于所述情况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FID通信系统,此RFID通信系统实现与RF标签的高灵敏度且长距离的通信。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RFID通信系统构成为包括:多个读写器,在与RF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多个所述读写器中,在特定的所述读写器向所述RF标签发送信号的期间中,其他的所述读写器从所述RF标签接收信号,并且多个所述读写器分别包含向所述RF标签发送信号的发送期间、及从所述RF标签接收信号的接收期间的两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提供一种RFID通信系统,此RFID通信系统实现与RF标签的高灵敏度且长距离的通信。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使用RFID通信系统的系统环境的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的RFID通信系统的要部结构的框图。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读写器与RF标签之间的信号的流动的图。
图4为表示从RF标签读出数据的情况下的、读写器与RF标签之间的数据的流动的一例的图。
图5为表示从RF标签多次读出数据的情况下的、读写器与RF标签之间的数据的流动的一例的图。
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使用变形例的RFID通信系统的系统环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侧面的实施方式(以下也表述为“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适用例
首先,使用图1对适用本发明的场景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RFID通信系统100的系统环境的图。
如图1所示,RFID通信系统100构成为包括多个读写器10(10A、10B)。RFID通信系统100例如为用于在生产现场在与RF标签40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的系统,所述RF标签40是为了进行零件或制品等物品的个体管理而使用。
RFID通信系统100根据从作为上位机器的PLC 50接收的指令,在与RF标签40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而且,在特定的读写器10(例如读写器10A)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期间中,其他读写器10(例如读写器10B)从RF标签40接收信号。多个读写器10A、10B分别包含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发送期间、及从RF标签40接收信号的接收期间两者。
这样,RFID通信系统100可通过在多个读写器10A、10B间调换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单元、与从RF标签40接收信号的单元,从而抑制发送电波对接收信号的影响。
§2结构例
以下,基于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RFID通信系统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使用RFID通信系统100的系统环境的图。图2为表示RFID通信系统100的要部结构的框图。
[RFID通信系统100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读写器10A、10B分别经由交换式集线器(switching hub)60通过以太网(Ethernet,注册商标)连接于PLC 50。另外,通信网络不限定于以太网(Ethernet),可由任意的现场网络来实现。读写器10A、10B根据来自PLC 50的指令,在与RF标签40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
读写器10A、10B中,接收来自PLC 50的指令的读写器10作为主机发挥功能,其他读写器10作为从机发挥功能。主机侧的读写器10与从机侧的读写器10共享来自PLC 50的指令。
[读写器10的结构]
如图2所示,读写器10分别包含上位通信控制部11(11A、11B)、RF通信控制部20(20A、20B)、天线25(25A、25B)、及读写(Read Write,RW)通信控制部30(30A、30B)。
上位通信控制部11控制与PLC 50之间的通信。上位通信控制部11在与PLC 50之间执行无线通信、或者经由总线或网络的有线通信。
通过上位通信控制部11进行的控制,读写器10在与PLC 50之间进行通信。上位通信控制部11经由交换式集线器60接收从PLC 50发送的指令,根据所述指令而在与RF标签40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
另外,图2所示的示例中,表示了多个读写器10A、10B各自包括上位通信控制部11的结构,但也可为下述结构,即:多个读写器10A、10B的至少一个包括上位通信控制部11,包括上位通信控制部11的特定读写器10作为主机而总括控制其他读写器10。作为主机发挥功能的特定的读写器10也可经由RW通信控制部20,在与其他读写器10之间共享经由上位通信控制部11所接收的来自控制器的指令。
根据这些结构,PLC 50无需辨识下述情况,即:多个读写器10A、10B协作而与RF标签40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而且,PLC 50无需得知几台读写器10用于RFID通信系统100中。由此,可与使用一台读写器10在与RF标签40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或写入的通常处理同样地,从PLC 50发送指示。因此,可将RFID通信系统100容易地组入至现有的系统而使用。
天线25实现与RF标签40之间的、利用电波的数据互换(通信)。天线25基于RF通信控制部20的控制,对RF标签40送出包含命令信号的电磁波,并且接收针对命令的、来自RF标签40的响应信号。
RF通信控制部20经由天线25而执行针对RF标签40的命令信号的送出、及响应信号的接收,在与RF标签40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另外,RF通信控制部20也可为具有总括控制读写器10的各部的功能的运算装置。RF通信控制部20例如也可通过一个以上的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等)执行存储于一个以上的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ROM)等)的程序,从而控制读写器10的各部。
RF通信控制部20包括数据处理部21(21A、21B),利用数据处理部21的功能,来解读上位通信控制部11从PLC 50接收的指令。从PLC 50接收的指令中,有指定与RF标签40之间的数据写入的写命令、及指定与RF标签40之间的数据读出的读命令。写命令及读命令中,包含PLC 50与读写器10之间的数据交换尺寸相关的数据。
而且,RF通信控制部20利用数据处理部21的功能,将从PLC 50接收的写命令所含的数据转换为可写入RF标签40的数据。RF通信控制部20例如将从PLC 50接收的写命令所含的八进制码、十六进制码、六十四进制码等数据转换为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American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ASCII code)的数据。
而且,作为对从PLC 50接收的读命令的响应,RF通信控制部20利用数据处理部21的功能,将在与RF标签40之间读出的数据转换为可转送至PLC50的数据。RF通信控制部20例如将在与RF标签40之间读出的数字串数据转换为八进制码、十六进制码、六十四进制码等数据。
而且,虽然详细情况将于后述,但RF通信控制部20利用数据处理部21的功能,将从RF标签40读出的数据与其他读写器10从RF标签40读出的数据合并(merge),转换为可转送至PLC 50的数据。
RW通信控制部30控制与其他读写器10之间的通信。RW通信控制部30在与其他读写器10之间执行经由总线或网络的有线通信。RW通信控制部30经由进行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信号的通信的通信线而连接于其他读写器10。另外,与其他读写器10的通信也经由上位通信控制部11经以太网(Ethernet)进行。关于与他读写器10的通信的详细情况,将于后述。
RW通信控制部30在与其他读写器10之间,共享上位通信控制部11从PLC 50接收的指令。而且,RW通信控制部30在与其他读写器10之间,共享RF通信控制部20在与RF标签40之间收发的信号的信息。而且,RW通信控制部30在与其他读写器10之间,交接切换从RF通信控制部20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发送期间、与RF通信控制部20从RF标签40接收信号的接收期间的信号。
例如,在多个读写器10中特定的读写器10仅包含接收期间,其他读写器仅包含发送期间的情况下,特定的读写器10需要在从RF标签40接收回应后,将接收到回应这一情况传达给其他读写器10,而无法立即进入后续的信号。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读写器10A、10B间切换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因而可利用多个读写器10,在接收来自RF标签40的回应后,立即进入后续的发送。
[关于I/O信号的流动]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多个读写器10A、10B与RF标签40之间的信号的流动的图。如图3所示,若从作为主机发挥功能的特定的读写器10A进行针对RF标签40的命令发送,则作为从机发挥功能的其他读写器10B探测读写器10A的发送信号的频率,调整自身的锁相环(phase locked loop,PLL)频率,与读写器10A契合。
特定的读写器10A在RF标签40送出响应的期间中持续发送非调制波,所述响应是RF标签40针对所述读写器10A向RF标签40发送的命令而作出。RF标签40送出的响应由其他读写器10B接收。读写器10B将从RF标签40接收的响应解调。
若其他读写器10B的、从RF标签40的响应接收结束,则特定的读写器10A利用RW通信控制部30A的功能,将切换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的收发切换信号作为I/O信号发送至其他读写器10B。RW通信控制部30A将收发切换信号作为表示发送期间结束的发送结束信号发送至其他读写器10B。特定的读写器10A立即停止振荡非调制波。
特定的读写器10A的I/O信号在从开始发送命令到停止振荡非调制波为止的期间中接通(ON),其他读写器10B的I/O信号在此期间中断开(OFF)。这样,多个读写器10A、10B中,在特定的读写器10A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期间中,其他读写器10B从RF标签接收信号。
在接收来自RF标签40的响应的接收期间中,在从特定的读写器10A接收到表示发送期间结束的发送结束信号的时间点,其他读写器10B开始振荡,开始发送期间。其他读写器10B对RF标签40发送命令,若命令发送结束,则在RF标签40送出针对所述命令的响应的期间中,持续发送非调制波。
RF标签40送出的响应由特定的读写器10A接收。读写器10A将从RF标签40接收的响应解调。若特定的读写器10A的、从RF标签40的响应接收结束,则其他读写器10B利用RW通信控制部30B的功能,将切换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的收发切换信号发送至特定的读写器10A。RW通信控制部30B将收发切换信号作为表示发送期间结束的发送结束信号发送至特定的读写器10A。其他读写器10A立即停止振荡非调制波。
其他读写器10B的I/O信号在从开始发送命令到停止振荡非调制波为止的期间中接通(ON),特定的读写器10A的I/O信号在所述期间中断开(OFF)。这样,多个读写器10A、10B中,在其他读写器10B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期间中,特定的读写器10A从RF标签40接收信号。
这样,多个读写器10A、10B分别包含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发送期间、及从RF标签40接收信号的接收期间两者。由此,可在多个读写器10A、10B间,分为发送侧的读写器10、与接收侧的读写器10,可抑制发送电波对接收信号的影响。而且,多个读写器10A、10B间可由价廉的以太网电缆而非昂贵的同轴电缆连接,因而可抑制成本高涨。进而,也不会产生使用长的同轴电缆的情况下产生的、信号的强度衰减的问题。
而且,特定的读写器10A的RW通信控制部30A进行下述控制,即:在包括所述RW通信控制部30A的读写器10A中发送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输出表示发送期间结束的发送结束信号,并且在包括所述RW通信控制部10A的读写器10A的接收期间中,在接收到发送结束信号的时间点,开始所述读写器10A的发送期间。
而且,其他读写器10B的RW通信控制部30B进行下述控制,即:在包括所述RW通信控制部30B的读写器10B中发送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输出表示发送期间结束的发送结束信号,并且在包括所述RW通信控制部10B的读写器10B的接收期间中,在接收到发送结束信号的时间点,开始所述读写器10B的发送期间。
由此,可在多个读写器10A、10B间迅速进行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的切换。因此,在使用多个读写器10A、10B一边切换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一边进行与RF标签40之间的数据的读出或写入的处理的情况下,数据的收发不会产生延迟。
[关于数据的流动]
图4及图5为表示PLC 50、多个读写器10A、10B以及RF标签40之间的数据的流动的图。另外,图4及图5所示的示例中,表示读写器10与RF标签40之间的通信以16位单位进行的情况。而且,图4及图5所示的示例中,表示从RF标签40读出数据的处理的流程,但进行向RF标签40进行写入数据的处理的情况也成为同样的流程。
如图4所示,多个读写器10A、10B中,作为主机发挥功能的特定的读写器10A利用上位通信控制部11A的功能,从PLC 50接收指示从RF标签40读出数据的读指示。特定的读写器10A利用RW通信控制部10A的功能,经由上位通信控制部11A经以太网(Ethernet)向其他读写器10B发送从PLC50接收到指示的通知,在与其他读写器10B之间共享来自PLC 50的指示。
而且,特定的读写器10A若从PLC 50接收指示,则利用RF通信控制部20A的功能,对RF标签40经天线25A发送要求响应的询问(Query)。
作为来自特定的读写器10A的询问的响应,RF标签40发送16位的随机数。从RF标签40发送的16位的随机数由其他读写器10B接收。其他读写器10B利用RF通信控制部20B的功能,使用从RF标签40接收的16位的随机数,对RF标签40发送要求提供识别信息的识别信息读出命令。
RF标签40接收识别信息读出命令,作为响应而发送识别信息。从RF标签40发送的识别信息由特定的读写器10A接收。特定的读写器10A利用RF通信控制部20A的功能,使用从RF标签40接收的识别信息,要求提供用于数据处理(data handling)的处理随机数。
RF标签40接收要求提供处理随机数的命令,发送16位的处理随机数。从RF标签40发送的处理随机数由其他读写器10B接收。其他读写器10B利用RF通信控制部20B的功能,使用从RF标签40接收的处理随机数,对RF标签40发送要求读出数据的读出命令。
作为针对所接收的读出命令的响应,RF标签40从存储器读出16位的数据并发送。从RF标签40发送的数据由特定的读写器10A接收。特定的读写器10A利用RF通信控制部20A的数据处理部21A的功能,对从RF标签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用于提供给PLC 50的回应数据。特定的读写器10A利用上位通信控制部11A的功能,将RF通信控制部20A生成的回应数据发送至PLC 50。
如图5所示,在从RF标签40读出的数据的尺寸大于一次通信可读出的数据单位的情况下,利用多个读写器10A、10B,一边切换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一边从RF标签40多次读出数据。在多个读写器10A、10B与RF标签40之间交接随机数、识别信息、处理随机数的盘点相(inventory phase)之后,发送期间的读写器10向RF标签40发送读出命令。
图5所示的示例中,首先从读写器10B向RF标签40发送读出命令,所述读写器10B与从PLC 50接收读出指示的特定的读写器10A不同。作为针对所接收的读出命令的响应,RF标签40从存储器读出16位的数据并发送。从RF标签40发送的数据由处于接收期间的特定的读写器10A接收。
接下来,在读写器10A、10B间,切换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从特定的读写器10A向RF标签40发送读出命令。作为针对所接收的读出命令的响应,RF标签40从存储器读出16位的数据并发送。从RF标签40发送的数据由处于接收期间的其他读写器10B接收。
特定的读写器10A从PLC 50接收的读出指示中,包含从RF标签40读出的数据的容量相关的信息。特定的读写器10A利用RF通信控制部20A的数据处理部21的功能,基于从PLC50接收的指示,检测向RF标签40发送读出命令的次数,并在与其他读写器10B之间共享向RF标签40发送读出命令的次数的信息。
多个读写器10A、10B从RF标签40读出与从PLC 50接收的读出指示相应的容量的数据后,从PLC 50接收读出指示的特定的读写器10A生成用于提供给PLC 50的回应数据。特定的读写器10A利用RW通信控制部30A的功能,经由上位通信控制部11A,经以太网(Ethernet)从其他读写器10B接收其他读写器10B从RF标签40接收的数据。
特定的读写器10A利用RF通信控制部20A的数据处理部21的功能,将从RF标签40接收的数据与从其他读写器10B接收的数据合并而制作回应数据。特定的读写器10A利用上位通信控制部11A的功能将所制作的回应数据发送至PLC 50。
这样,多个读写器10中,从PLC 50接收读出指示的特定的读写器10A将在自身的接收期间中从RF标签40接收的数据、与其他读写器10B在接收期间中从RF标签40接收的数据合并,制作回应数据,并发送至PLC 50。由此,即便使用多个读写器10,PLC 50与特定的读写器10之间的通信也不会变复杂,与RF标签40之间的数据的读出或写入处理不会产生延迟。
[变形例的RFID通信系统200的结构]
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使用变形例的RFID通信系统200的系统环境的图。所述RFID通信系统100中,说明了下述示例,即:使用两台读写器100A、100B,交替切换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在与RF标签40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但是,不限于此,RFID通信系统200也可构成为包括三台以上的多个读写器10A、10B、10C……。
RFID通信系统200中,三台以上的多个读写器10A、10B、10C……中,在特定的读写器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期间中,另一个读写器从RF标签40接收信号。而且,多个读写器分别包含向RF标签40发送信号的发送期间、及从RF标签40接收信号的接收期间两者。
三台以上的多个读写器10A、10B、10C……中,从PLC 50接收指示的读写器10、或包括上位通信控制部11的特定的读写器10也可作为主机发挥功能,且其他多个读写器10作为从机发挥功能。作为主机发挥功能的读写器10将自身从RF标签40读出的数据、与其他多个读写器10从RF标签40读出的数据合并而生成回应数据,发送至PLC 50。
[借由软件的实现例]
读写器10的控制块(特别是上位通信控制部11、RF通信控制部20及RW通信控制部30)既可借由形成于集成电路(IC芯片)等的逻辑电路(硬件)来实现,也可借由软件来实现。
后者的情况下,读写器10包括计算机,此计算机执行作为实现各功能的软件的、程序的命令。所述计算机例如包括一个以上的处理器,并且包括存储有所述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而且,所述计算机中,通过所述处理器从所述记录介质读取所述程序并执行,从而达成本发明的目的。作为所述处理器,例如可使用CPU。作为所述记录介质,除了“暂时性的有形介质”、例如ROM等以外,还可使用带、盘、卡、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的逻辑电路等。而且,也可还包括展开所述程序的RAM等。而且,所述程序也可经可传输所述程序的任意传输介质(通信网络或广播波等)而提供给所述计算机。另外,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也能以通过电子传输将所述程序具现化的、嵌埋于载波的数据信号的形态而实现。
(总结)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RFID通信系统构成为包括:多个读写器,在与RF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多个所述读写器中,在特定的所述读写器向所述RF标签发送信号的期间中,其他的所述读写器从所述RF标签接收信号,并且多个所述读写器分别包含向所述RF标签发送信号的发送期间、及从所述RF标签接收信号的接收期间两者。
根据所述结构,在特定的读写器向RF标签发送信号的期间中,其他读写器自身不振荡电波而从RF标签接收信号,因而可抑制发送电波对接收信号的影响。而且,无需利用长的同轴电缆将发送天线及接收天线的至少任一者与读写器本体连接,因而不会产生信号的劣化,可实现与RF标签的高灵敏度且长距离的通信。
而且,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RFID通信系统也可为,多个所述读写器分别包括:RW通信控制部,控制读写器间的通信,经由所述RW通信控制部在多个所述读写器间交接切换所述发送期间与所述接收期间的信号。
根据所述结构,在多个读写器间相互交接对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进行切换的信号,因而可掌握其他读写器的处理状态,一边确切地切换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一边在与RF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
而且,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RFID通信系统也可为,所述RW通信控制部进行下述控制,即:在包括所述RW通信控制部的所述读写器中所述发送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输出表示发送期间结束的发送结束信号,并且在包括所述RW通信控制部的所述读写器的所述接收期间中,在接收所述发送结束信号的时间点,开始所述读写器的发送期间。
根据所述结构,可在多个读写器间,在特定的读写器进行的发送结束的时间点,迅速开始其他读写器的发送期间。因此,可一边在多个读写器间切换发送期间与接收期间,一边高效率地在与RF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
而且,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RFID通信系统也可为,多个所述读写器的至少一个包括:上位通信控制部,控制与上位的控制器之间的通信,且经由所述RW通信控制部在与其他读写器之间共享经由所述上位通信控制部所接收的来自所述控制器的指示。
根据所述结构,上位的控制器侧只要在与多个读写器中的特定的一个读写器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即可。因此,可不对从上位的控制器侧向RFID通信系统发送的指示进行变更,而使用多个读写器在与RF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
而且,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RFID通信系统也可为,经由所述上位通信控制部从所述控制器接收进行数据的读出的指示的所述读写器将其他读写器从所述RF标签读出的数据合并而制作回应数据,并将所述回应数据发送至所述控制器。
根据所述结构,多个读写器中从上位的控制器接收指示的读写器将多个读写器各自从RF标签读出的数据合并而制作回应数据。因此,上位的控制器可进行与使用一个读写器从RF标签进行数据的读出同样的处理。因此,可不变更控制器与RFID通信系统之间的处理的流程,而使用多个读写器在与RF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
而且,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RFID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为包括多个读写器的RFID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多个读写器在与RF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且所述RFID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规定的一个所述读写器从上位的控制器接收在与RF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的指示;所述规定的一个读写器与其他的多个读写器共享从所述控制器接收的指示;以及在多个所述读写器间,切换向所述RF标签发送信号的发送侧读写器、与从所述RF标签接收信号的接收侧读写器。
根据所述方法,在特定的读写器向RF标签发送信号的期间中,其他的不振荡电波的读写器从RF标签接收信号,因而可抑制发送电波对接收信号的影响。而且,无需利用长的同轴电缆将发送天线及接收天线的至少任一者与读写器本体连接,因而不会产生信号的劣化,可实现与RF标签的高灵敏度且长距离的通信。
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所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符号的说明
10(10A、10B、10C):读写器
11(11A、11B):上位通信控制部
20(20A、20B):RF通信控制部
21(21A、21B):数据处理部
25(25A、25B):天线
30(30A、30B):RW通信控制部
50:PLC(上位机器)
40:RF标签

Claims (6)

1.一种射频识别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读写器,在与射频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
多个所述读写器中,在特定的所述读写器向所述射频标签发送信号的期间中,其他的所述读写器从所述射频标签接收信号,并且
多个所述读写器分别包含向所述射频标签发送信号的发送期间、及从所述射频标签接收信号的接收期间的两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识别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读写器分别包括:读写通信控制部,控制读写器间的通信,
经由所述读写通信控制部在多个所述读写器间交接切换所述发送期间与所述接收期间的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识别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写通信控制部进行下述控制:
在包括所述读写通信控制部的所述读写器中所述发送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输出表示发送期间结束的发送结束信号,
在包括所述读写通信控制部的所述读写器的所述接收期间中,在接收到所述发送结束信号的时间点,开始所述读写器的发送期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射频识别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读写器的至少一个包括:上位通信控制部,控制与上位的控制器之间的通信,且经由所述读写通信控制部在与其他读写器之间,共享经由所述上位通信控制部而接收的来自所述控制器的指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识别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经由所述上位通信控制部从所述控制器接收进行数据的读出的指示的所述读写器将其他读写器从所述射频标签读出的数据合并而制作回应数据,并将所述回应数据发送至所述控制器。
6.一种射频识别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包括多个读写器的射频识别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多个读写器在与射频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且所述射频识别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规定的一个所述读写器从上位的控制器接收在与射频标签之间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的至少任一者的指示;
所述规定的一个读写器与其他多个读写器共享从所述控制器接收的指示;以及
在多个所述读写器间,切换向所述射频标签发送信号的发送侧读写器、与从所述射频标签接收信号的接收侧读写器。
CN201980057484.4A 2018-11-12 2019-10-17 射频识别通信系统及射频识别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639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2120A JP7021627B2 (ja) 2018-11-12 2018-11-12 Rfid交信システム、及びrfid交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18-212120 2018-11-12
PCT/JP2019/040989 WO2020100517A1 (ja) 2018-11-12 2019-10-17 Rfid交信システム、及びrfid交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9799A true CN112639799A (zh) 2021-04-09
CN112639799B CN112639799B (zh) 2024-03-22

Family

ID=70730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7484.4A Active CN112639799B (zh) 2018-11-12 2019-10-17 射频识别通信系统及射频识别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21627B2 (zh)
CN (1) CN112639799B (zh)
DE (1) DE112019005637T5 (zh)
WO (1) WO2020100517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08797A1 (ja) * 2004-07-16 2006-01-26 Fujitsu Limite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rfタグリーダ
WO2006030477A1 (ja) * 2004-09-13 2006-03-2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無線通信制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1174309A (zh) * 2004-07-07 2008-05-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射频识别标签系统及商品振动监测系统
CN101218591A (zh) * 2005-07-20 2008-07-09 因特莱弗莱克斯公司 斜升的询问功率级
WO2009151778A2 (en) * 2008-04-14 2009-12-17 Mojix, Inc.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location estimation and track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4063727A (zh) * 2013-03-19 2014-09-24 欧姆龙株式会社 Rfid系统、通讯装置及通讯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0273B2 (ja) * 1998-03-31 2005-0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識別システム及びヘッド装置
JP5336757B2 (ja) 2008-04-17 2013-11-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リーダ同期システム、リーダ装置、タグ装置およびリーダ同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4309A (zh) * 2004-07-07 2008-05-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射频识别标签系统及商品振动监测系统
WO2006008797A1 (ja) * 2004-07-16 2006-01-26 Fujitsu Limite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rfタグリーダ
WO2006030477A1 (ja) * 2004-09-13 2006-03-2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無線通信制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1218591A (zh) * 2005-07-20 2008-07-09 因特莱弗莱克斯公司 斜升的询问功率级
WO2009151778A2 (en) * 2008-04-14 2009-12-17 Mojix, Inc.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location estimation and track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4063727A (zh) * 2013-03-19 2014-09-24 欧姆龙株式会社 Rfid系统、通讯装置及通讯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9799B (zh) 2024-03-22
WO2020100517A1 (ja) 2020-05-22
JP7021627B2 (ja) 2022-02-17
JP2020079989A (ja) 2020-05-28
DE112019005637T5 (de) 2021-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27315B2 (en) Ahead-of-time scheduling of commands in RFID reader systems
KR100912076B1 (ko) 리더/태그 통합형 rfid 장치 및 방법
CN101647028B (zh) 在自动化组件和移动操作终端之间建立无线通信连接的方法
JP7478327B2 (ja) 無線装置信号を変換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8055089B (zh) Nfc装置的工作频率确定方法及装置
JPH07296125A (ja) リーダライタ及び非接触icカードシステム
US9501731B2 (en) Multi-frequency transponder
EP3076339A1 (en) Multi-frequency transponder
US20070176755A1 (en) Method for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and a transponder
JP4336379B2 (ja) Rfidキャリアセンス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るrfidシステム
KR20060113228A (ko) 리더-태그 간의 통신하는 무선주파수인식 시스템
JP2010505357A (ja) 無線周波信号生成のためのプログラマブルチップ設計及びその方法
JP2006178556A (ja) 接触式データ通信装置、送受信装置、および送受信方法
US10085268B2 (en)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08234265A (ja) Rfid装置、rfid装置用プログラム、rfid制御方法、及びrfidシステム
CN112639799B (zh) 射频识别通信系统及射频识别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2528688B (zh) 射频标签控制方法、响应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阅读器、射频标签
CN102682250A (zh) 一种电池辅助式rfid标签芯片信号反射方法
EP2111012B1 (en) Reader/writer,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data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875162B (zh) Nfc读取器与双nfc接口应答器之间的数据交换装置
JP4490882B2 (ja) 無線タグ用リーダライタ
CN110661554B (zh) 射频电路、射频标签以及通信系统
CN112106071B (zh) 射频识别通信单元及其控制方法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5016142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upply of power to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JP2010225127A (ja) Rfidリーダライ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