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24318B -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24318B
CN112624318B CN202011350481.0A CN202011350481A CN112624318B CN 112624318 B CN112624318 B CN 112624318B CN 202011350481 A CN202011350481 A CN 202011350481A CN 112624318 B CN112624318 B CN 1126243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collecting pipe
sewage collecting
sludg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504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24318A (zh
Inventor
庄志杰
林立娘
郑漳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NNC Huache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NNC Huache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NNC Huache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NNC Huache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5048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243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24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24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24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243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36Particular type of activated sludge install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20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using diffusers
    • C02F3/201Perforated, resilient plastic diffusers, e.g. membranes, sheets, foils, tubes, ho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改善了微生物降解有机物速度比较慢的问题,该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曝气池以及曝气管,曝气管和曝气池的底部之间留有沉淀区,沉淀区内设置有集污管,曝气池上设置有用于输送集污管进入或者离开沉淀区的链条,链条设置有两条,两条链条同步移动,集污管的两端分别与两链条固定连接,集污管沿链条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有多个;集污管上开设有排污槽,集污管上设置有堵塞板,还包括第一驱动杆,第一驱动杆套接有弹簧;进水区和出水区均设置有第二驱动杆,第二驱动杆上开设有用于供限位块滑入的限位槽,限位块滑入限位槽内时,限位块压缩弹簧,堵塞板离开排污槽。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的生活污水主要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由于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
参照图8,活性污泥法的核心在于曝气池1和沉淀池10,混和有污泥的污水进入曝气池1,通过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吸附和降解作用消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微生物需要氧气才能不断繁殖,被微生物被吸附的有机物形成悬浮物后再通过沉淀池10沉淀,使得上层清水进入清水池内。为了增大曝气池1中的含氧量,曝气池1主要采用鼓风曝气,在曝气池1底部安装曝气管2,通过鼓风机或者空气压缩机在曝气管2中冲入空气,由曝气管2产生大量气泡,从而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浓度。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曝气池1中的氧气与沉淀在池底的污泥接触面积较少,从而使微生物的增长速度较慢,导致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速度比较慢。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微生物降解有机物速度比较慢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曝气池以及安装于曝气池内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和曝气池的底部之间留有供污泥沉淀的沉淀区,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有集污管,所述集污管上开设有用于供污泥进入的进污孔,所述进污孔沿集污管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曝气池上设置有用于输送集污管进入或者离开沉淀区的链条,所述链条连接有链轮,所述链轮包括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连接有电机,所述链条设置有两条,两条链条同步移动,两链条分别靠近曝气池相对的两侧上,所述集污管的两端分别与两链条固定连接,所述集污管沿链条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有多个;
所述集污管上开设有排污槽,所述集污管上设置有堵塞板,还包括用于驱使堵塞板关闭排污槽的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杆的一端穿过集污管与堵塞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远离堵塞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第一驱动杆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集污管外壁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块抵接;
所述曝气池包括进水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和出水区均设置有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驱动杆位于曝气管的上方且在水面下,所述第二驱动杆上开设有用于供限位块滑入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滑入限位槽内时,所述限位块压缩弹簧,所述堵塞板离开排污槽;
相邻集污管上的第一驱动杆相互错位,所述进水区的第二驱动杆和出水区的第二驱动杆分别与相邻集污管的第一驱动杆相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曝气管不断输入氧气,使曝气池中的水能够用于较多被溶解的氧气,两同步传送的链条带动集污管在曝气池的水底进行移动,当集污管经过沉淀区内时,集污管对沉淀的污泥起一定的搅动作用,且部分淤泥会从进污孔进入集污管内,从而使集污管内装有污泥;
当集污管离开沉淀区后,因为集污管在水中移动,集污管内的污泥受到水的浮力,使集污管内的部分污泥从进污孔溢出,溢出的污泥与水混合在一起,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够更充分地与水中的氧气混合,从而使微生物生长更快更多,能够加速有机物的降解速度;
当集污管被输送至曝气管的上方时,第一驱动杆通过限位块进入限位槽内,限位块被下压,限位块压缩弹簧的同时驱使第一驱动杆向下移动,从而使堵塞板离开排污槽,集污管内的污泥基本都从排污槽流出集污管外,使污泥在水中飘散后下落时能够与水充分接触,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够与水中的氧气进行充分混合,从而使微生物繁殖速度增强,加速有机物被吸附或者降解的速度,从而加快污水处理的速度;
当第一驱动杆离开限位槽时,第一驱动杆因为弹簧的弹力,能够重新带动堵塞板对排污槽进行封堵;
并且链条带动集污管在曝气管上方移动时,相邻的集污管的污泥分别落在进水区和出水中,使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分散面积增大,能够使污泥中的微生物较好地水中的氧气混合在一起,有助于微生物的繁殖。
可选的,所述堵塞板的周侧开设有引导污泥流出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与排污槽的边沿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堵塞板离开排污槽时,污泥能够沿着导向面离开堵塞板,当堵塞板对排污槽堵塞时,导向面与排污槽相抵,导线面对堵塞块起限位作用,从而使堵塞块能够较好地对排污槽进行封堵。
可选的,一个堵塞板上连接有两根第一驱动杆,两所述第一驱动杆分别靠近堵塞板的两端,所述进水区和出水区的第二驱动杆均有两根,所述第二驱动杆和第一驱动杆相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堵塞板比较长,所以一个堵塞板连接有两根第一驱动杆,两根第一驱动杆能够更好地驱使堵塞板关闭排污槽。第二驱动杆和第一驱动杆相对应,所以集污管上的两第一驱动杆分别滑入进水区的两第二驱动杆内或者出水区的两第二驱动杆内。
可选的,所述限位块为球体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集污管在沉淀区内的污泥中移动时,为球体结构的限位块能够减少集污管在污泥中移动的阻力。
可选的,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驱动杆与限位块通过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松弛的情况时,只要将限位块从第一驱动杆中旋出,就可以对弹簧进行更换,使弹簧的更换的操作比较简单。
可选的,所述集污管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进污孔位于集污管的弧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集污管在移动的过程中,集污管的弧面与污泥接触,从而使集污管在污泥中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减少阻力,当集污管内的污泥从排污槽离开时,污泥通过集污管竖向的平面排出,使集污管中的污泥更顺畅地排出。
可选的,所述曝气池的出水口连接有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连接有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连接至曝气池的进水口处,所述循环管路上安装有用于将部分污泥抽入曝气池内的污泥泵,所述循环管路还设有污泥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循环管路将沉淀池中的污泥抽入曝气池内,从而使曝气池内的污泥可以保持一定的量,使曝气池内的微生物能够繁殖的更多,加速吸附或者降解有机物。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采用上述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处理,链条带动集污管在沉淀区移动时,污泥从进污孔进入集污管内,集污管继续伴随链条移动,当集污管被运送至曝气管上方时,限位块进入限位槽内,限位块向下移动对弹簧进行挤压,且驱动第一驱动杆向下移动,第一驱动杆带动堵塞板离开排污槽,使集污管带着沉淀区内的污泥移动至沉淀区的上方后下落,使污泥能够与水中的氧气混合的面积增大,相邻的集污管的第一驱动杆分别经过进水区的第二驱动杆和出水区的第二驱动杆,部分集污管的淤泥下落至进水区,部分集污管的淤泥下落至出水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从集污管流出时,集污管继续被链条输送,集污管具有搅动的作用,使污泥会在水中飘散,污泥能够与水充分混合,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够与水中的氧气更好地进行接触,使微生物得到氧气后能够繁殖的更多更快,从而加速对有机物的吸附和降解。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通过移动的集污管将沉淀区的污泥带离沉淀区,使污泥能够在水中飘散,使污泥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微生物能够与水中的氧气进行更加充分地混和,微生物能够繁殖地更加快速,进而加速有机物的降解,从而使污水处理时间缩短;
2.通过沉淀池中的污泥回流,能够保证曝气池中的污泥量,使曝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繁殖的更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曝气池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体现链条连接集污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体现集污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体现堵塞板堵塞排污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的曝气池和沉淀池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相关技术的曝气池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曝气池;11、进水区;111、进水口;12、出水区;121、出水口;2、曝气管;3、鼓风机;4、沉淀区;5、集污管;51、进污孔;52、排污槽;53、堵塞板;531、导向面;6、链条;7、链轮;71、主动链轮;711、主动辊;72、从动链轮;721、从动辊;8、电机;90、第一驱动杆;91、限位块;911、螺纹孔;92、弹簧;93、第二驱动杆;931、限位槽;10、沉淀池;101、循环管路;102、污泥泵;103、污泥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参照图1,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曝气池1以及曝气结构,曝气结构包括曝气管2以及与曝气管2连通的鼓风机3。
参照图2,曝气管2安装在曝气池1内且靠近曝气池1的底部,曝气管2与曝气池1底部之间留有供污泥沉淀的沉淀区4。还包括用于收集沉淀区4内污泥的集污管5,以及用于输送集污管5进入或者离开沉淀区4的链条6。
参照图2和图3,集污管5上开设有用于供污泥进入的进污孔51,进污孔51沿集污管5的长度方向分布。链条6设置有两个,两个链条6分别靠近曝气池1相对的两侧。集污管5的两端分别与两条链条6固定焊接,集污管5沿链条6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有多个。
参照图2和图3,链条6连接有链轮7,链轮7包括主动链轮71和从动链轮72。主动链轮71连接有电机8,电机8固定安装在曝气池1的外壁上。两个主动链轮71通过主动辊711连接在一起,电机8的转轴与主动辊711固定连接在一起。两链条6相对的从动链轮72之间连接有从动辊721,从动辊721固定安装在曝气池1上,从动链轮72转动安装在从动辊721上。电机8开启时,两个主动链轮71同时转动,从而使两条链条6同步移动。两个链条6同步移动时,带动集污管5在曝气池1内移动,导致沉淀区4内的污泥从集污管5的进污孔51进入集污管5内。
参照图4和图5,集污管5内还开设有排污槽52,集污管5上安装有用于堵塞排污槽52的堵塞板53。堵塞板53的周侧开设有引导污泥流出的导向面531,堵塞板53封堵排污槽52时,导向面531与排污槽52的边沿相抵。还包括用于驱使堵塞板53封堵排污槽52的第一驱动杆90,第一驱动杆90的一端穿过集污管5与堵塞板53的内壁固定连接。
参照图4和图5,第一驱动杆90的另一端位于集污管5外且连接有限位块91,第一驱动杆90套接有弹簧92,弹簧92的一端与集污管5的外壁抵接,弹簧92的另一端与限位块91抵接。弹簧92通过自身的弹力驱动限位块91拉动堵塞板53,从而使堵塞板53的导向面531抵接于排污槽52上,堵塞板53对排污槽52进行封堵。
参照图4,因为堵塞板53比较长,所以一个堵塞板53上固定连接有两根第一驱动杆90,两根第一驱动杆90分别靠近堵塞板53的两端。当弹簧92的弹力驱使第一驱动杆90往集污管5内移动时,第一驱动杆90带动堵塞板53移动时堵塞板53的两端都能受力,从而使堵塞板53稳固封堵在排污槽52处。
参照图5和图6,曝气池1包括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还包括用于驱使堵塞板53开启排污槽52的第二驱动杆93。第二驱动杆93均匀分布在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第二驱动杆93位于曝气管2的上方且位于水面下,第二驱动杆93固定安装在曝气池1内。
参照图2和图5,第二驱动杆93上开设有供限位块91滑入的限位槽931,当链条6将集污管5输送至曝气管2上方时,限位块91滑入限位槽931内时,限位块91向下移动并且压缩弹簧92,使第一驱动杆90向下移动,进而使堵塞板53离开排污槽52。排污槽52被开启后,集污管5内的污泥从排污槽52流出,污泥在下落的过程中,能够与水中的氧气进行更充分地混合。
参照图1和图3,相邻集污管5之间的第一驱动杆90相互错位,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的第二驱动杆93也相互错位。第一驱动杆90和第二驱动杆93相对应,所以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的第二驱动杆93均有两根。从而能够让相邻集污管5的污泥分别在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下落,从而使污泥不会从一个位置下落,污泥更好地与氧气接触。
参照图2和图3,限位块91为球体结构,当集污管5在沉淀区4的污泥中移动时,限位块91能够减少集污管5的阻力。为了使集污管5能够进一步减少阻力,集污管5外壁和内壁的横截面都是半圆形,进污孔51位于集污管5的弧面上。集污管5的弧面使集污管5在移动的过程中,集污管5遇到的部分污泥能够经过弧面的引导,使集污管5能够较好地经过沉淀区4。当堵塞板53离开排污槽52时,污泥沿着集污管5呈平面的内壁排出排污槽52外,使污泥能够更好地排出。
参照图5,限位块91上开设有螺纹孔911,第一驱动杆90的端部设置有螺纹,第一驱动杆90与限位块91通过螺纹连接。如果弹簧92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松弛的情况时,可以旋出限位块91,对弹簧92进行更换。
参照图7,为了保持曝气池1能有足够的污泥量,曝气池1的出水口121连接有沉淀池10。曝气池中被吸附的有机物能够形成胶团或者悬浮物进入沉淀池10后,能够沉淀至沉淀池10的底部。沉淀池10的底部连接有循环管路101,循环管路101连接至曝气池1的进水口111处,循环管路101上安装有污泥泵102。污泥泵102将沉淀池10底部的部分污泥抽入进水口111处,使污泥重新回到曝气池1内。循环管路101还设置有污泥出口103,沉淀池10内多余的污泥从污泥出口103进行排放。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实施原理为:
开启电机8时,两条链条6同步移动的过程中,两链条6之间的集污管5开始沿着链条6的传动方向移动,位于沉淀区4内的集污管5在移动的过程中,污泥不断从进污孔51进入集污管5内,当集污管5离开沉淀区4后,在水中的集污管5,因为水的浮力作用下,部分污泥会从进污孔51溢出,溢出的污泥能够与水充分混合,使污泥中的微生物得到较多的氧气;
当装有污泥的集污管5被输送至曝气管2的上方时,第一驱动杆90通过限位块91滑入限位槽931内,使限位块91被下压,从而驱动第一驱动杆90向下移动,第一驱动杆90带着堵塞板53离开排污槽52,排污槽52开启的时候,集污管5内的污泥基本都能够从排污槽52排出,排出的污泥在水中飘散,从而使污泥与水的接触面积,污泥中的微生物与水中的氧气能够更好地混合在一起,使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够得到更多的氧气,微生物就能生长的比较快,从而产生更多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加快了有机物被降解的速度。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污水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方法采用上述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处理,链条6带动集污管5在沉淀区4移动时,污泥从进污孔51进入集污管5内,集污管5继续伴随链条6移动,当集污管5被运送至曝气管2上方时,限位块91进入限位槽931内,限位块91向下移动对弹簧92进行挤压,且驱动第一驱动杆90向下移动,第一驱动杆90带动堵塞板53离开排污槽52,使集污管5带着沉淀区4内的污泥至沉淀区4的上方后下落,使污泥能够与水中的氧气混合的面积增大,相邻的集污管5的第一驱动杆90分别经过进水区11的第二驱动杆93和出水区12的第二驱动杆93,部分集污管5的淤泥下落至进水区11,部分集污管5的淤泥下落至出水区12,使污泥能够较好地在曝气池1中飘散,更加增大污泥与水接触的面积。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曝气池(1)以及安装于曝气池(1)内的曝气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2)和曝气池(1)的底部之间留有供污泥沉淀的沉淀区(4),所述沉淀区(4)内设置有集污管(5),所述集污管(5)上开设有用于供污泥进入的进污孔(51),所述进污孔(51)沿集污管(5)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曝气池(1)上设置有用于输送集污管(5)进入或者离开沉淀区(4)的链条(6),所述链条(6)连接有链轮(7),所述链轮(7)包括主动链轮(71)和从动链轮(72),所述主动链轮(71)连接有电机(8),所述链条(6)设置有两条,两条链条(6)同步移动,两条 链条(6)分别靠近曝气池(1)相对的两侧上,所述集污管(5)的两端分别与两链条(6)固定连接,所述集污管(5)沿链条(6)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有多个;
所述集污管(5)上开设有排污槽(52),所述集污管(5)上设置有堵塞板(53),还包括用于驱使堵塞板(53)关闭排污槽(52)的第一驱动杆(90),所述第一驱动杆(90)的一端穿过集污管(5)与堵塞板(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90)远离堵塞板(5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91),所述第一驱动杆(90)套接有弹簧(92),所述弹簧(92)的一端与集污管(5)外壁抵接,所述弹簧(92)的另一端与限位块(91)抵接;
所述曝气池(1)包括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所述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均设置有第二驱动杆(93),所述第二驱动杆(93)位于曝气管(2)的上方且在水面下,所述第二驱动杆(93)上开设有用于供限位块(91)滑入的限位槽(931),所述限位块(91)滑入限位槽(931)内时,所述限位块(91)压缩弹簧(92),所述堵塞板(53)离开排污槽(52);
相邻集污管(5)上的第一驱动杆(90)相互错位,所述进水区(11)的第二驱动杆(93)和出水区(12)的第二驱动杆(93)分别与相邻集污管(5)的第一驱动杆(90)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塞板(53)的周侧开设有引导污泥流出的导向面(531),所述导向面(531)与排污槽(52)的边沿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堵塞板(53)上连接有两根第一驱动杆(90),两根 所述第一驱动杆(90)分别靠近堵塞板(53)的两端,所述进水区(11)和出水区(12)的第二驱动杆(93)均有两根,所述第二驱动杆(93)和第一驱动杆(90)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91)为球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91)上开设有螺纹孔(911),所述第一驱动杆(90)与限位块(91)通过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管(5)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进污孔(51)位于集污管(5)的弧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1)的出水口(121)连接有沉淀池(10),所述沉淀池(10)的底部连接有循环管路(101),所述循环管路(101)连接至曝气池(1)的进水口(111)处,所述循环管路(101)上安装有用于将部分污泥抽入曝气池(1)内的污泥泵(102),所述循环管路(101)还设有污泥出口(103)。
8.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处理,链条(6)带动集污管(5)在沉淀区(4)移动时,污泥从进污孔(51)进入集污管(5)内,集污管(5)继续伴随链条(6)移动,当集污管(5)被运送至曝气管(2)上方时,限位块(91)进入限位槽(931)内,限位块(91)向下移动对弹簧(92)进行挤压,且驱动第一驱动杆(90)向下移动,第一驱动杆(90)带动堵塞板(53)离开排污槽(52),使集污管(5)带着沉淀区(4)内的污泥移动至沉淀区(4)的上方后下落,使污泥能够与水中的氧气混合的面积增大,相邻的集污管(5)的第一驱动杆(90)分别经过进水区(11)的第二驱动杆(93)和出水区(12)的第二驱动杆(93),部分集污管(5)的淤泥下落至进水区(11),部分集污管(5)的淤泥下落至出水区(12)。
CN202011350481.0A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Active CN1126243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0481.0A CN112624318B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50481.0A CN112624318B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24318A CN112624318A (zh) 2021-04-09
CN112624318B true CN112624318B (zh) 2022-09-23

Family

ID=75304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50481.0A Active CN112624318B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2431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5394B2 (ja) * 1988-06-23 1995-06-14 株式会社芝浦製作所 空き缶回収機
CN106865752B (zh) * 2017-03-06 2019-09-03 温州程宇建设有限公司 市政污水处理系统
CN208933071U (zh) * 2018-09-11 2019-06-04 嘉兴市天伦纳米染整有限公司 曝气池
CN210625292U (zh) * 2019-09-03 2020-05-26 山东华屹科创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闪蒸干燥机在线排渣装置
CN211590602U (zh) * 2020-01-14 2020-09-29 泉州市德化润昇陶瓷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投泥机
CN111358564B (zh) * 2020-04-02 2021-06-01 解涛 一种无间断医用塑胶手套取用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24318A (zh) 2021-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085399A (zh) 一种过滤网自动清理装置、过滤箱及污水处理系统
CN112624318B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108178458A (zh) 一种污染水体净化处理装置
CN210419451U (zh) 一种微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CN207632598U (zh) 活性污泥废水处理设备
CN210505663U (zh) 一种处理造纸废水的气浮机
CN115432878A (zh) 一种高盐分矿井水处理装置
US3236767A (en) Waste treatment process
CN209957479U (zh) 一种mbbr河道污水处理设备
CN103452078A (zh) 排水口地下水回流治理湖泊污染的方法
CN103845927B (zh) 一种改进的多层平板单元组合沉淀池工艺
CN206607047U (zh) 气浮滤池
CN110510820A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好氧处理装置
CN220056492U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间歇式污泥法处理池
CN111035972B (zh) 一种液下排液方式的沉淀池
CN205419912U (zh) 一种循环式充氧生化器
CN104973648B (zh) 一种双链式废水除渣机
CN205347029U (zh) 可移动带式浓缩压滤整机
CN219156662U (zh) 一种污水处理厌氧池
CN218951077U (zh) 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装置
CN218786536U (zh) 一种废水过滤装置
CN219860833U (zh) 一种外置厌氧管式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系统
CN114516693B (zh) 一种基于超低压力驱动下无清洗污水回用装置及利用其处理二级出水的方法
CN211946353U (zh) 洗羊毛用气浮机
CN213012497U (zh) 一种河道污水微生物强化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