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10347A - 水冷气缸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水冷气缸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10347A
CN112610347A CN202011511992.6A CN202011511992A CN112610347A CN 112610347 A CN112610347 A CN 112610347A CN 202011511992 A CN202011511992 A CN 202011511992A CN 112610347 A CN112610347 A CN 112610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water
cylinder
cooling cavity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119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冉洪文
何涛
邹雨楠
程仕杰
邹正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cin Motor Co Ltd
Chongqing Longxin Eng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cin Motor Co Ltd
Chongqing Longxin Eng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cin Motor Co Ltd, Chongqing Longxin Eng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ci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1199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103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10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1034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02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1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16Cylinder liners of we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18Other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01P2003/021Cooling cylin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冷气缸及发动机,所述缸体设有缸体冷却夹套,所述缸体冷却夹套被分隔成至少两个冷却腔;本发明将缸体冷却夹套分割成设定个数的冷却腔,从结构上根据冷却需要分布冷却水量,改变冷却水的流动性,提高散热效率,从而使得气缸整体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水冷气缸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装置及其应用,特别涉及一种水冷气缸。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常用的动力装置,由于发动机是典型的热机,在运行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发,会快速积聚而导致发动机发生故障,甚至出现安全事故。现有技术中,为解决发动机散热问题,通常采用风冷和水冷冷却发动机,以防止热量的积聚;其中水冷具有冷却效率高且稳定的特点,不易发生发动机过热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冷却水(防冻液)经缸体(水夹套)并冷却缸体后由缸体和缸头的配合端面形成的缸头上水口组合进入缸头冷却水流道冷却后由缸头冷却水出口流出形成发动机整体的水冷循环,具有一定的冷却效果。在气缸体的水夹套内,冷却水从下部进入把水夹套充满后从上部进入缸头,冷却水的流动性较弱,对于刚提的散热具有一定的不良一定影响,从而导致气缸整体冷却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上述问题,需要对气缸冷却结构进行改进,从结构上根据冷却需要分布冷却水量,改变冷却水的流动性,提高散热效率,从而使得气缸整体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冷气缸,从结构上根据冷却需要分布冷却水量,改变冷却水的流动性,提高散热效率,从而使得气缸整体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的水冷气缸,包括缸体和缸头,所述缸体设有缸体冷却夹套,所述缸体冷却夹套被分隔成至少两个冷却腔;缸体冷却夹套分隔成两个以上的冷却腔,可将冷却水量在区域内进行分散,从而增加流动性,保证散热的全面性和均匀性;缸体冷却夹套分割成冷却腔的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机械设计结构,比如铸造时一体成形对冷却水夹套形成隔断,也可以是后加工安装隔板等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至少两个所述冷却腔之间按照冷却水流动方向形成串联、并联或者串并联混合结构;串联指的是冷却腔之间按照水流方向先后设置,并联指的是各个冷却腔按照水流方向并列设置,分别进水并出水,当然进水可形成分支分别进入不同的冷却腔,出水可形成汇流,在此不再赘述;串并联指的是前述的串联和并联混合结构;根据不同冷却需要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利于冷却水全面的均匀的分布,提高散热效率;同时,串联结构冷却腔之间依次冷却,增加流动性,可增大循环速度,利于快速带走热量;并联结构是同时冷却并使得冷却范围全面均匀,减少散热所需负荷。
进一步,所述冷却腔为两个且分别为上下排列上冷却腔和下冷却腔,所述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之间具有连通口,所述冷却水由下冷却腔进入并由上冷却腔流出;从流动方向上来看,上冷却腔和下冷却腔之间为串联结构,冷却水由下冷却腔进入,通过连通口进入上冷却腔,并由上冷却腔流出,形成递进的冷却结构,改善冷却水的流动性,提高冷却效果,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所述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在圆周方向均被分隔成不连贯结构,即可在缸体冷却夹套的圆周方向设置隔挡,该隔挡使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在圆周方向不贯通,隔挡可专门制作也可利用缸体上的原有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所述下冷却腔的进水口靠下设置且与所述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下冷却腔的分隔处的两侧;所述上冷却腔的出水口靠上设置且与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上冷却腔的分隔处的两侧;这里的分隔处指的是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在圆周方向均被分隔成不连贯结构的位置,在此不再赘述;如图所示,下冷却腔的进水口靠下设置,连通口在下冷却腔的上部,且分列下冷却腔的分隔处的两侧,冷却水由进水口进入下冷却腔,由于具有分隔处,且流通口位于分隔处的另一侧,进水在圆周方向环绕流经整个下冷却腔后从连通口流出进入上冷却腔,由于上冷却腔结构类似,冷却水在圆周方向环绕流经整个上冷却腔后流出;整体上冷却水流动路线明确且具有相对现有技术较长的长度,从而提高缸体散热效率,利于充分冷却缸体。
进一步,所述下冷却腔的分隔处和上冷却腔的分隔处在轴向上位置相对,即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圆周方向被分隔的位置相同,结合下冷却腔进水口、连通口以及上冷却腔的出水口设置,保证整个冷却水流动方向具有一致性,不需要设置其余的限流结构,结构简单且流程顺畅,保证了缸体的冷却性能。
进一步,所述缸头设有缸头冷却夹套,所述上冷却腔的出水口直接连通于缸头冷却夹套的进水口,利用缸体冷却夹套的来水进行冷却,保证了气缸整体的冷却效果;缸头冷却夹套的结构主要是在缸头的与燃烧室对应的位置设置冷却水通道,对缸头形成冷却,以避免缸头变形,保证进气门排气门的正常工作所述缸头设有缸头冷却夹套,所述上冷却腔的出水口直接连通于缸头冷却夹套的进水口,利用缸体冷却夹套的来水进行冷却,保证了气缸整体的冷却效果;缸头冷却夹套的结构主要是在缸头的与燃烧室对应的位置设置冷却水通道,对缸头形成冷却,以避免缸头变形,保证进气门排气门的正常工作;只在气缸头上方增加冷却水道,气缸头的模具简单,加工工艺难度小,效率较高,在满足冷却的条件下成本较低。
进一步,所述缸头冷却夹套的进水口和缸头冷却夹套的出水口的设置位置应使冷却水在缸头冷却夹套内流过燃烧室的上方;充分对燃烧室形成冷却,保证气门部件等附属部件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所述缸体设有气门挺杆通过通道,所述气门挺杆通过通道轴向贯穿于缸体冷却夹套且独立于缸体冷却夹套设置,所述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在圆周方向被气门挺杆通过通道分隔成不连贯结构;如图所示,气门挺杆通过通道在缸体的圆周方向上与缸体冷却夹套具有重叠,利用该结构将上冷却腔和下冷却腔分隔成在圆周方向的不连贯结构,不需另外设置分隔结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节约制造成本;气门挺杆通过通道是缸体上加工的用于通过气门挺杆的结构,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所述下冷却腔的进水口与所述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气门挺杆通过通道的两侧;所述上冷却腔的出水口靠上设置且与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气门挺杆通过通道的两侧;气门挺杆通过通道即为前述的分隔处,起到隔板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安装有所述的水冷气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水冷气缸,将缸体冷却夹套分割成设定个数的冷却腔,从结构上根据冷却需要分布冷却水量,改变冷却水的流动性,提高散热效率,从而使得气缸整体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气缸整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向剖视图(下冷却腔横截面);
图3为图1沿B-B向剖视图(上冷却腔横截面);
图4为图2沿C向视图(为缸体去掉对应侧的壁板);
图5为图2沿D向视图(为缸体去掉对应侧的壁板);
图6为缸体和缸头剖视图,(体现二者冷却水具有连通);
图7为体现缸头冷却水夹套的缸头横向剖视图(为体现缸头冷却水流道的剖视图,为了体现流道结构,可以是弧形剖或者阶梯剖)。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5所示:本实施例的水冷气缸,包括缸体1和缸头2,所述缸体1设有缸体冷却夹套,所述缸体冷却夹套被分隔成至少两个冷却腔;缸体冷却夹套分隔成两个以上的冷却腔,可将冷却水量在区域内进行分散,从而增加流动性,保证散热的全面性和均匀性;缸体冷却夹套分割成冷却腔的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机械设计结构,比如铸造时一体成形对冷却水夹套形成隔断,也可以是后加工安装隔板等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冷却腔之间按照冷却水流动方向形成串联、并联或者串并联混合结构;串联指的是冷却腔之间按照水流方向先后设置,并联指的是各个冷却腔按照水流方向并列设置,分别进水并出水,当然进水可形成分支分别进入不同的冷却腔,出水可形成汇流,在此不再赘述;串并联指的是前述的串联和并联混合结构;根据不同冷却需要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利于冷却水全面的均匀的分布,提高散热效率;同时,串联结构冷却腔之间依次冷却,增加流动性,可增大循环速度,利于快速带走热量;并联结构是同时冷却并使得冷却范围全面均匀,减少散热所需负荷。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腔为两个且分别为上下排列上冷却腔102和下冷却腔101,所述下冷却腔101和上冷却腔102之间具有连通口104,所述冷却水由下冷却腔101进入并由上冷却腔102流出;从流动方向上来看,上冷却腔102和下冷却腔101之间为串联结构,冷却水由下冷却腔进入,通过连通口104进入上冷却腔,并由上冷却腔流出,形成递进的冷却结构,改善冷却水的流动性,提高冷却效果,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上冷却腔102和下冷却腔101之间可通过铸造隔挡105实现隔离,连通口104可以是隔挡上开设的开口,也可以是如图所示的直接预留缺口,实现上冷却腔102和下冷却腔101之间通过该连通口104联通即可,在此不再赘述;由于具有上下的分隔结构,不但可实现增加冷却水流程提高散热效率的效果,还利于增加缸体冷却夹套的强度以及缸体的整体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冷却腔101和上冷却腔102在圆周方向均被分隔成不连贯结构,即可在缸体冷却夹套的圆周方向设置隔挡,该隔挡使下冷却腔101和上冷却腔102在圆周方向不贯通,隔挡105可专门制作也可利用缸体上的原有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所述下冷却腔101的进水口103靠下设置且与所述连通口104在圆周方向分列下冷却腔101的分隔处的两侧;所述上冷却腔102的出水口靠上设置且与连通口104在圆周方向分列上冷却腔102的分隔处的两侧;这里的分隔处指的是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在圆周方向均被分隔成不连贯结构的位置,在此不再赘述;如图所示,下冷却腔101的进水口靠下设置,连通口104在下冷却腔101的上部,且分列下冷却腔101的分隔处的两侧,如图2、3、4冷却水由进水口103进入下冷却腔101,由于具有分隔处,且流通口104位于分隔处的另一侧,进水在圆周方向环绕流经整个下冷却腔101后从连通口流出进入上冷却腔102,由于上冷却腔结构类似,冷却水在圆周方向环绕流经整个上冷却腔102后流出;整体上冷却水流动路线明确且具有相对现有技术较长的长度,从而提高缸体散热效率,利于充分冷却缸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冷却腔101的分隔处和上冷却腔102的分隔处在轴向上位置相对,即下冷却腔101和上冷却腔102圆周方向被分隔的位置相同,结合下冷却腔101进水口103、连通口104以及上冷却腔102的出水口107设置,保证整个冷却水流动方向具有一致性,不需要设置其余的限流结构,结构简单且流程顺畅,保证了缸体的冷却性能。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缸头2设有缸头冷却夹套201(一般在铸造时成形,即为冷却水流道),所述上冷却腔102的出水口107直接连通于缸头冷却夹套201的进水口202,如图5的箭头所示,冷却水最终被引流向上通过图6所示的出水口107进入缸头冷却夹套201的进水口202;由于缸体1和缸头2通过端面被密封固定,出水口107和进水口202连通,保证了冷却水由缸体的上冷却腔进入缸头冷却夹套,在此不再赘述;利用缸体冷却夹套的来水进行冷却,保证了气缸整体的冷却效果,整个循环的出水口即为缸头冷却夹套201的出水口203;缸头冷却夹套201的结构主要是在缸头2的与燃烧室对应的位置设置冷却水通道,对缸头形成冷却,以避免缸头变形,保证进气门排气门的正常工作;只在气缸头上方增加冷却水道,气缸头的模具简单,加工工艺难度小,效率较高,在满足冷却的条件下成本较低。
本实施例中,如图7中的箭头所示,所述缸头冷却夹套201的进水口202和缸头冷却夹套201的出水口203的设置位置应使冷却水在缸头冷却夹套201内流过燃烧室的上方;充分对燃烧室形成冷却,保证气门部件等附属部件的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中,所述缸体1设有气门挺杆通过通道106,所述气门挺杆通过通道106轴向(缸体的轴向,即缸孔的轴向中心线方向)贯穿于缸体冷却夹套且独立于缸体冷却夹套设置,所述下冷却腔101和上冷却腔102在圆周方向被气门挺杆通过通道分隔成不连贯结构;如图所示,气门挺杆通过通道106在缸体1的圆周方向上与缸体冷却夹套具有重叠,利用该结构将上冷却腔和下冷却腔分隔成在圆周方向的不连贯结构,不需另外设置分隔结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节约制造成本;气门挺杆通过通道是缸体上加工的用于通过气门挺杆的结构,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冷却腔101的进水口103与所述连通口104在圆周方向分列气门挺杆通过通道106的两侧;所述上冷却腔102的出水口靠上设置且与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气门挺杆通过通道的两侧;气门挺杆通过通道即为前述的分隔处,起到隔板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安装有所述的水冷气缸,整个发动机冷却效果较好,适用于三轮车等机动车辆。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水冷气缸,包括缸体和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设有缸体冷却夹套,所述缸体冷却夹套被分隔成至少两个冷却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气缸,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冷却腔之间按照冷却水流动方向形成串联、并联或者串并联混合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为两个且分别为上下排列上冷却腔和下冷却腔,所述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之间具有连通口,所述冷却水由下冷却腔进入并由上冷却腔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在圆周方向均被分隔成不连贯结构,所述下冷却腔的进水口靠下设置且与所述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下冷却腔的分隔处的两侧;所述上冷却腔的出水口靠上设置且与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上冷却腔的分隔处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冷却腔的分隔处和上冷却腔的分隔处在轴向上位置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冷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头设有缸头冷却夹套,所述上冷却腔的出水口直接连通于缸头冷却夹套的进水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冷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头冷却夹套的进水口和缸头冷却夹套的出水口的设置位置应使冷却水在缸头冷却夹套内流过燃烧室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设有气门挺杆通过通道,所述气门挺杆通过通道轴向贯穿于缸体冷却夹套且独立于缸体冷却夹套设置,所述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在圆周方向被气门挺杆通过通道分隔成不连贯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冷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冷却腔的进水口与所述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气门挺杆通过通道的两侧;所述上冷却腔的出水口靠上设置且与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气门挺杆通过通道的两侧。
10.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安装有权利要求1-9任一权利要求的水冷气缸。
CN202011511992.6A 2020-12-18 2020-12-18 水冷气缸及发动机 Withdrawn CN1126103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11992.6A CN112610347A (zh) 2020-12-18 2020-12-18 水冷气缸及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11992.6A CN112610347A (zh) 2020-12-18 2020-12-18 水冷气缸及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10347A true CN112610347A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43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11992.6A Withdrawn CN112610347A (zh) 2020-12-18 2020-12-18 水冷气缸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10347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436556U (zh) * 2015-02-02 2015-07-01 长安大学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CN204755055U (zh) * 2015-06-29 2015-11-11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CN209818175U (zh) * 2019-04-30 2019-12-20 西藏新珠峰摩托车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立式发动机的水冷机构
CN210483899U (zh) * 2019-08-28 2020-05-08 浙江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缸体水套结构
CN111894753A (zh) * 2020-07-20 2020-11-06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顺流式柴油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436556U (zh) * 2015-02-02 2015-07-01 长安大学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CN204755055U (zh) * 2015-06-29 2015-11-11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CN209818175U (zh) * 2019-04-30 2019-12-20 西藏新珠峰摩托车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立式发动机的水冷机构
CN210483899U (zh) * 2019-08-28 2020-05-08 浙江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缸体水套结构
CN111894753A (zh) * 2020-07-20 2020-11-06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顺流式柴油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29117A1 (en) Stator core cooling structure and motor cooling system
US20160186641A1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7956590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CN103967577B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CN108915887B (zh) 增压直喷发动机缸盖及其冷却水套结构
WO2008026746A2 (en) Cooling water passage structure of cylinder head
KR20170037806A (ko) 통합식 다단계 냉각을 구비한 수냉식 과급 공기 냉각기
CN110429763B (zh) 一种转子挡板、转子组件、电机和车辆
CN105840336B (zh) 摩托车发动机气缸头总成
CN212079470U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JP2007291916A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11021508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5711715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液通路構造
CN112610347A (zh) 水冷气缸及发动机
CN209818175U (zh) 一种摩托车立式发动机的水冷机构
CN114233507A (zh) 发动机气缸盖冷却水套
CN113606054B (zh) 一种横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双层水套结构
CN210396908U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冷却水套
CN217159441U (zh) 一种油水混合冷却的电机机壳
CN209781049U (zh) 带有强制冷却风道的通用汽油机曲轴箱体
CN218439551U (zh) 缸盖
CN220415537U (zh) 发动机和车辆
CN113236434A (zh) 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JPH09203346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CN205823469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气缸头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