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39551U - 缸盖 - Google Patents

缸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39551U
CN218439551U CN202222452457.9U CN202222452457U CN218439551U CN 218439551 U CN218439551 U CN 218439551U CN 202222452457 U CN202222452457 U CN 202222452457U CN 218439551 U CN218439551 U CN 218439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jacket
passage
lower cooling
cylinder head
j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5245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龟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D Hyundai Infraco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Doosan Yingweiga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Doosan Yingweigao Co ltd filed Critical Hyundai Doosan Yingweigao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39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39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缸盖,包括:下部冷却套,其设于缸盖主体以形成供从水泵供应的冷却水流动的下部冷却流路;上部冷却套,其设于所述缸盖主体且设于与所述下部冷却套间隔开设定距离的上侧,并且形成供所述冷却水流动的上部冷却流路;以及中隔板,其设于所述下部冷却套与所述上部冷却套之间,并且连接所述下部冷却套和所述上部冷却套,并且所述冷却水流入所述下部冷却套,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剩余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并且以排出至所述上部冷却套的方式以U型流动方式流动。

Description

缸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缸盖,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包括冷却套的缸盖。
背景技术
通常,发动机通过燃烧喷射的燃料来产生动力。具体地,在发动机的缸体与缸盖之间形成有燃烧室。通过发动机的燃烧室内的空气与喷射的燃料的燃烧过程,燃烧室内的活塞进行往复运动。此时,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生成发动机的动力。
在发动机的燃烧室中产生的热的一部分被缸盖、缸体、进排气阀和活塞等吸收。这些构成部件在温度过度上升时会发生热变形,或者缸内壁上的油膜被破坏而引起润滑不良现象,并且会发生由此造成的热障碍。
这种发动机的热障碍会引起诸如燃烧不良、爆震或早燃的异常燃烧,从而不仅造成活塞溶损等的重大损伤,而且还存在降低热效率,降低输出的问题。相反,发动机的过度冷却存在输出、燃料效率的恶化和缸的低温磨损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适当地控制冷却水温度。
为了解决如前所述的问题,发动机的缸盖在内部形成有一体式水套,从而以降低对应于燃烧室的预热塞(glow plug)周边或排气口、阀座周围等金属面的温度的方式使冷却水循环。
以往的冷却套由单层构成。由于单层结构的冷却套只包括单个冷却流路,因此存在冷却效率较低,且刚性也较低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缸盖,所述缸盖包括具有较高的刚性,并且通过特化冷却水流动结构而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的冷却套。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缸盖,包括:下部冷却套,其设于缸盖主体以形成供从水泵供应的冷却水流动的下部冷却流路;上部冷却套,其设于所述缸盖主体且设于与所述下部冷却套间隔开设定距离的上侧,并且形成供所述冷却水流动的上部冷却流路;以及中隔板,其设于所述下部冷却套与所述上部冷却套之间,并且连接所述下部冷却套和所述上部冷却套,并且所述冷却水流入所述下部冷却套,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剩余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并且以排出至所述上部冷却套的方式以U 型流动方式流动。
其中,所述下部冷却套、所述上部冷却套以及所述中隔板通过铸造成型一体地形成。
其中,在所述缸盖主体中形成有与燃烧室连接的至少一个进气孔和至少一个排气孔。
其中,在所述下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进气孔连接的第一进气通道和与所述排气孔连接的第一排气通道,并且所述下部冷却流路具有包围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形状。
其中,在所述上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及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以及第二排气通道,并且所述上部冷却流路具有包围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形状。
其中,在所述缸盖主体中形成有供预热塞贯通的至少一个喷射器孔,在所述下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喷射器孔连接的第一喷射器通道,并且在所述上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喷射器孔连接的第二喷射器通道。
其中,在所述下部冷却套的中央区域和所述上部冷却套的中央区域,以使在所述下部冷却流路流动的冷却水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的方式形成有连通通道。
其中,在所述下部冷却套的一侧形成有供冷却水流入的流入口,并且所述下部冷却套的一侧的一区域和所述上部冷却套的一侧的一区域连通地连接,使得通过所述流入口流入的所述冷却水从所述下部冷却套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套。
其中,在所述上部冷却套中,在与所述流入口对向的位置以排出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套的所述冷却水的方式形成有排出口。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括在详细的描述和附图中。
本实用新型的缸盖具有如下效果。
第一、由于缸盖的冷却套呈包括上部冷却套和下部冷却套的双重冷却结构,并且在上部冷却套与下部冷却套之间形成有中隔板,因而具有刚性较高的优点。
第二、由于流入缸盖的冷却水分流到上部冷却流路和下部冷却流路并以U 型流动方式流动,因而具有进一步提高热传递效率,并且更快速冷却燃烧室的温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缸盖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具备图1的缸盖的缸体的部分截面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上部冷却套和下部冷却套以核心部分的形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上部冷却套、下部冷却套和中隔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缸盖主体的背面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
1:缸盖,10:缸盖罩,11:油水分离器,20:缸体,30:缸盖垫片,100:缸盖主体,110:下部冷却套,111:下部冷却流路,113:流入口,115:连通通道,130:上部冷却套,131:上部冷却流路,133:排出口,150:中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以便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态实现,不限于这里描述的实施例。
需要指出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并未按实际比例图示。为了图中的清楚和方便起见,图中所示的部分的相对尺寸和比例在其大小上被夸张或减小而示出,任意的尺寸均只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另外,对出现在两个以上的图中的相同的结构物要素或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体现相似的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体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理想的实施例。其结果,可预期对图解的多种变形。因此,实施例不局限于图示区域的特定形态,还包括例如制造所致的形态的变形。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缸盖进行具体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缸盖1包括缸盖罩10、缸盖垫片30以及缸盖主体100。
所述缸盖罩10结合于所述缸盖主体100的上部。在所述缸盖罩10的内部设有油水分离器(未标示)。
所述缸盖垫片30结合于所述缸盖主体100的下部。所述缸盖垫片30设于所述缸盖主体100与所述缸体20之间以起到防止水或油等流入缸内部的作用。
所述缸盖垫片30通过螺栓B与所述缸盖主体100和所述缸体20结合。所述缸盖垫片30可以包括激光焊接限位件(未图示)。
在所述缸盖主体100中形成有与形成在所述缸体20中的燃烧室连接的至少一个进气孔(未标示)、排出在所述燃烧室中产生的废气的至少一个排气孔 (未标示)、以及供设置燃料喷射器的喷射器孔(未标示)。
所述缸盖主体100中包括下部冷却套110、上部冷却套130以及中隔板150。在具体描述每个构件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下部冷却套110、所述上部冷却套130以及所述中隔板150通过铸造成型一体地形成。
所述下部冷却套110设于所述缸盖主体100,并形成供从水泵(未图示) 供应的冷却水流动的下部冷却流路111。在图3中,所述下部冷却套110以核心部分的形态图示,因此可理解为在内部形成有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
如前所述,在所述缸盖主体100中形成有所述进气孔(未标示),在所述下部冷却套110中形成有连接所述进气孔(未标示)和所述燃烧室(未图示) 的第一进气通道101a。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一进气通道 101a的形态。
在所述下部冷却套110中还形成有与所述排气孔(未标示)连接的第一排气通道103a,并且还形成有与所述喷射器孔(未标示)连接的第一喷射器通道105a。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一排气通道103a和所述第一喷射器通道105a的形态。
所述上部冷却套130设于所述缸盖主体100中,且位于与所述下部冷却套 110间隔卡设定距离的上侧。所述上部冷却套130也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上部冷却流路131。
在所述上部冷却套130中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101a、所述第一排气通道103a、所述第一喷射器通道105a连接的第二进气通道101b、第二排气通道103b以及第二喷射器通道105b。
另外,所述上部冷却流路131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二进气通道101b、所述第二排气通道103b以及所述第二喷射器通道105b的形态。
在所述下部冷却套110的中央区域和所述上部冷却套130的中央区域形成有连接所述下部冷却套110和所述上部冷却套130的一个或多个连通通道115。虽然图中仅示出从所述下部冷却套110朝向所述上部冷却套130延伸的连通通道115,但在所述上部冷却套130中也形成有朝向所述下部冷却套110与所述连通通道115连接的连通通道(未图示)。
沿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流动的冷却水通过所述连通通道115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131。
在所述下部冷却套110的一侧形成有供冷却水流入的至少一个流入口113。所述下部冷却套110的一侧和所述上部冷却套130的以连通的方式连接。因此,通过所述流入口113流入的冷却水从所述下部冷却套110的一侧和所述上部冷却套130的一侧分别分流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和所述上部冷却流路131 并以U型流动方式流动(参照图3)。
在所述上部冷却套130中形成有至少一个排出口133。在本实施例中,在与形成在所述下部冷却套110的所述流入口113对向的位置形成有所述排出口 133。另外,如图5所示,在所述缸盖主体100中形成有与所述排出口133连通的排出口孔107。
如前所述,通过所述下部冷却套110的所述流入口113流入的冷却水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和所述上部冷却流路131。
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的冷却水从形成有所述连通通道115 的位置沿所述连通通道115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131并通过所述排出口 133排出。
所述中隔板150形成在所述下部冷却套110与所述上部冷却套130之间。如图4所示,所述中隔板150由所述下部冷却套110和所述上部冷却套130 连接而形成。
由于所述中隔板150支撑所述下部冷却套110和所述上部冷却套130,因此具有提高所述下部冷却套110和所述上部冷却套130的刚性的效果。
下面对如前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缸盖1的冷却过程进行具体描述。
在缸体20的燃烧室中产生的热从各个气缸的传递到所述缸盖1的下部。从而,不但所述缸盖1的温度会上升,而且预热塞(glow plug)的温度也会上升。
此时,从设于所述缸体20的前表面的水泵(未图示)向所述缸盖1供应冷却水。所供应的冷却水通过形成在所述下部冷却套110的一侧的所述流入口 113流入。
如前所述,所述下部冷却套110的一侧和所述上部冷却套130的一侧以连通的方式连接,使得通过所述流入口113流入的冷却水分流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和所述上部冷却流路131并以U型流动方式流动。
沿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流动的冷却水从形成有所述连通通道115的位置通过所述连通通道115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131。因此,沿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和所述上部冷却流路131流动的冷却水通过形成在所述上部冷却套 130的所述排出口133排出。
冷却水在流过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和所述上部冷却流路131的期间与所述缸盖主体100、缸体20的燃烧室和预热塞进行热交换,以冷却所述缸盖1、缸体20的燃烧室以及预热塞。
尤其,流动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的冷却水通过所述连通通道115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131,因而在所述下部冷却流路111中流动的冷却水的流速更快。从而,流向所述下部冷却套110的凉的冷却水的流量增大,因而具有快速冷却所述缸盖主体100、缸体20的燃烧室以及预热塞的效果。
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改变其技术思想或必备特征的情况下以其他具体的形态实施。
因此,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应理解为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体现,并且从权利要求书的意义、范围以及其等效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应解释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缸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部冷却套,其设于缸盖主体以形成供从水泵供应的冷却水流动的下部冷却流路;
上部冷却套,其设于所述缸盖主体且设于与所述下部冷却套间隔开设定距离的上侧,并且形成供所述冷却水流动的上部冷却流路;以及
中隔板,其设于所述下部冷却套与所述上部冷却套之间,并且连接所述下部冷却套和所述上部冷却套,并且
所述冷却水流入所述下部冷却套,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剩余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并且以排出至所述上部冷却套的方式以U型流动方式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冷却套、所述上部冷却套以及所述中隔板通过铸造成型一体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缸盖主体中形成有与燃烧室连接的至少一个进气孔和至少一个排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进气孔连接的第一进气通道和与所述排气孔连接的第一排气通道,并且
所述下部冷却流路具有包围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及所述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以及第二排气通道,并且
所述上部冷却流路具有包围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缸盖主体中形成有供预热塞贯通的至少一个喷射器孔,
在所述下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喷射器孔连接的第一喷射器通道,并且在所述上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喷射器孔连接的第二喷射器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冷却套的中央区域和所述上部冷却套的中央区域,以使在所述下部冷却流路流动的冷却水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的方式形成有连通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冷却套的一侧形成有供冷却水流入的流入口,并且
所述下部冷却套的一侧的一区域和所述上部冷却套的一侧的一区域连通地连接,使得通过所述流入口流入的所述冷却水从所述下部冷却套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冷却套中,在与所述流入口对向的位置以排出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套的所述冷却水的方式形成有排出口。
CN202222452457.9U 2021-09-17 2022-09-16 缸盖 Active CN2184395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24499 2021-09-17
KR1020210124499A KR20230041189A (ko) 2021-09-17 2021-09-17 실린더 헤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39551U true CN218439551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104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52457.9U Active CN218439551U (zh) 2021-09-17 2022-09-16 缸盖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30041189A (zh)
CN (1) CN21843955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41189A (ko) 2023-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30197B1 (ko) 실린더 헤드 및 실린더 헤드의 제조 방법
JP6299737B2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EP2951412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4606304A (en) One-piece engine block
US7520257B2 (en) Engine cylinder head
US10808595B2 (en) Engine cooling system for vehicle
JP7079698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3736339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218439551U (zh) 缸盖
CN114233507B (zh) 发动机气缸盖冷却水套
KR100936980B1 (ko) 듀얼 쿨링용 실린더 헤드
KR102335493B1 (ko) 실린더 헤드용 워터자켓
JP4640245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111075591B (zh) 一种带衬套的缸盖水腔总成
KR101316241B1 (ko) 엔진의 실린더 블록 냉각구조
JP2001234807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
US10302040B2 (en) Cylinder hea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960010278B1 (ko) 디이젤엔진의 실린더 헤드
JP2021148067A (ja) ウォータジャケット
JP2021120540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KR101261938B1 (ko) 디젤엔진용 실린더 헤드
CN116291888A (zh) 用于小型涡喷发动机的高效燃滑油换热系统
KR100405762B1 (ko) 실린더 헤드용 금형
CN201129230Y (zh) 风、水冷发动机汽缸头
JPH05223004A (ja) エンジンのエンジンブロ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nchon,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HYUNDAI DOOSAN INFRACORE Co.,Ltd.

Address before: Inchon,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Hyundai Doosan yingweigao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