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09051A - 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609051A CN112609051A CN202011200968.0A CN202011200968A CN112609051A CN 112609051 A CN112609051 A CN 112609051A CN 202011200968 A CN202011200968 A CN 202011200968A CN 112609051 A CN112609051 A CN 1126090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quenching
- ring
- annular
- inductor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62—Quenching devices
- C21D1/667—Quenching devices for spray quench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06—Surface hardening
- C21D1/09—Surface hardening by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or wave energy; by particle radiation
- C21D1/10—Surface hardening by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or wave energy; by particle radiation by electric induc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68—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not mentioned below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淬火感应器由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构成,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经绝缘处理后,以尼龙螺栓和黄铜螺母紧固在一起。本发明同时采用预热工艺、分段静止加热淬火和连续加热淬火相组合的方法,实现了该零件相邻两轴颈及圆角的感应淬火,且有效硬化层均匀、连续分布,淬火质量满足使用性能要求。解决了使用单圈感应器分两道工序淬火、台阶棱角处过热熔化等问题;也解决了采用双圈并联感应器同时对两个台阶轴颈加热淬火,两个轴颈无法均匀加热的问题。淬火感应器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淬火方法具有工艺调整方便灵活、设备的柔性化程度高、工艺成本低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导磁材料双圈串联反向电流圆角淬火感应器及其淬火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空心阶梯轴两相邻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加热淬火的感应器及其淬火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单圈感应器分两道工序淬火,由于受零件的结构影响,在对圆角进行淬火时,即使台阶棱角处过热熔化,圆角处仍达不到淬火温度。并且,两道工序容易使先淬火的部分发生回火。如果采用双圈并联感应器同时对两个轴颈和过渡圆角加热淬火,由于两并联有效圈尺寸相差较大,有效圈与零件的耦合程度不同,在交变电流的作用下,很难保证两个有效圈中电流按比例分配,导致两个轴颈无法均匀加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还涉及其淬火方法,以解决使用单圈感应器分两道工序淬火、台阶棱角处过热熔化以及采用双圈并联感应器同时对两个台阶轴颈加热淬火,两个轴颈无法均匀加热的问题。本发明采用两个反向电流有效圈串联组成的导电回路和双喷水圈的结构,实现对一种空心阶梯轴相邻两个轴颈及过渡圆角的感应淬火,且有效硬化层连续分布。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由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构成;
所述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经绝缘处理后,以尼龙螺栓11和黄铜螺母10紧固在一起;
其中,所述导电回路由第一环状有效圈1、第二环状有效圈2、短路管18、 2个汇流管9、2个过渡管17、冷却水管接头7、2个接触板8、喷水圈固定板 14经铜钎焊组成;
所述主喷水圈由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淬火水管接头Ⅰ5、第一喷水圈3 的连接板12经铜钎焊组成;
所述辅助喷水圈由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淬火水管接头Ⅱ6、第二喷水圈 4的连接板Ⅱ16经铜钎焊组成。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是以绝缘板Ⅰ13和绝缘板Ⅱ15进行绝缘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截面为矩形,用于加热Ф70轴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环状有效圈2的截面为一近似平行四边形,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上方,其中的圆环内锐角与零件的圆角相邻,用于加热Ф55轴颈及Ф70轴颈的轴肩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的截面为矩形,长度方向平面与轴线之间成锐角,内侧锥面向下倾斜,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外侧,其中的喷水孔分布在内侧圆锥面上,对应圆角方向,用于圆角及连续加热淬火过程中的强制冷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的截面为矩形,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下方,其中的喷水孔分布在内圆周上,与轴线垂直,用于Ф70轴颈以及进行连续加热淬火过程的补充冷却与保护,避免已完成淬火组织转变部位产生回火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状有效圈1、第二环状有效圈2、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和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保持同轴。
上述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的淬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处理零件加平衡重后轴颈部分朝上放置在机床下顶尖的夹具上,按启动按钮,待处理零件开始旋转;
B、待零件旋转数秒确认正常后,感应器以2400~3600mm/min速度移动到静止预热位置,加热1.5~2秒,停加热2~3秒,再加热0.8~1.2秒后,以160~ 200mm/min速度移动到圆角静止加热位置;
C、圆角处静止加热6~8秒后,淬火水开始喷水,同时感应器以3000~ 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第二段静止加热位置,加热0.8~1.2秒;
D、感应器以160~240mm/min速度移动至淬火区的结束位置,停止加热,同时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静止喷水位置,喷水30~ 40秒,喷水停止,零件旋转停止;
E、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方便上下零件的位置,将零件从机床的下顶尖上取下,放置在料架,完成全部感应淬火过程。
进一步地,步骤C,所述感应器向上移动8~12mm至第二段静止加热位置。
进一步地,步骤D,所述感应器向上移动8~12mm至静止喷水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利用双圈串联反向电流有效圈对阶梯轴的相邻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加热,用第一环状有效圈加热Ф70轴颈,用第二环状有效圈加热Ф55轴颈及Ф70轴颈轴肩端面。由于两个有效圈所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反,所以在Ф70轴颈和Ф70轴颈轴肩端面上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也是相反的,在轴肩的尖角处因反向电流相互抵消,大大降低了此处的加热效率,有效避免了局部因加热温度过高导致的熔化现象;
2、采用分段静止加热与连续加热淬火相结合的工艺方式一序完成两相邻轴颈及其过渡圆角的感应加热淬火,有效地解决了因使用单圈感应器分两序淬火, 容易使先淬火部分发生回火现象的技术难题;
3、由于两个轴颈同时加热,有利于热量从不同方向向圆角处快速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和温度均匀性;
4、采用两个喷水圈同时喷水冷却,用带有一定角度的环状喷水圈(3),使水柱通过两有效圈间的缝隙直接喷射到圆角和刚刚完成奥氏体化的部位。环状喷水圈(4)用于Ф70轴颈冷却,以及进行连续加热淬火过程的补充冷却,可以有效地防止回火现象的发生,冷却能力的改善保证了淬火组织的转变更加充分;
5、通过合理控制感应器与零件的轴向和径向间隙及其比例,使两相邻轴颈及其圆角同步加热,提高温度均匀性;
6、未使用导磁材料,避免了因电流过于集中在导磁体开口处所造成有效圈早期烧损。另外,感应器长时间工作在水或水溶性介质中,会导致硅钢片的锈蚀及腐烂,逐步失去驱磁作用而影响加热效果和淬火质量。所以感应器使用寿命得到大幅度提高;
7、通过在淬火区域的结束端采用预热工艺,提高了此处的基础温度和所存的热量,弥补了两有效圈因反向电流在工件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相互抵消而降低加热效率的不足,使有效硬化层分布更加均匀(参见图1)。
本发明的感应淬火技术具有感应器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工艺调整方便灵活、设备的柔性化程度高、工艺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两相邻轴颈及圆角感应淬火连续分布有效硬化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空心阶梯轴圆角淬火感应器主视图;
图3为图2的右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螺栓处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B-B向仅留两有效圈时两有效圈串联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中,1.第一环状有效圈 2.第二环状有效圈 3.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 4.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 5.淬火水管接头Ⅰ 6.淬火水管接头Ⅱ 7.冷却水管接头 8.接触板 9.汇流管 10.黄铜螺母 11.尼龙螺栓 12.连接板Ⅰ 13.绝缘板Ⅰ 14. 喷水圈固定板 15.绝缘板Ⅱ 16.连接板Ⅱ 17.过渡管 18.短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由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构成;
所述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经3240板Ⅰ13和3240板Ⅱ15进行绝缘处理后,以尼龙螺栓11和黄铜螺母10紧固在一起;
其中,所述导电回路由第一环状有效圈1、第二环状有效圈2、短路管18、 2个汇流管9、2个过渡管17、冷却水管接头7、2个接触板8、喷水圈固定板 14经铜钎焊组成;
所述主喷水圈由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淬火水管接头Ⅰ5、第一喷水圈3 的连接板12经铜钎焊组成;
所述辅助喷水圈由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淬火水管接头Ⅱ6、第二喷水圈4的连接板Ⅱ16经铜钎焊组成。
具体地,所述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截面为矩形,用于加热Ф70轴颈。
具体地,所述第二环状有效圈2的截面为一近似平行四边形,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上方,其中的圆环内锐角与零件的圆角相邻,用于加热Ф55轴颈及Ф70轴颈的轴肩端面。
具体地,所述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的截面为矩形,长度方向平面与轴线成锐角,具体是45°左右的夹角,内侧锥面向下倾斜,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 的外侧,其中的喷水孔分布在内侧圆锥面上,对应圆角方向,用于圆角及连续加热淬火过程中的强制冷却。
具体地,所述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的截面为矩形,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 下方,其中的喷水孔分布在内圆周上,与轴线垂直,用于Ф70轴颈以及进行连续加热淬火过程的补充冷却,同时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已完成淬火组织转变部位产生回火现象。
具体地,所述第一环状有效圈1、第二环状有效圈2、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 3和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保持同轴。
本发明利用双圈串联反向电流有效圈对阶梯轴的相邻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加热,用第一环状有效圈1加热Ф70轴颈,用第二环状有效圈2加热Ф55轴颈及Ф70轴颈轴肩端面,使工件在静止加热位置得到较均匀的温度分布;另外,利用两个淬火喷水圈进行淬火冷却,其中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的内圆锥面向下倾斜,喷水孔在其上均匀分布,使水柱通过第一环状有效圈1和第二环状有效圈2之间的缝隙直接喷射到已达到相变温度的圆角处,以及在Ф55轴颈连续淬火过程中使水柱直接喷射到第二环状有效圈2刚刚离开,且已完成奥氏体化的区域,及时完成组织转变。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的喷水孔均匀分布在内圆柱面上,水柱直接喷射到轴颈上除了可以使Ф70轴颈及时完成组织转变,还可在Ф55轴颈进行连续加热过程中加强冷却,并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第一环状有效圈1对已完成组织转变的部位二次加热而产生回火现象。改善了淬火冷却条件,提高了冷却效果,保证淬火后得到均匀、连续的有效硬化层分布。
上述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的淬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处理零件加平衡重后轴颈部分朝上放置在机床下顶尖的夹具上,按启动按钮,待处理零件开始旋转;
B、待零件旋转数秒确认正常后,感应器以2400~3600mm/min速度移动到静止预热位置,加热1.5~2秒,停加热2~3秒,再加热0.8~1.2秒后,以160~ 200mm/min速度移动到圆角静止加热位置;
C、圆角处静止加热6~8秒后,淬火水开始喷水,同时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8~12mm至第二段静止加热位置,加热0.8~1.2 秒;
D、感应器以160~240mm/min速度移动至淬火区的结束位置,停止加热,同时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8~12mm至静止喷水位置,喷水30~40秒,喷水停止,零件旋转停止;
E、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方便上下零件的位置,将零件从机床的下顶尖上取下,放置在料架,完成全部感应淬火过程。
实施例1
如图2-图6所示,本发明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包括:用10X9X1.5紫铜管制成的矩形截面第一环状有效圈1、用10X9X1.5紫铜管制成的短路管18、用12X6X1.5紫铜管改制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截面的第二状有效圈2、用12X10X1.5紫铜管制成的2个汇流管9和2个过渡管17、用Ф 12X1.5紫铜管制成的感应器冷却水管接头7、两个用厚度为5mm紫铜板制成左右对称的接触板8、用厚度为5mm紫铜板制成的喷水圈固定板14经铜钎焊组成的感应器导电回路;用14X9X1.5紫铜管改制成截面为矩形且长度方向平面与轴线成30°夹角的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用Ф12X1.5紫铜管制成的淬火水管接头Ⅰ5、用厚度为5mm紫铜板制成的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的连接板Ⅰ12经铜钎焊组成的主喷水圈;用12X10X1.5紫铜管制成的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用Ф12X1.5紫铜管制成的淬火水管接头Ⅱ6、用厚度为5mm紫铜板制成的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的连接板Ⅱ16经铜钎焊组成的辅助喷水圈。
第一步,首先将第一环状有效圈1和第二环状有效圈2在它们开口处的同侧分别与短路管18焊在一起。然后在两个有效圈开口的另一侧分别依次将2个汇流管9、2个过渡管17、水管接头7、2个接触板8焊在一起,最后将喷水圈固定板14焊在汇流管9上组成感应器的主体,即导电回路;
第二步,将淬火水管接头Ⅰ5焊在第一环状喷水圈3上,再将与喷水圈固定板14配做的连接板Ⅰ12焊在第一环状喷水圈3上的合适位置;
第三步,将淬火水管接头Ⅱ6焊在第二环状喷水圈4上,再将与喷水圈固定板14配做的连接板Ⅱ16焊在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上的合适位置;
第四步,将上述三个部件分别用厚度为20mm的3240绝缘板Ⅰ13和厚度为 2mm的3240绝缘板Ⅱ15做好绝缘处理后,用两个M8X50尼龙螺栓11和黄铜螺母10紧固在一起。
装配技术要求如下:
1、保证第一环状有效圈1、第二环状有效圈2、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和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保持同轴;
2、保证两个有效圈的轴向间隙为2mm;
3、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外侧,两圈的底部基本在同一水平面内;
4、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位于第二环状有效圈2下方,其轴向间隙4~5mm。
5、喷水圈与有效圈一定做好绝缘处理。
实施例2:
步骤一:将待处理零件加平衡重后轴颈部分朝上放置在机床下顶尖的夹具上,按启动按钮,待处理零件开始旋转;
步骤二:待零件旋转3秒后,感应器以3000mm/min速度移动到静止预热位置,加热2秒,停加热3秒,再加热1秒,以160mm/min速度移动到圆角静止加热位置;
步骤三:圆角处静止加热7秒,喷水同时感应器以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10mm至第二段静止加热位置,加热1秒;
步骤四:感应器以200mm/min速度移动至淬火区的结束位置,停止加热,同时感应器以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10mm至静止喷水位置,喷水30 秒,喷水停止,零件旋转停止;
步骤五:感应器以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方便上下零件的位置,将零件从机床的下顶尖上取下,放置在料架,完成全部感应淬火过程。
实施例3:
步骤一:将待处理零件加平衡重后轴颈部分朝上放置在机床下顶尖的夹具上,按启动按钮,待处理零件开始旋转;
步骤二:待零件旋转3秒后,感应器以3000mm/min速度移动到静止预热位置,加热1.8秒,停加热2秒,再加热1.2秒,以180mm/min速度移动到圆角静止加热位置;
步骤三:圆角处静止加热8秒,喷水同时感应器以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12mm至第二段静止加热位置,加热1.2秒;
步骤四:感应器以180mm/min速度移动至淬火区的结束位置,停止加热,同时感应器以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12mm至静止喷水位置,喷水40 秒,喷水停止,零件旋转停止;
步骤五:感应器以4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方便上下零件的位置,将零件从机床的下顶尖上取下,放置在料架,完成全部感应淬火过程。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由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构成;
所述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经绝缘处理后,以尼龙螺栓(11)和黄铜螺母(10)紧固在一起;
其中,所述导电回路由第一环状有效圈(1)、第二环状有效圈(2)、短路管(18)、2个汇流管(9)、2个过渡管(17)、冷却水管接头(7)、2个接触板(8)、喷水圈固定板(14)经铜钎焊组成;
所述主喷水圈由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淬火水管接头Ⅰ(5)、第一喷水圈(3)的连接板(12)经铜钎焊组成;
所述辅助喷水圈由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淬火水管接头Ⅱ(6)、第二喷水圈(4)的连接板Ⅱ(16)经铜钎焊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回路、主喷水圈以及辅助喷水圈是以绝缘板Ⅰ(13)和绝缘板Ⅱ(15)进行绝缘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截面为矩形,用于加热Ф70轴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有效圈(2)的截面为一近似平行四边形,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上方,其中的圆环内锐角与零件的圆角相邻,用于加热Ф55轴颈及Ф70轴颈的轴肩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的截面为矩形,长度方向平面与轴线之间成锐角,内侧锥面向下倾斜,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的外侧,其中的喷水孔分布在内侧圆锥面上,对应圆角方向,用于圆角及连续加热淬火过程中的强制冷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的截面为矩形,位于第一环状有效圈(1)下方,其中的喷水孔分布在内圆周上,与轴线垂直,用于Ф70轴颈以及进行连续加热淬火过程的补充冷却与保护,避免已完成淬火组织转变部位产生回火现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有效圈(1)、第二环状有效圈(2)、第一环状淬火喷水圈(3)和第二环状淬火喷水圈(4)保持同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的淬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处理零件加平衡重后轴颈部分朝上放置在机床下顶尖的夹具上,按启动按钮,待处理零件开始旋转;
B、待零件旋转数秒确认正常后,感应器以2400~3600mm/min速度移动到静止预热位置,加热1.5~2秒,停加热2~3秒,再加热0.8~1.2秒后,以160~200mm/min速度移动到圆角静止加热位置;
C、圆角处静止加热6~8秒后,淬火水开始喷水,同时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第二段静止加热位置,加热0.8~1.2秒;
D、感应器以160~240mm/min速度移动至淬火区的结束位置,停止加热,同时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静止喷水位置,喷水30~40秒,喷水停止,零件旋转停止;
E、感应器以3000~5000mm/min速度快速向上移动至方便上下零件的位置,将零件从机床的下顶尖上取下,放置在料架,完成全部感应淬火过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的淬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所述感应器向上移动8~12mm至第二段静止加热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的淬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所述感应器向上移动8~12mm至静止喷水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00968.0A CN112609051A (zh) | 2020-11-02 | 2020-11-02 | 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00968.0A CN112609051A (zh) | 2020-11-02 | 2020-11-02 | 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09051A true CN112609051A (zh) | 2021-04-06 |
Family
ID=75224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00968.0A Pending CN112609051A (zh) | 2020-11-02 | 2020-11-02 | 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609051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13594A (zh) * | 2021-09-28 | 2022-01-11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淬火感应装置及淬火处理方法 |
CN113930594A (zh) * | 2021-10-19 | 2022-01-14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淬火感应器、淬火感应装置及淬火处理方法 |
CN114350926A (zh) * | 2022-01-13 | 2022-04-15 | 湖南南方宇航高精传动有限公司 | 一种轴类感应淬火感应圈及加工方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73711A (ja) * | 2000-12-06 | 2002-06-21 | Denki Kogyo Co Ltd |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高周波焼入冷却方法とその装置 |
CN101509061A (zh) * | 2009-03-27 | 2009-08-19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法兰-输出轴轴颈和端面同时感应淬火技术 |
CN101921899A (zh) * | 2010-08-13 | 2010-12-22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变速箱换档叉轴感应淬火方法 |
CN201817516U (zh) * | 2011-01-25 | 2011-05-04 | 洛阳升华感应加热有限公司 | 对工件端面和外圆同时进行感应淬火的感应器 |
CN102115810A (zh) * | 2010-12-22 | 2011-07-06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主动锥齿轮感应加热正火感应器及工艺 |
CN103589846A (zh) * | 2013-11-05 | 2014-02-19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转向节双台阶淬火感应器及其淬火方法 |
CN105132633A (zh) * | 2015-10-13 | 2015-12-09 | 青岛德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扫描淬火感应器 |
CN110607426A (zh) * | 2019-09-05 | 2019-12-24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半轴类零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 |
CN211734411U (zh) * | 2020-01-19 | 2020-10-23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用型模具平面及凸r角部位感应淬火感应器 |
-
2020
- 2020-11-02 CN CN202011200968.0A patent/CN11260905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73711A (ja) * | 2000-12-06 | 2002-06-21 | Denki Kogyo Co Ltd |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高周波焼入冷却方法とその装置 |
CN101509061A (zh) * | 2009-03-27 | 2009-08-19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法兰-输出轴轴颈和端面同时感应淬火技术 |
CN101921899A (zh) * | 2010-08-13 | 2010-12-22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变速箱换档叉轴感应淬火方法 |
CN102115810A (zh) * | 2010-12-22 | 2011-07-06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主动锥齿轮感应加热正火感应器及工艺 |
CN201817516U (zh) * | 2011-01-25 | 2011-05-04 | 洛阳升华感应加热有限公司 | 对工件端面和外圆同时进行感应淬火的感应器 |
CN103589846A (zh) * | 2013-11-05 | 2014-02-19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转向节双台阶淬火感应器及其淬火方法 |
CN105132633A (zh) * | 2015-10-13 | 2015-12-09 | 青岛德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扫描淬火感应器 |
CN110607426A (zh) * | 2019-09-05 | 2019-12-24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半轴类零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 |
CN211734411U (zh) * | 2020-01-19 | 2020-10-23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用型模具平面及凸r角部位感应淬火感应器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13594A (zh) * | 2021-09-28 | 2022-01-11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淬火感应装置及淬火处理方法 |
CN113930594A (zh) * | 2021-10-19 | 2022-01-14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淬火感应器、淬火感应装置及淬火处理方法 |
CN114350926A (zh) * | 2022-01-13 | 2022-04-15 | 湖南南方宇航高精传动有限公司 | 一种轴类感应淬火感应圈及加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609051A (zh) | 空心阶梯轴双轴颈及过渡圆角同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 | |
CN101509061B (zh) | 法兰-输出轴轴颈和端面同时感应淬火技术 | |
CN103589846B (zh) | 转向节双台阶淬火感应器及其淬火方法 | |
US20150283643A1 (en) | Method and Component | |
CN104831018A (zh) | 船用曲轴的表面淬火工艺 | |
CN101570812B (zh) | 转向臂轴感应加热回火方法 | |
CN101509062B (zh) | 装配式凸轮轴端头槽口部位淬火方法 | |
CN110607426A (zh) | 一种半轴类零件淬火感应器及淬火方法 | |
CN102689123A (zh) | 一种碾压头及利用该碾压头实现再纳米化焊接的方法 | |
US11846001B2 (en) | Split multiple coil electric induction heat treatment systems for simultaneous heating of multiple features of a bearing component | |
CN112359179B (zh) | 钢轨焊后热处理施工方法 | |
CN205329121U (zh) | 一种用于低速大扭矩驱动轮轴的淬火感应器 | |
CN211814566U (zh) | 一种带预热的特大型轴承套圈的中频淬火感应器 | |
CN212404162U (zh) | 滑轮轮槽表面淬火感应装置 | |
CN114277228B (zh) | 大型调心滚子轴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777928B (zh) | 一种局部强化的槽型梁及其制造工艺 | |
CN212316192U (zh) | 一种支撑辊辊颈伸缩式保温装置 | |
JP2005146316A (ja) | 金属旋回輪転動接触面の焼入れ方法及び装置 | |
JPS58210123A (ja) | クラツド鋼管の熱処理方法 | |
CN219637280U (zh) | 一种内花键感应淬火装置 | |
CN210826286U (zh) | 大型轴承座圈半圆形轨道面的感应淬火装置 | |
CN106367564A (zh) | 弹簧片单面中频淬火工艺及其感应器 | |
CN219297598U (zh) | 一种曲拐段整体加热感应器 | |
CN114921635B (zh) | 一种前轴的热处理方法 | |
CN219665612U (zh) | 一种空心轧辊的轴头热套工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6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