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99699A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99699A
CN112599699A CN202011460377.7A CN202011460377A CN112599699A CN 112599699 A CN112599699 A CN 112599699A CN 202011460377 A CN202011460377 A CN 202011460377A CN 112599699 A CN112599699 A CN 1125996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film
layer
electrode
display panel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603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纯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6037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9969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599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996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1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active inorganic nanostructures, e.g. luminescent quantum do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3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OLED背光源和设置在所述OLED背光源的出光方向一侧的量子点层,所述OLED背光源包括相接触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位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量子点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膜和第二电极膜,所述第一电极膜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第一电极膜的开孔,所述第二电极膜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一侧表面且填充在所述开孔中。本发明公开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通过增加第一电极层和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之间界面的粗糙度,减小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提高了发光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量子点(quantum dot,QD)材料具有发光色纯度高、发光波长可调节、材料稳定等优点,在追求高色域色彩显示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但电致发光量子点器件发光效率低,因此使用OLED器件作为背光源,搭配量子点作为光色调节的技术成为当前显示技术的研发热点。
然而,现有技术中采用背光源激发量子点材料时,OLED背光源的光取出效率较低,从而使得量子点层的转换效率降低,进一步导致了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OLED背光源激发量子点材料时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OLED背光源和设置在所述OLED背光源的出光方向一侧的量子点层,所述OLED背光源包括相接触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位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量子点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膜和第二电极膜,所述第一电极膜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第一电极膜的开孔,所述第二电极膜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一侧表面且填充在所述开孔中。
可选地,所述开孔的总体积占所述第一电极膜的体积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可选地,所述开孔的直径为1微米-5微米;优选的,相邻的开孔之间的间距为5微米-10微米。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膜的厚度和第二电极膜的厚度之比为1:5-1:3;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膜的厚度为2nm-4nm;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极膜的厚度为9nm-15nm。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膜填充在所述开孔中的总体积小于所述开孔的总体积。
可选地,所述开孔的数量为多个,对于每个开孔,所述第二电极膜填充在所述开孔中的体积小于所述开孔的体积;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极膜与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接触的面积小于所述开孔底部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面积。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一侧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凹陷,所述凹陷的位置与所述开孔的位置对应;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光取出层,所述光取出层覆盖所述第二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一侧的表面且填充在所述凹陷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包括电子传输层;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阴极层。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形成OLED背光源,所述OLED背光源包括相接触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一电极层,所述OLED背光源从第一电极层出光,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膜和第二电极膜,所述第一电极膜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第一电极膜的开孔,所述第二电极膜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一侧表面且填充在所述开孔中;
在所述OLED背光源的出光方向一侧设置量子点层;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一侧表面具有若干个凹陷,所述凹陷的位置与所述开孔的位置对应;
优选的,形成所述OLED背光源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二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一侧表面形成光取出层,且所述光取出层填充在所述凹陷中。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或如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所述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显示面板,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具有开孔,该开孔贯穿第一电极膜,第二电极膜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一侧表面且填充在所述开孔中,第一电极层朝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整体的表面粗糙度增加,根据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之间的关系可知,当粗糙度增加时,可以减小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因此,该显示面板增加了第一电极膜和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减小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提高了OLED背光源的发光效率,从而使得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提高。
进一步的,通过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形成开孔,形成的第二电极膜远离第一电极膜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从而增加了第二电极膜和光取出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可以提高光束在该接触界面的散射,由此进一步提高该OLED背光源的出光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将OLED背光源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电极层分为两层结构,在第一电极膜中形成开孔,由于第一电极膜较薄,因此容易形成开孔,制作过程简单。同时,第二电极膜为正常的电极结构,可以保证该OLED背光源能够正常工作,并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通过将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次制备,同时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形成开孔,由于该开孔贯穿第一电极膜,即使在蒸镀第二电极膜时该开孔被填充,但是由于填充部分和第一电极膜之间不是采用一次工艺形成,由此使得第一电极膜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表面粗糙度增加,根据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之间的关系可知,当粗糙度增加时,可以减小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因此,该显示面板增加了第一电极膜和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减小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提高了OLED背光源的发光效率,从而使得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提高。
进一步,通过将OLED背光源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次制备,在第一电极膜中设置开孔,由于第一电极膜较薄,因此容易形成开孔,制作过程简单。同时,第二电极膜为正常的电极结构,可以保证该OLED背光源能够正常工作,并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显示装置,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具有开孔,该开孔贯穿第一电极膜,第二电极膜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一侧表面且填充在所述开孔中,第一电极层朝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整体的表面粗糙度增加,根据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之间的关系可知,当粗糙度增加时,可以减小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因此,该显示面板增加了第一电极膜和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减小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提高了OLED背光源的发光效率,从而使得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至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8至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将量子点材料设置在OLED背光源的出光方向上,OLED背光源发出的光进入量子点材料中,激发量子点材料进行发光,可以实现全彩显示。然而,经过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在常规的OLED背光源器件结构中,在器件的有机层和金属电极的接触界面,容易发生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现象,导致OLED背光源的发光效率较低,从而使得量子点层的转换效率降低,进一步导致了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较低。
在此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OLED背光源和设置在OLED背光源出光方向一侧的量子点层,OLED背光源包括相接触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位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量子点层之间,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膜和第二电极膜,第一电极膜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第一电极膜的开孔,第二电极膜位于第一电极膜背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一侧表面且填充在开孔中。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提供OLED基板;其中,提供的基板11如图2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基板11可以是透明材料构成,也可以是柔性材料构成。例如可以是玻璃基板,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基板。
步骤S102:在OLED基板11上形成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以及第一电极膜16,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膜16为该OLED器件的部分阴极,即可以将OLED器件的阴极层分为两次制备,先制备较薄的第一电极膜16。此时,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为电子传输层。具体地,该第一电极膜16的厚度可以是2nm-4nm。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膜16采用蒸镀工艺或溅射工艺形成。在形成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之前,可以先形成发光层14。对于发光层14,可以采用白光发光层,也可以采用蓝光发光层。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形成发光层14之前,可以先形成该OLED器件的阳极12以及空穴传输层13。
步骤S103:在第一电极膜16上进行打孔,形成贯穿第一电极膜16的开孔161,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激光打孔的工艺形成开孔161,开孔161的直径为1微米-5微米;相邻的开孔161之间的间距为5微米-10微米。
步骤S104:在第一电极膜16上形成第二电极膜17,第二电极膜17覆盖第一电极膜16背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一侧表面且填充在开孔161中,第二电极膜17和第一电极膜16构成第一电极层,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具体地,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为9nm-15nm。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为第一电极膜16厚度的三到五倍。在制备时,第二电极膜17可以采用蒸镀工艺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开孔161的直径为1微米-5微米;相邻的开孔161之间的间距为5微米-10微米;由此可以在第一电极膜16中形成致密的开孔,同时,还可以将开孔161均匀设置在第一电极膜16中,保证OLED背光源的稳定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膜16的厚度和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之比为1:5-1:3;第一电极膜16的厚度为2nm-4nm;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为9nm-15nm。由此,可以使得较容易在第一电极膜16中形成小孔结构,又不会使得第一电极膜16和第二电极膜17构成的电极厚度太厚,同时还可以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膜17填充在开孔161中的总体积小于开孔161的总体积;开孔161的数量为多个,对于每个开孔161,第二电极膜17填充在开孔161中的体积小于开孔161的体积;第二电极膜17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接触的面积小于开孔161底部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的面积。由此可以使得第一电极膜16的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接触的表面不平整,增加了该表面的粗糙度增加。
步骤S105:在第二电极膜17背向第一电极膜16的一侧形成量子点层20,具体结构如图6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在第二电极膜17和量子点层20之间还可以设置封装层21,用于对OLED器件进行封装,防止外部水汽对OLED器件的侵蚀,进而保证其使用寿命。由此,形成的OLED器件可以作为量子点层20的背光源,即OLED背光源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OLED基板11、阳极12、空穴传输层13、发光层14、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第一电极膜16及第二电极膜1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通过将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次制备,同时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形成开孔,由于该开孔贯穿第一电极膜,即使在蒸镀第二电极膜时该开孔被填充,但是由于填充部分和第一电极膜之间不是采用一次工艺形成,根据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之间的关系可知,当粗糙度增加时,可以减小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因此,该显示面板增加了第一电极膜和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减小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提高了OLED背光源的发光效率,从而使得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提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通过将OLED背光源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次制备,在第一电极膜中设置开孔,第二电极膜为正常的电极结构,可以保证该OLED背光源能够正常工作,并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包括:OLED背光源和设置在OLED背光源的出光方向一侧的量子点层20,OLED背光源包括相接触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和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位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和量子点层20之间,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膜16和第二电极膜17,第一电极膜16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第一电极膜16的开孔161(参考图4),第二电极膜17位于第一电极膜16背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的一侧表面且填充在开孔161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层结构,同时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设置开孔,由于该开孔贯穿第一电极膜,即使在蒸镀第二电极膜时该开孔被填充,但是由于填充部分和第一电极膜之间不是采用一次工艺形成,由此使得第一电极膜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表面粗糙度增加,根据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之间的关系可知,当粗糙度增加时,可以减小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因此,该显示面板增加了第一电极膜和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减小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提高了OLED背光源的发光效率,从而使得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提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OLED背光源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层结构,在第一电极膜中具有开孔,由于第一电极膜较薄,因此容易形成开孔,制作过程简单。同时,第二电极膜为正常的电极结构,可以保证该OLED背光源能够正常工作,并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构成OLED背光源的阴极层,OLED背光源还包括第二电极层和第二载流子功能层,第二电极层为阳极12,第二载流子功能层为空穴传输层13。第一电极膜16和第二电极膜17共同构成该OLED背光源的阴极层。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可以采用蒸镀工艺制备得到。同时,还可以选择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具有相应的透射或反射属性,从而在阳极层和阴极层之间形成微腔结构,实现该OLED背光源的高色域发光。
在一实施例中,开孔161的直径孔径为1微米-5微米;相邻的开孔161之间的间距为5微米-10微米。由此可以在第一电极膜16中形成致密的开孔,同时,还可以将开孔161均匀设置在第一电极膜16中,保证OLED背光源的稳定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开孔161的总体积占第一电极膜16的体积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以此来增加第一电极膜16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之间的粗糙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膜17填充在开孔161中的总体积小于开孔161的总体积;开孔161的数量为多个,对于每个开孔161,第二电极膜17填充在开孔161中的体积小于开孔161的体积;第二电极膜17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接触的面积小于开孔161底部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的面积。由此可以使得第一电极膜16的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接触的表面不平整,增加了该表面的粗糙度增加。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膜16的厚度为2nm-4nm。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为9nm-15nm。即可以设置第一电极膜16的具有较薄的层厚,而第二电极膜17具有较厚的层厚。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电极膜16和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之比为1:5-1:3。即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为第一电极膜16厚度的三到五倍。由此,可以使得较容易在第一电极膜16中形成小孔结构,又不会使得第一电极膜16和第二电极膜17构成的电极厚度太厚,同时还可以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如图7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提供OLED基板11;该步骤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内容,不再详述。
步骤S102:在OLED基板11上形成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以及第一电极膜16;该步骤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内容,不再详述。
步骤S103:在第一电极膜16上进行打孔,形成贯穿第一电极膜16的开孔161;该步骤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内容,不再详述。
步骤S104:在第一电极膜16上形成第二电极膜17,第二电极膜17覆盖第一电极膜16背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一侧表面且填充在开孔161中,第二电极膜17和第一电极膜16构成第一电极层;其中,在形成第二电极膜17后,由于工艺的均一性,位于第二电极膜17背向发光层14一侧表面具有若干个凹陷,凹陷的位置与开孔161的位置对应,该步骤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内容,不再详述。
在一实施例中,开孔161的直径为1微米-5微米;相邻的开孔161之间的间距为5微米-10微米;由此可以在第一电极膜16中形成致密的开孔161,同时,还可以将开孔161均匀设置在第一电极膜16中,保证OLED背光源的稳定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膜16的厚度和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之比为1:5-1:3;第一电极膜16的厚度为2nm-4nm;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为9nm-15nm。由此,可以使得较容易在第一电极膜16中形成小孔结构,又不会使得第一电极膜16和第二电极膜17构成的电极厚度太厚,同时还可以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步骤S201:在第二电极膜17上形成光取出层18,光取出层18覆盖第二电极膜17背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一侧表面且填充在凹陷中,具体结构如图8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光取出层18背向第二电极膜17的表面还设置封装层21,用于对形成的OLED进行封装,防止外部水汽对OLED的侵蚀,进行保证其使用寿命。
步骤S202:在光取出层18背向第二电极膜17的一侧形成量子点层20。具体结构如图9所示。具体地,对于形成的量子点层20,可以在上述步骤中形成的OLED背光源发出光束的激发下进行发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通过将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次制备,同时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形成开孔,由于该开孔贯穿第一电极膜,即使在蒸镀第二电极膜时该开孔被填充,但是由于填充部分和第一电极膜之间不是采用一次工艺形成,由此使得第一电极膜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表面粗糙度增加,根据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之间的关系可知,当粗糙度增加时,可以减小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因此,该显示面板增加了第一电极膜和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减小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提高了OLED背光源的发光效率,从而使得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提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通过将OLED背光源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次制备,在第一电极膜中设置开孔,由于第一电极膜较薄,因此容易形成开孔,制作过程简单。同时,第二电极膜为正常的电极结构,可以保证该OLED背光源能够正常工作,并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通过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形成开孔,在形成第二电极膜时,由制备工艺的均一性可知,第二电极膜会有部分进入到第一电极膜的开孔当中,导致第二电极膜远离第一电极膜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从而增加了第二电极膜和光取出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可以提高光束在该接触界面的散射,由此进一步提高该OLED背光源的出光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9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OLED背光源和设置在OLED背光源的出光方向一侧的量子点层20,OLED背光源包括相接触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和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位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和量子点层20之间,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膜16和第二电极膜17,第一电极膜16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第一电极膜16的开孔161(参考图4),第二电极膜17位于第一电极膜16背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的一侧表面且填充在开孔161中。位于第二电极膜17背向发光层14一侧表面具有若干个凹陷,凹陷的位置与开孔161的位置对应;OLED背光源还包括光取出层18,光取出层18覆盖第二电极膜17背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一侧表面且填充在凹陷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层结构,同时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具有开孔,由于该开孔贯穿第一电极膜,即使在蒸镀第二电极膜时该开孔被填充,但是由于填充部分和第一电极膜之间不是采用一次工艺形成,由此使得第一电极膜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表面粗糙度增加,根据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之间的关系可知,当粗糙度增加时,可以减小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因此,该显示面板增加了第一电极膜和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减小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提高了OLED背光源的发光效率,从而使得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提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OLED背光源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层结构,在靠近第一电极膜中具有开孔,由于第一电极膜较薄,因此容易形成开孔,制作过程简单。同时,第二电极膜为正常的电极结构,可以保证该OLED背光源能够正常工作,并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形成开孔,形成的第二电极膜远离第一电极膜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从而增加了第二电极膜和光取出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可以提高光束在该接触界面的散射,由此进一步提高该OLED背光源的出光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开孔161的直径孔径为1微米-5微米;相邻的开孔161之间的间距为5微米-10微米。由此可以在第一电极膜16中形成致密的开孔,同时,还可以将开孔161均匀设置在第一电极膜16中,保证OLED背光源的稳定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开孔161的总体积占第一电极膜16的体积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以此来增加第一电极膜16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之间的粗糙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膜17填充在开孔161中的总体积小于开孔161的总体积;开孔161的数量为多个,对于每个开孔161,第二电极膜17填充在开孔161中的体积小于开孔161的体积;第二电极膜17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接触的面积小于开孔161底部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的面积。由此可以使得第一电极膜16的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15接触的表面不平整,增加了该表面的粗糙度增加。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膜16的厚度为2nm-4nm。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为9nm-15nm。即可以设置第一电极膜16具有较薄的层厚,而第二电极膜17具有较厚的层厚。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电极膜16和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比值为1:5-1:3。即第二电极膜17的厚度为第一电极膜16厚度的三到五倍。由此,可以使得较容易在第一电极膜16中形成小孔结构,又不会使得第一电极膜16和第二电极膜17构成的电极厚度太厚,同时还可以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将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层结构,同时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具有至少一个开孔,由于该开孔贯穿第一电极膜,即使在蒸镀第二电极膜时该开孔被填充,但是由于填充部分和第一电极膜之间不是采用一次工艺形成,由此使得第一电极膜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表面粗糙度增加,根据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等离极化激元之间的关系可知,当粗糙度增加时,可以减小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因此,该显示面板增加了第一电极膜和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减小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损耗,提高了OLED背光源的发光效率,从而使得量子点层的发光效率提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将OLED背光源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分为两层结构,第一电极膜中具有开孔,由于第一电极膜较薄,因此容易形成开孔,制作过程简单。同时第二电极膜为正常的电极结构,可以保证该OLED背光源能够正常工作,并维持原有器件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靠近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第一电极膜中形成开孔,在形成第二电极膜时,由制备工艺的均一性可知,第二电极膜会有部分进入到第一电极膜的开孔当中,导致第二电极膜远离第一电极膜的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从而增加了第二电极膜和光取出层接触界面的粗糙度,可以提高光束在该接触界面的散射,由此进一步提高该OLED背光源的出光效率。
虽然关于示例实施例及其优点已经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化、组合、替换和修改,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对于其他例子,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容易理解在保持本发明保护范围内的同时,工艺步骤的次序可以变化。
此外,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不局限于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定实施例的工艺、机构、制造、物质组成、手段、方法及步骤。从本发明的公开内容,作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容易地理解,对于目前已存在或者以后即将开发出的工艺、机构、制造、物质组成、手段、方法或步骤,其中它们执行与本发明描述的对应实施例大体相同的功能或者获得大体相同的结果,依照本发明可以对它们进行应用。因此,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将这些工艺、机构、制造、物质组成、手段、方法或步骤包含在其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OLED背光源和设置在所述OLED背光源的出光方向一侧的量子点层,所述OLED背光源包括相接触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位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量子点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膜和第二电极膜,所述第一电极膜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第一电极膜的开孔,所述第二电极膜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一侧表面且填充在所述开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的总体积占所述第一电极膜的体积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的直径为1微米-5微米;
优选的,相邻的所述开孔之间的间距为5微米-10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膜的厚度和第二电极膜的厚度之比为1:5-1:3;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膜的厚度为2nm-4nm;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极膜的厚度为9nm-15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膜填充在所述开孔中的总体积小于所述开孔的总体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的数量为多个,对于每个开孔,所述第二电极膜填充在所述开孔中的体积小于所述开孔的体积;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极膜与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接触的面积小于所述开孔底部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一侧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凹陷,所述凹陷的位置与所述开孔的位置对应;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光取出层,所述光取出层覆盖所述第二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一侧的表面且填充在所述凹陷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包括电子传输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阴极层。
9.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OLED背光源,所述OLED背光源包括相接触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一电极层,所述OLED背光源从第一电极层出光,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膜和第二电极膜,所述第一电极膜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第一电极膜的开孔,所述第二电极膜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一侧表面且填充在所述开孔中;
在所述OLED背光源的出光方向一侧设置量子点层;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一侧表面具有若干个凹陷,所述凹陷的位置与所述开孔的位置对应;
优选的,形成所述OLED背光源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二电极膜背向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一侧表面形成光取出层,且所述光取出层填充在所述凹陷中。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或如权利要求9所述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460377.7A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25996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0377.7A CN112599699A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0377.7A CN112599699A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99699A true CN112599699A (zh) 2021-04-02

Family

ID=75192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60377.7A Pending CN112599699A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99699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04042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CN105977393A (zh) * 2016-05-27 2016-09-28 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8963106A (zh) * 2018-07-24 2018-12-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192869A (zh) * 2018-08-10 2019-01-11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CN109461835A (zh) * 2018-09-28 2019-03-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671826A (zh) * 2017-10-17 2019-04-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0137384A (zh) * 2019-06-28 2019-08-1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9993605U (zh) * 2019-08-19 2020-01-24 金华伏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04042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CN105977393A (zh) * 2016-05-27 2016-09-28 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9671826A (zh) * 2017-10-17 2019-04-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8963106A (zh) * 2018-07-24 2018-12-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192869A (zh) * 2018-08-10 2019-01-11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CN109461835A (zh) * 2018-09-28 2019-03-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0137384A (zh) * 2019-06-28 2019-08-1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9993605U (zh) * 2019-08-19 2020-01-24 金华伏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异质结红外光电探测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07964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370317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원
US9583731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KR20140076493A (ko) 유기 발광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장치 제조 방법
JP4808772B2 (ja) 電子発光装置
JP2005116516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00134561A (ko)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접촉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의 제조 방법
KR100818270B1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591743B1 (ko) 전자발광 스크린을 갖는 다색 전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070087616A (ko) 광 추출 유전층을 가지는 유기 양면 발광 다이오드
US8729574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based on OLEDs
JP2009151955A (ja) 面発光光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490173A (zh) 具有改良的发光颜色的无镉量子点发光器件
JP2009048814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照明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310178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与显示装置
WO2022079817A1 (ja) 発光素子
CN11259969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1470295B1 (ko) 유기발광소자용 광추출 기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JP2009211934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US20170025478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Component
US20170352839A1 (en) Light extracting substrate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same
CN11259957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JP2000315583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
JP2013187306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11739420B2 (en) Metal mask,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metal mas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