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97582A - 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97582A
CN112597582A CN202011468635.6A CN202011468635A CN112597582A CN 112597582 A CN112597582 A CN 112597582A CN 202011468635 A CN202011468635 A CN 202011468635A CN 112597582 A CN112597582 A CN 112597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blade
motion
matrix
equ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686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97582B (zh
Inventor
朱艳
孙凤楠
冯志壮
程起有
钱峰
刘晨
代志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Helicop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Helicop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Helicop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Helicop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146863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975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97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97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97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975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8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luid dynamics, e.g. using Navier-Stokes equations 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4Constraint-based CA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08Flui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28Fuselage, exterior or interi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Abstract

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属于直升机动力学建模及分析技术,模型采用全铰接式刚性桨叶模型,首先建立各系统坐标系及坐标系间的关系,建立机体运动模型,旋翼运动模型和气动力模型,经旋翼耦合响应求解和多桨叶坐标变换后,组合旋翼机身起落架桨叶模型质量阻尼刚度阵,建立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采用特征值方法计算地面共振,通过特征值实部判断地面共振稳定性。该模型可用于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稳定性计算分析,为开展型号设计和改型研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Description

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直升机动力学建模及分析技术,涉及一种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纵列式直升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在军事、采矿、消防、抢险救灾、海洋开发、工程运输以及基础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海湾战争、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纵列式直升机展示出了难以替代的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越南战争期间,纵列式直升机更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纵列式直升机能快速有效地完成战场机动任务。纵列式直升机不受地面条件限制,能准确地将作战人员和物资运送到预定地点,这是它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也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可与地面部队密切协同,进行低空、超低空飞行,能准确、清晰地了解地面战斗的情况,并与地面部队保持密切联系,随时配合地面部队行动,将战斗人员、武器弹药和各种后勤补给,运送到最急需和最适合的地点。
与单旋翼直升机相比,纵列式直升机的结构紧凑,所以航空母舰大多使用纵列式直升机。纵列式直升机抗侧风能力强,在大风作用下有较大的操纵余量。从安全统计资料表明:纵列式直升机的事故率明显低于单旋翼直升机,总事故率和事故所造成的灾难都低得多。
国外研制纵列式直升机公司有:波音伏托尔公司、贝尔公司、雅克福列夫设计局、布列斯特飞机公司等,其中较著名的是波音伏托尔公司。纵列式直升机主要型号有:H-21、雅克-24、布列斯特-173、布列斯特-192、CH-46、CH-47、波音630等,CH-47“支奴干”系列是最有名的现役重型运输直升机,美国的CH-47系列直升机驰骋世界战场几十年,屡建卓越战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CH-47机群仍是美国主要运输兵力和武器装备的主战机种之一。美国正在不断对CH-47进行升级改造,如2004年6月波音公司综合防务系统部选定BAE系统公司为美国陆军新型CH-47F开发数字式飞行控制计算机。
国内目前没有自研纵列式型号,中型或重型直升机均为单旋翼带尾桨构型。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纵列式直升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纵列式直升机设计技术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纵列式直升机无论是在军事方面还是在民用方面都有着非凡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市场。
然而,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采用前后两副反转旋翼布局结构,当两副旋翼采用摆振面柔软构型,仍可能存在旋翼与机身耦合动不稳定性问题。纵列式直升机“地面共振”不稳定性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动力学问题之一,与传统的单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相比,不论在设计分析还是在试验验证方面国内研究尚少。尽管产生这种不稳定性的机理应当与单桨带尾桨的直升机地面共振的相同,只不过多了一幅旋翼。但是,两副旋翼与一副旋翼的不同不只是二和一的不同,它可能改变了机体与旋翼的耦合型态,导致机理性的变化。如果不进行深入研究,无法真正弄清其不稳定性的机理及其重要的变化,研究出相应的可用于型号研制的设计、分析和试验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用于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计算分析,可以用于地面共振与空中共振稳定性分析,为开展型号设计和改型研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首先建立各系统坐标系,确立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关系,在各坐标系下描述机体、旋翼桨叶的运动,建立机体、旋翼桨叶模型,确定起落架对机体运动的约束力,桨叶作用于机体的惯性载荷,及桨叶气动载荷,分别利用拉格朗立定理推导出固定坐标系下机体运动方程、旋翼旋转坐标系下的旋翼运动方程和气动方程。由于旋翼运动方程是一个非线性方程,因此需先求解旋翼运动平衡点,在平衡点处对方程进行线化,再通过多桨叶坐标变换,把旋翼旋转坐标系下的旋翼运动方程和气动方程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转换到固定坐标系下。后旋翼的结构参数与前旋翼完全相同,只有旋翼高度、航向距离和旋转方向不同,因此可直接将前旋翼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中桨毂中心离重心高度、航向位置替换为后旋翼对应值,再将矩阵中与Yf、φx和φz自由度对应的行和列都加负号(镜像处理),即可得到后旋翼运动方程矩阵。再组合旋翼、机身、起落架质量阻尼刚度阵,建立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地面共振计算方法采用特征值计算方法,通过特征值实部判断地面共振稳定性。。
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机体系统坐标系及坐标系间的关系;
2)建立机体运动模型及起落架运动模型;
3)建立旋翼运动模型和桨叶气动力模型;
4)根据旋翼运动模型进行旋翼耦合响应求解;
5)多桨叶坐标变换;
6)建立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
7)采用特征值方法计算地面共振。
进一步,所述系统坐标系包括:惯性坐标系、机体坐标系、旋翼桨毂坐标系、旋翼旋转坐标系、旋翼桨叶挥舞坐标系、旋翼桨叶摆振坐标系、旋翼桨叶变距坐标系,所述坐标系间的关系为各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关系。
进一步,所述建立机体运动模型过程包括:假设机体为刚体,根据机体在空间的六个刚体运动自由度:航向位移X、侧向位移Y、垂向位移Z、横滚ΦX、俯仰ΦY、偏航运动ΦZ,根据机体运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确定机体惯性载荷;
所述建立起落架运动模型过程包括:将缓冲器和机轮简化为刚度和阻尼部件,根据机体运动引起起落架变形,建立起落架运动载荷;根据达朗贝尔原理,机体惯性力和起落架作用于机体的载荷处于平衡状态,建立机体在起落架上的运动方程,方程矩阵形式,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31
式中,{X}={X,Y,Z,φx,φy,φz}T为六个元素的向量,[Mf]、[Kf]、[Cf]为不装旋翼的机体质量、刚度和阻尼的线性矩阵。
进一步,所述建立旋翼运动模型过程包括:根据坐标变换关系,确定在桨毂坐标系下桨叶上任一点的速度;根据动力定律,得出桨叶上任一截面的动能,建立旋翼总动能方程式;根据拉格朗日定律,得出考虑桨叶挥舞、摆阵和机身运动影响的旋翼运动方程: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41
FC和FNL是桨叶运动惯性载荷的常数项和非线性项,[Mb]、[Kb]、[Cb]为刚性桨叶运动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
所述建立桨叶气动力模型过程包括:桨叶准定常气动力模型采用升力线理论,其气动力作用点在四分之一弦长处,以四分之三弦长处的气流速度来计算翼型上的气动载荷,旋翼诱导流速度均匀分布;
桨叶翼型截面气动力产生的桨毂载荷,转换到对机身重心的六力素,旋翼对机身重心的总气动力,为沿桨叶展向积分后,将各片桨叶载荷求和求得,根据拉格朗日方程求得前旋翼气动力质量[Ma]、刚度[Ka]和阻尼矩阵[Ca]以及载荷常数项、非线性项。
进一步,所述旋翼耦合响应求解过程包括:对桨叶线性矩阵、切线刚阵、非线性力和桨毂载荷进行组合,通过哈密尔顿原理,得出旋翼桨叶模态方程式,并采用时间有限元方法求解;旋转一周时间周期2π划分为多个时间单元后,桨叶控制方程表述成所有时间单元方程的总和,再通过泰勒展开,对于每个时间单元的模态位移向量的时间变量,表述成形函数Ht和时间节点位移向量,采用五阶多项式逼近,每个时间单元需要六个节点,五阶时间形函数表述为拉格朗日多项式形式,设定时间有限元方程边界条件,求出时间离散化桨叶响应方程;
所述桨叶线性矩阵为刚性桨叶运动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中的常数项;
所述切线刚阵为刚性桨叶运动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中的一次项;
所述非线性力为刚性桨叶运动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中的多次项。
进一步,所述多桨叶坐标变换为:采用多桨叶坐标变换转换从单片桨叶运动表达式中提取出周期性的成分,将各片桨叶的运动向旋转平面内的正交坐标投影取和;通过坐标系转换和方程转换将桨毂旋转坐标系下的旋翼运动方程转换到固定坐标系下。
进一步,所述建立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过程包括:将前旋翼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中桨毂中心离重心高度、航向位置替换为后旋翼对应值,并将矩阵中与Yf、φx和φz自由度对应的行和列都加负号进行镜像处理得到后旋翼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组合前旋翼、后旋翼和不装旋翼的机体质量、刚度、阻尼矩阵,得到地面共振运动方程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51
[M]、[K]、[C]为质量、刚度、阻尼系数矩阵。
进一步,在某一旋翼转速Ω下,先计算系数矩阵[M]、[K]、[C];再选用任一解特征值的标准程序求状态方程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52
的特征值,特征值的实部表示系统的阻尼,虚部表示系统的频率;根据旋翼摆振后退模态的特征值的实部判别系统的稳定性:若摆振后退模态的特征值的实部小于零,在该旋翼转速下系统是稳定的,若摆振后退模态的特征值的实部大于零,则系统不稳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建模考虑了纵列式双旋翼全铰接式刚性桨叶模型,该双旋翼与机身耦合的地面共振计算模型与特征值分析方法可用于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稳定性计算和分析,为开展型号设计和改型研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全机坐标系;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旋翼坐标系;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桨叶翼型剖面上的气动力元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第一步:建立各系统坐标系及坐标系间的关系。建立惯性坐标系、机体坐标系、旋翼桨毂坐标系、旋翼旋转坐标系、旋翼桨叶挥舞坐标系、旋翼桨叶摆振坐标系、旋翼桨叶变距坐标系,如图1所示。
纵列式直升机前、后两副旋翼的构型及桨叶结构参数均完全相同,前旋翼顶视逆时针方向旋转,后旋翼顶视顺时针旋转。前、后旋翼通过各自桨毂中心与机身相连,两副旋翼之间没有直接的耦合作用。考虑机身重心的6个运动自由度{Xf Yf Zf φx φy φz},相应的速度为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61
其正方向均与惯性坐标系一致。旋翼轴相对机身有前倾角γ,桨毂挥舞铰外伸量为EH,挥舞铰至摆振铰距离为LB,摆振铰至变距铰距离为LS,桨毂有预锥角βp。桨叶截面重心偏离弹性轴距离为Yg(弦向向前为正)和Zg(向上为正)。桨叶的挥舞角、摆振角和扭转角分别为β(向上为正),ζ(弦向向前为正)和θ(翼型抬头为正)。全机坐标系见图1,图中1为后旋翼桨毂中心,2为前旋翼桨毂中心,C为机体质量中心,X航向向后为正,Y侧向向右为正,Z垂向向上为正。旋翼坐标系见图2。建立各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关系。
第二步:建立机体运动模型及起落架运动模型。假设机体为刚体,起落架对机体提供弹性约束和阻尼。考虑机体在空间的6个刚体运动自由度:航向位移X、侧向位移Y、垂向位移Z、横滚ΦX、俯仰ΦY、偏航运动ΦZ,根据机体运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确定机体惯性载荷。
起落架采用常用的四点式立柱式缓冲支柱-机轮起落架,机轮和缓冲器是以串联的形式,对机身起弹性阻尼作用,简化缓冲器和机轮为刚度和阻尼部件。机体运动位移和速度引起起落架变形运动,使起落架产生弹性和阻尼约束力,作用于机体。机体的加速度导致作用于机体的惯性力。起落架的航向、侧向运动只受到机轮的弹性和阻尼力载荷约束,起落架的垂向运动受到机轮和缓冲器弹性、阻尼力载荷共同作用,垂直方向机轮和缓冲器的载荷是串联关系,不考虑缓冲器和机轮的惯性载荷。根据达朗贝尔原理,机体惯性力和起落架作用于机体的载荷处于平衡状态,以此建立机体在起落架上的运动方程,矩阵形式,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71
式中,{X}={X,Y,Z,φx,φy,φz}T为6个元素的向量,[Mf]、[Kf]、[Cf]为不装旋翼的机体质量、刚度和阻尼的线性矩阵。
第三步:建立旋翼运动模型和气动力模型。根据坐标变换关系,确定在桨毂坐标系下桨叶上任一点的速度。根据动力定律,得出桨叶上任一截面的动能,然后沿桨叶长度积分,便可得到单片桨叶的动能,旋翼上安装的减摆器按弹簧阻尼模型处理,建立旋翼的总动能,根据拉格朗日方程,得到考虑桨叶挥舞、摆振和机身运动影响的旋翼运动方程,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72
FC和FNL是桨叶运动惯性载荷的常数项和非线性项,[Mb]、[Kb]、[Cb]为刚性桨叶运动质量、阻尼和刚度矩阵。
桨叶准定常气动力模型采用升力线理论,其气动力作用点在四分之一弦长处,以四分之三弦长处的气流速度来计算翼型上的气动载荷,假设旋翼诱导流速度vi均匀分布。图3示出了桨叶翼型剖面上的气动力元素,图中1为气动中心,2为桨叶弹性轴。桨叶翼型截面气动力产生的桨毂载荷,转换到对机身重心的六力素,旋翼对机身重心的总气动力,为沿桨叶展向积分后,将各片桨叶载荷求和求得,根据拉格朗日方程求得前旋翼气动力质量、阻尼和刚度矩阵[Ma]、[Ka]、[Ca]和载荷常数项、非线性项。
第四步:旋翼耦合响应求解。旋翼耦合响应求解只考虑旋翼运动,不包含机体运动。对桨叶线性矩阵、切线刚阵、非线性力和桨毂载荷进行组装,通过哈密尔顿原理,得出旋翼桨叶模态方程式,采用时间有限元方法求解,利用有限元方法,旋转一周时间周期2π划分为一系列时间单元后,桨叶控制方程表述成所有时间单元方程的总和,再通过泰勒展开,对于每个时间单元的模态位移向量的时间变量,可表述成形函数Ht和时间节点位移向量,采用5阶多项式逼近,每个时间单元则需要6个节点,5阶时间形函数表述为拉格朗日多项式形式,设定时间有限元方程边界条件,求出时间离散化桨叶响应方程。
第五步:多桨叶坐标变换。采用多桨叶坐标变换转换从单片桨叶运动表达式中提取出周期型的成分,即将各片桨叶的运动向旋转平面内的正交坐标投影取和。具体通过坐标系转换和方程转换将桨毂旋转坐标系下的旋翼运动方程转换到固定坐标系下。
第六步:建立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前、后旋翼结构参数完全相同,只有旋翼高度、航向距离和旋转方向不同,因此可直接将前旋翼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中桨毂中心离重心高度、航向位置替换为后旋翼对应值,再将矩阵中与Yf、φx和φz自由度对应的行和列都加负号进行镜像处理即得另一旋翼运动方程。组合旋翼机身起落架质量、阻尼、刚度矩阵,得到地面共振运动方程: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81
仅考虑旋翼周期型摆振运动,即共考虑14个自由度,包括前旋翼β1c、β1s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82
周期型挥舞和摆振运动自由度,后旋翼β2c、β2s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83
周期型挥舞和摆振运动自由度,和机身X、Y、Z、φx、φy、φz六个自由度,[M]、[K]、[C]为质量、刚度、阻尼系数矩阵。
第七步:采用特征值方法计算地面共振。采用特征值方法计算地面共振,通过特征值实部判断地面共振稳定性。在某一旋翼转速Ω下,先计算系数矩阵[M]、[K]、[C];再选用任一解特征值的标准程序求状态方程
Figure BDA0002830887000000084
的特征值,特征值的实部表示系统的阻尼,虚部表示系统的频率。根据旋翼摆振后退模态的特征值的实部判别系统的稳定性:若摆振后退模态的特征值的实部小于零,在该旋翼转速下系统是稳定的,若摆振后退模态的特征值的实部大于零,则系统不稳定。

Claims (8)

1.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机体系统坐标系及坐标系间的关系;
2)建立机体运动模型及起落架运动模型;
3)建立旋翼运动模型和桨叶气动力模型;
4)根据旋翼运动模型进行旋翼耦合响应求解;
5)多桨叶坐标变换;
6)根据起落架运动模型和桨叶气动力模型建立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
7)采用特征值方法计算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求解地面共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机体系统坐标系包括:惯性坐标系、机体坐标系、旋翼桨毂坐标系、旋翼旋转坐标系、旋翼桨叶挥舞坐标系、旋翼桨叶摆振坐标系、旋翼桨叶变距坐标系,所述坐标系间的关系为各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
所述建立机体运动模型过程包括:假设机体为刚体,根据机体在空间的六个刚体运动自由度:航向位移X、侧向位移Y、垂向位移Z、横滚ΦX、俯仰ΦY、偏航运动ΦZ,根据机体运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确定机体惯性载荷;
所述建立起落架运动模型过程包括:将缓冲器和机轮简化为刚度和阻尼部件,根据机体运动引起起落架变形,建立起落架运动载荷;根据达朗贝尔原理,机体惯性力和起落架作用于机体的载荷处于平衡状态,建立机体在起落架上的运动方程,方程矩阵形式,
Figure FDA0002830886990000011
式中,{X}={X,Y,Z,φx,φy,φz}T为六个元素的向量,[Mf]、[Kf]、[Cf]为不装旋翼的机体质量、刚度和阻尼的线性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
所述建立旋翼运动模型过程包括:根据坐标变换关系,确定在桨毂坐标系下桨叶上任一点的速度;根据动力定律,得出桨叶上任一截面的动能,建立旋翼总动能方程式;根据拉格朗日定律,得出考虑桨叶挥舞、摆阵和机身运动影响的旋翼运动方程:
Figure FDA0002830886990000021
FC和FNL是桨叶运动惯性载荷的常数项和非线性项,[Mb]、[Kb]、[Cb]为刚性桨叶运动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
所述建立桨叶气动力模型过程包括:桨叶准定常气动力模型采用升力线理论,其气动力作用点在四分之一弦长处,以四分之三弦长处的气流速度来计算翼型上的气动载荷,旋翼诱导流速度均匀分布;
桨叶翼型截面气动力产生的桨毂载荷,转换到对机身重心的六力素,旋翼对机身重心的总气动力,为沿桨叶展向积分后,将各片桨叶载荷求和求得,根据拉格朗日方程求得前旋翼气动力质量[Ma]、刚度[Ka]和阻尼矩阵[Ca]以及载荷常数项、非线性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旋翼耦合响应求解过程包括:对桨叶线性矩阵、切线刚阵、非线性力和桨毂载荷进行组合,通过哈密尔顿原理,得出旋翼桨叶模态方程式,并采用时间有限元方法求解;旋转一周时间周期2π划分为多个时间单元,桨叶控制方程表述成所有时间单元方程的总和,再通过泰勒展开,对于每个时间单元的模态位移向量的时间变量,表述成形函数Ht和时间节点位移向量,采用五阶多项式逼近,每个时间单元需要六个节点,五阶时间形函数表述为拉格朗日多项式形式,设定时间有限元方程边界条件,求出时间离散化桨叶响应方程;
所述桨叶线性矩阵为刚性桨叶运动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中的常数项;
所述切线刚阵为刚性桨叶运动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中的一次项;
所述非线性力为刚性桨叶运动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中的多次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所述多桨叶坐标变换为:采用多桨叶坐标变换转换从单片桨叶运动表达式中提取出周期性的成分,将各片桨叶的运动向旋转平面内的正交坐标投影取和;通过坐标系转换和方程转换将桨毂旋转坐标系下的旋翼运动方程转换到固定坐标系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所述建立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过程包括:将前旋翼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中桨毂中心离重心高度、航向位置替换为后旋翼对应值,并将矩阵中与Yf、φx和φz自由度对应的行和列都加负号进行镜像处理得到后旋翼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组合前旋翼、后旋翼和不装旋翼的机体质量、刚度、阻尼矩阵,得到地面共振运动方程
Figure FDA0002830886990000031
[M]、[K]、[C]为质量、刚度、阻尼系数矩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在某一旋翼转速Ω下,先计算系数矩阵[M]、[K]、[C];再求状态方程
Figure FDA0002830886990000032
的特征值,特征值的实部表示系统的阻尼,虚部表示系统的频率;根据旋翼摆振后退模态的特征值的实部判别系统的稳定性:若摆振后退模态的特征值的实部小于零,在该旋翼转速下系统是稳定的,若摆振后退模态的特征值的实部大于零,则系统不稳定。
CN202011468635.6A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 Active CN1125975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8635.6A CN112597582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8635.6A CN112597582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97582A true CN112597582A (zh) 2021-04-02
CN112597582B CN112597582B (zh) 2022-09-09

Family

ID=75195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68635.6A Active CN112597582B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975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6979A (zh) * 2022-07-01 2022-09-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旋翼摆振方向周期型运动的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01A (zh) * 1989-10-20 1991-07-31 国家工业宇航学会 用于旋翼飞行器旋翼桨板的浆板轨道中的缓冲与弹性恢复的可转动粘弹性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旋翼头
US20120104153A1 (en) * 2010-11-02 2012-05-03 Groen Brothers Aviation, Inc Gyroplane prerotation by compressed air
CN102722612A (zh) * 2012-05-31 2012-10-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系统模型及其应用
CN102837823A (zh) * 2011-04-13 2012-12-26 国家宇航研究所-奥尼拉 旋翼桨叶、包括至少两片这种桨叶的转子及其实现方法
CN103171762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尤洛考普特德国有限公司 起落架减振器和操作所述起落架减振器的方法
CN103538719A (zh) * 2012-07-12 2014-01-29 尤洛考普特公司 旋翼飞行器旋翼,装配有容纳在将桨叶连接于旋翼毂的套筒中的摆振衰减器
CN104229135A (zh) * 2013-06-24 2014-12-24 空客直升机德国有限公司 旋翼飞行器的旋翼系统
CN104317980A (zh) * 2014-08-26 2015-01-28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共轴刚性旋翼气动弹性响应方法
US8950699B1 (en) * 2010-09-09 2015-02-10 Groen Brothers Aviation, Inc. Heliplane rotor thermal management for maintaining dimensional stability
CN104765975A (zh) * 2015-04-27 2015-07-08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舰载直升机舰面共振建模方法
CN104787357A (zh) * 2015-04-27 2015-07-22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防止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设计方法
CN105260492A (zh) * 2015-04-27 2016-01-20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旋翼与机体耦合动力学模态综合建模方法
CN106156382A (zh) * 2015-04-03 2016-11-23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直升机舰面共振分析建模方法
CN106965927A (zh) * 2015-11-11 2017-07-21 瑞士玛瑞恩克直升机公司 用于旋翼飞机的旋翼头的旋翼叶片联接装置
CN108108531A (zh) * 2017-12-03 2018-06-01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建模方法
CN110892154A (zh) * 2017-06-30 2020-03-17 敏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具有承载转子叶片的变桨马达的立式风力发电设备以及用于其的安装套件和用于其运行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01A (zh) * 1989-10-20 1991-07-31 国家工业宇航学会 用于旋翼飞行器旋翼桨板的浆板轨道中的缓冲与弹性恢复的可转动粘弹性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旋翼头
US8950699B1 (en) * 2010-09-09 2015-02-10 Groen Brothers Aviation, Inc. Heliplane rotor thermal management for maintaining dimensional stability
US20120104153A1 (en) * 2010-11-02 2012-05-03 Groen Brothers Aviation, Inc Gyroplane prerotation by compressed air
CN102837823A (zh) * 2011-04-13 2012-12-26 国家宇航研究所-奥尼拉 旋翼桨叶、包括至少两片这种桨叶的转子及其实现方法
CN103171762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尤洛考普特德国有限公司 起落架减振器和操作所述起落架减振器的方法
CN102722612A (zh) * 2012-05-31 2012-10-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系统模型及其应用
CN103538719A (zh) * 2012-07-12 2014-01-29 尤洛考普特公司 旋翼飞行器旋翼,装配有容纳在将桨叶连接于旋翼毂的套筒中的摆振衰减器
CN104229135A (zh) * 2013-06-24 2014-12-24 空客直升机德国有限公司 旋翼飞行器的旋翼系统
CN104317980A (zh) * 2014-08-26 2015-01-28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共轴刚性旋翼气动弹性响应方法
CN106156382A (zh) * 2015-04-03 2016-11-23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直升机舰面共振分析建模方法
CN104765975A (zh) * 2015-04-27 2015-07-08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舰载直升机舰面共振建模方法
CN104787357A (zh) * 2015-04-27 2015-07-22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防止无轴承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设计方法
CN105260492A (zh) * 2015-04-27 2016-01-20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旋翼与机体耦合动力学模态综合建模方法
CN106965927A (zh) * 2015-11-11 2017-07-21 瑞士玛瑞恩克直升机公司 用于旋翼飞机的旋翼头的旋翼叶片联接装置
CN110892154A (zh) * 2017-06-30 2020-03-17 敏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具有承载转子叶片的变桨马达的立式风力发电设备以及用于其的安装套件和用于其运行的方法
CN108108531A (zh) * 2017-12-03 2018-06-01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建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江嘉吉 等: "地面开车状态下桨叶频率配置对载荷的影响分析", 《直升机技术》 *
陈建炜 等: "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气动特性分析", 《航空工程进展》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6979A (zh) * 2022-07-01 2022-09-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旋翼摆振方向周期型运动的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97582B (zh) 2022-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08531B (zh) 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建模方法
Zhao et al. Multibody dynamic approach of flight dynamics and nonlinear aeroelasticity of flexible aircraft
CN101549754A (zh) 一种旋定翼复合式飞行器及其设计的方法
CN105260492A (zh) 一种旋翼与机体耦合动力学模态综合建模方法
CN113868771B (zh) 一种考虑结构和气动非线性的飞行动力学建模方法
CN112528408B (zh) 一种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
CN112597582B (zh) 一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与机身耦合稳定性建模方法
CN112632695B (zh) 一种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建模与分析方法
Hoover et al. Whirl flutter stabil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sign of the distributed electric propeller aircraft X-57
Halder et al. Nonlinear aeroelastic coupled trim analysis of a twin cyclocopter in forward flight
Joels et al. Design, Analysis, and Testing of the Active Aeroelastic Aircraft Testbed (A3TB) Platform
Singh Aeromechanics of Coaxial Rotor Helicopters using the Viscous Vortex Particle Method
Maity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hybrid fixed-wing type flying robot
Avanzini et al.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of ducted-fan uninhabited aerial vehicle model
Noll et al. Active flexible wing program
Alam et al. Robust hover mode control of a tiltrotor using nonlinear control technique
Thai et al. Multirotor trim using loose aerodynamic coupling
Dimanlig et al.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the CH-47 helicopter in hover
Wasim et al. Taxi model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Formulation and simulation
Ventura Diaz et al. High-fidelity computational aerodynamics of the elytron 4S UAV
Buehler et al. The aerodynamics of the compound helicopter configuration
Wang Modeling and adaptive control for multirotor subject to thruster dynamics
Zeng et al. Aerodynamic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a blended-wing-body transitioning uav
Girfanov et al. Methodology of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imitating the loading of a single-rotor helicopter
Srinivas et al. Formul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eroelastic analysis for tilt-rotor aircraf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