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92110B - 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 - Google Patents

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92110B
CN112592110B CN202011418337.6A CN202011418337A CN112592110B CN 112592110 B CN112592110 B CN 112592110B CN 202011418337 A CN202011418337 A CN 202011418337A CN 112592110 B CN112592110 B CN 1125921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luminescent
luminous
concrete
geopoly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183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92110A (zh
Inventor
张玉露
邝文辉
张大康
潘一帆
邓波
周光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idao Advanced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idao Advanced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idao Advanced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idao Advanced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1833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921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92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921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921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921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01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unburned cla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06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mineral polymers, e.g. geopolymers of the Davidovits ty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80Optical properties, e.g. transparency or reflexibility
    • C04B2111/807Luminescent or fluorescen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10Production of cement, e.g. improving or optimising the production methods; Cement grind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Luminescent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按照质量份数,包括偏高岭土20~30份、碱激发剂20~30份、发光粉30~45份、玻璃砂40~50份、钢化发光骨料60~90份、碳纤维1~2份、混合助剂1~3份和水10~20份;所述钢化发光骨料的发光强度≥350mcd/m2,余辉时间≥1000min,且压碎值≤6%。本技术方案提出的一种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有利于在确保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升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发光效果,同时还能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Description

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混凝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粗细骨料、水及其他外加剂按照适量的比例配制而成的人工石材。发光混凝土指的是在混凝土原料中掺入发光材料,在光源的照射下通过发光材料进行吸光储能,当撤去光源时,长余辉发光材料将缓慢释放出光能,达到自发光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发光混凝土的胶凝材料一般为水泥。发光水泥混凝土具有致密的结构,在光的照射下,只有混凝土表面少许发光材料才能进行吸光-放光的作用。致密的发光水泥混凝土结构使得光无法透过表层到达混凝土内部,激发发光材料进行吸光,同样发光材料也无法透过混凝土表层放光,导致大部分的发光材料无法发挥其作用;同时,水泥为黑色颗粒,颜色较深,其对发光材料的光线具有吸收和遮挡的作用。因此,基于上述原因,发光水泥混凝土的发光亮度及发光余辉时间无法得到提升。
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发光混凝土若要增强其发光效果,一般会增大混凝土原料中发光粉的添加量,但发光粉添加量过大,会造成施工困难和混凝土内部结构的预破坏,虽然发光混凝土的发光效果得到增强,但却削弱了其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有利于在确保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升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发光效果,同时还能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按照质量份数,包括偏高岭土20~30份、碱激发剂20~30份、发光粉30~45份、玻璃砂40~50份、钢化发光骨料60~90份、碳纤维1~2份、混合助剂1~3份和水10~20份;
所述钢化发光骨料的发光强度≥350mcd/m2,余辉时间≥1000min,且压碎值≤6%。
优选的,所述碳纤维包括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且按照质量比,所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所述沥青基碳纤维的混合比例为1:(1~2)。
优选的,所述碳纤维的弹性模量为255~310GPa。
优选的,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碱激发剂的K2O含量为5.1~8.4%。
优选的,所述碱激发剂包括硅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且按照质量比,所述硅酸钾溶液和所述氢氧化钾溶液的混合比例为(18~19):(1~2)。
优选的,所述发光粉包括铝酸锶系长余辉发光粉和硅酸盐系长余辉发光粉,且按照质量比,所述铝酸锶系长余辉发光粉和所述硅酸盐系长余辉发光粉的混合比例为(3~4):1。
优选的,所述玻璃砂的粒径呈Ⅱ区中砂级配分布。
优选的,所述偏高岭土的煅烧温度为750~800℃。
优选的,所述混合助剂包括减水剂、消泡剂、分散剂和防沉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优选的,按照质量份数,包括偏高岭土24份、碱激发剂20份、发光粉30份、玻璃砂40份、钢化发光骨料70份、碳纤维2份、混合助剂2.5份和水12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技术方案利用碱激发偏高岭土地聚物在特定原料配比下具有一定透光性能这一特点,制备出可提升发光强度和延长余辉时间的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相比起传统的发光水泥混凝土,具备更好的发光效果。
2、本技术方案通过发光粉和钢化发光骨料进行复配,发光粉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中起到发光的作用,钢化发光骨料由于其混合原料中含有发光粉,因此其本身具有发光效果;其次,钢化发光骨料由发光粉、胶黏剂和树脂混合制成,相比起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添加单一的发光粉,钢化发光骨料的添加使得其与胶凝材料接触面具有较好的粘结,能有效防止碱激发地聚物内部出现裂缝;进一步地,由于本技术方案中的发光骨料还经过了钢化处理,因此使得其具有较好的硬度,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充当粗骨料,起到骨架支撑作用,能有效限制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体积收缩,降低开裂风险。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技术中,发光混凝土的胶凝材料一般为水泥。发光水泥混凝土具有致密的结构,在光的照射下,只有混凝土表面少许发光材料才能进行吸光-放光的作用。致密的发光水泥混凝土结构使得光无法透过表层到达混凝土内部,激发发光材料进行吸光,同样发光材料也无法透过混凝土表层放光,导致大部分的发光材料无法发挥其作用;同时,水泥为黑色颗粒,颜色较深,其对发光材料的光线具有吸收和遮挡的作用。因此,基于上述原因,发光水泥混凝土的发光亮度及发光余辉时间无法得到提升。
为了在确保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升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发光效果,本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按照质量份数,包括偏高岭土20~30份、碱激发剂20~30份、发光粉30~45份、玻璃砂40~50份、钢化发光骨料60~90份、碳纤维1~2份、混合助剂1~3份和水10~20份;
具体地,碱激发地聚物是一种利用绿色环保材料,它的生产能耗小,二氧化碳排放量低;同时,该地聚物的强度和刚度可与水泥相媲美,碱激发条件下早期强度增长快,且可有效克服一般水泥混凝土的耐腐蚀性和耐疲劳性差的缺点。碱激发地聚物种类很多,例如碱激发粉煤灰地聚物、碱激发矿粉地聚物或碱激发偏高岭土地聚物等。但由于不同原材料在碱激发剂作用下聚缩反应的产物结构不同,在上述碱激发地聚物中,只有碱激发偏高岭土地聚物在特定原料配比情况下,才能在硬化过程中形成具有一定半透光效果的白色硬化体。而本技术方案正是利用碱激发偏高岭土地聚物在特定原料配比下具有一定透光性能这一特点,制备出可提升发光强度和延长余辉时间的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具体地,本技术方案将偏高岭土的添加量限定为20~30份及碱激发剂的添加量限定为20~30份,偏高岭土和碱激发剂共同作用,有利于在地聚物硬化过程中形成具有半透光效果的白色硬化体,对发光粉的遮挡和吸收较少,发光性能更好。
发光粉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中起到发光的作用,为了确保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发光效果,本技术方案将发光粉的添加量限定在30~45份。具体地,当发光粉添加量较低时,发光砂浆的发光强度较弱,且余辉时间较短。由于发光粉颗粒表面与胶凝材料接触面(被称为“界面区”)由于粘结性能较差,是碱激发地聚物的薄弱区,也是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硬化后内部微裂缝的诱发区;同时在外力作用下,界面区也是破坏的薄弱区。因此,当配方中发光粉添加量较大时,会导致发光粉颗粒与胶凝材料间的界面区面积增加,上述薄弱区面积扩大,从而加快碱激发地聚物内部微裂缝的出现和发展,虽然内部微裂缝有助于光线的传播,对发光效果有利,但也会导致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因内部结构的预破坏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发光混凝土若要增强其发光效果,一般会增大混凝土原料中发光粉的添加量,但发光粉添加量过大,会造成施工困难和混凝土内部结构的预破坏,虽然发光混凝土的发光效果得到增强,但却由于发光粉的添加量过大会加快碱激发地聚物内部微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因此会削弱其力学性能。
为了确保发光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同时提升其发光效果,本技术方案还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配方中添加了钢化发光骨料。本技术方案中使用的钢化发光骨料指的是一类经过钢化处理的发光粉、胶黏剂和树脂的发光混合物;由于其混合原料中含有发光粉,因此其本身具有发光效果;其次,发光混合物由发光粉、胶黏剂和树脂混合制成,相比起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添加单一的发光粉,钢化发光骨料的添加使得其与胶凝材料接触面具有较好的粘结,能有效防止碱激发地聚物内部出现裂缝;进一步地,由于本技术方案中的发光骨料还经过了钢化处理,因此使得其具有较好的硬度,其压碎值≤6%,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充当粗骨料,起到骨架支撑作用,能有效限制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体积收缩,降低开裂风险。
更具体地,本技术方案所使用的钢化发光骨料的发光强度≥350mcd/m2,余辉时间≥1000min,有利于钢化发光骨料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更好地发挥其发光性能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钢化发光骨料的发光强度和余辉时间指的是钢化发光骨料在太阳光照射下2小时后测得的初始发光强度和余辉时间;且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使用河北古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钢化发光骨料添加至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
碳纤维具有优异的抗拉性能,将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碳纤维中的碳原子镶嵌到地聚物水化缩聚形成的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中,使得地聚物不容易被压缩,从而增加了地聚物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有利于确保碳纤维的引入对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增强。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碳纤维包括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且按照质量比,所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所述沥青基碳纤维的混合比例为1:(1~2)。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使用碳纤维为复合碳纤维,包括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相比起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使用单一的碳纤维,复合碳纤维的力学性能增强效果明显,使用较低掺量的碳纤维即可实现理想的力学性能效果,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按照质量比,所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所述沥青基碳纤维的混合比例为1:1。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碳纤维的弹性模量为255~310GPa。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选用弹性模量为255~310GPa的碳纤维,有利于综合提升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更进一步说明,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碱激发剂的K2O含量为5.1~8.4%。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按照质量百分比,碱激发剂的K2O含量为5.1~8.4%,碱激发剂中的K2O含量会影响碱激发地聚物的固化过程和强度发展,本技术方案选用K2O含量为5.1~8.4%的碱激发剂,有利于碱激发地聚物获得优越的力学性能。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碱激发剂包括硅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且按照质量比,所述硅酸钾溶液和所述氢氧化钾溶液的混合比例为(18~19):(1~2)。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碱激发剂包括硅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且按照质量比,硅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的混合比例为(18~19):(1~2)。本技术方案利用硅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进行混合,便于调节碱激发剂中的K2O含量,进一步确保碱激发剂性能优越。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发光粉包括铝酸锶系长余辉发光粉和硅酸盐系长余辉发光粉,且按照质量比,所述铝酸锶系长余辉发光粉和所述硅酸盐系长余辉发光粉的混合比例为(3~4):1。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发光粉采用铝酸锶系长余辉发光粉和硅酸盐系长余辉发光粉进行复配,使得发光粉的发光效果更好,亮度更高,余辉时间更长,且价格合理,将其添加至发光地聚物混凝土中,有利于涂料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铝酸锶系长余辉发光粉和硅酸盐系长余辉发光粉的混合比例为(3~4):1,可有效提升发光性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按照质量比,所述铝酸锶系长余辉发光粉和所述硅酸盐系长余辉发光粉的混合比例为3:1。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玻璃砂的粒径呈Ⅱ区中砂级配分布。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玻璃砂的粒径分布符合GB/T14684-2011所要求的Ⅱ区中砂级配分布,可保证地聚物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和力学性能;进一步地,玻璃砂合理的级配更容易使其在整个体系中均匀分布,提高混凝土复合体系中各相的匀质性,保证混凝土发光效果均匀,不产生明暗不一的区域,对混凝土的发光效果有提升作用。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偏高岭土的煅烧温度为750~800℃。
偏高岭土是高岭土在600~1000℃下煅烧后形成的一种结晶度较差的过度相,其分子排列不规则,呈现热力学界稳状态,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因此,当高岭土的煅烧温度过低或者过高时,所形成的分子结构均不具备化学活性,无法作为碱激发胶凝材料来制备一定强度的地聚物产品。另外,由于不同煅烧温度的偏高岭土也具有不同的分子晶型,为确保被激发材料具有一定的透光性能,本技术方案进一步优选煅烧温度为750~800℃的偏高岭土作为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原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发光效果。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混合助剂包括减水剂、消泡剂、分散剂和防沉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加入了减水剂、消泡剂、分散剂和防沉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助剂的添加有利于保证地聚物凝结硬化时间合理,形成各相均匀、内部结构致密的硬化体,满足施工性能和力学性能要求。
更进一步说明,按照质量份数,包括偏高岭土24份、碱激发剂20份、发光粉30份、玻璃砂40份、钢化发光骨料70份、碳纤维2份、混合助剂2.5份和水12份。
在研究过程中,发明人对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原料配比与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发光强度和余辉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原料包括偏高岭土24份、碱激发剂20份、发光粉30份、玻璃砂40份、钢化发光骨料70份、碳纤维2份、混合助剂2.5份和水12份时,达到最佳的力学性能和发光效果。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组1-一种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按下表1的配方量称取混凝土原料进行搅拌,制得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浆料。
表1实施例组1中不同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浆料的原料和配比
Figure BDA0002821017470000091
按照上述方法制备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并对获得的发光地聚物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测试、抗拉强度测试、发光强度测试和余辉时间测试,具体检测方法如下:
1、抗压强度测试
参照国家标准GB/T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方法进行测试。
2、抗拉强度测试
参照国家标准GB/T 50081-2019《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方法标准》进行测试。
3、发光强度测试
将样品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浆料浇灌成型获得混凝土成品,在室内温度为22℃的环境下用照度为200Lx的D65光源照射混凝土成品10分钟,然后再放在黑暗环境中,利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LS-150型辉度计测量混凝土成品的最大发光强度值。
4、余辉时间测试
将样品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浆料浇灌成型获得混凝土成品,在室内温度为22℃的环境下用照度为200Lx的D65光源照射混凝土成品10分钟,然后再放在黑暗环境中,计算混凝土成品的余辉时间。
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实施例组1中不同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性能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2821017470000101
从实施例组1的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利用本技术方案制备的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硬化后混凝土成品的抗压强度可高压78MPa,抗拉强度可高达26MPa,在室内温度为22℃的环境下用照度为200Lx的D65光源照射混凝土成品10分钟,然后再放在黑暗环境中,利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LS-150型辉度计测量混凝土成品的余辉时间不低于1000min,最大发光强度值为可达到1500mcd/m2
对比例组1-一种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按下表3的配方量称取混凝土原料进行搅拌,制得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浆料。
表3对比例组1中不同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浆料的原料和配比
Figure BDA0002821017470000111
按照上述方法制备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并对获得的发光地聚物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测试、抗拉强度测试、发光强度测试和余辉时间测试,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对比例组1中不同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性能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2821017470000121
从对比例1-1至1-4的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当发光粉添加量较低时,发光砂浆的发光强度较弱,且余辉时间较短;当配方中发光粉添加量较大时,会导致发光粉颗粒与胶凝材料间的界面区面积增加,上述薄弱区面积扩大,从而加快碱激发地聚物内部微裂缝的出现和发展,虽然内部微裂缝有助于光线的传播,对发光效果有利,但也会导致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因内部结构的预破坏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使用寿命。相比起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添加单一的发光粉或钢化发光骨料,本技术方案将发光粉和钢化发光骨料进行复配,使得钢化发光骨料与胶凝材料接触面具有较好的粘结,能有效防止碱激发地聚物内部出现裂缝;进一步地,由于本技术方案中的发光骨料还经过了钢化处理,因此使得其具有较好的硬度,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充当粗骨料,起到骨架支撑作用,能有效限制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体积收缩,降低开裂风险。
从实施例1-4和对比例1-5的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碳纤维具有优异的抗拉性能,将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碳纤维中的碳原子镶嵌到地聚物水化缩聚形成的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中,使得地聚物不容易被压缩,从而增加了地聚物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有利于确保碳纤维的引入对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增强。
实施例组2-一种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称取混凝土原料偏高岭土(煅烧温度为800℃)24份、碱激发剂(K2O含量为7%)20份、发光粉(铝酸锶系和硅酸盐系按3:1混合)30份、玻璃砂(Ⅱ区中砂级配分布)40份、如下实施例所示的发光骨料70份、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按1:1混合)2份、混合助剂(防沉剂和分散剂按1:5混合)2.5份和自来水12份进行搅拌,制得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浆料。
实施例2-1:
发光骨料的发光强度为400mcd/m2,余辉时间为1100min,压碎值为5%;
实施例2-2:
发光骨料的发光强度为200mcd/m2,余辉时间为600min,压碎值为6%;
实施例2-3:
发光骨料的发光强度为350mcd/m2,余辉时间为1000min,压碎值为18%;
按照上述方法制备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并对获得的发光地聚物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测试、抗拉强度测试、发光强度测试和余辉时间测试,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5实施例组2中不同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性能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2821017470000131
Figure BDA0002821017470000141
从实施例组2的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本技术方案中使用发光强度≥350mcd/m2和余辉时间≥1000min的发光骨料,有利于充分提升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发光效果;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使用的是经过钢化处理的发光骨料,其压碎值可达到≤6%,相比起使用未经过钢化处理的发光骨料,具有更好的硬度,更好地起到骨架支撑作用,能有效限制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体积收缩,降低开裂风险。
实施例组3-一种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称取混凝土原料偏高岭土(煅烧温度为800℃)24份、碱激发剂(K2O含量为7%)20份、发光粉(铝酸锶系和硅酸盐系按3:1混合)30份、玻璃砂(Ⅱ区中砂级配分布)40份、发光骨料(发光强度为350mcd/m2,余辉时间为1000min,压碎值为6%)70份、如下实施例所示的碳纤维2份、混合助剂(防沉剂和分散剂按1:5混合)2.5份和自来水12份进行搅拌,制得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浆料。
实施例3-1:
碳纤维由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按1:2进行混合;
实施例3-2:
碳纤维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实施例3-3:
碳纤维为沥青基碳纤维;
实施例3-4:
碳纤维由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按5:1进行混合;
实施例3-5:
碳纤维由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按1:5进行混合;
按照上述方法制备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并对获得的发光地聚物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测试、抗拉强度测试、发光强度测试和余辉时间测试,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6实施例组3中不同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性能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2821017470000151
从实施例组3的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相比起在发光地聚物混凝土配方中使用单一的碳纤维,复合碳纤维的力学性能增强效果明显。
实施例组4-一种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称取混凝土原料偏高岭土(煅烧温度为800℃)24份、如下实施例所示的碱激发剂20份、发光粉(铝酸锶系和硅酸盐系按3:1混合)30份、玻璃砂(Ⅱ区中砂级配分布)40份、发光骨料(发光强度为350mcd/m2,余辉时间为1000min,压碎值为6%)70份、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按1:1混合)2份、混合助剂(防沉剂和分散剂按1:5混合)2.5份和自来水12份进行搅拌,制得发光地聚物混凝土浆料。
实施例4-1:碱激发剂的K2O含量为4%;
实施例4-2:碱激发剂的K2O含量为5.1%;
实施例4-3:碱激发剂的K2O含量为8.4%;
实施例4-4:碱激发剂的K2O含量为12%;
按照上述方法制备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并对获得的发光地聚物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测试、抗拉强度测试、发光强度测试和余辉时间测试,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7实施例组4中不同发光地聚物混凝土的性能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2821017470000161
从实施例组4的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本技术方案将碱激发剂的K2O含量限定为5.1~8.4%,有利于综合提升碱激发地聚物的力学性能。
对比例2-一种发光水泥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称取水泥30份、发光粉30份、玻璃砂40份、钢化发光骨料70份、碳纤维2份、纤维素醚0.03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份、减水剂1.5份和水12份进行搅拌,制得发光水泥混凝土浆料;
将发光水泥混凝土浆料浇灌成型获得混凝土成品,并对获得的混凝土成品进行抗压强度测试、抗拉强度测试、发光强度测试和余辉时间测试,结果表明,该混凝土成品的抗压强度为62MPa,抗拉强度为12MPa,在室内温度为22℃的环境下用照度为200Lx的D65光源照射混凝土成品10分钟,然后再放在黑暗环境中,利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LS-150型辉度计测量混凝土成品的余辉时间为580min,最大发光强度值仅为420mcd/m2。可见,相比起现有的发光水泥混凝土,由本技术方案制备的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在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还具有优越的发光效果。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份数,包括偏高岭土20~30份、碱激发剂20~30份、发光粉30~45份、玻璃砂40~50份、钢化发光骨料60~90份、碳纤维1~2份、混合助剂1~3份和水10~20份;
所述偏高岭土的煅烧温度为750~800℃;
所述钢化发光骨料的发光强度≥350mcd/m2,余辉时间≥1000min,且压碎值≤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包括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且按照质量比,所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所述沥青基碳纤维的混合比例为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的弹性模量为255~310G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碱激发剂的K2O含量为5.1~8.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激发剂包括硅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且按照质量比,所述硅酸钾溶液和所述氢氧化钾溶液的混合比例为(18~19):(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粉包括铝酸锶系长余辉发光粉和硅酸盐系长余辉发光粉,且按照质量比,所述铝酸锶系长余辉发光粉和所述硅酸盐系长余辉发光粉的混合比例为(3~4):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砂的粒径呈Ⅱ区中砂级配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助剂包括减水剂、消泡剂、分散剂和防沉剂中的多种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份数,包括偏高岭土24份、碱激发剂20份、发光粉30份、玻璃砂40份、钢化发光骨料70份、碳纤维2份、混合助剂2.5份和水12份。
CN202011418337.6A 2020-12-07 2020-12-07 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 Active CN1125921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18337.6A CN112592110B (zh) 2020-12-07 2020-12-07 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18337.6A CN112592110B (zh) 2020-12-07 2020-12-07 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92110A CN112592110A (zh) 2021-04-02
CN112592110B true CN112592110B (zh) 2021-12-17

Family

ID=75188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18337.6A Active CN112592110B (zh) 2020-12-07 2020-12-07 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921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1513A (zh) * 2021-02-05 2021-06-15 广东至道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自发光路面标线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施工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4999A (zh) * 2017-10-26 2018-03-16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道路用透光蓄光自发光面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78372A (zh) * 2019-03-01 2019-04-26 重庆大学 一种透光地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04789A (zh) * 2019-01-25 2019-07-12 深圳海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有自发光及反光功能的透水路面及其施工方法
CN110330279A (zh) * 2019-07-17 2019-10-15 郑州大学 一种pva纤维和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86524B2 (en) * 2018-10-04 2021-11-30 Imam Abdulrahman Bin Faisal University Luminescent concrete composition and produc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4999A (zh) * 2017-10-26 2018-03-16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道路用透光蓄光自发光面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04789A (zh) * 2019-01-25 2019-07-12 深圳海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有自发光及反光功能的透水路面及其施工方法
CN109678372A (zh) * 2019-03-01 2019-04-26 重庆大学 一种透光地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30279A (zh) * 2019-07-17 2019-10-15 郑州大学 一种pva纤维和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92110A (zh) 2021-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85685B2 (en) Inorganic fiber toughened inorganic composite artificial stone pan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7651893B (zh) 一种防辐射装饰水泥
CN110423064A (zh) 一种高韧性无机复合人造石材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94611B (zh) 一种常温弱碱地聚物激发水泥土及其制备工艺
CN110041035B (zh) 一种低胶材用量的c30高抗渗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70377B (zh) 一种水溶性有机高分子增韧矿渣基地质聚合物胶凝材料及制备方法
KR20100023453A (ko) 플라이애쉬와 고로슬래그를 이용한 무시멘트 콘크리트의 제조방법
CN115353357B (zh) 一种用于3d打印的超疏水自发光混凝土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0255948A (zh) 混凝土抗裂自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抗裂自修复混凝土
CN111646764A (zh) 一种晶须改性水化硅酸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592110B (zh) 长余辉发光地聚物混凝土
CN111253130A (zh) 一种高强耐热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EP3766694A1 (en) Organic fiber toughened inorganic composite artificial stone pan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2592111B (zh) 建筑外墙用发光地聚物砂浆
Al-Shathr et al. Optimization of geopolymer concrete based on local Iraqi metakaolin
CN112851268A (zh) 负氧离子发光uhpc板及其制备方法与设备
AU2007200076A1 (en) An Improve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Geopolymeric Material from Fly Ash
CN111234711A (zh) 一种高耐久性无机植筋胶及其制备方法
TW202108729A (zh) 環保隔音材
CN116143457A (zh) 纤维增强矿渣-甘蔗渣灰基地质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15249B (zh)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CN115321924A (zh) 地下结构工程用耐久自密实填充混凝土材料
CN113443874A (zh) 一种纳米碳酸钙与聚丙烯纤维协同增强的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49421A (zh) 自发光型水泥基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99794A (zh) 一种碳-玻璃混杂纤维改性橡胶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