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77355A -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77355A
CN112577355A CN201910921861.6A CN201910921861A CN112577355A CN 112577355 A CN112577355 A CN 112577355A CN 201910921861 A CN201910921861 A CN 201910921861A CN 112577355 A CN112577355 A CN 1125773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tooth
tube
thread
te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218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洪丹
苏秀平
王利
张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2186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77355A/zh
Priority to CN202080079586.9A priority patent/CN114729794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17846 priority patent/WO202105791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577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73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4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in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9Improving heat transf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管,换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具有内壁和轴线,所述管体的两端具有入口和出口;换热管还包括数个螺纹齿,所述数个螺纹齿相互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管体的所述内壁上,所述数个螺纹齿围绕所述管体的轴线从所述管体的所述入口螺旋延伸至所述管体的所述出口。通过将换热管的螺纹齿的螺旋角α、齿数N、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这些参数中的一部分参数设置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在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得到优化水压降的换热管或优化换热效率的换热管。本申请还公开了包括这些换热管的换热器以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换热器作为空调系统中的冷凝器和蒸发器而被广泛使用。在空调系统中,换热器能够使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制冷剂放热而被冷凝,或者使制冷剂吸热而被蒸发。常用的换热器中包括换热管,当制冷剂流经换热器时,制冷剂从换热管外流过,水从换热管内流过,制冷剂通过换热管的管壁与换热管中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发生冷凝或蒸发。
发明内容
一种换热管的内壁具有向内凸出的齿形结构,一方面,齿形结构能够增加换热管的管壁与管内流体之间的换热面积,并且能够增加换热管管内流体的湍流扰动,从而增强换热管的换热性能。另一方面,换热管管内流体的湍流扰动将会使得流体的流动阻力增加,流体流过换热管的压力损失(即水压降)增大。
目前,换热管的换热性能越好,说明管内的流体扰动越大,从而管内侧的压降越大。换热管管内侧水压降过大会造成外部驱动设备功耗的增加,需要增加换热管数量,从而影响换热器的成本。因此,如何平衡水压降及换热性能在换热管的设计中非常重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的在第一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具有内壁和轴线,所述管体的两端具有入口和出口;数个螺纹齿,所述数个螺纹齿相互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管体的所述内壁上,所述数个螺纹齿围绕所述管体的轴线从所述管体的所述入口螺旋延伸至所述管体的所述出口;其中,所述螺纹齿的螺旋角α和所述螺纹齿的齿数N满足:(i)螺旋角α为20~33°,并且齿数N为39~65;或(ii)螺旋角α为30~43°,并且齿数N为45~70。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螺纹齿的螺旋角α和所述螺纹齿的齿数N满足(i),并且所述管体的管径D为19.05±1mm。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螺纹齿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其中,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满足: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021
并且X1为0.195~0.619中的任意常数;和/或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高h满足: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022
并且X2为0.176~0.521中的任意常数;和/或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顶宽Wt满足: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023
并且X3为0.021~0.206中的任意常数。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螺纹齿的数量N为53,所述螺纹齿的螺旋角α为30°;以及所述螺纹齿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为0.313mm,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高h为0.401mm,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顶宽Wt为0.068mm。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螺纹齿的螺旋角α和所述螺纹齿的齿数N满足(ii),并且所述管体的管径D为25.4±1mm。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螺纹齿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其中,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满足: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031
并且X1为0.141~0.500中的任意常数;和/或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高h满足: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032
并且X2为0.169~0.570中的任意常数;和/或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顶宽Wt满足: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033
并且X3为0.018~0.201中的任意常数。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螺纹齿的数量N为68,所述螺纹齿的螺旋角α为30°;以及所述螺纹齿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为0.454mm,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高h为0.488mm,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顶宽Wt为0.114mm。
本申请的在第二方面的目的是提供另一种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具有内壁和轴线,所述管体的两端具有入口和出口;数个螺纹齿,所述数个螺纹齿相互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管体的所述内壁上,所述数个螺纹齿围绕所述管体的轴线从所述管体的所述入口螺旋延伸至所述管体的所述出口;其中,所述螺纹齿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所述螺纹齿的齿数N和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满足:(i)所述齿数N为46~65,并且所述齿底宽Wb为0.321~0.521mm;或(ii)所述齿数N为39~45,并且所述齿底宽Wb为0.523~0.545mm;或(iii)所述齿数N为59~70,并且所述齿底宽Wb为0.451~0.627mm;或(iv)所述齿数N为45~58,并且所述齿底宽Wb为0.628~0.707mm。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的齿数N满足(i)或(ii),并且所述管体的管径D为19.05±1mm。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的齿数N满足(i);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高h为0.235~0.553mm;和/或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顶宽Wt为0.047~0.181mm;和/或所述螺纹齿的螺旋角α为30~55°。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的齿数N满足(ii);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高h为0.355~0.523mm;和/或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顶宽Wt为0.101~0.198mm;和/或所述螺纹齿的螺旋角α为30~55°。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的齿数N满足(iii)或(iv),并且所述管体的管径D为25.4±1mm。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的齿数N满足(iii);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高h为0.301~0.624mm;和/或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顶宽Wt为0.073~0.246mm;和/或所述螺纹齿的螺旋角α为30~55°。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所述螺纹齿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的齿数N满足(iv);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高h为0.447~0.634mm;和/或梯形的所述螺纹齿的齿顶宽Wt为0.097~0.269mm;和/或所述螺纹齿的螺旋角α为30~55°。
本申请在第三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换热管。
本申请在第四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依次流体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其中,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采用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换热器。
本申请通过通过将换热管的螺纹齿的螺旋角α、齿数N、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这些参数中的一部分参数设置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在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得到优化水压降的换热管或优化换热效率的换热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图2A为图1中的冷凝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2B为图2A中的冷凝器沿筒体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3A为本申请的换热管的立体结构图;
图3B为图3A中的换热管的径向剖视图;
图4为图3B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A中的换热管沿其轴向的剖视图;
图6为换热管的管内水流速与水压降、进出水温度差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图7A为对比换热管1的数量对换热器的水压降和换热器的换热小温差的影响曲线图;
图7B为低水压降换热管1的数量对换热器的水压降和换热器的换热小温差的影响曲线图;
图8为对比换热管1和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各自的数量对换热器的水压降和换热器的换热小温差的影响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等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在可能的情况下,本申请中使用的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附图标记指的是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示意性框图,用于说明换热器在空调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50包括压缩机110、冷凝器120、节流装置130和蒸发器140,它们通过管路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并在系统中充注有制冷剂。其中,制冷剂依次流经压缩机110、冷凝器120、节流装置130和蒸发器140,使得空调系统150能够对外制冷或制热。具体而言,压缩机110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流入冷凝器120,在冷凝器120中释放出热量而被冷凝为高压液体制冷剂,然后流入节流装置130,节流为低压液体制冷剂后再流入蒸发器140中,在蒸发器140中吸收热量而被蒸发为低压气体制冷剂,最后重新流入压缩机110,完成制冷剂的循环。
作为一个示例,冷凝器120和蒸发器140均为水冷换热器,流经它们的制冷剂能够与外界的水进行热交换,当制冷剂在冷凝器120中释放出热量时,外界的水吸收热量而变热;当制冷剂在蒸发器140中吸收热量时,外界的水释放热量而变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却介质也可以不为水,而为其他种类的冷却介质,例如空气等。
图2A和2B为图1中的冷凝器120的结构示意图,用于说明换热管200在冷凝器120中的大致位置。其中图2A为冷凝器120的立体结构图,用于示出壳体225上的制冷剂出、入口以及水出、入口,图2B为冷凝器120沿筒体221轴向的剖视图,用于示出冷凝器120的内部结构。
如图2A所示,冷凝器120包括壳体225,壳体225包括中部的筒体221、左右两个端部227(参见图2B)和228以及左分隔板237和右分隔板238。其中,筒体221的顶部设有气体制冷剂入口231,筒体221的底部设有液体制冷剂出口232。壳体225的右侧的端部228上设有水入口222和水出口224。
如图2B所示,冷凝器120内部具有左容腔236,中容腔235和右容腔234。其中,壳体的左端部227和左分隔板237之间形成左容腔236,左分隔板237和右分隔板238之间形成中容腔235,右分隔板238和壳体的右端部228之间形成右容腔234。其中,气体制冷剂入口231和液体制冷剂出口232与中容腔235连通。中容腔235中还包括两排横向放置的换热管200,每排均包括数根换热管200。每根换热管200的两端分别与左容腔236和右容腔234连通。其中,右容腔234还与水入口222和水出口224连通。
其中,虚线箭头示出了制冷剂在冷凝器120中的流动方向,当气体制冷剂从气体制冷剂入口231流入中容腔235后,从上至下地流动,并与换热管200中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为液体制冷剂,最后从液体制冷剂出口232流出。
实线箭头示出了水在冷凝器120中的流动方向,当水从水入口222流入右容腔234后,进入下排的换热管200内,从右至左流动并与换热管200外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然后从下排的换热管中流出到左容腔236中,左容腔236中的水流到上排的换热管200内,从左至右流动并仍然与换热管200外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再从上排的换热管200中流出到右容腔234中,并最终从水出口224流出。
图3A和3B中示出了换热管200的具体结构,其中图3A示出了换热管200的立体结构图,用于说明换热管的大致结构;图3B示出了换热管的径向剖视图,用于说明换热管200的内壁上的齿形结构。
如图3A和3B所示,换热管200包括管体301、第一端303和第二端304,其中管体301具有轴线x,第一端303和第二端304分别设置在管体301沿轴线x方向上的两端。作为一个示例,水(冷却介质)从第一端303流入管体301内,并从第二端304流出,使得第一端303作为水的入口,第二端304作为水的出口。当然,水也可以从第二端304流入,而从第一端303流出。
管体301具有内壁302,换热管200还包括间隔地设置在内壁302上的数个螺纹齿316,这些螺纹齿316围绕管体301的轴线x螺旋延伸设置,作为一个示例,这些螺纹齿306从管体第一端303螺旋延伸至管体第二端304(参见图5)。螺纹齿316具有齿数N,齿数N表示螺纹齿316的数量。
作为一个示例,每根螺纹齿316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其截面形状可以为常见的形状,例如三角形或梯形等,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螺纹齿316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
图4示出了图3B的虚线框315部分的局部放大图,用于进一步示出螺纹齿316的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截面为梯形的螺纹齿316具有齿顶宽Wt、齿底宽Wb以及齿高h。
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齿高h为螺纹齿316与管体的内壁302之间的垂直距离,齿顶宽Wt和齿底宽Wb表示梯形的螺纹齿316的两个底边的长度。
图5为换热管200沿其轴线x方向的剖视图,用于从另一个角度示出换热管200以及螺纹齿316的具体形状。如图5所示,换热管200的管径为D,管径D为管体内壁302的截面直径,在螺纹齿316的齿形形状大致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管径D越大,能够容纳更多的螺纹齿316。
螺纹齿316还具有螺旋角α,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螺旋角α表示螺纹齿316与轴线x之间所夹的锐角。
在换热管200的内壁上设置向内凸出的齿形结构能够增加水与换热管200的内壁之间换热面积,并且带来湍流扰动而进一步增加换热性能。但是水在换热管200内的湍流扰动会使水流动的阻力增加,水流过换热管200的压力损失(即水压降)增大,为了减小水压降,需要增加换热管200的数量,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换热管在换热器的应用中,人们主要关心在一定的换热管的数量(即换热管的成本)范围内,单根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和水压降这两种指标。但是申请人发现,往往这两种指标不能同时达到最优化。申请人还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重点关注这两种指标中的其中一种指标,只要这一种指标处于优化状态,而另一种指标维持基本不变,就能够满足不同的换热器需求。具体的说,在某些换热器的设计要求中,可以主要关心水压降是不是处于优化状态,而能够容忍换热效率不是处于优化状态;在某些换热器的设计要求中,可以主要关心换热效率是不是处于优化状态,而能够容忍水压降不是处于优化状态。
换热效率和水压降这两种指标主要是由换热管的螺纹齿的螺旋角α、齿数N、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这些参数决定的。其中,当螺旋角α、齿数N、齿高h和齿底宽Wb增大时,能够在增加换热效率的同时增加水压降,并且当齿顶宽Wt增大时,能够在增加换热效率的同时减小水压降;当螺旋角α、齿数N、齿高h和齿底宽Wb减小时,能够在减小水压降的同时减小换热效率,并且当齿顶宽Wt减小时,会在增加水压降的同时减小换热效率。
在此基础上,申请人还关注了换热管的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因为在换热管的数量一定时,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也会影响换热管的成本。其中,换热管的螺纹齿的螺旋角α对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几乎不产生影响,而齿数N、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均会对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产生正面的影响,即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会随着齿数N、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随着它们的减小而减小。
申请人发现,虽然改变螺旋角α、齿数N、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均会对换热管的换热效率、水压降和单位长度内换热管重量造成影响,但是这些参数各自在其一定变化范围内对于它们可能产生影响的程度却并不相同。使得在某些特定的范围内,协同调节这些参数时,会对水压降、换热效率和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产生不同于单独调节这些参数时产生的影响。
以下是申请人发现的两种换热管,这两种换热管能够在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分别优化水压降或换热效率这两种指标。
实施例1:低水压降(能够优化水压降的)换热管
在本实施例中,申请人发现,当低水压降换热管的螺旋角α在一定范围内时,低水压降换热管的水压降能够被较大幅度降低。并且通过将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和齿数N设置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维持换热效率和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保持基本不变。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管径D一定的换热管而言,当低水压降换热管的螺旋角α在一定范围内时,低水压降换热管与现有的换热管相比,水压降能够被较大幅度降低,但是换热效率也会随之降低。通过调节齿数N后,能够弥补一定的换热效率降低量,使得换热效率维持基本不变。进一步的,再通过将齿高h、齿顶宽Wt、和齿底宽Wb设置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使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保持基本不变。此时,虽然水压降会随之增加,但是与现有的换热管相比,总体来说水压降还是能够得到降低。
更具体而言,低水压降换热管的螺旋角α、齿数N与低水压降换热管的管径D相关,并且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均与齿数N和管径D相关。作为一个示例,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和管径D分别满足以下要求: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01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02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03
作为一个示例,低水压降换热管的管径D为19.05mm,螺旋角α为20~33°,并且齿数N为39~65(N为自然数),X1为0.195~0.619,X2为0.176~0.521,X3为0.021~0.206。
作为另一个示例,低水压降换热管的管径D为25.4mm,螺旋角α为30~43°,并且齿数N为45~70(N为自然数),X1为0.141~0.500,X2为0.169~0.570,X3为0.018~0.201。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以具有标准管径19.05mm和25.4mm的低水压降换热管举例,但是实际上低水压降换热管的管径在该标准管径的一定范围内都具有与该标准管径的低水压降换热管类似的效果,例如管径为19.05±1mm或管径为25.4±1mm。
为了更清楚的显示换热管的螺纹齿的各个参数对换热管的水压降和换热效率这两个指标以及对单位长度的换热管重量的影响,以下设置单换热管作为换热器的换热管,以单管的换热器进行传热实验,测量流经换热管的水压降和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以具体地说明实施例1的低水压降换热管的不同示例的效果。其中表1中示出了各示例的换热管的螺旋角α、齿数N、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和管径D这些参数。其中,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本申请的换热管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以对比换热管与本申请的一系列低水压降换热管的实施例为一组进行分组对比说明,其中对比换热管1-4均为市售的换热管。
表1各个换热管的不同参数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11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21
在本实施例中,对比换热管1的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为0.475kg/s,低水压降换热管1的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为0.468kg/s。由此可以看出,低水压降换热管1与对比换热管1的换热管重量相近,略低于对比换热管1的换热管重量。
图6为换热管的管内水流速与水压降、进出水温度差之间的关系图。在换热管的应用中,期望的是换热管能够适用各种不同的流速,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流速,低水压降换热管相较于对比换热管都能呈现一致的特性(在本实施例中,即为低水压降和至少维持换热效率不降低)。为了更直观地示出对比换热管1与低水压降换热管1的水压降以及换热效率的差别,图6中示出了对比换热管1与低水压降换热管1中的管内水流速(m/s)与单位长度水压降(kPa/m)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比换热管1与低水压降换热管1中的管内水流速(m/s)与进出水温差(℃)之间的关系,其中,进出水温差即说明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图中五角星的点表示本实施例中的低水压降换热管1,图中十字形的点表示对比换热管1。
由图6可以看出,在各个流速下,单位长度内的低水压降换热管1的水压降都明显低于对比换热管1。在各个流速下,低水压降换热管1的换热效率都与对比换热管1相近,或略低于对比换热管1。
将对比换热管1与低水压降换热管1-11、对比换热管2与低水压降换热管12-25、对比换热管3与低水压降换热管26-37以及对比换热管4与低水压降换热管38-46做类似的实验,以检测单位长度内的低水压降换热管在不同的流速下的水压降和换热效率,其结果与低水压降换热管1相似。为了方便起见,以表格的形式,在表2-表5中列出单位长度内的各组低水压降换热管在水压降、换热效率以及换热管重量(简称重量)这三个指标上,与相应的对比换热管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表2中示出了表1中的对比换热管1与低水压降换热管1-11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表3中示出了表1中的对比换热管2与低水压降换热管12-25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表4中示出了表1中的对比换热管3与低水压降换热管26-37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表5中示出了表1中的对比换热管4与低水压降换热管38-46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表2对比换热管1与低水压降换热管1-11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31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41
表3对比换热管2与低水压降换热管12-25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换热管示例名称 重量% 水压降% 换热效率%
对比换热管2 100.00% 100.00% 100.00%
低水压降换热管12 101.30% 76.50% 98.60%
低水压降换热管13 100.70% 76.10% 97.20%
低水压降换热管14 102.80% 81.20% 100.40%
低水压降换热管15 101.63% 81.90% 98.70%
低水压降换热管16 100.50% 80.40% 98.40%
低水压降换热管17 100.34% 82.90% 101.60%
低水压降换热管18 102.84% 84.70% 101.80%
低水压降换热管19 101.25% 84.30% 100.10%
低水压降换热管20 101.53% 84.70% 98.50%
低水压降换热管21 101.89% 84.80% 98.90%
低水压降换热管22 99.50% 75.20% 97.90%
低水压降换热管23 97.00% 85.00% 97.60%
低水压降换热管24 99.00% 79.40% 97.20%
低水压降换热管25 99.90% 85.00% 100.70%
表4对比换热管3与低水压降换热管26-37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42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51
表5对比换热管4与低水压降换热管38-47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换热管示例名称 重量% 水压降% 换热效率%
对比换热管4 100.00% 100.00% 100.00%
低水压降换热管38 99.70% 77.90% 98.70%
低水压降换热管39 96.20% 84.70% 97.00%
低水压降换热管40 99.20% 85.00% 101.70%
低水压降换热管41 102.40% 84.30% 97.60%
低水压降换热管42 100.00% 83.20% 99.40%
低水压降换热管43 100.00% 84.50% 98.90%
低水压降换热管44 99.30% 84.70% 98.70%
低水压降换热管45 100.50% 84.80% 100.50%
低水压降换热管46 99.50% 78.70% 97.90%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对于管径为19.05mm的换热管来说,本实施例中的低水压降换热管1-11与对比换热管1相比,水压降能够至少降低13%以上,甚至在低水压降换热管4中水压降能够降低接近20%。并且本实施例中的低水压降换热管1-11的换热效率和重量能够基本维持与对比换热管1相近的水平,例如换热效率不低于95%,重量不超过101%。甚至在低水压降换热管9中,在水压降降低接近18%的情况下,换热效率反而高于对比换热管1,重量也几乎与对比换热管1相同。而在除了低水压降换热管9以外的其它低水压降换热管中,重量也稍低于对比换热管1。
本实施例中低水压降换热管12-25与对比换热管2相比,水压降能够至少降低15%以上,甚至在低水压降换热管12、13和22中水压降能够降低24%左右。并且本实施例中的低水压降换热管12-25的换热效率和重量能够基本维持与对比换热管2相近的水平,例如换热效率不低于97%,重量不超过103%,甚至在低水压降换热管14、17-19和25中,在水压降降低接近15~18%的情况下,换热效率反而略高于对比换热管2。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对于管径为25.4mm的换热管来说,本实施例中低水压降换热管26-37与对比换热管3相比,水压降能够至少降低13%以上,甚至在低水压降换热管26-27和36中水压降能够降低接近25~30%。并且本实施例中的低水压降换热管26-37的换热效率和重量能够基本维持与对比换热管3相近的水平,例如换热效率不低于98%,重量不超过102%,甚至在除了低水压降换热管36的其他低水压降换热管中,换热效率均能够略高于对比换热管3。
并且本实施例中低水压降换热管38-46与对比换热管4相比,水压降能够至少降低15%以上,甚至在低水压降换热管38和46中水压降能够降低22%左右。并且本实施例中的低水压降换热管38-46的换热效率和重量能够基本维持与对比换热管4相近的水平,例如换热效率不低于97%,重量不超过103%,甚至在低水压降换热管40和45中,在水压降降低接近15%的情况下,换热效率反而略高于对比换热管4。
由此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这些低水压降换热管1-46与相应的对比换热管相比,能够在维持换热效率不明显降低以及重量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水压降。
低水压降换热管的应用示例
图7A和7B中示出了,当应用不同的换热管设计换热器时,换热管的数量分别对换热器的水压降和换热器的换热小温差的影响,用来说明换热器的设计过程。其中,图7A示出的是用对比换热管1设计的换热器,图7B示出的是用低水压降换热管1设计的换热器。其中,图中纵坐标的换热小温差即代表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某换热器的设计要求为:
1.换热量:3516kW;
2.换热器长度:3.66米;
3.换热小温差≤1.0℃;
4.水压降≤100kPa。
如图7A所示,在采用现有的对比换热管1设计换热器的条件下,当换热小温差为1℃时,水压降为大约160KPa,换热管数量为大约460根,此时水压降无法满足换热器设计要求。而当水压降在100kPa以下时,需要使换热管数量达到600根。
如图7B所示,在采用低水压降换热管1设计换热器的条件下,当降低水压降到100kPa时,换热小温差为0.98℃,换热管数量为500根。而当换热管数量达到600根时,水压降大约仅为70kPa,换热小温差也仅有0.82℃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实施例1中的低水压降换热管1设计换热器时,仅需要更少的换热管,就可以满足换热器的设计需求。
在如图7B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器是利用低水压降换热管1来设计的,仅作为示例性说明应用低水压降换热管设计换热器的有益效果。而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换热器设计要求,也可以应用其他的低水压降换热管来设计换热器。
实施例2:第一种高换热效率(能够优化换热效率的)换热管
在本实施例中,申请人发现,当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齿数N在一定范围内时,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能够得到优化。并且此时通过将螺旋角α、齿高h、齿顶宽Wt和齿底宽Wb设置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维持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水压降和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保持基本不变。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管径D一定的换热管而言,当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齿数N在一定范围内时,高换热效率换热管与现有的换热管相比,换热效率能够得到优化(或增加),但是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也会随之增加。通过将齿底宽Wb设置在一定范围内,并进一步将齿高h和/或齿顶宽Wt设置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使得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能够维持基本不变。进一步的,再通过将螺旋角α设置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使水压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时,虽然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和螺旋角α会对换热效率造成影响,但是与现有的换热管相比,总体来说换热效率还是能够得到优化。
作为一个示例,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管径D为19.05mm,齿数N为46~65(N为自然数),并且Wb为0.321~0.521mm,h为0.235~0.553mm,Wt为0.047~0.181mm,螺旋角α为30~55°。
作为另一个示例,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管径D为25.4mm,齿数N为59~70(N为自然数),并且Wb为0.451~0.627mm,h为0.301~0.624mm,Wt为0.073~0.246mm,螺旋角α为30~55°。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以具有标准管径19.05mm和25.4mm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举例,但是实际上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管径在该标准管径的一定范围内都具有与该标准管径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类似的效果,例如管径为19.05±1mm或管径为25.4±1mm。
为了更清楚的显示换热管的螺纹齿的各个参数对换热管的水压降和换热效率这两个指标以及对单位长度的换热管重量的影响,以下设置单换热管作为换热器的换热管,以单管的换热器进行传热实验,测量流经换热管的水压降和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以具体地说明实施例2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不同示例的效果。其中表6中示出了各示例的换热管的螺旋角α、齿数N、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和管径D这些参数。其中,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本申请的换热管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以对比换热管与本申请的一系列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实施例为一组进行分组对比说明,其中对比换热管1-2均为市售的换热管。
表6各个换热管的不同参数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81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91
检测单位长度内的对比换热管1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11以及对比换热管2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2-20在相同的流速下的水压降和换热效率,以及各自的换热管重量。为了方便起见,以表格的形式,在表7-表8中列出各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在水压降、换热效率以及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简称重量)这三个指标上,与相应的对比换热管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表7中示出了表6中的对比换热管1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11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表8中示出了表6中的对比换热管2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2-20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表7对比换热管1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11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192
Figure BDA0002217830610000201
表8对比换热管2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2-20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换热管示例名称 重量% 水压降% 换热效率%
对比换热管2 100.00% 100.00% 100.0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2 101.90% 84.70% 107.5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3 99.80% 113.80% 108.5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4 103.10% 99.70% 116.7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5 101.50% 104.10% 109.2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6 100.60% 112.60% 118.5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7 104.90% 107.60% 107.1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8 98.70% 104.50% 109.6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9 104.90% 93.80% 112.6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0 99.70% 113.50% 106.90%
由表7可以看出,对于管径为19.05mm的换热管来说,本实施例中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11与对比换热管1相比,换热效率能够提高5%~12%左右,例如高换热效率换热管5、7、11均提高了10%以上。并且本实施例中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11的水压降和重量能够基本维持与对比换热管1相近的水平,例如水压降不高于112.2%,重量不高于105%。例如在高换热效率换热管4~6、7中,在换热效率提高了10%左右的情况下,水压降反而降低了,并且重量相较于对比换热管1也仅提高了4%左右。而在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0中,在换热效率提高了5%的情况下,重量和水压降相较于对比换热管1反而均有所下降。
由表8可以看出,对于管径为25.4mm的换热管来说,本实施例中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2-20与对比换热管2相比,换热效率能够提高7%~18%左右,例如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4、16、19均提高了10%以上。并且本实施例中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2-20的水压降和重量能够基本维持与对比换热管2相近的水平,例如水压降不高于114%,重量不高于105%。例如在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4和19中,在换热效率提高了12%以上的情况下,水压降反而降低或几乎维持不变,并且重量相较于对比换热管2也仅提高了5%以内。而在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8中,在换热效率提高了10%左右的情况下,重量相较于对比换热管2稍有下降,并且水压降仅提高了5%以内。
由此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这些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20与相应的对比换热管相比,能够在维持水压降以及重量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提高换热效率。
实施例3:第二种高换热效率(能够优化换热效率的)换热管
在本实施例中,申请人发现,当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齿底宽Wb在一定范围内时,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也能够得到优化。并且此时通过将螺旋角α、齿高h、齿顶宽Wt和齿数N设置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维持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水压降和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保持基本不变。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管径D一定的换热管而言,当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齿底宽Wb在一定范围内时,高换热效率换热管与现有的换热管相比,换热效率能够得到优化(或增加),但是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也会随之增加。通过将齿数N设置在一定范围内,并进一步将齿高h和/或齿顶宽Wt设置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使得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能够维持基本不变。进一步的,再通过将螺旋角α设置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使水压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时,虽然齿高h、齿顶宽Wt、齿数N和螺旋角α会对换热效率造成影响,但是与现有的换热管相比,总体来说换热效率还是能够得到优化。
作为一个示例,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管径D为19.05mm,Wb为0.523~0.545,并且齿数N为39~45(N为自然数),h为0.355~0.523mm,Wt为0.101~0.198mm,螺旋角α为30~55°。
作为另一个示例,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管径D为25.4mm,Wb为0.628~0.707mm,并且齿数N为45~58(N为自然数),h为0.447~0.634mm,Wt为0.097~0.269mm,螺旋角α为30~55°。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以具有标准管径19.05mm和25.4mm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举例,但是实际上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管径在该标准管径的一定范围内都具有与该标准管径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类似的效果,例如管径为19.05±1mm或管径为25.4±1mm。
为了更清楚的显示换热管的螺纹齿的各个参数对换热管的水压降和换热效率这两个指标以及对单位长度的换热管重量的影响,以下设置单换热管作为换热器的换热管,以单管的换热器进行传热实验,测量流经换热管的水压降和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以具体地说明实施例3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不同示例的效果。其中表9中示出了各示例的换热管的螺旋角α、齿数N、齿高h、齿顶宽Wt、齿底宽Wb和管径D这些参数。其中,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本申请的换热管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以对比换热管与本申请的一系列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实施例为一组进行分组对比说明,其中对比换热管1-2均为市售的换热管。
表9各个换热管的不同参数
换热管示例名称 α(°) N W<sub>b</sub>(mm) W<sub>t</sub>(mm) h(mm) D(mm)
对比换热管1 45 45 0.522 0.084 0.372 19.05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1 53 42 0.534 0.195 0.355 19.05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2 50 41 0.527 0.134 0.398 19.05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3 48 45 0.523 0.128 0.459 19.05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4 43 42 0.545 0.101 0.476 19.05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5 41 41 0.537 0.198 0.481 19.05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6 38 39 0.526 0.137 0.523 19.05
对比换热管2 45 58 0.627 0.133 0.391 25.4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7 38 45 0.707 0.223 0.572 25.4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8 47 54 0.642 0.162 0.447 25.4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9 38 45 0.637 0.172 0.634 25.4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0 44 54 0.631 0.097 0.501 25.4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1 46 45 0.692 0.269 0.483 25.4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2 39 58 0.628 0.124 0.548 25.4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3 42 55 0.638 0.145 0.518 25.4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4 43 47 0.654 0.132 0.572 25.4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5 35 51 0.631 0.153 0.578 25.4
检测单位长度内的对比换热管1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1-26以及对比换热管2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7-35在相同的流速下的水压降和换热效率,以及各自的换热管重量。为了方便起见,以表格的形式,在表10-表11中列出各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在水压降、换热效率以及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简称重量)这三个指标上,与相应的对比换热管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表10中示出了表9中的对比换热管1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1-26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表11中示出了表9中的对比换热管2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7-35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表10对比换热管1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1-26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换热管示例名称 重量% 水压降% 换热效率%
对比换热管1 100.00% 100.00% 100.0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1 103.6% 113.9% 107.3%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2 102.2% 111.2% 105.2%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3 104.1% 104.5% 107.6%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4 103.1% 101.9% 105.5%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5 104.8% 97.5% 105.5%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6 103.2% 96.3% 105.6%
表11对比换热管2与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7-35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
换热管示例名称 重量% 水压降% 换热效率%
对比换热管2 100.00% 100.00% 100.00%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7 103.4% 103.6% 109.7%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8 103.1% 109.5% 106.4%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9 103.4% 103.6% 109.7%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0 102.2% 105.6% 106.6%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1 103.8% 107.6% 105.6%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2 103.7% 98.3% 107.1%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3 103.9% 101.1% 106.3%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4 102.9% 106.7% 107.3%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5 102.7% 94.1% 105.3%
由表10可以看出,对于管径为19.05mm的换热管来说,本实施例中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1-26与对比换热管1相比,换热效率能够提高5%~7%左右,例如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1和23均提高了7%以上。并且本实施例中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1-26的水压降和重量能够基本维持与对比换热管1相近的水平,例如水压降不高于114%,重量不高于105%。例如在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5和26中,在换热效率提高了5%左右的情况下,水压降反而降低了,并且重量相较于对比换热管1也仅提高了4%左右。
由表11可以看出,对于管径为25.4mm的换热管来说,本实施例中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7-35与对比换热管2相比,换热效率能够提高5%~10%左右,例如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7和29均提高了接近10%。并且本实施例中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7-35的水压降和重量能够基本维持与对比换热管2相近的水平,例如水压降不高于110%,重量不高于104%。例如在高换热效率换热管32和35中,在换热效率提高了5%以上的情况下,水压降反而降低了,并且重量相较于对比换热管2也仅提高了4%以内。
由此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这些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1-35与相应的对比换热管相比,也能够在维持水压降以及重量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提高换热效率。
因此,虽然实施例2和实施例3提供了两种参数范围不同的换热管,但是从表7-表8以及表10-表11可以看出,实施例2的第一种高换热效率换热管1-20和实施例3的第二种高换热效率换热管21-35均能够在单位长度内的换热管重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优化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这一指标。
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应用示例
图8中示出了,当应用不同的换热管设计换热器时,换热管的数量分别对换热器的水压降和换热器的换热小温差的影响,用来说明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为了更直观地显示本申请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效果,将对比换热管的数量影响曲线和高换热效率换热管的数量影响曲线在同一张图上示出,其中曲线841和842示出了对比换热管的影响曲线,曲线851和852示出了高换热效率换热管7的影响曲线。其中,图中纵坐标的换热小温差即代表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某换热器的设计要求为:
1.换热量:3516kW;
2.换热器长度:3.66米;
3.换热小温差≤0.6℃;
4.水压降≤100kPa。
如图8所示,当采用现有的对比换热管1设计换热器时,当换热小温差不大于0.6℃时,换热管数量为大约需要780根以上。当采用高换热效率换热管7设计换热器时,当换热小温差为0.6℃时,水压降约为93kPa,换热管数量约为650根。并且当采用780根高换热效率换热管7设计换热器时,换热小温差到达约0.5℃以下。
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实施例2中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7设计换热器时,仅需要更少的换热管,就可以满足换热器的设计需求。
在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器是利用高换热效率换热管7来设计的,仅作为示例性说明应用高换热效率换热管设计换热器的有益效果。而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换热器设计要求,也可以应用其他的高换热效率换热管来设计换热器。
尽管参考附图中出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将对本申请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申请教导的精神和范围和背景下,本申请的换热管可以有许多变化形式。本领域技术普通技术人员还将意识到有不同的方式来改变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细节,均落入本申请和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00)包括:
管体(301),所述管体(301)具有内壁(302)和轴线(x),所述管体(301)的两端具有入口(303)和出口(304);
数个螺纹齿(316),所述数个螺纹齿(316)相互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管体(301)的所述内壁(302)上,所述数个螺纹齿(316)围绕所述管体(301)的轴线(x)从所述管体(301)的所述入口(303)螺旋延伸至所述管体(301)的所述出口(304);
其中,所述螺纹齿(316)的螺旋角α和所述螺纹齿(316)的齿数N满足:
(i)螺旋角α为20~33°,并且齿数N为39~65;或
(ii)螺旋角α为30~43°,并且齿数N为45~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螺旋角α和所述螺纹齿(316)的齿数N满足(i),并且所述管体(301)的管径D为19.05±1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其中,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满足:
Figure FDA0002217830600000011
并且X1为0.195~0.619中的任意常数;和/或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高h满足:
Figure FDA0002217830600000021
并且X2为0.176~0.521中的任意常数;和/或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顶宽Wt满足:
Figure FDA0002217830600000022
并且X3为0.021~0.206中的任意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数量N为53,所述螺纹齿(316)的螺旋角α为30°;以及
所述螺纹齿(316)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为0.313mm,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高h为0.401mm,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顶宽Wt为0.06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螺旋角α和所述螺纹齿(316)的齿数N满足(ii),并且所述管体(301)的管径D为25.4±1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其中,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满足:
Figure FDA0002217830600000023
并且X1为0.141~0.500中的任意常数;和/或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高h满足:
Figure FDA0002217830600000031
并且X2为0.169~0.570中的任意常数;和/或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顶宽Wt满足:
Figure FDA0002217830600000032
并且X3为0.018~0.201中的任意常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数量N为68,所述螺纹齿(316)的螺旋角α为30°;以及
所述螺纹齿(316)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为0.454mm,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高h为0.488mm,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顶宽Wt为0.114mm。
8.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00)包括:
管体(301),所述管体(301)具有内壁(302)和轴线(x),所述管体(301)的两端具有入口(303)和出口(304);
数个螺纹齿(316),所述数个螺纹齿(316)相互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管体(301)的所述内壁(302)上,所述数个螺纹齿(316)围绕所述管体(301)的轴线(x)从所述管体(301)的所述入口(303)螺旋延伸至所述管体(301)的所述出口(304);
其中,所述螺纹齿(316)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所述螺纹齿(316)的齿数N和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满足:
(i)所述齿数N为46~65,并且所述齿底宽Wb为0.321~0.521mm;或
(ii)所述齿数N为39~45,并且所述齿底宽Wb为0.523~0.545mm;或
(iii)所述齿数N为59~70,并且所述齿底宽Wb为0.451~0.627mm;或
(iv)所述齿数N为45~58,并且所述齿底宽Wb为0.628~0.707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316)的齿数N满足(i)或(ii),并且所述管体(301)的管径D为19.05±1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316)的齿数N满足(i);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高h为0.235~0.553mm;和/或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顶宽Wt为0.047~0.181mm;和/或
所述螺纹齿(316)的螺旋角α为30~55°。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316)的齿数N满足(ii);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高h为0.355~0.523mm;和/或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顶宽Wt为0.101~0.198mm;和/或
所述螺纹齿(316)的螺旋角α为30~55°。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316)的齿数N满足(iii)或(iv),并且所述管体(301)的管径D为25.4±1mm。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316)的齿数N满足(iii);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高h为0.301~0.624mm;和/或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顶宽Wt为0.073~0.246mm;和/或
所述螺纹齿(316)的螺旋角α为30~55°。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齿(316)的齿底宽Wb和所述螺纹齿(316)的齿数N满足(iv);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高h为0.447~0.634mm;和/或
梯形的所述螺纹齿(316)的齿顶宽Wt为0.097~0.269mm;和/或
所述螺纹齿(316)的螺旋角α为30~55°。
15.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管(200)。
16.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150)包括:
依次流体连接的压缩机(110)、冷凝器(120)、节流装置(130)和蒸发器(140);其中,所述冷凝器(120)和所述蒸发器(140)中的至少一个采用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
CN201910921861.6A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Pending CN1125773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21861.6A CN112577355A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CN202080079586.9A CN114729794B (zh) 2019-09-27 2020-09-25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PCT/CN2020/117846 WO2021057916A1 (zh) 2019-09-27 2020-09-25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21861.6A CN112577355A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7355A true CN112577355A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097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21861.6A Pending CN112577355A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CN202080079586.9A Active CN114729794B (zh) 2019-09-27 2020-09-25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9586.9A Active CN114729794B (zh) 2019-09-27 2020-09-25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2577355A (zh)
WO (1) WO202105791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9794A (zh) * 2019-09-27 2022-07-08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5021A (ja) * 1984-03-16 1985-10-03 Onahama Smelt & Refining Co Ltd 製錬排ガスから亜砒酸を回収する方法
IT1254752B (it) * 1991-04-08 1995-10-11 Carrier Corp Tubo per trasmissione di calore con nervature interne
US5378366A (en) * 1993-04-22 1995-01-03 Elf Atochem North America, Inc. Hot lime precipitation of arsenic from wastewater or groundwater
FR2706197B1 (fr) * 1993-06-07 1995-07-28 Trefimetaux Tubes rainurés pour échangeurs thermiques d'appareils de conditionnement d'air et de réfrigération, et échangeurs correspondants.
US5690167A (en) * 1994-12-05 1997-11-25 High Performance Tube, Inc. Inner ribbed tube of hard metal and method
JPH08327272A (ja) * 1995-05-31 1996-12-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伝熱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19836B2 (ja) * 2003-12-26 2008-07-16 株式会社コベルコ マテリアル銅管 内面溝付伝熱管
CN200941027Y (zh) * 2006-08-25 2007-08-29 佛山市华鸿铜管有限公司 一种ф12、ф12.7大直径铜盘管
CN201715914U (zh) * 2010-05-18 2011-01-19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管径内螺纹管件
CN201892468U (zh) * 2010-12-03 2011-07-06 宁波金田铜管有限公司 一种内螺纹铜管
CN103339460B (zh) * 2011-01-28 2017-01-18 开利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载流管
CN202393281U (zh) * 2012-01-05 2012-08-22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螺纹铜管
CN203069031U (zh) * 2012-10-31 2013-07-17 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细径内螺纹管
JP6301653B2 (ja) * 2012-12-27 2018-03-28 三菱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内面螺旋溝付管の製造方法
CN203837551U (zh) * 2014-05-16 2014-09-17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空调用换热器及其换热管
CN204027402U (zh) * 2014-07-22 2014-12-17 宁波金田铜管有限公司 一种高耐压的内螺纹铜管
CN206496686U (zh) * 2016-11-25 2017-09-15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管翅式换热器
CN206556486U (zh) * 2016-11-25 2017-10-13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管翅式换热器
CN206496687U (zh) * 2016-11-25 2017-09-15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管翅式换热器
CN109751750A (zh) * 2017-11-08 2019-05-14 开利公司 用于空调系统的末端产品的换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7990778B (zh) * 2017-12-26 2024-04-26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螺纹铜管
CN207797862U (zh) * 2017-12-26 2018-08-31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效内螺纹铜管
CN209279765U (zh) * 2018-09-13 2019-08-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螺纹管及包含其的空调
CN109210979A (zh) * 2018-09-13 2019-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螺纹管及包含其的空调
CN110132042A (zh) * 2019-05-09 2019-08-16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细径化高耐压高效传热管及其加工工艺
CN210861457U (zh) * 2019-08-14 2020-06-26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热交换器
CN112577355A (zh) * 2019-09-27 2021-03-30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CN211824013U (zh) * 2019-09-27 2020-10-30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9794A (zh) * 2019-09-27 2022-07-08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CN114729794B (zh) * 2019-09-27 2024-02-27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29794A (zh) 2022-07-08
WO2021057916A1 (zh) 2021-04-01
CN114729794B (zh) 202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2570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multiple flow tubes for fluid circulation
AU2011100257A4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using same
KR20110132273A (ko) 방위 비감응성 냉매 분배기 튜브
CN211824013U (zh)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WO2007076314A2 (en) Spirally wound, layered tube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20210341227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residential hvac applications
US11199345B2 (en) Heat exchang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7128147B (zh) 一种同轴管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US10101091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heat exchanger
WO2018131309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577355A (zh) 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AU2012200524B2 (en) Heat Exchanger
CN212566983U (zh) 换热器
WO2017064531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residential hvac applications
CN110762609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JP6784632B2 (ja) 熱交換器用接続装置
CN112344440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管路组件以及空调器室内机
CN103225934A (zh) 变齿形内螺纹强化管冷凝器
CN203249432U (zh) 变齿形内螺纹强化管蒸发器
CN217685987U (zh) 回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215261362U (zh) 用于换热器的铜管、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9855451A (zh) 一种均匀分配流量的蒸汽换热器
CN111256211B (zh) 空调器
KR200314025Y1 (ko) 핀튜브형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어컨 및 냉동기
WO2022017117A1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