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0445A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0445A
CN112510445A CN202010973626.6A CN202010973626A CN112510445A CN 112510445 A CN112510445 A CN 112510445A CN 202010973626 A CN202010973626 A CN 202010973626A CN 112510445 A CN112510445 A CN 112510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housing
connector
cable
lead
hous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736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布莱克波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12510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04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8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a separate clip or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01R43/048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18Connection to outer conductor by crimping or by crimping ferr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24Connection to outer conductor by action of a clamping member, e.g. screw fasten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6Means for preventing chafing or fracture of flexible leads at outlet from coupling part
    • H01R13/567Traverse cable outlet or wire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01R13/6593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the shield being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壳体元件,一种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方法,以及一种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设备。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至少两根电缆,每根电缆包括一个电缆护套,以及分别布置在电缆护套内的一个屏蔽层。在这种情况下,屏蔽层的一端从电缆护套露出。该连接器装置还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器壳体,在该连接器壳体中实现了每个电缆的相应的引通部。每根电缆的露出的屏蔽层位于各自的引通部中,并与连接器壳体摩擦连接。最后,连接器装置还包括压接筒。压接筒在这种情况下包围连接器壳体和每个引通部,并且摩擦地连接到连接器壳体。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连接器装置。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器装置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具有权利要求15的特征的连接器装置的方法。
最后,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设备,该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6的特征。
背景技术
对电动和混合动力车辆的需求不断增长。必须在电动或混合动力车辆的各个电气单元(即电池和电气驱动器)之间传输高电输出。这需要适当设计的高压电缆和高压连接器。
在当今的电动和混合动力车辆中,控制和通信电子设备的组件安装在带有高压组件的密闭空间中。各个组件和单元通过电磁辐射相互干扰,甚至可能导致功能故障。此外,功率电子组件(例如变频器)产生的电磁辐射量是控制和通信电子组件的100 倍以上。
因此,用于电动和混合动力车辆中的高压电缆,高压连接器和高压单元的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是这些部件或单元的屏蔽,以及这些部件或单元之间的优化屏蔽传递。
屏蔽高压电缆和屏蔽高压连接器壳体之间的屏蔽传输最好通过压接连接实现。压接连接允许在高压电缆的屏蔽层和高压连接器壳体的屏蔽层之间以最小的结点电阻进行电气连接。此外,压接连接可长期提供可靠的机械连接。
通常,高压连接器在电缆侧的接口上连接到多根屏蔽高压电缆。众所周知,在能量源和能量消耗器之间进行直流传输需要两条电线,而在三相电流传输中需要三条电线。相对于在单个高压电缆中的多条线路的通用布线,通常优选将多条电线分开分配至单独的高压电缆。在分配给各自具有较小电缆横截面的多根电缆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电缆的较小弯曲半径,从而可以更灵活地安装电缆。
但是,将多根屏蔽高压电缆连接到高压连接器需要对每条单独的高压电缆进行压接过程。每个高压连接器的多次压接过程会对过程时间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不利地,这需要用于连接器壳体的更复杂的几何形状以及更大的空间需求。
这是需要进行改进的情况。
发明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本发明基于以下目的,即在将多个电缆连接到公共连接器时,提出一种用于时间同步连接的技术方案,特别是对于时间同步压接,将多根电缆连接到一个公共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连接器装置,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5的特征的连接器装置的制造方法来实现。以及一种用于制造具有权利要求16的特征的连接器装置的设备。
因此提供:
连接器装置,包括:
-至少两根电缆,
-每根电缆都包含一个电缆护套,以及
-在电缆护套内分别布置一个屏蔽层,
-屏蔽层的一端从电缆护套露出,
-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器壳体,
-在其中实现的每根电缆各自的引通部,
-每根电缆的露出的屏蔽层位于各自的引通部中,以及
-以摩擦方式连接到连接器壳体,以及
-压接筒
-压接筒包封连接器壳体和每个引通部,以及
-与连接器壳体摩擦连接。
一种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方法步骤:
-提供至少两根电缆,每根电缆的屏蔽层在电缆末端从电缆护套露出,
-将每根电缆插入连接器壳体的相关引通部中,并且
-将连接器壳体摩擦连接到压接筒。
一种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设备,包括:
-用于容纳连接器壳体的固定触头,以及
-可以相对于固定触头移动的压接器,
-由固定触头和压接器包围的腔的横截面轮廓与连接器壳体的横截面轮廓相对应。
本发明所基于的知识/思想在于,借助于单个的压接筒在连接器壳体的屏蔽层和每根电缆的屏蔽层之间实现优化的屏蔽过渡,在每种情况下都实现压接连接,即,优选在连接器壳体的屏蔽层与每根电缆的屏蔽层之间的摩擦连接。
为此,通过将连接器壳体由导电材料制成来实现对连接器壳体的屏蔽。另外,每根电缆的屏蔽层在电缆末端从电缆护套中暴露出来。
为了在每根电缆的屏蔽层和连接器壳体的屏蔽层之间实现摩擦过渡,在连接器中实现的是,对于每根电缆,都有各自的引通部,单个电缆通过该引通部从外部引入连接器壳体的内部。另外,每根电缆以这样的方式穿过连接器壳体中的相关引通部:露出的屏蔽层位于相关引通部中。每根电缆的露出的屏蔽层分别在相关的引通部内摩擦连接到连接器壳体。为了实现每根电缆的屏蔽层与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器壳体之间的摩擦连接,附加地提供压接筒,该压接筒包围连接器壳体和在连接器壳体中实现的引通部,并且该摩擦管与连接器壳体摩擦连接。当摩擦连接时,压接筒位于连接器壳体的支承面上,该支承面包围连接器壳体的其中实现所有引通部的区域。
如果以此方式设计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则可以在一次压接操作中将多根电缆同时摩擦连接到连接器壳体。
连接至连接器的多根电缆的数量在直流传输的情况下优选为两根电缆,在三相传输的情况下优选为三根电缆。另外,本发明还覆盖更多数量的多根电缆,例如四根电缆或六根电缆。
在这种情况下以及下文中的压接被理解为一种接合方法,其中至少两个部件通过塑性变形而接合在一起。
也可以想到一种情况,其中一个部件发生塑性变形,而另一部件要么发生塑性变形,要么仅发生弹性变形。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压接过程使压接筒,连接器壳体和单根电缆的屏蔽层发生塑性或弹性变形。这样,在各个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壳体之间以及在连接器壳体与压接筒之间建立了均匀的摩擦连接。这种均匀的摩擦连接允许在各个电缆的屏蔽层和导电连接器壳体之间进行稳定的机械和电气连接,以及在压接筒和连接器壳体之间进行稳定的机械连接。除了连接的可靠性之外,压接连接还可以实现易于管理的连接技术,因此适合批量生产。下文讨论对于本发明必不可少的压接过程和压接工具的细节。
因为特别是在高压领域中使用了多根电缆到单个连接器的连接,所以优选将电缆分别实现为高压电缆,并且将连接器实现为高压连接器。
高压电缆尤其实现为屏蔽的高压电缆。这样的屏蔽高压电缆通常包括内导体,该内导体包括优选绞合在一起的一束绞合线。内导体被绝缘材料包围。绝缘层又被屏蔽层包围。屏蔽层,也称为屏蔽层或外部导体屏蔽层或外部导体屏蔽层,通常包括交织的金属线网。在极少数情况下,屏蔽层也可以实现为金属箔,或者实现为金属箔和金属丝网的组合。最后,屏蔽层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电缆护套包围。
高压连接器的屏蔽层优选地由高压连接器的屏蔽壳体实现。除了金属涂覆的塑料壳体之外,壳体的屏蔽还可以通过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器壳体来实现。为了节省涂层的额外的生产步骤,通常使用由导电材料,即优选地由金属制成的连接器壳体。为了减轻金属连接器壳体的重量,除了连接器壳体的承重部分之外,连接器壳体的大部分是壳型设计。在下文中,将壳体型连接器壳体或壳体型连接器壳体元件理解为壳体或壳体元件,其壳体壁的厚度相对于壳体壁的表面积显著减小。
出于重量原因,优选铝作为连接器壳体的导电材料。然而,此外,也可以使用锌、黄铜、青铜、钢或合适的合金。
为了实现各个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的屏蔽层之间的屏蔽过渡,单个电缆的屏蔽层在插入连接器的电缆端露出。
为了在每根电缆的屏蔽层和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器壳体之间实现最佳的屏蔽过渡,必须在连接器壳体中为每根电缆提供相应的引通部。引通部的几何形状,即引通部的横截面轮廓,必须与电缆的几何形状或横截面轮廓相适应,特别是在露出的电缆屏蔽层的区域中。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缆在露出的屏蔽区域中具有圆形横截面轮廓或近似圆形横截面轮廓,所以引通部的横截面轮廓也必须是圆形的。在扁平电缆很少见的情况下,对于在露出的屏蔽区域中具有正方形,矩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横截面轮廓的电缆,相关的引通部的横截面轮廓必须相应地设计为正方形,矩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
引通部的尺寸必须与电缆在屏蔽区域内的尺寸相匹配,以便在组装过程中将电缆轻松插入相关的引通部中,并且同时,可以在压接过程中在电缆屏蔽层和连接器壳体之间建立可靠的摩擦连接。
高压连接器可以被实现为笔直的连接器或成角度的连接器。高压连接器的其他技术功能,例如接触、密封、散热、机械稳定性等。由于它们对于本发明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里不解释它们。这些可以通过通常和已知的技术措施来实现。
有利的设计和改进方案由其他从属权利要求以及参考附图的描述给出。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不仅在分别规定的组合中,而且在其他组合中或单独地,都可以应用以上引用的特征和以下将要解释的特征。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屏蔽电缆包括支撑套筒。优选地由金属制成的支撑套筒穿过电缆护套。屏蔽层在电缆末端围绕支撑套筒折回。支撑套筒也可以由非金属制成。支撑套筒优选地也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只要该弹性材料实现静水压力即可。因此,非松弛橡胶也适合作为支撑套筒的材料。
引通部的尺寸和横截面轮廓优选在整个引通部长度上是恒定的。替代地,引通部也可以是圆锥形的,即,在壳体的内端处的横截面大于在壳体的外端处的横截面。以此方式,压接过程除了摩擦连接之外,还实现了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壳体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通过附加的形状配合连接,可以改善抽出力以及连接器壳体在屏蔽电缆时的压缩负载。除了圆锥形,为了实现形状锁合的连接,也可以想到凹形或凸形弯曲的引通部或阶梯状的引通部。
在生产导电连接器壳体时使用不同的制造技术,例如铸造,冲压和弯曲,冲压包装,挤压等,使得可以设计具有多种不同几何形状和不同数量的连接器壳体元件的连接器壳体。
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由单个连接器壳体元件制成一件。在该连接器壳体元件中,为每根电缆形成相应的引通部。如前所述,尺寸和横截面轮廓在屏蔽区域内,特别是在具有翻折的屏蔽的支撑套筒区域内与电缆的尺寸和横截面轮廓相适应。
这样的连接器壳体可以优选地通过铸造或冲压包装来制造。在打孔填充的情况下,连接器壳体元件由多个相同的具有穿孔的引通部的金属薄板制成。各个冲压的金属薄板在引通部区域内堆叠并压在一起。最后,将压在一起的单个金属薄板弯曲以形成连接器壳体。
通过在插接区域中在连接器壳体中形成槽,可以在压接过程中实现连接器壳体在引通部区域中的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槽优选在压接过程中闭合。连接器壳体的在其中实现引通部的区域的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在每根电缆的屏蔽层和连接器壳体之间形成摩擦连接。单独的槽优选地沿着引通部的整个长度延伸,并且在连接器壳体中与单独的引通部相邻地实现,优选地相对于引通部径向地定向。
在优选的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是多部分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在至少一个连接器壳体元件中实现了连接器壳体的各个引通部。在其中分别实现有至少一个引通部的至少一个连接器壳体元件在下文中分别称为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形成连接器壳体的其中实现压接的区域。为了实现完整的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另外的连接器壳体元件,在下文中,在每种情况下,该另一连接器壳体元件被称为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这些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优选地分别为壳型设计。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布置在压接筒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之间。以这种方式,在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之间实现了摩擦连接。因此,形成了一个独立且机械稳定的连接器壳体。除了摩擦连接之外,通过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外壁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内壁的相应成形,也可以实现形状锁合的连接。
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分别优选地形成为盘形。在压接过程中,压接工具将压接力施加到连接器壳体上,并因此施加到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上,该压接力相对于引通部的纵向范围横向指向。当单个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形成为盘形时,该侧向施加的压紧力被转换为连接器壳体与电缆之间的最佳可能的保持力,并因此转换为最佳的可能的摩擦连接。
盘形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端面,所述两个轴向平行的端面以小于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侧向范围的距离轴向间隔开。在不太常见的情况下,端面表面也可能彼此不平行。端面表面的凹形或凸形弯曲也是可能的。
单个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优选地在铸造过程中,特别是在压铸过程中制造。替代地,也可以想到成型工艺,例如挤压或冲击挤压。在不太常见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打孔填充或机加工过程。
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可以通过铸造,成型或机加工过程实现的几何形状使得能够制造在压接过程中可塑性和/或弹性变形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此外,通过适当地选择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材料和几何形状,至少可以实现压接力到连接器壳体固定电缆的保持力的低损耗传递,其中压接工具将压接力施加到压接筒上。
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优选地以壳体的形式实现,可以通过挤压或冲压以及随后的弯曲来制造。也可以考虑进行深冲或铸造工艺。
为了将单个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轴向和旋转地固定在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上,在优选的第一形式中,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上设有固定区域。该固定区域与在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上实现的相应固定区域形成形状配合连接。相应的固定区域也可以通过两个相邻的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共同实现。
固定区域例如可以实现为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钩形,销形,板形或片状延伸部,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侧向边界处沿轴向和切线方向延伸。该钩状,销状,板状或片状的延伸部分别以形状配合的方式插入到相应形状的凹部中,该凹部形成在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内壁上。在下文中,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侧向边界应理解为是指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外壁与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内壁相邻,相对于优选为盘形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纵向轴线横向地布置有弹簧。
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可以仅具有一个固定区域。替代地,也可以实现多个固定区域,其分布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侧向外壁上。
在连接器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子变型中,所有的引通部都在单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中实现。
为了确保各个电缆的屏蔽层与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之间的牢固摩擦连接,当处于压缩或卷曲状态时,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应完全包围电缆屏蔽层。
在将两根电缆连接到连接器的情况下,两个引通部必须布置在具有优选椭圆形或椭圆形横截面轮廓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引通部在处于压缩状态时优选地被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完全包围。两个引通部分别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椭圆形或椭圆形横截面的长轴上彼此相邻布置。因此,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椭圆形或椭圆形横截面轮廓形成相对薄的壁厚,在各个引通部和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外壁之间的“半圆形”之间,在一个大约半圆形的区域内延伸,该区域在椭圆或卵形的较长轴的轴向端处延伸。这促进了压接过程所必需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塑性或弹性变形,特别是在该区域。替代地,也可以考虑具有圆形横截面轮廓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
在将三根电缆连接到连接器的情况下,引通部也可以在具有优选椭圆形或椭圆形横截面轮廓的连接器壳体元件中彼此相邻布置。可替代地,三个引通部可以相对于彼此以三角形形状布置在连接器壳体元件中,该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横截面轮廓对应于叶片的恒定直径形状。这是具有沿圆周以相等的半径和/或弧长均匀分布的三个角段的横截面轮廓。也可以考虑三个引通部的不对称三角形布置。
在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子变型的变型中,在每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中实现各个引通部。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的引通部完全在单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中实现。特别地,在每种情况下,每个引通部都可以在单个相关联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中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被布置并彼此固定,使得:如在实现单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情况下,它们共同实现了具有椭圆形,椭圆形,圆形或多边形,特别是圆形多边形横截面轮廓的连接器壳体区域。
在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中,单独的引通部可以分别由两个或更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形成。为此,在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中的每个中形成并布置有凹部,并且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相对于彼此布置成使得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凹部一起实现了引通部。这些凹部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一凹部。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同样形成为圆盘状,并且在相对于彼此布置时,可以实现具有椭圆形(elliptical),卵形(oval),圆形或多边形,特别是圆形多边形横截面轮廓的公共连接器容纳区域。
由于压接过程,彼此相对布置的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分别发生塑性和/或弹性变形。以这样的方式,减小了各个第一凹部和由第一凹部共同形成的引通部的横截面轮廓。这样,在各个电缆的屏蔽层与各个引通部内的连接器壳体之间建立了摩擦连接。
在连接器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优选设计中,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各个区域中形成有凹部,在下文中将这些凹部称为第二凹部,在该凹部中没有实现相应的引通部。这些第二凹部分别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中这样构成,使得第一肋状区域至少部分地限定了引通部,从而实现了第二肋状区域,该第二肋状区域至少部分地实现了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侧向外壁。最后,第二凹部还实现了在第二肋状区域和第三肋状区域之间延伸的第三肋状区域。
优选地,第三肋状区域分别相对于第一肋状区域和第二肋状区域垂直地对准。通过这种方式,从压接筒垂直指向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第二肋状区域的压接力垂直传递到第一肋状区域,并因此径向传递至引通部,在连接器壳体和电缆之间实现夹持力。
因此,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具有非旋转对称的横截面轮廓的情况下,即例如卵形(oval),椭圆形(elliptical)或多边形的横截面轮廓,通过压接工具经由压接筒相对于单个引通部非径向地引入到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上的压接力被偏转成相对于单个引通部径向地定向的保持力。以这种方式,在各个电缆的屏蔽层和连接器壳体之间实现了旋转对称的,均匀的摩擦连接。
除了将非径向引入的压紧力偏转为径向保持力之外,还有利地通过减轻连接器壳体的重量来实现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中的第二凹部。
如果在浇铸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时,分离平面在横截面中布置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两个轴向端部之间,并且第二凹部分别优选在轴向上在盘形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端面上实现,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中的第二凹部的这种实现导致浇铸化合物在连接器壳体的整个范围上并且因此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具有相对相似的壁厚的区域上更均匀地分布。
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优选实施例中,分型面完全填充有材料。因此,分别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端面上形成的第二凹部彼此分离。因此,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填充材料的分隔平面允许在壳体的内部与连接器的外部之间的电磁辐射的最佳屏蔽。填充材料的分隔平面可以居中地布置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两个端面之间。然而,优选地,填充材料的分型线布置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内部壳体表面上或内部壳体表面的区域中,因为以这种方式,除了摩擦连接之外,还可以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和电缆屏蔽层之间实现圆锥形的形状配合连接。替代地,可以想到实现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两个端面之间延伸,而不实现填充材料的分离平面。
在连接器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中,在铸造过程中,分型面也可替代地沿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轴向延伸方向布置,即在平行于引通部的纵向范围的方向上。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没有实现引通部的区域中实现第二凹部。在这种情况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和布置这些第二凹部,使得分别形成为平行于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端面的第四肋状区域。另外,第二凹部的布置和形状可以导致实现第五肋状区域,该第五肋状区域布置在第四肋状区域之间并且将第四肋状区域彼此连接。
该技术措施还允许浇铸料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整个范围上并且因此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区域中以相对相似的壁厚均匀分布。此外,附加地减小了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重量。
如果使用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则它们可以优选地通过相应的引导区域接合在一起。这样,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已经在组装过程中通过各个电缆彼此固定。借助于相应的引导区域来固定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压接过程中,由于在连接器壳体的相关引通部中正确布置了各个电缆的屏蔽层,为了实现可靠的压接,绝对必要的是,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之间的正确布置以及压接筒相对于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正确布置。
分别在可连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中实现的引导区域可以例如实施为引导肋和相关的引导槽。替代地,也可以实现对应于引导孔或引导凹部的引导销或引导舌。也可以考虑互锁的导向薄片。引导区域的单个构造也可以是多个。例如,引导区域可以由多个引导肋的梳子构成,该多个引导肋插入到相对的引导区域的多个引导槽的对应梳子中。相互对应的引导区域分别在分别彼此相邻布置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接触区域中实现。以这种方式,它们还防止了外部导体屏蔽的绞合线刺入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之间的间隙中。
备选地,也可以经由上面已经描述的固定区域将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接合在一起,该固定区域分别形成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之间。
为了将各个电缆的屏蔽层轴向固定在连接器壳体的相关联的引通部中,分别在连接器壳体中在引通部中的至少一个轴向位置上实现至少一个径向延伸。
如果将各个电缆轴向插入到连接器壳体中实现的穿引通部中,则在各个连接器壳体元件上分别实现径向延伸,在引通部的区域中,仅在引通部内的轴向位置上,即在壳体内部的端部处的位置,或者在壳体侧上与引通部的端部相邻的位置处。围绕支撑套筒折回的单个电缆的屏蔽层通过此径向延伸部分得到支撑。因此,在单个电缆的轴向连接过程中,可以实现电缆在轴向上至少一个轴向固定在连接器壳体上。
如果根据连接器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可以将各个电缆侧向或横向插入连接器壳体的相关联的引通部中,那么在每种情况下,可以在各个连接器壳体元件中的各个引通部内的两个轴向间隔的位置处实现径向指向各个引通部的径向延伸。以这种方式,可以在两个轴向方向上将电缆轴向固定在连接器壳体内。
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内壁上实现的全周腹板优选地可以用作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径向延伸,该径向延伸在各个引通部内的至少一个轴向位置处实现。可替代地,可以设置多个腹板,每个腹板分布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内壁上,并且每个腹板仅在内壁圆周的角部上延伸。特别地,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径向延伸部在壳体内部的引通部的端部在整个圆周上延伸,因为它还防止了外部导体屏蔽层的绞合线与内导体的绞合线电气连接,从而防止了短路连接。另一方面,在壳体外部的引通部的末端,优选地实现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多个径向延伸,每个径向延伸成减小的角度段。因为与全周长设计相比,这种设计的刚度较小,因此破裂的风险较小。代替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径向延伸,也可以考虑在支撑套筒上的用于轴向固定的凸缘。
为了使连接器壳体,特别是在连接器壳体中实现的引通部发生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在连接器壳体中在非压缩状态下实现了槽缝。这些槽分别在两个引通部之间或者在引通部和连接器壳体的侧向边界之间实现。单独的槽优选地沿着引通部的整个长度延伸,并且在连接器壳体中与单独的引通部相邻地实现,优选地相对于引通部径向地定向。
在压接过程中,连接器壳体,特别是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导致各个槽的槽宽度明显减小,优选闭合。这样,减小了单个引通部的横截面轮廓,从而可以在电缆屏蔽层和连接器壳体之间实现可靠的摩擦连接。即使在压接状态下,也可以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内壁上识别出闭合的槽。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内壁上,优选地可以具有单个槽,或者替代地,可以具有多个槽。
单独的槽优选地被设计成开放或封闭的间隙,其以直接连接,即以尽可能短的连接,将两个引通部彼此连接,或者将一个引通部连接至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侧向边界。在两个引通部之间进行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单个槽实现为开放或封闭的通道,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槽形结构与插入到该槽形结构中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肋形结构或另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肋形结构之间实现这种连接。
如已经提到的那样,要实现各个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壳体之间的摩擦连接,需要一个压接筒,该压接筒包围连接器壳体和所有引通部,并以摩擦方式连接到连接器壳体。
压接筒既可以是封闭带也可以是开放带,它们的端部优选在接合之后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彼此连接,例如通过铆接连接。
压接筒的轴向宽度优选地对应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轴向范围。替代地,压接筒的轴向宽度也可以大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轴向范围。压接筒优选相对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轴向位置在连接器壳体的支承面上轴向对准。替代地,压接筒可以相对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轴向偏移。
压接筒不仅可以摩擦地而且可以形状配合或材料接合的方式连接到连接器壳体。一旦压接筒搁置在连接器壳体的支承面上,则在这种情况下,压接筒在周向上被预紧,并在连接器壳体上施加压缩力。在这种情况下,压接筒可以通过材料粘结固定到连接器壳体,例如通过点焊或钎焊,或者以形状配合的方式,例如通过闩锁装置,该闩锁装置分别在压接筒和连接器壳体上实现并且彼此对应。
在这一点上应该提到的是,在压接过程中,结合各个电缆的屏蔽层和连接器壳体之间的摩擦连接,也可以实现材料锁合的连接,特别是局部受限的材料锁合的连接。由于压接筒与连接器壳体之间以及连接器壳体与各根电缆的屏蔽层之间的相对运动,因此这种材料结合的连接在冷焊操作中是可能的。
该压接筒在非压紧状态下具有的横截面优选大于在引通部的区域中的连接器壳体的横截面,以便使连接器壳体易于被压接筒包围。在压缩状态下压接筒的横截面轮廓不再是圆形的,而是适合于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横截面轮廓,或者适合于连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横截面轮廓。处于压缩状态的压接筒的横截面轮廓也由闭合的压接工具的横截面轮廓得出。因此,它可以呈椭圆形(elliptical),卵形 (oval),圆形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圆形多边形形状。
另外,与处于非压缩状态的压接筒的圆形周长相比,处于压缩状态的压接筒的周长减小了。通过压接过程中由此产生的压接筒的多余长度,压接工具实现了至少一个折叠形部分,优选两个折叠形部分,每个折叠形部分从连接器壳体突出或靠在连接器壳体上。由于在压接过程中压接筒由于压接工具的压接力而承受拉力,所以这种压接也称为张紧带压接。
如果通过压接工具将压接筒带入轴向流动过程中,则可以实现压接筒的折叠形状部分,在该轴向流动过程中,代替了多余的长度,实现了压接筒的轴向加宽。
作为张紧带压接的替代方案,还可以想到一种压接筒,其压接过程的圆周被压缩,因此不会产生任何多余的长度。这样的压接筒优选地被实现为十二边形的压接筒,因为具有十二个边缘的压接筒最接近于椭圆形或卵形横截面。但是,也可以考虑具有更少或更多边缘的压接筒。多边形压接可具有例如至多100个边缘,优选地至多20个边缘,特别优选地8个至16个边缘,并且非常优选地10至14个边缘。
在本发明的优选形式中,各个支撑套筒还具有多个凹陷和/或凸起。在支撑套筒上形成的这些凹陷和/或凸起分别优选地是环形的。可替代地,支撑套筒的凹陷和/ 或凸起也可以通过对支撑套筒的表面进行滚花来实现。电缆的屏蔽层沿形状配合地在支撑套筒的纵向上沿着各个凹槽和/或凸起穿过,并因此附加地轴向固定。这样,电缆的拉出力增加。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器装置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方法。为此目的,提供至少两根电缆,每根电缆包括屏蔽层和包围该屏蔽层的电缆护套。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每根电缆的屏蔽层都在电缆末端从电缆护套中暴露出来。在另一生产步骤中,将每根电缆插入分别在连接器壳体中实现的相关联的引通部中。最后,在另一生产步骤中,连接器壳体摩擦地连接到压接筒。
由于连接器壳体被摩擦地连接到压接筒,所以每个电缆的屏蔽层也被摩擦地连接到连接器壳体。为此,压接筒将连接器壳体和在连接器壳体中形成的引通部封闭。
优选地,在将电缆插入连接器壳体的相关联的引通部中之前,压接筒已经在引通部区域中经过连接器壳体上。在这种情况下,然后将具有插入的电缆的至少一个连接器壳体元件插入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中,压接筒已经放置在该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上。
但是,可替代地,也可以仅在将电缆插入连接器壳体的相关引通部后,再将压接筒通过连接器壳体。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已经插入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中。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容纳连接器壳体的固定触头和可以相对于该固定触头移动的压接器。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壳体处于预组装状态,即,该连接器壳体已经被压接筒包围,并且容纳分别插入各个引通部中的电缆。
当压接工具处于闭合状态时,由固定触头和压接器包围的空腔的横截面轮廓对应于连接器壳体的横截面轮廓。因此,其具有实现引通部的各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横截面轮廓,或者具有组装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横截面轮廓,因此具有椭圆形,椭圆形,圆形或圆形的多边形形状。
以这种方式,这种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装置可以用于在压接筒与连接器壳体之间以及在每根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壳体之间建立可靠的摩擦连接。
结合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所描述的特征对于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壳体元件,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方法以及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装置是显而易见的-反之亦然。
各个实施例和子变型中的以上设计和发展可以以任何适当的方式彼此组合。本发明的其他可能的设计,发展和实施方式还包括本发明的特征的组合,上面或以下关于示例性实施例描述的特征没有明确提及。特别地,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将增加各个方面作为对本发明的各个基本形式的改进或补充。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在附图的示意图中给出的实施例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
显示如下:
图1A是在生产的中间步骤中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B是在生产结束时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C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2A是在生产的第一中间步骤中,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子变型的分解图,
图2B是在生产的第二中间步骤中,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子变型的分解图,
图2C是在生产结束时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子变型的立体图,
图2D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子变型的剖视图,
图3A是在生产的第一中间步骤中,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的分解图,其具有三根电缆,
图3B是在生产的第二中间步骤中,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的分解图,其具有三根电缆,
图3C是在生产结束时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的等轴测图,其具有三根电缆,
图3D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的剖视图,其具有三根电缆,
图4A是在生产的第一中间步骤中,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的分解图,其具有两根电缆,
图4B是在生产的第二中间步骤中,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的分解图,其具有两根电缆,
图4C是在生产结束时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的等轴测图,其具有两根电缆,
图4D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的剖视图,其具有两根电缆,
图5表示用于生产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设备,以及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中的附图旨在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它们示出了实施例,并且与描述相结合,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概念。附图给出了其他实施例以及提到的许多优点。附图的元素不一定按比例绘制。
在附图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每种情况下相同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和具有相同作用的元件、特征和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下文中,以连贯和全面的方式描述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根据图1A,1B和1C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被实现为一体。
在根据图1A的连接器装置1中,两根电缆3被馈送到连接器装置1的连接器2。连接器2除其他部件外还包括连接器壳体4。为了屏蔽连接器2,连接器壳体4由导电材料,特别是金属制成。
为了将两根电缆3连接到连接器2,连接器壳体4具有两个相关的引通部5,两根电缆3从中穿过,从外部进入连接器壳体4的内部。在连接器壳体4中在引通部5 的区域中形成有相应的槽6,以便在压接过程中减小引通部5的直径,以便将电缆3 固定在引通部中。当连接器装置处于非压缩状态时,引通部5的直径被实现为略大于电缆3的最大直径,以便允许将电缆3容易地插入连接器壳体4中。两个引通部5在连接器壳体4中相邻地实现,以便在单个压接操作中借助于公共压接筒将两个电缆3 摩擦地连接到连接器壳体4。
电缆3通常如下构造,特别是如图1C所示:
绞合在一起的一束绞合线,它们形成电缆3内部的内导体7,并被绝缘层8包围。由编织的金属线的编织物制成的屏蔽层9又包围绝缘体8。最后,电绝缘的电缆护套 10围绕电缆3的屏蔽层9。在电缆端11,内导体7的绞合线束从绝缘体8露出。从绝缘体8露出的内导体7优选地通过焊接接头连接到接触元件12。替代地,压接或钎焊连接也是可能的。最后,也有可能在压紧过程中在电缆端部11压紧内导体7的各个股,并将它们焊接在一起以形成接触元件。在电缆端部11处,屏蔽层9也在电缆3的特定纵向部分上从电缆护套10暴露。电缆护套10的端部包围金属支撑套筒 13。从电缆护套10露出的电缆3的屏蔽层9围绕支撑套筒13折回。
如图1B所示,将两根电缆3插入连接器壳体4的相关联的引通部5中,直到分别围绕支撑套筒13折回的屏蔽层9位于相关联的引通部5的区域中。这样,如图1B 所示,可以在每根电缆3的屏蔽层9之间实现摩擦连接,该屏蔽层围绕支撑套筒13 折回。以及通过压接操作在相关的引通部5内的连接器壳体4。因此,在每个电缆3 的屏蔽层9和连接器2的屏蔽之间实现了最佳的屏蔽过渡,这由金属连接器壳体4实现。
为了实现每根电缆的屏蔽层9与连接器壳体4之间的摩擦连接,压接筒14在分别形成在连接器壳体4中的两个引通部6的区域中绕过连接器壳体4。因此,压接筒 14优选在整个圆周上包围连接器壳体4和分别在连接器壳体4中实现的所有引通部 5。因此,压接筒14还在屏蔽层9的区域中包围分别穿过引通部5的电缆3,屏蔽层 9分别围绕相应的支撑套筒13折回。为了使压接筒14能够包围连接器壳体4和在其中形成的引通部5,连接器壳体4具有用于压接筒14的套筒状的支承面15。该套筒形的支承面15的轴向宽度至少对应于压接筒14的轴向宽度。优选地,它对应于压接筒14的轴向宽度。
该套筒形的支承面15的横截面这样构成,使得连接器壳体4的位于套筒形的支承面15之间的区域以尽可能近的间距包围所有的引通部6。因此,必须以如下方式实现连接器壳体4的位于该套筒形的支承面15和引通部6之间的区域,即,使得该连接器壳体4的该区域的足以压接的变形成为可能。虽然压接筒14必须仅塑性变形,但是连接器壳体4可以塑性变形或仅弹性变形。对于如图1A至1C所示的两个电缆3 的馈送,证明套筒状支承面15的椭圆形横截面轮廓是有利的。为了输送不同数量的电缆3,并且因此对于相关的引通部5的其他可能的布置,除了椭圆形的横截面轮廓之外,还可以设想椭圆形,圆形或多边形,尤其是圆形的多边形横截面轮廓。
在稍后将描述的通过适当设计的压接工具进行的压接过程中,由压接工具施加在压接筒14上的压接力使压接筒14摩擦连接至连接器壳体4。压接工具的压接力使连接器壳体4的位于压接筒14之间的区域发生塑性变形或纯弹性变形。特别地,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引通部5的横截面减小,使得每个电缆3的屏蔽层9在引通部5内摩擦地连接到连接器壳体4的相应内壁。通过减小单个的引通部5的横截面,尤其是在引通部5的区域中分别减小,优选封闭的,在连接器壳体4中分别形成的槽6。由于摩擦连接,压接筒14紧密地包围连接器壳体4,而不包含空气。
与连接器壳体4在引通部5的区域中的侧向周长相比,压接筒14的侧向周长更大。即,与套筒状的支承面14的横截面相比,当连接器壳体4处于非压缩状态时,为了使连接器壳体4在组装时易于被压接筒14包围。因此,与原始的横向圆周相比,压接筒14的横向圆周对于塑性地或弹性地变形的连接器壳体4的摩擦封闭是必需的。因此,在压接过程之后,压接筒14具有多余的长度,该长度对于与连接器壳体4的摩擦连接是不需要的。如图1C所示,压接工具筒14的该多余的长度通过压接工具转变为压接工具筒14的至少一个折叠形状的部分16,优选为压接工具筒14的两个折叠形状的部分16。在这种情况下,压接筒14的各个折叠形部分16从连接器壳体4 突出。
在以下附图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4被实现为多个部件。连接器壳体4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在其中实现引通部5。该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分别在压接过程中通过周围的压接筒14塑性或弹性变形。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导致在其中实现的引通部5的横截面减小。因此,在单根电缆3的屏蔽层9与连接器壳体 4之间形成摩擦连接。
连接器壳体4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182。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182主要用于提供集成在连接器2中的连接器部件(例如,接触元件12)的大表面壳体,并且因此在每种情况下优选地以壳的形式成形。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182的壳型设计减轻了连接器2的重量,并且使得能够例如通过铸造工艺来简单地制造。如图2C所示,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182布置在压接筒14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之间。
如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1的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在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182的外表面上,提供了用于压接筒14的支承面15。为了将压接筒14 轴向固定在连接器壳体4的支承面15上,在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182的外表面上实现了分别径向定向的边界区域34。压接过程使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182摩擦地连接至压接筒14,并且同时与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连接。
在图2A,2B,2C和2D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子变型中,每个引通部5分别在单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实现。在分别在图2A 至2D中表示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子变型的特殊情况下,所有引通部5都在单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实现。
这种特殊情况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形成最少数量的槽6。在分别如图2A至2D所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在每种情况下,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分别在每个引通部5和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侧向边界之间形成槽6。作为分别在图2A至2D中示出的一体式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替代,在两个引通部5之间实现单个槽6。最小化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的槽的数量,减小了在压接操作期间电缆3在各个引通部5中的移动自由度,因此防止了预组装的电缆 3和相关的支撑套筒13的不期望的变形或损坏。
如特别从图2D中的图示可以看出,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设置有多个第二凹部19。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没有设置引通部5的区域中实现第二凹部19。第二凹部19分别在分型面之间实现,该分型面是浇铸过程所必需的,并且在中间布置在盘形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两个轴向端面之间,分别是两个轴向端面之一。
这些第二凹部19的实现使得可以有利地从每个具有相对相似的壁厚的区域中制造出在铸造技术方面优化的连接器壳体元件17。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第二凹部19以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形成第一肋状区域20,第二肋状区域21和第三肋状区域22的方式实现。第一肋状区域20形成引通部5的部分边界。第二肋状区域21形成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侧向边界的一部分。第三肋状区域22将第一肋状区域 20连接至第二肋状区域21。
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第三肋状区域22分别引起压接力,该压接力通过压接工具垂直地或水平地引入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也就是相对于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 17的侧向边界垂直地偏转成保持力,该保持力在每种情况下相对于单个引通部5径向地定向。以此方式,在各个引通部5的区域中,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内壁分别在整个圆周上以更均匀的方式被径向压缩。因此,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和各个电缆3的屏蔽层9之间实现了均匀的摩擦连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子变型中,具有屏蔽层9的单根电缆3,分别围绕支撑套筒13折叠的支架轴向插入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相关联的引通部5中。为了将单个电缆3轴向地固定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优选地实现了延伸部23。如图2A和2B所示,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内壁上的单个引通部5的端部在壳体内侧上,该引通部分别在径向上指向单个引通部5。单个电缆 3的屏蔽层9由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的这些径向向内的延伸部23轴向地支撑。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子变型中,单根电缆3至少在轴向方向上固定在连接器壳体4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中,各个引通部5分别通过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的成形和布置来实现。
在分别在图3A,3B,3C和3D中示出的连接器装置1中,三根电缆3被馈送到一个连接器2。在这种情况下,三根电缆3分别插入连接器壳体4的相关联的引通部5 中,该引通部5由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实现。
在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中,分别为每个引通部5形成和布置第一凹部24,使得当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被连接在一起时,被连接在一起的各个第一凹部24实现了引通部5。
为了共同连接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在每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上实现的是彼此对应的各自的引导区域251和252。引导区域251和252可以是例如引导肋和与其对应的引导槽,如图3A所示。也可以考虑其他相互对应的引导区域251和252,例如引导销和匹配的引导孔。两个引导区域251和252分别在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的彼此相邻的接触表面或接触区域上实现。
特别地,在三根电缆的情况下,除了实现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之外,还可以想到彼此相对布置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的三部分实现。
图3D的截面图示出了当连接器装置1处于压接或压缩状态时,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彼此连接,并且在其中实现了引通部5。还可以看到槽6,其在压缩状态下是封闭的,并且位于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之间。最后,图3D还示出了在引通部5和第二凹部19之间的闭合槽6。
然而,在图1C和2C中,压缩的卷边筒14在每种情况下被实现为张紧带卷边,在图3D中,卷边筒14被替代地形成为所谓的多边形卷边,特别是十二边卷边。为了通过压接过程实现具有总共十二个边缘的压接筒14,需要适当形状的压接工具。具有总共十二个边缘的压缩压接筒14代表了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的椭圆形横截面的最佳近似值。因此,这使得压接筒14与两个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以及布置在它们之间的整个圆周上的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 182之间的最佳的均匀摩擦连接成为可能。
图4A,4B,4C和4D分别示出了连接器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子变型的另一种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将两根电缆3插入相关的引通部5中。两个引通部5分别由两个第一凹部24形成,这两个凹部又分别形成并布置在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中。由于两个引通部5的圆柱形横截面轮廓,在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中的相关联的第一凹部24分别是半圆柱形的。
由于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彼此横向连接,所以如图4B所示,也可以将两个电缆3横向插入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单个电缆3的侧向插入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的相应凹部24中允许单个电缆3在两个轴向方向上轴向固定在连接器壳体4中。
在两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中,为此目的,分别在两个轴向相互间隔的位置上在第一凹部24的内壁上实现至少一个径向延伸部23,该径向延伸部径向向内指向相应的引通部5。该径向延伸部23可以分别构造为一件式,构造在内壁的整个圆周上的腹板或构造成多件式。从图4A可以看出,分别由分布在内壁的圆周上的多个腹板构成。径向延伸部23优选分别在壳体内部和壳体外部的单个引通部5的端部处实现,并且典型地对应于支撑套筒13的轴向范围。
如果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是多部分设计的,则在铸造过程中可以不仅在中心并且平行于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的两个轴向端面布置分型面,而且,或者,在垂直于它们的平面上。分型面的这种替代布置允许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 171和172的没有形成引通部5的区域中实现第二凹部19。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 172的这些第二凹部19从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的侧向边界沿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的内部的方向径向地延伸。因此,可以实现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 172的壁厚相对相似的区域,这些区域在铸造技术方面是最佳的。
此外,第二凹部19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中的合适的形状和布置使得可以分别实现第四肋状区域26,它们平行于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的端面延伸。在两个第四肋状区域26之间,通过第二凹部19另外实现了第五肋状区域28。
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的侧向边界27处分别形成有固定区域29。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的固定区域29与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182的对应固定区域相结合地起作用。相对于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182轴向和旋转地固定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和172。固定区域29通常以板的形式成形,并且与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和182的相应成形的凹部接合。替代地,也可以设想用于固定区域27的杆状形式。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1的装置30。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1的装置30包括固定触头31和作为压接工具的压接器32。如图5 中的双箭头所示,压接器32可以相对于固定触头31移动。压接器32相对于以固定方式定位的固定触头31的运动的控制由控制器33来实现。控制器33还可以可选地调节压接力,压接器32利用该压接力作用在连接器2的连接器壳体4上。具有调节力-位移曲线的压接机32的运动也可以通过控制器33来设想。
当压接工具处于闭合状态时,由固定触头31和压接器32包围的空腔的横截面轮廓,即,当固定触头31和压接器32处于闭合状态时,对应于压接或压缩的连接器壳体4的横截面轮廓。例如,如果连接器壳体4的截面轮廓为椭圆形(如图5所示),则当压接工具处于关闭状态时,由固定触头31和压接器32形成的空腔也为椭圆形。在连接器壳体4的横截面为椭圆形或椭圆形的情况下,压接器32相对于固定触头31 以及相对于布置在固定触头31中的连接器壳体4的相对运动可以沿着椭圆或卵形的较短短轴进行,如图5所示。替代地,压接器32相对于固定触头31以及相对于布置在固定触头31中的连接器壳体4的相对运动也可以沿着椭圆或卵形的较长的主轴线。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连接器装置1的方法的各个方法步骤:
在第一方法步骤S10中,提供了多个预组装的电缆3,其将被馈送到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2。在这种情况下,预组装的电缆3是指至少一根电缆3,内导体7的绞合线束的电缆端11从绝缘体8露出,并且优选地连接至相关的接触元件12。另外,在预组装的电缆3中,屏蔽层9在电缆端部11处从电缆护套10露出。最后,在预组装的电缆3中,电缆护套10的端部被支撑套筒13包围,支撑套筒13围绕该支撑套筒 13折回。
在另一方法步骤S20中,将以这种方式预组装和准备的电缆3插入在连接器2的连接器壳体4中实现的相关联的引通部5中。
优选地,压接筒14已经放置在连接器壳体4的支承面15上,并且因此包围当时存在的连接器壳体4和在其中实现的引通部5。
在最后的方法步骤S30中,压接筒14和连接器壳体4之间的摩擦连接。因此,在压接或压接过程中,借助于压接工具在连接器壳体4和各个电缆3的屏蔽层9之间形成摩擦连接。
尽管上面已经完全基于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修改。
附图标记列表
1 连接器装置
2 连接器
3 电缆
4 连接器壳体
5 引通部
6 槽
7 内导体
8 绝缘体
9 屏蔽层
10 电缆护套
11 电缆末端
12 接触元件
13 支撑套筒
14 压接筒
15 支承面
16 折叠形状区域
17、171、172 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
181、182 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
19 第二凹部
20 第一肋状区域
21 第二肋状区域
22 第三肋状区域
23 径向延伸部
24 第一凹部
251、252 引导区域
26 第四肋状区域
27 侧向边界
28 第五肋状区域
29 固定区域
30 用于生产连接器装置的设备
31 固定触头
32 压接器
33 控制器
34 边界区域

Claims (16)

1.一种连接器装置(1),包括:
-至少两根电缆(3),每根电缆包括一个电缆护套(10),以及分别布置在电缆护套(10)内的一个屏蔽层(9),所述屏蔽层(9)在一根电缆末端(11)上从电缆护套(10)露出,
-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器壳体(4),其中为每根电缆(3)设置相应的引通部(5),每根电缆(3)的露出的屏蔽层(9)位于相应的引通部(5)中,并与连接器壳体(4)摩擦连接,以及
-压接筒(14),所述压接筒(14)包围连接器壳体(4)和每个引通部(5),并且摩擦地连接到连接器壳体(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壳体(4)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中设置引通部(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壳体(4)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182),每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均为壳形设计;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182)布置在所述压接筒(14)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分别在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的侧向边界(27)上设置有一固定区域(29),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轴向和/或旋转地固定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壳体元件(181、182)。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引通部(1)设置在单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中。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172)分别具有第一凹部(24),分别具有第一凹部(24)的所述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172)彼此相对布置,使得第一凹部(24)实现引通部(5)。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中形成有多个第二凹部(19),使得在每种情况下,在至少一个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中设置了第一肋状区域(20)、第二肋状区域(21)和第三肋状区域(22),第一肋状区域(20)形成了引通部(5)的径向边界,第二肋状区域(21)形成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的侧向边界(27),以及第三肋状区域(22)连接第一肋状区域(20)和第二肋状区域(2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中形成有多个第二凹部(19),使得在每种情况下,在至少一个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中设置了多个第四肋状区域(26)和至少一个第五肋状区域(28),多个第四肋状区域(26)彼此平行地布置并且彼此轴向间隔开,所述至少一个第五肋状区域(28)连接第四肋状区域(26)。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中的每个都有一个引导区域(251,252),多个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通过引导区域(251、25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在每种情况下,在连接器壳体(4)中有至少一个槽(6)从每个引通部(5)伸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在每种情况下,连接器壳体(4)在引通部(5)内的至少一个轴向位置处具有至少一个径向延伸部(23),该至少一个径向延伸部(23)径向地指向引通部(5)。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在压接筒(14)中形成至少一个折叠形部分(16)。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其特征在于,
支撑套筒(13)围住电缆护套(10),露出的屏蔽层(9)围绕支撑套筒(13)折回,所述支撑套筒(13)具有多个凸起和/或凹陷。
14.第一连接器壳体元件(17;171、172),其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
15.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的方法,包括以下方法步骤:
-提供至少两根电缆(3),每根电缆的电缆末端(11)的屏蔽层(9)从电缆护套(10)露出,
-将每根电缆(3)插入连接器壳体(4)的相关引通部(5)中,并且
-将连接器壳体(4)摩擦连接到压接筒(14)。
16.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1)的设备(30),包括用于容纳连接器壳体(4)的固定触头(31)和可相对于固定触头(31)移动的压接器(32),由固定触头(31)和压接器(32)包围的空腔的横截面轮廓与连接器壳体(4)的横截面轮廓相对应。
CN202010973626.6A 2019-09-16 2020-09-16 连接器装置 Pending CN1125104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9124905.8 2019-09-16
DE102019124905.8A DE102019124905B3 (de) 2019-09-16 2019-09-16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0445A true CN112510445A (zh) 2021-03-16

Family

ID=71783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73626.6A Pending CN112510445A (zh) 2019-09-16 2020-09-16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1331B2 (zh)
EP (1) EP3793031B1 (zh)
CN (1) CN112510445A (zh)
DE (1) DE102019124905B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05444B2 (ja) * 2021-05-18 2024-06-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38597B1 (en) * 2008-04-23 2008-10-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MC clamp for three exit backshell
KR20100070743A (ko) * 2008-12-18 2010-06-28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고정용 압착밴드, 이를 이용하여 차폐 커넥터와 일괄형 편조차폐선을 결합하는 방법 및, 차폐 커넥터 구조체
CN208189884U (zh) * 2018-04-28 2018-12-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高压连接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1815A (en) * 1997-03-31 1998-11-03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Programmable backshell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DE10121762C1 (de) * 2001-05-04 2003-02-20 Siemens Ag Steckverbinder zum Anschließen von Koaxialleitern
JP2005339933A (ja) * 2004-05-26 2005-12-08 Yazaki Corp シールド電線の固定構造
JP5724813B2 (ja) * 2011-10-12 2015-05-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KR101348158B1 (ko) * 2012-10-05 2014-01-07 주식회사 유라코퍼레이션 고전압 차폐 커넥터
WO2015108201A1 (ja) 2014-01-20 2015-07-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活電部保護構造及びコネクタ
KR101723049B1 (ko) * 2015-11-10 2017-04-05 주식회사 유라코퍼레이션 고전압 커넥터
JP6603687B2 (ja) * 2017-02-06 2019-11-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38597B1 (en) * 2008-04-23 2008-10-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MC clamp for three exit backshell
KR20100070743A (ko) * 2008-12-18 2010-06-28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고정용 압착밴드, 이를 이용하여 차폐 커넥터와 일괄형 편조차폐선을 결합하는 방법 및, 차폐 커넥터 구조체
CN208189884U (zh) * 2018-04-28 2018-12-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高压连接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93031B1 (de) 2021-08-25
EP3793031A1 (de) 2021-03-17
US11271331B2 (en) 2022-03-08
DE102019124905B3 (de) 2021-01-21
US20210083407A1 (en)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6006B2 (en)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electrical contact between a shield of an electrical cable and a housing, and a pre-assembled cable
JP5826247B2 (ja) 電磁シールドデバイス
US20070264873A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mounting method
CN107453182B (zh) 具有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WO2012008524A1 (ja) 金型及び圧着方法
JP2018045762A (ja) 圧着端子
CN110518432B (zh) 端子压接方法和端子压接结构
CN110518431B (zh) 端子压接方法及端子压接结构
JP2019175727A (ja) 端子付き電線
US20230129292A1 (en) Shielded terminal and shielded connector
CN112510445A (zh) 连接器装置
EP2266167B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system
US1148930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erminal-attached electric wire and terminal-attached electric wire
US11095182B2 (en) Sealing arrangement for a device for driving a compressor and device for driving a compressor
US11837834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536933B2 (ja) 端子金具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US10923834B1 (en) Intermediate product and method for crimping an electrical conductor
CN114144849A (zh) 组装的电力电缆、组装电力电缆的方法及电插接连接器
CN112448236A (zh) 具有至少一个阻抗控制特征的触头端子
JP2017010713A (ja) プラグ付き同軸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7031723B1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9140007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495319B2 (ja)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コネクタユニット、並びにコネクタ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US20240128659A1 (en) Crimp Connector for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ductively Connect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ng Contact to an Electrical Conductor, and Crimp Connection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ing Contact to an Electrical Conductor
WO2024057858A1 (ja)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