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70195A - 借助需要两项授权的识别系统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的方法及识别系统 - Google Patents

借助需要两项授权的识别系统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的方法及识别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70195A
CN112470195A CN201980048380.7A CN201980048380A CN112470195A CN 112470195 A CN112470195 A CN 112470195A CN 201980048380 A CN201980048380 A CN 201980048380A CN 112470195 A CN112470195 A CN 112470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distance
authorization
motor vehicle
reception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83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70195B (zh
Inventor
M·莱因哈特
V·卢特贝克
Y·汉娜
M·拉林格
K-J·彼得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rcedes Benz Group AG
Original Assignee
Daiml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mler AG filed Critical Daimler AG
Publication of CN112470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70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70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70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60R25/24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 B60R25/245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where the antenna reception area plays a role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9/00309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60R25/24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30Detection related to theft or to other events relevant to anti-theft systems
    • B60R25/31Detection related to theft or to other events relevant to anti-theft systems of human presence inside or outside the vehicle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9/00309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 G07C2009/00555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comprising means to detect or avoid relay attack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220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 - G07C9/38
    • G07C2209/6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174 - G07C9/00944
    • G07C2209/63Comprising locating means for detec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data carrier, i.e. within the vehicle or within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借助识别系统(36)操作机动车(34)的功能单元(32)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为了操作功能单元(32)而查询至少一个第一授权,借助识别系统(36)的识别元件(26)将识别信号传输给识别装置(38)并且在收到之后操作该功能单元(32),其中,仅当存在第二授权时操作功能单元(32),第二授权借助识别装置(38)产生,其中,借助识别装置(38),确定该识别信号的第一信号传输时间以确定在第一时刻(t1)的该识别元件(26)的第一间距(A1,A2,A3,A4);确定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传输时间以确定在第二时刻(t2)的该识别元件(26)的第二间距(A1‘,A2‘,A3‘,A4‘);并且依据比较结果来产生第二授权。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识别系统(36)。

Description

借助需要两项授权的识别系统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的方法及 识别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借助识别系统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的方法。为了操作功能单元而查询至少一个第一授权。借助移动式的识别元件将识别信号作为授权传输给识别系统的识别装置,并在收到识别信号之后操作功能单元。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有以下要求:识别元件必须位于机动车作用范围/有效区域内,才能使机动车功能单元操作。例如功能单元可以造成机动车的解锁装置。作为机动车批量制造中的例子,知道了无钥匙启动原理。在该方法中,只需将钥匙或识别元件带至离机动车约1.5米的距离,即能执行解锁。一旦使用者触摸门把手,则机动车的解锁被触发。根据现有技术,如此保证允许作用范围,即,机动车产生由钥匙接收的低频场。最大作用范围通过评估在钥匙中接收的场强来确定。
在此方面已知的是,机动车作用范围可以被“恶意”延长。为了禁止这样做,已知的是额外还能确定机动车与识别元件之间的距离,在这里,此时尤其可以测量识别信号的传输时间并将其作为基础用于确定。由此可以按规定禁止作用范围的恶意延长。
基于电磁波传输时间测量的距离测量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一般将宽带识别信号用于传输时间测量,其在千兆赫级的载波频率上工作(为此例如也见雷达)。这种高频波的传播性能与低频波截然不同。其中一个例子是对身体的渗透。比如人体穿透对于低频波是毫无问题的。而对于千兆赫级的高频波,人体穿透是几乎不可能的。
为了阻止出现该问题,已从现有技术中知道了在钥匙中加入运动传感器,即,静止的钥匙不被用于距离测量。在此情况下不利的是,并非所有可想到的情况都能得到解决。另外,只有当识别元件并非处于运动中时,所述措施方可起效。另外,识别元件所需的附加结构空间和附加成本是成问题的。
此外从现有技术中知道了,允许由识别装置确定的距离受到显著限制。这具有可用性降低的缺点,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设置在车辆上的其中一个天线才能够确定有效的距离值。如果距该天线的通信路程受到外界影响的阻碍,例如在身体衰减情况下,则无法确定距离。因此无法为使用者执行有效且可行的访问请求。
DE 10 064 141 A1公开了一种代码发送器,其在接近目标时从某个位置起执行问答对话。根据代码发送器的位置的不同,当应答信号被证明合理时,在该目标内执行不同的控制指令。
DE 10 2017 103 201 A1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安全系统的方法,尤其用于无钥匙激活车辆的至少一个安全功能。
DE 10 2014 226 925 A1公开了一种车辆进入验证方法,在此,应答器单元距车辆的距离按照预定时间间距被确定至少两次,所确定的距离被相互比较,并且当所确定的距离相等时车辆保持关闭。
DE 10 212 648 A1公开了一种便携式代码发送器,它在触发时发出应答信号,应答信号中包含代码发送器特有的代码信息。在设于目标侧的且与分析单元连接的接收单元中,将所接收的应答信号中包含的代码信息与参考代码信息相比较。另外,在目标侧不仅测量密码发送器至接收单元的间距,也测量应答信号的接收电平,由此确定密码发送器的位置。由此也可以就代码发送器位置而言对室内和室外作出区分。只有当代码发送器被发现位于允许位置时,才准许进入且允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方法以及一种识别系统,借此能可靠安全地操作机动车中的功能单元。
该任务通过根据独立权利要求的一种方法以及一种识别系统来完成。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了有利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借助识别系统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的方法,其中,为了操作该功能单元而利用识别系统查询至少一个第一授权。另外,借助移动的识别元件将识别信号作为授权传输给识别装置,并且在收到识别信号之后操作该功能单元。
规定了,只有当存在第一授权和第二授权时,操作功能单元,并且第二授权借助该识别装置来产生,在这里,借助识别装置来确定识别信号的第一信号传输时间,用于确定在第一时刻识别元件距识别装置的第一间距。还规定,为了确定在不同于第一时刻的第二时刻识别元件距识别装置的第二间距,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传输时间被确定,并且依据对所确定的第一间距与所确定的第二间距的比较来产生第二授权。另外,借助该识别装置还确定在第一时刻的识别信号的第一接收电平并确定在第二时刻的识别信号的第二接收电平,且还依据对所确定的第一接收电平与所确定的第二接收电平的接收电平比较来产生第二授权。
将第一接收电平和第二接收电平与至少一个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参考接收电平相比较,以确定在第一时刻的识别元件距识别装置的第一距离和在第二时刻的第二距离,并且依据对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比较来产生第二授权。
由此实现了,能够可靠地获得识别元件的运动。尤其是,于是可以依据所测得的运动且依据所发出的识别信号来操作该功能单元。尤其是,由此例如可以使机动车被打开。由此能可靠地依据两次授权来操作该功能单元。尤其是这仍然还是可以很舒适地实现,因为两次授权能在无需使用者协助的情况下来产生。总之,由此可以舒适且还是可靠安全地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
换句话说,一旦机动车和尤其可设计成钥匙的识别元件已经彼此寻获(识别信号的接收),则开始周期性的/循环的距离测量,在这里,周期性的距离测量包括在不同时刻的至少两次距离测量。于是,如果将“识别元件接近机动车”视为一种常见状况,则可以假定“随后的功能件触发”对应于真实的使用者请求。
尤其是,在当今的机动车中可以实现所谓的“低频轮询/LF轮询”和基于光速的距离测量。“低频轮询”代表由机动车周期性发出的低频场,其具有小的作用范围例如为10米。如果低频场被可以尤其是车钥匙的对应识别元件探测到,则它发信号表示其存在。随后,机动车具有不同可能性,即启动功能,如照明安排。
可以借助第二种方式来确定距离。尤其由此防止恶意使用功能单元,因为只有当所述间距测量是基于传输时间来执行的而距离测量是基于接收电平来执行的时,才产生第二授权。因此,识别元件的运动测量可以借助两种不同形式来执行,从而尤其可以借助接收电平比较来对借助于信号传输时间测量的间距确定进行验证。尤其由此还可以做到,能可靠应对现有物理效应例如像反射或遮蔽,因为可以借助接收电平测量进行验证。尤其是,由此可以防止因反射所致变化的值而造成的错误距离测量,因为可以执行基于接收电平的验证。尤其是,由此也可以防止基于信号反射和相应的信号传输时间测量来解读运动,因为还额外执行基于接收电平的距离测量,该接收电平与例如反射无关。由此允许还更安全的功能单元操作。场强测量用低频场(LF场)来进行,因为它相当耐抗身体遮蔽并且可以在场强方面几乎不受身体遮蔽的干扰。
例如可以通过现场试验将与接收电平相关的相应距离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它例如可以被存储在所谓的查找表中。于是可行的是,将相应接收电平与存储器上的参考接收电平相比较。由此实现了,能通过所述比较来确定识别元件距识别装置、尤其是距机动车的相应距离。尤其是,于是可以将基于接收电平的两个确定的距离也相互比较,由此在两个距离有差异时能推断出识别元件运动。这又导致了执行识别元件运动测量。尤其是,于是可以通过基于信号传输时间测量的运动测量和基于接收电平测量的运动测量来可靠确定所述识别元件的间距和距离。由此实现运动测量的验证。从而实现了机动车功能单元的安全操作。
此外,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实现高度可用性,这意味着,可以尽量总是成功地执行测量,因为该机动车的尤其是识别装置的多个接收装置尤其可以在该方法中被同时考虑进来。
因此在高度可用性的意义上,目标是同时将相应接收装置考虑进来,其中,仅一个接收装置能确定距离便足够。由此能防止例如人体会强烈干扰识别装置之间的通信,使得它无法确定距离。尤其是为此可以采用机动车的多个接收装置来确定测量结果。由此尤其可行的是,即使在恶意延长识别信号的情况下,也还是仅当识别出车钥匙运动时才操作该功能单元或车辆功能。因此可以防止恶意访问机动车。但还是可以实现高度可用性。
尤其可以规定,该功能单元被设计成机动车的解锁装置。例如,于是能以无钥匙启动功能提供机动车的解锁装置,从而不用使用者协助且只在使用者接近机动车时才会相应解锁该机动车。也还可以规定,例如行李厢开启装置可作为功能单元操作,从而当使用者接近行李厢时能相应打开行李厢门。列举只是示例性的,绝不应被视为是穷举的。因此,也可以借助本发明的方法相应使用其它的功能单元、例如机动车照明设备。
根据一个有利实施方式,当所确定的第二间距超出所确定的第一间距时,产生第二授权。换言之,如果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不同,则产生第二授权。尤其是,于是可以在存在第一间距和与之不同的第二间距的情况下识别出运动。由此能够排除:识别元件是静止的。尤其只有当探测到识别元件运动时,才产生第二授权且操作该功能单元。尤其可以规定,限定容差范围,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的差异必须位于该容差范围内。例如可以规定,在预定的时间间隔期内,若该识别元件仅运动了几厘米,则不产生第二授权。尤其可以规定,如果在预定时间间隔期内已经发生了第一间距至第二间距的预定运动,则第二授权被产生。尤其是可以由此可靠地探测到识别元件运动,由此能可靠精确地操作该车辆。
还被证明有利的是,当第一间距比第二间距大时,第二授权被产生。换言之,当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时,于是识别元件接近机动车。尤其是,这是一般状况:此时使用者想要用识别元件例如解锁该机动车。只有当可以确定识别元件接近机动车且例如彼此间无距离之时,第二授权被产生且功能单元被操作。由此例如可以排除:带着识别元件在机动车旁经过而导致功能单元的操作。因此,能根据状况可靠且舒适地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
在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识别信号借助该识别装置的多个接收装置、尤其是四个接收装置接收,并且在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执行相应的信号传输时间测量和距相应接收装置的相应间距确定。尤其可以规定这些接收装置布置在机动车的不同部位。例如第一接收装置可以布置在机动车前部的左侧,第二接收机布置在机动车前部的右侧。也可能可行的是,第三接收装置在机动车右侧布置在机动车尾部。还可以规定,第四接收装置在左侧布置在机动车尾部。由此可以实现借助四个不同的接收装置可分别接收识别信号,并且可以执行相对于相应接收件的相应距离测量。由此例如可以防止因为高频识别信号而导致的低可用性。尤其是,由此可以例如借助其它接收装置来接收由人体造成的覆盖,从而能可靠接收该识别信号并执行访问确定,这种覆盖于是又会相对于例如接收装置阻断高频识别信号。该接收装置也可以被称为天线。由此允许功能单元操作的更高的可用性,从而能够可靠安全地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
还被证明有利的是,依据相应接收装置的所确定的相应间距来确定该识别元件相对于机动车的位置。尤其是,不同的接收装置的使用可允许基于不同的信号传输时间测量来确定识别元件相对于机动车的准确位置。由此例如允许:如果使用者从机动车左侧接近,则机动车左侧可被解锁。如果例如使用者从机动车右侧接近,则例如机动车右侧可被解锁。也可行的是,如果例如使用者接近机动车尾部,则于是例如可以将行李厢盖解锁。由此能够很舒适但还是可靠地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
在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只有当相应间距小于预定的间距阈值时,在比较中才将该间距纳入考虑。换言之,例如只有当识别元件接近机动车不到1.5米时才产生第二授权。这尤其防止自大间距发出的例如恶意产生的信号被考虑进来。由此只有当使用者距机动车处于预定间距时才产生第二授权。由此能安全但还是可靠地操作机动车的功能单元。
根据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执行识别装置的第一接收装置的至少一次第一接收电平比较和该识别装置的第二接收装置的至少一次第二接收电平比较,并将第一接收电平比较与第二接收电平比较相比较,并且据此来选择出接收装置,被选择出的该接收装置用于确定识别元件距其的距离。换言之规定了,首先识别元件的存在由第一接收单元和第二接收单元来确定。执行第一接收装置的和第二接收装置的信号传输时间测量。尤其是同时针对每次间距测量采集接收功率、尤其是相应的接收电平或还有等效参数例如RSSIGC,从而可以执行距离测量。如果借助接收装置的距离测量超出对最大允许距离的要求,则它不会被进一步考虑。尤其是,于是可以规定借助如下公式:
Figure BDA0002904592110000061
来计算相应的常数kANT_x。于是将所算得的常数kANT_x与参考电平值相比较,参考电平值尤其出现于在理想传播条件下的自由空间中。接着,可以在比较(也称为dkx)时验证真实的钥匙距离/识别元件距离。尤其是,仅(考虑如下的)距离测量,优选其Δkx具有较小的值。
换言之,第一距离测量是借助识别元件的接收电平测量来执行的。第二接收电平测量是在第二时刻借助该识别元件来执行的。该接收电平测量针对至少两个接收装置来执行。进行可信度验证且同时寻找如下的接收装置,其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两次测量中具有尽量小的dkx。针对寻获的接收装置,所述距离被比较并评估该识别元件实际上是否已经向机动车运动,换言之是否已接近。以下条件例如可被视为标准,即,第一测量与第二测量之差为0.5米。也可行的是,如果所需距离差并不够大,则还可以执行其它的测量,距离差不大例如是因为使用者在休息且未接近并因此不想打开机动车。
常数k0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被固定地存储,在识别元件按规定取向且间距/距离已知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比较/制造期补偿(场强测量等)。例如这可以如此在传感器中设定,即,用于进行分析的控制器能以固定值工作,无论数据来自哪个传感器。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识别系统,其具有识别装置和识别元件且包括电子计算装置,其中,该识别系统被设计成执行根据在先方面的方法或者其有利的实施方式。尤其是规定,该方法借助识别系统来执行。识别系统尤其是在机动车内构成。
所述方法的有利实施方式被视为机动车的有利实施方式。该机动车为此具有允许执行所述方法或其有利实施方式的主题特征。
该机动车尤其被设计成乘用车。
从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以及结合附图得到本发明的其它的优点、特征和细节。之前在说明书中提到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以下在附图说明中提到的和/或在附图中被单独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在各自说明的组合中、也在其它的组合中或本身单独地可使用,而未超出本发明范围。
附图说明
其中:
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机动车的俯视示意图,
图2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识别系统的机动车的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识别系统的机动车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相同的或功能相同的零部件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机动车10的俯视示意图。根据现有技术的机动车10具有识别系统12,该识别系统包括根据现有技术的识别装置14。在本例子中,识别装置14具有第一接收装置16、第二接收装置18、第三接收装置20和第四接收装置22。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24具有识别元件26。尤其是借助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接收装置16并借助第三接收装置20来探测识别元件6。尤其是,识别元件26为此向识别装置14发送识别信号。尤其是,使用者处于第一接收装置的第一接收范围28内,以及第三接收装置的第三接收范围30内。
图1还示出了,机动车10的功能单元32依据所收到的识别信号被操作。功能单元32可以例如被设计成用于机动车10的解锁单元,从而当识别元件26接近机动车10时执行机动车10的解锁。
根据图1,就像现有技术那样,在这里例如是所谓的无钥匙启动系统。在该系统中只需使识别元件26例如与机动车10保持1.5米距离即能够执行解锁。一旦使用者24触摸到门把手,则解锁功能被触发。迄今,通过由机动车10产生低频场来保证允许的作用范围,该低频场尤其通过区域28、30来表示,其可被识别元件26接收。最大作用范围通过对在识别元件26中接收的场强的评估来确定。
低频天线在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中位于中控台内、居中靠近后排座(在后排座下方)并在每侧分别有一个低频天线位于门(大多是驾驶员门/副驾门的后侧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天线是UWB天线,其设置在保险杠角部处且在内室中各有一个天线在C柱中。除了现有的低频天线外,车辆内还有UWB天线,其形成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附加特征。
已知的是,机动车10的作用范围可能被“恶意”延长。为了禁止这样做,额外地还确定机动车10与识别元件26之间的距离。在此可以采用如下系统,它将光速的传输时间、尤其是电磁波的传输时间作为基础用于确定。因此可以按规定禁止作用范围的恶意延长。
根据现有技术的基于电磁波传输时间测量的距离测量带来新的挑战。因此,一般将宽带信号用于传输时间测量,该信号以千兆赫级的载波频率工作。这种高频波的传播性能与低频波截然不同。其中以穿透例如使用者24的身体为例。穿透人体对于低频波不是问题。而对于千兆赫级的高频波,穿透人体几乎不可能。鉴于此,多个接收装置16、18、20、22被用于传输时间测量。
不利的是必须规定高度可用性,这尤其是本发明的基础。在高度可用性的意义上,目的是同时将接收装置16、18、20、22纳入考虑,在此,只有其中一个接收装置16、18、20、22能确定间距A1、A2、A3、A4便足够。因此,人体或许可能强烈干扰例如与装置16的通信,以致其例如无法确定第一间距A1。为此,例如第三接收装置20能确定第三间距A3。由第三接收装置20确定的A3在所示情况下必然大于由第一接收装置16,同时显著大于识别元件26的常见的作用范围。因此可行的是,如果低频信号作用范围被恶意延长,只要人员处于任一接收装置16、18、20、22的允许距离范围内,则功能单元32仍然能被操作。在本例子中,第三接收装置20在此应当是具有最大允许范围的接收装置16、18、20、22。
图2以俯视示意图示出具有本发明识别系统36的机动车34的本发明实施方式。识别系统36还具有本发明的识别装置38,它尤其具有电子计算装置40。
本发明规定了,识别系统36被用于操作机动车34的功能单元32。为了操作功能单元32,至少一个第一授权被查询,以便借助识别系统36的识别装置38操作。借助于识别系统36的有权操作的移动式识别元件26,识别信号作为授权被传输给识别装置38,并且在接收作为授权的识别信号之后借助识别装置38来操作功能单元32。
规定了,只有当存在第一授权和第二授权时,操作功能单元32,并且第二授权借助识别装置38来产生。借助识别装置38,确定识别信号的第一信号传输时间以确定在第一时刻t1识别元件26距识别装置38的第一间距A1、A2、A3、A4,确定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传输时间以确定在不同于第一时刻t1的第二时刻t2识别元件26距识别装置38的第二间距A1‘、A2‘、A3‘、A4‘,并且依据对所确定的第一间距A1、A2、A3、A4与所确定的第二间距A1‘、A2‘、A3‘、A4‘的比较来产生第二授权。
换言之,规定了例如将“低频轮询”与基于光速的间距测量相结合。“低频轮询”代表由机动车34周期性地发出的低频场,其具有小作用范围,例如小于10米。如果低频场被对应的识别元件26探测到,则它发信号表示其存在。接着,机动车34具有各种不同可能性,即启动功能,如执行照明安排。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识别装置38具有第一接收装置16、第二接收装置18、第三接收装置20和第四接收装置22。第一接收装置16又具有第一接收范围28,识别元件26的识别信号在该第一接收范围内可被接收。第二接收装置18又具有用于接收识别信号的第二接收范围42。第三接收装置30具有用于接收识别信号的第三接收范围30。第四接收装置22具有用于接收识别信号的第四接收范围44。因此尤其规定,识别信号借助识别装置38的许多接收装置16、18、20、22、尤其是四个接收装置16、18、20、22被接收,并且在第一时刻t1和第二时刻t2执行相应的信号传输时间测量、以及距相应接收装置16、18、20、22的相应间距确定。
尤其还规定,当所确定的第二间距A1‘、A2‘、A3‘、A4‘超出所确定的第一间距A1、A2、A3、A4时,产生第二授权。尤其是,当第一间距A1、A2、A3、A4比第二间距A1‘、A2‘、A3‘、A4‘大时,产生第二授权。换言之,只有当使用者24接近机动车34时,产生第二授权。
尤其也可以规定,依据相应接收装置16、18、20、22的所确定的相应间距A1、A2、A3、A4、A1‘、A2‘、A3‘、A4‘来确定识别元件26或者说使用者24相对于机动车34的位置P。尤其通过使用不同的接收装置16、18、20、22,可以依据不同的信号传输时间测量来确定识别元件26相对于机动车34的精确位置P。由此例如可以实现,如果使用者24从机动车34左侧接近,则机动车34的左侧可被解锁。如果使用者24例如从机动车34右侧接近,则例如机动车34的右侧可被解锁。也可行的是,如果使用者24例如接近机动车34的尾部,则例如于是可以解锁行李厢盖。由此可以很舒适但还是可靠地操作机动车34的功能单元32。
还尤其可以规定,只有当相应间距A1、A2、A3、A4、A1‘、A2‘、A3‘、A4‘小于预定的间距阈值时,才在比较时将所述间距A1、A2、A3、A4、A1‘、A2‘、A3‘、A4‘纳入考虑。例如间距阈值可以为1.5米。换言之,只有当识别元件26与机动车34处于预定间距A1、A2、A3、A4、A1‘、A2‘、A3‘、A4‘时,才进行间距测量。
图3以俯视示意图示出具有识别系统36的机动车34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机动车34停泊在例如停车位S上。停车位S尤其被房屋墙壁46围绕。房屋墙壁46又具有洞口,在该洞口中例如可以形成窗48或门。尤其可以规定,透过窗48能发出识别元件26的识别信号,而它不会穿透房屋墙壁46发出。尤其可以规定,借助识别装置38还确定在第一时刻t1的识别信号的第一接收电平,确定在第二时刻t2的识别信号的第二接收电平,还依据对所确定的第一接收电平与所确定的第二接收电平的接收电平比较来产生第二授权。
另外尤其可以规定,将第一接收电平和第二接收电平与至少一个存储在存储介质50、如电子计算装置40中的参考接收电平相比较,以确定识别元件26距识别装置38在第一时刻t1的第一距离E1、E2、E3、E4和在第二时刻t2的第二距离E1‘、E2‘、E3‘、E4‘,并且依据对第一距离E1、E2、E3、E4与第二距离E1‘、E2‘、E3‘、E4‘的比较来产生第二授权。
另外,可以执行识别装置38的第一接收装置16、18、20、22的至少一次第一接收电平比较和识别装置28的第二接收装置16、18、20、22的至少一次第二接收电平比较,并将第一接收电平比较与第二接收电平比较相比较,并且据此选择其中一个接收装置16、18、20、22,以确定识别元件26距所选接收装置16、18、20、22的距离E1、E2、E3、E4、E1‘、E2‘、E3‘、E4‘。
尤其由此允许现有的物理效应、例如反射或遮蔽能被同时考虑进来,由此可以执行改善的距离测量。
例如可以假定,如图3所示,识别元件26位置固定地处于房屋的内室52中,在这里,机动车34停泊在停车位S上。尤其是,在房屋墙壁46旁经过的人于是或许可能如此影响识别信号,即,距离测量确定出变化的值。尤其是这可能由于反射而造成。为了这种场景不被解读为“识别元件26正向机动车34运动”,还可以分析接收电平。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识别元件26如此布置在内室52中,即,识别元件26距第四接收装置22具有最短间距A4、A4’和最短距离E4、E4‘。这于是将被解读为识别元件26至机动车34的间距A1、A2、A3、A4、A1‘、A2‘、A3‘、A4’。
但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24挡在接收装置22的辐射路径内。因为有房屋墙壁46,用于第四距离E4‘的辐射路径在第二时刻t2是不可能的。用于第四距离E4的辐射路径在第一时刻t1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使用者24的人体很强烈地衰减所述波,使得路径失效。在此场合下例如无法执行基于传输时间测量的可靠间距确定。尤其在此情况下,在信号传输时间测量中选择距第一接收装置的间距A1和距第三接收装置的间距A3来作为距识别元件26的最短间距A1、A2、A3、A4。尤其是,如果例如使用者24在至第三接收装置20的辐射路径中运动,则在第二时刻t2,接收装置20的间距测量可能发生如下改变,即,测得较大的传输时间,尽管识别元件26没有运动。这尤其可能因为出现在区域54中的所述反射而被解读。为了阻止其出现,可以规定,附加地探测接收电平。
尤其是该接收电平按照如下关系:6dB/(倍增_间距)。在其中一个接收装置16、18、20、22处所接收的场功率与发射源间距呈二次关系:
P间距与1/(间距)2成正比
或借助尚未知的常数“K”:P间距=K*1/(间距)2
另表达为:
P间距*(间距)2=k=常数
通常,收到的功率以对数的形式存在。如果是这样的,则上述公式可被如此改写:
Figure BDA0002904592110000121
因为该系统确定距离E1、E2、E3、E4、E1‘、E2‘、E3‘、E4‘,故基于此也能确定预期的接收电平:
Figure BDA0002904592110000122
换言之规定了,首先借助信号传输时间测量来确定从识别元件26至相应接收装置16、18、20、22的间距A1、A2、A3、A4、A1‘、A2‘、A3‘、A4‘。同时,针对每次间距测量采集所收到的接收电平执行接收电平比较。如果借助接收装置16、18、20、22的间距测量超出对最大允许间距A1、A2、A3、A4、A1‘、A2‘、A3‘、A4‘的要求,则这未被进一步考虑。针对每次单独间距测量,计算所出现的常数kant_X。将针对相应接收装置16、18、20、22所确定的常数“kant_X”与如下常数“k0”相比较,其出现于在理想传播条件下的自由空间内。尤其是该常数k0是参考接收电平。
于是尤其通过以下公式执行比较:
ΔkX=k0-kAnt_X
其中,X=1,....n。
例如也可以利用借助下式对“k0”与“kant_X”求商来确定比较:
Figure BDA0002904592110000123
其中,X=1,…n.。为了进一步验证真实距离E1、E2、E3、E4、E1‘、E2‘、E3‘、E4‘,优选考虑其“ΔkX”具有最小值的距离测量。
例如可以规定执行第一距离测量,其中,该识别元件26在第一时刻t1通过低频轮询被第一次探测到。也执行传输时间测量,以相对于识别元件26确定所存储的间距A1、A2、A3、A4、A1‘、A2‘、A3‘、A4‘和距离E1、E2、E3、E4、E1‘、E2‘、E3‘、E4‘。执行所获信息的相应分析。在第二时刻t2执行第二测量,不仅是信号传输时间测量、还有接收电平测量。这些数据也被相应分析。进行可信度验证。此时寻找如下的接收装置16、18、20、22,其在两次测量中具有尽量小的dkX。针对所找到的接收装置16、18、20、22,距离E1、E2、E3、E4、E1‘、E2‘、E3‘、E4‘被比较并评估是否该识别元件26实际上已经向机动车34运动。作为标准,例如可以设定:从第一测量到第二测量的接近值为0.5米。根据需要,如果所需距离差并不足够大,则还将执行其它测量。例如如果车辆使用者休息且未接近机动车34,这于是可能发生。
常数k0例如可以在传感器/识别元件26按规定取向且间距A1、A2、A3、A4、A1‘、A2‘、A3‘、A4‘已知或距离E1、E2、E3、E4、E1‘、E2‘、E3‘、E4‘已知的情况下通过生产比较来执行并存储,或者说在传感器中被如此设定,即,用于执行分析的控制器、尤其是电子计算装置40能以固定值工作,无论数据来自哪个传感器或哪个接收装置16、18、20、22。
总体上,本发明采用低频轮询与传输时间-距离测量的组合形式。

Claims (8)

1.一种借助识别系统(36)操作机动车(34)功能单元(32)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为了操作功能单元(32)而用识别系统(34)查询至少一个第一授权,借助移动式的识别元件(26)将识别信号作为授权传输给识别装置(38)并且在收到该识别信号之后使功能单元(32)被操作,其特征是,只有当存在第一授权和第二授权时才操作功能单元(32),该第二授权借助识别装置(38)产生,借助识别装置(38)
-确定识别信号的第一信号传输时间,用于确定在第一时刻(t1)识别元件(26)距识别装置(38)的第一间距(A1,A2,A3,A4),
-确定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传输时间,用于确定在不同于第一时刻(t1)的第二时刻(t2)识别元件(26)距识别装置(38)的第二间距(A1‘,A2‘,A3‘,A4‘),
-依据对所确定的第一间距(A1,A2,A3,A4)与所确定的第二间距(A1‘,A2‘,A3‘,A4‘)的比较来产生第二授权,
其特征是,
-借助识别装置(38)还确定在第一时刻(t1)识别信号的第一接收电平,并且确定在第二时刻(t2)识别信号的第二接收电平,还依据对所确定的第一接收电平与所确定的第二接收电平的接收电平比较来产生第二授权,
-将第一接收电平和第二接收电平与至少一个存储在存储介质(50)中的参考接收电平相比较,以确定识别元件(26)距识别装置(38)在第一时刻(t1)的第一距离(E1,E2,E3,E4)以及在第二时刻(t2)的第二距离(E1‘,E2‘,E3‘,E4‘),并且依据对第一距离(E1,E2,E3,E4)与第二距离(E1‘,E2‘,E3‘,E4‘)的比较产生第二授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当所确定的第二间距(A1‘,A2‘,A3‘,A4‘)超出所确定的第一间距(A1,A2,A3,A4)时,产生第二授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当第一间距(A1,A2,A3,A4)比第二间距(A1‘,A2‘,A3‘,A4‘)更大时,产生第二授权。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识别信号借助识别装置(38)的多个接收装置(16,18,20,22)、尤其是四个接收装置(16,18,20,22)被接收,相应的信号传输时间测量和距相应接收装置(16,18,20,22)的相应间距确定在第一时刻(t1)和第二时刻(t2)执行。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依据相应接收装置(16,18,20,22)的所确定的相应间距(A1,A2,A3,A4,A1‘,A2‘,A3‘,A4‘)来确定识别元件(26)相对于机动车(34)的位置(P)。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只有当相应间距(A1,A2,A3,A4,A1‘,A2‘,A3‘,A4‘)小于预定的间距阈值时,才在比较中将所述间距(A1,A2,A3,A4,A1‘,A2‘,A3‘,A4‘)纳入考虑。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执行识别装置(38)的第一接收装置(16,18,20,22)的至少一次第一接收电平比较和识别装置(38)的第二接收装置(16,18,20,22)的至少一次第二接收电平比较,并将第一接收电平比较与第二接收电平比较相比较,并且据此来选择出接收装置(16,18,20,22),被选择出的该接收装置(16,18,20,22)用于确定识别元件(26)距其的距离(E1,E2,E3,E4,E1‘,E2‘,E3‘,E4‘)。
8.一种识别系统(36),其至少具有识别装置(38)、识别元件(26)和电子计算装置(40),其中,该识别系统(36)设计用于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方法。
CN201980048380.7A 2018-07-20 2019-07-11 借助需要两项授权的识别系统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的方法及识别系统 Active CN1124701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005763.2A DE102018005763A1 (de) 2018-07-20 2018-07-20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Funktionseinheit eines Kraftfahrzeugs mittels eines Identifikationssystems, bei welchem zwei Berechtigungen notwendig sind sowie Identifikationssystem
DE102018005763.2 2018-07-20
PCT/EP2019/068715 WO2020016101A1 (de) 2018-07-20 2019-07-11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funktionseinheit eines kraftfahrzeugs mittels eines identifikationssystems, bei welchem zwei berechtigungen notwendig sind sowie identifikations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70195A true CN112470195A (zh) 2021-03-09
CN112470195B CN112470195B (zh) 2023-06-30

Family

ID=67314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8380.7A Active CN112470195B (zh) 2018-07-20 2019-07-11 借助需要两项授权的识别系统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的方法及识别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60120B2 (zh)
CN (1) CN112470195B (zh)
DE (1) DE102018005763A1 (zh)
WO (1) WO20200161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004209A1 (de) 2019-06-13 2020-12-17 Daimler Ag Beleuchtung eines Fahrzeugtürspalts zur Unterstützung der Bedienbarkeit von automatischen Türöffnungssystemen
DE102021002165A1 (de) 2021-04-23 2022-10-27 Mercedes-Benz Group AG Verfahren und Kraftfahrzeug
DE102021004100A1 (de) 2021-08-10 2023-02-16 Mercedes-Benz Group AG Verfahren zum Orten eines Identifikationsgebers eines Kraftfahrzeugs
JP2023049734A (ja) * 2021-09-29 2023-04-10 株式会社Subaru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12648A1 (de) * 2002-03-21 2003-10-09 Siemens Ag Identifikationssystem zum Nachweis einer Berechtigung für den Zugang zu einem Objekt oder die Benutzung eines Objekts, insbesondere eines Kraftfahrzeugs
EP1623893A1 (de) * 2004-08-05 2006-02-08 Marquardt GmbH Schliesssystem,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tffahrzeug
EP1643458A2 (en) * 2004-07-20 2006-04-05 Alps Electric Co., Ltd. Passive keyless entry device
US20080061925A1 (en) * 2006-09-13 2008-03-13 Nikolas Bergerhoff Access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CN102012506A (zh) * 2009-09-04 2011-04-1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确定车辆距离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位置的方法
CN103661245A (zh) * 2013-11-29 2014-03-26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检测装置及设备
CN103670121A (zh) * 2012-09-01 2014-03-26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自动操纵机动车的关闭元件的方法和装置
JP2015098695A (ja) * 2013-11-19 2015-05-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体制御システム
CN105051794A (zh) * 2013-03-15 2015-11-11 马克西姆综合产品公司 用于发放访问授权的方法和设备
DE102014226925A1 (de) * 2014-12-23 2016-06-2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Zugangsverifizierung in einem Fahrzeug
US20170342750A1 (en) * 2016-05-26 2017-11-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Keyless system
CN108136999A (zh) * 2015-12-18 2018-06-08 宝马股份公司 对使用机动车的授权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64141C2 (de) * 2000-12-21 2003-06-18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Nachweis einer Berechtigung zum Ver- oder Entriegeln oder der Benutzung eines Objekts sowie Sicherheitsvorrichtung
US8364164B2 (en) * 2006-08-11 2013-01-29 Csr Technology Inc. Cell ID based positioning from cell intersections
US9654152B2 (en) * 2015-03-02 2017-05-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rvice provider adaptive vehicle antenna
WO2017144345A1 (de) * 2016-02-26 2017-08-31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Verfahren für eine aktivierung mindestens einer sicherheitsfunktion eines sicherheitssystems eines fahrzeuges
WO2017144346A1 (de) 2016-02-26 2017-08-31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Verfahren für eine aktivierung mindestens einer sicherheitsfunktion eines sicherheitssystems eines fahrzeuges
US10815717B2 (en) * 2016-11-28 2020-10-27 Honda Motor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hands free operation of at least one vehicle door
US10328900B1 (en) * 2017-12-04 2019-06-25 Lear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vehicle passive keyless entry triggered by smartphone proximity detection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12648A1 (de) * 2002-03-21 2003-10-09 Siemens Ag Identifikationssystem zum Nachweis einer Berechtigung für den Zugang zu einem Objekt oder die Benutzung eines Objekts, insbesondere eines Kraftfahrzeugs
EP1643458A2 (en) * 2004-07-20 2006-04-05 Alps Electric Co., Ltd. Passive keyless entry device
EP1623893A1 (de) * 2004-08-05 2006-02-08 Marquardt GmbH Schliesssystem,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tffahrzeug
US20080061925A1 (en) * 2006-09-13 2008-03-13 Nikolas Bergerhoff Access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CN102012506A (zh) * 2009-09-04 2011-04-1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确定车辆距离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位置的方法
CN103670121A (zh) * 2012-09-01 2014-03-26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自动操纵机动车的关闭元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05051794A (zh) * 2013-03-15 2015-11-11 马克西姆综合产品公司 用于发放访问授权的方法和设备
JP2015098695A (ja) * 2013-11-19 2015-05-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体制御システム
CN103661245A (zh) * 2013-11-29 2014-03-26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检测装置及设备
DE102014226925A1 (de) * 2014-12-23 2016-06-2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Zugangsverifizierung in einem Fahrzeug
CN108136999A (zh) * 2015-12-18 2018-06-08 宝马股份公司 对使用机动车的授权
US20170342750A1 (en) * 2016-05-26 2017-11-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Keyless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60120B2 (en) 2023-01-24
US20210339706A1 (en) 2021-11-04
WO2020016101A1 (de) 2020-01-23
CN112470195B (zh) 2023-06-30
DE102018005763A1 (de)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70195B (zh) 借助需要两项授权的识别系统操作机动车功能单元的方法及识别系统
US9388623B2 (en) Clos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losing device
US6396412B1 (en) Passive RF-RF entry system for vehicles
JP2005528016A (ja) 対象に対するアクセス権若しくは対象の使用に対する権限の証明のための識別システム
CN102689620B (zh) 用于无线设备检测的装置和方法
US10235823B1 (en) Passive entry system of a vehicle having relay attack prevention
US20120092129A1 (en) Method to track vehicle key near vehicle for smart entry
US11897420B2 (en) Method for door or tailgate operation in a vehicle, authentication element and vehicle
US20050024181A1 (en) Method and security apparatus for validating an authorization for locking and unlocking and/or using an object
US20120286927A1 (en) Wake Channel Indication for Passive Entry System
US20160127473A1 (en) Vehic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918101B2 (ja) キー位置判定装置
US11691594B2 (en) Automotive authorization control
US10576933B2 (en) Vehicle theft protection system
US20110298580A1 (en) In-vehicle device control system
US9384610B2 (en) On-board apparatus control system
US11584200B2 (en) Arrangement for operating one or more windows installed in a vehicle
US20200066078A1 (en) Access device for a vehicle (as amended)
US2019017675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opening an object
JP2018004369A (ja) 乗員検知システム及び乗員検知装置
US20060176147A1 (en) Vehicle security system
KR102225967B1 (ko) 릴레이 공격의 방어
US20190329732A1 (en) Method for Safeguarding Access
WO2018127353A1 (en) Vehicle keyless entry systems
CN112026710B (zh) 用于机动车的入口控制方法和入口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tuttgart,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Mercedes Benz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Stuttgart,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DAIMLER AG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