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661A - 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661A
CN1124661A CN 94119308 CN94119308A CN1124661A CN 1124661 A CN1124661 A CN 1124661A CN 94119308 CN94119308 CN 94119308 CN 94119308 A CN94119308 A CN 94119308A CN 1124661 A CN1124661 A CN 11246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ing
syringe
piston
main body
ar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411930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嘉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9411930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6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6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注射器用的衬套,衬套的连接构造,针筒,活塞,针座,该针座与针筒的连接构造,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具有插入衬套插装孔内,又可从该衬套插装孔中抽出至注射器本体内的衬套主体,在衬套主体上形成可与衬套插装孔嵌合的斜线部,在衬套主体端面设置朝向衬套主体的轴心方向而且可插入注射针的针插入孔,于衬套主体上设置可将插入孔与注射器主体内朝向轴心方向连通的流通孔,于衬套主体的端面侧设置可与活塞嵌合自如的活塞嵌合孔,于衬套主体上形成可抵接于衬套插装孔内面,外径朝向端面侧收缩的环状密封倾斜部。

Description

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注射器用的衬套,衬套的连接构造,针筒,活塞,针座,该针座与针筒的连接构造,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
因为在使用后的注射器的注射针上附着有包含病源菌等患者的血液等,因此为了防止二次感染,通常不再使用而用后即弃。
原先的一次性注射器在使用后即予以废弃处理。然而为了防止处理该注射器时被附着有病患血液等的注射针伤到手指等,经由该伤口受到二次感染的危险,使用后必须以剪刀等将注射针与注射筒切离,然后进行废弃处理。
然而,原先的一次性注射器在刚使用完注射器至切断注射针之间,必须非常小心处理该注射器以免被注射针刺伤手等,故其处理作业非常麻烦。
原先的一次性注射器,在废弃处理前进行其注射针的切断作业亦非常麻烦。
有一种一次性注射器系在刚使用完后利用弹簧等将注射针插入注射器的针筒内,从使用后即维持安全性,而且可节省注射针的切断作业的一次性注射器。然而这种注射器因为构造复杂,装配困难,不易操作。
一般医学界希望有一种可根据其用途在治疗现场进行注射之前选择将许多种类的注射针连接于一个针筒,或将许多种类的针筒连接于1个注射针,籍此可提高注射器的通用性。然而,过去的一次性注射器不容易在治疗现场将注射针与将注射针连接于针筒的衬套简易地装设于针筒。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以安全而简易的作业即可完成刚使用后至废弃处理为止的作业,装配,操作容易,通用性高的注射器用的衬套,衬套的连接构造,针筒,活塞,针座,该针座与针筒的连接构造,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
本发明的第1发明为具有活塞39等的活塞可滑动自如地插装的针筒主体2等的针筒主体,在该针筒主体前端形成筒状的衬套插装孔4b,可装卸自如地插装于衬套插装孔的注射器用衬套,该衬套具有插入衬套装插孔内,而且可从该衬套插装孔抽出至针筒主体内的筒状衬套主体15,在衬套主体上形成可与衬套插装孔嵌合的斜缘部16b,被保持沟61,或被保持筋63,在衬套主体的端面20a等的一面设置朝向衬套主体的轴心p1方向的可插入注射针36等的针插入孔21,在衬套主体上设置将针插入孔与针筒主体内以连通于轴心方向的形式设置流通孔27,在衬套主体的端面16a的另一端设置可与活塞嵌合自如的活塞嵌合孔29等的衬套侧嵌合装置,在衬套主体上形成可接触于衬套插装孔内面的外径朝衬套主体的一端侧收缩的环状密封倾斜部17等(密封倾斜部的形状除了第5图所示的平滑面之外,亦可以轴心p1为中心环状地形成许多细微的凹凸),因此衬套与衬套插装孔经由密封倾斜部与被保持部互相接触,衬套可简易地装卸于衬套插装孔,而且在衬套与衬套插装孔之间可产生一定的密封性能及一定的保持性能,可顺利而简易地进行装配时的衬套的设置动作,及使用后将注射针位进注射器内的拉进动作。
本发明的第2发明为将注射器用衬套可装卸自如的连接于具有前端设有衬套装插孔4b的针筒主体2的针筒100上的衬套的连接构造,将申请专利请求范围第1项的衬套主体可装卸自如的插入衬套插装孔内,使其可从衬套插装孔抽出至针筒主体内,在衬套插装孔形成内径朝向针筒主体的前端侧收缩的环状插装倾斜部9,而且形成以密封压力F1等一定的密封压力接触于插装倾斜部的衬套主体的密封倾斜部,在衬套插装孔内周面设置可与衬套主体的保持部嵌合自如,以便使衬套主体由于保持力F2等一定的保持力被保持或释放的保持沟62等保持部,故除了第1发明的效果以外,衬套与衬套装插孔的内周面经由密封倾斜部与插装倾斜部,及被保持部与保持部接触,可将衬套在衬套插装孔内简易的装卸自如,可高效率而且简单的进行注射器的组装作业。在将使用后的注射针拉进注射器内时,使衬套拉进的方向与将密封倾斜部从插装倾斜部拉开的方向相同,故只要利用密封压力的小拉进力即可将衬套拉进注射器内部,可顺利而简易的进行使用后的注射器的废弃作业。
本发明的第3发明系将具有第2发明的连接构造的针筒及衬套,在针筒主体上设置可在针筒主体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将针筒主体内部朝轴方向闭塞的活塞39,在活塞上设置面向于衬套侧嵌合装置,而且可与衬套的衬套侧嵌合装置嵌合的衬套嵌合部46等活塞侧嵌合装置,在衬套的针插入孔设置注射针36,故除了第2发明的效果之外,可在使用后使衬套嵌合于活塞的活塞侧嵌合装置,与注射针一起抽拔至针筒内部,只要进行与操作一般的注射器时相同的活塞的推拉动作,即可简易的将已使用的注射针拉进针筒内,操作容易,无误操作等危险性,安全性高。
本发明的第4发明为在第3发明的注射器中,活塞的活塞主体40可在外推压板42等操作部与内推压板43等药液推压部之间弯折自如,故除了第3发明的效果之外,可借助弯折活塞,以后在将保持注射针的活塞前端部保持于针筒内,而且从外部不能操作的状态下留置,故在以后的废弃处理作业时,安全性高。
本发明的第5发明系在第4发明的注射器中,于针筒主体上形成防止活塞的药液推压部脱出针筒主体的止动筋3b等活塞止动器,故除了第4发明的效果以外,将注射针与活塞移动时,可防止活塞意外的脱出针筒主体,以使用过的注射针刺伤操作者的问题,安全性高。
本发明的第6,第7发明系在第4或第5发明的注射器中,于活塞主体上形成有缺口41等弯折用缺口,故除了各发明的效果以外,可利用该缺口简易的进行活塞的弯折动作。
本发明的第8发明系在第7发明的注射器中,缺口可在活塞接触于活塞止动器时位于针筒主体的开口端部3a等的端部,故除了各发明的效果之外,又可将活塞拉至使其接触到活塞止动器为止,并且立即利用端部弯折活塞,可连续的进行将注射针收缩并留置于针筒内的动作,可进行高效率的注射及废弃作业。
本发明的第9发明系将装配第3发明的注射器的方法,以将衬套从针筒主体的箭头B侧等的活塞装配侧插入衬套垫装插孔,将衬垫设置成使该衬垫的密封倾斜部与衬垫插装孔的插装倾斜部互相密封的接触,而且使衬垫的被保持部与衬垫装插孔的保持部互相嵌合的状态,将活塞插入针筒内而构成,故可将衬垫从活塞装配侧插入而组合。
本发明的第10发明为具有在内部空间102a等内部形成有媒体保持空间153等液体保持空间的筒状针筒X100等,将衬套109可装卸自如地插装于针筒内,将注射针121接合于背向衬套的液体保持空间的一侧,在衬垫上设置形成连通于注射针的媒体流通孔121a等液体流通孔的活塞嵌合孔115、流通孔113等连通空间,并在面向于衬套的针筒的液体保持空间的端部110b形成开口部117b而构成的活塞嵌合孔115等衬垫侧嵌合装置,在针筒上设置可对针筒朝向箭头XA,XB方向等轴方向移动自如,将针筒内部在轴方向闭塞的活塞123,在活塞上设置可插入衬垫侧嵌合装置并与其嵌合自如的衬垫嵌合部131等的活塞侧嵌合装置,于活塞侧嵌合装置上形成当活塞侧嵌合装置接触于衬垫时连通上述连通空间与液体保持空间的沟132,旁路孔139等第1旁路装置,故在使用注射器后收容注射针时,使衬套侧嵌合装置与活塞侧嵌合装置嵌合之际,残留于液体保持空间内的药液等在衬垫与活塞之间被压迫,而由于压迫而升压的药液因压差而经由第1旁路装置适当的流出至注射针的液体流通孔侧,故残留于液体保持空间内的药液的升压被极力的抑制。因此活塞完全不会受到升压的药液等所造成的阻力,不必使用太大力气即可简易的操作活塞。
本发明的第11发明系在第10发明的注射器中,第1旁路装置为沿着活塞侧嵌合装置表面形成的沟,故除了第10发明的效果以外,在活塞侧嵌合装置上较容易实施第1旁路装置的加工成形。
本发明的第12发明系在第10发明的注射器中,第1旁路装置为设在活塞侧嵌合装置的孔,故除了第10发明的效果之外,当活塞侧嵌合装置接触于衬套时,可消除第1旁路装置与衬套间的接触,因此第1旁路装置不会发生闭塞,可确实而且简易的进行活塞的操作。
本发明的第13发明系在内部空间102a内部具有形成媒体保持空间153等液体保持空间的筒状针筒X100,于针筒内可装卸自如的插装衬套109,在背向于衬套的液体保持空间的一侧接合注射针121,在衬套上设置形成连通注射针的媒体流通孔121a等液体流通孔的活塞嵌合孔115、流通孔113等连通空间,于面向衬套的针筒的液体保持空间的端部110b形成开口部117b而构成的活塞嵌合孔115衬套侧嵌合装置,于衬套上设置连通液体保持空间与连通空间的旁路沟140,旁路孔141等第2旁路装置,于针筒上设置可朝针筒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将针筒内部朝向箭头XA,XB方向等轴方向闭塞的活塞123,于活塞上设置可自由插入并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中,面对衬套的衬套侧嵌合装置的衬套嵌合部131等活塞侧嵌合装置,故在使用注射器后收容注射针,使衬套侧嵌合装置与活塞侧嵌合装置嵌合之际,残留于液体保持空间的药液等在衬套与活塞之间被压迫,而被压迫而升压的药液因压差而经由第2旁路装置适当的流出注射针的液体流通孔侧,故残留于液体保持空间的药液的升压被极力抑制于极低值,因此活塞几乎不会受到升压的药液所造成的阻力,该活塞的操作时不需要使用较大的力量即可简易的操作。
本发明的第14发明为在第13发明的注射器中,第2旁路装置系沿着衬套侧嵌合装置表面形成的沟,故除了第13发明的效果以外,容易进行衬套的第2旁路装置的加工。
本发明的第15发明为在第13发明的注射器中,第2旁路装置系设在衬套的孔,故除了第13发明的效果以外,当活塞侧嵌合装置抵接于衬套时,可消除第2旁路装置与活塞侧嵌合装置间的接触,因此,第2旁路装置不会被闭塞,可确实而简易的进行活塞的操作。
本发明的第16发明为第10发明的注射器所使用的活塞中,活塞具有活塞主体125,在活塞主体前端设置可将针筒内部朝向轴方向闭塞,而且可在针筒内部朝向轴方向滑动的内推压板129,衬套支持部130,衬套133等推压部,在推压部前端设置可插入及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的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侧嵌合装置上形成当活塞侧嵌合装置接触于衬套时连通该连通空间与液体保持空间的沟132,旁路孔139等第1旁路装置,故除了第10发明的效果以外,因为在活塞侧设有第1旁路装置,故可根据情况而利用各种衬套。
本发明的第17发明为在第16发明的活塞中,第1旁路装置为沿着活塞侧嵌合装置的表面形成的沟,故除了第16发明的效果以外,又具有与第11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18发明为在第16发明的活塞中,第1旁路装置为设在活塞侧嵌合装置的孔,故除了第16发明的效果以外,又具有与第12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19发明为在插装于针筒X100的注射器的衬套109中,该衬套具有可装卸自如的插装于针筒的衬套主体190等,在衬套主体的端部111a等的一端设置朝向衬套主体的箭头XA,XB方向等轴心方向,可插入注射针121等的针插入孔112等针插入部,在衬套主体上设置形成连通于针插入部的活塞嵌合孔115,流通孔113等连通空间,于衬套主体的端部110b等的另一端形成开口部117b的活塞嵌合孔115,在衬套主体上形成当衬套主体插装于针筒时,连通针筒内部的媒体保持空间153等液体保持空间与连通空间的衬套旁路沟140,衬垫旁路孔141等第2旁路装置而构成,故可产生与第13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20发明系在第19发明的衬套中,第2旁路装置为沿着衬套侧嵌合装置表面形成的沟,故可产生与第14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第21发明为在第19发明的衬套中,第2旁路装置系设在衬套主体的孔,故可产生与第15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22发明为具有主圆筒部203,在该筒部前端设置于筒部与衬垫插装部之间形成倾斜部206等连络部,内径小于筒部内径的筒状衬套插装部204,于衬套插装部插装可装卸自如的衬套209,在衬垫的背向筒部的侧接合注射针221,在衬垫的面对筒部的一侧设置活塞嵌合孔215等衬垫侧嵌合装置,于筒部设置插入该筒部内的活塞主体225,在活塞主体上设置可插入并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面对衬套的衬套侧嵌合装置的衬套嵌合部231等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主体上设置可与活塞主体一同朝向轴方向在筒部内滑动自如,朝向箭头YA,YB方向等轴方向闭塞筒部的内部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衬垫233等闭塞装置,在闭塞装置上形成因闭塞装置的轴方向移动而可接触于连络部的端部235d,止动突起255等止动部,在闭塞装置上形成当止动部与连结部接触时,于推出部与连络部间形成余裕空间251等间隙空间的表面235e等推出部,故于收容注射针时,将活塞主体从注射终了位置推压于衬套侧,将活塞侧嵌合装置继续送出于衬套侧之际,闭塞装置受到在止动部附近接触于连络部的反作用力被压缩于轴方向,而且以推出部使间隙空间变小的方式,亦即以朝向连络部接近的型式被推出于衬套侧。亦即闭塞装置的压缩量减小相当于推出部在间隙空间被推出于衬套侧的分量,只要极小的力量即可将活塞侧嵌合装置送出。
本发明的第23发明系在第22发明的注射器中使用的活塞223等中,活塞具有活塞主体225,在活塞主体前端设置可插入衬套侧嵌合装置并与其嵌合,衬套嵌合部231等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主体上设置闭塞装置可将主圆筒部203等筒部的内部朝向YA,YB方向等轴方向闭塞而且可与活塞主体一起在筒部内朝向轴方向滑动自如的由弹性构件形成的衬垫233等闭塞装置,在闭塞装置上形成因闭塞装置在筒部内朝向轴方向移动而可接触于倾斜部206等连络部的端部235d,止动突起255等止动部,在闭塞装置上形成当止动部与连络部接触时,在推出部与连络部间形成余裕空间251等间隙空间的表面235e等的推出部,故将该活塞适用于第22发明的注射器,即可产生与第22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24发明系具有内部形成有媒体保持空间253等液体保持空间的筒状针筒Y100,在针筒上可装卸自如的插装衬套209,在衬套的背向液体保持空间的一侧接合注射针221,在衬套的面对液体保持空间的一侧设置活塞嵌合孔215等衬套侧嵌合装置,在针筒上设置插入针筒内部的活塞主体225等,在活塞主体上设置面对衬套的衬套侧嵌合装置,可插入并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的衬套嵌合部231等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主体上设置闭塞构件将针筒内部朝向箭头YA,YB方向等轴方向闭塞,并且与活塞主体一起在针筒内朝向轴方向移动自如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衬垫233等闭塞构件.在闭塞构件内侧形成间隙空间235f等变形促进空间,故在注射针收容动作中,将闭塞构件弹性的压缩而嵌合活塞与衬套之际,可用较压缩弹性材料更小的力量压缩闭塞构件内侧的变形促进空间,可将闭塞构件的弹性压缩量减轻相当于变形促进空间的分量,因此只要使用极小的力量使活塞与衬套嵌合,如此可简易的进行注射针收容动作。
本发明的第25发明为在第24发明的注射器中,将变形促进空间形成为中空,故除了第24发明的效果以外,变形促进空间的压缩变成非常容易,活塞与衬套更容易嵌合。
本发明的第26发明为在第24发明的注射器中,于变形促进空间内填充较闭塞构件更软质的软质材料,故除了第24发明的效果以外,可防止注射媒体或空气侵入变形促进空间,故可更正确的掌握针筒内的液体保持空间的注射媒体的保持量,或液体保持空间的空气残留量等,可提高可靠性。
本发明的第27发明为在第24发明的注射器使用的活塞223中,该活塞具有活塞主体225,在活塞主体的前端设置可插入及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的衬套嵌合部231等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主体上设置由弹性材料裂成的衬垫233等闭塞构件,使闭塞构件将针筒内部朝向箭头YA,YB方向闭塞,而且与活塞主体一起在针筒内朝向轴方向移动自如,于闭塞构件内侧形成间隔空间235f等变形促进空间而构成,故将第27发明的活塞应用于注射器时,可产生与第24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28发明为在第27发明的活塞中,将变形促进空间形成为中空,故将第28发明的活塞应用于注射器时,可产生与第25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29发明为在第27发明的活塞中,于变形促进空间内填充较闭塞构件更软质的软质材料,故将第29发明的活塞应用于注射器时,可产生与第26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30发明系具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衬垫主体235,在该主体周围形成滑动面235g等对针筒的滑动面,于主体的一端形成表面255e等液体推压面,于该主体另一端形成支持面235h等支持面,于该本上设置嵌合孔235a等活塞嵌合插入空间,于活塞嵌合插入空间与对针筒滑动面之间形成间隙空间235f等变形促进空间而构成,故将第30发明的闭塞构件应用于活塞时,可产生与第27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31发明系在第30发明的闭塞构件中,将变形促进空间形成为中空,故将第31发明的闭塞构件应用于活塞时,可产生与第28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32发明系在第30发明的闭塞构件中,于变形促进空间内填充较该主体更软质的软质材料而构成,故将第32发明的闭塞构件应用于活塞后,可产生与第29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33发明为具有形成为柱状的衬套主体310,在该衬套主体的一端形成端面310a等接触端部,于衬套主体的接触端部侧设置外径ZL2等小于衬套主体的外径区ZL1,ZL1′的嵌合保持圆柱部311,将注射针321连接于嵌合保持部,在衬套主体中与上述一端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活塞嵌合孔315等对活塞的嵌合装置,在衬套主体外周面310f侧形成衬套止沟310等对针筒的环状嵌合装置,在嵌合保持部嵌合该嵌合保持部可自由的插拔于衬套嵌合孔内的形成有衬套嵌合孔的衬套固定构件361等反作用力固定构件,于反作用力固定构件上形成针筒嵌合突起363等对针筒的固定装置而构成,故将本发明的针座单元连接于注射器用针座时,针座单元的反作用力固定构件经由针筒固定装置嵌合并固定于针筒,故衬套主体的抵接端部侧经由反作用力固定构件被计针筒间接的支持,故在连接针座单元的针筒上不必设置防止衬套主体从针筒前端跳出的任何直接支持该衬套主体的装置,又借助使用未设有任何直接支持衬套主体的装置的针筒,在插入时不受任何阻力,故极容易将衬套主体从针筒前端插入。故使用本发明的针座单元时,非常容易将连接有注射针的衬套主体在治疗现场插装于针筒。故在治疗现场准备许多种类的针座单元及未连接状态的数种针筒,配合治疗用途,从带有要使用的许多种类的针座单元与许多种针筒中选择适当的针座单元及针筒,在进行注射动作之前连接作用,可提高注射器的通用性。
本发明的第34发明系具有筒状针筒主体302,在该针筒主体前端形成经由开口端部307等的衬套导入开口部形成为筒状的衬套插装部307,在衬套插装部外周面307f形成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等对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嵌合装置,在衬套插装部内周面307a环状的形成衬套止动筋307等对衬套嵌合装置而构成,故本发明的针筒上,可经由对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嵌合装置嵌合并固定反作用力固定构件,故将注射器用衬套主体插装于针筒时,可经由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将衬套主体间接的支持于针筒侧,以防止衬套主体从针筒前端跳出。故在针筒上不必设置任何防止衬套主体从针筒的前端跳出的直接支持衬套主体的装置。亦即在插入时不受阻力,故非常容易将衬套主体从针筒前端插入。因此,若使用本发明的针筒可在治疗现场简易地将连接有注射针的衬套主体连接于针筒。故在治疗现场准备连接于嵌合在反作用力固定构件的衬套主体的许多种注射针,及未连接状态的针筒,配合治疗的用途在进行注射动作之前对针筒选择许多种注射针(或对1个注射针选择许多种针筒)连接,可提高注射器的通用性。
本发明的第35发明系在第33发明的针座单元与第34发明的针筒的连接构造中,于衬套插装部的内部,以衬套主体的接触端部背向针筒主体的状态,而且该衬套主体的对针筒嵌合装置与衬套插装部的对衬套嵌合装置可互相嵌合或解除嵌合的状态设置衬套主体,在衬套插装部外周面装配衬套插装部的对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嵌合装置与该反作用力固定构件的对针筒固定装置,使其成为互相嵌合的状态的反作用力固定构件而构成,故形成本发明的连接构造,即可在治疗现场简易地将第33发明的针座单元与第34发明的针筒连接。故在治疗现场准备连接于嵌合在反作用力固定构件的衬套主体的许多种类的注射针,及未连接状态的许多针筒,配合治疗的用途在进行注射动作之前选择对许多种类针筒使用1个注射针,或对1个针筒使用许多注射针,故可提高注射器的通用性。
以下参照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第1图为本发明注射器的一实施例的模式断面图;
第2图为第1图所示注射器的衬套附近的放大断面图;
第3图为将活塞嵌合于衬套的过程图;
第4图为在第1图所示的注射器中折断活塞时的图;
第5图为将被保持部形成为沟状的衬套的图;
第6图为将保持部形成为沟状时的衬套插装孔,及将保持部形成为突条状的衬套的图;
第7图为本发明注射器的一实施例的模式断面图;
第8图为第7图所示注射器的整体图;
第9图为从图中箭头XB方向观察第7图所示注射器的衬套嵌合部的插入部的图;
第10图为从图中箭头XB方向观察第7图所示注射器的衬套嵌合部的插入部的图;
第11图为将第7图所示注射器的活塞折断分离时的图;
第12图为本发明注射器中,在衬套侧形成密封筋,在衬套插入孔侧形成密封沟的注射器的一实施例的模式断面图;
第13图为本发明注射器中,在衬套侧形成密封筋,衬套插入孔的衬套密封部与衬套插入孔的周围面相符的状态的注射器的模式断面图;
第14图为本发明注射器中,在衬套侧形成折褶部,衬套插入孔侧的衬套密封部与衬套插入孔的内周面相符的注射器的模式断面图;
第15图为本发明的注射器中,第1旁路装置为旁路孔的注射器的模式断面图;
第16图为本发明的注射器中,第2旁路装置为旁路沟的注射器的模式断面图;
第17图为本发明的注射器中,第2旁路装置为旁路孔的注射器的模式断面图;
第18图为本发明的注射器的一实施例中的衬套及活塞前端附近的断面图;
第19图为第18图所示注射器的全部模式断面图;
第20图为第19图所示注射器的衬套插装部附近的图;
第21图为从箭头YB方向观察第19图所示注射器的衬套插装部时的图;
第22图为第19图所示注射器的活塞的折断分离过程的图;
第23图为本发明注射器的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
第24图为本发明注射器的一实施例中的衬套及活塞前端附近的断面图;
第25图为第24图所示注射器的全部模式断面图;
第26图为第25图所示注射器的活塞的折断分离作业的图;
第27图为本发明的针座单元的一实施例与本发明的针筒的一实施例的连接部分的断面图;
第28图为应用第27图所示针座单元及针筒的注射器的全部断面图;
第29图为将保管用帽装配于第27图所示针座单元的状态的图;
第30图为第28图所示注射器的活塞折断分离作业的图。
如第1图所示,本发明的注射器1具有树脂制针筒100针筒100上设有针筒主体2(第1图为注射器1的模式断面图,为了说明方便,在后述的活塞39的一部分系表示侧面而非断面)。针筒主体2上设有圆筒状主圆筒部3。在此,将主圆筒部3的轴心方向,亦即以平行于轴心P1的正反两方向做为图中箭头A方向(亦即图1的纸面左方向)及箭头B方向(图1的纸面右方向)。
在主圆筒部3的外周,于该主圆筒部3的箭头B侧(图1的纸面右侧)的开口端部3a附近,设有对主圆筒部3成为凸起状的平板状注射器支持部5。在主圆筒部3的内周面3c侧,于开口端部3a附近,沿着该内周面3c圆环状地形成有朝向主圆筒部3的轴心P1的方向亦即朝向图中箭头D方向突出的止动筋3b。
在主圆筒部3的箭头A侧(图1的纸面左侧),形成有与主圆筒部3连接成一体的漏斗状倾斜部6。倾斜部6的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断面(亦即圆形断面)的内径朝向箭头A方向收缩。
主圆筒部3的内部与倾斜部6的内部朝向箭头A,B方向连通,将该两内部合成的空间即为针筒主体2的内部空间12a。
如第1图及第2图所示,在倾斜部6的箭头A侧,亦即针筒主筒2的前端形成有与倾斜部连结成一体的筒状的衬套插装部4,而衬套插装部4具有第1小圆筒部7。第1小圆筒部7成一体的连接于倾斜部6,而衬垫插装部4在第1小圆筒部7中,成一体的连结于倾斜部6。
在第1小圆筒部7的箭头A侧形成有成一体的连接于第1小圆筒部7的漏斗状插装倾斜部9,而与插装倾斜部9的箭头A,B方向垂直的断面(亦即圆形断面)的内径沿箭头A方向收缩。
在插装倾斜部9的箭头A侧形成有圆筒状第2小圆筒部10,而第2小圆筒部10成一体地连接于插装倾斜部9。
第1小圆筒部7,插装倾斜部9,第2小圆筒部10都与主圆筒部3同心,而第1小圆筒部7的内径L1小于主圆筒部3的内径,第2小圆筒部10的内径L2小于第1小圆筒部7的内径L1(所谓第1小圆筒部7的内径L1是指后述的保持用筋以外的部位的内径)。
在第1小圆筒部7的内周面7a侧,插装倾斜部9的内周面9a侧,第2小圆筒部10的内周面10a侧形成有朝向箭头A,B方向连通的衬套插装孔4b,而在衬套插装孔4b的箭头B侧的端部附近,亦即第1小圆筒部7与倾斜部6的分界部附近,形成有向轴心P1突出的保持用筋11。保持用筋11形成为沿着以轴心P1为中心的圆周状态,亦即以圆环状沿着第1小圆筒部7的内周面7a的状态。
在第2小圆筒部10的箭头A侧设有形成为外径等于第2小圆筒部10外径的圆板状的表背两壁面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端壁12。该端壁12与第2小圆筒部10形成为一体。在端壁12上,以轴心P1为中心设有将端壁12的表背两壁面朝向箭头A,B方向的圆形通孔12a。
衬套插装部4如上所述,由第1小圆筒部7,插装倾斜部9,第2小圆筒部10,端壁12所构成。针筒100由针筒主体2注射器支持部5一体成型而构成。针筒主体2系由主圆筒部3,倾斜部6,衬套插装部4一体成型而构成。
如第2图所示,衬套13插装于衬套插装部4的衬套插状孔4b内,而且具有衬套主体15。在衬套主体15上设有长度方向平行于箭头A,B方向,以轴心P1为轴心的圆柱状第1圆柱部16。在第1圆柱部16的箭头A侧形成有与第1圆柱部16连接成一体,以轴心P1为轴心的倾斜状密封倾斜部17,密封倾斜部17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断面(亦即圆形断面)沿箭头A方向收缩。在密封倾斜部17的箭头A侧形成有以轴心P1为轴心的圆柱状第2圆柱部19,而第2圆柱部19与密封倾斜部17连结成一体。
在第1圆柱部16的箭头B侧(图2的右侧)的端部形成有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端面16a,而在该端面16a的外周缘侧角部形成有倾斜状的倾斜边缘部16b。在第2图柱部19的箭头A侧(图2的左侧)的端部形成有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端面19a,而在该端面19a外周缘的角部形成有倾斜状倾斜边缘部19b。
在第2圆柱部19的端面19a侧一体地形成有与第2圆柱部19同心,向箭头B方向突出并延伸的第3圆柱部20。
如上所述,衬套主体15由第1圆柱部16,密封倾斜部17,第2圆柱部19,及第3圆柱部20构成。衬套主体15插装于衬套插装部4的衬套插装孔4b,使得第1圆柱部16插入第1小圆筒部7的内周面7a侧,密封倾斜部17插入插装倾斜部9的内周面9a侧,第1圆柱部19插入第2小圆筒部10的内周面10a侧,第3圆柱部20贯穿端壁12的孔12a。
衬套主体15被插装成与密封倾斜部17配合并密接于插装倾斜部9的内周面9a,而第1圆柱部16的倾斜边缘部16b嵌合并密接于保持用筋11的箭头A侧(亦即图2的左侧)的侧面11a。
密封倾斜部17受到插装倾斜部9的与接触面亦即内周面9a垂直,朝向轴心P1侧的图中箭头E方向的密封压力F1,而倾斜边缘部16b受到保持用筋11的与接触面亦即保持用筋11的侧面11a垂直而朝向轴心P1的图中箭头G方向的保持力F2。
亦即在衬套插装于衬套插装孔4b的状态下,第1小圆筒部7以朝向箭头A,B方向微伸的状态发生弹性变形,而由其复原力提供密封压力F1,保持力F2。该密封压力F1,保持力F2经由衬套13使密封压力F1与F1,保持力F2,F2或密封压力F1与保持力F2朝向箭头C,D方向,或朝向箭头A,B方向相互平衡,而衬套13由于该平衡被固定。
第1圆柱部16的外径L1′小于第1小圆筒部7的无保持用筋11的部分的内径L1,第2圆柱部19的外径L2′小于第2小圆筒部10的内径L2。因此,在第1圆柱部16的外周面16e与第1小圆筒部7的内周面7a之间形成第1间隙空间56,第2圆柱部19的外周面19c与第2小圆筒部10的内周面10a之间形成第2间隙空间57。
第3圆柱部20的外径稍小于(或同直径)设在端壁12的孔12a的内径。端壁12的箭头B侧(图2的右侧)的壁面12b与第2圆柱部19的端面19a成为互相接触的状态,但互相不产生推压力。衬套主体15以上述的状态插装。
如第2图所示,衬套13上设有针插入孔21,而针插入孔21由第1倾斜孔22,第1圆柱孔23,第2倾斜孔25,及第2圆柱孔26构成。
第1倾斜孔22在衬套13之中第3圆柱部20的箭头A侧(图2的左侧)的端面20a形成有以轴心P1为中心的圆形开口部22a,而且从端面20a向箭头B方向形成,其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断面(亦即以轴心P1为中心的圆形断面)的直径沿箭头B方向收缩。
在第1倾斜孔22的箭头B侧设有连结于第1倾斜孔22的以轴心P1为中心的圆柱状第1圆柱孔23。在第1圆柱孔23的箭头B侧设有连结于第1圆柱孔23,向箭头B方向的第2倾斜孔25。第2倾斜孔25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断面(亦即以轴心P1为中心的圆形断面)的直径向箭头B方向收缩。
在第2倾斜孔25的箭头B侧设有连结于第2倾斜孔25,以轴心P1为中心的圆柱状第2圆柱孔26,第2圆柱孔26的箭头B侧的端部26a到达第1圆柱部16内部。第2圆柱孔26的端部26a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壁面16c相接触。
在衬套13的第1圆柱部16上设有邻接于针插入孔21的第2圆柱孔26的箭头B侧(图2的右侧)的流通孔27。流通孔27形成为以轴心P1为中心,直径小于第2圆柱孔26的直径的圆柱状。流通孔27以在第1圆柱部16的壁面16c形成圆形开口部27a的状态,并针插入孔21的第2圆柱孔26连通。
在衬套13的第1圆柱部16设有邻接于流通孔27的箭头B侧(图2的右侧)的活塞嵌合孔29。活塞嵌合孔29由第1倾斜孔30,圆柱孔31,第2倾斜孔32,第3倾斜孔33构成。
第1倾斜孔30在第1圆柱部16邻接于流通孔27的箭头B侧(图2的右侧)。第1倾斜孔30中,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断面为以轴心P1为中心的圆形断面,第1倾斜孔30的断面的直径向箭头B方向扩大。第1倾斜孔30的箭头A侧的圆形端部30a的直径大于流通孔27的直径,故端部30a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壁面16d相接触。壁面16d上形成有由流通孔27构成的圆形开口部27b,第1倾斜孔30与流通孔27经由开口部27b互相连通。
在第1倾斜孔30的箭头B侧设有连结于第1倾斜孔30,以轴心P1为中心的圆柱状圆柱孔31。在圆柱孔31的箭头B侧设有与圆柱孔31连结,断面与箭头A,B方向垂直(亦以轴心P1为中心的圆形断面),直径向箭头B方向收缩,朝向箭头B方的第2倾斜孔32。在第2倾斜孔32的箭头B侧设有与第2倾斜孔32连结,朝向箭头B方向的第3倾斜孔33,而第3倾斜孔33中,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断面(亦即以轴心P2为中心的圆形断面)的直径向箭头B方向扩大。因此,第1圆柱部16中,由面对第2倾斜孔32的壁面35b,与面对第3倾斜孔33的壁面35c所挟持的部分形成以第2倾斜孔32与第3倾斜孔33的分界部35为顶点的向轴心P1突出的突出部35a。
第3倾斜孔33的箭头B侧以在第1圆柱部16的端面16a形成圆形开口部33a的状态开口于外部。
如第1图及第2图所示,在衬套9的针插入21内插入注射针36,而该注射针36的前端位于针筒主体2的外侧部,并从后端侧插入针插入孔21内。注射针26的后端接触于设在针插入孔21的箭头B侧的壁面16c,而从注射针36的前端朝向箭头A,B方向贯穿于后端的媒体流通孔36a经由流通孔36a的第2图的右端部,与流通孔27以箭头A,B方向连通。
在针插入孔21中,于注射针36与衬套13间的空间内填充粘接剂37。
如第1图所示,注射器1上形成有活塞(图1为注射器1的模式断面图,为了说明时的方便,其活塞39中,活塞主体40,外推压板42,内推压板43系表示侧面而非断面)。
活塞39具有朝向箭头A,B方向延伸的棒状活塞主体40,活塞主体40由沿箭头A,B方向的扁平的长方形板状的2个相同平板部40a以断面为十字状交叉状态形成为一体。平板部40a板面中,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宽长等于主圆筒部3中的止动筋3b的内径,而活塞主体40从箭头A侧经由开口端部3a插入主圆筒部3内。
在活塞主体40的各平板部40a上,靠近箭头A侧的位置设有从各平板部40a的两侧部40b,40b朝向活塞主体40的轴心(亦即轴心P1)方向的楔型缺口41。4个缺口41设在箭头A,B方向互相对的位置。
在活塞主体40的箭头B侧的端部设有与活塞主体40成为一体,且同心的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圆板状外推压板42。外推压板42的直径充分大于主圆筒部3的内径。
如第1图所示,在活塞主体40的箭头A侧的端部,设有与活塞主体40为一体而且为同心状(因此内推压板43位于主圆筒部3的内部),板面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圆板状内推压板43。内推压板43的外径等于主圆筒部3的内径(因此,内推压板43的直径大于主圆筒部3中的止动筋3b的内径)。
如第1图所示,在内推压板43上的箭头A侧设有衬垫支持部45,而在衬垫支持部45上设有与内推压板43为同心状,朝向箭头A,B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圆柱部45a。圆柱部45a的直径小于内推压板43的直径,而圆柱部45a与内推压板43成一体的设在内推压板43的箭头A侧。在圆柱部45a的箭头A侧设有与圆柱部45a为同心状而且为一体的板面与箭头A,B方向垂直的圆型板状圆板部45b。圆板部45b的直径大于圆柱部45a的直径而小于内推压板43a的直径。
在圆板部45b的箭头A侧设有衬套嵌合部46,而在衬套嵌合部46设有与圆板部45b同心,朝向箭头A,B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圆柱部46a。圆柱部46a的直径小于圆板部45b的直径,而圆柱部46a与圆板部45b为一体地设在圆板部46b的箭头A侧。在圆柱部46a的箭头A侧设有球面46c朝向箭头A侧,与圆柱部46a为一体的直径大于圆柱部46a的半球状插入部46b。
圆柱部46a的直径等于位于设在衬套13上的活塞嵌合孔29的第2倾斜孔32与第3倾斜孔33的分界部35的内径。插入部46b的直径小于活塞嵌合孔29的圆柱孔31的内径。
衬垫支持部45上支持着由可挠性树脂构成的衬垫47。衬垫47由朝向箭头A,B方向延伸的圆柱部49,及连结于圆柱部49的箭头A侧,与圆柱部49成一体的倾斜部50构成。倾斜部50的外径朝向箭头A方向收缩,而倾斜部50的形状为以自然状态嵌合的情况下可插入针筒主体2的倾斜部6的内部。
在衬垫47上设有从圆柱部49的箭头B侧的端面49a侧朝向箭头A方向,直径与衬垫支持部45的圆柱部45a相同,而且箭头A,B方向的长度相同,与圆柱部49同心状的第1孔51。在衬垫47上设有连结于第1孔51的箭头A侧,直径与衬垫支持部45圆板部45b相同,而且箭头A,B方向的长度相同,与圆柱部49成为同心状的管2孔52。在衬垫47上,设有连结于第2孔52的箭头A侧,直径等于与衬套嵌合部46的插入部46b的箭头A,B方向垂直断面形成的外径,而且箭头A,B方向的长度与衬套嵌合部46的圆柱部46a的长度相同,与圆柱部49成为同心状的第3孔53。第3孔53在衬垫47上倾斜部50侧开口于箭头A方向。
亦即衬垫47将衬套嵌合部46的圆柱部46a贯穿于第3孔53内,将衬垫支持部45的圆板部45b插入第2孔52内,将衬垫支持部45的圆柱部45a贯穿于第1孔内而嵌合于衬垫支持部45。
衬垫47的形状系形成为当衬套47的倾斜部50以自然状态嵌合而插入针筒主体2的倾斜部6内部时,如第3图所示,嵌合于该衬垫47的衬垫支持部45的箭头A侧的衬套嵌合部46的插入部46b的球面46c与活塞嵌合孔29的第3倾斜孔33的壁面35c相接触的状态。
衬垫47的圆柱部49的直径与内推压板43的直径相同,而在衬垫47的圆柱部49的外周侧设有沿着圆柱部49的外周,朝向箭头A,B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双重的圆环状折褶55。因此,衬垫47中的圆柱部49,折褶55以因弹性变形而朝向轴心P1的方向(亦即箭头D方向)缩小的状态插入针筒主体2的主圆筒部3。亦即衬垫47的圆柱部49,折褶55以朝向离开轴心的方向的力量(亦即箭头X方向)的力量推压主圆筒部3的内周面3c,而衬垫47与主圆筒部3之间被水密(或气密)的密封。衬垫47的圆柱部49将使第1孔及第2孔的直径缩小的力量施加于衬垫47的第1孔51及第2孔52,故插入第1孔51及第2孔52的衬垫47与衬垫支持部45之间被推推压而成为紧密接触,衬垫47与衬垫支持部45之间被密封成水密(或气密)。
针筒主体2的主圆筒部3的内周面3c形成为平滑面,因此,插装着衬垫37的活塞39可在主圆筒部3的内部空间2a内朝向箭头A,B方向滑动。
注射器1具有如上的结构。装配该注射器1的顺序如下。
首先准备注射器1的构件的针筒100,衬套13,注射针36,活塞39,及衬套47,将衬套13插装于针筒100。
亦即将衬套13从针筒主体2的开口端部3a插入针筒主体2的内部空间2a。插入时,使衬套13的第33圆柱部20侧朝向针筒主体2的衬套插装部4侧(图中的箭头A侧)的状态插入。然后,将衬套13继续朝向图中的箭头A侧插入,将衬套13插入衬套插装孔4b内,使衬套13的密封倾斜部17位于衬套插装孔4b侧的保持用筋11相接触的位置为止。因为衬套13的第3圆柱部20,第2圆柱部19的外径小于第1小圆筒部7的保持用筋11部位的内径L1,故衬套13可顺利的插入至密封倾斜部17抵接于该衬套插装孔4b侧的保持用筋11的位置。
当密封倾斜部17与保持用筋接触后,继续对衬套13施加箭头A方向的力量,即可在衬套13的密封倾斜部17与保持用筋11的接触部位使保持用筋11受到与接触面垂直,朝向离开轴心P1的方向的应力。亦即因为受到该应力,保持用筋11附近的第1小圆筒部7及倾斜部6朝向与轴心P1垂直而且离开该轴心P1的方向的图中箭头C方向发生弹性扩大及膨胀(同时朝向衬套本体15的直径缩小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由于保持用筋11附近朝向箭头C方向扩大及膨胀,保持用筋11的第1小圆筒部7的内径相等于第1圆柱部16的外径,使得受到朝向箭头A方向推压的力量的筋13朝向箭头A方向前进。继续将衬套13朝向箭头A方向推进至衬套13的密封倾斜部17接触于插装倾斜部9的外周面9a为止。
使衬套13前进至接触于外周面9a后,继续将衬套13朝向箭头A方向推压。由于该推压,衬套13对接触于衬套13的箭头A侧的插装倾斜部9的接触虫面施加垂直方向,亦即在靠近箭头A方向,朝向靠近箭头C方向的应力,而该应力成为朝向箭头A的应力被传达到与插装倾斜部9为一体的第1小圆筒部7。因此,第1小圆筒部7由于弹性变形而朝向箭头A,B方向伸长。
随着第1小圆筒部7的伸长,保持用筋11沿着外周面16e对衬套13相对的朝向箭头B侧移动,将保持用筋11的位置与衬套13的倾斜边缘部16b的位置互相嵌合。由于该互相嵌合,第1圆筒部7的保持用筋11附近稍微复原,而在保持用筋11的侧面11a接触于倾斜边缘部16b的状态下,使保持用筋11与衬套13在倾斜边缘部16互相嵌合。
衬套13的第3圆筒柱部20随着衬套13朝向箭头A方向前进而到达位于对应位置的端壁12的孔12a而插入该孔12a内。
如上所述,完成将衬套13插装于计筒100的动作。如上所述,衬套13在该衬套13与衬套插装部4之间各力互相平衡的状态下被固定于衬套插装部4。
将衬套13插装于针筒100时,只要推压衬套13而插装即可,不必进行复杂的装配作业即可简易的完成。
然后,将衬套47插装于活塞39。首先利用衬套47的可挠性,以手等将衬套47的第1孔51扩张,使第1孔51的直径与衬垫支持部45的圆板部45b的直径相等。然后,将活塞39中的衬套嵌合部46侧从衬垫47的第1孔51侧朝向箭头A方向插入。然后,衬套嵌合部46的插入部46b继续朝向箭头A方向贯穿衬套47的第3孔53内,插入活塞39一直到该插入部46b突出于衬套47的倾斜部50的箭头A侧的状态,亦即衬套嵌合部46的圆柱部46a插入第3孔53中,衬垫支持部45的圆柱部45a,及圆板部45b分别插入被扩张的第1孔51,及第2孔52的状态为止。
然后,放开扩张第1孔51的手等,使衬垫47恢复成自然状态而完成衬垫47的插装。
然后,将插装着衬套47的活塞39插入针筒主体2中。
插入活塞39时,将活塞39的插装着衬垫47的一侧从针筒主体2的开口端部3a侧插入针筒主体2的内部空间2a。
在自然状态下的衬垫47的圆柱部49,及折褶55的外径大于针筒主体2的主圆筒部3的内径。但借助利用衬垫47的可挠性缩小衬垫47的圆柱部49,及折褶55的外径,可将衬垫47插入针筒主体2的内部空间2a。
亦即将衬垫47的倾斜部50侧嵌合于开口端部3a后,将活塞39推压于箭头A方向,即可将衬垫47以嵌合于针筒主体2的内部空间2a的状态,亦即使衬垫47的圆柱部49及折褶55的外径缩小的状态插入针筒主体2的内部空间2a内。
因为内推压板43的外径,及活塞主体40的平板部40a的宽度等于针筒主体2的圆筒部3的内径(或小于),故可将内推压板43,及活塞主体40顺利的插入针筒主体2的内部空间2a。
将活塞2插入箭头A方向后,衬垫47,内推压板43通过主圆筒部3的止动筋3b的位置。
通过止动筋3b的位置时,衬垫47从止动筋3b受到将活塞2朝向箭头A方向推压的力量的反作用力,而由于该反作用力,以使圆柱部49,折褶55的外径进一步缩小至相等于针筒主体2的主圆筒部3的止动筋3b内径的状态通过。
当内推压板43跟着衬垫47通过止动筋3b的位置时,外径大于止动筋3b的内径的内推压板43的外周接触于止动筋3b。在接触时将活塞39朝向箭头A方向推压的力量经由内推压板43,及接触于内推压板43的止动筋3b,使主圆筒部3的止动筋3b附近朝向箭头C方向发生弹性膨胀。因此,当内推压板43通过止动筋3b的位置时,以止动筋3b的内径扩张的状态通过。通过后,内推压板43离开止动筋3b,故使主圆筒部3朝向箭头方向膨胀力消失,使得主圆筒部3的止动筋3b附近朝向箭头D方向复原。
衬垫47,及内推压板43通过主圆筒部3的止动筋3b的位置后,将活塞39朝向箭头A方向插入,如第3图所示,插入至衬垫47的倾斜部50嵌合于针筒主体2的倾斜部6的内部而插入的位置为止,完成活塞39的插入。
在衬垫47的倾斜部50嵌合于针筒主体2的倾斜部6的内部并插入状态下,如第3图所示,活塞39的衬套嵌合部46的插入部46b呈该插入部46b的球面46c侧接触设在衬套13的活塞嵌合孔29的第3倾斜孔33的壁面的状态。
然后,将注射针36插入衬套13的针插入孔21内并予以粘接。亦即如第2图所示,将注射针36从注射针36的后端侧朝向箭头B方向插入针插入孔21内,一直到该后端接触到针插入孔21内部的衬套13所形成的壁面16c为止。插入后,在针插入孔21的衬套13与注射针36间的间隙内填充粘接剂37,使粘接剂37硬化而完成注射针36插入并粘接于衬套13的作业。
在针插入孔21内填充粘接剂37时,粘接剂37由于设在针插入孔21的第1倾斜孔22,第2倾斜孔25的作用,在中间不会形成间隙的流动至针插入孔21的内(亦即箭头B侧)。
插入并粘接注射针36后,即完成注射器1的组装。
如上所述,注射器1的装配的大部分作业(亦即除了注射针26的插入作业以外的全部作业)系借助推压而进行,故注射器1的装配时不需要复杂的作业,容易实现。
使用如上所述装配的注射器后废弃时的作业如下。
首先在装配的注射器1中填充液态注射媒体59。填充注射媒体59时,以一只手握住注射器1的针筒主体2的主圆筒部3予以支持,将注射器1的注射针36前端插入装有注射媒体59未图示的药液瓶中,然后以另一只手握住活塞39的外推压板42,将活塞39朝向针筒主体2的箭头B方向抽拉而进行。
针筒主体2的内部空间2a中,衬垫47或较衬套嵌合部46位于更靠近箭头A侧的空间,亦即媒体保持空间60经由注射针36的媒体流通孔36a,及衬套13的流通孔27,活塞嵌合孔29连通于注射针36的前端侧外部,亦即未图示的药液瓶中及箭头A,B方向。此外,将活塞39朝向针筒主体2的箭头B方向抽拉时媒体保持空间60扩大,因此媒体保持空间60的空气(或注射媒体59)的压力降低。因此,在液体保持空间60与注射针36的前端的外部,亦即与未图示的药液瓶中之间产生压差,使得药液瓶中的注射媒体59通过注射针36的媒体流通孔36a,及衬套13的流通孔27,活塞嵌合孔29流入媒体保持空间60内。
继续将活塞39朝向针筒主体2的箭头B方向抽拉,使媒体保持空间60进一步扩张,使一定量的注射媒体59流入媒体保持空间60内而完成注射媒体50的填充。
在填充注射媒体59时,于媒体保持空间60与媒体保持空间60的外部之间产生压差。因此将媒体保持空间60与媒体保持空间60的外部隔离的衬套13受到箭头B方向的压差压力。
然而,作用于衬套13与衬套插装孔4b间的一定的密封压力F1被设定为对预期的最大箭头B方向的差压压力(尤其在密封压力F1)亦不会成为0以下的数值。故衬套13由保持用筋11朝向箭头A方向支持,而衬套插装部4的插装倾斜部9与衬套13的密封倾斜部17间系由密封压力F1(超过0)密封。
也就是即使媒体保持空间60的中的注射媒体59流入衬套插装部4的衬套插装孔4b的衬套13与第1小圆筒部7间的第1间隙空间56内,因为插装倾斜部9与密封顷斜部17这间被密封,故该注射媒体59通过插装倾斜部9与密封倾斜部17之间,而不会泄漏至衬套13与第2小圆筒部10间的第2间隙空间57侧。同样的,外部的空气亦不会从第2间隙空间57侧流入第1间隙空间56侧。
衬垫47的朝向箭头D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缩小的衬套47的圆柱部49,及折褶55的如上所述地插入针筒主体2的主圆筒部3内。亦即衬垫47的圆柱部49,及折褶55以朝向箭头C方向的力量推压主圆筒部3的内周面3c,使衬垫47与主圆筒部3之间被水密(或气密)的密封。亦即媒体保持空间60内的注射媒体59不会通过衬套47与主圆筒部3之间泄漏至衬垫47的箭头B侧的内部空间2a。
因为衬垫47的圆柱部49,以折褶55朝向箭头D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缩小,故插入衬垫47的第1孔51,第2孔52的活塞39的衬垫支持部45被衬垫47推向箭头D方向。亦即衬垫47衬垫支持部45之间被密封。因此,媒体保持空间60的注射媒体59可流入至衬垫47的第3孔53,但不会继续通过第2孔52,及第1孔51内,衬垫47与衬垫支持部45之间泄漏至衬垫47的箭头B侧的内部空间2a等。
填充注射媒体59后,以一只手握住注射器1的主圆筒部3将注射器12的注射针36插入患者的注射部位。
然后,以一只手的手指挟住注射器1的针筒本体2的主圆筒部3,并且以挟住的手指将注射器支持部5从注射器支持部5的箭头A侧的板面朝向箭头B方向支持并固定。然后,以挟住主圆筒部3的手的其他手指(例如拇指)将活塞39的外推压板42朝向箭头A方向推压,将活塞39朝向针筒主体2的箭头A方向推动。由于活塞39的推动,媒体保持空间60的容积缩小,故可加压媒体保持空间60中的注射媒体59。由于该加压,在媒体保持空间60与注射针36的前端侧的外部,亦即与患者的体内之间产生压力差,故媒体保持空间60的注射媒体59经由衬套13的活塞嵌合孔29,流通孔27,及注射针36的媒体流通孔36a流入患者的注射部位的体内。
如上所述,媒体保持空间60中的注射媒体59被加压,从邻接于注射媒体59的衬套13的端面16a侧施加由于注射媒体59的压力所产生的朝向箭头A方向的作用力于衬套13。
然而,衬套13在衬套13的密封倾斜部17与衬套插装部4的插装倾斜部9的密接部位,对施加于该衬套13的朝向箭头A方向的作用力,在构造上可充分的得到朝向箭头B方向的反作用力。因此,衬套13由插装倾斜部9朝向箭头B方向支持。密封倾斜部17与插装倾斜部9间的密封压力F1的大小因提供对施加于衬套13的箭头A方向的作用力的反作用力而增大,故密封倾斜部17与插装倾斜部9之间继续被密封而维持水密状态(或气密状态)。
将一定量的注射媒体59注入病患的注射部位的体内后,衬套47的倾斜部50嵌合并插入针筒主体2的倾斜部6内,活塞39被推动而使衬套嵌合部46的插入部46b如第3图所示的接触于衬套13的活塞嵌合孔29的第3倾斜孔为止后,经由支持着注射器1的手或手指将注射器1全部抽拉至患者的箭头B方向,将注射针36从患者的注射部位抽出。
抽出注射针36后,使活塞39与衬套13互相嵌合。
亦即以手指将活塞39的外推压板42继续推压至箭头A方向。
刚完成将注射媒体59注入体内的作业后,衬垫47的倾斜部50嵌合并插入针筒主体2的倾斜部6的内部,而插入部46b嵌合并插入第3倾斜孔33的内部。因此,随着将活塞39推动而使插入部46b在第3倾斜孔33内朝向箭头A方向进入,衬垫47亦受到朝向箭头A方向的力量。因为衬垫47由倾斜部6朝向箭头B方向支持,故不能朝向箭头A方向移动。然而,因为衬垫47具有可挠性,衬垫47本身保持由于弹性变形而朝向箭头A,B方向缩小的状态,只有插入部46b移动至箭头A方向。
活塞39由于推压而受到箭头A方向的力量,故衬套嵌合部46的插入部46b受到箭头方向的推压力。由于该推压力,使得朝向插入部46b,与面向第3倾斜孔33的衬套13所形成的壁面35c的接触方向,亦即朝向与壁面35c垂直的方向的力量互相作用于相互接触的插入部46b与衬套13之间,在构造上,插入部46b在壁面35c接触的衬套13的突出部35a以将突出部35a的顶点的直径,亦即将分界部35的直径扩大的状态发生弹性变形,同时插入部46b以使垂直于轴心P1的断面的直径缩小的状态发生弹性变形。
继续将活塞39朝向箭头A方向推压,使插入部46b在第3倾斜孔35朝向箭头A方向继续进入。亦即以插入部46b缩小该插入部46b的直径而且扩大分界部35的直径状态,使插入部46b的直径与该分界部35的直径大小互相成为一致,使分界部33朝向箭头A方向通过。当全部插入部46b完全通过分界部35后,即完成活塞39的推压。
由于插入部46b全部完全通过分界部35,如第3图中2点虚线所示,插入部46b嵌合并插入由倾斜孔30,圆柱孔31,第2倾斜孔32所形成的空间内。延伸至插入部46b的箭头B侧的圆柱部46a呈沿箭头A,B方向贯穿分界部35的状态存在。亦即活塞39与衬套13互相嵌合。
由于插入部46b受到箭头A方向的推压力,衬套13亦受到朝向箭头A方向的推压力。然而衬套13在密封倾斜部17由于衬套插装部4的插装倾斜部9,以支持着针筒主体2的手朝向箭头B方向支持(或在第2圆柱部19的端面19a由端壁12的壁面12b支持),故从密封倾斜部17(或端壁12)受到对该推压力的朝向箭头B方向的作用力。亦即,衬套13即使受到推压力仍不会移动至箭头A方向,故衬套13不会从端壁12的孔12a朝向箭头A方向脱出。
将活塞39与衬套13互相嵌合后,以一只手支持针筒主体2的主圆筒部3,以另一只手将外推压板42抽拉至针筒主体2的箭头B方向。由于抽拉外推压板42,活塞39,衬套嵌合部46的插入部46b受到朝向箭头B方向的作用力。
如第3图所示,该作用力是以在插入部46b的箭头B侧端部,与突出部35a的基部之间互相推压的状态发生作用,在构造上插入部46b的箭头B侧端部,与突出部35a的基部不容易发生弹性变形,故插入部46b不会通过分界部35从活塞嵌合孔29脱出。
如此,由于插入部46b受到箭头B方向的作用力,在活塞嵌合孔29嵌合的插入部46b将箭头B方向的作用力施加于衬套13。然而,衬套13对施加于衬套13的箭头B方向的作用力不能由保持用筋11朝向箭头A方向支持,因此,第1小圆筒部7(或倾斜部6)的保持用筋11附近在该保持用筋11经由衬套13的倾斜边缘部16b受到该作用力,因此朝向图中的箭头C方向扩大及膨胀。
活塞39继续受到箭头B方向的作用力,第1小圆筒部7(或倾斜部6)的保持用筋11附近继续朝向图中的箭头C方向扩大及膨胀,通过内径较衬套13的第1圆柱部16的外形L1′更扩大的第1小圆筒部7的保持用筋11的部位,将衬套13朝向箭头B方向抽出。继续将活塞39朝向箭头B方向抽拉,使衬套13继续朝向箭头B方向前进,继续抽拉至衬套13完全从第1小圆筒部7朝向箭头B方向为止。
衬套13的第1圆柱部16的外径L1′小于第1小圆筒部7的内径L1的直径。第2圆柱部19的外径L2′小于第2小圆筒部10的内径L2的直径,而密封倾斜部17与插装倾斜部9被配置成不会在衬套13的抽拉方向互相干扰的状态。故在抽拉衬套13时,衬套13与衬套插装部4的接触仅靠倾斜边缘部16b(或第1圆柱部16的外周面16e)与保持用筋11间维持,故倾斜边缘部16b与保持用筋11间的嵌合解除之后,其抽拉动作只要用极小的力即可进行。
继续抽拉活塞39使插入衬套13的箭头A侧的注射针36从端壁12的孔12a朝向箭头B方向插入衬套插装孔4b,再朝向箭头B方向插入主圆筒部3的内部空间2a,以使注射针36的前端完全插入内部空间2a内的状态下将活塞39朝向箭头B方向抽拉。
继续抽拉活塞39,如第4图所示的,抽拉至内推压板43抵接针筒主体2的主圆筒部3的止动筋3b为止的位置,使活塞39停止。
由于活塞39的内推压板43被止动筋3b止动,可防止误将活塞39抽拉过头,使插装于嵌合于活塞39的衬套13的注射针36跳出针筒主体2外部,因此可防止发生被注射针36刺伤手等而造成的二次感染等。
在活塞39的内推压板43被止动筋止动的状态下,形成于活塞39的活塞主体40的缺口41的位置如第4图所示的朝向箭头A,B方向整合于针筒主体2的开口端部3a的位置。
然后,以一只手固定针筒主体2,以另一只手握住活塞39,如第4图所示的对活塞39施加箭头C方向的力量。由于向箭头C方向的力量施加于针筒主体2的活塞39,活塞主体40受到以止动筋3b与针筒主体2的开口端部3a为支点的弯曲应力,活塞主体40在构造上抗弯曲应力能力较弱的缺口41处折断,使活塞主体40以缺口41为分界点分离成箭头A侧的部分与箭头B侧的部分。
以止动筋3b与针筒主体2的开口端部3a为支点,可利用杠杆原理将弯曲应力有效的施加于活塞主体40。又因为缺口41的位置存在于开口端部3a的位置,亦即支点的位置,故施加于活塞主体40的弯曲应力可有效地施加于缺口41的部分。因此,可简易地进行活塞主体40的弯折分离。然后将被弯折分离的针筒主体2侧的部分与活塞39的外推压板42的部分予以废弃。
因为注射针36以保持于残留在针筒主体2的内部空间2a的活塞39前端部的状态被收容,故绝不会被注射针36刺伤手指,而因此发生伤口二次感染。故可安全的进行废弃处理。因为活塞39被弯折分离,故弯折分离后的注射器1的形状不大,可顺利的进行废弃处分。如上所述,完成注射器1的使用,及使用后的废弃处理。
如上所述,注射器1的衬套13插入衬套插装孔4b内,又具有可从衬套插装孔4b抽拉至针筒主体2内的筒状衬套主体15,而且在衬套主体15上形成有可与衬套插装孔4b的内面嵌合的倾斜边缘16b。在衬套主体15的端面16a设有可与活塞39嵌合自如的活塞嵌合孔29。在衬套主体15上以环状形成有可接触于衬套插装孔4b内面,外径朝向衬套主体15的端面20a侧收缩的密封倾斜部17。
因此,衬套13与衬套插装孔4b可经由密封倾斜部17,及倾斜边缘部16b接触。衬套13较容易装卸于衬套插装孔4b,可在衬套13与衬套插装孔4b之间发挥一定的密封性能及一定的保持性能,在装配时可顺利而且简易的进行衬套13的设置动作,及将使用后的注射针36拉进注射器1内的动作。
衬套13的连接构造是将衬套主体15插入衬套插装孔4b内,并且装配成可装卸自如的从衬套插装孔4b抽拉至针筒主体2内的状态,在衬套插装孔4b上,以环状设有内径朝向针筒主体2的前端侧收缩的插装倾斜部9,而且设有由密封压力F1密封于插装倾斜部9的衬套主体15的密封倾斜部17。在衬套插装孔4b的内周面设有可与衬套主体15的倾斜边缘部16嵌合自如,以便使衬套主体15由保持力F2保持或释放自如的保持用筋。
因此,衬套13与衬套插装孔4b的内周面经由密封倾斜部17与插装倾斜部9,及倾斜边缘部16b与保持用筋11接触,可在衬套插装孔4b上简易地装卸衬套13,可简易且高效率地进行注射器1的装配作业。而且,在使用后将注射针36抽入注射器1内时,抽入衬套13的方向成为将密封倾斜部17从插装倾斜部9分离的方向,故可在利用密封压力F1的状态下,以极小的力量将衬套13拉进注射器1内,可顺利而且简易的进行使用后的注射器1的废弃作业。
具有上述衬套13的连接构造的注射器1可在使用后将衬套13嵌合于活塞39的衬套嵌合部46,与注射针36一起抽拉至针筒100的内部空间2a内,只要进行与通常的注射器的操作相同的活塞39的推拉动作,即可简易的将已使用过的注射针36拉进针筒100的内部空间2a,任何人皆可简易地操作而不会发生误操作等危险性,安全性高。
活塞39的活塞主体40可在外推压板42与内推压板43之间弯折分离自如,故将活塞39弯折分离,即可在将保持注射针36的活塞39的前端部保持于针筒100的内部空间2a的状态下,不留置在操作外部,在以后的废弃处理作业时,安全性较高。
因为在针筒主体2上形成有不会使活塞39的内推压板43脱出针筒主体2的止动筋3b,故当注射针36与活塞一起移动时,可防止活塞39意外的脱出针筒主体2,由已使用过的注射针36刺伤手指等问题,安全性高。
因为在活塞39的活塞主体40上形成有缺口41,故可利用该缺口41简易的进行活塞39的弯折分离。
缺口41在活塞39接触于止动筋3b时位于针筒主体2的开口端部3a,故可将活塞39抽拉到接触止动筋3b为止后,立即利用开口端部3a将活塞39弯折分离,可连续的进行将注射针36收容及留置于针筒100的内部空间2a的动作,可进行高效率的注射及废弃作业。
在上述实施例的衬套13中,衬套的保持部为端面16a周围的倾斜边缘部16b。但本发明亦可将衬套的保持部形成于离开端面16a的位置。
亦即在衬套13的第1圆柱部16外柱面16e侧环状地形成被保持沟61而构成衬套13。环状地形成被保持沟61时,衬套插装孔4b侧的保持用筋11的位置形成于对应被保持沟61的位置(沟61的断面形状可适当的决定。亦可在沟61与筋11之间使其发挥密封作用。关于这一点,在第6图中亦相同)。
即使将被保持部以被保持沟61的形态形成,因为被保持沟61与保持用筋11互相嵌合,故可在衬套13与衬套插装孔4b之间发挥一定的保持性能。
在上述2个实施例说明的衬套13中,系将衬套插装孔的保持部以突出的状态设置,但亦可将衬套插装孔的保持部以沟的状态形成。若将衬套插装孔的保持部以沟的状态形成时,对应于衬套插装孔的保持部嵌合的衬套的被保持部以凹下的状态设置。
亦即在衬套插装孔4b的第1小圆筒部7的内周面7a侧,如第6图所示的环状的形成保持沟62,而在衬套13的第1圆柱部16外周面16e侧,以对应于保持沟62并且嵌合的状态,环状地形成突出状被保持筋63。
即使将保持部以保持沟62的状态形成,将被保持部以保持筋63的状态形成,因为保持沟62与被保持筋63互相嵌合,故可在衬套13与衬套插装孔4b之间发挥一定的保持性能。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说明的衬套插装孔的保持部,及衬套的被保持部皆以环状沿着衬套插装孔或衬套形成。但只要保持部与被保持部可互相嵌合而在衬垫插装孔与衬套之间发挥一定的保持性能,则不限定于环状,亦可形成为点状,虚线状等任何形状。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的注射器101如第8图所示的具有树脂制针筒X100,而在针筒X100上设有针筒主体102(第8图为注射器101的模式断面图,但为说明时的方便在后述的活塞123的一部分系表示侧面而非断面)。在针筒主体102上设有圆筒状主圆筒部103。在此,将主圆筒部103的轴心方向,亦即平行于轴心XP1的正反两方向做为图中箭头XA方向(亦即第8图的左侧)及箭头XB方向(第8图的右侧)。
在主圆筒部103的外周侧,该主圆筒部103的箭头XB侧(第8图的右侧)的开口端部103a附近,设有锷状的注射器支持部105。在主圆筒部103的内周面103c,于开口端部103a附近,设有环状的沿着内周面103c,朝向主圆筒部103的轴心XP1的方向,亦即箭头XD方向突出的止动筋103b。
在主圆筒部103的箭头XA侧(第8图的左侧),设有与该主圆筒部103为一体,内部朝向箭头XA方向收缩的漏斗状倾斜部106。
主圆筒部103的内部与倾斜部106的内部朝向箭头XA,XB方向连通,而将该两个内部合在一起形成的空间做为针筒主体102的内部空间102a。
在倾斜部106的箭头XA侧,亦即针筒主体102的前端侧,如第7图及第8图所示的设有成一体地连接于倾斜部106的衬套插装部104,而衬套插装部104具有小圆筒部107。小圆筒部107与倾斜部106成一体地连接,而且与主圆筒部103同心。小圆筒部107的内径小于主圆筒部103的内径。
小圆筒部107的内侧为衬套插装孔104b,而在衬套插装孔104b上形成有朝向轴心P1方向突出的衬套止动筋107b。衬套止动筋107d以圆环状沿着小圆筒部107的平滑内周面107a形成,而衬套止动筋107d的包括轴心XP1在内的平面所形成的断面(亦即第7图所示的断面)成为圆弧状)。
在小圆筒部107的外周面107f侧,位于小圆筒部107两旁而对应于衬套止动筋107d的位置,以圆环设状有加强用筋107c。
在小圆筒部107上,如第7图及第10图所示,设有外径等于小圆筒部107的外径的圆板状端壁108,而端壁08系以该端壁108的箭头XB侧的壁面108b,与小圆筒部107的箭头XA侧的端部107b互相重合的状态与小圆筒部107形成为一体。在端壁108上设有以轴心XP1为中心,沿箭头XA,XB方向贯穿该端壁108的表背两壁面的断面为圆形的孔108a。孔108a的箭头XA侧形为断面内径朝向箭头XA方向扩大的倾斜状。
如第7图及第10图所示,3条开缝150形成于端壁108至小圆筒部107的范围内。开缝150形成为在端壁108以轴心XP1为中心朝向辐射方向延伸,亦即第10图的箭头XC,XD方向,(但箭头XC的方向与箭头XD方向相反),而且连通于设在端壁108的孔108a的状态,而在小圆筒部107形成为平行于箭头XA,XB方向的状态。开缝150形成为在衬套止动筋107d,及较加强用筋107c更靠近箭头XA侧的位置不能达到衬套止动筋107d,及加强用筋107c的状态。
以上为衬套插装部104的构造。针筒X100系将构成注射器支持部105,及针筒主体102的主圆筒部103,倾斜部106,衬套插装部104成形为一体而构成。
在衬套插装部104的衬套插装孔104b上设有由树脂制成,较针筒X100更硬质的衬套109。如第7图所示,衬套109具有衬套主体190,而在衬套主体190上设有长度方向平行于箭头XA.XB方向,以轴心XP1为轴心的圆柱状主圆柱部110。
在主圆柱部110的平滑外柱面110f上形成有衬套止动沟110c,而衬套止动沟110c系以圆环状沿着主圆柱部110的外周侧形成。
在主圆柱部110的箭头XA侧的端面110a侧设有与主圆柱部110成为同心而且成为一体的朝向XA,XB方向延伸的小圆柱部111。
如第7图所示,衬套109系以将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插入衬套插装部104的衬套插装孔104b,将衬套109的小圆柱部111贯穿端壁108的孔108a的状态设置。衬套插装部104的衬套止动筋107d与衬套109的衬套止动沟110c位于相互对应嵌合的位置。因此,衬套止动筋107d以其箭头XD侧的圆弧状前端以插入位于嵌合及对应于衬套止动筋107d的位置的衬套止动沟110c的状态嵌合于衬套止动沟110c。
因为衬套止动筋107d的箭头XA,XB方向的宽度大于衬套止动沟110c的箭头XA,XB方向的宽度,故衬套止动筋107d在其圆弧状前端的箭头XA侧,及箭头XB侧的密封部107e,107e以接触于衬套止动沟110c的箭头XA,XB两侧的开口端部110e,110e的状态嵌合于衬套止动沟110c。
小圆筒部107的内周面107a在衬套止动筋107d以外的部分未与衬套109的外周面110f接触,而在内周面107a与外周面110f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149(但只要可简易地进行将衬套109插装于衬套插装部104,及从衬套插装部104抽出衬套109的动作,则小圆筒部107的内周面107a中,衬套止动筋107d以外的部位与衬套109的外周面110f亦可互相接触)。
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的箭头XB侧的端面110b较衬套插装孔104b与内部空间102a的分界(亦即小圆筒部107的内部与倾斜部106的内部的分界)位于更接近箭头XA侧,而衬套插入孔104b的内部中较该端面110b更靠近箭头XB侧的空间成为孔内空间104a。
衬套插装部104在衬套109设于其衬套插入孔104b的状态下,以小圆筒部107朝向XC箭头方向膨胀的状态发生弹性变形。亦即因小圆筒部107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复原力经由小圆筒部107的衬套止动筋107d传至衬套109。亦即在衬套止动筋107d与衬套109之间,于两者接触部位的密封部107e与衬套止动沟110c的开口端部110e之间,有因复原力而产生的一定的密封压力XF1互相发生作用,使密封部107e与开口端部110e之间成为水密或气密状态。
由于设在小圆筒部107两旁对应于衬套止动筋107d的位置的加强用筋107c的作用,在小圆筒部107提高衬套止动筋107d,及衬套止动筋107d附近的刚性,以高效率产生因小圆筒部107的弹性变形所造成的一定复原力(该加强筋107c,亦可不设置)。
如第7图所示,衬套109上设有针插入孔112,该针插入孔112在衬套109中,于小圆柱部111的箭头XA侧的端面111a形成以轴心XP1为中心的圆形开口部112a,而且从端面111a朝向箭头XB方向延伸。针插入孔112的箭头XB侧的端部112b到达主圆柱部110内部,而端部112b重合于主圆柱部110所形成的壁面110d。在针插入孔112中形成有针插孔112的直径朝向箭头XB方向收缩的倾斜部。
在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上设有邻接于针插入孔112的箭头XB侧的流通孔113。流通孔113为以轴心XP1为中心,直径小于针插入孔112的端部112b的直径的圆柱状。流通孔113以在主圆柱部110的壁面110d形成圆型开口部的状态连通于针插入孔112。
在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设有连通于流通孔113的箭头XB侧,与轴心XP1为同心状,而垂直于轴心XP1的断面圆型的活塞嵌合孔115,活塞嵌合孔115的箭头XB侧形成为在主圆柱部110的端面110b开口于外部的开口部117b。
活塞嵌合孔115系由2个部分,亦即箭头XA侧的嵌合保持部116与箭头XB侧的导入部117所构成。嵌合保持部116为与轴心XP1同心状的圆柱状,其箭头XA侧,XB侧的两端分别为直径朝向箭头XA方向,XB方向收缩的倾斜形状。嵌合保持部116的箭头XA侧的端部连通于流通孔X13。
导入部117连通于嵌合保持部116的箭头XB侧的端部,而导入部117的直径朝向箭头XB方向扩大。因此,主圆柱部110中,由面向嵌合保持部116的壁面116a,与面向导入部117的壁面117a挟持的部分,以嵌合保持部116与导入部117的分界部119为顶点的状态形成朝向轴心XP1突出的突出部120。
如第7图及第8图所示,注射针121插入衬套109的针插入孔112内,注射针121的前端位于针筒主体102的外部侧,而从后端部插入针插入孔112内。注射针121的后端接触于设在针插入孔112的箭头XB侧的壁面110d。而从注射针121的前端贯穿于后端的媒体流通孔121a与流通孔113朝向箭头XA,XB方向连通。
在针插入孔112内,以填充注射针121与衬套109之间的状态注入粘接剂122。
如第7图,第8图所示,在注射器101上设有活塞123(第8图为注射器101的模式断面图,但活塞123中的活塞主体125,外推压板127,内推压板129,衬垫支持部130,及衬套嵌合部131等,为了说明的方便而表示侧面,非表示断面)。
活塞123具有朝向箭头XA,XB方向延伸的棒状活塞本主体125。活塞主体125系将朝向箭头A,B方向成为扁长的长方形板状的2个相同平板部125a,以断面成为十字状交叉的状态形成一体而构成。平板部125a板面的垂直于箭头XA,XB方向的宽度相等于主圆筒部103中的止动筋103b的内径,活塞主体125从箭头XA侧插通于开口端部103a的状态插入主圆筒部103。
在活塞主休125的各平板部125a上,靠近箭头XA侧的部位,设有从各平板部125a的两侧部朝向活塞主体125的轴心(亦即轴心XP1)方向的楔形缺口126。4个缺口126系设在朝向箭头XA,XB方向互相嵌合的位置。
在活塞主体125的箭头XB侧的端部设有与活塞主体125为一体,板面与箭头XA,XB方向为垂直的圆板状外推压板127。
在活塞主体125的箭头XA侧的端部设有与活塞主体125为一体而且同心的、板面与箭头XA,XB方向为垂直的圆板状内推压板129(因此,内推压板129位于主圆筒部103的内部),内推压板129的直径等于主圆筒部103的内径(因此,内推压板129的直径大于主圆筒部103中止动筋103b的内径)。
如第8图所示,内推压板129上设有朝向箭头A侧的衬垫支持部130,而在衬垫支持部130上设有与内推压板129同心,朝向箭头XA,XB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圆柱部130a。圆柱部130a的直径小于内推压板129的直径,而圆柱部130a系与内推压板129为一体的设在内推压板129的箭头XA侧。如第7,8图所示,在圆柱部130a的箭头XA侧设有与圆柱部130a为一体及为同心状朝向箭头XA,XB方向延伸,而且外径等于小圆筒部107的内径的圆柱状插入圆柱部130b。
在插入圆柱部130b的箭头XA侧设有衬套嵌合部131。如第7及9图所示,在衬套嵌合部131上设有与插入圆柱部130b为同心状,朝向箭头XA,XB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圆柱部131a。圆柱部131a的直径小于插入圆柱部130b的直径,而且与插入圆柱部130b成一体地设在插入圆柱部130b的箭头XA侧。在圆柱部131a的箭头XA侧的直径大于圆柱部131a的直径的半球状插入部131b。在插入部131b上设有从箭头XA侧前端朝向箭头XB侧,沿着球面131c形成的许多条沟213。
圆柱部131a的直径相等于设在衬109上的活塞嵌合孔115的分界部119的内径。因此,插入部131b的直径大于分界部119的直径。插入部131b的大小可充分插入并保持于活塞嵌合孔115的嵌合保持部116。
如第8图所示,衬垫支持部130上设有由具可挠性的树脂制成的衬垫133。衬垫133具有嵌合并插入针筒X100的主圆筒部103内部的衬垫主体135,而在衬垫主体135上设有朝向箭头XA,XB方向贯穿该衬垫主体135的嵌合孔135a。衬垫支持部130的圆柱部130a,及插入圆柱部130b的一部分贯穿嵌合孔135a。衬垫133以将衬套支持部130贯穿嵌合孔135a的状态嵌合于衬垫支持部130,而借助嵌合被支持于衬垫支持部130。嵌合孔135a的衬垫133与衬垫支持部130之间形成为密接状态,亦即为水密或气密状态。衬垫主体135的箭头XB侧的端部接触于内推压板129,以便从内推压板129受到箭头XA方向的力。
衬垫主体135的箭头XA侧形成为以自然状态嵌合及插入针筒本体102的倾斜部106内部的形状,亦即外径朝向箭头XA方向收缩的倾斜部135b。贯穿嵌合孔135a的衬垫支持部130的插入圆柱部130b的箭头XA侧的一部分较倾斜部135b更突出于箭头XA侧。
在衬垫133的倾斜部135b以自然状态嵌合并插入针筒主体102的倾斜部106内部的状态下,如第7图所示,将衬垫支持部130及衬垫133的形状设定为使嵌合于衬垫133的衬垫支持部130的插入圆柱部130b插入针筒主体102的衬套插入孔104b,衬套嵌合部131的插入部131b的球面131c接触于面对活塞嵌合孔115的导入部117的壁面117a的状态。
衬垫133的衬垫主体135的外径尺寸与内推压板129的外径相同,而在衬垫主体135的外周侧设有朝向箭头XA,XB方向排列,沿着衬垫主体135的外周形成为双重的圆环状折褶135c。因此衬套133以朝向衬垫主体135中的折褶135c附近朝向轴心XP1的方向,亦即箭头XD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缩小状态插入针筒主体102的主圆筒部103。亦即衬垫133与主圆筒部103在折褶135c与内周面103c部位为密接状态,衬垫133与主圆筒部103之间密封成水密状或气密状。
针筒主体102的主圆筒部103的内周面103c为平滑状,因此,插装着衬垫133的活塞123可在主圆筒部103的内部空间102a朝向箭头XA,XB方向自由滑动。
以上为注射器101的构造,其装配顺序如下。首先,准备注射器101的构件:针筒X100、衬套109、注射针121、活塞123、衬套133,将衬套133插装于活塞123上。
亦即将活塞123的衬套嵌合部131中的插入部131b嵌合于衬垫133的嵌合孔135a的图中箭头XB侧的开口端部,在将活塞123朝向箭头XA方向推压至衬垫133的状态下,利用衬垫133的可挠性,从嵌合部131将活塞123的衬垫支持部130压入嵌合孔135a。在衬垫支持部130被压入嵌合孔135a内的状态下,衬垫支持部130以一定状态嵌合于嵌合孔135a而完成将衬垫133插装于活塞123的动作。
然后,将插装有衬垫133的活塞123插入针筒主体102内。
亦即将插装于活塞123的衬垫133的倾斜部135b侧嵌合于开口端部103a后,将活塞123朝向箭头XA方向推压至针筒主体102,使得衬垫133以滑动至针筒主体102的内部空间102a内的状态插入,最后将插装着衬垫133的活塞123插入针筒主体102内。
将活塞123插入箭头XA方向后,衬垫133,及推压板129通过主圆筒部103中其内径缩小的止动筋103b的位置。使衬垫133,及内推压板129通过衬垫133,及内径小于内推压板129的外径的止动筋103b的位置时,可借助以更大的推压力朝活塞123朝向箭头XA方向推压,将因该推压而产生的应力从内推压板129施加于止动筋103b,使主圆筒部103的止动筋103b附近的内径扩大,或使衬垫133从止动筋103b受到对该推压的反作用力,利用该反作用力以使衬垫133的外径适当的缩小的状态通过。
继续将活塞123以朝向箭头XA方向滑动的状态插入,一直到倾斜部135b嵌合及插入针筒主体102的倾斜部106内为止,完成活塞123的插入。
然后从衬套插装部104的端壁108的孔108a侧将衬套109插装于衬套插装孔104b。
亦即将衬套109的箭头XB侧的端面110b嵌合于端壁108的孔108a,将该衬套109推压至箭头XB方向。在衬套插装部104的端壁108侧设有3条开缝150,而衬套插装部104的端壁108侧分割成3个部分。又由于推压,使得衬套109的端面110b侧附近周围与面对端壁108的孔108a的倾斜状倾斜面108c互相以推压的状态接触,衬套插装部104的被分割的部分受到使该被分割的部分朝向箭头XC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作用力。衬套插装部104的被分割的部分在构造上较衬套插装部104中未被分割的其他部分更容易朝向箭头XC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故随着衬套109的推压,衬套插装部104的被分割的部分朝向箭头XC方向发生弹性弯曲变形,将孔108a的直径扩大。
继续推压衬套109,使孔108a的直径扩大至与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的外径相等为止,将衬套109插入衬套插装孔104b内,将衬套119为主圆柱部110完全插入衬套插装孔104b内后停止衬套109的推压。
在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的外周面110f与小圆筒部107的中未形成有衬套止动筋107d的部分的内周面107a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149(或即使未形成有间隙空间149,在外周面110f与衬套止动筋107d以外的内周面107a之间并无足够产生大摩擦阻力等的接触),故衬套109可顺利的插入小圆筒部107的孔内空间104a。
在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完全插入衬套插装孔104b内的位置,小圆柱部111贯穿于孔108a内。
衬套插装部104的衬套止动筋107d与衬套109的衬套止动沟110c的位置关系成为当主圆柱部110完全插入衬套插装孔104b的同时,位于相互嵌合对应的位置,两者由于衬套止动筋107d的密封部107e,107e,与衬套止动沟110c的开口端部110e,110e而以互相接触的状态嵌合。
如上所述,完成衬套109插装于针筒主体102的插装作业。
插装完毕的衬套109呈活塞123的衬套嵌合部131的插入部131b将插入部131b的球面131c侧接触于面对设在衬套109的活塞嵌合孔115的导入部117的壁面117a的状态。
将衬套109插装于针筒主体102时,只要推压衬套107将其插装即可,不需要复杂的装配操作,非常容易进行。
然后,将注射针121插入衬套109的针插入孔112内予以粘接。亦即,如第7,8图所示,将注射针121从其后端侧朝向箭头XB方向插入针插入孔112,一直到后端接触于针插入孔112内部的衬套109的壁面110d为止。插入后,将粘接剂122填充于针插入孔112的衬套109与注射针121间的间隙,使粘接剂122硬化,即完成注射针121插入及粘接于衬套109的作业。在针插入孔112内设有适当数量的内径朝向箭头XB方向缩小的倾斜状部位。因此粘接剂122可充分的流入至针插入孔112的箭头XB侧的内,可确实地填充粘接剂122。插入及粘接注射针121后,即完成注射器101的装配。
如上所述,注射器101的大部分装配作业(亦即除了注射针121的插入固定作业以外的全部作业)系以推压进行,故注射器101的装配不需要复杂的作业,非常容易进行。又因衬套109系在活塞123插入针筒主体102的后插装,故在插装衬套109时,灰尘不会进入内部空间102a。
上述装配亦可在将注射针121预先插入及粘接于衬套109的状态下,将插装有注射针121的衬套109插装于针筒主体102。
使用如上所述的装配的注射器101后,将之废弃的顺序如下。
首先将注射器101的注射针121插入装在未图示的药瓶的注射媒体152中,将活塞123朝向针筒主体102的箭头XB方向抽拉,利用压差使药瓶内的注射媒体152通过注射针121的媒体流通孔121a,及衬套109的流通孔113,活塞嵌合孔115,从衬套插装部104的衬套109流入第7图右侧的孔内空间104a,及针筒主体102的内部空间102a中,在较活塞123更靠近由注射针121侧的空间所构成的媒体保持空间153中,将注射媒体152填充于注射器101。
在填充注射媒体152时,衬套109受到因外部与媒体保持空间153间的压差而产生的箭头XB方向的压差压力,但因为衬套插装部104所具有的箭头X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即使对预期的最大压差,在衬套109与衬套插装部104之间,于箭头XA侧及箭头XB侧的各密封部107e的各开口端部110e之间受到密封压力XF1,故衬套止动筋107d与衬套109间的密封不会剥离。
填充注射媒体152后,将注射针121插入患者的注射部位。
然后将活塞123的外推压板127朝向箭头XA方向推压,将活塞123朝向针筒主体102的箭头XA方向推动。媒体保持空间153内的注射媒体152被加压,经由衬套109的活塞嵌合孔115及流通孔113,注射针121媒体流通孔121a流入患者体内。
当注射媒体152被加压时,衬套109从邻接于注射媒体152的衬套109的端面110b侧受到因注射媒体152的压力而产生的箭头XA方向的作用力。但因为衬套插装部104所具有的箭头X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即使对可预期的最大作用力,在衬套109与衬套插装部104之间,于箭头XA侧及箭头XB侧的各密封部107e与各开口端部110e之间受到密封压力XF1,使得衬套止动筋107d与衬套109间的密封不会剥落。
将一定量的注射媒体152注入患者体内后,衬垫133的倾斜部135d嵌合并插入针筒主体102的倾斜部106内,推动活塞123使其衬套嵌合部131的插入部131b如第7图所示的接触于衬套109的活塞嵌合孔115的导入孔117的壁面117a为止,然后,将全部注射器101朝向患者的箭头XB方向抽拉,从病患者的注射部位抽出注射针121。
抽出注射针121后,如下的进行注射针收容动作。
在收容注射针时,先如下的进行活塞123与衬套109的嵌合动作。
亦即以手指将活塞123的外推压板127继续朝向箭头XA方向推压,将衬垫133推压于针筒主体102的倾斜部106使其发生弹性缩小,将衬垫支持部130的插入圆柱部130b,及衬套嵌合部131在衬套插装孔104b内推压至箭头XA方向,将衬套嵌合部131的插入部131b从活塞嵌合孔115的导入部117向嵌合保持部的箭头XA方向推压。
亦即将活塞123向箭头XA方向推压,即可将插入部131b推压于导入部117的壁面117a。然而,因为插入部131b的箭头XA侧为球面131c,故插入部131b系形为与轴心XP1垂直的断面朝向箭头XA方向缩小的状态,插入部131b在该球面131c处被推压于壁面117a。导入部117的内部亦形成为朝向箭头XA方向缩小的倾斜状。因此,将插入部131b在导入部117朝向箭头XA方向推压,即可使在形成插入部131b与壁面117a的突出部120间因推压而产生的应力,以对插入部131b使其与轴心XP1垂直的断面发生弹性缩小的状态,及对突出部120使其导入部117的内部朝向箭头XC方向发生弹性扩大的状态,有效地分别发生作用。最后,与插入部131b的轴心XP1垂直的断面积缩小,导入部117的内部朝向箭头XC方向扩大,因而使朝向箭头XA方向被推压的插入部131b在导入部117朝向箭头XA方向移动。
在刚要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之前,如第7图所示,于形成在衬套109的端面110b与活塞123侧的插入圆柱部130b间的孔内空间104a(亦即媒体保持空间153)中填满残留的注射媒体152。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而将活塞123朝向箭头XA方向推压后,残留的注射媒体152被加压。然而,因为在插入部131b设有许多沟132,即使插入131b与壁面117a互相推压接触时,各沟132仍不会闭塞。故即使插入部131b与壁面117a互相推压接触时,孔内空间104a与嵌合保持部116侧经由各沟132连通,使得孔内容间104a中的被加压而残留的注射媒体152经由各沟132流动至嵌合保持部116侧,再经由流通孔113,注射针121的媒体流通孔121a被推出于外部。亦即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将活塞123朝向箭头XA方向推压使其移动时,在孔内空间104a中被加压的残留的注射媒体152适当的被排出于外部,不会使其压力上升,故活塞123不会受到因残留的注射媒体152的压力所产生的阻力,可将活塞123以极小的力量朝向箭头XA方向推压。
继续将活塞123朝向箭头XA方向推压,使插入部131b在导入部117更朝向箭头XA方向移动,以使插入部131b从箭头XA侧通过导入部117与嵌合保持部116的分界部119的状态移动至嵌合保持部116侧,将插入部131b如第7图中2点虚线所示的完全地插入嵌合保持部116,借此停止活塞123的推压。由于插入部131b完全插入嵌合保持部116,使得衬套嵌合部131与活塞嵌合孔115互相嵌合,完成活塞123与衬套109的嵌合动作。
因为插入部131b受到箭头XA方向的推压力,故衬套109亦受到箭头XA方向的推压力。然而,衬套109经由衬套插装部4的衬套止动筋107d或端壁108由支持针筒主体102的手支持于箭头XB方向。因此,衬套109虽然受到推压力,仍不会朝向箭头XA方向移动,衬套109不会从端壁108的孔108a朝向箭头XA方向脱出。
然后,将活塞123以一定的力量朝向针筒主体102的箭头XB方向抽拉。亦即活塞123,衬套嵌合部131的插入部131b受到因一定的抽拉力所产生的箭头XB方向的作用力。因为衬套插装部104所具有的箭头XD方向的复原力设定为一定大小,故该一定的抽拉力所产生的箭头XB方向的作用力使得衬套109与衬套插装部104间的箭头XA侧,箭头XB侧的各密封部107e与各开口端部110e间的密封剥离,因而使衬套止动筋107d与衬套止动沟110c间的嵌合脱离。使衬套止动筋107d与衬套止动沟110c的嵌合脱离的同时,将衬套109继续推向箭头XB方向抽拉至衬套109朝向箭头XB方向完全的脱离衬套插装孔104b为止。
插入活塞嵌合孔115的嵌合保持部116的衬套嵌合部131的插入部131b由于箭头XB方向的抽拉,被朝向箭头XB方向推压于嵌合保持部116的壁面116a。然而,插入部131b与壁面116a的接触部位在插入部131b成为朝向箭头XB方向端部,亦即插入部131b中外径最大的部位。而且插入部131b的接触部位成为突出部120的基部侧,亦即厚壁侧,故插入部131b及突出部120为构造上不会因插入部131b与壁面116a的推压接触部位从壁面116a或插入部131b侧所受到的反作用力而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因此,插入部131b不会因朝向箭头XB方向的抽拉而脱落于嵌合保持部116之外,可确实地维持活塞123与衬套109的嵌合。
抽拉衬套109时,因为在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外周面110f与小圆筒部107中未形成衬套止动筋107d的部分的内周面107a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149(或即使未形成间隙空间149,在外周面110f与衬套止动筋107d以外的内周面107a之间未形成可产生大摩擦阻力等的接触),故其抽拉动作在衬套止动筋107d与衬套止动沟110c的嵌合脱离之后,只要以极小的力量即可轻易地进行。
继续抽拉活塞123,将固定于衬套109的箭头XA侧的注射针121从端壁108的孔108a朝向箭头XB方向插入衬套插装孔104b内再朝向箭头XB方向插入主圆筒部103的内部空间102a中,将注射针121的前端完全插入内部空间102a中的状态下,将活塞123朝向箭头XB方向抽拉。
继续抽拉活塞123至使内推压板129抵接于针筒主体102的主圆筒部103的止动筋103b后,停止活塞123的移动。
此时,如第11图所示,活塞主体125的缺口126被定位于针筒主体102的开口端部103a附近。然后,将箭头XC方向的力量施加于活塞123。因为对针筒主体102的活塞123施加箭头XC方向的力量,故活塞主体125容易在构造上抗弯曲应力较弱的缺口126处折断,使活塞主体125以缺口126为分界分离成朝向箭头XA侧的部分与箭头XB侧的部分。
因为内推压板129被止动筋103b止动,故在弯折分离活塞主体125时,施加于活塞123的箭头XC方向的力量以内推压板129与止动筋103b的接触部位为支点,利用杠杆原理有效的施加于活塞主体125的缺口126,故非常容易进行活塞主体125的弯折分离。
然后,将被弯折分离的针筒主体102侧的部分与活塞123的外推压板127的部分废弃处理。因为注射针121以被保持于残留的活塞123前端部的状态完全地被收容于针筒主体102的内部空间102a中,故绝不会被注射针121刺伤手指等而发生二次感染,因此,可进行安全的废弃处理。在上所述,完成注射针收容动作,完成注射器101的使用及使用后的全部废弃处理。
如上述实施例的注射器101中,于其针筒X100上形成有开缝150。但注射器101的针筒X100上亦可不形成开缝150。
将针筒X100上未形成有开缝150的注射器101装配时,将衬套109插装于衬套插装孔104b之际,先将衬套109从针筒X100的开口端部103a侧插入内部空间102a,经由内部空间102a将衬套109插装于衬套插孔104b。
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衬套109的密封部为沟状,亦即衬套止动沟110c。但密封部只要以环状的形成于衬套主体190的外周面110f侧,而且可与衬套插装孔104b的内面嵌合的状态形成即可。
如第12,13图所示,亦可将密封部形成为突条状,亦即密封筋157的状态。
第12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的外周面110f侧,设有环状地形成的密封筋157,以取代上述实施例中的衬套止动沟110c,与设有密封筋157的衬套109一起使用的针筒X100上设有可与密封筋157嵌合的环状密封沟159状态的衬套插装孔104b的内面侧的衬套密封部,以取代上述实施例的衬套止动筋107d。
第13图所示的实施例中,亦在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的外周面110f侧设有环状地形成的密封筋157以取代上述实施例中的衬套止动沟110c。在与设有密封筋157的衬套109一起使用的针筒X100上,形成有与内周面107a为同一平面的衬套插装孔104b的内面侧的衬套密封部。亦即密封筋157将衬套插装孔104b的内面侧的做为衬套密封部的内周面107a朝向图中箭头XC方向推压,以朝向图中箭头XA,XB方向产生摩擦力的状态嵌合。
亦可将上述实施例中的衬套109的密封部如第14图所示的形成为突出状,亦即形成为折褶部161。
第14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系由外径朝向主圆柱部110的轴心XP1的方向中的箭头B方向收缩的倾斜状的许多(第14图中为5个)主圆柱部片160构成,而许多主圆柱部片160以朝向箭头XA,XB,方向串联的状态形成一体。亦即在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的外周面110f,环状的设有由许多主圆柱部片160形成的突起状的许多折褶部161。
因此,衬套109的主圆柱部110因为装插于衬套插装孔104b而使主圆筒部110的许多折褶部161以一定的密封压力XF1嵌合于衬套插装孔104b的内周面107a。
主圆柱部110从端壁108的孔108a朝向箭头XB方向插入衬套插装孔104b内。在插入时,因为折褶部161朝向箭头XB方向形成为倾斜状,故在构造上衬套109可顺利的插入衬套插装孔4b内。因为主圆柱部110由于倾斜状折褶部161的作用而可轻易的插入衬套插装孔104b内,故在衬套插装孔104b内设有开缝150的针筒主体102当然亦可应用于衬套插装孔104b内未设有开缝150的针筒主体102。
上述实施例中,衬套嵌合部131的第1旁路装置为设在插部131b的沟132。若该第1旁路装置形成为当衬套嵌合部131接触于衬套109时通过衬套109的活塞嵌合孔115与针筒100的内部的媒体保持空间153的状态,则可以形成为任何状态。如第15图所示,在面向于衬套嵌合部131的活塞嵌合孔115的插入部131b的前端(亦即朝向箭头XA侧的端部)形成1个开口部139a,在衬套嵌合部131的圆柱部131a的外周面侧形成其他许多开口部139b,在从插入部131b至圆柱部131a的范围内设置连通插入部131b侧的开口部139a与圆柱部131a侧的开口部139的旁路139,将该旁路孔139做为第1旁路装置。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在衬套嵌合部131接触于衬套109时,仍可将活塞嵌合孔115与针筒X100的媒体保持空间153之间互相连通,在衬套嵌合部131设有第1旁路装置。然而亦可在衬套109侧形成将连通于衬套109的流通孔113等注射针121的媒体流通孔121a的连通空间与针筒X100的内部的媒体保持空间153连通,亦即将活塞嵌合孔115与媒体保持空间153连通的第2旁路装置,以取代第1旁路装置。
例如第2旁路装置亦可如第16图所示,沿着面对活塞嵌合孔115的导入孔117的壁面,并且连通嵌合保持部116与导入孔117的开口部117b间而形成的许多衬套旁路沟140。若在壁面117a形成有衬套旁路沟140时,即使衬套嵌合部131接触于衬套109之际,活塞嵌合孔115与针筒X100的媒体保持空间153之间经由衬套旁路沟140互相连通。
取代第1旁路装置形成的第2旁路装置亦可如第17图所示,以在嵌合保持部116的壁面116a与衬套109的外周面110f之间贯穿衬套主体190的状态形成的衬套旁路孔141。
衬套旁路孔141亦可由在流通孔113与衬套109的外部之间贯穿衬套主体190的孔所形成。
以下说明其他实施例。
如第19图所示,本发明的注射器201具有树脂制针筒Y100,该针筒Y100上设有针筒主体202(第19图为注射器201的模式断面图,但为了说明时的方便,在后述的活塞223的一部分系以侧面而非断面表示)。针筒主体202上设有圆筒状主圆筒部203。在此,将主圆筒部203的轴心方向,亦即平行于轴心YQ1的正反两方向做为图中的箭头YA方向(亦即第18图的左方),及箭头XB方向(第18图的右方向)。
在主圆筒部203的外周侧,于主圆筒部203的箭头XB侧(第18图的纸面右侧)的开口端部203a附近,锷状地设有注射器支持部205。在主圆筒部203的内周面203c侧,于开口端部203a圆环状地设有沿着内周面203c,朝向主圆筒部203的轴心YQ1方向的方向,亦即图中箭头YD方向突出的止动筋203b。
在主圆筒部203的箭头YA侧(第19图的左侧)设有与主圆筒部203连结成一体,内径朝向箭头YA方向以一定的比例K1收缩的漏斗状倾斜部206。
主圆筒部203的内部与倾斜部206的内部朝向箭头YA,YB方向连通,而将该2个内部合成的空间成为针筒主体202的内部空间202a。
如第18,19图所示,在倾斜部206的箭头YA侧,亦即针筒主体202的前端侧设有与倾斜部206连结成一体的衬套插装部204,而衬套插装部204具有小圆筒部207。小圆筒部207以与倾斜部206成一体的状态形成,并且与主圆筒部203同心。小圆筒部207的内径小于主圆筒部203的内径。
小圆筒部207的内周面207a侧为衬套插装孔204b,而在衬套插装孔204b内形成有朝向轴心YQ1突起的衬套止动筋207d。衬套止动筋207d以圆环状沿着小圆筒部207的内周面207a形成。衬套止动筋207d的包含轴心YQ1的平面所形成的断面(亦即第18图中的断面)为圆的状。
在小圆筒部207的外周面207f侧,小圆筒部207的两旁对应于衬套止动筋207d的位置,设有圆环状的加强用筋207c。
如第19至21图所示,在小圆筒部207设有外径等于小圆筒部207的外径小圆板状端壁208。该端壁208系以端壁208的箭头YB侧的壁面208b与小圆筒部207的箭头YA侧的端部207b互相重合的状态,与小圆筒部7形成一体。在端壁208上,以轴心YQ1为中心设有将端壁208的表背两壁面朝向箭头YA,YB方向向贯通的圆型断面的孔208a。孔208a的箭头A侧形成为断面内径朝向箭头YA方向扩大的倾斜状。
如第20,21图所示,在端壁208至小圆筒部207的范围内设有3条开缝250。开缝250在端壁208上,以朝向轴心YQ1的辐射方向,亦即图中的箭头YC,YD方向(但箭头YC方向与箭头YD方向相反)延伸的状态,而且连通于端壁208的孔208a的状态形成,而在小圆筒部207上以与箭头YA,YB方向平行的状态形成。开缝250系形成为不会在较衬套止动筋207及加强用筋207c更靠近箭头YA侧的位置到达衬套止动筋207d及加强用筋207c的状态形成。
衬套插装部204的箭头YA侧由该开缝250分割成3个部分,故衬套插装部4的形成有开缝250的部分容易朝向箭头YC方向发生弹性地扩大。亦即将后述的衬套209插装于针筒Y100而装配注射器210时,可将衬套插装部204的形成有开缝250的部分朝向箭头YC方向弹性的扩大,并扩大端壁208的孔208a,经由该孔208a将后述的衬套209插入衬套插装孔204b内。
以上为衬套插装部204的构造。针筒Y100由注射器支持部205。构成针筒主体202的主圆筒部203,倾斜部206、衬套插装部204一体成型而构成。
在衬套插装部204的衬套插装孔204b上设有由树脂制成,而且较针筒Y100更硬质的衬套209。如第18至20图所示,衬套209具有衬套主体290,而在衬套主体290上设有长度方向平行于箭头YA,YB方向,以轴心YQ1为轴心的圆柱状主圆柱部210。
210f侧形成有衬套止动沟210c,该衬套止动沟210c沿着主圆柱部210的外周侧圆环状地形成。
在主圆柱部210的箭头YA侧的端面210a侧设有与主圆柱部210同心而且成为一体的朝向箭头YA,YB方向延伸的小圆柱部211。衬套209以将该衬套209的主圆柱部210插入衬套插装部4的衬套插装孔204b,将衬套209的小圆柱部211贯穿端壁208的孔208a的状态形成。衬套插装部204的衬套止动筋207d与衬套209的衬套止动沟210c位于互相对应嵌合的位置。因此,衬套止动筋207d以其箭头YD侧的前端侧插入位于与衬套止动筋207d嵌合对应的位置的衬套止动沟210c的状态,嵌合于衬套止动沟210c。
因为衬套止动沟207d的箭头YA,YB方向的宽度大于衬套止动沟210c的箭头YA,YB方向的宽度,故衬套止动筋207d以在其前端的箭头YA侧及YB侧的密封部207e,207e接触于衬套止动沟210c的箭头YA,YB两则的开口端部210e,210e的状态嵌合于衬套止动沟210c。
小圆筒部207的内周面207a除了衬套止动筋207d以外,皆不接触衬套209的外周面210f,而在内周面207a与外周面210f之间形成间隙空间249。亦即衬套插装部204b的内周面207a侧与衬套209之间的接触仅在对套止动筋207d与衬套209的外周面210f侧之间形成,故将衬套209插装于针筒Y1 00而装配注射器201时,非常容易将衬套209插装于衬套行装204,而且在后述的注射针收空动作时,非常容易将衬套209从衬套插装部204抽拉(但,只要容易将衬套209插装于衬套插装部204,及将衬套209从衬套插装部204抽拉,则小圆筒部207的内周面207a中,衬套止动筋207以外的部位与衬套209的外周面210f亦可接触)。
衬套209的主圆柱部210的箭头YB侧的端面210b较衬套插装孔204b与内部空间202a的分界(亦即小圆筒部207的内部与倾斜部206的内部的分界)更靠近箭头YA侧,而从衬套插入孔204b的内部中的该端面210b朝向箭头YB侧的空间为孔内空间204a。
衬套插装部204在其衬套插入孔204b设有衬套209的状态下,以小圆筒部207朝向箭头YC方向膨胀的状态发生弹性变形。亦即小圆筒部207的弹性变形所造成的复原力经由小圆筒部207的衬套止动筋207d传递至衬垫209。亦即在衬垫止动筋207d与衬套209之间,于两者的接触部位的密封部207e与衬套止动沟210c之开口端部210e处,由复原力而产生的一定的密封压力互相作用,该密封部207e与开口端部210e之间成为水密或气密状态。
由于设在小圆筒部207旁对应于衬套止动筋207d的位置的加强用筋207c,使得小圆筒部207的衬套止动筋207d,及衬套止动筋207d附近的刚性提高,高效率地产生由于小圆筒部207的弹性变形所造成的一定的复原力。
如第18至20图所示,在衬套209上设有针插入孔212,该针插入孔212在衬套209上小圆柱部211的箭头YA侧的端面211a形成以轴心YQ1为中心的圆形开口部212a,而且从该端面211a朝向箭头YB方向延伸。针插入孔212的箭头YB侧的端部212b到达主圆柱部210内部,而该端部212b接触于主圆柱部210所形成的壁面210d。在针插入孔212中适当地形成有针插入孔212的直径朝向箭头YB方向收缩的倾斜部。
在衬套209的主圆柱部210上,以邻接于针插入孔212的箭头YB侧(第18图的纸面右侧)的状态设有流通孔213。流通孔213以轴心YQ1为中心,形成为直径小于针插入孔212的端部212b的直径的圆柱状。流通孔213以在主圆柱部210的壁面210d形成圆形开口部的状态连通于针插入孔212。
在衬套209的主圆柱部210上,以连通于流通孔213的箭头YB侧的状态形成有与轴心YQ1同心,而与轴心YQ1垂直的断面圆形的活塞嵌合孔215。活塞嵌合孔215的箭头YB侧在主圆柱部210的端面210b开于口外部。
活塞嵌合孔215由箭头YA侧的嵌合保持部216,及箭头YB侧的导入部217等2个部分构成。嵌合保持部216为与轴心YQ1同心状的圆柱状,其箭头YA侧,及YB侧的两端部分别为直径朝向箭头A方向及B方向收缩的倾斜状。嵌合保持部216的箭头YA侧的端部由流通孔213连通。
导入部217连通于嵌合保持部216的箭头YB侧的端部,而导入部217的直径朝向箭头YB方向扩大。因此,主圆柱部210中,由面向嵌合保持部216的壁面216a,与面向导入部217的壁面217a挟持的部分形成为以嵌合保持部216与导入部217的分界部219为顶点朝向轴YQ1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20。
如第19,20图所示,注射针221插入衬套209的针插入孔212中。注射针221的前端位于针筒主体202的外部,从其后端部插入针插入孔212内。注射针221的后端与形成在针插入孔212的箭头YB侧壁面210d接触,而从注射针221前端贯穿于后端的媒体注通孔221a与流能孔213互相朝向箭头YA,YB方向连接。
粘接剂222以填充注射针221与衬套209之间的状态注入针插入孔212中并硬化。
如第18,19图所示,在注射器201上设有活塞223(第19图为注射器201的模式断面图,但活塞223中,后述活塞主体225、外推压板227、内推压板229、衬垫支持部230、衬套嵌合部231则因说明时的方便而表示其侧面,非断面)。
活塞223具有朝向箭头YA,YB方向延伸的棒状活塞主体225,活塞主体225将朝向箭头YA,YB方向成为扁长的长方形板状的2个相同平板部225a,以断面成为十字状的状态成一体的交叉而构成。平板部225a的板面与箭头YA,YB方向垂直的宽度等于主圆筒部203中的止动筋203b的内径。活塞主体225从其箭头YA侧经由开口端部203a插入主圆筒部203。
在活塞主体225的各平板部225a上设有靠近箭头YA侧,从平板部225a的两侧部朝向活塞主体225的轴心(亦即轴心YQ1)方向的楔形缺口226。4个缺口226设在朝向箭头YA,YB方向互相嵌合的位置。
在活塞主体225的箭头YB侧的端部,与活塞主体225为一体的设有板面垂直于箭头YA,YB方向的圆形板状外推压板227。
在活塞主体225的箭头A侧的端部设有与活塞225为一体及同心、板面垂直于箭头YA,YB方向的圆板状内推压板229(因此,内推压板229位于主圆筒部203的内部),而内推压板229的直径相等于主圆筒部203的内径(因此,内推压板229的直径大于主圆筒部203中止动筋203b的内径)。
如第19图所示,内推压板229在其箭头YA侧设有衬垫支持部230,而在衬套支持部230上设有与内推压板229为同心状的朝向箭头YA,YB方向延伸的圆柱部230a。圆柱部230a的直径小于内推压板229的直径,而圆柱部230a与内推压板229为一体的设在内推压板229的箭头YA侧。如第18,19图所示,在圆柱部230a的箭头YA侧设有与圆柱部230a为一体,与圆柱部230a为同心状的朝向箭头YA,YB方向延伸,外径等于小圆筒部207的内径的圆柱状插入圆柱部230b。
在插入圆柱部230b的箭头YA侧设有衬套嵌合部231。在衬套嵌合部231上设有与插入圆柱部230b为同心状,朝向箭头YA,YB方向延伸的圆柱部231a。圆柱部231a的直径小于插入圆柱部230b的直径,而圆柱部231a与插入圆柱部230b为一体地设在插入圆柱部230b的箭头YA侧。在圆柱部231a的箭头YA侧设有与圆柱部231a为一体,球面231c侧朝向箭头YA侧,直径大于圆柱部231a的半球状插入部231b。在插入部231b上设有从其箭头YA侧前端部朝向箭头YB侧,沿着球面231c的许多条沟232。
圆柱部231a的直径相等于设在衬套209上的活塞嵌合孔215的分界部219的内径。因此,插入部231b的直径大于分界部219的直径。插入部231b的大小可充分的插入并保持于活塞嵌合215的嵌合保持部216。
如第18图所示,在衬套支持部230上设有由可挠性树脂制成的衬垫233。衬垫233具有嵌合并插入针筒Y100的主圆筒部203内部的衬垫主体235。衬垫主体235上设有将衬垫主体235朝向箭头YA,YB方向贯穿的嵌合孔235a。衬垫支持部230的圆柱部230a,及插入圆柱部230b的一部分贯穿嵌合孔235a。亦即衬垫233将衬垫支持部230贯穿嵌合孔235a的状态嵌合于衬垫支持部230,而藉此嵌合被支持于该衬垫支持部230。衬垫主体235的箭YB侧的端部接触于内推压板229,以便从内推压板229受到箭YA方向的力。
衬垫主体235的箭头YA侧为倾斜部235b。针筒主体202的倾斜部206的内部形状为其内径朝向箭YA方向以一定的比例K1缩小的倾斜状,而倾斜部235b在自然状态下的形状为其外径以大于一定比例K1的一定比例K2缩小的倾斜状。亦即倾斜部235b在自然状态下的倾斜部235b接触于倾斜部206内部,该倾斜部235b的箭头B侧的端部235b接触于倾斜部206的内周面206a时,于该倾斜部235b的端部235d以外的表面235e与倾斜部206的内周面206a之间形成余裕空间251。
贯穿嵌合孔235a的衬垫支持部230的插入圆柱部230b的箭头YA侧的一部分较倾斜部235b更突出于箭头YA侧。
在衬垫233的倾斜部235b为自然状态下,将衬垫233的形状设定为将该倾斜部235b的端部235d接触于针筒主体202的倾斜部206内部时,如第18图所示,将衬垫233嵌合的衬垫支持部230的插入圆柱部230b插入针筒主体202的衬套插入孔204b,而衬套嵌合部231的插入部231b的球面231c接触面对活塞嵌合孔215的导入部217的壁面217a状态。
衬垫233的衬垫主体235的外径与内推压板229的直径相同,在衬垫主体235的外周侧设有箭头YA,YB方向成为双重的排列,圆环状的沿着衬垫主体235的外周形成的折褶235c。因此,衬垫233以衬垫主体235中的折褶235c附近朝向轴心YQ1方向的方向,亦即因弹性变形而朝向箭头YD方向缩小的状态插入针筒主体202的主圆筒部203。亦即衬垫233与主圆筒部203在折褶235c与内周面203c成为密接状态,而衬垫233与主圆筒部203之间密封成水密状或气密状。
针筒主体202的主圆筒部203的内周面203c为平滑状。因此,插装着衬垫233的活塞233可在主圆筒部203的内部空间202a朝向箭头YA,YB方向滑动自如。
以上为注射器201的构造。使用该注射器20,及使用后的废弃动作如下。
首先将注射器201的注射针221插入装在未图示的药瓶的注射媒体252内,将活塞223朝向针筒主体202的箭头YB方向抽拉,利用压差使药瓶内的注射媒体252经由注射针221的媒体流通孔221a,衬套209的注通孔213,活塞嵌合孔215流入衬套插装部204的孔内空间204a,及针筒主体202的内部空间202a中较活塞223更靠近注射针221侧的媒体保持空间253内,将注射媒体252填充于注射器201内。
在填充注射媒体时,衬套209受到因外部与媒体保持空间253间的压差所产生的箭头YB方向的压差压力。因为衬套插装部204所具有的朝向箭头Y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即使受到可预期的最大压差,在衬套插装部204与衬套209之间,箭头YA侧及箭头YB侧的各密封部207e的各开口端部210e间的密封不会剥离。
填充注射媒体252后,将注射器201的注射针221刺入患者的注射部位。
然后,将活塞223的外推压板227朝向箭头YA方向推压,使活塞223朝向针筒主体202的箭头YA方向移动。此时,媒体保持空间235的注射媒体252被加压,经由衬套209的活塞嵌合孔215,流通孔213,及注射针221的媒体流通孔221a流入病患的注射部位的体内。
注射媒体252被加压,后邻接于注射媒体252的衬套209的端面210b侧朝向箭头YA方向施加因注射媒体252的压力所产生的作用力于该衬套209。此时因为衬套插装部204所具有的箭头Y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即使受到可预期的最大作用力时,在衬套插装部204与衬套209之间,箭头YA侧及YB侧的各密封部207e与各开口端部210e之间的密封不会剥落。
将一定量的注射媒体252注入病患体内后,衬垫233的倾斜部235的端部235d接触于针筒主体202的倾斜部206内,活塞223的衬套嵌合部231的插入部231b如第18图所示的活塞223移动至接触于衬垫109的活塞嵌合孔215的导入孔217的壁面217a的位置,亦即图中的注射终了位置XP2后,将全部注射器201朝向患者的箭头YB方向抽拉,将注射针221后患者体内拉出。
拉出注射针221后,如下述的进行注射针收容动作。
进行注射针收容动作时,首先如下述的进行活塞223与衬套209的嵌合动作。
亦即以手指继续将活塞223的外推压板227推压至箭头YA方向,将活塞主体225推压至箭头YA方向,将衬垫支持部230的插入圆柱部230b,及衬垫嵌合部231朝向衬套插装孔204中的箭头YA方向送出。
在刚要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之前,活塞223位于自然状态下的倾斜部235b对应于倾斜部206内部的位置,该倾斜部235b的箭头YB侧的端部235d接触于倾斜部206的内周面206a,而在该倾斜部235b的端部235d以外的表面235e与倾斜部206的内周面206a之间形成有多余裕部空间。因此,由于活塞主体225的箭头YA方向的推压,衬垫233从其接触于倾斜部206的端部235d附近,朝向箭头YB侧的部分被压缩至箭头YB,YD方向,而其他部分则以表面235e接近倾斜部206的状态利用余裕空间251朝向箭头YA方向被推出。因此,余裕空间251使得衬垫233的弹性压缩量减小相当于余裕空间251的分量,故只要以极小的力量即可操作活塞223。
刚要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之前,如第18图所示,形成于衬套209的端面210b与活塞223侧的插入圆柱部230b间的孔内空间204a(亦即媒体保持空间253),及余裕空间251(亦即媒体保持空间253)内,充满残留的注射媒体252。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而如上所述的将活塞223推压至箭头YA方向使其移动后,残留的注射媒体252被加压。然而因为插入部231b上设有许多沟232,即使插入部231b与壁面217a互相接触时,各沟232皆不会被闭塞。因此,即使插入部231b与壁面217a互相接触时,孔内空间204a或余裕空间251侧与嵌合保持部216侧将各沟232连通,使得残留于孔内空间204a或余裕空间251的被加压的注射媒体252经由各沟232流动至嵌合保持部216侧(因为插入圆柱部230b与小圆筒部207之间未形成为水密状,故余裕空间251内的注射媒体252可通过插入圆柱部230b与小圆筒208之间流通至孔内空间204a侧),再经由流能孔213,注射针221的媒体流通孔221a排出于外部。亦即,即使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而使活塞223朝向箭头YA方向移动时,残留于孔内空间204a或余裕空间251内的被加压的注射媒体252仍被适当的被排于外部,不会升高其压力,故活塞223不会受到残留的注射媒体252的压力所产生的阻力,只要以极小力量即可将活塞223朝向箭头YA方向推压。
然后,使衬垫233发生弹性缩小,将衬垫支持部230的插入圆柱部230b,及衬套嵌合部231在衬套插装孔204b中朝向箭头YA方向推压,将衬套嵌合部231的插入部231b从活塞嵌合孔215的导入部217朝向嵌合保持部216的箭头YA方向推压。
亦即将活塞223朝向箭头YA方向推压后,可将插入部213b推压于导入部217的壁面217a。然而,因为插入部231b箭头YA侧成为球面231c,故插入部231b形成为垂直于轴心YP1的断面朝向箭头YA方向缩小的状态,插入部231b在该球面231c处被推压于壁面217a。导入部217的内部亦形成为朝向箭头YA方向缩小的倾斜状。因此,将插入部231b在导入部217朝向箭头YA方向推压,即可使分别作用于插入部231b与形成壁面217a的突出部220两者间的推压所产生的应力,以使插入部231b垂直于轴心YP1的断面积发生弹性缩小的状态,使突出部220的导入部217的内部朝向箭头YC方向发生弹性放大的状态,有效地发生作用。最后,垂直于插入部231b的轴心YP1的断面积缩小,导入部217的内部朝向箭头YC方向扩大,使得被推压于箭头YA方向的插入部231b在导入部217朝向箭头YA方向移动。
继续将活塞223推压于箭头YA方向,使插入部231b在导入部217朝向YA方向移动。因此,使插入部231b从其箭头A侧以通过导入部217与嵌合保持部216的分界部219的状态移动至嵌合保持部216侧,将插入部231b完全插入嵌合保持部216内而停止活塞223的推压。由于插入部231b完全插入嵌合保持部216,衬套嵌合部231与活塞嵌合孔215互相嵌合,完成活塞223与衬套209的嵌合动作。
由于箭头YA方向的推压力施加于插入部231b,衬套209亦受到箭头YA方向的推压力。然而衬套209可经由衬套插装部204的衬套止动筋207d或端壁208由支持针筒主体202的手朝向箭头YB方向支持。故衬套209即使受到该推压力仍不会移动至箭头YA方向,衬套209绝不会从后端壁208的孔208a朝向箭头YA方向脱出。
然后,将活塞223朝向针筒主体202的箭头YB方向以一定的抽拉力抽出。亦即活塞223及衬套嵌合部231的插入部231b受到因一定的抽拉力而产生的箭头YB方向的作用力。因为衬套插装部204所具有的箭头Y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在受到一定的抽拉力所产生的箭头YB方向的作用力时,衬套插装部204与衬套209间的箭头YA侧及YB侧的各密封部207e与各开口端部210e间密封解除,使得衬套止动筋207d与衬套止动沟210c的嵌合脱离。使衬套止动筋207d与衬套止动沟210c的嵌合脱离的同时,将衬套209继续朝箭头YB方向推进,抽拉至衬套209朝向箭头YB方向完全脱离衬套插装孔204b为止。
此时,因为在衬套209与衬套插装孔204b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249,故衬套209与小圆筒部207仅经由衬套止动筋207d部分接触,在衬套止动筋207d与衬套止动沟210c的嵌合脱离之后,只要极小的力量即可轻易地进行其抽拉动作。
继续抽拉活塞223,使固定在衬套209的箭头YA侧的注射针221从后端壁208的孔208a朝向箭头YB方向插入衬套插装孔204b内,再朝向箭头YB方向插入主圆筒部203的内部空间202a内,以使注射针221的前端完全插入内部空间202a内的状态将活塞223朝向箭头YB方向抽拉。
如第22图所示,继续抽拉活塞223至内推压板229抵接于针筒主体202的主圆筒部203的止动筋203b的位置为止后,使活塞223停止移动。
如此,可将活塞主体225的缺口226定位于针筒主体202的开口端部203a附近。然后,将箭头YC方向的力量施加于活塞223。将箭头YC方向的力量施加于针筒主体202的活塞223后,活塞主体225在构造上抗弯曲应力较弱的缺口226部位折断,使活塞主体225以缺口226为分界分离成箭头YA侧部分与箭头YB侧部分。
然后,将弯折分离的针筒主体202侧的部分与活塞223的外推压板227的部分废弃。因为注射针221以被保持于残留的活塞223前端部的状态完全的插入针筒主体202的内部空间202a,故不会被该注射针221刺伤手指而发生二次感染,因此可进行安全的废弃处理。如上所述,完成注射针收容动作,完成注射器1的使用及使用后的废弃处理。
在上述实施例中,于衬垫233上形成有因衬垫233的朝向箭头YA,YB方向的移动而可接触于倾斜部206的端部235d,亦即止动部,而且形成有表面235e,亦即推出部,以便在端部235d接触于倾斜部206时,于表面235e与倾斜部206之间形成余裕空间251。然而本发明的注射器或活塞的衬垫233的止动部亦可形成为端部235d以外的状态。
例如亦可如第23图所示,在衬垫233上,于衬垫233的倾斜部235b的表面侧形成因衬垫233的朝向箭头YA,YB方向的移动而可抵接于倾斜部206的止动突出225,将该止动突起255做为止动部。该倾斜部235b的止动突起255以外的表面235e成为推出部,当止动突起255抵接于倾斜部206时,可在该表面235e,亦即推出与倾斜部206之间形成会裕空间251。
如第25图所示,本发明的注射器201具有树脂制针筒Y100,而在针筒Y100设有针筒主体202(第25图为注射器201的模式断面图,但为了说明时的方便,于后述的活塞233的一部分则表示侧面而非断面)。针筒主体202上设有圆筒状主圆筒部203。在此,将主圆筒部203的轴心方向,亦即平行于轴心YQ1的正反两方向做为图中的箭头YA方向(亦即第25图的左方)及箭头YB方向(第25图的右方)。
在主圆筒部203的外周侧,于主圆筒部203的箭头YB侧(第25图的纸面右侧)的开口端部203a附近,以凸出状设有注射器支持部205。在主圆筒部203的内周面203c侧,于开口端部203a附近,设有沿着其内周面203c成为圆环状的突出于主圆筒部203的轴心YQ1方向的方向,亦即图中箭头YD方向的止动筋203b。
在圆筒部203的箭头YA侧(第25图的纸面左侧),设有与主圆筒部203连结成一体的内径朝向箭头YA方向以一定的比例K1缩小的漏斗状倾斜部206。
主圆筒部203的内部与倾斜部206的内部朝向箭头YA,YB方向连通,而将该两个内部合成的空间做为针筒主体202的内部空间202a。
如第24,25图所示,在倾斜部206的箭头YA侧,亦即针筒主体202的前端侧设有与倾斜部206连结成一体的衬套插装部204,而衬套插装部204具有小圆筒部207。小圆筒部207与倾斜部206成一体地连结,而且与主圆筒部203同心。小圆筒部207的内径小于主圆筒部203的内径。
小圆筒部207的内周面207a侧为衬套插装孔204b,而在衬套插装孔204b上形成有朝向轴YQ1突出的衬套止动筋207d。衬套止动筋207d紧圆环状沿着小圆筒部207的内周面207a形成,而衬套止动筋207d的包含轴心YQ1在内的平面所形成的断面(亦即第24图中的断面)为圆弧状。
在小圆筒部207的外周面207f侧,小圆筒部207旁对应于衬套止动筋207d的位置,设有圆环状的加强筋207c。
如第20或第25图所示,在小圆筒部207上设有外径等于小圆筒部207的外径的圆板状端壁208。端壁208以该端壁208的箭头YB侧的壁面208a,与小圆筒部207的箭头YA侧的端部207b互重合的状态,与小圆筒部207形成一体。在端壁208上,以轴心YQ1为中心设有将端部208的表背两壁面朝向箭头YA,YB方向贯穿的圆形断面的孔208a。孔208a的箭头YA侧形成为断面内径朝向箭头YA方向扩大的倾斜状。
如第20及21图所示,在端壁208至小圆筒部207的范围内设有3条开缝250。开缝250设在端壁208,以朝向轴心YQ的辐射方向,亦即图中的箭头YC,YD方向(但箭头YC方向与箭头YD的方向相反)延伸的状态,而且连结于设在端部208的孔208a的状态形成,而在小圆筒部207则以朝向平行于箭头YA,YB方向形成。开缝250以位于较衬套止动筋207d,及加强用筋207c更靠近箭头YA侧的位置,而且不到达衬套止动筋207d及加强用筋207c的状态形成。
衬套插装部204的箭头YA侧由各开缝250分割成3个部分。故衬套插装部204的形成有开缝250的部分容易朝向箭头YC方向发生弹性扩张。亦即将衬套209插装于针筒Y100而装配注射器201时,可将衬套插装部204的形成有开缝250的部分朝向箭头YC方向弹性的扩张,并扩张端壁208的孔208a,经由该孔208a将后述的衬套209插入衬套插装孔204b内。
以上为衬套插装部204的构造。针筒Y100系由注射器支持部205、构成针筒主体202的主圆筒部203、倾斜部206、衬套插装部204一体地成形而构成。
在衬套插装部204的衬套插装孔204b内设有由树脂制成,而且较针筒Y100更硬质的衬套209。如第24,25,及20图所示,衬套209具有衬套主体290,而在衬套主体290上设有长度方向平行于箭头YA,YB方向,并以轴心YQ1为轴心的圆柱状主圆柱部210。
在主圆柱部210的外周面210f侧形成有衬套止动沟210c,而衬套止动沟210c沿着主圆柱部210的外周侧形成为圆环状。
在主圆柱部210的箭头YA侧的端面210a侧设有与主圆柱部210同心而且为一体的朝向箭头YA,YB方向延伸的小圆柱部211。衬套209将衬套209的主圆柱部210插入衬套插状部204的衬套插装孔204b内,并且将该衬套209的小圆柱部211贯穿于端壁208的孔208a内。衬套插装部204的衬套止动筋207d及衬套209的衬套止动沟210c位于互相对应嵌合的位置。因此,衬套止动筋207d以将其箭头YD侧的前端插入位于对应及嵌合于该衬套止动筋207d位置的衬套止动沟210c内的状态嵌合于衬套止动沟210c。
衬套止动筋207d的箭头YA,YB方向的宽度大于衬套止动沟210c的箭头YA,YB方向的宽度,故衬套止动筋207d以在其前端的箭头YA侧及箭头YB侧的密封部207e,207e接触于衬套止动沟210c的箭头YA,YB两侧的开口端部210e,210e的状态嵌合于衬套止动沟210c。
小圆筒部207的内周面207a除了衬套止动筋207d以外,皆不接触衬套109的外周面210f,在内周面207a与外周面210f之间形成间隙空间249。亦即衬套插装部204b的内周面207a侧与衬套209之间仅经由衬套止动筋207d与衬套209的外周面210f侧之间接触,故将衬套209插装于针筒Y100而装配注射器201时,容易将衬套209插装于衬套插装部204,而且在注射针收容动作时,可轻易的从衬套插装部204抽出衬套209(但只要能轻易的将衬套209插装于衬套插装部204,及从衬套插装部204抽出衬套209,则小圆筒部207的内周面207a中除了衬套止动筋207d以外的部位与衬套209的外周面210f亦可接触)。
衬套209的主圆柱部210的箭头YB侧的端面210b较衬套插装孔204b与内部空间202a的分界(亦即小圆筒部207的内部与倾斜部206的内部的分界)更靠近箭头YA侧,而衬套插入孔204b的内部中,较端面210b更靠近箭头YB侧的空间为孔内空间204a。
衬套插装部204在其衬套插入孔204b内设有衬套209的状态下,以小圆筒部207朝向箭头YC方向膨胀的状态发生弹性变形。亦即小圆筒部207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复原力经由小圆筒部207的衬套止动筋207d传至衬套209。亦即衬套止动筋207d与衬套209之间,于该两者的接触部位的密封部207e与衬套止动沟210c的开口端部210e之间,由复原力产生的一定的密封压力互相发生作用,使得密封部207e与开口端部210e之间成为水密或气密状态。
由于设在小圆筒部207旁对应于衬套止动筋207d的位置的加强用筋207c的作用,小圆筒部207的衬套止动筋207d,及衬套止动筋207附近的刚性提高,可高效率地产生由于小圆筒部207的弹性变形而形成的一定的复原力。
如第24,25,及20图所示,衬套209上设有针插入孔212,该针插入孔212在衬套209中的小圆柱部211的箭头YA侧端面211a形成以轴心YQ1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212a,并且以后端面211a朝向箭头YB方向延伸的状态形成。针插入孔212的箭头YB侧的端部212b到达主圆柱部210内部,而该端部212b接触由主圆柱部210形成的壁面210d。
在衬套209的主圆柱部210上,以邻接于针插入孔212的箭头YB侧(第24图的右侧)的状态设有流通孔213。流通孔213为以轴心YQ1为中心,直径小于针插入孔212的端部212b的直径的小圆柱状。流通孔213以在主圆柱部210的壁面210d形成圆形开口部的状态连通于针插入孔212。
在衬套209的主圆柱部210上。以连通于流通孔213的箭头YB侧的状态形成有与轴心YQ1同心,与轴心YQ1垂直的断面为圆形的活塞嵌合孔215。活塞嵌合孔215的箭头YB侧在主圆柱部210的端面210b开口于外部。
活塞合孔215由箭头YA侧的嵌合保持部216与箭头YB侧的导入部217两个部分所构成。嵌合保持部216为与轴心YQ1同心的圆柱状,其箭头YA,YB侧的两端部侧的直径分别朝向箭头YA方向,YB方向收缩而成倾斜状。嵌合保持部216的箭头YA侧的端部由流通孔213连通。
导入部217连通于嵌合保持部216的箭头YB侧的端部,而导入部217的直径朝向箭头YB方向扩大。因此,主圆柱部210中,由面向嵌合保持部216的壁面216a与面向导入部217的壁面217a挟持的部分,以嵌合保持部216与导入部217的分界部219为顶点形成朝向轴心YQ1突出的突出部220。
如第25,20图所示,注射针221插入衬套209的针插入孔212中,而注射针221的前端位于针筒主体202的外部,并且从后端部插入针插入孔212内。注射针221的后端接触于形成在针插入孔212的箭头YB侧的壁面210d。从注射针221前端贯穿至后端的媒体流通孔221a与通孔213互相朝向箭头YA,YB方向连通。
粘接剂222以填充注射针221及衬套209之间的状态注入针插入孔212内并凝结。
如第24,25图所示,注射器201上设有活塞223(第25图为注射器201的模式断面图,但为了说明的方便,活塞233中,后述的活塞主体225、外推压板227、内推压板229、衬垫支持部230、及衬套嵌合部231则表示侧面而非断面)。
活塞223具有朝向箭头YA,YB方向延伸的棒状活塞主体225,而活塞体225系将朝箭向头YA,YB方向为扁长的长方形板状的2个相同平板部225a以断面为十字状的状态成为一体地交叉而形成。平板部225a的板面的垂直于箭头YA,YB方向的宽度等于主圆筒部203中的止动筋203b的内径,而活塞主体225以从活塞主体225的箭头YA侧经由开口端部203a插入主圆筒部203内的状态形成。
在活塞主体225的各平板部225a上,靠近箭头YA侧的位置,设有从各平板部225a的两侧部朝向活塞主体225的轴心(亦即轴YQ1)方向的楔形缺口226。4个缺口226设在朝向箭头YA,YB方向嵌合的位置。
在活塞主体225的箭头YB侧的端部侧设有与活塞主体225成为一体的板面与箭头YA,YB方向垂直的圆板状外推压板227。
在活塞主本225箭头YA侧的端部侧设有与活塞主体225为一体而且同心、板面与箭头YA,YB方向垂直的圆板状内推压板229(因此,内推压板229位于主圆筒部203的内部)。内推压板229的直径等于主圆筒部203的内径(因此内推压板229的直径大于主圆筒部203中的止动筋203b的内径)。
如第25图所示,在内推压板229上,于其箭头YA侧设有衬垫支持部230。衬垫支持部230上设有与内推压板229同心的朝向箭头YA,YB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圆柱部230a。圆柱部230a的直径小于内推压板229的直径,而圆柱部230a与内推压板229一体地设在内推压板229的箭头YA侧。如第24,25图所示,在圆柱部230a的箭头YA侧,设有与圆柱部230a为一本,与圆柱部230a为同心状地朝向箭头YA,YB方向延伸,而且外径等于小圆筒部207的内径的圆柱状插入圆柱部230b。
插入圆柱部230b的箭头YA侧设有衬套嵌合部231。衬套嵌合部231由朝向箭头YA,YB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圆柱部231a与插入圆柱部230b呈同心状而构成。圆柱部231a的直径小于插入圆柱部230b的直径,而圆柱部231a与插入圆柱部230b成一体地设在插入圆柱部230b的箭头YA侧。在圆柱部231a的箭头YA侧设有与圆柱部231a为一体,球面231c朝向箭头YA侧,直径大于圆柱部231a的半球状插入部231b。在插入部231b上设有沿着球面231c,从其箭头YA侧前端部朝向箭头YB侧的许多条沟232。
圆柱部231a的直径等于设在衬套209的活塞嵌合孔215的分界部219的内径。因此,插入部231b的直径大于分界部219的直径。插入部231b的大小可充分插入活塞嵌合孔215的嵌合保持部216内。
如第24图所示,在衬垫支持部230上支持着可挠性树脂所构成的衬垫233。衬垫233具有嵌合并插入针筒Y100的主圆筒部203内部的衬垫主体235。衬垫主体235上设有将衬垫主体235朝向箭头YA,YB方向贯穿的嵌合孔235a。在嵌合孔235a中,贯穿衬垫支持部230的圆柱部230a及插入圆柱部230b的一部分。亦即衬垫233以将衬垫以持部230贯穿嵌合孔235a的状态嵌合于该衬垫支持部230,并且由于嵌合而被支持于衬垫支持部230。在衬垫主体235的箭头YB侧的端部设有垂直于箭头YA,YB方向的支持面235h,支持面235h抵接于内推压板229,以便从内推压板229受到箭头YA方向的力。嵌合孔235a的衬垫233与圆柱部230a之间为密接状态,亦即水密或气密状态。
在衬垫主体235内侧设有将嵌事孔235a从箭头YC侧包围,而且连通于嵌合孔235a的中空间隙空间235f(因此间隙空间235f的箭头YA侧,箭头YB侧,箭头YC侧由衬套主休235包围,而在箭头YD侧与衬垫支持部230的插入圆柱部230b接触)。嵌合孔235a中较间隙空间235f更靠近箭头YA侧的部分,衬垫233与插入圆柱部230b之间互相接触,然而未成为密接状态,亦即水密或气密状态。亦即空气或流体可经由嵌合孔235a流通于间隙空间235f与衬垫主体235的箭头YA侧的外部之间。
衬垫主体235的箭头YA侧为倾斜部235b。针筒主体202的倾斜部206的内部形状为其内径朝向箭头YA方向以一定的比例K1缩小的倾斜状,然而倾斜部235b在自然状态下的形状为其外径以大于一定比例K1的一定比例K2缩小的倾斜状。亦即倾斜部235b为当自然状态下的倾斜部235b接触于倾斜部206内部,倾斜部235b的箭头YB侧的端部235d接触于倾斜部206的内周面206a时,在倾斜部235b的端部235d以外的表面235e(亦即可推压注射媒体的液体推压面)与倾斜部206的内周面206a之间形成余裕空间251的状态。
贯穿嵌合孔235a的衬垫支持部230的插入圆柱部230b的箭头YA侧的一部分较倾斜部235b更突出于箭头YA侧。
衬垫233的形状设定为在衬垫233的倾斜部235b为自然状态下,将倾斜部235b的端部235b接触于针筒主体202的倾斜部206内部时,如第24图所示,嵌合该衬套233的衬垫支持部230的插入圆柱部230b插入针筒主体202的衬套插入孔204b内,衬套嵌合部231的插入部231b的球面231c接触于面对活塞嵌合孔215的导入部217的壁面217a的状态。
衬套233的衬垫主体235的外径等于内推压板229的直径。在衬垫主体235的外周侧,设有排列于箭头YA,YB方向,成为双重的沿着衬垫主体235的外周的圆环状折褶235c。因此,衬垫233以衬垫主体235中折褶235c附近朝向轴心YQ1方向的方向,亦即箭头YD方向因弹性变形而缩小的状态插入针筒主体202的主圆筒部203。换言之,衬套233与主圆筒部203在折褶235c及内周面203c处为密接状态,衬垫233与主圆筒部203之间被密封成水密状或气密状。
衬垫主体235的外周侧,亦即形成有折褶235c等的一侧的表面为面对针筒主体202的内周面203c的滑动面235g,而衬垫233在该滑动面235g接触于内周面203c。因为内周面203c及滑动面235g为平滑状,故插装着衬垫233的活塞223可在主圆筒部203的内部空间202a朝向箭头YA,YB方向滑动。
以上为注射器201的构造。以下说明使用该注射器201,及使用后废弃的动作。
首先,将注射器201的注射针221插入装在未图示的药瓶内的注射媒体252中,将活塞223朝向针筒主体202的箭头YB方向抽拉,利用压差使药瓶中的注射媒体252经由注射针221的媒体流通孔221a,衬套209的流通孔213,及活塞嵌合孔215流入衬套插装部204的孔内空间204a,及针筒主体202的同部空间202a中较活塞223更靠近注射针221侧的媒体保持空间253中,将注射媒体252填充于注射器201内。
在填充注射媒体252时,衬套209受到因外部与媒体保持空间235间的压差而产生的箭头YB方向的压差压力。但因为衬套插装部204所具有的箭头Y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即使受到可预期的最大差压力时,在衬套插装部204与衬套209之间,箭头A侧及箭头YB侧的各密封部207e的各开口端部210e之间的密封不会剥离。
填充注射媒体252后,将注射器201的注射针221插入患者的体内。然后,将活塞223的外推压板227朝向箭头YA方向推压,使活塞223移动至针筒主体202的箭头YA方向。媒体保持空间253的注射媒体252被加压,经由衬套209的活塞嵌合孔215,流通孔213,及注射针221的媒体流通孔221a流入患者的体内。
注射媒体252被加压,衬套209从邻接于注射媒体252的衬套209的端面210b侧受到注射媒体252的压力所产生的朝向箭头YA方向的作用力,但因为衬套插装部204所具有的朝向箭头Y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即使受到可预期的最大作用车时,在衬套插装部204与衬套209之间,箭头YA侧及箭头YB侧的各密封部207e与各开口端部210e间的密封不会剥离。
将一定量的注射媒体252注入患者体内后,衬套233的倾斜部235b的端部235d接触于针筒主体202的倾斜部206的内部,活塞223的衬套嵌合部231的插入部231b如第24图所示的将活塞223推动到衬套209的活塞嵌合孔215的导入孔217的壁面的位置,亦即图中的注射终了位置YP2后,将注射器201全部朝向患者的箭头YB方向抽拉,将注射针221从患者体内抽出。
抽出注射针221后,进行如下的注射针收容动作。
注射针收容动作时,首先如下述的将活塞223与衬套209嵌合。
亦即以手指将活塞223的外推压板227继续朝向箭头YA方向推压,将活塞主体225朝向箭头YA方向推压,将衬套支持部230的插入圆柱部203b,衬套嵌合部231在衬套插装孔204b中朝向箭头YA方向送出。
将要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之前,活塞223成为自然状态下的倾斜部235b位于对应于倾斜部206的内部的位置的状态,倾斜部235b的箭头B侧的端部235d接触于倾斜部206的内周面206a,在倾斜部235b的端部235d以外的表面235e与倾斜部206的内周面206a之间形成有余裕空间251。因此,由于活塞主体225的箭头YA方向的推压,衬垫233上从接触于倾斜部206的端部235d附近至箭头YB侧的部分被压缩于箭头YB,YD方向,其他部分则以表面235e接近倾斜部206的状态利用余裕空间251朝向箭YA方向被推出。因此,衬垫233的弹性压缩量由余裕空间251尽量的减轻,故只要以极小力量即可操作活塞223。
因为在衬垫主体235内部形成有间隙空间235f,故当衬垫主体235被弹性压缩时,该间隙空间235f亦与衬垫主体235一起缩小。因此,衬垫233的弹性压缩量减轻相当于间隙空间235f的份量,故只要以极小的力量即可操作活塞223。
将要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之前,如第24图所示,在衬套209的端面210b与活塞223侧的插入圆柱部230之间形成的孔内空间204a(亦即媒体保持空间253)及余裕空间251(亦即媒体保持空间253)内充满有残留的注射媒体252。故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而如上述的将活塞223朝向箭头YA方向推压时,残留的注射媒体252被加压。然而插入部231b上设有许多沟232,即使插入部231b与壁面217a互相接触推压时,各沟232仍不会被闭塞。因此,即使插入部231b与壁面217a互相接触推压时,孔内空间204a或余裕空间251侧与嵌合保持部216侧仍连通该沟232,残留于孔内空间204a或余裕空间251内的被加压的注射媒体252经由各沟232流动至嵌合保持部216侧(因为插入圆柱部230b与小圆筒部207之间未成为水密状,故余裕空间251内的注射媒体252可通过插入圆柱部230b与小圆筒部207之间流动至孔内空间204a侧),再经由流通孔213,注射针221的媒体流通孔221a排出于外部。亦即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而使活塞223移动至箭头YA方向时,残留于孔内空间204a或余裕空间251内被加压的注射媒体252适当的被排出于外部,不会升高其压力。故活塞223不会受到残留的注射媒体252的压力所造成的阻力,只要以极小的力量即可将活塞223推压至箭头YA方向。
继续使衬垫233发生弹性缩小,同时使衬垫以持部230的插入圆柱部230b,及衬套嵌合部231在衬套插装孔204内朝向箭头YA方向移动,将衬套嵌合部231的插入部231b从活塞嵌合孔215的导入部217朝向嵌合保持部216的箭头YA方向推压。
亦即,使活塞223朝向箭头YA方向移动,即可将插入部231b推压于导入部217的壁面217a。因为插入部231b的箭头YA侧为球面231c,故插入部231b为垂直于轴心YQ1的断面朝向箭头YA方向缩小的状态,故可将插入部231b在球面231c处推压于壁面217a。导入部217亦形成为其内部朝向箭头YA方向缩小的倾斜状。因此,将插入部231b在导入部217推压至箭头YA方向,即可使分别施加于插入部231b与形成壁面217a的突出部220间的推压所产生的应力,以使插入231b的垂直于其轴心YQ1的断面积发生弹性缩小的状态,有效的以使导入部217的内部朝向箭头YC方向发生弹性扩张的状态施加于突出部220,而以使插入部231b以使垂直于其轴心YQ1的断面积发生弹性缩小的状态施加于插入部231b。最后,垂直于插入部231b的轴心YQ1的断面积缩小,导入部217的内部朝向箭头YC方向扩张,因而使被推压于箭头YA方向的插入部231b在导入部217朝向箭头YA方向移动。
继续将活塞223朝向箭头YA方向推压,使插入部231b在导入部217更朝向箭头YA方向移动,因而以使插入部231b从其箭头YA侧通过导入部217与嵌合保持部216的分界部219的状态朝向嵌合保持部216侧移动,将插入部231b完全插入嵌合保持部216而停止活塞223的推压。插入部231b完全插入嵌合保持部216后,衬套嵌合部231与活塞嵌合孔215互相嵌合,完成活塞223与衬套209的嵌合动作。
由于箭头YA方向的推压力施加于插入部231b,衬套209亦受到箭头YA方向的推压力。然而衬套209经由衬套插装部204的衬套止动筋207d或端壁208由支持针筒主体202的手朝向箭头YB方向支持。因此,衬套209即使受到该推压力仍不会朝向箭头YA方向移动,衬套209不会从端壁208的孔208a朝向箭头YA方向脱出。
然后,将活塞223以一定的抽拉力朝向针筒主体202的箭头YB方向抽拉。亦即活塞223,衬套嵌合部231的插入部231b受到因一定的抽拉力所产生的箭头YA方向的作用力。因为衬套插装部204所具有的箭头Y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当受到一定的抽拉力所产生的箭头YB方向的作用力时,在衬套插装部204与衬套209之间的箭头YA侧,及YB侧的各密封部207e与各开口端部210e间的密封剥离,因而解除衬套止动筋207d与衬套止动沟210c的嵌合。解除衬套止动筋207d与衬套止动沟210c的嵌合,同时使衬套209继续朝向箭头YB方向前进,抽拉至衬套209完全从衬套插装孔204b朝向箭头YB方向脱出为止。
此时,因为衬套209与衬套插装孔204b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249,故衬套209与小圆筒部207仅经由衬套止动筋207d部分接触,故在套止动筋207d与衬套止动沟210c解除嵌合之后,在其抽出动作只要以极小力量即可轻易的进行。
继续抽拉活塞223,使固定在衬套209的箭头YA侧的注射针221从端壁208的孔208a朝向箭头YB方向插入衬套插装孔204b内,再继续朝向箭头YB方向插入主圆筒部203的内部空间202a内,以注射针221的前端完全插入内部空间202a内的状态将活塞223朝向箭头YB方向抽拉。
如第26图所示,继续抽拉活塞223至内部推压板229抵接于针筒主体202的主圆筒部203的止动筋203b的位置为止而使活塞223停止移动。
如此,可将活塞主体225的缺口226定位于针筒主体202的开口端部203a附近。然后,将箭头YC方向的力量施加于活塞223。施加箭头YC方向的力量于针筒主体202的活塞223后,活塞主体225在形成于活塞主体225上,构造上抗弯曲应力较弱的缺口226处折断,活塞主体225以缺口226为分界被分离成箭头YA侧的部分与箭头YB侧的部分。
然后废弃被弯折分离的针筒主体202侧的部分与活塞223的外推压板227的部分。因为注射针221以被保持于残留的活塞223前端的状态完全地插入针筒主体202的内部空间202a内,故不会被注射针221刺伤手指而发生二次感染,因此可进行安全的废弃处理。如上所述的完成注射针收容动作,完成注射器201的使用及使用后的废弃处理。
上述实施例中,衬垫233的间隙空间235f经由嵌合孔235a连通于衬垫233的外部。但在衬垫233被压缩时,间隙空间235f可缩小变化的条件下。亦可将间隙空间235f形成为不连通于衬垫233的外部的状态,亦即形成于衬垫233内部。
上述实施例中,衬垫233的间隙空间235f系邻接于嵌合孔235a。但间隙空间235f只要形成于衬垫233的内侧,嵌合孔235a与滑动面235g之间即可。例如第24图中2点虚线所示,亦可将间隙空间235f形成为开口于支持面235h,因而邻接于内推压板229的状态。
为了防止注射媒体252或空气侵入间隙空间235f内,亦可将该间隙空间235f内以较衬垫233更软质的橡胶,软质塑胶,具可挠性的多孔性橡胶,多孔性塑胶等软质材料填充。
上述实施例中,活塞侧嵌合装置系由凸条状衬套嵌合部231形成,衬套侧嵌合装置由孔状活塞孔215形成。但只要活塞侧嵌合装置与衬套侧嵌合装置可互相插入嵌合,亦可将活塞侧嵌合装置形成为孔状,将衬套侧嵌合装置形成为凸条状。
在刚要进行注射动作前的状态的注射针301,亦即注射针与针筒连接的状态的注射器301,如第28图所示的具有树脂制针筒Z100,而在针筒Z100上设有针筒主体302(第28图为注射器301的模式断面图,但为了说明时的方便,在后述的活塞323的一部分则表示侧面而非断面)。在针筒主体302上设有圆筒状的主圆筒部303。在此,将主圆筒部303的轴心方向,亦即平行于轴心ZQ1的正反两方向做为图中的箭头ZA方向(亦即第28图的左方)及箭头ZB方向(第28图的右方)。
在主圆筒部303的外周侧,于主圆筒部303的箭头ZB侧(第28图的纸面右侧)的开口端部303a附近,锷状的设有注射器支持部305。而在主圆筒部303的内周面303c侧,于开口端部303a附近,沿着内周面303c设有朝向主圆筒部303的轴心ZQ1方向的方向,突出于图中箭头ZD方向突出的圆环状止动筋303b。
如第27,28图所示,在主圆筒部303的箭ZA侧,设有与主圆筒部303连接成一体,内径朝向箭头ZA方向以一定的比例K1的漏斗状倾斜部306。
主圆筒部303的内部与倾斜部306的内部朝向箭头ZA,ZB方向连通,而将该两个内部合成的空间做为针筒主体302的内部空间302a。
在倾斜部306的箭头ZA侧,亦即针筒主体302的前端侧,如第27,28图所示的设有与倾斜部306连结成一体的衬套插装部307。衬套插装部307形成为与主圆筒部303同心状的圆筒形,而衬套插装部307的内径小于主圆筒部303的内径。
衬套插装部307的内周面307a侧为衬套插装孔307b,而在衬套插孔307b形成有朝向轴心ZQ1突起的衬套止动筋307d。衬套止动筋307d以圆环状沿着内周面307a形成,而衬套止动筋307d的包含轴心ZQ1在内的平面所形成的断面(亦即第27,28图中的断面)为圆弧状。
在衬套插装部307的外周面307f侧沿着外周面307f设有圆环状的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构307c。
衬套插装部307的箭头ZA侧的前端部成为开口端部307g(在未发生弹性变形状态下),衬套插装部307的内径除了衬套止动筋307d部分以外,从与倾斜部6的分界部的箭头ZB侧的端部至开口端部307g的箭头ZA侧的端部范围内为一定大小。
以上为衬套插装部307的构造。针筒Z100由注射器支持部305、构成针筒主体302的主圆筒部303、倾斜部306,衬套插装部307成一体地构成。
针座单元360因结于针筒Z100。如第27图所示,针座单元360系由衬套309、注射针321、衬套固定构件361所构成。
针座单元360的衬套309是设在针筒Z100的衬套插装部307的衬套插装孔307b。如第27图所示,衬套309具有衬套主体310。衬套主体31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箭头ZA,ZB方向,而且为以轴ZQ1为轴心的圆柱状,其外径在箭头ZB侧成为小于外径ZL1的外径ZL1′,在箭头ZA侧成为小于外径ZL1的外径ZL1′。亦即衬套主体310为具有因外径的差而造成的台阶部310g的柱状。在衬套主体310中,外径ZL1的部分的外周面310f侧形成有衬套止动沟310c,而衬套止动沟310c沿着外周面3101f为圆环状。
在衬套主体310的箭头ZA侧(衬套主体310的外径ZL1′的部分的箭ZA侧)的端面310a设有与衬套主体310成同心,而且为一体,朝向箭头ZA,ZB方向延伸的外径ZL2小于外径ZL1′的嵌合保持圆柱部311。
衬套309系以将衬套主体310中的外径ZL1的部分插入衬套插装部7的衬套插装孔307b,衬套主体310中的外径ZL1′的部分及嵌合保持圆柱部311突出于开口端部307g的外侧,亦即箭头ZA侧的状态设置。衬套插装部307的衬套止动筋307d与衬套309的衬套止动沟310c位于互相对应嵌合的位置。因此,衬套止动筋307d以将其箭头ZD侧的前端侧插入位于嵌合及对应于衬套止动筋307d的位置的衬套止动沟310c的状态嵌合于衬套止动沟310c。
如第27图所示,衬套止动筋307d的箭ZA,ZB方向的宽度大于衬套止动沟310c的箭头ZA,ZB方向的宽度,故衬套止动筋307d以其前端的箭头ZA侧及箭ZB侧的密封部307e,307e处接触于衬套止动沟310c的箭头ZA,ZB两侧的开口端部310e,310e的状态嵌合于衬套止动沟310c。
衬套插装部307的内周面307a在衬套止动筋307d以外之处未接触于衬套309的外周面310f,故在内周面307a与外周面310f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312。亦即套插装部307的内周面307a侧与衬套309之间仅经由衬套止动筋307d与衬套309的外周面310f侧接触,故将衬套309插装于针筒Z100时,容易将衬套309插装于衬套插装部307。而在后述的注射针收容动作时,可轻易将衬套309从套插装部307抽出(但只要可轻易的将衬309插装于衬套插装部307,及从衬套插装部307抽出衬套309,则衬套插装部307的内周面307a中衬套止动筋307d以外的部位与衬套309的外周面310f亦可互相接触)。
衬套主体310的箭头ZB侧的端面310b较衬套插装孔307b与内部空间302a的分界(亦即衬套装配部307的内部与倾斜部306的内部的分界)更靠近箭头ZA侧,而衬套插入孔307b的内部中,较端面310b更靠近箭头ZB侧的空间为孔内空间307h。
衬套插装部307以在衬套插入孔307b设有衬套309的状态下,以衬套插装部307朝向箭头ZC方向膨胀的状态发生弹性变形。亦即衬套插装部307的因弹变形而产生的复原力经由衬套插装部307的衬套止动筋307d传达于衬套309。亦即在衬套止动筋307d与衬套309之间,于两者的接触部位的密封部307e与衬套止动沟310c的开口端部310e之间,有因复原力而产生的一定的密封压力互相作用,而密封部307e与开口端部310e之间成为水密或气密状态。
如第27图所示,在衬套309上设有针插入孔313,针插入孔313在衬套309中的嵌合保持圆柱部311的箭头ZA侧的端面311a形成以轴心ZQ1为中心的圆形开口部313a,并且从端面311a朝向箭头ZB方向延伸。针插入孔313的箭头ZB侧的端部313b到达衬套主体310内部,而端部313b接触于衬套主体310所形成的壁面310d。在针插入孔313中适当的设有针插入孔313的直径朝向箭头ZB方向收缩的倾斜部。
在衬套主体310上以邻接于针插入孔313的箭头ZB侧(第27图的右侧)的状态设有流通孔313c。该流通孔313c以轴心ZQ1为中心形成为直径小于针插入孔313的端部313b的直径的圆柱状。流通孔313c以在衬套310的壁面310d形成圆形开口部的状态连通于针插入孔313。
在衬套主体310上,以连能于流通孔313c的箭头ZB侧的状态设有与轴心ZQ1同心状的垂直于轴心ZQ1,断面为圆形的活塞嵌合孔315。活塞嵌合孔315的箭头ZB侧在衬套主体310的端面310b开口于外部。
活塞嵌合孔315系由箭头ZA侧的嵌合保持部316与箭头ZB侧的导入部317的2个部分构成。嵌合保持部316成为与轴心ZQ1同心的圆柱形状,其箭头ZA侧,ZB侧的两端部分别成为直径朝向箭头ZA方向,ZB方向收缩的倾斜状。嵌合保持部316的箭头ZA侧的端部由流通孔313c连通。
导入部317连通于嵌合保持部316的箭头ZB侧的端部,而导入部317的直径朝向箭头ZB方向扩大。因此,衬套主体310中,由面对嵌合保持部316的壁面316e,及面对导入部317的壁面317a所挟持的部分以嵌合保持部316与导入部317的分界部做为顶点的状态形成朝向轴心ZQ1突出的突出部320。
如第27图所示,针座单元360的注射针321插入衬套309的针插入孔313内,注射针321的前端位于针筒主体302的外部,而从后端部插入针插入孔313,注射针321的后端接触于设在针插入孔313的箭头ZB侧的壁面310d。从注射针321的前端贯穿至后端的媒体流通孔321a与流通孔313c朝向箭头ZA,ZB方向连通。
在针插入孔313内注入填充于注射针321与衬套309之间的粘接剂322。
如第27图所示,针座单元360的衬套固定构件361具有覆盖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可包覆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并将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侧从衬套插装部307的外周面307f侧包覆的形状的固定构件主体361a。亦即固定构件主体361a系由面向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垂直于箭头ZA和ZB方向的反作用力壁部361d、包覆衬套插装部307的外周面307f侧的圆筒状筒部361e、及连通反作用力壁部361d与筒部361e间的连络部361f所构成。在反作用力壁部361d上设有将反作用力壁部361d朝向箭头ZA,ZB方向贯穿的衬垫嵌合孔362。连络部361f形成为愈朝向箭头ZA方向其外径愈缩小的倾斜状。
亦即衬套固定构件361以将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侧附近插入筒部361e内部的针筒插入孔361c状态装配于衬套插装部307,并以将衬套309的嵌合保持圆柱部311贯穿设在反作用力壁部361d的衬套嵌合孔362的状态嵌合于衬套309。
在嵌合保持圆柱部311贯穿衬套嵌合孔362的状态下,于衬套嵌合孔362处,固定构件主体361a与嵌合保持圆柱部311互相朝向箭头ZC,ZD方向压迫,由于该压迫力量,在固定构件主体361a与嵌合保持圆柱部311这间,于衬套嵌合孔362的两者361a,311间的接触部位,有朝向箭头ZA,ZB方向的一定的摩擦力相对的相互作用。
在固定构件主体361a中,于筒部361e的内周面361b侧,沿着内周面361b突设有圆环状的针筒嵌合突起363。针筒嵌合突起363形成位置嵌合并对应于衬套插装部307的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的位置。因此,在固定构件主体361a装配于衬套插装部307的状态下,针筒嵌合突起363的位置与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的位置互相嵌合及对应,而针筒嵌合突起363成为插入及嵌合于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的状态。亦即衬套固定构件361以针筒嵌合突起与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互相嵌合的状态装配于衬套插装部307。
针筒嵌合突起363中,针筒嵌合突起363的最靠近箭头D侧的顶部363a的箭头B侧的部分的侧部363b形成为愈朝向箭头B方向愈朝向箭头ZC方向缓和的倾斜的状态。因此,将衬套固定构件361以推压至衬套插装部307的箭头ZB方向的状态装配时,侧部363b从接触于侧部363b的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等受到朝向箭头ZC方向的力量,使得筒部361e朝向箭头ZC方向有效地膨胀,可顺利的将衬套固定构件361装配于衬套插装部307。
针筒嵌合突起363中,顶部363a的箭头ZA侧的部分的侧部363c为一定形状(在第27图中为垂直于箭头ZA,ZB方向的壁面状)。因此,在针筒嵌合突起363与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互相嵌合的状态下,侧部363c与衬套插装部307在363c,307两者于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处接触的部位,该两者363c,307只能朝向箭头ZA,ZB方向互相施加压力。亦即在针筒嵌合突起363与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互相嵌合后,即使将衬套固定构件361朝向针筒Z100的箭头ZA方向抽拉,因为固定构件主体361a经由针筒嵌合突起363从针筒X100只受到箭头ZB方向的反作用力,故筒部361e不会朝向箭头ZC方向膨胀,针筒嵌合突起363与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的嵌合不会脱离。
如上所述,针座单元360由衬套309、注射针321、衬套固定构件361所构成。针座单元360以连接有柱射针321的衬垫309设在衬套插装孔307b,嵌合于衬套309的衬套固定构件361装配在衬套插装部307的状态连接于针筒Z100。
如第28图所示,注射器301上设有活塞323(第28图为注射器301的模式断面图,但为了说明的方便,活塞323中后述的活塞主体325,外推压板327,内推压板329,衬垫支持部330,及衬垫嵌合部331系表示侧面而非断面)。
活塞323具有朝向箭头ZA,ZB方向延伸的棒状活塞主体325,而活塞主体325系将沿箭头ZA,ZB方向为扁长的长方形板状的2个相同平板部325a以断面成为十字状的状态成一体地交叉形成。平板部325a板面的垂直于箭头ZA,ZB方向的宽度等于主圆筒部303中的止动筋303b的内径。活塞主体325从活塞主体325的箭头ZA侧经由开口端部303a插入主圆筒部303。
在活塞主体325的各平板部325a上,靠近箭头ZA侧的部位,设有从各平板部325a的两侧部朝向活塞主体325的轴心(亦即轴心ZQ1)方向的楔形缺口326。4个缺口326在箭头ZA,ZB方向相互嵌合。
在活塞主体325的箭头ZB侧的端部侧设有与活塞主体325为一体,板面垂直于箭头ZA,ZB方向的圆板状外推压板327。
在活塞主体325的箭头ZA侧的端部侧设有与活塞主体325为一体而且同心、板面垂直于箭头ZA,ZB方向的圆板状内推压板329(因此内推压板329位于主圆筒部303的内部),而内推压板329的直径等于主圆筒部303的内径(因此,内推压板329的直径大于主圆筒部303中的止动筋303b的内径)。
如第27图所示,在内推压板329的箭头ZA侧设有衬垫支持部330。在衬套支持部330设有与内推压板329同心,并朝向箭头ZA,ZB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圆柱部330a。圆柱部330a的直径小于内推压板329的直径。圆柱部330a在内推压板329的箭头ZA侧与内推压板329形成一体。如第27图所示,在圆柱部330a的箭头ZA侧设有与圆柱部330a为一体,与圆柱部330a为同心状地朝向箭头ZA,ZB方向延伸,而且外径等于衬套插装部307的内径的圆柱状插入圆柱部330b。
在插入圆柱部330b的箭头ZA侧设有衬套嵌合部331。在衬套嵌合部331上设有与插入圆柱部330b同心,朝向箭头ZA,ZB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圆柱部331a。圆柱部331a的直径小于插入圆柱部330b的直径,而圆柱部331a系在插入圆柱部330b的箭头ZA侧,与插入圆柱部330b形成一体。在圆柱部330a的箭头ZA侧设有与圆柱部331a为一体,球面331c侧朝向箭头ZA侧,直径大于圆柱部331a的直径的半球状插入部331b。在插入部331b上设有从箭头ZA侧前部朝向箭头ZB侧,沿着球面331c形成的许多条沟332。
圆柱部331a的直径等于设在衬套309的活塞嵌合孔15的分界部319的内径。因此,插入部331b的大小成为可充分插入活塞嵌合孔315的嵌合保持部316的大小。
如第27图所示,衬垫支持部330上支持着由可挠性树脂所构成的衬垫333。衬垫333具有嵌合并插入针筒Z100的主圆筒部303的内部的衬垫主体335。衬垫主体335上设有朝向箭头ZA,ZB方向贯穿衬垫主体335的嵌合孔335a。衬垫支持部330的圆柱部330a,插入圆柱部330b的一部分贯穿嵌合孔235a。亦即衬垫333以将衬垫支持部330贯穿嵌合孔335a的状态嵌合衬垫支持部330,而由于该嵌合被支持于衬垫支持部330。在衬垫主体235的箭头ZB侧的端部设有垂直于箭头ZA,ZB方向的支持面335h。支持面335h接触于内推压板329以便容易由内推压板329受到箭头ZA方向的力量。嵌合孔335a的衬垫333与圆柱部330a之间成为密接状态,亦即水密或气密状态。
在衬垫主体335内侧,以从箭头ZC侧包围嵌合孔335a的状态,并且连通于嵌合孔335a的状态的中空状间隙空间335f(因此,间隙空间335f以衬垫主体335包围其箭头ZA侧,ZB侧及ZC侧,而且箭头ZD侧接触衬垫支持部330的插入圆柱部330b)。在嵌合孔335a中较间隙空间335f更靠近箭头ZA侧的部分,衬垫333与插入圆柱部330b之间互相接触,但未成为密接状态,亦即水密或气密状态。亦即空气或流体可经由嵌合孔335a流通于间隙空间335f与衬垫主体335的箭头ZA侧的外部之间。
衬垫主体335的箭头ZA侧成为倾斜部335b。针筒主体302的倾斜部306内部的形状为其内径朝向箭头ZA方向以一定的比例K1缩小的倾斜状,而倾斜部335b的自然状态下的形状为其外径以大于一定比例K1的一定比例K2缩小的倾斜状。亦即,倾斜部335b在自然状态下的倾斜部335b接触于倾斜部306内部,倾斜部335b的箭头B侧的端部335d接触于倾斜部306内周面306a时,在倾斜部335b的端部335d以外的表面335e(亦即可推压注射媒体的液体推压面)与倾斜部306的内周面306a之间形成余裕空间351。
贯穿嵌合孔335a的衬垫支持部330的插入圆柱部330b的箭头ZA侧的一部分较倾斜部335b更突出于箭头ZA侧。
衬垫333的形状系设定为在衬垫333的倾斜部335b成为自然状态之下,将倾斜部335b的端部335d接触于针筒主体302的倾斜部306内部时,如第27图所示,嵌合该衬套333的衬垫支持部330的插入圆柱部330b插入针筒主体302的衬套插入孔307b内,衬套嵌合部331折插入部331b的球面331c接触面对活塞嵌合孔315的导入部317的壁面317a的状态。
衬垫333的衬垫主体335的外径等于内推压板329的直径,而在衬垫主体335外周侧,设有成为双重的排列于箭头ZA,ZB方向,沿着衬垫主体335外周的圆环状折褶335c。因此,衬垫333以衬垫主体335中的折褶335附近朝向轴心ZQ1方向的方向发生箭头ZD方向的弹性变形缩小的状态插入针筒主体302的主圆筒部303中。亦即,衬垫333与主圆筒部303在折褶335c与内周面303c成为密接状态,而衬垫333与主圆筒部303之间密封成水密状或气密状。
衬垫主体335的外周,亦即形成有折褶335c的一侧的表面成为面向针筒主体302的内周面303c的滑动面335g,而衬垫333在滑动面335g接触于内周面303c。因为内周面303c与滑动面335g为平滑状,故插装着衬垫333的活塞323在主圆筒部303的内部空间302a内可朝向箭头ZA,ZB方向滑动。
以上为将要进行注射动作以前的状态下的注射器301的构造,亦即注射针321与针筒Z100连接时的注射器301的构造。
在被保存状态下,亦即注射针321未与针筒Z100连接的状态下的注射器301的构造如下。
亦即,可保存状态下的注射器301具有针筒Z100,而在针筒Z100上设有插入针筒主体的内部空间302a的活塞323。在保存状态下的注射器301又具有与针筒Z100分离(未连接)的针座单元360。
如第29图所示,在保存状态下的注射器301的针座单元360上装配有保管用帽370。
保管用帽370具有为朝向箭头ZA,ZB方向延伸的筒状帽主体700。帽主体700的箭头ZA侧的端部闭塞,而帽主体700的箭头ZB侧的端部开口。在帽主体700内部设有从箭ZA侧的端部朝向箭头ZB方向延伸的筒状针保存空间370a。针保存空间370a的箭头ZB侧设有连结于针保存空间370a,可插入针座单元360的固定构件主体361a的固定构件插入空间370b。固定构件插入空间307b的箭头ZB侧端部以在帽主体700形成开口部370c的状态开口于外部。该开口部370c使帽主体700的箭头ZB侧的端部成为开口状。
上述保管用帽370以将注射针321的前端插入保管用帽370的针保存空间370a的状态,及将固定构件主体361a插入保管用帽370的固定构件插入空间370b的状态装配在针座单元360上。
在装配状态下,固定构件插入空间370b的帽主体700与固定构件主体361a之间以朝向箭头ZC,ZD方向施加一定压力的状态互相密接。在针保存空间370a内,注射针321的前端未接触帽主体700。
因为固定构件插入空间370b成为对应于固定构件主体361a的形状,故插入固定构件插入空间370内的状态下的固定构件主体3561a之中,连络部361f接触于帽主体700的固定构件插入空间370b侧的表面中,对应于连络部361f的接触表面370d。
以上为保存状态下,亦即注射针321与针筒Z100未连接的状态下的注射器301的构造。
如上所述,衬套309与衬套固定构件361之间因为嵌合保持圆柱部311贯穿衬套嵌合孔362而嵌合而互相固定。帽主体700与衬套固定构件361之间亦互相固定,因此,衬套309,衬套固定构件361,保管用帽370三者互相固定。在保存状态下的注射器301中,衬套309与衬套固定构件61以将注射针321插入保管用帽370的状态,而且衬套309,衬套固定构件361,保管用帽370不会意外的分离的状态下装配于保管用帽370,故可进行安全的针座单元360的保存管理。
以上为刚要进行注射动作前的状态的注射器301及保存状态下的注射器301的构造。以下将保存状态下的注射器301形成为将要进行注射动作前的状态,亦即使用状态使用,而且使用后废弃时的动作。
首先未图示的执行注射者选择保存状态下的注射器301中,装配具有适合于注射的长度及直径的注射针321的装配有保管用帽370的针座单元360,将的连接于插装着活塞323的针筒Z100。在连接时,系将针座单元360的衬套309的端310b侧,及衬套固定构件361的针筒插入孔361c的箭头ZB侧,亦即开口端部361g嵌合于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后,将保管用帽370及针座单元360沿着针筒Z100侧推压于箭头ZB方向。因为保管用帽370的内侧的接触面370d与衬套固定构件361的连络部361f以可朝向箭头ZA,ZB方向互相施加应力的状态接触,而衬套固定构件361的反作用力壁部361d与衬套309的端面310a可朝向箭头ZA,ZB方向互相施加应力的状态接触(或靠近),故将保管用帽370推压至箭头ZB方向时,衬套固定构件361及衬套309经由保管用帽370被推压于箭头ZB方向。
衬套主体310的外径ZL1小于包含开口端部307g在内的衬套插装部307的内径,故可将衬套主体310朝向箭头ZB方向插入衬套插装孔307b内。继续插入后,衬套主体310的外周侧抵接于衬套插装部307内侧的衬套止动筋307d。衬套插装部307在衬套止动筋307d部位的内径小于衬套主体的外径,故衬套止动筋307d的箭头ZA侧的侧部抵接于衬套主体。然而,因为衬套止动筋307d的断面为圆弧状,故衬套主体的端面附近对侧部施加推压力,该推压力沿着断面的圆弧形状成为使衬套插装部307朝向箭头ZC方向发生膨胀变形的力产生作用,故衬套插装部307以使其内径扩大的状态发生膨胀变形。由于该膨胀变形,可顺利的进行插入。继续插入后,衬套止动筋307d的位置与衬套止动沟310c的箭头ZA,ZB方向的位置互相嵌合。由于该嵌合,衬套止动筋307d与衬套止动沟310c互相嵌合。由于该嵌合,可将衬套309插装于衬套插装部307。
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侧从衬套固定构件361的开口端部361g插入针筒插入孔361c中。固定构件主体361a的筒部361e的内径在针筒嵌合突起363的部位变成小于衬套插装部307的外径,故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附近接触于针筒嵌合突起363的侧面363b。然而,如上所述,侧部363b愈朝向箭头ZB方向愈缓慢的倾斜于箭头ZC方向,故侧部363b从接触于该侧部363b的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等受到箭头ZC方向的力量。亦即该箭头ZC方向的力量使筒部361e有效地朝向箭头ZC方向膨胀,故可顺利的将衬套插装部307插入衬套固定构件361。继续推压衬套固定构件361后,衬套插装部307更插入针筒插入孔361c中,使得针筒嵌合突起363的位置与衬套插装部307的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的箭头ZA,ZB方向的位置互相嵌合。由于该嵌合,针筒嵌合突起363与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互相嵌合。由于该嵌合,衬套固定构件361被装配在针筒Z100上。
如上所述,将衬套309插装于衬套插装部307,将衬套固定构件361装配于针筒Z100上后,即可将针座单元360连接于针筒Z100上。
连接的后,固定针筒Z100而将保管用帽370朝向箭头ZA方向抽出。此时,在帽主体700与固定构件主体361a的间,对一定压力的摩擦力朝向箭头ZA,ZB方向以拉住700,361a两者的状态发生作用,但如上所述,因为固定构件主体361a与针筒Z100经由针筒嵌合突起363固定,故仅有保管用帽370以脱离衬套固定构件361的状态被抽出。如此,注射器1成为注射针321与针筒Z100互相连接的状态,亦即将要使用前的状态。
然后,使用注射器301。亦即将注射器301的注射针321插入在未图示的药瓶的注射媒体352中,将活塞323朝向针筒主体302的箭头ZB方向抽拉,利用压差使药瓶中的注射媒体352通过注射针321的媒体流通孔321a,衬套309的流通孔313c,及活塞嵌合孔315流入衬套插装部307的孔内空间307h,及针筒主体302的内部空间302a中较活塞323更靠近注射针321侧的媒体保持空间352内,将注射媒体353填充于注射器301内。
在填充注射媒体352时,衬套309受到因外部与媒体保持空间353的间的压差而产生的箭头ZB方向的压差压力。但因为衬套插装部307所具有的箭头Z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即使受到可预期的最大差压,衬套309与衬套插装部307的间的箭头ZA侧,ZB侧的各密封部307e与各开口端部310e的间的密封不会剥离。
填充注射媒体352后,将注射器301的注射针321插入未图示的患者的体内。
然后,将活塞323的外推压板327朝向箭头ZA方向推压,使活塞323朝向针筒主体302的箭头ZA方向移动。此时,媒体保持空间352内的注射媒体353被加压,经由衬套309的活塞嵌合孔315,及流通孔313c,注射针321媒体流通孔321a流入未图示的患者体内。
继续加压注射媒体352时,衬套309从邻接于注射媒体352的衬套309的端面310b侧受到因注射媒体352的压力所产生的箭头ZA方向的作用力。因为衬套插装307所具有的箭头Z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即使受到可预期的最大作用力时,在衬套309与衬套插装307间的箭头ZA侧,ZB侧的各密封部307e与各开口端部310e间的密封不会剥离。
将一定量的注射媒体352注入患者体内后,衬垫333的倾斜335b的端部335d接触于针筒332的倾斜部306的内部,活塞323的衬套嵌合部331的插入部331b如第27图所示的将活塞323推动至衬套309的活塞嵌合孔315接触于导入孔317的壁面317a位置,亦即图中的注射终了位置ZP2后,将全部注射器301抽拉至未图示的患者的箭头ZB方向,将注射针321从患者体内抽出。
抽出注射针321后,进行如下的注射针收容动作。
进行注射针的收容动作时,先进行活塞323与衬套309的嵌合动作。
亦即,以手指将活塞323的外推压板327继续推压至箭头ZA方向,将活塞主体325推压至箭头ZA方向,将衬垫支持部330的插入圆柱部330b,及衬套嵌合部331送出至衬套插装孔307中的箭头ZA方向。
将要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的前,活塞323位于使自然状态下的倾斜部335b对应于倾斜部306内部的位置,而倾斜部335b的箭头ZB侧的端部335D接触于倾斜部306的内周面306a,在倾斜部335b的端部335d以外的表面335e与倾斜部306的内周面306a的间形成余裕空间351。因此,由于活塞主体325的箭头ZA方向的推压,衬垫333上从抵接于倾斜部306的端部335d附近ZB侧的部分朝向箭头ZB,ZD方向被压缩,其他部分以表面335e接近倾斜部306的状态利用余裕空间351被推出于箭头ZA方向。因此衬垫333的弹性压缩量由余裕空间35尽量的减轻,故只要以极小力量即可操作活塞323。
因为衬垫主体335内部形成有间隙空间335f,故当衬垫主体335被弹性压缩时,该间隙空间335f亦与衬垫主体335一起被压小。因此衬垫333的弹性压缩量减轻相当于间隙空间335f的份量,故只要以极小的力量即可操作活塞323。
在将要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的前,如第27图所示,形成于衬套309的端面310b与活塞323侧的插入圆柱部330b的间的孔内空间307h(亦即媒体保持空间353)及余裕空间351(亦即媒体保持空间353)内充满着残留的注射媒体352。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而将活塞323朝向箭头ZA方向推动后,残留的注射媒体352被加压。然而,因为插入部331b设有许多沟332,即使插入部331b与壁面317a互相接触时,沟323仍不会被闭塞。因此,即使插入部331b与壁面317a互相接触时,孔内空间307h或余裕空间351侧与嵌合保持部316侧经由各沟332连通,孔内空间307h或余裕空间351内的被加压的残留注射媒体352经由各沟332流动至嵌合保持部316侧(因为插入圆柱部330b与衬套插装部307的间未成为水密状,故余裕空间351内的注射媒体352可通过插入圆柱部330b与衬套插装部307的间流动至孔内空间307h),再经由流通孔313c,注射针321的媒体流通孔321a排出于外部。亦即开始注射针收容动作使活塞323朝向箭头ZA方向移动时,孔内空间307h或余裕空间351内残留而且被加压的注射媒体352适当的被排出于外部,其压力不会上升,故活塞323不会受到因残留的注射媒体352的压力而产生的阻力,只要以极小的力量即可将活塞323推压至箭头ZA方向。
然后,使衬套333发生弹性缩小,将衬垫支持部330的插入圆柱部330b及衬套嵌合部331在衬套插装孔307b中朝向箭头ZA方向推压,使衬套嵌合部331的插入部331b从活塞嵌合孔315的导入部317朝向嵌合保持部316的箭头ZA方向移动。
亦即将活塞323朝向箭头ZA方向推压后,插入部331b被推压于导入部317的壁面317a上。然而,因为插入部331b的箭头ZA侧成为球面331c,故插入部331b为垂直于轴心ZQ1的断面朝向箭头ZA方向缩小的状态,故插入部331b在球面331c处被推压于壁面317a。导入部317亦为其内部朝向箭头ZA方向缩小的倾斜状。因此,将插入部331b在导入部317推压于箭头ZA方向,即可使因施加于插入部331b与形成壁面317a的突出部320间的推压而产生的应力,使插入部331b以使其垂直于轴心ZQ1的断面积发生弹性缩小的状态,使突出部320以使导入部317的内部朝向箭头ZC方向发生弹性扩大的状态,分别有效地发生作用。最后,垂直于插入部331b的轴心ZQ1的断面积缩小,导入部317的内部朝向箭头ZC方向扩大使得被推压于箭头ZA方向的插入部331b在导入部317朝向箭头ZA方向移动。
继续将活塞323朝向箭头ZA方向推压使插入部331b在导入部317朝向箭头ZA方向,以使插入部331b从其箭头ZA侧通过导入部317与嵌合保持部316的分界部319的状态朝向嵌合保持部316侧移动,将插入部331b完全插入该嵌合保持部316,然后停止活塞323的推压。插入部331完全插入嵌合保持部316后,衬套嵌合部331与活塞嵌合孔315互相嵌合,完成活塞323与衬套309的嵌合动作。
因为箭头ZA方向的推压力施加于插入部331b,箭头ZA方向的推压力亦施加于衬套309。然而,衬套309经由衬套插装部307的衬套止动筋307d,及经由针筒主体302由支持该针筒主体302的手支持于箭头ZB方向,或即使未经由衬套止动筋307d支持,衬套309的端部310a被衬套固定构件361的反作用力壁部361d支持,衬套固定构件361以经由针筒嵌合突起363支持于衬套插装部307的状态,由支持针筒主体302的手支持于箭头ZB方向。其理由为,当针筒嵌合突起363与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互相嵌合时,侧部363c与衬套插装部307可在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的363c,370两者的接触部位,由两者363c,307只朝向箭头ZA方向,ZB方向互相施加力量。故即使衬套固定构件361从衬套309受到箭头ZA方向的推压力而朝向针筒Z100的箭头ZA方向被抽拉,固定构件主体361a经由针筒嵌合突起363从针筒Z100只受到箭头ZB方向的反作用力,故筒部316e不会朝向箭头ZC方向膨胀,针筒嵌合突起363与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的嵌合不会脱落,因此,衬套309所产生的推压力可经由衬套固定构件361完全的传至针筒Z100。
因此,衬套309即使受到箭头ZA方向的推压力,仍不会朝向箭头ZA方向移动,衬套309不会从衬套插装部307朝向箭头ZA方向脱出。
然后,以一定的力量将活塞323朝向针筒主体302的箭头ZB方向抽拉。亦即活塞323,衬套嵌合部331的插入部331b受到一定的抽拉力所产生的箭头ZB方向的作用力。然而因为衬套插装部304所具有的箭头ZD方向的复原力被设定为一定大小,故受到一定的抽拉力所产生的箭头ZB方向的作用力时,衬套309与衬套插装部307间的箭头ZA侧,及箭头ZB侧的各密封部307e与各开口端部310e间的密封剥离,故衬套止动筋307d与衬套止动沟310c的嵌合被解除。
衬套固定构件361与衬套309以嵌合保持圆柱部311,贯穿衬套固定构件361的状态嵌合,而且两者311,361间受到箭头ZC,ZD方向的一定的压力,由于该压力,箭头ZA,ZB方向的一定的摩擦力以拉住311,361两者的状态施加于311,361两者之间,然而,因为抽拉衬套309时的一定的抽拉力的大小大于一定的摩擦力,故嵌合保持圆柱部311与衬套固定构件361的嵌合以嵌合保持圆筒部311脱离衬套固定件361的状态被解除。
使衬套止动筋307d与衬套止动沟310c的嵌合,及嵌合保持圆柱部311与衬套固定构件361的嵌合解除,同时使衬套309继续朝向箭头ZB方向前进,抽拉至衬套309完全从衬套插装孔307b朝向箭头ZB方向脱出为止。
此时,因为衬套309与衬套插装孔307b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312,故衬套309与衬套插装部307仅经由衬套止动筋307d部分接触,其抽拉动作在衬套止动筋307d与衬套止动沟310e的嵌合解除以后,只要以极小的力量即可轻易的进行。
继续抽拉活塞323,使插入衬套309的箭头ZA侧的注射针321从衬套固定构件361的衬套嵌合孔362,及衬套插装部307的开口端部307g插入衬套插装孔307b的箭头ZB方向,继续朝向箭头ZB方向插入主圆筒部303的内部空间302a内,以注射针321的前端完全插入内部空间302a内的状态将活塞323朝向箭头ZB方向抽拉。
继续抽拉活塞323至内推压板329接触于针筒主体302的主圆筒部303的止动筋303b的位置后,停止活塞323的抽拉。
此时,活塞主体325的缺口326被定位于针筒主体302的开口的端部303a附近。然后,将箭头ZC方向的力量施加于活塞323。施加箭头ZC方向的力量于针筒主体302的活塞323后,活塞主体325在其构造上抗弯折应力较弱的缺口326处折断,使活塞主体325以缺口326为分界分离成箭头ZA侧部分与箭头ZB侧部分。
然后,将折断的针筒主体302侧的部分与活塞323的外推压板327的部分废弃。因为注射针321以被保持于残留的活塞323前端部的状态完全的被收容于针筒主体302的内部空间302a,故不会被注射针321刺伤手指等而发生二次感染,可进行安全的废弃处理。如此完成注射针收容动作,及注射器301的使用,使用后的废弃处理等全部动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针座单元360的衬套固定构件361上,对针筒固定装置形成有突条状针筒嵌合突起363,而在针筒Z100的衬套插装部7上形成有沟状的衬套固定构件嵌合沟307c做为对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嵌合装置。然而,对针筒固定装置与对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嵌合装置只要形成为可互相嵌合的状态即可。例如可将对针筒固定装置形成为沟状,将对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嵌合装置形成为突条状,或将对针筒固定装置,对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嵌合装置形成为螺栓状,以便使针筒固定装置与对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嵌合装置互相螺合。
以上根据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实施例的限制,可在不超越其要旨的范围内变更化。

Claims (35)

1.一种注射器用的衬套,主要具有装配着可滑动自如的活塞的针筒主体,在针筒主体前端形成筒状的衬套插装孔,可装卸自如地插装于衬套插装孔内,其特征为:衬套具有插入衬套插装孔内,而且可从衬套插装孔抽出至针筒主体内的筒状衬套主体,在衬套主体上形成可嵌合于衬套插装孔的被保持部,在衬套主体的一端设置朝向衬套主体的轴心方向,可插入注射针的针插入孔,在衬套主体上设置将针插入孔与针筒主体内朝向轴心方向连通的流通孔,在衬套主体的另一端设置可嵌合于活塞的衬套侧嵌合装置,在衬套主体上设置可接触于衬套插装孔内面,外径朝向衬套主体的一端侧收缩的环状密封倾斜部。
2.一种衬套的连接构造,主要将器射器用衬套可装卸自如的连接于具备前端设有衬套插装孔的针筒主体的针筒,其特征为:将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的衬套的衬套主体可装卸自如地插入衬套插装孔内,又可从衬套插装孔抽出至针筒主体内,在衬套插装孔内设置内径朝向针筒主体的前端侧收缩的环状插装倾斜部,并且设置衬套主体的密封倾斜部使其以一定的密封压力接触插装倾斜部,在衬套插装孔的内周面设置可与衬套主体的被保持嵌合自如,使衬套主体以一定的保持力任意的被保持或被解除的保持部。
3.一种注射器,其特征为:具有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的连接构造的针筒及衬套,在针筒主体上设置可朝向针筒主体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将针筒主体的内部朝向轴方向闭塞的活塞,在活塞上设置面向衬套侧嵌合装置,可嵌合于衬套的衬套侧嵌合装置的活塞侧嵌合装置,在衬套的针插入孔内设置注射针。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的注射器,其中活塞的活塞主体可在操作部与药液推压部之间折断分离。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的注射器,其中在针筒主体上设置可防止活塞的药液推压部脱出针筒主体的活塞止动部。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的注射器,其中在活塞的活塞主体上形成有折断分离用缺口。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的注射器,其中在活塞的活塞主体上形成有折断分离用缺口。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的注射器,其中缺口系设在当活塞接触于活塞止动器时,位于针筒主体的端部的位置。
9.一种注射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为:在装配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的注射器时,将衬套从针筒主体的活塞装配侧插入衬套插装孔内,将衬套设置成使该衬套的密封倾斜部与衬套插装孔的插装倾斜部互相密封接触,并且使衬套的被保持部与衬套插装孔的被保持部互相嵌合的状态,并将活塞插入针筒内。
10.一种注射器,其特征为:具有内部形成液体保持空间,将衬套可装卸自如的插装于针筒,将注射针接合于背向衬套的液体保持空间的一侧,在衬套上设置连通于注射针的液体流通孔的连通空间,在衬套的在面对针筒的液体保持空间的端部形成开口部的衬套侧嵌合装置,在针筒上设置可朝向针筒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并将针筒内部朝向轴方向闭塞的活塞,在活塞上设置面对衬套的衬套侧嵌合装置,可插入并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的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侧嵌合装置上设置当活塞侧嵌合装置抵接于衬套时,连通该连通空间与液体保持空间的第1旁路装置。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的注射器,其中第1旁路装置系沿着活塞侧嵌合装置表面形成的沟。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的注射器,其中第1旁路装置系设在活塞侧嵌合装置的孔。
13.一种注射器,其特征为:具有内部形成有液体保持空间的筒状针筒,在针筒上插装可装卸自如的衬套,将注射针接合于背向衬套的液体保持空间的一侧,在衬套上以形成连通于注射针的液体流通孔的连通空间的状态设置在面对衬套的针筒液体保持空间的端部形成开口部的衬套侧嵌合装置,在衬套上形成连通液体保持空间与连通空间的第2旁路装置,在针筒上设置可朝向针筒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将针筒内部朝向轴方向闭塞的活塞,在活塞上设置面对衬套的衬套侧嵌合装置,可插入并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的活塞侧嵌合装置。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的注射器,其中第2旁路装置为沿着衬套侧嵌合装置表面形成的沟。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的注射器,其中第2旁路装置为设在衬套上的孔。
16.一种活塞,主要使用于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的注射器,其特征为;该活塞具有活塞主体,在活塞主体前端侧设置可将针筒内部朝向轴方向闭塞,而且可在针筒内部朝向轴方向滑动的推压部,在推压部前端设置可插入并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的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侧嵌合装置上形成当活塞侧嵌合装置接触于衬套时,将连通空间与液体保持空间连通的第1旁路装置。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的活塞,其中第1旁路装置沿着活塞侧嵌合装置表面形成的沟。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的活塞,其中第1旁路装置为设在活塞侧嵌合装置的孔。
19.一种衬套,主要插装于注射器用针筒内使用,其特征为:具有可装卸自如的插装于针筒的衬套主体,在衬套主体的一端设置朝向衬套主体的轴心方向,并可插入注射针的针插入部,在衬套主体上,以形成连通于针插入部的连通空间的状态形成在衬套主体的另一端具有开口部的衬套侧嵌合装置,在衬套主体上形成当衬套本体插装于针筒时,将针筒内部的液体保持空间与连通空间连通的第2旁路装置。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的衬套,其中第2旁路装置为沿着衬套侧嵌合装置表面形成的沟。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的衬套,其中第2旁路装置为设在衬套主体上的孔。
22.一种注射器,其特征为:具有筒部,在筒部前端以在筒部与衬套插装部之间形成连络部的状态设置内径小于筒部内径的筒状衬套插装部,将衬套可装卸自如的插装于衬套插装部,将注射针接合于背向衬套的筒部的一侧,在面对衬套的筒部的一侧设置衬套侧嵌合装置,在筒部上以插入筒部内部的状态设置活塞主体,在活塞主体上设置可插入并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并面对衬套的衬套侧嵌合装置的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主体上设置与活塞主体一起朝向筒部的轴方向滑动,而且闭塞装置将筒部的内部朝向轴方向闭塞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闭塞装置,在闭塞装置上形成因闭塞装置朝向轴方向的移动而可接触于连络部的止动部,在闭塞装置上设置当止动部与连络部接触时,可在推出部与连络部之间形成间隙空间的推出部。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的注射器所使用的活塞,其中活塞具有活塞主体,在活塞主体前端设置可插入并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的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主体上设置可与活塞主体一起朝向筒部的轴方向滑动,将闭塞装置朝向筒部内部的轴方向的由弹性材料制成的闭塞装置,在闭塞装置上形成因闭塞装置朝向筒部的轴方向移动而可接触于连络部的止动部,在闭塞装置上形成当止动部接触于连络部时,可在推出部与连络部之间形成间隙空间。
24.一种注射器,其特征为:具有内部形成有液体保持空间的筒状针筒,在针筒上可装卸自如插装衬套,将注射针接于背向衬套的液体保持空间的一侧,在面对衬套的液体保持空间的一侧设置衬套侧嵌合装置,在针筒上以插入针筒内部的状态设置活塞主体,在活塞主体上以面对衬套的衬套侧嵌合装置的状态设置可插入并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的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主体上设置闭塞构件将针筒内部朝向轴方向闭塞,而且与活塞主体一起朝向针筒的轴方向移动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闭塞构件,在闭塞构件内侧形成变形促进空间。
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的注射器,其中变形促进空间形成为中空状。
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的注射器,其中变形促进空间内填充较闭塞构件更软质的软质材料。
27.一种活塞,主要使用于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的注射器,其特征为:该活塞具有活塞主体,在活塞主体前端设置可插入及嵌合于衬套侧嵌合装置的活塞侧嵌合装置,在活塞主体上设置闭塞构可将针筒内部朝向轴方向闭塞,而且可与活塞主体一起朝向针筒的轴方向移动的由弹性材料制成的闭塞构件,在闭塞构件内部形成变形促进空间。
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的活塞,其中变形促进空间系为中空状。
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的活塞,其中变形促进空间内填充较闭塞构件更软质的软质材料。
30.一种注射器的闭塞构件,其特征为:具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主体,在本体周围形成对针筒滑动面,在主体的一端形成液体推压面,在主体的另一端形成支持面,在主体上形成活塞嵌合插入空间,在活塞嵌合插入空间与针筒滑动之间形成变形促进空间。
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的闭塞构件,其中变形促进空间系为中空状。
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的闭塞构件,其中在变形促进空间内填充较主体更软质的软质材料。
33.一种针座单元,其特征为:具有柱状的衬套主体,在衬套主体的一端形成接触端部,在衬套主体的接触端部侧设置外径小于衬套主体的外径的嵌合保持部,将注射针连接于嵌合保持部,在活塞主体上,与上一端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活塞嵌合装置,在衬套本体外周面形成环状的对针筒嵌合装置,在嵌合保持部以嵌合保持部可插脱自如的插入并嵌合于衬套嵌合孔内的状态设置形成有衬套嵌合孔的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在反作用力固定构件上形成对针筒固定装置。
34.一种针筒,其特征为:具有筒状针筒主体,在针筒主体的前端形成经由衬套导入开口部形成为筒状的衬套插装部,在衬套插装部的外周面侧形成对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嵌合装置,在衬套插装部的内周面形成环状的对衬套嵌合装置。
35.一种针座单元与针筒的连接构造,主要用来连接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的针座单元与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的针筒,其特征为:在衬套插装部内部以衬套主体的抵接端部背向针筒主体,而且衬套主体的对针筒嵌合装置与衬套插装部的对衬套嵌合装置可互相嵌合及解除嵌合状态插装衬套主体,在衬套插装部外周面以衬套插装部的对反作用力固定构件嵌合装置与反作用力固定构件的对针筒固定装置互相嵌合的状态装配反作用力固定构件。
CN 94119308 1994-12-13 1994-12-13 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 Pending CN11246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4119308 CN1124661A (zh) 1994-12-13 1994-12-13 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4119308 CN1124661A (zh) 1994-12-13 1994-12-13 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661A true CN1124661A (zh) 1996-06-19

Family

ID=5039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4119308 Pending CN1124661A (zh) 1994-12-13 1994-12-13 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661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9614A (zh) * 2010-07-22 2013-05-01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带有可回缩式针的双室注射器
CN104998325A (zh) * 2015-07-20 2015-10-28 苏州百利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防污染无菌注射器
CN106554901A (zh) * 2015-09-30 2017-04-05 精专生医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萃取核酸的机台及配合其使用的针筒
CN106573269A (zh) * 2014-07-30 2017-04-19 武藏工业株式会社 注射器装卸机构及具备该机构的装置
CN110325233A (zh) * 2016-11-01 2019-10-11 科利登医疗系统公司 安全注射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9614A (zh) * 2010-07-22 2013-05-01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带有可回缩式针的双室注射器
CN103079614B (zh) * 2010-07-22 2015-06-17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带有可回缩式针的双室注射器
CN106573269A (zh) * 2014-07-30 2017-04-19 武藏工业株式会社 注射器装卸机构及具备该机构的装置
CN106573269B (zh) * 2014-07-30 2019-05-14 武藏工业株式会社 注射器装卸机构及具备该机构的装置
CN104998325A (zh) * 2015-07-20 2015-10-28 苏州百利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防污染无菌注射器
CN106554901A (zh) * 2015-09-30 2017-04-05 精专生医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萃取核酸的机台及配合其使用的针筒
CN110325233A (zh) * 2016-11-01 2019-10-11 科利登医疗系统公司 安全注射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6781C (zh) 防护器及留置针组合体
CN1660604A (zh) 具有防干燥单元的滑动型书写器具
CN1231595C (zh) 通过分子伴侣的共分泌制备天然折叠的和分泌的蛋白质的方法
CN1080689C (zh) 带有泡沫喷出泵的容器
CN1244801A (zh) 用于糖尿病的磺酰脲类-格列酮类协同联合给药
CN1863566A (zh) 片状输液装置
CN101048105A (zh) 刺血针以及具有其的刺血针装置
CN1124661A (zh) 注射器及注射器的装配方法
CN1376585A (zh) 液体容器、用于液体容器的弹性件和记录设备
CN1989963A (zh) 药用组合物
CN1060217A (zh) 注射器用阀
CN1083475A (zh) 乙酸衍生物
CN1314806C (zh) 小型化抗eb病毒肿瘤多肽及其应用与制备方法
CN1311423C (zh) 利用多语言字典执行语音识别的系统和方法
CN1643149A (zh) 高效表达两种不同类型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杂合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
CN1942211A (zh) 带接合器的注射器和注射器用接合器以及注射器
CN1218413A (zh) 压板泵(platen pump)
CN1192037C (zh) 用于由大肠杆菌向培养基中分泌来制备Leu-水蛭素的信号序列
CN1071333C (zh) 喹啉衍生物
CN1730491A (zh) 猫ω干扰素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934250A (zh) 新的醇脱氢酶
CN1966678A (zh) 突变的木糖异构酶及其基因和用途
CN1337263A (zh) 一种补肾壮阳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765931A (zh) Glp-1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途
CN1276920C (zh)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以及包含该衍生物的药物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