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5000A - 相位变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相位变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5000A
CN112425000A CN201980046624.8A CN201980046624A CN112425000A CN 112425000 A CN112425000 A CN 112425000A CN 201980046624 A CN201980046624 A CN 201980046624A CN 112425000 A CN112425000 A CN 1124250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moving
fixed
segment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66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声满
韩龙熙
邵盛焕
朴大明
卢海睿
赵教镇
徐昌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MW Inc
Original Assignee
KMW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MW Inc filed Critical KMW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425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50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01Q3/3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with variabl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4Strip lin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mechanical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相位变换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相位变换装置,包括:细长型固定基板部,其包括一面形成有电路图案的至少一个固定电路基板;引导支架,其围绕所述固定基板部且固定于所述固定基板部;以及至少一个移动基板部,其布置于所述引导支架与所述固定基板部的至少一面之间且被所述引导支架引导,而且包括至少一个移动电路基板,其形成有与所述固定电路基板上的电路图案耦合的导电长条。

Description

相位变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相位变换装置。
背景技术
该部分记载的内容仅用于提供本发明实施例的背景信息,并不构成现有技术。
天线在水平波束覆盖范围最为有效,但是,由于干涉或者损失,有些情况需要以预定角度倾斜地设计。此时,将天线机械地设置成向下倾斜,但由于作业人员需要访问现场而且作业过程中需要切断电源等诸多因素,设置过程十分麻烦。为了克服这种麻烦,将使用电气波束倾斜的方式而非如上所述的机械波束倾斜的方式。
电气波束倾斜的方式是基于多路移相器(Multi Line Phase Shifter,MLPS)的方式。电气波束倾斜的方式是一种用于变换垂直布置的各天线辐射元件中施加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的方式。关于电气波束倾斜方式的技术可列举美国专利号第6864837号等。
另外,为了实现电气波束倾斜,通常需要具有相位变换装置。相位变换装置用于相位阵列天线(phase array antenna)的波束控制在内的各种领域以使RF模拟信号处理端执行相位调制功能。相位变换装置的原理是通过适当地延迟输入信号使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间产生相位差,可通过改变传输线路的物理长度的方法和改变传输线路内的信号传递速度的方法等来实现。
与这种相位变换装置有关的技术可例举美国公开专利第2005/94号,其公开了具有一个输入端口和五双输出端口的固定基板部及具有可变长条的移动电路基板。只是,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采用只在相位变换装置的一面设置固定基板部和移动电路基板的结构,因此空间利用受到限制。此外,由于突出部的反复摩擦导致移动设备的耐久性变差,而且由于狭槽长度的局限性导致很难对移动范围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最近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或者中继站中广泛使用的天线多数情况下是用于提供各种频带服务的多频带天线。这种多频带天线需要分别对多频带频率的相位进行调整。为此,需要增加相位变换装置的数量,进而发生空间受限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正在使用增加天线内部空间中相位变换装置的使用空间的方法,但由于此出现了天线构件的空间相对变小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于结构简单可实现小型化、轻量化的相位变换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天线内部占用较小的空间从而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相位变换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维修及重新组装的相位变换装置。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相位变换装置,其包括:细长型固定基板部,其包括一面形成有电路图案的至少一个固定电路基板;引导支架,其围绕所述固定基板部且固定于所述固定基板部;以及至少一个移动基板部,其布置于所述引导支架与所述固定基板部的至少一面之间且被所述引导支架引导,而且包括至少一个移动电路基板,其形成有与所述固定电路基板上的电路图案耦合的导电长条。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的(a)是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移动基板部的构件的立体图。
图4的(b)是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移动基板部的构件及结合关系的底面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固定基板部的俯视图及移动基板部的仰视图。
图6的(a)是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引导支架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6的(b)是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引导支架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标注附图标记时,即使相同组成要素在不同的附图中出现,也尽可能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通篇说明书中,如果认为对相关已知的组成要素和功能的具体说明可能会导致本发明主题不清楚,则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组成要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第一、第二、i、ii、(a)、(b)等术语。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区分相应组成要素与其他组成要素,并非限定其本质、次序或顺序等。贯穿说明书全文,如果一组成要素“包括”、“具备”另一组成要素,如果没有特殊地相反记载,可理解为一组成要素还包括另一组成要素,而非理解为一组成要素排斥另一组成要素。
本发明中,将图1的x轴方向设定为水平方向,将y轴方向设定垂直方向,将z轴方向设定为高度方向。另外,为了以固定基板部100为基准进行说明,将宽度方向与水平方向且将长度方向与垂直方向等同使用。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立体图。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包括固定基板部100、移动基板部200及引导支架300。
此外,可包括夹持具400,其用于连接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与外部装置。
固定基板部100包括电路图案111,其作为天线信号的信号移动路径使用。固定基板部100包括至少一个端口,通过端口可与天线电缆连接。形成于固定基板部100的电路图案111从天线电缆接收天线信号,并提供天线信号的移动路径。
移动基板部200形成于固定基板部100的一面或者另一面上。通过引导支架300可防止移动基板部200的位置脱离。此外,移动基板部200被引导支架300引导并可沿着固定基板部100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基板部200在固定基板部100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可改变移动基板部200在固定基板部100上的位置。由此,移动基板部200对固定基板部100的相对布置将发生变化,如后面所述,从而可改变天线信号的移动路径的形态或者长度。如上,随着天线信号的移动路径的变化天线信号的相位将发生变化。
移动基板部200接触固定基板部100的方式可以是移动基板部200的一面与形成于固定基板部100的电路图案111进行面对面接触的面接触方式。上述面接触方式,相比于球状等构件与电路图案111进行接触的点接触方式,式固定基板部100和移动基板部200相对损失较小。
另外,移动基板部200可形成在固定基板部100的两面。这可通过使引导支架300位于固定基板部100的两面以防止移动基板部200在移动基板部200的外侧发生位置脱离来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移动基板部200形成于固定基板部100的两面的结构,从而具有在固定基板部100的两面可进行天线信号的相位变换的结构。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可在固定基板部100的两面进行相位变换,相比于只在电路基板的一面进行相位变换的结构,装置占用的体积小,空间利用率显著提高。
在固定基板部100周边可布置至少一个引导支架300,引导支架300固定于固定基板部100。移动基板部200布置于引导支架300与固定基板部100之间,通过引导支架300可防止位置脱离。
此外,引导支架300引导移动基板部200,移动基板部200基于引导支架300可在指定区域沿着固定基板部100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特别是,引导支架300如后面所述,具有导轨结构且能够顺畅地引导移动基板部200,从而可减少固定基板部100和移动基板部200的表面损伤。
引导支架300可由至少一个分段构成,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两个分段具有可分离和结合的结构。通过采用可轻松地分离和结合引导支架300的结构,从而可轻松地分离并拆分被引导支架300束缚的移动基板部200和固定基板部100。即,根据本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由于采用容易分离或者拆分的结构,因此便于维修和重新组装。
夹持具400可起到将根据本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与外部结构结合的媒介的作用。夹持具400的一侧固定于固定基板部100,另一侧形成有结合孔,从而可与天线外部装置连接。可通过夹持具400上形成的结合孔直接结合外部装置与根据本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或者可通过螺栓等结合组件进行结合。
另外,夹持具400具有靠近移动基板部200且挂在移动基板部200的突块,因此可防止移动基板部200的位置脱离。此时,可通过引导支架300和夹持具400对移动基板部200的位置进行双重引导,从而移动基板部200将布置于准确的位置。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下面,参照图2和图3对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详细结构及结合关系进行说明。
固定基板部100可具有固定并结合于天线内部的至少一侧的细长型板状结构。固定基板部100可包括在至少一面上形成的电路图案111。具体地,固定基板部100的固定电路基板110上形成有电路图案111。
电路图案111可分为与在移动基板部200的移动电路基板220上形成的长条221接触且耦合的部分及未接触的部分。各电路图案111的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其他的电缆连接的端口,从而可输入或者输出天线信号。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固定基板部100可包括衬底基板120及其两面上形成的固定电路基板110,其中,电路图案111可分别形成于两个固定电路基板110的一面上。
此时,衬底基板120可由具有高介电常数的材料制成。这是为了防止由形成于衬底基板120一侧的固定电路基板110产生的电磁场对形成于衬底基板120的另一侧的固定电路基板110上流动的电流信号产生影响。
固定电路基板110的电路图案111中有电流信号流动,该电流信号的流动会感应生成电磁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不仅固定基板部100的一面而且另一面也有电流信号流动。这种结构存在由固定基板部100一面上形成的电路图案111中流动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感应电磁场干扰固定基板部100另一面上形成的电路图案111中流动的电流信号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将具有高介电常数衬底基板120布置于两侧的固定电路基板110之间,从而可防止由衬底基板120一侧布置的固定电路基板110产生的电磁场影响另一侧布置的固定电路基板110中的信号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衬底基板120可由特氟龙(teflon)材料制成。特氟龙的介电常数根据测试条件会有所不同,大致具有2以上的介电常数,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布置于衬底基板120一侧的固定电路基板110中产生的电磁场影响布置于衬底基板120另一侧的固定电路基板110。
此外,当衬底基板120由特氟龙材料制成时,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仍能够保持物理特性,而且由于具有优秀的耐热性,因此还具有防止固定电路基板110受到热损伤的效果。
另外,固定基板部100的边缘可形成有侧面凹槽130。固定基板部100的侧面凹槽130可用于固定引导支架300。具体地,可用于固定构成引导支架300的第一分段310或者第二分段320的各端部。
侧面凹槽130的宽度可等于引导支架300的第一分段310或者第二分段320的各端部的宽度,或者可略大于各端部的宽度。而且,可基于固定电路基板110的侧面凹槽130限制引导支架300沿固定电路基板110长度方向移动。
移动基板部200布置于引导支架300与固定基板部100的一面之间。
移动基板部200可包括移动外壳210及移动外壳210内布置的移动电路基板220。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示例说明了移动基板部200中移动外壳210和移动电路基板220分离的结构,但是移动基板部200也可以具有移动外壳210和移动电路基板220形成一体的结构。移动外壳210可布置于固定基板部100一面及另一面上。
移动电路基板220可布置在形成于移动外壳210的空间。
移动电路基板220的一面可与形成于固定电路基板110的电路图案111接触并耦合。
移动外壳210与沿着固定基板部100长度方向的滑动联动,从而移动电路基板220在固定基板部100上滑动,因此移动电路基板220与固定电路基板110间的接触状态将发生变化。随着上述接触状态的变化,天线信号的移动路径的长度以及形态将发生变化。
移动基板部200外侧布置有引导支架300。
引导支架300例如可由第一分段310和第二分段320构成。而且引导支架300可包括分别与第一分段310和第二分段320连接的至少一个滚筒330和旋转轴340。
第一分段可布置于固定基板部100的一侧区域。
第一分段310与第二分段320通过端部结合并固定,第一分段310的一端或者两端布置并固定于固定基板部100上形成的侧面凹槽130,从而可防止固定基板部100长度方向上的滑脱。此时,第一分段310的端部宽度可以是插在侧面凹槽130中且防止引导支架300晃动的程度。
第一分段310通过与第二分段320的结合从而可防止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脱离,并且通过固定布置到固定基板部100的侧面凹槽130中,从而可防止长度方向的位置脱离。由此,也可以防止结合在第一分段310的旋转轴340及结合在旋转轴340的滚筒330的位置脱离。此外,由于第一分段310的位置被固定,从而还可防止布置于第一分段310与固定基板部100之间的移动基板部200的位置脱离。
第二分段320可布置于固定基板部100的另一侧区域。
第二分段320与第一分段310通过端部结合并固定,第二分段320的一端或者两端布置并固定于在固定基板部100形成的侧面凹槽130中,从而可防止固定基板部100长度方向上的脱离。此时,第二分段320的端部宽度可以是插在侧面凹槽130中且防止引导支架300晃动的程度。
此外,第二分段320通过与第一分段310结合从而可防止高度方向的位置脱离,并且通过固定于固定基板部100的侧面凹槽130中,从而可防止长度方向的位置脱离。由此,也可以防止结合在第二分段320的旋转轴340及结合在旋转轴340的滚筒330的位置脱离。而且,由于第二分段320的位置被固定,从而还可防止布置于第二分段320与固定基板部100之间的移动基板部200的位置脱离。
滚筒330可与旋转轴340连接,所述旋转轴340结合在第一分段310和第二分段320的内侧面。
滚筒330可布置成多个。多个滚筒330可相互隔开设置。多个滚筒330之间相隔的距离可等于或者略大于移动外壳210的引导肋211的横向宽度。此时,多个滚筒330之间形成的相隔空间上布置有引导肋211,从而可防止引导肋211的水平方向的脱离。据此,多个滚筒330可引导移动基板部200。
滚筒330的一面可与移动基板部200一面中未形成引导肋211的面的一部分接触。具体地,滚筒330的一面可与移动外壳210中靠近引导肋211的面接触。在移动基板部200沿着固定基板部100长度方向滑动时,滚筒330可保持与移动外壳210的一面接触的状态并以旋转轴340为中心进行旋转。
当移动基板部200滑动时,滚筒330保持与移动基板部200的移动外壳210接触的状态,从而可防止移动基板部200在高度方向上振动,进而可使移动基板部200顺畅地滑动。由此,还可以防止移动电路基板220在高度方向上的振动,从而可使形成在移动电路基板220的长条221与形成在固定电路基板110的电路图案111保持稳定的接触。
旋转轴340于引导支架300的内侧面结合。例如,旋转轴340可旋转地结合在引导支架300的内侧面。当旋转轴340可旋转地结合在引导支架300的内侧面时,滚筒330可固定并结合在旋转轴340上。这种情况下,随着旋转轴340的旋转,滚筒330也将一同旋转。
另外,旋转轴340可固定并结合于引导支架300的内侧面。此时,滚筒330不是固定结合在旋转轴340上,而是可旋转地布置在旋转轴340上。此时,当移动基板部200移动时,旋转轴340不旋转而只有滚筒330独立地旋转。
图4的(a)是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移动基板部的构件的立体图。
图4的(b)是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移动基板部的构件及结合关系的底面立体图。
下面,参照图4的(a)和(b)对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移动基板部200的各构件及结合关系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移动基板部200包括移动外壳210和移动电路基板220。此外,移动外壳210与移动电路基板220之间可包括板簧230。
移动外壳210可包括引导肋211和移动基板布置部212。
引导肋211可形成于移动外壳210的外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引导肋211突出于移动外壳210的一面,可具有沿着移动外壳210长度方向延伸的形态。
可通过靠近移动外壳210外侧布置的引导支架300防止引导肋211的位置脱离。由于通过引导支架300防止引导肋211的位置脱离,因此可防止移动外壳210的位置脱离。具体地,如上所述,可通过引导支架300的滚筒330来防止引导肋211和移动外壳210的位置脱离。
此外,在移动外壳210滑动时,引导肋211被引导支架300引导。因此,移动外壳210被引导支架300引导的同时沿着固定基板部100长度方向滑动。由于具有引导肋211,可防止布置于移动外壳210内部的移动电路基板220在固定基板部100水平方向晃动,从而可实现移动电路基板220与固定电路基板110间的稳定接触。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移动基板部200上面未形成引导肋211的部分可形成为平坦面。所述平坦面可与滚筒330的一面接触。所述结构如上所述,在移动基板部200滑动时,通过防止移动外壳210与移动电路基板220在高度方向振动,从而可实现长条221和电路图案111的稳定接触。
移动基板布置部212是可放置移动电路基板220的空间。移动基板布置部212具有在移动外壳210与固定基板部100之间形成可放置移动电路基板220的空间的结构。移动基板布置部212的横向宽度和纵向宽度可相似或者略大于移动电路基板220的横向宽度和纵向宽度。
通过将移动电路基板220布置于移动基板布置部212上,从而与移动外壳210的滑动发生联动,因此移动电路基板220也能够在固定基板部100上滑动并且其位置发生变化。
移动基板布置部212的一面与移动电路基板220之间形成的空间可布置有弹性板簧230。板簧230持续地向固定基板部100方向挤压移动电路基板220,因此移动电路基板220与固定基板部100可保持稳定的接触。
另外,为了防止向移动电路基板220侧面方向的晃动,移动基板布置部212可形成有从移动基板布置部212的内侧面延伸的突出销213。
此时,移动电路基板220上可形成有用于插入移动基板布置部212的突出销213的结合孔222,此时,突出销213插在结合孔222中并固定移动电路基板220,从而可防止移动电路基板220侧面方向的晃动及位置脱离。另外,板簧230上优选形成有贯穿孔以供突出销213穿过。另外,移动电路基板220上还可以形成有用于供突出销213插入的结合凹槽而非结合孔222。
移动电路基板220可布置于移动外壳210的移动基板布置部212。移动电路基板220可包括长条221,其布置在与固定电路基板110接触的面上。而且,移动电路基板220上可形成有结合孔222。
形成于移动电路基板220上的长条221可与形成于固定电路基板110的电路图案111接触并耦合。
移动外壳210与沿着固定基板部100长度方向的滑动联动,从而移动电路基板220在固定基板部100一侧面上滑动,因此长条221与电路图案111的接触方式发生变化。随着移动电路基板220的移动及布置状态,长条221与电路图案111的接触状态发生变化,随着上述接触状态的变化,天线信号的移动路径的长度及形态将发生变化。
形成于移动电路基板220的结合孔222与形成于移动外壳210上的突出销213结合,并将移动电路基板220固定在移动外壳210,从而可防止移动电路基板220的晃动及位置脱离。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固定基板部100的俯视图及移动基板部200的仰视图。
下面,参照图5说明在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固定电路基板110上的电路图案111耦合移动电路基板220的长条221的过程。
图5图示如下结构:形成于移动电路基板220的长条221具有U字形状,且在移动基板部200上以中央部为基准,各长条221对称。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根据电路图案111的变更及设计上的需要,长条221的形态和布置可具有不同的结构。
固定电路基板110上的电路图案111中的一部分可与形成于移动电路基板220的下面的长条221接触并耦合。移动电路基板220位于移动外壳210内的移动基板布置部212,随着移动外壳210的移动向固定基板部100的长度方向滑动。
移动电路基板220向固定电路基板110长度方向移动的同时电路图案111与长条221的接触状态发生变化,随着所述接触状态的变化,信号路劲的长度及形态也将发生变化。根据移动电路基板220的移动带来的信号路径长度及形态的变化,实现天线信号的相位变化。
图6的(a)是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引导支架300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6的(b)是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引导支架300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下面,参照图6的(a)和(b)说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相位变换装置的引导支架300的构件及结合关系。
引导支架300可包括第一分段310和第二分段320。
第一分段310的一端形成有第一结合部311,第一分段310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结合部312。第二分段320的一端形成有第三结合部321,第二分段320的另一端形成有第四结合部322。第一结合部311与第三结合部321结合,第二结合部312与第四结合部322结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分段310的第一结合部311可以是从第一分段310的一侧端部延伸突出形成的形态。第一结合部311的一端可以是向第一分段310的外侧方向突出并具有用于结合第三结合部321的突块的结构。而且第一结合部311的一面可以是便于第三结合部321结合的锥状形态。
另外,第二分段320的第三结合部321可以是从第二分段320的一侧端部延伸突出的形态。第三结合部321的一端可以是向第二分段320的内侧方向突出且具有用于结合第一结合部311的突块的结构。而且第三结合部321的一面可以是便于第一结合部311结合的锥状
第一结合部311的突块和第三结合部321的突块将相互咬合,从而可保持第一分段310与第二分段320的紧固。第一结合部311和第三结合部321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材料以便于结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分段310的第二结合部312可以是从第一分段310的另一侧面的端部延伸且一端向第一分段310的外侧方向突出的形态。
另外,第二分段320的第四结合部322可以是从第二分段320的另一侧部的端部延伸,且具有可用于结合第一分段310的第二结合部312的一端的卡槽或者卡孔的结构。第二结合部312的端部可以是具有可用于结合第四结合部322的卡槽或者卡孔的突块的结构。而且第二结合部312的端部的一面可以是锥状以便于结合第四结合部322。
第四结合部322的卡槽或者卡孔的宽度形成为与第二结合部312的宽度相似,从而可在固定基板部100长度方向不发生晃动地固定第二结合部312。如上所述,第四结合部322具有卡槽或者卡孔形态,从而防止第二结合部312在固定基板部100的高度方向上晃动而且还可以防止长度方向上的晃动,进而可实现引导支架300的稳定结合。
即,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首先将第二结合部312和第四结合部322结合,以防止第一分段310和第二分段320在固定基板部100长度方向上移动,之后再结合第一结合部311和第三结合部321,从而可实现第一分段310与第二分段320的稳定且方便的结合。
以上说明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思想,对于本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超出本实施例的本质特征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因此,本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施例的技术思想而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不受所述实施例的限制。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基于下面的权利要求书解释,并与其等同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应解释为皆属于本实施例的权利范围。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专利申请主张2018年07月11日在韩国申请的专利申请号第10-2018-0080786号的优先权,并且本说明书以参考的形式包括其优先权的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固定基板部 300:引导支架
110:固定电路基板 310:第一分段
111:电路图案 311:第一结合部
120:衬底基板 312:第二结合部
130:侧面凹槽 320:第二分段
200:移动基板部 321:第三结合部
210:移动外壳 322:第四结合部
211:引导肋 330:滚筒
212:移动基板布置部 340:旋转轴
213:突出销 400:夹持具
220:移动电路基板 221:长条
222:结合孔 230:板簧

Claims (12)

1.一种相位变换装置,包括:
细长型固定基板部,其包括一面形成有电路图案的至少一个固定电路基板;
引导支架,其围绕所述固定基板部且固定于所述固定基板部;以及
至少一个移动基板部,其布置于所述引导支架与所述固定基板部的至少一面之间且被所述引导支架引导,而且包括至少一个移动电路基板,其形成有与所述固定电路基板上的电路图案耦合的导电长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支架包括布置于所述固定基板部的一面上的第一分段及布置于所述固定基板部的另一面且与所述第一分段可分离地结合的第二分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基板部包括移动外壳,所述移动外壳包括在所述移动基板部的一面沿着所述移动基板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基于所述引导支架引导的引导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支架包括与所述移动基板部接触的多个滚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肋位于所述多个滚筒之间且被所述多个滚筒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分段的一端的第一结合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分段的另一端部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分段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分段的一端部的第三结合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分段的另一端部的第四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分别与所述第三结合部和第四结合部可分离地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板部包括形成于其边缘的侧面凹槽,所述引导支架紧固在所述侧面凹槽中,从而使所述固定基板部的长度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板部进一步包括衬底基板,所述固定电路基板布置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两面,所述移动基板部布置于所述固定基板部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分段之间的空间以及布置于所述固定基板部的另一面与所述第二分段之间的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基板由具有2.0以上介电常数的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基板部的内侧面形成有突出销,所述突出销插进形成于所述移动电路基板的结合孔中以固定所述移动电路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基板部的内侧面与所述移动电路基板之间布置有板簧。
12.一种通信装置,其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相位变换装置。
CN201980046624.8A 2018-07-11 2019-07-10 相位变换装置 Pending CN1124250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80786A KR102561222B1 (ko) 2018-07-11 2018-07-11 위상변환장치
KR10-2018-0080786 2018-07-11
PCT/KR2019/008459 WO2020013588A1 (ko) 2018-07-11 2019-07-10 위상변환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5000A true CN112425000A (zh) 2021-02-26

Family

ID=69141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6624.8A Pending CN112425000A (zh) 2018-07-11 2019-07-10 相位变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652263B2 (zh)
EP (1) EP3823095A4 (zh)
JP (2) JP7159436B2 (zh)
KR (2) KR102561222B1 (zh)
CN (1) CN112425000A (zh)
WO (1) WO20200135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101224A (ko) * 2021-01-11 2022-07-19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위상 변환 장치
JP2024511864A (ja) * 2021-07-08 2024-03-15 ギガレーン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位相シフターおよび位相変換ユニットおよび位相変換方法
WO2023282665A1 (ko) * 2021-07-08 2023-01-12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위상 변환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통신장치
EP4117109A1 (en) 2021-07-08 2023-01-11 GigaLane Co., Ltd. Phase shifter, phase transformation unit,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method
KR200497886Y1 (ko) * 2021-11-11 2024-03-25 주식회사 에이스테크놀로지 뒤틀림 방지를 위한 밀리미터 웨이브용 페이즈 쉬프터 구동 장치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83027B1 (ko) * 2011-07-14 2011-11-16 주식회사 감마누 빔 틸트를 위한 위상가변기
US20120056692A1 (en) * 2009-05-11 2012-03-08 Kmw Inc. Multi-line phase shifter for vertical beam tilt-controlled antenna
CN102414911A (zh) * 2009-04-28 2012-04-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波导变换部的连接构造、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连接构造的天线装置
CN103560319A (zh) * 2012-12-17 2014-02-05 广东博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移相单元模块及其制造方法、移相装置和天线
CN105514538A (zh) * 2015-12-24 2016-04-20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器
CN106463804A (zh) * 2014-04-04 2017-02-22 菲尔特罗尼克无线公司 可调的恒定阻抗移相器
KR20170092373A (ko) * 2016-02-03 2017-08-11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위상 변환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94A (en) 1878-02-19 Improvement in stone-sawing machines
DE19812582A1 (de) * 1998-03-21 1999-09-23 Bosch Gmbh Robert Integriertes Wellenleiterbauelement
JP2002135012A (ja) 2000-10-27 2002-05-10 Murata Mfg Co Ltd 結合器、アンテナ装置、移相器、アンテナ電力測定治具およびレーダ装置
GB0125345D0 (en) * 2001-10-22 2001-12-12 Qinetiq Ltd Antenna System
GB0215087D0 (en) 2002-06-29 2002-08-07 Alan Dick & Company Ltd A phase shifting device
US6864837B2 (en) 2003-07-18 2005-03-08 Ems Technologies, Inc. Vertical electrical downtilt antenna
JP4849570B2 (ja) 2006-12-15 2012-01-11 エルメック株式会社 可変遅延線
JP4341699B2 (ja) 2007-05-31 2009-10-07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移相器
WO2014193051A1 (ko) * 2013-05-29 2014-12-04 주식회사 굿텔 멀티 밴드 안테나 시스템
KR101472422B1 (ko) * 2013-05-29 2014-12-15 주식회사 굿텔 윌킨슨 분배기를 이용한 위상 가변기
CN104037474B (zh) 2014-01-28 2017-05-10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腔体式移相器
JP6331168B2 (ja) 2014-07-14 2018-05-3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CN107710499B (zh) 2015-06-23 2020-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相器和天线
CN105140600B (zh) * 2015-06-30 2018-01-26 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介质移相器组及天线阵馈电网络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4911A (zh) * 2009-04-28 2012-04-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波导变换部的连接构造、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连接构造的天线装置
US20120056692A1 (en) * 2009-05-11 2012-03-08 Kmw Inc. Multi-line phase shifter for vertical beam tilt-controlled antenna
KR101083027B1 (ko) * 2011-07-14 2011-11-16 주식회사 감마누 빔 틸트를 위한 위상가변기
CN103560319A (zh) * 2012-12-17 2014-02-05 广东博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移相单元模块及其制造方法、移相装置和天线
CN106463804A (zh) * 2014-04-04 2017-02-22 菲尔特罗尼克无线公司 可调的恒定阻抗移相器
CN105514538A (zh) * 2015-12-24 2016-04-20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器
KR20170092373A (ko) * 2016-02-03 2017-08-11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위상 변환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61222B1 (ko) 2023-07-28
EP3823095A4 (en) 2022-03-30
EP3823095A1 (en) 2021-05-19
JP7483822B2 (ja) 2024-05-15
JP7159436B2 (ja) 2022-10-24
US20230246319A1 (en) 2023-08-03
KR20200006880A (ko) 2020-01-21
JP2021530174A (ja) 2021-11-04
JP2022179674A (ja) 2022-12-02
KR20230117305A (ko) 2023-08-08
WO2020013588A1 (ko) 2020-01-16
US11652263B2 (en) 2023-05-16
US20210135328A1 (en) 202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25000A (zh) 相位变换装置
EP3413395B1 (en) Phase shifting device
FI116961B (fi) Litteälevyantenni ja sen kanssa toimiva sähkölaite
US8907744B2 (en) Multi-line phase shifter having a fixed plate and a mobile plate in slideable engagement to provide vertical beam-tilt
US20210021030A1 (en) Phase shifter assembly having rack-driven wiper supports therein
KR101901795B1 (ko) 위상 시프터
EP2731191B1 (en) Phase shift equipment and antenna system thereof
CN102694219A (zh) 用于连接两个波导的旋转连接件
CN109193121B (zh) 可调波束宽度的天线
CN101189758A (zh) 用于操纵天线辐射波瓣的装置
EP1635420B1 (en) Antenna system and portable radio device
AU2013202573A1 (en) Adapter
EP2159874A1 (en) Antenna having distributed phase shift mechanism
CN109193161B (zh) 移相器及天线
US8143970B2 (en) Phase shifter having a varying signal path length based on the rotation of the phase shifter
US6208222B1 (en) Electromechanical phase shifter for a microstrip microwave transmission line
CN110504511B (zh) 用于移相器组件的联动机构
KR20070120281A (ko) 가변 이상기
KR20040005104A (ko) 빔틸트 가변 안테나
CN110165342B (zh) 用于移相器的连接装置
CN216720258U (zh) 相位变换装置
CN205790388U (zh) 一种移相电路装置
GB2439761A (en) Phase shifting unit using mutually movable sections to vary path length
JPS586100Y2 (ja) 高周波切換スイッチ
KR200292491Y1 (ko) 빔틸트 가변 안테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