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4464A - 气化器 - Google Patents

气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4464A
CN112424464A CN201980046022.2A CN201980046022A CN112424464A CN 112424464 A CN112424464 A CN 112424464A CN 201980046022 A CN201980046022 A CN 201980046022A CN 112424464 A CN112424464 A CN 112424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efied gas
hot water
flow path
plate
gas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60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4464B (zh
Inventor
小菅靖雄
柳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Yiais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Engineering and Ship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7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4028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7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5012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7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8803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7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882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Engineering and Shipbui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i Engineering and Shipbuild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24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4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1/00Apparatus for supplying engines with non-liquid fuels, e.g. gaseous fuels stored in liquid form
    • F02M21/02Apparatus for supplying engines with non-liquid fuels, e.g. gaseous fuels stored in liquid form for gaseous fu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1/00Apparatus for thermally treating combustion-air,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31/02Apparatus for thermally treating combustion-air,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for heating
    • F02M31/16Other apparatus for heating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1/00Apparatus for thermally treating combustion-air,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31/02Apparatus for thermally treating combustion-air,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for heating
    • F02M31/16Other apparatus for heating fuel
    • F02M31/18Other apparatus for heating fuel to vaporise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CVESSELS FOR CONTAINING OR STORING COMPRESSED,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FIXED-CAPACITY GAS-HOLDERS; FILLING VESSELS WITH, OR DISCHARGING FROM VESSELS, COMPRESSED,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 F17C9/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charging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from vessels not under pressure
    • F17C9/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charging liquefied or solidified gases from vessels not under pressure with change of state, e.g. vapor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heat-exchange media travelling at an angle to one an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2Hydrogen stor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30Use of alternative fuels, e.g. biofu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因热应力而发生变形破损的气化器。所述气化器包括板层叠体,该板层叠体是通过将在金属制板上形成有液化气流路(61)、液化气流路入口(62)及液化气流路出口(63)的液化气板(6)和在金属制板上形成有热水流路(71)、热水流路入口(72)及热水流路出口(73)的热水板(7)层叠而成的,所述气化器构成为利用来自在热水板(7)的热水流路(71)中流通的热水的热使在液化气板(6)的液化气流路(61)中流通的液化气气化,热水板(7)的热水流路(71)在从热水流路入口(72)朝向热水流路出口(73)的路径的一部分设置有以在液化气板(6)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侧迂回的方式形成的迂回部(74)。

Description

气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化器,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防止因热应力而发生变形破损的气化器。另外,本发明涉及能够削减用于对热水进行加热的能量消耗或设置成本的气化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层叠型流体加热器,该层叠型流体加热器是将形成有供加热对象介质导入的流路的低温层和形成有供用于对加热对象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介质导入的流路的高温层层叠而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667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还提出了使用上述的层叠型流体加热器使作为加热对象介质的液化气气化的方案,但是基于防止因热应力而发生变形破损的观点发现了进一步改善的余地。另外,基于削减用于对作为加热介质的热水进行加热的能量消耗或气化器的设置成本的观点发现了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因热应力而发生变形破损的气化器。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用于对热水进行加热的能量消耗或设置成本的气化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课题根据以下的记载得以明确。
上述课题由以下的各发明来解决。
1.
一种气化器,其包括:
板层叠体,其通过将在第1金属制板上设置有液化气流路的液化气板和在第2金属制板上设置有热水流路的热水板交替地层叠而构成,所述液化气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出口,所述热水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出口;
液化气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液化气流入部连接,将液化气分配至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
气体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合流;
热水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的热水流入部连接,将热水分配至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以及
热水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合流,
所述气化器构成为利用来自在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中流通的热水的热使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中流通的液化气气化,
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在从所述热水流路入口朝向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路径的一部分设置有以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侧迂回的方式形成的迂回部。
2.
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的路径的整体形成为呈直线状地连结所述热水流路入口和所述热水流路出口,并且在该路径的一部分设置有所述迂回部,所述迂回部偏离将所述热水流路入口和所述热水流路出口连结的虚拟直线而在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侧迂回。
3.
在所述1或2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热水板中的所述迂回部的宽度为所述液化气板中的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形成区域的宽度以上。
4.
在所述1~3中任一项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迂回部在沿着热水的流通方向观察时依次设置有:分离距离增大部,其以使距连结所述热水流路入口和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虚拟直线的分离距离增加的方式形成;分离距离一定部,其使距所述虚拟直线的分离距离保持一定;以及分离距离减少部,其以使距所述虚拟直线的分离距离减少的方式形成。
5.
在所述4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分离距离一定部的宽度为所述液化气板中的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形成区域的宽度以上。
6.
在所述4或5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迂回部中的所述分离距离一定部以最靠近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方式配置。
7.
在所述1~6中任一项记载的气化器中,多个所述热水流路间的间隔在所述迂回部被扩张,并且所述迂回部中的多个所述热水流路间的间隔为等间隔。
8.
在所述1~7中任一项记载的气化器中,由在所述液化气板上形成的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形成方形的热水流路形成区域,所述迂回部以从所述方形的热水流路形成区域朝向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9.
一种气化器,其包括:
板层叠体,其通过将在第1金属制板上设置有液化气流路的液化气板和在第2金属制板上设置有热水流路的热水板交替地层叠而构成,所述液化气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出口,所述热水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出口;
液化气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液化气流入部连接,将液化气分配至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
气体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合流;
热水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的热水流入部连接,将热水分配至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以及
热水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合流,
所述气化器构成为利用来自在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中流通的热水的热使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中流通的液化气气化的,
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设置有流路截面积扩大部,该流路截面积扩大部具有比所述液化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大的流路截面积。
10.
在所述9记载的气化器中,从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分支出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
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具有比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大的流路截面积。
11.
在所述10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形成宽度大于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的并列设置宽度。
12.
在所述9~11中任一项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以使流路截面积沿着液化气的流通方向逐渐减少的方式形成。
13.
在所述9~12中任一项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以使流路截面积在所述液化气板的至少平面方向上增大的方式形成。
14.
在所述9~13中任一项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深度小于所述液化气板的厚度。
15.
在所述9~14中任一项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由所述热水板构成。
16.
一种气化器,其包括:
板层叠体,其通过将在第1金属制板上设置有液化气流路的液化气板和在第2金属制板上设置有热水流路的热水板交替地层叠而构成,所述液化气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出口,所述热水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出口;
液化气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液化气流入部连接,将液化气分配至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
气体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合流;
热水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的热水流入部连接,将热水分配至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以及
热水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合流,
所述气化器构成为利用来自在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中流通的热水的热使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中流通的液化气气化,
所述气流入集管包括:流入口,其用于使液化气流入;以及内部空间,其作为歧管发挥功能,对从该流入口流入的液化气进行分配使该液化气流入配置于所述板层叠体的所述液化气流入部的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构成该内部空间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被绝热部件覆盖。
17.
在所述16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绝热部件在内部包含空间层。
18.
一种气化器,其包括:
板层叠体,其通过将在第1金属制板上设置有液化气流路的液化气板和在第2金属制板上设置有热水流路的热水板交替地层叠而构成,所述液化气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出口,所述热水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出口;
液化气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液化气流入部连接,将液化气分配至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
气体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合流;
热水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的热水流入部连接,将热水分配至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以及
热水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合流,
所述气化器构成为利用来自在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中流通的热水的热使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中流通的液化气气化,
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设置在由相对于所述液化气板的设置有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边垂直并且穿过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虚拟直线划分出的一侧,
所述液化气流路在连结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和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路径中设置有在由所述虚拟直线划分出的另一侧迂回的迂回部。
19.
在所述18记载的气化器中,所述液化气流路在所述液化气板上形成方形的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
所述液化气流路在所述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内形成为锯齿状,
流入所述液化气入口的液化气从所述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的边部而非角部流入该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内的所述液化气流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防止因热应力而发生变形破损的气化器。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削减用于对热水进行加热的能量消耗或设置成本的气化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气化器的基本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卸下集管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一部分分解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1、第3或第4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放大图。
图5是对图3的气化器的热水流路及液化气流路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对图3的气化器的热水流路及液化气流路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表示将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一部分分解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放大图。
图9是对图7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流路入口中的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一例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0是对图7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流路入口中的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对图7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流路入口中的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又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对图7的气化器的比较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表示将第3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一部分分解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对设置于图13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流入集管的绝热部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表示将第4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一部分分解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对图15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液化气板的液化气流路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对图15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板的液化气流路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对图15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板的液化气流路的又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对并用第1及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的热水流路及液化气流路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20是对并用第1及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的热水流路及液化气流路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对并用第2及第3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流入集管中设置的绝热部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板层叠体
12:液化气流入部
13:气体流出部
14:热水流入部
15:热水流出部
2:液化气流入集管
21:内部空间
22:流入口
23:绝热部件
24:空间层
25:接合部
3:气体流出集管
31:内部空间
32:流出口
4:热水流入集管
41:内部空间
42:流入口
5:热水流出集管
51:内部空间
52:流出口
6:液化气板
61:液化气流路
62:液化气流路入口
63:液化气流路出口
64、65:迂回部
7:热水板
71:热水流路
72:热水流路入口
73:热水流路出口
74:迂回部
741:分离距离增大部
742:分离距离一定部
743:分离距离减少部
8:端板
S:虚拟直线
V、V':虚拟直线
α:热水流路形成区域
β:流路截面积扩大部
γ: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
δ: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另一侧的区域
δ’: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另一侧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发明人对用于使液化气气化的气化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新的气化器的发明。具体而言,为了提供能够防止因热应力而产生变形破损的气化器,完成了第1~第3发明。另外,为了提供能够削减在使用气化器使液化气气化时用于对热水进行加热的能量消耗或设置成本的气化器,完成了第4发明。该第1~第4发明既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组合任意2个或3个发明来一并使用,也可以组合全部4个发明来一并使用。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第1~第4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1发明)
首先,参照图1~图4,对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气化器的基本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1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卸下集管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气化器以在板层叠体1内利用来自热水的热使液化气气化的方式构成。
板层叠体1能够是第1金属制板及第2金属制板的层叠体。
如图2所示,板层叠体1包括:用于使液化气流入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以及用于使通过液化气的气化而生成的气体从板层叠体1流出的气体流出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方体形状的板层叠体1的右侧面的下方(底面侧)配置有液化气流入部12,在左侧面的上方(上表面侧)配置有气体流出部13。液化气流入集管2与液化气流入部12连接,气体流出集管3与气体流出部13连接。
另外,板层叠体1包括:用于使热水流入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以及用于使热水从板层叠体1流出的热水流出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层叠体1的上表面配置有热水流入部14,在底面配置有热水流出部15。热水流入集管4与热水流入部14连接,热水流出集管5与热水流出部15连接。
接着,参照图3,对板层叠体1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将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一部分分解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所示,板层叠体1通过将多个液化气板6和多个热水板7交替地层叠而构成。
液化气板6例如是采用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方形板。
在液化气板6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液化气流通的多个液化气流路61。液化气流路61由具有半圆形截面的槽(在图3中示出为线)构成,该槽例如能够通过蚀刻等加工来形成。
多个液化气流路61从在液化气板6的一侧端(右边的底边侧)的液化气流入部12以与多个液化气流路61各自的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至在该液化气板6的另一侧端(左边的上边侧)的液化气体流出部13以与多个液化气流路61各自的另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为止,以在液化气板6的右边侧和左边侧进行往复的同时从底边侧趋向上边侧的方式呈锯齿状地并列设置。
液化气流路61的锯齿的往复次数不限定于图示的次数(3个及半个往复),能够适当设定,例如能够在1~10个往复或1~10个及半个往复的范围内进行设定。在锯齿的往复次数为n个及半个往复(n为整数)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能够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配置在液化气板6的彼此相向的一对边中的一条边,将液化气流路出口63配置在一对边中的另一条边。另外,在锯齿的往复次数为n个往复的情况下,能够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和液化气流路出口63并列设置在液化气板6的一条边。
通过使液化气流路61形成为锯齿状,液化气在板层叠体1内的滞留时间变长,因此能够将液化气充分地加热而使其气化。此外,在液化气的气化迅速地进行的情况下,液化气流路61不必一定是锯齿状,例如也可以是直线状等。
液化气在液化气流路61中流通的过程中通过来自热水的热而被气化,因此能够是在该液化气流路61中的液化气流路出口63侧液化气一部分或全部被气化的状态。
热水板7是例如采用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方形板。
在热水板7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热水流通的多个热水流路71。热水流路71由具有半圆形截面的槽(图3中示出为线)构成,该槽例如能够通过蚀刻等加工来形成。
多个热水流路71从在热水板7的一侧端(上边)的热水流入部14以与多个热水流路71各自的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至在该热水板7的另一侧端(底边)的热水流出部15以与多个热水流路71各自的另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为止以延伸的方式并列设置。
热水在热水流路71中流通的过程中被液化气冷却,因此能够是该热水流路71中的热水流路出口73侧的热水的温度比热水流路入口72的温度低的状态。
通过将液化气板6和热水板7层叠,构成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各槽的上部被层叠于该上部的板的背面密封。由此,形成各槽独立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后的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内周面包括由槽的内周面构成的半圆形部分、以及由在该槽的上部层叠的板的背面构成的平坦部分。
层叠时的层间(板间)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特别优选使用扩散接合。扩散接合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能够使多个板彼此密接,加热至该板将要达到塑性之前的温度(构成该板的材料的熔点以下的温度),加压至尽可能不产生塑性变形的程度,利用在接合面间产生的原子的扩散对板间进行压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板层叠体1通过将由热水板7-液化气板6-热水板7形成的3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该例,板层叠体1只要是将液化气板6和热水板7交替地层叠而得到的即可。例如,板层叠体1既可以是通过将由液化气板6-热水板7形成的2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也可以是通过将由热水板7-液化气板6-热水板7-热水板7形成的4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
图4是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放大图,(a)是图3中由附图标记a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b)是图3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通过板的层叠,如作为图3中由附图标记a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即图4(a)所示,在板层叠体1的右侧面的下方(底面侧)的液化气流入部12开设有多个液化气板6所具有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另一方面,放大图的图示虽省略,但是在板层叠体1的左侧面的上方(上表面侧)的气体流出部13开设有多个液化气板6所具有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
另外,通过板的层叠,如作为图3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图4(b)所示,在板层叠体1的上表面的热水流入部14开设有多个热水板7所具有的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另一方面,放大图的图示虽省略,但是在板层叠体1的底面的热水流出部15开设有多个热水板7所具有的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
板层叠体1的结构要素不限定于仅有液化气板6及热水板7,还能够根据需要一并使用其它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层叠体1中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进一步层叠有未形成流路的多个端板8。通过端板8的层叠,例如能够改善板层叠体1的强度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化气流路61或热水流路71具有半圆形的截面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能够对这些流路的截面赋予例如像U形、方形等这样的各种形状。
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流路截面积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但通过使液化气流路61的流路截面积小于热水流路71的流路截面积,能够高效地加热在液化气流路61中流通的液化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液化气板6的厚度设置得比热水板7的厚度薄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液化气板6既可以设置成与热水板7相同的厚度,也可以设置得比热水板7的厚度厚。
接着,参照图1~图4、特别是参照图2,对液化气流入集管2、气体流出集管3、热水流入集管4及热水流出集管5进行说明。
液化气流入集管2包括:内部空间2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液化气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入口22,其用于使来自外部的液化气流入该内部空间21。流入口22设置在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供给液化气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以在液化气流入集管2与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连接的状态下与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部空间21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液化气流入集管2能够对液化气进行分配使该液化气流入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
气体流出集管3包括:内部空间3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气体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出口32,其用于使来自该内部空间31的气体向外部流出。流出口32设置于气体流出集管3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排出气体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以在气体流出集管3与板层叠体1的气体流出部13连接的状态下与气体流出集管3的内部空间31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气体流出集管3能够使来自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的气体合流后流出。
热水流入集管4包括:内部空间4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热水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入口42,其用于使来自外部的热水流入该内部空间41。流入口42设置于热水流入集管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供给热水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以在热水流入集管4与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连接的状态下与热水流入集管4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热水流入集管4能够对热水进行分配使该热水流入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
热水流出集管5包括:内部空间5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热水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出口52,其用于使来自该内部空间51的热水向外部流出。流出口52设置于热水流出集管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排出热水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以在热水流出集管5与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出部15连接的状态下与热水流出集管5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热水流出集管5能够使来自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的热水合流后流出。
液化气流入集管2、气体流出集管3、热水流入集管4及热水流出集管5例如能够采用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这些集管例如能够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板层叠体1。
接着,对使用具有以上结构的气化器使液化气气化的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液化气的气化时,首先,通过未图示的泵将储存在未图示的罐(例如LNG罐等)中的液化气供给至液化气流入集管2。另一方面,通过未图示的泵将来自未图示的热水生成装置的热水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
被供给至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液化气从在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开设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流入液化气流路61。另一方面,被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的热水从在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开设的热水流路入口72流入热水流路71。
其结果是,在板层叠体1内,在液化气流路61的液化气与热水流路71的热水之间经由层(板)产生热交换,利用来自热水的热使液化气气化。
通过液化气的气化而产生的气体从在板层叠体1的气体流出部13开设的液化气流路出口63向气体流出集管3流出。来自气体流出集管3的气体例如能够供给至内燃机等气体燃烧装置。另一方面,热交换后的热水从在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出部15开设的热水流路出口73向热水流出集管5流出。来自热水流出集管5的热水例如能够返回热水生成装置,重新加热之后,重新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
(热水流路的迂回部)
接着,参照图5~图6,对作为第1发明的主要部分的热水流路71及液化气流路61等各路径进行说明。
图5是对图3的气化器的热水流路及液化气流路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图5(a)示出了正视热水板7时的状况,图5(b)示出了正视液化气板6时的状况。
如图3及图5(a)所示,热水流路71在热水板7上从热水板7的一端(上边)的热水流路入口72延伸至该热水板7的另一端(底边)的热水流路出口73。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液化气流路61在液化气板6上从该液化气板6的一端(右边的底边侧)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呈锯齿状地延伸至该液化气板6的另一端(左边的上边侧)的液化气流路出口63。
在将这些板层叠时,图5(a)所示的热水板7的热水流路71在从热水流路入口72朝向热水流路出口73的路径的一部分设置有迂回部74,该迂回部74以在图5(b)所示的液化气板6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侧迂回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水流路71的路径的整体以呈直线状地连结热水流路入口72和热水流路出口73的方式形成,并且在该路径的一部分设置有迂回部74,该迂回部74偏离将连结热水流路入口72和热水流路出口73连结的虚拟直线S而在液化气流路入口62侧迂回。这里,由在液化气板7上并列设置的多个热水流路71形成方形的热水流路形成区域α(用点划线包围的区域),迂回部74以从方形的热水流路形成区域α朝向液化气流路入口62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通过在热水流路71设置迂回部74,能够获得防止板层叠体1发生变形破损的效果。
也就是说,通常,基于用新的热水快速地替换温度随着液化气的加热而下降的热水来提高液化气的气化效率的观点,热水流路71形成为完全的直线,不设置迂回部74。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该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被流入液化气板6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低温的液化气冷却。特别是,由于在气化器中流入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液化气仍然是液体,所以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显著地冷却。其结果是,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容易局部发生过冷却。可知,因该局部发生的过冷却而在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产生较高的热应力,板层叠体1容易发生变形破损。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被在热水流路71的迂回部74中流通的热水高效地加热,因此能够防止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局部发生过冷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产生热应力。
另外,由于能够防止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局部发生过冷却,所以该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与其周边部位之间的温度差(成为产生热应力的原因)减小。其结果是,在基于提高液化气的气化效率等观点而将热水的温度设定得较高的情况或者在液化气的温度较低等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可防止发生变形破损的状态。
迂回部74优选在沿着热水的流通方向观察时依次设置有:分离距离增大部741,其以使距连结热水流路入口72和热水流路出口73的虚拟直线S的分离距离增加的方式形成;分离距离一定部742,其将距虚拟直线S的分离距离实质上保持一定;以及分离距离减少部743,其以使距虚拟直线S的分离距离减少的方式形成。
分离距离增大部741以使距虚拟直线S的分离距离增加的方式相对于虚拟直线S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分离距离增大部741呈直线状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包含弯曲或弯折。
分离距离一定部742相对于虚拟直线S平行地形成。迂回部74中的分离距离一定部742优选以在将液化气板6和热水板7层叠时最靠近液化气板6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方式配置。在设置分离距离一定部742的情况下,分离距离一定部742的宽度L2相对于迂回部74整体的宽度L1之比(L2/L1)例如能够设为0.05~0.9的范围,优选能够设为0.1~0.8的范围。这里所说的宽度L1、L2是沿着虚拟直线S的方向的宽度。
分离距离减少部743形成为以使距虚拟直线S的分离距离减少的方式相对于虚拟直线S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分离距离减少部743呈直线状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包含弯曲或弯折。
如图5的示例所示,热水板7中的迂回部74的宽度L1优选为液化气板6中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形成区域的宽度W1以上。宽度W1在并列设置有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情况下是该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并列设置宽度,在液化气流路入口62为1个的情况下是该1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宽度。
图6是对图3的气化器的热水流路及液化气流路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另外,在图5的示例中,示出了图5(a)所示的热水板7中的迂回部74中的分离距离一定部742的宽度L2与图5(b)所示的液化气板6中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形成区域的宽度W1相等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宽度L2既可以小于宽度W1,也可以大于宽度W1。优选的是,宽度L2为宽度W1以上,特别优选的是,如图6所示的那样,宽度L2大于宽度W1。
即,图6(a)所示的热水板7中的分离距离一定部742的宽度L2形成得比图6(b)所示的液化气板6中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形成区域的宽度W1大。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加热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产生热应力,能够进一步防止板层叠体1发生变形破损。
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示出了迂回部74包括分离距离一定部742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分离距离一定部742。在省略了分离距离一定部742的情况下,迂回部74中最远离虚拟直线S的部位优选以在将液化气板6和热水板7层叠时最靠近液化气板6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方式配置。
迂回部74的宽度L1相对于从热水流路入口72至热水流路出口73的直线距离L3之比(L1/L3)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就下限而言,基于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充分地加热的观点,优选为0.05以上、0.1以上,更优选为0.2以上。另外,就上限而言,基于提高热水流路71的直线性来良好地保持气化效率的观点,优选为0.7以下、0.5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下。
多个热水流路71间的间隔优选在迂回部74中被扩张。另外,迂回部74中的多个热水流路71间的间隔优选为等间隔。由此,能够一边形成迂回部74,一边将多个热水流路71均匀地配置在热水板上,能够高效地加热液化气。这里所说的间隔是与虚拟直线S正交的方向上的间隔。
(第2发明)
接着,参照图1~图2、图7~图8,对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气化器的基本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1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卸下集管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气化器以在板层叠体1内利用来自热水的热使液化气气化的方式构成。
板层叠体1能够是第1金属制板及第2金属制板的层叠体。
如图2所示,板层叠体1包括:用于使液化气流入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以及用于使通过液化气的气化而生成的气体从板层叠体1流出的气体流出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方体形状的板层叠体1的右侧面的下方(底面侧)配置有液化气流入部12,在左侧面的上方(上表面侧)配置有气体流出部13。液化气流入集管2与液化气流入部12连接,气体流出集管3与气体流出部13连接。
另外,板层叠体1包括:用于使热水流入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以及用于使热水从板层叠体1流出的热水流出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层叠体1的上表面配置有热水流入部14,在底面配置有热水流出部15。热水流入集管4与热水流入部14连接,热水流出集管5与热水流出部15连接。
接着,参照图7,对板层叠体1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将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一部分分解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7所示,板层叠体1通过将多个液化气板6和多个热水板7交替地层叠而构成。
液化气板6例如是采用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方形板。
在液化气板6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液化气流通的多个液化气流路61。液化气流路61由具有半圆形截面的槽(图7中示出为线)构成,该槽例如能够通过蚀刻等加工来形成。
多个液化气流路61从在液化气板6的一侧端(右边的底边侧)的液化气流入部12以与多个液化气流路61各自的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至在该液化气板6的另一侧端(左边的上边侧)的液化气体流出部13以与多个液化气流路61各自的另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液化气流路出口63为止,以在液化气板6的右边侧和左边侧进行往复的同时从底边侧趋向上边侧的方式呈锯齿状地并列设置。
液化气流路61的锯齿的往复次数不限定于图示的次数(3个及半个往复),能够适当地设定,例如能够在1~10个往复或1~10个及半个往复的范围内进行设定。在锯齿的往复次数为n个及半个往复(n为整数)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那样,能够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配置在液化气板6的彼此相向的一对边中的一条边,将液化气流路出口63配置在一对边中的另一条边。另外,在锯齿的往复次数为n个往复的情况下,能够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和液化气流路出口63并列设置在液化气板6的一条边。
通过使液化气流路61形成为锯齿状,液化气在板层叠体1内的滞留时间变长,因此能够将液化气充分地加热而使其气化。此外,在液化气的气化迅速地进行的情况下,液化气流路61不必一定是锯齿状,例如也可以是直线状等。
液化气在液化气流路61中流通的过程中通过来自热水的热而被气化,因此能够是在该液化气流路61中的液化气流路出口63侧液化气的一部分或全部被气化的状态。
热水板7例如是采用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方形板。
在热水板7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热水流通的多个热水流路71。热水流路71由具有半圆形截面的槽(图7中示出为线)构成,该槽例如能够通过蚀刻等加工来形成。
多个热水流路71从在热水板7的一侧端(上边)的热水流入部14以与多个热水流路71各自的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至在该热水板7的另一侧端(底边)的热水流出部15以与多个热水流路71各自的另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为止直线状地并列设置。
通过使热水流路71形成为直线状,热水在板层叠体1内的滞留时间缩短,因此能够用新的热水迅速地替换温度随着液化气的加热而下降的热水来提高液化气的加热效率。此外,在热水流路71中的热水的温度下降不会成为较大问题的情况下,热水流路71不必一定是直线状,例如也可以是锯齿状等。
热水在热水流路71中流通的过程中被液化气冷却,因此能够是该热水流路71中的热水流路出口73侧的热水的温度比热水流路入口72的温度低的状态。
通过将液化气板6和热水板7层叠,构成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各槽的上部被层叠于该上部的板的背面密封。由此,形成各槽独立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后的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内周面包括由槽的内周面构成的半圆形部分、以及由在该槽的上部层叠的板的背面构成的平坦部分。
层叠时的层间(板间)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特别优选使用扩散接合。扩散接合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能够使多个板彼此密接,加热至该板将要达到塑性之前的温度(构成该板的材料的熔点以下的温度),加压至尽可能不产生塑性变形的程度,利用在接合面间产生的原子的扩散对板间进行压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板层叠体1通过将由热水板7-液化气板6-热水板7形成的3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该例,板层叠体1只要是将液化气板6和热水板7交替地层叠而成的即可。例如,板层叠体1既可以是通过将由液化气板6-热水板7形成的2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也可以是通过将由热水板7-液化气板6-热水板7-热水板7形成的4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
图8是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放大图,(a)是图7中由附图标记a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b)是图7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通过板的层叠,如作为图7中由附图标记a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的图8(a)所示,在板层叠体1的右侧面的下方(底面侧)的液化气流入部12开设有多个液化气板6所具有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另一方面,放大图的图示虽省略,但是在板层叠体1的左侧面的上方(上表面侧)的气体流出部13开设有多个液化气板6所具有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
另外,通过板的层叠,如作为图7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的图8(b)所示,在板层叠体1的上表面的热水流入部14开设有多个热水板7所具有的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另一方面,放大图的图示虽省略,但是在板层叠体1的底面的热水流出部15开设有多个热水板7所具有的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
板层叠体1的结构要素不限定于仅有液化气板6及热水板7,还能够根据需要一并使用其它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层叠体1中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进一步层叠有未形成有流路的多个端板8。通过端板8的层叠例如能够改善板层叠体1的强度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化气流路61或热水流路71具有半圆形的截面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能够对这些流路的截面赋予例如像U形、方形等这样的各种形状。
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流路截面积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但通过使液化气流路61的流路截面积小于热水流路71的流路截面积,能够高效地加热在液化气流路61中流通的液化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液化气板6的厚度设置得比热水板7的厚度薄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液化气板6既可以设置成与热水板7相同的厚度,也可以设置得比热水板7的厚度厚。
接着,参照图1~图2、图7~图8,特别是参照图2,对液化气流入集管2、气体流出集管3、热水流入集管4及热水流出集管5进行说明。
液化气流入集管2包括:内部空间2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液化气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入口22,其用于使来自外部的液化气流入该内部空间21。流入口22设置在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供给液化气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以在液化气流入集管2与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连接的状态下与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部空间21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液化气流入集管2能够对液化气进行分配使该液化气流入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
气体流出集管3包括:内部空间3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气体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出口32,其用于使来自该内部空间31的气体向外部流出。流出口32设置在气体流出集管3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排出气体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以在气体流出集管3与板层叠体1的气体流出部13连接的状态下与气体流出集管3的内部空间31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气体流出集管3能够使来自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的气体合流后流出。
热水流入集管4包括:内部空间4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热水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入口42,其用于使来自外部的热水流入该内部空间41。流入口42设置在热水流入集管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供给热水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以在热水流入集管4与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连接的状态下与热水流入集管4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热水流入集管4能够对热水进行分配使该热水流入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
热水流出集管5包括:内部空间5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热水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出口52,其用于使来自该内部空间51的热水向外部流出。流出口52设置在热水流出集管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排出热水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以在热水流出集管5与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出部15连接的状态下与热水流出集管5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热水流出集管5能够使来自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的热水合流后流出。
液化气流入集管2、气体流出集管3、热水流入集管4及热水流出集管5例如能够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构成。这些集管例如能够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板层叠体1。
接着,对使用具有以上结构的气化器使液化气气化的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液化气的气化时,首先,通过未图示的泵将储存在未图示的罐(例如LNG罐等)中的液化气供给至液化气流入集管2。另一方面,通过未图示的泵将来自未图示的热水生成装置的热水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
被供给至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液化气从在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开设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流入液化气流路61。另一方面,被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的热水从在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开设的热水流路入口72流入热水流路71。
其结果是,在板层叠体1内,在液化气流路61的液化气与热水流路71的热水之间经由层(板)产生热交换,利用来自热水的热使液化气气化。
通过液化气的气化而产生的气体从在板层叠体1的气体流出部13开设的液化气流路出口63向气体流出集管3流出。来自气体流出集管3的气体例如能够供给至内燃机等气体燃烧装置。另一方面,热交换后的热水从在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出部15开设的热水流路出口73向热水流出集管5流出。来自热水流出集管5的热水例如能够返回热水生成装置,重新加热之后,重新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
(流路截面积扩大部)
参照图9~图12,对作为第2发明的主要部分的液化气板6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进行说明。
图9是对图7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流路入口中的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一例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如图7~图9、特别是如图8所示,在液化气板6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设置有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该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具有比液化气流路61的流路截面积大的流路截面积。
通过在液化气流路入口62设置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能够获得防止板层叠体1发生变形破损的效果。
图12是对图7的气化器的比较例进行说明的图。
如作为比较例的图12所示,在不设置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而是多个液化气流路61保持流路截面积一定的状态地在液化气板6的一端形成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情况下,该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被流入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低温的液化气冷却。特别是,在气化器中,流入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液化气仍然是液体,因此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显著地冷却。其结果是,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容易局部发生过冷却。可知,因该局部发生的过冷却而在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产生较高的热应力,板层叠体容易发生变形破损。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流路截面积较大的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中,低温液化气的流速保持得较低,对流热传递下降,因此能够获得绝热效果。由此,能够防止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发生过冷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产生热应力,能够防止板层叠体1发生变形破损。
另外,由于能够防止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局部发生过冷却,所以该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与其周边部位之间的温度差(成为产生热应力的原因)减小。其结果是,在基于提高液化气的气化效率等观点而将热水的温度设定得较高的情况或者在液化气的温度较低等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可防止发生变形破损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的内周面包括形成于液化气板6的槽和层叠于该槽的上部的热水板7的背面。这样,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由热水板7构成,由此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内的液化气因来自热水板7的热而容易被加热,能够进一步防止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发生过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分支出多个液化气流路61,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具有比多个液化气流路61的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大的流路截面积。由此,能够适当地增大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的流路截面积。
另外,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优选以使流路截面积在液化气板6的至少平面方向上增大的方式形成。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特别优选以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形成区域的宽度W1大于多个液化气流路61的并列设置宽度W2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适当地增大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的流路截面积。宽度W1在并列设置有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情况下是该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并列设置宽度,在液化气流路入口62是1个的情况下是该1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宽度。
进一步,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优选以流路截面积沿着液化气的流通方向逐渐减少的方式形成。由此,与使流路截面积急剧地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液化气的压力损失。
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的深度(液化气板6的厚度方向的深度)优选小于液化气板6的厚度。由此,能够使液化气板6的背面与层叠于该液化气板6的其它板(例如热水板7)的表面接合,能够提高构成板层叠体1的各板之间的接合强度。
图10是对图7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流路入口中的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的深度不限定于小于液化气板6的厚度,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与液化气板6的厚度相等。换言之,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也可以设置成将从液化气板6的表面至背面切掉。在这种情况下,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的内周面包括:由液化气板6构成的侧壁;层叠于该侧壁的上部的热水板7的背面;以及层叠于该侧壁的下部的热水板7的表面。由此,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内的液化气因来自上下的热水板7的热而容易地被加热,能够进一步防止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发生过冷却。
图11是对图7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流路入口中的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又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示出了从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分支出多个液化气流路61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使多个液化气流路61在彼此独立的状态下在液化气板6的一端具有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
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对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使流路截面积在液化气板6的平面方向上增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也可以通过将液化气板6在厚度方向上较深地切掉一部分来使流路截面积增大。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也可以以使流路截面积在液化气板6的平面方向及厚度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增大的方式形成。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优选使流路截面积在液化气板6的至少平面方向上增大,由此能够高效地增大流路截面积,并且能够防止液化气板6的强度下降。
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通过蚀刻等来形成。
(第3发明)
接着,参照图1~图2、图4、图13,对第3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气化器的基本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1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卸下集管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气化器以在板层叠体1内利用来自热水的热使液化气气化的方式构成。
板层叠体1能够是第1金属制板及第2金属制板的层叠体。
如图2所示,板层叠体1包括:用于使液化气流入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以及用于使通过液化气的气化而生成的气体从板层叠体1流出的气体流出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方体形状的板层叠体1的右侧面的下方(底面侧)配置有液化气流入部12,在左侧面的上方(上表面侧)配置有气体流出部13。液化气流入集管2与液化气流入部12连接,气体流出集管3与气体流出部13连接。
另外,板层叠体1包括:用于使热水流入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以及用于使热水从板层叠体1流出的热水流出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层叠体1的上表面配置有热水流入部14,在底面配置有热水流出部15。热水流入集管4与热水流入部14连接,热水流出集管5与热水流出部15连接。
接着,参照图13,对板层叠体1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将第3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一部分分解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3所示,板层叠体1通过将多个液化气板6和多个热水板7交替地层叠而构成。
液化气板6例如是采用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方形板。
在液化气板6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液化气流通的多个液化气流路61。液化气流路61由具有半圆形截面的槽(图13中示出为线)构成,该槽例如能够通过蚀刻等加工来形成。
多个液化气流路61从在液化气板6的一侧端(右边的底边侧)的液化气流入部12以与多个液化气流路61各自的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至在该液化气板6的另一侧端(左边的上边侧)的液化气体流出部13以与多个液化气流路61各自的另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为止,以在液化气板6的右边侧和左边侧进行往复的同时从底边侧趋向上边侧的方式呈锯齿状地并列设置。
液化气流路61的锯齿的往复次数不限定于图示的次数(3个及半个往复),而能够适当地设定,例如能够在1~10个往复或1~10个及半个往复的范围内进行设定。在锯齿的往复次数为n个及半个往复(n为整数)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那样,能够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配置在液化气板6的彼此相向的一对边中的一条边,将液化气流路出口63配置在一对边中的另一条边。另外,在锯齿的往复次数为n个往复的情况下,能够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和液化气流路出口63并列设置在液化气板6的一条边。
通过使液化气流路61形成为锯齿状,液化气在板层叠体1内的滞留时间变长,因此能够将液化气充分地加热而使其气化。此外,在液化气的气化迅速地进行的情况下,液化气流路61不必一定是锯齿状,例如也可以是直线状等。
液化气在液化气流路61中流通的过程中通过来自热水的热而被气化,因此能够是在该液化气流路61中的液化气流路出口63侧液化气的一部分或全部被气化的状态。
热水板7例如是采用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方形板。
在热水板7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热水流通的多个热水流路71。热水流路71由具有半圆形截面的槽(图13中示出为线)构成,该槽例如能够通过蚀刻等加工来形成。
多个热水流路71从在热水板7的一侧端(上边)的热水流入部14以与多个热水流路71各自的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至在该热水板7的另一侧端(底边)的热水流出部15以与多个热水流路71各自的另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为止直线状地并列设置。
通过使热水流路71形成为直线状,热水在板层叠体1内的滞留时间缩短,因此能够用新的热水迅速地替换温度随着液化气的加热而下降的热水来提高液化气的加热效率。此外,在不会出现热水流路71中的热水的温度下降较多的问题的情况下,热水流路71不必一定是直线状,例如也可以是锯齿状等。
热水在热水流路71中流通的过程中被液化气冷却,因此能够是在该热水流路71中的热水流路出口73侧的热水的温度比热水流路入口72的温度低的状态。
通过将液化气板6和热水板7层叠,构成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各槽的上部被层叠于该上部的板的背面密封。由此,形成各槽独立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后的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内周面包括由槽的内周面构成的半圆形部分、以及由在该槽的上部层叠的板的背面构成的平坦部分。
层叠时的层间(板间)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特别优选使用扩散接合。扩散接合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能够使多个板彼此密接,加热至该板将要达到塑性之前的温度(构成该板的材料的熔点以下的温度),加压至尽可能不产生塑性变形的程度,利用在接合面间产生的原子的扩散对板间进行压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板层叠体1通过将由热水板7-液化气板6-热水板7形成的3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该例,板层叠体1只要是将液化气板6和热水板7交替地层叠而成即可。例如,板层叠体1既可以是通过将由液化气板6-热水板7形成的2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也可以是通过将由热水板7-液化气板6-热水板7-热水板7形成的4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
图4是第3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放大图,(a)是图13中由附图标记a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b)是图13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通过板的层叠,如作为图13中由附图标记a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的图4(a)所示,在板层叠体1的右侧面的下方(底面侧)的液化气流入部12开设有多个液化气板6所具有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另一方面,放大图的图示虽省略,但是在板层叠体1的左侧面的上方(上表面侧)的气体流出部13开设有多个液化气板6所具有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
另外,通过板的层叠,如作为图13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的图4(b)所示,在板层叠体1的上表面的热水流入部14开设有多个热水板7所具有的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另一方面,放大图的图示虽省略,但是在板层叠体1的底面的热水流出部15开设有多个热水板7所具有的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
板层叠体1的结构要素不限定于仅有液化气板6及热水板7,还能够根据需要一并使用其它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层叠体1中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进一步层叠有未形成有流路的多个端板8。通过端板8的层叠例如能够改善板层叠体1的强度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化气流路61或热水流路71具有半圆形的截面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能够对这些流路的截面赋予例如像U形、方形等这样的各种形状。
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流路截面积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但通过使液化气流路61的流路截面积小于热水流路71的流路截面积,能够高效地加热在液化气流路61中流通的液化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液化气板6的厚度设置得比热水板7的厚度薄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液化气板6既可以设置成与热水板7相同的厚度,也可以设置得比热水板7的厚度厚。
接着,参照图1~图2、图4、图13,特别是参照图2,对液化气流入集管2、气体流出集管3、热水流入集管4及热水流出集管5进行说明。
液化气流入集管2包括:内部空间2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液化气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入口22,其用于使来自外部的液化气流入该内部空间21。流入口22设置在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供给液化气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以在液化气流入集管2与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连接的状态下与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部空间21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液化气流入集管2能够对液化气进行分配使该液化气流入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
气体流出集管3包括:内部空间3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气体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出口32,其用于使来自该内部空间31的气体向外部流出。流出口32设置在气体流出集管3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排出气体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以在气体流出集管3与板层叠体1的气体流出部13连接的状态下与气体流出集管3的内部空间31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气体流出集管3能够使来自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的气体合流后流出。
热水流入集管4包括:内部空间4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热水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入口42,其用于使来自外部的热水流入该内部空间41。流入口42设置在热水流入集管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供给热水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以在热水流入集管4与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连接的状态下与热水流入集管4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热水流入集管4能够对热水进行分配使该热水流入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
热水流出集管5包括:内部空间5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热水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出口52,其用于使来自该内部空间51的热水向外部流出。流出口52设置在热水流出集管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排出热水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以在热水流出集管5与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出部15连接的状态下与热水流出集管5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热水流出集管5能够使来自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的热水合流后流出。
液化气流入集管2、气体流出集管3、热水流入集管4及热水流出集管5例如能够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构成。这些集管例如能够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板层叠体1。
接着,对使用具有以上结构的气化器使液化气气化的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液化气的气化时,首先,通过未图示的泵将储存在未图示的罐(例如LNG罐等)中的液化气供给至液化气流入集管2。另一方面,通过未图示的泵将来自未图示的热水生成装置的热水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
被供给至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液化气从在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开设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流入液化气流路61。另一方面,被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的热水从在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开设的热水流路入口72流入热水流路71。
其结果是,在板层叠体1内,在液化气流路61的液化气与热水流路71的热水之间经由层(板)产生热交换,利用来自热水的热使液化气气化。
通过液化气的气化而产生的气体从在板层叠体1的气体流出部13开设的液化气流路出口63向气体流出集管3流出。来自气体流出集管3的气体例如能够供给至内燃机等气体燃烧装置。另一方面,热交换后的热水从在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出部15开设的热水流路出口73向热水流出集管5流出。来自热水流出集管5的热水例如能够返回热水生成装置,重新加热之后,重新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
(绝热部件)
参照图13及图14,对作为第3发明的主要部分的液化气流入集管2进行说明。
图14是对设置于图13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流入集管的绝热部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构成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部空间21的壁面被绝热部件23覆盖。
通过由绝热部件21覆盖内部空间21的壁面,能够获得防止板层叠体1发生变形破损的效果。
也就是说,在不用绝热部件21覆盖内部空间21的壁面的情况下,该液化气流入集管2自身被在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部空间21中流通的低温的液化气直接冷却。特别是,在气化器中,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部空间21中的液化气仍然是液体,因此将液化气流入集管2显著地冷却。由于液化气流入集管2被冷却,所以向该液化气流入集管2所连接的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传递冷却。其结果是,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受到流入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低温液化气的冷却,并且受到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冷却,容易局部发生过冷却。可知,因该局部发生的过冷却而在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产生较高的热应力,板层叠体1容易发生变形破损。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用绝热部件21覆盖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部空间21的壁面,所以能够防止液化气流入集管2自身被在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部空间21中流通的液化气直接冷却。由此,能够防止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局部发生过冷却。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产生热应力,能够防止板层叠体1发生变形破损。
另外,由于能够防止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局部发生过冷却,所以该液化气流路入口62附近与其周边部位之间的温度差(成为产生热应力的原因)减小。其结果是,在基于提高液化气的气化效率等观点而将热水的温度设定得较高的情况或者在液化气的温度较低等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可防止发生变形破损的状态。
绝热部件23优选采用热导率比构成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材料低的材料形成。例如能够使用金属作为绝热部件23的材质,该金属优选热导率比构成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金属低的金属。另外,也可以使用树脂或橡胶等高分子材料作为绝热部件23的材质。
绝热部件23优选在内部包含空间层24,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热效果。空间层24既可以是真空,也可以填充空气等流体或绝热材等。
将绝热部件23固定于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表面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通过焊接、扩散接合、粘接剂等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绝热部件23设置贯穿该绝热部件的贯通流路25,构成为:一边由绝热部件23覆盖内部空间21的全部壁面,一边能够使来自流入口22的液化气经由该贯通流路25流通至内部空间21。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绝热部件23覆盖内部空间21的全部壁面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由绝热部件23覆盖内部空间21的至少一部分壁面即可,与省略了绝热部件23的情况相比能够发挥效果。
能够与液化气流入集管同样地在气体流出集管也设置绝热部件,在气体流出集管内流通的气体以已经由热水加热而气化的气体为主体,因此绝热的效果较小。在液化气流入集管设置绝热部件是特别重要的。
(第4发明)
接着,参照图1~图2、图4、图15,对第4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气化器的基本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1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卸下集管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气化器以在板层叠体1内利用来自热水的热使液化气气化的方式构成。
板层叠体1能够是第1金属制板及第2金属制板的层叠体。
如图2所示,板层叠体1包括:用于使液化气流入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以及用于使通过液化气的气化而生成的气体从板层叠体1流出的气体流出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方体形状的板层叠体1的右侧面的下方(底面侧)配置有液化气流入部12,在左侧面的上方(上表面侧)配置有气体流出部13。液化气流入集管2与液化气流入部12连接,气体流出集管3与气体流出部13连接。
另外,板层叠体1包括:用于使热水流入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以及用于使热水从板层叠体1流出的热水流出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层叠体1的上表面配置有热水流入部14,在底面配置有热水流出部15。热水流入集管4与热水流入部14连接,热水流出集管5与热水流出部15连接。
接着,参照图15,对板层叠体1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将第4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一部分分解后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5所示,板层叠体1通过将多个液化气板6和多个热水板7交替地层叠而构成。
液化气板6例如是采用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方形板。
在液化气板6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液化气流通的多个液化气流路61。液化气流路61由具有半圆形截面的槽(图15中示出为线)构成,该槽例如能够通过蚀刻等加工来形成。
多个液化气流路61从在液化气板6的一侧端(右边的底边侧)的液化气流入部12以与多个液化气流路61各自的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至在该液化气板6的另一侧端(左边的上边侧)的液化气体流出部13以与多个液化气流路61各自的另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为止,以在液化气板6的右边侧和左边侧进行往复的同时从底边侧趋向上边侧的方式呈锯齿状地并列设置。
液化气流路61的锯齿的往复次数不限定于图示的次数(3个及半个往复),而能够适当地设定,例如能够在1~10个往复或1~10个及半个往复的范围内进行设定。在锯齿的往复次数为n个及半个往复(n为整数)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那样,能够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配置在液化气板6的彼此相向的一对边中的一条边,将液化气流路出口63配置在一对边中的另一条边。另外,在锯齿的往复次数为n个往复的情况下,能够将液化气流路入口62和液化气流路出口63并列设置在液化气板6的一条边。
通过使液化气流路61形成为锯齿状,液化气在板层叠体1内的滞留时间变长,因此能够将液化气充分地加热而使其气化。此外,在液化气的气化迅速地进行的情况下,液化气流路61不必一定是锯齿状,例如也可以是直线状等。
液化气在液化气流路61中流通的过程中通过来自热水的热而被气化,因此能够是在该液化气流路61中的液化气流路出口63侧液化气的一部分或全部被气化的状态。
热水板7例如是采用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方形板。
在热水板7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热水流通的多个热水流路71。热水流路71由具有半圆形截面的槽(图15中示出为线)构成,该槽例如能够通过蚀刻等加工来形成。
多个热水流路71从在热水板7的一侧端(上边)的热水流入部14以与多个热水流路71各自的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至在该热水板7的另一侧端(底边)的热水流出部15以与多个热水流路71各自的另一端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为止直线状地并列设置。
通过使热水流路71形成为直线状,热水在板层叠体1内的滞留时间缩短,因此能够用新的热水迅速地替换温度随着液化气的加热而下降的热水来提高液化气的加热效率。此外,在不会出现热水流路71中的热水的温度下降较多的问题的情况下,热水流路71不必一定是直线状,例如也可以是锯齿状等。
热水在热水流路71中流通的过程中被液化气冷却,因此能够是该热水流路71中的热水流路出口73侧的热水的温度比热水流路入口72的温度低的状态。
通过将液化气板6和热水板7层叠,构成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各槽的上部被层叠于该上部的板的背面密封。由此,形成各槽独立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后的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内周面包括由槽的内周面构成的半圆形部分、以及由在该槽的上部层叠的板的背面构成的平坦部分。
层叠时的层间(板间)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特别优选使用扩散接合。扩散接合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能够使多个板彼此密接,加热至该板将要达到塑性之前的温度(构成该板的材料的熔点以下的温度),加压至尽可能不产生塑性变形的程度,利用在接合面间产生的原子的扩散对板间进行压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板层叠体1通过将由热水板7-液化气板6-热水板7形成的3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该例,板层叠体1只要是将液化气板6和热水板7交替地层叠而成即可。板层叠体1例如既可以是通过将由液化气板6-热水板7形成的2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也可以是通过将由热水板7-液化气板6-热水板7-热水板7形成的4层组件反复层叠而构成的。
图4是第4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所具有的板层叠体的放大图,(a)是图15中由附图标记a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b)是图15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通过板的层叠,如作为图15中由附图标记a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的图4(a)所示,在板层叠体1的右侧面的下方(底面侧)的液化气流入部12开设有多个液化气板6所具有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另一方面,放大图的图示虽省略,但是在板层叠体1的左侧面的上方(上表面侧)的气体流出部13开设有多个液化气板6所具有的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
另外,通过板的层叠,如作为图15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的图4(b)所示,在板层叠体1的上表面的热水流入部14开设有多个热水板7所具有的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另一方面,放大图的图示虽省略,但是在板层叠体1的底面的热水流出部15开设有多个热水板7所具有的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
板层叠体1的结构要素不限定于仅有液化气板6及热水板7,还能够根据需要一并使用其它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层叠体1中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进一步层叠有未形成有流路的多个端板8。通过端板8的层叠例如能够改善板层叠体1的强度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化气流路61或热水流路71具有半圆形的截面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能够对这些流路的截面赋予例如像U形、方形等这样的各种形状。
液化气流路61及热水流路71的流路截面积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但通过使液化气流路61的流路截面积小于热水流路71的流路截面积,能够高效地加热在液化气流路61中流通的液化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液化气板6的厚度设置得比热水板7的厚度薄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液化气板6既可以设置成与热水板7相同的厚度,也可以设置得比热水板7的厚度厚。
接着,参照图1~图2、图4、图15,特别是参照图2,对液化气流入集管2、气体流出集管3、热水流入集管4及热水流出集管5进行说明。
液化气流入集管2包括:内部空间2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液化气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入口22,其用于使来自外部的液化气流入该内部空间21。流入口22设置在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供给液化气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以在液化气流入集管2与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连接的状态下与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部空间21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液化气流入集管2能够对液化气进行分配使该液化气流入多个液化气流路入口62。
气体流出集管3包括:内部空间3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气体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出口32,其用于使来自该内部空间31的气体向外部流出。流出口32设置在气体流出集管3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排出气体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以在气体流出集管3与板层叠体1的气体流出部13连接的状态下与气体流出集管3的内部空间31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气体流出集管3能够使来自多个液化气流路出口63的气体合流后流出。
热水流入集管4包括:内部空间4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热水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入口42,其用于使来自外部的热水流入该内部空间41。流入口42设置在热水流入集管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供给热水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以在热水流入集管4与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连接的状态下与热水流入集管4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热水流入集管4能够对热水进行分配使该热水流入多个热水流路入口72。
热水流出集管5包括:内部空间51,其呈中空的半圆柱形状,作为热水的歧管发挥功能;以及流出口52,其用于使来自该内部空间51的热水向外部流出。流出口52设置在热水流出集管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能够连接用于排出热水的未图示的配管。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以在热水流出集管5与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出部15连接的状态下与热水流出集管5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开设。由此,热水流出集管5能够使来自多个热水流路出口73的热水合流后流出。
液化气流入集管2、气体流出集管3、热水流入集管4及热水流出集管5例如能够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构成。这些集管例如能够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板层叠体1。
接着,对使用具有以上结构的气化器使液化气气化的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液化气的气化时,首先,通过未图示的泵将储存在未图示的罐(例如LNG罐等)中的液化气供给至液化气流入集管2。另一方面,通过未图示的泵将来自未图示的热水生成装置的热水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
被供给至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液化气从在板层叠体1的液化气流入部12开设的液化气流路入口62流入液化气流路61。另一方面,被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的热水从在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入部14开设的热水流路入口72流入热水流路71。
其结果是,在板层叠体1内,在液化气流路61的液化气与热水流路71的热水之间经由层(板)产生热交换,利用来自热水的热使液化气气化。
通过液化气的气化而产生的气体从在板层叠体1的气体流出部13开设的液化气流路出口63向气体流出集管3流出。来自气体流出集管3的气体例如能够供给至内燃机等气体燃烧装置。另一方面,热交换后的热水从在板层叠体1的热水流出部15开设的热水流路出口73向热水流出集管5流出。来自热水流出集管5的热水例如能够返回热水生成装置,重新加热之后,重新供给至热水流入集管4。
参照图15~图18,对作为第4发明的主要部分的液化气流路61的路径进行说明。
图16是对图15的气化器具有的液化气板的液化气流路进行说明的图。
参照图15及图16(a),对设置于液化气板6的液化气流路61的路径进行说明。
图16(a)中由V表示的虚线表示相对于液化气板6的设置有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边垂直并且穿过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虚拟直线。
液化气流路出口63设置于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一侧(在图示的示例中为上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化气流路61在沿着液化气的流通方向观察时,首先,从设置有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边垂直地向液化气板6内延伸,接着,使进路向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另一侧变更之后,从另一侧朝向一侧(在图示的示例中从下侧向上侧)以超过虚拟直线V的方式呈锯齿状地延伸,最终到达液化气流路出口63。即,液化气流路61包括迂回部64,该迂回部64在连结液化气流路入口62和液化气流路出口63的路径中在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另一侧迂回。
以下,对该迂回部64的意义进行说明。首先,用于向液化气流路入口62供给液化气的液化气流入集管2与液化气板6接合。液化气流入集管2以使液化气流路入口62与该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内部空间21连通的方式,在上述的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一侧及另一侧(在图示的示例中上侧及下侧)的各接合部25与液化气板6接合。
液化气流入集管2的壁面以能够耐受液化气压力的足够的厚度较厚地形成,因此接合部25的宽度(沿着液化气板6的设置有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边的宽度)较大。接合部25的宽度越大,需要使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另一侧的区域δ形成得越大。
此时,如图16(b)的比较例所示,在液化气流路61不包括迂回部64的情况下,在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另一侧的区域δ无法形成液化气流路61,无法有效地利用该区域δ。
与此相对,如图16(a)所示,在液化气流路61包括迂回部64的情况下,能够直至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另一侧的区域δ内为止形成液化气流路61。由此,与上述的比较例相比,能够使液化气流路61的流路长度延长,由此能够确保使液化气充分地气化的滞留时间。其结果是,与未设置有迂回部64的情况相比,即使在使用温度较低的热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确保滞留时间来实现液化气的气化,能够获得削减用于对热水进行加热的能量消耗的效果。例如在气化器设置于LNG船等这样的船舶等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用的能量有限,所以能够削减能量消耗的意义特别重大。
图17是对图15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板的液化气流路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进一步,在液化气流路61包括迂回部64的情况下,能够使液化气流路61整体靠近(移动至)液化气板6的端部,因此如图17的示例所示,还能够实现液化气板的小面积化。即,在图17的示例中,液化气流路61的流路长度与图16(b)的比较例为相同程度,但是液化气板6的面积比图16(b)的比较例小。由此,能够获得可使板层叠体1的尺寸小型化进而使气化器整体的尺寸小型化且削减设置成本的效果。作为设置成本,例如能够削减设置空间或设置作业的成本等。另外,通过使气化器小型化,能够适当地应对例如设置于LNG船等这样的船舶内等的有限空间内。
通过液化气流路61的设计,能够实现液化气流路61的流路长度延长(能量消耗削减)、以及液化气流路61整体向端部靠近(设置成本削减)中的一方或双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化气流路61在液化气板6上形成方形的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γ。液化气流路61在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γ内形成为锯齿状。
流入液化气入口62的液化气是从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γ的边部而非角部流入该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γ内的液化气流路61的。由此,能够适当地形成上述的迂回部64。
图18是对图15的气化器的液化气板的液化气流路的又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在以上的说明中,对液化气流路61在穿过液化气入口62的虚拟直线V的另一侧设置迂回部6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如图18所示的那样,在穿过液化气出口63的虚拟直线V'的另一侧也设置同样的迂回部65。
即,在图18的示例中由V'表示的双点划线表示相对于液化气板6的设置有液化气流路出口63的边垂直并且通过液化气流路出口63的虚拟直线V'。
液化气流路出口62设置在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一侧(在图示的示例中为下侧)。
在图18的示例中,液化气流路61在沿着与液化气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时,首先,从设置有液化气流路出口63的边垂直地向液化气板6内延伸,接着,使进路向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另一侧变更之后,从另一侧朝向一侧(在图示的示例中从上侧向下侧)以超过虚拟直线V'的方式呈锯齿状地延伸,最终到达液化气流路入口62。即,液化气流路61包括迂回部65,该迂回部65在连结液化气流路出口63和液化气流路入口62的路径中在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另一侧迂回。
该迂回部65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的迂回部64同样的效果。在图18的示例中,通过设置该两个迂回部64、65,与图16(b)的比较例相比,能够适当地同时实现液化气流路61的流路长度延长、以及液化气流路61整体向端部靠近。
另外,如图18所示,迂回部65能够直至由虚拟直线V'划分出的另一侧的区域δ’内为止形成液化气流路61。
进一步,通过使液化气从方形的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γ的边部而非角部朝向液化气流路出口63流出,能够适当地形成上述的迂回部65。
(第1~第4发明的组合)
参照图19~图21,对并用第1~第4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进行说明。气化器的基本结构与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相同。
图19是对并用第1及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的热水流路及液化气流路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图20是对并用第1及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的热水流路及液化气流路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19及图20所示,通过上述的热水流路71的迂回部74来防止产生热应力、以及通过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来防止产生热应力这两者协同作用,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板层叠体1发生变形破损。
图21是对并用第2及第3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化器的设置于液化气流入集管的绝热部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21所示,通过上述的流路截面积扩大部β防止产生热应力、以及通过绝热部件23防止产生热应力这两者协同作用,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板层叠体1发生变形破损。在还设置有热水流路71的迂回部74的情况下,能够更显著地发挥该效果(并用第1~第3发明)。
进一步,也能够并用第1及第3发明。其中,也能够进一步并用第4发明。第1~第4发明中,既可以组合任意2个或3个发明一并使用,也可以组合全部4个发明一并使用。
(其他)
在以上的各发明的说明中,示出了如下情况:在长方体形状的板层叠体的右侧面的下方配置有液化气流入部,在左侧面的上方(上表面侧)配置有气体流出部,在上表面配置有热水流入部,在底面配置有热水流出部,但是不限定于此。液化气流入部、气体流出部、热水流入部及热水流出部只要设置于板层叠体的某一面即可。优选的是,液化气流入部和气体流出部在长方体形状的板层叠体中设置在彼此相向的一组面,热水流入部和热水流出部在该长方体形状的板层叠体中设置在彼此相向的另一组面。
另外,液化气流入部、气体流出部、热水流入部及热水流出部不必一定设置在板层叠体中的彼此不同的面。也可以将液化气流入部、气体流出部、热水流入部及热水流出部中的2个以上并列设置在板层叠体中的同一面上。
进一步,形成于液化气板的液化气流路的路径不限定于由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路径。液化气流路只要将设置于液化气板的周缘的任意的部位(与液化气流入部对应的部位)的液化气流路入口与设置于该液化气板的周缘的任意的另一部位(与气体流出部对应的部位)的液化气流路出口连结就能够具有任意路径。同样地,形成于热水板的热水流路的路径不限定于由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路径。热水流路只要将设置于热水板的周缘的任意的部位(与热水流入部对应的部位)的热水流路入口与设置于该热水板的周缘的任意的另一部位(与热水流出部对应的部位)的热水流路出口连结就能够具有任意路径。
形成于1个液化气板的液化气流路的根数不限定于为多根的情况,也可以是1根。另外,形成于1个热水板的热水流路的根数不限定于为多根的情况,也可以是1根。
被气化器气化的液化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液化天然气(LNG)、液化氮、液化氢等。液化气流入板层叠体1时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定,如果在为LNG的情况下,则例如能够设为-162℃左右。
用于液化气加热的热水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热水流路入口处的温度比液化气流路入口处的液化气温度高的液体状态的水即可,优选是被加热至温度比外部空气温度高的水。在使LNG气化的情况下,热水的温度例如能够设为50℃左右。
气化器能够用于使液化气气化的各种用途,例如能够优选地搭载在LNG船中。通过将气化器搭载在LNG船中,能够通过该气化器使储存在LNG罐中的低温的LNG高效地气化。被气化器气化的天然气能够作为搭载在LNG船中的内燃机的燃料使用。即使LNG的温度较低,也能够防止气化器因热应力而产生变形破损,从而稳定地运转。在将气化器搭载在LNG船中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内燃机的排出气体的废热用于热水的加热。热水既可以是事先贮存在船舶中的水,也可以是海水。

Claims (19)

1.一种气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层叠体,其通过将在第1金属制板上设置有液化气流路的液化气板和在第2金属制板上设置有热水流路的热水板交替地层叠而构成,所述液化气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出口,所述热水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出口;
液化气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液化气流入部连接,将液化气分配至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
气体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合流;
热水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的热水流入部连接,将热水分配至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以及
热水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合流,
所述气化器构成为利用来自在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中流通的热水的热使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中流通的液化气气化,
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在从所述热水流路入口朝向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路径的一部分具有以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侧迂回的方式形成的迂回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的路径的整体形成为呈直线状地连结所述热水流路入口和所述热水流路出口,并且在该路径的一部分设置有所述迂回部,所述迂回部偏离将所述热水流路入口和所述热水流路出口连结的虚拟直线而在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侧迂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水板中的所述迂回部的宽度为所述液化气板中的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形成区域的宽度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迂回部在沿着热水的流通方向观察时依次设置有:分离距离增大部,其以使距连结所述热水流路入口和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虚拟直线的分离距离增加的方式形成;分离距离一定部,其使距所述虚拟直线的分离距离保持一定;以及分离距离减少部,其以使距所述虚拟直线的分离距离减少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距离一定部的宽度为所述液化气板中的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形成区域的宽度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迂回部中的所述分离距离一定部以最靠近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热水流路间的间隔在所述迂回部被扩张,并且所述迂回部中的多个所述热水流路间的间隔为等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由在所述液化气板上形成的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形成方形的热水流路形成区域,所述迂回部以从所述方形的热水流路形成区域朝向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9.一种气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层叠体,其通过将在第1金属制板上设置有液化气流路的液化气板和在第2金属制板上设置有热水流路的热水板交替地层叠而构成,所述液化气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出口,所述热水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出口;
液化气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液化气流入部连接,将液化气分配至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
气体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合流;
热水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的热水流入部连接,将热水分配至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以及
热水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合流,
所述气化器构成为利用来自在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中流通的热水的热使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中流通的液化气气化,
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设置有流路截面积扩大部,该流路截面积扩大部具有比所述液化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大的流路截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分支出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
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具有比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大的流路截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形成宽度大于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的并列设置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以使流路截面积沿着液化气的流通方向逐渐减少的方式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以使流路截面积在所述液化气板的至少平面方向上增大的方式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深度小于所述液化气板的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截面积扩大部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由所述热水板构成。
16.一种气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层叠体,其通过将在第1金属制板上设置有液化气流路的液化气板和在第2金属制板上设置有热水流路的热水板交替地层叠而构成,所述液化气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出口,所述热水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出口;
液化气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液化气流入部连接,将液化气分配至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
气体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合流;
热水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的热水流入部连接,将热水分配至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以及
热水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合流,
所述气化器构成为利用来自在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中流通的热水的热使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中流通的液化气气化,
所述液化气流入集管包括:流入口,其用于使液化气流入;以及内部空间,其作为歧管发挥功能,对从该流入口流入的液化气进行分配使该液化气流入配置于所述板层叠体的所述液化气流入部的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构成该内部空间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被绝热部件覆盖。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热部件在内部包含空间层。
18.一种气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层叠体,其通过将在第1金属制板上设置有液化气流路的液化气板和在第2金属制板上设置有热水流路的热水板交替地层叠而构成,所述液化气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液化气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液化气流路出口,所述热水板在该板的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入口,在该板的另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热水流路的另一端连通的热水流路出口;
液化气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液化气流入部连接,将液化气分配至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
气体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气体合流;
热水流入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的热水流入部连接,将热水分配至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入口;以及
热水流出集管,其与所述板层叠体中配置有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流出部连接,使来自多个所述热水流路出口的热水合流,
所述气化器构成为利用来自在所述热水板的所述热水流路中流通的热水的热使在所述液化气板的所述液化气流路中流通的液化气气化,
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设置在由相对于所述液化气板的设置有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边垂直并且穿过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的虚拟直线划分出的一侧,
所述液化气流路在连结所述液化气流路入口和所述液化气流路出口的路径中设置有在由所述虚拟直线划分出的另一侧迂回的迂回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化气流路在所述液化气板上形成方形的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
所述液化气流路在所述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内形成为锯齿状,
流入所述液化气入口的液化气从所述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的边部而非角部流入该液化气流路形成区域内的所述液化气流路。
CN201980046022.2A 2018-07-13 2019-07-12 气化器 Active CN1124244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3743A JP6740289B2 (ja) 2018-07-13 2018-07-13 気化器
JP2018133745A JP6950128B2 (ja) 2018-07-13 2018-07-13 気化器
JP2018133746A JP6988035B2 (ja) 2018-07-13 2018-07-13 気化器
JP2018-133743 2018-07-13
JP2018133744A JP6888211B2 (ja) 2018-07-13 2018-07-13 気化器
JP2018-133745 2018-07-13
JP2018-133746 2018-07-13
JP2018-133744 2018-07-13
PCT/JP2019/027720 WO2020013319A1 (ja) 2018-07-13 2019-07-12 気化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4464A true CN112424464A (zh) 2021-02-26
CN112424464B CN112424464B (zh) 2021-07-06

Family

ID=69142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6022.2A Active CN112424464B (zh) 2018-07-13 2019-07-12 气化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24464B (zh)
WO (1) WO202001331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548727A (zh) * 2024-07-30 2024-08-27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冻换热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707A (zh) * 1996-07-24 1997-05-14 西安交通大学 类环状流双相换热器
CN101726202A (zh) * 2008-10-23 2010-06-09 林德股份公司 板式热交换器
US20130213616A1 (en) * 2011-09-06 2013-08-22 Vacuum Process Engineering, Inc. Heat exchanger incorporating out-of-plane features
CN203798237U (zh) * 2013-05-15 2014-08-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96986A (zh) * 2015-06-09 2015-09-09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高效紧凑式lng汽化器
JP2017166775A (ja) * 2016-03-17 2017-09-2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積層型流体加温器及び積層型流体加温器による流体の加温方法
WO2018124980A2 (en) * 2016-12-26 2018-07-05 Ptt Global Chemical Public Company Limited A heat exchanger for exchanging heat of fluids having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92245A1 (en) * 1987-05-21 1988-11-23 Heatric Pty. Limited Flat-plate heat exchanger
JPH0633970B2 (ja) * 1989-09-12 1994-05-02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液化天然ガスの冷熱回収用熱交換器
JPH07243780A (ja) * 1994-03-07 1995-09-19 Kobe Steel Ltd 熱交換装置
EP2228615B1 (de) * 2009-03-12 2018-04-25 MAHLE Beh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ustausch von Wärme, insbesondere zur Wärmerückgewinnung aus Abgasen eines Kraftfahrzeugs
JP5714944B2 (ja) * 2011-03-10 2015-05-0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低温液化ガスの気化装置
KR101376531B1 (ko) * 2012-11-22 2014-03-19 주식회사 코헥스 천연가스 추진선박용 액화천연가스 기화 시스템
FR3010513B1 (fr) * 2013-09-09 2015-10-16 Fives Cryo Matrice d'echangeur de chaleur collee et procede de collage correspondant
KR20190058543A (ko) * 2016-10-07 2019-05-29 스미토모 세이미츠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 교환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707A (zh) * 1996-07-24 1997-05-14 西安交通大学 类环状流双相换热器
CN101726202A (zh) * 2008-10-23 2010-06-09 林德股份公司 板式热交换器
US20130213616A1 (en) * 2011-09-06 2013-08-22 Vacuum Process Engineering, Inc. Heat exchanger incorporating out-of-plane features
CN203798237U (zh) * 2013-05-15 2014-08-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96986A (zh) * 2015-06-09 2015-09-09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高效紧凑式lng汽化器
JP2017166775A (ja) * 2016-03-17 2017-09-2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積層型流体加温器及び積層型流体加温器による流体の加温方法
WO2018124980A2 (en) * 2016-12-26 2018-07-05 Ptt Global Chemical Public Company Limited A heat exchanger for exchanging heat of fluids having different temperatur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548727A (zh) * 2024-07-30 2024-08-27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冻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13319A1 (ja) 2020-01-16
CN112424464B (zh) 202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8471B2 (en) Balanced heat exchanger systems and methods
JP7119160B2 (ja) 拡散接合型熱交換器
US12009495B2 (en) Battery cooling plate
US20030066634A1 (en) Heat exchanger
US20180045469A1 (en) Heat exchanger device
EP2565571A1 (en) Vehicle interior heat exchanger
US8793987B2 (en)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an evaporator with such a plate
US20100319887A1 (en) Heat-exchanging device and motor vehicle
CN112424464B (zh) 气化器
JP2017180984A (ja) 拡散接合型熱交換器
KR20210002712A (ko) 적층형 열교환기
JP5295737B2 (ja) プレートフィン型熱交換器
US20030192685A1 (en) Heat exchanger
JP7005863B2 (ja) 気化器
JP6888211B2 (ja) 気化器
JP6740289B2 (ja) 気化器
JP6988035B2 (ja) 気化器
JP6950128B2 (ja) 気化器
TWI797511B (zh) 熱交換器
US11976888B2 (en) Laminated heat exchangers
EP4400796A1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JP4066939B2 (ja) 冷却装置
CN117387403A (zh) 一种双层异向流道式功能换热模组及换热器
JP2004028378A (ja) 熱交換器
JP2005291657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7

Address after: No. 5, Dingmu, 6, Fan 4, Tsukiji,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i Yiaisi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Capital of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I ENGINEERING & SHIPBUILD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