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84094A - 防护服 - Google Patents

防护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84094A
CN112384094A CN201980044606.6A CN201980044606A CN112384094A CN 112384094 A CN112384094 A CN 112384094A CN 201980044606 A CN201980044606 A CN 201980044606A CN 112384094 A CN112384094 A CN 1123840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stretchable
length
garment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46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田宽贵
大森平
武田昌信
林祐一郎
小山由朗
田中昌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384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840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2Overalls, e.g. bodysuits or bib overa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12Surgeons' or patients' gowns or dresses
    • A41D13/129Donning facilities, e.g. characterized by the ope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200/00Components of garments
    • A41D2200/20Ho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300/00Details of garments
    • A41D2300/20Inserts
    • A41D2300/22Elastic inse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400/00Function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garments
    • A41D2400/44Donning facilit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400/00Function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garments
    • A41D2400/70Removabi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600/00Uses of gar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A41D2600/20Uses of gar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working activit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4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 or use
    • A41D31/30Antimicrobial, e.g. antibacterial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脱衣更容易的防护服。一实施方式的防护服(10)具备:上衣(12),具有大身部(16)、一对袖部(18a、18b)及帽部(20);下衣(14),连结于上衣;及开闭部(24),形成于大身部的前大身部16a,用于穿脱,在大身部的后大身部与帽部的分界部形成有伸缩部(32)。

Description

防护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护服。
背景技术
防护服根据其目的、用途而具有各种形态及功能。其中,为了防止污垢、药品、病毒、细菌等向身体附着,存在具有大身部、帽部及袖部的上衣和下衣一体形成的连体型(罩衣型)的防护服。
防护服穿戴者为了减轻污染的风险,不仅需要遵守正确的穿戴方法,也需要防止脱下防护服时的污染(二次污染)。若弄错防护服的脱衣的步骤或方法,则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因此,容易脱衣对于二次污染防止来说非常重要。而且,若例如应对急救的患者的医疗从业者对于存在感染症的嫌疑的急救患者在穿戴了防护服的状态下进行应对后,在脱下防护服时脱衣需要时间,则向因急救而搬送来的接下来的患者的应对延迟。相反,若尝试短时间内的脱衣,则附着于防护服表面的病毒、细菌等向身体附着的可能性变高。因而,渴求容易脱下的防护服。作为这样的防护服,已知有从上大身部到下衣设置有开闭部的防护服(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34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防护服是为了脱衣而具有开闭部的连体型的防护服。根据本发明人的见解,在脱下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防护服时,打开开闭部,首先脱下帽子。接着,从打开开闭部而形成的防护服的开口部抽出肩膀后,通过抽出胳膊而脱下上衣。之后,脱下下衣。在专利文献1的防护服中,即使在前大身具有用于穿脱的开闭部,由于是连体型,所以上衣的动作会被下衣限制。因而,在脱衣时,不容易抽出肩膀,其结果,存在难以脱衣这一课题。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脱衣更容易的防护服。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侧面的防护服具备:上衣,具有大身部、一对袖部及帽部;下衣,连结于上述上衣;及开闭部,形成于上述大身部的前大身部,用于穿脱。在上述大身部的后大身部与上述帽部的分界部形成有伸缩部。
上述防护服是连体型的防护服。在脱下该防护服时,从打开开闭部而形成的防护服的开口部(打开的部分)抽出肩膀、胳膊、腿。在上述防护服中,由于在上述大身部的前大身部形成有开闭部,所以防护服的穿戴者容易操作开闭部。由于在上述后大身部与上述帽部的分界部形成有伸缩部,所以在从上述开口部抽出肩膀时,能够伸长伸缩部而扩大上述开口部。其结果,容易从上述开口部抽出肩膀。由此,上述防护服容易脱下。
上述上衣及上述下衣的布料的病毒阻隔性可以为等级4以上。使用了这样的布料的防护服作为感染对策是有效的。
在将向伸长上述伸缩部的方向施加张力前的上述伸缩部的长度称作第1长度,将向上述伸缩部施加预定的张力而伸长了上述伸缩部的情况下的上述伸缩部的最大长度称作第2长度的情况下,由式(1)计算的伸缩部的伸长率(日文:伸度)可以为120%以上。
伸缩部的伸长率(%)=(第2长度/第1长度)×100…(1)
若伸缩部的伸长率为120%以上,则在脱衣时,容易伸长伸缩部(分界部)而抽出穿戴者的肩膀。
在将所述前大身部和所述后大身部重叠的状态且所述伸缩部未伸长的状态下将所述上衣中的左侧的肩部与右侧的肩部之间的距离设为肩部间的距离时,所述伸缩部可以构成为伸长为所述肩部间的距离以上。在该情况下,在脱衣时,能够伸长伸缩部(分界部)而将伸缩部伸长并扩展为穿戴者的肩宽以上,因此脱衣更容易。
在肩宽是406mm的穿戴者穿戴了所述防护服的状态下,所述伸缩部可以构成为伸长为所述穿戴者的所述肩宽以上。在该情况下也是,穿戴者在脱衣时伸长伸缩部(分界部),伸缩部被伸长并扩展为穿戴者的肩宽以上,因此脱衣更容易。此外,这里所说的穿戴者的肩宽是指左右的肩峰点的直线距离。
夹着上述分界部的上述帽部的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后大身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上述分界部可以由连续的一张布料形成。在该情况下,在分界部不存在接合线,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防护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更容易脱下的防护服。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表面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防护服的情况下的示意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防护服省略了罩部的情况下的示意图。
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防护服的情况下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伸缩部的结构的附图。
图5是示出在脱下防护服时打开了开闭部的状态的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打开开闭部后抽出肩膀的工序的附图。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图6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的附图。
图8是示出了从防护服抽出了肩膀的状态的附图。
图9是示出了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同一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附图的尺寸比率与说明的内容未必一致。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等表示方向的用语表示在人(穿戴者)穿戴了防护服的情况下从该穿戴者观察的方向。
图1及图2所示的防护服10是上衣12和下衣14一体地连结的连体型(罩衣型)的防护服。防护服10是为了防止由例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症而用于隔断有害物(或污染物)的感染对策衣。有害物的例子包括包含病原体的液体(例如血液、体液)、包含病原体的空气中的浮游颗粒。有害物的例子也可以包括污垢、药品。
[防护服的布料]
防护服10的布料只要能够隔断有害物且能够确保一定的作业性即可,可以是任何布料。上述布料例如是病毒阻隔性的等级为4以上的布料。若是这样的布料,则能够应对各种有害物。病毒阻隔性的等级是将通过由JIS T8061(2010)确定的D法而合格的试验压力通过JIS T8122(2007)的耐噬菌体浸透性而划分出的等级。该等级是与将通过由ISO16604(2004)确定的D法而合格的试验压力通过EN14126(2003)的耐噬菌体浸透性而划分出的等级相同的等级。
布料的材料的具体例包括纤维构造体(例如纺织物、编织物、无纺布、纸等)、膜及金属箔等。作为布料的材料,在例示的材料中,从成本、拉伸强度等观点来看无纺布是优选的。
作为防护服10的布料使用的无纺布的例子包括湿式无纺布、树脂粘合式干式无纺布、热粘合式干式无纺布、纺粘式干式无纺布、熔喷式干式无纺布、针刺式干式无纺布、水刺式干式无纺纸布及闪蒸纺丝式干式无纺布等。除此之外,通过目付(单位面积重量)、厚度能够均一的抄纸法制造出的无纺布也能够作为防护服10的布料使用。例示的无纺布中的纺粘式干式无纺布从成本、拉伸强度等观点来看是优选的。
无纺布所具有的纤维层的原料的例子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乳酸等聚酯、尼龙、人造纤维、维尼纶、芳族聚酰胺、玻璃、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苯硫醚、氟系树脂及它们的混合物等。
也可以使用进行了树脂含浸或涂覆的无纺布。在实施了这样的处理的无纺布中,病毒阻隔性提高。
上述膜的例子是兼顾病毒阻隔性及透湿性的膜。例如,上述膜是具有许多贯通膜的两表面且具有透气性的微细的贯通孔的多孔性膜。构成多孔性膜的树脂的例子包括聚烯烃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芳香族聚酰胺、氟系树脂等。在例示的树脂中,从耐热性、成形性、生产成本的降低、耐药品性、耐氧化·还原性等观点来看,聚烯烃树脂是优选的。
作为上述聚烯烃树脂所具有的单体成分,例如可举出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3-甲基戊烯-1,3-甲基-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5-乙基-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七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乙烯基环己烯、苯乙烯、烯丙基苯、环戊烯、降冰片烯、5-甲基-2-降冰片烯等具有碳-碳双重结合的化合物。
作为聚烯烃树脂的材料,可举出上述单体成分的均聚物、包括从包括上述单体成分的群选择的至少2种以上的单体成分的共聚物、及将这些均聚物及共聚物混合而成的组成物等,但不限定于它们。除了上述的单体成分以外,例如,将聚乙烯醇、马来酸酐等共聚、接枝聚合而成的材料也能够作为聚烯烃树脂的材料使用。聚烯烃树脂的材料不限定于例示的材料。
作为布料的基材,将乙烯作为单体成分而使用的聚乙烯和/或作为丙烯单体成分而使用的聚丙烯是优选的。尤其是,从耐热性、透气性、空孔率等观点来看,将丙烯作为单体成分而使用的聚丙烯是优选的,优选是主成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成分”表示特定的成分在全部成分中所占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是8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是90质量%以上,最优选是95质量%以上。
作为在多孔性膜中形成贯通孔的方法,湿式法、干式法都行。
金属箔的例子包括铝箔、铜箔、不锈钢箔等。其中,从成本的观点来看,铝箔是优选的。
防护服10所使用的布料也可以是纤维构造体和膜或金属箔层叠而成的层叠体。通过这样,能够赋予对防护服10要求的穿刺强度、拉伸强度、拉伸伸长率及耐水压。
上述层叠体例如能够具有纤维构造体、膜或金属箔及纤维构造体按该顺序依次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3层构造)。在该情况下,防护服10的表面(外层)及内面(穿戴者侧的面)是纤维构造体。通过防护服10的表面是纤维构造体,能够保护膜或金属箔,另一方面,通过内面是纤维构造体,能够得到对于穿戴者而言良好的触感。上述层叠体的层叠构造也可以是纤维构造体和膜或金属箔的2层构造,还可以是4层以上的层叠构造。
布料的拉伸伸长率优选为11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通过布料的拉伸伸长率为110%以下,从而在穿戴了防护服时的作业时、其脱衣时也能够防止布料的网眼等,能够抑制病毒、细菌等向防护服内部的进入。布料的拉伸伸长率例如能够基于在JIS L1096(2010)附属书J中规定的条带法(英文:strip method)来测定。布料的杨氏模量优选为1N/mm2以上,更优选为10N/m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N/mm2以上。布料的杨氏模量能够基于在JIS L1096(2010)附属书J中规定的条带法来测定。通过布料的杨氏模量为1N/mm2以上,在穿戴了防护服时的作业时、其脱衣时也能够防止布料的网眼等,能够防止病毒、细菌等向防护服内部的进入。
[防护服的结构]
接着,详细说明防护服10的结构。如图1~图3所示,防护服10具有上衣12和连结于上衣12的下衣14。防护服10例如能够具有与在衣服行业中规定的尺寸(S、M、L尺寸等)对应的尺寸。防护服10也可以针对每个穿戴者定做。
上衣12具有大身部(躯干部)16、一对袖部18a、18b及帽部20。大身部16是覆盖穿戴者的躯干的部分。大身部16具有主要覆盖穿戴者的前侧(胸侧)的前大身部16a和主要覆盖穿戴者的背面(后背)侧的后大身部16b。袖部18a是覆盖穿戴者的左臂(上臂部和下臂部)的部分,袖部18b是覆盖穿戴者的右臂(上臂部和下臂部)的部分。帽部20是覆盖穿戴者的头部及颈部的部分。在帽部20的前表面(穿戴者的脸侧)形成有用于确保视野的大致圆状的帽口20a。在上衣12的帽口20a及袖口,也可以为了防护性的提高而安装橡筋(日文:ゴム)之类的伸缩构件。
下衣14是具有用于覆盖穿戴者的左腿及右腿的一对腿部22a、22b的裤子。在下衣14的腿口,也可以为了防护性的提高而安装橡筋之类的伸缩构件。
在图1~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防护服10的上衣12与下衣14的分界、大身部16与袖部18a、18b的分界利用单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单点划线所示的分界未必与用于形成防护服10的多个部分(布料)的接合线一致。此外,该防护服10在腰周部的后大身部16b也具备伸缩部(褶部)。
为了防护服10的穿脱,至少在前大身部16a形成有开闭部24(参照图2)。开闭部24例如是通过卡定用具而开闭自如的部分。开闭部24的具体例包括面接合件(日文:面ファスナー,魔术贴)、线接合件(日文:線ファスナー,拉链)及按扣。为了防护性的提高及易脱衣性,面接合件或线接合件是优选的。开闭部24例如能够从帽口20a的下缘部朝向下衣14形成。开闭部24也可以超过上衣12与下衣14的分界部而延伸至下衣14。由此,容易脱衣。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部24仅形成于防护服10的前表面,未形成于背面(后背侧)。
防护服10为了提高防护性,如图1所示,也可以具备罩住开闭部24的罩部26。罩部26的例子是暗门襟部。罩部26的第1缘部(左右方向的一缘部)例如通过压条(英文:seamtape)28而接合于前大身部16a中的夹着开闭部24的左右任一侧的部分(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从穿戴者观察是左侧)。罩部26的第2缘部(与第1缘部相反侧的缘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在防护服10的表面中与第2缘部相对的部分穿脱。例如,在第2缘部的内面设置有双面胶带。在罩部26的第2缘部也可以安装有2个突片(英文:tab)30。2个突片30中的一方的突片例如安装于罩部26的上端部(帽部20侧的端部),另一方的突片30能够设置于前大身部16a的胸部附近。突片3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在防护服10的表面中与第2缘部相对的部分穿脱。例如,在突片30的内面设置有双面胶带。
上衣12在帽部20与后大身部16b的分界部具备具有伸缩性的褶部(伸缩部)32。褶部32是在脱下防护服10时用于使易脱衣性(易脱度)提高的部分。
在一实施方式中,褶部32能够通过如图4所示那样将橡筋之类的伸缩构件34接合于上述分界部而形成。伸缩构件34只要以能够伸缩的方式接合于分界部即可。例如,伸缩构件34可以以能够伸缩的方式通过双面胶带而贴附于分界部,也可以缝合于分界部。在使用伸缩构件34形成褶部32的实施方式中,通常,形成褶部32前的分界部的长度(颈部的周向的长度)比伸缩构件34的长度长。在图4中,图示了上述伸缩构件34接合于防护服10的内侧的实施方式,但上述伸缩构件34也可以接合于防护服10的外侧。
帽部20与后大身部16b的分界部例如对应于从大身部16到帽部20最窄的部分(换言之,最紧缩的部分)。例如,分界部能够是在上衣12中与穿戴者的颈根附近(躯干部与颈部的分界)的背面侧的部分对应的部分。
在将前大身部16a和后大身部16b重叠的状态且褶部32未伸长的状态下将防护服10的上衣12中的左侧的肩部36a与肩部36b之间的距离设为肩部36a、36b间的距离时,褶部32也可以构成为伸长为肩部36a、36b间的距离以上。穿戴者在防护服10的脱衣时伸长褶部32,褶部32被伸长且扩展为穿戴者的肩宽以上,因此脱衣更容易。上述肩部36a、36b是大身部16与袖部18a、18b的分界部中的最靠上侧的部分。肩部36a、36b能够是与左右的肩线的顶端对应的部分。肩部36a、36b也能够是在上衣12中与穿戴者的肩点(具体而言是肩峰点)对应的部分。
在将褶部32的伸长率利用式(I)定义的情况下,褶部32的伸长率能够设为120%以上。通过褶部32具有这样的伸长率,能够将本来是颈部周边且宽度小的部位伸长至接近穿戴者(或上衣12)的肩宽。褶部32的伸长率优选为130%以上,更优选为160%以上。这是因为,能够使褶部32伸长至更接近肩宽(或肩宽以上)。
褶部的伸长率(%)=(第2长度/第1长度)×100…(I)
在式(I)中,第1长度(单位:cm)是将用于伸长褶部32的张力向褶部32施加前的褶部32的长度,第2长度(单位:cm)是将预定的张力向褶部32施加而伸长了褶部32的情况下的褶部32的最大长度。上述预定的张力的一例是以拉伸速度100mm/min且以载荷15N施加的张力。
此外,褶部32的伸长率的上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500%以下,更优选为3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以下。通过使用这样的上限值,能够将用穿戴者的双手伸长后的褶部32的长度维持为恒定的长度,因此,从图7的状态起,只需使穿戴者的双手向下方下降,就能够简单地脱下防护服10的上衣12。
在利用伸缩构件34形成褶部32的实施方式中,通常,形成褶部32前的分界部的长度(颈部的周向的长度)比未伸长的状态的伸缩构件34的长度长。在该情况下,将比伸缩构件34的长度长的分界部以成为与伸缩构件34实质上相同的长度的方式呈褶状地(或者,一边沿着分界部呈波纹状地形成褶皱一边)缩短后,将伸缩构件34接合于分界部即可。或者,也可以一边向伸缩构件34施加张力而伸长,一边在伸缩构件34接合前的分界部的位置接合伸缩构件34后,通过消除张力而形成褶部32。在防护服10中,通常从防止网眼等观点出发而有时使用不容易伸长的布料。在如上述那样形成褶部32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不容易伸长的布料的情况下,将褶部32最大限度伸长了时的长度与接合伸缩构件34前的分界部的长度实质上对应。由此,从使易脱衣性提高的观点来看,接合伸缩构件34前的分界部的长度优选为防护服10的肩部36a与肩部36b之间的长度以上。
在此,在肩宽是406mm的穿戴者穿戴了防护服10的状态下,褶部32也可以构成为伸长为穿戴者的肩宽以上。即使在该情况下,在穿戴者脱衣时也能够伸长褶部32而将褶部32伸长并扩展为穿戴者的肩宽以上,因此脱衣更容易。在此,肩宽406mm是相对于30多岁的男性在站立姿势下测定出的肩宽的平均值。此外,该肩宽是左右的肩峰点间的直线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帽部20与前大身部16a的分界部优选在使预定的张力(例如以拉伸速度100mm/min、载荷15N施加的张力)作用的情况下与褶部(伸缩部)32相比每单位长度的伸长小。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帽部20与前大身部16a的分界部未接合伸缩构件,不具有帽部20及前大身部16a的布料的伸缩性以外的伸缩性。由此,在脱下防护服10时,容易在打开开闭部24后,把持位于穿戴者的颈根的帽部20与前大身部16a的分界部附近,将其绕到穿戴者的后背侧(参照图5~图7)。
在防护服10中,包括夹着帽部20与后大身部16b的分界部的帽部20的至少一部分及后大身部16b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分界部的预定区域(在图3中利用剖面线示出的区域)也可以由连续的一张布料形成。通过包括夹着帽部20与后大身部16b的分界部的帽部20的至少一部分及后大身部16b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分界部的预定区域由连续的一张布料形成,从而后大身部16b与帽部20的分界部附近变得柔软,防护服10的穿戴感提高。此外,在通过2个以上的分体接合而构成了上述的预定区域,上述的预定区域具有接合部(例如缝制部),而且上述的接合部存在于后大身部与帽部的分界部的情况下,可看到上述的分界部附近的柔软性逊色且防护服的穿戴感逊色的倾向。图3的剖面线是用于示出上述预定区域的剖面线。上述预定区域例如是从帽部20的背面部到后大身部16b的中央部的区域。在该情况下,在帽部20与后大身部16b的分界部(形成褶部32的部分)不存在接合线。由此,容易确保防护性,褶部32变得柔软,因此能够防止舒适性及作业性的下降。
上述防护服10例如能够如以下这样制造。首先,将相当于防护服10中的多个区域的部分利用例示的布料来制作。之后,将它们接合成防护服10的形态。在将多个部分接合成防护服10的形态时,形成开闭部24。
在将多个部分接合成防护服10的形态后,形成褶部32。褶部32通过将伸缩构件34接合于帽部20与后大身部16b的分界部而形成。如前所述,通常,形成褶部32前的帽部20与后大身部16b的分界部的长度(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比伸缩构件34的长度长。由此,在形成褶部32时,在将伸缩构件34接合前的分界部呈褶状地缩短至伸缩构件34的长度后,在分界部接合伸缩构件34,或者,在向伸缩构件34施加张力而伸长的状态下,在伸缩构件34接合前的分界部的位置接合伸缩构件34后,通过消除张力而设为褶状。
在防护服10具有罩部26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将多个部分接合成防护服10的形态后,将罩部26安装于前大身部16a即可。在罩部26安装有突片30的情况下,可以将安装有突片30的罩部26安装于前大身部16a,也可以将罩部26安装于前大身部16a后在罩部26安装突片30。
从防护性的观点来看,部分间的接合部优选如图1~图3所示那样由压条28包覆。上述部分也可以不与上衣12、下衣14、上衣12的大身部16、袖部18a、18b等部分一对一地对应。
由于防护服10在前表面具有开闭部24,所以穿戴者容易单独地将开闭部24开闭。因而,防护服10的穿脱容易。由于防护服10具有褶部32,所以易脱衣性进一步提高。将这一点利用示意性地示出了防护服10的脱衣方法的图5~图8来说明。在穿上防护服10时,一般除了防护服10之外也戴上手套。通常,在手套的外表面附着比防护服10的外表面多的有害物。由此,在防护服10、手套的脱下时,一般首先从手套起脱下,在该情况下,防护服10在脱下手套后脱下。因此,通过以避免在防护服10的脱下时附着于防护服10的外表面的有害物等向穿戴者的身体(尤其是穿戴者的手)附着的方式拿着防护服10的内侧脱下防护服10,能够减轻二次污染的风险。图5~图8示出了上述的脱下手套后的防护服10的脱衣方法的一例。另外,为了进一步减轻二次污染的风险,在作业时戴上双重手套(内手套和外手套),在防护服10、手套的脱下时,首先从外手套起脱下,之后在戴着内手套的状态下脱下防护服10。在该情况下也是,通过拿着防护服10的内侧脱下防护服10,能够减轻二次污染的风险。
在脱下防护服10时,首先,穿戴者打开开闭部24后,脱下帽部20(参照图5)。接着,以避免在脱衣时附着于防护服10的外表面的有害物等向身体(尤其是穿戴者的手或内手套)附着的方式,拿着防护服10的内侧,一边将防护服10的外表面以向内侧卷入的方式卷起来,一边从通过打开开闭部24而形成的防护服10的开口部抽出肩膀(参照图6~图8)。之后,从防护服10抽出胳膊而脱下上衣12后,从下衣14抽出腿,由此脱下防护服10。
在从防护服10抽出肩膀时,通过拉拽褶部32,如图6及图7所示,能够伸长防护服10的颈根部分(帽部20与后大身部16b的分界部分)。由此,穿戴者容易将肩部从防护服10抽出。因而,在脱下防护服10时,不需要帮助者,即使是穿戴者单独也能够将肩膀容易地抽出。即,防护服10通过具有褶部32而易脱衣性提高。
在将褶部32最大限度伸长了时的褶部32的长度为上衣12的肩部36a与肩部36b之间的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在从防护服10抽出肩膀时,能够将上衣12的颈根部分扩展为穿戴者的肩宽以上(参照图6及图7)。其结果,更容易抽出肩膀,因此易脱衣性提高。同样,若由上述式(I)定义的褶部32的伸长率为120%以上,则在从防护服10抽出肩膀时,容易使上衣12的颈根部分更接近穿戴者的肩宽。其结果,容易抽出肩膀,因此易脱衣性提高。
在使用了病毒阻隔性的等级4以上的布料的情况下,为了提高防护性而布料难以伸长。例如,布料的伸长率能够为50%以下或者进一步为30%以下。布料的杨氏模量能够为10N/mm2以上或者进一步为15N/mm2以上。若假设利用这样的布料制造不具备褶部32的防护服,则在脱下该防护服时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不扩展,因此不容易抽出肩膀。相对于此,在具备褶部32的防护服10中,在脱下防护服10时能够伸长褶部32,因此容易脱下防护服10。因此,防护服10在使用不容易伸长的布料时更有效。
如前所述,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橡筋之类的伸缩构件34接合于分界部而形成了褶部32。在该情况下,安装伸缩构件34前的分界部的长度比伸缩构件34的长度长。例如,也可考虑通过将安装伸缩构件34前的分界部的长度例如设定为穿戴者的肩宽以上来谋求易脱衣性的提高。然而,由于防护服的上述分界部附近肥大,所以穿戴者的舒适性及作业性等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在分界部安装伸缩构件34而形成褶部32,能够抑制上述肥大,因此能够一边使易脱衣性提高一边防止舒适性及作业性的下降。
实施例
以下,说明实施例及比较例。首先,说明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使用的各种测定方法及脱衣性试验。
[测定方法]
(1)布料的拉伸伸长率
基于在JIS L1096(2010)付属书J中规定的条带法进行测定,将单位以%表示。
(2)布料的杨氏模量
基于在JIS L1096(2010)付属书J中规定的条带法进行测定,将单位以N/mm2表示。
(3)伸缩部的伸长率
将橡筋接合于布料而形成了伸缩部的防护服中的伸缩部的伸长率如以下这样求出。
从防护服以橡筋为中心将橡筋的长度+多余布料的长度(橡筋的两侧的长度50mm的长度之和:100mm)设为长度,得到了宽度50mm的试验片。关于制作了试验片的状态(施加用于拉拽的张力前的状态)的伸缩部的长度(单位:cm)(以下,称作“第1长度”),利用尺子测定了将试验片静置了时的长度。之后,在拉伸试验机中将试验片的多余布料部分向上下夹头各夹持50mm,以拉伸速度100mm/min拉伸至载荷15N,将此时的长度设为伸缩部的第2长度(单位:cm),根据下述式(II)求出了伸缩部的伸长率。
伸缩部的伸长率(%)=(第2长度/第1长度)×100…(II)
(4)病毒阻隔性
将通过由JIS T8061(2010)确定的D法而合格的试验压力以JIS T8122(2007)的耐噬菌体浸透性进行了等级划分。该等级相当于将通过由ISO16604(2004)确定的表1的D法而合格的试验压力以EN14126(2003)的表1进行了等级划分后的等级。
(5)脱衣性试验
评论员穿上防护服(L尺寸)后,评论员评价了脱衣时的易脱衣性(肩膀的易脱度)。3名评论员将上述脱衣性试验对相同的防护服实施,采用了3名评论员的评价中的最多的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参加了脱衣性试验的3名评论员的肩宽在3名中都是大致38cm。
<脱衣方法>
让各评论员按照以下的S1、S2、S3、S4、S5的步骤脱下了防护服。
S1:打开开闭部
S2:脱下帽部
S3:拿着防护服的开闭部的上端附近的内侧,一边将防护服的外表面以向内侧卷入的方式卷起来,一边从通过打开开闭部而形成的防护服的开口部抽出肩膀
S4:抽出胳膊而脱下上衣
S5:脱下下衣
<评价基准>
各评论员按照以下的基准评价了脱衣性。
A:脱衣性非常优异
B:脱衣性优异
C:脱衣性逊色
(实施例1)
使用聚丙烯纺粘无纺布(目付20g/m2、厚度0.2mm)和聚丙烯熔喷无纺布(目付15g/m2、厚度0.15mm),准备了按照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的顺序层叠并且各层间被粘接的长尺寸的布料。各层间的粘接通过将以PE为主成分的热熔粘接剂以在各层间成为1.5g/m2的方式调整后向各层间呈喷雾状涂布而进行。
准备的布料的诸条件如下。
拉伸伸长率MD(长度方向的拉伸伸长率):110%
拉伸伸长率TD(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拉伸伸长率):105%
杨氏模量MD(长度方向的杨氏模量):5N/mm2
杨氏模量TD(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杨氏模量):2N/mm2
病毒阻隔性:等级1
之后,从准备的布料切下了与防护服的多个区域对应的多个部分。接着,为了设为防护服的形态,将多个部分利用超声波接合成具有连续的熔接部的形态。此时,通过在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分界部的长度:38cm)安装宽度5mm、长度23cm的松紧带(日文:コールゴム,橡筋线)((株)SUNHIT公司制的型号SAN-228白超强力扁平橡筋6线(日文:サンヒット社製の型番SAN-228白超強力平ゴム6コール))而形成伸缩部,得到了带帽连体型的防护服(L尺寸)。由于松紧带的长度是23cm,所以在形成伸缩部时,一边向松紧带施加张力而将松紧带伸长至长度38cm,一边向长度38cm的分界部安装,之后,通过消除张力而形成了褶。
3名评论员使用制造出的防护服(一次性)实施了脱衣试验。在防护服的上述脱衣方法的S2中,计测了各评论员为了从防护服抽出肩膀而伸长了伸缩部(分界部)的状态的伸缩部的长度,结果将伸缩部成功伸长至38cm。3名评论员的评价结果如图9所示。如图9所示,3名评论员全部的评价是A评价,其结果,实施例1的脱衣性试验的最终评价结果是A评价。
在脱衣试验后,按照上述的测定方法得到了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具体而言,从防护服切出试验片,算出了伸长率。其结果,实施例1的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是165%。
(实施例2)
使用向聚丙烯纺粘无纺布(目付20g/m2、厚度0.2mm)涂覆了(厚度50μm)聚乙烯树脂而得的无纺布(以下,称作“树脂涂覆纺粘无纺布”)、聚丙烯熔喷无纺布(目付15g/m2、厚度0.15mm)、及聚丙烯纺粘无纺布(目付20g/m2、厚度0.2mm),准备了按照树脂涂覆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的顺序层叠并且各层间被粘接的长尺寸的布料。各层间的粘接方法与实施例1的情况是同样的。
准备的布料的诸条件如下。
拉伸伸长率MD:30%
拉伸伸长率TD:10%
杨氏模量MD:40N/mm2
杨氏模量TD:25N/mm2
病毒阻隔性:等级6
之后,从准备的布料切下了与防护服的多个区域对应的多个部分。接着,为了设为防护服的形态,将多个部分利用超声波接合成具有连续的熔接部的形态。在设为防护服的形态时,以在准备的布料中树脂涂覆纺粘无纺布成为防护服的表面(外层)的方式使用了布料。在设为防护服的形态时,通过在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分界部的长度:38cm)安装宽度5mm、长度23cm的松紧带而形成伸缩部,得到了带帽连体型的防护服(L尺寸)。由于松紧带的长度是23cm,所以在形成伸缩部时,一边向松紧带施加张力而将松紧带伸长至长度38cm,一边向长度38cm的分界部安装,之后,通过消除张力而形成了褶。
3名评论员使用制造出的防护服(一次性)实施了脱衣试验。在防护服的上述脱衣方法的S2中,在各评论员从防护服抽出肩膀时计测了拉拽了伸缩部(分界部)的状态的伸缩部的长度,结果将伸缩部成功伸长至38cm。3名评论员的评价结果如图9所示。如图9所示,3名评论员全部的评价是A评价,其结果,实施例2的脱衣性试验的最终评价结果是A评价。
在脱衣试验后,按照上述的测定方法得到了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具体而言,从防护服切出试验片,算出了伸长率。其结果,实施例2的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是165%。
(实施例3)
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芯鞘纺粘无纺布(目付30g/m2、厚度0.2mm)和透湿性膜(聚乙烯制微多孔性膜(厚度l2μm、平均流量孔径33nm)),准备了以成为无纺布/透湿性膜/透湿性膜/无纺布的顺序的方式层叠并且各层间被粘接的长尺寸的布料。各层间的粘接通过将以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为主成分的合成橡胶系热熔粘接剂以在各层间成为1.5g/m2的方式调整且向各层间呈喷雾状涂布而进行。
准备的布料的诸条件如下。
拉伸伸长率MD:20%
拉伸伸长率TD:15%
杨氏模量MD:30N/mm2
杨氏模量TD:15N/mm2
病毒阻隔性:等级6
之后,从准备的布料切下了与防护服的多个区域对应的多个部分。接着,为了设为防护服的形态,将多个部分利用超声波接合成具有连续的熔接部的形态。此时,通过在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长度:28cm)安装宽度5mm、长度23cm的松紧带而形成伸缩部,得到了带帽连体型的防护服(L尺寸)。由于松紧带的长度是23cm,所以在形成伸缩部时,一边向松紧带施加张力而将松紧带伸长至长度28cm,一边向长度28cm的分界部安装,之后,通过消除张力而形成了褶。
3名评论员使用制造出的防护服(一次性)实施了脱衣试验。在防护服的上述脱衣方法的S2中,在各评论员从防护服抽出肩膀时计测了拉拽了伸缩部(分界部)的状态的伸缩部的长度,结果将伸缩部成功伸长至28cm。3名评论员的评价结果如图9所示。如图9所示,3名评论员中的2名是B评价,1名是C评价。其结果,实施例3的脱衣性试验的最终评价结果是B评价。
在脱衣试验后,按照上述的测定方法得到了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具体而言,从防护服切出试验片,算出了伸长率。其结果,实施例3的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是122%。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使用了与实施例3相同的布料。从该布料切出了与防护服的多个区域对应的多个部分。接着,为了设为防护服的形态,将多个部分利用超声波接合成具有连续的熔接部的形态。此时,通过在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长度:30cm)安装宽度5mm、长度23cm的松紧带而形成伸缩部,得到了带帽连体型的防护服(L尺寸)。由于松紧带的长度是23cm,所以在形成伸缩部时,一边向松紧带施加张力而将松紧带伸长至长度30cm,一边向长度30cm的分界部安装,之后,通过消除张力而形成了褶。
3名评论员使用制造出的防护服(一次性)实施了脱衣试验。在防护服的上述脱衣方法的S2中,在各评论员从防护服抽出肩膀时计测了拉拽了伸缩部(分界部)的状态的伸缩部的长度,结果将伸缩部成功伸长至30cm。3名评论员的评价结果如图9所示。如图9所示,3名评论员全部的评价是B评价,其结果,实施例4的脱衣性试验的最终评价结果是B评价。
在脱衣试验后,按照上述的测定方法得到了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具体而言,从防护服切出试验片,算出了伸长率。其结果,实施例4的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是130%。
(实施例5)
在实施例5中,使用了与实施例3相同的布料。从该布料切下了与防护服的多个区域对应的多个部分。接着,为了设为防护服的形态,将多个部分利用超声波接合成具有连续的熔接部的形态。此时,通过在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长度:38cm)安装宽度5mm、长度23cm的松紧带而形成伸缩部,得到了带帽连体型的防护服(L尺寸)。由于松紧带的长度是23cm,所以在形成伸缩部时,一边向松紧带施加张力而将松紧带伸长至长度38cm,一边向长度38cm的分界部安装,之后,通过消除张力而形成了褶。
3名评论员使用制造出的防护服(一次性)实施了脱衣试验。在防护服的上述脱衣方法的S2中,在各评论员从防护服抽出肩膀时计测了拉拽了伸缩部(分界部)的状态的伸缩部的长度,结果将伸缩部成功伸长至38cm。3名评论员的评价结果如图9所示。如图9所示,3名评论员全部的评价是A评价,其结果,实施例5的脱衣性试验的最终评价结果是A评价。
在脱衣试验后,按照上述的测定方法得到了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具体而言,从防护服切出试验片,算出了伸长率。其结果,实施例5的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是165%。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使用了与实施例3相同的布料。从该布料切下了与防护服的多个区域对应的多个部分。接着,为了设为防护服的形态,将多个部分利用超声波接合成具有连续的熔接部的形态,得到了带帽连体型的防护服(L尺寸)。防护服中的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的长度是23cm。
3名评论员使用制造出的防护服(一次性)实施了脱衣试验。在防护服的上述脱衣方法的S2中,在各评论员从防护服抽出肩膀时计测了分界部的长度,分界部的长度未伸长而是23cm。3名评论员的评价结果如图9所示。如图9所示,3名评论员全部的评价是C评价,其结果,比较例1的脱衣性试验的最终评价结果是C评价。
(比较例2)
在比较例2中,使用了与实施例3相同的布料。除了在比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靠上部10cm(接近后头部)的部位安装了宽度5mm、长度23cm的松紧带这一点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得到了带帽连体型的防护服(L尺寸)。
3名评论员使用制造出的防护服(一次性)实施了脱衣试验。在防护服的上述脱衣方法的S2中,在各评论员从防护服抽出肩膀时计测了分界部的长度,结果分界部的长度未伸长而是23cm。3名评论员的评价结果如图9所示。如图9所示,3名评论员全部的评价是C评价,其结果,比较例2的脱衣性试验的最终评价结果是C评价。
在比较例2中,在脱衣试验后,按照上述的测定方法得到了由在比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靠上部10cm(接近后头部)处安装的松紧带形成的伸缩部的伸长率。具体而言,从防护服切出试验片,算出了伸长率。其结果,比较例2的防护服的伸缩部的伸长率是165%。
(比较例3)
在比较例3中,除了使用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布料这一点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得到了带帽连体型的防护服(L尺寸)。3名评论员使用制造出的防护服(一次性)实施了脱衣试验。在防护服的上述脱衣方法的S2中,在各评论员从防护服抽出肩膀时计测了分界部的长度,结果分界部的长度实质上未伸长而是23cm。3名评论员的评价结果如图9所示。如图9所示,3名评论员全部的评价是C评价,其结果,比较例3的脱衣性试验的最终评价结果是C评价。
根据实施例1~5及比较例1~3的结果可知,通过在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形成伸缩部,易脱衣性提高,即,能够更容易地脱衣。可认为这是因为,由于伸缩部配置于分界部,所以在防护服的上述脱衣方法的S2中各评论员从防护服抽出肩膀时能够拉拽伸缩部(分界部)而伸长伸缩部。
在比较例2中,在比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靠上部10cm处形成了伸长率为165%的伸缩部。然而,在脱衣时无法伸长分界部,不容易脱衣。由此,根据实施例1~5与比较例2的比较可理解到,在帽部与后大身部的分界部形成伸缩部这一点是重要的。
而且,也可理解到,通过伸缩部的伸长率(%)为120%以上,脱衣性进一步提高。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及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例示的各种实施方式及实施例,意在与由权利要求书表示的范围一起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防护服不限于用于隔断包括病毒、细菌等的有害物,也可以是隔断放射能的衣服。在该情况下,在防护服的布料中使用能够隔断放射能的布料即可。伸缩部构成为能够伸缩即可。
本发明的防护服适合作为相对于放射性物质的防护服、在撒药(日文:典薬散布)时使用的农业用防护服、在化学药品处理现场使用的密闭服、相对于病毒、细菌进行防护的感染对策衣、手术服等而使用。尤其是,适合作为要求二次污染的抑制的感染对策衣、手术服等而使用。另外,本发明的防护服可以是一次性的防护服,也可以是再利用型的防护服。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防护服尤其适合用作要求二次污染的抑制的感染对策衣等,因此优选是一次性的防护服。
附图标记说明
10…防护服,12…上衣,14…下衣,16…大身部,18a、18b…袖部(一对袖部),20…帽部,22a、22b…腿部,24…开闭部,32…褶部(伸缩部)。

Claims (6)

1.一种防护服,具备:
上衣,具有大身部、一对袖部及帽部;
下衣,连结于所述上衣;及
开闭部,形成于所述大身部的前大身部,用于穿脱;
在所述大身部的后大身部与所述帽部的分界部形成有伸缩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服,
所述上衣及所述下衣的布料的病毒阻隔性为等级4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护服,
在将向伸长所述伸缩部的方向施加张力前的所述伸缩部的长度称作第1长度,将向所述伸缩部施加预定的张力而伸长了所述伸缩部的情况下的所述伸缩部的最大长度称作第2长度的情况下,由式(1)计算的伸缩部的伸长率为120%以上,
伸缩部的伸长率(%)=(第2长度/第1长度)×100…(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护服,
在将所述前大身部和所述后大身部重叠的状态且所述伸缩部未伸长的状态下将所述上衣中的左侧的肩部与右侧的肩部之间的距离设为肩部间的距离时,所述伸缩部构成为伸长为所述肩部间的距离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护服,
在肩宽是406mm的穿戴者穿戴了所述防护服的状态下,所述伸缩部构成为伸长为所述穿戴者的所述肩宽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服,
夹着所述分界部的所述帽部的至少一部分及后大身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分界部由连续的一张布料形成。
CN201980044606.6A 2018-07-04 2019-07-03 防护服 Pending CN1123840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7495 2018-07-04
JP2018-127495 2018-07-04
PCT/JP2019/026403 WO2020009136A1 (ja) 2018-07-04 2019-07-03 防護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84094A true CN112384094A (zh) 2021-02-19

Family

ID=69060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4606.6A Pending CN112384094A (zh) 2018-07-04 2019-07-03 防护服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27764A1 (zh)
EP (1) EP3818897A4 (zh)
JP (1) JPWO2020009136A1 (zh)
CN (1) CN112384094A (zh)
WO (1) WO20200091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73964S (zh) * 2019-08-14 2020-12-07
JPWO2022163855A1 (zh) * 2021-02-01 2022-08-04
CN114468724B (zh) * 2022-02-11 2023-08-04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防护服脱下辅助装置
US20230263245A1 (en) * 2022-02-18 2023-08-24 Kevin Patrick Hoffert Protective crawl suit assembly
US20240074521A1 (en) * 2022-09-01 2024-03-07 James E. Collins Detachable and openable garment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40063A1 (fr) * 1976-02-09 1977-09-02 Lax Lea Articles d'habillement en une seule piece
US4495660A (en) * 1983-04-14 1985-01-29 Hayden Sharon M Neck garment
GB2218320A (en) * 1988-05-13 1989-11-15 Countdown Clean Systems Limite Protective clothing
US5960475A (en) * 1997-06-20 1999-10-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rotective garments
RU79430U1 (ru) * 2007-10-26 2009-01-10 Михаил Израилевич Койфман Защитная одежда (варианты)
US20130239285A1 (en) * 2010-11-25 2013-09-19 Molnlycke Health Care Ab Protection gown with breakable neck portion
CN207100580U (zh) * 2017-08-30 2018-03-16 河南康尔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压密闭式一次性医用防护服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84868B1 (fr) * 1998-10-27 2000-12-08 Rossignol Sa Vetement comportant une capuche
JP2005023460A (ja) 2003-06-30 2005-01-27 Tohoku Ryokka Kankyo Hozen Kk 原子力発電所用防護服
JP2006152481A (ja) * 2004-11-29 2006-06-15 Toyo Rintofurii Kk 防塵衣
JP5967326B1 (ja) * 2016-03-11 2016-08-10 東洋紡株式会社 防護用フード
JP6954117B2 (ja) * 2016-03-30 2021-10-27 東レ株式会社 衣類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40063A1 (fr) * 1976-02-09 1977-09-02 Lax Lea Articles d'habillement en une seule piece
US4495660A (en) * 1983-04-14 1985-01-29 Hayden Sharon M Neck garment
GB2218320A (en) * 1988-05-13 1989-11-15 Countdown Clean Systems Limite Protective clothing
US5960475A (en) * 1997-06-20 1999-10-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rotective garments
RU79430U1 (ru) * 2007-10-26 2009-01-10 Михаил Израилевич Койфман Защитная одежда (варианты)
US20130239285A1 (en) * 2010-11-25 2013-09-19 Molnlycke Health Care Ab Protection gown with breakable neck portion
CN207100580U (zh) * 2017-08-30 2018-03-16 河南康尔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压密闭式一次性医用防护服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18897A4 (en) 2022-03-30
EP3818897A1 (en) 2021-05-12
WO2020009136A1 (ja) 2020-01-09
US20210127764A1 (en) 2021-05-06
JPWO2020009136A1 (ja) 2021-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84094A (zh) 防护服
JP5380441B2 (ja) 着用が容易な衣服
JP3691396B2 (ja) 背側閉じ合わせ型の使い捨て手術用外衣
US7841020B2 (en) Easy donning garment
EP1558100B1 (de) Wegwerfbares bekleidungsstück
WO2011019478A1 (en) Protective apparel having breathable film layer
US10589136B2 (en) Disposable protective garment
US10314349B2 (en) Seamless protective apparel
JP2024028932A (ja) ハーネスアクセスを有する改良された防護服
US7013488B2 (en) Surgical gown with a panel section of elastomeric barrier material
JP2021134443A (ja) 防護服
US20050097659A1 (en) Protective garment with elastomeric elbow patches
CN113038851B (zh) 防护服
US20210352986A1 (en) Protective garments
JP2023080521A (ja) 防護服
JP2022007518A (ja) 使い捨て外衣
WO2022251835A1 (en) Infection control or protective clothing articles
DE20221238U1 (de) Wegwerfbares Bekleidungsstü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