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82469B -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82469B
CN112382469B CN202011214685.1A CN202011214685A CN112382469B CN 112382469 B CN112382469 B CN 112382469B CN 202011214685 A CN202011214685 A CN 202011214685A CN 112382469 B CN112382469 B CN 1123824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oltage side
cooling
side winding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146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82469A (zh
Inventor
李应光
李春
刘纪堂
梁嘉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Donggu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Donggu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Donggu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1468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824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82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824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824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824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6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085Cooling by ambient ai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former Coo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冷却装置包括变压器本体,在所述变压器本体中部设有绕组及铁芯结构,所述绕组及铁芯结构包括铁芯、以及设置铁芯两侧的高压侧绕组和低压侧绕组,所述高压侧绕组周侧设有对流机构,所述低压侧绕组周侧设置有风力冷却机构,所述风力冷却机构用于将低压侧绕组上产生的热量利用风力传导进行散热并使低压侧绕组周侧空气温度降低。本发明通过将通过电流大的低压侧绕组设为空心导线,将空心导线中的空心腔体作为空气冷却的流通通道,直接对发热导线进行冷却降温,在不影响导线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冷却效率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干式变压器因没有油,也就没有火灾、爆炸、污染等问题因而在电力行业中广泛应用,现有干式变压器通常包括同轴设置的高压绕组和低压绕组,所述低压绕组位于高压绕组内侧,所述高压绕组和低压绕组整体设置在浇注而成的环氧树脂绝缘层内,从而解决干式变压器的绝缘问题;
在长直导体的截面上,恒定的电流是均匀分布的对于交变电流,导体中出现自感电动势抵抗电流的通过,这个电动势的大小正比于导体单位时间所切割的磁通量,以圆形实心导体为例,越靠近导体中心处,受到外面磁力线产生的自感电动势就越大;越靠近表面处则越不受其内部磁力线的影响,因而,自感电动势就越小,这就导致导体表面处电流密度较大,当电流频率较高时,可以认为电流只在导线表面很薄的一层中流过;
基于以上理论,目前常用的干式变压器,为了提高其散热能力,通常在环氧树脂绝缘层内位于高压绕组和低压绕组之间设有冷却风道,或者将实心导体变为空心导体,将空心导体作为冷却风道,对比两种散热方式,在高压绕组和低压绕组之间设有冷却风道,其散热效果依然不十分理想,长时间运行时变压器容易发热,限制了变压器过载运行的能力,同时温度过高会加速绝缘材料的老化使其失去绝缘性能,轻者会缩短干式变压器的使用寿命,重者会引起火灾事故,而使用空心导体自身作为风道不仅能大大提高导线的利用率,还能提高导线的冷却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中仅在高压绕组和低压绕组之间设有冷却风道,散热能力不强,导致变压器使用寿命短和过载运行能力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包括变压器本体,在所述变压器本体中部设有绕组及铁芯结构,所述绕组及铁芯结构包括铁芯、以及设置铁芯两侧的高压侧绕组和低压侧绕组,所述高压侧绕组周侧设有对流机构,所述低压侧绕组周侧设置有风力冷却机构,所述风力冷却机构用于将低压侧绕组上产生的热量利用风力传导进行散热并使低压侧绕组周侧空气温度降低,所述对流机构用于将高压侧绕组周侧的由于高压侧绕组发热造成的热空气与经过风力冷却机构散热降温后低压侧绕组周侧的低温空气之间形成空气对流并使流经高压侧绕组周侧的低温空气与高压侧绕组进行热量交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低压侧绕组由空心导线构成,所述空心导线的中部包含有与空心导线长度一致的管状空心腔体,在所述空心腔体的多条内径处设有多条分隔板面,多条所述分隔板面的一端与空心腔体的内壁相连,另一端相交于空心腔体的横截平面圆心处,所述任意两条分隔板面和位于两条分隔板面之间的空心腔体弧形部分共同形成供气体流通的独立腔体,所述独立腔体用于对流经空心腔体中的气体进行分散降温,所述分隔板面用于增大与流经空心腔体中气体的接触面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分隔板面由大理石材料制作而成,且分隔板面长度与空心腔体长度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风力冷却机构包括分别与空心腔体的两端相连的两条通风管道,以及为冷却空气在通风管道提供流动动力的泵力装置,所述泵力装置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两条通风管道相连并使两条通风管道处于相连通结构,在与所述泵力装置进气口相连的通风管道上设置有冷却高压仓,所述空心腔体、通风管道、泵力装置依次连通构成供冷却空气流通的风力冷却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高压仓内部存储有固态干冰,所述冷却高压仓上表面开设有由电磁阀控制开闭的通孔,开启的所述通孔将所述冷却高压仓和通风管道进行连通,所述冷却高压仓内部的固态干冰沿通孔流入通风管道中与通风管道中的冷却空气混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对流机构包含设置在高压侧绕组侧边的两个环形安装架,两个所述环形安装架分别为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的内径上均设有多条安装支杆,多条所述安装支杆在环形安装架的中心处相交,多条所述安装支杆在相交处留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部嵌有驱动电机,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的外壁上环形排布有多个角形叶片,所述角形叶片在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作用下做圆周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相互独立且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上的角形叶片所做的圆周转动平面与低压侧绕组所在平面相平行,所述第一安装架上的容置槽和第二安装架上的容置槽中的驱动电机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架的上方和第二安装架的上方均设有空气挡板,所述空气挡板用于防止高压侧绕组周侧的热空气向上串逸。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所述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的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打开电磁阀,将干冰放入高压仓中将电磁阀关闭进行封存,检查并清洁空心腔体保持其中的独立腔体连通,备用;
S200、启动泵力装置,使冷却空气在风力冷却通道中循环流通;
S300、控制电磁阀开启,让高压仓中的干冰流出与风力冷却通道中的空气相接触,使空气由高温变低温,低温冷却空气在风力冷却通道中流通不断与低压侧绕组导线中进行热量传导交换,以及低压侧绕组的导线和周侧空气进行热量传导交换,使低压侧绕组的导线和周侧空气温度降低;
S400、启动对流机构,将高压侧绕组和低压侧绕组周侧的空气进行循环对流,将高压侧绕组导线热量与从低压侧绕组周侧流通而来的低温空气进行传导交换,使高压侧绕组温度降低。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通过电流大的低压侧绕组设为空心导线,将空心导线中的空心腔体作为空气冷却的流通通道,直接对发热导线进行冷却降温,在不影响导线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冷却效率更高,并且在高压侧绕组端设置有对流机构,定向加强高压侧绕组周侧由于导线发热造成的热空气与经过低压侧绕组周侧的低温空气之间的空气对流,使高压侧绕组周侧的热空气流至低压侧绕组周侧并将热量传导到空心腔体内部的冷却空气中,从而热空气变为低温空气继续加入对流循环过程,最终保证高压侧绕组和低压侧绕组周侧的空气温度保持低温状态,达到散热效果保证变压器的过载运行,避免导线过热出现自燃火灾等危险,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环形安装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心腔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流机构产生空气对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冷却装置的冷却方法流程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1-变压器本体;2-绕组及铁芯结构;3-风力冷却机构;4-对流机构;5-冷却高压仓;6-通孔;7-环形安装架;8-空气挡板;
201-铁芯;202-高压侧绕组;203-低压侧绕组;
2031-空心腔体;2032-分隔板面;2033-独立腔体;
301-通风管道;302-泵力装置;
701-第一安装架;702-第二安装架;703-安装支杆;704-容置槽;705-驱动电机;706-角形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包括变压器本体1,在变压器本体1中部设有绕组及铁芯结构2,绕组及铁芯结构2包括铁芯201、以及设置铁芯201两侧的高压侧绕组202和低压侧绕组203,高压侧绕组202周侧设有对流机构4,低压侧绕组203周侧设置有风力冷却机构3,风力冷却机构3用于将低压侧绕组203上产生的热量利用风力传导进行散热并使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空气温度降低,对流机构4用于将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的由于高压侧绕组202发热造成的热空气与经过风力冷却机构3散热降温后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低温空气之间形成空气对流并使流经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的低温空气与高压侧绕组202进行热量交换。
空气冷却的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绕组及铁芯201的高压侧绕组202和低压侧绕组203通入工作电流会产生发热现象,对高压侧绕组202和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空气进行热传导使周围空气温度变高;
然后,在风力冷却机构3的作用下,低压侧绕组203的绕组导线中通入低温空气,低温空气在绕组导线流通过程中将与发热导线进行热量交换,即低温空气温度升高,发热导线温度降低,实现对低压侧绕组203降温;
而后,由于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空气也与低压侧绕组203导线发生热量交换,变成低温空气,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低温空气和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的高温空气会发生空气对流,即低温空气气压低,高温空气气压高,低温空气向高温空气侧流动,则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低温空气向高压侧绕组202周侧流动;
之后利用对流机构4加强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低温空气向高压侧绕组202周侧流动强度,再将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的高温空气向低压侧绕组203周侧流动;
最后,从高压侧绕组202周侧流动到低压侧的高温空气,通过低压侧绕组203导线热传导到其内部的空心腔体2031中与内部的低温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使当前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高温空气降温成低温空气,低压侧绕组203导线内部的低温空气变为高温空气,在风力冷却机构3的作用下低压侧绕组203导线内部的高温空气不断变为低温空气参与风力冷却,使低压侧绕组203温度低于不断工作发热的高压侧绕组202周侧,在对流机构4的作用下不断进行高压侧绕组202和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空气对流,不断循环上述过程,可以持续对高压侧绕组202和低压侧绕组203进行散热,保持其维持正常工作状态。
低压侧绕组203由空心导线构成,空心导线的中部包含有与空心导线长度一致的管状空心腔体2031,在空心腔体2031的多条内径处设有多条分隔板面2032,多条分隔板面2032的一端与空心腔体2031的内壁相连,另一端相交于空心腔体2031的横截平面圆心处,任意两条分隔板面2032和位于两条分隔板面2032之间的空心腔体2031弧形部分共同形成供气体流通的独立腔体2033,独立腔体2033用于对流经空心腔体2031中的气体进行分散降温,分隔板面2032用于增大与流经空心腔体2031中气体的接触面积;
如图3所示,分隔板面2032将空心导线的空心腔体2031分为多个独立腔体2033,将流通在空心腔体2031内部的冷却空气从中部切割使其分散到多个独立腔体2033中进行单独流通,分散到独立腔体2033中的冷却空气从一个空心腔体2031接触面变成三个接触面,分别是两条分隔板面2032和两条分隔板面2032之间的空心腔体2031弧形部分,则将冷却空气原本与导线进行热量传导的接触面积,增大为三个接触面积,可以加速与导线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使导线温度降低速率提高,并且分隔板面2032的对流入空心腔体2031中的冷却空气需要进行切割分流到独立腔体2033中,对比于只在空心腔体2031中流通具有一定的阻顿作用,冷却空气在独立腔体2033中的流动时间较长,可以让冷却空气与导线进行充分的热传导,对导线的降温效果更佳。
进一步,分隔板面2032由大理石材料制作而成,采用绝缘材料避免影响导线的正常工作,且分隔板面2032长度与空心腔体2031长度相同,保证独立腔体2033之间相互独立,互不连通,从而使冷却空气与导线的接触面均为三个。
风力冷却机构3包括分别与空心腔体2031的两端相连的两条通风管道301,以及为冷却空气在通风管道301提供流动动力的泵力装置302,泵力装置302为气泵或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设备,泵力装置302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两条通风管道301相连并使两条通风管道301处于相连通结构,则泵力装置302将进气口端的空气向出气口端进行运送,在与泵力装置302进气口相连的通风管道301上设置有冷却高压仓5,其中,冷却高压仓5内部存储有固态干冰,冷却高压仓5上表面开设有由电磁阀控制开闭的通孔6,开启的通孔6将冷却高压仓5和通风管道301进行连通,泵力装置302的进气口侧流通普通空气,此时开启通孔6处的电磁阀让高压仓内部的固态干冰沿通孔6流入通风管道301中与通风管道301中的冷却空气接触,干冰吸热挥发迅速将冷却空气迅速变低温,挥发后的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与低温冷却空气混合,并且二氧化碳为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从而提高了冷却的安全性,在经由泵力装置302从进气口运输到出气口,而后循环流通在由空心腔体2031、通风管道301、泵力装置302依次连通构成的风力冷却通道中;
其中,通风管道301起到一个对干冰挥发进行缓冲的功能,干冰迅速挥发温度迅速降低,若直接将干冰通入导线的空心腔体2031中在迅速挥发时会导致空心导线脆度增加,迅速冷却的过程中发生碎裂,因此通过一个通风管道301进行缓冲,并且通风管道301具有一定的长度,可以保证干冰的充分挥发,避免未挥发的干冰流入空心腔体2031后挥发,导致空心腔体2031中的气压迅速增大,导线出现变形,影响变压效果。
如图2所示,对流机构4包含设置在高压侧绕组202侧边的两个环形安装架7,两个环形安装架7分别为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的内径上均设有多条安装支杆703,多条安装支杆703在环形安装架7的中心处相交,多条安装支杆703在相交处留有容置槽704,容置槽704内部嵌有驱动电机705,在驱动电机705的驱动轴的外壁上环形排布有多个角形叶片706,则驱动电机705的驱动轴位于环形安装架7的横截平面中心位置,角形叶片706在驱动电机705的驱动轴作用下做圆周转动,圆周转动的角形叶片706会带动气流的变动,由于角形叶片706转动所形成的圆周与环形安装架7具有相同的中心,则圆周转动所形成的直线气流在环形安装架7所在平面的两侧进行定向移动;
环形安装架7形成定向气流的具体方式:角形叶片706带动与其接触的空气进行高速转动,将环形安装架7对应的高压绕组侧静止的零散高温空气与角形叶片706处的转动空气之间存在压差,速度越快则气压越低,所以在压差的作用下静止的零散高温空气朝向环形安装架7聚集成一股直线气流,直线气流贯穿于环形安装架7的两侧。
如图4所示,进一步,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相互独立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上的角形叶片706所做的圆周转动平面与低压侧绕组203所在平面相平行,第一安装架701上的容置槽704和第二安装架702上的容置槽704中的驱动电机705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则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上的驱动电机705带动的角形叶片706做相反方向的圆周运动,则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上的直线气流方向相反,由于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上的角形叶片706所做的圆周转动平面与低压侧绕组203所在平面相平行,则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分别上的直线气流方向分别为从低压侧绕组203向高压侧绕组202、从高压侧绕组202向低压侧绕组203这两个相反的直线方向,则两个相仿的直线方向带动了高压侧绕组202和低压侧绕组203之间空气的循环流动,加强了原有的仅从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低温空气向高压侧绕组202周侧流通的空气对流强度,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的高温空气向低压侧绕组203流通的强制对流方向。
进一步,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的热空气温度高会向上飘移,为了防止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的热空气向上串逸,在第一安装架701的上方和第二安装架702的上方均设有空气挡板8。
如图5所示,基于以上空气冷却装置结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打开电磁阀,将干冰放入高压仓中将电磁阀关闭进行封存,检查并清洁空心腔体保持其中的独立腔体连通,备用;
S200、启动泵力装置,使冷却空气在风力冷却通道中循环流通;
S300、控制电磁阀开启,让高压仓中的干冰流出与风力冷却通道中的空气相接触,使空气由高温变低温,低温冷却空气在风力冷却通道中流通不断与低压侧绕组导线中进行热量传导交换,以及低压侧绕组的导线和周侧空气进行热量传导交换,使低压侧绕组的导线和周侧空气温度降低;
S400、启动对流机构,将高压侧绕组和低压侧绕组周侧的空气进行循环对流,将高压侧绕组导线热量与从低压侧绕组周侧流通而来的低温空气进行传导交换,使高压侧绕组温度降低。
本发明通过将通过电流大的低压侧绕组设为空心导线,将空心导线中的空心腔体作为空气冷却的流通通道,直接对发热导线进行冷却降温,在不影响导线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冷却效率更高,并且在高压侧绕组端设置有对流机构,定向加强高压侧绕组周侧由于导线发热造成的热空气与经过低压侧绕组周侧的低温空气之间的空气对流,使高压侧绕组周侧的热空气流至低压侧绕组周侧并将热量传导到空心腔体内部的冷却空气中,从而热空气变为低温空气继续加入对流循环过程,最终保证高压侧绕组和低压侧绕组周侧的空气温度保持低温状态,达到散热效果保证变压器的过载运行,避免导线过热出现自燃火灾等危险,提高安全性。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实现,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包括:
变压器本体(1),在所述变压器本体(1)中部设有绕组及铁芯结构(2),所述绕组及铁芯结构(2)包括铁芯(201),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铁芯(201)两侧的高压侧绕组(202)和低压侧绕组(203),所述高压侧绕组(202)周侧设有对流机构(4),所述低压侧绕组(203)周侧设置有风力冷却机构(3),所述风力冷却机构(3)用于将低压侧绕组(203)上产生的热量利用风力传导进行散热;
所述对流机构(4)用于将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由于发热形成的热空气与经过风力冷却机构(3)散热降温后,与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低温空气之间形成空气对流,还用于使流经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的低温空气与高压侧绕组(202)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低压侧绕组(203)包括空心导线,所述空心导线内设有与其长度一致的管状空心腔体(2031);所述空心腔体(2031)的多条内径处设有多条分隔板面(2032),多条所述分隔板面(2032)的一端与空心腔体(2031)的内壁相连,另一端相交于空心腔体(2031)的横截平面圆心处;
所述任意两条分隔板面(2032)和位于两条分隔板面(2032)之间的空心腔体(2031)弧形部分共同形成供气体流通的独立腔体(2033),所述独立腔体(2033)用于对流经空心腔体(2031)中的气体进行分散降温,所述分隔板面(2032)用于增大与流经空心腔体(2031)中气体的接触面积;
所述风力冷却机构(3)包括分别与空心腔体(2031)的两端相连的两条通风管道(301),还包括为冷却空气在通风管道(301)提供流动动力的泵力装置(302);
所述泵力装置(302)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两条通风管道(301)相连并使两条通风管道(301)处于相连通结构,在与所述泵力装置(302)进气口相连的通风管道(301)上设置有冷却高压仓(5),所述空心腔体(2031)、通风管道(301)、泵力装置(302)依次连通构成供冷却空气流通的风力冷却通道;
所述冷却高压仓(5)内部存储有固态干冰,所述冷却高压仓(5)上表面开设有由电磁阀控制开闭的通孔(6),开启的所述通孔(6)将所述冷却高压仓(5)和通风管道(301)进行连通,所述冷却高压仓(5)内部的固态干冰沿通孔(6)流入通风管道(301)中与通风管道(301)中的冷却空气混合;
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打开电磁阀,将干冰放入高压仓中将电磁阀关闭进行封存,检查并清洁空心腔体保持其中的独立腔体连通,备用;
S200、启动泵力装置,使冷却空气在风力冷却通道中循环流通;
S300、控制电磁阀开启,让高压仓中的干冰流出与风力冷却通道中的空气相接触,使空气由高温变低温,低温冷却空气在风力冷却通道中流通不断与低压侧绕组导线中进行热量传导交换,以及低压侧绕组的导线和周侧空气进行热量传导交换,使低压侧绕组的导线和周侧空气温度降低;
S400、启动对流机构,将高压侧绕组和低压侧绕组周侧的空气进行循环对流,将高压侧绕组导线热量与从低压侧绕组周侧流通而来的低温空气进行传导交换,使高压侧绕组温度降低。
2.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本体(1),在所述变压器本体(1)中部设有绕组及铁芯结构(2),所述绕组及铁芯结构(2)包括铁芯(201),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铁芯(201)两侧的高压侧绕组(202)和低压侧绕组(203),所述高压侧绕组(202)周侧设有对流机构(4),所述低压侧绕组(203)周侧设置有风力冷却机构(3),所述风力冷却机构(3)用于将低压侧绕组(203)上产生的热量利用风力传导进行散热;
所述对流机构(4)用于将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由于发热形成的热空气与经过风力冷却机构(3)散热降温后,与低压侧绕组(203)周侧的低温空气之间形成空气对流,还用于使流经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的低温空气与高压侧绕组(202)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低压侧绕组(203)包括空心导线,所述空心导线内设有与其长度一致的管状空心腔体(2031);所述空心腔体(2031)的多条内径处设有多条分隔板面(2032),多条所述分隔板面(2032)的一端与空心腔体(2031)的内壁相连,另一端相交于空心腔体(2031)的横截平面圆心处;
所述任意两条分隔板面(2032)和位于两条分隔板面(2032)之间的空心腔体(2031)弧形部分共同形成供气体流通的独立腔体(2033),所述独立腔体(2033)用于对流经空心腔体(2031)中的气体进行分散降温,所述分隔板面(2032)用于增大与流经空心腔体(2031)中气体的接触面积;
所述风力冷却机构(3)包括分别与空心腔体(2031)的两端相连的两条通风管道(301),还包括为冷却空气在通风管道(301)提供流动动力的泵力装置(302);
所述泵力装置(302)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两条通风管道(301)相连并使两条通风管道(301)处于相连通结构,在与所述泵力装置(302)进气口相连的通风管道(301)上设置有冷却高压仓(5),所述空心腔体(2031)、通风管道(301)、泵力装置(302)依次连通构成供冷却空气流通的风力冷却通道;
所述冷却高压仓(5)内部存储有固态干冰,所述冷却高压仓(5)上表面开设有由电磁阀控制开闭的通孔(6),开启的所述通孔(6)将所述冷却高压仓(5)和通风管道(301)进行连通,所述冷却高压仓(5)内部的固态干冰沿通孔(6)流入通风管道(301)中与通风管道(301)中的冷却空气混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面(2032)为大理石材质,且分隔板面(2032)长度与空心腔体(2031)长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机构(4)包括设置于高压侧绕组(202)侧边的两个环形安装架(7),两个所述环形安装架(7)分别为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
所述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的内径上均设有多条安装支杆(703),多条所述安装支杆(703)在环形安装架(7)的中心处相交,多条所述安装支杆(703)在相交处留有容置槽(704),所述容置槽(704)内部嵌有驱动电机(705),在所述驱动电机(705)的驱动轴的外壁上环形排布有多个角形叶片(706),所述角形叶片(706)在驱动电机(705)的驱动轴作用下做圆周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相互独立且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安装架(701)和第二安装架(702)上的角形叶片(706)所做的圆周转动平面与低压侧绕组(203)所在平面相平行,所述第一安装架(701)上的容置槽(704)和第二安装架(702)上的容置槽(704)中的驱动电机(705)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701)的上方和第二安装架(702)的上方均设有空气挡板(8),所述空气挡板(8)用于防止高压侧绕组(202)周侧的热空气向上串逸。
CN202011214685.1A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Active CN1123824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4685.1A CN112382469B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4685.1A CN112382469B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82469A CN112382469A (zh) 2021-02-19
CN112382469B true CN112382469B (zh) 2022-03-29

Family

ID=74578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14685.1A Active CN112382469B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8246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25155U (zh) * 2013-04-05 2013-10-02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在线冷却装置
CN204904963U (zh) * 2015-08-17 2015-12-23 威仕泰克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抗器
CN105513763A (zh) * 2016-02-02 2016-04-20 江苏盛华电气有限公司 变压器冷却线圈结构
CN208271689U (zh) * 2018-04-26 2018-12-21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冷却装置
CN210070044U (zh) * 2019-04-22 2020-02-14 侯景鑫 一种风机盘管
CN210805316U (zh) * 2019-12-06 2020-06-19 江苏天诚智能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低损耗集肤音频信号电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25155U (zh) * 2013-04-05 2013-10-02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在线冷却装置
CN204904963U (zh) * 2015-08-17 2015-12-23 威仕泰克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抗器
CN105513763A (zh) * 2016-02-02 2016-04-20 江苏盛华电气有限公司 变压器冷却线圈结构
CN208271689U (zh) * 2018-04-26 2018-12-21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冷却装置
CN210070044U (zh) * 2019-04-22 2020-02-14 侯景鑫 一种风机盘管
CN210805316U (zh) * 2019-12-06 2020-06-19 江苏天诚智能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低损耗集肤音频信号电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82469A (zh) 2021-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70018008A (ko) 모터에 사용되는 고정자, 모터 및 모터의 환기 냉각 방법
JP2010107192A (ja) 電気機械の冷却装置
JP2010107192A6 (ja) 電気機械の冷却装置
EP2280467A2 (en)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urrent carrying conductor
JP2014033584A (ja) 回転電機の風冷構造
JP2014036517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CN112186952B (zh) 一种永磁牵引电机
JP2020518227A (ja) 電動機
CN112382469B (zh)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空气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CN110958825B (zh) 一种变频器散热装置
CN203966736U (zh) 油浸式变压器散热结构
JP6383562B2 (ja) 風力発電設備
CN108429403B (zh) 一种基于冷却液的电机自驱动冷却结构
CN108551233A (zh) 一种混合步进电机的散热装置
JPH10174369A (ja) 全閉外扇空冷熱交換器形回転電機
CN108731246B (zh) 一种散热器、控制器及空调
WO2023246048A1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
JP3235100U (ja) 調速機能が標準装備されるモータ
CN107846094A (zh) 一种带有冷却装置的电机转子
KR100261814B1 (ko) 선형유도전동기의 냉각장치
JP2022127097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06023593U (zh) 励磁功率柜及励磁系统
TWM593111U (zh) 馬達之散熱裝置
CN112583220B (zh) 一种双轴电机
KR102596908B1 (ko) 소형 경량화, 및 호환성을 지닌 전동기 복합냉각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