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69004B -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69004B
CN112369004B CN201880095413.9A CN201880095413A CN112369004B CN 112369004 B CN112369004 B CN 112369004B CN 201880095413 A CN201880095413 A CN 201880095413A CN 112369004 B CN112369004 B CN 1123690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inlet
center
channel
storage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54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69004A (zh
Inventor
陈仕权
胡海金
谷一平
李鹏飞
李家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69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90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690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90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本体,壳体本体设有第一音孔、第二音孔以及导音通道,导音通道包括第一贮气空间,导音通道的一端与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连通,另一端与麦克风对应,第一贮气空间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出口,出口的中心与第一进口的中心和第二进口的中心的连线的中点错开设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通过将第一贮气空间的出口与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偏心设计,使得从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进入第一贮气空间的声波经不同的距离传播到达出口,避免了声波同时到达造成叠加,增大声波的声能密度,使得到达麦克风的声能密度适中,进而降低麦克风的破膜风险。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麦克风(Microphone,mic)是电子设备中的常用电器元件,但现有的电子设备中,麦克风存在破膜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以降低麦克风的破膜风险。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本体,壳体本体设有第一音孔、第二音孔以及导音通道,导音通道包括用于降低沿导音通道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的第一贮气空间,导音通道的一端通过第一贮气空间与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连通,导音通道的另一端与安装于壳体本体的麦克风对应,第一贮气空间具有与第一音孔连通的第一进口和与第二音孔连通的第二进口,第一贮气空间具有与导音通道连通的出口,出口的中心与第一进口的中心和第二进口的中心的连线的中点错开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麦克风和上述的壳体组件,麦克风设置于壳体本体,麦克风通过导音通道收音。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麦克风和壳体组件,壳体组件设有第一音孔、第二音孔和导音通道,导音通道包括用于降低沿导音通道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的第一贮气空间,第一贮气空间具有与第一音孔连通的第一进口和与第二音孔连通的第二进口,第一贮气空间还具有与导音通道连通的出口,出口的中心与第一进口的中心和第二进口的中心的连线的中点错开设置;麦克风设置于壳体组件内,并于导音通道远离第一贮气空间的一端对应,从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进入的声波经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进入第一贮气空间,再经出口进入导音通道并传播至麦克风。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通过将第一贮气空间的出口与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偏心设计,使得从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进入第一贮气空间的声波经不同的距离传播到达出口,避免了声波同时到达造成叠加,增大声波的声能密度,使得到达麦克风的声能密度适中,进而降低麦克风的破膜风险。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中第一贮气空间的部分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沿A-A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沿B-B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沿C-C线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随着电子设备(例如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组装结构更为紧凑,通常将麦克风装配于靠近音孔的位置,这样使得导音通道的延伸距离短,声波以空气为传播介质进行传播过程中到达麦克风时极易造成麦克风破膜。因此,发明人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下面将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的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100a,壳体组件100a可用于安装麦克风。壳体组件100a包括壳体本体102,壳体本体102设有第一音孔101、第二音孔105和导音通道140,第一音孔101、第二音孔105均与导音通道140连通并用于将外界声音导入导音通道140内,导音通道140用于与麦克风导通并将从音孔101进入导音通道140内的声波传导至麦克风。
在导音通道140传播声音的过程中,声波例如可以以空气作为介质进行传播,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导音通道140发生碰撞而损耗部分能量。因此当进入导音通道140内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声波的传播距离短,声音在导音通道140内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小,声波的声能密度变化不大,当外界声源的声能密度较大时,声波到达麦克风后,便会造成麦克风的破膜。其中,声能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介质所含有的声能量。
导音通道140包括用于降低沿导音通道140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的第一贮气空间130和第二贮气空间153,第一贮气空间130和第二贮气空间153可以设置于导音通道140的任意位置。其中,降低沿导音通道140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是指降低从音孔101向麦克风方向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
本实施例中,壳体本体102包括外壳110和中框120,中框120与外壳110装配配合,并适于安装麦克风。第一音孔101包括开设于外壳110上的第一装饰孔111和开设于中框120上的第一进音孔122,第一装饰孔111和第一进音孔122位置对应并连通,且第一装饰孔111和第一进音孔122同轴设置并具有相同的内径。第二音孔105包括开设于外壳110上的第二装饰孔112和开设于中框120上的第二进音孔123,第二装饰孔112和第二进音孔123位置对应并连通,且第二装饰孔112和第二进音孔123同轴设置并具有相同的内径。其中,中框120包括边框121和大致为板状的装设件122,边框121围成环状,装设件122装配于边框121并位于边框121内,装设件122可通过一体成型、点胶或焊接等方式与边框121连接,装设件122可以用于安装各种电器元件。导音通道140设于装设件122,第一进音孔122和第二进音孔123均仅贯穿边框121并与导音通道140连通,第一装饰孔111和第二装饰孔112均贯穿外壳1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框120上开设的第一进音孔122以及第二进音孔123均可以向中框120内延伸一段距离,即第一进音孔122以及第二进音孔123贯穿边框121并于装设件122上延伸一段距离。
第一贮气空间130位于导音通道140的一端,第一音孔101和第二音孔105通过第一贮气空间130与导音通道140连通,第一贮气空间130具有第一进口131、第二进口133和出口132,其中,第一进口131与第一音孔101连通,第二进口133与第二音孔105连通,出口132与导音通道140连通。第一贮气空间130可以是规则的球形、椭球型、长方体形等,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空间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进口131的横截面积与第一音孔101的横截面积相同,第二进口133的横截面积与第一音孔105的横截面积相同,且进口131的横截面积以及第二进口133的横截面积均小于第一贮气空间130的最大横截面积。出口132与导音通道140的横截面积相同,且出口132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贮气空间130的最大横截面积。
参阅图2,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第一贮气空间130的结构。其中,第一进口131的中心P1和第二进口133的中心P2的连线的中点P3与出口132的中心错开设置。也即是从第一进口131进入第一贮气空间130的声波以及从第二进口133进入第一贮气空间130的声波中的至少一者在传播至出口132时,声波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变向。也即是第一进口101的中心P1至出口132的中心的距离与第二进口105的中心P2至出口132的中心的距离不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进口131的中心是指第一进口131在其所在平面内的投影的几何中心,第二进口133的中心是指第一进口133在其所在平面内的投影的几何中心,出口132的中心是指出口132在其所在平面内的投影的几何中心。例如:当第一进口131、第二进口133或出口132的横截面为圆形、矩形或椭圆形时,其各自的中心是指其各自的圆心或对称中心。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外界声源为同一个时,声波分别从第一音孔101和第二音孔105进入第一贮气空间130,声波的声能密度得到降低,从第一音孔101进入第一贮气空间130的声波和从第二音孔105进入第一贮气空间130的声波的传播路径不同,且传播路径的距离也不相同,因此同一声源的声波到达出口132的时间不同,不会在出口132形成叠加,不会增强声波的声能密度,最终到达麦克风的声波也就不至于使麦克风破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2,出口132的中心可以设置在S1或S3位置,即出口132的中心不位于第一进口131的中心和第二进口133的中心之间。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延长第一进口131或第二进口133至出口132的路径,延长声波的传输时间,增加声能量损耗,以进一步降低声波的声能密度。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出口132的中心设置于S2位置,即出口132的中心位于第一进口131的中心和第二进口133的中心之间。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减小第一贮气空间130的体积,节约加工成本。特别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口132的中心与第一进口131的中心重合或出口的中心与第二进口133的中心重合。此处所述的重合是指:出口132的中心与第一进口131的中心在垂直于第一进口131轴线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或者,出口132的中心与第二进口133的中心在垂直于第二进口133轴线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音孔101在垂直于第一音孔101的轴线方向的平面L的投影位于第一贮气空间130在垂直于第一音孔101的轴线方向的平面L的投影内,第一贮气空间130在垂直于第一音孔101的轴线方向的平面L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音孔101在垂直于第一音孔101的轴线方向的平面L的投影面积。同样的,第二音孔105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设置方式。这样当气流从第一音孔101进入第一贮气空间130后,由于第一贮气空间130的横截面积大,气流横向流动扩散,单位体积介质的声能量降低,声能密度降低。第一贮气空间130为沿垂直于音孔101轴线方向的延伸扩展而形成的较大体积的第一贮气空间130,第一贮气空间130内的声波向导音通道140内传播之前,声波在进入第一贮气空间130内的声能密度可以降低,声波在第一贮气空间130中与中框内壁发生碰撞能进一步降低能量。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从第一音孔101进入第一贮气空间130内的声波能均匀的在第一贮气空间130内扩散,达到更好的降低声波的声能密度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音孔101在垂直于第一音孔101的轴线方向的平面L的投影也可以部分的位于第一贮气空间130在垂直于第一音孔101的轴线方向的平面L的投影内,例如将第一音孔101相对第一贮气空间130倾斜设置。同样的,第二音孔105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设置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进口131或出口132的横截面积也可以等于第一贮气空间130的最大横截面积。此时,也可以达到对流经第一贮气空间130的气流进行减速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贮气空间130内和/或音孔101内可以设置防尘件103,或者其他的起到防尘作用的过滤件,以防止外界灰尘进入音孔101或导音通道140或设置于壳体组件100a内的麦克风内。
导音通道140的另一端与安装于壳体本体102的麦克风对应。第二贮气空间153位于第一贮气空间130与麦克风之间的导音通道140中,第一贮气空间130和第二贮气空间153沿导音通道140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贮气空间153可以采用与第一贮气空间130相同或相近的结构,起到与第一贮气空间130相同或相近的降低声波的声能密度的作用,声波经第二贮气空间153后,声波的声能密度经历又一次降低。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导音通道140还包括连通的第一导音段150a和第二导音段160a,第一导音段150a和第二导音段160a均设置于装设件1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音段150a和第二导音段160a可以由装设件122的表面凹陷形成槽状,并通过泡棉等部件进行密封形成。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音段150a和/或第二导音段160a也可以直接通过注塑或冲压等方式形成于装设件122,第一导音段150a和/或第二导音段160a的横截面均可以是圆形、多边形、长圆形或椭圆形等各种形状。为了利于声音在第一导音段150a和第二导音段160a内的传播,第一导音段150a和第二导音段160a的内壁优选设置为光滑内壁。
第一导音段150a包括连通第一贮气空间130的第一端151和连通第二导音段160a的第二端152,即第一导音段150a连接于第一贮气空间130与第二导音段160a之间,第一导音段150a沿直线延伸,且第一导音段150a的延伸方向与音孔101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音段150a也可以沿曲线方式延伸。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音段150a的横截面积从第一端151至第二端152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当声波在第一导音段150a内进行传播时,横截面积逐渐缩小,也有利于声波与第一导音段150a的内壁碰撞损失能量,降低声波的声能密度。
第二导音段160a相对第一导音段150a弯折,将第二导音段160a设置成与第一导音段150a弯折的形式的好处在于:当气流沿第一导音段150a进入第二导音段160a时,由于导音通道140的延伸方向出现弯折,声波会与导音通道140的内壁产生碰撞,进一步降低声波能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音段160a相对第一导音段150a弯折的角度γ例如可以是30°-150a°。特别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音段160a和第一导音段150a间的夹角γ为90°。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音段160a相对第一导音段150a弯折的角度γ是指第二导音段160a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音段150a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音段160a和/或第二导音段150a的延伸方向是指:其沿导音通道140从音孔101向麦克风传播的方向,即朝向麦克风延伸的方向。
第一导音段150a和第二导音段160a的连通处形成第二贮气空间153,具体的,参阅图1,第二贮气空间153与第一导音段150a和第二导音段160a的连通处连通,且第二贮气空间153的结构与第二导音段160a大致相同,第二贮气空间153向着与第二导音段160a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扩展延伸形成。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贮气空间153可以沿与第一导音段150a相同的方向拓展延伸形成。或者,第二贮气空间153沿与第一导音段150a和/或第二导音段160a呈任意角度的方向拓展延伸形成。
当气流从第一导音段150a进入第二导音段160a时,一部分气流流入第二贮气空间153内,可以进一步降低声波的声能密度。气流经第二导音段160a传播后可直接流入麦克风中。本实施例中,一并参阅图1和图3壳体本体120设置有用于安装麦克风的安装槽104,第二导音段160a的远离第二贮气空间153的一端连通安装槽104。应用时,麦克风粘贴于安装槽104内,麦克风的导音孔101与第二导音段160a对应连通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第二贮气空间153,即直接将第一导音段150a与第二导音段160a连通,以供声波传播。
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a,由于设置了第一贮气空间130和第二贮气空间153,从第一音孔101和第二音孔105进入导音通道140内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能密度逐渐减小,同时,由于第一音孔101和第二音孔105至出口132的路径距离不同,声波不会产生叠加,因此声波传播至麦克风时,不会因声能密度过大造成麦克风破膜。此外,多音孔的设置方式可以防止因一个音孔堵塞造成的麦克风失能。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100a’,参阅图4,壳体组件100a’仅包括中框120,中框120包括边框121和装设件122,边框121围成环状,装设件122装配于边框121并位于边框121内,装设件122可通过一体成型、点胶或焊接等方式与边框121连接。边框121围成中框120并可直接外露作为装饰面,此时,第一音孔101仅包括设置于中框120的第一进音孔122,第二音孔105仅包括设置于中框120的第一进音孔123。其中第一进音孔122和第二进音孔123内可选的设置防尘件103用于防止尘埃进入导音通道140内。第一贮气空间130设置于中框120的装设件122并与进音孔122连通。其余结构与壳体组件100a相同。
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100b,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音段160b的结构不同,其余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相同部分参阅第一实施例即可。
具体的,参阅图5,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音段160b包括连通的第一通道170b和第二通道180b,第一通道170b和第二通道180b均设于中框120的装设件122上。第一通道170b与第二贮气空间153连通,且第一通道170b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音段150b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即:第一通道170b的延伸方向垂直于音孔101的轴线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170b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音段150b的延伸方向也可以呈其他角度设置。
第二通道180b相对第一通道170b弯折,第一通道170b和第二通道180b的连通处形成用于降低沿导音通道140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的第三贮气空间190。第三贮气空间190的作用是减低沿导音通道140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以使得从第一通道170b向第二通道180b方向传播的声波在传播至第三贮气空间190时因为碰撞损失部分能量,进一步降低声能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通道180b的延伸方向可以沿与装设件122的表面平行的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参与图6,第二通道180b的延伸方向沿垂直于装设件122的表面的方向设置。即:第一通道170b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通道180b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三贮气空间190可沿与第二通道180b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扩展延伸形成,且第三贮气空间190形成于第一通道170b和第二通道180b的连通处。
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声波从第一通道170b进入第二通道180b时,不仅由于传播方向改变降低声能密度,同时第三贮气空间190的存在也会降低其声能密度,进一步降低麦克风破膜风险。
为了进一步降低声波的声能密度,还可以将第一通道170b和/或第二通道180b设置弯折结构,通过声波与导音通道140的内壁进行碰撞,进一步降低声波能量,达到降低麦克风破膜风险的目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170b可包括变向段173,变向段173用于改变声波传播方向。在声波方向改变过程中,声波能量因为碰撞而少量损耗,进一步降低声能密度。变向段173例如可以通过设置蜿蜒或弯折延伸达到能量损耗的目的。变向段可以是一次变向或多次变向。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70b包括连通的第一段171、第二段172和变向段173,变向段173连接于第一段171和第二段172之间并沿直线延伸,第一段171与第二贮气空间153连通,第二段172与第二通道180b连通。第一段171的延伸方向与变向段173的延伸方向间具有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可以是0°<α<180°,优选为90°<α<180°。第二段172的延伸方向与变向段173的延伸方向间具有第二夹角β,第二夹角β可以是0°<β<180°,优选为90°<β<180°。
这样设置,可以使得声波在第一通道170b内传播时,传播路径不为直线,进一步降低声波的声能密度,降低麦克风破膜风险。声波经第一通道170b传播时,经过第一段171与变向段173的连通处第一次变向,经过变向段173与第二段172的连通处第二次变向。
在其他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变向段173也可以不沿直线延伸,而直接设置成蜿蜒或具有弯折的结构。
第一段17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段172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且第一夹角α与第二夹角β相等。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段17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段172的延伸方向可以呈任意角度。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装设件122的空间大小,合理调配麦克风的位置,以使麦克风不与电子设备200的其他电器元件冲突,为电子设备200的各种结构设计提供了可能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b,由于第二导音段160b采用弯折设计,声波传播时会与壳体本体102碰撞降低能量,进一步降低声能密度。
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7和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200,该电子设备200包括有麦克风210以及壳体组件,其中,壳体组件采用第二实施例中示出的壳体组件100b,具体结构可参阅第二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或组合,并均可应用于如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200中。
具体地,参阅图7和图8,麦克风210装配于壳体组件100的中框120,并位于装设件122的内表面。麦克风210可以通过粘结的方式贴装于装设件122的内表面,麦克风210的导音孔101与第二通道180b连通,以使外界声波沿音孔101进入导音通道140,并依次经第一贮气空间130和第二贮气空间153传播进入麦克风内,并声波在第一贮气空间130和第二贮气空间153内降低声能密度。由于出口132的中心与第一进口131的中心和第二进口133的中心的连线的中点错开设置,从第一进口131和第二进口133进入第一贮气空间130的声波,经不同距离的路径到达出口132并传播至麦克风210,声波在出口132处不会出现叠加。同时通过设置第一贮气空间130、第二贮气空间153以及第三贮气空间190,降低了声波传播时的声能密度,麦克风210不易破膜,大大延长了麦克风210和电子设备200的使用寿命。
应当理解,电子设备200还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等其他元器件,由于这些元器件并不属于本申请的核心内容,图中均未示出,其结构以及具体连接方式参阅现有技术即可了解并实现。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b可由壳体组件100a进行替换或与壳体组件100a相互结合。电子设备2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PC、智能手表等移动终端,也可以是其他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设有第一音孔、第二音孔以及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包括用于降低沿所述导音通道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的第一贮气空间,所述导音通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贮气空间与所述第一音孔和所述第二音孔连通,所述导音通道的另一端与安装于所述壳体本体的麦克风对应,所述第一贮气空间具有与所述第一音孔连通的第一进口和与所述第二音孔连通的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贮气空间具有与所述导音通道连通的出口,所述出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进口的中心和所述第二进口的中心的连线的中点错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进口的中心以及所述第二进口的中心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进口的中心重合或所述出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二进口的中心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包括:
外壳;
中框,所述中框与所述外壳装配配合,并适于安装所述麦克风,所述中框设有所述导音通道,所述第一音孔和所述第二音孔均贯穿所述外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包括:
中框,所述中框包括边框和装设件,所述边框设有所述第一音孔和所述第二音孔,所述装设件适于安装所述麦克风,所述装设件设有所述导音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通道还包括连通的第一导音段和第二导音段,所述第一导音段连接于所述第一贮气空间与所述第二导音段之间,所述第二导音段相对所述第一导音段弯折,所述第一导音段和所述第二导音段的连通处形成用于降低沿所述导音通道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的第二贮气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音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音孔和所述第二音孔中的至少一者的轴线方向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音孔的轴线方向和所述第二音孔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导音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贮气空间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音孔的轴线方向的平面的投影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音段包括连通所述第一贮气空间的第一端和连通所述第二导音段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导音段的横截面积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方向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音段包括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贮气空间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相对所述第一通道弯折,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连通处形成用于降低沿所述导音通道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的第三贮气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音孔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具有内表面,所述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内表面,所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内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用于改变声波传播方向的变向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还包括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变向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贮气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向段沿直线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变向段的延伸方向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变向段的延伸方向间具有第二夹角。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麦克风,所述麦克风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所述麦克风通过所述导音通道收音。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设有第一音孔、第二音孔和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包括用于降低沿所述导音通道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的第一贮气空间,所述第一贮气空间具有与所述第一音孔连通的第一进口和与所述第二音孔连通的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贮气空间还具有与所述导音通道连通的出口,所述出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进口的中心和所述第二进口的中心的连线的中点错开设置;以及
麦克风,所述麦克风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内,并与所述导音通道远离所述第一贮气空间的一端对应,从所述第一音孔和所述第二音孔进入的声波经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进口进入所述第一贮气空间,再经所述出口进入所述导音通道并传播至所述麦克风。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进口的中心以及所述第二进口的中心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进口的中心重合或所述出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二进口的中心重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通道还包括连通的第一导音段和第二导音段,所述第一导音段连接于所述第一贮气空间与所述第二导音段之间,所述第二导音段相对所述第一导音段弯折,所述第一导音段和所述第二导音段的连通处形成用于降低沿所述导音通道传播的声波的声能密度的第二贮气空间。
CN201880095413.9A 2018-07-16 2018-07-16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3690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095789 WO2020014816A1 (zh) 2018-07-16 2018-07-16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9004A CN112369004A (zh) 2021-02-12
CN112369004B true CN112369004B (zh) 2022-04-19

Family

ID=69163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5413.9A Active CN112369004B (zh) 2018-07-16 2018-07-16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69004B (zh)
WO (1) WO2020014816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6166A (zh) * 2008-11-07 2009-05-06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硅麦克风
CN103686568A (zh) * 2013-12-23 2014-03-26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向性mems传声器及受音装置
CN203840541U (zh) * 2013-12-23 2014-09-17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向性mems传声器及受音装置
CN106604160A (zh) * 2017-02-20 2017-04-2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ic密封结构及终端设备
CN207039673U (zh) * 2017-08-07 2018-02-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207070251U (zh) * 2017-07-24 2018-03-0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麦克风防风噪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02313B2 (ja) * 2008-12-05 2014-05-2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ホン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6166A (zh) * 2008-11-07 2009-05-06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硅麦克风
CN103686568A (zh) * 2013-12-23 2014-03-26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向性mems传声器及受音装置
CN203840541U (zh) * 2013-12-23 2014-09-17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向性mems传声器及受音装置
CN106604160A (zh) * 2017-02-20 2017-04-2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ic密封结构及终端设备
CN207070251U (zh) * 2017-07-24 2018-03-0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麦克风防风噪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07039673U (zh) * 2017-08-07 2018-02-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9004A (zh) 2021-02-12
WO2020014816A1 (zh)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67770B2 (en) Speaker-connector module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213462A1 (zh)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US20110243359A1 (en) Speaker system with subwoofer
US930731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ide acoustic emission type speaker device
WO2021104006A1 (zh)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0228472A1 (zh) 扬声器及终端设备
CN108173997B (zh) 终端导声结构及终端
CN110267157B (zh) 移动终端
CN113905304A (zh) 一种耳机及其定向出声的方法
CN112369045B (zh)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15209287A (zh) 一种耳机
CN110958509A (zh) 一种发声装置模组和电子产品
CN114866885A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智能穿戴设备
CN107634409B (zh) 一种发声装置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2369004B (zh)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US7801571B2 (en) Multi-use acoustic leak path system
CN210016491U (zh) 移动终端
KR20220079823A (ko) 전자 디바이스
WO2022171059A1 (zh) 设备壳体和电子设备
CN214708007U (zh) 一种耳机
CN214708018U (zh) 一种耳机
US10244326B2 (en) Miniature sounder
CN107172545B (zh) 扬声器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12019984A (zh) 电子设备
CN214708004U (zh) 一种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