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51187A - 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51187A
CN112351187A CN201911350998.7A CN201911350998A CN112351187A CN 112351187 A CN112351187 A CN 112351187A CN 201911350998 A CN201911350998 A CN 201911350998A CN 112351187 A CN112351187 A CN 112351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onductive
connection
sma
j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509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51187B (zh
Inventor
何瑛勇
李邓峰
万海波
王刚
褚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0/10655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102315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351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11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51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11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本申请的马达,包括底座、载体和致动线组件;致动线组件包括连接组件和至少一对互成角度的SMA致动线,SMA致动线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于底座和载体之间,并依靠自身的伸缩带动载体相对于底座移动;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于SMA致动线两端的导电卡爪以及外部设有绝缘层的传导连接件,导电卡爪通过传导连接件与马达的外连接端导通连接。本申请的马达的电连接可靠性较高。

Description

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拍照和摄像成为了移动终端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
目前,手机等移动终端一般通过内置摄像头模组来实现拍照和摄像功能。为了满足摄像头模组的自动对焦和防抖等需求,摄像头模组内包括有马达,并马达通过向不同方向移动,带动摄像头模组的镜头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相对移动,使得摄像头可以对不同位置的物体清晰成像。其中,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线制成的SMA马达,由于具有形变位移量大、移动方向较多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向SMA马达中的SMA线提供控制信号,SMA马达中一般设置有由SMA线引出的金属电极层和绝缘层等,这些层依次相叠设置并形成叠层结构,用以实现SMA线和马达外界的电性连接,并避免不同SMA线出现短路现象。
为了使马达驱动镜头实现在各个不同方向上的位置控制,具有8根SMA线的8线SMA马达成为了发展重点,然而,8线SMA马达的SMA线数量较多,若利用叠层结构实现电性连接,则结构较为复杂,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其电性连接较为可靠。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马达,应用于摄像头模组,马达包括底座、载体和致动线组件;致动线组件包括连接组件和至少一对互成角度的SMA致动线,SMA致动线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于底座和载体之间,且SMA致动线用于依靠自身的伸缩带动载体相对于底座移动;连接组件包括导电卡爪和传导连接件,导电卡爪连接于SMA致动线两端,传导连接件为外部设有绝缘层的导电体,导电卡爪通过传导连接件与马达的外连接端导通连接。这样利用传导连接件等部件实现马达的电性连接,电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同时能够在为SMA致动线提供驱动控制信号时,避免不同SMA致动线之间的电传导通路发生短路现象,有效提高了马达的工作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导电卡爪包括固定卡爪和可动卡爪,固定卡爪和可动卡爪分别对应连接于SMA致动线的两端,固定卡爪和底座相对固定,可动卡爪和载体相对固定。这样每根SMA致动线的一端均会安装在一个固定卡爪上,而另一端会安装在可动卡爪上,从而让SMA致动线带动载体相对于底座移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SMA致动线为至少两对,且不同对SMA致动线分别位于马达的不同侧。这样不同SMA致动线可以作用于马达的不同部位,使马达受力均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SMA致动线为四对,且分别位于马达周侧的四个侧面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一对SMA致动线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SMA致动线和第二SMA致动线,第一SMA致动线的第一端和固定卡爪连接,第一SMA致动线的第二端与可动卡爪连接,第二SMA致动线的第一端和固定卡爪连接,第二SMA致动线的第二端与可动卡爪连接;第一SMA致动线的第一端和第二SMA致动线的第一端位于底座周侧的同一条侧棱上,第一SMA致动线的第二端和第二SMA致动线的第二端位于载体周侧的同一条侧棱上。这样SMA致动线能够对载体均衡施力,同时也便于SMA致动线的布置和伸缩移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传导连接件和导电卡爪位于马达轴向上的不同位置。这样传导连接件可以作为中间媒介连接在导电卡爪和外连接端子之间,使导电卡爪和外链接端子之间点连接导通,同时不妨碍导电卡爪与其它部件之间的安装连接,或者是导电卡爪的正常使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传导连接件包括柔性电路板,也就是FPC;FPC内具有电连接段,电连接段的第一端和导电卡爪导通,电连接段的第二端形成外连接端。柔性电路板具有较小的厚度,因而能够减少传导连接件所占用的空间,使马达具有较小的体积尺寸;同时,柔性电路板结构较为简单,且使用灵活,能够降低马达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至少部分固定卡爪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向马达的侧方弯折,并和FPC的表面贴合连接。这样第一连接部可以沿着与固定卡爪的主体部分不同的方向延伸,以便于和柔性电路板之间实现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底座上还设置有补强件,补强件和FPC贴合。补强件可以为柔性电路板提供支撑,避免柔性电路板产生弯折等形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传导连接件包括第三传导结构,第三传导结构为内嵌有导电体的模内注塑件,导电体的第一端和导电卡爪导通,导电体的第二端形成外连接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组件还包括弹性连接组件,弹性连接组件连接在可动卡爪和传导连接件之间。这样依靠弹性连接组件的弹性形变,让弹性连接组件的不同部位始终分别与可动卡爪以及柔性电路板保持接触,在马达工作时,即使载体相对于底座移动,弹性连接组件也能够始终保持可动卡爪与柔性电路板的电性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弹性连接组件包括可产生弹性形变的簧片,簧片和可动卡爪接触并导通,且簧片和传导连接件之间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簧片位于马达的背离外连接端的一端。这样簧片和可动卡爪之间的距离较近,便于簧片与可动卡爪接触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动卡爪具有沿垂直于马达轴向方向伸出的卡爪连接部,簧片连接于卡爪连接部。这样卡爪连接部可以具有与第一簧片的外表面平行的平面,以便让可动卡爪与第一簧片具有较大的焊接面或者粘接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簧片为沿马达的周向环绕设置的环状件,且可动卡爪均与簧片接触导通。这样簧片可以连接多个不同可动卡爪。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簧片具有至少两个导电臂,导电臂的端部相互重合,不同导电臂的中段之间具有间隔。这样不同导电臂可以形成不同的电流通路,簧片上局部结构产生断裂时,电流仍可以经由完好的通路,使簧片仍然起到正常的电连接作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弹性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传导结构,第一传导结构为内嵌有导体的模内注塑件,且第一传导结构连接在簧片和传导连接件之间。这样簧片和柔性电路板之间距离较远时,能够通过第一传导结构而实现电性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传导结构延伸至马达的背离外连接端的一侧,并与簧片导通连接。这样簧片只需要在马达轴向方向伸出较小的距离,即可和第一传导结构中的金属导体接触并导通,由此实现位于载体顶端的簧片和位于底座底端的柔性电路板之间的导通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簧片位于马达的朝向外连接端的一端。这样簧片距离导电连接件较近,便于和导电连接件实现电性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簧片与传导连接件接触并导通;或者,簧片通过第二传导结构直接与所述外连接端导通,其中,第二传导结构为内嵌有导电体的模内注塑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导电卡爪具有金属固定件和第四传导结构,金属固定件和SMA致动线的端部连接固定,第四传导结构为内嵌有导电体的模内注塑件,第四传导结构中的导电体分别和金属固定件以及传导连接件导通。这样通过将导电卡爪设置为分体式结构,能够利用不同的构件分别保证导电卡爪对SMA致动线的固定性能和电连接性能,从而简化导电卡爪中单个构件的结构和性能要求,从而降低导电卡爪的制造难度,减少马达的生产制造成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金属固定件和第四传导结构在垂直于马达轴向的方向上并列设置,且金属固定件和第四传导结构之间焊接连接。金属固定件和第四传导结构的这种排布方式,一方面,金属固定件和第四传导结构之间具有简单、明确的位置关系,便于自动化焊接工序的实施;另一方面,待焊接表面较为平整且面积较大,能够提高焊接质量,让导电卡爪具有较高的强度及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外连接端由传导连接件的侧方边缘伸出,位于外连接端同侧的固定卡爪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外连接端的伸出方向平行。马达中的部分固定卡爪不再需要通过传导连接件,而是直接和马达的外连接端连接,这样可以较为方便的实现固定卡爪的电性连接,从而有效简化马达的电连接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外连接端由传导连接件周向上的同一侧边缘伸出。这样马达的外连接端子可以方便的通过自动化焊接工艺连接至摄像头模组的电路板上,使摄像头模组的制造和安装工序得以简化,有效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外连接端由传导连接件在周向上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伸出。SMA马达接收到PWM信号时,PWM信号会分别从马达底座的相对两条侧边通过,所产生的电磁脉冲会有一部分相互抵消,由此改善了采用SMA驱动方式的马达对摄像头模组中其它电路的影响,提高了马达的电磁兼容性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底座上还设置有屏蔽罩。马达在工作时,其产生的高频电磁信号会被屏蔽罩吸收屏蔽,从而抑制了高频电磁信号,减少了马达的控制电信号对摄像头模组的电磁干扰;此外,屏蔽罩也可以接地连接,以实现接地保护和防静电作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电路板、影像传感器、镜头和如上所述的马达,影像传感器和马达设置在电路板上,镜头位于马达的载体上,马达的外连接端与电路板电连接。这样利用传导连接件等部件实现马达的电性连接,电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同时能够在为SMA致动线提供驱动控制信号时,避免不同SMA致动线之间的电传导通路发生短路现象,有效提高了马达的工作可靠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壳体和如上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设置在壳体上。这样终端设备中,摄像头模组可以利用传导连接件等部件实现马达的电性连接,电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同时能够在为SMA致动线提供驱动控制信号时,避免不同SMA致动线之间的电传导通路发生短路现象,有效提高了马达的工作可靠性。
本申请中的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马达应用于摄像头模组,马达包括底座、载体和致动线组件;致动线组件包括连接组件和至少一对互成角度的SMA致动线,SMA致动线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于底座和载体之间,且SMA致动线用于依靠自身的伸缩带动载体相对于底座移动;连接组件包括导电卡爪和传导连接件,导电卡爪连接于SMA致动线两端,传导连接件为内设有导电体的绝缘件,导电卡爪通过传导连接件与马达的外连接端导通连接。这样利用传导连接件等部件实现马达的电性连接,电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同时能够在为SMA致动线提供驱动控制信号时,避免不同SMA致动线之间的电传导通路发生短路现象,有效提高了马达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8线SMA马达中SMA致动线的连接示意图;
图4a是图3中的马达进行自动对焦时的结构变化示意图;
图4b是图3中的马达进行光学防抖时的结构变化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摄像头模组的电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马达的连接原理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马达的沿轴向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图6中的马达的侧视示意图;
图10是图6中的马达的沿轴向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的马达的侧视示意图;
图12是图6中的马达中底座和载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图6中的马达中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底座在去除弹性连接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6中的马达中固定卡爪与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6中的马达中固定卡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中的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是图6中的马达中固定卡爪与柔性电路板的连接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b是图6中的马达中固定卡爪与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6中的马达中载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6中的马达中载体上的可动卡爪与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6的马达中的可动卡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0中簧片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6的马达中支撑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6中的马达中支撑结构和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马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的马达中底座和载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27是图25中的马达中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弹性连接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连接组件的另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的弹性连接组件中的第二传导结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马达中外连接端的排布示意图;
图33是图32中的马达中外连接端在另一视角下的分布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的马达中底座和载体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图36是图34中的马达的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34中的马达的弹性连接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38的马达中底座和载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40是图38中的马达的底座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1是图38中的马达的弹性连接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图42的马达中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图42的底座部分中电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图42的马达中的固定卡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图42的马达中的可动卡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图42的马达中的第四传导结构和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49是图48的马达中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0是图49的底座部分中电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1是图48提供的马达中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载体;3、31、32、33、34、35、36、37、38-SMA致动线;4-外连接端子;5-导电卡爪;6-传导连接件;7-弹性连接组件;10-马达;20-镜头;30-影像传感器;40-电路板;50-处理器;
1a-第一固定连接点;1b-第二固定连接点;1c-第三固定连接点;1d-第四固定连接点;1e-第五固定连接点;1f-第六固定连接点;1g-第七固定连接点;1h-第八固定连接点;2a-第一可动连接点;2b-第二可动连接点;2c-第三可动连接点;2d-第四可动连接点;2e-第五可动连接点;2f-第六可动连接点;2g-第七可动连接点;21-通光孔;5a-金属固定件;5b-第四传导结构;51、51b-固定卡爪;51a-第一固定卡爪;52、52a、52b、52c、52d-可动卡爪;53-夹持部;511-第一连接部;512-第二连接部;513-弯折连接端;521-卡爪连接部;
61-柔性电路板;611-电连接段;612-开口;611a-电连接段的第一端;611b-电连接段的第二端;6111、6112-电连接段组;6121-避让缺口;62-第三传导结构;621-第三金属导体;6211-弯折段;622-第三绝缘塑胶体;6221-塑胶主体;6222-固定凸起;623-固定部;63-第五传导结构;71-第一簧片;711-导电臂;711a-第一导电臂;711b-第二导电臂;7111-第一传导段;7112-第二传导段;7113-第三传导段;7114-第四传导段;72-第一传导结构;73、73a、73b-第二簧片;731、731a、731b、751-弹性主体;732、732a、732b、752-第一导电部;733、733a、733b、753-第二导电部;74-第二传导结构;741-第二金属导体;742-第二绝缘塑胶体;75-第三簧片;76-第四簧片;77-第五簧片;81-补强件;82-金属外壳;83-屏蔽罩;
100-摄像头模组;200-终端设备;201-壳体;202-入光孔;
L-光轴;B、C、D-侧边。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前,为便于理解,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术语进行解释说明:
形状记忆合金线:通过热弹性与马氏体相变及其逆变而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材料所形成的致动线。SMA致动线可以在温度改变时产生相变,由此应力状态也发生变化。在低温状态下,SMA致动线处于马氏体相状态;而温度升高时,SMA致动线由马氏体相转化为奥氏体相,并产生变形收缩。因此,可以在SMA致动线中通入电流,并利用电流的加热作用使SMA致动线升温,从而实现SMA致动线的收缩变形。而SMA致动线中不通入电流时,SMA致动线即可回复至原状。这样即可利用SMA致动线在通电状态变化时的变形而驱动镜头元件等物体移动。
自动对焦(Auto Focus,AF):摄像头模组在进行拍摄时,需要调整镜头的物距和像距,以使镜头得到清晰的成像。而自动对焦,即为利用摄像头模组自身的驱动机构驱动镜头沿着光轴前后移动,以改变镜头的焦点位置,使摄像头模组拍摄到清晰的影像。
光学防抖:指在摄像头等成像仪器中,通过光学元器件的设置,例如镜头设置,来避免或者减少捕捉光学信号过程中出现的仪器抖动现象,从而提高成像质量。具体在实现光学防抖时,一般会通过检测摄像头模组整体的抖动,并实时让镜头反向移动,从而抵消或补偿摄像头模组的抖动,并保证较为清晰的拍摄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等移动终端中普遍设置了摄像头模组或者是其他拍摄装置,用于实现影像的拍摄和记录。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移动终端200中包括摄像头模组100。其中,摄像头模组100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200的壳体正面或者背面,以分别拍摄移动终端200不同侧的景物影像。此外,移动终端200中也可以包括屏幕、主板、中框结构件等各个不同组成部分,此处不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200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销售终端(Point of Sales,POS)、车载电脑等。
移动终端200中,摄像头模组100作为主要的光学拍摄组件,具体包括有影像传感器以及用于成像的镜头等组成部分。外界的光线通过镜头的汇聚而聚焦于影像传感器上,影像传感器再通过光电转换作用将成像画面转化为对应的电信号并进行输出。其中,影像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CMOS)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等器件和设备。
摄像头模组在拍摄时,为了让镜头能够正常对焦,以及实现光学防抖等操作,摄像头模组中还包括有用于驱动镜头移动的马达。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摄像头模组100可以固定在移动终端200的壳体201内部,且壳体201的入光孔202、摄像头模组100的镜头20和影像传感器30沿着光轴L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而为了带动镜头20相对于影像传感器30移动,摄像头模组100内部具有马达10,马达10包括底座1和载体2等可相对移动的结构。其中,底座1和影像传感器30保持相对固定,而载体2位于影像传感器30的感光面前方,并用于承载镜头20中的部分镜片甚至是全部镜头20。载体2可通过相对于底座1的移动而带动镜头20进行相应的移动或摆动,从而改变镜头20相对于影像传感器30的位置及姿态。示例性的,镜头20中的至少部分镜片可以沿着光轴L方向靠近或远离影像传感器30,以实现摄像头模组100的自动对焦操作;或者,镜头20也可以在与光轴L垂直的平面内移动或摆动,从而实现摄像头模组100的光学防抖功能。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镜头2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镜片,因此可选的,载体2可以承载镜头20中的一部分镜片,而镜头20中的另一部分镜片可以与底座1相对固定。载体2沿光轴L移动时,可调整镜头20中部分镜片的位置,从而实现对镜头20的调焦操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马达10对镜头20和影像传感器30造成遮挡,影响外界光线正常进入摄像头模组100,马达10中的底座1和载体2具有用于供光线通过的通光孔等避让结构。示例性的,可以在载体2上开设通光孔21,镜头20设置在通光孔21内;而底座1可围设在载体2的外侧,或者是在底座1上设置与通光孔21位置相对应的空心内圈结构。
用于驱动镜头20移动的马达10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和结构。其中,SMA马达可以以较小的尺寸实现较大的驱动力,因而是一种重要的马达形式。目前,其内部具有8根SMA致动线的8线SMA马达结构成为了SMA马达的发展趋势之一。
SMA马达中,每一根SMA致动线,均会连接在马达的底座和载体之间,这样在SMA致动线的通电状态改变时,SMA致动线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载体相对于底座的位置改变。当SMA马达为8线SMA马达时,8根SMA致动线会成对设置,并分别对称分布在马达的四个不同侧面。此时,马达的每个侧面设置有一对SMA致动线,该对SMA致动线相互交叉,并互成一定角度。利用单组SMA致动线对中不同SMA致动线的伸缩变化,或者是不同组SMA致动线的伸缩变化,即可实现马达中载体与底座之间的相对移动,由此完成镜头的对焦和光学防抖等操作。
本申请中,马达10可以采用8线SMA马达的结构形式。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8线SMA马达中SMA致动线的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SMA致动线3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连接在载体2和底座1之间:马达的四个侧面环绕在侧方,让整个马达近似为一立方体结构,每一个侧面均大致为四边形结构,而相邻两个侧面的交接处即构成立方体结构的侧方棱边。此时,位于马达每个侧面的两根成对的SMA致动线3,其四个端部即可延伸至该侧面的侧方棱边处,从而分别位于该侧面的四个顶点上。
具体如图3所示,延伸至马达同一条棱边上的SMA致动线3的端部,可以共同与底座1连接,或者共同与载体2连接。为了使载体2受力平衡,8根SMA致动线会相对于马达10的中心对称设置,此时,处于马达10其中相对两条侧棱上的SMA致动线3的端部均连接在底座1上,而位于另两条侧棱上的SMA致动线3的端部均和载体2相连。这样SMA致动线能够对载体2均衡施力,同时也便于SMA致动线的布置和伸缩移动。
其中,如图3所示,马达10的底座1和载体2共同组成一个近似于立方体的结构,其Z轴方向和摄像头模组的光轴L方向平行,即可作为该马达的轴向,而X轴方向和Y轴方向形成一个和Z轴方向垂直的平面。8根SMA致动线3分别连接在马达的底座1和载体2之间,用于依靠自身的伸缩而相应带动载体2相对于底座1移动。在具体连接时,SMA致动线3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在底座1上的固定连接点,以及载体2上的可动连接点上。图3中,由于底座1不便于显示,故以各个固定连接点来共同代表底座1。其中,位于马达其中一个侧面的SMA致动线对(31、32),其中的SMA致动线3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底座1上的第一固定连接点1a和载体2上的第一可动连接点2a,SMA致动线32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底座上的第二固定连接点1b和载体2上的第二可动连接点2b,且第一固定连接点1a和第二固定连接点1b沿马达的轴线方向(Z轴方向)依次排列,这样第一固定连接点1a会位于图3中马达的顶部位置,而第二固定连接点1b位于图3中马达的底部位置;同样的,第一可动连接点2a和第二可动连接点2b均也沿马达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相应的,位于马达相邻侧面的SMA致动线对(33、34),其中SMA致动线33两端分别连接在底座1上第三固定连接点1c和载体2上第三可动连接点2c,SMA致动线34两端分别连接于底座1上的第四固定连接点1d和载体2上的第四可动连接点2d。同样的,和第一固定连接点1a等结构类似,第三固定连接点1c和第四固定连接点1d,第三可动连接点2c和第四可动连接点2d也会沿着马达10的轴线方向(Z轴方向)依次排列。类似的,位于SMA致动线对(31、32)相对侧的SMA致动线对(35、36),其SMA致动线35两端会连接至第五固定连接点1e和第五可动连接点2e,SMA致动线36两端会连接至第六固定连接点1f和第六可动连接点2f,位于SMA致动线对(33、34)相对侧的SMA致动线对(37、38)其SMA致动线37两端连接至第七固定连接点1g和第七可动连接点2g,SMA致动线38两端连接至第八固定连接点1h和第八可动连接点2h。SMA致动线对(35、36)和SMA致动线对(37、38)的连接方式与前述致动线对(31、32)以及致动线对(33、34)的连接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具有上述结构的马达10,其具体实现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等功能时,SMA致动线可以具有不同的伸缩变化,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为了实现马达10的自动对焦功能,马达10的载体2需要相对于底座1在马达轴线方向(Z轴)上下移动。此时,为了驱动载体2沿Z轴移动,在特定SMA致动线对中的两根SMA致动线3可以具有相反的形变趋势,从而利用两根SMA致动线3之间的差动,而牵引载体2向该对SMA致动线所形成的合力方向移动。由于SMA致动线3对称设置,所以分别位于马达10相邻两侧面的两组SMA致动线对,其在垂直于Z轴方向上的分力会相互抵消,而使载体2在SMA致动线3在沿Z轴方向上的分力作用下相对于底座1移动。
具体的,图4a是图3中的马达进行自动对焦时的结构变化示意图。以图4a为例进行说明,在图4a中,为便于观看,仅标出SMA致动线31-34以及对应的固定连接点和可动连接点。其中,SMA致动线32和34可以通入控制信号,并产生收缩趋势,而SMA致动线31以及SMA致动线33则仍处于未通电的伸长状态。这样在SMA致动线31和SMA致动线32之间的差动作用下,第二可动连接点2b会向第二固定连接点1b移动;而SMA致动线33和SMA致动线34的差动作用,也会带动第四可动连接点2d向第四固定连接点1d移动。因为SMA致动线32和SMA致动线34具有相反的朝向,所以SMA致动线32和SMA致动线34在垂直于Z轴方向上的分力会相互抵消,从而使第二可动连接点2b和第四可动连接点2d均沿Z轴方向移动。此时,载体2即可沿着Z轴相对于底座1移动,并带动镜头20相对于影像传感器30沿轴线方向前后移动。图4a中,载体2相对于底座1向F1方向移动。
而实现马达10的光学防抖功能时,马达10的载体2需要在垂直于马达轴线方向(Z轴方向)的平面(XY平面)内移动,以改变镜头20的光轴与影像传感器30的相对位置。此时,特定SMA致动线对中的两根SMA致动线3可以具有相同的形变趋势,例如因通电而共同缩短,或者因断电而共同伸长等。因为这两根SMA致动线3交叉设置,所以在沿Z轴方向上的分力会相互抵消,而使载体2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内产生移动。此时,为了使载体2保持姿态不变,可以让分别位于马达10相对两侧面的两组SMA致动线对,其内部的两根SMA致动线3产生相同形变趋势,从而让载体2的相对两侧共同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内横向移动。
图4b是图3中的马达进行光学防抖时的结构变化示意图。在图4b中,为便于观看,仅标出SMA致动线31-32、35-36以及对应的固定连接点和可动连接点。以图4b为例,SMA致动线31和SMA致动线32可以通入控制信号,从而产生收缩趋势;而位于相对侧的SMA致动线35和SMA致动线36,则可以通入相反的控制信号,使原先处于收缩状态的致动线35和致动线36产生和致动线31或者致动线32幅度相同的伸展。此时,载体2即可在致动线对(31、32)和致动线对(35、36)的共同作用下在垂直于Z轴方向的平面内产生平动,例如是相对于底座1向F2方向移动。由于致动线33、致动线34和致动线37、致动线38同样连接在载体2和底座1之间,为了避免这几根不在移动方向上的致动线对载体2的移动造成干扰,可以在这几根致动线中通入控制信号,以产生和载体移动方向相对应的形变。示例性的,载体2在垂直于Z轴方向的平面内平动时,可以沿B方向由第一可动连接点2a向着第一固定连接点1a的方向移动,而位于移动方向前方的致动线33和致动线34会相应通电产生收缩,而位于移动方向后方的致动线37和致动线38会相应伸长,从而避免载体2受到移动方向之外的致动线的影响。
此外,实现马达10的光学防抖功能时,载体2也可以相对于垂直于轴线方向(Z轴方向)的平面产生翻转,从而令镜头20相对于影像传感器30产生倾斜。由于载体2翻转时,其移动可以拆分为载体2不同部位沿Z轴的移动,以及载体2在垂直于Z轴平面的内的横向平动等不同运动,所以载体2翻转时各致动线的具体形变趋势,也可以综合上述载体2在沿Z轴和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内移动两种情况中,致动线的形变情况而得到,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为了固定马达10和影像传感器30等不同部件,摄像头模组100中可设置有支撑组件,而马达10和摄像传感器30均可连接在支撑组件上。其中,支撑组件可以和马达10以及影像传感器30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电连接,从而实现对马达10的控制,以及影像传感器30的影像传输等操作。
其中,支撑组件可以包括电路板40,例如是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者是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等。电路板40可以为马达10的SMA致动线3提供电回路,从而可以通过电路板40向马达10的SMA致动线3提供控制电信号,而让电路板40对SMA致动线3的伸缩形变进行控制。具体的,电路板40所提供的控制电信号可以为SMA致动线3与电回路之间电连接的通断,以及SMA致动线3上通过电流的大小改变等。而每根SMA致动线3的伸缩形变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电路板40可以为不同的SMA致动线3提供不同的控制电信号,使各根SMA致动线3实现独立的伸缩形变。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摄像头模组的电连接示意图。如图5所示,摄像头模组100中,马达10和影像传感器20均电连接至电路板40上,并通过电路板40上的电通路连接至处理器50,从而和处理器50之间进行信号传输。其中,处理器50可以是摄像头模组100中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独立于摄像头模组100而存在。此处,以处理器50被包含在摄像头模组100,并设置在电路板40上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处理器50可以是摄像头模组100中的专有处理器,或者是整个移动终端中的主处理器。处理器50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马达10和影像传感器20,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内的数据,执行摄像头模组的拍摄功能。处理器50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基带芯片或者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等处理元件。
为了和电路板40连接并构成回路,马达10上可以设置有外连接端子4,外连接端子4可以和电路板40上的对应电连接点接触并导通,并利用电路板40的电通路再连接至处理器50,由此实现马达10和处理器50之间的电性连接。马达10上的外连接端子4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和结构。例如,外连接端子4可以为引脚(Pin),并与电路板40上的对应触点接触并导通。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外连接端子4也可以为触点、弹片等其它不同种类的电接触结构。而为了便于和电路板40连通,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可以具有较为统一的类型和排布位置,例如外连接端子4均可以为引脚形式,且呈规律排列。
为了传递多个不同的控制信号,外连接端子4可以具有多个,并与马达10中的各根SMA致动线3分别对应导通。其中,外连接端子4可以包括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连通至SMA致动线3的一端,而负极端子和SMA致动线3的另一端导通,这样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接入电路板40上的正极和负极时,即可在SMA致动线3和电路板40之间构成完整的回路。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每根SMA致动线3仅需要通入不同大小的电流即可实现独立伸缩,因此马达10上的同极外连接端子中,部分外连接端子可以具有公共端,例如多根不同SMA致动线3会分别和不同的正极端子独立相连,同时这些SMA致动线3均与同一个负极端子导通连接,这样不同SMA致动线3仍可以通入不同大小电流,且端子的数量和结构都可以得以简化。
当摄像头模组中包括8线SMA马达时,由于不同SMA致动线3需要具有独立的控制电信号,所以马达10中需要在各根SMA致动线3和外连接端子4之间提供独立的电连接。然而,受移动终端的内部空间限制,摄像头模组100和马达10的结构较为紧凑,可利用空间较小,如果马达10的SMA致动线直接通过引线连接至外连接端子4,则一方面受限于马达10的较小的内部空间,引线在排布时较为困难;另一方面,不同引线之间缺乏有效的电绝缘措施,可能会使相邻引线之间发生短路现象,导致马达10无法实现正常控制。因此,SMA致动线3和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之间需要设置电连接结构,以使SMA致动线3和外连接端子4能够对应连接及导通,并让不同SMA致动线3之间电性隔离,从而让各根SMA致动线3能够独立进行控制,以保证马达10的正常控制和工作。电连接结构可以包括多个导电卡爪5和传导连接件6等依次连接的不同部件,以下进行简要介绍。
SMA致动线3在连接底座1和载体2时,在底座1或者载体2上可以设置导电卡爪5等结构,以作为和SMA致动线3的端部相连的固定连接点或者是可动连接点。导电卡爪5可以夹持于SMA致动线3的端部,一方面对SMA致动线3进行固定,使SMA致动线3能够通过导电卡爪5的固定而连接于底座1和载体2之间;另一方面,导电卡爪5会和SMA致动线3导通,使SMA致动线3中通入电流,完成自身的伸缩形变。此时,导电卡爪5即可作为电连接结构中的一部分。
为了完成导电卡爪5和外连接端子4之间的电性连接,在马达10中还设置有传导连接件6,传导连接件6会在导电卡爪5和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之间导通,使导电卡爪5、传导连接件和外连接端子4依次连接在电传导通路之中。其中,传导连接件6内部设置有导电体,而导电体的外侧则被绝缘层或绝缘体所隔离保护。因此,传导连接件6内部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导电体,且这些导电体均通过绝缘体相互隔离,从而能够分别传输不同的控制信号给SMA致动线3,并使不同SMA致动线3实现相应的伸缩形变。
其中,传导连接件6内部的导电体,可以通过镶嵌或者埋设等方式设置在绝缘层或绝缘体之中,并被绝缘层或绝缘体所包裹。此时,除了需要和导电卡爪5或者是外连接端子4导通的部位,导电体的其它部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被包裹在绝缘体内部,这样传导连接件6能够和除需要电连接的部件以外的其它部分绝缘设置,避免和其它部件或结构接触而产生短路、失效等情况,电连接可靠性较高。
可以理解的是,传导连接件6和导电卡爪5可以位于马达轴向上的不同部位。这样传导连接件6可以作为中间媒介连接在导电卡爪5和外连接端子4之间,使导电卡爪5和外链接端子4之间点连接导通,同时不妨碍导电卡爪5与其它部件之间的安装连接,或者是导电卡爪5的正常使用。
可以较为容易的知道,具有上述结构的传导连接件6,其具体可以具有较多不同的实现方式。例如可以利用柔性电路板形成传导连接件6,并利用柔性电路板中的绝缘薄膜作为传导连接件6的绝缘体,而柔性电路板中的铜箔等导体作为传导连接件6的导电体;或者,也可以利用嵌埋注塑成型(Insert Molding)的注塑件形成传导连接件6,并在注塑件的绝缘塑料中嵌埋金属以作为导电体。或者,传导连接件6也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具有绝缘保护功能的连接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对马达10的具体电连接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分为不同场景,对马达10的各种可能的具体结构分别进行介绍。
场景一
为了实现摄像头模组中马达与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从而让电路板所施加的控制信号传递至马达中SMA致动线,可以在摄像头模组的马达中设置柔性电路板,并利用柔性电路板作为马达中的传导连接件。本场景中,由于马达的外连接端和摄像头模组的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连接位置均较为固定,故此处不再赘述,而仅示出马达的内部结构及电连接方式。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马达的连接原理示意图。图8是图6中的马达的沿轴向的俯视示意图。图9是图6中的马达的侧视示意图。图10是图6中的马达的沿轴向的俯视示意图。图11是图6中的马达的侧视示意图。如图6至图11所示,本场景中提供的马达10,其具体包括底座1和载体2等结构,底座1和载体2均大致呈方形结构,这样马达10整体会呈一四方体的形状,其在沿XY平面方向上呈四方形,并具有四条棱线。在底座和1载体2之间连接有SMA致动线3,并通过SMA致动线3的伸缩完成载体2相对于底座1的移动。其中,SMA致动线3的数量为8根,且两两成对设置,以分别设置在马达的四个侧面。这样SMA致动线3作用于马达的不同部位,能够使马达受力均衡。在本场景的实施例中,SMA致动线3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参见前述8线马达的结构。
为了将SMA致动线3连接至底座1和载体2,马达中包括有多个导电卡爪5,导电卡爪5和SMA致动线3的端部一一对应设置。导电卡爪5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和样式,例如可以为由金属等可导电材料制成的单体结构,或者为包含有导电部分和绝缘部分的分体式结构等。本实施例中,以导电卡爪5是金属制成的一体式卡爪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用于形成导电卡爪5的金属包括但不限于铜、不锈钢等常用金属材料。
根据所连接的位置不同,导电卡爪5可以分为固定于底座1上的固定卡爪51,以及固定在载体2上的可动卡爪52。可以理解的是,每根SMA致动线3的一端均会安装在一个固定卡爪51上,而另一端会安装在可动卡爪52上,如图7所示。对应于SMA致动线3的位置,马达中的固定卡爪51和可动卡爪52也会对称分布在马达的四条侧棱上。此时,固定卡爪51设置在底座1上的相对的侧棱上,而可动卡爪52设置在载体2的另外两个相对的侧棱上。由于马达10的每一面均分布有两条成对设置的SMA致动线3,所以相应的,马达10的每条侧棱也会沿轴线方向分别设置两个导电卡爪5,以分别连接这两根SMA致动线3的端部。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为了方便SMA致动线3和马达10其它结构的整体组装,当马达10处于未通电状态时,位置对应的固定卡爪51和可动卡爪52可以具有相同的高度位置。
以图6中的结构为例,马达中的固定卡爪51一共具有8个,并分别和8根SMA致动线3的固定端连接,8根固定卡爪51对称分布在底座1的相对两个对角部位;而8根SMA致动线3的可动端会分别连接至可动卡爪52。由前述可知,不同可动卡爪52可以相互导通,以形成公共连接端,所以马达中需要的可动卡爪52数量可以少于8个。本实施例中,可动卡爪52的数量为4个,并对称设置在载体2的相对两个对角位置,每个可动卡爪52会和沿Z轴轴向分布的两个不同SMA致动线3的端部连接。
依旧如图6至图11所示,为了便于和摄像头模组100中的电路板40连接,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会位于马达10的一端,例如是底端。这样,如果位于马达10侧方的导电卡爪5直接和外连接端子4连接,导电卡爪5自身裸露的结构就可能与其它导电卡爪5或者是导电部件接触,从而造成短路等电路失效情况,不利于马达10的可靠性。因此,在马达10中设置有传导连接件6,传导连接件6能够接续在导电卡爪5和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之间,从而实现导电卡爪5与外连接端子4之间的导通。
图12是图6中的马达中底座和载体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2所示,马达10中的载体2会相对于底座1移动,因而为了实现底座1和载体2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连接,马达10中除了SMA致动线3外,还可以包括弹性连接组件7。弹性连接组件7中包括有可产生弹性形变的构件,因此弹性连接组件7可以连接在可动卡爪52与底座1上的电连接结构之间,并依靠构件的弹性形变,让弹性连接组件7始终与可动卡爪52以及底座1上的电连接结构保持接触,在马达10工作时,也能够始终保持可动卡爪52与底座1电性连接。
由于载体2可相对于底座1移动,所以底座上的固定卡爪51和载体可动卡爪52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电连接。为便于叙述,以下分别对底座1和载体2上的电连接结构进行具体介绍。
图13是图6中的马达中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对于底座而言,马达的底座上包括有固定卡爪51以及传导连接件等。其中,弹性连接组件7中的部分结构也会固定于底座1上。具体的,底座1设置有两个安置有固定卡爪51的角柱,两个角柱分别位于底座1的对角位置,而弹性连接组件7中可产生弹性形变的构件可以固定于角柱的顶端。
图14是图13中底座在去除弹性连接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底座1的主体部分会呈一空心环状结构,而角柱均连接在主体上。主体的背离弹性连接组件7的一侧可以用于设置传导连接件6。为了实现马达10与其它部件的电性导通,本场景中,传导连接件6中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61。具体的,柔性电路板61会设置在底座1的主体上,并位于马达10的设置有外连接端子4的一端。柔性电路板61具有较小的厚度,因而能够减少传导连接件6所占用的空间,使马达具有较小的体积尺寸;同时,柔性电路板61结构较为简单,且使用灵活,能够降低马达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图15是图6中的马达中固定卡爪与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对于固定卡爪51而言,由于固定卡爪51和底座1保持相对固定,所以固定卡爪51可以不经由其它转接件,而直接和底座1上的柔性电路板61连接。
图16是图6中的马达中固定卡爪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和图16所示,固定卡爪51包括有第一连接部511,第一连接部511可以沿着与固定卡爪51的主体部分不同的方向延伸,以和柔性电路板61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511可以通过固定卡爪51自身部分结构弯折而形成。具体可参考图15和图16,第一连接部511位于固定卡爪51的朝向柔性电路板61的一端,且第一连接部511的延伸方向和柔性电路板61的板面方向平行,以和柔性电路板61接触导通。
此外,为了和SMA致动线3的端部连接,固定卡爪51中可以包括有夹持部53,如图16所示。为了夹持和固定SMA致动线3的端部,夹持部53可以为线槽、压片或者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线材固定结构,此处不加以限制。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中的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柔性电路板61内部内具有电连接段611,电连接段611的第一端611a和导电卡爪5导通,而电连接段611的第二端611b会与外连接端子4连通,或者直接形成外连接端子4。具体的,电连接段611的第一端611a可以为外露在柔性电路板61板面上的触点、引脚等导电结构。
和多个导电卡爪5相对应,柔性电路板61内部的电连接段611也可以具有多个,且不同电连接段611和不同的导电卡爪5对应导通。相应的,为便于柔性电路板61内部的布线,柔性电路板61的板面方向可以与马达10的轴向(Z轴方向)相互垂直,从而让不同的导电卡爪5接触并连接至柔性电路板61板面上的不同位置。此时,为了避免柔性电路板61干涉光线的正常通过,在柔性电路板61的位于镜头20和影像传感器30之间的区域可开设开口612或者其它避让结构。
而为了便于马达10和摄像头模组100中的其它电路连接,利用柔性电路板61中电连接段611的第二端611b作为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时,由于电连接段611具有多个,所以可选的,可以将电连接段611的第二端611b间隔设置在柔性电路板61的同一条侧边上,从而令外连接端子4沿着该条侧边排列为一条直线。此时,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可以方便的通过自动化焊接工艺连接至摄像头模组100的电路板40上,使摄像头模组100的制造和安装工序得以简化,有效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其中,第一连接部511和电连接段611之间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连接及导通。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连接方式,第一连接部511和电连接段611的第一端611a之间可以焊接。此时,第一连接部511和电连接段611可以为金属导体,且电连接段611的第一端611a具体可以为柔性电路板61表面的焊点或焊盘等结构。
图18a是图6中的马达中固定卡爪与柔性电路板的连接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如图18a所示,柔性电路板61的开口612边缘部位开设有避让缺口6121,而第一连接部511即可暴露在避让缺口6121中。在进行第一连接部511和电连接段611之间的连接时,即可从柔性电路板61的底面进行焊接,将第一连接部511和柔性电路板61的电连接段611连接在一起。此时,第一连接部511和电连接段611之间可以通过焊球或银胶实现焊接。
此外,第一连接部511也可以和柔性电路板61通过其它焊接方式实现连接。图18b是图6中的马达中固定卡爪与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8b所示,柔性电路板61上并未设置用于让第一连接部511露出的避让缺口,而是先将锡膏或银胶等预先制备于柔性电路板61或者是第一连接部511中的一者之上,再将柔性电路板61和第一连接部511装配在一起,最后利用锡膏或银胶实现第一连接部511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的焊接连接。示例性的,可以采用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SMT)将锡膏制备于柔性电路板61上,再利用回流焊工艺使第一连接部511和柔性电路板61通过锡膏焊接在一起。采取上述方式后,对应于各个第一连接部511的锡膏和银胶可以统一制备在柔性电路板61,或者是统一制备在第一连接部511上,制造效率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焊接质量,电连接性能较好。
而作为另一种可选的连接方式,第一连接部511和电连接段611的第一端611a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剂进行粘接。具体的,为了让第一连接部511和电连接段611之间具有电连接,粘接剂可以为导电胶。
而为了提高固定卡爪51与柔性电路板6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可选的,可以让固定卡爪51中的第一连接部511向马达10的侧方弯折,并与柔性电路板61的表面相互贴合。当第一连接部511向马达10的一侧弯折后,第一连接部511会与柔性电路板61的表面保持平行或者近似平行设置,使得第一连接部511和电连接段611的第一端611a之间形成面积较大的接触区域,从而有利于第一连接部511和电连接段611之间进行有效焊接或者是有效粘接,避免出现焊点不牢或者粘接力不足等现象。
其中,为了便于马达10和摄像头模组100中电路板40的连接,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会朝向马达10的外侧设置,如图12至图17所示。而相应的,固定卡爪51的第一连接部511可向着马达10的中心侧弯折,以避开向外延伸的外连接端子4,从而避免两者距离较近而出现短路现象。示例性的,固定卡爪51的第一连接部511可以延伸至柔性电路板61的开口612边缘位置。
图19是图6中的马达中载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6中的马达中载体上的可动卡爪与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9和图20所示,连接可动卡爪52和柔性电路板61时,由于可动卡爪52设置于可活动的载体2上,因而可动卡爪52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需要通过弹性连接组件7进行连接。弹性连接组件7中的不同部件依次连接在可动卡爪52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且弹性连接组件7中至少有部分构件可以随载体2的移动而产生弹性形变,这样依靠弹性连接组件7中的构件的弹性形变,让弹性连接组件7的不同部位始终分别与可动卡爪52以及柔性电路板61保持接触,在马达10工作时,即使载体2相对于底座1移动,弹性连接组件7也能够始终保持可动卡爪52与柔性电路板61的电性连接。
其中,弹性连接组件7中可以包括第一簧片71,第一簧片71可以为具有较高弹性模量的金属材质,其自身具备导电能力,且可以通过金属材料的弹性和延展性实现弹性形变,从而在可动卡爪52与柔性电路板61之间形成弹性连接。具体的,在实现第一簧片71与载体2部分的连接时,第一簧片71可以通过定位或卡接结构而固定在载体2上,如图19所示,同时,第一簧片71会和可动卡爪52保持接触与电性连接。第一簧片71具体可以为板状结构,其具体可以由一条或者多条曲折的弹力臂构成。
由于第一簧片71自身具有一定弹力,因此可以利用第一簧片71作为载体2和底座1之间的辅助支撑手段。具体的,载体2主要依靠SMA致动线3自身的刚性支撑于底座1上,然而当SMA致动线3自身产生伸缩形变,驱动载体2移动时,载体2不同侧可能会因受力不均而产生姿态变化,例如相对于和轴向垂直的平面产生翻转等。此时,第一簧片71可以作为载体2的辅助支撑结构,依靠第一簧片71自身弹力来平衡载体2所受到的力矩,维持载体2的姿态平稳,避免载体2因受力不均而出现倾侧、歪斜等现象。其中,第一簧片71主要在垂直于轴向方向(Z轴方向)的平面内产生弹力和平衡力矩。
第一簧片71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和可动卡爪52相互导通并传递控制电信号。例如作为可选的一种方式,由于第一簧片71和可动卡爪52的主体均为金属件,所以第一簧片71可以和可动卡爪52之间焊接在一起。而作为可选的另一种方式,第一簧片71还可以利用粘接剂和可动卡爪52粘接在一起。其中,为了让第一簧片71和可动卡爪52粘接时仍保持可靠的电连接,粘接剂可以为导电胶。图21是图6的马达中的可动卡爪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和第一簧片71连接,可动卡爪52具有沿垂直于马达轴向方向伸出的卡爪连接部521。卡爪连接部521可以具有与第一簧片71的外表面平行的平面,以便让可动卡爪52与第一簧片71具有较大的焊接面或者粘接面。和固定卡爪51相似,卡爪连接部521也可以通过可动卡爪52的部分结构经过弯折而得到。此外,为了和SMA致动线3的端部连接,可动卡爪52中同样可以包括有夹持部53。夹持部53可以为线槽、压片或者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线材固定结构,此处不加以限制。
可选的,第一簧片71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簧片为一个时,为了让第一簧片71连接多个不同可动卡爪52,第一簧片71可呈环状等封闭形状。
为了减小马达10的整体体积,底座1和载体2之间应具有尽量小的侧向间隙。因而受限于马达10较小的内部空间,第一簧片71和载体2连接时,可以设置在载体2的端部位置。具体的,第一簧片71可以设置在载体2的靠近外连接端子4的一端,或者是设置在载体2的远离外连接端子4的一端。而根据第一簧片71相对于载体2位置的不同,弹性连接组件7中也可以设置或包括其它部件,以便于第一簧片71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的导通。此外,当底座1和载体2之间具有足够的侧向间隙来容置第一簧片71时,第一簧片71也可以设置在载体2两端之间的部位,此处不加以限制。
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簧片71设置在载体2的远离外连接端子4的一端,也就是载体2顶端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可选的,第一簧片71位于载体2顶端时,由于第一簧片71和柔性电路板61距离较远,所以弹性连接组件7中还可以包括第一传导结构72,第一传导结构72连接在第一簧片71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
和传导连接件6类似,第一传导结构72也需要和外部之间具有较好的绝缘能力。因而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可以利用嵌埋注塑成型的注塑件形成第一传导结构72。具体的,第一传导结构72中可包括第一金属导体以及包裹在第一金属导体外侧的第一塑胶绝缘体,并通过第一金属导体在第一簧片71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实现电连接。其中,第一传导结构72可以由底座1的顶端(远离外连接端子4的一端)延伸至底座1的底端(靠近外连接端子4的一端),这样第一簧片71只需要在马达轴向方向(Z轴方向)上伸出较小的距离,即可和第一传导结构72中的第一金属导体接触并导通,由此实现位于载体2顶端的第一簧片71和位于底座1底端的柔性电路板61之间的导通连接。
为了提高马达10中电连接的可靠性,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第一传导结构72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这些第一传导结构72均会和第一簧片71连接,且不同的第一传导结构72可以和柔性电路板61中的不同电连接段611或者是电连接段611的不同部位接触导通。这样即使某一个第一传导结构72断裂或失效,其它第一传导结构72也可以完成第一簧片71与柔性电路板61之间的导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簧片71和第一传导结构72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物理连接和电性导通。可选的,第一簧片71和第一传导结构72的金属导体之间可以焊接,或者是通过导电胶等粘接剂实现粘接。
而和固定卡爪51类似,为了实现第一传导结构72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的连接和导通,可选的,第一传导结构72中的第一金属导体可以和柔性电路板61中的电连接段611焊接连接,此时,电连接段611可以具有用于焊接的焊点或焊盘等结构。或者,第一传导结构72也可以通过导电胶等粘接剂和柔性电路板61的电连接段611粘接。
除了上述焊接和粘接的方式外,第一传导结构72和第一簧片71之间,以及第一传导结构72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也可以通过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电连接方式实现相互导通,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为了减少第一传导结构72所占用的空间,第一传导结构72在垂直于Z轴方向上可以具有较小的宽度和厚度。此时,第一传导结构72整体可以呈沿Z轴方向延伸的柱状结构。
可选的,第一传导结构72的位置可以靠近固定卡爪51,这样第一传导结构72和固定卡爪51中的第一连接部511等结构可以和柔性电路板61上的同一块区域对应连接,以便于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和装配。
而为了和各可动卡爪52进行可靠连接,可选的,第一簧片71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簧片为一个时,为了让第一簧片71连接多个不同可动卡爪52,第一簧片71可呈环状等封闭形状。
图22是图20中簧片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0至图22所示。此时,环绕于载体2周侧的第一簧片71可以和载体2上不同位置的各个可动卡爪52均接触导通,使得各可动卡爪52能够统一通过第一簧片71而连接至SMA致动线的驱动电路中,例如是所有可动卡爪52均连接至驱动电路的负极。此外,第一簧片71也可以分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簧片。此外,弹性连接组件7中也可以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簧片71,且两个第一簧片71分别对应于处于载体2相对两侧角部的可动卡爪52。第一簧片71为多个时,第一簧片71受到载体2的作用力较为分散,能够较好的平衡载体2的受力,提高马达10工作时的平稳性和可靠性。
马达10工作时,第一簧片71会跟随载体2的移动而相应产生形变,形变次数过多时,第一簧片71可能会因材料疲劳而产生断裂或失效,从而影响到第一簧片71的电连接性能。因此,第一簧片71上可以通过设置冗余电流通路,这样簧片上局部结构产生断裂时,电流仍可以经由完好的通路,使第一簧片71仍然起到正常的电连接作用。其中,作为一种可选的簧片结构,第一簧片71包括有至少两个导电臂711,导电臂711的端部相互重合,而不同导电臂711的中段之间相互间隔,以使不同导电臂711形成不同的电流通路。
此时,导电臂711可以仅占据第一簧片71长度方向上的部分区段,也可以是跨越第一簧片71的整个长度方向,导电臂711跨越第一簧片71整个长度方向时,导电臂711的端部可以分别直接与可动卡爪52接触,或者是用于和柔性电路板61连接导通。
具体如图22所示,第一簧片71中包括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臂711a和第二导电臂711b。其中,第一导电臂711a和第二导电臂711b同处于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同一平面内,且第一导电臂711a位于第二导电臂711b的外侧,这样多条导电臂711的结构不会影响到第一簧片71的整体厚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簧片71为一个呈闭合环状的整体,相应的,为了和分别处于对角位置的不同可动卡爪相连,第一导电臂711a和第二导电臂711b均可以分为对称的两段。此时,第一导电臂711a可以包括对称且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导段7111和第二传导段7112;而第二导电臂711b可包括对称且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三传导段7113和第四传导段7114。其中,可动卡爪52可以连接在第一传导段7111和第二传导段7112之间,或者是第三传导段7113和第四传导段7114之间。
在第一簧片71中,导电臂可以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的形状。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臂711a和第二导电臂711b可以分别具有不同形状和结构。其中,为了提高第一簧片71在产生弹性应变时的变形行程,第一导电臂711a的第一传导段7111和第二传导段7112可以呈曲折状,并由多个较小的弯折段依次连接而形成。这样无论是第一传导段7111还是第二传导段7112,都可以通过自身弯折段的拉伸和收缩变形而提供较大的弹性变形能力。而第二导电臂711b靠近载体2中部,为了避免第二导电臂711b干涉到马达10所承载的镜头20的通光,第二导电臂711b的第三传导段7113和第四传导段7114可以呈圆弧状,且该圆弧的弧度可以与载体2的通光孔边缘弧度相互匹配,以在不影响镜头20通光的基础上,使第二导电臂711b和第一导电臂711a之间具有尽量大的间隙,提高第一簧片71对于力矩的平衡能力。
综上可知,马达10中的固定卡爪51和可动卡爪52,可以直接地与柔性电路板61相连,或者是通过弹性连接组件7间接和柔性电路板61导通,从而让SMA致动线3的两端均和柔性电路板61上的电连接段导通。具体的,具有上述结构的马达10,其电流通路为外连接端子4—柔性电路板61的电连接段—固定卡爪51—SMA致动线3—可动卡爪52—弹性连接组件7—柔性电路板61的电连接段—外连接端子4,而外连接端子4再与摄像头组件100中的处理器50等部件导通,从而共同构成完整的驱动电路。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驱动SMA致动线3时,外连接端子4向不同固定卡爪51中传输不同的电信号,例如是不同大小的电流值或者电压值等,从而控制SMA致动线3产生程度不同的形变,而所有的可动卡爪52可以单独连接至柔性电路板61,也可以共同导通,以作为统一的负极再与柔性电路板61连通。
而为了便于马达10和摄像头模组100中的其它电路连接,利用柔性电路板61中电连接段611的第二端611b作为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时,由于电连接段611具有多个,所以可选的,可以将电连接段611的第二端611b间隔设置在柔性电路板61的同一条侧边上,从而令外连接端子4沿着该条侧边排列为一条直线。此时,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可以方便的通过自动化焊接工艺连接至摄像头模组100的电路板40上,使摄像头模组100的制造和安装工序得以简化,有效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柔性电路板61自身材质较为柔软,在进行连接和定位时,缺乏足够的强度,所以可以在马达10中设置支撑结构。图23是图6的马达中支撑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2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在马达10上可以设置有补强件81,补强件81垫设在柔性电路板61的下方(靠近马达10底端的一侧),并为柔性电路板61提供支撑,避免柔性电路板61产生弯折等形变。需要说明的是,传导连接件6采用其它结构和形式时,同样可以在其它传导连接件6的下方设置补强件81,以提高马达10的整体结构强度,避免马达10出现弯折变形。其中,补强件81可以为金属补强板。
其中,图24是图6中的马达中支撑结构和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24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补强件81可以和马达10的金属外壳82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成为一体,并和马达10的接地引脚共同连接,以实现马达10的接地保护。
本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中的马达包括底座、载体和连接在底座和载体之间的SMA致动线等结构。SMA致动线的端部通过导电卡爪而固定在底座或者载体上。导电卡爪通过柔性电路板和马达的外连接端电性连接及导通。这样通过柔性电路板作为连接在导电卡爪与外连接端之间的传导连接件,具有较为简单的电连接结构,同时能够在为SMA致动线提供驱动控制信号时,避免不同SMA致动线之间的电传导通路发生短路现象,有效提高了马达的工作可靠性。
场景二
随着摄像头模组中马达结构的不同,在利用弹性连接组件连接可动卡爪与柔性电路板时,弹性连接组件也可以具有和前述场景一中弹性连接组件不同的结构和位置。例如,弹性连接组件中的簧片可以靠近柔性电路板,以简化弹性连接组件的结构。因此,本场景提出另一种马达结构。本场景的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同样包括马达、镜头组件、影像传感器和电路板等结构,且摄像头模组和马达的整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均和前述场景一中的马达较为相似,此处不再赘述。而不同之处在于,本场景的实施例中,弹性连接组件主要包括第二簧片,且第二簧片位于载体的靠近马达外连接端子的一端。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马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6是图25中的马达中底座和载体的分解示意图。图27是图25中的马达中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至图27所示,本实施例中,可动卡爪52依靠第二簧片73实现自身与柔性电路板61之间的电性连接。具体的,第二簧片73位于载体2的靠近马达1的外连接端子4的一端,也就是载体2的底端部位。此时,第二簧片73距离柔性电路板61较近,因此单凭第二簧片73自身结构的弹性形变行程,即足以在载体2相对底座1移动时,维持第二簧片73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的连接。
和前述场景一类似,第二簧片73位于载体2的底端时,仍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及形式。由于第二簧片73距离柔性电路板61较近,所以第二簧片73自身可以直接连接在可动卡爪52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具体的,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簧片73可以包括弹性主体731、第一导电部732和第二导电部733;第一导电部732和第二导电部733均连接在弹性主体731上。
其中,弹性主体731作为第二簧片73的主要弹性支撑结构,在载体2相对于底座1移动时,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弹性变形,并为载体2提供弹性回复力。而第一导电部732的一端连接至弹性主体731,另一端由弹性主体731侧方伸出,并连接至可动卡爪52上。相似的,第二导电部733的一端也会连接至弹性主体731,而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和柔性电路板61连接导通。此时,仅凭第二簧片73即可实现可动卡爪52与柔性电路板61之间的电性连接。
为了简化第二簧片73的结构,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弹性主体731可以为单通路结构,即弹性主体731自身呈一导电臂。此时,弹性主体731可以沿着大致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环绕于载体2的周侧;而相应的,第一导电部732和第二导电部733可以分别与弹性主体731上的不同部位连接,例如是第一导电部732连接至弹性主体731的一个端部,而第二导电部733连接至弹性主体731的另一个端部。此时,弹性主体731可以提供较长的力臂,形变范围较大。
可选的,弹性主体731整体可以呈圆弧形状。此时,弹性主体731自身的圆弧形状有利于减少产生变形时的应力,提高第二簧片73的连接可靠性。而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结构,弹性主体731的弧度可以和载体2的通光孔边缘形状相互匹配,此时弹性主体731可以维持较小的尺寸,且不会阻碍到摄像头模组100的正常通光。
此外,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簧片73中的弹性主体731可以包括有至少两条导电臂,且不同导电臂之间具有间隔,从而在第二簧片73中形成多条不同的电流通路,以避免第二簧片73中部分结构发生断裂而造成第二簧片73的电连接失效。此时,第二簧片73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前述场景一中的第一簧片71的样式,此处不再赘述。
由前述场景一可知,第二簧片7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且为了分散第二簧片73的受力,第二簧片73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且不同第二簧片73分别设置在载体2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从而为载体2提供较为均衡的支撑和弹力。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第二簧片7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二簧片73分别对应于在马达10中呈对角线设置的不同可动卡爪52。
图28是图27中弹性连接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27和图28所示,马达10中具体可以包括两个第二簧片73,也就是第二簧片73a和第二簧片73b。可选的,第二簧片73a和第二簧片73b可以对称设置,即第二簧片73a和第二簧片73b大体具有相近的整体形状,并分别设置在载体周向上的不同侧。其中,第二簧片73a和第二簧片73b均可以包括弹性主体、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等结构;两个第二簧片73a和第二簧片73b的第一导电部会分别连接至处于对角位置的不同可动卡爪。示例性的,第二簧片73a具有第一导电部732a、弹性主体731a和第二导电部733a,第一导电部732a可以连接至可动卡爪52a和可动卡爪52b,而第二簧片73b具有第一导电部732b、弹性主体731b和第二导电部733b,第一导电部732b可以连接至可动卡爪52c和可动卡爪52d。这样第二簧片73a和第二簧片73b可以和不同的可动卡爪实现电性导通,且第二簧片73a的第二导电部733a和第二簧片73b的第二导电部733b会延伸至载体2的不同侧面。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连接组件的另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29所示,图29中弹性连接组件的整体结构和图28中的弹性连接结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为了便于马达10和摄像头模组100中其它电路的电性连接,简化制造和装配工艺,可以将电连接段611的第二端611b间隔设置在柔性电路板61的同一条侧边上,以作为呈直线排列的外连接端子4;且由于第二簧片73a的第二导电部733a和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位于马达10同一侧,因而第二簧片73a可以不经由柔性电路板61而和外连接端子4连接。同时,为了连接第二簧片73a和外连接端子4,弹性连接组件7中还可以包括第二传导结构74。
图30是图29的弹性连接组件中的第二传导结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9至图30所示,和第一传导结构72类似,第二传导结构74也可以利用嵌埋注塑成型的注塑件形成。具体的,第二传导结构74中可包括第二金属导体741以及包裹在第二金属导体741外侧的第二绝缘塑胶体(图中未示出),并通过第二金属导体741和第二簧片73a的第二导电部733a实现电连接,第二绝缘塑胶体则为第二金属导体741提供绝缘保护,避免第二金属导体741和外侧其它导电结构接触导通;而第二传导结构74中的第二金属导体741可以延伸至柔性电路板61的侧方边缘位置,并和柔性电路板61中电连接段的第二端611b间隔设置,从而共同形成马达10的外连接端。此时,第二簧片73a即可经由第二传导结构74而直接连接至外连接端,而不需要先连接至柔性电路板61,电连接结构较为简单。
而和第二簧片73a不同,因为第二簧片73b和外连接端子4位于柔性电路板61的不同侧,所以第二簧片73b的第二导电部733b可以延伸至柔性电路板61,并和柔性电路板61的电连接段611接触导通,如图29所示。其中,第二导电部733b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和柔性电路板61上的电连接段611接触导通,例如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位于摄像头模组内的马达的可动卡爪通过弹性连接结构与柔性电路板实现电性连接,弹性连接结构中的第二簧片靠近马达的外连接端。这样弹性连接结构能够可靠的为可动卡爪提供导电通路,同时自身结构较为简单。
场景三
在实现马达和摄像头模组其它部分的电连接时,为了便于通过自动化焊接工艺将马达的外连接端连接至摄像头模组的其它电路,从而简化制造安装工序,马达的外连接端会处于底座的同一条侧边上,且可以呈直线排列。此时,位于该侧的固定卡爪即可直接与马达的外连接端相连。因此,本场景的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摄像头模组和马达结构。本场景中,摄像头模组同样包括马达、镜头组件、影像传感器和电路板等结构,且摄像头模组和马达的整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和前述场景一中的马达结构相似,此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马达,其部分固定卡爪会不经由柔性电路板或者是其它传导连接件,而是直接和马达的外连接端电性连接。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马达,其外连接端子4均位于底座1的同一条侧边B上,而8个固定卡爪51中,有2个固定卡爪也会位于该条侧边B,从而可以直接与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电性连接;而位于其它侧边的固定卡爪则通过传导连接件而间接和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实现电性导通。其中,本实施例中,传导连接件包括柔性电路板61。
具体的,和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处于相同侧边的两个固定卡爪,可以定义为第一固定卡爪51a,第一固定卡爪51a具有第二连接部512,第二连接部512会伸出底座1外侧,并与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平行设置。而位于其它侧边的固定卡爪可以为固定卡爪51b。
和前述场景类似,第一固定卡爪51a可以为金属件,例如是金属薄片结构;而第一固定卡爪51a的第二连接部512可以和第一固定卡爪51a的其它部分形成一体结构,并通过弯折等方式延伸至和靠近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的位置。为便于和其它电路连接,第二连接部512可以为引脚、弹片或者是其它常用的电接触连接结构。
其中,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可以沿着Z轴轴向延伸,以便于和摄像头模组100的电路板40或者其它电路连接,而第一固定卡爪51a中的第二连接部512也可以沿Z轴延伸,此时,第二连接部512以及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会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内间隔排布。
为了便于安装和连接,在第二连接部512与外连接端子4中的其它端子均沿Z轴延伸时,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第二连接部512和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可以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规律排布的第二连接部512和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可以利用自动化焊接工艺直接焊接于摄像头模组100的其它电路之上,从而有效简化了生产和制造工艺。
本实施例中,马达中的部分固定卡爪不再需要通过传导连接件,而是可以直接和马达的外连接端连接,这样可以较为方便的实现固定卡爪的电性连接,从而有效简化马达的电连接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场景四
除了前述场景中所示的马达外连接端位于底座同一侧的排布方式外,摄像头模组中马达的外连接端还可以呈其它不同排列方式。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马达中外连接端的排布示意图。图33是图32中的马达中外连接端在另一视角下的分布示意图。如图32和图33所示,本场景的实施例提供的马达,其整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和前述场景一至三中的马达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和前述场景的不同之处在于,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并不是位于底座1的同一侧,而是对称分布于底座1的相对两个侧边上。
SMA马达所通入的控制电信号为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在SMA马达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电磁脉冲干扰。因此,马达10工作时,为了避免马达10所通入的PWM信号对马达10以及摄像头模组100中的其它电路造成影响,可以将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分别设置于底座1的相对两条侧边。此时,SMA马达接收到PWM信号时,PWM信号会分别从底座1的相对两条侧边通过,所产生的电磁脉冲会有一部分相互抵消,由此改善了采用SMA驱动方式的马达10对摄像头模组100中其它电路的影响,提高了马达10的电磁兼容性能。
此时,具体可参照图32所示,马达10中的可动卡爪51和固定卡爪52均为偶数个,并分别在马达10的四条侧棱位置两两对称设置,因而可以让柔性电路板61中的电连接段611分为两组,例如是电连接段组6111和电连接段6112。每一组电连接段的第二端会设置于柔性电路板61的同一条侧边上,而两组电连接段的第二端会分别位于柔性电路板61的相对两条侧边上。例如电连接段组6111中的各个电连接段611的第二端611b均设置在柔性电路板61的侧边C,而电连接段组6112中的各个电连接段611的第二端611b均设置在柔性电路板61的侧边D。侧边C和侧边D相对设置。
在上述基础上,位于底座1相对两侧边的两组外连接端子4可以完全对称设置,如图32所示。具体的,分别处于不同侧边的外连接端子4可以具有相同的数量;或者是不同侧边的外连接端子4具有相对于马达10中心对称的分布位置;再或者是位于不同侧边的外连接端子4同时具有相同的数量以及相对于马达10中心对称的分布位置。这样在马达10工作时,位于马达10的相对两侧边的外连接端子4所通入的PWM信号能够具有较好的抵消效果,从而有效提高马达10以及整个摄像头模组的电磁兼容性。
本实施例中,马达的外连接端对称分布在底座的两条相对侧边,可以避免或者减少马达工作时,所通入的PWM信号对摄像头模组的影像,提高了马达的电磁兼容性能。
场景五
摄像头模组的马达中,除了柔性电路板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作为传导连接件。例如,可以采用嵌埋注塑成型的注塑件作为传导连接件,并连接在导电卡爪和马达的外连接端之间。注塑件中嵌埋的导体能够让导电卡爪以及马达的外连接端之间形成电性连接,而注塑件中包裹在金属导体外侧的塑胶结构能够为传导连接件提供良好的绝缘性能,避免传导连接件中的金属导体和外侧其它结构触碰而造成短路。
图3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图35是图34的马达中底座和载体部分的分解示意图。如图34和图35所示,本场景的实施例提供的马达,位于摄像头模组中,并用于驱动摄像头模组中的镜头组件相对于影像传感器移动。其整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均和前述场景一至场景四中的马达相似,此处不再赘述。和前述场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马达,采用嵌埋注塑成型的注塑件作为连接在导电卡爪5与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之间的传导连接件,因而马达10中不再设置柔性电路板。
图36是图34中的马达的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马达10中,连接在导电卡爪5和外连接端子4之间的传导连接件为第三传导结构62,第三传导结构62可包括第三金属导体621以及包裹在第三金属导体621外侧的第三绝缘塑胶体622,并通过第三金属导体在导电卡爪5和外连接端子4之间实现电连接。
由于马达中的固定卡爪51和可动卡爪52分别设置在马达10的四角位置,相应的,第三传导结构62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和排布方式。
在其中一种可选的结构中,第三传导结构62为一个整体构件,并占据底座1上的大部分区域和空间。此时,多个不同导电卡爪5均会连接至同一个第三传导结构62上。这样整个第三传导结构62一体成型,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且能够简化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避免不同导电卡爪之间发生短路现象,第三传导结构62中可以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金属导体621,且不同第三金属导体621分别和不同的导电卡爪5对应连接。
其中,第三传导结构62中,第三绝缘塑胶体622具体可以包括塑胶主体6221和多个角柱6222;塑胶主体6221可以占据底座1在垂直于Z轴方向平面内的大部分区域,而角柱6222连接在塑胶主体6221上,并分散设置在马达10的各个侧棱位置,以作为固定卡爪5的安装基础。可选的,塑胶主体6221可以作为底座1的主体结构。
第三传导结构62的该种结构中,塑胶主体6221在Z轴方向上会位于导电卡爪5与外连接端子4之间。此时,第三金属导体621可以由角柱6222内部一直延伸至塑胶主体6221内部,且第三金属导体621在塑胶主体6221中的部分可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延伸,以连接至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
此时,马达10中的固定卡爪51可以设置在角柱6222上。由于固定卡爪51会占据马达10中的两个对角位置,因此角柱6222也会分布在塑胶主体6221的相应两个对角位置。
具体的,如图36所示,在固定卡爪和角柱之间的一种具体连接方式中,角柱6222具体可以为沿Z轴延伸的凸柱等形式,而固定卡爪51可以为金属薄片结构,并固定在角柱6222的侧壁上。其中,角柱6222和固定卡爪51可以以多种不同方式实现相对固定。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固定卡爪51的面向角柱6222的壁上可以设置有定位孔(图中未示出)或者定位凹槽,而角柱6222上对应设置有可伸入该定位孔或者定位凹槽中的凸柱等定位部。这样即可通过定位孔和定位部之间的配合而将固定卡爪51固定在角柱6222上。
可选的,因为角柱6222自身为注塑结构,所以定位部和定位孔配合定位后,可以利用热铆压合的方式,使定位部产生变形并紧密压合在定位孔或定位凹槽内,以提高固定卡爪51和角柱622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此外,角柱6222还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连接方式和固定卡爪51连接,此处不加以限制。
而作为另一个可选的结构,第三传导结构62也可以分为多个独立部件,此时,多个独立的第三传导结构62可共同固定在底座1上,并分别对应连接不同的导电卡爪5。其中,第三传导结构62可以设置在马达10的侧棱位置。
第三传导结构62采用多个独立部件构成的方式,单个第三传导结构62会具有较为简单的结构和形状,从而简化了第三传导结构62在注塑成型时的难度,有利于减少生产制造难度,提高产品良率。
由于马达10工作时,载体2会与底座1产生相对移动,所以第三传导结构62仍然无法直接连接载体2上的可动卡爪52。此时,和传导连接件6包含柔性电路板时的情况类似,马达10中同样会包括弹性连接组件。其中,弹性连接组件可包括簧片,且簧片可以设置于载体2上的不同位置,例如载体2的顶端和底端。以下针对簧片相对于载体2的不同位置,对弹性连接组件7的具体结构以及连接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37是图34中的马达的弹性连接组件的连接示意图。如图37所示,在第一种簧片与载体2的相对位置中,弹性连接组件中包括第三簧片75,第三簧片75位于载体2的靠近外连接端子4的一端,也就是载体2的底端部位。此时,第三簧片75和第三传导结构62具有较近的距离,因此单凭第三簧片75自身结构的弹性形变行程,即可在第三簧片75和第三传导结构62之间保持电性导通。
其中,第三簧片7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此处以第三簧片75的数量为多个,且不同第三簧片75连接至不同的可动卡爪52为例进行说明。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第三簧片75的数量为两个,以分别对应处于马达两个对角部位的可动卡爪。此时,由于第三簧片75分散设置在马达周向上的不同位置,所以单个第三簧片75受力较小,能够为载体提供较为均衡的支撑。
第三簧片75具体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和形状。具体如图3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三簧片75可以包括弹性主体751、第一导电部752和第二导电部753;第一导电部752和第二导电部753均连接在弹性主体751上,并分别连接可动卡爪52以及第三传导结构62。该结构形式的第三簧片75,其具体结构和功能均和前述第一簧片的结构类似,其具体结构已在前述场景二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第三传导结构62为嵌埋注塑成型的注塑件,相比主要由薄膜构成的柔性电路板而言,第三传导结构62在Z轴方向上可以具有更厚的厚度。具体的,第三传导结构62的第三金属导体621中,具有向Z轴方向弯折并延伸的弯折段6211,以用于和第三簧片75接触连通;弯折段6211会与第三簧片75的第二导电部753接触并导通。这样可以减少第二导电部753在Z轴方向的长度,从而有利于保持第三簧片75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二导电部753的延伸长度过长而出现断裂、疲劳等引起的簧片失效现象。
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图39是图38的马达中底座和载体的分解示意图。图40是图38中的马达的底座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1是图38中的马达的弹性连接组件的连接示意图。如图38至图41所示,马达10的内部各主要构件的结构均与本实施例簧片和载体处于第一种相对位置时的结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而在第二种簧片与载体的相对位置中,弹性连接组件7中包括第四簧片76,第四簧片76位于载体2的远离外连接端子4的一端,即载体2的顶端。由于第四簧片76距离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距离较远,此时第三传导结构62可以沿着Z轴方向延伸,以便于和第四簧片76接触并导通。
其中,如图41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结构形式,第三传导结构62可以包括用于连接第四簧片76的固定部623,固定部623和第三传导结构62的整体结构类似,均包括金属导体以及包裹在金属导体外侧的塑胶部分。固定部623的长度方向沿着Z轴方向延伸,例如是由底座1的底端位置延伸至底座1的顶端位置,这样第四簧片76只需要在轴向方向(Z轴方向)上伸出较小的距离,即可和固定部623中的金属导体接触并导通。
可选的,为了简化第三传导结构62,固定部623可以和角柱6222连接并形成一体结构,如图40所示。此时,固定部623位于底座1上设置有固定卡爪51的角部位置,从而隐藏于角柱6222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传导结构72和第三传导结构62均为注塑件,所以第三传导结构62中的固定部623,也可以视为相似于场景一中的第一传导结构72,且第一传导结构72和第三传导结构62一体成型而形成。
当第四簧片76位于载体2的远离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的一端时,可选的,可以令第四簧片76为一个封闭环状的单一整体。具体的,第四簧片76的不同部分分别用于连接至可动卡爪52,以及第三传导结构62上。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位于马达10同一侧棱的两个可动卡爪52均连接至第四簧片76,并具有相同的电位。
第四簧片76形成为上述一个单独的整体时,所有可动卡爪52均会连接至同一簧片上,且底座1上的第三传导结构62也会和簧片上的不同部位连接。这样即使簧片上局部位置出现断裂或失效现象,簧片的其余部分也能够正常传递电信号,保证马达10的正常驱动和控制,可靠性较高。
本实施例中,在摄像头模组中的马达,其传导连接件为通过嵌埋注塑成型方式而形成的注塑件。注塑件中的金属导体能够为SMA致动线提供电传导通路,而注塑件的塑胶绝缘部分能够避免不同电传导通路之间发生短路现象;这样能够简单可靠的实现马达和外界电路的电性连接,且马达的电连接组件具有较为简单的结构。
场景六
在摄像头模组的马达中,导电卡爪的主要功能为固定SMA致动线的端部,并为SMA致动线提供电性导通的通路。其中,导电卡爪中用于固定SMA致动线的部分需要承担SMA伸缩时的作用力,因而需要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而导电卡爪中用于电连接的部分,则只需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即可。因此,除了利用金属材料所形成的单体结构之外,导电卡爪还可以为由不同部分所组成的分体式结构,并利用导电卡爪的不同部分分别承担固定SMA致动线的功能和为SMA致动线提供电性连接的功能。此时导电卡爪具体可以分为用于固定SMA致动线端部的固定结构,以及用于与马达的外连接端实现电性导通的电接触结构等。
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图43是图42的马达中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2和图43所示,本场景的实施例提供的马达,其整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均和前述实施例中的马达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马达,其导电卡爪为分体式结构。具体的,由于马达的载体部分和前述场景中类似,故此处不再说明,而在本实施例中仅示出马达的底座部分的结构。请参考图42和图43,马达的导电卡爪5具体包括金属固定件5a和第四传导结构5b。其中,第四传导结构5b为嵌埋有金属导体的注塑件,金属固定件5a和第四传导结构5b固定安装并相互导通,而SMA致动线3的端部和金属固定件5a连接,第四传导结构5b和传导连接件导通。图44是图42的底座部分中电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4所示,其中,为便于显示马达中导电卡爪5的具体连接结构,图中隐藏了第四传导结构5b中的塑胶绝缘体部分,而仅显示导电卡爪5以及其它电连接件的金属导体部分。
其中,传导连接件可以为多种不同的结构和形式。本实施例中,采用柔性电路板61作为传导连接件。柔性电路板的具体结构和在马达中的设置方式可参见前述场景一至场景三中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导电卡爪5中,金属固定件5a主要用于和SMA致动线3连接,并承受SMA致动线3伸缩变形时的作用力,因此导电卡爪5中的夹持部53等结构会设置于金属固定件5a上,且金属固定件5a会与底座1或者是载体2固定安装,以利用SMA致动线3的伸缩带动载体2相对于底座1移动。其中,金属固定件5a可以为较为简单的结构及形状,例如可以为金属薄片结构等。而嵌埋注塑方式形成的第四传导结构5b,具体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形状和具体结构,只要第四传导结构5b能够实现和金属固定件5a的导通即可。
其中,为了提高导电卡爪5的整体结构强度和电连接的可靠性,金属固定件5a和第四传导结构5b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相互连接。此时,金属固定件5a和第四传导结构5b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两者不易分离或脱落。
图45是图42的马达中的固定卡爪的结构示意图。图46是图42的马达中的可动卡爪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5和图46所示,固定卡爪51和可动卡爪52中,为显示卡爪内部的连接关系,隐藏了第四传导结构5b中的塑胶绝缘部分,而仅显示第四传导结构5b的金属导体部分。具体的,为便于金属固定件5a和第四传导结构5b之间的焊接,金属固定件5a可以和第四传导结构5b在垂直于Z轴的方向上并列设置。此时,金属固定件5a的侧壁可以形成较为平整,且具有较大面积的待焊接表面;相应的,第四传导结构5b中的金属导体部分也可以具有相适配的待焊接表面。且金属固定件5a的侧壁和第四传导结构5b中金属导体的待焊接表面相互平行,从而让金属固定件5a的侧壁沿图示箭头部分贴合于第四传导结构5b上,并与第四传导结构5b的金属导体部分焊接并固定。金属固定件5a和第四传导结构5b的这种排布方式,一方面,金属固定件5a和第四传导结构5b之间具有简单、明确的位置关系,便于自动化焊接工序的实施;另一方面,待焊接表面较为平整且面积较大,能够提高焊接质量,让导电卡爪5具有较高的强度及可靠性。
图47是图42的马达中的第四传导结构和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47所示,在连接第四传导结构5b和柔性电路板时,具体的,马达中的柔性电路板61,其板面方向可以垂直于Z轴方向,而相应的,为了和柔性电路板61连接,导电卡爪5中的第四传导结构5b可以大致沿着Z轴方向延伸,并与柔性电路板61接触及导通。此时,和前述场景一中的结构类似,第四传导结构5b中的金属导体会一直延伸至第四传导结构5b的朝向柔性电路板61的一端,并和柔性电路板61中的电连接段接触导通。
为了实现第四传导结构5b和柔性电路板61之间的正常电连接,第四传导结构5b中的金属导体可以和柔性电路板61的电连接段之间通过多种不同方式连接导通。可选的,第四传导结构5b中的金属导体可以和柔性电路板61的电连接段之间焊接,或者是通过导电胶等粘接剂进行粘接。此外,第四传导结构5b和柔性电路板61也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其它电连接方式实现导通,此处不加以限制。
对于固定卡爪51而言,第四传导结构5b可以和柔性电路板61中的电连接段直接导通并连接。而对于可动卡爪52来说,由于可动卡爪52会随着载体2相对于底座1移动,所以仍然需要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弹性连接组件实现可动卡爪52和柔性电路板61的连接。此时,可动卡爪中52的第四传导结构5b可以连接至弹性连接组件上,从而间接和柔性电路板61电性连接。
依旧以图44为例进行说明,可选的,弹性连接组件中可以包括第五簧片77等结构。第五簧片可以具有和第一簧片71至第四簧片76相似或相同结构和设置方式,因而第五簧片77的具体结构和设置位置可以参见前述场景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因为第五簧片77的主体为板式结构,可选的,第四传导结构5b中可以包括弯折连接端513,弯折连接端513可以沿着与Z轴垂直的方向弯折并延伸,从而与第五簧片77的表面贴合,这样第四传导结构5b可以和第五簧片77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导通。
第四传导结构5b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和弹性连接组件实现连接。可选的,第四传导结构5b可以和弹性连接组件中的第五簧片77等结构焊接在一起,或者是通过导电胶等粘接剂实现粘接等。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第四传导结构5b和弹性连接组件中的第五簧片77等结构之间也可以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其它电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此处不再赘述。
这样通过将导电卡爪5设置为分体式结构,能够利用不同的构件分别保证导电卡爪5对SMA致动线3的固定性能和电连接性能,从而简化导电卡爪5中单个构件的结构和性能要求,从而降低导电卡爪5的制造难度,减少马达的生产制造成本。
场景七
位于摄像头模组内的马达,其所包含的导电卡爪采用分体式结构时,为了连接导电卡爪和马达的外连接端,传导连接件也可以为除柔性电路板外的其它结构及形式。图4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图49是图48的马达中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8和图49所示,本场景的实施例提供的马达,其整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均与前述场景一至七中的马达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马达,其传导连接件不再是柔性电路板,而是利用通过嵌埋注塑成型方式形成的注塑件作为传导连接件。和前述场景六类似,由于马达的载体部分和前述场景中类似,故此处不再说明,而在本实施例中仅示出马达的底座部分的结构。图50是图49的底座部分中电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0所示,此时,传导连接件包括第五传导结构63,第五传导结构63包括金属导体和围设在金属导体外侧的塑胶绝缘体。
具体的,和场景六相似,导电卡爪5同样具体包括金属固定件5a和第四传导结构5b。其中,金属固定件5a用于固定SMA致动线3端部,而第四传导结构5b为嵌埋有金属导体的注塑件,金属固定件5a和第四传导结构5b固定安装并相互导通。其中,导电卡爪5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前述场景六中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容易理解的是,和第五传导结构63相似,第四传导结构5b同样可以包括金属导体以及围设在金属导体外侧的塑胶绝缘体。其中,和前述场景六相似,为了便于示出第四传导结构5b和第五传导结构63中的金属导体的连接情况,图50中同样隐藏了第四传导结构5b和第五传导结构63中的塑胶绝缘体。
其中,第四传导结构5b可以和第五传导结构63导通,并通过第五传导结构63作为电连接媒介而实现和外连接端子4的连接导通。此时,第四传导结构5b可以一直延伸至马达10的底端,也就是靠近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的端部。相应的,以模内注塑方式形成的第五传导结构63,其主要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可以与Z轴方向相互垂直,并在Z轴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厚度。这样第五传导结构63中的金属导体仅需要在垂直于Z轴方向的平面内延伸,以连通处于不同位置的第四传导结构5b以及马达10的外连接端子4即可,作为传导连接件组成部分的第五传导结构63,其结构和形状均较为简单,便于加工和制造。
由于第四传导结构5b和第五传导结构63均为嵌埋注塑成型方式所形成的注塑件,因此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以令第四传导结构5b的部分结构和第五传导结构63为一体式结构。其中,固定卡爪51固定于底座1上,因而固定卡爪51中的第四传导结构5b可以直接作为第五传导结构63中的一部分。此时,第四传导结构5b以及第五传导结构63的具体结构和形式和前述场景五中包含第三传导结构62的传导连接件类似。
具体的,利用嵌埋注塑成型的第五传导结构63作为传导连接件时,第五传导结构63可以为一个整体构件。相应的,第五传导结构63可以包括主体,并可以使不同固定卡爪51所包含的第四传导结构5b均连接至该主体上,且第四传导结构5b和该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此时,第四传导结构5b和第五传导结构63与前述场景中的第三传导结构62具有较为相似的形状和结构。
而对于可动卡爪52而言,由于可动卡爪52会随着载体2而相对于底座1移动,所以需要通过弹性连接组件7才能和第五传导结构63相互导通,此时,可动卡爪52的第四传导结构5b会连接至弹性连接组件7上。其中,弹性连接组件7的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可以参照其它场景的描述和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施例中,还可以为马达的电连接结构设置屏蔽结构。图51是图48提供的马达中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1所示,底座1上还设置有屏蔽罩83,屏蔽罩83可以位于底座1的底部位置。马达10在工作时,其产生的高频电磁信号(主要是控制电信号)会被屏蔽罩83吸收屏蔽,从而抑制了高频电磁信号,减少了马达10的控制电信号对摄像头模组100的电磁干扰;此外,屏蔽罩83也可以接地连接,以实现接地保护和防静电作用。其中,屏蔽罩83可以为金属或者是其它导体制成。
本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中的马达在包括分体式导电卡爪时,传导连接件同样可以为嵌埋注塑成型的注塑件。此时,导电卡爪中的第四传导结构可以和传导连接件具有较为紧密的结合方式,其结构整体性较好,并可通过一体成型方式而形成,这样马达的电连接组件具有较为简单的结构,马达的制造成本较低。

Claims (28)

1.一种马达,应用于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10)包括底座(1)、载体(2)和致动线组件;所述致动线组件包括连接组件和至少一对互成角度的SMA致动线(3),所述SMA致动线(3)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载体(2)之间,且所述SMA致动线(3)用于依靠自身的伸缩带动所述载体(2)相对于所述底座(1)移动;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导电卡爪(5)和传导连接件(6),所述导电卡爪(5)连接于所述SMA致动线(3)两端,所述传导连接件(6)为外部设有绝缘层的导电体,所述导电卡爪(5)通过所述传导连接件(6)与所述马达(10)的外连接端(4)导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卡爪(5)包括固定卡爪(51)和可动卡爪(52),所述固定卡爪(51)和所述可动卡爪(52)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SMA致动线(3)的两端,所述固定卡爪(51)和所述底座(1)相对固定,所述可动卡爪(52)和所述载体(2)相对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SMA致动线(3)为至少两对,且不同对SMA致动线(3)分别位于所述马达(10)的不同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SMA致动线(3)为四对,且分别位于所述马达(10)周侧的四个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每一对所述SMA致动线(3)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SMA致动线和第二SMA致动线,所述第一SMA致动线的第一端和所述固定卡爪(51)连接,所述第一SMA致动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可动卡爪(52)连接,所述第二SMA致动线的第一端和所述固定卡爪(51)连接,所述第二SMA致动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可动卡爪(52)连接;所述第一SMA致动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SMA致动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底座(1)周侧的同一条侧棱上,所述第一SMA致动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SMA致动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载体(2)周侧的同一条侧棱上。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连接件(6)和所述导电卡爪(5)位于所述马达(10)轴向上的不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连接件(6)包括柔性电路板FPC(61),所述FPC(61)内具有电连接段(611),所述电连接段(611)的第一端(611a)和所述导电卡爪(5)导通,所述电连接段(611)的第二端(611b)形成所述外连接端(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固定卡爪(51)具有第一连接部(511),所述第一连接部(511)向所述马达(10)的侧方弯折,并和所述FPC(61)的表面贴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还设置有补强件(81),所述补强件(81)和所述FPC(61)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连接件(6)包括第三传导结构(62),所述第三传导结构(62)为内嵌有导电体的模内注塑件,所述导电体的第一端和所述导电卡爪(5)导通,所述导电体的第二端形成所述外连接端(4)。
11.根据权利要求2-10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弹性连接组件(7),所述弹性连接组件(7)连接在所述可动卡爪(52)和所述传导连接件(6)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组件(7)包括可产生弹性形变的簧片,所述簧片和所述可动卡爪(52)接触并导通,且所述簧片和所述传导连接件(6)之间导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位于所述马达(10)的背离所述外连接端(4)的一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卡爪(52)具有沿垂直于所述马达(10)轴向方向伸出的卡爪连接部(521),所述簧片连接于所述卡爪连接部(521)。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为沿所述马达(10)的周向环绕设置的环状件,且所述可动卡爪(52)均与所述簧片接触导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具有至少两个导电臂(711),所述导电臂(711)的端部相互重合,不同导电臂(711)的中段之间具有间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组件(7)还包括第一传导结构(72),所述第一传导结构(72)为内嵌有导体的模内注塑件,且所述第一传导结构(72)连接在所述簧片和所述传导连接件(6)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导结构(72)延伸至所述马达(10)的背离所述外连接端(4)的一侧,并与所述簧片导通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位于所述马达(10)的朝向所述外连接端(4)的一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与所述传导连接件(6)接触并导通;或者,所述簧片通过第二传导结构(74)直接与所述外连接端(4)导通,其中,所述第二传导结构(74)为内嵌有导电体的模内注塑件。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卡爪(5)具有金属固定件(5a)和第四传导结构(5b),所述金属固定件(5a)和所述SMA致动线(3)的端部连接固定,所述第四传导结构(5b)为内嵌有导电体的模内注塑件,所述第四传导结构(5b)中的所述导电体分别和所述金属固定件(5a)以及所述传导连接件(6)导通。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固定件(5a)和所述第四传导结构(5b)在垂直于所述马达(10)轴向的方向上并列设置,且所述金属固定件(5a)和所述第四传导结构(5b)之间焊接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0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接端(4)由所述传导连接件(6)的侧方边缘伸出,位于所述外连接端(4)同侧的固定卡爪(51)具有第二连接部(512),所述第二连接部(512)与所述外连接端(4)的伸出方向平行。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接端(4)由所述传导连接件(6)在周向上的同一侧边缘伸出。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接端(4)由所述传导连接件(6)在周向上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伸出。
26.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还设置有屏蔽罩(83)。
27.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40)、影像传感器(30)、镜头(20)和权利要求1-26任一项所述的马达(10),所述影像传感器(30)和所述马达(10)设置在所述电路板(40)上,所述镜头(20)位于所述马达(10)的载体(02)上,所述马达(10)的外连接端(4)与所述电路板(40)电连接。
28.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01)和权利要求27所述的摄像头模组(100),所述摄像头模组(100)设置在所述壳体(201)上。
CN201911350998.7A 2019-08-07 2019-12-24 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123511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06550 WO2021023150A1 (zh) 2019-08-07 2020-08-03 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6631 2019-08-07
CN2019107266314 2019-08-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1187A true CN112351187A (zh) 2021-02-09
CN112351187B CN112351187B (zh) 2022-11-25

Family

ID=74366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50998.7A Active CN112351187B (zh) 2019-08-07 2019-12-24 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51187B (zh)
WO (1) WO2021023150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9285A (zh) * 2021-03-25 2021-07-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10974A (zh) * 2021-07-23 2021-09-17 辽宁中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轴ois闭环马达及其控制方法
CN113472978A (zh) * 2021-05-31 2021-10-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电子设备
CN115250319A (zh) * 2021-04-28 2022-10-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Sma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277990A (zh) * 2021-04-30 2022-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防抖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381214A (zh) * 2023-12-11 2024-01-12 上海信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sma马达激光焊接治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1495A (zh) * 2021-05-31 2021-09-17 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芯片模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2075142B2 (en) 2021-09-07 2024-08-27 Apple Inc. Moveable flex circuit for cameras with moveable image sensors
CN113823447A (zh) * 2021-09-24 2021-12-21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传输线和可折叠终端设备
CN114125282B (zh) * 2021-11-16 2023-11-28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抖模组及制造方法
CN118556208A (zh) * 2022-01-17 2024-08-27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相机模块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0804A (zh) * 2010-02-26 2012-11-07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Sma致动装置
WO2018211047A1 (en) * 2017-05-17 2018-11-22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for sma actuators
WO2019034869A1 (en) * 2017-08-14 2019-02-21 Dukosi Limited MATURATION PROCESSES FOR ELECTRIC BATTERIES
CN109856891A (zh) * 2019-03-21 2019-06-07 上海信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防抖结构、防抖系统及摄像装置
CN109901346A (zh) * 2017-12-08 2019-06-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和具有摄像模组的智能设备
CN109901347A (zh) * 2017-12-08 2019-06-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和具有摄像模组的智能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019532D0 (en) * 2010-11-18 2010-12-29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Optical image stablisation drive
CN104204935B (zh) * 2012-02-16 2017-05-10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装置
EP2732331B1 (en) * 2012-05-25 2015-06-24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imited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GB201521632D0 (en) * 2015-12-08 2016-01-20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Tilt compensation in an SMA actuator
GB201713191D0 (en) * 2017-08-17 2017-10-04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SMA Actuato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0804A (zh) * 2010-02-26 2012-11-07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Sma致动装置
WO2018211047A1 (en) * 2017-05-17 2018-11-22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for sma actuators
WO2019034869A1 (en) * 2017-08-14 2019-02-21 Dukosi Limited MATURATION PROCESSES FOR ELECTRIC BATTERIES
CN109901346A (zh) * 2017-12-08 2019-06-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和具有摄像模组的智能设备
CN109901347A (zh) * 2017-12-08 2019-06-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和具有摄像模组的智能设备
CN109856891A (zh) * 2019-03-21 2019-06-07 上海信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防抖结构、防抖系统及摄像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9285A (zh) * 2021-03-25 2021-07-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250319A (zh) * 2021-04-28 2022-10-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Sma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250319B (zh) * 2021-04-28 2024-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Sma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8433506A (zh) * 2021-04-28 2024-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Sma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277990A (zh) * 2021-04-30 2022-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防抖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277990B (zh) * 2021-04-30 2024-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防抖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72978A (zh) * 2021-05-31 2021-10-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电子设备
US12126907B2 (en) 2021-05-31 2024-10-22 Honor Device Co., Ltd. Camera module,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410974A (zh) * 2021-07-23 2021-09-17 辽宁中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轴ois闭环马达及其控制方法
CN117381214A (zh) * 2023-12-11 2024-01-12 上海信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sma马达激光焊接治具
CN117381214B (zh) * 2023-12-11 2024-03-19 上海信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sma马达激光焊接治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23150A1 (zh) 2021-02-11
CN112351187B (zh) 2022-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51187B (zh) 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US20220086320A1 (en) Heating device for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same
US8355075B2 (en) Camera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unit
CN106233197B (zh) 致动器、摄像机模块、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US11740429B2 (en)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JP200921687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1190254B1 (ko) 멤스 액추에이터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050016220A (ko) 소형 촬상모듈
JP5117967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撮像機能付き電子機器
US20200341235A1 (en) Lens driving system and circuit module thereof
US20150331220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US20210072494A1 (en)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3068362B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组件、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CN113542579B (zh) 图像传感器防抖组件、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014785B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组件、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GB2569036A (en) Assembly of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ors
CN112788246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5264192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JP2009080166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電子端末
JP4296134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0832635B1 (ko) 멀티 카메라 모듈
CN113302905A (zh) 传感器驱动装置和相机模块
CN115277990B (zh) 防抖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73988B (zh)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7590935U (zh) 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