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46270B - 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46270B
CN112346270B CN202011160216.6A CN202011160216A CN112346270B CN 112346270 B CN112346270 B CN 112346270B CN 202011160216 A CN202011160216 A CN 202011160216A CN 112346270 B CN112346270 B CN 1123462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light source
hole
backlight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602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46270A (zh
Inventor
杜欣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6021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462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46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6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46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62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所述显示模组具有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出光侧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在导光组件中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用于安装摄像头组件,摄像头组件可以通过安装通孔采集入射第一显示区的环境光进行成像。在非拍照模式下,第二光源组件点亮,可以在显示模组进行图像显示时为第一显示区提供补偿背光,能够保证第一显示区在摄像头组件不工作时正常的图像显示。在拍照模式下,第二光源组件关闭,通过背光中框的孔内部分能够阻挡第一光源组件出射光线入射安装通孔对应区域,避免了第一光源组件出射光线对摄像头组件成像质量的干扰。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的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电子设备实现功能的主要部件是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是目前主流显示面板之一。液晶显示面板自身不能发光,需要与背光组件形成显示模组,基于背光组件的背光进行图像显示。
全面屏是电子设备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如果采用液晶显示面板,但对于需要设置前置摄像头的电子设备,难以实现全面屏设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方案如下:
一种显示模组的背光组件,所述显示模组具有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出光侧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
所述背光组件包括:
第一光源组件;
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将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出射的光线转换为均匀的面光源;所述导光组件对应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位置具有安装通孔;所述导光组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出射光线,以提供所述面光源;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第一侧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与所述第二侧相对设置的背光中框,所述背光中框具有延伸至所述安装通孔内的孔内部分;所述孔内部分位于所述摄像头组件与所述安装通孔的侧壁之间;
设置在所述背光中框的孔内部分上的第二光源组件,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在所述第一显示区进行图像显示时,为所述第一显示区提供补偿背光;
其中,所述显示模组的摄像头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通孔内。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背光组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在导光组件中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用于安装摄像头组件,摄像头组件可以通过安装通孔采集入射第一显示区的环境光进行成像,无需在显示面板上设置通孔即可实现屏下摄像头设计。而且在非拍照模式下,第二光源组件点亮,可以在显示模组进行图像显示时为第一显示区提供补偿背光,能够保证第一显示区在摄像头组件不工作时正常的图像显示,避免第一显示区出现暗区问题。同时,在拍照模式下,第二光源组件关闭,通过背光中框的孔内部分能够阻挡第一光源组件出射光线入射安装通孔对应区域,避免了第一光源组件出射光线对摄像头组件成像质量的干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上述背光组件;
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出光侧的显示面板;
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的安装通孔内的摄像头组件;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
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述显示模组中,采用上述背光组件,同样,摄像头组件可以通过安装通孔采集入射第一显示区的环境光进行成像,避免了背光组件对环境光的遮挡,实现了屏下摄像头设计。而且在非拍照模式下,第二光源组件点亮,可以在显示模组进行图像显示时为第一显示区提供补偿背光,能够保证第一显示区在摄像头组件不工作时正常的图像显示,避免第一显示区出现暗区问题。同时,在拍照模式下,第二光源组件关闭,通过背光中框的孔内部分能够阻挡第一光源组件出射光线入射安装通孔对应区域,避免了第一光源组件出射光线对摄像头组件成像质量的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一种显示模组在非拍照模式下的背光组件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一种显示模组在拍照模式下背光组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显示模组中背光组件的局部放大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显示模组中背光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背光组件中背光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背光组件中背光中框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光源组件布局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光源组件布局的俯视图;
图10为第二光源组件所在斜面部分的倾角a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背景技术所述,如果采用液晶显示面板,但对于需要设置前置摄像头的电子设备,难以实现全面屏设计。以手机为例,目前手机屏幕追求全面屏高屏占比,但由于前置摄像头的客观需求,就导致屏幕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屏。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一种显示模组在非拍照模式下的背光组件工作原理示意图,图2为一种显示模组在拍照模式下背光组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该显示模组包括相依次设置的玻璃盖板011、显示面板012以及背光组件013。显示面板012为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A和包围第一显示区A的第二显示区B。背光组件013包括:导光组件130;位于导光组件130一个侧面的第一光源组件131;位于导光组件130另一个侧面的第二光源组件132;位于导光组件130背离显示面板012一侧的背光中框133;位于背光中框133和第二光源组件132之间的吸光层134;位于导光组件130和显示面板012之间的扩散层135和增光层136。吸光层134可以为黑色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俗称涤纶树脂)层。
其中,背光中框133具有孔内部分,贴合在安装通孔侧壁,能够遮挡第一光源组件131出射光线入射安装通孔内,且不遮挡第二光源组件132出射光线入射安装通孔内。虚线箭头用于示意光线传播。
如图1所示,非拍照模式下,第一光源组件131和第二光源组件132均开启,出射光线通过导光组件130转换为均匀的面光源作为背光,以便于显示面板 012进行图像显示。该模式下,通过第二光源组件132能够将安装通孔区域照亮,进行显示补光。导光组件130为层叠结构,至少包括导光板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朝向显示面板012一侧的扩散板和增光板等部件,所述安装通孔贯穿导光组件130中各层结构。
如图2所示,在拍照模式下,第一光源组件131开启,以保证能够为第二显示区B提供背光,保证第二显示区B能够正常进行图像显示,第二光源组件 132关闭,避免背光影响第一显示区A采集图像效果。
该模式下第二光源组件132关闭,第一光源组件131出射光线受到背光中框133的孔内部分的遮挡和吸光层134的吸收,从而能过避免背光组件013中光线干扰摄像头组件014的图像采集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图3为图1中显示模组中背光组件的局部放大的俯视图,图4为图1中显示模组中背光中框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光源组件132设置在安装通孔137一侧的边框位置,其引出电极和模组主板焊接后,可以通过模组主板中驱动电路控制点亮状态。
背光中框133位于安装通孔137侧壁的孔内部分01331具有开口,以便于第二光源组件132点亮时,其出射光线能够通过该开口入射到安装通孔137对应区域。以第二光源组件132为照射范围是120°的LED为例,需要将孔内部分 01331沿其所在圆周切除1/3,这样,第二光源组件132出射光线能够通过孔内部分01331上的开口入射到安装通孔137对应区域,而第一光源组件131出射光线会被孔内部分01331遮挡。
发明人研究发现,在图1-图4所示方式中,虽然通过在背光组件013中设置安装通孔137用于安装摄像头组件014,能够实现显示面板012的屏下摄像头设计,但是在图2所示拍照模式下,由于孔内部分01331具有开口,第一光源组件出射的光线经过导光组件中各层结构反射后,会有一部分光线能够通过该开口入射到安装通孔137对应区域,从而影响摄像头组件014的成像质量。在图1所示非拍照模式下,由于采用侧入射光源,光源出射光线主要是在水平方向传导,需要通过导光组件130转换为朝向上方传播的面光源,而安装通孔位置没有导光组件130的导光,大部分光线无法传导至摄像头组件014上方对应的显示面板012显示面板区域,故该区域背光均匀性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的背光组件,在实现屏下摄像头设计的同时,本发明技术方案将第二光源组件设置在背光中框的孔内部分上,即第二光源组件位于安装通孔内,这样,无需在孔内部分设置开口,在拍照模式下,能够完全阻挡第一光源组件出射光线进入到安装通孔对应区域,避免了第一光源组件出射光线对摄像头组件成像质量的干扰,在非拍照模式下,相对于图1与图2中第二光源组件位于导光组件侧面水平出射光线的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光源组件的发射角较大,如可以为120°,通过设置第二光源组件的在所述背光中框的孔内部分的安装高度以及倾斜角度,可以使得第二光源组件发射的光线更多的光线在安装通孔内朝向显示面板出射。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背光组件中背光中框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模组具有设置在背光组件200出光侧的显示面板101,所述显示面板101 具有第一显示区A以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A的第二显示区B。所述显示面板101为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背光组件200包括:第一光源组件201;导光组件203,所述导光组件203将所述第一光源组件201出射的光线转换为均匀的面光源;所述导光组件203对应所述第一显示区A的位置具有安装通孔204;所述导光组件203 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出射光线,以提供所述面光源;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第一侧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设置的背光中框205,所述背光中框205具有延伸至所述安装通孔204内的孔内部分2051;设置在所述背光中框205的孔内部分2051上的第二光源组件202,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在所述第一显示区A进行图像显示时,为所述第一显示区A提供补偿背光;所述导光组件203为层叠结构,至少包括导光板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朝向显示面板101一侧的扩散板和增光板等部件,以形成均匀的面光源。所述安装通孔204所述导光组件203中各层结构。
其中,所述显示模组的摄像头组件300设置在所述安装通孔204内;所述孔内部分2051位于所述摄像头组件300与所述安装通孔204的侧壁之间。
可以设定所述孔内部分2051嵌套在所述安装通孔204内。所述摄像头组件300与所述孔内部分2051具有预设间隙,以便于所述摄像头组件300的安装。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显示模组具有拍照模式和非拍模式,在非拍照模式下进行图像显示时,第一光源组件201和第二光源组件202均点亮,第一显示区A和第二显示区B均显示图像,在拍照模式下,第一光源组件201点亮,第二显示区B进行图像显示,第二光源组件202关闭,第一显示区A不进行图像显示,以便于摄像头组件300通过第一显示区A采集环境光进行成像。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背光组件中,在背光组件200上设置有安装通孔204,用于安装摄像头组件300,从而可以实现屏下摄像头设计,能够实现全面屏设计。而且在背光中框205位于安装通孔内的孔内部分2051上设置有第二光源组件202,在非拍照模式下,当第一显示区A进行图像显示时,可以通过第二光源组件202为第一显示区A提供补偿背光,使得第一显示区A能够进行正常图像显示,避免第一显示区A出现暗区问题。同时,在拍照模式下,由于第二光源组件202位于安装通孔204内,无需在孔内部分2051上设置开口,从而使得孔内部分2051能够完全遮挡第一光源组件201出射的光线,避免第一光源组件201出射光线入射到第一显示区A,从而避免所述光线对摄像头组件300成像质量的影响,提高成像效果。
如图7所示,图7为图5所示背光组件中背光中框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图5和图7所示,所述背光中框205的孔内部分2051包括垂直部分41和斜面部分42;所述斜面部分42位于所述垂直部分41与所述显示面板101之间;所述垂直部分41朝向所述摄像头组件300的侧壁411平行于所述安装通孔204 的侧壁;所述斜面部分42的侧壁421朝向所述摄像头组件300。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斜面部分42朝向所述摄像头组件300的侧壁421与安装通孔204的侧壁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方向由所述显示面板101 指向所述背光组件200,且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1,也就是说,所述孔内部分2051的孔径在第一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贴合固定在所述斜面部分42上。
将第二光源组件202设置在所述斜面部分42上,使得第二光源组件202 出射光线方向朝着背离安装通孔204的方向斜向照射显示面板101,使得第二光源组件202出射光线的更多入射第一显示区A,减少其光线入射第二显示区B的数量,保证第一显示区在图像显示时具有充足的背光。
如图5和图7所示,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所述第二光源组件 202具有相同的安装高度h,所述安装高度为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中心与所述背光组件200朝向所述显示面板101一侧表面的距离。采用同一安装高度,便于各个第二光源组件202的安装。
当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的数量大于2时,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中心的连线为等边多边形。这样通过调节斜面部分42的倾斜角度a以及安装高度,在第一显示区A进行图像显示时,能够不增加其他导光元件,即可实现所有第二光源组件202能够在第一显示区A形成均匀面光源。
如图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光源组件布局的俯视图,该方式中,设置三个第二光源组件202均匀分布在摄像头组件300的四周。
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光源组件布局的俯视图,该方式中,设置四个第二光源组件202均匀分布在摄像头组件300的四周。
多个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均匀分布在所述摄像头组件300的四周。可以基于需求设置第二光源组件202的数量和尺寸,第二光源组件202的数量和尺寸可以基于需求进行合理排布,不局限于图8和图9所示方式。
如图5和图10所示,所述背光组件200的厚度为H,H为所述背光组件 200朝向所述显示面板101的表面与所述背光中框205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1 的表面之间的距离;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中心之间的距离为D,即所述等边多边形的边长为D。
设置所述安装高度为h,h的范围为,:
H/2≤h≤2H/3 (1)
在高度范围,能够避免孔内部分2051对第二光源组件202出射光线的遮挡,可以使得具有更多垂直方向的光分量,对应安装通孔位置垂直方向的出光亮度较大,解决在非拍照模式下由于安装通孔导致的该区域亮度低的问题。
设置所述倾角为a,a的范围为:
Figure BDA0002744033710000101
当多个第二光源组件202采用相同的安装高度h,且各个第二光源组件 202中心的连线为等边多边形,且满足上述关系式(1)和(2)时,在第一显示区A进行图像显示时,能够保证所有第二光源组件202出射光线均匀的照射到第一显示区A,无需其他导光元件。
如图10所示,图10为第二光源组件所在斜面部分的倾角a计算原理示意图,结合图5、图7和图10,所述等边多边形同一边上相邻两个第二光源组件202的P之间的距离为D,第二光源组件202固定在斜面部分42的侧壁 421,由于侧壁421相对于平行于显示面板101,平行于显示面板101的线段 PM所在直线与侧壁421之间角度为a。图10中虚线为侧壁421的法线。
线段ON位于背光组件朝向显示面板101一侧的表面,ON=D/2,即为等边多边形一边边长的一半,OM=h。为了保证第一显示区A背光均匀,同一边上两个第二光源组件202出射光束中朝向摄像头组件300的边缘光线需要照射到O点。如果采用照射范围是120°的LED作为第二光源组件202,PO为第二光源组件202出射光束中朝向摄像头组件300的边缘光线,故其与法线角度为60°,∠OPM=30°-a。因此,∠OPM的两个极值的正切值分别为:
Figure BDA0002744033710000102
Figure BDA0002744033710000111
又由于∠OPM=30°-a,基于反三角函数计算,可以计算得出上述关系式 (2)。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通孔204为圆形孔,且所述安装通 孔204在所述显示面板10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A内。设置所述安装通孔 204为圆形通孔,便于形成所述安装通孔204。设置所述安装通 孔204在所述显示面板10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A内,能够避免第二光源组件 202出射光线对第二显示区B显示造成不利影响。
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的表面设置有封胶43,所述封胶内 43具有扩散颗粒,从而能够增加其出射光线的均匀性,当第二光源组件202 点亮时,提高第一显示区A背光的均匀性,而且还可以增加第二光源组件202 在背光中框205的孔内部分2051的密封性、粘附稳定性。
如图12所示,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基于上述实施例,该方式中,所述摄像头组件300包括:模组主板301,所述模组主板301设置在所述背光中框205背离所述导光组件203的一侧;摄像头模组302,所述摄像头模组302位于所述安装通孔204内;其中,所述模组主板301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图12中未示出)和第二驱动电路303;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控制所述摄像头组件300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驱动电路 303控制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的工作状态。各个第二光源组件202可以通过同一第二驱动电路303进行驱动。可以复用摄像头组件300的模组主板301 设置第二驱动电路303,无需单独增加电路板控制第二光源组件202的工作状态。
如图12所示,所述背光中框205包括位于所述背光组件200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1一侧的金属底壳2052,所述金属底壳2052具有弯折到所述安装通孔204内的部分,该部分金属底壳位于所述摄像头组件300与所述安装通孔 204的侧壁之间。金属底壳2052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能够增大背光组件200 和显示模组的机械强度,而且还能够对显示面板101实现电磁屏蔽,避免显示面板101受到干扰。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通过柔性线路板FPC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303连接;其中,所述柔性线路板FPC依次沿所述安装通孔204内的金属底壳2052朝向所述摄像头模组302的表面和所述金属底壳2052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1的表面延伸到所述模组主板301,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303连接。对于所述金属底壳2052位于所述安装通孔204的部分,设定该部分朝向所述摄像头模组302的表面为第一表面。对于所述金属底壳2052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1的部分,设定该部分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1的表面为第二表面。所述柔性线路板FPC依次沿着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延伸到所述模组主板301,进而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303连接。该方式直接将所述柔性线路板 FPC贴合在所述金属底壳2052朝向摄像头组件300的一侧表面,便于柔性线路板FPC布线。
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基于上述实施例,该方式中,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通过柔性线路板FPC 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303连接;所述柔性线路板FPC在所述安装通孔204内的部分在金属底壳2052背离所述摄像头模组302的一侧朝向所述模组主板 301延伸,穿过所述金属底壳2052上的过线孔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303连接。对于所述金属底壳2052位于所述安装通孔204的部分,所述柔性线路板FPC 在该部分背离所述摄像头模组302的一侧延伸,并穿过所述金属底壳2052上的过线孔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303连接。该方式通过金属底壳2052,能够通过所述金属底壳2052对位于所述金属底壳2052与所述安装通孔204之间的柔性线路板FPC实现静电屏蔽,避免该部分柔性线路板FPC受到电磁干扰。
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中框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背光中框205包括一体成型的金属底壳2052以及注塑胶层2053。结合图 5、图6和图14所示,所述金属底壳2052包括:位于所述导光组件203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1一侧的第一部分B1,以及位于所述安装通孔内的第二部分 B2;所述注塑胶层2053位于所述第二部分B2朝向所述安装通孔204侧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固定在所述注塑胶层2053的表面。相对于传统的单胶框结构,本发明实施中的背光中框205强度更高,在安装通孔204区域对第一光源组件201光线的遮光性能更好。
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中框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不同在于,该方式中,所述背光中框205的孔内部分包括垂直部分51和平面部分52;所述平面部分52位于所述垂直部分51与所述显示面板101之间,且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101;所述垂直部分51朝向所述摄像头组件300的侧壁平行于所述安装通孔204的侧壁;所述第二光源组件202固定在所述平面部分52朝向所述显示面板101的表面上。该方式便于第二光源组件202的固定安装。
在图5所示方式中,同样可以在第二光源组件202表面设置封胶,其实现原理同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该方式中,第二光源组件202的安装高度小于H/2,即其中心与背光中框205背离显示面板101的一侧表面的距离不小于H/2。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背光组件中,第一光源组件201和第二光源组件202 均为顶发射的LED。LED信号可以为LED2016或LED1612,可以基于需求选择LED型号,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设置两颗、或三颗、或四颗第二光源组件202,即可在非拍照模式下,实现对第一显示区A较好的背光补偿效果。采用顶发射的LED,在手机上产品中,如果采用本发明实施例背光中框205具有斜面部分42的方案,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1的方向F1 上,存在0.4-0.6mm的空间布置LED,现有LED厚度在0.4-0.5mm时不会产生干涉,在斜面部分42的侧壁421的坡度方向F2上,LED长度在2-2.5mm,宽度在1.2-1.6mm,如果采用LED2016,在方向F3上需要2.2mm弧长,基于弧长公式可以计算需要放置两颗LED,如果采用LED1612,需要放置3或4 颗。
通过对比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显示模组进行图像显示时,采用图1-图4 所示方式,在第一显示区存在严重的暗区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述方式,在第一显示区能够均匀发光。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如图5所示,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背光组件200;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200出光侧的显示面板101;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200的安装通孔204内的摄像头组件 300;其中,所述显示面板101具有第一显示区A以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A 的第二显示区B。本发明实施例中仅是以图5为例对显示模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显示模组的结构可以基于上述实施例任一种实现。
所述显示模组中,摄像头组件300可以通过安装通孔204采集入射第一显示区A的环境光进行成像,避免了背光组件200对环境光的遮挡,实现了屏下摄像头设计。而且在非拍照模式下,第二光源组件202点亮,可以在显示模组进行图像显示时为第一显示区A提供补偿背光,能够保证第一显示区 A在摄像头组件300不工作时正常的图像显示,避免第一显示区A出现暗区问题。同时,在拍照模式下,第二光源组件202关闭,通过背光中框205的孔内部分2051能够阻挡第一光源组件202出射光线入射安装通孔204对应区域,避免了第一光源组件201出射光线对摄像头组件300成像质量的干扰。
为例保证在拍照模式下,第一显示区A能够具有较大的透光率,提高摄像头组件300的成像质量,设置显示面板101中,第一显示区A的分辨率小于第二显示区B的分辨率,这样,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A中像素单元相对于第二显示区B中的像素单元具有较大的像素开口,从而提高对环境光的透过率。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显示区A对应的显示面板101朝向所述摄像头组件300的一侧表面具有扩散膜或扩散板102,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在非拍照模式下,使得第二光源组件202出射光线均匀的入射到显示面板101,第一显示区A的显示质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显示模组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背光组件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背光组件对应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显示模组的背光组件,所述显示模组具有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出光侧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
所述背光组件包括:
第一光源组件;
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将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出射的光线转换为均匀的面光源;所述导光组件对应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位置具有安装通孔;所述导光组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出射光线,以提供所述面光源;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第一侧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与所述第二侧相对设置的背光中框,所述背光中框具有延伸至所述安装通孔内的孔内部分;
设置在所述背光中框的孔内部分上的第二光源组件,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在所述第一显示区进行图像显示时,为所述第一显示区提供补偿背光;
其中,所述显示模组的摄像头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通孔内;所述孔内部分位于所述摄像头组件与所述安装通孔的侧壁之间;
所述背光中框的孔内部分包括垂直部分和斜面部分;所述斜面部分位于所述垂直部分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垂直部分朝向所述摄像头组件的侧壁平行于所述安装通孔的侧壁;所述斜面部分朝向所述摄像头组件;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斜面部分朝向所述摄像头组件的侧壁与安装通孔的侧壁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方向由所述显示面板指向所述背光组件,且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第二光源组件贴合固定在所述斜面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光源组件,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具有相同的安装高度,所述安装高度为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中心与所述背光组件朝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表面的距离;
当所述第二光源组件的数量大于2时,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中心的连线为等边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的厚度为H,H为所述背光组件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与所述背光中框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之间的距离;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中心之间的距离为D;
所述安装高度为h,h的范围为H/2≤h≤2H/3;
所述斜面部分的倾角为a,a的范围为
Figure FDA00035960855700000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通 孔为圆形孔,且所述安装通 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的表面设置有封胶,所述封胶内具有扩散颗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组件包括:
模组主板,所述模组主板设置在所述背光中框背离所述导光组件的一侧;
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位于所述安装通孔内;
其中,所述模组主板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控制所述摄像头组件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控制所述第二光源组件的工作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中框包括位于所述背光组件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金属底壳,所述金属底壳具有弯折到所述安装通孔内的部分,该部分金属底壳位于所述摄像头组件与所述安装通孔的侧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通过柔性线路板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柔性线路板依次沿所述安装通孔内的金属底壳朝向所述摄像头模组的表面和所述金属底壳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延伸到所述模组主板,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通过柔性线路板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连接;
所述柔性线路板在所述安装通孔内的部分在金属底壳背离所述摄像头模组的一侧朝向所述模组主板延伸,穿过所述金属底壳上的过线孔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中框包括一体成型的金属底壳以及注塑胶层;所述金属底壳包括:位于所述导光组件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安装通孔内的第二部分;所述注塑胶层位于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安装通孔侧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固定在所述注塑胶层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中框的孔内部分包括垂直部分和平面部分;所述平面部分位于所述垂直部分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且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垂直部分朝向所述摄像头组件的侧壁平行于所述安装通孔的侧壁;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固定在所述平面部分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上。
12.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背光组件;
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出光侧的显示面板;
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的安装通孔内的摄像头组件;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朝向所述摄像头组件的一侧表面具有扩散膜或扩散板。
CN202011160216.6A 2020-10-27 2020-10-27 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Active CN1123462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60216.6A CN112346270B (zh) 2020-10-27 2020-10-27 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60216.6A CN112346270B (zh) 2020-10-27 2020-10-27 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6270A CN112346270A (zh) 2021-02-09
CN112346270B true CN112346270B (zh) 2022-05-20

Family

ID=74359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60216.6A Active CN112346270B (zh) 2020-10-27 2020-10-27 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462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1346B (zh) * 2021-03-26 2022-05-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的显示方法
CN113433732B (zh) * 2021-06-30 2022-09-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4527602B (zh) * 2022-03-10 2023-06-0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4630055B (zh) * 2022-03-21 2023-08-01 广州华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屏下摄像头组件的摄像头控制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4740654B (zh) * 2022-04-20 2023-08-0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27099A (ja) * 2005-07-13 2007-0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表示基板とこれらを有する表示装置、並びに表示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061922A (zh) * 2018-08-31 2018-12-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646985A (zh) * 2019-06-10 2020-01-0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11624812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27099A (ja) * 2005-07-13 2007-0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表示基板とこれらを有する表示装置、並びに表示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061922A (zh) * 2018-08-31 2018-12-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646985A (zh) * 2019-06-10 2020-01-0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11624812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6270A (zh) 202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46270B (zh) 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US7548287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comprising guide grooves and adhesive tapes formed therein for attach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to light guide plate
JP466475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照明装置
US7489371B2 (en) Display module
CN113707034B (zh) 拼接显示装置
US1020954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mold frame having accommodation holes for housing height-constraint electronic components
AU2010331508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8212960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6547126B (zh) 显示设备
DE102012113041B4 (de) Flüssigkristallanzeig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JP2013157173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EP223710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3687543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104760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070291513A1 (en) Backlight module structured for absorb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US984155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8767144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light guide and an ambiance light guiding unit that provides ambiant light
CN115685617B (zh) 显示装置
EP2577157B1 (en) Ambient light device
CN112866443B (zh) 电子设备的中框及电子设备
US9651824B2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KR20140018045A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216372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1880338A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4692458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