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9993A - 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9993A
CN112339993A CN202011277419.3A CN202011277419A CN112339993A CN 112339993 A CN112339993 A CN 112339993A CN 202011277419 A CN202011277419 A CN 202011277419A CN 112339993 A CN112339993 A CN 112339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s
rods
groove
rod
unmanned a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774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绔ヤ寒
童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Kux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Kux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Kux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Kux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7741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99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9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999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5/00Alighting gear
    • B64C25/02Undercarriages
    • B64C25/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n aircr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5/00Alighting gear
    • B64C25/32Alight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elements which contact the ground or similar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5/00Alighting gear
    • B64C25/32Alight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elements which contact the ground or similar surface 
    • B64C25/58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shock-absorbers or springs
    • B64C25/62Spring shock-absorbers;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包括承载块,所述承载块的上表面开设有安放槽,所述安放槽的内部设置有机壳,所述安放槽的内部底面靠近边角位置均固定安装有螺纹管,所述承载块的侧壁上表面靠近边角位置均贯穿设置有转动轴,四组所述转动轴的外侧面靠近顶端固定套设有转动卡板,所述机壳的上表面靠近边角均贯穿设置有安装螺栓,所述承载块的四周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承载块的下表面靠近四周中间位置均开设有插接道。本发明能够便捷的对降落缓冲装置进行安装和拆卸,以便对无人机进行维护检修,而且提高了无人机的降落稳定性,具有很好的缓冲效果,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提高了缓冲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无人机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机上无人驾驶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航空器。现在市场上基本为航拍无人机,通过空中摄影或航空摄影,从空中拍摄地球地貌,获得俯视图,航拍的摄像机可以由摄影师控制,也可以自动拍摄或远程控制。目前,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遥感、气象研究和农业飞播中,可广泛应用于空中侦察、监视、通信、反潜和电子干扰等,但是在野外使用无人机时,当降落在地面时,容易降落不稳而造成损坏;
现有的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大多数的无人机的底端通常只是接有支撑架,只有少数的无人机采用了弹簧作为缓冲部件,而且不能够便捷的对降落缓冲装置进行安装和拆卸,不方便对无人机进行维护检修,而且无人机的降落稳定性较差,导致无人机易受损,也没有对缓冲弹簧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降低了缓冲装置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主要解决现有的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大多数的无人机的底端通常只是接有支撑架,只有少数的无人机采用了弹簧作为缓冲部件,而且不能够便捷的对降落缓冲装置进行安装和拆卸,不方便对无人机进行维护检修,而且无人机的降落稳定性较差,导致无人机易受损,也没有对缓冲弹簧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降低了缓冲装置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包括承载块,所述承载块的上表面开设有安放槽,所述安放槽的内部设置有机壳,所述安放槽的内部底面靠近边角位置均固定安装有螺纹管,所述承载块的侧壁上表面靠近边角位置均贯穿设置有转动轴,四组所述转动轴的外侧面靠近顶端固定套设有转动卡板,所述机壳的上表面靠近边角均贯穿设置有安装螺栓,所述承载块的四周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承载块的下表面靠近四周中间位置均开设有插接道,所述插接槽与插接道的内侧壁均贯穿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承载块的侧壁上表面中间位置均贯穿设置有一号连接螺栓,所述承载块的四周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安装有上连接杆,四组所述上连接杆的下方均设置有下连接杆,四组所述上连接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插接杆,四组所述下连接杆的另一端均贯穿设置有二号连接螺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机壳的上表面靠近边角位置均贯穿开设有通口,且四组螺纹管分别位于四组通口内部,所述机壳通过四组螺纹管配合通口活动安装在安放槽的内部,四组所述转动卡板分别通过转动轴活动安装在承载块的侧壁边角位置,四组所述转动卡板的上表面靠近另一端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四组安装螺栓分别穿过转动卡板上的通孔与四组螺纹管螺纹连接,四组所述转动卡板的下表面均与机壳的上表面紧密贴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插接杆上贯穿开设有螺孔,四组所述下连接杆的上表面靠近一端均开设有螺纹槽,所述一号连接螺栓与螺孔和螺纹槽螺纹连接,四组所述上连接杆分别通过插接杆配合插接槽与承载块活动连接,四组所述下连接杆分别通过插接道与承载块活动连接,四组所述上连接杆的形状呈L型设置,四组所述下连接杆的上表面靠近另一端均开设有连接槽,四组所述上连接杆分别通过插接杆配合连接槽与下连接杆活动连接,四组所述二号连接螺栓分别穿过下连接杆另一端与插接杆上的螺孔螺纹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四组所述下连接杆的下方均安装有倾斜杆,四组所述倾斜杆的一端分别与四组下连接杆之间连接有转动链,四组所述倾斜杆的下端均活动安装有滚轮,四组所述下连接杆的上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开设有凹槽,四组所述下连接杆中间位置均贯穿设置有移动杆,四组所述移动杆的外侧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固定套设有固定挡环,四组所述移动杆的外侧面且位于固定挡环的两侧均套设有一号弹簧,四组所述上连接杆的下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弹性挡环,四组所述下连接杆的下表面靠近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一号磁板,四组所述倾斜杆的上表面靠近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二号磁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倾斜杆与下连接杆的长度规格一致,四组所述倾斜杆分别通过转动链与四组下连接杆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挡环位于上连接杆与下连接杆之间,四组所述弹性挡环分别位于四组固定挡环的正上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四组所述上连接杆的上表面靠近一端均贯穿开设有限位孔,四组所述移动杆分别贯穿限位孔配合两组一号弹簧活动安装在四组倾斜杆的上方,所述凹槽内侧壁开设有限位滑道,所述移动杆的外侧面靠近底端固定套设有限位环,且四组移动杆的下端分别通过限位环配合限位滑道滑动安装在四组凹槽内部,所述一号磁板与二号磁板设计为异性磁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承载块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顶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四组固定杆,四组所述固定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外侧面套设有升降块,所述升降块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弹性垫,所述升降块的四周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所述滑槽的内部设置有四组滑块,四组滑块分别与四组固定块之间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与固定块和滑块之间连接有铰链,四组所述滑块上均贯穿设置有滑杆,四组所述滑杆的外侧面均套设有二号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滑槽的形状呈十字型设置,所述限位杆的外侧面靠近顶部设置有螺纹,承载块的下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开设有螺槽,且限位杆通过螺槽与承载块螺纹连接,所述升降块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升降块通过限位槽与限位杆活动连接,所述升降块的上表面且位于边角位置开设有边槽,所述升降块通过固定杆配合边槽活动套设在限位杆外围,四组所述固定杆关于限位杆对称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四组所述滑块关于升降块对称设置,所述连接板通过两组铰链活动连接在滑块与固定块之间,所述滑槽的内侧壁开设有四组杆槽,四组所述滑块分别通过滑杆配合杆槽滑动安装在滑槽内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该降落缓冲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先通过四组螺纹管配合通口将机壳安装在安放槽的内部,然后分别通过转动轴旋转四组转动卡板,使得四组转动卡板上的通孔分别位于四组螺纹管的正上方,并通过四组安装螺栓分别穿过通孔与四组螺纹管螺纹连接,使机壳紧密贴合安装在安放槽的内部,接着分别通过插接杆将四组上连接杆分别插接在承载块上的四组插接槽内部,并将四组下连接杆分别接入到四组插接道内部,再将四组一号连接螺栓分别与插接杆上的螺孔和下连接杆上的螺纹槽螺纹连接,之后将四组二号连接螺栓分别穿过下连接杆另一端与插接杆上的螺孔螺纹连接,完成对降落缓冲装置的安装过程;
步骤二:当无人机降落时,弹性垫先与地面相接触,在四组固定杆与边槽的限位配合下带动升降块通过限位槽沿着限位杆向上移动,此时四组连接板分别通过两组铰链倾斜活动,从而带动四组滑块分别通过滑杆配合杆槽在滑槽内部移动,而四组套设在滑杆外围的二号弹簧对滑块的移动进行阻碍,之后四组滚轮与地面相接触,四组倾斜杆分别通过转动链进行转动,使得承载块的重心下降,接着四组移动杆分别通过两组一号弹簧配合凹槽、一号磁板以及二号磁板活动在倾斜杆上方,使得倾斜杆始终不与下连接杆相接触,完成了无人机的降落缓冲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先通过四组螺纹管配合通口将机壳安装在安放槽的内部,然后分别通过转动轴旋转四组转动卡板,使得四组转动卡板上的通孔分别位于四组螺纹管的正上方,并通过四组安装螺栓分别穿过通孔与四组螺纹管螺纹连接,使机壳紧密贴合安装在安放槽的内部,接着分别通过插接杆将四组上连接杆分别插接在承载块上的四组插接槽内部,并将四组下连接杆分别接入到四组插接道内部,再将四组一号连接螺栓分别与插接杆上的螺孔和下连接杆上的螺纹槽以及螺纹孔和螺纹连接,之后将四组二号连接螺栓分别穿过下连接杆另一端与插接杆上的螺孔螺纹连接,能够便捷的对降落缓冲装置进行安装和拆卸,以便对无人机进行维护检修;
2、当缓冲装置作用时,四组倾斜杆上的滚轮与地面相接触,使得四组倾斜杆分别通过转动链进行转动,使得承载块的重心逐渐下降,此时四组移动杆在倾斜杆的推动作用下,分别通过限位孔配合凹槽向上移动,此时四组固定挡环两侧的一号弹簧对移动杆的上升进行阻碍,并且一号磁板与二号磁板设计为异性磁铁而相互排斥,使得倾斜杆始终不与下连接杆相接触,提高了承载块的降落稳定性,具有很好的缓冲效果;
3、在无人机降落时,升降块下端的弹性垫先与地面相接触,在四组固定杆与边槽的限位配合下带动升降块通过限位槽沿着限位杆向上移动,此时四组连接板分别通过两组铰链倾斜活动,从而带动四组滑块分别通过滑杆配合杆槽在滑槽内部移动,而四组套设在滑杆外围的二号弹簧对滑块的移动进行阻碍,将竖直方向的冲击力部分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受力,避免缓冲装置直接与地面触碰而影响一号弹簧的使用寿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提高了缓冲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承载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上连接杆与下连接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升降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仰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承载块;2、安放槽;3、机壳;4、螺纹管;5、转动轴;6、转动卡板;7、安装螺栓;8、插接槽;9、插接道;10、螺纹孔;11、一号连接螺栓;12、上连接杆;13、下连接杆;14、插接杆;15、二号连接螺栓;16、倾斜杆;17、转动链;18、滚轮;19、凹槽;20、移动杆;21、固定挡环;22、一号弹簧;23、弹性挡环;24、一号磁板;25、二号磁板;26、滑槽;27、固定杆;28、限位杆;29、升降块;30、弹性垫;31、固定块;32、连接板;33、滑块;34、铰链;35、滑杆;36、二号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7所示,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包括承载块1,承载块1的上表面开设有安放槽2,安放槽2的内部设置有机壳3,安放槽2的内部底面靠近边角位置均固定安装有螺纹管4,承载块1的侧壁上表面靠近边角位置均贯穿设置有转动轴5,四组转动轴5的外侧面靠近顶端固定套设有转动卡板6,机壳3的上表面靠近边角均贯穿设置有安装螺栓7,承载块1的四周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开设有插接槽8,承载块1的下表面靠近四周中间位置均开设有插接道9,插接槽8与插接道9的内侧壁均贯穿开设有螺纹孔10,承载块1的侧壁上表面中间位置均贯穿设置有一号连接螺栓11,承载块1的四周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安装有上连接杆12,四组上连接杆12的下方均设置有下连接杆13,四组上连接杆1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插接杆14,四组下连接杆13的另一端均贯穿设置有二号连接螺栓15,机壳3的上表面靠近边角位置均贯穿开设有通口,且四组螺纹管4分别位于四组通口内部,机壳3通过四组螺纹管4配合通口活动安装在安放槽2的内部,四组转动卡板6分别通过转动轴5活动安装在承载块1的侧壁边角位置,四组转动卡板6的上表面靠近另一端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四组安装螺栓7分别穿过转动卡板6上的通孔与四组螺纹管4螺纹连接,四组转动卡板6的下表面均与机壳3的上表面紧密贴合,插接杆14上贯穿开设有螺孔,四组下连接杆13的上表面靠近一端均开设有螺纹槽,一号连接螺栓11与螺孔和螺纹槽螺纹连接,四组上连接杆12分别通过插接杆14配合插接槽8与承载块1活动连接,四组下连接杆13分别通过插接道9与承载块1活动连接,四组上连接杆12的形状呈L型设置,四组下连接杆13的上表面靠近另一端均开设有连接槽,四组上连接杆12分别通过插接杆14配合连接槽与下连接杆13活动连接,四组二号连接螺栓15分别穿过下连接杆13另一端与插接杆14上的螺孔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四组螺纹管4配合通口将机壳3安装在安放槽2的内部,然后分别通过转动轴5旋转四组转动卡板6,使得四组转动卡板6上的通孔分别位于四组螺纹管4的正上方,并通过四组安装螺栓7分别穿过通孔与四组螺纹管4螺纹连接,使机壳3紧密贴合安装在安放槽2的内部,接着分别通过插接杆14将四组上连接杆12分别插接在承载块1上的四组插接槽8内部,并将四组下连接杆13分别接入到四组插接道9内部,再将四组一号连接螺栓11分别与插接杆14上的螺孔和下连接杆13上的螺纹槽以及螺纹孔和10螺纹连接,之后将四组二号连接螺栓15分别穿过下连接杆13另一端与插接杆14上的螺孔螺纹连接,能够便捷的对降落缓冲装置进行安装和拆卸,以便对无人机进行维护检修;
四组下连接杆13的下方均安装有倾斜杆16,四组倾斜杆16的一端分别与四组下连接杆13之间连接有转动链17,四组倾斜杆16的下端均活动安装有滚轮18,四组下连接杆13的上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开设有凹槽19,四组下连接杆13中间位置均贯穿设置有移动杆20,四组移动杆20的外侧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固定套设有固定挡环21,四组移动杆20的外侧面且位于固定挡环21的两侧均套设有一号弹簧22,四组上连接杆12的下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弹性挡环23,四组下连接杆13的下表面靠近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一号磁板24,四组倾斜杆16的上表面靠近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二号磁板25,倾斜杆16与下连接杆13的长度规格一致,四组倾斜杆16分别通过转动链17与四组下连接杆13活动连接,固定挡环21位于上连接杆12与下连接杆13之间,四组弹性挡环23分别位于四组固定挡环21的正上方,四组上连接杆12的上表面靠近一端均贯穿开设有限位孔,四组移动杆20分别贯穿限位孔配合两组一号弹簧22活动安装在四组倾斜杆16的上方,凹槽19内侧壁开设有限位滑道,移动杆20的外侧面靠近底端固定套设有限位环,且四组移动杆20的下端分别通过限位环配合限位滑道滑动安装在四组凹槽19内部,一号磁板24与二号磁板25设计为异性磁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四组倾斜杆16上的滚轮18与地面相接触,使得四组倾斜杆16分别通过转动链17进行转动,使得承载块1的重心逐渐下降,此时四组移动杆20在倾斜杆16的推动作用下,分别通过限位孔配合凹槽19向上移动,此时四组固定挡环21两侧的一号弹簧22对移动杆20的上升进行阻碍,并且一号磁板24与二号磁板25设计为异性磁铁而相互排斥,使得倾斜杆16始终不与下连接杆13相接触,提高了承载块1的降落稳定性,具有很好的缓冲效果;
承载块1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滑槽26,滑槽26的内部顶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四组固定杆27,四组固定杆27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杆28,限位杆28的外侧面套设有升降块29,升降块29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弹性垫30,升降块29的四周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31,滑槽26的内部设置有四组滑块33,四组滑块33分别与四组固定块31之间安装有连接板32,连接板32分别与固定块31和滑块33之间连接有铰链34,四组滑块33上均贯穿设置有滑杆35,四组滑杆35的外侧面均套设有二号弹簧36,滑槽26的形状呈十字型设置,限位杆28的外侧面靠近顶部设置有螺纹,承载块1的下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开设有螺槽,且限位杆28通过螺槽与承载块1螺纹连接,升降块29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限位槽,升降块29通过限位槽与限位杆28活动连接,升降块29的上表面且位于边角位置开设有边槽,升降块29通过固定杆27配合边槽活动套设在限位杆28外围,四组固定杆27关于限位杆28对称设置,四组滑块33关于升降块29对称设置,连接板32通过两组铰链34活动连接在滑块33与固定块31之间,滑槽26的内侧壁开设有四组杆槽,四组滑块33分别通过滑杆35配合杆槽滑动安装在滑槽26内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垫30先与地面相接触,在四组固定杆27与边槽的限位配合下带动升降块29通过限位槽沿着限位杆28向上移动,此时四组连接板32分别通过两组铰链34倾斜活动,从而带动四组滑块33分别通过滑杆35配合杆槽在滑槽26内部移动,而四组套设在滑杆35外围的二号弹簧36对滑块33的移动进行阻碍,将竖直方向的冲击力部分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受力,避免缓冲装置直接与地面触碰而影响一号弹簧22的使用寿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提高了缓冲装置的使用寿命。
工作原理:首先通过四组螺纹管4配合通口将机壳3安装在安放槽2的内部,然后分别通过转动轴5旋转四组转动卡板6,使得四组转动卡板6上的通孔分别位于四组螺纹管4的正上方,并通过四组安装螺栓7分别穿过通孔与四组螺纹管4螺纹连接,使机壳3紧密贴合安装在安放槽2的内部,接着分别通过插接杆14将四组上连接杆12分别插接在承载块1上的四组插接槽8内部,并将四组下连接杆13分别接入到四组插接道9内部,再将四组一号连接螺栓11分别与插接杆14上的螺孔和下连接杆13上的螺纹槽以及螺纹孔和10螺纹连接,之后将四组二号连接螺栓15分别穿过下连接杆13另一端与插接杆14上的螺孔螺纹连接,能够便捷的对降落缓冲装置进行安装和拆卸,以便对无人机进行维护检修,其次在无人机降落时,弹性垫30先与地面相接触,在四组固定杆27与边槽的限位配合下带动升降块29通过限位槽沿着限位杆28向上移动,此时四组连接板32分别通过两组铰链34倾斜活动,从而带动四组滑块33分别通过滑杆35配合杆槽在滑槽26内部移动,而四组套设在滑杆35外围的二号弹簧36对滑块33的移动进行阻碍,将竖直方向的冲击力部分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受力,避免缓冲装置直接与地面触碰而影响一号弹簧22的使用寿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提高了缓冲装置的使用寿命,最后当无人机上的缓冲装置作用时,四组倾斜杆16上的滚轮18与地面相接触,使得四组倾斜杆16分别通过转动链17进行转动,使得承载块1的重心逐渐下降,此时四组移动杆20在倾斜杆16的推动作用下,分别通过限位孔配合凹槽19向上移动,此时四组固定挡环21两侧的一号弹簧22对移动杆20的上升进行阻碍,并且一号磁板24与二号磁板25设计为异性磁铁而相互排斥,使得倾斜杆16始终不与下连接杆13相接触,提高了承载块1的降落稳定性,具有很好的缓冲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包括承载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块(1)的上表面开设有安放槽(2),所述安放槽(2)的内部设置有机壳(3),所述安放槽(2)的内部底面靠近边角位置均固定安装有螺纹管(4),所述承载块(1)的侧壁上表面靠近边角位置均贯穿设置有转动轴(5),四组所述转动轴(5)的外侧面靠近顶端固定套设有转动卡板(6),所述机壳(3)的上表面靠近边角均贯穿设置有安装螺栓(7),所述承载块(1)的四周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开设有插接槽(8),所述承载块(1)的下表面靠近四周中间位置均开设有插接道(9),所述插接槽(8)与插接道(9)的内侧壁均贯穿开设有螺纹孔(10),所述承载块(1)的侧壁上表面中间位置均贯穿设置有一号连接螺栓(11),所述承载块(1)的四周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安装有上连接杆(12),四组所述上连接杆(12)的下方均设置有下连接杆(13),四组所述上连接杆(1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插接杆(14),四组所述下连接杆(13)的另一端均贯穿设置有二号连接螺栓(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3)的上表面靠近边角位置均贯穿开设有通口,且四组螺纹管(4)分别位于四组通口内部,所述机壳(3)通过四组螺纹管(4)配合通口活动安装在安放槽(2)的内部,四组所述转动卡板(6)分别通过转动轴(5)活动安装在承载块(1)的侧壁边角位置,四组所述转动卡板(6)的上表面靠近另一端贯穿开设有通孔,且四组安装螺栓(7)分别穿过转动卡板(6)上的通孔与四组螺纹管(4)螺纹连接,四组所述转动卡板(6)的下表面均与机壳(3)的上表面紧密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杆(14)上贯穿开设有螺孔,四组所述下连接杆(13)的上表面靠近一端均开设有螺纹槽,所述一号连接螺栓(11)与螺孔和螺纹槽螺纹连接,四组所述上连接杆(12)分别通过插接杆(14)配合插接槽(8)与承载块(1)活动连接,四组所述下连接杆(13)分别通过插接道(9)与承载块(1)活动连接,四组所述上连接杆(12)的形状呈L型设置,四组所述下连接杆(13)的上表面靠近另一端均开设有连接槽,四组所述上连接杆(12)分别通过插接杆(14)配合连接槽与下连接杆(13)活动连接,四组所述二号连接螺栓(15)分别穿过下连接杆(13)另一端与插接杆(14)上的螺孔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四组所述下连接杆(13)的下方均安装有倾斜杆(16),四组所述倾斜杆(16)的一端分别与四组下连接杆(13)之间连接有转动链(17),四组所述倾斜杆(16)的下端均活动安装有滚轮(18),四组所述下连接杆(13)的上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开设有凹槽(19),四组所述下连接杆(13)中间位置均贯穿设置有移动杆(20),四组所述移动杆(20)的外侧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固定套设有固定挡环(21),四组所述移动杆(20)的外侧面且位于固定挡环(21)的两侧均套设有一号弹簧(22),四组所述上连接杆(12)的下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弹性挡环(23),四组所述下连接杆(13)的下表面靠近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一号磁板(24),四组所述倾斜杆(16)的上表面靠近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二号磁板(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杆(16)与下连接杆(13)的长度规格一致,四组所述倾斜杆(16)分别通过转动链(17)与四组下连接杆(13)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挡环(21)位于上连接杆(12)与下连接杆(13)之间,四组所述弹性挡环(23)分别位于四组固定挡环(21)的正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四组所述上连接杆(12)的上表面靠近一端均贯穿开设有限位孔,四组所述移动杆(20)分别贯穿限位孔配合两组一号弹簧(22)活动安装在四组倾斜杆(16)的上方,所述凹槽(19)内侧壁开设有限位滑道,所述移动杆(20)的外侧面靠近底端固定套设有限位环,且四组移动杆(20)的下端分别通过限位环配合限位滑道滑动安装在四组凹槽(19)内部,所述一号磁板(24)与二号磁板(25)设计为异性磁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块(1)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滑槽(26),所述滑槽(26)的内部顶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四组固定杆(27),四组所述固定杆(27)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杆(28),所述限位杆(28)的外侧面套设有升降块(29),所述升降块(29)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弹性垫(30),所述升降块(29)的四周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31),所述滑槽(26)的内部设置有四组滑块(33),四组滑块(33)分别与四组固定块(31)之间安装有连接板(32),所述连接板(32)分别与固定块(31)和滑块(33)之间连接有铰链(34),四组所述滑块(33)上均贯穿设置有滑杆(35),四组所述滑杆(35)的外侧面均套设有二号弹簧(3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26)的形状呈十字型设置,所述限位杆(28)的外侧面靠近顶部设置有螺纹,承载块(1)的下表面靠近中间位置开设有螺槽,且限位杆(28)通过螺槽与承载块(1)螺纹连接,所述升降块(29)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升降块(29)通过限位槽与限位杆(28)活动连接,所述升降块(29)的上表面且位于边角位置开设有边槽,所述升降块(29)通过固定杆(27)配合边槽活动套设在限位杆(28)外围,四组所述固定杆(27)关于限位杆(28)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四组所述滑块(33)关于升降块(29)对称设置,所述连接板(32)通过两组铰链(34)活动连接在滑块(33)与固定块(31)之间,所述滑槽(26)的内侧壁开设有四组杆槽,四组所述滑块(33)分别通过滑杆(35)配合杆槽滑动安装在滑槽(26)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降落缓冲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先通过四组螺纹管(4)配合通口将机壳(3)安装在安放槽(2)的内部,然后分别通过转动轴(5)旋转四组转动卡板(6),使得四组转动卡板(6)上的通孔分别位于四组螺纹管(4)的正上方,并通过四组安装螺栓(7)分别穿过通孔与四组螺纹管(4)螺纹连接,使机壳(3)紧密贴合安装在安放槽(2)的内部,接着分别通过插接杆(14)将四组上连接杆(12)分别插接在承载块(1)上的四组插接槽(8)内部,并将四组下连接杆(13)分别接入到四组插接道(9)内部,再将四组一号连接螺栓(11)分别与插接杆(14)上的螺孔和下连接杆(13)上的螺纹槽螺纹连接,之后将四组二号连接螺栓(15)分别穿过下连接杆(13)另一端与插接杆(14)上的螺孔螺纹连接,完成对降落缓冲装置的安装过程;
步骤二:当无人机降落时,弹性垫(30)先与地面相接触,在四组固定杆(27)与边槽的限位配合下带动升降块(29)通过限位槽沿着限位杆(28)向上移动,此时四组连接板(32)分别通过两组铰链(34)倾斜活动,从而带动四组滑块(33)分别通过滑杆(35)配合杆槽在滑槽(26)内部移动,而四组套设在滑杆(35)外围的二号弹簧(36)对滑块(33)的移动进行阻碍,之后四组滚轮(18)与地面相接触,四组倾斜杆(16)分别通过转动链(17)进行转动,使得承载块(1)的重心下降,接着四组移动杆(20)分别通过两组一号弹簧(22)配合凹槽(19)、一号磁板(24)以及二号磁板(25)活动在倾斜杆(16)上方,使得倾斜杆(16)始终不与下连接杆(13)相接触,完成了无人机的降落缓冲操作。
CN202011277419.3A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 Withdrawn CN1123399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7419.3A CN112339993A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7419.3A CN112339993A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9993A true CN112339993A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62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7419.3A Withdrawn CN112339993A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999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5353A (zh) * 2021-03-12 2021-05-28 无锡鸿鹏航空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5353A (zh) * 2021-03-12 2021-05-28 无锡鸿鹏航空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
CN112855353B (zh) * 2021-03-12 2024-05-03 四川鸿鹏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55271U (zh) 一种具有防碰罩的多旋翼巡检飞行器
CN204355272U (zh) 一种多旋翼巡检飞行器及输电线路巡检系统
CN112339993A (zh) 一种智能无人机用降落缓冲装置
CN207462616U (zh) 一种武术训练人桩
CN114622763A (zh) 一种吊装斜拉式通信杆塔
CN215187116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光伏发电监控装置
CN215329869U (zh) 一种软基处理设备
CN211844904U (zh) 一种具备保护功能的电力巡检无人机
CN211733778U (zh) 一种用于建筑装饰工程的高空作业悬吊平台
CN209942035U (zh) 一种装配式外墙板的固定装置
CN217575593U (zh) 一种四翼无人机可调节式稳定型机架
CN214930700U (zh) 一种无人机拍摄装置
CN220582778U (zh) 一种适用于坡屋面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
CN204917540U (zh) 一种电梯导向轮安装架
CN216611584U (zh) 一种防偏移的无人机平衡结构
CN219192545U (zh) 一种多镜头航空摄影稳定平台的减震装置
CN220298793U (zh) 一种无人机平衡缓降装置
CN205314522U (zh) 一种防坠制动装置
CN117569383B (zh) 一种高抗震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CN213443130U (zh) 一种狩猎牧场用定位驱赶系统
CN212601724U (zh) 一种用于固定变速箱的低位运送器
CN215072767U (zh) 一种便于整理线的戈壁地段无线通信终端设备
CN209977607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摄像机
CN219179660U (zh) 架空式光缆交接箱
CN219652464U (zh) 一种施工电梯防护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9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