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5131A - 连接板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板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5131A
CN112335131A CN201980044479.XA CN201980044479A CN112335131A CN 112335131 A CN112335131 A CN 112335131A CN 201980044479 A CN201980044479 A CN 201980044479A CN 112335131 A CN112335131 A CN 1123351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in
contact extension
width direction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44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5131B (zh
Inventor
安相一
朴俊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MITEC Inc
Original Assignee
KEMITE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MITEC Inc filed Critical KEMITEC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335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5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5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51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连接板用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与老化测试装置的老化测试板和系统板中的任一个结合;第二连接器,与老化测试板和系统板中的剩下一个结合,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外壳,为主体;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按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排列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器外壳,为主体;多个连接器插针,按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排列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设置有向连接器插针侧而与连接器插针接触的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连接器插针设置有向第一连接器插针侧而与第一连接器插针接触的插针接触延伸部,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和插针接触延伸部按相互相对的方向接近,重叠而相互接触。

Description

连接板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老化测试板和系统板的连接板用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连接板用连接器,在拆卸时,不需要大的外力,并容易制造,且因电场混同区间短而信号的传输良好。
背景技术
半导体芯片的不合格发生概率在初期1,000小时以内发生的比例最高,之后,半导体芯片的寿命用尽的时间几乎为一定的。在半导体芯片的生产中实施的老化测试(burn-intest)是指在比一般的使用环境(例如,室温)残酷的条件(例如,在保持一定温度的腔室内,在以与半导体芯片的特性匹配的方式设计的测试板安装连接用连接器,并在特定时间内,将腔室的温度保持为125℃以上一定的温度的条件)下,通过寿命加速试验而检测半导体芯片的初期不合格的测试。
如上所示的老化测试是为了检测在半导体芯片的问世后发生的半导体芯片的潜在的不合格而执行。对于老化测试的其它说明,在注册专利公报第10-665918号予以记载。
参照图1至图4对用于现有技术的老化测试的连接板用连接器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显示所示,现有技术的连接板用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外壳10,与用于老化测试的系统板(或老化测试板)即第一板100连接;第二连接器外壳20,与老化测试板(或系统板)即第二板200连接;及导件。
在第一连接器外壳10的另一端设置由多个DIP引线脚11a构成的插头单元11。DIP引线脚11a包括:用于信号处理的200个DIP引线脚;用于接地(GND)的200个DIP引线脚;及用于供应电源的32个DIP引线脚,其中,432个DIP引线脚构成一个插头单元11,在第一连接器外壳10按四列层叠构成具有432个DIP引线脚11a的插头单元11。
在第二连接器外壳20的另一端设置由多个DIP引线脚21a构成的插口单元21。DIP引线脚21a包括:与配置在插头单元11的DIP引线脚11a对应而进行信号处理的200个DIP引线脚;用于接地(GND)的200个DIP引线脚;及用于供应电源的32个DIP引线脚,其中,432个DIP引线脚构成一个插口单元21,在第二连接器外壳20按四列层叠构成具有432个DIP引线脚21a的插口单元21。
在多层的插头单元11插入了插口单元21时,分别配置在插头单元11和插口单元21的多个DIP引线脚11a、21a根据叠层排列而电联接,并增加通道数量,由此,在对贴装在第一板100或第二板200的半导体芯片进行老化测试时,增加用于老化测试的数据信号的传送速度,并缩短对半导体芯片进行老化测试的时间。
所述导件包括:第一连接导件、第二连接导件30、40。
第一连接导件30是指与第一连接器外壳10的两侧面结合的结构,引导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10贴装至第一板100,并在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10的插头单元11引入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20的插口单元21时,引导其引入。为此,在所述第一连接导件30的前方突出形成第一定位突起31,并在底面突出形成向第一板100的贴装位置引导的第一贴装引导突起32,并且,形成第一联接孔33,用于在通过第一贴装引导突起32而引导贴装位置时,通过联接部件而固定该贴装状态。
所述第二连接导件40与第二连接器外壳20的两侧面结合,引导第二连接器外壳20贴装至第二板200,并在与第一连接导件30一起而将第一连接器外壳10的插头单元11引入第二连接器外壳20的插口单元21时,引导其引入。为此,在第二连接导件40的前方形成供引入第一定位突起31的第一突起槽41,在第二连接导件40的底面突出形成向第二板200贴装位置引导的第二贴装引导突起42,并且,形成第二联接孔43,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二贴装引导突起42而引导贴装位置时,通过联接部件固定该贴装状态。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连接板用连接器存在了如下问题,在结合及分离DIP引线脚11a、21a时需要较大外力的问题。
发明的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技术的问题而研发,其目的为提供一种连接板用连接器,在结合及分离时,无需大的外力且自动排列。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板用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与老化测试装置的老化测试板和系统板中的任一个结合;第二连接器,与老化测试板和系统板中的剩下的一个结合,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外壳,为主体;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按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排列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器外壳,为主体;多个连接器插针,按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排列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另外,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设置有向连接器插针侧而与连接器插针接触的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连接器插针具有向第一连接器插针侧而与第一连接器插针接触的插针接触延伸部,其中,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和插针接触延伸部按相互相对的方向接近,重叠而相互接触。
所述中,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的朝向连接器插针侧的端部一部分按宽度方向弯曲而形成。
所述中,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的宽度大于厚度,插针接触延伸部的宽度小于厚度。
所述中,插针接触延伸部在与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接触的端部,宽度方向两侧棱角具有形成腔室或圆形的接触延伸棱角部,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具有向插针接触延伸部弯曲并再次向相反反向弯曲,而向插针接触延伸部突出的第一插针突出部,在端部具有从第一插针突出部延伸,并向远离插针接触延伸部的方向倾斜的第一插针倾斜延伸部,并且,朝向第一插针突出部的插针接触延伸部的面凹陷形成,另外,在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和插针接触延伸部按相对的方向接近而接触时,形成有接触延伸棱角部的插针接触延伸部与第一插针突出部凹陷形成的部分即第一插针凹部滑动接触。
所述中,第一连接器具有按宽度方向整齐插入第一连接器外壳的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模块,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模块包括:板状的第一插针模块主体;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在第一插针模块主体按上下方向分隔排列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另外,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形成向后方开口且凹陷的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在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的上端凹陷并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第一连接器上部引导部,在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的下端凹陷并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第一连接器下部引导部,另外,在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上端形成向上突出并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器单元上部突起,并在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下端形成向下突出并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器单元下部突起,第一连接器单元上部突起滑动插入第一连接器上部引导部,第一连接器单元下部突起滑动插入第一连接器下部引导部,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模块设置在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
所述中,第二连接器具有按宽度方向整齐插入第二连接器外壳的多个插针模块,其中,所述插针模块包括:板状的插针模块主体;多个连接器插针,在插针模块主体上按上下方向分隔排列插针接触延伸部,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形成向后方开口并凹陷的后方开口部,在后方开口部的上端凹陷并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上部引导部,在后方开口部的下端凹陷并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下部引导部,在所述插针模块主体上端形成向上突出并前后方向延伸的单元上部突起,在所述插针模块主体下端形成向下突出并前后方向延伸的单元下部突起,单元上部突起滑动插入上部引导部,单元下部突起滑动插入下部引导部,由此,多个插针模块被设置在后方开口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连接板用连接器具有如下效果,因是在结合及分离时自动排列的结构,无需大的外力,且通过简单的工艺制造,在第一连接器插针和连接器插针相互接触时,能够进行良好地信号传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现有技术的现有技术的连接板用连接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连接板用连接器的结合截面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连接板用连接器的板安装状态截面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供安装连接板用连接器的板的概要分解图;
图5为显示构成本发明连接板用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背面立体图;
图7为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显示构成本发明连接板用连接器并与第一连接器结合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一部分结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在背面方向放大显示图9的“A”部的一部分立体图;
图11为在正面方向放大显示图9的“A”部的一部分立体图;
图12为构成本发明连接板用连接器,并显示与第一连接器结合的第二连接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为显示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构成第一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插针和图8所示的构成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插针结合的立体图;
图15为放大显示图14的“A”部的立体图;
图16为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构成第一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插针和图12所示的构成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插针结合的立体图;
图17为放大显示图16的“A”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而对本发明的连接板用连接器进行具体说明。
图5为显示构成本发明连接板用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6为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背面立体图,图7为图5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8为显示构成本发明连接板用连接器并与第一连接器结合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9为图8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一部分结构分解立体图,图10为在背面方向放大显示图9的“A”部的一部分立体图,图11为在正面方向放大显示图9的“A”部的一部分立体图,图12为显示构成本发明连接板用连接器,并与第一连接器结合的第二连接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4为显示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构成第一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插针和图8所示的构成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插针结合的立体图,图15为放大显示图14的“A”部的立体图,图16为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构成第一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插针和图12所示的构成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插针结合的立体图,图17为放大显示图16的“A”部的立体图。
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在图5及图8中将“A”显示的方向设定为宽度方向,将“B”显示的方向设定为上下方向,将“C”显示的方向设定为前后方向,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对的方向设定为前方,将该相反方向设定为后方。
本发明的连接板用连接器由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构成。所述连接板用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300与老化测试装置的老化测试板和系统板中的任一个结合,第二连接器400与老化测试板和系统板中的剩下一个结合。
如图5至图7显示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300由第一连接器外壳310和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模块320构成。
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310具有后方及下部一部分向下开口的长方形的中空体。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310形成向开口部的一侧向下开口并凹陷的第一连接器结合孔318。所述连接器结合孔318形成于第一连接器下面310-1。所述连接器结合孔318在第一连接器300与老化测试板和系统板结合时,联接螺丝与第一连接器结合孔318联接并固定。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310设置向前方突出的第一连接器突出部310-5。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突出部310-5的上面形成从前方端部向后方延伸并凹陷的第一连接器上部狭槽311。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突出部310-5的下面形成从前方端部向后方延伸并凹陷的第一连接器下部狭槽313。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突出部310-5形成向前方开口的第一连接器凹部315。所述第一连接器凹部315在第一连接器突出部310-5凹陷形成,并上下分隔而形成为多个。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突出部310-5内按上下方向设置划分多个第一连接器凹部315的第一连接器分隔壁317。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分隔壁317的上部和下部形成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后方开口的凹陷的插针狭槽(未显示)。所述插针狭槽沿着所述第一连接器分隔壁317的宽度方向而分隔形成为多个。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310的前方形成第一连接器突起槽312。所述第一连接器突起槽312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突出部310-5的宽度方向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器突起槽312向前方开口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器突起槽312在第二连接器400插入第一连接器300时,起到引导第二连接器400的结合部件412插入第一连接器突起槽312,第二连接器400的前方突出部415插入至第一连接器凹部315的作用。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310设置从前方向下延伸的第一连接器下部延伸部310-3。
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310形成向后方开口的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319。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319内向所述第一连接器分隔壁317的后方设置第一连接器内侧突出部310-7。所述第一连接器内侧突出部310-7按宽度方向延伸而设置。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319的上端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凹陷的第一连接器上部引导部314。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319的下端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凹陷的第一连接器下部引导部316。所述第一连接器下部引导部316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下部延伸部310-3内。
所述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模块320按宽度方向整齐插入第一连接器外壳310的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319而进行设置。在向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310插入第一连接器插针模块320的情况下,连接器插针323按第一连接器分隔壁317的上下而宽度方向构成列,上下分隔而设置两列。
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模块320由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和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323构成。
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构成为板状。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沿着宽度方向而整齐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319而进行设置。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为将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323通过嵌件注塑而成型。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的材质由合成树脂构成。
在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形成第一连接器单元上部突起3211和第一连接器单元下部突起3212。
所述第一连接器单元上部突起3211在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的上部向上突出并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器单元上部突起3211从第一连接器外壳310的后方向前方移动,并滑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上部引导部314。
所述第一连接器单元下部突起3212设置至从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的前方向下延伸的第一插针模块主体延伸部321-1的下部。所述第一连接器单元下部突起3212在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延伸部321-1的下部向下突出并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器单元下部突起3212从第一连接器外壳310的后方向前方移动,并滑动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下部引导部316。
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323设置为多个,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310按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排列。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323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内,第一连接器插针323的两端向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的前方和下方突出并裸露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323在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按上下方向分隔而排列。
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323由第一插针向下延伸部3231、第一插针前方延伸部3235、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第一插针连接部3233构成。
所述第一插针向下延伸部3231按上下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插针向下延伸部3231按前后方向分隔而设置。在所述第一插针向下延伸部3231的下端部设置第一插针插入部3232。所述第一插针插入部3232从第一插针向下延伸部3231向下延伸而设置。所述第一插针插入部3232从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向下突出而裸露。所述第一插针插入部3232为插入老化测试板或系统板的部分。
所述第一插针前方延伸部3235向前后方延伸形成。
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被设置在第一插针前方延伸部3235的前方。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针前方延伸部3235,第一插针前方延伸部3235的端部一部分向宽度方向一侧弯曲而形成。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从第一插针前方延伸部3235向宽度方向一侧而90°弯曲形成。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从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向前方突出而裸露。所述第一插针前方延伸部3235按上下方向分隔而设置。
在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和第一插针前方延伸部3235之间按上下方向还设置厚度大的第一插针头部3236。
所述第一插针连接部32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插针向下延伸部3231和第二插针前方延伸部3235连接。所述第一插针连接部3233能够倾斜设置,并也能够设置为弯曲的形式。所述第一插针连接部3233与所设置的空间匹配而形成为各种形态。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323设置向侧方突出的多个第一针突起3234。所述第一针突起3234沿着第一连接器插针323的长度方向而分隔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一针突起3234在嵌件第一连接器插针323时,稳固地结合在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
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323为从薄的板状的铝或铜等导电材料通过穿孔等全段加工而制造。图14至图17显示所示,由板状的材料制造的第一连接器插针323形成为与宽度相比而上下方向厚度大的形式。在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323与宽度相比,而形成为上下方向厚度大的形式之后,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为第一插针前方延伸部3235的端部一部分按宽度方向一侧弯曲而形成,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的宽度t1形成为比上下方向宽度t2大的形式。
如图15显示所示,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的宽度t1形成得大于厚度t2。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因向连接器插针423的侧的端部一部分向宽度方向弯曲而形成,与上下方向厚度t2相比宽度t1形成为大的形式,而与向宽度方向的变形(图14的“A”方向变形)相比,容易按上下方向变形(图14的“B”方向变形)。
如图8至图11显示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400由第二连接器外壳410和第二连接器插针423构成。
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设置为按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板状。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设置上部突出部411、下部突出部413、前方突出部415、结合部件412。
所述上部突出部411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上部向前方突出设置。在所述上部突出部411的下面形成从前方向后方延伸并凹陷的上部狭槽4111。所述上部狭槽4111按宽度方向分隔而形成为多个。
所述下部突出部413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下部向前方突出设置。在所述下部突出部413的上面形成从前方向后方延伸并凹陷的下部狭槽4131。所述下部狭槽4131按宽度方向分隔而形成为多个。
所述前方突出部415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前面而向前方突出设置。所述前方突出部415在所述上部突出部411和下部突出部413之间向宽度方向延伸并按上下方向分隔而设置为多个。在所述前方突出部415的上面和下面形成从前方向后方延伸并凹陷的突出部狭槽4151。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形成从所述突出部狭槽4151向后方延伸而按前后方向贯通形成的插针引导孔4141。在形成所述插针引导孔4141的位置,在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后面形成上下方向延伸并凹陷的外壳凹槽部4161。在所述外壳凹槽部4161和插针引导孔4141插入第二连接器插针423。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宽度方向一侧形成按前后方贯通的结合部件插入孔419。在所述结合部件插入孔419供贯通按前后方延伸的结合部件412而结合设置。在所述结合部件412的后方形成螺旋部4121,所述螺旋部4121插入至结合部件插入孔419而通过结合螺母4123联接并固定。在所述结合部件412与所述第一连接器300结合时,插入至第一连接器外壳310的第一连接器突起槽312。
所述第二连接器插针423由薄板状铝或铜等导电材料通过穿孔等全段加工而制造。所述第二连接器插针423按宽度方向排列而设置为多个。
所述第二连接器插针423由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插针突起4234、插针插入部4232构成。
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向前后方延伸形成。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按上下方向分隔而设置为多个。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插入至所述插针引导孔4141而从针模块主体421向前方突出而裸露设置。
所述插针插入部4232从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向后方延伸设置。所述插针插入部4232从针模块主体421突出至后方而裸露。所述插针插入部4232是指插入至老化测试板或系统板的部分。
在所述插针插入部4232和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之间按上下方向还设置厚度大的插针突起4234。按上下方向分隔的所述插针突起4234也能够相互连接而按上下方向延伸的形式设置。
所述第二连接器插针423的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后方插入至插针引导孔4141,插针突起4234被安装至外壳凹槽部4161而与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结合。
下面,对第二连接器4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2及图13显示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400由第二连接器外壳410和多个插针模块420构成。
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后方及下部一部分设置为向下开口的长方形的中空体。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由向前方突出的上部突出部411、下部突出部413、前方突出部415、结合部件412构成。
所述上部突出部411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上部向前方突出设置。在所述上部突出部411的下面形成从前方向后方延伸并凹陷的上部狭槽4111。所述上部狭槽4111按宽度方向分隔而形成为多个。
所述下部突出部413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下部向前方突出设置。在所述下部突出部413的上面形成从前方而向后方延伸并凹陷的下部狭槽4131。所述下部狭槽4131按宽度方向分隔而形成为多个。
所述前方突出部415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前面而向前方突出设置。所述前方突出部415从所述上部突出部411和下部突出部413之间按宽度方向延伸并按上下方向分隔而设置为多个。在所述前方突出部415的上面和下面形成按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后方开口并凹陷的突出部狭槽4151。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前方在宽度方向一侧形成按前后方向贯通的孔(未显示),形成按上下方向贯通至形成所述孔的位置的螺母插入凹槽418。在所述孔插入后方设置有外螺纹的螺旋部4121的结合部件412的螺旋部4121,通过所述螺母插入凹槽418而插入结合螺母4123而与所述螺旋部4121联接。所述螺旋部4121和结合螺母4123联接,由此,所述结合部件412与第二连接器外壳410固定结合。所述结合部件412设置在与第一连接器外壳310的第一连接器突起槽312相对的位置。
所述结合部件412在第二连接器400插入至第一连接器300时,插入第一连接器突起槽312并起到引导作用。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形成向后方开口的后方开口部419。在所述后方开口部419的上端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凹陷的上部引导部414。所述后方开口部419的下端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凹陷的下部引导部416。
所述多个插针模块420按宽度方向整齐插入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后方开口部419而设置。所述插针模块420由插针模块主体421和多个连接器插针423构成。
所述插针模块主体421形成为板状。所述插针模块主体421沿着宽度方向而整齐插入所述后方开口部419而设置。所述插针模块主体421通过嵌件注塑多个连接器插针423而成型。所述插针模块主体421的材质由合成树脂构成。
在所述插针模块主体421形成单元上部突起和单元下部突起。
所述单元上部突起在所述插针模块主体421的上部向上突出并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单元上部突起从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后方向前方移动并滑动插入所述上部引导部414。
所述单元下部突起设置在从所述插针模块主体421的前方向向下延伸的针模块主体延伸部的下部。所述单元下部突起在所述插针模块主体延伸部的下部向下突出并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单元下部突起从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后方而向前方移动并滑动插入所述下部引导部416。
所述连接器插针423设置为多个,并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按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排列。所述连接器插针423被设置在所述插针模块主体421内,连接器插针423的两端向插针模块主体421的前方和下方突出并裸露设置。所述连接器插针423在所述插针模块主体421按上下方向分隔而排列。
如图16显示所示,所述连接器插针423由插针向下延伸部4231、插针前方延伸部4235、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和插针连接部4233构成。
所述插针向下延伸部4231按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在所述插针向下延伸部4231的下端部设置插针插入部4232。所述插针插入部4232从插针向下延伸部4231向下延伸设置。所述插针插入部4232从插针模块主体421向下突出而裸露。所述插针插入部4232为插入至老化测试板或系统板的部分。
所述插针前方延伸部4235按前后方延伸形成。
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被设置在插针前方延伸部4235的前方。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从所述插针前方延伸部4235向前方延伸设置。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插入所述插针引导孔4141而从插针模块主体421向前方突出而裸露设置。
在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和插针前方延伸部4235之间按上下方向还设置厚度大的插针突起4234。
所述针连接部4233的两端分别与插针向下延伸部4231和插针前方延伸部4235连接设置。所述插针连接部4233也能够倾斜设置,并且,也能够设置为弯曲的形式。所述插针连接部4233与所设置的空间匹配而形成为各种形式。
在所述连接器插针423设置向侧方突出的多个插针突起4234。所述插针突起4234也能够沿着连接器插针423的长度方向分隔而设置为多个。所述插针突起4234在嵌件连接器插针423时,起到稳固地与插针模块主体421结合的作用。
所述连接器插针423为由薄板状的铝或铜等导电材料通过穿孔等全段加工而制造。如图14至图17显示所示,由板状的材料制造的连接器插针423形成为与宽度相比,而上下方向厚度大的形式。
如图15显示所示,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的厚度s2形成得比宽度s1大。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的上下方向厚度s2形成得比宽度s1大,由此,与上下方向的变形(图14的“B”方向变形)相比,容易按宽度方向变形(图14的“A”方向变形)。
在插针模块420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情况下,所述连接器插针423向所述前方突出部415的上下而按宽度方向构成列,并上下分隔而设置多列。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400和第一连接器300结合时,第二连接器400的上部突出部411在形成于第一连接器300的上面的第一连接器上部狭槽311滑动,第二连接器400的下部突出部413在形成于第一连接器300的下面的第二连接器下部狭槽313滑动,第二连接器外壳400的前方突出部415插入第一连接器300的第一连接器凹部315,由此,第二连接器400与第一连接器300结合。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400插入第一连接器300的情况下,如图14至图17显示所示,所述连接器插针423和第一连接器插针323按相互相对的方向接近而重叠并相互接触。
所述连接器插针423的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具有宽度方向两侧棱角在与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接触的端部形成为腔室或圆形的接触延伸棱角部4237a。
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设置有向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弯曲,再次按相反方向弯曲而向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突出的第一插针突出部3237a。在所述第一插针突出部3237a的端部设置从第一插针突出部3237a延伸并向远离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的方向倾斜的第一插针倾斜延伸部3237b。在向所述第一插针突出部3237a的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的面凹陷形成第一插针凹部3237d。
在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和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按相对的方向接近而接触时,形成有接触延伸棱角部4237a的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与第一插针突出部3237a的凹陷形成的部分即第一插针凹部3237d滑动接触。
如图15及图17显示所示,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形成为与宽度s1相比而上下方向厚度s2大的形式,与上下方向的变形(图14的“B”方向变形)相比,容易按宽度方向变形(图14的“A”方向变形)。
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因向连接器插针423的侧的端部一部分按宽度方向弯曲而形成,与上下方向厚度t2相比,宽度t1形成为大的形式,与宽度方向的变形相比,容易按上下方向变形。
因此,即使在排列设置在第一连接器外壳310的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323和排列设置在第二连接器外壳410的连接器插针423相互交错的情况下,接触且连接器插针423的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容易按宽度方向变形,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容易按上下方向变形,在结合及分离时,按上下及宽度方向变形,并且,自行排列且无需大的外力。
目前为止,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连接板用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其仅用于例示,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任何人都能够由此进行各种变形及同等其它实施例。因此,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通过权利要求范围的技术思想限定。

Claims (6)

1.一种连接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连接器(300),与老化测试装置的老化测试板和系统板中的任一个结合;
第二连接器(400),与老化测试板和系统板中的剩下一个结合,
所述第一连接器(300)包括:
第一连接器外壳(310);
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323),按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排列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310),
所述第二连接器(400)包括:
第二连接器外壳(410);
多个连接器插针(423),按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排列在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410),
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323)向连接器插针(423)侧设置与连接器插针(423)接触的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
连接器插针(423)向第一连接器插针(323)侧设置与第一连接器插针(323)接触的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
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和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按相互相对的方向接近而重叠,由此,相互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的向连接器插针(423)侧的端部一部分按宽度方向弯曲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的宽度(t1)比厚度(t2)大,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的宽度(s1)比厚度(s2)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在与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接触的端部具有宽度方向两侧棱角形成为腔室或圆形的接触延伸棱角部(4237a),
所述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具有向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弯曲,再次向相反方向弯曲而向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突出的第一插针突出部(3237a),
在端部设置从第一插针突出部(3237a)延伸并按远离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的方向倾斜的第一插针倾斜延伸部(3237b),
朝向第一插针突出部(3237a)的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的面凹陷形成,
在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和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按相对的方向接近而接触时,形成接触延伸棱角部(4237a)的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与第一插针突出部(3237a)的凹陷形成的部分即第一插针凹部(3237d)滑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300)设置按宽度方向整齐插入第一连接器外壳(310)的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模块(320),
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模块(320)包括:
板状的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
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器插针(323),第一插针接触延伸部(3237)按上下方向分隔而排列在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
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310)形成向后方开口并凹陷的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319),在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319)的上端凹陷并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第一连接器上部引导部(314),在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319)的下端凹陷并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第一连接器下部引导部(316),
在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上端形成向上突出并按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器单元上部突起(3211),在所述第一插针模块主体(321)下端形成向下突出并按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器单元下部突起(3212),第一连接器单元上部突起(3211)滑动插入第一连接器上部引导部(314),第一连接器单元下部突起(3212)滑动插入第一连接器下部引导部(316),由此,多个第一连接器插针模块(320)滑动插入第一连接器后方开口部(31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器(400)设置按宽度方向整齐插入连接器外壳(410)的多个插针模块(420),
所述插针模块(420)包括:
板状的插针模块主体(421);
多个连接器插针(423),在插针模块主体(421)按上下方向分隔排列插针接触延伸部(4237),
所述连接器外壳(410)形成向后方开口并凹陷的后方开口部(419),在后方开口部(419)的上端凹陷并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上部引导部(414),在后方开口部(419)的下端凹陷并形成从后方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按宽度方向分隔的多个下部引导部(416),
在所述插针模块主体(421)上端形成向上突出,并按前后方向延伸的单元上部突起,在所述插针模块主体下端形成向下突出,并按前后方向延伸的单元下部突起,单元上部突起滑动插入上部引导部(414),单元下部突起滑动插入下部引导部(416),由此,多个插针模块被设置在后方开口部(419)。
CN201980044479.XA 2018-07-25 2019-07-19 连接板用连接器 Active CN1123351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86577 2018-07-25
KR1020180086577A KR102118479B1 (ko) 2018-07-25 2018-07-25 보드 연결용 커넥터
PCT/KR2019/008934 WO2020022701A1 (ko) 2018-07-25 2019-07-19 보드 연결용 커넥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5131A true CN112335131A (zh) 2021-02-05
CN112335131B CN112335131B (zh) 2022-06-14

Family

ID=69181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4479.XA Active CN112335131B (zh) 2018-07-25 2019-07-19 连接板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2118479B1 (zh)
CN (1) CN112335131B (zh)
WO (1) WO2020022701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7052A (ja) * 2000-02-04 2001-08-1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JP3491064B2 (ja) * 2000-10-20 2004-01-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高速伝送用コネクタ
CN104205507A (zh) * 2012-02-07 2014-12-10 3M创新有限公司 板安装电连接器
WO2017218919A1 (en) * 2016-06-18 2017-12-21 Molex, Llc Selectively shielded connector chan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87703B1 (ko) * 2010-04-13 2010-10-13 (주)케미텍 커넥터
KR101425637B1 (ko) 2013-01-21 2014-08-01 주식회사디아이 보드 연결용 커넥터
JP6254421B2 (ja) * 2013-11-01 2017-12-27 センサータ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マサチューセッツ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コネクタ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7052A (ja) * 2000-02-04 2001-08-1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JP3491064B2 (ja) * 2000-10-20 2004-01-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高速伝送用コネクタ
CN104205507A (zh) * 2012-02-07 2014-12-10 3M创新有限公司 板安装电连接器
WO2017218919A1 (en) * 2016-06-18 2017-12-21 Molex, Llc Selectively shielded connector chan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11745A (ko) 2020-02-04
CN112335131B (zh) 2022-06-14
WO2020022701A1 (ko) 2020-01-30
KR102118479B1 (ko) 2020-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725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th compact configuration
US79850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7273381B2 (en) Plug connector
US20070184676A1 (en) Interconnecte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US806205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th a latch mechanism
US8241063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body with a positioning projection engaging a positioning depression on a shield case
JP3200315U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0553971B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a contact positioner
US2015014791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structure for assembling a contact module to an insulative housing
JP2005522012A (ja) 一体式電力接点を備えたマトリクスコネクタ
US664865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 buses
US2011013004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11456567B2 (en) Dual card pluggable module
CN111525307B (zh) 用于电路板的双连接器组件
US11349237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US1162152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a receptacle cage with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58845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indicating module
US945553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wafer sub-assemblies
US10418734B1 (en) Contact assembly for a straddle mount connector
US7938687B2 (en) Compact stacked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CN112335131B (zh) 连接板用连接器
US8062065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stabilizer
US2012017827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locking member having latch structure thereof
TWI723759B (zh) 電連接器
US6547569B1 (en) PC/104 or PC/104+ connector with selected pin isolation fea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