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3775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3775A
CN112333775A CN202010981614.8A CN202010981614A CN112333775A CN 112333775 A CN112333775 A CN 112333775A CN 202010981614 A CN202010981614 A CN 202010981614A CN 112333775 A CN112333775 A CN 1123337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channel
access point
bandwidth
channel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16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3775B (zh
Inventor
李彦淳
蓝洲
李云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816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37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3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3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3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37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0Negotiating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3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power saving comm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 H04W28/022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power availability or consum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在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处于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以,即使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中包括主信道,接入点也还是能通过其它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进一步地,对于接入点而言,虽然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只占用了其可用带宽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其仍然能够利用剩余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使得接入点除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之外的剩余带宽资源也能同时被用于数据传输,以此提高了接入点的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大系统吞吐量的要求,当前通信系统强制所有站点(stat ion,STA)支持80MHz传输带宽模式。通过使用大带宽,站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数据的传输,以此节省数据传输时间,降低数据收发的功率。然而,当上下行数据传输需求较低时,用于传输数据的大带宽在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空闲状态,此时,站点持续侦听信道,以便当上下行有数据传输需求时,站点根据侦听到的信道状态确定是否能够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信道状态包括信道空闲和信道繁忙,而持续侦听较宽信道的过程无疑会大大提高站点的功耗,同时,站点抗干扰能力也弱。
基于此,现有技术中引入了一种站点在工作中动态调节带宽的方法,具体的,当上下行数据传输需求较低时,站点将自身支持的80MHz传输带宽模式切换为带宽功率节省模式(Bandwidth Power Saving Mode,BW PS mode),并通过发送运行模式告知帧(OperatingMode Notification frame),告知接入点自身当前所支持的带宽模式,其中,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指的是站点的可用带宽小于80MHz(例如可用带宽为20MHz、40MHz或60MHz)的带宽模式,且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站点传输数据的信道包括主信道。
虽然上述方法能够在上下行数据传输需求较低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站点对信道的侦听功耗,但是,当处于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接入点与站点之间需要传输数据时,由于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占用了主信道,所以在与占用主信道的站点通信期间,接入点仅能与这一个站点传输数据,并且,接入点只能使用此站点的工作信道为其传输数据,因为此站点为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所以,对于接入点而言,此站点的工作信道只占用了接入点可用带宽资源的一部分,此站点的工作信道之外的剩余的带宽资源将被浪费,从而降低了接入点的资源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目的在于解决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占用了主信道,使得接入点在与占用主信道的站点通信期间,接入点仅能与这一个站点传输数据,从而导致接入点的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入点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一站点的可用信道;
在所述接入点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接入点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构成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全部或一部分。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接入点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还包括:所述接入点指示所述第一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
所述接入点指示所述第一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过程具体包括:
所述接入点发送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指示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以及所述第一站点可用的第一信道集合,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接入点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还包括:
所述接入点接收所述第一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请求,所述请求携带第二信道集合,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为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接入点申请的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可用信道,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所述接入点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请求响应,所述请求响应中携带第三信道集合,所述第三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接入点向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发送更新指令,所述更新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点为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分配的更新后的信道集合,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与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不同。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入点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接入点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接收所述第一站点以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的数据,所述预设发送时刻由所述接入点规定;
所述接入点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接入点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接收所述第二站点以所述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一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当所述第二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时,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二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入点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还包括:
所述接入点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第一触发帧、及在所述接入点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向所述第二站点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的第二触发帧,所述第一触发帧用于触发所述第一站点以所述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数据,所述第二触发帧用于触发所述第二站点以所述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入点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接入点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括业务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数据接收方式的指示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以及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数据发送资源指示的控制信令;
所述接入点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接入点利用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向所述第二站点发送PPDU,所述PPDU包括业务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站点的数据接收方式的指示信令以及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
其中,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一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当所述第二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时,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二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所述第二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为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站点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
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所述站点利用工作信道,与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工作信道为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所述站点的可用信道,所述接入点用于在与所述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构成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全部或一部分。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包括:
所述站点向所述接入点发送请求,所述请求携带第四信道集合,所述第四信道集合为所述站点向所述接入点申请的可用信道,所述第四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所述站点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请求响应,所述请求响应携带第五信道集合,所述第五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包括:
所述站点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以及指示所述站点可用的第六信道集合,所述第六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后,还包括:所述站点向所述接入点发送更新请求,所述更新请求携带第七信道集合,所述第七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第七信道集合与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所述站点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不同;
所述站点接收所述接入点对所述更新请求的指令的响应,所述响应用于指示将所述站点的信道集合修改为所述第七信道集合。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后,还包括:
所述站点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更新指令,所述更新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点为所述站点分配的更新后的信道集合,所述更新后的信道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与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不同。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入点,包括:
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一站点的可用信道;
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在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构成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全部或一部分。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信令发送单元,用于在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指示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以及所述第一站点可用的第一信道集合,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在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接收所述第一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请求,所述请求携带第二信道集合,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为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接入点申请的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可用信道,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响应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请求响应,所述请求响应中携带第三信道集合,所述第三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更新指令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发送更新指令,所述更新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点为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分配的更新后的信道集合,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与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不同。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具体用于,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接收所述第一站点以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的数据,所述预设发送时刻由所述接入点规定;
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用于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具体用于,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接收所述第二站点以所述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一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当所述第二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时,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二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触发帧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第一触发帧、及在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向所述第二站点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的第二触发帧,所述第一触发帧用于触发所述第一站点以所述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数据,所述第二触发帧用于触发所述第二站点以所述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的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具体用于,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括业务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数据接收方式的指示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以及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数据发送资源指示的控制信令;
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具体用于,利用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向所述第二站点发送PPDU,所述PPDU包括业务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站点的数据接收方式的指示信令以及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
其中,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一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当所述第二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时,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二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所述第二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为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的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具体用于,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站点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站点,包括:
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启用单元,用于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
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所述站点利用工作信道,与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工作信道为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所述站点的可用信道,所述接入点用于在与所述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构成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全部或一部分。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启用单元,包括:
请求发送子单元,向所述接入点发送请求,所述请求携带第四信道集合,所述第四信道集合为所述站点向所述接入点申请的可用信道,所述第四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请求响应,所述请求响应携带第五信道集合,所述第五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启用单元用于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包括:
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启用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以及指示所述站点可用的第六信道集合,所述第六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更新请求发送单元,用于所述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后,向所述接入点发送更新请求,所述更新请求携带第七信道集合,所述第七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第七信道集合与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所述站点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不同;
更新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点对所述更新请求的响应,所述响应用于指示将所述站点的信道集合修改为所述第七信道集合。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更新指令接收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后,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更新指令,所述更新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点为所述站点分配的更新后的信道集合,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与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不同。
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在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处于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即使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中包括主信道,接入点也还是能通过其它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进一步地,对于接入点而言,虽然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只占用了其可用带宽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其仍然能够利用其它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使得接入点除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之外的剩余带宽资源也能同时被用于数据传输,以此提高了接入点的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WLAN部署场景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为一种物理层协议数据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为又一种物理层协议数据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站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应用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目前WLAN采用的标准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11系列。WLAN可以包括多个基本服务集(BasicService Set,BSS),基本服务集中的网络节点为站点(Station,STA)。
站点包括接入点类的站点,也称之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和非接入点类的站点(None Access Point Station,Non-AP STA)。每个基本服务集可以包含一个AP和多个关联于该AP的Non-AP STA。
AP主要部署于家庭、大楼内部以及园区内部,典型覆盖半径为几十米至上百米,当然,也可以部署于户外。AP相当于一个连接有线网和无线网的桥梁,其主要作用是将各个无线网络客户端连接到一起,然后将无线网络接入以太网。具体地,AP可以是带有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芯片的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可选地,AP可以为支持802.11ax制式的设备,进一步可选地,该AP可以为支持802.11ac、802.11n、802.11g、802.11b及802.11a等多种WLAN制式的设备。
非接入点类的站点可以是无线通讯芯片、无线传感器或无线通信终端。例如: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移动电话、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平板电脑、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机顶盒、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智能电视、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车载通信设备和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计算机。可选地,站点可以支持802.11ax制式,进一步可选地,该站点支持802.11ac、802.11n、802.11g、802.11b及802.11a等多种WLAN制式。
图1为一个典型的WLAN部署场景的系统示意图,包括一个AP和3个STA,AP分别与STA1、STA2和STA3进行通信。在该系统中,接入点所支持的最大带宽大于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所支持的最大带宽,如,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所支持的最大带宽为20MHz,则接入点所支持的最大带宽可以为40MHz、80MHz或160MHz等,而对于非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其所支持的最大带宽不大于接入点所支持的最大带宽,但却大于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所支持的最大带宽,如,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所支持的最大带宽为20MHz,接入点所支持的最大带宽可以为80MHz或160MHz,则非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所支持的最大带宽可以为80MHz或160MHz等。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传输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201、接入点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所述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一站点的可用信道;
S202、在所述接入点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接入点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构成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全部或一部分。本发明中所指的数据包括来自MAC层以上的数据,MAC层的管理帧和控制帧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汇聚)。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是指可用最大传输带宽小于系统的可用传输带宽,例如,系统的传输带宽为80MHz,则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传输带宽可以为20MHz、40MHz或60MHz,当然,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启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的可用传输带宽小于系统的可用传输带宽。
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包括数据的发送与接收,相应的,接入点利用工作信道与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包括接入点利用工作信道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及接入点利用工作信道向第一站点发送下行数据两种情况,同理,接入点利用剩余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也包括接入点利用剩余信道接收第二站点发送的上行数据及接入点利用剩余信道向第二站点发送下行数据这两种情况,具体的上行或下行传输过程将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第二站点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第二站点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当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构成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一部分时,接入点在为第一站点和一个第二站点传输数据的同时,还能同时利用其它信道为其它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第二站点的个数可以根据所述系统信道的带宽所能传输数据量的大小和接入点与站点进行传输的数据量的大小共同决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站点既可以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也可以不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在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处于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即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为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之外的其它信道,所以,即使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中包括主信道,接入点也还是能通过其它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进一步地,对于接入点而言,虽然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只占用了其可用带宽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其仍然能够利用其它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使得接入点除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之外的剩余带宽资源也能同时被用于数据传输,以此提高了接入点的资源利用率。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信道传输方法,在该实施例中,重点从上行传输的角度继续说明,具体的,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301、接入点向第一站点发送第一信令,第一信令用于指示第一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以及第一站点可用的第一信道集合,第一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当站点的电池电量较低、应用层指定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上下行数据量减小或多个信道上干扰较大,仅有部分信道条件较好时,接入点可以发起控制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只在其与接入点约定的信道集合(如第一信道集合)上侦听和\或传输数据。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令可以携带第一站点的标识,第一站点的标识与第一信道集合一一对应,当第一站点接收到第一信令后,根据第一站点的标识与第一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及自身的标识,确定第一信令指示的第一信道集合。
需要指出的是,当由接入点控制第一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时,接入点无需得到第一站点的ACK确认,就可以认为第一站点已经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并通过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这是因为,即使第一站点未按照接入点的指示成功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那么接入点与第一站点之间也能正常进行数据传输。
S302、接入点控制第二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具体地,控制方式可以参见S301;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站点也为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本实施例中,接入点同时为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两个站点进行数据传输。
如上一实施例所述,当接入点通过其它信道同时与其它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时,若其它站点为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则此时第一信令可以同时携带其它站点的标识,若其它站点为多个站点且多个站点属于组站点,则此时第一信令可以同时携带组站点的组地址,当然,第一信令还可以携广播地址,该广播地址对应接入点下所有的站点。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01与步骤S302之间并不限定先后执行顺序,即步骤S301可以在步骤S302之前进行,也可以在步骤S302之后进行。
S303、接入点向第一站点发送用于指示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第一触发帧、及向第二站点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的第二触发帧;
第一触发帧用于触发第一站点以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数据,第二触发帧用于触发所述第二站点以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数据,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为第一信道集合的子集,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构成接入点可用带宽的一部分或全部。
本实施例中的触发帧用于触发站点发送上行数据,且其通过向第一站点和第二站点指示数据发送的起始时间,实现了上行数据的发送在时间上的对齐。
本实施例中,接入点为第一站点分配的第一信道集合和接入点为第二站点分配的信道集合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然而,无论两个信道集合是否相同,在使用FDMA方式(频分多址接入,例如OFDMA方式)时,为了避免两个站点发送数据时发生碰撞,基于两个信道集合的工作信道需要是无重叠的。在使用其他方式(例如MU-MIMO)时,两者的信道可以重叠。
本实施例中信道集合的子集包括信道集合或信道集合的一部分。
S304、第一站点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以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向接入点发送数据;
S305、第二站点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以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向接入点发送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04与步骤S305之间并不限定先后执行顺序,即步骤S304可以在步骤S305之前进行,也可以在步骤S305之后进行。
S306、接入点向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发送更新指令,更新指令用于指示接入点为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分配的更新后的信道集合,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的带宽小于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与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不同。
本实施例中,更新指令用于更新站点的功率节省模式。无论是第一站点还是第二站点,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与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不同,具体的,包括:
当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与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不同时,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与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完全不同;
和/或,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与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有重叠;
和/或,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与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完全相同。
当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与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相同时,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与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完全不同;
和/或,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与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有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A与B有重叠仅指A与B有交集。
对于上述更新前后信道集合的情况,举例说明:
假设接入点的可用带宽为80MHz,共可分为四个信道,分别为信道1、信道2、信道3和信道4,信道1又可分为子信道1及子信道2,每个信道占用的带宽为20MHz,每个子信道占用的带宽为10MHz;
若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为信道1,当更新前的信道集合对应的信道带宽与更新后的信道集合对应的信道带宽不同时,更新后的信道集合可以为信道3和信道4,此为信道完全不同的情况;
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也可以为信道1和信道2,此时属于信道有重叠,重叠信道为信道2;
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也可以为信道1的子信道1,此为信道完全相同(即都是信道1)的情况。
假设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为信道1和信道2;
当更新前的信道集合对应的信道带宽与更新后的信道集合对应的信道带宽相同时,更新后的信道集合可以为信道3和信道4;和/或,
更新后的信道集合可以为信道2和信道3,重叠信道为信道2。
本实施例中,第一站点和第二站点均为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接入点向第一站点和第二站点发送触发帧,触发帧用于触发第一站点和第二站点以预设时间为起始时间发送数据,以此实现了第一站点和第二站点上行发送数据在时间上的对齐,并且,由于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所以,本实施例中接入点能够同时控制两个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的上行数据的混合发送,提高了接入点的资源利用率。
在预定第一信道集合后,第一站点可与接入点间进行多次数据发送和多次数据接收。
从上述步骤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接入点在与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进行通信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剩余信道,与其它站点进行通信,因此,能够提高接入点的资源利用率。
实施例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信道传输方法,在该实施例中,重点从下行传输的角度进行说明,具体的,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401、第一站点向接入点发送请求,所述请求携带第四信道集合,第四信道集合为启用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向接入点申请的可用信道,第四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其中,可用信道可以使用信道的编号,或者相对当前接入点的主信道的位置偏移的指示来,或者信道的中心频率和带宽来表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站点向接入点请求的信道集合与接入点接收到的请求中携带的信道集合相同,关于本申请中使用的“第二信道集合”、“第三信道集合”及“第四信道集合”的表述,“第X”仅为描述清楚表示,在接入点和站点进行交互的场景下,发送方发送的信道集合即为接收方接收到的信道集合。
S402、接入点发送请求响应,请求响应中携带第五信道集合,第五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本实施例中第一站点启用功率节省模式的过程由第一站点自身发起,此时,第一站点只有接收到接入点返回对所述请求的响应后,才能按照所述响应中携带的信道集合与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中,虽然第一站点在请求中请求的是第四信道集合,基于负载均衡的考虑,接入点响应给第一站点的信道集合却不一定是第四信道集合,即此时第四信道集合与第五信道集合不同,如,当第四信道集合对应的信道上负荷太重,同时第五信道集合对应的信道上负荷较轻时,接入点响应给第一站点的信道集合为第五信道集合。
当然,第一站点请求的第四信道集合满足接入点对负载均衡的考虑时,接入点响应给第一站点的第五信道集合与第四信道集合相同。也就是说,此时接入点认可第一站点申请的第四信道集合,接入点反馈的请求响应中的第五信道集合即为第四信道集合。
S403、接入点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向第一站点发送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PPDU包括业务数据、用于指示第一站点的数据接收方式的指示信令(信令A和信令B)、用于指示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以及用于指示第一站点的数据发送资源指示的控制信令。其中,具体地,前导可以为兼容前导,在不同的20MHz信到内,可以传不同的信令B信息。
接入点向第一站点发送的、用于指示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所包含的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指示信息在第一信道集合内发送。接入点所发送的部分前导信号可以在第一信道集合外,用以服务在第一信道集合外传输的用户。
S404、接入点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向第二站点发送PPDU;
在第一站点占用主信道的情况下,为了使得第二站点能够接收到控制信息,具体地,如图6所示,发送给第二站点的PPDU包括业务数据、用于指示第二站点的数据接收方式的指示信令以及用于指示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其中,指示信息即信标帧可以携带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为第一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当第二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时,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为第二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S405、第一站点向接入点发送更新请求,更新请求携带第七信道集合,第七信道集合为更新后的所述带宽功率节省的站点向接入点申请的信道集合,第七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第七信道集合与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更新之前的信道集合不同;
当然,第二站点也可以请求更新,这里不再赘述。
S406、接入点发送响应于更新请求的指令,指令用于指示将站点的信道集合修改为第七信道集合。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03与步骤S404之间并不限定先后执行顺序,即步骤S403可以在步骤S404之前进行,也可以在步骤S404之后进行。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中,对第一站点的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更新是由第一站点发起的,但是对于更新前后信道集合之间的关系可以参照上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第一站点为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第二站点为非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接入点向第一站点和第二站点发送前导,前导用于指示第一站点及第二站点下行接收数据的工作信道,且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以此实现了接入点同时为多个站点下行发送数据,提高了节点的资源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3和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图3中,接入点控制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S301及S302),而图4中,站点主动要求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S401及S402),这两种方式可以互相参见,并不限定某种方式一定应用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上行或下行场景中;同样地,站点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更新可以由接入点发起(S306),也可以由站点主动发起(S405),这两种方式可以互相参见,并不限定某种方式一定应用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上行或下行场景中。
实施例4
与数据传输的方法实施例相对应,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点包括:
第一数据传输单元710,用于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所述第一站点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一站点的可用信道;
第二数据传输单元720,用于在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构成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全部或一部分。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接入点还可以包括:
信令发送单元730,用于在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指示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以及所述第一站点可用的第一信道集合,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接收单元740,用于在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接收所述第一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请求,所述请求携带第二信道集合,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为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接入点申请的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可用信道,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响应单元750,用于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请求响应,所述请求响应中携带第三信道集合,所述第三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其中,信令发送单元用于接入点主动控制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而接收单元和响应单元用于配合站点主动触发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接入点还可以包括:更新指令发送单元760,用于向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发送更新指令,所述更新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点为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分配的更新后的信道集合,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与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更新前的信道集合不同。
可选地,为了适用于上行数据的传输,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
触发帧发送单元770,用于在所述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第一触发帧、及在所述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向所述第二站点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的第二触发帧,所述第一触发帧用于触发所述第一站点以所述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数据,所述第二触发帧用于触发所述第二站点以所述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数据。
在上行传输过程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接收所述第一站点以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的数据,所述预设发送时刻由所述接入点规定。第二数据传输单元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利用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接收所述第二站点以所述预设发送时刻为起始时间发送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一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当所述第二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时,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二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在下行传输过程中,第一数据传输单元利用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一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向所述第一站点发送PPDU,所述PPDU包括业务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数据接收方式的指示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以及用于指示第一站点的数据发送资源指示的控制信令;第二数据传输单元利用剩余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利用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向所述第二站点发送PPDU,所述PPDU包括业务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站点的数据接收方式的指示信令以及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
其中,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一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当所述第二站点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时,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为所述第二站点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信道集合的子集,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可选地,本实施例中,与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的第二站点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入点,在与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其仍然能够利用剩余信道与其它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使得接入点除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的工作信道之外的剩余带宽资源也能同时被用于数据传输,以此提高了接入点的资源利用率。
实施例5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站点,包括:
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启用单元,用于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
其中,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所述站点利用工作信道,与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工作信道为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所述站点的可用信道,所述接入点用于在与所述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利用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所述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构成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全部或一部分。
如图8所示,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启用单元可以具体包括:
请求发送子单元810,用于向所述接入点发送请求,所述请求携带第四信道集合,所述第四信道集合为启用功率节省模式的所述站点向所述接入点申请的可用信道,所述第四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接收子单元820,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请求响应,所述请求响应携带第五信道集合,所述第五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或者,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启用单元启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以及指示所述站点可用的第六信道集合,所述第六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可选地,本实施例所述的站点还可以包括:
更新请求发送单元830,用于所述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后,向所述接入点发送更新请求,所述更新请求携带第七信道集合,所述第七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第七信道集合与在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所述站点更新之前的信道集合不同;
更新指令接收单元840,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点对所述更新请求的响应,所述响应用于指示将所述站点的信道集合修改为第七信道集合。
进一步地,更新指令接收单元还可以用于:在所述站点启用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后,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更新指令,所述更新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点为所述站点分配的更新后的信道集合,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更新后的信道集合与更新前所述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的信道集合不同。
本实施例中,接入点利用站点的工作信道在与处于带宽功率节省模式的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利用其它信道与其它站点进行数据传输,即本申请的方案中,接入点能同时为其它站点及带宽功率节省模式下的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对于接入点而言,虽然站点的工作信道只占用了其可用带宽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其仍然能够利用剩余信道与其它站点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使得接入点除站点的工作信道之外的剩余带宽资源也能同时被用于数据传输,以此提高了接入点侧的资源利用率。另外,由于接入点与其它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信道,为接入点与站点进行数据传输的工作信道之外的剩余信道,所以,即使站点的工作信道中包括主信道,接入点也还是能通过剩余信道与其它站点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方法所述的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设备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计算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站点接收接入点的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可用的第一信道集合,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所述第一站点利用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的工作信道与所述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接入点发送请求,所述请求携带第四信道集合,所述第四信道集合为所述第一站点向所述接入点申请的可用信道,所述第四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站点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点为所述第一站点分配的第八信道集合,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第八信道集合与所述第一站点的第一信道集合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站点在其工作信道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点发送的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括业务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数据接收方式的指示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以及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数据发送资源指示的控制信令。
6.一种第一站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接入点的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可用的第一信道集合,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一工作信道集合中的工作信道与所述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一站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与第二站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一站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请求发送子单元,向所述接入点发送请求,所述请求携带第四信道集合,所述第四信道集合为所述站点向所述接入点申请的可用信道,所述第四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请求响应,所述请求响应携带第五信道集合,所述第五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一站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接收单元还用于:
接收所述接入点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点为所述第一站点分配的第八信道集合,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的总带宽小于所述接入点的可用信道的带宽,所述第八信道集合与所述第一站点的第一信道集合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站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传输单元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接收所述接入点向其发送的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PPDU包括业务数据、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数据接收方式的指示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工作信道的前导以及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站点的数据发送资源指示的控制信令。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当所述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2.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
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981614.8A 2015-07-16 2015-07-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Active CN1123337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1614.8A CN112333775B (zh) 2015-07-16 2015-07-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1614.8A CN112333775B (zh) 2015-07-16 2015-07-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CN201580078245.9A CN107432005B (zh) 2015-07-16 2015-07-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PCT/CN2015/084232 WO2017008303A1 (zh) 2015-07-16 2015-07-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8245.9A Division CN107432005B (zh) 2015-07-16 2015-07-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3775A true CN112333775A (zh) 2021-02-05
CN112333775B CN112333775B (zh) 2024-04-09

Family

ID=577566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8245.9A Active CN107432005B (zh) 2015-07-16 2015-07-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CN202010981614.8A Active CN112333775B (zh) 2015-07-16 2015-07-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8245.9A Active CN107432005B (zh) 2015-07-16 2015-07-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3) US20180139696A1 (zh)
EP (2) EP3310106B1 (zh)
JP (1) JP6534488B2 (zh)
KR (1) KR102053068B1 (zh)
CN (2) CN107432005B (zh)
AU (1) AU2015401995C1 (zh)
BR (1) BR112018000842B1 (zh)
CA (1) CA2992630A1 (zh)
MX (1) MX2018000631A (zh)
RU (1) RU2687162C1 (zh)
WO (1) WO2017008303A1 (zh)
ZA (1) ZA20180086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0160A1 (zh) * 2021-09-29 2023-04-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道接入参数的更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5401995C1 (en) 2015-07-16 2019-05-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US10623133B2 (en) * 2016-06-21 2020-04-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ging operating mod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CN109076620B (zh) * 2018-08-03 2021-12-2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控制方法和随机接入控制装置
CN112398601B (zh) * 2019-08-12 2023-05-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通信传输中感知信息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0467A1 (en) * 2003-03-25 2004-09-30 Yonghe Liu Power saving mechanism for wireless LANs via schedule information vector
CN104081858A (zh) * 2012-01-31 2014-10-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窄带信道选择的系统和方法
CN104168662A (zh) * 2013-05-16 2014-11-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
CN104584649A (zh) * 2012-08-17 2015-04-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低功率唤醒信号及wlan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01115B (fi) * 1995-08-14 1998-04-15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Tietoliikenneyhteyden tahdistaminen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US7453844B1 (en) * 2002-10-22 2008-11-18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Dynamic allocation of channels in a wireless network
WO2008087465A1 (en) * 2007-01-15 2008-07-24 Nokia Corporation A method of transmitting between two nodes
US8072912B2 (en) * 2008-06-25 2011-12-06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management of shared resources in wireless multi-communication devices
KR101276848B1 (ko) 2008-07-17 2013-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 캐리어를 이용하는 통신시스템에서 전력절감을 위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1662401B (zh) * 2008-08-27 2012-06-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链式无线网络的组建方法及网络节点
US20100177756A1 (en) * 2009-01-14 2010-07-1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ssoci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lan system using multiple channels
US8144657B2 (en) * 2009-02-26 2012-03-27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Clustering 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multi-cell OFDMA networks
US8830847B1 (en) * 2009-05-19 2014-09-09 Dust Networks, Inc. Determining path stability using source routed packets in wireless networks
EP3512266A1 (en) * 2009-10-28 2019-07-1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Power saving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99798A2 (ko) * 2010-02-12 2011-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의 네트워크 개시 방법 및 그를 이용한 무선랜 통신 장치
EP2365711B1 (de) * 2010-03-12 2016-02-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rahtlosnetzwerk, insbesondere für Automatisierungs-, Echtzeit- und/oder Industrie-Anwendungen
US8526346B1 (en) 2010-04-28 2013-09-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sav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2073027B1 (ko) * 2011-04-05 2020-02-0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적 기술을 사용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복수 개의 타임 정렬 타이머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US8811426B1 (en) * 2011-05-06 2014-08-19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switching an operating bandwidth of a wireless transceiver
US9210731B2 (en) * 2011-07-25 2015-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rect link setup through an extended service set
US9014190B2 (en) * 2011-11-11 2015-04-21 Itron, Inc. Routing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node availability
EP2595425A1 (en) 2011-11-18 2013-05-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Active bandwidth indicator for power-saving UEs
EP3273743A1 (en) * 2012-03-01 2018-01-2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ulti-user parallel channel access in wlan systems
CN109889459B (zh) * 2012-05-28 2022-04-26 索尼公司 认知无线电系统及其资源分配设备和方法
KR20130142932A (ko) * 2012-06-19 2013-12-3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랜 시스템의 오에프디엠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9179455B2 (en) * 2012-10-05 2015-11-03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transmission
US9402240B2 (en) * 2013-01-28 2016-07-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operat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and apparatus supporting the same
US9516634B2 (en) 2013-05-03 2016-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ownlink frequency domain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s
CN103476037B (zh) * 2013-09-03 2016-05-25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面向蜂窝通信网络的低功耗多信道频谱感知方法及其系统
KR101701556B1 (ko) * 2013-10-14 2017-02-0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채널 저전력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4661224B (zh) * 2013-11-19 2018-05-1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分配方法和装置
WO2015163336A1 (ja) * 2014-04-21 2015-10-29 株式会社 東芝 無線通信用集積回路
US9681335B2 (en) * 2014-06-19 2017-06-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for bandwidth efficient operation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KR20160008971A (ko) * 2014-07-15 2016-01-25 뉴라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하향링크 다중 사용자 전송에 응답하는 상향링크 확인응답
US10667292B2 (en) * 2014-10-31 2020-05-26 Wilus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saving power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ing same
US9699807B2 (en) * 2014-11-19 2017-07-04 Intel IP Corporation High-efficiency Wi-Fi (HEW) station and access point (AP) and method for random access contention
EP3228041B8 (en) * 2014-12-05 2020-03-11 NXP USA, Inc. Trigger frame format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communication
US9883490B1 (en) * 2015-01-26 2018-01-30 Newracom, Inc. Implicit sounding for OFDMA operation
US10153857B1 (en) * 2015-04-10 2018-12-1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protection
EP3286940A4 (en) * 2015-04-24 2018-12-26 Newracom, Inc.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6341898B (zh) * 2015-07-09 2020-07-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站点的传输指示、触发、执行方法及装置
AU2015401995C1 (en) * 2015-07-16 2019-05-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0467A1 (en) * 2003-03-25 2004-09-30 Yonghe Liu Power saving mechanism for wireless LANs via schedule information vector
CN104081858A (zh) * 2012-01-31 2014-10-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窄带信道选择的系统和方法
CN104584649A (zh) * 2012-08-17 2015-04-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低功率唤醒信号及wlan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CN104168662A (zh) * 2013-05-16 2014-11-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0160A1 (zh) * 2021-09-29 2023-04-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道接入参数的更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8000842B1 (pt) 2021-09-08
RU2687162C1 (ru) 2019-05-07
US20200260375A1 (en) 2020-08-13
JP6534488B2 (ja) 2019-06-26
AU2015401995A1 (en) 2018-02-15
EP3310106A1 (en) 2018-04-18
AU2015401995C1 (en) 2019-05-02
JP2018527791A (ja) 2018-09-20
EP4096310A1 (en) 2022-11-30
US11350359B2 (en) 2022-05-31
ZA201800862B (en) 2019-07-31
CN107432005A (zh) 2017-12-01
CA2992630A1 (en) 2017-01-19
CN112333775B (zh) 2024-04-09
KR20180030647A (ko) 2018-03-23
KR102053068B1 (ko) 2019-12-06
US20180139696A1 (en) 2018-05-17
EP3310106B1 (en) 2023-10-04
EP3310106C0 (en) 2023-10-04
AU2015401995B2 (en) 2019-01-03
WO2017008303A1 (zh) 2017-01-19
BR112018000842A2 (zh) 2018-09-11
CN107432005B (zh) 2020-10-09
EP3310106A4 (en) 2018-06-13
MX2018000631A (es) 2018-05-11
US20220256455A1 (en) 2022-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15825B1 (ko) 2차 채널 상의 기본 대역폭 디바이스
US9432818B2 (en)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11350359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CN110312309B (zh)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及装置
EP3499940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evant device
EP3397016B1 (en) Channel conten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714017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接入点以及站点
KR102054052B1 (ko)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단말
US20210400581A1 (en) Terminal wake-up control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105075B (zh) 唤醒帧发送方法、节点醒来后发送第一帧的方法及设备
EP382338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6188245A1 (zh) 信道协商方法、站点及系统
CN114449675B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120306B (zh) Wup发送方法、wup接收方法、装置、ap、wur sta及存储介质
US20230116493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4223164B (zh) 预配置授权cg状态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1017016A1 (zh) 随机接入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6488580B (zh) 竞争接入方法、竞争接入装置、站点及竞争接入系统
EP4351247A1 (en) Resource sel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4032419A1 (zh) 基于被触发的传输机会共享机制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KR102566554B1 (ko)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단말
WO2017097067A1 (zh) 一种数据传输保护方法及其装置
CN116801385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