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8662A - 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68662A CN104168662A CN201310181861.XA CN201310181861A CN104168662A CN 104168662 A CN104168662 A CN 104168662A CN 201310181861 A CN201310181861 A CN 201310181861A CN 104168662 A CN104168662 A CN 1041686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access device
- cooperation
- access
-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860 com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100161473 Arabidopsis thaliana ABCB2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096893 Mus musculus Sult2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50081243 ST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60 site-specific infrared dichroism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OVGWMUWIRHGGJP-WVDJAODQSA-N (z)-7-[(1s,3r,4r,5s)-3-[(e,3r)-3-hydroxyoct-1-enyl]-6-thiabicyclo[3.1.1]heptan-4-yl]hept-5-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C/C[C@@H]1[C@@H](/C=C/[C@H](O)CCCCC)C[C@@H]2S[C@H]1C2 OVGWMUWIRHGGJP-WVDJAODQSA-N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988961 Escherichia coli Heat-stable enterotoxin A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752249 Homo sapiens Rho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3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21689 Rho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3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395869 Escherichia coli sta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172132 Mus musculus Eif3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365 direct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OVGWMUWIRHGGJP-WTODYLRWSA-N (z)-7-[(1r,3s,4s,5r)-3-[(e,3r)-3-hydroxyoct-1-enyl]-6-thiabicyclo[3.1.1]heptan-4-yl]hept-5-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C/C[C@H]1[C@H](/C=C/[C@H](O)CCCCC)C[C@H]2S[C@@H]1C2 OVGWMUWIRHGGJP-WTODYLRW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366889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ta-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700026140 MAC combinatio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489867 Mus musculus Got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79 polyme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接入设备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监听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接入的信道的使用状态,并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所述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以及所述接入设备在包括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本发明实施例接入设备可以将协作接入设备的协作可用信道作为自己的传输信道,用以传输数据,一个信道可能同时接入多个接入设备,提高了频谱利用率,降低了网络拥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无线局域网场景中的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相关技术的发展,基于IEEE802.11标准的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移动运营商现有的网络难以承载巨大的数据业务流量,需要WLAN网络进行有效分载(offload);另一方面,WLAN网络低廉的费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WLAN网络进行数据业务交互。
WLAN网络使用的是免授权(unlicensed)频段。这种开放的频段在频谱使用方面难以得到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保障,而且频谱资源有限。并且,随着支持WLAN技术的便携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WLAN频段日益拥塞。因此,当前,WLAN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演进主要以提升频谱使用效率和干扰管理能力为主要目标。
IEEE802.11中采用基于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带碰撞避免的载波侦听多址接入)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多址接入信道,避免冲突。随机退避机制可有效避免碰撞情况的出现。具体而言,当网络负载较大时,多个AP或STA需要同时在某一信道上发送数据时,由于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AP或STA接入该信道,而其他AP或STA则需要等待该信道变成空闲状态。这时可能出现多个AP或STA同时准备接入该信道的状态。
上述带碰撞避免的载波侦听机制通过使得需要传输数据的AP或STA依次接入信道,并尽量减少同时接入信道的碰撞冲突,在AP或STA数目较少时,可以有效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然而,在AP或STA数目较多时,由于信道接入的排他性,每一时刻只能有一个AP或STA接入信道,导致频谱利用率不高,容易出现网络拥塞。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是在WLAN中设备接入和使用信道时没有充分利用信道资源的问题。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接入方法,包括:
接入设备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
所述接入设备监听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接入的信道的使用状态,并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所述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以及
所述接入设备在包括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入设备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包括:
所述接入设备解析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物理层会聚过程协议数据单元PPDU和/或媒体接入控制MAC帧头,获得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地址信息包括基本服务集标识符;
若所述地址信息包含在所述接入设备的协作接入集合中,则所述接入设备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所述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包括:
所述接入设备监听获得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
若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与所述接入设备相同且该服务集标识符所归属的扩展服务集支持协作传输,则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所述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包括:
若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的网络分配矢量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则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确定为所述协作可用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自身接入的信道的使用权,则将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自身可用信道和所述协作可用信道共同确定为所述传输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自身可用信道和所述协作可用信道共同确定为所述传输信道,包括:
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以及二者之间的保护间隔共同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不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采用载波聚合的方式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入设备在包括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接入设备采用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协商确定的协作传输方式,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入设备采用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协商确定的协作传输方式,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相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联合发送、CS/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或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不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CS/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入设备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之前,包括:
根据监听到的信道质量和/或邻近的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使用情况,确定所述接入设备接入的信道。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接入设备,包括:
协作设备确定模块,用于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
协作信道确定模块,用于监听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接入的信道的使用状态,并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所述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以及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在包括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作设备确定模块包括:
解析子模块,用于解析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物理层会聚过程协议数据单元PPDU和/或媒体接入控制MAC帧头,获得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地址信息包括基本服务集标识符;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地址信息包含在所述接入设备的协作接入集合中,则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作设备确定模块包括:
监听子模块,用于监听获得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与所述接入设备相同且该服务集标识符所归属的扩展服务集支持协作传输,则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作信道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的网络分配矢量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则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确定为所述协作可用信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作信道确定模块还用于:
若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自身接入的信道的使用权,则将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自身可用信道和所述协作可用信道共同确定为所述传输信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作信道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传输信道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以及二者之间的保护间隔共同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第二传输信道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不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采用载波聚合的方式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包括:
协作传输方式确定子模块,用于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协商确定协作传输方式;
数据传输子模块,用于采用所述协作传输方式,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作传输方式确定子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相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联合发送、CS/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
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不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CS/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接入设备还包括:
接入模块,用于根据监听到的信道质量和/或邻近的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使用情况,确定所述接入设备接入的信道。
发明的效果
通过接入设备可以将协作接入设备的协作可用信道作为自己的传输信道,用以传输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一个信道可能同时接入多个接入设备,提高了频谱利用率,降低了网络拥塞。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接入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基本信道接入规则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SIFS延迟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随机退避机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NAV原理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partial BSSID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AP与STA的分布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不同带宽组合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信道使用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使用保护间隔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NAV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接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接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这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在另外一些实例中,对于大家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发明的主旨。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接入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信道接入方法包括:
步骤101、接入设备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
具体地,确定协作接入设备具体可以包括采用以下方式:
方式一、根据地址信息确定;
具体地,所述接入设备可以解析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PPDU(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 Procedure Protocol Data Unit,物理层汇聚过程协议数据单元)和/或MAC(Medium Access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帧头,获得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地址信息;
若所述地址信息包含在所述接入设备的协作接入集合中,则所述接入设备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其中,所述地址信息可以包括BSSID(Basic Service SetIdentifier,基本服务集标识符);具体地,接入设备可以在物理层的PPDU中通过基本服务集标识符设置地址信息,这样解析物理层的PPDU就可以获得地址信息,不需要解析MAC,实现速度快。当然也可以不在物理层增加地址信息,而解析MAC帧头中的基本服务集标识符也可以实现。
其中,所述接入设备的协作接入集合可以为预先设置的集合,也可以是接入设备根据自己收集的邻近的接入设备的信息生成的。
方式二、根据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符)确定;
具体地,所述接入设备监听到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后,若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与所述接入设备相同且该服务集标识符所归属的ESS(Extended Service Set,扩展服务集)支持协作传输,则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接入设备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后,可以通过交互与该协作接入设备建立共享信道的协作关系。
步骤102、接入设备监听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接入的信道的使用状态,并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所述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
其中,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网络分配矢量)可以表示设备能够占用其竞争获得使用权的信道的时间,如果某设备占用某个信道NAV的值较大,表示该设备能占用该信道的时间较长,该信道作为传输信道的利用率也较高。接入设备监听到其它接入设备的情况后,如果其它接入设备接入一个信道,并竞争获得了该信道的使用权,可以根据其它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的NAV判断是否能够利用该信道,具体地,可以预先一个阈值,若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的NAV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则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其中,该设定阈值可以为预先设定,例如:根据具体的组网和实现设定一个固定值,该设定阈值也可以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改变的,例如:接入设备每次将自身的NAV值确定为该设定阈值,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如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自身接入的信道的使用权,则将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自身可用信道和所述协作可用信道共同确定为所述传输信道,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情况:
情况一、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以及二者之间的保护间隔共同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情况二、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不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采用载波聚合的方式作为所述传输信道。其中,载波聚合是指聚合两个或者以上基本载波,以满足宽带需求。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载波聚合可以将多个不连续的信道共同作为传输信道,具体的载波聚合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实现方式,在此不进行限定。
步骤103、接入设备在包括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地,接入设备与其协作接入设备所采用的带宽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接入设备在确定某一接入设备为协作接入设备后,可以先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协商确定协作传输方式,然后在确定传输信道之后,采用所述协作传输方式,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接入设备采用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协商确定的协作传输方式,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情况:
情况一、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相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JT(Joint Transmission,联合发送)、CS/CB(Coordinatedscheduling/beamforming,协同调度/协同波束赋形)或IA(Interference Alignment,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情况二、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不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CS/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此外,在步骤101之前,还可以包括:步骤100、接入设备根据监听到的信道质量和/或邻近的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使用情况,确定所述接入设备接入的信道。
其中,信道质量可以为信道是否繁忙、占空比等,邻近的其它接入设备的使用情况可以包括:邻近的其它接入设备是否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等。
本发明实施例信道接入方法,接入设备可以将协作接入设备的协作可用信道作为自己的传输信道,用以传输数据,一个信道可能同时接入多个接入设备,提高了频谱利用率,降低了网络拥塞。进一步地,接入设备还可以将自身可用信道、协作可用信道以及二者之间的保护间隔共同作为传输信道,可以形成连续干净的频谱,实现大带宽传输,进一步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并减轻了网络拥塞。此外,采用不同的协作传输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还可以支持采用不同带宽的接入设备之间的协作,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并且能有效抑制干扰,增大网络吞吐量。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入设备竞争获得自身接入的信道的使用权和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信道的使用权的机制可以参照IEEE相关协议的规定,具体说明如下。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基本信道接入规则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IEEE802.11中不同的帧间距SIFS(Short Inter-Frame Space,短帧间距)、PIFS(Point CoordinationFunction Inter-Frame Space,点协调功能帧间距)和DIFS具有不同的信道优先接入等级。其中,SIFS用于隔开需要响应的帧及其对应的响应帧,例如:数据帧和ACK(正确)响应,RTS(Request to Send,请求发送)/CTS(Clear to Send,允许发送)响应。SIFS需要在满足合理实现的各种延迟时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得短,以减少多余的系统开销,造成浪费。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SIFS延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延迟时间包括PHY(Physical Layer,物理层)中解调所接收到的帧(Rx)的解码延迟、MAC中对所接收到的帧的处理延迟、建立响应帧的时间以及发射机发送响应(Tx)的启动时间。如图2和图3所示,一个特定PHY的SIFS时长可以由aSIFSTime参数定义。其中,IEEE802.11a、802.11g以及802.11n的PHY中,aSIFSTime参数定义的SIFS时长是16微秒(μs)。其它IFS(Inter-Frame Space,帧间距)的时长为SIFS加上整数倍的时隙长度(Slot time),传输时刻在时隙边缘开始。一个特定PHY的时长可以由aSlotTime参数定义。其中,在IEEE802.11a、802.11g以及802.11n的PHY中,aSlotTime参数定义的时长是9微秒。其中,PIFS的接入优先级仅次于SIFS,并被用以取得对信道的优先接入,例如:信标(Beacon)。PIFS时长的定义为“PIFS=aSIFSTime+aSlotTime”。接入设备例如:AP或STA利用PIFS后延以获得对信道的接入以发送信标,开始一个无竞争周期;或者如果在一个无竞争周期内没有收到期望的响应帧,则重新获得信道的接入。DIFS由在DCF下运行的STA用来传输数据帧与管理帧,DIFS时长的定义为“DIFS=aSIFSTime+2×aSlotTime”。使用DCF的AP或STA如果判断在DIFS时长内信道为空闲,或者使用DCF的AP或STA正确接收一个帧后,则继续判断在DIFS之后的剩余的退避时长内信道是否空闲。如果空闲,则使用DCF的AP或STA接入信道进行传输。
当信道从繁忙转为空闲时,可能会同时有多个AP或STA准备发送数据。为了减小碰撞冲突,准备发送数据传输的AP或STA选择一个随机退避计数作为退避时长,按照该退避计数进行后延。该随机退避计数是从区间[0,CW]的均匀分布中选取的一个伪随机整数。其中,CW(Contention Window,竞争窗口)参数的初始值为CWmin,在每次出现不成功的MPDU(MACprotocol data unit,MAC协议数据单元)传输之后翻一倍。例如:每次没有收到对应于一个数据帧的ACK响应帧时,CW变成原来的两倍。如果CW达到系统设定的最大值CWmax,则一直保持CWmax,直到被重置为止。CW可以在每次成功发送MPDU之后被重新置为CWmin。其中,CW、CWmin以及CWmax的值可以取2的次幂减1(2n-1)。在DCF中,CWmin与CWmax的值根据所使用的PHY指定。例如:在IEEE802.11a、802.11g以及802.11n的PHY中,CWmin的值为15,CWmax的值为1023。这样CW的值从15开始,在每次MPDU传输不成功后取下一个2的更高的次幂减1(即CW的值乘以2),直到1023或每次MPDU传输成功后重置为15。
在一个随机退避过程开始时,AP或STA首先在[0,CW]范围内选取一个随机退避计数。在DIFS时长之后,如果DIFS时长内某一信道被判断为空闲,则所有的AP或STA都开始进行随机退避计数。如果该信道在一个退避时长内变成繁忙,则退避过程被挂起。如果该信道在一个DIFS时长内重新变为空闲,则继续开始随机退避计数。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随机退避机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竞争接入信道的方式下,当一个STA(Station,站点)或AP(Access Point,接入点)需要发送数据时,首先通过对信道进行一定时长例如:“DIFS+退避时长”的侦听,以对信道做出一个CCA(Clear ChannelAssessment,信道可用评估),该时长称为DCF(DistributedCoordination Function,分布协调功能)帧间距,即DIFS(DCFInter-Frame Space,DCF帧间距)。如果经由CCA确认该信道空闲,则AP或STA认为其可以使用该信道发送数据。如果经由CCA确认该信道繁忙,则AP或STA等待该信道变成空闲状态后,后延DIFS时长,并且继续等待随机退避时长。如果该信道在退避时长结束后保持空闲,则AP或STA认为其可以在该信道上进行传输。当多个STA在进行后延并进入随机退避计数时,选择随机退避计数值最小的站点即STA3,赢得竞争并且首先开始传输。其余站点将自身的随机退避计数挂起,等待该信道重新变为空闲。在该信道重新变为空闲且等待DIFS之后,选择随机退避计数值次小的站点STA4接入信道进行传输。以此类推,随机退避计数值最大的站点STA2最后接入信道进行传输。另外,如果STA1是新接入的站点,它从整个CW中选择的随机退避计数,可能比已经在之前的接入竞争中将退避计数挂起的站点如STA2所剩余的随机退避计数值都大。
为了降低冲突几率,发起通信的站点可以使用可调制的RTS(Request to Send,请求发送)/CTS(Clear to Send,允许发送)帧开始一个短控制帧交换序列,以增强碰撞检测机制的强健性。该操作通过设置发送端与接收端周边站点的NAV,可以降低碰撞概率,节省功率开销。RTS/CTS机制可以有效解决隐藏节点问题。在IEEE802.11中,通过载波监听可以判断信道是否可用。802.11具备两种载波监听功能:物理载波监听和虚拟载波监听。只要其中一个监听功能认为媒介处于繁忙状态,MAC就会将此结果汇报给较高层的协议。其中,物理载波监听功能由物理层提供,取决于所采用的媒介和调制方式。虚拟载波监听可以通过网络分配矢量(NAV)实现,802.11的帧中可以包含一个Duration字段,表示持续时间,用来预订一段媒介使用时间。此外,NAV本身是一个定时器,可以用来指定预计要占用媒介或信道多少时间,以微秒计。AP或STA可以将NAV设定为预计使用的时间,包括完成整个操作必须用到的所有帧。其它AP或STA则倒数NAV的值至零。
当NAV的值不为零时,虚拟载波监听功能显示媒介处于繁忙状态;当NAV的值为零时,虚拟载波监听功能显示媒介处于闲置状态。利用NAV可以保证STA的基本操作不被中断。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NAV原理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NAV线上的条状图为NAV定时器。NAV可以由RTS帧和CTS帧的帧头承载,如果在NAV线上出现NAV条状图,AP或STA就延迟访问媒介,因为虚拟载波监听机制将会指示媒介处于繁忙状态。为了确保整个过程不被中断,发送端的AP或STA在其RTS帧中包含NAV,以防止发送RTS帧时其它STA对信道进行访问。所有收到包括NAV的RTS帧的AP或STA均延迟访问信道,直到NAV为零。然而,由于不是网络上的每一个AP或STA都会收到这些RTS帧,因此接收端的AP或STA会对RTS帧返回CTS帧响应。CTS帧中也包含NAV,不过CTS帧中的NAV比RTS帧中的时间短。利用NAV可以防止其它AP或STA在传输过程中访问信道,直到在NAV时段的传输过程结束为止。一旦完成整个过程,经过DIFS之后,任何AP或STA均可对媒介以CSMA/CA的方式进行访问,即进入图5所示的竞争窗口。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实施例二中以接入设备和其它接入设备为接入设备为例进行说明,假设接入设备为AP1,协作接入设备为AP2,其中AP2的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本发明不做限制。AP1通过监听自己接入的信道和邻近且能够协作的AP2的信道,确定最终可用的信道带宽。AP1发现可接入的信道时,可以首先接入该信道。接入信道后,AP1监听各个邻近的AP,确认邻近的AP是否可以协作的AP。假设邻近的AP2是可以协作的AP,则AP1通过进一步与AP2的信息交互,确认AP2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是否可以被自己使用。如果可以,则AP2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就是AP1的协作可用信道。然后,AP1还可以判断AP2的协作可用信道与自己的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即自身可用信道是否相邻,如果相邻,则AP1还可以将自身可用信道、保护间隔和AP2的协作可用信道共同作为自己的传输信道;如果不相邻,则AP1可以通过载波聚合的方式使用自身可用信道和协作可用信道。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信道接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AP1监听信道,发现并接入可接入的信道。
具体地,AP1在监听并选择可接入的信道时,可以根据信道质量和/或其邻近AP使用信道的情况,来确定接入哪个(些)信道。其中,AP1的邻近AP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AP1可接入的信道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其中,信道质量可以为信道是否繁忙、占空比等参数。邻近AP使用信道的情况包括:邻近AP是否是协作AP等。
例如:AP1在接入信道前,先对监听到的信道进行扫描,寻找最不繁忙的n个信道,如占空比最低的前n个信道。然后,AP1对其邻近AP进行监听,判断邻近AP是否是潜在的协作AP,如果是,则可以获取各个邻近AP当前接入的信道如:信道a、信道b、信道i等。然后,如果判断得出:某一邻近AP接入的信道i是占空比最低的前n个信道中的信道j(0<j≤n)的相邻信道,则AP1可以优先接入信道j,建立BSS(Basic Service Set,基本服务集)。
步骤302、AP1监听各个邻近的AP,确定邻近的AP是否是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协作AP,本实施例中以AP2作为协作AP进行示例说明。
例如:AP1监听邻近AP发送的PPDU,判断使用该AP2是否是协作AP。其中,判断AP2是否是协作AP的方式如下:
方式一、根据地址信息判断,其中地址信息可以为BSSID;
AP1可以通过解MAC帧头获取邻近的AP2的BSSID,并根据BSSID判断AP2是否是协作的AP。
也可以在物理层的PPDU中增加partial BSSID来标识AP2的BSSID,AP1可以通过解物理层的PPDU获取邻近的AP2的partialBSSID,并根据partial BSSID判断AP2是否是协作的AP。
该partial BSSID是BSSID的函数,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partial BSSID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例如:可以采用BSSID中的39-47比特作为partial BSSID,通过解物理层的PPDU可以得到该AP2的BSSID信息;AP1可以通过解析物理层的PPDU获取BSSID信息,不需要解析MAC,可以更加快速的发现邻近的AP2是否是协作AP。
例如:如果AP2的BSSID在AP1预先设定的协作集合内,AP2都是可以与AP1协作的AP。
方式二、根据SSID判断;
例如:如果邻近AP的SSID与AP1的SSID相同,且该SSID所归属的ESS支持协作传输。
步骤303、AP1通过DS(Distribution System,分布式系统)与可以协作的AP2进行是否建立协作关系的信息交互,建立共享信道的协作关系,并协商确定所采用的协作传输方式,如确定采用JT、CS/CB、IA、直接发送等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AP1和AP2所使用的带宽不同而有所不同。
其中,AP1和AP2所采用的带宽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AP1在接入信道且和邻近的AP2建立协作关系后,AP1与AP2协商协作传输方式时,可以先确定带宽相同和不同时所采用的具体的协作传输方式,在后续执行协作传输时,根据确定的协作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例如: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AP与STA的分布示意图,如图8所示。STA3、STA4、STA5和STA6处于AP1与AP2的OBSS(Overlapping Basic Service Set,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STA1和STA2分别处于AP1和AP2的独属区域。
在AP1接入信道后,通过协作关系的建立,AP1可以利用AP2当前接入的信道。在AP2利用AP1当前接入信道时,可能存在其他AP也利用AP1当前接入的信道的情况,而使得AP2不能利用AP1当前接入的信道,或者AP2为legacy站点只能接入20MHz带宽的情况。这会导致AP1和AP2的可用带宽可能会不一致。根据AP1与AP2各自可用带宽的情况,AP1和AP2可以采用如下的协作传输方式:
情况一、AP1与AP2使用相同的信道。
这种情况下,AP1当前接入的自身可用信道对于AP2可用,AP2当前接入的协作可用信道对于AP1也可用。如果两个AP的信道相邻,信道间还包括保护间隔,保护间隔也可以一起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二者OBSS区域内的STA3、STA4、STA5和STA6,AP1与AP2可以采用JT、CS/CB和IA等协作传输方式。对于非OBSS区域的STA1和STA2,AP1与AP2可以采用CS/CB、IA和传统的非预编码方式的直接发送(不会产生相互干扰)等协作传输方式。
情况二、AP1与AP2使用不同的信道。
这种情况下,AP1的当前接入的自身可用信道对于AP2不可用,两个AP所采用的带宽不相同。如果两个AP的信道相邻,AP1可以使用信道间保护间隔和AP2的当前接入的协作可用信道,而AP2只能保持使用AP2原来接入的协作可用信道。对于二者OBSS区域内的STA3、STA4、STA5和STA6,AP1与AP2可以采用CS/CB和IA等协作传输方式。对于二者非OBSS区域的STA1和STA2,AP1与AP2可以采用CS/CB、IA和传统的非预编码方式的直接发送(不会产生相互干扰)等协作传输方式。
然后,AP1可以根据监听到的对方竞争到使用权的信道的NAV信息以及自己竞争信道的信息,确定是否共享信道资源以及如何共享信道资源。具体地,如果可以协作的AP竞争到使用权的信道的NAV大于某个设定阈值,AP1可以将协作AP竞争到使用权的信道标记为传输信道。此时,如果AP1也竞争获得了自身接入的信道的使用权,则AP1在自己竞争获得使用权的信道和协作AP的信道上发送信息;如果AP1没有竞争获得自身接入的信道的使用权,则AP1与协作AP协作使用协作AP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如果协作AP的NAV小于一定的阈值,则AP1此次传输过程中放弃使用协作AP当前接入的信道,只根据自己竞争的情况来使用自己当前接入的信道。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4、AP1在其接入的信道中竞争信道,并同时监听AP2竞争信道的情况。AP1可以根据上述PPDU中的partial BSSID信息或者MAC帧头的BSSID信息,确定该PPDU是否由AP2发送,如果是,则从AP2发送的PPDU中确定AP2的NAV信息。
步骤305、当AP1监听到AP2竞争获得了信道使用权后,判断AP2当前使用的信道的情况,如果AP2的NAV小于某一设定阈值,则执行步骤306;如果AP2的NAV大于或等于或者等于某一阈值,则执行步骤307。
步骤306、AP1当前放弃使用AP2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执行步骤308。
步骤307、AP1可以将AP2已经获得使用权的NAV大于阈值的信道作为协作可用信道,并标记为AP1的传输信道。然后可以直接执行步骤311进行数据传输,也可以执行步骤309。
步骤308、AP1根据自己竞争信道的信息,判断AP1是否竞争获得了当前接入信道的使用权,如果AP1竞争获得了当前接入信道的使用权,则当前的接入信道为自身可用信道,AP1将自身可用信道和AP2已经获得使用权的NAV大于阈值的协作可用信道同时标记为AP1发送传输的传输信道。然后可以执行步骤311进行数据传输,或者执行步骤309。否则结束流程或者继续竞争信道后重复执行步骤308。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AP1竞争信道和AP2竞争信道的时序没有限制,可以同时,也可以分先后执行。
步骤309、AP1判断自身可用信道和AP2的协作可用信道是否是相邻的信道。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10,否则执行步骤311。
步骤310、AP1将自身可用信道和AP2的协作可用信道之间的保护间隔标记为传输信道。
本发明实施例信道之间的保护间隔的带宽大小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20MHz或者20MHz的整数倍,也可以是其他数值,对于不同的应用,保护间隔可能有不同的带宽。例如:IEEE802.11工作在20Mhz的带宽上,802.11n中引入了40MHz带宽的信道。802.11ac中引入了连续80MHz带宽和两个非连续80MHz带宽组成的160MHz的带宽,其组合形式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不同带宽组合的示意图。不论是连续的20MHz、40MHz还是80MHz,标准中都制定了频谱模板。保护间隔的带宽需要满足频谱模板的要求。实际的传输过程中,除了需要满足标准中的频谱模板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射功率限制,以减小对其它信道和通信系统的干扰。
在802.11n和802.11ac中的大带宽的传输模式,可以提高吞吐量,也对频谱机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AP或STA较少或者通信环境较为理想的情况下,基于新标准的AP或STA有可能找到较为干净的连续40MHz或者80MHz的频谱,进行高吞吐量的传输。然而,在基于新标准的AP或STA的密度较大的情况下,或者存在只能够支持20MHz带宽传输的传统(legacy)用户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空闲可用频谱都被占用,基于新标准的AP或STA很难找到干净的连续40MHz或者80MHz的频谱,使得新标准AP或STA的高吞吐量的性能很难体现。同时,在unlicensed频段的信道,AP或STA在接入信道时,会监听这些指定带宽的信道是否空闲,以免产生碰撞冲突。然而,由于WiFi终端的成本低,即使在满足地区发射功率限制和标准中的频谱屏蔽要求,WiFi终端在发射过程中还是会有大量的频谱泄露到相邻信道上。在AP或STA距离较近,或者布网密度较大时,这些泄漏到相邻信道的干扰会造成邻近的AP或STA在CCA时判断相邻的信道为忙的状态,从而不能使用相邻的信道,即使该相邻的信道实际上是空闲的。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信道使用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如果AP1和AP2距离较近,AP1正在信道112上通信,AP2在信道120上通信,其中,信道116相当于是二者之间的保护间隔。这时如果与它们邻近的AP3在监听CCA信道116,由于AP1在信道112和AP2信道120上有频谱泄露道信道116上,可能得出信道116繁忙的结果。而事实上信道116是空闲的,信道112和信道120上的频谱泄露,造成信道116的不干净,导致频谱资源浪费。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接入方法,可以利用信道之间的保护间隔,容易获得大带宽传输。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使用保护间隔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AP1通过竞争接入左边的自身可用信道(信道112)建立BSS。可以与其协作的AP2竞争接入的是右边的协作可用信道(信道120),如果AP1的自身可用信道和AP2的协作可用信道为相邻可用信道,并且两个信道中间有一个保护间隔(信道116),执行步骤313后,AP1可以将自己竞争到的自身可用信道,AP2正在使用的协作可用信道以及两个信道中间的保护间隔都标记为传输信道。具体地,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道接入方法中NAV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AP1竞争获得了信道112的使用权,同时发现占用信道120的AP2为其邻近的可协作AP,并且AP2竞争获得了信道120的使用权,且AP2的NAV值比较长例如:AP2的NAV值大于AP1的NAV值,如果信道112和信道120之间的保护间隔为信道116,则AP1可以将信道112、信道116和信道120一起作为传输信道。如果信道112、信道116和信道120分别是20MHz,则AP1可以在60MHz的带宽上进行数据发送。
步骤311、AP1和AP2协商开始协作传输,并采用上述步骤303中协商确定的协作传输方式在其标记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对于需要同步的协作传输方式例如:JT方式,AP1与AP2协商协作传输的开始时间后,两者按照之前协商好的协作传输模式在各自的传输信道上进行传输。对于不需要同步的协作传输方式例如:CS/CB、IA和直接发送的方式,AP1在确定传输信道后按照之前与AP2协商好的协作传输模式在传输信道上进行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信道接入方法,AP除了使用自己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自身可用信道外,还可以利用邻近的协作AP的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协作可用信道进行传输,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此外,在协作AP的协作可用信道与AP的自身可用信道相邻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信道间的保护间隔,进一步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从而减轻了网络拥塞,提升了网络性能。
进一步地,在物理层的PPDU中引入partial BSSID参数,AP只需解析邻近AP物理层的PPDU,就可以快速发现邻近的协作AP是否竞得信道。
更进一步地,针对AP和STA位置区域的不同,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协作传输模式,AP与其协作AP间根据各自可利用带宽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协作传输模式,不但有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还可以支持不同带宽AP之间的协作,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有效抑制干扰,增大网络吞吐量。
实施例三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接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接入设备包括:
协作设备确定模块41,用于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
协作信道确定模块43,用于监听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接入的信道的使用状态,并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所述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以及
数据传输模块45,用于在包括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地,该接入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信道接入方法中的相应步骤,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接入设备协作设备确定模块41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后,协作信道确定模块43监听协作接入设备所接入的信道的使用状态,并将该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该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将协作可用信道标记为传输信道后,数据传输模块45可以在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这样,一个信道可能同时接入多个接入设备,提高了频谱利用率,降低了网络拥塞。
实施例四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接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中标号与图13相同的组件具有相同的功能。如图14所示,与图13所示的接入设备相比,接入设备的主要区别在于,一种方式中,该接入设备的协作设备确定模块41可以包括:
解析子模块411,用于解析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物理层会聚过程协议数据单元PPDU和/或媒体接入控制MAC帧头,获得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地址信息包括基本服务集标识符;
第一确定子模块413,用于若所述地址信息包含在所述接入设备的协作接入集合中,则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另一种方式中,协作设备确定模块41还可以包括:
监听子模块415,用于监听获得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
第二确定子模块417,用于若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与所述接入设备相同且该服务集标识符所归属的扩展服务集支持协作传输,则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进一步地,协作信道确定模块43可以用于:若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的网络分配矢量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则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确定为所述协作可用信道。
再进一步地,该协作信道确定模块43还可以用于:若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自身接入的信道的使用权,则将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自身可用信道和所述协作可用信道共同确定为所述传输信道。
具体地,协作信道确定模块43可以包括:
第一传输信道确定子模块431,用于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以及二者之间的保护间隔共同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第二传输信道确定子模块433,用于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不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采用载波聚合的方式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此外,数据传输模块45可以包括:
协作传输方式确定子模块451,用于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协商确定协作传输方式;
数据传输子模块453,用于采用所述协作传输方式,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协作传输方式确定子模块确定协作传输模式的具体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情况:
情况一、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相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联合发送、CS/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
情况二、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不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CS/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
此外,该接入设备还可以包括:
接入模块51,用于根据监听到的信道质量和/或邻近的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使用情况,确定所述接入设备接入的信道。
本发明实施例接入设备协作设备确定模块41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后,协作信道确定模块43监听协作接入设备所接入的信道的使用状态,并将该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该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将协作可用信道标记为传输信道后,数据传输模块45可以在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这样,一个信道可能同时接入多个接入设备,提高了频谱利用率,降低了网络拥塞。
进一步地,接入设备的第一传输信道确定子模块431还可以将自身可用信道、协作可用信道作为传输信道,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第二传输信道确定子模块433可以将自身可用信道、协作可用信道以及二者之间的保护间隔共同作为传输信道,可以形成连续干净的频谱,实现大带宽传输,进一步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减轻了网络拥塞。
此外,协作传输方式确定子模块451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协作传输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还可以支持采用不同带宽的接入设备之间的协作,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有效抑制干扰,增大网络吞吐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可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尤其适用于无线局域网的场景,其中,无线局域网可以包括:接入设备和站点。参见图8,AP1和AP2是接入设备,STA1到STA6是站点。其中,接入设备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接入设备的具体结构。在接入设备向站点下行传输的过程中,接入设备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信道接入方法,利用协作接入设备的协作可用信道、或者同时利用保护间隔作为传输信道并进行数据传输,一个信道可能同时接入多个接入设备;因此能够提高频谱利用率,减轻网络拥塞。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各示例性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形式来实现,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针对特定的应用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如果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来实现所述功能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则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例如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是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的。该计算机软件产品通常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考虑将发明应用于LTE-A的异构网络中,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信道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入设备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
所述接入设备监听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接入的信道的使用状态,并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所述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以及
所述接入设备在包括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设备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包括:
所述接入设备解析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物理层会聚过程协议数据单元PPDU和/或媒体接入控制MAC帧头,获得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地址信息包括基本服务集标识符;
若所述地址信息包含在所述接入设备的协作接入集合中,则所述接入设备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设备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包括:
所述接入设备监听获得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
若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与所述接入设备相同且该服务集标识符所归属的扩展服务集支持协作传输,则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信道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所述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包括:
若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的网络分配矢量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则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确定为所述协作可用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信道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自身接入的信道的使用权,则将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自身可用信道和所述协作可用信道共同确定为所述传输信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道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自身可用信道和所述协作可用信道共同确定为所述传输信道,包括:
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以及二者之间的保护间隔共同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不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采用载波聚合的方式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道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设备在包括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接入设备采用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协商确定的协作传输方式,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道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设备采用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协商确定的协作传输方式,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相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联合发送、协同调度CS/协同波束赋形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或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不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CS/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道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设备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之前,包括:
根据监听到的信道质量和/或邻近的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使用情况,确定所述接入设备接入的信道。
10.一种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协作设备确定模块,用于将能够与其协作使用信道的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协作接入设备;
协作信道确定模块,用于监听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接入的信道的使用状态,并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所使用的信道中能够被所述接入设备使用的信道确定为协作可用信道;以及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在包括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的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设备确定模块包括:
解析子模块,用于解析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物理层会聚过程协议数据单元PPDU和/或媒体接入控制MAC帧头,获得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地址信息包括基本服务集标识符;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地址信息包含在所述接入设备的协作接入集合中,则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设备确定模块包括:
监听子模块,用于监听获得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其他接入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符与所述接入设备相同且该服务集标识符所归属的扩展服务集支持协作传输,则将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确定为所述协作接入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信道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的网络分配矢量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则将所述协作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信道确定为所述协作可用信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信道确定模块还用于:
若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自身接入的信道的使用权,则将所述接入设备竞争获得了使用权的自身可用信道和所述协作可用信道共同确定为所述传输信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信道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传输信道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以及二者之间的保护间隔共同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第二传输信道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不相邻,则将所述自身可用信道与所述协作可用信道采用载波聚合的方式作为所述传输信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包括:
协作传输方式确定子模块,用于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协商确定协作传输方式;
数据传输子模块,用于采用所述协作传输方式,在所述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传输方式确定子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相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联合发送、CS/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
若所述接入设备与所述协作接入设备传输数据所使用的信道不同,则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内的站点,采用CS/CB或干扰对齐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对处于二者重叠基本服务集区域外的站点,采用CS/CB、干扰对齐或直接发送协作传输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所述协作传输方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入模块,用于根据监听到的信道质量和/或邻近的所述其它接入设备的使用情况,确定所述接入设备接入的信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81861.XA CN104168662B (zh) | 2013-05-16 | 2013-05-16 | 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 |
PCT/CN2013/087307 WO2014183401A1 (zh) | 2013-05-16 | 2013-11-18 | 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81861.XA CN104168662B (zh) | 2013-05-16 | 2013-05-16 | 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68662A true CN104168662A (zh) | 2014-11-26 |
CN104168662B CN104168662B (zh) | 2018-07-20 |
Family
ID=51897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81861.XA Active CN104168662B (zh) | 2013-05-16 | 2013-05-16 | 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68662B (zh) |
WO (1) | WO2014183401A1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61639A1 (zh) * | 2015-04-10 | 2016-10-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
WO2017012125A1 (zh) * | 2015-07-23 | 2017-01-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点同步协作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7535003A (zh) * | 2015-03-13 | 2018-01-02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在未许可频谱上通信的技术 |
WO2020211548A1 (zh) * | 2019-04-19 | 2020-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CN112333775A (zh) * | 2015-07-16 | 2021-02-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
WO2021143581A1 (zh) * | 2020-01-13 | 2021-07-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WO2022042649A1 (zh) * | 2020-08-31 | 2022-03-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个接入点协同通信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4158135A (zh) * | 2015-10-20 | 2022-03-08 |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31215B (zh) * | 2018-08-10 | 2023-1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176097A1 (en) * | 2003-02-06 | 2004-09-09 | Fiona Wilson | Allocation of sub channels of MIMO channels of a wireless network |
CN101790152A (zh) * | 2009-01-27 | 2010-07-28 | 摩托罗拉公司 | 使用多个接入点改善数据完整性的协作通信 |
CN102572963A (zh) * | 2012-01-11 | 2012-07-11 | 东南大学 | 一种适用于ofdm-uwb系统的协作速率自适应传输方法 |
CN102612147A (zh) * | 2012-04-07 | 2012-07-2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异构融合网络中基于协作的资源分配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52823B (zh) * | 2012-07-04 | 2014-08-20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ap协作的wlan中用户终端在接入点之间的切换方法 |
-
2013
- 2013-05-16 CN CN201310181861.XA patent/CN104168662B/zh active Active
- 2013-11-18 WO PCT/CN2013/087307 patent/WO201418340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176097A1 (en) * | 2003-02-06 | 2004-09-09 | Fiona Wilson | Allocation of sub channels of MIMO channels of a wireless network |
CN101790152A (zh) * | 2009-01-27 | 2010-07-28 | 摩托罗拉公司 | 使用多个接入点改善数据完整性的协作通信 |
CN102572963A (zh) * | 2012-01-11 | 2012-07-11 | 东南大学 | 一种适用于ofdm-uwb系统的协作速率自适应传输方法 |
CN102612147A (zh) * | 2012-04-07 | 2012-07-2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异构融合网络中基于协作的资源分配方法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35003A (zh) * | 2015-03-13 | 2018-01-02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在未许可频谱上通信的技术 |
WO2016161639A1 (zh) * | 2015-04-10 | 2016-10-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
CN112333775B (zh) * | 2015-07-16 | 2024-04-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
CN112333775A (zh) * | 2015-07-16 | 2021-02-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
US12114258B2 (en) | 2015-07-16 | 2024-10-0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
WO2017012125A1 (zh) * | 2015-07-23 | 2017-01-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点同步协作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7736075A (zh) * | 2015-07-23 | 2018-02-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点同步协作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7736075B (zh) * | 2015-07-23 | 2020-04-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点同步协作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11556583A (zh) * | 2015-07-23 | 2020-08-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点同步协作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11556583B (zh) * | 2015-07-23 | 2024-04-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接入点同步协作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14158135A (zh) * | 2015-10-20 | 2022-03-08 |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 |
WO2020211548A1 (zh) * | 2019-04-19 | 2020-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US12120046B2 (en) | 2019-04-19 | 2024-10-1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WO2021143581A1 (zh) * | 2020-01-13 | 2021-07-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WO2022042649A1 (zh) * | 2020-08-31 | 2022-03-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个接入点协同通信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68662B (zh) | 2018-07-20 |
WO2014183401A1 (zh) | 2014-1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40306206A1 (en) |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s from multiple user devices via a request-clear technique | |
KR102308351B1 (ko) | 액세스 방법 및 장치 | |
US980779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channel | |
CN104168662A (zh) | 信道接入方法和接入设备 | |
US8982819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network | |
EP3139680B1 (en) | Channel access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US8923146B2 (en) | Channel reservation procedure | |
CN102883460B (zh) |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
CN102076106B (zh) | 时频二维混合mac层接入方法 | |
CA2943828C (en) | Retransmission method at time of sharing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in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
JP6689209B2 (ja) |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 |
US20180302924A1 (e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in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
WO2019141081A1 (zh) | 无线网络接入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 |
CN105900513B (zh) | 竞争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
US10397916B2 (e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in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 |
KR20140006992A (ko) |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의 계층화 채널 접근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6304199A (zh) | 信道协商方法、站点及系统 | |
JP2017522810A (ja) |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内の重複伝送を可能にすること | |
Inoue et al. | Novel coexistence scheme betwee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wireless LAN for HEMS | |
Shin et al. | Multi-channel MAC protocol for QoS support in ad-hoc network | |
CN106488580B (zh) | 竞争接入方法、竞争接入装置、站点及竞争接入系统 | |
CN106464658B (zh) | 多信道竞争方法、通信设备及无线网络系统 | |
US20240097838A1 (en) | Primary and non-primary subchannels in a basic service set of a wireless network | |
US20240292456A1 (en) | Resource allocation techniques to support multiple peer-to-peer (p2p) sessions | |
WO2024108448A1 (zh) | 次信道的竞争接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