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24066B - 无梁无柱楼梯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梁无柱楼梯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24066B
CN112324066B CN202011315682.7A CN202011315682A CN112324066B CN 112324066 B CN112324066 B CN 112324066B CN 202011315682 A CN202011315682 A CN 202011315682A CN 112324066 B CN112324066 B CN 1123240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transverse stress
ladder
stair
ri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156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24066A (zh
Inventor
黎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201131568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240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24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4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24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4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1/00Stairways, ramps, or like structures; Balustrades; Handrails
    • E04F11/02Stairways; Layout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2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 E02D29/0258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02D29/0275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cast in situ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3/00Falsework, forms, or shutterings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buildings, e.g. stairs, steps, cornices, balconies foundations, sills
    • E04G13/06Falsework, forms, or shutterings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buildings, e.g. stairs, steps, cornices, balconies foundations, sills for stairs, steps, cornices, balconies, or other parts corbelled out of the wall
    • E04G13/062Falsework, forms, or shutterings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buildings, e.g. stairs, steps, cornices, balconies foundations, sills for stairs, steps, cornices, balconies, or other parts corbelled out of the wall for stairs or ste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eps, Ramps, And Handra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梁无柱新型楼梯,包括由后侧墙、左端墙、前侧墙和右端墙相互连接围成的围合结构,围合结构内设有沿左右方向浇筑而成的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在结构关系上赋予楼梯中隔墙以分隔空间和承受梯板重量的双重作用,将梯板由现有的沿梯板纵向受力改为横向受力,梯板结构计算跨度大幅减小,在无需设置梯梁的前提下,梯板的厚度得以降低到100毫米左右。本发明在满足规范规定和有效建筑使用面积最大化的双重目标下,显著改善了楼梯间使用空间,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地下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两大设计目标不能同时兼顾带来的诸如安全、碰头等问题,对于空间有限的地下建筑,也显著降低了楼梯间结构的设计难度。

Description

无梁无柱楼梯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楼梯结构及相应的施工方法,适用于地下空间结构的疏散楼梯。
背景技术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资源日益紧张。地铁及地下车库等地下空间结构逐渐向深层发展。
疏散楼梯是人员竖向疏散的安全通道,也是消防员进入地下建筑进行灭火救援的主要路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4节,明文规定:“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不应共用楼梯间,确需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小时)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
在现实工程中,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减少楼梯间设置数量,地下室与地上建筑,以及地下室不同防火分区共用楼梯间的现象十分普遍,并采取在楼梯间地下部分设置防火中隔墙的方式以满足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为便于人员快速、安全疏散,《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规范对楼梯梯段的坡度、宽度,踏步的深度、高度、形式以及梯段间净高等均有严格细致规定,比如楼梯的一般坡度为23到45度,适宜坡度为30度左右,休息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净宽,并不得小于1.2m(米),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m,楼梯的踏步级数不应大于18级等。
在满足规范规定和有效建筑使用面积最大化的双重要求下,楼梯间的使用空间往往非常有限甚至局促压抑,尤其对于梯段净高,设计人员需要毫厘必争,否则难以满足净高不小于2.2m的强制性规定,以致于整个建筑布置方案发生重大调整。
在传统地下结构楼梯布置中,现有技术中有两种设计方式。
一种是设置梯梁,如图8所示,即在梯段板31与休息平台32相交处设置突出休息平台32的梯梁33,梯梁33伸入两侧的边墙或者支撑于梯柱上;
另一种是不设梯梁33,如图9所示,即休息平台32与梯段板31间不设梯梁33,两者作为一个近似Z字型的折板支撑于两端墙上。
以上两种方式均是梯段板31沿纵向受力,防火隔墙采用非承重后砌中隔墙。
第一种方式设置梯梁33后,梯段板31支撑于两端梯梁33上,计算跨度相对减小,但梯梁33(通常450~600mm高)凸出休息平台32,在楼梯提升高度及平面占地限制下,不满足规范净高要求(不小于2.2m)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俗称 “楼梯碰头”。
第二种方式不设梯梁33,休息平台32与梯段板31形成纵向折板,长度甚至可达8-10m,折板长度过长导致梯段板31厚度在350mm(毫米)以上才满足受力计算要求,一方面用材较多,更重要的是梯段板31厚度增加后也侵占了梯段净高空间。
如果是人防楼梯兼做疏散楼梯,需考虑人防荷载,梯段板31计算厚度甚至超过600mm,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梁无柱楼梯,兼顾满足规范规定和有效建筑使用面积最大化两大目标,避免两大目标不能同时兼顾带来的诸如安全、碰头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无梁无柱楼梯包括由后侧墙、左端墙、前侧墙和右端墙相互连接围成的围合结构,围合结构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围合结构向下连接有混凝土浇筑的底板;前侧墙左端底部设有通向地下空间的A口门洞,前侧墙右端底部设有通向地下空间的B口门洞;地面处的左端墙上设有B出口,地面处的右端墙上设有A出口;其特征在于:
围合结构内设有沿左右方向浇筑而成的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左端墙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连接有若干浇筑而成的左休息平台,右端墙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连接有若干浇筑而成的右休息平台,左休息平台的右端部位于混凝土承重中隔墙的左端部,右休息平台的左端部位于混凝土承重中隔墙的右端部;
左端墙顶端设有位于地面处并高于地面的左顶板,右端墙顶端设有位于地面处并高于地面的右顶板,左顶板和右顶板均浇筑而成;左顶板和左休息平台组成左平台结构,右顶板和右休息平台组成右平台结构;左平台结构和右平台结构一一水平对应;
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后侧的左平台结构和右平台结构之间左右折返连接有若干层倾斜设置的B口梯板,B口梯板的层数与左平台结构的层数相同;最下层B口梯板的下端与底板相连接并位于B口门洞处;
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前侧的左平台结构和右平台结构之间左右折返连接有若干层倾斜设置的A口梯板,A口梯板的层数与左平台结构的层数相同;最下层A口梯板的下端与底板相连接并位于A口门洞处;
后侧墙内沿楼梯横向预埋设有后墙横向受力筋,前侧墙内沿楼梯横向预埋设有前墙横向受力筋;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内沿楼梯横向预埋有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向前伸出混凝土承重中隔墙,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向后伸出混凝土承重中隔墙;
后墙横向受力筋与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一一对应设置并均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
前墙横向受力筋与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一一对应设置并均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
B口梯板内沿楼梯横向预埋有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与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后墙横向受力筋一一对应设置;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后端部与后墙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焊接在一起,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与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后端部焊接在一起;
A口梯板内沿楼梯横向预埋有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与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前墙横向受力筋一一对应设置;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与前墙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焊接在一起,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后端部与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焊接在一起;B口梯板和A口梯板均厚100-120毫米。
左端墙顶部向左下设有通向B口梯板的B口地面台阶,右端墙顶部向右下设有通向A口梯板的A口地面台阶。
B口梯板和A口梯板内分别沿梯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构造筋,构造筋在B口梯板和A口梯板的横断面上均匀分布。
每排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每排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均设有上下两条,且同一排中的两根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长度相差10d以上,此处d为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直径;
同一排中的两根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长度相差10d以上,此处d为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直径。
左休息平台和右休息平台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均与前侧墙和后侧墙相连接,且左休息平台和右休息平台内的钢筋与前侧墙和后侧墙内预埋的钢筋焊接在一起。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无梁无柱楼梯的施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是地下空间结构基坑开挖;
第二是在基坑开挖后,先安装地下空间结构的底板的模板、左端墙的模板、右端墙的模板、前侧墙的模板和后侧墙的模板,然后浇筑;左端墙、右端墙、前侧墙和后侧墙浇筑施工时,在墙体上预埋钢筋,包括与各左休息平台和各右休息平台相连接的钢筋、与B口梯板相连接的后墙横向受力筋和与A口梯板相连接的前墙横向受力筋;
第三是施作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先安装模板再浇筑;浇筑施工时,在混凝土承重中隔墙的墙体内预埋所述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
第四是施作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以及B口梯板和A口梯板的构造筋;
等到底板、左端墙、右端墙、前侧墙和后侧墙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浇筑底板、左端墙、右端墙、前侧墙和后侧墙时使用的模板,施工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和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然后将B口梯板和A口梯板的构造筋相应绑扎在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和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上;
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与相应的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相焊接,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后端部与相应的后墙横向受力筋相焊接,焊接部位的长度为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直径的5倍;
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后端部与相应的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相焊接,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与相应的前墙横向受力筋相焊接,焊接部位的长度为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直径的5倍;
B口梯板内的构造筋与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绑扎固定,A口梯板内的构造筋与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绑扎固定;
第五是安装A向梯板的模板、B向梯板的模板、左休息平台的模板和右休息平台的模板,然后由下向上浇筑A向梯板、B向梯板、左休息平台和右休息平台;
第六是待A向梯板、B向梯板、左休息平台和右休息平台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完成施工。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发明利用地下空间结构的楼梯周围有混凝土承重墙挡土的特点,使混凝土承重中隔墙浇筑而成,具有分隔A口楼梯和B口楼梯的作用,还具有配合楼梯周围的混凝土承重墙(原用来挡土和承重)共同承受梯板重量的作用。现有的楼梯中隔墙均只具有分隔空间的作用,且是在梯板施工完毕之后再施作中隔墙,现有的楼梯中隔墙不具备承重作用。本发明打破常规,在施工上将楼梯中隔墙由后作砖墙改为先作混凝土墙(后作肯定不承重),在结构关系上赋予楼梯中隔墙以分隔空间和承受梯板重量的双重作用, 是对楼梯中隔墙以及梯板结构关系的创造性改进。
本发明中,由于混凝土承重中隔墙通过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梯板浇筑为一体,因而能够稳定可靠地承受梯板重量,将梯板由现有的纵向(楼梯爬升方向)受力改为横向受力,相应的好处是:梯板结构计算跨度大幅减小(梯板横向宽度远小于梯板纵向长度),因而对梯板的强度要求大大下降,梯板的厚度得以降低到100毫米左右,也显然无须再设置使梯板得到纵向承载的梯梁,梯板与休息平台布置规整平顺没有梯梁凸起,显著提高楼梯间梯段净空,可避免“碰头”问题,增强了楼梯使用舒适性和美观度。
另外,梯板横向受力计算板跨减小后,梯板内力及受力变形大幅减小,所需建筑材料显著减少,考虑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增量后的综合造价得以降低,在提高楼梯间梯段净空的同时,保证了楼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总之,本发明在满足规范规定和有效建筑使用面积最大化的双重目标下,显著改善了楼梯间使用空间,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地下建筑具有重要意义,使得建筑设计人员更容易兼顾满足规范规定和有效建筑使用面积最大化两大目标,避免两大目标不能同时兼顾带来的诸如安全、碰头等问题,对于空间有限的地下建筑,也显著降低了楼梯间结构的设计难度。
B口地面台阶和A口地面台阶保证了左端墙和右端墙顶端高于地面,防止雨水流入楼梯间。构造筋、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增强了梯板的结构强度。同一排中的两根横向受力筋的长度相差10d以上,能够避免混凝土承重中隔墙中的横向受力筋与前侧墙或后侧墙中的横向受力筋的焊接部位位于同一纵向(梯板长度方向)截面上,增强连接的结构强度。
焊接部位的长度为横向受力筋直径的5倍,能够保证连接牢固。本发明的施工方法施工效率较高,制得的无梁无柱楼梯能够既符合规范的要求,又相比现有楼梯得到更大净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无梁无柱楼梯的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地面处本发明的无梁无柱楼梯的平面布置图;
图3是本发明的无梁无柱楼梯的中间层的平面布置图;
图4是本发明的无梁无柱楼梯的底层平面布置图;
图5是B口梯板横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A口梯板横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B口梯板纵向(长度方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A口梯板纵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与B口梯板纵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相同;
图8是现有带梯梁楼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现有不带梯梁楼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无梁无柱楼梯包括由后侧墙1、左端墙2、前侧墙3和右端墙4相互连接围成的围合结构,围合结构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围合结构向下连接有混凝土浇筑的底板5;前侧墙3左端底部设有通向地下空间(如地铁车站内部或地下商场内部)的A口门洞6,前侧墙3右端底部设有通向地下空间的B口门洞7;地面处的左端墙2上设有B出口8,地面处的右端墙4上设有A出口9;
围合结构内设有沿左右方向浇筑而成的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左端墙2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连接有若干浇筑而成的左休息平台11,右端墙4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连接有若干浇筑而成的右休息平台12,左休息平台11的右端部位于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的左端部,右休息平台12的左端部位于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的右端部;
左端墙2顶端设有位于地面处并高于地面的左顶板13,右端墙4顶端设有位于地面处并高于地面的右顶板14,左顶板13和右顶板14均浇筑而成;左顶板13和左休息平台11组成左平台结构,右顶板14和右休息平台12组成右平台结构;左平台结构和右平台结构一一水平对应;
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后侧的左平台结构和右平台结构之间左右折返连接有若干层倾斜设置的B口梯板15,B口梯板15的层数与左平台结构的层数相同;最下层B口梯板15的下端与底板5相连接并位于B口门洞7处;
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前侧的左平台结构和右平台结构之间左右折返连接有若干层倾斜设置的A口梯板16,A口梯板16的层数与左平台结构的层数相同;最下层A口梯板16的下端与底板5相连接并位于A口门洞6处;
后侧墙1内沿楼梯横向预埋设有后墙横向受力筋17,前侧墙3内沿楼梯横向预埋设有前墙横向受力筋18;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内沿楼梯横向预埋有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和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向前伸出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向后伸出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
后墙横向受力筋17与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一一对应设置并均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
前墙横向受力筋18与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一一对应设置并均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
将后墙横向受力筋17、前墙横向受力筋18、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和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统称为墙体横向受力筋。
B口梯板15内沿楼梯横向预埋有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与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和后墙横向受力筋17一一对应设置;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的后端部与后墙横向受力筋17的前端部焊接在一起,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的前端部与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的后端部焊接在一起;
A口梯板16内沿楼梯横向预埋有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与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和前墙横向受力筋18一一对应设置;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的前端部与前墙横向受力筋18的前端部焊接在一起,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的后端部与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的前端部焊接在一起;B口梯板15和A口梯板16均厚100-120毫米(包括两端值)。
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浇筑而成,具有分隔A口楼梯和B口楼梯的作用,还具有承受梯板重量的作用。现有的楼梯中隔墙均只具有分隔空间的作用,且是在梯板施工完毕之后再施作中隔墙,现有的楼梯中隔墙不具备承重作用。本发明打破常规,在施工上将楼梯中隔墙由后作砖墙改为先作混凝土墙(后作肯定不承重),在结构关系上赋予楼梯中隔墙以分隔空间和承受梯板重量的双重作用, 是对楼梯中隔墙以及梯板结构关系的创造性改进。
本发明中,由于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通过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和梯板浇筑为一体,因而能够稳定可靠地承受梯板重量,将梯板由现有的纵向(楼梯爬升方向)受力改为横向受力,相应的好处是:梯板结构计算跨度大幅减小(梯板横向宽度远小于梯板纵向长度),因而对梯板的强度要求大大下降,梯板的厚度得以降低到100毫米左右,也显然无须再设置使梯板得到纵向承载的梯梁,梯板与休息平台布置规整平顺没有梯梁凸起,显著提高楼梯间梯段净空,可避免“碰头”问题,增强了楼梯使用舒适性和美观度。
另外,梯板横向受力计算板跨减小后,梯板内力及受力变形大幅减小,所需建筑材料显著减少,考虑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增量后的综合造价得以降低,在提高楼梯间梯段净空的同时,保证了楼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总之,本发明在满足规范规定和有效建筑使用面积最大化的双重目标下,显著改善了楼梯间使用空间,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地下建筑具有重要意义,使得建筑设计人员更容易兼顾满足规范规定和有效建筑使用面积最大化两大目标,避免两大目标不能同时兼顾带来的诸如安全、碰头等问题,对于空间有限的地下建筑,也显著降低了楼梯间结构的设计难度。
左端墙2顶部向左下设有通向B口梯板15的B口地面台阶23,右端墙4顶部向右下设有通向A口梯板16的A口地面台阶24。
B口地面台阶23和A口地面台阶24保证了左端墙2和右端墙4顶端高于地面,防止雨水流入楼梯间。
B口梯板15和A口梯板16内分别沿梯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构造筋25,构造筋25在B口梯板15和A口梯板16的横断面上均匀分布。构造筋25、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和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增强了梯板的结构强度。
每排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和每排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均设有上下两条,且同一排中的两根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的长度相差10d以上,此处d为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的直径;
同一排中的两根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的长度相差10d以上,此处d为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的直径。
同一排中的两根横向受力筋的长度相差10d以上,能够避免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中的横向受力筋与前侧墙3或后侧墙1中的横向受力筋的焊接部位位于同一纵向(梯板长度方向)截面上,增强连接的结构强度。
左休息平台11和右休息平台12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均与前侧墙3和后侧墙1相连接,且左休息平台11和右休息平台12内的钢筋与前侧墙3和后侧墙1内预埋的钢筋焊接在一起。
楼梯宽度通常为1.2~2.0米,2米以上也适用,梯板厚度h为梯板横向宽度的1/20~1/30(包括两端值),且不小于100米,钢筋还需要外包混凝土保护层。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无梁无柱楼梯的施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是地下空间结构基坑开挖;本步骤按常规基坑开挖技术进行,具体不再详述。
第二是在基坑开挖后,先安装地下空间结构的底板5的模板、左端墙2的模板、右端墙4的模板、前侧墙3的模板和后侧墙1的模板,然后浇筑;左端墙2、右端墙4、前侧墙3和后侧墙1浇筑施工时,在墙体上预埋钢筋,包括与各左休息平台11和各右休息平台12相连接的钢筋、与B口梯板15相连接的后墙横向受力筋17和与A口梯板16相连接的前墙横向受力筋18;
第三是施作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先安装模板再浇筑;浇筑施工时,在混凝土承重中隔墙10的墙体内预埋所述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和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
第四是施作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以及B口梯板15和A口梯板16的构造筋25;
等到底板5、左端墙2、右端墙4、前侧墙3和后侧墙1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浇筑底板5、左端墙2、右端墙4、前侧墙3和后侧墙1时使用的模板,施工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和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然后将B口梯板15和A口梯板16的构造筋25相应绑扎在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和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上。
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的前端部与相应的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20相焊接,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的后端部与相应的后墙横向受力筋17相焊接,焊接部位的长度为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直径的5倍;
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的后端部与相应的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19相焊接,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的前端部与相应的前墙横向受力筋18相焊接,焊接部位的长度为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直径的5倍;
B口梯板15内的构造筋25与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1绑扎固定,A口梯板16内的构造筋25与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22绑扎固定;
第五是安装A向梯板的模板、B向梯板的模板、左休息平台11的模板和右休息平台12的模板,然后由下向上浇筑A向梯板、B向梯板、左休息平台11和右休息平台12;
第六是待A向梯板、B向梯板、左休息平台11和右休息平台12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完成施工。
焊接部位的长度为横向受力筋直径的5倍,能够保证连接牢固。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凡采用了中隔墙承受梯板重量、楼梯横向受力的楼梯结构,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如将AB两个门洞和AB两套梯板替换为一个门洞一套梯板,或者将AB两个门洞开在不同的墙体上,此类常规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无梁无柱楼梯,包括由后侧墙、左端墙、前侧墙和右端墙相互连接围成的围合结构,围合结构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围合结构向下连接有混凝土浇筑的底板;前侧墙左端底部设有通向地下空间的A口门洞,前侧墙右端底部设有通向地下空间的B口门洞;地面处的左端墙上设有B出口,地面处的右端墙上设有A出口;其特征在于:
围合结构内设有沿左右方向浇筑而成的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左端墙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连接有若干浇筑而成的左休息平台,右端墙沿上下方向均匀间隔连接有若干浇筑而成的右休息平台,左休息平台的右端部位于混凝土承重中隔墙的左端部,右休息平台的左端部位于混凝土承重中隔墙的右端部;
左端墙顶端设有位于地面处并高于地面的左顶板,右端墙顶端设有位于地面处并高于地面的右顶板,左顶板和右顶板均浇筑而成;左顶板和左休息平台组成左平台结构,右顶板和右休息平台组成右平台结构;左平台结构和右平台结构一一水平对应;
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后侧的左平台结构和右平台结构之间左右折返连接有若干层倾斜设置的B口梯板,B口梯板的层数与左平台结构的层数相同;最下层B口梯板的下端与底板相连接并位于B口门洞处;
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前侧的左平台结构和右平台结构之间左右折返连接有若干层倾斜设置的A口梯板,A口梯板的层数与左平台结构的层数相同;最下层A口梯板的下端与底板相连接并位于A口门洞处;
后侧墙内沿楼梯横向预埋设有后墙横向受力筋,前侧墙内沿楼梯横向预埋设有前墙横向受力筋;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内沿楼梯横向预埋有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向前伸出混凝土承重中隔墙,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向后伸出混凝土承重中隔墙;
后墙横向受力筋与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一一对应设置并均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
前墙横向受力筋与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一一对应设置并均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
B口梯板内沿楼梯横向预埋有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与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后墙横向受力筋一一对应设置;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后端部与后墙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焊接在一起,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与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后端部焊接在一起;
A口梯板内沿楼梯横向预埋有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沿楼梯的纵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排,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与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前墙横向受力筋一一对应设置;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与前墙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焊接在一起,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后端部与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焊接在一起;B口梯板和A口梯板均厚100-120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梁无柱楼梯,其特征在于:左端墙顶部向左下设有通向B口梯板的B口地面台阶,右端墙顶部向右下设有通向A口梯板的A口地面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梁无柱楼梯,其特征在于:B口梯板和A口梯板内分别沿梯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构造筋,构造筋在B口梯板和A口梯板的横断面上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梁无柱楼梯,其特征在于:每排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每排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均设有上下两条,且同一排中的两根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长度相差10d以上,此处d为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直径;
同一排中的两根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长度相差10d以上,此处d为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梁无柱楼梯,其特征在于:左休息平台和右休息平台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均与前侧墙和后侧墙相连接,且左休息平台和右休息平台内的钢筋与前侧墙和后侧墙内预埋的钢筋焊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梁无柱楼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是地下空间结构基坑开挖;
第二是在基坑开挖后,先安装地下空间结构的底板的模板、左端墙的模板、右端墙的模板、前侧墙的模板和后侧墙的模板,然后浇筑;左端墙、右端墙、前侧墙和后侧墙浇筑施工时,在墙体上预埋钢筋,包括与各左休息平台和各右休息平台相连接的钢筋、与B口梯板相连接的后墙横向受力筋和与A口梯板相连接的前墙横向受力筋;
第三是施作混凝土承重中隔墙,先安装模板再浇筑;浇筑施工时,在混凝土承重中隔墙的墙体内预埋所述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和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
第四是施作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以及B口梯板和A口梯板的构造筋;
等到底板、左端墙、右端墙、前侧墙和后侧墙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浇筑底板、左端墙、右端墙、前侧墙和后侧墙时使用的模板,施工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和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然后将B口梯板和A口梯板的构造筋相应绑扎在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和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上;
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与相应的B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相焊接,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后端部与相应的后墙横向受力筋相焊接,焊接部位的长度为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直径的5倍;
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后端部与相应的A向隔墙横向受力筋相焊接,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的前端部与相应的前墙横向受力筋相焊接,焊接部位的长度为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直径的5倍;
B口梯板内的构造筋与B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绑扎固定,A口梯板内的构造筋与A向梯板横向受力筋绑扎固定;
第五是安装A向梯板的模板、B向梯板的模板、左休息平台的模板和右休息平台的模板,然后由下向上浇筑A向梯板、B向梯板、左休息平台和右休息平台;
第六是待A向梯板、B向梯板、左休息平台和右休息平台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完成施工。
CN202011315682.7A 2020-11-21 2020-11-21 无梁无柱楼梯及施工方法 Active CN1123240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5682.7A CN112324066B (zh) 2020-11-21 2020-11-21 无梁无柱楼梯及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5682.7A CN112324066B (zh) 2020-11-21 2020-11-21 无梁无柱楼梯及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4066A CN112324066A (zh) 2021-02-05
CN112324066B true CN112324066B (zh) 2021-11-26

Family

ID=74320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15682.7A Active CN112324066B (zh) 2020-11-21 2020-11-21 无梁无柱楼梯及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240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1410B (zh) * 2022-07-26 2022-09-30 中航天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内含斜交梁交叉撑的抗震撑式剪刀楼梯、外框式楼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49566B2 (en) * 2014-03-26 2016-02-02 Ii Richard John Eggleston Stackable tower shaft wall stair unit and method
TWM483971U (zh) * 2014-04-09 2014-08-11 Jing-Ning Lin 混凝土樓梯與牆板之鋼筋結構
CN207003861U (zh) * 2017-05-22 2018-02-13 南通荣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剪刀楼梯结构体系
CN109339220B (zh) * 2018-11-02 2023-11-03 山东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装配整体式楼梯间及其生产施工方法
CN209891422U (zh) * 2019-03-20 2020-01-03 上海众鑫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楼梯与剪力墙的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4066A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61021U (zh) 预制钢筋砼楼梯
US20200299982A1 (en) Method for retrofitting a building using a lift system and component kit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US20230014744A1 (en) Method of Construction
CN112324066B (zh) 无梁无柱楼梯及施工方法
CN110629886B (zh) 现浇筒体结构与装配式框架结构结合的施工方法
CN104831811A (zh) 一种空心的钢筋混凝土预制墙体模块
CN114809689A (zh) 一种具有加固旧楼作用的后装电梯及空中庭院式外廊
CN109252538A (zh) 一种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底坑基础及施工方法
CN111946084A (zh) 加装电梯四分之一层入户式楼梯改造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2177374A (zh) 一种既有建筑增设电梯实现平层入户的楼道改造方法
CN115324104B (zh) 永临结合的装配式车站及其施工方法
CN115387378B (zh) 基于叠合侧墙及楼板简支的半无柱装配式车站及其方法
US20230068973A1 (en) Construction of a building
CN213651548U (zh) 一种既有建筑增设电梯实现平层入户的楼道结构
CN211201184U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体系
CN211850931U (zh) 一种分体装配化集块建筑楼梯间
CN210164103U (zh) 混合式预制多腔钢筋混凝土墙、地下空间结构体系
CN111794547A (zh) 换乘楼梯拓宽结构与换乘楼梯拓宽施工方法
CN112681792A (zh) 一种交叉式楼梯增设电梯实现平层入户的楼道改造方法
CN112324176A (zh) 既有旅客地道与站房立柱合建结构加装扶梯的改造方法
CN112726942A (zh) 一种设置夹层钢板的混凝土预制剪力墙体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2695802A (zh) 一种优化的出线竖井顶部桥机室结构
CN218714483U (zh) 一种框架建筑结构中楼梯结构
FI122569B (fi) Menetelmä rakennuksen korottamiseksi
CN111188501A (zh) 一种分体装配化集块建筑楼梯间及其墙板同层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