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6277B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06277B
CN112306277B CN201910788575.7A CN201910788575A CN112306277B CN 112306277 B CN112306277 B CN 112306277B CN 201910788575 A CN201910788575 A CN 201910788575A CN 112306277 B CN112306277 B CN 1123062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touch panel
substrate
opaque condu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885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06277A (zh
Inventor
王隆辉
黄上榛
刘勇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06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6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06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62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透明导电层与不透明导电层。透明导电层与不透明导电层设置于基板上,透明导电层包括多条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感测电极条,各第一感测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一部分以及多个第二部分,且各第二部分连接两相邻的第一部分。不透明导电层包括多条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感测电极条,且各第二感测电极条具有网格图案。第一部分与不透明导电层不重叠,且第二部分与不透明导电层重叠。本发明利用透明导电层与不透明导电层作为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以改善触控面板的穿透率,并降低触控面板的可视度。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尤指一种同时包含有透明导电层与不透明导电层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触控面板由于具有人机互动还有透光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仪器的外端口输入界面上,特别是应用在显示器上。传统触控面板是由沿着两不同方向并绝缘的两层感测电极层所构成,且为了达到透光,两层感测电极层通常由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然而,一般透明导电材料的阻抗较高,因此限制了触控面板的触控解析度。为此发展出使用金属网格作为两层感测电极层。
尽管使用金属网格相较于透明导电材料可提升触控解析度,但在不断提升的触控解析度的趋势下仍存在诸多缺点。首先,当为了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解析度,例如符合触控笔的触控解析度规格时,两层感测电极层的金属网格线的密度还需增加,使得两层感测电极层的金属网格线的交叉点增加,以至于增加由两层感测电极层的重叠所产生的耦合电容,造成触控面板的电阻电容负载过高。其次,虽然金属网格具有低阻抗,但由于金属网格线不透光,因此金属网格密度的增加还会降低触控面板的穿透率。第三,金属网格的反射率较大,因此容易被人眼所观看到,造成视觉效果不佳。特别是,当触控面板外涂有抗反射层时,触控面板的金属网格因少了玻璃与空气的界面反射光的干扰而更容易被使用者观看到,造成金属网格的可视度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利用透明导电层与不透明导电层作为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以改善触控面板的穿透率,并降低触控面板的可视度。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用以检测一触控物的位置。触控面板包括第一基板、透明导电层与不透明导电层。第一基板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且第一表面比第二表面邻近触控物。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上,透明导电层包括多条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感测电极条,各第一感测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一部分以及多个第二部分,且各第二部分连接两相邻的第一部分。不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上,不透明导电层包括多条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感测电极条,且各第二感测电极条具有网格图案。第一部分与不透明导电层不重叠,且第二部分与不透明导电层重叠。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面板中,通过以透明导电层与不透明导电层作为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因此可改善触控面板的穿透率,或者在触控解析度增加的情况下不会大幅降低穿透率,从而维持相同的光学效果。并且,由于不透明导电层可为金属网格,因此触控面板的电阻电容负载也不会大幅增加,进而符合高触控解析度的需求。此外,由于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仅具有单层的不透明导电层,因此更容易通过光学匹配层搭配透明导电层来降低因抗反射层的设置所产生不透明导电层的可视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层的网格单元以及不透明导电层的网格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图3绘示沿着图1的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4绘示本发明触控面板具有不透明导电层的区域与不具有不透明导电层的区域所反射的不同反射光在三维色度坐标CIELAB的位置示意图。
图5绘示本发明触控面板具有不透明导电层的区域与不具有不透明导电层的区域所反射的不同反射光的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6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7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又一变化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8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再一变化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9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
1、2、3、4、5                           触控面板
110、310                             第二基板
112                                 模糊层
114                                 第一光学匹配层
116                                 遮光层
118                                 抗反射层
12                                  第一基板
12a                                 第一表面
12b                                 第二表面
14                                  透明导电层
14S                                 第一感测电极条
14U、16U                             网格单元
16                                  不透明导电层
16L                                 网格线
16S                                 第二感测电极条
18                                  绝缘层
222、422                             第二光学匹配层
224                                 第三光学匹配层
226                                 第四光学匹配层
328                                 第三基板
432                                 保护层
AL                                  环境光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OP1、OP2、OP15                       开口
P1、P15                             第一部分
P2、P25                             第二部分
R1(λ)、R2(λ)                         曲线
R1、R2                              区域
RL1、RL2                            反射光
TR                                 触控区
TU                                 触控感测单元
VD                                 俯视方向
W1、W2、W3、W1’、W2’                   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且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加清楚和易懂,下文各附图为可能为简化的示意图,且其中的元件可能并非按比例绘制。并且,附图中的各元件的数量与尺寸仅为示意,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请参考图1与图2,图1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2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明导电层的网格单元以及不透明导电层的网格单元的放大示意图。为了清楚显示透明导电层与不透明导电层的图案,图1仅显示出透明导电层、不透明导电层与第一基板,并省略其他膜层,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触控面板1包括一第一基板12、一透明导电层14以及一不透明导电层16。第一基板12可例如为触控面板1中最靠近触控物的覆盖板,用以保护触控面板1,第一基板12可为透明基板,例如玻璃基板、塑胶基板、压克力基板、石英基板、蓝宝石基板或其他具有高机械强度材质的基板。第一基板12具有触控区TR与周边区(图未示),其中触控区为使用者进行触控操作的区域,周边区设置于触控区TR的至少一侧,用以配置周边线路。透明导电层14与不透明导电层16设置于第一基板12上。透明导电层14包括多条沿着一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感测电极条14S,各第一感测电极条14S包括多个第一部分P1以及多个第二部分P2,且各第二部分P2连接两相邻的第一部分P1。不透明导电层16包括多条沿着不同于第一方向D1的一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感测电极条16S,且各第二感测电极条16S具有网格图案,其中第一部分P1与不透明导电层16不重叠,且第二部分P2与不透明导电层16重叠,具体描述于下文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可例如垂直于第二方向D2,但不限于此。各第二感测电极条16S横跨每一条第一感测电极条14S,使得第二感测电极条16S与第一感测电极条14S可彼此电容耦合形成多个触控感测单元TU,用以检测触摸或接近触控面板1的触控物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物可例如为手指或直径更小的触控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条14S与第二感测电极条16S可分别为用于传送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极以及用以检测感应信号的感应电极,但不限于此,反之亦可。透明导电层14可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掺铝氧化锌(Al-doped ZnO,AZO)、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或导电高分子,但不限于此。不透明导电层16可包括不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或金属合金,但不以此为限。金属可例如包括金、银、同、铝、镍、锌或其他合适的材料,因此不透明导电层16的电阻率小于透明导电层14的电阻率。图1所示两相邻第一感测电极条14S之间的间距与两相邻第二感测电极条16S之间的间距仅为示例,但不以此为限,且可依据实际需求作调整。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的其中一者以透明导电层14取代金属网格,而其中另一者则为不透明导电层16,因此相较于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皆由金属网格所构成的触控面板而言,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的穿透率可增加,或者在触控解析度增加(即触控感测单元TU的密度增加)的情况下不会明显降低,从而维持相同的光学效果,例如当触控面板1设置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时,触控面板1不会影响所显示图像的亮度。并且,由于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的其中另一者为不透明导电层16,而具有较低阻抗,因此触控面板1的电阻电容负载也不会大幅增加,进而符合高触控解析度的需求,例如满足检测触控笔的触控解析度的需求。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在各第一感测电极条14S中,四个第一部分P1与四个第二部分P2可连接形成一个网格单元14U,使得每个网格单元14U具有一个开口OP1,因此网格单元14U可拼接成第一感测电极条14S。在不透明导电层16的网格图案中,各第二感测电极条16S可包括多个网格单元16U,每个网格单元16U由多条直条状的网格线16L围绕而成,并具有一个开口OP2。在俯视方向VD上,网格单元14U的第二部分P2会与网格单元16U的网格线16L重叠,而第一部分P1则位于对应的一个网格单元16U的开口OP2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OP1与开口OP2的形状可例如分别为菱形、矩形或其他合适的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OP1的形状可与开口OP2的形状不同。本实施例的第一部分P1与第二部分P2可分别例如为一线段,且第一部分P1的宽度W1可大于第二部分P2的宽度W2。因此,第二部分P2的宽度W2可在降低由第一感测电极条14S的第二部分P2与第二感测电极条16S的网格线16L重叠所产生的耦合电容的情况下缩小,且同时可通过增加第一部分P1的宽度W1来弥补第二部分P2的阻抗降低,使得第一感测电极条14S的阻抗不因第二部分P2的宽度W2缩小而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网格线16L可具有均匀的宽度W3,但不限于此。由于不透明导电层16不可被光穿透,因此为了避免使用者观看到网格线16L,网格线16L的宽度W3可小于30微米,较佳小于10微米,更加小于5微米。在本实施例中,彼此连接的两网格线16L可沿着不同的方向延伸,以具有转折,藉此可缩短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单一网格线16L的长度,进而降低不透明导电层16的可视度,但不限于此。
下文将进一步说明触控面板1的叠层结构。请参考图3,其绘示沿着图1的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2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12a与第二表面12b,第一表面12a比第二表面12b邻近触控物,且透明导电层14与不透明导电层16设置于第一基板12的第二表面12b上。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可另包括一第二基板110、一绝缘层18以及一模糊(blur)层112。第二基板110面对第一基板12的第二表面12b设置,绝缘层18设置于透明导电层14与不透明导电层16之间,用以电性绝缘透明导电层14与不透明导电层16,且不透明导电层16、绝缘层18与透明导电层14依序形成在第二基板110上。第二基板110可为透明基板,例如玻璃基板、塑胶基板、压克力基板、石英基板、蓝宝石基板或其他具有高机械强度材质的基板。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也可称为双玻璃(GG)类型。由于透明导电层14设置于不透明导电层16与第一基板12之间,因此不透明导电层16的可视度可通过透明导电层14的设置而降低,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不透明导电层16也可设置于透明导电层14与第一基板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模糊层112的作用是将光线曲折,使得人眼不易聚焦,进而达到模糊化效果,因此可用以降低触控面板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与不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之间的对比(或称为锐利度),使人眼不易对焦在对不透明导电层16,进而降低不透明导电层16的可视度。本实施例的模糊层112另包括粘着材料,因此模糊层112可将第二基板110与第一基板12粘合,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模糊层112也可为保护层(overcoat),例如包括有机材料。在此情况下,触控面板1需另包括粘着层,将第一基板12与第二基板110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可选择性另包括一第一光学匹配层114,设置于透明导电层14与第一基板12之间以及绝缘层18与第一基板12之间。第一光学匹配层114可覆盖第一基板12的第二表面12b的触控区TR。通过折射率的匹配,使得光线在第一光学匹配层114中产生相位差,进而达到干涉效果,因此第一光学匹配层114可均匀化触控区TR中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与不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的反射率,并降低不透明导电层16的可视度。举例来说,第一光学匹配层114可包括氟化镁(MgF2)、氧化钛(TiO2)、氧化铌(Nb2O5)、其他适合的材料或上述任两种材料的堆叠,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可选择性另包括一遮光层116,设置于不透明导电层16与第一基板12之间。举例来说,遮光层116可通过黑化处理形成在不透明导电层16上,但不限于此。通过遮光层116的设置,可降低环境光受到包括金属的不透明导电层16的反射,进而降低不透明导电层16的可视度。遮光层116的材料可例如包括金属氧化物,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可选择性另包括一抗反射层118,设置于第一基板12的第一表面12a上,用以降低环境光在遇到空气与第一基板12的界面时的反射,进而提高触控显示装置所显示的图像的清晰度。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抗反射层118的设置会降低空气与第一基板12之间界面的反射,但通过设置于不透明导电层16与第一基板12之间的第一光学匹配层114与透明导电层14的折射率匹配,可大幅减少触控面板1在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与不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的反射光差异以及色度差异,进而降低不透明导电层16的可视度,具体描述于下文中。
请参考图4与图5,且一并参考图3,图4绘示本发明触控面板具有不透明导电层的区域与不具有不透明导电层的区域所反射的不同反射光在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Internationale d’Eclairage,CIE)的三维色度坐标CIELAB的位置示意图,图5绘示本发明触控面板具有不透明导电层的区域与不具有不透明导电层的区域所反射的不同反射光的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示意图。如图3与图4所示,当具有相同条件的环境光AL射入触控面板1时,触控面板1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R1与不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R2会分别将环境光AL反射为反射光RL1与RL2。反射光RL1在三维色度坐标CIELAB中的位置为
Figure BDA0002178852460000071
而反射光RL2在三维色度坐标CIELAB中的位置为
Figure BDA0002178852460000072
因此通过下面色度差异的公式(1)可计算出反射光RL1与RL2的色度差异ΔE。
Figure BDA0002178852460000073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R1与不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R2反射同一光线(例如环境光)的反射光RL1与RL2的色度差异可小于3,更佳地可小于1。由此可知,通过第一光学匹配层114与透明导电层14的调整,可明显地降低区域R1与R2的色度差异。
如图3与图5所示,反射光RL1的波长与区域R1的反射率的关系可表示为曲线R1(λ),反射光RL2的波长与区域R2的反射率的关系可表示为曲线R2(λ)。举例来说,反射率可为对应的区域R1或R2反射的反射光RL1或RL2强度与进入对应的区域R1或R2的入射光强度的比例,但不限于此。区域R1与R2的反射率差异ΔR可通过下面公式(2)计算出:
Figure BDA0002178852460000081
其中,λ为波长,λ1…λN为可见光范围中的不同波长,N为大于2的正整数。在本实施例中,可见光范围可例如从380纳米到780纳米,但不限于此。从公式(2)可知,反射率差异ΔR是将曲线R1(λ)与R2(λ)在不同的波长的差值取绝对值,并将差值的绝对值加总取平均值,因此公式(2)所计算出的反射率差异ΔR可有效呈现曲线R1(λ)与R2(λ)的差异。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R1与不具有不透明导电层16的区域R2的反射率差异百分比可小于6,较佳小于3,更佳小于1。由此可知,通过第一光学匹配层114与透明导电层14的调整,可明显地降低区域R1与R2的反射率差异,从而降低不透明导电层14的可视度。因此,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通过透明导电层14与不透明导电层16作为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除了可有效提升穿透率之外,还可更容易通过第一光学匹配层114搭配透明导电层14来降低因抗反射层118的设置所造成不透明导电层16的可视问题。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且以下将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为方便比较不同实施例与简化说明,下文中将使用相同标号标注相同元件,且下文将详述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并不再对相同部分作赘述。
请参考图6,其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本变化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触控面板2的不透明导电层16与透明导电层14的位置可互换,也就是不透明导电层16可设置于透明导电层14与第一基板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匹配层114可设置于不透明导电层16与模糊层112之间,例如直接形成在不透明导电层16与绝缘层18上。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可选择性另包括一第二光学匹配层222、一第三光学匹配层224与一第四光学匹配层226。第二光学匹配层222设置于透明导电层14与不透明导电层16之间。具体来说,第二光学匹配层222可设置于绝缘层18与不透明导电层16之间。第三光学匹配层可设置于透明导电层14相对于不透明导电层16的一侧,也就是位于透明导电层14与第二基板110之间。第四光学匹配层226可设置于绝缘层18与透明导电层226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可仅包括第一光学匹配层114、第二光学匹配层222、第三光学匹配层224与第四光学匹配层226的其中至少一个,用以降低不透明导电层16的可视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透明导电层14位于不透明导电层16与第一基板12之间时,第三光学匹配层224、不透明电层16、第四光学匹配层226、绝缘层18、第二光学匹配层222与第一光学匹配层114可依序形成于第二基板1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学匹配层222、第三光学匹配层224与第四光学匹配层226可具有与第一光学匹配层114类似的功用,且可包括氟化镁(MgF2)、氧化钛(TiO2)、氧化铌(Nb2O5)、其他适合的材料或上述任两种材料的堆叠,但不限于此。
请参考图7,其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又一变化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本变化实施例的触控面板3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触控面板3另包括一第三基板328,设置于第一基板12与第二基板310之间。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3可为双薄膜(GFF)类型。具体来说,第二基板310与第三基板328可分别为薄膜,例如包括聚酰亚胺(polyimide,PI)。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14直接形成于第三基板328上,且不透明导电层16直接形成于第二基板310上,但不限于此。并且,第二基板310与第三基板328可通过粘着层330彼此贴合,使第三基板328与粘着层330的至少一个可用于将透明导电层14与不透明导电层16电性绝缘。在一些实施例中,不透明导电层16可直接形成于第三基板328上,且透明导电层14可直接形成于第二基板3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3可不包括光学匹配层,或者可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至少一光学匹配层。
请参考图8,其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再一变化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本变化实施例的触控面板4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透明导电层14与不透明导电层16直接形成于第一基板12的第二表面12b上。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4可称为单玻璃(OGS)类型。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14、绝缘层18与不透明导电层16依序形成在第二表面12b上,且触控面板4另包括一保护层432覆盖于不透明导电层16上,用以保护透明导电层14与不透明导电层16。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14与第一基板12之间可选择性设置第一光学匹配层114,透明导电层14与绝缘层18之间可选择性设置第二光学匹配层422,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4也可包括第一光学匹配层114、第二光学匹配层422、第三光学匹配层与第四光学匹配层的其中至少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4可不包括光学匹配层。
请参考图9,其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清楚显示第一感测电极条与第二感测电极条,图9仅示例出单一第一感测电极条与单一第二感测电极条,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5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一部分P15的面积可相同于或小于对应的开口OP2的面积。当第一部分P15的面积相同于对应的开口OP2的面积时,不与第二感测电极条16S重叠的第一部分P15的面积可被最大化,藉此第一部分P15的宽度可远大于第二部分P25的宽度,使得第一感测电极条14S的阻抗可大幅降低,或者在增加触控解析度的情况下,第一感测电极条14S的阻抗可不至于增加。第一部分P15的面积也可依据实际所需的电阻电容负载而调整为小于对应开口OP2的面积且在同一方向(例如第二方向D2)上,第一部分P15的宽度W1’大于第二部分P25的宽度W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条14S的开口OP15可例如为X形,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5的叠层结构也可应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或变化实施例的叠层结构。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面板中,通过以透明导电层与不透明导电层作为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因此可改善触控面板的穿透率,或者在触控解析度增加的情况下不会大幅降低穿透率,从而维持相同的光学效果。并且,由于不透明导电层可为金属网格,因此触控面板的电阻电容负载也不会大幅增加,进而符合高触控解析度的需求。此外,由于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仅具有单层的不透明导电层,因此更容易通过光学匹配层搭配透明导电层来降低因抗反射层的设置所产生不透明导电层的可视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触控面板,用以检测一触控物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且该第一表面比该第二表面邻近该触控物;
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二表面上,该透明导电层包括多条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感测电极条,各该第一感测电极条包括多个第一部分以及多个第二部分,且各该第二部分连接两相邻的该多个第一部分;以及
一不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二表面上,该不透明导电层包括多条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感测电极条,且各该第二感测电极条具有网格图案;
其中该多个第一部分与该不透明导电层不重叠,且该多个第二部分与该不透明导电层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抗反射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部分中的一个的宽度大于该多个第二部分中的一个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感测电极条具有多个开口,且该多个第一部分中的一者的面积相同于或小于该多个开口中的一者的面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具有该不透明导电层的一区域与不具有该不透明导电层的另一区域的反射率差异百分比小于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具有该不透明导电层的一区域与不具有该不透明导电层的另一区域反射同一光线的反射光的色度差异小于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中的一个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透明导电层和该不透明导电层中的另一个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第一光学匹配层,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中的该个与该第一基板之间,且该第一光学匹配层至少覆盖该第二表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第二光学匹配层,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中的该个与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中的该另一个之间。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第三光学匹配层,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中的该另一个相对于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中的该个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模糊层,该第二基板面对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二表面设置,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直接形成于该第二基板上,且该模糊层设置于该不透明导电层与该第一基板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模糊层包括粘着材料,且该模糊层将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粘合。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绝缘层,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第三基板,该第三基板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中的一个直接形成于该第二基板上,且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中的另一个直接形成于该第三基板上。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导电层与该不透明导电层直接形成于该第一基板上。
CN201910788575.7A 2019-08-02 2019-08-26 触控面板 Active CN112306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7551A TWI705364B (zh) 2019-08-02 2019-08-02 觸控面板
TW108127551 2019-08-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6277A CN112306277A (zh) 2021-02-02
CN112306277B true CN112306277B (zh) 2023-05-16

Family

ID=74091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88575.7A Active CN112306277B (zh) 2019-08-02 2019-08-26 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9695B2 (zh)
CN (1) CN112306277B (zh)
TW (1) TWI7053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07236B2 (en) * 2020-01-29 2022-11-22 Synaptics Incorporated Sensor patterns for capacitive imaging sensors in touch displays
WO2024020721A1 (zh) * 2022-07-25 2024-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结构和用于制造光学结构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838263U (zh) * 2011-11-25 2013-03-27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面板
CN103809797A (zh) * 2012-11-09 2014-05-21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装置
CN104571678A (zh) * 2013-10-18 2015-04-29 和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5373252A (zh) * 2015-07-20 2016-03-0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CN106557216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指纹传感器阵列及具有该指纹传感器阵列的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82162B1 (ko) * 2009-12-03 2011-11-0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일체형 평판표시장치
CN103176656B (zh) * 2013-03-20 2015-05-13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
KR20150073529A (ko) * 2013-12-23 2015-07-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터치스크린 장치.
KR102408918B1 (ko) * 2015-07-15 2022-06-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KR102467874B1 (ko) * 2017-10-16 2022-11-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0007808B (zh) * 2017-12-29 2022-10-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触摸传感器的电致发光显示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838263U (zh) * 2011-11-25 2013-03-27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面板
CN103809797A (zh) * 2012-11-09 2014-05-21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装置
CN104571678A (zh) * 2013-10-18 2015-04-29 和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5373252A (zh) * 2015-07-20 2016-03-0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CN106557216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指纹传感器阵列及具有该指纹传感器阵列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34198A1 (en) 2021-02-04
TWI705364B (zh) 2020-09-21
CN112306277A (zh) 2021-02-02
US11099695B2 (en) 2021-08-24
TW202107254A (zh) 2021-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29443B2 (ja) 伝導性基板およびそれを含むタッチスクリーン
CN204302931U (zh) 触控面板
KR101773514B1 (ko) 터치스크린 일체형 평판표시장치
US9429988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US10452176B2 (en) Touch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KR20150140372A (ko) 터치 제어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2306277B (zh) 触控面板
US20190064951A1 (en)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427151B1 (ko) 표시 장치
CN108319081B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203414940U (zh) 触控面板
KR20150074498A (ko) 터치스크린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장치
CN112634747B (zh) 显示装置
TW201719348A (zh) 金屬網格觸控模組及其適用之觸控顯示裝置
CN107329611B (zh) 窄边框触控模块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KR20150082803A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880142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基板、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基板を備えた入出力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4156127A (zh) 触控面板
KR20150114012A (ko) 터치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7156810A (ja) 入力装置、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