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6681A - 加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96681A
CN112296681A CN202010717746.XA CN202010717746A CN112296681A CN 112296681 A CN112296681 A CN 112296681A CN 202010717746 A CN202010717746 A CN 202010717746A CN 112296681 A CN112296681 A CN 1122966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vertical direction
power transmission
support
processing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77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96681B (zh
Inventor
朴洪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2296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6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96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6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3/00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of machin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metal-working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B23P23/04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of machin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metal-working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for both machining and other metal-working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0Die sets; Pillar guides
    • B21D37/12Particular guiding equipment, e.g. pliers; 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cooperation of 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28Associ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therewith
    • B21D43/287Devices for handling sheet or strip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00Bending sheet metal along straight lines, e.g. to form simple curves
    • B21D5/04Bending sheet metal along straight lines, e.g. to form simple curves on brakes making use of clamping means on one side of the work
    • B21D5/042With a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bending bla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3/00Devices hold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tools, of a kind normally removable from the machine
    • B23Q3/02Devices hold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tools, of a kind normally removable from the machine for mounting on a work-table, tool-slide, or analogous part
    • B23Q3/06Work-cl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e.g. for conveying, loading, positioning, discharging, sor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加工装置包含:加压部,其为了折弯或切断沿着规定运送方向运送的加工对象而进行加压;支撑部,其在通过所述加压部的加压过程中支撑所述加工对象;以及高度决定部,其使所述加压部沿着竖直方向移动,以便所述加压部选择性地折弯或切断所述加工对象。

Description

加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加工对象加压加工的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将如切削刀片等条状加工对象加工成所需的形状,通常实施对加工对象的加压。作为这种加工的例子,可列举弯曲加工对象的折弯与裁切加工对象的切断。
为了实施对加工对象的折弯而需要折弯装置,为了实施对加工对象的切断而需要切断装置。这种装置可具备支撑加工对象的构件与进行加压的构件。但是,不能使用一个装置进行折弯与切断,因此存在需要配备单独装置并依序排列的问题。
另一方面,以往在对加工对象进行加压的构件以及对加工对象进行支撑的构件中出现磨损,或者由于加工对象的大小改变而将上述构件变更为其他构件的情况下,固定这些的其他构件也同样需要相应地根据改变后的大小而进行变更,因此具有实际上需要替换整个装置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加工对象进行各种加工的加工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工装置包括:加压部,其为了折弯或切断沿着规定运送方向运送的加工对象而进行加压;支撑部,其在通过所述加压部的加压过程中支撑所述加工对象;以及高度决定部,其使所述加压部沿着竖直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加压部选择性地折弯或切断所述加工对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工装置包括:支撑部,其在折弯或切断沿着规定运送方向运送的加工对象时,支撑所述加工对象;加压部,其为了折弯或切断通过所述支撑部支撑的所述加工对象,而在旋转中进行加压;下部壳体,其中插入有以所述竖直方向为基准与所述加压部的下端相邻的区域;上部壳体,其直接或间接连接于所述下部壳体,并具有以所述运送方向为基准与末端相邻的上部延伸部;盖部,其包括盖插入部与盖凸缘,盖插入部插入于所述上部延伸部沿着所述竖直方向贯通而形成的上部孔,并在配置有所述加压部的位置处覆盖所述加压部的上端,以防止所述加压部脱离,盖凸缘从所述盖插入部向外侧突出,以在所述盖插入部插入到所述上部孔时,卡在所述上部延伸部,以及垫圈,其配置于所述上部壳体与所述盖凸缘之间,以决定以所述竖直方向为基准所述加压部从所述盖插入部的内侧面分开的高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将折弯装置与切断装置排成一列,而使用一个加工装置对加工对象选择实施切断或折弯操作。
并且,在为了对不同大小的加工对象进行加工而使用高度不同的加压部的情况下,不需要更换盖。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沿着规定平面切断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沿着其他规定平面切断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的加压部配置在从图3的状态沿着竖直方向抬起的位置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加工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就对各附图的构件附加参照符号而言,应注意对相同的构件尽管示于不同的附图中也赋予了相同的符号。并且,在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中,在判断为相关公知常识或对功能的具体说明妨碍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理解的情况下,省略其说明。
并且,在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构件的说明中,可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种术语仅仅是用于将该构件与其他构件进行区分,该术语不会导致限制该构件的本质、次序或顺序等。在记载了某构件“连接”、“结合”或“接触”于其他构件的情况下,该构件可能直接连接于该其他构件,但是应理解为各构件之间也能够“连接”、“结合”或“接触”有另一构件。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1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沿着规定平面切断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1的截面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沿着其他规定平面切断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1的截面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1包括加压部20及支撑部10,并可进一步包括高度决定部31、壳体30、盖部60、连接环91、引导部70、动力传递部51、锁定紧固件92、推压部32、及垫圈40、40a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说明书中,运送方向D1是指与竖直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D2垂直并以加工对象M通过加工装置1的方式被运送的方向。并且,宽度方向D3是指与所述运送方向D1以及竖直方向D2垂直的方向。在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1中插入的加工对象M可以是具有沿着竖直方向D2与运送方向D1延伸的板状的形状,且是沿着运送方向D1延伸的长度长于沿着竖直方向D2延伸的长度的条状或带状的形状。
支撑部10
支撑部10是在对加工对象M进行加工的途中起到支撑加工对象M的作用的构件。在基于加压部20的对加工对象M的加压中,支撑部10可支撑加工对象M。
支撑部10沿着竖直方向D2延伸形成,一部分可形成为圆柱形状。支撑部10以竖直方向D2为基准可在中间具备支撑部主体11,并可包括从支撑部主体11的上端向上突出的支撑部上端凸起12,以及从支撑部主体11的下端向下突出的支撑部下端凸起13。
支撑部上端凸起12与支撑部下端凸起13沿着与竖直方向D2垂直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积可形成为小于支撑部主体11的截面积。并且,支撑部上端凸起12与支撑部下端凸起13的截面形成为不是正圆的形状,支撑部主体11的截面可形成为正圆的形状。
包括支撑部10上端的支撑部上端凸起12可沿着竖直方向D2插入到支撑部插入孔63,所述支撑部插入孔63形成在后述盖部60。包括支撑部10下端的支撑部下端凸起13可沿着竖直方向D2插入到推压部槽3211,所述推压部槽3211形成在后述推压部32。各凸起具备上述的截面形状,支撑部插入孔63与推压部槽3211具备与之相应的形状,因此可使支撑部10相对于推压部32与盖部60不会相对旋转。
在支撑部10上可形成有支撑部缝14。支撑部缝14是沿着运送方向D1贯通支撑部主体11的缝。沿着运送方向D1看过去时,支撑部缝14具有沿着竖直方向D2延伸的形状。
加工对象M沿着运送方向D1进入并插入支撑部缝14,支撑部缝14支撑插入的加工对象M。支撑部缝14沿着与竖直方向D2以及运送方向D1垂直的方向支撑加工对象,以便通过加压部20的旋转来加工加工对象M。在支撑部10支撑加工对象M的情况下,加压部20对加工对象M进行加压而产生变形,据此实现加工。
与支撑部缝14相邻的支撑部的部分区域可区分为多个。具体而言,可分为对应于后述加压部20的切断部分212的部分即切断支撑部分112,以及对应于折弯部分211的另一部分即折弯支撑部分111,但不限于此。
切断支撑部分112可形成为圆柱形状。另外,对应于折弯部分211的支撑部10的另一部分即折弯支撑部分111,具有与切断支撑部分112外侧面相比向内侧凹陷的外侧面。因此,可在切断支撑部分112的外侧面与折弯支撑部分111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段差。
切断支撑部分112在后述加压部20的加压部孔25中插入支撑部10时,对加压部20的内侧面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因此,若在切断支撑部分112上支撑有加工对象M的状态下出现加压部20的旋转,则加工对象M通过切断部分212加压的部分与加工对象M通过切断支撑部分112支撑的部分可以以加工对象M为中心配置在相反位置,或者以运送方向D1为基准非常靠近的状态,因此可进行加工对象M的切断。
在这种情况下,折弯支撑部分111可具有与切断支撑部分112的外侧面相比向内侧凹陷的外侧面。因此,若在折弯支撑部分111上支撑有加工对象M的状态下出现加压部20的旋转,则加工对象M通过折弯部分211加压的部分与加工对象M通过折弯支撑部分111支撑的部分可以以加工对象M为中心配置在相反位置,并沿着运送方向D1分开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加工对象M施加的压力无法聚在一处而分散形成力矩,从而可进行折弯而不是切断。
因此,以运送方向D1为基准,加工对象M通过切断部分212加压的部分与加工对象M通过切断支撑部分112支撑的部分之间的距离可小于加工对象M通过折弯部分211加压的部分与加工对象M通过折弯支撑部分111支撑的部分之间的距离。
在支撑部下端凸起13上可形成紧固后述锁定紧固件92的支撑部紧固槽131。支撑部紧固槽131通过支撑部下端凸起13沿着不与竖直方向D2并排的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但是支撑部紧固槽131也可形成于支撑部主体11而不是支撑部下端凸起13。
加压部20
加压部20是对加工对象M进行加压而实现加工的构件。加压部20为了折弯或切断沿着运送方向D1运送的加工对象M而在旋转途中对加工对象M进行加压。
加压部20为了折弯或切断加工对象M而进行加压可以是,如本发明一实施例,加压部20包括折弯部分211与切断部分212,并形成为不需要替换构件而可对加工对象M选择实施切断或折弯中的任一个。但是也可以是,如其他实施例,具备仅可折弯的加压部20,或者如另一实施例,具备仅可切断的加压部20。
通过同时具备折弯部分211与切断部分212的加压部20,可不需要将单独的切断装置与折弯装置排成一排实施加工,而仅需通过一个加工装置1而选择实施折弯与切断。
加压部20可包括加压部上部22、加压部主体21、以及加压部下部23。以竖直方向D2为基准,可在加压部主体21的上端配置加压部上部22,在加压部主体21的下端配置加压部下部23。即,可从加压部上部22起沿着竖直方向D2向下依次配置加压部主体21、加压部下部23。
加压部主体21的外侧面可位于比加压部上部22的外侧面以及加压部下部23的外侧面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因此,加压部上部22以及加压部下部23分别连接于支撑加压部20的旋转的构件上,而可稳定地支撑旋转,并且加压部主体21可在加工对象M的加工时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加压部20与加工对象M的接触。
在加压部主体21的侧面中,朝向运送方向D1的侧面如图所示,可具备以运送方向D1的反方向与宽度方向D3为基准朝向外侧的斜面。这种斜面可配置在加压部开口24的两侧。
加压部主体21可包括折弯部分211与切断部分212。折弯部分211是用于加压折弯加工对象的部分。切断部分212是加压切断所述加工对象的部分。
折弯部分211与切断部分211可沿着竖直方向D2配置。如图所示,折弯部分211以竖直方向D2为基准可位于切断部分212的上侧,但是不限于此。折弯支撑部分111与切断支撑部分112分别与折弯部分211与切断部分212对应地配置,因此折弯支撑部分111以竖直方向D2为基准可位于切断支撑部分112的上侧。
加压部20的折弯部分211与切断部分212可界定加压部开口24。加压部开口24是指在基本状态下沿着运送方向贯通加压部20的开口。可容纳于加压部20内侧的支撑部10通过加压部24可向外部露出。
基本状态是指,如图1至图5所示,以加工对象M不被加压部20加压的方式配置各构件的状态。因此,在基本状态下,加压部开口24是与支撑部缝14并排配置并沿着运送方向D1开口的状态,在基本状态下,加工对象M可沿着运送方向D1贯通支撑部缝14与加压部开口24。在加工对象M被支撑部缝14支撑的基本状态下,加压部20可通过旋转对加工对象M进行加压加工。
折弯部分211界定的加压部开口24的一部分宽度可形成为大于切断部分212界定的加压部开口24的另一部分宽度。这种设置起到与支撑部10的折弯支撑部分111与切断支撑部分112的外侧面的形状起到的效果类似的,在折弯部分211进行折弯、在切断部分212进行切断的效果。
通过加压部20沿着竖直方向D2贯通,从而可形成加压部孔25。支撑部10可沿着竖直方向D2插入加压部孔25。通过在加压部孔25中插入支撑部10,从而可在加压部20的内侧容纳支撑部10。通过将加压部孔25的形状形成为与支撑部10的外侧面的形状对应的圆柱形状,使得支撑部10的外侧面可接触加压部20的内侧面。
在与支撑部10的关系中,加压部20以竖直方向D2为中心的相对旋转方向可与图1的箭头方向即旋转方向D4相同,因此加压部20的旋转轴可沿着竖直方向D2穿过加压部20。因此,如果是支撑部10被固定的情况,则加压部20可以以支撑部10为轴构件旋转似地进行运作。
加压部20与支撑部10可通过后述高度决定部31而被推向竖直上方,如果加压部20处于未结合于高度决定部31、或高度决定部31与加压部20之间的推压部32的状态,则即使高度决定部31向竖直下方下降,加压部20由于摩擦等,依然不会从升上去的位置下来。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可使用连接环91。
连接环91是使支撑部与加压部虽然可相对旋转,但沿着竖直方向D2无法相对移动的构件。可在支撑部10的外侧面形成支撑部槽15,可在界定加压部槽25的所述加压部下部23的内侧面形成加压部槽26。可在这种支撑部槽15与加压部槽26中插入连接环91。
连接环91可以对支撑部槽15与加压部槽26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因此,根据连接环91,支撑部10与加压部20的竖直方向D2上的移动相互同步,但是旋转并不同步,从而支撑部10与加压部20可相对旋转。
为了实现这种动作,连接环91可构成为局部开放的环形卡环。在以包围支撑部槽15的方式配置连接环91时,可拉拽与连接环91的开放部分相邻的连接环91两端使其相互接触,从而可使连接环91的内侧面尽量贴紧构成支撑部槽15的支撑部10的外侧面。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将支撑部10插入到加压部20,连接环91的两端相互远离,连接环91被插入到加压部槽26,从而连接环91的外侧面可接触形成加压部槽26的加压部20的内侧面。
加压部上部22可具备圆柱形状的外侧面。因此可插入于后述盖部60而在旋转时得到支撑。但是,加压部下部23如图所示,沿着与竖直方向D2垂直的平面切断的截面具有不同于圆的形状,因此可以通过动力传递部51而旋转加压部20的方式插入于动力传递部51的动力传递部孔512中。
高度决定部31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1的加压部20配置在从图3的状态沿着竖直方向D2抬起的位置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下文中,将参照图6对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高度决定部31进行说明。高度决定部31是沿着竖直方向D2移动加压部20的构件。高度决定部31同样可沿着竖直方向D2移动支撑部10。
高度决定部31虽然可直接连接于支撑部10以及加压部20,但是也可以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示,在支撑部10以及加压部20之间具备推压部32而间接连接。
高度决定部31可以是液压缸。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高度决定部31可包括缸体311与活塞312,活塞311的一部分内置于缸体311中,并通过向缸体311内部流入或排出的液压从而可沿着竖直方向D2进行移动。加压部20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活塞312的外侧末端,在活塞312沿着竖直方向D2进行移动时,加压部20也可与此同步地进行移动。
只是,高度决定部31可以是使用空气压的缸体,也可以是线性马达,只要是可进行如上所述直线方向移动的机械构件即可,可以变更为其他机械构件。
高度决定部31通过沿着竖直方向D2移动加压部20,从而可使折弯部分211与切断部分212中的任一个处于可对加工对象M加压的位置。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高度决定部31伸长并最大限度抬高加压部20的如图6的情况下,折弯部分211可折弯加工对象M。在高度决定部31收缩并向竖直下方移动加压部20的如图3的情况下,切断部分212可切断加工对象M。
如图所示,高度决定部31可配置于支撑部10以及加压部20的下侧,但是该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支撑部10以及加压部20的上侧拉拽对支撑部10与加压部20,而使其上升或进行推压而使其下降。
推压部32
推压部32是介导对加压部20的高度决定部31的作用的构件。推压部32上可安装有加压部20,并且不会相对旋转地安装有支撑部10,推压部可结合在高度决定部31。
推压部32可以与高度决定部31的移动同步,而使加压部20与支撑部10沿着竖直方向移动的方式结合在高度决定部31。如图所示,推压部32与高度决定部31可沿着竖直方向D2贯通推压部32,并通过紧固在高度决定部31上端的推压部–高度决定部紧固件93紧固,但是也可以在除此之外的位置上通过其他构件相互结合。
在推压部32上可紧固锁定紧固件92。锁定紧固件92可紧固推压部32与支撑部10,以便同步推压部32与支撑部10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即,推压部32通过各紧固件与高度决定部31以及支撑部10进行紧固,从而不会相对旋转,并相互同步地沿着竖直方向D2进行移动。
由此,高度决定部31的竖直方向D2上的移动,可传递至支撑部10。传递至支撑部10的竖直方向D2的移动通过上述连接环91传递至旋转部,从而可使旋转部同步于高度决定部31的竖直方向D2上的移动。并且,由于旋转部是安装在推压部32上的状态,因此在推压部32同步于高度决定部32的竖直上方的移动而进行移动时,可被推压部32推向竖直上方。
为了在推压部32上紧固锁定紧固件92,在推压部32中可形成紧固件通过孔3212。
推压部32可具备以竖直方向D2为基准从朝向上侧的上表面向下侧凹陷的推压部槽3211。在推压部槽3211中可插入支撑部下端凸起13,以便在支撑部10安装于推压部32时,支撑部10对推压部32不会相对旋转。因此,推压部槽3211可以是可沿着与竖直方向D2不平行的方向加压支撑部下端凸起13的形状,而不是沿着竖直方向D2延伸的圆柱形状。
具体而言,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推压部槽3211可以是沿着宽度方向D3延伸的形状。插入于此的支撑部下端凸起13同样是从支撑部主体11向竖直下方突出并沿着宽度方向D3延伸的形状,以对应于推压部3211的形状。
推压部32可包括推压部上部321与推压部下部322。推压部下部322可与高度决定部31结合,推压部上部231的截面积大于沿着与竖直方向D2垂直的平面切断推压部下部322的截面积,因此卡在推压部固定壳体85而可防止推压部32向竖直下方从壳体80脱离。
动力传递部51
动力传递部51是向加压部20传递动力的构件。动力传递部51连接于旋转齿轮522而接收驱动力,从而可以竖直方向D2为中心旋转,所述旋转齿轮522通过接收包括于驱动部52的驱动源521产生的驱动力从而旋转。同时动力传递部51连接于加压部20,因此可使加压部20与此同步地以竖直方向D2为中心旋转。在此,驱动源521可以是电机,此外也可以使用可产生旋转驱动力的其他机械构件。
动力传递部51可包括动力传递部主体511。动力传递部主体511侧面中的一部分接触驱动齿轮522,从而通过驱动齿轮522的旋转使动力传递部主体511旋转。因此,上述侧面中的一部分可具有从动力传递部主体511的旋转轴相距相同距离的点相聚形成的曲线形状的轮廓。为了实现这种效果,可具备相互啮合的齿轮齿,以使动力传递部主体511的侧面与驱动齿轮522啮合。
在动力传递部主体511上可形成动力传递部孔512。动力传递部孔512是沿着竖直方向D2贯通动力传递部主体511的通孔。动力传递部孔512中可插入推压部32与加压部20。将动力传递部孔512沿着与所述竖直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的截面的轮廓可以不是圆形。因此通过上述加压部下部23插入动力传递部孔512,从而在动力传递部51以竖直方向D2为中心旋转时加压部20被动力传递部51的内侧面加压而可以竖直方向D2为中心旋转。
动力传递部51可以形成有从动力传递部主体511向竖直上方突出,并包围动力传递部孔512的形状的动力传递部突出部513。动力传递部突出部513插入于后述壳体80的下部固定孔811中,从而防止动力传递部51向与竖直方向D2不平行的方向从壳体80脱离。
动力传递部主体511沿着横穿所述竖直方向的其他方向进一步被贯通,从而可形成动力传递部紧固孔514。动力传递部紧固孔514在基本状态下,可与锁定紧固件92紧固推压部32与支撑部10的方向并排对齐。如图所示,锁定紧固件92可沿着运送方向D1的相反方向排列,并沿着相同方向紧固推压部32与支撑部10。因此动力传递部孔514同样可沿着运送方向D1贯通动力传递部主体511而形成。
通过这种动力传递部紧固孔514,从而在整个加工装置1已组装的状态下,锁定紧固件92插入于推压部32的锁定紧固件通过孔3212以及支撑部紧固槽131而可紧固推压部32与支撑部10。相反,通过动力传递部紧固孔514,也可以使已紧固推压部32与支撑部10的锁定紧固件92解除紧固而向外部排出。
插入于动力传递部孔512的加压部下部23的外侧面形成为与界定动力传递部孔512的动力传递部51的内侧面的形状对应,并可接触动力传递部51的内侧面。因此在动力传利部51旋转时,加压部20同样可与此同步而旋转。但是,插入于动力传递部孔512中的推压部32的外侧面可不接触于动力传递部51。因此,即使动力传递部51旋转,由于推压部32不会被施压,因此可不旋转。
引导部70
引导部70是引导加工对象M,以便让加工对象M沿着运送方向D1移动的构件。引导部70相对于加压部20以所述运送方向为基准可配置在上游侧。引导部70可沿着运送方向D1贯通而形成引导缝711、721,以便向加压部20引导加工对象M,并以运送方向D1为基准在加压部20的上游侧安装在下部壳体81上。
引导部70可分为第一引导部71与第二引导部72,但这只是为了加工的便利性,引导部70的数量并不限于此。第一引导部71与第二引导部71连续配置,因此通过第一引导部71的第一引导缝711的加工对象M通过第二引导部72的第二引导缝721而传递至支撑部10。在引导部70中可内置用于沿着形成有引导缝711、721的方向推压加工对象M的辊(未图示),以便加工对象M可通过引导缝711、721。
壳体80
壳体80是构成加工装置1的骨架的构件。壳体80可包括下部壳体81以及上部壳体86,并可包括其他壳体80。
下部壳体81是,被以竖直方向D2为基准与加压部20的下部,即和加压部20的下端相邻的区域插入了的,壳体80。下部壳体81可沿着竖直方向D2贯通而形成下部固定孔811,在这种下部固定孔811中可插入加压部20与包围加压部20的动力传递部突出部513。
动力传递部主体511配置在下部壳体81的下侧,下部壳体81可防止动力传递部主体511向竖直上方脱离,以及向穿过竖直方向D2的方向脱离。
在下部壳体81上可安装引导部70,在下部壳体81的上表面可形成可以引导部70不会脱离的方式安装引导部70的槽。
上部壳体86可结合于引导部70。上部壳体86可直接连接于下部壳体81,但也可如图示,通过引导部70连接连接。
上部壳体86可具有以上述运送方向D1为基准邻接于末端的上部延伸部861。即可具有从引导部70沿着运送方向D1延伸的上部延伸部861。上部延伸部861可沿着竖直方向D2形成上部孔862。在上部孔862中可插入盖部60。
内侧固定壳体82从下部壳体81向下侧分开配置。内侧固定壳体82可与下部壳体81并排形成。即下部壳体81与内侧固定壳体82可形成为与竖直方向D2垂直的板状。
内侧固定壳体82可沿着竖直方向D2贯通而形成内侧固定孔。在内侧固定孔中可安装动力传递部51,推压部32与推压部固定壳体85可穿过内侧固定孔。内侧固定壳体82可防止动力传递部51向竖直下方脱离。
推压部固定壳体85是从内侧固定壳体82的竖直下侧向竖直上方插入于内侧固定孔中,并在内侧插入有推压部32,且具有“T”字形状的轮廓的壳体80。推压部固定壳体85插入并固定于内侧固定壳体82中,并阻挡在推压部上部321与推压部下部322所形成的段差,从而可防止推压部32向竖直下方脱离。
沿着下部壳体81的周围,在下部壳体81的下侧可配置正面壳体83与侧面壳体84。正面壳体83形成为朝向运送方向D1的板状,并结合于下部壳体81的运送方向D1侧的末端,且结合于内部固定壳体80的运送方向D1侧的末端,从而相互连接下部壳体81与内部固定壳体80。
正面壳体83可沿着运送方向D1贯通而形成正面孔831。正面孔831与动力传递部紧固孔514并排形成,而可使锁定紧固件92从外部进入动力传递部紧固孔514,或者向外部排出通过动力传递部紧固孔514排出的锁定紧固件92。因此,即使在整个加工装置1已组装的状态下,通过正面孔831与动力传递部紧固孔514从外部向内部提供锁定紧固件92,从而紧固推压部32与支撑部10,也可与此相反。
侧面壳体84可沿着宽度方向D3连接于下部壳体81的两端。
内部侧面壳体87沿着宽度方向D3结合于内部固定壳体80的两端,并结合于下部81的下表面,从而可起到进一步连接下部81与内部固定壳体80的作用。这种侧面壳体84与内部侧面壳体87可形成为朝向宽度方向D3的板状。
盖部60
盖部60是连接上部延伸部861并覆盖加压部20的构件。盖部60可具备包括盖插入部612与盖凸缘611的盖61。
盖插入部60插入上部延伸部861的上部孔862中,并在配置有加压部20的位置处覆盖加压部20的上端,以防止加压部20脱离。盖插入部612下表面可向竖直上方凹陷而形成加压部20可插入的空间,以使盖插入部612插入上部孔862且覆盖加压部20。
在形成这种可插入并覆盖加压部20的空间的盖插入部的内侧面,可配置用于平稳地支撑加压部20以竖直方向D2为中心旋转的上部轴承62。上部轴承62通过接触加压部上部22的、朝向与竖直方向D2垂直的方向的外侧面,从而支撑旋转部的旋转。
这种盖部60所包括的上部轴承62可以是沿着内周面配置有多个以与竖直方向D2并排的方向为旋转轴的转动体的辊轴承,但是轴承种类不限于此。
盖插入部612可从上部壳体86的上侧向竖直下方插入上部孔862。因此,盖凸缘611卡在上部壳体86,从而避免盖部60向竖直下方进行移动。
盖凸缘611具有从盖插入部612向外侧突出的形状,以便在盖插入部612插入到上部孔82时,卡在上部延伸部861。在这里向外侧突出是指,沿着与竖直方向D2不平行的方向从盖插入部612向外侧突出。
在盖插入部612可形成支撑部上端凸起12从下侧向竖直上方插入的支撑部插入孔63,以使得支撑部10的相对旋转被限制,但以竖直方向D2为基准的支撑部10的相对动作被允许。因此,支撑部插入孔63可具备沿着与竖直方向D2不平行的方向对支撑部上端凸起12进行加压的形状,而不是沿着竖直方向D2延伸的圆柱形状。
具体而言,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撑部插入孔63可具备沿着宽度方向D3延伸的形状。插入于此的支撑部上端凸起12也同样可具备从支撑部主体11向竖直上方突出并沿着宽度方向D3延伸的形状,以便与支撑部插入孔63的形状对应。
垫圈40、40a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加工装置1a的截面图。
进一步参照图7对垫圈40、40a进行说明。垫圈40、40a是决定加压部20与盖61以竖直方向D2为基准相互分开的高度,的构件。垫圈40、40a可形成为环状,以便包围盖插入部612。
垫圈40、40a配置于上部壳体86与盖法兰611之间。因此上部壳体86与盖凸缘611可分开等同于垫圈40、40a高度的距离。由于只要不更换加压部20,则加压部20的高度不会变化,因此通过调节垫圈40、40a的高度从而可改变加压部20与盖插入部612的内侧面相互分开的高度。在这里,用于判断分开的高度的盖插入部612的内侧面是指,位于盖插入部612的内侧并朝向竖直下方的一面。
具体而言,参照图3与图6可知,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压部20与支撑部10在被使用时,使用了具有第一高度H1的垫圈40,从而将加压部20位于最下侧时从盖插入部612的内侧面分开的高度维持为特定值。
参照图7可确认,用于加工具有高于在一实施例中被加工的加工对象M的高度的加工对象的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加工装置1a。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形例,可使用具有高于以竖直方向D2为基准的根据一实施例的加压部20与支撑部10所具有的高度的加压部20a与支撑部10a。这是为了加工更大的加工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若如一实施例使用具有第一高度H1的垫圈40,则支撑部10a与加压部20a无法充分上升,并且向竖直上方的移动有可能被盖61阻挡。若支撑部10a与加压部20a无法充分上升,则不能将加工对象M适当地进行折弯或切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变形例中,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可使用具有高于第一高度H1的第二高度H2的垫圈40a。在使用增加了与支撑部10a、加压部20a增加的高度同样高度的垫圈40a时,可将盖插入部612的内侧面与加压部20a沿着竖直方向D2分开的高度如一实施例维持在规定值。
因此,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以及其变形例的加工装置1、1a,从而在需要使用高度不同的支撑部10a与加压部20a的情况下,也可仅调节垫圈40a的高度而实施相同的加工,并不需要更换盖61。
此外,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装置1为了减少各旋转构件之间或旋转构件与固定构件之间的摩擦,而可进一步包括各种辅助轴承94。但是,配置的轴承数量以及位置不限于此。
上文中,虽然对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所有构成结合成一体或结合成一体运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实施例。即,只要在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内,所有构成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一个以上而进行运作。并且,在上文中记载的“包括”、“构成”或“具有”等术语,只要没有特别相反的记载,则是指该构件可内置,并不排除其他构件,而是应解释为还可包括其他构件。包括技术或科学术语的所有术语,只要没有相反定义,则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意思。如词典定义的术语,通常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与相关技术的文脉中的意思相同,只要在本发明中没有明确进行定义,则不应被解释为理性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思。
以上说明仅仅是本发明技术思想的例示说明,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或变更。因此,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并不限于这种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通过权利要求范围进行解释,并应解释为与其相同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包括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符号说明
1、1a:加工装置 10、10a:支撑部 11:支撑部主体
12:支撑部上端凸起 13:支撑部下端凸起 14:支撑部缝
15:支撑部槽 20、20a:加压部 21:加压部主体
22:加压部上部 23:加压部下部 24:加压部开口
25:加压部孔 26:加压部槽 31:高度决定部
32:推压部 40、40a:垫圈 51:动力传递部
52:驱动部 60:盖部 61:盖
62:上部轴承 63:支撑部插入孔 70:引导部
71:第一引导部 72:第二引导部 80:壳体
81:下部壳体 82:内侧固定壳体 83:正面壳体
84:侧面壳体 85:推压部固定壳体 86:上部壳体
87:内部侧面壳体 91:连接环 92:锁定紧固件
93:推压部–高度决定部紧固件 94:辅助轴承 111:折弯支撑部分
112:切断支撑部分 131:支撑部紧固槽 211:折弯部分
212:切断部分 311:缸体 312:活塞
321:推压部上部 322:推压部下部 511:动力传递部主体
512:动力传递部孔 513:动力传递部突出部 514:动力传递部紧固槽
521:驱动源 522:驱动齿轮 611:盖凸缘
612:盖插入部 711:第一引导缝 721:第二引导缝
811:下部固定孔 831:正面孔 861:上部延伸部
862:上部孔 3211:推压部槽 3212:锁定紧固件通过孔
D1:运送方向 D2:竖直方向 D3:宽度方向
D4:旋转方向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M:加工对象

Claims (10)

1.一种加工装置,包括:
加压部,用于加压以折弯或切断沿着规定运送方向运送的加工对象;
支撑部,用于在所述加压部的加压过程中,支撑所述加工对象;以及
高度决定部,用于使所述加压部沿着竖直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加压部为可选择性地折弯或切断所述加工对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装置,还包括:
推压部,其上安装有所述加压部,并且无相对旋转地安装有所述支撑部,
其中,所述推压部结合到所述高度决定部,以使其可与所述高度决定部的动作同步,而使所述加压部与所述支撑部沿着所述竖直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推压部包括从上表面向下侧凹陷的推压部槽,所述上表面以所述竖直方向为基准朝向上侧,
以所述竖直方向为基准,所述支撑部的下端具有与所述推压部槽形状对应的形状,且
所述支撑部的下端在所述支撑部安装到推压部时插入所述推压部槽,以使所述支撑部为可相对于所述推压部不会相对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工装置,还包括:
锁定紧固件,用于紧固所述推压部与所述支撑部,以同步所述推压部与所述支撑部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的动作;以及
动力传递部,用于通过以所述竖直方向为中心旋转,从而旋转所述加压部,所述动力传递部包括动力传递部主体以及动力传递部孔,所述动力传递部孔沿着所述竖直方向贯通所述动力传递部主体,并插入有所述推压部与所述加压部,且沿着与所述竖直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的截面的轮廓是非圆形,
所述动力传递部将所述加压部定位成所述加工对象不会被所述加压部加压的状态为基本状态,
在所述基本状态下,沿着横穿所述竖直方向的方向贯通所述动力传递部主体的动力传递部紧固孔并排对齐于所述锁定紧固件紧固所述推压部与所述支撑部的方向,
插入所述动力传递部孔中的所述加压部的外侧面形成为与界定所述动力传递部孔的所述动力传递部的内侧面的形状对应,并接触所述动力传递部的内侧面,
插入所述动力传递部孔中的所述推压部的外侧面不接触所述动力传递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部插入沿着所述竖直方向贯通所述加压部的加压部槽,
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通过加压部开口露在外部,所述加压部开口沿着所述运送方向贯通所述加压部,以使其可插入并排出所述加工对象;
还包括:
支撑部槽,形成于所述支撑部的外侧面,以使所述支撑部与加压部可相对旋转,且沿着竖直方向无法相对移动;
连接环,插入加压部槽,所述加压部槽形成于界定所述加压部槽的所述加压部的内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加压部包括:用于加压折弯所述加工对象的折弯部分;以及从所述折弯部分沿着所述竖直方向配置并用于加压切断所述加工对象的切断部分,
所述高度决定部沿着所述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加压部,从而所述折弯部分与所述切断部分中的任一个加压所述加工对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加压部的折弯部分与切断部分界定加压部开口,所述加压部开口沿着所述搬动方向贯通所述加压部,使其可插入并排出所述加工对象,
所述折弯部分界定的所述加压部开口的一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切断部分界定的所述加压部开口的另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装置,还包括:
下部壳体,其中插入有以所述竖直方向为基准与所述加压部的下端相邻的区域;
引导部,具有引导缝,以使其可向所述加压部引导所述加工对象,并以所述运送方向为基准在所述加压部的上游侧安装于所述下部壳体;
上部壳体,结合于所述引导部,并具有从所述引导部沿着所述运送方向延伸的上部延伸部;
盖部,包括盖插入部与盖凸缘,所述盖插入部插入所述上部延伸部沿着所述竖直方向贯通而形成的上部孔,并在配置有所述加压部的位置处覆盖所述加压部的上端,以防止所述加压部脱离,所述盖凸缘从所述盖插入部向外侧突出,以在所述盖插入部插入到所述上部孔时,卡在所述上部延伸部;以及
垫圈,配置于所述上部壳体与所述盖凸缘之间,以使其可以以所述竖直方向为基准决定所述加压部从所述盖插入部的内侧面分开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工装置,还包括:
驱动部,产生传递至所述动力传递部的动力。
10.一种加工装置,包括:
支撑部,在折弯或切断沿着规定运送方向运送的加工对象时,支撑所述加工对象;
加压部,为了折弯或切断通过所述支撑部支撑的所述加工对象,在旋转中进行加压;
下部壳体,其中插入有以竖直方向为基准与所述加压部的下端相邻的区域;
上部壳体,直接或间接连接所述下部壳体,并具有以所述运送方向为基准与末端相邻的上部延伸部;
盖部,包括盖插入部与盖凸缘,所述盖插入部插入所述上部延伸部沿着所述竖直方向贯通而形成的上部孔,并在配置有所述加压部的位置处覆盖所述加压部的上端,以防止所述加压部脱离,所述盖凸缘从所述盖插入部向外侧突出,以在所述盖插入部插入到所述上部孔时,卡在所述上部延伸部;以及
垫圈,配置于所述上部壳体与所述盖凸缘之间,以决定以所述竖直方向为基准所述加压部从所述盖插入部的内侧面分开的高度。
CN202010717746.XA 2019-07-29 2020-07-23 加工装置 Active CN112296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91937A KR102241314B1 (ko) 2019-07-29 2019-07-29 가공 장치
KR10-2019-0091937 2019-07-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6681A true CN112296681A (zh) 2021-02-02
CN112296681B CN112296681B (zh) 2023-02-03

Family

ID=74483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7746.XA Active CN112296681B (zh) 2019-07-29 2020-07-23 加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241314B1 (zh)
CN (1) CN11229668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8991A (ja) * 1999-04-07 2000-10-17 Naoki Ogawa 帯刃の曲げと切断の方法と装置
KR20020025551A (ko) * 2000-09-29 2002-04-04 송병준 커팅블레이드의 절곡 및 절단장치
DE10358991B4 (de) * 2002-12-17 2016-03-17 Komatsu Ltd. Steuerverfahren für eine Pressenlinie und Tandempressenlinie
CN107755973A (zh) * 2016-08-20 2018-03-06 青岛立博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导风连接装置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8991A (ja) * 1999-04-07 2000-10-17 Naoki Ogawa 帯刃の曲げと切断の方法と装置
KR20020025551A (ko) * 2000-09-29 2002-04-04 송병준 커팅블레이드의 절곡 및 절단장치
DE10358991B4 (de) * 2002-12-17 2016-03-17 Komatsu Ltd. Steuerverfahren für eine Pressenlinie und Tandempressenlinie
CN107755973A (zh) * 2016-08-20 2018-03-06 青岛立博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导风连接装置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6681B (zh) 2023-02-03
KR20210013985A (ko) 2021-02-08
KR102241314B1 (ko)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11614B1 (en) Milling apparatus
KR20110097959A (ko) 회전혼합용기를 가지는 믹서
JP5971595B2 (ja) パンチ装置
CN105293028A (zh) 一种翻转定位系统
US8955848B2 (en) Mechanical seal
CN112296681B (zh) 加工装置
JP2011161626A (ja) 材料帯を加工するための装置
KR101605648B1 (ko) 축류 유체 기계, 및 그 가변 고정익 구동 장치
JP6275637B2 (ja) プレス機用パンチ装置およびプレス機
JP6527734B2 (ja) 固定装置、蒸気タービン、回転機械の製造方法及び組立方法
US7976300B2 (en) Pelleting machine
JPS597708A (ja) 軸流機械における静翼取付角可変装置
EP3586041B1 (de) Antrieb, umfassend einen elektromotor und ein getrieb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antriebs
WO2018153547A1 (de) Antrieb, umfassend ein elektromotor und ein getriebe
EP3586040B1 (de) Antrieb, umfassend einen elektromotor und ein getrieb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antriebs
KR101890739B1 (ko) 메카니칼 씰 회전자모듈의 하우징 성형장치
EP4276327A1 (en) Reverse input blocking clutch
CN109502291B (zh) 位置调节装置和传输装置
JP4854036B2 (ja) シート材切断装置
WO2018153550A1 (de) Antrieb, umfassend einen elektromotor und ein getrieb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antriebs
KR20110003123A (ko) 회동 각도 조절이 가능한 프레스 장치
EP3685060B1 (en) Bearing unit with three bearings including a preload bearing, in particular for a paper processing tool
KR20240015465A (ko) 스냅링 압입 장치
KR100224100B1 (ko) 띠판재의 절곡 가공장치
EP0850708A1 (en) Sheet metal punch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