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89193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89193A
CN112289193A CN202011196267.4A CN202011196267A CN112289193A CN 112289193 A CN112289193 A CN 112289193A CN 202011196267 A CN202011196267 A CN 202011196267A CN 112289193 A CN112289193 A CN 1122891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display
connecting wire
sub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62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89193B (zh
Inventor
刘慢慢
金跃康
董圣之
任军
曹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626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891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89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91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891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91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geometrical dis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间隔的显示单元、多个收卷结构和连接线。该多个收卷结构位于相邻的显示单元之间,连接线用于连接相邻的显示单元,连接线的至少部分绕设在收卷结构上,在显示面板拉伸时,至少部分绕设在收卷机构上的连接线展开。具有上述结构的显示面板可以极大降低连接线被过大拉伸而断裂的风险,并极大提高自身的拉伸能力。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可拉伸显示技术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可拉伸电子器件例如显示屏逐渐进入消费市场。显示屏中布满电子器件以及连接线等,该些器件及连接线在拉伸过程中可能面临断裂等的风险,进而导致显示屏显示异常、失效甚至报废等风险。
受限于结构设计,当前的可拉伸显示屏的拉伸能力有限,极大制约可拉伸显示屏的拉伸能力,从而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的显示单元、多个收卷结构和连接线。该多个收卷结构位于相邻的显示单元之间,连接线用于连接相邻的显示单元,连接线的至少部分收卷在收卷结构上,在显示面板拉伸时,至少部分绕设在收卷机构上的连接线展开。
在该第一方面中,通过收卷结构收卷连接线,如此,在显示面板处于拉伸状态下,收卷结构可以使得连接线展开;在显示面板处于非拉伸状态下时,连接线重新收卷至收卷结构上。如此,在两个像素之间,连接线的呈现在收卷结构之外的部分可以随着对显示面板拉伸程度的增加而变长,从而极大降低连接线被过大拉伸而断裂的风险,并极大提高显示面板的拉伸能力。
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连接线的材料为记忆金属材料。
在该实施例中,由记忆金属材料形成的连接线具有形状记忆能力,在将连接线通过绕设的方式固定在收卷机构上的情况下,在卸去对显示面板的拉伸外力时,连接线也会趋向于其原始形态,即重新绕设在收卷机构上。
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连接线为一条连续导线,连接线包括位于收卷机构上的拐点,以拐点为界,连接线在收卷机构上的绕设方向相反;或者,收卷机构为导体,连接线包括第一子连接线和第二子连接线。第一子连接线的一端连接至相邻显示单元的一个,第一子连接线的另一端固定在收卷机构上,第二子连接线的一端连接至相邻显示单元的另一个,第二子连接线的另一端固定在收卷机构上。在显示面板拉伸时,至少部分绕设在收卷机构上的第一子连接线和第二子连接线同时展开。
在该实施例中,收卷机构可以降低因连接线长度加长而造成的电阻过大问题,在该方案中,连接线的绕设在收卷机构上的部分的电阻因与收卷机构连接而变得极小,从而可以忽略。
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收卷机构包括转轴,所述连接线绕设在所述转轴上;
转轴为一体化的圆柱体;优选地,转轴上设置有螺纹,连接线绕设在螺纹的牙底中。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线设置在转轴的螺纹的牙底中,可以降低连接线在转轴上展开或卷曲时产生的阻力,而且可以防止连接线在重复拉伸过程中纠缠在一起。
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转轴包括支撑部和至少一个冠体,冠体可旋转地固定在支撑部上,连接线绕设在冠体上,优选地,冠体上设置有螺纹,连接线绕设在螺纹的牙底中。
在该实施例中,具有支持部和冠体的结构更容易制造,且转轴的旋转部分(冠体)和支撑部分(支撑部)分别设置,可以降低转轴在实际工艺中设置在显示面板中的难度。
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转轴包括支撑部、套筒和至少一个冠体,套筒可旋转地套设在支撑部上,冠体可旋转地固定在支撑部上,连接线绕设在套筒和冠体上,优选地,套筒和冠体至少之一上设置有螺纹,连接线绕设在螺纹的牙底中。
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转轴包括支撑部和至少一个套筒,套筒可旋转地套设在支撑部上,连接线绕设在套筒上,优选地,套筒上设置有螺纹,连接线绕设在螺纹的牙底中。
例如,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基底,该基底承载显示单元和收卷结构,收卷结构固定在基底上;优选地,基底包括位于相邻显示单元之间的凹槽,收卷结构至少部分位于凹槽中。
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避免在重复拉伸过程中,因应力不均造成收卷结构移动(例如平移而非自转)。
例如,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该封装层与显示单元和基底共同限定位于相邻显示单元之间的腔室,连接线和收卷结构位于腔室中;优选地,封装层和收卷结构的远离基底的一端间隔预设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收卷结构位于封装层和基底之间,在使用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可以避免收卷结构从基底的凹槽中脱离。
例如,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液态金属,该液态金属填充在腔室中。
在该实施例中,液态金属因为填充腔室而与连接线是接触的,如此,与单纯设置连接线相比,信号传递的电阻减小。此外,即便连接线断裂,断裂的连接线也可以通过液态金属实现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液态金属的熔点为大于或等于8℃且小于或等于19℃。
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相邻的显示单元之间,连接线与基底不接触,优选地,基底对应于连接线的部分设置有凹槽,以使得基底与连接线间隔。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线在腔室中实际为悬空的,如此,在拉伸、弯曲等的过程中,基底上的应力不会传递至连接线上,从而极大降低连接线因拉伸而断裂的风险。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中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3为图2所示显示面板处于非拉伸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2所示显示面板处于拉伸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5A为图2所示的转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B为连接线在图5A所示转轴上绕设的轨迹示意图;
图6A为图2所示的转轴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图6A所示转轴的剖面图;
图7A为图2所示的转轴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7A所示转轴的剖面图;
图7C为图7A所示的转轴包括的冠体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10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11A为图10所示的转轴和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连接线在图11A所示的一种转轴上绕设的轨迹示意图;
图11C为连接线在图11A所示的另一种转轴上绕设的轨迹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1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像素排布示意图;以及
图1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的像素排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电子皮肤和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迅速发展,可拉伸电子器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与传统电子器件相比,可拉伸电子器件突破刚性硅基底的限制,可以在拉伸、压缩、弯曲等状态下保持正常功能运行。拉伸显示相对于柔性显示,对屏幕的要求更高,需要屏幕具有弹性/伸缩性。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可拉伸电子器件的拉伸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的显示单元、多个收卷结构和连接线。该多个收卷结构位于相邻的显示单元之间,连接线用于连接相邻的显示单元,连接线的至少部分绕设在收卷结构上。在显示面板拉伸时,至少部分绕设在收卷机构上的连接线展开。通过收卷结构收卷连接线,如此,在显示面板处于拉伸状态下,收卷结构可以使得连接线展开;在显示面板处于非拉伸状态下时,连接线重新收卷至收卷结构上。如此,在两个显示单元之间,收卷结构之外的连接线可以随着对显示面板拉伸程度的增加而变长,从而极大降低连接线被过大拉伸而断裂的风险,并极大提高显示面板的拉伸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显示单元可以是多个像素单元、多个子像素或者可以是单个子像素。像素单元可以由多个子像素构成。示例性的,以显示面板为三基色(RGB)显示模式为例,RGB三色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单元。另外,连接线可以为信号线,例如栅线、数据线、扫描线、公共电极线等。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在该些附图中,以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例如图1所示的基底300所在面)为基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对显示面板中各个结构的位置进行说明。在该空间直角坐标系中,X轴和Y轴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平行,Z轴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垂直。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的显示单元100、多个收卷结构200和连接线300。该多个收卷结构200位于相邻的显示单元100之间,连接线300用于连接相邻的显示单元100,连接线300的至少部分(例如参见图2中连接线300的绕设在转轴210的部分)绕设在收卷结构200上。通过收卷结构200收卷部分连接线300,如此,在显示面板处于拉伸状态下,可以使得绕设在收卷结构200上的连接线300展开(参见图4);在显示面板处于非拉伸状态下时,连接线300重新收卷至收卷结构200上(参见图3)。
例如,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拉伸区11和非拉伸区12,显示单元100位于非拉伸区12,收卷结构200位于拉伸区1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拉伸区”是相对于“非拉伸区”而言的,即,“拉伸区”的拉伸能力更强,即对显示面板的拉伸做主要贡献或全部贡献,“非拉伸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不可拉伸,即,“非拉伸区”可以做相对较小程度的拉伸或者完全不能被拉伸。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收卷结构200的结构及其收卷连接线的方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工艺进行设计。
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收卷结构200可以为微机电,可以驱动连接线300卷曲或者展开,从而在拉伸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驱动收卷结构200以使得连接线300展开,进一步减小连接线300因被动拉伸而受到的拉力,降低连接线300断裂的风险。
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收卷结构200和连接线300可以设计为可回复结构,即,通过外力改变其形态后,在卸去外力时,其可以回复至原始状态。该设计的结构简单,不会过度复杂化显示面板的结构设计。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连接线300的材料为记忆金属材料。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连接线300绕设在收卷结构200上。在该实施例中,由记忆金属材料形成的连接线300具有形状记忆能力,在将连接线通过绕设的方式固定在收卷结构200上的情况下,在卸去对显示面板的拉伸外力时,连接线300也会趋向于其原始形态,即重新绕设在转轴上。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用于形成连接线300的记忆金属材料的类型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工艺需要进行选择。例如,该记忆金属材料可以为Au-Cd、Ag-Cd、Cu-Zn、Cu-Zn-Al、Cu-Zn-Sn、Cu-Zn-Si、Cu-Sn、Cu-Zn-Ga、In-Ti、Au-Cu-Zn、NiAl、Fe-Pt、Ti-Ni、Ti-Ni-Pd、Ti-Nb、U-Nb、Fe-Mn-Si或者其它适合的材料。
下面,结合图3和图4,分别对收卷结构200和连接线300在拉伸状态和非拉伸状态下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位于非拉伸状态下,相邻显示单元100之间的间距为L1,在该状态下,连接线300在连接两个显示单元100的同时绕设在收卷结构200上。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位于拉伸状态下,相邻显示单元100之间的间距为L2,L2大于图3所示的L1,在该状态下,虽然连接线300在连接两个显示单元100的同时绕设在收卷结构200上,但是图3所示的连接线300绕设在收卷结构200上的一部分在图4中已经脱离收卷结构200,从而在视觉效果上,图4所示的连接线300被拉长。
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收卷结构为导体。在该实施例中,转轴可以降低因连接线长度加长而造成的电阻过大问题,在该方案中,连接线的绕设在转轴上的部分的电阻因与转轴连接而变得极小,从而可以忽略。例如,收卷结构为金属或者金属合金材料。例如,转轴的材料与连接线的材料相同。
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收卷结构200也可以设置为绝缘体或者半导体。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收卷结构包括转轴,连接线缠绕在转轴上。转轴上设置有螺纹,连接线绕设在螺纹的牙底中。如此,通过将连接线设置在转轴的螺纹的牙底中,可以降低连接线在转轴上展开或卷曲时产生的阻力,而且可以防止连接线在重复拉伸过程中纠缠在一起。
示例性的,如图5A和图5B所示,转轴2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螺纹,螺纹包括牙顶211和牙底212,连接线300的绕设在转轴210上的部分位于该牙底212中。
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图5A所示的转轴210可以大致为圆柱体,沿着与转轴210的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图5A中的X轴方向),忽略螺纹结构,转轴21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转轴包括支撑部和至少一个冠体,冠体可旋转地固定在支撑部上,连接线绕设在冠体上。在该实施例中,具有支持部和冠体的结构更容易制造,且转轴的旋转部分(冠体)和支撑部分(支撑部)分别设置,如此,可以将支撑部设置为固定式的(例如固定在下述实施例的基底上),从而提高转轴的稳定性,从而降低转轴在实际工艺中设置在显示面板中的难度。
示例性的,如图6A和图6B所示,转轴的冠体214包括凹槽,支撑部213的一端伸入该凹槽中,从而使得冠体214可旋转地套设在支撑部213上。连接线300可以绕设在冠体214上。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冠体214上可以设置有螺纹,连接线300绕设在螺纹的牙底中。如此,通过将连接线300设置在转轴210的冠体214的螺纹的牙底中,可以降低连接线300在冠体214上展开或卷曲时产生的阻力,而且可以防止连接线300在重复拉伸过程中纠缠在一起。具有螺纹的冠体的结构可以参见图5A或者图7C所示的形状,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支撑部213和冠体214可以进一步设计为螺纹连接。如此,可以保证冠体在支撑部上能够旋转的同时不会轻易从支撑部上脱离。示例性的,对于图6B所示的转轴210,支撑部213的用于固定冠体214的一端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冠体214的内表面设置有与该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沿着与转轴210的轴向方向垂直的(图6B中的X轴方向),支撑部213和冠体214(内表面或者外表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转轴210包括支撑部213和冠体214的情况下,“转轴为导体”可以是仅冠体214为导体,也可以为冠体214和支撑部213都为导体。
例如,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转轴包括支撑部、套筒和至少一个冠体,套筒可旋转地套设在支撑部上,冠体可旋转地固定在支撑部上,连接线绕设在套筒和冠体上。在该实施例中,转轴的旋转部分(冠体和套筒)和支撑部分(支撑部)分别设置,如此,可以将支撑部设置为固定式的(例如固定在下述实施例的基底上),从而进一步提高转轴的稳定性,并进一步降低转轴在实际工艺中设置在显示面板中的难度。
示例性的,如图7A和图7B所示,转轴的冠体214包括凹槽,支撑部213的一端伸入该凹槽中,从而使得冠体214可旋转地套设在支撑部213上,转轴的套筒215为圆筒形,套筒215具有沿自身轴向方向贯穿自身的通孔,支撑部213穿过该通孔,从而使得套筒215可旋转地套设在支撑部213上。连接线300可以绕设在冠体214和套筒215上。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转轴210包括套筒215和冠体214的情况下,套筒215和冠体214至少之一上设置有螺纹,连接线300绕设在螺纹的牙底中。具有螺纹的冠体的结构可以参见图5A或者图7C所示的形状,在此不做赘述。
例如,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转轴包括支撑部和至少一个套筒,套筒可旋转地套设在支撑部上,连接线绕设在套筒上,优选地,套筒上设置有螺纹,连接线绕设在螺纹的牙底中。在该实施例中,转轴的旋转部分(套筒)和支撑部分(支撑部)分别设置,如此,可以将支撑部设置为固定式的(例如固定在下述实施例的基底上),从而进一步提高转轴的稳定性,并进一步降低转轴在实际工艺中设置在显示面板中的难度。
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中,如图11A和图11B所示,转轴包括一个套筒215,套筒215为圆筒形,套筒215具有沿可旋转地套设在支撑部213上。连接线300可以绕设在套筒215上。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中,如图11C所示,转轴包括两个套筒215a、215b,套筒215a、215b为圆筒形,套筒215a、215b具有沿自身轴向方向贯穿自身的通孔,支撑部213穿过该通孔,从而使得套筒215a、215b都套设在支撑部213上。连接线300可以绕设在套筒215a、215b上。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转轴210包括套筒215的情况下,套筒215上可以设置有螺纹,连接线300绕设在螺纹的牙底中。具有螺纹的冠体的结构可以参见图5A或者图7C所示的形状,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转轴包括套筒的情况下,“转轴为导体”为转轴中的套筒215为导体,或支撑部213和套筒215均为导体。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线可以设置为一根,即,连接线为一条连续导线,从而完全以绕设的方式固定在转轴上。在该情况下,连接线包括位于转轴上的拐点,以拐点为界,连接线在转轴上的绕设方向相反。如此,在显示面板被拉伸时,连接线的绕设在转轴上的部分可以展开。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线可以设置为两根(下述的第一、第二子连接线),如此每根连接线分别固定在转轴上,在显示面板拉伸时,至少部分绕设在收卷机构上的第一子连接线和第二子连接线同时展开。
下面,结合附图并在几个具体示例中,分别对连接线的上述两种设置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一个示例中,如图2-4、图5A、图6A和图7A,连接线300为连续的一整根导线。连接线300具有位于转轴210上的拐点P,在拐点P的两侧,连接线300的绕设方向相反。在该情况下,转轴210可以为前述的导体,也可以为非导体。
在本公开另一个示例中,如图8所示,转轴210为导体,连接线300包括第一子连接线310和第二子连接线320。第一子连接线310的一端311连接至显示单元100a上,第一子连接线310的另一端312固定在转轴210上,第二子连接线320的一端322连接至显示单元100b上,第二子连接线320的另一端321固定在转轴210上。例如,端312和32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转轴210上。如此,可以避免连接线完全从转轴210上脱落。另外,即便在连接线310发生断裂的情况下,连接线320仍可以连接在转轴210上。如此,在显示面板拉伸时,第一子连接线310和第二子连接线320的绕设在转轴210上的部分可以同时展开。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转轴210包括冠体214和套筒215的情况下,第一子连接线310和第二子连接线320可以分别固定在且绕设在冠体214和套筒215上;在转轴包括两个套筒215的情况下,第一子连接线310和第二子连接线320可以分别固定在且绕设在两个套筒215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如上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第二子连接线的情况下,如果转轴上设置有螺纹,且第一、第二子连接线绕设在该螺纹的牙底,该螺纹的形状可以如5A所示形状,也可以如图7C所示的形状。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基底,该基底承载显示单元和收卷结构,收卷结构固定在基底上。例如,进一步地,基底包括位于相邻显示单元之间的凹槽,收卷结构固定在该凹槽中。如此,因固定方式简便,便于加工,而且可以避免在重复拉伸过程中,因应力不均造成收卷结构移动(例如平移而非自转)。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显示单元100、收卷结构200(示出其包括的转轴210)位于基底400上,基底400为可拉伸基底,其材料可以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醚砜等可拉伸材料。基底400上设置有位于两个相邻的显示单元100之间的凹槽410,转轴210的一部分位于凹槽410中。如此,凹槽410具有限位作用,从而防止转轴210移动,例如防止转轴210沿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面的方向(图中X轴方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收卷结构(其包括的转轴)可以横向、纵向或以其它方式设置在基底上。下面,结合几个具体的示例,对收卷结构以横向、纵向的方式设置在基底上的方案分别进行说明。
例如,在本公开一示例中,如图9所示,转轴210的轴向方向与基底400所在面垂直,即,转轴210以纵向设置的方式竖立在基底400上。在该情况下,转轴210的结构及连接线300的排布轨迹可以如图3-图4、图5B、图6A-图6B、图7A-图7B、图8-图9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转轴210包括上述的支撑部213的情况下,可以将支撑部213设置在凹槽410中,从而固定转轴210。
例如,在本公开另一示例中,如图10所示,转轴210的轴向方向与基底400所在面平行,即,转轴210横向设置在基底400上。在该情况下,转轴210的结构及连接线300的排布轨迹可以如图10、图11A-图11C所示,转轴210包括支撑部213和套筒215,支撑部213和套筒215的轴向方向都平行于基底400所在面,连接线300绕设在该套筒215上。需要说明的是,图11A-图11C所示仅示出连接线300为一条连续导线的布置方式,根据工艺需要,连接线300也可以设置为第一、第二子连接线,该方案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例如,如图10所示,在转轴210横向设置在基底400上的情况下,收卷结构200还可以包括支柱216,支柱216的一端与转轴210连接,支柱216的另一端插入基底400的凹槽中,从而固定转轴210。支撑柱216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例如,两个支柱216分别与转轴210的两端连接,示例性的,如图11B所示,转轴210包括支撑部213,支柱216固定在支撑部213的两端(D1端、D2端);和/或,至少一个支柱216可以与转轴210的中间部分连接,示例性的,如图11B所示,转轴210包括支撑部213,支柱216固定在支撑部213的中间(D3所指区域),例如,转轴210包括套设在支撑部213上的两个套筒215,支柱216固定在支撑部213的位于两个套筒215之间的区域。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沿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面的方向,凹槽和转轴的截面形状都为圆形,如此,便于减小转轴在凹槽中旋转的阻力。例如,在转轴(图5A所示类型的转轴)设置有螺纹的情况下,该转轴的位于凹槽中的部分的外表面为平滑的面,转轴的位于凹槽外的部分的外表面呈现螺纹。例如,在转轴设置有支撑部和冠体的情况下,支撑部的原理冠体的一端可以位于凹槽中,该支撑部可以不可转动地固定在凹槽中,从而增加转轴的稳固性;或者该支撑部可以可转动地固定在凹槽中,如此,凹槽和支撑部之间以及支撑部和冠体之间都可以转动,该两级转动可以进一步减小因拉伸连接线产生转动时造成的阻力(摩擦阻力)。
例如,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该封装层与显示单元和基底共同限定位于相邻显示单元之间的腔室,连接线和收卷结构位于腔室中,封装层和收卷结构的远离基底的一端间隔预设距离。如此,收卷结构位于封装层和基底之间,在使用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可以避免收卷结构(转轴或者转轴包括的冠体)从基底的凹槽中脱离。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距离可以大于零也可以小于零,即,封装层和转轴并非是连接的。
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封装层500覆盖显示面板的表面,如此,显示单元100、收卷结构200(其包括的转轴210)夹置在封装层500和基底400之间,显示单元100、基底400、封装层500限定出腔室510。如此,在使用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即便倒置、晃动等操作也不会使得转轴210(或者转轴包括的冠体214)从腔室510中脱离。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显示单元中设置有发光器件,以实现显示。封装层覆盖显示单元,从而可以覆盖显示单元中的发光器件,防止外界水、氧等侵入显示阵列层的内部,从而对发光器件等元件进行保护。
例如,封装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至少两层的复合结构。例如,封装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氮氧化硅、高分子树脂等绝缘材料。例如,封装层可以包括依次设置在发光器件上的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例如,第一无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材料,例如氮化硅、氧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材料的致密性高,可以防止水、氧等的侵入;例如,有机封装层的材料可以为含有干燥剂的高分子材料或可阻挡水汽的高分子材料等,例如高分子树脂等以对显示面板的表面进行平坦化处理,并且可以缓解第一无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的应力,还可以包括干燥剂等吸水性材料以吸收侵入内部的水、氧等物质。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封装层(或其包括的至少一个膜层)可以设置为多个部分,以分别对显示单元和显示单元之间的区域(拉伸区)封装;或者封装层(或其包括的至少一个膜层)可以设置为连续的整层以同时覆盖显示单元和显示单元之间的区域(拉伸区)。例如,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无机封装层可以设置为两个独立的部分,第一部分覆盖显示单元以保证显示单元不被水、氧等侵入,第二部分覆盖显示单元之间的区域(拉伸区),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作为连续的整层同时覆盖显示单元和显示单元之间的区域(拉伸区)。例如,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只用于封装显示单元,显示单元之间的区域(拉伸区)的区域用柔性材料封装,例如,该柔性材料可以为聚二甲基硅氧烷等。
例如,显示单元中的发光器件可以为包括依次层叠的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发光功能层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例如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空穴阻挡层、电子阻挡层等。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基底可以为阵列基板,阵列基板包括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可以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晶体管、电容等,例如形成为2T1C(即2个晶体管(T)和1个电容(C))、3T1C或者7T1C等多种形式。像素驱动电路用于控制显示单元中的发光器件的开关及发光状态(例如灰阶等)。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封装层500和凹槽410的底部的距离大于转轴21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面(图12中的Z轴方向)的高度,且封装层500和基底400的未设置有凹槽410的部分的距离小于转轴210的高度。如此在使用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即便倒置、晃动等操作也不会使得转轴210从凹槽410中脱离。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液态金属,该液态金属在填充腔室中。如此,液态金属因为填充腔室而与连接线是接触的,如此,与单纯设置连接线相比,信号传递的电阻减小。此外,即便连接线断裂,断裂的连接线也可以通过液态金属实现电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液态金属600位于腔室510中。例如,液态金属600设置为完全填充满腔室510,如此,可以保证液态金属与连接线时刻接触。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液态金属的熔点选择范围可以为1℃-20℃,例如进一步为8℃-19℃,例如该熔点具体可以为9℃、11℃、13℃、15℃、17℃等。液态金属的熔点范围可以不限于上述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液态金属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工艺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制。例如,该液态金属的材料可以为镓铟锡合金。
例如,在显示面板的制造过程中,在形成封装层之前,可以先在显示单元之间注入液态金属;然后控制工艺温度在液态金属的熔点之下以使得液态金属为固态;然后,沉积(例如化学气相沉积等)绝缘材料薄膜以形成封装层。如此,固态的液态金属可以为绝缘材料薄膜进行支撑,从而形成腔室。
例如,在注入液态金属时,液态金属覆盖转轴,如此,在形成封装层后,由于液态金属的间隔,封装层和转轴是脱离的。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相邻的显示单元之间,连接线与基底脱离。例如,进一步地,连接线与基底不接触。示例性的,如图1、图2、图9和图12所示,连接线300与基底400不接触。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底对应于连接线的部分可以设置有凹槽,以使得基底与连接线间隔。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线在腔室中实际为悬空的,如此,在拉伸、弯曲等的过程中,基底上的应力不会传递至连接线上,从而极大降低连接线因拉伸而断裂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脱离”为两者之间并非连接在一起,而不限于两者之间是否接触,即,在一种情形下两者呈现为彼此分离,在另一种情形下,两者彼此接触。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转轴、基底的凹槽可以通过微机械加工等方式形成,连接线也可以通过微机械加工的方式固定在转轴上,如此,在连接线的形成过程中,不需要像常规工艺一样在基底上通过沉积导电材料膜层并通过构图等工艺形成连接线,从而使得连接线和基底可以不接触。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显示单元和收卷结构在显示面板中的排布可以根据显示面板在拉伸功能上的具体设计进行选择,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中,显示面板设计为单向拉伸。如图13所示,拉伸区11和非拉伸区12沿Y轴方向延伸且沿X轴方向交替,每个非拉伸区12中设置有多个沿Y轴方向排布为一列的显示单元100。在该情况下,显示面板可以沿着X轴方向拉伸,收卷结构只排布在沿着X轴方向相邻的显示单元100之间。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中,显示面板设计为多方向拉伸。如图14所示,多个拉伸区11和多个非拉伸区12排布为多行和多列,每个非拉伸区12中设置有一个显示单元100(实际设计中也可以为多个)。在该情况下,显示面板可以沿着X轴方向拉伸,也可以沿着Y轴方向拉伸。收卷结构不仅排布在沿着X轴方向相邻的显示单元100之间,还可以排布在沿着Y轴方向相邻的显示单元100之间。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装置除了上述结构之外还可以包括触控结构,以具有触控功能。例如,该触控结构可以位于封装层上。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显示侧可以设置分光元件(例如分光光栅等),使得显示装置可以具有三维显示功能。
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数码相机、手机、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为表示清楚,并没有叙述上述的显示装置的全部结构。为实现显示装置的必要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其他结构,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间隔设置的显示单元;
多个收卷结构,位于相邻的所述显示单元之间;以及
连接线,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显示单元;
其中,所述连接线的至少一部分绕设在所述收卷结构上;
所述显示面板被拉伸时,至少部分绕设在所述收卷机构上的所述连接线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连接线的材料为记忆金属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连接线为一条连续导线,所述连接线包括位于所述收卷机构上的拐点,以所述拐点为界,所述连接线在所述收卷机构上的绕设方向相反;或者
所述收卷机构为导体,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子连接线和第二子连接线,所述第一子连接线的一端连接至相邻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个,所述第一子连接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收卷机构上,且部分所述第一子连接线绕设在所述收卷机构上,所述第二子连接线的一端连接至相邻所述显示单元的另一个,所述第二子连接线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收卷机构上,且部分所述第二子连接线绕设在所述收卷机构上,所述显示面板被拉伸时,至少部分绕设在所述收卷机构上的所述第一子连接线和所述第二子连接线同时展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收卷机构包括转轴,所述连接线绕设在所述转轴上;
所述转轴为一体化的圆柱体;优选地,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线绕设在所述螺纹的牙底中;或者
所述转轴包括支撑部和至少一个冠体,所述冠体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连接线绕设在所述冠体上,优选地,所述冠体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线绕设在所述螺纹的牙底中;或者
所述转轴包括支撑部、套筒和至少一个冠体,所述套筒可旋转地套设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冠体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连接线绕设在所述套筒和所述冠体上,优选地,所述套筒和所述冠体至少之一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线绕设在所述螺纹的牙底中;或者
所述转轴包括支撑部和至少一个套筒,所述套筒可旋转地套设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连接线绕设在所述套筒上,优选地,所述套筒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线绕设在所述螺纹的牙底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基底,承载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收卷结构;
其中,所述收卷结构固定在所述基底上,优选地,所述基底包括位于相邻所述显示单元之间的凹槽,所述收卷结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与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基底共同限定位于相邻所述显示单元之间的腔室;其中,
所述连接线和所述收卷结构位于所述腔室中;
优选地,所述封装层和所述收卷结构的远离所述基底的一端间隔预设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液态金属,填充在所述腔室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液态金属的熔点为大于或等于8℃且小于或等于19℃。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
在相邻的所述显示单元之间,所述连接线与所述基底不接触;
优选地,所述基底对应于所述连接线的部分设置有凹槽,以使得所述基底与所述连接线间隔。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196267.4A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2891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6267.4A CN112289193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6267.4A CN112289193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9193A true CN112289193A (zh) 2021-01-29
CN112289193B CN112289193B (zh) 2022-08-19

Family

ID=74352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6267.4A Active CN112289193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89193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8767A (zh) * 2014-12-25 2016-04-20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CN108538204A (zh) * 2018-04-23 2018-09-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束线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09524441A (zh) * 2018-11-22 2019-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N109742119A (zh) * 2019-01-08 2019-05-1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可拉伸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20334A (zh) * 2019-03-27 2019-06-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0444577A (zh) * 2019-08-14 2019-1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9237807A1 (zh) * 2018-06-13 2019-12-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US20200111978A1 (en) * 2018-10-04 2020-04-09 Lg Display Co., Ltd. Stretchable display device
CN210324962U (zh) * 2019-07-31 2020-04-14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电子装置
KR20200040084A (ko) * 2018-10-08 2020-04-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스트레쳐블 표시 장치
CN111326067A (zh) * 2018-12-13 2020-06-23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326542A (zh) * 2018-12-13 2020-06-23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8767A (zh) * 2014-12-25 2016-04-20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CN108538204A (zh) * 2018-04-23 2018-09-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束线装置及显示装置
WO2019237807A1 (zh) * 2018-06-13 2019-12-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US20200111978A1 (en) * 2018-10-04 2020-04-09 Lg Display Co., Ltd. Stretchable display device
KR20200040084A (ko) * 2018-10-08 2020-04-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스트레쳐블 표시 장치
CN109524441A (zh) * 2018-11-22 2019-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N111326067A (zh) * 2018-12-13 2020-06-23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326542A (zh) * 2018-12-13 2020-06-23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9742119A (zh) * 2019-01-08 2019-05-1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可拉伸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20334A (zh) * 2019-03-27 2019-06-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210324962U (zh) * 2019-07-31 2020-04-14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电子装置
CN110444577A (zh) * 2019-08-14 2019-1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9193B (zh) 2022-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2361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7221550B (zh) 显示装置
EP3051589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00006684A1 (en) Stretchable display devices,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s
US11239287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unit and valley along display area
CN105514139A (zh) 显示设备
CN105895658A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EP3267490B1 (en) Display device
US1169027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20200042555A (ko) 터치 센서 및 표시 장치
KR20210087609A (ko) 표시 장치
US20230269983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10225958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EP3651005B1 (en) Touch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US11914824B2 (en) Input sensing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228919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260284B1 (ko)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그 제조 방법
US2024005738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166919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0767685B (zh) 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EP434002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27125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30070570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220342750U (zh) 显示设备
KR20230000509A (ko)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 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