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87420B - 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87420B
CN112287420B CN202011214021.5A CN202011214021A CN112287420B CN 112287420 B CN112287420 B CN 112287420B CN 202011214021 A CN202011214021 A CN 202011214021A CN 112287420 B CN112287420 B CN 1122874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module
harness
design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140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87420A (zh
Inventor
肖寒
朱立宾
黄红波
刘爽
彭杨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21402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874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87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7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87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7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16Cables, cable trees or wire harnes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该系统包括:零部件库、3D设计模块和2D设计模块;所述零部件库包含零件信息库、零件3D数模库及2D数模库;所述3D设计模块包括布线模块,定义模块,工艺模块,线径计算模块和校核模块;所述布线模块,用于通过零部件库调用所需零部件的3D数模进行初步布线设计及初步固定设计;所述定义模块,用于导入每个连接器的引脚信息;所述线径计算模块,基于工艺要求计算每段线束的线径;所述校核模块用于对设计的线束进行校核;所述2D设计模块,用于根据3D设计模块的信息转换得到2D线束图纸。本发明系统线径计算中不仅考虑导线截面积,还考虑多种工艺因素,提升了线径估算的准确性,提升设计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气设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低压线束设计工作流程如下:根据各用电设备的低压接口定义,梳理得到各用电设备间的连接关系以及需要的连接器型号、端子型号及其他配件型号,可绘制电气原理图;通过3D绘图软件,在整车数模里合理布置低压线束并绘制低压线束3D数模,得到线束走线方向及各段长度;通过2D绘图软件绘制低压线束2D图纸输出给线束供应商,反应每根导线的输入输出端、工艺要求以及各零部件型号,示意线束干线与分支走向及各段长度,示意固定件方向。
在上述工作流程中有以下问题:3D绘制前需要梳理各段导线数量,从而估算线束外径,一方面梳理阶段工作量大,易出错,且不方便以文档形式保存,若估算的线径与实际偏差较大,实际超过布置空间,会对线束产生挤压或磨损,进而影响线束设计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包括:
零部件库、3D设计模块和2D设计模块;
所述零部件库包含零件信息库、零件3D数模库及2D数模库;其中,零件信息库包括线束各零部件的物理信息及电气信息;3D数模库包括线束各零部件的3D数模;2D数模库包括连接器出线或入线视图的平面图,用于展示连接器引脚布置顺序;
所述3D设计模块包括布线模块,定义模块,工艺模块,线径计算模块和校核模块;
所述布线模块,用于通过零部件库调用所需零部件的3D数模进行初步布线设计及初步固定设计;
所述定义模块,用于根据表格或电气原理图导入每个连接器的引脚信息;所述引脚信息包括线号、颜色和线径;
所述工艺模块,用于根据需求设置线束覆盖物材料、覆盖物缠绕方式及起止点,导线绞线要求、导线同电位点铰接要求、连接器入线方向;
所述线径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每段线束的线径;
所述校核模块用于对设计的线束进行校核;
所述2D设计模块,用于根据3D设计模块的信息调用2D数模库转换得到2D线束图纸。
按上述方案,所述线径计算模块中计算每段线束的线径,具体如下:
1)依据导线数量及导线截面积进行第一次初步线径计算;
有效截面积Si=∑不同规格导线截面积×不同规格导线数量
线径初步计算结果为D0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031
式中,α是与该段线束内导线数量n相关的函数,
α=2*n-0.09,n≤10
α=1.6,n>10;
2)根据工艺模块中设置的线束覆盖物材料的厚度、覆盖物缠绕方式、导线同电位铰接要求以及导线绞线要求更新线径计算结果。
按上述方案,所述线径计算模块中步骤2)更新线径计算结果,即根据线束工艺因素影响确定单根线截面积;
具体如下:
2.1)根据导线绞线的类型,确定导线绞线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基于影响因子B和单根线的原始截面积S,确定不同类型的绞线要求对应的最终单根线截面积S′;
S′=BS
2.2)根据同电位铰接点铰接方式,如a根导线与b根导线铰接,确定影响因子B,再结合铰接处包覆物的类型,确定以铰接点为基准,前后预设范围内的导线等效截面积S′3
若包覆物的类型为缠绕式覆盖物,覆盖物厚度为d1,则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041
若包覆物的类型为套管式覆盖,覆盖套管厚度为d2,则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042
2.3)考虑上述绞线和铰接工艺,一段线束的有效截面积S增大为S′根据Si=∑不同规格导线截面积×不同规格导线数量,得到最终的S′i,再依据下式计算得到D′0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043
2.4)考虑线束最外层覆盖物材料及缠绕方式,对D′0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线束外径。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2.4)中,最终的线束外径计算如下:
线束最外层为缠绕式覆盖物,缠绕式覆盖材料厚度d3,缠绕方式为密缠时,
D1=D′0+4d3
缠绕方式为花缠和点缠时,
D1=D′0+2d3
对于套管式覆盖物,则根据规格参数获取管外径d4,该段线束外径则为D1=d4
将线束外径D1向上取整得到设计阶段各段线束外径取值。
按上述方案,所述2D设计模块中,根据3D设计模块的信息转换得到2D线束图纸,具体如下:
由布线模块的线束3D数模展平得到线束分支走向及每段线束长度;结合定义模块导入的引脚信息以及调用的连接器,通过2D平面图展示连接器每个孔位信息;在图纸中标注工艺模块中根据需求设置的信息。
按上述方案,所述校核模块中校核的信息包括:连接器型号和端子型号匹配性校核、端子型号与孔位线径匹配性校核、线号校核以及线束与周边零部件间隙校核。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设计系统可减少设计者为获取零部件信息和数模花费的时间;线径计算中不仅考虑导线截面积,还考虑多种工艺因素,提升了线径估算的准确性,减少修改,提升设计效率;
2、通过校核模块取代了人工检查,可提升线束设计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减少了因线束设计修改带来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运行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包括:
零部件库、3D设计模块和2D设计模块;
所述零部件库包含零件信息库、零件3D数模库及2D数模库;其中,零件信息库包括线束各零部件的物理信息及电气信息;3D数模库包括线束各零部件的3D数模;2D数模库包括连接器出线或入线视图的平面图,用于展示连接器引脚布置顺序;
所述3D设计模块包括布线模块,定义模块,工艺模块,线径计算模块和校核模块;
所述布线模块,用于通过零部件库调用所需零部件的3D数模进行初步布线设计及初步固定设计;
所述定义模块,用于根据表格或电气原理图导入每个连接器的引脚信息;所述引脚信息包括线号、颜色和线径;
所述工艺模块,用于根据需求设置线束覆盖物材料、覆盖物缠绕方式及起止点,导线绞线要求、导线同电位点铰接要求、连接器入线方向;
所述线径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每段线束的线径;
具体如下:
1)依据导线数量及导线截面积进行第一次初步线径计算;
Si=∑不同规格导线截面积×不同规格导线数量
线径初步计算结果为D0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071
式中,α是与该段线束内导线数量n相关的函数,
α=2*n-0.09,n≤10
α=1.6,n>10;
2)根据工艺模块中设置的线束覆盖物材料的厚度、覆盖物缠绕方式、同电位铰接点工艺要求以及导线绞线要求更新线径计算结果;
具体如下:
2.1)根据导线绞线的类型,确定导线绞线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基于影响因子B和单根线的原始截面积S,确定不同类型的绞线要求对应的最终单根线截面积S′;
S′=BS
具体的:
对于双绞线,单根线截面积为S1(原始截面积),将两根线等效为截面积为S′1(最终单根线截面积)的单根导线,其中,
S′1=4S1
对于三股线,单根线截面积为S2(原始截面积),将三根线等效为截面积为S′2(最终单根线截面积)的单根导线,其中,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081
2.2)根据同电位铰接点铰接方式,如a根导线与b根导线铰接,确定影响因子B,再结合铰接处包覆物的类型,确定以铰接点为基准,前后预设范围内的导线等效截面积S′3
假设是三根对两根铰接,单根导线截面积为S3,以铰接点为基准,前后50mm范围内三根和两根导线均视为三根导线,且等效为截面积为S′3的单根导线。此时,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091
若没有防水要求,则可选择防水胶布缠绕(包覆物的类型),胶带覆盖率为30%-50%,胶带厚度为d1,则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092
若有防水要求,则可选择热缩套管(包覆物的类型),由热缩套管规格参数可知热缩套管恢复后厚度为d2,则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093
举例说明如下:导线同电位点铰接要求:对于等电位铰接工艺会有不同的包覆物的类型,以铰接点为基准,前后预设范围内(50mm)线束外径的计算会受到影响。根据包覆物的类型,确定包裹物厚度,根据厚度和同电位点铰接方式,确定预设范围内的导线的截面积等效为S′3。其中,当包覆物的类型为缠绕式覆盖物(防水胶布缠绕),则确定胶带厚度为包裹物厚度;若包覆物的类型为套管式(热缩套管),则确定热缩套管恢复后的厚度为包裹物厚度。
假设是3对2铰接,单根线截面积为S3,该50mm范围内三根和两根线均等效为截面积为S′3的单根导线。
若没有防水要求,则可选择防水胶布缠绕(包覆物的类型),胶带覆盖率为30%-50%,胶带厚度为d1,则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101
若有防水要求,则可选择热缩套管(包覆物的类型),由热缩套管规格参数可知热缩套管恢复后厚度为d2,则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102
2.3)考虑上述绞线和铰接工艺,一段线束的有效截面积S增大为S′根据Si=∑不同规格导线截面积×不同规格导线数量,得到最终的S′i,再依据下式计算得到D′0
Figure BDA0002759720730000103
2.4)考虑线束最外层覆盖物材料及缠绕方式,对D′0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线束外径;
最终的线束外径计算如下:
线束最外层为缠绕式覆盖物,缠绕式覆盖材料厚度d3,缠绕方式为密缠时,
D1=D′0+4d3
缠绕方式为花缠和点缠时,
D1=D′0+2d3
对于套管式覆盖物,则根据规格参数获取管外径d4,该段线束外径则为D1=d4
将线束外径D1向上取整得到设计阶段各段线束外径取值。
所述校核模块用于对设计的线束进行校核;校核模块中校核的信息包括:连接器型号和端子型号匹配性校核、端子型号与孔位线径匹配性校核、线号校核以及线束与周边零部件间隙校核;
所述2D设计模块,用于根据3D设计模块的信息调用2D数模库转换得到2D线束图纸;具体如下:
由布线模块的线束3D数模展平得到线束分支走向及每段线束长度;结合定义模块导入的引脚信息以及调用的连接器,通过2D平面图展示连接器每个孔位信息;在图纸中标注工艺模块中根据需求设置的信息。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零部件库、3D设计模块和2D设计模块;
所述零部件库包含零件信息库、零件3D数模库及2D数模库;其中,零件信息库包括线束各零部件的物理信息及电气信息;3D数模库包括线束各零部件的3D数模;2D数模库包括连接器出线或入线视图的平面图,用于展示连接器引脚布置顺序;
所述3D设计模块包括布线模块,定义模块,工艺模块,线径计算模块和校核模块;
所述布线模块,用于接收设计人员调用零部件库所需零部件的3D数模进行的初步布线设计及初步固定设计;并根据工艺模块和校核模块更改初步布线设计;
所述定义模块,用于导入每个连接器的引脚信息;所述引脚信息包括线号、颜色和线径;
所述工艺模块,用于根据需求设置线束覆盖物材料、覆盖物缠绕方式及起止点,导线绞线要求、导线同电位点铰接要求、连接器入线方向;
所述线径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每段线束的线径;
线径计算模块中计算每段线束的线径,具体如下:
1)依据导线数量及导线截面积进行第一次初步线径计算;
有效截面积Si=∑不同规格导线截面积×不同规格导线数量
线径初步计算结果为D0
Figure FDA0003790091270000021
式中,α是与该段线束内导线数量n相关的函数,
α=2*n-0.09,n≤10
α=1.6,n>10;
2)根据工艺模块中设置的线束覆盖物材料的厚度、覆盖物缠绕方式、导线同电位点铰接要求以及导线绞线要求更新线径计算结果;
所述校核模块用于对设计的线束进行校核;
所述2D设计模块,用于根据3D设计模块的信息调用2D数模库转换得到2D线束图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线束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径计算模块中步骤2)更新线径计算结果,即根据线束工艺因素影响确定单根线截面积;
具体如下:
2.1)根据导线绞线的类型,确定导线绞线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基于影响因子B和单根线的原始截面积S,确定不同类型的绞线要求对应的最终单根线截面积S′;
S′=BS
2.2)根据同电位铰接点铰接方式,确定影响因子B,再结合铰接处包覆物的类型,确定以铰接点为基准,前后预设范围内的导线等效截面积S3′;
若包覆物的类型为缠绕式覆盖物,覆盖物厚度为d1,则
Figure FDA0003790091270000031
其中,S3为铰接的单根导线截面积;
若包覆物的类型为套管式覆盖,覆盖套管厚度为d2,则
Figure FDA0003790091270000032
2.3)考虑上述绞线和铰接工艺,一段线束的有效截面积S增大为S′根据Si=∑不同规格导线截面积×不同规格导线数量,得到最终的S′i,再依据下式计算得到D′0
Figure FDA0003790091270000033
2.4)考虑线束最外层覆盖物材料及缠绕方式,对D′0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线束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线束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4)中,最终的线束外径计算如下:
线束最外层为缠绕式覆盖物,缠绕式覆盖材料厚度d3,缠绕方式为密缠时,
D1=D′0+4d3
缠绕方式为花缠和点缠时,
D1=D′0+2d3
对于套管式覆盖物,则根据规格参数获取管外径d4,该段线束外径则为D1=d4
将线束外径D1向上取整得到设计阶段各段线束外径取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线束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2D设计模块中,根据3D设计模块的信息转换得到2D线束图纸,具体如下:
由布线模块的线束3D数模展平得到线束分支走向及每段线束长度;结合定义模块导入的引脚信息以及调用的连接器,通过2D平面图展示连接器每个孔位信息;在图纸中标注工艺模块中根据需求设置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线束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核模块中校核的信息包括:连接器型号和端子型号匹配性校核、端子型号与孔位线径匹配性校核、线号校核以及线束与周边零部件间隙校核。
CN202011214021.5A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 Active CN1122874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4021.5A CN112287420B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4021.5A CN112287420B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7420A CN112287420A (zh) 2021-01-29
CN112287420B true CN112287420B (zh) 2022-11-15

Family

ID=74350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14021.5A Active CN112287420B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874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89742B (zh) * 2021-08-16 2024-03-29 贵州梓恒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绕线机数控系统
CN113836641A (zh) * 2021-09-27 2021-12-2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线束外径计算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58705B1 (en) * 2006-03-23 2009-07-07 Dassault Systemes Solidworks Corporation Connectivity controlled wire routing
CN110110345A (zh) * 2018-02-01 2019-08-0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线束的设计辅助方法
CN110210168A (zh) * 2019-06-14 2019-09-06 重庆宇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化线束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10879911A (zh) * 2019-12-06 2020-03-13 湖南海博瑞德电智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外径估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35646B2 (en) * 2009-11-25 2015-01-13 Draft Logic Inc. System and process for automated circuiting and branch circuit wiring
CN109063381B (zh) * 2018-09-14 2023-01-24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一种基于cad平台的汽车线束工艺设计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58705B1 (en) * 2006-03-23 2009-07-07 Dassault Systemes Solidworks Corporation Connectivity controlled wire routing
CN110110345A (zh) * 2018-02-01 2019-08-0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线束的设计辅助方法
CN110210168A (zh) * 2019-06-14 2019-09-06 重庆宇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化线束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10879911A (zh) * 2019-12-06 2020-03-13 湖南海博瑞德电智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外径估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sign of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Trackless Trolley Car;Xiyou Chen 等;《 2019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 (ICEMS)》;20191105;第1-6页 *
基于CATIA的动车组电气系统三维布线工艺应用研究;文强 等;《铁路技术创新》;20140830;第54-5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7420A (zh) 2021-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87420B (zh) 一种智能线束设计系统
CN110210168B (zh) 一种智能化线束设计方法及装置
US5718041A (e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shielding sheath on a bundle of electrical conductors
CN207409768U (zh) 一种基于接插件的机舱接线连接装置
US20040256136A1 (en) System for 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f an electrical harness
CN114974678A (zh) 一种耐温高导电性铝合金导体平行光伏电缆及其加工工艺
JPH08180747A (ja) 電線束の太さ計算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2287421B (zh) 一种线束的3d设计系统
CN111275789A (zh) 一种线束的绘制方法
CN209764427U (zh) 一种发动机测试线束
CN115189302B (zh) 一种宇航用超大功率电缆设计方法
CN214673350U (zh) 一种新型汽车电源线束
JP2014158368A (ja) 引込線線間絶縁パーティション
KR102408508B1 (ko) 퓨즈 대비 선경 매칭 자동화 장치 및 방법
CN110245422B (zh) 一种基于计算机编程技术的线束图自动生成方法及装置
CN212410832U (zh) 一种高效型二次电缆数字对线器
JPH0491607A (ja) 分岐付ケーブルの延線法
CN113626891A (zh) 一种死接头加工工艺参数设计方法
JPS6035136Y2 (ja) S−z撚ワンタツチコネクタ−用ケ−ブル
CN108028100B (zh) 电线
JP2015088227A (ja) ツイストペア線、ハーネス及び該ツイストペア線の製造方法
JP2001216845A (ja) 分岐付ケーブル
JP2573332Y2 (ja) 多対ケーブル
CN115189302A (zh) 一种宇航用超大功率电缆设计方法
JPS63201609A (ja) 分岐用光フアイバケ−ブ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