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41086A -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41086A
CN112241086A CN202010682353.XA CN202010682353A CN112241086A CN 112241086 A CN112241086 A CN 112241086A CN 202010682353 A CN202010682353 A CN 202010682353A CN 112241086 A CN112241086 A CN 1122410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member
light source
diffusion plate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8235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智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na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na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na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na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41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410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warping-twis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ecuring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多个光源、光扩散板、片状的光学部件和隔板。光扩散板与光源相对布置。光扩散板配置为扩散来自光源的光。光学部件设置在光扩散板和光源之间。光学部件包括透射部和反射部,上述透射部配置为透射从光源发射的光,上述反射部配置为反射从光源发射的光。隔板布置在相邻的光源之间。光学部件由一体地设置于隔板并且从隔板的端部朝向光扩散板突出的支撑部所支撑。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7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9-134024的优先权。日本专利申请No.2019-134024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显示装置(例如,参见国际公开WO2017/038082号(专利文献1))。
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光源;片状光学部件,上述光学部件与光源相对设置,并且包括透射部以及反射部,上述透射部透射从光源发射的光,上述反射部反射从光源发射的光;以及反射板,上述反射板相对于光学部件设置在光源侧,并反射从光源射出的光。在专利文献1的显示装置中,通过弯曲反射片而形成分隔相邻光源的中空的隔板。片状的光学部件由多个设置于隔板的凹部中的柱状支撑部件所支撑。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抑制片状的光学部件的起伏,每个光源设置有多个柱状的支撑部件。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抑制片状的光学部件的起伏,每个光源设置有多个柱状的支撑部件,这需要大量的支撑部件来支撑光学部件。因此,存在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利用该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可以在限制部件数量增加的同时防止片状的光学部件的起伏。该目的通过所附保护范围第一方面中限定的照明设备来实现。进一步的有利效果通过所附保护范围中限定的优选实施方式来获得。
[1]鉴于已知技术的状态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照明装置包括:多个光源、光扩散板、片状的光学部件以及隔板。光扩散板与光源相对布置。光扩散板配置为扩散来自光源的光。光学部件设置在光扩散板与光源之间。光学部件包括透射部以及反射部,上述透射部配置为透射从光源发射的光,上述反射部配置为反射从光源发射的光。隔板布置在相邻的光源之间。光学部件由支撑部所支撑,上述支撑部一体地设置于隔板并且从隔板的端部朝向光扩散板突出。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照明装置中,光学部件由支撑部所支撑,上述支撑部一体地设置于隔板并且从隔板的端部朝向光扩散板突出。由此,能够通过一体地设置在隔板上的支撑部来支撑片状的光学部件,同时避免光学部件的起伏,因此不需要设置大量的柱状的支撑部件来支撑片状的光学部件。结果,能够抑制片状的光学部件的起伏,同时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由此,能够使片状的光学部件的形状保持为恒定,因此能够抑制基于位置的照射光的强度不均匀的发生。另外,通过将支撑部一体地设置在隔板上以从隔板的端部朝向光扩散板突出,不需要在隔板设置用于布置支撑部件以支撑片状的光学部件的凹部或槽口。因此,能够防止从光源发射的光从隔板的凹部或槽口泄漏到邻接的光源侧,因此能够防止在对由隔板隔开的每个隔室的亮度进行控制的局部调光中的亮度对比性能的降低。
[2]根据上述照明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优选地,支撑部具有从隔板的端部朝向光扩散板突出的凸部,并且光学部件具有与凸部卡合的卡合部。根据该结构,通过使一体地设置在隔板的凸部与光学部件的卡合部卡合,能够容易地支撑光学部件。
[3]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优选地,凸部具有:轴部,上述轴部从隔板向光扩散板延伸;以及扩径部,上述扩径部设置在轴部的端部,并且具有比轴部更大的直径,扩径部是通过在将凸部插入到光学部件中的同时对凸部的轴部的端部进行模锻而形成的。在该结构中,与在使光学部件变形的同时使光学部件与凸部卡合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光学部件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光学部件的变形而引起的起伏的发生。
[4]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上述凸部具有轴部和扩径部的结构中,优选地,扩径部与光扩散板抵接,并对光扩散板进行支撑。在该结构中,光扩散板能够由支撑光学部件的凸部的扩径部所支撑,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置支撑部件来支撑光扩散板。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5]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优选地,隔板形成为实心部件。在该结构中,与通过将反射片等薄片状的部件折叠而将隔板形成为中空形状的情况不同,能够提高隔板的机械强度,因此即使将支撑部一体地设置在隔板上,也能够通过支撑部来稳定地支撑光学部件。
[6]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优选地,隔板具有比光学部件的厚度更大的厚度。在该结构中,能够提高隔板的机械强度,因此能够防止隔板变形。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隔板的变形而导致的基于位置的照射光的强度不均匀的发生和局部调光中的亮度对比性能的降低。另外,能够提高隔板的机械强度,因此,即使将支撑部一体地设置在隔板上,也能够通过支撑部来稳定地支撑光学部件。
[7]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优选地,隔板被安装于配置有光源的基板。在该结构中,光源和由设置于隔板的支撑部所支撑的光学部件被固定到共通的基板,因此能够抑制光源和光学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位移。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基于位置的照射光的强度的不均匀的发生。
[8]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隔板通过安装部安装到基板,上述安装部一体地设置于隔板,并且在与支撑部对应的位置从隔板突出到支撑部的相对(opposite)侧。在该结构中,通过一体地设置在隔板的安装部,能够容易地将隔板固定于基板。
[9]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优选地,照明装置还包括反射部件,上述反射部件设置在相对于光学部件的光源侧,反射部件配置为反射从光源发射的光,隔板的厚度大于反射部件的厚度。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隔板的机械强度,因此能够防止隔板变形。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隔板的变形而导致的基于位置的照射光的强度不均匀的发生和局部调光中的亮度对比性能的降低。另外,能够提高隔板的机械强度,因此,即使将支撑部一体地设置在隔板上,也能够通过支撑部来稳定地支撑光学部件。
[10]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优选地,隔板在光源侧一体地设置有底面,并且底面配置为反射从光源发射的光。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单独设置向光学部件反射光的反射部件,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11]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光学部件的透射部包括相对于每个光源布置的多个通孔。
[12]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光学部件的反射部包括除通孔之外的光学部件的剩余(remainder)部。
[13]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轴部和扩径部相对于彼此同轴地进行布置。
[14]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优选实施方式,隔板包括格式框架(latticeframe),上述格式框架限定了与光源对应的多个隔室。
根据上述照明装置中的任一个的其他优选实施方式,光扩散板由凸台部所支撑,上述凸台部在与支撑部间隔开的位置一体地设置于隔板,并且从隔板的端部朝向光扩散板突出。
[15]鉴于已知的技术状态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设置在显示面板后面的背光源。背光源被配置为向显示面板发射光。背光源包括上述照明装置的任一种。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能够在限制部件数量增加的同时防止片状的光学部件的起伏。
附图说明
现在参考构成本发明原始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
图1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设备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光学部件和隔板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的正视图。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隔板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选择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根据本公开,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提供以下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仅用于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液晶电视设备的结构)
参照图1~6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设备100的结构进行说明。液晶电视设备100是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的例子。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设备100包括显示部101和壳体102。如图2所示,液晶电视设备100具有前壳体1、显示面板2、中间框架3,背光源4、以及后壳体10。背光源4具有光扩散板5、光学部件或光学片6、隔板7、反射片8以及基板9。基板9上设置有多个光源91。背光源4是本公开的“照明装置”的例子,反射片8是本公开的“反射部件”的例子。
前壳体1例如由树脂形成。前壳体1配置为从前侧(Z1方向侧)支撑显示面板2。另外,在前壳体1的中心部设置有用于在前侧(Z1方向侧)露出显示面板2的显示面的矩形状的开口部。
显示面板2包括液晶单元。显示面板2包括多个像素,并且通过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通过改变从光源91发射的光的透射率来显示图像。显示面板2基于视频信号被驱动。
中间框架3配置为从横向侧(X1方向侧和X2方向侧)和竖直方向(Y1方向侧和Y2方向侧)支撑显示面板2。
背光源4设置在显示面板2的背面或后面(Z2方向侧)。背光源4配置为从显示面板2的背面向显示面板2发射光。
光扩散板5具有用于扩散来自光源91的光的预定的光学特性。光扩散板5配置为大致矩形状的板状。光扩散板5设置在显示面板2与光源91之间。光扩散板5与光源91相对设置。光扩散板5设置在显示面板2的Z2方向侧的位置,以在Z方向上面对显示面板2的背面。光扩散板5布置为夹在后壳体10与支撑显示面板2的中间框架3之间。
光扩散板5由树脂形成。光扩散板5例如由聚碳酸酯所形成。光扩散板5具有约几毫米的厚度(Z方向长度)(在1mm与5mm之间(即,1mm≤光扩散板5的厚度≤5mm))。光扩散板5具有比光学部件6更大的厚度。
光学部件6设置在光扩散板5与光源91之间。如图3所示,光学部件6具有透射从光源91发射的光的多个透射部61和反射从光源91发射的光的反射部62。如图2所示,光学部件6形成为片状。光学部件6设置在光扩散板5的Z2方向侧的位置,以在Z方向上面对光扩散板5的背面。光学部件6布置为夹在后壳体10与对显示面板2进行支撑的中间框架3之间。
光学部件6由树脂所形成。光学部件6例如由微孔发泡塑料(micro-cellularformed plastic)所形成。光学部件6由微孔发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形成。光学部件6具有0.8mm以下的厚度T2(Z方向长度)。光学部件6具有比光扩散板5更薄的厚度。
如图3和图6所示,光学部件6的透射部61各自包含在厚度方向(Z方向)上贯通光学部件6的多个通孔。设置有多个透射部61,并且布置为具有基于相对于光源91的位置关系的预定的图案。具体地,如图3所示,为每一个光源91分别设置透射部61。因此,每个透射部61的多个通孔相对于相应的一个光源91进行设置。具体地,如图3所示,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多个通孔沿着相对于相应的一个光源91同心的同心矩形(方形)周方向布置。多个通孔还包括不同尺寸的通孔。光学部件6的反射部62是光学部件6的除了设置有通孔之外的部(例如,剩余部)。反射部62配置为反射大部分入射光。光学部件6配置为通过调节由透射部61在每个位置的光的透射来使向前(Z1方向)发射的光在平面方向(XY方向)上具有均匀的光强度。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和图6所示的多个透射部61的布置图案,但不限于图3和图6所示的布置图案。
另外,如图6所示,光学部件6布置为基本上平行于光扩散板5,并与光扩散板5隔开预定的间距D1。例如,光学部件6以0.2mm以上且2mm以下的间距Dl与光扩散板5隔开地设置。间隔D1使由光学部件6在Z1方向侧透射或反射的光扩散,并且光强度变得更加均匀。光学部件6布置为基本上与该反射片8平行并且与反射片8间隔开预定的间隔D2。例如,光学部件6设置为与反射片8间隔开约几毫米的间距D2。
光学部件6还具有作为卡合部的多个通孔63(参见图6),支撑部71分别插入到多个通孔63中。
如图3~图5所示,隔板7设置在相邻的光源91之间。具体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隔板7包括格式框架,上述格式框架限定了与光源91对应的多个隔室。隔板7在光源91之间隔开,使得每个光源91位于彼此不同的隔室中。液晶电视设备100支持局部调光,上述局部调光对由隔板7划分的每个隔室的亮度进行控制。液晶电视设备100调整每个光源91的亮度以匹配图像的颜色。
隔板7的格式框架具有在X和Y方向上分隔隔室的网格图案(grid pattern)。隔板7在Z方向上具有预定的长度。隔板7形成为将每个隔室分成矩形形状。
隔板7由树脂形成。隔板7配置为反射从光源91发射的光。具体地,隔板7由树脂所形成,上述树脂具有例如白色或乳白色的颜色。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隔板7形成为单件式整体部件。
如图6所示,隔板7的厚度T1为1mm以上。隔板7能够形成为朝向前方(Z1方向)逐渐变细的形状。在此情况下,隔板在最薄的部具有1mm以上的厚度T1。隔板7的厚度T1大于光学部件6的厚度T2。隔板7的厚度T1也大于反射片8的厚度T3。隔板7形成为实心部件(或实心形状)。
如图2所示,反射片8设置在后壳体10的内表面上,并且配置为将来自光学部件6的反射返回光反射到前侧(Z1方向侧)。反射片8相对于光学部件6设置在光源91侧。如图6所示,反射片8包括光源开口部81。光源91布置为通过光源开口部81突出到反射片8的光学部件6侧(Z1方向侧)。
反射片8由树脂形成。反射片8例如由微孔发泡塑料所形成。反射片8由微孔发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形成。反射片8具有0.8mm以下的厚度T3(Z方向长度)。
多个光源91设置在基板9上。基板9设置在反射片8的背面(Z2方向侧)。光源91包括发光元件。光源91配置为通过通电来发光。光源91例如包括发光二极管(LED)。光源91与基板8电耦合而通电。光源91经由基板9由后壳体10所支撑。如图5所示,多个光源91例如在XY方向上布置为矩阵。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5所示,背光源4包括二十四个光源91。
如图2所示,后壳体10配置为从后侧(Z2方向侧)支撑显示面板2。后壳体10例如由金属所形成,并且形成为在后方向上(Z2方向)凹陷的凹形。后壳体10与前壳体1组装。
此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6所示,光学部件6由以从隔板7的光扩散板5侧(Z1方向侧)的隔板7的端部突出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隔板7的支撑部71所保持或支撑。具体而言,支撑部71包括凸部73,上述凸部73从隔板7的光扩散板5侧(Z1方向侧)的隔板7的端部(前端部)朝向光扩散板5突出。光学部件6包括分别与凸部73卡合的卡合部(通孔6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隔板7的端部(前端部)位于平行于XY平面的单个平面上,支撑部71从上述端部伸出。另外,隔板7的后端部位于与XY平面平行的单个平面上。因此,隔板7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相互平行。
更具体地,凸部73分别包括从隔板7朝向光扩散板5侧(Z1方向侧)延伸的轴部74和具有比轴部74更大的直径并且设置在轴部74的端部的扩径部75。在将凸部73插入光学部件6的通孔63的状态下,通过对凸部73的轴部74的前端部进行模锻而形成扩径部75。例如,支撑部71通过超声波模锻而被模锻而形成扩径部75。此处,模锻是指使凸部73的顶端部变形,使得凸部73与光学部件6相互卡合。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凸部73在沿着凸部73的中心轴线的任何位置具有例如由垂直于凸部73的中心轴线的平面截取的圆形截面形状。然而,凸部73能够配置为具有除圆形截面形状之外的不同截面形状。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每个支撑部71中,轴部74和扩径部75相对于彼此同轴地进行布置。
如上所述,在将凸部73插入光学部件6的通孔63的同时,使前端部变形而形成扩径部75。这使得支撑部71与光学部件6卡合。光学部件6设置在隔板7和凸部73的扩径部75之间,光学部件6的卡合部(通孔63)与凸部73的轴部74和扩径部75卡合。
如图4和图5所示,支撑部71设置在多个光源91之间。具体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撑部71在Y方向上设置在多个光源91之间。支撑部71也设置在隔板7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与隔板7的在Y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相交的交点之间的边缘的位置。即,支撑部71位于隔板的脊部。支撑部71的数量小于光源91的数量。即,一个支撑部71设置为用于多个光源9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为二十四个光源的背光源4设置了十八个支撑部71。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撑部71在Y方向上设置在多个光源91之间。换言之,如图5所示,支撑部71设置在隔板7的沿X方向延伸的部分的边缘。然而,支撑部71能够设置在隔板7的在Y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边缘,使得支撑部71在X方向上设置在多个光源91之间。
如图6所示,扩径部75与光扩散板5抵接并支撑光扩散板5。根据该结构,光扩散板5与光学部件6彼此大致平行地布置,并以预定的间隔D1隔开。由此,在光学部件6与光扩散板5之间形成具有光扩散效果的一定厚度的空气层,因此能够在保持光的射出面的亮度的均一性的同时,抑制厚度(Z方向长度)的增加。换言之,光源91与光学部件6之间在XY方向上的位置偏移而导致的坚固性的灵敏度降低,因此能够确保设计的自由度。这使得即使当厚度减小时也可以确保亮度的均一性。
隔板7安装在设置有光源91的基板9。具体地,隔板7通过多个安装部72安装到基板9,多个安装部72一体地设置于隔板7并且在与支撑部71对应的位置从隔板7突出到支撑部71的相对侧(Z2方向侧)。安装部72与基板9卡合而安装。具体地,安装部72分别插入基板9的卡合孔。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光学部件6由支撑部71所支撑,支撑部71一体地设置于隔板7并且从隔板7的端部朝向光扩散板5突出。由此,能够通过一体地设置在隔板7上的支撑部71来支撑片状的光学部件6,同时避免光学部件6的起伏,因此不需要设置大量的柱状的支撑部件来支撑片状的光学部件6。结果,能够抑制片状的光学部件6的起伏,同时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由此,能够使片状的光学部件6的形状保持为恒定,能够抑制基于位置的照射光的强度不均匀的发生。另外,通过将支撑部71一体地设置在隔板7上使得从隔板7的端部朝向光扩散板5突出,不需要在隔板7设置用于配置支撑部件的凹部或槽口,上述支撑部件用于支撑片状的光学部件6。因此,能够防止从光源91发射的光从隔板7的凹部或槽口泄漏到邻接的光源91侧,因此能够防止在对由隔板7隔开的每个隔室的亮度进行控制的局部调光中的亮度对比性能的降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支撑部71具有从隔板7的端部朝向光扩散板5(Z1方向侧)突出的凸部73,并且光学部件6具有与凸部卡合的卡合部(通孔63)。根据该结构,通过使一体地设置在隔板7的凸部73与光学部件6的通孔63卡合,能够容易地支撑光学部件6。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凸部73具有:轴部74,上述轴部74从隔板7向光扩散板5(Z1方向侧)延伸;以及扩径部75,上述扩径75部设置在轴部74的端部,并且具有比轴部74更大的直径,扩径部75是通过在将凸部73插入光学部件6中的同时对凸部73的轴部74的端部进行模锻而形成。在该结构中,与在使光学部件6变形的同时使光学部件6与凸部73卡合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光学部件6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光学部件6的变形而引起的起伏的发生。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扩径部75与光扩散板5抵接,并支撑光扩散板5。在该结构中,光扩散板5能够由支撑光学部件6的凸部73的扩径部75所支撑,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置支撑部件来支撑光扩散板5。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隔板7形成为实心部件。在该结构中,与通过将反射片等薄片状部件折叠而将隔板7形成为中空形状的情况不同,能够提高隔板的机械强度,因此即使将支撑部71一体地设置在隔板7上,也能够通过支撑部71来稳定地支撑光学部件6。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隔板7具有比光学部件6的厚度更厚的厚度。在该结构中,能够提高隔板7的机械强度,因此能够防止隔板7变形。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隔板7的变形而导致的基于位置的照射光的强度不均匀的发生和局部调光中的亮度对比性能的降低。另外,能够提高隔板7的机械强度,因此,即使将支撑部71一体地设置在隔板7上,也能够通过支撑部71来稳定地支撑光学部件6。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隔板7被安装于设置有光源91的基板9。在该结构中,光源91和由设置于隔板7的支撑部71所支撑的光学部件6被固定到共通的基板9,因此能够抑制光源91和光学部件6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位移。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基于位置的照射光的强度的不均匀的发生。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隔板7通过安装部72安装到基板9,上述安装部72一体地设置于隔板7,并且在与支撑部71对应的位置从隔板7突出到支撑部71的相对侧(Z2方向侧)。在该结构中,通过一体地设置在隔板7的安装部72,能够容易地将隔板7固定于基板9。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隔板7的厚度大于反射片8的厚度。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隔板7的机械强度,因此能够防止隔板7变形。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隔板7的变形而导致的基于位置的照射光的强度不均匀的发生和局部调光中的亮度对比性能的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考图7和图8,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设备100的背光源4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是在隔板上设置有底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液晶电视设备100是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的示例,背光源4是本公开的“照明装置”的示例。考虑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之间的相似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或对应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将被给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为了简洁起见,可以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或对应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部件的描述。
此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光学部件6由支撑部71所支撑,支撑部71一体地设置于隔板7,以在隔板7的光扩散板5侧(Z1方向侧)从隔板7的端部突出。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隔板7在光源91侧(Z2方向侧)一体地设置有底面76。底面76配置为反射从光源91发射的光。换言之,底面76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反射片8相同的功能。底面76具有很好地反射光的白色或乳白色的颜色。
底面76包括光源开口部77。这些光源91布置为通过这些光源开口部77突出到底面76的光学部件6侧(Z1方向侧)。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光学部件6由与隔板7一体地设置以在隔板7的光扩散板5侧(Z1方向侧)从隔板7的端部突出的支撑部71支撑,。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抑制部件个数增加的同时抑制片状的光学部件6的起伏。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隔板7在光源91侧与底面76一体地设置,并且底面76配置为反射从光源91发射的光。根据该结构,不需要设置向光学部件6反射光的单独的反射部件,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余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见图9和10,对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设备100的背光源4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示出了光射出面为曲面的结构的示例。液晶电视设备100是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的示例,背光源4是本公开的“照明装置”的示例。考虑到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之间的相似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或对应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部分将被给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为了简洁起见,可以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相同或对应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部分的描述。
此处,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光学部件6由一体地设置于隔板7以在隔板7的光扩散板5侧(Z1方向侧)从隔板7的端部突出的支撑部71所支撑。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背光源4的光从其向前方(Z1方向侧)射出的光射出面是弯曲的。在此情况下,设置在背光源4的前侧或前方(Z1方向侧)的显示面板2的显示面也以与背光源4相同的方式弯曲。背光源4以中心部附近位于后方(Z2方向侧),外周部位于前方(Z1方向侧)的方式弯曲。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隔板7设置有与支撑部71分开的多个凸台部78。凸台部78与光扩散板5抵接并支撑光扩散板5。根据这种结构,光扩散板5和光学构件6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布置并且隔开预定的间距。如图9所示,凸台部78在与支撑部71间隔开的位置一体地设置于隔板7,并从隔板7的光扩散板5侧(Z1方向侧)的隔板的端部突出。
凸台部78设置在隔板7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与隔板7的在Y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相交的交点之间的边缘的位置。即,凸部78位于隔板7的脊部。
凸台部78的与光扩散板5抵接的前端部分具有弯曲形状。具体地,凸台部78的前端部分具有半球形形状。这使得凸台部78能够通过点接触来支撑光扩散板5,因此能够精确地保持光扩散板5与光学部件6之间的间隔。凸台部78插入设置在光学部件6的通孔中。在凸台部78的隔板7侧形成直径比通孔更大的阶梯,抑制光从插入有凸台部78的通孔泄漏。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光学部件6由与隔板7一体地设置以在隔板7的光扩散板5侧(Z1方向侧)从隔板7的端部突出的支撑部71支撑。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抑制部件个数增加的同时抑制片状的光学部件6的起伏。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余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变形例)
在此公开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由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来指示,包括在权利要求的等效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液晶电视设备的示例示出了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发明能够应用于液晶电视设备以外的显示装置。例如,例如用于个人计算机(PC)的显示装置的通用显示装置。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背光源的示例示出了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除了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之外的照明装置。例如,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带有平面光发射的照明装置。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模锻形成支撑部的结构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支撑部能够通过树脂模制或通过热变形而形成。支撑部能够通过除了超声波模锻之外的模锻方法形成。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隔室分割成矩形的隔板的结构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隔板能够形成为将隔室划分为四边形之外的多边形(矩形)。隔板还能够形成为将这些隔室划分成弯曲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支撑部设置于隔板的交点之间的结构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支撑部能够设置在隔板的交点。
另外,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扩散板由支撑光学部件的支撑部支撑的结构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与支撑光学部件的支撑部分开、支撑光扩散板的部分能够一体地设置于隔板。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后框架支撑光扩散板的结构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用于光扩散板的保持部件能够与后框架分开地进行设置,并且光扩散板能够由光扩散板的保持部件所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后框架能够支撑用于光扩散板的保持部件。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XY方向上以矩阵形式布置多个光源的布置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多个光源能够成排或交错布置。能够根据预定的规则来布置多个光源。
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如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旨在为开放式术语,其指定所述特征、元件、部件、组、整数和/或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述特征、元件、部件、组、整数和/或步骤的存在。上述内容还适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例如术语“包含”、“具有”及其派生词。另外,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术语“部分”、“区间”、“部”、“部件”或“元件”当以单数使用时可具有单个部分或多个部分的双重含义。
如本文中所用,如下方向术语“向前”、“向后”、“前”、“后”、“上”、“下”、“上面”、“下面”、“向上”、“向下”、“顶”、“底”、“侧”、“竖直”、“水平”、“垂直”和“横向”以及其它类似方向术语指的是处于竖直位置的液晶电视设备的这些方向。因此,这些方向术语,如用于描述照明装置,应该相对于具有在水平面上竖直位置的液晶电视设备解释。
如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附接至”或“附接的”包括其中通过将元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元件而将元件直接固定至另一个元件的结构;通过将元件固定到中间部件(一个或多个)而将元件间接固定到另一个元件的结构,中间部件又固定到另一个元件;以及其中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成一体的结构,即一个元件基本上是另一个元件的一部分。这一定义也适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例如,“联接”、“连接”、“耦合”、“安装”、“粘结”、“固定”及其派生词。最后,如本发明所使用的诸如“基本上”、“大约”和“近似”的程度术语表示修饰术语的偏差量,其使最终结果没有显著改变。
虽然仅选择了选定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但是从本发明公开中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例如,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各种部件的尺寸,形状,位置或取向可以根据需要和/或期望而改变,只要这些改变基本上不影响它们的预期功能。除非另外特别说明,所示的彼此直接连接或接触的部件可以具有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部件,只要改变基本上不影响它们的预期功能。一个元件的功能可以由两个元件执行,反之亦然,除非另有特别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不需要在特定实施方式中同时存在所有优点。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每个特征,单独或与其他特征组合,也应当被认为是申请人对进一步发明的单独描述,包括由这些特征体现的结构和/或功能概念。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仅仅是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发明。

Claims (15)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光源;
光扩散板,所述光扩散板与所述光源相对布置,配置为扩散来所述自光源的光;
片状的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在所述光扩散板和所述光源之间,包括透射部以及反射部,所述透射部配置为透射从光源发射的光,所述反射部配置为反射从光源发射的光;和
隔板,所述隔板布置在相邻的所述光源之间,
所述光学部件由支撑部所支撑,所述支撑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隔板并且从所述隔板的端部朝向所述光扩散板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具有从所述隔板的端部朝向所述光扩散板突出的凸部,并且
所述光学部件具有与所述凸部卡合的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轴部,所述轴部从所述隔板向所述光扩散板延伸;以及扩径部,所述扩径部设置在所述轴部的端部,并且具有比所述轴部更大的直径,
所述扩径部是通过在将所述凸部插入到所述光学部件中的同时对所述凸部的所述轴部的端部进行模锻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径部与所述光扩散板抵接,并对所述光扩散板进行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形成为实心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具有比所述光学部件的厚度更大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被安装于设置有所述光源的基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通过安装部安装到所述基板,所述安装部一体地设置于隔板、并且在与所述支撑部对应的位置从所述隔板突出到所述支撑部的相对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反射部件,所述反射部件配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光学部件的光源侧,所述反射部件配置为反射从光源发射的光,
所述隔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反射部件的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在光源侧一体地设置有底面,并且
所述底面配置为反射从所述光源发射的光。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部件的所述透射部包括相对于每个所述光源布置的多个通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部件的所述反射部包括除所述通孔之外的所述光学部件的剩余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和所述扩径部相对于彼此同轴地布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包括格式框架,所述格式框架限定出与所述光源对应的多个隔室。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和
背光源,所述背光源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后方,所述背光源配置为向所述显示面板发射光,所述背光源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CN202010682353.XA 2019-07-19 2020-07-15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22410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4024 2019-07-19
JP2019134024A JP7306129B2 (ja) 2019-07-19 2019-07-19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41086A true CN112241086A (zh) 2021-01-19

Family

ID=71620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82353.XA Pending CN112241086A (zh) 2019-07-19 2020-07-15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3910B2 (zh)
EP (1) EP3767384B1 (zh)
JP (1) JP7306129B2 (zh)
CN (1) CN11224108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8875B2 (ja) * 2019-09-20 2023-10-11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6171466A (zh) * 2021-09-24 2023-05-26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38082A1 (ja) * 2015-09-01 2017-03-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
KR20170061535A (ko) * 2015-11-26 2017-06-0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180107068A1 (en) * 2015-07-01 2018-04-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9844401A (zh) * 2016-10-26 2019-06-04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59100A1 (ja) 2009-11-16 2011-05-19 株式会社オプトデザイン 面光源ユニット、面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127851B2 (ja) * 2010-03-03 2013-01-23 株式会社東芝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6511550B1 (ja) 2018-01-30 2019-05-15 タツタ電線株式会社 電磁波シールド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107068A1 (en) * 2015-07-01 2018-04-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7038082A1 (ja) * 2015-09-01 2017-03-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
KR20170061535A (ko) * 2015-11-26 2017-06-0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9844401A (zh) * 2016-10-26 2019-06-04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67384B1 (en) 2023-09-27
US11143910B2 (en) 2021-10-12
JP2021018928A (ja) 2021-02-15
US20210018797A1 (en) 2021-01-21
JP7306129B2 (ja) 2023-07-11
EP3767384A1 (en) 202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7462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inclined light emmitting elements
JP5228109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発光モジュール、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像装置
KR100814559B1 (ko)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134072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100208161A1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9917586B (zh) 显示装置
US20080019152A1 (en) Light-Source Holder, Illumination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00246164A1 (en) Hollow Edge-Type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Emitting Array
JP2013038136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201303442A (zh) 發光裝置及顯示裝置
CN112241086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2241087B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JP2024071739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9212826B (zh) 光源模块
EP2762959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06156231A (ja) バックライト
CN111665661B (zh) 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134716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17213394U (zh) 支撑集成透镜单元
CN217544055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6561320U (zh) 发光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9016749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9117159A1 (ja) レンズおよび面状照明装置
TW202401111A (zh) 顯示裝置和交通工具
CN116137886A (zh)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