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5089B - 终端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35089B
CN112235089B CN202011061938.6A CN202011061938A CN112235089B CN 112235089 B CN112235089 B CN 112235089B CN 202011061938 A CN202011061938 A CN 202011061938A CN 112235089 B CN112235089 B CN 1122350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s
channel
code
axis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619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35089A (zh
Inventor
吉村友树
铃木翔一
相羽立志
刘丽清
大内涉
林贵志
今村公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FG Innov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6193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350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35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5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350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50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0043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use of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2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intra-user or intra-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将传输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具备:编码部,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编码并生成编码比特;以及发送部,使用信道来发送所述编码比特,至少基于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所述编码比特的结合来给出复用比特,所述编码部优先在第一轴将所述复用比特映射至矩阵,优先在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复用比特,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在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时优先在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哪一个。

Description

终端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6年7月1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6-140063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对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或者“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进行了研究。在LTE中,也将基站装置称为eNodeB(evolved NodeB:演进型节点B),将终端装置称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LTE是以小区状配置多个基站装置所覆盖的区域的蜂窝通信系统。单个基站装置也可以管理多个小区。
3GPP中,为了向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所制定的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IMT(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国际移动通信)-2020提出建议而对下一代标准(NR:New Radio:新无线电技术)进行了研究(非专利文献1)。要求NR在单一技术框架中满足假定了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型移动宽带)、mMTC(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大型机器型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and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超可靠和低延迟通信)这三个场景的要求。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对NR中采用的纠错码进行了研究(非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New SID proposal: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RP-160671,NTT docomo,3GPP TSG RAN Meeting#71,Goteborg,Sweden,7th-10th March,2016.
非专利文献2:“3GPP TR 38.802V0.0.3(2016-03)”,R1-165889,9th June,201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能高效地进行纠错编码的发送装置、用于该发送装置的通信方法、安装于该发送装置的集成电路、能高效地进行纠错解码的接收装置、用于该接收装置的通信方法、以及安装于该接收装置的集成电路。
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了以下方案。即,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为一种终端装置,将传输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所述终端装置具备:编码部,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编码并生成编码比特;以及发送部,使用信道来发送所述编码比特,至少基于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所述编码比特的结合来给出复用比特,所述编码部优先在第一轴将所述复用比特映射至矩阵,优先在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在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时优先在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哪一个。
(2)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为一种终端装置,将传输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所述终端装置具备:编码部,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编码并生成编码比特;以及发送部,将发送符号映射至规定的信道,并发送所述信道,至少基于对结合了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所述编码比特的序列进行调制来给出发送符号,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是优先在时间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还是优先在频率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
(3)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为一种基站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信道;以及解码部,对使用所述信道发送的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解码,至少基于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编码比特的结合来给出复用比特,所述解码部优先在第一轴将所述复用比特映射至矩阵,优先在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在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时优先在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哪一个。
(4)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为一种基站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包括发送符号的信道;以及解码部,对使用所述信道发送的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解码,至少基于对结合了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编码比特的序列进行调制来给出发送符号,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是优先在时间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还是优先在频率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
(5)本发明的第五方案为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将传输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所述通信方法具备: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编码并生成编码比特的步骤;以及使用信道来发送所述编码比特的步骤,至少基于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所述编码比特的结合来给出复用比特,在生成所述编码比特的步骤中,优先在第一轴将所述复用比特映射至矩阵,优先在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在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时优先在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哪一个。
(6)本发明的第六方案为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将传输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所述通信方法具备: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编码并生成编码比特的步骤;以及将发送符号映射至规定的信道,并发送所述信道的步骤,至少基于对结合了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所述编码比特的序列进行调制来给出发送符号,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是优先在时间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还是优先在频率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
(7)本发明的第七方案为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具备:接收信道的步骤;以及对使用所述信道发送的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解码的步骤,至少基于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编码比特的结合来给出复用比特,在对所述码块进行解码的步骤中,优先在第一轴将所述复用比特映射至矩阵,优先在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在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时优先在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哪一个。
(8)本发明的第八方案为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具备:接收包括发送符号的信道的步骤;以及对使用所述信道发送的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解码的步骤,至少基于对结合了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编码比特的序列进行调制来给出发送符号,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是优先在时间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还是优先在频率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
(9)本发明的第九方案为一种终端装置,其包括:编码电路,其被配置为和/或被编程为用于:将第一序列分割为多个第一码块,所述第一序列为具有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的第一传输块,通过将第一纠错码应用于所述多个第一码块来生成第一编码比特,将第二序列分割为多个第二码块,所述第二序列为具有第二CRC的第二传输块,并且通过将第二纠错码应用于所述多个第二码块来生成第二编码比特;以及发送电路,其被配置为和/或被编程为用于:在第一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上发送第三序列,并且在第二PUSCH上发送第四序列,其中第一复用比特是至少基于由所述多个第一码块中的每一个生成的所述第一编码比特的级联给出的,第二复用比特是至少基于由所述多个第二码块中的每一个生成的所述第二编码比特的级联给出的,所述第一纠错码是Turbo码,所述第三序列是通过在第一轴优先的方式中将所述第一复用比特映射到第一矩阵并在在第二轴优先的方式中从所述第一矩阵读出而被给出的,以及所述第二纠错码是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所述第四序列是通过在所述第一轴优先的方式中将所述第二复用比特映射到第二矩阵并在所述第一轴优先的方式中从所述第二矩阵读出而被给出的。
(2)本发明的第十方案为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第一序列分割为多个第一码块,所述第一序列为具有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的第一传输块,通过将第一纠错码应用于所述多个第一码块来生成第一编码比特,将第二序列分割为多个第二码块,所述第二序列为具有第二CRC的第二传输块,以及通过将第二纠错码应用于所述多个第二码块来生成第二编码比特,以及在第一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上发送第三序列,以及在第二PUSCH上发送第四序列,其中第一复用比特是至少基于由所述多个第一码块中的每一个生成的所述第一编码比特的级联给出的,第二复用比特是至少基于由所述多个第二码块中的每一个生成的所述第二编码比特的级联给出的,所述第一纠错码是Turbo码,所述第三序列是通过在第一轴优先的方式中将所述第一复用比特映射到第一矩阵并在在第二轴优先的方式中从所述第一矩阵读出而被给出的,以及所述第二纠错码是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所述第四序列是通过在所述第一轴优先的方式中将所述第二复用比特映射到第二矩阵并在所述第一轴优先的方式中从所述第二矩阵读出而被给出的。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发送装置能高效地进行纠错编码。此外,接收装置能高效地进行纠错解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过程3000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码处理部3001的构成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过程的处理延迟的概念的图。
图8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子块交织器部4003的编码比特排列变更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的编码处理部3001中包括的控制信息以及数据复用部4007、信道交织器部4008的构成例的一部分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包括的记载“给出”可以替换成“确定”或“设定”中的任一个。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以下,也将终端装置1A~1C称为终端装置1。
以下,对载波聚合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终端装置1可以设定多个服务小区。将终端装置1经由多个服务小区进行通信的技术称为小区聚合或载波聚合。本发明的一方案可以应用于对终端装置1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每一个。此外,本发明的一方案也可以应用于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一部分。此外,本发明的一方案也可以应用于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每个组。此外,本发明的一方案也可以应用于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组的一部分。在此,一个服务小区可以由单个频带构成。此外,一个服务小区也可以由不连续的多个频带的集合构成。
多个服务小区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主小区。多个服务小区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辅小区。主小区也可以是进行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此外,主小区也可以是开始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此外,主小区也可以是在切换过程中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主小区以外的小区可以在建立了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连接的时间点或之后设定辅小区。在此,主小区可以是以LTE标准为依据的小区。此外,主小区也可以是以NR标准为依据的小区。
在下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在上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将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以及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统称为分量载波。
终端装置1在多个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能同时进行通过多个物理信道进行的发送和/或接收。一个物理信道可以在多个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的一个服务小区(分量载波)进行发送。
终端装置1基于与服务小区相关的指示符(例如,ServCell Index、SCell Index等),能确定服务小区。与服务小区相关的指示符可以包括在由基站装置发送的上层的信号中。
以下,对双连接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个示例的图。对终端装置1同时与多个基站装置3A以及3B(也将基站装置3A以及3B统称为基站装置3)连接的情况进行说明。假设基站装置3A是主基站装置(MeNB:Master eNB),基站装置3B是辅基站装置(SeNB:SecondaryeNB)。这样,将终端装置1利用属于多个基站装置3的多个小区来同时进行连接的情况称为双连接。属于各基站装置3的小区可以在相同频率下使用,也可以在不同频率下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载波聚合中,由一个基站装置3对多个小区进行管理、且各小区的频率不同,这一点与双连接不同。换言之,载波聚合是经由频率不同的多个小区来连接一个终端装置1和一个基站装置3的技术,相对于此,双连接是经由频率相同或不同的多个小区来连接一个终端装置1和多个基站装置3的技术。
从另一个观点来说,双连接也可以是终端装置1在至少两个网络点进行RRC连接。在双连接中,终端装置1可以在RRC连接(RRC_CONNECTED)状态下、且通过非理想回程(non-ideal backhaul)进行连接。
与主基站装置相关联的服务小区的组也可以称为主小区组(MCG:Master CellGroup)。此外,与辅基站装置相关联的服务小区的组也可以称为辅小区组(SCG:SecondaryCell Group)。需要说明的是,小区组也可以是服务小区组。
在双连接中,主小区可以属于MCG。此外,在SCG中,将与主小区相当的辅小区称为主辅小区(pSCell:Primary Secondary Cell)。需要说明的是,也存在将pSCell称为特殊小区或特殊辅小区(Special SCell:Special Secondary Cell)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可以通过双连接来连接以LTE标准为依据的服务小区和以NR标准为依据的服务小区。例如,MCG至少可以包括以LTE标准为依据的服务小区,SCG至少可以包括以NR标准为依据的服务小区。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radio frame)的构成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例如,各无线帧长度可以为10ms。在图3中,横轴是时间轴。此外,例如,各无线帧可以由10个子帧构成。此外,各子帧长度可以为1ms,可以由两个连续的时隙来定义。此外,各时隙长度可以为0.5ms。就是说,在每10ms间隔中可以包括10个子帧。在此,也将子帧称为TTI(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TTI可以由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数来确定。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图4示出了一个小区的时隙的构成的一个示例。在图4中,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频率轴。在图4中,l是OFDM符号编号/索引,k是副载波编号/索引。需要说明的是,OFDM符号也简称为符号。此外,即使在小区的信号波形为OFDM以外的情况(也包括以OFDM为基本的信号波形)下,应用该信号波形的一个符号也可以称为OFDM符号。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在各时隙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物理信道可以由资源网格来表现。在下行链路中,资源网格可以通过多个副载波和多个OFDM符号来定义。将资源网格内的各元素称为资源元素。可以通过副载波编号/索引k以及OFDM符号编号/索引l来表示资源元素。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时隙在时域中可以包括多个OFDM符号l(l=0,1,…,NDL symb)。例如,NDL symb可以表示一个时隙中包括的OFDM符号的数量。相对于常规CP(normalCyclic Prefix:常规循环前缀),NDL symb可以是7。相对于扩展CP(extended CP:扩展循环前缀),NDL symb可以是6。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时隙可以包括频域中的多个副载波k(k=0,1,…,NDL RB×NRB sc)。NDL RB可以是通过NRB sc的倍数来表现的、针对服务小区的带宽设定。NRB sc可以是通过副载波的数量(副载波数)来表现的、频域中的(物理)资源块大小。副载波间隔Df可以是15kHz,NRB sc可以是12。即,一个资源块所占的带宽可以是180kHz。载波间隔Df可以按信道和/或按TTI而不同。
以下,对初始连接的方法例进行说明。
终端装置1在与基站装置3进行连接(初始连接、通信的预处理、通信的准备、预连接)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对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信道进行检测的动作。优选的是,即使在终端装置1不知道基站装置3的通信设定(带宽、小区ID、副载波间隔、共享信道设定、控制信道设定等)中的至少一个的条件下,也能对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信道进行检测。例如,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信道可以具备在固定时间周期内反复发送的特征。终端装置1为了与基站装置连接而检测出的信道也称为同步信道(或同步信号(SS:Synchronization Signal)等)。
同步信道可以具备向终端装置1提供发送该同步信道的无线资源的信道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的功能。就是说,同步信道可以是用于对用于与基站装置3连接的信息(例如,系统信息)等进行解调的参考信号。例如,系统信息可以是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以及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此外,同步信道也可以是用于对系统信息进行解调的信息(例如,物理小区ID(Physical Cell ID)、虚拟小区ID(Virtual Cell ID)、对系统信息进行加扰的ID)。就是说,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同步信道的检测来获取信道信息、以及用于对系统信息进行解调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同步信道可以是P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主同步信号)和/或SSS(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Channel:辅同步信号)。终端装置1能通过同步信道的检测获取信道信息和/或物理小区ID。物理小区ID可以是确定基站装置3的信息。
以下,对物理信道进行说明。
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信道可以包括同步信道、参考信号信道、广播信道、控制信道、以及共享信道。同步信道可以被发送,以便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取得频率和/或时间的同步。参考信号信道可以被发送,以便获取用于解调信道的传输路径信息。广播信道可以是包括应用于连接于基站装置3的多个终端装置3的信息的信道。控制信道可以是包括应用于终端装置1(或终端装置1的组)的信息的信道。共享信道可以是包括应用于终端装置1(或终端装置1的组)的信息的信道。
例如,同步信道可以是PSS、SSS中的任一个。从另一个观点来看,PSS以及SSS可以是用于解调广播信道的参考信号信道。同步信道可以具备通知物理小区ID或虚拟小区ID等与服务小区相关的识别信息的功能。
例如,参考信号信道可以是CRS(Cell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特定参考信号)、DMRS(DeModur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用参考信号)、UE-RS(UE specific-Reference signal:UE特定参考信号)、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DRS(Discovery Reference signal:发现参考信号)中的任一个。
例如,广播信道可以是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广播信道可以是包括用于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1进行通信的主要(Primary)信息(MIB)的信道。
例如,控制信道可以是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的任一个。控制信道可以是包括为了共享信道的解调所需的信息(例如,调度信息等)的信道。控制信道可以包括控制信息的集合。例如,控制信息的集合可以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例如,共享信道可以包括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SSCH(Physical Side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侧链共享信道)、以及PSCH(PhysicalShared Channel:物理共享信道)。共享信道可以是包括上层的信号的信道。例如,上层的信号可以是MCE(MAC Control Element:控制元素)中包括的信息。此外,例如,上层的信号也可以是RRC(Radio Resource Configuration:无线资源配置)信令中包括的信息。
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信道和/或由终端装置1发送的信道可以包括在一个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中。例如,TTI长度可以是1ms,也可以不是1ms。TTI长度可以与时隙长度相等。此外,TTI长度可以由多个符号(OFDM符号或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ing OFDM:离散傅里叶变换扩散OFDM)符号)的常数倍来规定。此外,可以基于副载波间隔来给出TTI长度。在此,从基站装置3(或无线通信系统)的观点来看,上行链路的DFT-s-OFDM可以是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
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设定包括传输块的信道用的TTI长度。也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设定包括传输块的信道用的TTI长度。也可以基于预先设定于终端装置1的信息来设定包括传输块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在此,包括传输块的信道的TTI长度、以及包括传输块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可以是时域中包括传输块的信道用的长度。预先设定于终端装置1可以是包括在终端装置1所具备的存储装置(或存储介质)中。此外,预先设定于终端装置1也可以是基于规格书的记载来设定。此外,预先设定也可以是基于规格书的记载来设定。
以下,对基站装置3或终端装置1所具备的发送过程3000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物理层的发送过程3000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发送过程(Transmission process)3000的构成为包括:编码处理部(coding)3001、加扰处理部(Scrambling)3002、调制映射处理部(Modulation mapper)3003、层映射处理部(Layermapper)3004、发送预编码处理部(Transform precoder)3005、预编码处理部(Precoder)3006、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Resource elementmapper)3007、以及基带信号生成处理部(OFDM baseband signal generation)3008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编码处理部3001可以具备通过纠错编码处理将由上层传送(或通知、送达、发送、移交等)的传输块(或数据块、传输数据、发送数据、发送码、发送块、有效载荷、信息、信息块等)变换为编码比特(coded bit)的功能。例如,纠错编码中包括Turbo码、LDPC(Low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Polar码、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或Tail biting convolutional code:截尾卷积码等)、分组码、RM(Reed Muller)码、里德-所罗门码、以及重复码。编码处理部3001具备将编码比特传送至加扰处理部3002的功能。编码处理部3001的动作细节将在后文加以记述。
在此,变换为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可以是实施了纠错编码的编码比特。就是说,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传输块可以进行基于外码(Outer code)的纠错编码处理。
例如,加扰处理部3002可以具备通过加扰处理将编码比特变换为加扰比特(scramble bit)的功能。例如,可以通过对编码比特和加扰序列进行模2加来得到被加扰的比特。就是说,加扰可以是对编码比特和加扰序列进行模2加。加扰序列也可以是基于特有序列(例如C-RNTI(Cell specific-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特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由伪随机函数生成的序列。
例如,调制映射处理部3003可以具备通过调制映射处理将加扰比特变换为调制比特的功能。可以通过对加扰比特实施QPSK(Quade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四相相移键控)、16QAM(Quade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64QAM、256QAM等调制处理来得到调制比特。在此,调制比特也称为调制符号。
例如,层映射处理部3004可以具备将调制比特映射至各层的功能。层(layer)是指,与空间域中的物理层信号的多路复用度相关的指示符。就是说,例如,在层数为1的情况下,意味着不进行空间复用。此外,在层数为2的情况下,意味着对2种物理层信号进行空间复用。
例如,发送预编码处理部3005可以具备通过对映射至各层的调制比特实施发送预编码处理来生成发送比特的功能。调制比特以及发送比特可以是复值符号。例如,发送预编码处理包括利用DFT扩展(DFT spread、DFT spreading)等的处理。在此,在发送预编码处理部3005中,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是否实施发送预编码处理。此外,在发送预编码处理部3005中,也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是否实施发送预编码处理。此外,在发送预编码处理部3005中,也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信息来给出是否实施发送预编码处理。在此,发送比特也称为发送符号。
例如,预编码处理部3006可以具备通过将发送比特乘以预编码器来生成每个发射天线的发送比特的功能。发射天线端口是逻辑天线的端口。一个发射天线端口可以由多个物理天线构成。逻辑天线端口可以由预编码器识别。
例如,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可以具备进行将每个发射天线端口的发送比特映射至资源元素的处理的功能。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中的映射至资源元素的方法的详情将在后文加以说明。
例如,基带信号生成处理部3008可以具备将映射至资源元素的发送比特变换为基带信号的功能。将发送比特变换为基带信号的处理可以包括例如逆傅里叶变换处理(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窗口处理(Windowing)、滤波处理(Filterprocessing)等。在基带信号生成处理部3008中,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是否实施将映射至资源元素的发送比特变换为基带信号的处理。在基带信号生成处理部3008中,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是否实施将映射至资源元素的发送比特变换为基带信号的处理。在基带信号生成处理部3008中,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信息来给出是否实施将映射至资源元素的发送比特变换为基带信号的处理。在发送过程3000中,上层的信号以及控制信道可以由终端装置1或基站装置3中的一方来发送。在发送过程3000中,上层的信号以及控制信道可以由终端装置1或基站装置3中的另一方来接收。在发送过程3000中,可以使用上层的信号或控制信道来将具备该发送过程3000的终端装置1的功能信息发送至基站装置3。在此,终端装置1的功能信息可以是表示终端装置1所具备的功能的信息。表示终端装置1所具备的功能的信息可以是例如表示终端装置1所支持的纠错编码方式的信息。此外,表示终端装置1所具备的功能的信息可以与由基站装置1发送的传输块的处理所需的时间(Processing time)相关联。此外,表示终端装置1所具备的功能的信息可以是,作为从该终端装置1发送了传输块后、直到预期接收针对该传输块的接收确认响应为止的期间,该终端装置1能允许的最小值。此外,表示终端装置1所具备的功能的信息也可以是,作为从该终端装置1接收到传输块后、直到预期发送针对该传输块的接收确认响应为止的期间,该终端装置1能允许的最小值。
以下,对编码处理部3001的动作细节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码处理部3001的构成例的图。编码处理部3001构成为包括:CRC附加(CRC attachment)部4001、分割以及CRC附加(Segmentation and CRC)部401、编码(Encoder)部4002、子块交织器(Sub-block interleaver)部4003、比特集合(Bitcollection)部4004、比特选择以及切断(Bit selection and pruning)部4005、结合(Concatenation:级联)部4006中的至少一个。在此,分割以及CRC附加部401构成为包括:码块分割部4011、以及一个或多个CRC附加部4012中的至少一个。
传输块(也称为ak)可以输入CRC附加部4001。CRC附加部4001可以基于所输入的传输块生成CRC比特来做为错误检测用的冗余比特。生成的CRC比特被附加于传输块。附加有CRC比特的传输块(也称为bk)由CRC附加部4001输出。在CRC附加部4001中,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附加于传输块的CRC比特的数量。在CRC附加部4001中,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附加于传输块的CRC比特的数量。在CRC附加部4001中,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信息来给出附加于传输块的CRC比特的数量。在CRC附加部4001中,可以基于纠错编码的方式来给出附加于传输块的CRC比特的数量。
例如,CRC附加部4001也可以对通过Turbo码实施编码的传输块附加CRC比特,对应用除此以外的纠错码(例如,LDPC码)的传输块不附加CRC比特。此外,例如,CRC附加部4001也可以对应用Turbo码的传输块附加24比特的CRC比特,对应用除此以外的纠错码(例如,LDPC码)的传输块附加非24比特(小于24比特或超过24比特)的CRC比特。
例如,bk可以输入码块分割部4011。码块分割部4011可以将bk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Code block)。例如,在bk满足bk>Z时,bk可以被分割为多个码块。在此,Z是最大码块长度。
可以基于传输块大小来给出最大码块长度Z。在此,传输块大小包括传输块(或数据块、传输数据、发送数据、发送码、发送块、有效载荷、信息、信息块等)的大小(或量)。就是说,传输块大小可以是数据块大小、传输数据大小、发送数据大小、发送码大小、发送块大小、有效载荷大小、信息大小、信息块大小、数据块量、传输数据量、发送数据量、发送码量、发送块量、有效载荷量、信息量、信息块量等。例如,在某个传输块大小NTBS满足NTBS>Zt时,可以是最大码块长度Z=Z1,在满足NTBS≤Zt时,可以是最大码块长度Z=Z2。在此,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Zt、Z1、Z2。此外,也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Zt、Z1、Z2。此外,也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信息来给出Zt、Z1、Z2。此外,也可以基于该传输块大小和调制方式(QPSK、16QAM、64QAM等)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在此,基于传输块大小和调制方式可以是基于传输块大小与应用于该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modulation order)之比(或,与调制符号数量相关联的值)。调制阶数表示对应于一个调制符号的比特(加扰比特)的数量。针对QPSK的调制阶数为2。针对16QAM的调制阶数为4。针对64QAM的调制阶数为6。此外,也可以基于该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与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中包括的资源元素数之比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在此,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可以用由该传输块生成的至少一个码块大小的总数表示。此外,包括传输块的信道中包括的资源元素数可以用由调度信息(例如,在下行链路通信时,可以是下行链路授权。此外,在上行链路通信时,可以是上行链路授权)来给出的、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表示。在此,可以由分配的副载波数与符号数之积来给出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此外,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也可以作为从分配的副载波数与符号数之积中减去规定区域中包括的资源元素而得到的值来给出。在此,规定区域可以是包括参考信号信道的区域。此外,规定区域也可以是包括同步信道的区域。
可以基于分量载波(或分量载波的带宽、服务小区、服务小区的带宽等)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分量载波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基于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是主小区还是辅小区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在此,主小区可以包括主辅小区。此外,辅小区可以包括主辅小区。此外,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是否是主辅小区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此外,可以基于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包括在SCG以及MCG中的哪一个中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基于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是授权频带还是非授权频带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在此,信道的分量载波可以是发送信道的分量载波。此外,信道用的分量载波也可以是发送信道的分量载波。
可以基于服务小区ID(例如,物理小区ID(PCID:Physical Cell ID)、虚拟小区ID(VCID:Virtual Cell ID)等)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传输块长度Z。可以基于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ID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传输块长度Z。
可以基于是否应用跳频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例如,在对包括传输块的信道应用跳频的情况下,该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大于(或,小于)规定值的值。此外,例如,在不对包括传输块的信道应用跳频的情况下,该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小于(或,大于)规定值的值。
可以基于副载波间隔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此外,在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是15kHz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也可以是规定值。此外,在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不是15kHz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也可以是规定值以外的值。在此,信道的副载波间隔可以是在该信道中发送的信号的信号波形中的副载波间隔。此外,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也可以是在该信道中发送的信号的信号波形中的副载波间隔。此外,一个信道可以具备多个副载波间隔。
可以基于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TTI长度(或符号数)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例如,在包括传输块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小于1ms的情况下,该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小于规定值的值。此外,例如,在包括传输块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大于1ms的情况下,该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也可以是大于规定值的值。此外,在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符号数是14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规定值。此外,在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符号数不是14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也可以是规定值以外的值。在此,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用的TTI长度(或符号数)可以是时域中的该信道的长度(符号数)。此外,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的TTI长度(或符号数)也可以是时域中的该信道的长度(符号数)。
可以基于信号波形来确定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的信号波形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例如,在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的信号波形是规定的信号波形时,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规定值;在包括该传输块的信道的信号波形不是规定的信号波形时,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规定值以外的值。在此,例如,规定的信号波形可以是OFDM。此外,规定的信号波形也可以是DFT-s-OFDM。
可以基于应用于该传输块的纠错码(例如,纠错码的种类、生成矩阵的大小、生成矩阵的生成方法、校验矩阵的大小、校验矩阵的生成方法、编码率、有无外码等)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例如,在应用于该传输块的纠错码是Turbo码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规定值;在应用于该传输块的纠错码不是Turbo码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规定值以外的值。此外,在应用于该传输块的纠错码的编码率是1/3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规定值;在应用于该传输块的纠错码的编码率不是1/3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规定值以外的值。此外,例如,在不对该传输块应用外码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规定值;在对该传输块应用外码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规定值以外的值。
可以通过将信息位(例如,传输块、码块等)与生成矩阵相乘来给出LDPC码的编码输出。此外,基于校验矩阵进行LDPC码解码。例如,LDPC码的解码处理可以是基于图表(例如,因子图、贝叶斯网络等)、应用概率传播法的处理,该图表基于校验矩阵而生成。例如,在将生成矩阵设为PL,将校验矩阵设为HL的情况下,可以以满足PL*HL=0的方式来给出PL以及HL。在此,PL以及HL是仅由0或1构成的矩阵。此外,PL*HL是由PL与HL的逻辑积来给出的矩阵运算。若根据PL*HL=0的条件,给出生成矩阵PL,则生成出校验矩阵HL。此外,若根据PL*HL=0的条件,给出校验矩阵HL,则生成出生成矩阵PL
在LDPC码(或,其他的分组码等)中,可以由校验矩阵或生成矩阵的大小来给出码块大小。就是说,可以基于校验矩阵或生成矩阵的大小来给出码块大小。此外,也可以基于校验矩阵或生成矩阵的大小来给出传输块大小。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校验矩阵或生成矩阵。此外,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校验矩阵或生成矩阵。
可以基于附加于该传输块和/或该传输块中包括的码块的CRC比特的数量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例如,在对传输块和/或传输块中包括的码块附加CRC比特的情况下,该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是规定值。例如,在不对传输块以及传输块中包括的码块附加CRC比特的情况下,该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可以不是规定值。此外,例如,在对传输块和/或传输块中包括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是24比特的情况下,该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也可以是规定值。此外,在对传输块和/或传输块中包括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不是24比特的情况下,该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也可以不是规定值。
可以基于对服务小区应用的双工方式来给出最大码块长度Z。此外,也可以基于对包括传输块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应用的双工方式来给出传输块的最大码块长度Z。
在此,规定值可以是6144。此外,规定值可以是在规格书等中规定的,在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之间已知的值。此外,可以基于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信息来给出规定值。此外,规定值以外的值可以是小于规定值的值。此外,规定值以外的值也可以是大于规定值的值。此外,规定值也可以是预先设定于终端装置1的值。
在此,最大码块长度Z也可以替换成码块长度。
由一个传输块生成的多个码块的码块长度可以按码块而相等。此外,构成一个传输块的多个码块的码块长度也可以按码块而不同。在此,构成一个传输块的多个码块的码块长度也称为码块长度。
码块长度可以是纠错编码的单位。就是说,可以对各个码块实施纠错编码。以下,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基于对各个码块实施纠错编码的一个示例来记载处理。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另一个方案也可以基于对多个码块实施纠错编码的处理。
码块长度是决定纠错码的能力的一个要素。例如,一般已知,Turbo码以及LDPC码的码块长度越大,纠错能力越强。另一方面,一般已知,纠错码的码块长度越大,接收过程中的纠错解码处理的运算量越增大。就是说,可以基于纠错能力和纠错解码处理的运算量中的至少一方来设计码块长度。在此,接收过程是指,对基于发送过程被编码的传输块进行解码的处理。
可以基于接收过程中的处理延迟来设计码块长度。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过程中的处理延迟的概念的图。图7中示出的一个示例表示将传输块分割为5个码块(码块#0,#1,#2,#3,#4)时的接收过程的一个示例。图7(a)表示码块长度小时(与图7(b)中示出的一个示例相比,码块长度更小时)的一个示例。图7(b)表示码块长度大时(与图7(a)中示出的一个示例相比,码块长度更大时)的一个示例。在此,传输块的接收开始时刻为Ts。此外,码块#x的接收完成时刻为Trx(x为0至4中任一值)。此外,码块#x的解码处理时间为Tdx。此外,图7(a)中的处理完成时刻为Te。此外,图7(b)中的处理完成时刻为TE。此外,图7(a)中的处理延迟为T0(T0=Te-Ts)。此外,图7(b)中的处理延迟为T1(T1=TE-Ts)。
若考虑码块长度,则可以期待Tr0早于Tr3。因此,可以期待码块#0的解码开始早于码块#3的解码开始。就是说,码块长度短将实现接收过程中的解码处理的提前开始。可以期待解码处理的提前开始有助于缩短处理延迟T0。可以期待,在不能同时进行多个码块的解码处理的情况或在码块的解码处理的同时进行数被限定的情况等下,这是显著的。
在图7(a)中示出的一个示例和在图7(b)中示出的一个示例中,假设Tr2以及Tr4为Tr2=Tr4。在该情况下,根据码块长度的关系,Td2<Td4,因此,可以期待Te<TE。就是说,码块长度短可能是实现接收过程的解码处理的提前结束的一个要素。通过解码处理的提前结束,可以期待有助于缩短处理延迟T0
码块分割部4011可以输出C’个(C’是1以上的整数)码块(C0k~CC’k)。
码块可以输入CRC附加部4012。CRC附加部4012可以基于码块生成CRC比特。此外,CRC附加部4012可以将所生成的CRC比特附加于码块。此外,CRC附加部4012也可以输出对码块附加了CRC比特的序列(c0k~cC’k)。在此,在没有实施码块分割的情况(C’=1的情况)下,CRC附加部4012也可以不对码块附加CRC。
在CRC附加部4012中,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附加于码块的CRC比特的数量。在CRC附加部4012中,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附加于码块的CRC比特的数量。在CRC附加部4012中,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信息来给出附加于码块的CRC比特的数量。在CRC附加部4012中,可以基于纠错编码的种类来给出附加于码块的CRC比特的数量。
由CRC附加部4012输出的码块分别输入编码部4002。在C’>1的情况下,对编码部4002的输入是依次选择的码块。以下,也将输入编码部4002的一个码块中的每一个(C0k~CC’k)称为Ck
编码部4002具备对输入的码块Ck实施纠错编码的功能。例如,纠错编码可以是Turbo码、LDPC码、Polar码、卷积码(例如,TBCC:Tail biting convolutional code:截尾卷积码)等)、RM码(Reed-Muller code:雷德密勒码)、重复码、里德-所罗门码、循环码、奇偶校验码等。编码部4002可以对码块Ck实施纠错编码处理,并输出编码比特(Coded bit)。输出的编码比特可以是dk (0)、dk (1)、dk (2)。在此,dk (0)可以是系统比特(systematic bit)。dk (1)以及dk (2)可以是奇偶校验位(parity bit)。编码比特也称为子块。由编码部4002输出的子块的数量并不是dk (0)、dk (1)、dk (2)这三个,可以是两个以下,或四个以上。
LDPC编码可以是QC-LDPC(Quasi-Cycli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LDPC编码也可以是LDPC-C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Convolutionalcodes:低密度奇偶校验-卷积码)编码。LDPC编码也可以是生成1组系统比特ds和1组奇偶校验位dp的编码方式。在此,在纠错码的方式为非系统码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生成1组比特ds的编码方式。
编码部4002可以具备将由LDPC编码生成的比特ds和/或dp映射至dk (0)、dk (1)、dk (2)的功能。例如,在编码率为1/3的情况下,对于码块长度K,可以生成K比特的系统比特以及2K比特的奇偶校验位。例如,系统比特ds(k)可以映射至dk (0),奇偶校验位dp(2k)可以映射至dk (1),奇偶校验位dp(2k+1)可以映射至dk (2)。在此,ds(k)为系统比特ds的第k个比特。此外,dp(k)为奇偶校验位dp的第k个比特。就是说,可以基于子块交织器的数量(或3)映射由LDPC码生成的比特。
由编码部4002输出的编码比特可以输入子块交织器部4003。由编码部4002输出的编码比特可以输入比特集合部4004。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或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将编码比特输入子块交织器部4003和比特集合部4004中的哪一个。可以基于符号的长度、信号波形、纠错码的方式、分量载波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将编码比特输入子块交织器部4003和比特集合部4004中的哪一个。将由编码部4002输出的编码比特输入子块交织器部4003意味着,对编码比特应用子块交织器。将由编码部4002输出的编码比特输入比特集合部4004意味着,不对编码比特应用子块交织器。
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应用于码块的纠错码。也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应用于码块的纠错码。也可以基于包括该码块的信道用的信号波形来给出应用于码块的纠错码。也可以基于包括该码块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来给出应用于码块的纠错码。也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信息来给出应用于码块的纠错码。
编码比特可以输入子块交织器部4003。子块交织器部4003可以变更编码比特的排列。图8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子块交织器部4003的编码比特排列变更的一个示例的图。子块交织器部4003可以将编码比特映射至二维块B。在此,块B可以是一维、三维、三维以上。例如,块B可以具备第一轴和第二轴。在此,第一轴也称为横轴或列(column)。第二轴也称为纵轴或行(row)。在块B中,由第一轴的某个点以及第二轴的某个点确定的点也称为要素。在此,一个要素可以是一个编码比特(或,可以对应于一个编码比特)。子块交织器部4003可以优先在第一轴映射(write:写)编码比特。在此,图8(a)中示出的映射方法表示优先在第一轴映射的方法的一个示例。就是说,优先在第一轴映射是指,基于以下的顺序(或,基于以下的顺序的重复)进行映射。(1)对于第二轴的一点(1行),在第一轴的方向进行映射。(2)对于第二轴的下一个点,在第一轴的方向进行映射。
例如,在第一轴是时间轴,第二轴是频率轴的情况下,优先在第一轴映射意味着优先在时间轴映射(Time first mapping)。另一方面,优先在第二轴映射意味着优先在频率轴映射(Frequency first mapping)。
在此,第一轴的列数可以是32,第二轴的行数可以是在不低于将编码比特除以32所得的值的条件下的最小整数值。在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编码比特的情况下,可以将null(或虚比特)映射至未映射编码比特的要素。
例如,子块交织器部4003可以具备基于输入来实施不同处理的功能。在输入为dk (0)或dk (1)的情况下,可以不对块B应用排列模式(Permutation pattern)。另一方面,在输入为dk (2)的情况下,可以对块B应用排列模式。就是说,子块交织器部4003可以基于输入的编码比特来切换排列模式的应用。排列模式的应用也可以是对第一轴的次序进行排序的处理。例如,排列模式P可以是P=[0,16,8,24,4,20,12,28,2,18,10,26,6,22,14,30,1,17,9,25,5,21,13,29,3,19,11,27,7,23,15,31]。
例如,子块交织器部4003可以优先在第二轴来获取(read:读)映射至块B的编码比特。在此,图8(b)中示出的映射方法表示优先在第二轴映射的方法的一个示例。子块交织器部4003输出优先在第二轴获取的已重排比特(例如,vk (0),vk (1),vk (2))。
例如,在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编码比特,优先在第二轴来获取编码比特的情况下,将输入子块交织器部4003的编码比特与已重排比特的顺序调换。换言之,子块交织器部4003可以具备将编码比特与已重排比特的顺序调换的功能。在此,在映射至块B时优先的轴与在从块B获取时优先的轴不同的情况下,也将子块交织器部4003的操作称为配置切换(或,交织、重新配置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映射至块B时优先的轴与从块B获取时优先的轴相同的情况下,在子块交织器部4003中,不进行配置切换(输入子块交织器部4003的编码比特与已重排比特的顺序不调换)。
例如,可以基于传输块大小(或,编码比特数)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传输块大小NTBS满足NTBS>Zt时,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传输块大小NTBS满足NTBS≤Zt时,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也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和调制方式(QPSK、16QAM、64QAM等)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在此,基于传输块大小和调制方式可以是基于传输块大小与对该传输块应用的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之比(或,与调制符号数相关联的值)。此外,也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与包括了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传输块的信道的资源元素数之比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在此,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可以用由该传输块生成的至少一个码块大小的总数表示。此外,包括传输块的信道中包括的资源元素数可以用由调度信息(例如,在下行链路通信时,可以是下行链路授权。此外,在上行链路通信时,也可以是上行链路授权)来给出的、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表示。在此,可以由分配的副载波数与符号数之积来给出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此外,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也可以作为从分配的副载波数与符号数之积中减去规定区域中包括的资源元素而得到的值来给出。在此,规定区域可以是包括参考信号信道的区域。此外,规定区域也可以是包括同步信道的区域。
例如,可以基于分量载波(或服务小区、服务小区的带宽等)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也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分量载波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是主小区还是辅小区,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在此,主小区可以包括主辅小区。此外,辅小区可以包括主辅小区。此外,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小区是否是主辅小区,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包括在SCG和MCG中的哪一个,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是授权频带还是非授权频带,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服务小区ID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ID,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是否对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应用跳频,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应用跳频的情况下,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例如,在不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应用跳频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副载波间隔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是15kHz的情况下,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不是15kHz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或符号数),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小于1ms的情况下,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大于1ms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小于1ms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大于1ms的情况下,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符号数是否是14,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的符号数小于14的情况下,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的符号数大于14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的符号数小于14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的符号数大于14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信号波形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信号波形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的信号波形是规定的信号波形的情况下,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的信号波形不是规定的信号波形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在此,例如,规定的信号波形可以是OFDM。此外,规定的信号波形也可以是DFT-s-OFDM。
可以基于对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例如,纠错码的种类、校验矩阵的大小、校验矩阵的生成方法、编码率、有无外码等),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是Turbo码的情况下,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不是Turbo码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的编码率是1/3的情况下,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的编码率不是1/3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不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应用外码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应用外码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对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和/或该编码比特的生成中使用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的数量,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附加有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和/或编码比特的生成中使用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的情况下,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没有附加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和/或编码比特的生成中使用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和/或编码比特的生成中使用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是24比特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传输块和/或编码比特的生成中使用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不是24比特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该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
例如,可以基于服务小区用的双工方式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也可以基于对包括了包括该编码比特的传输块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应用的双工方式,来给出是否由子块交织器部4003进行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
在此,为了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中的映射而优先的轴可以是时间轴(Time firstmapping)。此外,为了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中的映射而优先的轴也可以是频率轴(Frequency first mapping)。
例如,已重排比特可以输入比特集合部4004。比特集合部4004可以具备基于已重排比特来生成虚拟循环缓冲区(Virtual circular buffer)的功能。虚拟循环缓冲区wk可以基于wk=vk (0)、wKΠ+2k=vk (1)、wKΠ+2k+1=vk (2)来生成。在此,KΠ是块B整体的要素数,Kw是由Kw=3KΠ表示的值。比特集合部4004输出虚拟循环缓冲区wk
例如,虚拟循环缓冲区可以输入至比特选择以及切断部4005。此外,比特选择以及切断部4005可以具备基于无线资源数选择虚拟循环缓冲区内的比特的功能。在此,无线资源数可以是基于调度信息来给出的资源元素数。在此,可以由分配的副载波数与符号数之积来给出资源元素数。可以基于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DCI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分配的副载波数或分配的符号数。此外,资源元素数可以作为从分配的副载波数与符号数之积中减去规定区域中包括的资源元素得到的值来给出。在此,规定区域可以是包括参考信号信道的区域。此外,规定区域也可以是包括同步信道的区域。此外,可以通过将索引k0设为开始地点,循环地获取虚拟循环缓冲区wk内的比特,来进行虚拟循环缓冲区内的比特选择。在此,获取到的比特也称为ek。比特选择以及切断部4005输出ek。例如,k0可以由k0=32*(2*Ceil(Ncb/(8*RTC))*rvidx+2)表示。在此,Ceil(*)是在不低于*的条件下获取最小整数的函数。rvidx是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通过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DCI中包括的MCS信息和/或新数据指示符(NDI;New Data Indicator)决定冗余版本。Ncb是软缓冲区大小。Ncb在下行链路通信时,可以是Ncb=min(floor(NIR/C’),Kw),在上行链路通信时,可以是Ncb=Kw。在此,min(A,B)是选择A与B中较小的一个的函数。此外,floor(*)是不高于*的最大整数。
例如,ek可以输入结合部4006。此外,结合部4006可以具备结合C’个码块来生成结合比特的功能。结合比特可以称为fk
以下,以上行链路的情况为例,对编码处理部3001的处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下行链路通信时,编码处理部3001也可以是具备控制信息以及数据复用(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部4007和/或信道交织器(Channel interleaver)部4008中的至少一个的构成。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的编码处理部3001中包括的控制信息以及数据复用(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部4007、信道交织器(Channel interleaver)部4008的构成例的一部分的图。在上行链路中,编码处理部3001可以包括控制信息以及数据复用(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部4007、信道交织器(Channe linterleaver)部4008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在上行链路中,由编码处理部3001的结合部4006输出的结合比特fk可以与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一同输入至编码处理部3001的控制信息以及数据复用部4007。在此,输入至控制信息以及数据复用部4007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也称为q0。q0可以是例如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el State Information)的编码比特。信道状态信息可以包括信道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以及秩指示符(RI:RankIndicator)。此外,q0也可以是例如下行链路通信中的接收确认响应(ACK:ACKnowledgement)的编码比特。此外,控制信息以及数据复用部4007可以对fk以及q0进行复用并输出复用比特gk。此外,在不对控制信息以及数据复用部4007输入q0的情况下,控制信息以及数据复用部4007所输出的复用比特gk可以是gk=fk
例如,复用比特gk可以输入编码处理部3001的信道交织器部4008。在此,可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编码比特q1和/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编码比特q2输入信道交织器部。信道交织器部4008可以将复用比特gk映射至块B1。在此,块B1除了该块B1的列数和行数之外,与块B相同。例如,块B1的第一轴的列数Cmux可以是12。此外,第二轴的行数R’mux可以是H/Cmux。在此,H可以是gk+q1比特数。此外,可以以满足H=Cmux*R’mux关系的方式来给出Cmux以及R’mux。此外,块B1的一个要素可以是一个复用比特(或,可以对应于一个复用比特)。
在对信道交织器部4008输入了q1的情况下,信道交织器部4008可以将q1映射至块B1的规定要素。规定要素可以是由预先定义的位置表示的要素。此外,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规定要素。此外,也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规定要素。在信道交织器部4008的块B1中,一个要素可以对应于一个组。该一个组可以包括与对应于传输块的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相同数量的编码比特。
信道交织器部4008可以优先在第一轴来对块B1映射gk。信道交织器部4008也可以不将gk映射至映射有q1的要素。
在对信道交织器部4008输入了q2的情况下,信道交织器部4008可以将q2映射至规定要素。规定要素可以是预先定义的位置。此外,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规定要素。此外,也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规定要素。在此,在已经将q1或gk映射至规定要素的情况下,q1或gk可以被删余(puncture)。在此,映射有q1的规定要素与映射有q2的规定要素可以不同。
信道交织器部4008可以优先在第二轴来获取映射至块B1内的要素(就是说,可以进行配置切换)。信道交织器部4008可以优先在第一轴来获取映射至块B1内的要素(就是说,可以不进行配置切换)。信道交织器部4008所获取的要素也称为hk
例如,可以基于传输块大小(或,编码比特数)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传输块大小NTBS满足NTBS>Zt时,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传输块大小NTBS满足NTBS≤Zt时,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在此,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Zt、Z1、Z2。在此,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Zt、Z1、Z2。此外,也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信息来给出Zt、Z1、Z2。此外,也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大小和调制方式(QPSK、16QAM、64QAM等),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在此,基于传输块大小和调制方式可以是基于传输块大小与对该传输块应用的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之比(或,与调制符号数相关联的值)。此外,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与包括了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传输块的信道的资源元素数之比,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在此,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可以用由该传输块生成的至少一个码块大小的总数表示。此外,包括传输块的信道中包括的资源元素数可以用由调度信息(例如,在下行链路通信时,可以是下行链路授权。此外,在上行链路通信时,也可以是上行链路授权)来给出的、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表示。在此,可以由分配的副载波数与符号数之积来给出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此外,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也可以作为从分配的副载波数与符号数之积中减去规定区域中包括的资源元素而得到的值来给出。在此,规定区域可以是包括参考信号信道的区域。此外,规定区域也可以是包括同步信道的区域。
例如,可以基于分量载波(或,服务小区、服务小区的带宽等)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分量载波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小区是主小区还是辅小区,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在此,主小区可以包括主辅小区。此外,辅小区可以包括主辅小区。此外,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小区是否是主辅小区,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包括在SCG中还是包括在MCG中,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是授权频带还是非授权频带,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服务小区ID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ID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是否对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应用跳频,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对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应用跳频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不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应用跳频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副载波间隔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是15kHz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不是15kHz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或符号数),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小于1ms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大于1ms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小于1ms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大于1ms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用的符号数是否是14,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的符号数小于14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的符号数大于14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的符号数小于14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的符号数大于14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信号波形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信道的信号波形,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的信号波形是规定的信号波形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包括复用比特的信道的信号波形不是规定的信号波形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在此,例如,规定的信号波形可以是OFDM。此外,规定的信号波形也可以是DFT-s-OFDM。
可以基于对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例如,纠错码的种类、校验矩阵的大小、校验矩阵的生成方法、编码率、有无外码等),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是Turbo码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不是Turbo码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的编码率是1/3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的编码率不是1/3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不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应用外码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应用外码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
可以基于对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和/或该复用比特的生成中使用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的数量,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例如,在附加有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和/或复用比特的生成中使用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没有附加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传输块、以及复用比特的生成中使用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传输块和/或复用比特的生成中使用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是24比特的情况下,可以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在对包括复用比特的传输块、以及复用比特的生成中使用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不是24比特的情况下,可以不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该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
例如,可以基于服务小区用的双工方式,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此外,可以基于对包括了包括该复用比特的传输块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应用的双工方式,来给出是否由信道交织器部4008进行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
在此,为了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中的映射而优先的轴可以是时间轴(Time firstmapping)。就是说,第一轴可以是时间轴。此外,为了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中的映射而优先的轴也可以是频率轴(Frequency first mapping)。就是说,第二轴可以是频率轴。
例如,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可以进行将发送比特映射至资源元素的处理。资源元素可以与配置在块B2内的要素对应。在此,块B2可以是子帧(或,子帧的一部分)。此外,块B2也可以是时隙(或,时隙的一部分)。此外,块B2可以对应于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可以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也可以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在此,块B2除了块B2的列数和行数之外,与块B相同。块B2的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频率轴。此外,块B2的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时间轴。
具备对块B、块B1、块B2中的任一个映射和/或获取信息的序列(例如,编码比特、复用比特、发送比特等)的功能的处理块也称为映射部。此外,也将块B、块B1、块B2统称为映射区域。
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可以在发送比特向资源元素映射的处理中应用跳频。跳频可以是时隙跳频。时隙跳频可以是分别由不同的频率发送一个子帧中包括的两个时隙的无线信号的方式。
是否在资源元素的映射处理中应用跳频,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是否在资源元素的映射处理中应用跳频,也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是否在资源元素的映射处理中应用跳频,也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信息。
例如,可以基于传输块大小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例如,在传输块大小NTBS满足NTBS>Zt时,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传输块大小NTBS满足NTBS≤Zt时,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映射发送比特。在此,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Zt、Z1、Z2。在此,可以基于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来给出Zt、Z1、Z2。此外,也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信息来给出Zt、Z1、Z2。此外,可以基于该传输块大小和调制方式(QPSK、16QAM、64QAM等)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在此,基于传输块大小和调制方式可以是,基于传输块大小与对该传输块应用的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之比(或,与调制符号数相关联的值)。此外,可以基于该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与包括该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的信道的资源元素数之比,来给出是否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在此,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可以用由该传输块生成的至少一个码块大小的总数表示。此外,包括传输块的信道中包括的资源元素数之比可以用由调度信息(例如,在下行链路通信时,可以是下行链路授权。此外,在上行链路通信时,也可以是上行链路授权)来给出的、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表示。在此,可以由分配的副载波数与符号数之积来给出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此外,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资源元素数也可以作为从分配的副载波数与符号数之积中减去规定区域中包括的资源元素而得到的值来给出。在此,规定区域可以是包括参考信号信道的区域。此外,规定区域也可以是包括同步信道的区域。
例如,可以基于分量载波(或,服务小区、服务小区的带宽等)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分量载波,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可以基于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小区是主小区还是辅小区,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在此,主小区可以包括主辅小区。此外,辅小区可以包括主辅小区。此外,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小区是否是主辅小区,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可以基于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包括在SCG中还是包括在MCG中,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可以基于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是授权频带还是非授权频带,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
可以基于服务小区ID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可以基于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ID,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
可以基于是否对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应用跳频,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例如,在对包括发送比特的信道应用跳频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不对包括传输块的信道应用跳频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
可以基于副载波间隔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包括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是15kHz的情况下,也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包括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副载波间隔不是15kHz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
可以基于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或符号数),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例如,在包括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小于1ms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包括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TTI长度大于1ms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也可以基于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用的符号数是否是14,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例如,在包括发送比特的信道的符号数小于14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包括发送比特的信道的符号数大于14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
可以基于信号波形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例如,可以基于包括该发送比特的信道的信号波形,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例如,在包括发送比特的信道的信号波形是规定的信号波形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包括编码比特的信道的信号波形不是规定的信号波形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在此,例如,规定的信号波形可以是OFDM。此外,规定的信号波形也可以是DFT-s-OFDM。
可以基于对该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例如,纠错码的种类、校验矩阵的大小、校验矩阵的生成方法、编码率、有无外码等),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例如,在对发送中包括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是Turbo码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对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不是Turbo码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对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的编码率是1/3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对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码的编码率不是1/3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不对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应用外码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对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应用外码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
可以基于对该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和/或该发送比特中包括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的数量,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例如,在附加有对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和/或发送比特中包括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没有附加对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以及发送比特中包括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对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和/或发送比特中包括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是24比特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在对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以及发送比特中包括的码块附加的CRC比特不是24比特的情况下,可以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二轴来映射发送比特。
例如,可以基于服务小区用的双工方式,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此外,可以基于对包括该发送比特中包括的传输块的信道用的服务小区应用的双工方式,来给出由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3007优先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哪一个来映射发送比特。
在此,例如,第一轴可以是时间轴,第二轴可以是频率轴。此外,第一轴也可以是频率轴,第二轴也可以是时间轴。
以下,举例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的程序。
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可以具备发送过程。发送过程可以包括发送部107或发送部307中的至少一个处理。
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可以具备接收过程。接收过程可以包括接收部105或接收部305中的至少一个处理。
也将具备发送过程的终端装置1、以及具备发送过程的基站装置3统称为发送装置8。也将具备接收过程的终端装置1、以及具备接收过程的基站装置3统称为接收装置9。在此,终端装置1可以是发送装置8和/或接收装置9。此外,基站装置3可以是发送装置8和/或接收装置9。
发送装置8可以基于符号的长度、信号波形、纠错码的方式、分量载波中的至少一个,来对传输块的码块长度的设定和/或映射方法的设定进行切换。可以假设接收装置9基于符号的长度、信号波形、纠错码的方式、分量载波中的至少一个,来对与该接收到的传输块相关的码块长度的设定和/或映射方法的设定进行切换。
码块长度的设定可以是码块长度、以及最大码块长度Z中的任一个。
映射方法的设定可以是子块交织器、信道交织器、资源元素映射的设定中的任一个。
符号的长度可以是副载波间隔(或,在单载波时,也可以是带宽)、以及符号数(或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长度等)中的任一个。
信号波形可以是波形(Waveform)的种类。波形可以是例如OFDM、DFT-s-OFDM、跳频等。
纠错码的方式可以由校验矩阵的种类来确定。纠错码的方式可以由有无CRC比特或CRC比特的长度来确定。
分量载波可以由服务小区、物理小区ID、Scell Index、ServCell Index中的任一个来确定。
符号的长度、信号波形、纠错码的方式、与分量载波相关的设定信息可以包括在控制信道中。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控制信道中包括的符号的长度、信号波形、纠错码的方式、与分量载波相关的设定信息,来对码块长度的设定和/或映射方法的设定进行切换。
符号的长度、信号波形、纠错码的方式、与分量载波相关的设定信息可以包括在上层的信号中。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上层的信号中包括的符号的长度、信号波形、纠错码的方式、与分量载波相关的设定信息,来对码块长度的设定和/或映射方法的设定进行切换。
以下,对本发明的终端装置1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1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以及收发天线109中的至少一个。上层处理部1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以及调度部1013中的至少一个。接收部1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解复用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以及信道测定部1059中的至少一个。发送部1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1071、共享信道生成部1073、控制信道生成部1075、复用部1077、无线发送部1079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中的至少一个。
上层处理部1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输出至发送部107。此外,上层处理部1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部101为了基于通过控制信道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等,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103。
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装置自身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例如,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对已设定的服务小区进行管理。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给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107。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在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成功的情况下,生成ACK并将ACK输出至发送部107;在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生成NACK,并将NACK输出至发送部107。
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调度部1013存储经由接收部105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调度部1013以在比接收了上行链路授权的子帧靠后4个的子帧中根据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授权发送PUSCH的方式,经由控制部103控制发送部107。调度部1013以在接收了下行链路授权的子帧中、根据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授权来接收共享信道的方式,经由控制部103控制接收部105。
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来生成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来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接收部105根据由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经由收发天线109来对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无线接收部1057经由收发天线109来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例如,无线接收部1057可以对数字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并提取频域的信号。
解复用部1055将提取到的信号分别分离为控制信道、共享信道以及参考信号信道。解复用部1055将分离后的参考信号信道输出至信道测定部1059。
解调部1053对控制信道以及共享信道进行针对QPSK、16QAM(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频)、64QAM等调制方式的解调,并向解码部1051输出。
解码部1051进行下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向上层处理部101输出。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参考信号信道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并向解复用部1055输出。信道测定部1059计算出信道状态信息,并且,将信道状态信息向上层处理部101输出。
发送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信道,并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共享信道、控制信道、以及参考信号信道进行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109发送至基站装置3。
编码部1071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并将编码比特输出至共享信道生成部1073和/或控制信道生成部1075。
共享信道生成部1073可以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来生成调制符号,通过对调制符号进行DFT来生成共享信道,并向复用部1077输出。共享信道生成部1073可以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来生成共享信道,并向复用部1077输出。
控制信道生成部1075基于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比特和/或SR,来生成控制信道,并向复用部1077输出。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将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向复用部1077输出。
复用部107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从共享信道生成部1073输入的信号和/或从控制信道生成部1075输入的信号、和/或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按发射天线端口复用至上行链路的资源元素。
无线发送部1079对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IFFT),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并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间频率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中间频带而言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间频率的信号变换(上变频:up convert)为高频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来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109。
以下,对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收发天线309。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构成为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以及调度部3013。此外,接收部305构成为包含: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解复用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以及信道测定部3059。此外,发送部307构成为包含: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
上层处理部3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部301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303。
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从上位节点获取配置给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数据、RRC signaling、MAC CE(Control Element:控制元素),并输出至HARQ控制部3013。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例如,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终端装置1中设定的服务小区的管理等。
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调度部3013对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共享信道、控制信道的无线资源进行了管理。调度部3013在将共享信道的无线资源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情况下,生成表示共享信道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上行链路授权,并将生成的上行链路授权向发送部307输出。
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来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
接收部305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经由收发天线309来对从终端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301。
无线接收部3057经由收发天线309来对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3057对数字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
解复用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为控制信道、共享信道、参考信号信道等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3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来决定,并基于包含在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授权中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来进行。解复用部3055根据从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控制信道和共享信道的传输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3055将分离后的参考信号信道输出至信道测定部3059。
解复用部3055从分离后的控制信道和共享信道中获取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HARQ-ACK)的调制符号。解复用部3055将从共享信道的信号中获取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向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输出。解复用部3055将从控制信道或共享信道中获取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HARQ-ACK)的调制符号向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输出。
信道测定部3059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定传输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以及上层处理部301。
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来对上行链路数据进行解码。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将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向上层处理部301输出。
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HARQ-ACK的调制符号来对HARQ-ACK进行解码。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将解码后的HARQ-ACK向上层处理部301输出。
发送部307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并对控制信道、共享信道以及参考信号信道进行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309将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1。
编码部3071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通过BPSK、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调制部3073可以对调制符号应用预编码。预编码可以包括发送预编码。需要说明的是,预编码可以是乘以(应用)预编码器。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部3075对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并生成发送符号。
复用部3075可以对发送符号应用预编码。复用部3075对发送符号应用的预编码也可以对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和/或调制符号应用。此外,对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应用的预编码与对调制符号应用的预编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无线发送部3077对复用后的发送符号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生成时间符号。无线发送部3077对时间符号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并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并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间频率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中间频带而言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间频率的信号变换(上变频:up convert)为高频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生成载波信号(Carriersignal、Carrier、RFsignal等)。无线发送部3077对载波信号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309。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了如下的方案。即,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发送装置8将传输块分割为多个码块,发送装置8具备:编码部,对所述码块进行编码;以及发送部,发送包括所述码块的信道,基于第一要素、第二要素、第三要素以及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所述码块的长度,所述第一要素是所述信道的符号的长度,所述第二要素是所述信道的信号波形,所述第三要素是对所述码块应用的纠错编码的方式,所述第四要素是所述信道的分量载波的设定。
(2)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基于所述传输块用的最大码块长度来给出所述码块的长度,所述传输块用的最大码块长度基于所述第一要素、所述第二要素、所述第三要素以及所述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
(3)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接收装置9具备:接收部,接收包括通过分割一个传输块而生成的多个码块的信道;以及解码部,对所述多个码块进行解码,基于第一要素、第二要素、第三要素以及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所述码块的长度,所述第一要素是所述信道的符号的长度,所述第二要素是所述信道的信号波形,所述第三要素是对所述码块应用的纠错编码的方式,所述第四要素是所述信道的分量载波的设定。
(4)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基于所述传输块用的最大码块长度来给出所述码块的长度,所述传输块用的最大码块长度基于所述第一要素、所述第二要素、所述第三要素以及所述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
(5)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发送装置8具备:编码部,通过传输块的编码而生成编码比特;以及发送部,发送包括所述编码比特的信道,基于第一要素、第二要素、第三要素以及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所述编码比特的映射,所述第一要素是所述信道的符号的长度,所述第二要素是所述信道的信号波形,所述第三要素是对所述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编码的方式,所述第四要素是所述信道的分量载波的设定。
(6)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所述映射是子块交织,基于所述第一要素、所述第二要素、所述第三要素以及所述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是否进行所述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
(7)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所述映射是信道交织,基于所述第一要素、所述第二要素、所述第三要素以及所述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是否进行基于所述编码比特生成的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
(8)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所述映射是资源元素映射处理,基于所述第一要素、所述第二要素、所述第三要素以及所述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是优先在时间轴(Time first mapping)映射基于所述编码比特而生成的发送比特,还是优先在频率轴(Frequency first mapping)映射基于所述编码比特而生成的发送比特。
(9)此外,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接收装置9具备:接收部,接收包括由传输块的编码生成的编码比特的信道;以及解码部,对所述编码比特进行解码,基于第一要素、第二要素、第三要素以及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所述编码比特的映射,所述第一要素是所述信道的符号的长度,所述第二要素是所述信道的信号波形,所述第三要素是对所述传输块应用的纠错编码的方式,所述第四要素是所述信道的分量载波的设定。
(10)此外,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中,所述映射是子块交织,基于所述第一要素、所述第二要素、所述第三要素以及所述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是否进行所述编码比特的配置切换。
(11)此外,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中,所述映射是信道交织,基于所述第一要素、所述第二要素、所述第三要素以及所述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是否进行基于所述编码比特而生成的复用比特的配置切换。
(12)此外,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中,所述映射是资源元素映射处理,基于所述第一要素、所述第二要素、所述第三要素以及所述第四要素中的至少一个,来给出是优先在时间轴(Time first mapping)映射基于所述编码比特而生成的发送比特,还是优先在频率轴(Frequency first mapping)映射基于所述编码比特而生成的发送比特。
在此,在第一至第四方案中,所述符号可以是OFDM符号、DFT-S-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此外,可以基于副载波间隔来给出所述符号。
(1A)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终端装置,将传输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所述终端装置具备:编码部,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编码并生成编码比特;以及发送部,使用信道来发送所述编码比特,至少基于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所述编码比特的结合来给出复用比特,所述编码部优先在第一轴将所述复用比特映射至矩阵,优先在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在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时优先在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哪一个。
(2A)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终端装置,将传输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所述终端装置具备:编码部,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编码并生成编码比特;以及发送部,将发送符号映射至规定的信道,并发送所述信道,至少基于对结合了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所述编码比特的序列进行调制来给出发送符号,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是优先在时间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还是优先在频率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
(3A)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基站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信道;以及解码部,对使用所述信道发送的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解码,至少基于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编码比特的结合来给出复用比特,所述解码部优先在第一轴将所述复用比特映射至矩阵,优先在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在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时优先在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哪一个。
(4A)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基站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包括发送符号的信道;以及解码部,对使用所述信道发送的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解码,至少基于对结合了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编码比特的序列进行调制来给出发送符号,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是优先在时间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还是优先在频率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
(5A)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将传输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所述通信方法具备: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编码并生成编码比特的步骤;以及使用信道来发送所述编码比特的步骤,至少基于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所述编码比特的结合来给出复用比特,在生成所述编码比特的步骤中,优先在第一轴将所述复用比特映射至矩阵,优先在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在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时优先在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哪一个。
(6A)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将传输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所述通信方法具备:对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编码并生成编码比特的步骤;以及将发送符号映射至规定的信道,并发送所述信道的步骤,至少基于对结合了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所述编码比特的序列进行调制来给出发送符号,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是优先在时间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还是优先在频率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
(7A)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具备:接收信道的步骤;以及对使用所述信道发送的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解码的步骤,至少基于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编码比特的结合来给出复用比特,在对所述码块进行解码的步骤中,优先在第一轴将所述复用比特映射至矩阵,优先在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在从所述矩阵获取(read:读出)所述复用比特时优先在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中的哪一个。
(8A)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具备:接收包括发送符号的信道的步骤;以及对使用所述信道发送的一个或多个码块进行解码的步骤,至少基于对结合了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码块的编码生成的所述编码比特的序列进行调制来给出发送符号,至少基于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来给出是优先在时间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还是优先在频率轴映射所述发送符号。
(9A)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至少基于上层的信号来给出所述信道的OFDM符号数。
(10A)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至少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给出所述信道的所述OFDM符号数。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接收装置9中进行动作的程序,也可以是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而控制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然后,由这些装置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其处理时暂时存储于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之后,存储于Flash 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各种ROM、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中,并根据需要通过CPU来进行读出、修正或写入中任一方或双方。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或接收装置9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并将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读入计算机系统并执行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提到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于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或接收装置9的计算机系统,采用包括OS、外围设备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而且,“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可以包括:像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存程序的介质;像此情况下的作为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存固定时间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进而也可以是能通过与已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或接收装置9也可以实现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构成装置组的各个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或接收装置9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中的至少一个。作为装置组,具有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或接收装置9的所有各功能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或接收装置9也可以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或接收装置9可以是EUTRAN(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或接收装置9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或接收装置9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实现为典型地作为集成电路的LSI,也可以实现为芯片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发送装置8或接收装置9的各功能块既可以独立地芯片化,也可以集成一部分或全部来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利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装置的各功能块或者各特征可以通过电子电路、例如集成电路或者多个集成电路来安装或执行。以执行本说明书所述的功能的方式设计的电路可以包含:通用用途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元件、离散门或者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零件、或者它们的组合。通用用途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以往类型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者状态机。上述电子电路可以由数字电路构成,也可以由模拟电路构成。此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代替当前的集成电路的集成电路化技术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案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新的集成电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作为通信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终端装置,但是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被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式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扫除/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括将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替换的构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可以在例如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例如,便携电话装置、基站装置、无线LAN装置或传感器设备)、集成电路(例如,通信芯片)或程序等中使用。
符号说明
1 (1A、1B、1C)终端装置
3 (3A、3B)基站装置
8 发送装置
9 接收装置
101 上层处理部
103 控制部
105 接收部
107 发送部
109 收发天线
1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3 调度部
1051 解码部
1053 解调部
1055 解复用部
1057 无线接收部
1059 信道测定部
1071 编码部
1073 共享信道生成部
1075 控制信道生成部
1077 复用部
1079 无线发送部
10711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301 上层处理部
303 控制部
305 接收部
307 发送部
309 收发天线
3000 发送过程
3001 编码处理部
3002 加扰处理部
3003 调制映射处理部
3004 层映射处理部
3005 发送预编码处理部
3006 预编码处理部
3007 资源元素映射处理部
3008 基带信号生成处理部
3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3013 调度部
3051 数据解调/解码部
3053 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
3055 解复用部
3057 无线接收部
3059 信道测定部
3071 编码部
3073 调制部
3075 复用部
3077 无线发送部
3079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401 分割以及CRC附加部
4001 CRC附加部
4002 编码部
4003 子块交织器部
4004 比特集合部
4005 比特选择以及切断部
4006 结合部
4007 控制信息以及数据复用部
4008 信道交织器部
4011 码块分割部
4012 CRC附加部

Claims (2)

1.一种使用双连接通过以LTE标准为依据的服务小区和以NR标准为依据的服务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
编码电路,其被配置为和/或被编程为:
将第一序列分割为多个第一码块,所述第一序列为具有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的第一传输块,
通过将第一纠错码应用于所述多个第一码块来生成第一编码比特;
以及
发送电路,其被配置为和/或被编程为:
发送第一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上的第三序列,其中
第一复用比特是至少基于由所述多个第一码块中的每一个生成的所述第一编码比特的级联来给出的,
所述第一纠错码是Turbo码,并且
所述第三序列是通过以频率轴优先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复用比特映射到第一矩阵以及通过以时间轴优先的方式从所述第一矩阵读出而被给出的,其中,
所述编码电路,其还被配置为和/或被编程为:
将第二序列分割为多个第二码块,所述第二序列为具有第二CRC的第二传输块,并且
通过将第二纠错码应用于所述多个第二码块来生成第二编码比特;以及
所述发送电路,其还被配置为和/或被编程为:
发送第二PUSCH上的第四序列,其中,
第二复用比特是至少基于由所述多个第二码块中的每一个生成的所述第二编码比特的级联而被给出的,
所述第二纠错码是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
所述第四序列是通过以所述频率轴优先的方式将所述第二复用比特映射到第二矩阵以及通过以所述频率轴优先的方式从所述第二矩阵读出来给出的。
2.一种使用双连接通过以LTE标准为依据的服务小区和以NR标准为依据的服务小区来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第一序列分割为多个第一码块,所述第一序列为具有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的第一传输块,
通过将第一纠错码应用于所述多个第一码块来生成第一编码比特;
以及
发送第一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第三序列,其中
第一复用比特是至少基于由所述多个第一码块中的每一个生成的所述第一编码比特的级联来给出的,
所述第一纠错码是Turbo码,并且
所述第三序列是通过以频率轴优先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复用比特映射到第一矩阵以及通过以时间轴优先的方式从所述第一矩阵读出而被给出的,其中,
将第二序列分割为多个第二码块,所述第二序列为具有第二CRC的第二传输块,并且
通过将第二纠错码应用于所述多个第二码块来生成第二编码比特;以及
发送第二PUSCH上的第四序列,其中,
第二复用比特是至少基于由所述多个第二码块中的每一个生成的所述第二编码比特的级联而被给出的,所述第二纠错码是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
所述第四序列是通过以所述频率轴优先的方式将所述第二复用比特映射到第二矩阵以及通过以所述频率轴优先的方式从所述第二矩阵读出而被给出的。
CN202011061938.6A 2016-07-15 2017-07-18 终端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方法 Active CN1122350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1938.6A CN112235089B (zh) 2016-07-15 2017-07-18 终端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0063A JP2019149592A (ja) 2016-07-15 2016-07-15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6-140063 2016-07-15
CN202011061938.6A CN112235089B (zh) 2016-07-15 2017-07-18 终端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方法
CN201780039057.4A CN109417437B (zh) 2016-07-15 2017-07-18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PCT/JP2017/025894 WO2018012638A1 (ja) 2016-07-15 2017-07-18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9057.4A Division CN109417437B (zh) 2016-07-15 2017-07-18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5089A CN112235089A (zh) 2021-01-15
CN112235089B true CN112235089B (zh) 2023-11-21

Family

ID=609521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61938.6A Active CN112235089B (zh) 2016-07-15 2017-07-18 终端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方法
CN201780039057.4A Active CN109417437B (zh) 2016-07-15 2017-07-18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9057.4A Active CN109417437B (zh) 2016-07-15 2017-07-18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4847B2 (zh)
EP (1) EP3487096A4 (zh)
JP (1) JP2019149592A (zh)
CN (2) CN112235089B (zh)
BR (1) BR112019000644A2 (zh)
CA (1) CA3030677A1 (zh)
IL (1) IL264227B (zh)
WO (1) WO20180126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48466B2 (en) 2015-11-03 2019-07-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port block segmentation and signaling
JP2019165269A (ja) * 2016-07-28 2019-09-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9195113A (ja) * 2016-09-02 2019-1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7117248B2 (ja) * 2017-02-03 2022-08-1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8174555A1 (ko) * 2017-03-21 2018-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8230992A1 (ko) 2017-06-15 2018-12-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채널 부호화 및 복호화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414531B1 (ko) * 2017-06-15 2022-06-3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채널 부호화/복호화 방법 및 장치
KR20190017612A (ko) * 2017-08-10 2019-0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 제어 채널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9031759A1 (ko) 2017-08-10 2019-02-1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 제어 채널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2297264B1 (ko) 2017-08-24 2021-09-03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3gpp nr을 위한 베이스 그래프 선택
WO2021147112A1 (zh) * 2020-01-23 2021-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1329754B2 (en) * 2020-03-03 2022-05-10 Rockwell Collins, Inc. Variable data rate broadcast method for channels requiring equalization
CN112039536B (zh) * 2020-06-12 2023-04-18 中山大学 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自适应极化码编译码方法
CN117441303A (zh) * 2021-09-16 2024-01-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3145B (zh) * 2003-11-21 2010-12-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天线接收装置、多天线接收方法、多天线发送装置以及多天线通信系统
BRPI0808361A2 (pt) 2007-03-07 2014-07-01 Ntt Docomo Inc Transmissor de sinal ofdm e receptor de sinal ofdm.
US8379738B2 (en) * 2007-03-16 2013-02-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enable fast decoding of transmissions with multiple code blocks
US8908632B2 (en) * 2007-06-08 2014-12-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interleaving in OFDM systems
KR101613893B1 (ko) 2007-10-04 2016-04-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인터리빙 방법 및 장치
WO2009107985A1 (en) * 2008-02-28 2009-09-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US8275408B2 (en) * 2008-08-27 2012-09-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10009025A (ko) * 2009-07-20 2011-0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110235619A1 (en) * 2010-03-29 2011-09-29 Ntt Docomo Inc. Enhanced frequency diversity technique for system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WO2013001706A1 (ja) * 2011-06-29 2013-01-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送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チャネルコーディング処理方法
US20150358648A1 (en) * 2014-06-09 2015-12-10 Allen LeRoy Limberg Digit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system using coded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odulation and multilevel LDPC convolutional coding
CN105471545B (zh) * 2014-09-10 2020-07-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及装置
JP6122516B2 (ja) 2015-01-28 2017-04-26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エンコーディング方法及びエンコーダ
US10187878B2 (en) * 2016-04-01 2019-01-22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a transmission using a configured resour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echnologies of UTRA LTE radio-access》;ZTE;《3GPP TSG RAN Working Group 1 LTE AdHoc, France,Tdoc R1-050634》;20050617;第2.2.1-3.2节 *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13)》.《3GPP TS 36.212 V13.2.0 (2016-06)》.2016,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87096A4 (en) 2020-03-11
CN109417437B (zh) 2022-09-20
US20190229861A1 (en) 2019-07-25
IL264227A (en) 2019-02-28
CA3030677A1 (en) 2018-01-18
JP2019149592A (ja) 2019-09-05
CN109417437A (zh) 2019-03-01
US10644847B2 (en) 2020-05-05
EP3487096A1 (en) 2019-05-22
IL264227B (en) 2021-09-30
CN112235089A (zh) 2021-01-15
BR112019000644A2 (pt) 2019-04-24
WO2018012638A1 (ja) 2018-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2949B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2235089B (zh) 终端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方法
JP726254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10720189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0741585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9952798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11345002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WO2018173852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9004246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20123758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7217391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3

Address after: Japan's Osaka City. Sakai Sakai district town 1 times

Patentee after: Sharp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City. Sakai Sakai district town 1 times

Patentee before: Sharp Corp.

Patentee before: FG Innova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