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9071A - 顶棚埋入式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顶棚埋入式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19071A
CN112219071A CN201980035983.3A CN201980035983A CN112219071A CN 112219071 A CN112219071 A CN 112219071A CN 201980035983 A CN201980035983 A CN 201980035983A CN 112219071 A CN112219071 A CN 112219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unit
ceiling
decorative panel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59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布施拓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Gener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Gener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General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Gener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19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90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65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formed as cylindrical or spherical bodies which are rota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2013/221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 condensate, e.g. de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4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unted on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6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mproving the aesthetic appearance

Abstract

防止在装饰面板的空气吹出部具有旋转单元的顶棚埋入式空调机中的旋转单元的旋转部分处的漏风和结露,其中所述旋转单元以正交于与本体单元的底面平行的装饰面板背面侧的假想平面的轴线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在安装于旋转单元的旋转环(610)的外周侧形成外凸缘(614),并且在嵌入旋转环(610)的开口部的内周侧形成与外凸缘(614)一起构成推力轴承的内凸缘(521),在内凸缘(521)与外凸缘(614)之间设置密封材料(618)。

Description

顶棚埋入式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顶棚埋入式空调机,特别涉及室内机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顶棚埋入式空调机中,利用气体管和液体管来连接设在屋外的室外机和设在空调室的顶棚里部的室内机而形成制冷剂回路。室内机具有:埋设在顶棚里部的箱式的本体单元;和配置在顶棚的空调室侧并安装于该本体单元的装饰面板。
作为一例,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在本体单元设置有:U字形的热交换器;在该热交换器的中央部设置的风机外壳;以及由被该风机外壳包围的多翼式风机所形成的送风风机。在装饰面板上,在中央部形成吹出口,在沿着热交换器下方的三条边形成吸入口。
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能够在热交换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从吹出口向一个方向吹出。热交换器包围送风风机的周围,由此送风风机与热交换器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基本恒定,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风速和风量的偏差小,可以有效地活用热交换器而增大热交换能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137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作为用于使调节空气向多种方向吹出的一例,在装饰面板的空气吹出部设置以正交于与安装有装饰面板的本体单元的底面平行的装饰面板背面侧的假想平面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单元的情况下,需要考虑防止其旋转部分处的漏风和制冷运转时的结露的对策。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具有旋转单元的顶棚埋入式空调机中防止旋转单元的旋转部分处的漏风和制冷运转时的结露,其中上述旋转单元以正交于与安装有装饰面板的本体单元的底面平行的装饰面板背面侧的假想平面的轴线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顶棚埋入式空调机具备:箱式的本体单元,内部包含送风机和热交换器,并配置于空调室的顶棚里部;和装饰面板,以沿着上述空调室的顶棚面的方式安装于上述本体单元的底面,在上述装饰面板上设有空气吸入部和空气吹出部,
上述顶棚埋入式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吹出部具有旋转单元,该旋转单元以正交于与上述本体单元的底面平行的上述装饰面板背面侧的假想平面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而将来自上述送风机的空气向预定方向吹出,在上述旋转单元上安装有通过电动机进行驱动的旋转环,
在上述装饰面板的背面配置有隔板单元,该隔板单元具有嵌入上述旋转环的圆形的开口部,
在上述旋转环的外周侧形成有外凸缘,并且在上述开口部的内周侧形成有内凸缘,由上述外凸缘和上述内凸缘形成推力轴承,在上述内凸缘与上述外凸缘之间设有密封材料。
优选为,作为上述密封材料,使用具有由低摩擦树脂构成的植毛的带或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旋转单元的旋转部分处的漏风和制冷运转时的结露。而且,可以减小伴随着旋转单元的旋转而产生的滑动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顶棚埋入式空调机的设置状态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上述顶棚埋入式空调机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顶棚埋入式空调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C-C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2的B-B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的D-D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2的B-B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9是上述顶棚埋入式空调机所具备的本体单元的底面侧立体图。
图10(a)是使装饰面板与框架分离地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0(b)是表示装饰面板的包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从空调室侧观察到的运转停止时的装饰面板的底视图。
图12是从空调室侧观察到的运转时的装饰面板的底视图。
图13是图12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安装于装饰面板背面侧的隔板单元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安装于上述隔板单元的中央吹出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安装于上述隔板单元的旋转单元的立体图。
图17(a)是表示对隔板单元进行支撑的框架的分解立体图,图17(b)是表示将该框架配置于装饰面板背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风机单元和可动吹出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包含旋转单元的驱动机构的隔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安装有旋转环的旋转单元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旋转环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电动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包含装配旋转环的开口部的隔板单元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用于防止旋转环的横向松动的稳定座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安装有稳定座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用于防止旋转环的纵向松动的突片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导风管盖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28是说明突片的旋转环的横向松动的功能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旋转环的底视图。
图30是表示安装有密封的旋转环的外凸缘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改良后的风机单元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上述风机单元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基于附图的实施例来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未限定于此。
本发明的空调机中,利用气体管和液体管(均未图示)连接设置在屋外的室外机(未图示)与安装于空调室R的顶棚T1的室内机1而形成制冷剂回路。
参照图1至图3可知,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内机1是顶棚埋入式空调机,特别是大范围地吹出调节空气的全方位出风式的顶棚埋入式空调机,其具有埋设在顶棚里部T2的箱式的本体单元10和配置在顶棚T1的空调室R侧并安装于该本体单元10的底面101的装饰面板70。
参照图3可知,本体单元10具有由以板料形成的长方形的顶棚111和从顶棚111的四边向下方延伸的侧板112、113形成的箱式的外主体11。将顶棚111的长边侧的侧板作为侧板112、短边侧的侧板作为侧板113,在相向的两块侧板113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安装配件12。
本体单元10利用固定于顶棚里部T2的未图示的多个悬挂螺栓来悬挂该安装配件12,从而将其设置于顶棚里部T2。
装饰面板70具有:比顶棚111大的长方形的形成装饰面板70的本体的面板部71;和侧壁部72,从面板部71的背面70R向本体单元10侧竖立设置,并根据大小而安装于箱式的外主体11的形成有开口的底面(本体单元10的底面101)。
面板部71在相向的长边中的处于后方的一边70b侧设置形成为四方形开口的空气吸入部73,并且在处于与一边70b相向的长边的前方的另一边70a侧设置空气吹出部74。
另外,以下,在图2的室内机1中,将顶棚111的方向作为上表面或上方、将空调室R的方向作为底面或下方、将空气吹出部74侧作为前面或前方、将空气吸入部73侧作为背面侧或后方、将左侧的短边70c侧作为左侧面或左方、将右侧的短边70d侧作为右侧面或右方来进行说明。在各部件中也同样。
如图10(a)所示,侧壁部72具有:沿着面板部71的各边(长边70a、70b、短边70c、70d)形成为四方形且具有包围空气吸入部73及空气吹出部74的大小的框架721;和架设在框架721的短边(面板部71的短边70c、70d侧的边)之间的梁722,被一体地螺钉固定于面板部71(装饰面板70)的背面。
框架721和梁722均由板料制成,梁722配置在形成于面板部71的空气吸入部73与空气吹出部74之间的分隔部713上。
由此,如图10(b)所示,在包装装饰面板70时,通过利用包装材料侧的突片按压住梁722,就能够防止因落下时等的冲击而导致破损。而且,通过设置梁722,成为也能够承受施加于与装饰面板70的面板面70S平行的方向上的载荷的构造。
另外,梁722也可以根据空气吸入部73、空气吹出部74等的形状、配置来架设于框架721的长边70a、70b之间。
《外主体》
接着,参照图3~图6,对收纳于本体单元10的部件进行说明。在外主体11的顶棚111的内表面,设置由板厚较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形成的绝热材料13。
在外主体11的侧板112、113的内表面不设置绝热材料13,只要有较薄的绝热片(未图示)即可。绝热材料13的中央部被形成开口并且从下方观察时顶棚111的一部分露出。在顶棚111的露出部分固定热交换器20和风机单元30。
如图2所示,在外主体11的右侧面的外表面,安装收纳有对室内机1进行控制的电装元件(未图示)的电装品箱14。
《热交换器》
作为由平行排列的多个长条状的铝翅片23和穿过铝翅片23的多个导热管22形成的翅片管式的、相互分离的两个热交换部,热交换器20具备图4中左侧的前方热交换部(第一热交换部)20L和图4中右侧的后方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20R这两个热交换部。
前方热交换部20L与后方热交换部20R以相向的方式安装于顶棚111。前方热交换部20L与后方热交换部20R可以相对于顶棚111基本垂直且相互平行地配置,但为了较低地抑制高度尺寸并增大热交换面积,优选如图4所示地组合成上端侧的间隔(距离)比下端侧的间隔(距离)宽(长)的倒八字形。另外,也可以不是倒八字形,而设为上端侧的间隔(距离)比下端侧的间隔(距离)窄(短)的八字形。
无论哪种情况,前方热交换部20L与后方热交换部20R的左右两端都分别由连结板21、21连结。由此,热交换器20的内侧空间成为左右两端被连结板21、21堵塞的送风机室F。热交换器20的底面(前方热交换部20L与后方热交换部20R的下端之间的面)被后述的接水盘40堵塞。
这样一来,由于前方热交换部20L与后方热交换部20R的左右两端被连结板21、21堵塞,所以从空气吸入部73吸入的全部空气都通过前方热交换部20L与后方热交换部20R,因此不存在无用的空气流,进一步提高了热交换能力。
而且,在热交换器20与外主体11之间的间隔,在外主体11与后方热交换部20R之间设有第一空气吸入室S1,在外主体11与前方热交换部20L之间设有第二空气吸入室S2。第一空气吸入室S1配置于空气吸入部73的正上方,第二空气吸入室S2经由后述的导风路L而与空气吸入部73连通。
《送风风机》
风机单元30配置于设在热交换器20内侧的送风机室F。风机单元30具备多翼式风机类型的送风风机31、风机电动机36、对送风风机31进行支撑并固定于顶棚111的风机安装台311(参照图3)及将风机电动机36固定于顶棚111的电动机安装台361(参照图3)。
送风风机31具有:具备多个叶片的筒状的叶轮(多翼式风机)32、收容叶轮32的螺旋形的风机外壳34及连结于叶轮32的中心的旋转轴35。
送风风机31的台数可根据所需的空调能力来任意地选择,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四台送风风机以横排配置于同轴上。另外,各台送风风机31具有相同的构造。
风机单元30在利用电动机安装台361将风机电动机36固定于顶棚111后,在风机电动机36的两端分别各将两台送风风机31以旋转轴35相互连结起来。旋转轴35的两端经由例如由L字配件构成的未图示的轴承板而固定于顶棚111。而且,在风机外壳34的上部也有风机固定部341(参照图4),利用螺钉将其固定于顶棚111。
风机外壳34具有:收容部342,收容叶轮32;和筒状的送风部343,从收容部342连续地向比热交换器20的下端靠下方处较长地延伸出而形成。在收容部342的侧面,形成圆形开口的风机吸入口344以向叶轮32导入空气。
风机外壳34可以由与叶轮32的轴线平行的面进行上下分割来形成,也可以由与叶轮32的轴线垂直的面进行左右分割来形成,以便能够在内部收容叶轮32。另外,在风机外壳34的内部,收容部342与送风部343连续而成为吹出空气H的送风路33。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热交换器20围成的内部空间作为送风机室F来配置风机单元30,因此,当送风风机31的叶轮32旋转时,送风机室F内变成负压,来自空气吸入部73的空气通过前方热交换部20L与后方热交换部20R后进入到送风机室F内,被风机吸入口344吸入并排出到叶轮32的周围,排出的空气被沿着风机外壳34内的送风路33朝一个方向吹出并从空气吹出部74向空调室R吹出。
《接水盘》
在热交换器20的下端,设有承接由热交换器20生成的冷凝水的接水盘40。接水盘40一体地成型有设置于与由聚苯乙烯泡沫制成的绝热构件41和热交换器20相向的面上的由树脂制成的接水座42。
接水盘40形成为具有覆盖热交换器20的下端侧的开口面的大小的矩形形状,还作为对送风机室F与后述的导风路L进行分隔的隔板。在接水盘40上,与送风风机31的台数相应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四台相应地)设有嵌合风机单元30的呈筒状的送风部343的通风孔43。
如上所述,热交换器20以倒八字形配置前方热交换部20L和后方热交换部20R而成,其底面比上表面窄,因此,接水盘40相应地小型化,接水盘40在本体单元10内所占的区域变小,接水盘40产生的通风阻力也变小,接水盘40周围的通风区域扩大而使通风效率良好。
在接水盘40的接水座42侧,为了接住由热交换器20生成的冷凝水,设有导筒部45。另外,制冷运转时在风机外壳34的外表面侧产生的结露水由接水盘40来承接,优选对通风孔43的周围实施防水处理。
虽未图示,但可以在接水盘40上设置用于排放冷凝水的排水泵或排水管、对排水泵进行开关控制的浮动开关等。
《装饰面板》
参照图11至图13对装饰面板70的构成进行说明。装饰面板70在一条长边70a侧设置空气吹出部74,在另一条长边70b侧设置空气吸入部73,其中的空气吹出部74部分形成为使面板部71的一部分沿着长边70a向空调室R侧呈梯形截面状地隆起而成的隆起部740。
根据本实施方式,隆起部740是由两条长度相等的平行线和两个半圆构成的圆角长方形即椭圆形,侧面(周面)呈倾斜面。空气吹出部74在隆起部740的中央部分具有固定吹出部75,在左右两侧具备可动吹出部77L、77R。在无需区分可动吹出部77L、77R时总称为可动吹出部77。
一并参照图16,可动吹出部77L具有圆锥台状的旋转单元78L,其以正交于与本体单元10的底面101平行的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侧的假想平面的轴线为中心而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可动吹出部77R也同样地具有圆锥台状的旋转单元78R,其以正交于与本体单元10的底面101平行的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侧的假想平面的轴线为中心而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另外,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侧的假想平面也与空调室R的顶棚面T1平行。
由这些旋转单元78L、78R的一部分在隆起部740的两端形成半圆部。另外,在无需区分旋转单元78L、78R时总称为旋转单元78。
从图13的立体图可知,固定吹出部75的顶面(底面)751与旋转单元78的顶面(底面)781即使在旋转单元78旋转了的状态下也始终处于同一平面上,可改善外观性。
固定吹出部75呈梯形截面状,在前方的长边(特定边)70a侧的侧面,第一空气吹出口754朝其长边70a开口,在第一空气吹出口754内设有左右风向板752(参照图15),在第一空气吹出口754的开口面设有上下风向板753。
可动吹出部77在旋转单元78的侧面的一部分具有第二空气吹出口783,在第二空气吹出口783设有上下风向板782。由于通过旋转单元78的旋转来改变左右方向的风向,所以无需在可动吹出部77上设置左右风向板。另外,为了使固定吹出部75的第一空气吹出口754与可动吹出部77的第二空气吹出口783在外观上具有统一感,使这些空气吹出口754、783沿着具有相同倾斜角的侧面来形成开口。
固定吹出部75的空气吹出方向为长边70a的方向,相对于此,可动吹出部77在第二空气吹出口783朝向长边70a的第一位置与朝向短边70c、70d侧的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在此旋转范围内将由送风风机31送来的调节空气向预定方向吹出。
如图11所示,当可动吹出部77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空气吹出口754与第二空气吹出口783以直线状排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形成第一空气吹出口754与第二空气吹出口783连续的外观,优选在第一空气吹出口754的两侧设置假挡板791、791。该假挡板791也被与第一空气吹出口754和第二空气吹出口783配置在相同的倾斜面上。
图12、图13表示左侧的可动吹出部77L在第一位置、右侧的可动吹出部77R处于朝向短边70d侧的第二位置的状态。这样一来,可动吹出部77能够旋转,由此,该室内机1是可以在除了后侧的长边70b的方向之外的全方位吹出调节空气的全方位(多方位)出风式。
而且,如图12、图13所示,即使使可动吹出部77(77L)的第二空气吹出口783旋转到朝向短边侧的第二位置,第二空气吹出口783以外的部分也是圆锥的侧面,因此在外观上可以获得与第一空气吹出口754的连续感。即,即使旋转了可动吹出部77,也可保持空气吹出部74的基本形状(椭圆形的隆起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吹出部75的第一空气吹出口754和可动吹出部77的第二空气吹出口783在使面板部71的一部分向空调室R侧呈梯形截面状地隆起而成的隆起部740的侧面上形成,由此调节空气被从第一空气吹出口754及第二空气吹出口783沿着装饰面板70的面板面70S基本向水平方向吹出,因此可以将调节空气吹送至更远处。
而且,虽然从第一空气吹出口754与第二空气吹出口783同时吹出调节空气,但在从第一空气吹出口754吹出的空气流与第二空气吹出口783吹出的空气流之间不易产生边界,可以均匀地对空调室R内进行调节。
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第一空气吹出口754与第二空气吹出口783也可以在与装饰面板70的面板面(或顶棚面)正交的垂直面内开口。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固定吹出部75与左右的可动吹出部77收纳于椭圆形的隆起部740内,但只要可动吹出部77能够以正交于与本体单元10的底面101平行的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侧的假想平面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即可,可以不受外观所限而是仅在固定吹出部75的两侧配置有可动吹出部77的形态,这样的形态也包含于本发明。
在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侧,安装图14所示的隔板单元50。一并参照之前的图4、图9等,隔板单元50在其上表面侧(与接水盘40相向的面一侧)设有分别嵌合于在接水盘40形成的四个通风孔43(43a~43d;参照图9)而与风机单元30的送风部343连通的四个导风管51(51a~51d)。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风孔43(43a~43d)是四方孔,与之嵌合的导风管51(51a~51d)是棱筒状(四方筒状),这些导风管51(51a~51d)以棱筒状延伸至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
其中的内侧的两个导风管51a、51b分别嵌合于对应的通风孔43a、43b,配置于外侧的两个导风管51c、51d分别嵌合于对应的通风孔43a、43b。
导风管51a、51b是固定吹出部75用的导风管,如图15所示,在隔板单元50的下表面侧安装中央吹出单元751,其具有横跨导风管51a、51b地分配的一个室751a。
在室751a内,设有左右风向板752。而且,在中央吹出单元751的前面侧,形成有第一空气吹出口754,在其中设有上下风向板753。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室751a的背面配置对左右风向板752进行驱动的电动机,而且,在第一空气吹出口754的旁边配置对上下风向板754进行驱动的电动机。
外侧的导风管51c、51d是可动吹出部77用的导风管,如图16所示,在左侧的导风管51c的下端,以可旋转的方式装配左侧的可动吹出部77L所具备的旋转单元78L,而且,在右侧的导风管51d的下端,以可旋转的方式装配右侧的可动吹出部77R所具备的旋转单元78R。
旋转单元78L、78R均由电动机进行驱动。对该旋转单元78进行驱动的电动机配置于图14中在外侧的导风管51c、51d的旁边所示的电动机罩51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位置,旋转单元78L、78R分别能够从第一位置旋转至90゜以上的例如100゜的位置,当旋转至这样的位置时,有可能引起吹出空气未流向空调室R而被空气吸入部73吸入的短路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参照图11至图13,在旋转单元78与空气吸入部73之间设有壁7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壁711形成为使面板部71的旋转单元78的周围的一部分从短边70c、70d侧向旋转单元78L、78R与空气吸入部73之间上升至旋转单元78的顶面781的高度或空气吸入部73的高度的斜坡状。在图11至图13中,表示出壁711的棱线711a为斜坡状。
由此,可通过壁711来防止使旋转单元78旋转至最大旋转位置附近时的短路现象,并且,吹出的空气流可以沿着壁711的坡面712到达更远处。即,壁711不仅可防止短路现象,通过设置坡面712,还作为将吹出空气吹送至更远处的气流导向面而发挥功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从第一空气吹出口754和第二空气吹出口783吹出的空气沿着装饰面板70的面板面流动,装饰面板70中的、除了空气吸入部73之外的其余的面板面70S包含壁711的坡面712在内作为气流导向面而发挥作用。
如之前也已说明的那样,装饰面板70将侧壁部72嵌入到本体单元10的底面开口内并通过螺钉固定而安装于本体单元10。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吸入部73配置于第一空气吸入室S1侧,在这样组装时,如图6的箭头所示,在接水盘40的底面40R(参照图3、图9)与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之间形成将从空气吸入部73吸入的一部分空气引导至第二空气吸入室S2的导风路L。
在该导风路L内,流向第二空气吸入室S2的空气通过导风管51、51之间,为了确保更多的通风量,如图9所示,在与导风管51、51之间对应的接水盘40的底面40R,形成使通风路L的截面积扩大的凹部46。
而且,在该室内机1,如之前的图4、图6所示,在装饰面板70设置包含固定吹出部75和可动吹出部77的隆起部740,在隆起部740的侧面形成固定吹出部75的第一空气吹出口754和可动吹出部77的第二空气吹出口783,由此可以在接水盘40与装饰面板70之间确保上下宽度更大的导风路L。
而且,参照之前的图4、图6,从空调室R内观察时,空气吸入部73在比隆起部740靠上方侧处以包含于装饰面板70的面板面70S内的方式配置,由此,在位置上空气吸入部73相对于导风路L变近,从空气吸入部73吸入的一部分空气易于经由导风路L流向第二空气吸入室S2侧。
《组装》
接着,对室内机1的组装进行说明。本体单元10首先将外主体11的顶棚111侧置于组装台上,将绝热材料13嵌入外主体11的内侧。然后,在将组装完的热交换器20(利用连结板21连结前方热交换部20L与后方热交换部20R后的热交换器)的气体连结管和液体连结管(均未图示)从侧板113引出的状态下,经由未图示的预定的安装配件而将热交换器20固定于顶棚111。之后,将组装完的风机单元30配置于热交换器20内的送风机室F内并经由电动机安装台361和风机固定部341而固定于顶棚111。
接着,对应热交换部20L、20R的下端而将接水盘40的接水座42侧的导筒部45嵌入于外主体11的底面。此时,将风机外壳34的送风部343嵌合于接水盘40的通风孔43中。
如上所述地组装成的本体单元10和装饰面板70被单独地进行包装并运送到设置现场。利用预先埋入于顶棚里部T2中的多个悬挂螺栓悬挂本体单元10而将其设置于顶棚里部T2。
然后,从空调室R侧安装装饰面板70。此时,经由接水盘40的通风孔43将隔板单元50的导风管51连接于风机外壳34的送风部343。而且,虽未图示,但通过将制冷剂配管、电源线及信号线与室外机连接,室内机1能够进行运转。
《运转》
在室内机1停止时,如图11所示,在可动吹出部77L、77R的旋转单元78L、78R中,作为初始位置,它们的第二空气吹出口783朝向与固定吹出部75的第一空气吹出口754相同的方向(长边70a侧)(第一位置),第一空气吹出口754、第二空气吹出口783均被上下风向板782、753关闭。
然后,根据由用户发出的遥控器(未图示)的指令、空调系统的指令,室外机的压缩机及风机电动机(均未图示)与室内机1的风机电动机36开始运转。
室内机1通过风机电动机36的运转使送风风机31进行旋转。通过送风风机31的旋转,送风风机31的送风部343内的空气被吹出,由此送风机室F内变成负压,空调室R内的空气K被从设置于装饰面板70的空气吸入部73吸入。
参照图6,从空气吸入部73吸入的空气K流入第一空气吸入室S1,并且还通过导风路L流入第二空气吸入室S2。第一空气吸入室S1内的空气通过后方热交换部20R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进入送风机室F。同样地,第二空气吸入室S2内的空气通过前方热交换部20L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进入送风机室F。
通过送风风机31的旋转,这样调节后的空气被从风机外壳34的送风部343经由导风管51而向装饰面板70的固定吹出部75与可动吹出部77送出。
被送出到固定吹出部75的调节空气从第一空气吹出口754向由左右风向板752及上下风向板753引导的方向吹出。而且,被送出到可动吹出部77的调节空气向由旋转单元78的旋转方向及上下风向板782引导的方向吹出。
由于旋转单元78L、78R的旋转能够单独地进行控制,所以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向除了空气吸入部73所处的后侧的长边70b的方向之外的多个方向供给调节空气。
《隔板单元的支撑构造》
如之前也已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内机1在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设置图14所示的隔板单元50。隔板单元50装配于装饰面板70的空气吹出部74,由于设有固定吹出部75、可动吹出部77等,大型化且重量化。
图10中说明的框架721出于防止因落下时等的冲击导致破损的目的而设置在装饰面板70的背面,在此,如图17所示,在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侧设置支撑隔板单元50的框架760。
如图17(a)所示,作为主框架,框架760具备:分别沿着装饰面板70的长边70a、70b配置的长边框架761、762;和在长边框架761、762的两端之间分别沿着装饰面板70的短边70c、70d配置的短边框架763、764。
在短边框架763与短边框架764之间,架设有两根梁765、766。优选长边框架761、762、短边框架763、764及梁765、766均由板料制成。
如图17(b)所示,在装饰面板70上,以固定吹出部75和可动吹出部77向空调室R侧突出的方式来安装隔板单元50,沿着装饰面板70的长边70a形成作为空气吹出部74的开口部74a。
梁765、766分别配置于设置空气吹出部74的开口部74a的长边侧,隔板单元50在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侧由梁765、766支撑。
另外,隔板单元50在其前缘50、右侧缘50b及左侧缘50c这三个边缘被前方的长边框架761和左右的各短边框架763、764包围地嵌入于框架760内的状态下搭载于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其结果为,梁765、766被夹入到隔板单元50与装饰面板70的背面70R之间。
由此,可以在不使装饰面板70产生变形或歪斜的状态下,将隔板单元50搭载于装饰面板70的背面。
《可动吹出部的构成》
如图18所示,风机单元30与旋转单元78(78L、78R)经由隔板单元50而以空气能够流通的方式连接,如图19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在隔板单元50上设有使旋转单元78旋转的驱动机构600。驱动机构600分别设置于旋转单元78L、78R,其构成相同。
一并参照图20、图21,驱动机构600具备:一体地连结于旋转单元78的上部的圆环状的旋转环610;和使旋转环610旋转的电动机单元650。
旋转环610具有圆筒部611,在圆筒部611的外周沿着外周的圆弧面形成有齿条齿613。齿条齿613可以形成于圆筒部611的全周上,但只要至少在实现旋转单元78的旋转范围(上述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范围)的范围内形成即可。
而且,在圆筒部611的外周,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以同心状地形成凸缘614。以下,将该凸缘614称作外凸缘。在圆筒部611的内部,以四方形地形成与可动吹出部用的导风管51(51c、51d)相通的通气孔612。
如图22所示,电动机单元650具有能够正转和反转的电动机(优选为步进电动机)651、安装于其输出轴651a的小齿轮652及安装用支架653,以小齿轮652与旋转环610的齿条齿613啮合的方式安装于后述的导风管盖630的预定部位。
参照图19、图23,在隔板单元50的两侧,形成有嵌入旋转环610的圆形的开口部520。在开口部520的内周,朝向半径方向内侧以同心圆状地形成凸缘521。以下,将该凸缘521称作内凸缘。
当将旋转环610嵌入于开口部520中时,外凸缘614被配置于内凸缘521上,伴随着旋转环610的旋转,外凸缘614在内凸缘521上滑动。外凸缘614与内凸缘521作为承受旋转体的轴向载荷的一种推力轴承而发挥功能。
在旋转环610被嵌入于开口部520中后,覆盖导风管盖630以按压旋转环610。导风管盖630通过螺钉固定于隔板单元50。
如上所述,在导风管盖630上,形成有与形成于接水盘40上的通风孔43连接的导风管51(51c、51d)。而且,在导风管盖630上,形成有用于安装电动机单元650的台座部631。
如图27所示,在导风管盖630的背面630R,形成有嵌合旋转环610的圆筒部611的环状的导向槽635。
而且,在导风管盖630的背面630R中被导向槽635包围的圆形部分,在图27中成为高度比导风管盖630的边缘630a略低(在图28的剖视图中高度比边缘630a略高)的内底面633。
导风管51(51c、51d)为四方形状,其通风面积(横截面的面积)从导风管盖630的上表面朝着内底面633逐渐扩大,在内底面633处扩大至顶点(角部)与环状的导向槽635相接的大小,旋转环610沿着内底面633侧的导风管51的外接圆进行旋转。
在从风机单元30到旋转单元78的第二空气吹出口783的通风路中,在旋转单元78的旋转部分处送风压力发生变化,但如上所述,通过使旋转环610沿着内底面633侧的导风管51的外接圆进行旋转,送风路连部分都未被堵塞,可减小旋转单元78的旋转部分处的压力变化。而且,可以使旋转环610与导风管51的连结部分(连接部分)的构造小型化。
另外,旋转环610也可以不与导风管51的四个顶点相接,例如也可以将旋转环610设为与内底面633侧的导风管51的相邻的两个顶点相接的大的圆形,不缩小导风管51的通风面积地(连部分也不堵塞导风管地)使旋转环610进行旋转。
再次参照图19,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导风管盖630上进一步覆盖有外装罩640。该外装罩640比导风管盖630大一圈,也可以根据情况省略。
在改变旋转单元78的空气吹出方向时,旋转环610通过电动机651在开口部520内旋转。在此旋转时需要防止旋转环610产生松动。该松动包括横向(半径方向)的松动和纵向(轴向)的松动。
首先,为了防止横向(半径方向)的松动,采用了图24所示的稳定座523。稳定座523具有平面状的座部524和从座部524的一端基本垂直地上升的侧壁部525,在座部524的底部设有被进行切槽的可弹性变形的安装脚526。侧壁部525形成有沿着外凸缘614的外周缘614a的圆弧面525a。
稳定座523优选由聚甲醛(POM)等低摩擦树脂形成,在本例中,如图23所示,以90゜的间隔设置在内凸缘521的外周侧的根部的四个部位。作为其他示例,也可以以120゜的间隔设置在三个部位。此外,在稳定座523的长度(沿着内凸缘521的圆周方向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也可以配置在两个部位。
稳定座523以沿着旋转环610的外凸缘614的外周缘614a的方式安装于内凸缘521,为了安装稳定座523,如图25所示,在内凸缘521上穿过设置卡合孔522,将安装脚526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压入到该卡合孔522中即可。
这样一来,通过在内凸缘521侧的多个部位设置与外凸缘614的外周缘614a相接的稳定座523,可以防止旋转环610的横向(半径方向)的松动。
接着,为了防止纵向(轴向)的松动,如图26所示,在旋转环610的圆筒体611的内部设置突片616。如上所述,由于形成于圆筒部611的通气孔612为四方形状,所以在圆筒部611内存在形成四方形的各边的内壁617。突片616立设于该内壁617上。
将突片616的位置设为能够与图27所示的导风管盖630的处于背面630R的内底面633抵接的位置。在本例中,内底面633沿着导风管51的四方形的开口部中的三条边配置,与之对应,如图21所示,突片616以90゜的间隔设置在四个部位。
由此,无论旋转环610处在哪个旋转位置,三个突片616都始终处于内定面633上,因此突片616不会脱离内底面633,但对于减小滑动摩擦阻力而言,优选每一个突片616与内底面633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小。
而且,如图28所示,将突片616的突出高度设为在将导风管盖630覆盖在旋转环610上时突片616的前端与内底面633抵接的高度。
这样一来,通过在旋转环610的圆筒体611的内部设置与导风管盖630的处于背面630R的内底面633抵接的突片616,可以防止旋转环610的纵向(轴向)的松动。
如上所述,旋转环610通过电动机651在隔板单元50的开口部520内旋转,需要考虑防止从开口部520侧的内凸缘521与旋转环610侧的外凸缘614的间隙漏风的对策、特别是防止制冷运转时的结露的对策。
因此,在本例中,如图29和图30所示,在外凸缘614的内表面(与内凸缘521相向的面一侧)设有密封材料618。密封材料618具有适度的弹性及绝热性即可,但由于伴随着旋转环610的旋转而被内凸缘521摩擦,所以作为低摩擦纤维,优选采用例如将由聚甲醛制成的纤维(多数情况下为短纤维)在带状或片状的基材上进行植毛而成的带或片。
由此,可以将内凸缘521与外凸缘614之间的间隙大致设为0~0.5mm左右而防止漏风。而且,可以设为也不会发生结露的构造。此外,还可以降低伴随着旋转环610的旋转而产生的滑动摩擦阻力。
另外,如图29所示,在旋转环610的背面610R侧的多个部位设置在连结旋转单元78时使用的凸起619。
《风机单元的构成》
在之前的图3中已说明的风机单元30中,送风风机31经由设在其风机外壳34上的风机安装台311而固定于外主体11的顶棚111,而且,风机电动机36也是经由其电动机安装台361而固定于外主体11的顶棚111。因此,使用的部件数多,而且还要求送风风机31与风机电动机36之间高精度的对位。
图31及图32是对这一点进行改良后的风机单元30A。在这里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送风风机31也优选使用多翼式风机,也可直接使用风机电动机36,而无需特别改变。
在该风机单元30A中,送风风机31的风机外壳34被分割成均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外壳下部371和外壳上部372这两个部分,在外壳下部371上,一体地形成有风机电动机36的电动机安装台373。
外壳下部371的支撑送风风机31的轴承部和对电动机安装台373的支撑风机电动机36的轴承部(均省略图示),在使电动机安装台373一体成型于外壳下部371上时被预先进行对心。另外,外壳上部372例如可以通过卡扣锁等卡定件374而固定于外壳下部371。
根据该风机单元30A,预先连结送风风机31与风机电动机36,打开外壳上部372,将送风风机31收纳于外壳下部371内,并且将风机电动机36设置于电动机安装台373即可,可容易地进行送风风机31与风机电动机36的对位(对心)。
而且,外主体11向顶棚111的固定也无需与送风风机31和风机电动机36分别进行,仅将设置于外壳下部371的安装部(未图示)固定于顶棚111即可。
此外,该风机单元30A以最小单位进行单元化,因此只要根据空调机所要求的吹出风量、空气吹出部的大小等选择要使用的单元数即可,无需再针对风量不同的每种机型来设计专用的风机单元(送风机)。根据该风机单元30A,能够单独地调节风量,因此能够实现更加细微的空调运转。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室内机
10:本体单元
11:外主体
111:顶棚
112、113:侧板
12:安装配件
13:绝热材料
20:热交换器
20L:前方热交换部
20R:后方热交换部
21:连结板
30:风机单元
31:送风风机
32:叶轮
33:送风路
34:风机外壳
343:送风部
35:旋转轴
36:风机电动机
371:外壳下部
372:外壳上部
373:电动机安装台
40:接水盘
43:通风孔
45:导筒部
50:隔板单元
51(51a~51d):导风管
520:开口部
521:内凸缘
523:稳定座
600:驱动机构
610:旋转环
611:圆筒部
612:通气孔
613:齿条齿
614:外凸缘
616:突片
618:密封材料
630:导风管盖
633:内底面
635:导向槽
70:装饰面板
70a、70b:长边
70c、70d:短边
71:面板部
71a:面板本体
71b:侧面板
711:壁
712:坡面
72:侧壁部
721、760:框架
722、765、766:梁
73:空气吸入部
74:空气吹出部
740:隆起部
75;固定吹出部
751:中央吹出单元
754:第一空气吹出口
77(77L、77R):可动吹出部
78(78L、78R):旋转单元
783:第二空气吹出口
R:空调室
T1:顶棚
T2:顶棚里部
F:送风机室
S1、S2:空气吸入室
L:导风路。

Claims (2)

1.一种顶棚埋入式空调机,其具备:箱式的本体单元,内部包含送风机和热交换器,并配置于空调室的顶棚里部;和装饰面板,以沿着所述空调室的顶棚面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本体单元的底面,在所述装饰面板上设有空气吸入部和空气吹出部,
所述顶棚埋入式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吹出部具有旋转单元,该旋转单元以正交于与所述本体单元的底面平行的所述装饰面板背面侧的假想平面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而将来自所述送风机的空气向预定方向吹出,在所述旋转单元上安装有通过电动机进行驱动的旋转环,
在所述装饰面板的背面配置有隔板单元,该隔板单元具有嵌入所述旋转环的圆形的开口部,
在所述旋转环的外周侧形成有外凸缘并且在所述开口部的内周侧形成有内凸缘,由所述外凸缘和所述内凸缘形成推力轴承,在所述内凸缘与所述外凸缘之间设有密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棚埋入式空调机,其中,
作为所述密封材料,使用具有由低摩擦树脂构成的植毛的带或片。
CN201980035983.3A 2018-05-31 2019-03-15 顶棚埋入式空调机 Pending CN1122190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4514 2018-05-31
JP2018104514A JP6687917B2 (ja) 2018-05-31 2018-05-31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PCT/JP2019/010746 WO2019230127A1 (ja) 2018-05-31 2019-03-15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9071A true CN112219071A (zh) 2021-01-12

Family

ID=68698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5983.3A Pending CN112219071A (zh) 2018-05-31 2019-03-15 顶棚埋入式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15355A1 (zh)
EP (1) EP3812664B1 (zh)
JP (1) JP6687917B2 (zh)
CN (1) CN112219071A (zh)
AU (1) AU2019278062A1 (zh)
ES (1) ES2953671T3 (zh)
WO (1) WO20192301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1668B2 (ja) 2018-05-31 2022-10-2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USD978306S1 (en) * 2020-03-02 2023-02-14 Air Innovations, Inc. Ceiling mount cooling unit for a wine cellar HVAC system
KR20210156528A (ko) * 2020-06-18 2021-12-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모듈화된 버스 천정부착형 에어컨의 응축기 케이스
CN214415871U (zh) * 2020-12-09 2021-10-19 深圳市安拓浦科技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气净化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540A (ja) * 1991-06-28 1993-01-19 Kimura Kohki Co Ltd 高所設置形空気調和機
EP0644381A1 (en) * 1993-09-11 1995-03-22 Smiths Industrie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Ventilation apparatus
AU1848199A (en) * 1998-04-17 1999-10-28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Air conditioner
CN1752656A (zh) * 2004-09-24 2006-03-2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吊顶式空调器的设置结构
CN101210729A (zh) * 2006-12-26 2008-07-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1934Y2 (zh) * 1986-04-18 1991-09-03
JPH0261458A (ja) * 1988-08-25 1990-03-01 Daikin Ind Ltd スポットクーラにおける吹出ダクトの回動制御装置
JP2000213767A (ja) 1999-01-27 2000-08-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JP2004116977A (ja) * 2002-09-30 2004-04-15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KR101039768B1 (ko) * 2010-10-16 2011-06-09 허만승 기류전환용 호퍼와 스윙그릴을 부착한 천장 4방향 에어콘의 실내기
JP5849795B2 (ja) * 2012-03-16 2016-02-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7110818A (ja) * 2015-12-14 2017-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540A (ja) * 1991-06-28 1993-01-19 Kimura Kohki Co Ltd 高所設置形空気調和機
EP0644381A1 (en) * 1993-09-11 1995-03-22 Smiths Industrie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Ventilation apparatus
AU1848199A (en) * 1998-04-17 1999-10-28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Air conditioner
CN1752656A (zh) * 2004-09-24 2006-03-2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吊顶式空调器的设置结构
CN101210729A (zh) * 2006-12-26 2008-07-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12664B1 (en) 2023-08-02
AU2019278062A1 (en) 2021-01-07
ES2953671T3 (es) 2023-11-15
JP2019211096A (ja) 2019-12-12
JP6687917B2 (ja) 2020-04-28
US20210215355A1 (en) 2021-07-15
EP3812664A1 (en) 2021-04-28
EP3812664A4 (en) 2022-03-09
WO2019230127A1 (ja) 2019-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19071A (zh) 顶棚埋入式空调机
US7604043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12204316B (zh) 顶棚埋入式空调机
US20210293418A1 (en)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CN112601915B (zh) 空调机
CN111936797B (zh) 顶棚嵌入式空调机
JP6681009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7075053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7070831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7068609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7161668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2019211101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2019211102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2020030028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2019178826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