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0894B - 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10894B
CN112210894B CN202010670912.5A CN202010670912A CN112210894B CN 112210894 B CN112210894 B CN 112210894B CN 202010670912 A CN202010670912 A CN 202010670912A CN 112210894 B CN112210894 B CN 1122108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needle
looper
hook
st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709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10894A (zh
Inventor
桥本诚治
木下竜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10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0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10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0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05B1/10Double chain-stitch seam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装置。在通常的双线锁缝结束了之后,使弯针抓取到的机针线环位于比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并且使弯针线位于比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进行至少1针的缝制动作,由此进行自线绕环,防止线迹开线,其中,随着挂线钩的靠近移动,形成挂线钩穿过机针线环内移动至挂线位置来抓取机针线环后线部的状态,随着在机针下降至规定位置时开始的远离移动,使挂线钩抓取到的机针线环后线部向左侧移动,从而将机针线环前线部和后线部的间隔扩大,使机针向该间隔扩大后的机针线环内下降,由此能够与机针线及弯针线的种类或线张力等无关地精确且可靠地进行自线绕环动作,能够可靠地发挥防开线的功能。

Description

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其在使用双线锁缝缝纫机、平式连锁缝缝纫机等缝纫机而利用机针线和弯针线进行通常缝制来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的情况下,防止在通过该通常缝制进行双线锁缝结束了之后在该双线锁缝线迹的缝制末尾部分发生开线。
背景技术
双线锁缝缝纫机包括:一根或多根机针,其以保持机针线的方式上升及下降;以及弯针,其以保持弯针线的方式在与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机针以贯穿针板上的缝制布料的方式下降,以从该缝制布料抽出的方式上升。弯针与机针的上升及下降联动地在针板下方进行进退动作,在前进时抓取上升的机针所保持的机针线的环(机针线环)。机针以贯穿缝制布料的方式下降,抓取后退的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
双线锁缝缝纫机反复进行如上所述的动作而在缝制布料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图28是从缝制布料的背面侧观察双针双线锁缝的线迹构造的俯视图。如该图28所示,双线锁缝的线迹是通过使弯针线10绕上在缝制布料的背面形成机针线20、20的机针线环20a、20b进行他线绕环而形成的。图28所示的通常的双线锁缝的线迹构造具有下述问题:在缝制结束时被切断的弯针线10的端部被沿着该图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方向拉拽的情况下,该弯针线10从由机针线20、20形成的最终机针线环20a、20b中抽出,这样的抽出朝向缝制始端侧逐渐转移,其结果是,整个线迹发生开线。
这样的开线也同样发生在用3根以上的机针线和弯针线形成的双线锁缝的线迹中,并且也同样发生在平式连锁缝缝纫机等全体可形成双线锁缝线迹的缝纫机中。
以往,以防止双线锁缝的线迹发生以上特有的开线为目的,提出了各种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作为其中的一个方案,有本申请人提出的防开线的方法及防开线的装置(例如日本专利第5494598号公报)。该防开线的方法及装置是如下所述的方法及装置:在通过通常缝制进行双线锁缝结束了之后,使弯针抓取到的机针线环位于比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并且使从弯针向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位于比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然后使机针向所述机针线环内下降,进行至少1针的缝制动作,利用所述机针所保持的机针线对所述弯针所保持的机针线环进行自线绕环,由此防止双线锁缝的线迹开线。
根据该方法及装置,只要能够使保持机针线的机针向弯针所保持的机针线环内可靠地下降来进行自线绕环,就能够防止双线锁缝的线迹发生特有的开线。
发明内容
但是,在本申请人提出的现有技术涉及的防开线的方法及装置中,在用于使防开线变得可靠的自线绕环动作方面还存在要改良的课题。此外,以下现有技术的说明中,对各构成部件及构成要素标注与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部件及构成要素相同的符号并进行说明。
即,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如图29的(a)、(b)及图30的(a)、(b)所示,在通常缝制之后,在弯针1的前进状态下,与弯针线保持体6(省略图示)一起向弯针1所保持的机针线环20a及弯针线10靠近移动的挂线钩3中,其顶端部形成得较尖,并且与从该较尖的顶端部3e起相对于移动方向向右前方弯曲倾斜的倾斜曲面3f相连地设置有向内突出的钩部3b。
在使用如上述这种形状的挂线钩3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需要在缝制动作之前将挂线钩3的移动路径初始设定为图29(a)、(b)所示的状态或图30(a)、(b)所示的状态、或者调节挂线钩3与弯针线保持体6的相对位置,以使得移动至挂线位置的挂线钩3成为可靠地抓取弯针1所保持的机针线环20a的状态,并且在挂线钩3从挂线位置进行远离移动时能够将由钩部3b抓取到的机针线环20a的后线部20ab可靠地钩住并使其向左侧移动。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对挂线钩3的移动路径进行初始设定或者进行相对位置调节这种微妙且麻烦的调整作业,而且还存在下述可能性:在该调整作业不适当、例如如图30(a)、(b)所示的那样被设定或被调节成移动至挂线位置的挂线钩3无法可靠地抓取机针线环20a的状态的移动路径的情况下,会导致挂线钩3的钩部3b对机针线环20a的后线部20ab钩挂失误,存在无法可靠地实现所期望的防开线功能的可能性。
例如在较薄的缝制布料、柔软的缝制布料的缝制中,为了获得良好的完成状态而减小对机针线20、20及弯针线10的赋予张力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该问题,或者根据所使用的机针线20、20的种类等而容易发生该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实施该方法所使用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能够与机针线及弯针线的种类或线张力等无关地精确且可靠地进行用于防止双线锁缝线迹发生特有的开线的自线绕环动作,从而能够可靠地发挥所期望的防开线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利用在与保持机针线并上下移动的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前进的弯针抓取所述机针在针板下方形成的机针线环,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所述机针线环进行他线绕环,由此在所述针板上的缝制布料通过通常缝制来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并且在通过所述通常缝制形成双线锁缝结束了之后,使所述弯针抓取到的机针线环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并且使从所述弯针向所述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然后使所述机针向所述机针线环内下降,进行至少1针的缝制动作,利用所述机针所保持的机针线对所述弯针所保持的机针线环进行自线绕环,由此防止所述双线锁缝的线迹开线,所述防线迹开线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弯针的前进状态下,使弯针线保持体及挂线钩向所述机针线环及弯针线靠近移动,随着该靠近移动,所述弯针线保持体捕捉弯针线,并使该捕捉到的弯针线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并且形成所述挂线钩穿过所述机针线环内移动至挂线位置来抓取所述机针线环的后线部的状态,随着在所述机针下降至规定位置时开始的远离动作,使该挂线钩抓取到的机针线环的后线部向左侧移动以远离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由此将所述机针线环的前线部和后线部的间隔扩大,使所述机针向该间隔扩大后的机针线环内下降,进行所述自线绕环。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构成为在缝纫机中装备有机针线保持机构、弯针线保持机构和控制部,该缝纫机包括保持机针线并上下移动的机针和保持弯针线在与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利用所述弯针的前进抓取所述机针在针板下方形成的机针线环,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所述机针线环进行他线绕环,在所述针板上的缝制布料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具有配置在所述针板下且在与该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进行摆动的挂线钩,相对于所述弯针进行靠近动作及远离动作,在靠近动作时将所述弯针抓取到的机针线环保持在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所述弯针线保持机构具有与所述挂线钩一起移动的弯针线保持体,相对于所述弯针进行靠近动作及远离动作,将从该弯针向所述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保持在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所述控制部将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及弯针线保持机构的靠近动作、远离动作与所述机针及弯针的动作、以及所述布料的输送动作相关联地进行控制,该控制部在通过所述通常缝制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结束了之后,使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及弯针线保持机构进行靠近动作,而使所述机针线环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所述弯针的前进侧的位置,并使从所述弯针向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然后使所述机针向所述机针线环内下降,进行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利用所述机针所保持的机针线对所述弯针所保持的机针线环进行自线绕环,由此防止所述双线锁缝的线迹开线,所述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动作:在所述弯针的前进状态下,使所述弯针线保持机构的弯针线保持体及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向所述机针线环及弯针线靠近移动,随着该靠近移动,所述弯针线保持体捕捉弯针线,使该捕捉到的弯针线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并且形成所述挂线钩穿过所述机针线环内移动至挂线位置来抓取所述机针线环的后线部的状态,随着在所述机针下降至规定位置时开始的所述弯针线保持体及挂线钩的远离移动,将该挂线钩抓取到的机针线环的后线部钩住并使该后线部向左侧移动,以远离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由此所述机针线环的前线部和后线部的间隔扩大,使所述机针向该间隔扩大后的机针线环内下降,进行所述自线绕环。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使弯针成为前进状态而结束通常缝制之后,使该弯针抓取到的机针线环位于比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通过弯针线保持体使从弯针向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位于比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并且通过挂线钩抓取机针线环的后线部,使该抓取到的机针线环的后线部向左侧移动以远离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在这样的状态下,使机针向机针线环内下降,利用下降的机针所保持的机针线对所述机针线环进行自线绕环,由此能够用自线绕环部分按压弯针线来防止该弯针线的脱出,能够在开线发生阶段可靠地防止线迹的开线。由机针线的自线绕环产生的对弯针线的按压,即使在对机针线及弯针线的赋予张力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进行,从而防止发生开线。
特别是,在进行利用如上所述的自线绕环防止线迹开线的动作时,所述挂线钩穿过机针线环内移动至挂线位置之后抓取机针线环的后线部,由此即使对挂线钩的移动路径进行初始设定或者对弯针线保持体进行位置调节,也不需要像现有技术说明的那样进行微妙且麻烦的调整,而是仅进行能够使挂线钩的较尖的顶端部穿过机针线环内这样非常简单且容易的初始设定或位置调节,就能够在防开线动作时无失误且可靠地进行挂线钩对机针线环后线部的捕捉及钩挂移动。由此,能够起到如下效果:扩大了机针线环的前线部和后线部的间隔,能够与机针线的种类或线张力等无关地可靠且稳定地进行使机针向该间隔较大的机针线环内下降的自线绕环动作,从而确保所期望的防开线功能。
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优选随着所述弯针线保持体及挂线钩的移动靠近,捕捉到所述弯针线的所述弯针线保持体经由捕捉到的弯针线,对所述机针线环的前线部进行按压使其向右侧移动以远离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
在该情况下,能够经由弯针线保持体的动作对机针线环的前线部进行按压使其向远离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的右侧移动,该弯针线保持体捕捉所述弯针线,以使该捕捉到的弯针线位于比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弯针线的处理作用,通过该按压移动,进一步扩大了机针线环的前线部和后线部的间隔,能够使机针向机针线环内下降的自线绕环动作进一步变得可靠。
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优选所述机针在所述弯针的前进方向上并列设置有多个,使各机针所形成的多个机针线环中包含位于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机针线环在内的至少1个机针线环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来进行规定的自线绕环。
在该情况下,即使在有多个机针线环的情况下,也由于至少仅使位于弯针的前进端侧的机针线环如前述那样定位,所以能够可靠地实施自线绕环,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线迹的开线。
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优选在所述挂线钩抓取所述机针线环的后线部时,所述机针的顶端位于从所述针板的下表面至所述弯针的下表面为止的范围内。
在该情况下,所述挂线钩抓取机针线环的后线部,在使该抓取到的机针线环的后线部向左侧移动以远离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时,机针线环相对于弯针可靠地挂住,机针线环的整体不再向弯针的进入方向(左)移动,由此机针能够可靠且顺利地穿过机针线环内下降,从而可靠地实施自线绕环,可靠地防止线迹的开线。
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优选以停止输送所述缝制布料或者使所述缝制布料的输送间距比通常缝制时小的方式实施用于所述自线绕环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
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由机针线进行的自线绕环部分的密度,由此能够强化弯针线的按压,使所期望的防开线效果进一步变得可靠。
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优选从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之前的阶段开始实施停止输送所述缝制布料、或者以比通常缝制时小的输送间距输送所述缝制布料。
在该情况下,由机针线进行的自线绕环部分还包含其他部分、即他线绕环的一部分而使密度增加,能够进一步强化弯针线的按压,使所期望的防开线效果更进一步变得可靠。
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中,优选使所述弯针线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之后,抑制该弯针线向所述弯针的送出。
在该情况下,通过抑制弯针线向弯针的送出,能够可靠地保证弯针线的位置,对弯针线的存在不产生影响地、可靠地实施自线绕环,从而可靠地维持所期望的防开线效果,并且强化弯针线的线紧固,也防止弯针线自身的脱出,从而能够提高线迹的品质。
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优选构成为,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包括:挂线钩及限位杆,其配置在所述针板下,在与该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进行摆动;钩致动器,其使所述挂线钩从远离所述弯针的待机位置向靠近所述弯针的挂线位置摆动;以及限位致动器,其使所述限位杆从脱离所述挂线钩的摆动区域的退避位置向与所述挂线钩的一部分抵接的限制位置摆动,所述控制部有选择地对所述钩致动器及限位致动器进行控制,使所述挂线钩在所述挂线位置抓取到的机针线环通过与所述限位杆的抵接而保持在所述挂线位置与所述待机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以可配置在针板下的有限空间内的简单结构实现机针线的定位。另外,只要挂线钩在待机位置与挂线位置之间摆动、以及限位杆在退避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摆动即可,各致动器以及对其进行控制的控制部的结构也被简化,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防线迹开线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优选构成为,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包括:挂线钩,其配置在所述针板下,在与该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进行摆动;摆动杆及限位杆,其配置在比该挂线钩更远离所述针板的位置,在与该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进行摆动;连结杆,其连结所述挂线钩和所述摆动杆;钩致动器,其经由所述连结杆作用于所述挂线钩,使该挂线钩从远离所述弯针的待机位置向靠近所述弯针的挂线位置摆动;以及限位致动器,其使所述限位杆从与所述摆动杆的一部分卡合的卡合位置向脱离该卡合位置的退避位置摆动,
所述控制部有选择地对所述钩致动器及限位致动器进行控制,通过所述限位杆与所述摆动杆的卡合,使所述挂线钩在所述挂线位置抓取到的机针线环保持在所述挂线位置与所述待机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以可配置在针板下的有限空间内的简单结构实现机针线的定位。另外,摆动杆及限位杆配置在远离针板的位置,使挂线钩配置在针板附近即可,因此能够适用于包括筒形底座的缝纫机等针板的下部空间有限的缝纫机。
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优选构成为,所述弯针线保持机构的弯针线保持体构成为安装于所述挂线钩,与该挂线钩一起在所述挂线位置、保持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移动,该弯针线保持体在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挂线位置移动的期间抓取从所述弯针向所述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使抓取到的弯针线在所述保持位置处保持在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通过安装于挂线钩并与该挂线钩一起移动的弯针线保持体抓取弯针线并保持弯针线的位置,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弯针线与机针线一起定位。
进而,在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优选所述弯针线保持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挂线钩进行位置调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挂线钩。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弯针线保持体相对于挂线钩进行位置调节,能够适当地设定机针线和弯针线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自线绕环,确保防止线迹开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包括该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表示控制部的动作内容的时序图。
图6是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挂线钩及弯针线保持体的动作状态的详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挂线钩及弯针线保持体的动作状态的详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挂线钩及弯针线保持体的动作状态的详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挂线钩及弯针线保持体的动作状态的详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7(a)是表示挂线钩在机针线环内的穿过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纵截面图。
图18(a)是表示挂线钩钩住机针线环的后线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纵截面图。
图19(a)是表示挂线钩钩住机针线环的后线部而移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纵截面图。
图20是概略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21是概略地表示该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仰视图。
图22是该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3是该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4是从缝制布料的背面观察通过本发明得到的双线锁缝的线迹构造的图。
图25是图21所示的线迹构造的防开线效果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控制部的动作内容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27是从缝制布料的背面观察通过图26的动作得到的双针双线锁缝的线迹构造的图。
图28是从缝制布料的背面侧观察缝制末尾部分的通常的线迹及通过现有的防开线装置得到的缝制末尾部分的线迹构造的图。
图29(a)是对现有技术的挂线钩向挂线位置的移动路径的一个设定或位置调节例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b)是纵截左视图。
图30(a)是对现有技术的挂线钩向挂线位置的移动路径的另一设定或位置调节例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b)是纵截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弯针
2 机针
3 挂线钩
4 限位杆
6 弯针线保持体
8 控制部
10 弯针线
20 机针线
20a 机针线环
20af 前线部
20ab 后线部
32 线操作螺线管(钩致动器)
42 限位螺线管(限位致动器)
47 限位缸(限位致动器)
92 线操作缸(钩致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图3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结构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1~图3所示的装置装备于双线锁缝缝纫机、平式连锁缝缝纫机等可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的缝纫机。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中由箭头符号表示的“左、右”以及“前、后”。在此,“前”是靠近缝制作业者的一侧,“后”是远离缝制作业者的一侧,“左、右”是从前方进行观察时的“左、右”。
缝纫机包括1根弯针1和两根机针2、2(参照图6~图12)。机针2、2通过针杆驱动机构的动作而上升及下降。图1~图3中的A、A示出了机针2、2的下降位置(落针位置)。落针位置A、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定在针板P的大致中央处。
通过弯针驱动机构的动作,图示的弯针1在机针2、2(落针位置A、A)并列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左进动作及右退动作)。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位于左进位置的弯针1,用虚线表示位于右退位置的弯针1。位于左进位置的弯针1的顶端超过机针2、2的落针位置A、A向左方向延伸,位于右退位置的弯针1的顶端位于向右侧远离机针2、2的落针位置A、A的位置。此外,弯针1的进退动作的方向只要是与机针2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即可,以下所示的本发明的结构能够与弯针1的动作方向无关地实现。
缝纫机通过机针2、2的上升及下降动作和弯针1的左进及右退动作,对针板P上的缝制布料(省略图示)进行缝制。缝制布料通过设置于缝纫机底座内部的输送机构的动作而在针板P上向后方向(由图1中的空心箭头符号表示的方向)进行输送移动。输送机构包括送料牙。送料牙反复进行如下动作:向针板P上方突出而向后方向移动,向针板P下方没入而向前方向进行复位移动。缝制布料仅在送料牙向针板P上方突出的期间被施加移动力,间歇性地被向后方向输送移动。
针杆驱动机构、弯针驱动机构及输送机构是通过来自缝纫机主轴的传动而彼此同步地进行动作的公知机构。机针2、2分别保持机针线20、20(参照图6~图12),在输送移动停止的期间贯穿缝制布料,在到达针板P下方之后上升,向缝制布料的上方抽出。弯针1保持弯针线10(参照图6~图12),与机针2、2的上升开始相对应地进行左进,抓取形成在针板P下方的机针线20、20的环20a、20b。缝制布料在机针2、2抽出之后被输送移动。机针2、2以贯穿输送移动结束后的缝制布料的方式下降,抓取右退过程中的弯针1所保持的弯针线10。缝纫机反复进行以上的动作,以在缝制布料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的方式进行通常缝制。
如上所述,缝纫机具备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包括:机针线保持机构,其具有挂线钩3及限位杆4、作为钩致动器的线操作螺线管32和作为限位致动器的限位螺线管42;以及具有后述的弯针线保持体6的弯针线保持机构。机针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3以上下方向的支轴30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承于针板P的后侧的缝纫机底座的上部。限位杆4以配置在支轴30的后方的上下方向的支轴40为中心能够摆动地被支承。
所述挂线钩3具有圆弧形的弯曲形状,以向左前方折返的方式与从支轴30向后方延伸的臂部3a的端部连设。该挂线钩3的顶端部3e从左侧后方面对机针2、2的落针位置A、A,该顶端部3e较尖地形成,与相对于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3f相连地设置有向后突出的形状的钩部3b。所述挂线钩3的基部(与臂部3a的连设部)经由连结杆31与线操作螺线管32连结。该线操作螺线管32是构成为通过流通励磁电流来得到规定角度的旋转输出的旋转螺线管,该线操作螺线管32以使输出端向上的方式固定于挂线钩3的右后方位置。在线操作螺线管32的输出端固定有摆动臂部33,连结杆31连结挂线钩3的中途部和摆动臂部33的顶端部。
图1表示线操作螺线管32的去磁状态,图2表示线操作螺线管32的励磁状态。在线操作螺线管32处于去磁状态的情况下,摆动臂部33位于图1的摆动位置。在线操作螺线管32被励磁的情况下,摆动臂部33如图1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那样顺时针地进行摆动,成为图2所示的摆动位置。摆动臂部33的摆动经由连结杆31传递给挂线钩3,该挂线钩3如图1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那样以支轴30为中心逆时针地进行摆动,挂线钩3的顶端的钩部3b如图2所示的那样位于左右的落针位置A、A之间。这样,挂线钩3与线操作螺线管32的励磁相对应地从图1所示的待机位置摆动至图2所示的挂线位置。
所述限位杆4的中间部由所述支轴40支承,具有使前方为凹陷而弯曲的拱形形状。向右前方延伸的限位杆4的基部经由连结杆41与限位螺线管42连结。所述限位螺线管42是与所述线操作螺线管32同样的旋转螺线管,使输出端向上固定于向右侧远离限位杆4的位置。在所述限位螺线管42的输出端固定有摆动臂部43,连结杆41连结限位杆4的基部和摆动臂部43的顶端部。
图1示出了所述限位螺线管42的去磁状态。在该限位螺线管42处于去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摆动臂部43位于图1的摆动位置,在限位螺线管42被励磁的情况下,摆动臂部43如图1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那样顺时针地进行摆动。该摆动臂部43的摆动经由连结杆41传递给限位杆4,该限位杆4如图1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那样以支轴40为中心顺时针地进行摆动。
在所述限位螺线管42处于去磁状态的情况下,向限位杆4的左前方延伸的顶端部4a如图1所示的那样与位于待机位置的挂线钩3的一部分重合。挂线钩3具有台阶部3c,该台阶部3c以使前侧升起的方式设置在限位杆4的重合部的后方位置。所述限位杆4的顶端部4a能够在所述台阶部3c的前方位置与挂线钩3的下位置重合。另外,所述限位杆4在支轴40与基部之间具有台阶部4b。该台阶部4b以使后侧升起的方式设置,如图1所示的那样,能够在连结杆31的下位置交叉。
在所述挂线钩3向所述挂线位置摆动时,限位螺线管42处于去磁状态。限位杆4被挂线钩3按压而顺时针地进行摆动,能够使挂线钩3进行摆动。在挂线钩3通过之后,所述限位杆4成为图2中由实线表示的位置(限制位置)。此外,在挂线钩3向挂线位置摆动时,也可以将限位螺线管42与线操作螺线管32一起励磁,使限位杆4向图1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退避位置)移动。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挂线钩3与限位杆4完全不发生干渉地进行摆动。在挂线钩3的摆动完成之后,限位杆4通过将限位螺线管42去磁而成为限制位置。位于限制位置的限位杆4的顶端部4a与挂线钩3的中途向外突设而成的止动部3d的后侧相向。挂线钩3的止动部3d设置在所述台阶部3c的后侧,位于与限位杆4的顶端部4a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线操作螺线管32被去磁的情况下,如图2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那样,摆动臂部33逆时针地进行摆动,所述挂线钩3顺时针地进行摆动。该摆动通过挂线钩3的止动部3d与限位杆4的顶端部4a碰撞而受到限制,挂线钩3在图3所示的保持位置停止。此时,挂线钩3顶端的向后突出的钩部3b从图2所示的挂线位置(左右的落针位置A、A之间)移动至图3所示的保持位置(左侧的落针位置A的左后方),并且如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将左侧的机针2的机针线环20a的后线部20a1钩住,保持在图3所示的位置。
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限位螺线管42被励磁的情况下,如图3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那样,摆动臂部43顺时针地进行摆动。通过该摆动,限位杆4顺时针地进行摆动,该限位杆4的顶端部4a如图3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脱离挂线钩3的止动部3d,该挂线钩3由限位杆4进行的限制被解除,由此复位至图1所示的待机位置。通过将限位螺线管42去磁,限位杆4返回图1所示的位置。通过缝纫机进行的前述的通常缝制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进行。限位螺线管42相当于限位致动器。如上述那样,通过有选择地对线操作螺线管32及限位螺线管42进行励磁,挂线钩3在前述的待机位置、挂线位置和保持位置之间进行摆动移动。
在这样的挂线钩3一体地安装有作为弯针线保持机构的弯针线保持体6。该弯针线保持体6具有与挂线钩3同样的圆弧形的弯曲形状,由贯穿基部的长度方向的2个部位的固定螺钉60、60固定在所述挂线钩3的中途部上表面。所述弯针线保持体6的顶端部沿着挂线钩3的左侧向前方延伸,在挂线钩3的顶端部的前方位置面对落针位置A、A,在该顶端部设置有分成两叉的线接收部6a。此外,通过拧松固定螺钉60、60,能够调节所述弯针线保持体6相对于挂线钩3的位置。实施该位置调节,以使得顶端的线接收部6a对弯针线10的保持可靠地进行。
这样安装的弯针线保持机构的弯针线保持体6通过线操作螺线管32及限位螺线管42的动作,与挂线钩3一起在前述的待机位置、挂线位置和保持位置之间进行摆动移动。所述弯针线保持体6顶端部的线接收部6a在图2所示的挂线位置处穿过弯针1的上部向该弯针1的前侧前进,在图3所示的保持位置处位于左侧的落针位置A的前方。
缝纫机还包括切线机构5。切线机构5包括切线钩50和切线刀51。切线钩50及切线刀51安装于共用的基台54。基台54以与支承臂部55a、55b的前端部连结的方式支承右端部及中途部。支承臂部55a、55b能够以各自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的支轴为中心进行摆动。右侧的支承臂部55a的摆动范围被设置于中途部的限位螺钉55c限制。左侧的支承臂部55b被螺旋弹簧55d向左拉拽施力。
所述切线刀51是固定于基台54的左端部的板状部件,在向左侧延伸的端缘具有刃部。切线钩50在被夹持在基台54与切线刀51之间的顶端部具有朝向后方突设的第1钩部52和第2钩部53。第1钩部52、第2钩部53以在左右方向上离开规定长度的方式设置。图1中用虚线表示与切线刀51的下位置重合的第1钩部52、第2钩部53。
所述切线钩50具有从与所述切线刀51重合的部分向右侧延伸的延长部,该延长部经由以基台54为导向件沿着左右方向滑动的滑块56与切线杆57的一端(前端)部连结。该切线杆57使前后方向的中途部由上下方向的支轴57a支承,能够以该支轴57a为中心进行摆动。在通常时,通过复位弹簧(省略图示)的施力,所述切线杆57位于以支承臂部55a为限位件的图1~图3所示的摆动位置,通过与另一端(后端)部连结的切线致动器58(参照图4)的动作顺时针地进行摆动。
在通常缝制过程中,所述切线钩50及切线刀51位于图1~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该待机位置通过切线致动器58(参照图4)不动作、切线杆57为图1~图3所示的摆动位置而得到。通过与所述切线杆57一起向右摆动的所述支承臂部55a的作用,切线钩50及切线刀51与基台54一起向右后方移动,位于脱离所述弯针1的进退动作路径的位置。另外,所述切线钩50和与切线杆57连结的滑块56一起向右方向移动,成为如图1~图3所示的那样使顶端的一部分从切线刀51的刃部突出的状态。
所述切线杆57通过切线致动器58的动作进行摆动。通过该摆动,右侧的支承臂部55a的按压被解除,其结果是,所述切线钩50及切线刀51与由螺旋弹簧55d的施力引起的左侧支承臂部55b的摆动相对应地和基台54一起向左前方移动,位于弯针1的进退动作路径之上。切线钩50通过切线杆57的进一步的摆动而与滑块56一起进行左进动作,该切线钩50的第1钩部52、第2钩部53向切线刀51的左侧突出。
由于切线致动器58变成非动作状态,所以所述切线杆57在所述复位弹簧的施力的作用下逆时针地进行摆动。由此,切线钩50进行右退动作而与切线刀51的下部重合,并且切线钩50及切线杆57与基台54一起向后方移动,复位至图1~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
图4是包括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缝纫机的控制部8分别被输入有:踏板开关21发送的正踩信号21a及反踩信号21b;机针2、2位于上止点附近时发送的机针位置信号22;以及如后述那样发送的切线信号23及机针线移走信号24。
另一方面,控制部8的输出分别被提供给前述的线操作螺线管32、限位螺线管42及切线致动器58。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按照从控制部8分别提供给线操作螺线管32及限位螺线管42的动作指令如前述的那样进行动作,切线钩50按照从控制部8提供给切线致动器58的动作指令如前述的那样进行进退动作。
进一步,控制部8的输出分别被提供给:作为缝纫机主轴的驱动源的缝纫机马达80;使用于按压布的压脚升降的压脚缸81;使如后述那样被切断的机针线20、20跳起的空气刷82;调整缝制布料的输送量的送料减少机构83;以及抑制弯针线10向弯针1送出的弯针线抑制机构84。所述缝纫机马达80按照来自所述控制部8的动作指令而被驱动或停止,并且,压脚缸81、空气刷82、送料减少机构83及弯针线抑制机构84按照来自所述控制部8的动作指令进行动作。
所述送料减少机构83是通过改变输送机构的送料牙的动作方式来减量缝制布料的输送量的公知机构。所述送料减少机构83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动作:使送料牙的动作路径相对于针板P倾斜,缩短向该针板P上方的突出时间。由此,送料牙作用于针板P上的缝制布料的时间缩短,缝制布料的输送间距、即输送机构的1次动作期间的缝制布料的输送量减量。
所述弯针线抑制机构84是公知机构,包括:线张力盘,其夹持向弯针1送入的弯针线10的中途部;以及致动器,其以使该线张力盘的夹持强度增减的方式进行动作。弯针线抑制机构84通过提高线张力盘的夹持强度、增大弯针线10的施加阻力,来抑制弯针线10的送出。
所述控制部8在缝制结束时使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与缝纫机马达80、压脚缸81、空气刷82、送料减少机构83及弯针线抑制机构84相关联地进行动作,由此执行防开线动作。
图5是表示控制部8的用于防开线的动作内容的时序图。控制部8是包括CPU、ROM及RAM的计算机,按照图5的时序图的防开线动作通过CPU的按照存储在ROM中的控制程序的一连串动作来执行。图6~图12是本发明装置的动作说明图,示出了控制部8的按照图5的时序图的动作期间所产生的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的动作状态、以及切线钩50的动作状态。
使用缝纫机的缝制作业者在缝制布料的缝制结束时,停止用于驱动缝纫机的踏板的正踩操作,然后在执行防开线动作的情况下,对所述踏板进行反踩操作。踏板开关21附设于所述踏板,在正踩操作中输出正踩信号21a,在进行了反踩操作时输出反踩信号21b。
缝制布料的缝制结束,在图5的S1时刻用于驱动缝纫机的踏板从正踩状态返回至中立状态时、即成为正踩信号21a及反踩信号21b均未被从踏板开关21提供的状态时,控制部8参照被提供给输入侧的机针位置信号22,向输出侧的缝纫机马达80发送停止指令。由此,缝纫机在机针2、2位于上止点附近并且弯针1左进的状态下暂时停止。
然后,控制部8待机至所述踏板被进行反踩操作。在图5的S2时刻进行反踩操作,在输入侧被提供了反踩信号21b的情况下,控制部8开始进行以下所示的防开线动作。此外,在从踏板开关21再次被输入正踩信号21a的情况下,控制部8恢复通常缝制动作。缝制作业者能够通过再次对踏板进行正踩操作来继续进行缝制布料的缝制。
此外,在图5中,在从S1时刻至S2时刻的期间维持中立状态,但像这样的维持中立状态不是必须操作,缝制结束时踏板的操作也可以是从正踩状态连续地切换成反踩状态。这种情况下,在切换过程中通过中立位置时,出现正踩信号21a及反踩信号21b均未被提供的无信号状态,控制部8将这样的无信号状态设为触发事件,如前述的那样,在实现机针2、2上升至上止点附近、弯针1前进至左进端附近的状态后开始进行防开线动作。
另外,在图5的时序图中,在S2时刻进行的踏板的反踩操作在执行以下所示的防开线动作时继续进行,但像这样的继续反踩操作也不是必须的,控制部8的防开线动作在反踩信号21b的输入停止后还继续执行。
图6示出了防开线动作开始时的机针2、2及弯针1的状态。机针2、2处于向通过用两根机针线20、20和弯针线10进行通常缝制来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M的缝制布料的上方抽出的状态。弯针1处于在所述缝制布料的下侧进行左进、抓取到分别由机针线20、20形成的两个机针线环20a、20a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如果切断机针线20、20及弯针线10,则形成如前述的图28所示那样的缝制末尾部。
防开线动作开始之后,控制部8首先向输出侧的线操作螺线管32提供动作指令,对该线操作螺线管32进行短时间励磁。通过对该线操作螺线管32的励磁,所述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从图1所示的待机位置向图2所示的挂线位置移动。该移动如前述那样一边将限位杆4的顶端部4a向左推开一边产生。
在所述挂线钩3通过之后,在复位弹簧(省略图示)的弹簧力的作用下,所述限位杆4向图2中由实线表示的限制位置移动。所述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因所述线操作螺线管32的去磁而顺时针地进行回摆。该摆动通过挂线钩3的止动部3d与位于限制位置的限位杆4的顶端部4a碰撞而受到限制,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在图3所示的保持位置停止。
图7示出了所述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的顶端部向挂线位置移动的状态,图13~图16示出了所述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的顶端部从待机位置向挂线位置移动时的所述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的动作状态的详细情况。随着所述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的顶端部向挂线位置移动,所述弯针线保持体6顶端的线接收部6a如图13所示那样捕捉从弯针1的顶端部朝向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10,将该捕捉到的弯针线10向前方按压使其位于比左侧的机针2的下降位置(落针位置A)靠前侧的位置,并且如图14所示的那样经由该弯针线10按压所述机针线环20a的前线部20af使其向右侧移动,以远离所述左侧的机针2的上下运动路径(下降位置)。
另一方面,随着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挂线位置的移动,所述挂线钩3如图15所示的那样成为穿过所述左侧的机针线环20a内抓取该机针线环20a的后线部20ab的状态。然后,随着在机针2、2在上止点的下方、机针顶端下降至被设定为从针板P的下表面至所述弯针1的下表面为止的范围内的规定位置时开始的所述挂线钩3从挂线位置向左后方的保持位置的复位移动,所述挂线钩3的钩部3b如图16所示的那样将所述左侧的机针线环20a的后线部20ab钩住并保持,并使该后线部20ab向左侧(弯针1的前进端侧)移动,以远离左侧的机针2的上下运动路径(下降位置)。
在此,在所述挂线钩3穿过所述左侧的机针线环20a内时,如图17(a)、(b)所示,该挂线钩3的较尖的顶端部3e先行,接着斜面3f与机针线环20a的后线部20ab滑动接触,引导该挂线钩3进入,因此即使机针线环20a较窄,挂线钩3也成为顺利地穿过机针线环20a内进行移动并如图18(a)、(b)所示的那样可靠地抓取该机针线环20a的后线部20ab的状态,并且在挂线钩3从挂线位置向保持位置进行复位移动时,如图19(a)、(b)所示的那样,将抓取到的机针线环20a的后线部20ab向远离弯针1及机针线环20a的前线部20af的方向拉拽使其移动,从而能够扩大前线部20af与后线部20ab的间隔。
通过所述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的以上的动作,扩大了所述左侧的机针线环20a的前线部20af和后线部20ab的间隔,左侧的机针2向该间隔扩大后的机针线环20a内下降,由此利用所述左侧的机针2所保持的机针线20使所述弯针1所保持的左侧的机针线环20a进行自线绕环,如图24所示的那样,在双线锁缝的线迹的最后进行防开线。
如上所述,在防开线动作中,使挂线钩3进行动作之后,控制部8在图5的S3时刻向输出侧的缝纫机马达80、送料减少机构83及弯针线抑制机构84提供动作指令。参照机针位置信号22,在机针2、2下降之后上升、直至再次位于上止点附近的位置为止的期间提供该动作指令。由此,缝制布料被进行一针缝制。另外,通过送料减少机构83进行动作,该缝制在输送量比通常缝制时小的状态下被执行。另外,通过弯针线抑制机构84进行动作,该缝制在弯针线10向弯针1的送出受到抑制的状态下被执行。该送出抑制是为了使弯针线保持体6的线接收部6a所保持的弯针线10松弛,该弯针线10不发生位置偏移。由此,所形成的线迹外观良好,能够提高线迹品质。
所述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对图7所示的机针线20及弯针线10的保持持续至缝制布料的输送移动完成、左右机针2、2以贯穿缝制布料的方式下降、左侧的机针2穿过挂线钩3所保持的机针线环20a并抓取该环20a为止。此时,弯针线保持体6所保持的弯针线10如图7所示的那样以横穿左侧的机针2的前侧的方式定位。因此,左侧的机针2不捕捉弯针线10,该弯针线10仅被右侧的机针2在弯针1的后侧捕捉。
控制部8在左侧的机针2抓取到机针线环的定时向限位螺线管42提供短时间的动作指令,对该限位螺线管42进行励磁。通过该励磁,限位杆4从图3中用实线表示的限制位置向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退避位置移动,从而解除对挂线钩3的限制。由此,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如图8所示的那样从保持位置向待机位置进行复位移动,从而解除对机针线环20a及弯针线10的保持。
所述弯针1与机针2、2的下降一起进行右退动作,从捕捉到的机针线环20a抽出。通过该抽出,如图9所示的那样,右侧的机针2与通常缝制时同样成为捕捉到弯针线10的状态,与此相对,左侧的机针2成为捕捉到机针线环20a而非弯针线10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弯针1转换为左进,机针2、2转换为上升。如图10所示,进行左进的弯针1抓取左右机针线20、20的环20a、20a,上升的机针2、2向缝制布料的上方抽出。由此,弯针1所抓取到的机针线20在右侧的机针2的位置处对弯针线10进行他线绕环,而在左侧的机针2的位置处对之前形成的机针线环20a进行自线绕环。
一针缝制动作在机针2、2上升至上止点附近、弯针1到达左进端附近的状态下结束。然后,控制部8待机至被提供切线信号23,在图5的S4时刻被提供切线信号23时,向输出侧的切线致动器58提供动作指令,使该切线致动器58进行规定的动作。由此,切线钩60在进行左进之后进行右退动作。
进行左进的切线钩50沿着弯针1的上部到达图11所示的前进端。此时,设置于切线钩50的顶端部的第1钩部52穿过弯针1所保持的机针线20、20的环内,向左侧到达从弯针1的顶端向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10,设置于切线钩50的中途部的第2钩部53从左侧与左侧的机针线20相向。
所述切线钩50在到达前进端之后进行右退动作。第1钩部52捕捉弯针线10,并且第2钩部53依次捕捉两根机针线20、20。像这样被捕捉到的弯针线10及机针线20、20被拉至切线钩50的退入端。此时,如图12所示,被第2钩部53抓取到的机针线20、20通过与切线刀51的顶端的刃部滑动接触而被切断,被第1钩部52抓取到的弯针线10同样通过与切线刀51的顶端的刃部滑动接触而被切断,并且在该切断位置的弯针1侧被保持。包括切线钩50及切线刀51的切线机构5通过以上的动作将机针线20、20及弯针线10切断。
弯针线抑制机构84在以上的切线动作结束之前继续进行动作,对从弯针1的顶端向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10施加规定的张力。切线钩50顶端的第1钩部52能够可靠地捕捉不松弛的弯针线10。
如图11、图12所示,切线钩50通过与下表面的前侧弹性接触的板簧59的弹簧力而被压紧于切线刀51的滑接部,切线刀51对机针线20、20及弯针线10的切断在由所述板簧59压紧的状态下可靠地进行。被切断的弯针线10如图12所示的那样以被夹在切线钩50的下表面与板簧59之间的状态被保持。
如上所述,在切断动作结束之后,控制部8待机至被提供机针线移走信号24,在图5的S5时刻被提供机针线移走信号24时,向输出侧的空气刷82发送动作指令,使该空气刷82进行动作。空气刷82吹出空气,使在机针2、2侧连续的机针线20、20的切断端跳起。然后,控制部8在图5的S6时刻向输出侧的压脚缸81发送动作指令,使该压脚缸81进行动作,从而使用于按压布的压脚上升,结束一连串的动作。
由此,作业者能够将缝制结束的布料从针板P上取下,放置新的缝制布料,开始下一次的缝制。此时,弯针线10被切线钩50和切线刀51保持在针板P的下方,并且机针线20、20向针板P上方跳起,成为如图12所示的那样从各机针2、2垂下的状态。因此,作业者不需要对机针线20、20及弯针线10进行任何处理,就能够开始进行下次的缝制。
此外,由切线机构5进行的机针线20、20及弯针线10的切断、由空气刷82的动作引起的机针线20、20的跳起、以及由压脚缸81的动作引起的压脚的上升,在本发明中都不是必须的动作。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这些动作等待被从外部提供的切线信号23及机针线移走信号24,与防开线动作连续地实施,但是也可以在用于防开线的一针缝制结束之后,作为与由作业者进行的适当操作相对应的一连串动作来实施。
图20是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21是同样的从下方观察的仰视图,图22、图23是同样的动作说明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22、图23中由箭头符号表示的“左、右”及“前、后”。在此,与图1~图3同样,“前”是靠近缝制作业者的一侧,“后”是远离缝制作业者的一侧,“左、右”是从前方观察时的“左、右”。
本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包括挂线钩3、弯针线保持体6及限位杆4,还包括摆动杆9。如图20所示,挂线钩3以上下方向的支轴34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安装有针板P的针板台10的上表面。支轴34在针板P的右后侧位于该针板P的附近。
挂线钩3具有圆弧形的弯曲形状,以向前方折返的方式与从支轴34向左侧延伸的支承臂部3a的顶端部连设。挂线钩3的顶端部3e较尖地形成,在针板P的下侧,从左侧后方面对机针2、2的落针位置A、A,与连接较尖的顶端部3e的斜面部3f相连地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状态的钩部3b。支承臂部3a也向支轴34的前方延伸,该延设端与连结杆35的一端部连结。
弯针线保持体6具有圆弧形的弯曲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弯针线保持体6同样,由两根固定螺钉60、60以能够调节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挂线钩3的基部。该弯针线保持体6的顶端部沿着挂线钩3的左侧向前方延伸,在挂线钩3的顶端部的前方位置面对落针位置A、A,在该顶端部形成有分成两叉的线接收部6a。
摆动杆9以上下方向的支轴90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承于针板台11的上表面。支轴90位于向右侧远离挂线钩3的支轴34的位置。摆动杆9从支轴90向前方延伸,该摆动杆9的顶端部与所述连结杆35的另一端部连结。
摆动杆9具有使顶端部附近的右侧向下弯折而一体形成的按压板91。如图21所示,在针板台11的下表面,在摆动杆9的左侧固定有线操作缸92。线操作缸92是具有向右突出的输出杆93的气缸。输出杆93的顶端与按压板91相向。输出杆93在经由送气管94向线操作缸92供给的工作气体的作用下前进,将按压板91向右按压。
针板台11在线操作缸92的左侧具有向前突设的弹簧杆95,在该弹簧杆95与所述按压板91之间架设有复位弹簧96。复位弹簧96是将按压板91向左方向拉拽施力的螺旋弹簧,配置在连结杆35与线操作缸92之间。在图20、图22、图23中,将连结杆35的中途部剖开,示出了复位弹簧96的一部分。
线操作缸92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摆动杆9被复位弹簧96的弹簧力向左侧拉拽,成为图20所示的摆动位置。挂线钩3顶端的钩部3b及弯针线保持体6顶端的线接收部6a如图20所示的那样位于向机针2、2的落针位置A、A的左后方远离的待机位置。
在线操作缸92工作的情况下,输出杆93前进,将按压板91向右按压。通过该按压,摆动杆9如图22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那样,克服复位弹簧96的弹簧力,逆时针地进行摆动。挂线钩3的支承臂部3a以支轴34为中心逆时针地进行摆动,挂线钩3顶端的钩部3b及弯针线保持体6的顶端的线接收部6a如图22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那样,向右前方前进,到达图22所示的挂线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中同样地,钩部3b在弯针1的后侧位于超过左侧(弯针1的前进端侧)的机针线环的位置,线接收部6a在钩部3b的前方位于弯针1的上侧。
如图21所示,限位杆4以上下方向的支轴44为中心能够摆动地支承于针板台11的下表面。支轴44位于摆动杆9的支轴90的附近。限位杆4从支轴44向右侧延伸。限位杆4具有使顶端部附近的后侧向下弯折而一体形成的按压板45,并且具有将前缘的中途部切掉而成的卡合凹部46。
在针板台11的下表面,在后端部附近固定有限位缸47。限位缸47是具有向后突出的输出杆48的气缸。输出杆48的顶端与按压板45相向。输出杆48在经由送气管49向限位缸47供给的工作气体的作用下前进,将按压板45向后按压。
在针板台11的上表面,在限位缸47的上侧向右突设有弹簧杆97,在该弹簧杆97与限位杆4的顶端部之间架设有复位弹簧98。复位弹簧98是将限位杆4的顶端部向前方向拉拽施力的螺旋弹簧。在图20、图22及图23中,将针板台11的一部分剖开,示出了复位弹簧98和限位杆4的连结部。
在限位缸47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情况下,限位杆4被复位弹簧98的弹簧力向前方拉拽,如图21所示的那样位于将前缘与摆动杆9的按压板91压抵的位置。在该状态下线操作缸92工作的情况下,按压板91沿着限位杆4的前缘向右侧移动。限位杆4在移动的按压板91与设置于前缘的卡合凹部46匹配的时刻被复位弹簧98的弹簧力拉拽,图21中逆时针地进行摆动,成为如图22所示的那样将卡合凹部46的底面与摆动杆9的按压板91压抵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线操作缸92为非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摆动杆9被复位弹簧96的弹簧力向左侧拉拽,如图23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那样顺时针地进行摆动。该摆动在按压板91在限位杆4的卡合凹部46内滑动移动、该按压板91与卡合凹部46的左侧缘卡合的位置处被限制。此时,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以支轴34为中心顺时针地进行摆动,挂线钩3顶端的钩部3b及弯针线保持体6的顶端的线接收部6a向左后方进行后退移动,定位于挂线位置附近的保持位置。在该移动期间,与实施方式1中同样,钩部3b抓取左侧的机针线环将其拉回,使该左侧的机针线环位于该弯针1的前进端侧,线接收部6a按压从弯针1向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使其位于比机针2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限位缸47工作的情况下,输出杆48前进,将限位杆4的按压板45向后按压。通过该按压,限位杆4克服复位弹簧98的弹簧力进行摆动。设置于限位杆4的卡合凹部46向后方移动,解除与按压板91的卡合。由此,摆动杆9在复位弹簧96的弹簧力的作用下顺时针地进行摆动,挂线钩3从保持位置向左后方移动,返回图20所示的待机位置。限位杆4通过限位缸47成为非工作状态而在复位弹簧98的弹簧力的作用下进行摆动,复位至图20所示的摆动位置。
在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中,挂线钩3及弯针线保持体6通过有选择地使线操作缸92及限位缸47进行动作而在待机位置、挂线位置和保持位置之间移动,能够实施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防开线的方法。线操作缸92相当于钩致动器,限位缸47相当于限位致动器。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的动作,以线操作缸92及限位缸47、更详细而言以向线操作缸92及限位缸47供给/排出工作气体的供给/排出阀作为控制对象,如图4所示的那样构成的控制部8能够通过进行与图5所示的时序图同样的控制动作来实现。
图24是从缝制布料的背面观察通过本发明得到的双针双线锁缝的线迹构造的图,图25是图24所示的防线迹开线的效果的说明图。此外,在这些图中,左右关系与图6~图12相反,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6~图12中的左、右。另外,在图24、图25中,缝制布料的输送移动的方向是用空心箭头符号表示的方向,在图24、图25中,上方为输送移动方向的下游侧,下方为输送移动方向的上游侧。
如图24所示,弯针线10穿过在双线锁缝的线迹M的最后形成于缝制布料的背面的右侧(图24中的左侧)的机针线环20a(以下称为右最终环20a)内,在用于防开线的一针缝制时在向缝制布料的背面抽出的同侧的机针线20之前折返,在再次穿过右最终弯针6a内的位置被切断。
另一方面,在一针缝制时向缝制布料的背面抽出的左侧(图24中的右侧)的机针线20如前述那样穿过在通常缝制时的最后形成于缝制布料背面的左侧的机针线环20b(以下称为左最终环20b)内,对该左最终环20b进行自线绕环,形成单环缝的线迹。因此,弯针线10如图示的那样成为被按压在左侧的机针线20与左最终环20b之间的状态。
在图24、图25中,左最终环20b为了明示与机针线20的关联而以松弛的状态示出,但是实际的左最终环20b在机针线20穿过之后被拉紧,成为与右最终环20a同样的状态。因此,弯针线10被机针线20和左最终环20b牢固地按压,如图示的那样以被架设在左最终环20b与前一次形成的左机针线环20c之间的状态被限制。针对施加于弯针线10的任意方向的作用力而言该限制都被维持,因此能够在特有的开线发生的阶段可靠地防止双线锁缝的线迹M发生特有的开线。
如前述的那样,一针缝制时缝制布料的输送间距比通常缝制时的缝制布料的输送间距小。因此,如图24所示,一针缝制时机针线20的抽出位置与左最终环20b之间的间隔L小于左最终环20b与前一次形成的左机针线环20c之间的间隔L0。由此,左侧的机针线20与左最终环20b之间的弯针线10的按压被强化,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弯针线10的脱出而引起的开线的发生。
在从强化弯针线10的按压的这个观点出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希望所述间隔L尽可能地小。另一方面,在所述间隔L较小的情况下,例如在较薄的缝制布料中,机针线20的抽出位置与左最终环20b之间的强度不足,存在引起缝制布料损伤的可能性。因此,所述间隔L、即一针缝制时的缝制布料的输送间距需要根据缝制布料的种类适当地设定。
图25示出了弯针线10的切断端部向图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朝向被拉拽的状态。在进行了该拉拽的情况下,如前述的那样,穿过同侧的机针线20之前的弯针线10的环缩小被拉入右最终环20a内。其结果是,机针线20成为被夹在弯针线10与右最终环20a之间的状态,利用机针线20和弯针线10形成如图示那样的“结头”。该“结头”也对弯针线10施加阻力,起到防止该弯针线10脱出的作用,因此在成为图25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左侧的自线绕环部和右侧的“结头”的协同作用,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双线锁缝的线迹开线。
另外,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线迹中,从右最终环20a突出的弯针线10的切断端部的长度如图25所示的那样足够短,因此缝制作业者不需要对切断端部进行处理就能够形成具有良好外观的高品质的线迹。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用于自线绕环的一针缝制的期间变更了缝制布料的输送间距,但是该变更也可以从所述一针缝制之前的阶段开始实施。图26是表示控制部8的动作内容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在执行防开线动作的情况下,缝制作业者如前述的那样在缝制作业结束时使踏板返回中立位置,然后进行反踩的操作。当缝制布料的缝制结束、在Fig26的S1时刻踏板返回中立状态时,控制部8参照输入侧被提供的机针位置信号22,向输出侧的缝纫机马达80发送停止指令。在该实施方式中,缝纫机在机针2、2下降至下止点附近、弯针1进行了右退的状态下暂时停止。控制部8待机至踏板被进行反踩操作,在图26的S2时刻进行反踩操作、输入侧被提供了反踩信号21b的情况下,控制部8开始进行以下所示的防开线动作。
此外,如图5的说明中所述的那样,从S1时刻至S2时刻维持踏板的中立状态不是必须的操作,并且S2时刻以后继续进行踏板的反踩操作也不是必须操作。在这些情况下,控制部8以通过中立状态时产生的无信号状态、即正踩信号21a及反踩信号21b均不被提供的状态为触发事件,开始进行以下所示的防开线动作,该动作在反踩信号21b的输入停止后也继续进行。
开始进行防开线动作的控制部8首先向送料减少机构83提供动作指令,然后在S3时刻向缝纫机马达80提供动作指令。参照机针位置信号22,在机针2、2从停止位置上升、直至位于上止点附近为止的期间提供该动作指令。由此,缝制布料被进行半针缝制。由于送料减少机构83处于动作状态,所以在输送间距比通常缝制时小的状态下执行该缝制。
通过以上的动作,成为机针2、2上升至上止点附近、弯针1前进至左进端附近的状态。然后,控制部8在S4时刻向输出侧的线操作螺线管32提供动作指令,对该线操作螺线管32进行短时间励磁,接下来,在S5时刻,向输出侧的缝纫机马达80及弯针线抑制机构84提供动作指令。
参照机针位置信号22,在位于上止点的机针2、2下降之后上升、直至再次位于上止点附近的位置为止的期间向缝纫机马达80提供动作指令。由此,缝制布料被进行一针缝制。此时,送料减少机构83继续进行动作,并且弯针线抑制机构84进行动作,一针缝制在输送间距比通常缝制时小且弯针线10向弯针1的送出受到抑制的状态下执行。
然后,控制部8在S6时刻向切线致动器58发送动作指令,并且在S7时刻向空气刷82发送动作指令,进一步,在S8时刻向压脚缸81发送动作指令,使上述机构进行动作,结束一连串动作。图26的S4~S8的动作与图5中的S2~S6的动作相同,在该动作期间进行用于自线绕环的一针缝制,通过切线机构5将机针线20、20及弯针线10切断,通过空气刷82的动作使被切断的机针线20、20跳起,进一步通过压脚缸81的动作使压脚上升。
图27是从缝制布料的背面观察通过以上的动作得到的双针双线锁缝的线迹构造的图。本图与图25同样,示出了弯针线10的切断端部被向图中由箭头符号所示的方向拉拽的状态,能够通过左侧(图27中的右侧)的自线绕环部和右侧(图27中的左侧)的“结头”的协同作用可靠地防止双线锁缝的线迹M开线。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用于自线绕环的一针缝制之前,在减量缝制布料的输送的状态下进行半针缝制。因此,在图27所示的线迹构造中,不仅最后的机针线20的抽出位置与左最终环20b之间的间隔L1、而且左最终环20b与前一针的左机针线环20c的间隔L2也比左最终环20b的前一针的左机针线环20c与再前一针的左机针线环20d的间隔L0小。因此,自线绕环部分包含比该部分靠前位置的他线绕环部分在内变密,弯针线10的按压被进一步强化,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以缝制末尾部分的弯针线10的脱出为起点的开线发生。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由两根机针线20、20和弯针线10形成的双线锁缝的线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涉及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及使用该装置实施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也同样能够适用于使用3根以上机针线的多针双线锁缝的线迹,能够有效地防止开线的发生。
另外,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对抓取两根机针线20、20形成的机针线环中位于弯针1的前进端侧的1个机针线环并在该状态下进行1针缝制动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抓取的机针线环也可以是包含弯针1的前进端侧的1个机针线环在内的多个机针线环,并且在该保持状态下实施的缝制动作也可以是2针或2针以上。
另外,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挂线钩3在落针位置A的左后方和右前方之间进行动作来抓取机针线20,但是挂线钩3也可以通过其他动作来抓取机针线20。另外,机针线20不限于在实施方式所示的弯针1的后侧抓取,也可以在弯针1的前侧抓取。进一步,在本发明中,如权利要求书所示的那样,使机针线环位于比机针2的下降位置靠弯针1的前进端侧的位置即可,如实施方式所示的那样用挂线钩3保持机针线20不是必须的。
另外,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弯针线保持体6安装于挂线钩3,与该挂线钩3一体地进行动作来保持弯针线10,但是弯针线保持体6也能够构成为通过其他动作保持弯针线10。弯针线保持体6也能够与挂线钩3分体地设置,通过与挂线钩3不同的专用的致动器使其动作。进一步,在本发明中,如权利要求书所示的那样,使弯针线10位于比机针2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即可,如实施方式所示的那样用弯针保持体6保持弯针线10不是必须的。

Claims (17)

1.一种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利用在与保持机针线并上下移动的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前进的弯针抓取所述机针在针板下方形成的机针线环,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所述机针线环进行他线绕环,由此在所述针板上的缝制布料通过通常缝制来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并且在通过所述通常缝制形成双线锁缝结束了之后,分别使所述弯针抓取到的机针线环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且使从所述弯针向所述缝制布料延伸的所述弯针线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然后,使所述机针向所述机针线环内下降,进行至少1针的缝制动作,利用所述机针所保持的机针线对所述弯针所保持的机针线环进行自线绕环,由此防止所述双线锁缝的线迹开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弯针的前进状态下,使弯针线保持体及挂线钩向所述机针线环及弯针线靠近移动,随着该靠近移动,所述弯针线保持体捕捉弯针线,并使该捕捉到的弯针线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所述挂线钩的顶端部从左侧后方面对所述机针的落针位置,该顶端部较尖地形成,与相对于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相连地设置有向后突出的形状的钩部,并且
形成所述挂线钩穿过所述机针线环内时,通过该挂线钩的较尖的顶端部先行,接着斜面与机针线环的后线部滑动接触,引导该挂线钩进入,使所述挂线钩移动至挂线位置,成为穿过所述机针线环内移动并抓取该机针线环的后线部的状态,随着在所述机针下降至规定位置时开始的远离动作,使该挂线钩抓取到的机针线环的后线部向左侧移动以远离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由此将所述机针线环的前线部和后线部的间隔扩大,使所述机针向该间隔扩大后的机针线环内下降,进行所述自线绕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随着所述弯针线保持体及挂线钩的移动靠近,所述弯针线保持体捕捉弯针线,经由捕捉到的该弯针线,对所述机针线环的前线部进行按压使该前线部向右侧移动以远离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针在所述弯针的前进方向上并列设置有多个,使各机针所形成的多个机针线环中包含位于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机针线环在内的至少1个机针线环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来进行规定的自线绕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挂线钩抓取所述机针线环的后线部时,所述机针的顶端位于从所述针板的下表面至所述弯针的下表面为止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停止输送所述缝制布料或者使所述缝制布料的输送间距比通常缝制时小的方式实施用于所述自线绕环的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之前的阶段开始实施停止输送所述缝制布料、或者以比通常缝制时小的输送间距输送所述缝制布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弯针线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之后,抑制该弯针线向所述弯针的送出。
8.一种防线迹开线的装置,构成为在缝纫机中装备有机针线保持机构、弯针线保持机构和控制部,
该缝纫机包括保持机针线并上下移动的机针和保持弯针线在与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利用所述弯针的前进抓取所述机针在针板下方形成的机针线环,利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所述机针线环进行他线绕环,在所述针板上的缝制布料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
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具有配置在所述针板下且在与该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进行摆动的挂线钩,该挂线钩的顶端部从左侧后方面对所述机针的落针位置,并且该顶端部较尖地形成,与相对于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相连地设置有向后突出的形状的钩部,该挂线钩相对于所述弯针进行靠近动作及远离动作,在靠近动作时将所述弯针抓取到的机针线环保持在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
所述弯针线保持机构具有与所述挂线钩一起移动的弯针线保持体,相对于所述弯针进行靠近动作及远离动作,将从该弯针向所述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保持在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及弯针线保持机构的靠近动作、远离动作与所述机针及弯针的动作、以及所述布料的输送动作相关联地进行控制,
该控制部在通过通常缝制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结束了之后,使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及弯针线保持机构进行靠近动作,而使所述机针线环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所述弯针的前进侧的位置,并使从所述弯针向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然后使所述机针向所述机针线环内下降,进行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利用所述机针所保持的机针线对所述弯针所保持的机针线环进行自线绕环,由此防止所述双线锁缝的线迹开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动作:
在所述弯针的前进状态下,使所述弯针线保持机构的弯针线保持体及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的挂线钩向所述机针线环及弯针线靠近移动,随着该靠近移动,所述弯针线保持体捕捉弯针线,使该捕捉到的弯针线位于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并且
形成所述挂线钩穿过所述机针线环内时,通过该挂线钩的较尖的顶端部先行,接着斜面与机针线环的后线部滑动接触,引导该挂线钩进入,使所述挂线钩移动至挂线位置,成为穿过所述机针线环内移动并抓取该机针线环的后线部的状态,随着在所述机针下降至规定位置时开始的所述弯针线保持体及挂线钩的远离移动,将该挂线钩抓取到的机针线环的后线部钩住并使该后线部向左侧移动,以远离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由此所述机针线环的前线部和后线部的间隔扩大,使所述机针向该间 隔扩大后的机针线环内下降,进行所述自线绕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随着所述弯针线保持体及挂线钩的移动靠近,捕捉到所述弯针线的所述弯针线保持体经由捕捉到的弯针线,对所述机针线环的前线部进行按压使该前线部向右侧移动以远离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针在所述弯针的前进方向上并列设置有多个的情况下,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保持包含位于所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机针所形成的机针线环在内的至少1个机针线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动作:在所述挂线钩抓取所述机针线环的后线部时,所述机针的顶端位于从所述针板的下表面至所述弯针的下表面为止的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缝制布料的输送间距为零或比通常缝制时的输送间距小的方式执行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从所述至少一针的缝制动作之前的阶段开始使所述缝制布料的输送间距为零或比通常缝制时的输送间距小。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包括:
所述挂线钩及限位杆,其配置在所述针板下,在与该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进行摆动;
钩致动器,其使所述挂线钩从远离所述弯针的待机位置向靠近所述弯针的挂线位置摆动;以及
限位致动器,其使所述限位杆从脱离所述挂线钩的摆动区域的退避位置向与所述挂线钩的一部分抵接的限制位置摆动,
所述控制部有选择地对所述钩致动器及限位致动器进行控制,使所述挂线钩在所述挂线位置抓取到的机针线环通过与所述限位杆的抵接而保持在所述挂线位置与所述待机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针线保持机构包括:
挂线钩,其配置在所述针板下,在与该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进行摆动;
摆动杆及限位杆,其配置在比该挂线钩更远离所述针板的位置,在与该针板大致平行的面内进行摆动;
连结杆,其连结所述挂线钩和所述摆动杆;
钩致动器,其经由所述连结杆作用于所述挂线钩,使该挂线钩从远离所述弯针的待机位置向靠近所述弯针的挂线位置摆动;以及
限位致动器,其使所述限位杆从与所述摆动杆的一部分卡合的卡合位置向脱离该卡合位置的退避位置摆动,
所述控制部有选择地对所述钩致动器及限位致动器进行控制,通过所述限位杆与所述摆动杆的卡合,使所述挂线钩在所述挂线位置抓取到的机针线环保持在所述挂线位置与所述待机位置之间的保持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针线保持机构的弯针线保持体构成为安装于所述挂线钩,与该挂线钩一起在所述挂线位置、保持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移动,
该弯针线保持体在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挂线位置移动的期间抓取从所述弯针向所述缝制布料延伸的弯针线,使抓取到的弯针线在所述保持位置处保持在比所述机针的下降位置靠前侧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线迹开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针线保持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挂线钩进行位置调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挂线钩。
CN202010670912.5A 2019-07-11 2020-07-13 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 Active CN112210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0304 2019-07-11
JP2019140304A JP7379781B2 (ja) 2019-07-11 2019-07-11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0894A CN112210894A (zh) 2021-01-12
CN112210894B true CN112210894B (zh) 2023-07-25

Family

ID=74059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70912.5A Active CN112210894B (zh) 2019-07-11 2020-07-13 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79781B2 (zh)
CN (1) CN112210894B (zh)
TW (1) TW20211318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21640A (en) * 1938-11-19 1940-05-28 Willcox & Gibbs Sewing Machine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ewing machines
JP3766297B2 (ja) * 2001-08-02 2006-04-12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多本針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針糸制御装置
JP5494598B2 (ja) * 2011-05-23 2014-05-14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及び縫目構造
JP6059917B2 (ja) * 2012-08-29 2017-01-11 Juki株式会社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JP6395137B2 (ja) * 2015-05-11 2018-09-26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付き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3188A (zh) 2021-04-01
CN112210894A (zh) 2021-01-12
JP2021013710A (ja) 2021-02-12
JP7379781B2 (ja) 2023-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94598B2 (ja)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及び縫目構造
JP5618241B2 (ja)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KR101955279B1 (ko) 솔기 풀림 방지 장치를 가진 이중 체인 스티치 재봉틀
JP6530197B2 (ja) ミシン
KR20140085427A (ko) 이중 체인 스티치의 솔기의 풀림 방지 방법, 이중 체인 스티치 재봉틀의 솔기의 풀림 방지 장치 및 이중 체인 스티치의 솔기 구조
CN112210894B (zh) 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
JP5468334B2 (ja) 縫目ほつれ防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12442798B (zh) 防线迹开线的方法及防线迹开线的装置
CN107532358B (zh) 带防线迹开线装置的双线锁缝缝纫机
JP4610265B2 (ja)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CN107201602B (zh) 面料的缝制方法及双线锁缝缝纫机
JP4094867B2 (ja) ミシン
JP2000312793A (ja) ミシンの下糸切断装置
TWI650460B (zh) 雙環縫合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JP2002126387A (ja) ミシン
JP2002066185A (ja) オーバロックミシン
JP2005102995A (ja) ミシンの再起動方法
JPS6346712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