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93337A - 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93337A CN112193337A CN202011149141.1A CN202011149141A CN112193337A CN 112193337 A CN112193337 A CN 112193337A CN 202011149141 A CN202011149141 A CN 202011149141A CN 112193337 A CN112193337 A CN 1121933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tomobile
- lift force
- vehicle body
- bidirectional
- bidirectional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51 e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左右对称布置在前侧两个轮胎之间的两个前轴气罩、左右对称布置在后侧两个轮胎之间的两个后轴气罩,在前轴气罩和后轴气罩之间设有左右对称布置且结构相同的左侧双向风机和右侧双向风机,通过与双向风机密封连接的密封管路及在前后轴处布置的密封气罩,将底盘处的空气进行对侧交叉转移,通过控制双向风机的旋转方向以及功率大小,实现将位于汽车底盘的空气进行定向、定量的转移,从而产生稳定车身的主动升力,可以减小汽车因失稳而引起的车身俯仰角、车身侧倾角的变化,抑制汽车失去稳定产生的俯仰、侧倾趋势,提高汽车车身稳定性,降低在极限工况条件下的车辆事故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安全控制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能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是近些年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电子装置,是对制动防抱死和牵引力控制功能的继承与进一步扩展,即在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ECU系统控制各个车轮力和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以保证车辆极限情况下的稳定性。然而,由于控制对象为车轮力和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因此在ESP系统工作时必然对车辆的动力性产生干扰,并且在车轮轮胎发生意外时(如爆胎或其他原因产生的气压剧烈变化)很容易削减ESP系统的作用甚至失效。为了减轻ESP系统工作时执行器的工作强度同时拓宽系统安全的极限条件,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810916515.4的文献中提出了一种喷气式车身稳定辅助系统,即根据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状态提供维持车身稳定所需的附加力矩,利用高压气体的反冲作用来辅助车身稳定系统的工作。
在实际汽车行驶情况中,由于驾驶环境以及道路环境会实时发生变化,所以汽车车身失去稳定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当汽车车身失去稳定时,车身俯仰角、侧倾角会发生变化,极大影响驾驶人以及乘客的情绪变化,可能会引起驾驶人不能做出最优的驾驶操作,从而引起交通事故的产生,降低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根据行驶过程中的车身俯仰角、车身侧倾角的实时变化,控制布置于底盘上的双向风机的旋转方向以及功率大小,将位于底盘的空气升力进行实时定量、定向转移,从而抑制由于汽车车身失去稳定而产生的俯仰、侧倾趋势,从而可以实时调整车身的稳定性,提高汽车行驶中车身稳定安全性,降低汽车在极限条件下的车辆事故率。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其设置在汽车底盘下方,包括左右对称布置在前侧两个轮胎之间的两个前轴气罩、左右对称布置在后侧两个轮胎之间的两个后轴气罩,前轴气罩和后轴气罩的结构相同,每个前轴气罩和每个后轴气罩的底壁上均匀开有与外界大气相通的密布的孔洞,在前轴气罩和后轴气罩之间设有左右对称布置且结构相同的左侧双向风机和右侧双向风机,前轴气罩、后轴气罩、左侧双向风机和右侧双向风机均与底盘固定连接;左侧双向风机通过第一密封管路串接在右侧的前轴气罩和左侧的后轴气罩之间,右侧双向风机通过第二密封管路串接在在左侧的前轴气罩和右侧的后轴气罩之间,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控制线连接分别左侧双向风机和右侧双向风机,参数采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输出控制模块依次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的控制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参数采集模块采集到车身俯仰角或车身侧倾角,并输入到信号处理模块;
步骤B:信号处理模块将俯仰角和车身侧倾角与设定的阈值作比较,当车身俯仰角或车身侧倾角的绝对值大于设定的阈值时,信号处理模块计算出左侧双向风机旋转时产生的主动升力F1和右侧双向风机旋转时产生的主动升力F2;
步骤C:信号处理模块根据主动升力F1和F2控制左、右侧双向风机的旋转方向及功率大小,将位于底盘的空气升力转移,减小车身俯仰角和车身侧倾角。
进一步地,步骤B中,信号处理模块首先建立车身俯仰和侧倾方程组,根据方程组建立空间状态方程,再计算出PD反馈控制的系数矩阵,最后计算主动升力F1和F2。
进一步地,步骤C中,当主动升力F1为正值时,左侧双向风机正向旋转;主动升力F1为负值时,左侧双向风机反向旋转;主动升力F2为正值时,右侧双向风机正向旋转;主动升力F2为负值时,右侧双向风机反向旋转。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工作时,布置在汽车底盘前后轴处左右对称的两个双向风机启动,通过与双向风机密封连接的密封管路及在前后轴处布置的密封气罩,能将应急车辆底盘处的空气进行对侧交叉转移,并且通过控制双向风机的旋转方向以及功率大小,可以实现将位于汽车底盘的空气进行定向、定量的转移,从而产生稳定车身的主动升力,可以减小汽车因失稳而引起的车身俯仰角、车身侧倾角的变化,从而抑制汽车失去稳定产生的俯仰、侧倾趋势,提高汽车车身稳定性,降低了在极限工况条件下的车辆事故率。
2、本发明工作时,信号处理模块根据输入的实时车身俯仰角、侧倾角,利用PD反馈控制(比例-微分反馈控制)实时决策出减小车身俯仰角、侧倾角的主动升力,并且信号处理模块根据计算出的主动升力进而控制布置在汽车底盘上的左右两个双向风机的旋转方向及功率大小,从而可以最大程度上抑制了汽车因车身失稳而产生的俯仰、侧倾趋势,提高汽车车身稳定性,降低了在极限条件下的车辆事故率。
3、本发明结构简单,且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可以适用在大多数车型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安装在汽车底盘上的结构布置图;
图2为图1所示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3为图1所示装置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4为左、右双向风机正向旋转时汽车俯仰运动模型;
图5为左、右双向风机正向旋转时汽车侧倾运动模型;
图6为信号处理模块计算出主动升力的方法流程图;
图1中:1.底盘;2.左侧双向风机;3.轮胎;4.轮毂;5.后轴气罩;6.螺栓;7.前轴气罩;8.汽车前轴、9.安装板;10.螺栓;11.第一密封管路;12.第二密封管路;13.安装板;14.右侧双向风机;15.螺栓;17.汽车后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安装在汽车的底盘1的下方,包括两个前轴气罩7、两个后轴气罩5、两个双向风机2、14。两个前轴气罩7在底盘1的前下方,左右各一个,在横向上左右对称布置在前侧的两个轮胎3之间,每个前轴气罩7相对于汽车前轴8的轴心线在纵向上前后对称布置。两个后轴气罩5在底盘1的后下方,左右各一个,在横向上左右对称布置在后侧的两个轮胎3之间,每个后轴气罩5相对于汽车后轴17的轴心线在纵向上前后对称布置。这样,两个前轴气罩7的中心点的横向连线与汽车前轴8的轴心线平行且位于汽车前轴8的轴心线的正下方,两个后轴气罩5的中心点的横向连线与汽车后轴17轴心线平行且位于汽车后轴1的7轴心线的正下方,两个前轴气罩7和后轴气罩5沿着底盘1的纵向中心轴线分别左右对称布置。汽车前侧的轮胎3经轮毂4连接汽车前轴8,后侧的轮胎3经轮毂4连接汽车后轴17。
前轴气罩7和后轴气罩5的结构相同,其形状都是长方体。前轴气罩7和后轴气罩5的顶面都通过螺栓6与底盘1进行固定连接。
在前轴气罩7和后轴气罩5之间设置左侧、右侧双向风机2、14,左侧双向风机2和右侧双向风机14一左一右对称布置。左侧、右侧双向风机2、14的外壳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底盘1上。其中,左侧双向风机2通过第一密封管路11串接在右侧的前轴气罩7和左侧的后轴气罩5之间,左侧双向风机2的进出口通过第一密封管路11连接在右侧的前轴气罩7和左侧的后轴气罩5之间,左侧双向风机2通过其进出口串接在第一密封管路11上。右侧双向风机14通过第二密封管路12串接在在左侧的前轴气罩7和右侧的后轴气罩5之间,右侧双向风机14的进出口通过第二密封管路12连接在左侧的前轴气罩7和右侧的后轴气罩5之间,右侧双向风机14通过其进出口串接在第二密封管路12上。连接于前轴气罩7和左侧、右侧双向风机2、14之间的第一密封管路11和第二密封管路12在空间形成交叉状,该交叉处向底盘1方向弯曲。而连接于后轴气罩5和左侧、右侧双向风机2、14之间的第一密封管路11和第二密封管路12在空间相平行。
前轴气罩7和后轴气罩5与第一密封管路11和第二密封管路12连接时,都通过安装板9和螺栓10固定连接。第一密封管路11和第二密封管路12的前端通过安装板9和螺栓10连接于前轴气罩7的后侧壁的正中间处,第一密封管路11和第二密封管路12的后端通过安装板9和螺栓10连接于后轴气罩5的前侧壁的正中间处。
左侧双向风机2的进出口和第一密封管路11和之间通过安装板13和螺栓15固定连接,右侧双向风机14的进出口和第二密封管路12之间也通过相应的安装板13和螺栓15固定连接。
每个前轴气罩7和每个后轴气罩5的底壁上均匀开有密布的孔洞,使前轴气罩7和后轴气罩5内部与外界大气相通。
当左侧、右侧双向风机2、14正向旋转工作时,气流方向为从后往前的方向传递,当左侧、右侧双向风机2、14反向旋转工作时,气流方向为从前往后的方向传递。气流通过与双向风机2、14密封连接的第一、第二密封管路11、12以及在前后轴处布置的前轴气罩7和后轴气罩5,能将车辆底盘1处的空气进行对侧交叉转移,从而达到空气升力主动转移的目的。
如图2示,汽车自身安装有依次连接的参数采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输出控制模块,将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控制线连接图1中的左侧双向风机2和右侧双向风机14。在实际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当汽车失去稳定时,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会发生变化,参数采集模块便采集实时的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并将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信号发送到信号处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对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得出汽车的实时运行状态。信号处理模块为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车载电子控制单元ECU,将通过传感器获取的信号参数,通过电路连接关系与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的DSP芯片进行电信号连接,输出控制模块,将处理过后的信号参数通过电信号或电压信号的形式传递给布置于汽车底盘1上的双向风机。
由于在实际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极限变化角度不会过大,所以在信号处理模块中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的阈值设定为1°,信号处理模块将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与阈值作比较,当实时的车身俯仰角θ或车身侧倾角β的绝对值大于信号处理模块设定的阈值1°时,信号处理模块开始决策计算减小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的左侧双向风机2旋转时产生的主动升力F1和右侧双向风机14旋转时产生的主动升力F2。
如图3所示,当参数采集模块采集到车身俯仰角θ或车身侧倾角β的绝对值大于1°时,信号处理模块根据实时的车身俯仰角θ和车身侧倾角β,利用PD反馈调节(比例-微分反馈控制)决策计算减小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的主动升力F1、F2。并且信号处理模块能够根据计算出的主动升力F1、F2,进而控制布置于底盘1上的左、右两侧的双向风机2、14的旋转方向及功率大小,将位于底盘1的空气升力进行定量、定向转移,进而实时减小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的大小,从而抑制汽车因车身失稳而产生的俯仰、侧倾趋势,提高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身稳定性,降低了在极限工况条件下的车辆事故率。
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中,信号处理模块计算出俯仰主动升力F1、侧倾主动升力F2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建立车身俯仰、侧倾方程组:
由图4和图5所示,当左、右双向风机2、14均正向工作时,车身俯仰运动方程、侧倾运动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
ze为车辆质心处垂向位移,单位为m;
Iy为车身绕y轴的转动惯量,单位为kg.m2;
Ix为车身绕x轴的转动惯量,单位为kg.m2;
θ为车身俯仰角,单位为rad;
β为车身侧倾角,单位为rad;
ax为车身横向加速度,单位为m/s2;
ay为车身纵向加速度,单位为m/s2;
ze1、ze2、ze3、ze4为车辆前左、前后、后左、后右处悬架的垂向位移,单位为m;
fe1、fe2、fe3、fe4为车辆前左、前后、后左、后右处悬架对车身的作用力单位为N;
ke1、ke2、ke3、ke4为车辆前左、前后、后左、后右处悬架的弹簧刚度,单位为kN/m;
ce1、ce2、ce3、ce4为车辆前左、前后、后左、后右处悬架的阻尼系数,单位为N.S/m;
lf为质心到前轴的距离,单位为m;
lr为质心到后轴的距离,单位为m;
ms车辆悬挂质量,单位为kg;
hsp为汽车质心高度,单位为m;
hr为质心到侧倾中心的距离,单位为m;
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2/s;
Bf为前轴轴距;Br为后轴轴距,单位为m;
b为主动升力作用点的横向距离,单位为m;
F1、F2分别为两个双向风机2、14相对于前后轴产生的俯仰主动升力、侧倾主动升力,单位为N;
lf1为质心到前主动升力作用中心的距离,单位为m;
lr1为质心到后主动升力作用中心的距离,单位为m;
然后建立空间状态方程:
则状态空间方程可以写为:
其中:
U0=[F1 F2 ax ay]T (4)
则可以得到状态空间方程(3)向量矩阵A和B0,具体如下所示:
A=[A01 A02] (5)
再计算PD反馈控制(比例-微分反馈控制)的系数矩阵KD:
利用向量矩阵A、B0,在MATLAB环境中运用LQG控制算法(线性二次高斯控制算法)计算得到反馈增益矩阵KK;计算得到的反馈增益矩阵KK是一个2x6的系数矩阵,取反馈增益矩阵KK中的第2、第3、第5、第6列数据作为新的一个2x4的矩阵KD,作为PD反馈控制(比例-微分反馈控制)中的反馈系数矩阵,用来计算主动升力F1、F2。
在MATLAB环境中,LQG控制算法(线性二次高斯控制算法)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KK,S,E)=LQR(A,B0,Q,R,N) (6)
式中:KK为反馈增益矩阵;
S为Riccati方程的解;
E为系统的特征值;
Q为状态变量的加权矩阵;
R为控制变量的加权矩阵;
N为零矩阵。
在MATLAB环境中,由公式(6)即可得到反馈增益矩阵KK,经过计算得到的矩阵KK、矩阵KD如下所示:
式中:KK(i,j)表示在反馈增益矩阵KK中第i行、第j列的数值。
最后,计算出主动升力F1和主动升力F2;
信号处理模块根据得到的实时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主动升力F1、F2的计算公式为:
为θ的一阶导数,为β的一阶导数,T为矩阵转置。得到减小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的主动升力F1、F2,信号处理模块根据计算所得的F1、F2,进而分别控制布置于底盘1上左、右两侧的双向风机2、14的旋转方向及功率大小。对于左侧双向风机2和右侧双向风机14的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由于图4、图5是当布置于汽车底盘1上的左侧双向风机2和右侧双向风机14正向旋转时的受力分析,即当信号处理模块决策计算出的主动升力F1为正值时,布置于汽车底盘1处左侧双向风机2正向旋转,图4、图5中F1的方向不变;当信号处理模块决策计算出的主动升力F1为负值时,布置于汽车底盘1处左侧双向风机2反向旋转,图4、图5中F1的方向变为相反的方向;当信号处理模块决策计算出的主动升力F2为正值时,布置于汽车底盘1处右侧双向风机14正向旋转,图4、图5中F2的方向不变;当信号处理模块决策计算出的主动升力F2为负值时,布置于汽车底盘1处右侧双向风机14反向旋转,图4、图5中F2的方向变为相反的方向。
根据主动升力F1、F2,信号处理模块采用对布置于汽车底盘1上的左、右双向风机2、14的控制策略,根据主动升力F1、F2的数值的大小,分别控制布置于汽车底盘1上的左、右双向风机2、14的旋转方向以及功率大小。为了便于控制,将左、右双向风机2、14的功率大小分为3个档位:1档最小,2档中等,3档最大。根据计算出的主动升力F1控制左侧双向风机2的档位,主动升力F2控制右侧双向风机14的档位。具体的控制策略如表1、表2所示:
表1根据F1对左侧双向风机的控制策略
表2根据F2对右侧双向风机的控制策略
由表1、表2可得:信号处理模块能够根据计算出的主动升力F1、F2的大小,分别控制布置于汽车底盘1上左、右两个双向风机14的旋转方向和功率大小,能将位于底盘1空气升力进行实时定量、定向转移,从而产生稳定车身的主动升力,进而实时改变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的大小,可以最大程度上抑制汽车因车身失稳而产生的俯仰、侧倾趋势,提高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身稳定性,降低了在极限工况条件下的车辆事故率。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如图3示,只有当实时的车身俯仰角θ或车身侧倾角β的绝对值大于1°时,信号处理模块对输入的实时信号进行处理,并向输出控制模块发送分析处理信号,但当实时的车身俯仰角θ、车身侧倾角β都小于等于1°时,信号处理模块判断汽车处于正常状态,信号处理模块仍然对输入的实时信号进行处理,但不向输出控制模块发送分析处理信号,此时,输出控制模块不会启动布置于底盘1上的左、右双向风机2、14。
Claims (8)
1.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设置在汽车底盘下方,其特征是:包括左右对称布置在前侧两个轮胎之间的两个前轴气罩(7)、左右对称布置在后侧两个轮胎之间的两个后轴气罩(5),前轴气罩(7)和后轴气罩(5)的结构相同,每个前轴气罩(7)和每个后轴气罩(5)的底壁上均匀开有与外界大气相通的密布的孔洞,在前轴气罩(7)和后轴气罩(5)之间设有左右对称布置且结构相同的左侧双向风机(2)和右侧双向风机(14),前轴气罩(7)、后轴气罩(5)、左侧双向风机(2)和右侧双向风机(14)均与底盘固定连接;左侧双向风机(2)通过第一密封管路(11)串接在右侧的前轴气罩(7)和左侧的后轴气罩(5)之间,右侧双向风机(14)通过第二密封管路(12)串接在在左侧的前轴气罩(7)和右侧的后轴气罩(5)之间,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控制线连接分别左侧双向风机(2)和右侧双向风机(14),参数采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输出控制模块依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其特征是:每个前轴气罩(7)相对于汽车前轴的轴心线在纵向上前后对称布置,每个后轴气罩(5)相对于汽车后轴轴心线在纵向上前后对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其特征是:在前轴气罩(7)和左、右侧双向风机(2、14)之间的第一密封管路(11)和第二密封管路(12)在空间形成交叉状,在后轴气罩(5)和左侧、右侧双向风机(2、14)之间的第一密封管路(11)和第二密封管路(12)在空间相互平行。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参数采集模块采集到车身俯仰角或车身侧倾角,并输入到信号处理模块;
步骤B:信号处理模块将俯仰角和车身侧倾角与设定的阈值作比较,当车身俯仰角或车身侧倾角的绝对值大于设定的阈值时,信号处理模块计算出左侧双向风机(2)旋转时产生的主动升力F1和右侧双向风机(14)旋转时产生的主动升力F2;
步骤C:信号处理模块根据主动升力F1和F2控制左、右侧双向风机2、14的旋转方向及功率大小,将位于底盘的空气升力转移,减小车身俯仰角和车身侧倾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步骤B中,信号处理模块首先建立车身俯仰和侧倾方程组,根据方程组建立空间状态方程,再计算出PD反馈控制的系数矩阵,最后计算主动升力F1和F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步骤C中,当主动升力F1为正值时,左侧双向风机2正向旋转;主动升力F1为负值时,左侧双向风机(2)反向旋转;主动升力F2为正值时,右侧双向风机(14)正向旋转;主动升力F2为负值时,右侧双向风机(14)反向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将左、右侧双向风机(2、14)的功率大小分为3个档位,根据主动升力F1控制左侧双向风机(2)的档位,根据主动升力F2控制右侧双向风机(14)的档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49141.1A CN112193337B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49141.1A CN112193337B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93337A true CN112193337A (zh) | 2021-01-08 |
CN112193337B CN112193337B (zh) | 2021-09-10 |
Family
ID=74011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149141.1A Active CN112193337B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93337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86670A (ja) * | 1993-03-31 | 1994-10-11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姿勢制御装置 |
KR20010048727A (ko) * | 1999-11-29 | 2001-06-15 | 류정열 | 횡풍감지를 통한 자동차의 주행성 및 안정성 확보장치 |
JP2004249788A (ja) * | 2003-02-19 | 2004-09-09 | Honda Motor Co Ltd | ダウンフォース発生装置 |
CN203094052U (zh) * | 2012-11-20 | 2013-07-31 | 长安大学 | 一种基于ecu的汽车转向时车身侧倾角自动调整装置 |
CN105946991A (zh) * | 2016-05-23 | 2016-09-2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分级喷气式重型车防侧翻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CN105946771A (zh) * | 2016-05-19 | 2016-09-21 | 西南大学 | 一种校车安全系统 |
CN106004762A (zh) * | 2016-05-31 | 2016-10-12 | 无锡昊瑜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红外感应的车辆防侧翻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9050688A (zh) * | 2018-08-13 | 2018-12-21 | 山东大学 | 喷气式车身稳定辅助系统及车 |
-
2020
- 2020-10-23 CN CN202011149141.1A patent/CN11219333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86670A (ja) * | 1993-03-31 | 1994-10-11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姿勢制御装置 |
KR20010048727A (ko) * | 1999-11-29 | 2001-06-15 | 류정열 | 횡풍감지를 통한 자동차의 주행성 및 안정성 확보장치 |
JP2004249788A (ja) * | 2003-02-19 | 2004-09-09 | Honda Motor Co Ltd | ダウンフォース発生装置 |
CN203094052U (zh) * | 2012-11-20 | 2013-07-31 | 长安大学 | 一种基于ecu的汽车转向时车身侧倾角自动调整装置 |
CN105946771A (zh) * | 2016-05-19 | 2016-09-21 | 西南大学 | 一种校车安全系统 |
CN105946991A (zh) * | 2016-05-23 | 2016-09-2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分级喷气式重型车防侧翻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CN106004762A (zh) * | 2016-05-31 | 2016-10-12 | 无锡昊瑜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红外感应的车辆防侧翻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9050688A (zh) * | 2018-08-13 | 2018-12-21 | 山东大学 | 喷气式车身稳定辅助系统及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93337B (zh) | 2021-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16951B (zh) | 车体姿势控制装置 | |
CN109693663B (zh) | 基于主动干预转向系统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 | |
CN110254405B (zh) | 一种面向自动驾驶与智能辅助驾驶的汽车线控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US9636965B2 (en) | Suspension system | |
CN110606079B (zh) | 一种分层控制的车辆防侧翻方法及多轴分布式驱动车辆 | |
US5189615A (en) | Semi-active suspension control | |
CN109606133A (zh) | 基于双层控制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转矩矢量控制方法 | |
CN105984462B (zh) | 振动控制装置和振动控制系统 | |
CN103419777B (zh) | 一种改善车道跟踪与操控稳定性能的设计方法 | |
CN103010208A (zh) | 车辆运动控制装置和悬架控制装置 | |
CN113183950B (zh) | 一种电动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 |
CN109367532B (zh) | 一种基于速度依赖的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方法 | |
CN110509915B (zh) | 一种基于时变速度的四轮驱动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方法 | |
CN111891118A (zh) |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电动汽车防侧翻控制方法 | |
CN207579981U (zh) | 一种可调节汽车四轮垂直载荷装置 | |
WO2019097732A1 (ja) | 車両状態推定装置、制御装置、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112193337B (zh) | 一种提高汽车车身稳定安全性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13997927B (zh) | 一种基于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稳定性控制方法 | |
CN114148319B (zh) | 一种基于二次预测型零力矩点的侧翻预警及控制方法 | |
CN113147735A (zh) | 一种差动制动/驱动协调防侧翻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20131739A (ja) | 車両の姿勢制御装置 | |
CN112319634B (zh) | 提高汽车紧急避让工况安全的主动升力转移方法 | |
CN115503508B (zh) | 一种可实现车辆转向特性调节的驱动转矩控制方法 | |
Velardocchia et al. | Four-wheel-steering control strategy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vehicle dynamics control and active roll control | |
JP2020117040A (ja) | 車両の姿勢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