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9281B - 天线 - Google Patents

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9281B
CN112189281B CN201980034586.4A CN201980034586A CN112189281B CN 112189281 B CN112189281 B CN 112189281B CN 201980034586 A CN201980034586 A CN 201980034586A CN 112189281 B CN112189281 B CN 1121892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angle
dielectric layer
laminate
patter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45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9281A (zh
Inventor
考沙尔·赛伦德拉
官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89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9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9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9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01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shape of the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0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using mechanical movement of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as a whole
    • H01Q3/0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using mechanical movement of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as a whole for varying one co-ordinate of the orientation
    • H01Q3/0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using mechanical movement of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as a whole for varying one co-ordinate of the orientation over a restricted ang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8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mounted in or on the surface of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s a chip-type antenna or integrated with other components into an IC pack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006Particular feeding systems
    • H01Q21/0075Stripline fed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061Two dimensional planar arrays
    • H01Q21/065Patch antenna arr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3/00Antennas with active circuits or circuit elements integrated within them or attached to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01Q3/4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with phasing matri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使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指向性的范围广角化。天线(1)具备片状的层叠体(2),层叠体(2)具有导体图案层(20)、第一电介质层(11)、接地导体层(30)以及天线图案层(40),天线图案层(40)具有并列的多个元件列(41),元件列(41)具有偶数体的辐射元件(42~45),该辐射元件(42~45)在相对于元件列(41)的并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成一条直线状并且被串联连接,导体图案层(20)具有向各元件列(41)的中央供电的多个供电线路(21),层叠体(2)在弯折线(4)处被弯折,由此元件列(41)以弯折线(4)为界被分成多个群组。

Description

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控制由多个阵列元件并列而成的阵列天线的指向性的技术。通常,如果各阵列元件的信号为同相位,则阵列天线向垂直方向的指向性高,如果对各阵列元件的信号产生相位差,则向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的方向的指向性变高。因此,如果控制各阵列元件的信号的相位差,则能够控制阵列天线的指向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402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期望使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指向性的范围广角化。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指向性的范围广角化。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是一种天线,上述天线具备片状的层叠体,上述层叠体具有:挠性的第一电介质层;导体图案层,形成于上述第一电介质层的表面;挠性的第二电介质层,在相对于上述第一电介质层与上述导体图案层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一电介质层接合;接地导体层,形成于上述第一电介质层和上述第二电介质层之间的层间;以及天线图案层,在相对于上述第二电介质层与上述接地导体层相反的一侧,形成于上述第二电介质层,上述天线图案层具有并列的多个元件列,上述元件列具有偶数体的辐射元件,该偶数体的辐射元件在与上述元件列的并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成一条直线状并且被串联连接,上述导体图案层具有向上述各元件列的中央供电的多个供电线路,上述层叠体在相对于上述辐射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的弯折线处被弯折,由此上述元件列以上述弯折线为界被分成多个群组。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通过后述的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而得以明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使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指向性的范围广角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主视图。
图3是设置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元件列的俯视图。
图4是在图3中由IV-IV表示切断部位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与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2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3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4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5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6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7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8是表示在控制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9是表示在控制比较例的平面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0是表示在控制比较例的平面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立体图。
图2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主视图。
图23是表示在控制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4是表示在控制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5是表示在控制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6是表示在控制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7是表示在控制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8是表示在控制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立体图。
图3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主视图。
图3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在控制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33是表示在控制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34是表示在控制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35是表示在控制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的各元件列的相位的情况下,增益的峰值和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后述的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事项得以明确。
本发明涉及具备片状的层叠体的天线,上述层叠体具有:挠性的第一电介质层;导体图案层,形成于上述第一电介质层的表面;挠性的第二电介质层,在相对于上述第一电介质层与上述导体图案层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一电介质层接合;接地导体层,形成于上述第一电介质层和上述第二电介质层之间的层间;以及天线图案层,在相对于上述第二电介质层与上述接地导体层相反的一侧,形成于上述第二电介质层,上述天线图案层具有并列的多个元件列,上述元件列具有在相对于上述元件列的并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成一条直线状并且串联连接的偶数体的辐射元件,上述导体图案层具有向上述各元件列的中央供电的多个供电线路,上述层叠体在相对于上述辐射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的弯折线处被弯折,由此上述元件列以上述弯折线为界被分成多个群组。
根据以上,通过控制各供电线路的信号波的相位,从而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指向性的范围变宽。
上述层叠体以上述天线图案层成为外侧的方式在上述弯折线处被弯折为山折。或者,上述层叠体以上述天线图案层成为内侧的方式在上述弯折线处被弯折为谷折。优选上述弯折线为一条,上述元件列的数量为偶数,上述元件列以上述弯折线为界被等分成两个群组。
上述弯折线为两条,上述元件列以上述弯折线为界被分成三个群组,上述三个群组中两侧的群组的上述元件列的数量相等。优选上述层叠体在一方的上述弯折线处的弯折角度与上述层叠体在另一方的上述弯折线处的弯折角度彼此相等。
RFIC安装于上述层叠体中的两条上述弯折线之间的部分。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施本发明而附加了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图示例。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俯瞰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1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所示的箭头A的朝向观察而示出的天线1的主视图。图3是设置于该天线1的元件列41的俯视图。图4是在图3中由IV-IV表示切断部位而得到的剖视图。在图1以及图2中,作为表示方向的辅助线或符号,图示X轴、Y轴以及Z轴。这些X轴、Y轴以及Z轴相互正交。X轴、Y轴以及Z轴的箭头的朝向为正方向,箭头的反向为负方向。
该天线1被用于微波或毫米波的频带的电波的发送或接收或者这两者。天线1由挠性的片状的层叠体2构成。该层叠体2具有导体图案层20、第一电介质层11、接地导体层30、第二电介质层12、天线图案层40以及第三电介质层13。导体图案层20、第一电介质层11、接地导体层30、第二电介质层12、天线图案层40以及第三电介质层13依次层叠,该层叠体2形成为片状。
挠性的第一电介质层11和挠性的第二电介质层12在它们之间夹持导电性的接地导体层30而相互接合。电介质层11、12例如由液晶聚合物构成。
接地导体层30形成于第一电介质层11和第二电介质层12之间的层间。
在相对于第一电介质层11与接地导体层30相反的一侧,导体图案层20形成于第一电介质层11的表面。
第二电介质层12和第三电介质层13在它们之间夹持天线图案层40而相互接合。天线图案层40形成于第二电介质层12和第三电介质层13之间的层间。第三电介质层13例如由液晶聚合物构成。
如上所述,导体图案层20、第一电介质层11、接地导体层30、第二电介质层12、天线图案层40、第三电介质层13依次层叠。在这样的层叠体2的表面,即第一电介质层11的表面安装有RFIC(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射频集成电路)90。
天线图案层40通过加成法或减成法等进行形状加工,由此在天线图案层40形成有并列的偶数列(例如,16列)的元件列41。并列有这些元件列41的面,即天线图案层40成为辐射面。
元件列41具有贴片型的辐射元件42~45、供电线路46、47、48、49以及焊盘部50。
辐射元件42~45依次隔开间隔地在Y轴方向上呈直线状排成一列。辐射元件42~45的排列方向相对于多个元件列41的并列方向正交。这里,将元件列41中的辐射元件42作为最前头,将辐射元件45作为最末尾。
这些辐射元件42~45如以下那样串联连接。
最前头的辐射元件42和第二个辐射元件43通过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供电线路46串联连接。在元件列41的中央,即第二个辐射元件43和第三个辐射元件44之间设置有焊盘部50。第二个辐射元件43和焊盘部50通过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供电线路47串联连接。第三个辐射元件44和焊盘部50通过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供电线路48串联连接。第三个辐射元件44和最末尾的辐射元件45通过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供电线路49串联连接。供电线路46、48、49形成为直线状,供电线路47弯曲。供电线路48的电气长度比供电线路46、47、49的电气长度短。
此外,各元件列41是四个辐射元件42~45的串联连接体,但辐射元件的数量只要是偶数即可,并不限定。但是,元件列41优选具有四个或六个或八个辐射元件。
偶数列(例如,16列)的元件列41在辐射元件42~45的排列方向的正交方向上以等间距排列。在该情况下,各元件列41的辐射元件42在辐射元件42~45的排列方向的正交方向上排成一列,这些辐射元件42沿着上述正交方向的位置相互对齐。关于各元件列41的辐射元件43,也同样。关于各元件列41的辐射元件44,也同样。关于各元件列41的辐射元件45,也同样。此外,后述的群组G1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元件42~45的排列顺序也可以与群组G2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元件42~45的排列顺序相反。
接地导体层30通过加成法或减成法等进行形状加工,由此在接地导体层30针对每个元件列41形成有槽31。槽31与各元件列41的中央,即各焊盘部50相对。
导体图案层20通过加成法或减成法等进行形状加工,由此在导体图案层20针对每个元件列41形成有供电线路21。供电线路21例如是从RFIC90的端子布线到槽31以及焊盘部50的相对位置的微带线。供电线路21的一端部与槽31及焊盘部50相对,该一端部通过贯通孔51与焊盘部50导通。供电线路21的另一端部与RFIC90的端子连接。因此,从RFIC90经由供电线路21以及贯通孔51对元件列41进行供电。贯通孔51在槽31贯通接地导体层30。贯通孔51与接地导体层30绝缘。从RFIC90的各端子到各焊盘部50的电气长度彼此相等。此外,也可以不设置贯通孔51,焊盘部50和供电线路21的一端部经由槽31电磁耦合。
以上那样的天线1,即导体图案层20、第一电介质层11、接地导体层30、第二电介质层12、天线图案层40以及第三电介质层13的层叠体2在位于元件列41的并列的中央的弯折线4处被弯折为山折。山折是指以辐射面即天线图案层40成为外侧的方式弯折层叠体2。元件列41的并列的中央是指并列的元件列41的集合的中央,即将偶数列的元件列41以弯折线4为界等分成两个群组G1、G2的部位。山折的弯折线4,即棱线4相对于辐射元件42~45的排列方向平行。此外,也可以通过沿着弯折线4的一部分(例如,靠近图1所示的RFIC90的部分)或全部在层叠体2形成切口,从而层叠体2容易弯折。
由于导体图案层20、第一电介质层11、接地导体层30、第二电介质层12、天线图案层40以及第三电介质层13的层叠体2在弯折线4处被弯折为山折,因此群组G1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和群组G2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形成外角。该外角的角度α超过180°。优选该外角的角度α超过180°且在270°以下。但是,角度α也可以超过270°且小于360°。
在图2中,该外角的二等分线3相对于Z轴平行,以下将该二等分线3的方位称为基准方位,用θ表示从基准方位向X轴倾斜的角度。角度θ将从基准方位向X轴的正方向的旋转设为正,将从基准方位向X轴的负方向的旋转设为负。
图2所示的角度β是与二等分线3正交的面5和群组G1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所成的角度。另外,角度β也是与二等分线3正交的面5和群组G2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所成的角的角度。
RFIC90控制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由此天线1的指向性被控制且广角化。将通过控制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来控制天线1的指向性称为波束成形。
具体而言,若RFIC90向各供电线路21供给同相位的信号波,则电波向基准方位的指向性较高。随着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大,电波的指向性高的方位相对于基准方位进一步倾斜。通过模拟对其进行验证。
在图2所示的角度β为2.5°的情况下,即在外角的角度α为185°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180°、-150°、-120°、-90°、-60°、-30°、0°、30°、60°、90°、120°、150°、17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5所示。在图5中,横轴为角度θ,纵轴表示增益。在相位差为正的情况下,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从X轴的负方向(参照图1)的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超前,在相位差为负的情况下,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从X轴的负方向的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滞后。如图5所示,若相位差为零°,则在角度θ为零°时出现增益的峰值,因此向基准方位的指向性高。随着相位差的绝对值增大,出现增益的峰值的角度θ的绝对值增大。因此,随着相位差的绝对值增大,电波的指向性高的方位相对于基准方位进一步倾斜。若用线连结图5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则能够描绘出图6所示的曲线。如图6所示,可知增益的峰值成为15dBi以上的角度θ的范围比-60°~60°的范围宽,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1的指向性的范围较宽。
基于相位控制的天线1的增益的峰值的分布(参考图6)具有大致对称性。这意味着天线1向负的角度θ的方位的指向性和天线1向正的角度θ的指向性相同。这是因为群组G1和群组G2的元件列41的数量相等。
在图2所示的角度β为5°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180°、-150°、-90°、-60°、-30°、0°、30°、60°、90°、120°、150°、17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7所示。若用线连结图7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则能够描绘出图8所示的曲线。如图8所示,可知增益的峰值成为15dBi以上的角度θ的范围比-60°~60°的范围宽,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1的指向性的范围较宽。
在图2所示的角度β为7.5°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180°、-150°、-120°、-90°、-60°、-30°、0°、30°、60°、90°、120°、150°、17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9所示。若用线连结图9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则能够描绘出图10所示的曲线。如图10所示,可知增益的峰值成为15dBi以上的角度θ的范围比-60°~60°的范围宽,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1的指向性的范围较宽。
在图2所示的角度β为10°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90°、-80°、-70°、-60°、-45°、-30°、-15°、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11所示。用线连结图11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并线对称地补充了该峰值的曲线如图12所示。
在图2所示的角度β为15°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90°、-80°、-70°、-60°、-45°、-30°、-15°、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13所示。用线连结图13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并线对称地补充了该峰值的曲线如图14所示。
在图2所示的角度β为20°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90°、-80°、-70°、-60°、-45°、-30°、-15°、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15所示。用线连结图15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并线对称地补充了该峰值的曲线如图16所示。
在图2所示的角度β为50°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90°、-70°、-60°、-45°、-30°、-15°、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17所示。用线连结图17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并线对称地补充了该峰值的曲线如图18所示。
如图12、图14、图16以及图18所示,增益的峰值成为15dBi以上的角度θ的范围比-60°~60°的范围宽。因此,可知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1的指向性的范围较宽。
接着,对层叠体2被弯折的情况和没被弯折的情况进行比较。在图2所示的角度β为零°的情况下,即在层叠体2为没被弯折的平面状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180°、-150°、-120°、-90°、-60°、-30°、0°、30°、60°、90°、120°、150°、18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19所示。若用线连结图19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则能够描绘出图20所示的曲线。
在层叠体2没被弯折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增益的峰值成为15dBi以上的角度θ的范围比-60°~60°的范围窄,与此相对,在层叠体2被弯折为山折的情况下,如图6、图8、图10、图12、图14、图16以及图18所示,增益的峰值成为15dBi以上的角度θ的范围比-60°~60°的范围宽。因此,可知通过弯折层叠体2,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1的指向性的范围广角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21是俯瞰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1A的立体图。图22是沿图21所示的箭头A的朝向观察而示出的天线1A的主视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层叠体2在元件列41的并列的中央被弯折为山折。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层叠体2在元件列41的并列的中央被弯折为谷折。谷折是指以辐射面即并列有元件列41的面成为内侧的方式弯折层叠体2。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1A详细地进行说明。
由于层叠体2被弯折为谷折,因此群组G1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和群组G2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形成内角。该内角的角度α小于180°。在图22中,该内角的二等分线3相对于Z轴平行,以下将该二等分线3的方位称为基准方位,用θ表示从基准方位向X轴倾斜的角度。角度θ将从基准方位向X轴的正方向的旋转设为正,将从基准方位向X轴的负方向的旋转设为负。
RFIC90控制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由此天线1A的指向性被控制且广角化。通过模拟对其进行验证。
在图22所示的角度β为10°的情况下,即在内角的角度α为160°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90°、-80°、-70°、-60°、-45°、-30°、-15°、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23所示。用线连结图23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并线对称地补充了该峰值的曲线如图24所示。
在图22所示的角度β为15°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90°、-80°、-70°、-60°、-45°、-30°、-15°、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25所示。用线连结图25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并线对称地补充了该峰值的曲线如图26所示。
在图22所示的角度β为20°的情况下,在使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90°、-80°、-70°、-60°、-45°、-30°、-15°、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27所示。用线连结图27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并线对称地补充了该峰值的曲线如图28所示。
在层叠体2被弯折为谷折的情况下,如图24、图26以及图28所示,增益的峰值成为15dBi以上的角度θ的范围比-60°~60°的范围宽。因此,可知与层叠体2没被弯折的情况相比(参照图20),层叠体2被弯折为谷折的情况下,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1A的指向性的范围更广角化。
<第三实施方式>
图29是俯瞰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1B的立体图。图30是沿图29所示的箭头A的朝向观察而示出的天线1B的主视图。图31是俯瞰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1C的立体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层叠体2在一处被弯折为山折,偶数列的元件列41被一条弯折线4等分成两个群组。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可知层叠体2在两处被弯折为山折,偶数列的元件列41被两条弯折线4分成三个群组G11、G12、G13。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1B详细地进行说明。
一方的弯折线4处的弯折角度与另一方的弯折线4处的弯折角度相等。两侧的两个群组G11、G13的元件列41的数量相等。在图29所示的例子中,两侧的群组G11、G13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数量为6,中央的群组G12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数量为4。也可以如图31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两侧的群组G11、G13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数量为5,中央的群组G12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数量为6。此外,即使在元件列41的总数为16以外的情况下,两侧的两个群组G11、G13的元件列41的数量也相等。
RFIC90表面安装于层叠体2的三个弯折片中的中央的弯折片,即两条弯折线4之间的部分。因此,能够使供电线路21的集合经过元件列41的并列的中央且关于相对于中央的弯折片垂直的对称面对称。
这里,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一侧的群组G11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和另一侧的群组G13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所成的角为外角,将该外角的角度设为α。该外角的角度α超过180°。优选该外角的角度α超过180°且在270°以下。但是,角度α也可以超过270°且小于360°。
在图30中,该外角的二等分线3相对于Z轴平行。该二等分线3相对于中央的群组G12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垂直。将该二等分线3的方位称为基准方位,用θ表示从基准方位向X轴倾斜的角度。角度θ将从基准方位向X轴的正方向旋转设为正,将从基准方位向X轴的负方向的旋转设为负。图30所示的角度β是与二等分线3正交的面5和群组G11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所成的角的角度。另外,角度β也是与二等分线3正交的面5和群组G13中包含的元件列41的辐射面所成的角的角度。
RFIC90控制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由此控制天线1B的指向性被控制且广角化。通过模拟对其进行验证。
在图30所示的角度β为10°的情况下,在使图29所示的天线1B的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90°、-80°、-70°、-60°、-45°、-30°、-15°、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32所示。用线连结图32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并线对称地补充了该峰值的曲线如图33所示。
在图30所示的角度β为10°的情况下,在使图31所示的天线1C的相邻的供电线路21的信号波的相位差变化为-90°、-80°、-70°、-60°、-45°、-30°、-15°、0°时,增益和角度θ的关系如图34所示。用线连结图34所示的增益的峰值,并线对称地补充了该峰值的曲线如图35所示。
在层叠体2在两处被弯折为山折的情况下,如图32以及图34所示,增益的峰值成为15dBi以上的角度θ的范围比-60°~60°的范围宽。因此,可知与层叠体2没被弯折的情况相比(参照图20),层叠体2在两处被弯折为山折的情况下,能够较高地控制天线1B、1C的指向性的范围更广角化。
天线1B向负的角度θ的方位的指向性与天线1B向正的角度θ的指向性相同。特别是,基于相位控制的天线1B、1C的增益的峰值的分布(参照图33或图35)与基于相位控制的天线1的增益的峰值的分布(参照图6)相比,对称性较高。这是因为,如图29、图31所示,通过将RFIC90表面安装于中央的弯折片,从而供电线路21的集合成为对称。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天线;2…层叠体;11…第一电介质层;12…第二电介质层;13…第三电介质层;20…导体图案层;21…供电线路;30…接地导体层;40…天线图案层;41…元件列;42、43、44、45…辐射元件;G1、G2、G11、G12、G13…群组。

Claims (6)

1.一种天线,该天线具备片状的层叠体,其中,
所述层叠体具有:
挠性的第一电介质层;
导体图案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电介质层的表面;
挠性的第二电介质层,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介质层与所述导体图案层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电介质层接合;
接地导体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电介质层和所述第二电介质层之间的层间;以及
天线图案层,在相对于所述第二电介质层与所述接地导体层相反的一侧,形成于所述第二电介质层,
所述天线图案层具有并列的多个元件列,
所述元件列具有偶数体的辐射元件,该偶数体的辐射元件在相对于所述元件列的并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成一条直线状并且被串联连接,
所述导体图案层具有向所述各元件列的中央供电的多个供电线路,
所述层叠体在相对于所述辐射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的弯折线处被弯折,由此所述元件列以所述弯折线为界被分为多个群组,
所述弯折线为两条,所述元件列以所述弯折线为界被分为三个群组,所述三个群组中的两侧的群组的所述元件列的数量是相等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中,
所述层叠体以所述天线图案层成为外侧的方式在所述弯折线处被弯折为山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中,
所述层叠体以所述天线图案层成为内侧的方式在所述弯折线处被弯折为谷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中,
所述层叠体在一方的所述弯折线处的弯折角度与所述层叠体在另一方的所述弯折线处的弯折角度彼此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中,
RFIC安装于所述层叠体中的两条所述弯折线之间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其中,
所述多个供电线路从所述RFIC的多个端子的每一个分别布线到多个所述元件列的中央的相对位置,与所述RFIC的多个端子分别连接,并且与多个所述元件列的中央分别电连接或者电磁连接。
CN201980034586.4A 2018-05-25 2019-03-25 天线 Active CN112189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0307A JP6630773B2 (ja) 2018-05-25 2018-05-25 アンテナ
JP2018-100307 2018-05-25
PCT/JP2019/012547 WO2019225141A1 (ja) 2018-05-25 2019-03-25 アンテ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9281A CN112189281A (zh) 2021-01-05
CN112189281B true CN112189281B (zh) 2023-11-07

Family

ID=68616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4586.4A Active CN112189281B (zh) 2018-05-25 2019-03-25 天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62825B2 (zh)
JP (1) JP6630773B2 (zh)
CN (1) CN112189281B (zh)
WO (1) WO20192251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69418A (zh) * 2020-12-11 2023-08-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天线及基站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83903A (ja) * 1990-03-30 1991-12-13 Nec Corp 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平面アンテナ
EP0614246A1 (en) * 1993-02-15 1994-09-07 CelsiusTech Electronics AB Array antenna
JP2010178244A (ja) * 2009-02-02 2010-08-12 Hitachi Chem Co Ltd 平面アレーアンテナ
JP2010212946A (ja) * 2009-03-10 2010-09-24 Toshiba Corp アンテナ装置、レーダ装置
JP2014107600A (ja) * 2012-11-23 2014-06-0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アレー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212361A (ja) * 2013-04-16 2014-11-13 日本ピラー工業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アンテナ
CN106972244A (zh) * 2017-02-28 2017-07-21 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雷达阵列天线
WO2018074377A1 (ja) * 2016-10-19 2018-04-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素子、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40298B2 (ja) 2000-05-16 2003-08-25 独立行政法人通信総合研究所 アレーアンテナの指向性制御方法
US6285337B1 (en) * 2000-09-05 2001-09-04 Rockwell Collins Ferroelectric bas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ectronically steering an antenna
US8643562B2 (en) * 2010-07-30 2014-02-04 Donald C. D. Chang Compact patch antenna array
KR20120104855A (ko) * 2011-03-14 2012-09-2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전개형 반사 배열 안테나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83903A (ja) * 1990-03-30 1991-12-13 Nec Corp 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平面アンテナ
EP0614246A1 (en) * 1993-02-15 1994-09-07 CelsiusTech Electronics AB Array antenna
JP2010178244A (ja) * 2009-02-02 2010-08-12 Hitachi Chem Co Ltd 平面アレーアンテナ
JP2010212946A (ja) * 2009-03-10 2010-09-24 Toshiba Corp アンテナ装置、レーダ装置
JP2014107600A (ja) * 2012-11-23 2014-06-0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アレー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212361A (ja) * 2013-04-16 2014-11-13 日本ピラー工業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アンテナ
WO2018074377A1 (ja) * 2016-10-19 2018-04-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素子、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06972244A (zh) * 2017-02-28 2017-07-21 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雷达阵列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205109A (ja) 2019-11-28
CN112189281A (zh) 2021-01-05
WO2019225141A1 (ja) 2019-11-28
JP6630773B2 (ja) 2020-01-15
US20210066796A1 (en) 2021-03-04
US11462825B2 (en) 202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25837A (en) Dual notch fed electric microstrip dipole antennas
US5400040A (en)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
US9323877B2 (en) Beam-steered wide bandwidth electromagnetic band gap antenna
US6005519A (en) Tunable microstrip antenna and method for tuning the same
US10749267B2 (en) Antenna device for vehicle
EP2385583B1 (en) Wideband cavity-backed slot antenna
NO335280B1 (no) Mikrostriplogperiodisk antennegruppe med jordet semikoplanar bølgeleder-til-mikrostrip-linjeovergang
US11888241B2 (en) Antenna device
WO2019142409A1 (ja) アンテナ
CN114665272B (zh) 一种微带天线、感知设备及微带天线的参数确定方法
CN112189281B (zh) 天线
US6229498B1 (en) Helical antenna
US11342676B2 (en) Antenna
CN113594687B (zh)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804661B2 (en) Array antenna
US10673148B1 (en) Circularly symmetric tightly coupled dipole array with non-coincident phase center
CN113439365A (zh) 天线
EP4117112A1 (en) Transmission line
JP2016123042A (ja) コーリニアアンテナ
KR20220052615A (ko) 안테나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