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8506B -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8506B
CN112188506B CN202010955508.2A CN202010955508A CN112188506B CN 112188506 B CN112188506 B CN 112188506B CN 202010955508 A CN202010955508 A CN 202010955508A CN 112188506 B CN112188506 B CN 112188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station
stations
initial position
relay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555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8506A (zh
Inventor
何坚
沈志凌
石先明
徐红新
陈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5550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85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8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8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8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85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07Relay station based processing for cell extension or control of coverage are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

Description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信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轨道电路是铁路运行控制系统的基础设备之一,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与畅通发挥着重要作用。轨道电路可以检查某一区段内的线路是否有车占用,并能检查该区段内的钢轨是否完整。
依据铁路相关规定,两个车站间利用轨道电路传输铁路信号时,传输距离需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若超过设定的长度范围,可通过设立的中继站来进行铁路信号的传输,而相关技术中,中继站的选址往往由专家凭经验进行选址,效率低且容易出错。
因此,相关技术中铁路中继站的选址问题尚需优化。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站的选址方法,包括:
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
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包括:
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预设极限长度,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
基于确定的中继站的个数,将轨道线路图对应的两个车站的里程进行等距划分,得到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
针对每个中继站,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对应的经纬度坐标;
根据所述经纬度坐标,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在实景地图中一预设范围内的实景图像;
基于确定的实景图像,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确定的实景图像,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
对所述实景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所述实景图像的特征;
基于所述特征,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上述方案中,所述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包括: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隧道,则获取与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工作井,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工作井所在的位置;
或者;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桥梁,且距离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路基,与相邻两个中继站间的距离均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则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路基所在的位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调整所述中继站的位置之后,获取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
基于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和预设极限长度,对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都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调整中继站的位置后,获取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
基于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对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都大于预设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中继站的选址装置,包括:
初始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
环境确定模块,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调整模块,用于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任一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利用实景地图,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就可以识别出中继站的环境,无需在选址过程中,由于反复调整中继站的选址位置,导致设计人员需要多次去到现场,进行现场勘测,大大简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由于本申请的所有过程都是机器自动执行的,无需人工参与,提高了中继站的选址效率,降低了中继站选址的出错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继站的选址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应用实施例中继站智能选址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继站的选址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目前,在铁路信号自动闭塞系统的工程设计中,两个车站信号区间内中继站(也可以称为信号中继站)的设置数量及设置位置通常以人工方式进行确定,设计者根据两个车站的站间距,结合区间轨道道路传输电缆的极限长度,初步判定中继站的个数和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里程,之后对照隧道、桥梁、路基、通信基站工点表、线路平纵断面图确定中继站所处位置是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这种依靠人工判断的方式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且当其中某个中继站挪动后,相邻的中继站也需要重新核实调整位置,加重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此外,传统的中继站选址过程中,无法直观地反映中继站位置是否处于河流、湖泊、池塘等,即周边环境是否具备中继站布设的条件(由于中继站与轨道连接,也可以称为通站道路条件),均依靠后期现场踏勘重新确定,同样加重了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量。
基于此,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利用实景地图,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就可以识别出中继站的环境,无需在选址过程中,由于反复调整中继站的选址位置,导致设计人员需要多次去到现场,进行现场勘测,大大简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由于本申请的所有过程都是机器自动执行的,无需人工参与,提高了中继站的选址效率,降低了中继站选址的出错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站的选址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
步骤102: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步骤103: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
实际应用时,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为是指:两个车站间铁路轨道的长度。
实际应用时,在步骤101中,所述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包括:
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预设极限长度,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
基于确定的中继站的个数,将轨道线路图对应的两个车站的里程进行等距划分,得到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
实际应用时,预设极限长度为依据铁路相关规定,预先设置的轨道电路电缆的极限长度。其中,预设极限长度与线路速度、列控等级、轨道有砟或无砟类型有关。一般而言,CTCS-3级线路的预设极限长度不大于7.5km,CTCS-2级以及以下线路的预设极限长度不大于10km。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预设极限长度,利用如下公式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
L间距/(2n+2)<L极限 (1)
其中,L间距为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n为中继站的个数,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L极限为预设极限长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公式(1)确定的n为中继站选址设计时,初步确定的中继站的个数,实际应用时,可以基于需要,对中继站的个数进行增加或减少。
实际应用时,基于确定的中继站个数,可以根据轨道线路图对应的两个车站的里程进行等距划分,得到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
示例性地,轨道线路图对应的两个车站的里程为132km,中继站个数为10,则对轨道线路图对应的两个车站的里程进行等距划分,划分后每段长度为12km。则第一个中继站位于距离车站12km的位置,第二中继站位于距离车站24km的位置,第三个中继站位于距离车站36km的位置,依次类推,确定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
实际应用时,实景地图可以包括二维实景地图或三维实景地图等。
实际应用时,在步骤102中,所述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
针对每个中继站,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对应的经纬度坐标;
根据所述经纬度坐标,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在实景地图中一预设范围内的实景图像;
基于确定的实景图像,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实际应用时,预设范围可以为研发人员根据判断需要确定。示例性地,预设范围可以设置为直径为100米的圆形区域;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在实景地图中一预设范围内的实景图像,可以为以中继站初始位置为圆心,直径为100米范围内的实景图像。
实际应用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于确定的实景图像,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
对所述实景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所述实景图像的特征;
基于所述特征,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神经网络图像识别、非线性降维图像识别技术等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实际应用时,由于依据铁路相关规定,中继站的位置不能设置于隧道内,只能设置于隧道外,距离隧道口一定距离处;且中继站的位置尽量不要设置于桥梁上,因此,在确定中继站的初始位置后,需要根据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对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进一步的调整,确定中继站的目标位置。
实际应用时,在步骤103中,所述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包括: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隧道,则获取与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工作井,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工作井所在的位置;
或者;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桥梁,且距离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路基,与相邻两个中继站间的距离均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则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路基所在的位置。
这里,实际应用时,依据中继站所处的环境,对中继站的初始位置进行调整后,若调整后的位置符合要求,则调整后的中继站的位置为中继站的目标位置。若调整后的中继站的位置不符合要求,即调整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有大于或等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则还需要对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进一步调整。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调整所述中继站的位置之后,获取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
基于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和预设极限长度,对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都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
实际应用时,除了依据中继站的环境和预设极限长度,确定中继站的位置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考虑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基于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对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调整中继站的位置后,获取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
基于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对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都大于预设距离。
实际应用时,预设距离为依据相关规定,研究人员预先设定的距离。
实际应用时,由于基于供电所亭所处的位置对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时,调整距离较小,一般在几百米范围之内进行调整,因此,基于供电所亭所处的位置对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并不会影响中继站个数的增加和相邻中继站位置的调整,位置调整变化较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站的选址方法,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利用实景地图,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就可以识别出中继站的环境,无需在选址过程中,由于反复调整中继站的选址位置,导致设计人员需要多次去到现场,进行现场勘测,大大简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由于本申请的所有过程都是机器自动执行的,无需人工参与,提高了中继站的选址效率,降低了中继站选址的出错率。
下面结合应用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应用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铁路中继站智能选址系统,参见图2,该系统功能构架主要包括三个模块:
(1)基础数据输入及参数配置模块;
(2)逻辑运算适配及智能调整模块;
(3)中继站布点输出模块。
下面,将详细对这三个模块进行说明:
基础数据输入及参数配置模块用于记录逻辑运算适配及智能调整模块所需的相关基础数据和参数。其中,基础数据包括:车站表、隧道表、桥梁表、路基表、线路长短链表、通防电力线迁改表、通信基站分布表、线路标记语言(KML,Keyhole Markup Language)数据和牵引供电所亭分布表等。参数主要包括:线路设计速度、列控设计等级、轨道有砟或无砟类型、图像识别距离等。基础数据输入及参数配置模块将相关数据按一定格式存入数据库中。
逻辑运算适配及智能调整模块用于执行以下几个部分:
(1)根据基础数据输入及参数配置模块中配置的基础数据和参数,例如线路设计速度、列控设计等级、轨道有砟或无砟类型等,并基于《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铁路信号设计规范》(TB10007-2017)、《ZPW-2000轨道电路技术条件》的相关规定,预先设置轨道电路电缆的极限长度。通过基础数据和参数中车站表中的站间距、线路长短链表,结合轨道电路电缆的极限长度,确定车站间中继站个数N及相邻两个中继站的里程PY(P1、P2、P3、…PN)。再通过两个车站的站间距L间距,按照轨道电路的极限长度L极限(一般而言,CTCS-3级线路L极限按不大于7.5km控制,CTCS-2级以及以下线路L极限按不大于10km控制),两个车站间的中继站个数n利用公式(1)确定中继站个数。最后根据中继站的个数和两个车站中继站里程,依次类推进行均分设置,初步确定两个车站间的中继站的个数及相邻两个中继站的里程。
(2)基于二维地图或三维地图等虚拟现实技术(即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景地图),通过制定相应的接口数据协议,将中继站布点表中继站位置在后台加载至二维地图或是三维地图上,根据图像的显示比例,结合各中继站的位置,读取中继站位置周边的图像(比如以中继站为圆心,直径100m范围内的图像数据,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定),以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峡谷、隧道、道路等作为识别特征,结合相关的图像识别技术(例如神经网络图像识别、非线性降维图像识别技术等)对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相应的识别处理,判断中继站是否处于河流、湖泊、池塘、峡谷等地段,即周边环境是否具备中继站布设的条件。如果判定中继站处于上述位置,可对图像及显示比例进行处理,判断出河流、湖泊、池塘、峡谷的宽度,进一步自动调整中继站的位置,并进行逻辑适配运算。最终得到包含图像信息的中继站布点表PT(P1,P2、P3、…PN)。
(3)按照中继站优先设于路基、其次设于桥梁、最后设于隧道(按规范不宜设计于隧道内,特殊情况可考虑设置于隧道地面工作井或斜井)的原则,遍历数据库中路基表、桥梁表、隧道表,对初步确定的各中继站的位置进行判断;具体地,首先判断是否有处于隧道内的中继站,当有处于隧道内的中继站时,先判断隧道是否为长大隧道(指隧道长度大于10千米的隧道),隧道出口或进口附近(比如,200米距离以内)是否有工作井或斜井,离隧道出口或入口位置距离最近的工作井或斜井的位置,如果隧道出口或进口附近有最近的工作井或斜井,可将中继站调整至最近的工作井或斜井,如中继站出口或进口附近没有最近的工作井或斜井,根据中继站距离隧道进口和出口的距离,可将中继站调整至距离小的隧道进口或出口(考虑到中继站场坪的大小,可以将中继站设置于距隧道口50m的位置)。隧道内中继站调整位置后,结合该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间距,判断该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间的间距是否满足轨道电路极限长度的要求(即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极限长度的两倍),如果该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轨道电路极限长度的要求,可将其相邻两个中继站中间距大于轨道电路极限长度的中继站往该中继站的方向调整,移动距离满足两中继站间距小于轨道电路极限长度的两倍即可,其相邻两个中继站的调整位置时应避开隧道地段。由于该中继站相邻两个中继站位置进行了调整,则被调整的中继站与它相邻的两个中继站的位置也需核实间距是否满足轨道电路极限长度的要求,如不满足则需按上述规则进行调整,依次反推至车站。如果反推至车站,与车站相邻的中继站和车站间的站间距大于轨道电路极限长度的要求时,则需在与车站相邻的中继站和车站间增加中继站,然后再按上述判断的方式重新进行中继站位置的环境识别及中继站选址的优化调整。其次,对处于桥上的中继站的位置进行优化,首先判断其距相邻两侧路基的距离,如果将其位置移动至距离最近的路基,则移动后其与相邻两个中继站间的距离是否都满足轨道电路的极限长度要求,如果满足则可以将桥上中继站的位置移动至最近的路基(考虑到中继站场坪的大小,可以将中继站设置于与最近的路基距离50m的位置),如果调整后其与相邻两个中继站间的距离大于轨道电路的极限长度要求,则保持其原位置不变。另外,设于路基地段的中继站可不动。依次类推对各中继站里程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得到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中继站里程PT(P1,P2、P3、…PN)。
(4)为满足中继站与牵引供电所亭及《电磁屏蔽室工程技术规范》(GB/T50719-2011)中表5.1.3电磁屏蔽室与电力架空线路及变电站的最小距离要求,需遍历数据库中的牵引供电所亭分布表、通防电力线迁改表中相关所亭及电力架空线的位置,中继站根据距离进行进一步调整(满足上述规范不同等级电力架空线的最小距离要求即可)。
(5)根据通信基站位置,在满足区间轨道电路极限长度的前提下将能合并的中继站及通信基站进行相应合并设置(暂定间距300m范围内)。逻辑适配出全线中继站里程表PZ(P1,P2、P3、…PN),每个中继站特性包含里程、线路左右侧、距线路中心里程、经纬度等信息。
中继站布点输出模块用于提供中继站布点表和可视化图的输出界面。其中,中继站布点可视化界面可基于二维地图或三维的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展示。
下面,将结合上述中继站智能选址系统,说明整个中继站选址的过程:
步骤1:基础数据准备;
具体地,将线路基础数(车站表、隧道表、桥梁表、路基表、线路长短链表、通防电力线迁改表、通信基站分布表、线路KML数据、牵引供电所亭分布表等)存入基础数据输入及参数配置模块中的数据库。并在基础数据输入及参数配置模块中配置线路相应的设计参数(线路设计速度、列控设计等级、轨道类型、图像识别距离等)。
步骤2:逻辑运算适配;
逻辑运算适配及智能调整模块通过提取线路设计参数、基础数据表,结合相关设计规范要求的区间轨道电路电缆极限长度,对中继站布点进行逻辑适配运算。
步骤3:智能调整;
逻辑运算适配及智能调整模块将第2步逻辑运算适配结果(即中继站初步定位)投放到带有河流、湖泊、池塘、峡谷、道路等信息元素的二维地图或是三维的虚拟图像系统中,通过智能比对,自动调整中继站位置或进行报警、建议等。
步骤4:中继站布点输出。
通过上述第3步后,中继站布点输出模块自动生成全线中继站布点表,每个中继站特性包含里程、线路左右侧、距线路中心里程、经纬度、图像信息等信息。同时提供中继站布点可视化界面(二维或是三维),直观地显示中继站位置。
本应用实施例中继站智能选址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逻辑运算适配及智能调整模块以计算机软件处理的方式替代传统的人工初选中继站方式,在效率及正确性上得到可靠的保障。
(2)基于二维地图或三维地图等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先进的智能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铁路中继站智能选址的判断和调整,替代传统的设计人员到现场逐一踏勘确定选择的中继站位置是否满足各方面要求的方式,改变传统的需要设计人员到现场定测后位置不满足要求再重新调整进行选址的局面,同时能根据图像信息智能调整中继站的位置,相比传统的人工踏勘方式,在人工、时间、效率和质量方面得到可靠保障,改变传统设计中主要依靠人工方式确定中继站的弊端,提高工程设计效率和质量。
为了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中继站的选址装置,设置电子设备上,如图3所示,中继站的选址装置300包括:初始位置确定模块301、环境确定模块302和调整模块303;其中,
所述初始位置确定模块301,用于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
所述环境确定模块302,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所述调整模块303,用于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初始位置确定模块301,具体用于:
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预设极限长度,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
基于确定的中继站的个数,将轨道线路图对应的两个车站的里程进行等距划分,得到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环境确定模块302,具体用于:
针对每个中继站,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对应的经纬度坐标;
根据所述经纬度坐标,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在实景地图中一预设范围内的实景图像;
基于确定的实景图像,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环境确定模块302,具体用于:
对所述实景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所述实景图像的特征;
基于所述特征,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调整模块303,具体用于: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隧道,则获取与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工作井,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工作井所在的位置;
或者;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桥梁,且距离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路基,与相邻两个中继站间的距离均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则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路基所在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调整模块303,具体用于:
调整所述中继站的位置之后,获取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
基于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和预设极限长度,对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都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调整模块303,具体用于:
调整中继站的位置后,获取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
基于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对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都大于预设距离。
这里,中继站的选址装置300的功能相当于上述应用实施例中逻辑运算适配及智能调整模块中的功能。
实际应用时,所述初始位置确定模块301、环境确定模块302和调整模块303可由中继站的选址装置中的处理器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站的选址装置在进行中继站的选址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终端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中继站的选址装置与中继站的选址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程序模块的硬件实现,且为了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400包括:
通信接口401,能够与其他设备(比如网络设备、终端等)进行信息交互;
处理器402,与所述通信接口401连接,以实现与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
存储器403,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4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具体地,所述处理器402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
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预设极限长度,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
基于确定的中继站的个数,将轨道线路图对应的两个车站的里程进行等距划分,得到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针对每个中继站,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对应的经纬度坐标;
根据所述经纬度坐标,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在实景地图中一预设范围内的实景图像;
基于确定的实景图像,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对所述实景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所述实景图像的特征;
基于所述特征,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隧道,则获取与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工作井,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工作井所在的位置;
或者;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桥梁,且距离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路基,与相邻两个中继站间的距离均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则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路基所在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调整所述中继站的位置之后,获取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
基于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和预设极限长度,对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都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402,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调整中继站的位置后,获取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
基于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对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都大于预设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处理器402具体执行上述操作的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实际应用时,电子设备4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40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4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4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4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404。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403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电子设备4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电子设备400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402中,或者由处理器402实现。处理器40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40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4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处理器40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403,处理器402读取存储器403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者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方法。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存储器40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即计算机存储介质,具体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403,上述计算机程序可由电子设备400的处理器402执行,以完成前述方法所述步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FRAM、ROM、PROM、EPROM、EEPROM、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中继站的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
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
所述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包括: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隧道,则获取与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工作井,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工作井所在的位置;
或者;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桥梁,且距离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路基,与相邻两个中继站间的距离均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则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路基所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包括:
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预设极限长度,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
基于确定的中继站的个数,将轨道线路图对应的两个车站的里程进行等距划分,得到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
针对每个中继站,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对应的经纬度坐标;
根据所述经纬度坐标,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在实景地图中一预设范围内的实景图像;
基于确定的实景图像,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确定的实景图像,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
对所述实景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所述实景图像的特征;
基于所述特征,确定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调整所述中继站的位置之后,获取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
基于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和预设极限长度,对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每个中继站与相邻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距离都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调整中继站的位置后,获取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
基于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对中继站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每个中继站与预设供电所亭之间的距离都大于预设距离。
7.一种中继站的选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初始位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两个车站间的站间距和轨道线路图,确定两个车站间中继站的个数和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
环境确定模块,基于每个中继站部署的初始位置和实景地图,确定每个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
调整模块,用于依据每个中继站的初始位置以及对应的环境,确定每个中继站部署的目标位置,包括: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隧道,则获取与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工作井,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工作井所在的位置;
或者;
对于每个中继站,若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所处的环境包括桥梁,且距离所述相应中继站初始位置距离最近的路基,与相邻两个中继站间的距离均小于预设极限长度的两倍,则将所述相应中继站的位置调整至所述路基所在的位置。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9.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010955508.2A 2020-09-11 2020-09-11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1885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5508.2A CN112188506B (zh) 2020-09-11 2020-09-11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5508.2A CN112188506B (zh) 2020-09-11 2020-09-11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8506A CN112188506A (zh) 2021-01-05
CN112188506B true CN112188506B (zh) 2022-10-14

Family

ID=73920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55508.2A Active CN112188506B (zh) 2020-09-11 2020-09-11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8850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43514A (ko) * 2012-09-19 2014-04-10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투-홉 중계 네트워크에서 최적의 중계국 수 배치를 위한 분석 방법
CN205792587U (zh) * 2016-05-31 2016-12-07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CN106851666A (zh) * 2016-12-31 2017-06-13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铁路沿线上北斗卫星差分基站的选址方法及系统
CN107172628A (zh) * 2017-06-01 2017-09-15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无线基站选址方法
CN107623922A (zh) * 2017-09-19 2018-01-23 深圳市深层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beacon基站的部署方法及装置
CN109410626A (zh) * 2017-08-17 2019-03-01 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站点标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35520A (zh) * 2019-10-29 2019-12-03 特斯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改善室内物联网信号覆盖的移动智能中继设备及中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43514A (ko) * 2012-09-19 2014-04-10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투-홉 중계 네트워크에서 최적의 중계국 수 배치를 위한 분석 방법
CN205792587U (zh) * 2016-05-31 2016-12-07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CN106851666A (zh) * 2016-12-31 2017-06-13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铁路沿线上北斗卫星差分基站的选址方法及系统
CN107172628A (zh) * 2017-06-01 2017-09-15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无线基站选址方法
CN109410626A (zh) * 2017-08-17 2019-03-01 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站点标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623922A (zh) * 2017-09-19 2018-01-23 深圳市深层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beacon基站的部署方法及装置
CN110535520A (zh) * 2019-10-29 2019-12-03 特斯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改善室内物联网信号覆盖的移动智能中继设备及中继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吕红霞等.铁路特长隧道紧急救援站选址方案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20,(第05期), *
朱思峰等.基于免疫计算的IEEE 802.16j网络基站及中继站选址优化.《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第08期), *
蒲浩等.复杂约束条件下铁路车站自动选址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5,(第09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8506A (zh)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05638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updating electronic map
CN106093963B (zh) 一种提高铁路车载激光雷达扫描数据精度的方法
CN110837539A (zh) 一种铁路电子地图构建方法及电子地图位置匹配方法
CN108204819B (zh) 一种地图数据自动检测方法和装置、及混合导航系统
CN104200659B (zh) 一种重点车辆是否按规定线路行驶的判定方法
CN102490769A (zh) 一种基于gis的轨道交通行车状态图实现方法
CN108171967A (zh) 一种交通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3386372U (zh) 停车场车辆定位导航管理系统
CN115585816B (zh) 车道级地图匹配方法和装置
CN107218941A (zh) 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方法和装置
CN105469596A (zh) 一种矿井井下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及方法
CN114021226A (zh) 一种空间线性工程bim建模及整合方法
CN112373521A (zh) 多线路多交路列车时刻表自动编制检测调整系统及方法
CN106896392B (zh) 利用adas技术辅助定位测试的方法
CN112188506B (zh)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6292654A (zh) 一种绘制区域地图的方法和装置
CN110427369A (zh) 道路围蔽监测方法及装置
CN114440905A (zh) 中间图层的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Yue et al. Microsimulation analysis of traffic operations at two diamond interchange types
CN116753942B (zh) 分级更新的矿区高精地图制作方法
CN110708664B (zh) 一种交通流感知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02819885A (zh) 一种城市公共交通客流信息的统计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3094035B (zh) 一种图形化编辑列车数据库的实现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1353203B (zh) 一种地震采集排列布设优化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3008246A (zh) 地图匹配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