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92587U - 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92587U
CN205792587U CN201620511679.5U CN201620511679U CN205792587U CN 205792587 U CN205792587 U CN 205792587U CN 201620511679 U CN201620511679 U CN 201620511679U CN 205792587 U CN205792587 U CN 205792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microwav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116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立强
戚晓波
胡钊光
贺亮
刘振朝
关键
何永健
徐华峰
冯晓卫
王卿
张文杰
王伟
李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CSC TECH TRAFFI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oad and Bridg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ECSC TECH TRAFFI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oad and Bridg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CSC TECH TRAFFI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oad and Bridge Corp filed Critical CHECSC TECH TRAFFI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5116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92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92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92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用于实现沿铁路轨道按一定距离布设的各业务站点间的内网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骨干传输网络和信息接入网络,其中,所述骨干传输网络,包括: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一级接入站点,及布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一级接入站点之间的骨干传输链路,用于各所述业务站点之间的信号传输;所述信息接入网络,包括: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二级接入站点,及布设与所述二级接入站点与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链路,用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信号传输。

Description

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通信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各地铁路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铁路沿线的各施工营地进入正常化运营,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办公便捷化需求迫切,搭建一套办公通信系统内网已成必然,搭建一条透明的内网,允许承载多项业务,即日常办公及签报,电话业务,视频会议,财务数据,生产数据等,创造一个统一管理、便捷管理项目的安全环境,将内网与英特网进行隔离,提高工程内网数据库的安全性。
因此,如何研发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以解决无法实现的提高传输链路的可靠性、安全性、节约成本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用于实现沿铁路轨道按一定距离布设的各业务站点间的内网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骨干传输网络和信息接入网络,其中,
所述骨干传输网络,包括: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一级接入站点,及布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一级接入站点之间的骨干传输链路,用于各所述业务站点之间的信号传输;
所述信息接入网络,包括: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二级接入站点,及布设与所述二级接入站点与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链路,用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信号传输。
进一步地,当所述一定距离大于10km时,所述骨干传输网络为微波传输网络;当所述一定距离小于10km时,所述骨干传输网络为网桥传输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微波传输网络,还包括:中继站点,所述中继站点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一级接入站点之间,用于微波信号的中继传输。
进一步地,还包括:无线覆盖网络,用于所述业务站点的厂区无线覆盖,和/或用于数据回传;所述无线覆盖网络为网桥无线覆盖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网桥无线覆盖网络,包括:
2.4GHz配置定向天线,用于厂区无线覆盖;
5GHz配置定向天线,用于数据回传。
进一步地,所述微波传输网络为8G和/或12G微波传输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业务站点设置有路由交换一体机和二层交换机,其中,
所述路由交换一体机,用于交换和路由;
所述二层交换机,设置有多个端口,分别用于建立不同的通信信道或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业务站点设置有网络控制子系统,视频控制子系统,和/或语音控制子系统。
进一步地,网络控制子系统,包括:
与所述微波传输网络连接的微波网络管理装置;
与所述信息接入网络连接的数据管理装置;和/或
与所述网桥传输网络和/或所述网桥无线覆盖网络连接的网桥管理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视频控制子系统,包括:视频控制器,和视频终端;所述语音控制子系统为IP语音通信子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达到了如下效果:
(1)以一级接入站点为核心、以中继站点接力传输为支撑组成微波传输网络,以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二级接入站点构成信息接入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一级接入站点的跳数,降低骨干网中断的概率,提高了系统链路的可靠性;
(2)将微波传输网络和网桥传输网络相结合,既能够保证信号的远距离有效传输,又能节省项目成本;
(3)设置网络控制子系统,分别用于对系统的网络进行管理,优化网络资源的配置和运行;
(4)设置视频控制子系统和语音通信子系统,便于各业务站点的业务联系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5)将业务站点的内网与英特网进行隔离,提高了工程内网数据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业务站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骨干传输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信息接入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图式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
如图1、2、3和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用于实现沿铁路轨道400按一定距离布设的各业务站点300间的内网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骨干传输网络100和信息接入网络200,其中,所述骨干传输网络100,包括: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300内的一级接入站点110,及布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一级接入站点110之间的骨干传输链路120,用于各所述业务站点300之间的信号传输;所述信息接入网络200,包括: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300内的二级接入站点210,及布设与所述二级接入站点210与用户终端220的信息传输链路230,用于所述业务站点300内的信号传输。
优选地,当所述一定距离大于10km时,所述骨干传输网络100为微波传输网络,优选地,所述微波传输网络为8G和/或12G微波传输网络;当所述一定距离小于10km时,所述骨干传输网络100为网桥传输网络。
具体地,由于各业务站点300所处的地形不同,其间距也会不同,综合平衡项目成本,当所述一定距离小于10km时,所述骨干传输网络100为网桥传输网络,当所述一定距离大于10km时,所述骨干传输网络100为微波传输网络。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地地理结构,和各业务站点300所处的地形,将微波传输网络和网桥传输网络相结合,既能够保证信号的远距离有效传输,又能节省项目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
优选地,所述微波传输网络,还包括:中继站点130,所述中继站点130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一级接入站点110之间,用于微波信号的中继传输。
具体地,由于微波传输具有视距传播特性,即电磁波沿直线传播,而地球表面是个曲面,因此若在通信两地直接通信,且天线架高有限,当通信距离超过一定数值时,电磁波传播将受到地面的阻挡,为了延长通信距离,需要在通信两地之间设立若干中继站点130,进行电磁波转接;其次,因为微波在传输途中存在损耗,因此,微波通信视距的一般传输距离大约为50km,在距离较大的相邻两个所述一级接入站点110之间需要设置中继站点130,将电波放大转发而延伸,采用中继接力的方式进行传输。所述中继站点130为线路的中间转接站,其将收到的微弱微波信号放大后转发,便于在下一中继段进行传输。在实际应用中,所述中继站点130优选为当地运营商的现有站址处,便于站点获取供电。
优选地,还包括:无线覆盖网络,用于所述业务站点300的厂区无线覆盖,或用于数据回传。在实际应用中,可对铁路沿线的各业务站点300均设置无线覆盖网络,便于各种用户终端220的无线通信。
优选地,所述无线覆盖网络为网桥无线覆盖网络。
优选地,所述网桥无线覆盖网络,包括:2.4GHz配置定向天线,用于厂区无线覆盖;5GHz配置定向天线,用于数据回传。
优选地,所述业务站点300设置有路由交换一体机和二层交换机,其中,所述路由交换一体机,用于交换和路由;所述二层交换机,设置有多个端口,分别用于建立不同的通信信道或电路。
具体地,所述路由交换一体机可以为集成式交换架构或分布式交换架构,所述路由交换一体机设置有双CPU,一个负责交换工作,另一个负责路由工作。用户可通过所述路由交换一体机进行呼叫连接,建立暂时的通信信道或电路。
优选地,所述业务站点300设置有网络控制子系统,视频控制子系统,和/或语音控制子系统。
优选地,网络控制子系统,包括:与所述微波传输网络连接的微波网络管理装置;与所述信息接入网络200连接的数据管理装置;和/或与所述网桥传输网络和/或所述网桥无线覆盖网络连接的网桥管理装置,分别用于对系统的网络进行管理,优化网络资源的配置和运行。
优选地,所述视频控制子系统,包括:视频控制器,和视频终端,其中,所述视频控制器为设置于总指挥部驻地中心机房的高清Mini MCU;所述视频终端设置于各视频会议的分会场,其包括:编解码器、摄像头、麦克风等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可将所述视频终端设置为一体化视频终端,其内置摄像头和麦克风,具有体积小,接口简洁,容易安装等特点。一体化视频终端设备支持通过一体化线缆直接与显示设备的HDMI接口相连,可同时输出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
所述语音控制子系统为IP语音通信子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各业务站点300的需求部署IP话机,语音网关与模拟接入网关可部署在总指挥部,还可在其他各业务站点300增加模拟网关接入设备以方便模拟设备接入。
优选地,所述用户终端220包括但不限于:摄像头、电话机、电传机、计算机、调度电话等。
本实施例中,优选以所述一级接入站点110为核心、以中继站点130接力传输为支撑组成骨干网,该骨干网为微波传输网络,以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300内的二级接入站点210构成信息接入网络200,这种组建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一级接入站点110的跳数,降低骨干网终端的概率,提高了系统链路的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可满足承载多业务需求,如视屏会议业务,语音电话业务,数据业务,监控图像业务,财务数据业务等,适合于工程应用的各项通信内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达到了如下效果:
(1)以一级接入站点为核心、以中继站点接力传输为支撑组成微波传输网络,以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二级接入站点构成信息接入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一级接入站点的跳数,降低骨干网中断的概率,提高了系统链路的可靠性;
(2)将微波传输网络和网桥传输网络相结合,既能够保证信号的远距离有效传输,又能节省项目成本;
(3)设置网络控制子系统,分别用于对系统的网络进行管理,优化网络资源的配置和运行;
(4)设置视频控制子系统和语音通信子系统,便于各业务站点的业务联系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5)将业务站点的内网与英特网进行隔离,提高了工程内网数据库的安全性。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微波通信系统,用于实现沿铁路轨道按一定距离布设的各业务站点间的内网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骨干传输网络和信息接入网络,其中,
所述骨干传输网络,包括: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一级接入站点,及布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一级接入站点之间的骨干传输链路,用于各所述业务站点之间的信号传输;
所述信息接入网络,包括:设置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二级接入站点,及布设与所述二级接入站点与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链路,用于所述业务站点内的信号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一定距离大于10km时,所述骨干传输网络为微波传输网络;当所述一定距离小于10km时,所述骨干传输网络为网桥传输网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传输网络,还包括:中继站点,所述中继站点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一级接入站点之间,用于微波信号的中继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无线覆盖网络,用于所述业务站点的厂区无线覆盖,和/或用于数据回传;所述无线覆盖网络为网桥无线覆盖网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桥无线覆盖网络,包括:
2.4GHz配置定向天线,用于厂区无线覆盖;
5GHz配置定向天线,用于数据回传。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传输网络为8G和/或12G微波传输网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站点设置有路由交换一体机和二层交换机,其中,
所述路由交换一体机,用于交换和路由;
所述二层交换机,设置有多个端口,分别用于建立不同的通信信道或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站点设置有网络控制子系统,视频控制子系统,和/或语音控制子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网络控制子系统,包括:
与所述微波传输网络连接的微波网络管理装置;
与所述信息接入网络连接的数据管理装置;和/或
与所述网桥传输网络和/或所述网桥无线覆盖网络连接的网桥管理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视频控制子系统,包括:视频控制器,和视频终端;所述语音控制子系统为IP语音通信子系统。
CN201620511679.5U 2016-05-31 2016-05-31 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Active CN205792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11679.5U CN205792587U (zh) 2016-05-31 2016-05-31 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11679.5U CN205792587U (zh) 2016-05-31 2016-05-31 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92587U true CN205792587U (zh) 2016-12-07

Family

ID=58137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11679.5U Active CN205792587U (zh) 2016-05-31 2016-05-31 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9258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5599A (zh) * 2018-09-14 2018-12-14 东南大学 民航机场远机位与航空公司控制中心的通信方法
CN112188506A (zh) * 2020-09-11 2021-01-05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5599A (zh) * 2018-09-14 2018-12-14 东南大学 民航机场远机位与航空公司控制中心的通信方法
CN112188506A (zh) * 2020-09-11 2021-01-05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188506B (zh) * 2020-09-11 2022-10-14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继站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1432A (zh) 城市应急指挥平台
Sakano et al. Disaster-resilient networking: a new vision based on movable and deployable resource units
CN102316168B (zh) 融合通讯指挥调度系统
CN108966240A (zh) 跨频段融合电力无线专网的多信道传输系统
CN101783931A (zh) 一种公交车连续实时移动视频监控系统
CN103179212A (zh) 智慧社区管理服务方法和网络构架
CN205693900U (zh) 一种隧道矿井无线定位通信系统
Stallings 5G Wireles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CN102802140A (zh) 自组织应急通信网络系统及通信方法
CN205792587U (zh) 无线微波通信系统
Li A survey o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s
CN103516804B (zh) 消防无线多通道现场指挥网通信平台
CN204408637U (zh) 海上风电场运维通讯系统
CN101459810A (zh) 一种信息显示系统
CN203872191U (zh) Td-lte区域通讯网络分布式智能管理系统
Jovanović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IoT system for securing 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LoRaWAN operator’s network
CN203466972U (zh) 一种中等距离的无线中继式电力应急通信传输链路系统
CN107172721B (zh) 基于pdt数字集群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
Owada et al. Resilient mesh network system utilized in areas affected by the Kumamoto earthquakes
CN204041118U (zh) 矿井综合一体化调度通信系统
CN206908606U (zh) 矿用本安型通信、定位及广播一体化系统
Minoli IoT applications to smart campuses and a case study
Dilmaghani et al. An ad hoc network 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for emergency response
CN103702372A (zh) 一种云基站流量分流方法、装置和系统
Kolios et al. Data dissemination in public safety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un Liqiang

Inventor after: Wang Qing

Inventor after: Zhang Wenjie

Inventor after: Wang Wei

Inventor after: Li Xu

Inventor after: Qi Xiaobo

Inventor after: Hu Zhaoguang

Inventor after: He Liang

Inventor after: Liu Zhenchao

Inventor after: Guan Jian

Inventor after: He Yongjian

Inventor after: Xu Huafeng

Inventor after: Feng Xiaowei

Inventor before: Sun Liqiang

Inventor before: Wang Qi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Wenjie

Inventor before: Wang Wei

Inventor before: Li Xu

Inventor before: Qi Xiaobo

Inventor before: Hu Zhaoguang

Inventor before: He Liang

Inventor before: Liu Zhenchao

Inventor before: Guan Jian

Inventor before: He Yongjian

Inventor before: Xu Huafeng

Inventor before: Feng Xiaowei